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

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

一、国际会计惯例协调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刘琦[1](2014)在《关于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认识与思考》文中提出随着资本市场持续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各国为增加财务会计报告的可理解性和可比性,都不约而同地在会计准则及惯例方面走向趋同。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相对滞后,在准则和惯例等方面仍与国际上存在诸多差异,这些差异令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及可比性大幅降低。文章在全球会计趋同背景下,根据中国会计规范与实务体系发展的现实情况及制约因素,在构建市场机制为导向的财务概念框架、完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培养国际型会计从业人员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有效手段。

孙井斌[2](2013)在《我国的会计国际化的总体思路与具体原则》文中研究说明会计国际化有利于国际资本的流动、促进跨国公司的发展、推动国际贸易、降低会计成本,也有利于提高各国会计理论与实务水平,促进会计发展。我国在积极、稳妥推进会计国际化的同时,必须防范被动和无条件地接受国际会计准则以及企图一步到位和一劳永逸的误区,必须坚持遵循国际协调与国家特色相结合、平等互利、地区协调优先、国际性业务协调优先以及求同存异等原则。

崔英波[3](2013)在《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文中认为中国会计制度从建国以来,经过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段时间里,伴随着曾经的危机和如今的逐渐繁荣,中国会计制度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其结构日益复杂,功能也逐步完善。就其变迁的趋势而言,历经从简单到复杂,从混沌到有序,从初级到中高级的阶段,中国会计制度发展成拥有多元化的利益主体、有序的变迁机制、较低的交易费用以及严格的监管保护制度的体系。就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历史经验而言,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依据经济对会计制度的需求,经济体制的变化成为会计制度发展的主要外在表现。当原有的会计制度发展到一定时期、取得一定的进步后,其结构的不合理性就成为限制会计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此时,制度的平衡被打破,并产生较大的波动,这就要求改变和重组会计制度的结构要素,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会计制度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趋于复杂化和合理化。本文主要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问题。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家对有关具体经济制度变迁的论述为指导,以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制度博弈均衡理论为直接理论基础,以中国会计制度变迁为基本线索,对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环境、变迁主体、变迁成本及路径依赖等诸多因素进行梳理,并考察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对中国会计制度变迁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会计制度如何在制度变迁各因素的推动下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升级。在此基础上,以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过程为对象,分别从宏观、微观以及制度这三个维度,以产权、交易费用、变迁路径以及博弈论为视角,考察其变迁的路径和机制。通过对中国会计制度与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在内的西方发达会计制度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国会计制度历史发展的复杂演进中提炼出贯穿于会计制度结构之中的发展变化规律,研究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中国会计制度提供有益的借鉴。

邢维全[4](2013)在《会计准则区域与国际性协调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会计准则是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成为各国政府、企业和投资者共同关心的问题之一。纵观会计准则的发展历史,会计准则秉承了“会计”的国际化传统,并受到具体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在不同国家逐步演化推进,形成了基于各国制度背景的国别会计准则。以此为基础,受全球经济贸易和资本流动扩大化的有力推动,会计准则逐步走向国际化,而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全球统一。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中,区域与国际性的协调成为其中重要的方面。本文试图从理论视角审视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运用博弈论制度分析对会计准则协调机制的内涵和运行机理进行深入探讨。特别是针对目前存在区域与国际性会计准则协调机制,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探寻会计准则区域与国际性协调机制中固有的因果关系和实践效果。论文共分5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1章会计准则协调机制问题的提出。本章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相关国内外文献的述评,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第2章会计准则协调机制的建立。本章主要通过对会计准则产生和发展进程的回顾,对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传统进行梳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史证支撑;同时,从会计准则本身的制度内涵及其公共物品性质出发,构建了会计准则区域与国际性协调的基本框架,并提出了会计准则的“三个维度”。为本文的以后各章提供一个基础性的逻辑分析框架。第3章会计准则区域与国际性协调的演化博弈分析。本章从博弈论制度分析的角度出发,对会计准则由习惯到习俗,由习俗到惯例,并且进一步制度化的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同时将由此引发的会计准则从国家到区域,再由区域到国际平台的不断扩散和演化的过程采用博弈模型予以展现,体现了协调机制中固有的因果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第4章会计准则协调机制的实证分析。本章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方法对其中的部分结论进行检验。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影响某一国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战略选择的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第二部分则对目前存在的区域性会计准则协调组织的有效性进行检验;第三部分从微观层面出发,以投资者决策为视角,检验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施效果。第5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在对本文的主要结论进行整理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并指出了本文的局限性。通过上述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的历史进程表明,会计准则的制度内涵及其公共物品特征,决定了会计准则的协调机制本身依赖于宏观经济制度环境,同时,在不同层次的会计准则协调中,参与协调各方的利益分布差异明显。(2)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不同层次中,协调机制的运行方式是不同的。在国家内部,各国的会计传统是形成会计准则的基础,同时,会计准则的确立则需要政府的“命令’’来实现;在区域性与国际性协调中,由于不同国家之间是平等参与会计准则协调进程的,因而其协调机制是以类似“市场”的机制运行的,各国之间的协调具有制度演化的基本特征。(3)本文实证部分的研究结论包括:首先,经济因素是影响某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决策的首要因素,同时政治和文化等因素也对其产生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某一国家参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基本动力;其次,目前存在的区域性会计准则协调组织在短期内并未发挥其预期的作用;最后,尽管会计准则区域性协调组织的运行效果不明显,但从投资者的角度出发,积极参与到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进程中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仍是有利的。最后,作者从加强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积极参与区域与国际性协调组织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策略的角度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王磊磊[5](2013)在《趋同背景下的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研究》文中认为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间企业会计制度的趋同最终体现为财务报告的趋同,本文中所提“企业会计制度”包含受国际趋同影响最大并与编制披露企业财务报告有直接关系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总体上与美国通用会计原则(GAAP)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相对应。会计理论界通常对会计制度的属性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即技术规范属性、经济后果属性和政治程序属性,后两种可以看作是会计制度的社会属性。三种属性相互依存并有机融合。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环境改变、知识进步和潜在利益是导致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并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多次不断博弈的过程。一旦出现新的变迁需求而现有会计制度未能涵盖,如果具有足够的潜在收益就可能产生新的博弈,进而努力达到博弈均衡状态。会计制度经过多次博弈不断得以完善。在会计制度国际趋同的大背景下,国家、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已成为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博弈方。2007年以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针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出现的问题,抓紧对IFRS等进行了修订完善,会计制度国际趋同的目标已经发展到了新的阶段,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近年发展步伐则相对较为缓慢。有必要结合对我国和国际会计制度的演变过程、实际效果和经验启示,把握国际会计制度变迁的实质,进而对我国未来会计制度变迁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使财务会计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案例对比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理论规范研究为基础,案例对比研究为支撑,建立了趋同背景下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研究框架。首先对国际会计制度演变情况尤其是趋同情况进行了规范分析。在20世纪以来的会计发展史上,世界各国会计总体呈现出美国模式、欧洲大陆模式和共产主义模式共同存在的格局。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的减弱以及前苏联的解体,服务于计划经济的共产主义模式已经日渐势微。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各种会计模式相互借鉴融合,表现出欧洲大陆会计模式向美国会计模式靠拢、会计核算制度逐渐向会计准则转化的趋势。世界各国逐渐认同会计准则是较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会计制度形式,加快转向和采用会计准则。但由于相互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从而使包含各国会计准则在内的会计制度国际协调显得非常必要。曾有许多国际性组织为会计制度的国际协调作出努力,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是其中取得最显着成绩的一个。2000年,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通过了IASC的全部核心准则项目,批准跨国证券发行和上市的公司使用国际会计准则(IAS)。2001年,IASC改组为IASB,后者提出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目标,并推动其制定的IFRS成为各国会计准则趋同的对象。笔者认为,会计制度国际趋同仍属会计协调阶段,是一个求同存异并双向互动的前进过程。2007年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已转变为一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各国及相关国际组织纷纷采取积极措施,针对财务报告体系在金融危机环境下暴露出的缺陷和不足,要求加快会计制度国际趋同的步伐,IASB与FASB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已基本一致。与此同时,部分国家或地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对趋同IFRS勺态度转为不明确。不同国家和地区参与会计制度国际趋同具有不同的动机和利益考量。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制定会计准则的国家,在20世纪长期处于确定会计管制规范领先的地位。它原本不认可IASC的IAS,然而安然、世界通信等财务丑闻事件极大地动摇了人们对美国GAAP的信心。美国意识到以往的做法损害了自身的利益,因此借IASC改组之机迈上了会计制度国际趋同之路,并通过人事安排的亲美化、机构设置的仿美化等方式掌握了国际会计制度的主导权。欧盟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一直致力于会计协调工作,协调的主要形式是制定各种欧盟会计指令(EU Directives),鉴于自身内部会计协调的复杂性,它较早就对与IASC开展合作抱有积极态度,并要求从2005年起所有在欧盟上市的公司按IFRS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欧盟坚持通过技术和立法双层认可机制,牢牢掌握了应用IFRS的最终决定权。欧盟提出“等效”(Equivalence)的理念,对已与IFRS趋同的其他国家会计准则开展等效认定,积极探索存在合理差异情况下国际趋同的新路径。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由政府主导,它积极参与了IASB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多的发言权,于2004年6月发布了与IFRS基本一致的澳大利亚会计准则(EIASB准则),要求本国营利性主体从2005年起全面采用。澳大利亚也考虑了本国法律环境和国情特点,保留了部分特有的原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并自行解释IFRS的有关内容,以保证本国执行工作需要。国际会计制度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经济全球化要求有相应的国际会计制度来协调国际利益关系。但由于目前并不存在法定的权威性国际治理机构,因此国际会计制度不得不由某些强势主权国家或由强势主权国家所主导的多边机构来提供。这一方面导致国际会计制度供给不足,另一方面造成国际治理中权利与义务脱节。国际会计制度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利益相关者可能因会计制度供求而产生冲突,会计信息供求过程中就会存在着强权逻辑(strong power logic),导致国际会计制度具有明显的非公平性。以IFRS为代表的国际会计制度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博弈机制,是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不断博弈的结果。这些制度主要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主导下形成的,在内容和运作上暗含着对他们利益的倾斜。IASB为扩大自身影响,也需要得到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合作,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委曲求全。发展中国家受国家实力和制定主导权安排的限制,总体处于相对不利地位,被迫进行国际化且需要付出较高的变迁成本。同时,要看到现行国际会计制度包含着谈判制约机制,IASB为了争取IFRS在更大范围内被采纳,也将会对发展中国家会计情况和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我国最近三十年会计制度变迁的发生,在时间上正好配合了我国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和证券资本市场的建立。我国坚持以政府作为会计制度的供给主体,国家在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制度变迁推进的次序确定与时机权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一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真正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应是1992年以“两则、两制”为特征的会计改革。此次改革的相关准备工作,实际上从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开始,改革之前的会计制度主要是与我国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中国会计制度变迁是在旧的会计制度因阻力较大还改不动的时候,先在其旁边或周围发展起新的会计制度,随着新的会计制度逐步发展壮大,导致会计制度体系的不断变化和环境的不断改善,达到逐步对旧的制度进行改革。它是在整个存量改不动的时侯,先通过增量改革来发展新体制,随着增量改革的积累,逐步改革整个会计的体制结构,为存量的最终制度变迁创造条件。我国会计制度变迁中路径依赖性非常强,出现了一系列过渡性制度安排,往往具有新旧两种制度安排的某些相互矛盾的特性。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前进方向,总体反映了中国会计立足国情不断国际趋同的趋势。目前,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确认原则、计量方法、信息披露和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等方面,已经实现了与IFRS的趋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但也存在着忽视制度经济后果、变迁源发性不强、前进步伐相对缓慢等问题。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国际化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会计制度已成为世界经济政治之间寻求平衡的调节器,构建中国会计制度变迁战略的基础是寻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中国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国际社会,这就决定了中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不是对立的关系,其发展不是撇开国际会计制度另起炉灶,而是在参与、合作的过程中推动双方的共同改革和发展。应保持国际趋同中的发展理性,立足现实努力化被动为主动,分类采取不同制度变迁策略,强化理论准备实现基础创新的基本原则,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构建和完善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明确准则制订基础导向模式,尝试在会计制度创新中引入市场机制,摆脱单纯的权力中心供给主导模式。努力推动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及程序更加民主化、科学化和完善化,建立一整套与国际惯例协调、具有不同规范层次的会计制度体系,全面提升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满足新形势下国内外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同时,我国要加强对自身会计理论和问题的研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协调,通过增进双向沟通与交流,重视地区间相互合作和影响,努力获得国际社会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特殊国情及会计理论和问题的关注,努力争取在IASB中拥有与我国经济地位相适应的话语权。

刘晓华[6](2009)在《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与盈余质量 ——来自B股公司的经验证据》文中提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旨在加强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改革,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逐步缩小,中国会计准则的质量逐步提高。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最终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以便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及时和正确的经济决策。但是,采用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并不一定能够带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因为会计信息质量(盈余质量)除受到会计准则的影响外,还受到法律制度以及公司管理层面临的机会与激励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准则制定者、会计信息监管者以及会计研究者都十分关心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否能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盈余质量)。本文以1996—2007年的B股公司为样本,采用应计质量模型和现金流量预测模型从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下盈余质量的差异以及中国会计准则下盈余质量的变化趋势两个方面考察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检验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否能够提高盈余质量。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从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下盈余质量的差异来看,B股公司国际会计准则下的盈余质量与中国会计准则下的盈余质量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国际会计准则下的盈余质量并不显着高于中国会计准则下的盈余质量:2.从中国会计准则下盈余质量的变化趋势来看,随着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B股公司中国会计准则下的盈余质量在总体上具有显着上升的趋势。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本文从全体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考察和评价了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对盈余质量的影响;2.控制了境内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意见差异对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下盈余质量差异的影响;3.分别采用应计质量模型和现金流量预测模型来计量盈余质量,以尽可能减少单一模型的计量偏差对研究结果的影响;4.在采用现金流量预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时,采用了样本自举(Bootstrap)的方法来估计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下的盈余质量。

李其峰,温佐望[7](2008)在《我国会计国际化历程回顾》文中提出本文对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同时指出我国会计国际化是立足于国情、与时俱进地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过程。

单科文[8](2008)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经济利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我国的会计国际协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财政部也明确表示,在制定和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过程中,我国将始终注意学习和借鉴国际会计惯例。本文主要从我国的经济利益角度出发,以构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框架为基础,运用"经济后果学说"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实质进行了分析,指出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过程中应该把落脚点放在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这一点上来。

熊莉莎[9](2008)在《浅谈会计国际化》文中研究表明会计领域中的国际化行为,会计界常简称会计国际化,它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

宋永立[10](2008)在《我国的会计准则国际协调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会计信息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指引着世界上有限经济资源的流动方向。然而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环境的不同,导致目前世界上存在着多种差异性较大的会计准则,而使用这些会计准则编制出来的财务报表所反映出来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由于投资者难以对国外的会计信息做出客观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同时,母公司在编制财务报表时,也难以将处于不同会计制度下的国外子公司纳入合并报表体系,这就产生了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问题。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会计管理部门和国际性的会计、经济组织都致力于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研究,力求制定出一套适于各个地区和经济环境下的规范的会计准则,以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减少国际经济交往中信息转换的成本。本文首先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理论、涵义和层次进行阐述,针对几对容易混淆的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分析;之后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原因、以及我国会计准则发展的历程、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现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其次,本文选取美国、欧盟、日本等具有不同特点的主要发达国家,对其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背景、策略和方法进行了综合分析;最后,通过上述对我国以及世界发达国家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分析,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中国未来应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问题的对策。

二、国际会计惯例协调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会计惯例协调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认识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国际协调的动因分析
    (一) 货币及资本市场全球化促进会计国际协调
    (二) 跨国公司经营发展需要会计进行国际协调
    (三) 国际会计准则权威性逐渐提升
二、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现状分析
    (一) 会计规范体系的国际协调
    (二) 会计实务体系的国际协调
    (三) 会计职业界的国际协调
三、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现实障碍
    (一) 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标准与国际会计惯例有差距
    (二) 市场经济环境不够完善
    (三) 缺乏高素质的国际型会计从业人员
    (四) 缺乏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和修订的话语权
四、促进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对策分析
    (一) 加强会计理论研究, 完善我国会计准则
        1. 建立财务概念框架体系。
        2. 完善与发展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总体目标。
    (二) 构建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三) 强化会计准则的执行机制
        1. 提高准则的执行水平和执行力度。
        2. 提升信号传递机制的有效性。
    (四) 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型会计从业人员
        1. 创造会计实务体系教育新环境。
        2. 增进跨国企业会计人才交流。
    (五) 加强国际会计环境上的沟通与协调
五、结论

(2)我国的会计国际化的总体思路与具体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国际化的意义
    (一) 会计国际化有利于国际资本的流动
    (二) 会计国际化有利于促进跨国公司的发展
    (三) 会计国际化有利于推动国际贸易
    (四) 会计国际化有助于降低会计成本
    (五) 会计国际化有利于提高各国的会计理论与实务水平, 促进会计的发展
二、会计国际化的主要思路与误区的防范
    (一) 会计国际化的主要思路
        1. 积极推进。
        2. 稳妥推进。
    (二) 我国实现会计国际化必须防范的误区
        1. 被动和无条件地接受国际会计准则。
        2. 企图一步到位。
        3. 企图一劳永逸。
三、会计国际化的具体原则
    (一) 国际协调与国家特色相结合原则
    (二) 平等互利原则
    (三) 地区协调优先原则
    (四) 国际性业务协调优先原则
    (五) 求同存异原则

(3)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论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文献综述
        1.3.1 会计制度变迁研究之理论基础
        1.3.2 将会计准则引入新制度经济学
        1.3.3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特征分析
    1.4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产权理论研究
    2.1 产权与会计
        2.1.1 产权与会计的本质
        2.1.2 产权理论与会计
        2.1.3 会计对产权的反映
    2.2 会计制度与产权制度
        2.2.1 会计制度属于产权制度的范畴
        2.2.2 中国产权制度变革影响会计制度变迁的分析
第3章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交易费用理论研究
    3.1 交易费用理论对会计准则的分析
        3.1.1 会计准则与交易费用
        3.1.2 交易费用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
        3.1.3 降低交易费用是会计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
        3.1.4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几点建议
    3.2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社会成本研究
        3.2.1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社会成本
        3.2.2 降低中国会计制度变迁成本的对策
第4章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路径研究
    4.1 制度变迁与会计制度
        4.1.1 制度与会计制度
        4.1.2 制度变迁理论
        4.1.3 会计制度变迁的技术动因
        4.1.4 会计目标的变化决定了会计制度变迁的方向
    4.2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历程
        4.2.1 会计制度的借鉴和探索时期(1949 年——1978 年)
        4.2.2 局部借鉴国际惯例时期(1978 年——1992 年准则颁布以前)
        4.2.3 会计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时期(1992 年——2006 年准则颁布以前)
        4.2.4 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的时期(2006 年企业会计准则出台至今)
    4.3 基于制度及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中国会计制度变迁及其特征
        4.3.1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主体分析
        4.3.2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特征分析
        4.3.3 导致中国会计准则变迁的因素分析
        4.3.4 中国会计准则变迁的趋势
第5章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
    5.1 会计制度与博弈论
        5.1.1 会计制度的含义
        5.1.2 从经济学角度看会计制度的变迁
        5.1.3 关于制度博弈论
        5.1.4 博弈论与会计制度
    5.2 会计准则制定主体及相关利益主体的博弈均衡
        5.2.1 会计准则制定主体的博弈均衡分析
        5.2.2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中各相关利益主体博弈分析
        5.2.3 对中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政策建议
    5.3 从演化博弈视角看会计准则制度变迁
        5.3.1 从演化博弈论视角分析的理论依据
        5.3.2 演化博弈论理论分析的思路
    5.4 会计制度变迁的寻租博弈
        5.4.1 会计制度变迁与寻租博弈
        5.4.2 会计制度变迁与租金的产生
        5.4.3 会计寻租与博弈循环
        5.4.4 反寻租的政策建议
第6章 会计制度变迁的国际比较
    6.1 西方会计制度的变迁
        6.1.1 西方会计制度发展史
        6.1.2 国际会计准则发展史
        6.1.3 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原则的进一步融合和发展
    6.2 中外会计制度变迁的比较研究
        6.2.1 中美会计制度变迁的比较研究
        6.2.2 中欧会计制度变迁的比较研究
    6.3 各国会计准则趋同的路径选择及其借鉴
        6.3.1 会计准则趋同的不同路径及其优缺点
        6.3.2 世界各主要国家会计准则趋同路径的选择
        6.3.3 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路径调整及未来改革方向
    6.4 会计准则全球化趋势分析
        6.4.1 会计准则全球化的必要性
        6.4.2 用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会计准则全球化
        6.4.3 如何应对会计准则全球化
    6.5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必由之路——国际化
        6.5.1 会计制度国际化是制度变迁过程
        6.5.2 中国会计制度国际化的动因
        6.5.3 中国会计制度国际化变迁所面临的困境
        6.5.4 中国会计制度国际化变迁的创新战略
        6.5.5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会计准则区域与国际性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会计准则协调机制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述评
        1.2.1 国内文献述评
        1.2.2 国外文献述评
    1.3 重要概念界定
        1.3.1 制度
        1.3.2 制度变迁
        1.3.3 机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内容框架与创新之处
        1.5.1 内容框架
        1.5.2 创新之处
第2章 会计准则协调机制的建立
    2.1 会计准则国际化历史的回顾
        2.1.1 会计准则的产生及协调需求:历史证据
        2.1.2 会计准则国际化过程:理论分析
    2.2 会计准则协调机制建立的基础
        2.2.1 会计准则的制度内涵与维度
        2.2.2 会计准则的公共物品性质
        2.2.3 会计准则协调机制的初步确立
第3章 会计准则区域与国际性协调的演化博弈分析
    3.1 会计准则协调机制的起源与演化
        3.1.1 会计准则的演化创生机制
        3.1.2 会计惯例的形成、稳定性及其可能的偏离
        3.1.3 会计准则的双边协调机制
    3.2 会计准则区域性协调机制
        3.2.1 会计准则区域性协调机制的产生及其博弈分析
        3.2.2 国际性会计准则对区域性协调机制的冲击
    3.3 会计准则国际性协调机制
        3.3.1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一个思想实验
        3.3.2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演化特征
第4章 会计准则协调机制的实证分析
    4.1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影响因素研究:国家视角
        4.1.1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4.1.2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4.2 会计准则区域与国际性协调机制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4.2.1 推进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区域与国际性组织概览
        4.2.2 区域性协调机制有效性的实证检验:会计信息质量视角
    4.3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经济后果:投资者视角
        4.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3.2 研究设计
        4.3.3 实证研究结果
        4.3.4 初步结论与局限性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加强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相关制度建设
        5.2.2 积极参与会计准则区域与国际性协调组织
        5.2.3 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准则协调策略
    5.3 本文的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5)趋同背景下的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回顾
        1.2.1 国外文献回顾
        1.2.2 国内文献回顾
        1.2.3 简要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理论基础
    1.4 主要创新及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局限及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2 会计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
    2.1 会计制度等术语的理论界定
        2.1.1 会计制度
        2.1.2 会计准则
        2.1.3 会计规范
        2.1.4 会计标准
    2.2 会计制度的属性
        2.2.1 会计制度的技术规范属性
        2.2.2 会计制度的经济后果属性
        2.2.3 会计制度的政治程序属性
    2.3 会计制度变迁的含义及形式
        2.3.1 会计制度变迁的含义
        2.3.2 会计制度变迁的形式
    2.4 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2.4.1 会计制度变迁是制度环境改变的结果
        2.4.2 会计制度变迁是知识进步和推动的结果
        2.4.3 会计制度变迁是收益与成本对比的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国际会计制度变迁及趋同分析
    3.1 世界会计模式的划分
        3.1.1 对会计模式的理解
        3.1.2 缪勒教授的分类
        3.1.3 诺比斯教授的分类
        3.1.4 阿伦博士的分类
        3.1.5 美国会计学会的分类
        3.1.6 简要评价
    3.2 各国会计模式的演化发展
        3.2.1 会计模式由多种因素决定
        3.2.2 全球会计模式的融合趋势
    3.3 国际会计制度的发展与趋同
        3.3.1 国际会计准则由协调转向趋同及分析
        3.3.2 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仍属会计协调阶段
        3.3.3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能够成为趋同目标的理由
        3.3.4 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主要形式
    3.4 金融危机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国际趋同及其影响
        3.4.1 危机前各自开展工作并逐步加深交流
        3.4.2 金融危机中的紧急应对并最终基本趋同
        3.4.3 2008年危机后会计制度国际趋同的机遇与挑战
    3.5 本章小结
4 国际会计制度变迁的经验与启示
    4.1 美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经验
        4.1.1 制度变迁背景
        4.1.2 国际趋同进展
        4.1.3 对IASC改组的影响
        4.1.4 态度转变原因
        4.1.5 趋同过程评价
    4.2 欧盟会计制度变迁的经验
        4.2.1 制度变迁背景
        4.2.2 国际趋同进展
        4.2.3 趋同过程评价
    4.3 澳大利亚会计制度变迁的经验
        4.3.1 制度变迁背景
        4.3.2 国际趋同进展
        4.3.3 趋同过程评价
    4.4 国际会计制度变迁的启示
        4.4.1 国际会计制度是国家和地区之间博弈的结果
        4.4.2 国际会计制度隐含着对发达国家利益的倾斜
        4.4.3 IASB为扩大自身收益和影响而不断委曲求全
        4.4.4 发展中国家被迫国际趋同且需付出较高成本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1992年以来会计制度变迁分析
    5.1 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与变革
        5.1.1 改革前会计制度的特点
        5.1.2 1992年以来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
        5.1.3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成就
    5.2 我国会计制度变迁动因分析
        5.2.1 会计制度变迁的深刻原因和必要性
        5.2.2 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相对滞后性
    5.3 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
        5.3.1 与经济改革总体上同步
        5.3.2 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
        5.3.3 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
        5.3.4 政府是制度变迁推动者
    5.4 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基本经验
        5.4.1 目标理性与过程理性的基本统一
        5.4.2 政府主导和市场参与的不断协调
        5.4.3 国际趋同与立足国情的谨慎权衡
        5.4.4 渐进改革和激进改革的有机结合
    5.5 有关启示和值得重视的问题
        5.5.1 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启示
        5.5.2 未来变迁值得关注的问题
    5.6 本章小结
6 我国未来会计制度变迁的政策建议
    6.1 坚持会计制度变迁中的国家利益目标
    6.2 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基本原则
        6.2.1 保持国际趋同中的发展理性
        6.2.2 立足现实努力化被动为主动
        6.2.3 分类采取不同制度变迁策略
        6.2.4 强化理论准备实现基础创新
    6.3 我国未来会计制度变迁的政策建议
        6.3.1 合理借鉴先进经验
        6.3.2 系统加强实施机制
        6.3.3 积极推进中外协调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6)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与盈余质量 ——来自B股公司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框架
    1.5 研究贡献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理论的基本内容
        2.1.2 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的评价
        2.1.3 盈余质量的含义与计量方法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
        2.2.2 国内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
        2.2.3 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评价
3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历程与状况
    3.1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历程
    3.2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状况
4 研究设计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1.1 B股公司的基本情况
        4.1.2 理论分析和本文的研究假设
    4.2 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
        4.2.1 基于应计质量模型实证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4.2.2 基于现金流量预测模型实证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4.3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5 基于应计质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5.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5.1.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1.2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5.2 假设1的实证分析
        5.2.1 模型形式设定检验和回归结果
        5.2.2 盈余质量的描述性统计和检验结果
        5.2.3 稳健性检验
    5.3 假设2的实证分析
        5.3.1 模型形式设定检验和回归结果
        5.3.2 盈余质量的描述性统计和检验结果
        5.3.3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的研究结论
6 基于现金流量预测模型的实证分析
    6.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6.1.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6.1.2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6.2 假设1的实证分析
        6.2.1 模型选择和回归结果
        6.2.2 盈余质量的描述性统计和检验结果
        6.2.3 稳健性检验
    6.3 假设2的实证分析
        6.3.1 模型选择和回归结果
        6.3.2 盈余质量的描述性统计和检验结果
        6.3.3 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的研究结论
7 实证结果的解释与分析
    7.1 假设1实证结果的解释与分析
    7.2 假设2实证结果的解释与分析
8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局限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7)我国会计国际化历程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尝试借鉴国际会计惯例的阶段
二、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参照, 广泛实施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会计制度的阶段
三、全面借鉴国际会计准则, 建立统一、规范的会计准则体系的阶段
    1.《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发布。
    2. 首次发布具体会计准则。
四、原有会计准则的修订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阶段
五、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性趋同阶段
六、启示

(8)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经济利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参照系
    (一) 国际会计准则
    (二) 国际会计准则的基本特点[2]
        1. 国际会计准则具有相对独立性
        2. 国际会计准则具有较高质量并保持不断提高的特点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理论指导——经济后果学说
    (一) 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观”
    (二)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具有经济后果
    (三)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经济后果在我国的表现
        1. 直接成本
        2. 转换成本
        3. 税收
    (四) “经济后果观”指导下看“中国特色”与“国际协调”的关系

(10)我国的会计准则国际协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的现状
    1.3 本文的结构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概述
    2.1 几对相关重要概念的区分
        2.1.1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化"与"标准化"
        2.1.2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
        2.1.3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2.1.4 原则基础准则与规则基础准则
    2.2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涵义
        2.2.1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主体
        2.2.2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客体
        2.2.3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目标
    2.3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三理论
        2.3.1 增强国际可比性论
        2.3.2 消灭差异论
        2.3.3 缩小差异论
    2.4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层次
        2.4.1 双边协调
        2.4.2 多边协调
        2.4.3 国际协调
    2.5 小结
第3章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现状
    3.1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必要性
        3.1.1 经济发展的要求
        3.1.2 资本市场发展的要求
        3.1.3 跨国组织的要求
    3.2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发展过程
        3.2.1 向苏联会计模式借鉴阶段
        3.2.2 局部借鉴国际惯例阶段
        3.2.3 较为广泛地借鉴国际惯例的阶段
        3.2.4 全面借鉴国际惯例的阶段
    3.3 目前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中存在的问题
        3.3.1 资本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
        3.3.2 会计人员缺乏独立判断能力
        3.3.3 会计信息质量较低
        3.3.4 会计准则执行机制不健全
    3.4 小结
第4章 对主要发达国家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分析
    4.1 美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分析
    4.2 欧盟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分析
    4.3 日本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我国在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中的选择与对策
    5.1 选择适合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制定基础
    5.2 选择适合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
    5.3 不断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
    5.4 立足于我国国情进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
    5.5 进一步加强会计理论研究
    5.6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国际会计惯例协调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认识与思考[J]. 刘琦. 会计之友, 2014(23)
  • [2]我国的会计国际化的总体思路与具体原则[J]. 孙井斌. 商业经济, 2013(23)
  • [3]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D]. 崔英波. 吉林大学, 2013(05)
  • [4]会计准则区域与国际性协调机制研究[D]. 邢维全. 天津财经大学, 2013(12)
  • [5]趋同背景下的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研究[D]. 王磊磊.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12)
  • [6]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与盈余质量 ——来自B股公司的经验证据[D]. 刘晓华. 暨南大学, 2009(09)
  • [7]我国会计国际化历程回顾[J]. 李其峰,温佐望. 财会月刊, 2008(27)
  • [8]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经济利益分析[J]. 单科文. 时代人物, 2008(09)
  • [9]浅谈会计国际化[J]. 熊莉莎. 时代经贸(中旬刊), 2008(S9)
  • [10]我国的会计准则国际协调问题研究[D]. 宋永立. 河北大学, 2008(S1)

标签:;  ;  ;  ;  ;  

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