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新品种松粳6号的引种推广

水稻新品种松粳6号的引种推广

一、水稻新品种松粳6号的引进与推广(论文文献综述)

孙乌日娜,田淑华,郑红霞,徐兴健,薛海楠,梁爽,韩磊,海日汗,王娟[1](2021)在《水稻品种比较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筛选出适宜兴安盟地区种植的水稻新品种,以兴粳5号、龙粳31、龙粳47、龙粳59、龙洋11、龙洋19、育龙2号、三江6号以及松粳6号,1个自选品种,8个新引进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水稻品种比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9个品种的生育期适中,抗逆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均表现良好;丰产性来看,松粳6号、兴粳5号、三江6号和育龙2号的产量分别达到592.96 kg/667 m2、590.89 kg/667 m2、589.70 kg/667 m2和585.11 kg/667 m2;比对照分别增产了12.77%、12.37%、12.15%和11.28%。

王东元[2](2020)在《粳稻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抗稻瘟病分子辅助育种》文中研究表明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黄河以北作为粳稻种植的主要区域。近年来,随着亲本间重复利用、骨干亲本单一、基因交换频率增加使得水稻种植资源遗传多样性降低,由于稻瘟菌(Magnaorthe oryzae)基因结构和信号传导途径复杂多变导致育成的水稻品种抗病能力弱且抗性消失快、遗传多样丰富度低、严重影响了水稻的生产和发展。为明确不同地区粳稻遗传多样性和抗稻瘟病等基因的分布情况,本实验采用表型性状和SSR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抗稻瘟病等基因标记辅助选择,为水稻高产、高抗分子聚合育种创造条件,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SSR分子标记,将主要来自辽宁、天津、宁夏、日本、韩国等地区的520份粳稻材料的17个抗稻瘟病基因标记pid2、pikh、pik-1、pigm、pi5、pik-2、pikm-1、pib、pia、pikm-2、ptr、pita、pi5-1、pi5-2、pi9、pi2、pi21和2个恢复基因标记Rf1a和Rf6及1个香味基因标记共20个基因进行SSR检测,其中供试粳稻中携带抗稻瘟病pid2的品种最多,达到了77.22%,而携带恢复基因Rf6的粳稻品种最少,为0.9%;在520份粳稻中携带基因14个基因的粳稻品种有1份,是2008XZ-89,不含有任何基因的粳稻品种有1份是农林糯12,携带7个及以上基因的粳稻占供试粳稻数量的76%。2、通过利用21对SSR多态性引物对755份粳稻进行分子数据亲缘关系进化树的聚类分析,可将供试粳稻品种整体可以划分为7个大的类群;通过抽穗期、分蘖数、株高、穗长、叶夹角5个表型形状数据对850份粳稻进行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可将粳稻分为9个大类。辽宁地区的粳稻品种和吉林、日本、韩国等地的粳稻品种亲缘关系相对较近,与云南、天津的品种亲缘关系较远;天津、北京和河北等地的粳稻品种关系较近。3、通过对5个恢复系品种C34、C210、C418、C1496和C2106进行抗病性聚合改良,将与具有pita、pib、pi5三个广谱抗病基因的通系929、铁1507,通过抗稻瘟病基因聚合辅助育种,得到10个F1组合。通过2年的加代选育,获得了10个F3后代群体中已聚合pita+pi-b+pi5三个抗稻瘟病基因的30株水稻单株,并对F3后代群体进行了7个表型性状的分析,发现各个群体之间遗传分布差异大,变异丰富。

耿雷跃[3](2020)在《基于连锁和关联分析的水稻耐盐性QTL定位与候选基因发掘》文中研究说明土壤盐渍化是妨碍作物正常生长,影响作物高产稳产和种植面积扩大的重要限制性因素。种植水稻是改良和利用盐渍化土壤的经济有效途径之一,而水稻耐盐性遗传改良是在盐渍化土壤种植水稻的基础。水稻耐盐基因定位是水稻耐盐基因克隆和分子育种的必要条件,对推动水稻耐盐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至今关于水稻耐盐QTL初步定位报道较多,而发掘耐盐基因较为困难的难题,通过水稻耐盐性梯度试验,建立耐盐性鉴定评价技术方法;以RIL群体和关联群体为研究材料,在温室和田间盐胁迫环境下开展分蘖期耐盐性的多年重复鉴定评价;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通过连锁分析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分析策略,定位水稻耐盐性QTL位点;在盐胁迫和正常环境下,对RIL群体2个亲本以及耐盐显着差异家系开展RNA-seq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水稻耐盐候选基因预测分析。其研究结论如下:1明确水稻分蘖期耐盐性鉴定的最适盐胁迫浓度为0.5%,表型调查最佳时间为盐胁迫处理4-6周后,以耐盐等级作为评价指标,可以准确鉴别水稻种质耐盐性差异。利用此鉴定方法对2886份水稻种质资源进行耐盐性鉴定,筛选出137份相对耐盐种质,为水稻耐盐遗传机理研究和新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资源支撑。2由吉冷1号×密阳23构建的RIL群体中,检测到1.81M高质量SNP标记,利用“滑动窗口”策略将上述SNP标记简化为3061个Bin标记。构建总长1408.03 cM、平均间距0.48 cM的高密度遗传图谱。该遗传图谱与水稻参考基因组具有较高的共线性,能够快速准确定位株高、生育期等高遗传力性状相关基因。基于上述RIL群体耐盐性鉴定结果,定位了12个耐盐相关QTL位点,其中6个是在不同环境下能够重复检测到的稳定QTL。搜索稳定QTL置信区间内已克隆基因,筛选到4个已知水稻耐盐相关基因:OsNAPL6、OsRR22、ONAC106和ONAC063。3利用关联群体开发了1.31M高质量SNP标记,估计群体LD衰减距离约为475 kb,可将群体划分为2个亚群。结合群体耐盐性鉴定数据,筛选到145个水稻耐盐相关SNP标记,位于19个QTL上。其中4个是在不同环境下能够重复检测到的稳定QTL。在稳定QTL附近,筛选到2个已经克隆水稻耐盐相关基因:OsDREB1D和OsRR22,5个未克隆渗透调节物质运输相关基因,可作为水稻耐盐候选基因。4通过水稻耐盐性差异转录组分析,筛选到515个水稻耐盐相关特异转录表达转录本,分布于480个基因上,其中有10个基因已经克隆,进一步验证了这些基因通过差异表达影响水稻盐胁迫反应。经比较转录组分析筛选出的水稻耐盐特异差异表达基因中,有20个基因位于QTL位点的置信区间内,重点关注Os02g0574100和Os11g0256300,作为影响水稻耐盐遗传调控的候选基因,有待进一步开展基因功能验证。

王健男[4](2020)在《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稻米产业是我国粮食产业的重要构成,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社会安定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稻米产业的发展仍然是以增产为主指标,然而在资源环境束缚趋紧背景下,面临着增值能力减弱、科技进步成果向实际生产力中转速度过慢等问题,阻碍了稻米产业的发展壮大。如何加快转变稻米产业发展模式,从以往简单的“吃饱”转向“吃好”,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成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应用,是摆在我们当前的重大考题。肇源农场是黑龙江农垦稻米种植专业农场,其稻米产业是当地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本文以肇源农场为研究区域,开展其稻米产业发展策略研究,对提高当地职工收入,促进肇源农场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积极作用。鉴于此,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应用文献研究法从农业产业发展理论、农业产业化的影响、稻米产业的研究、稻米产业存在的问题研究、稻米产业的对策及措施的研究、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的研究等方面入手,论述了国内外稻米产业的研究现状。同时,明确了产业、稻米产业、农产品品牌化的相关概念和产业融合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等理论基础。然后,通过黑龙江农垦年鉴、肇源农场场志等官方数据的查阅。获取资料的分析结果与稻米产业的相关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肇源农场稻米产业的种植、加工、销售、服务四方面入手,系统地了解了肇源农场稻米产业的发展结构。其次,利用近几年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现状的农业数据,得出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上述制约因素,结合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总体思路,探索出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的模式,提出促进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相应的发展策略。

张亚玲[5](2018)在《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品种抗性监测及AvrPi12定位》文中认为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Mo)引起的稻瘟病是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水稻病害之一。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了解目标地区稻瘟病菌群体生理小种(致病型)构成及品种抗性是合理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的基础。本研究用近十年间(2006-2015年)3个年份(2006、2011和2015年)的群体菌株接种中国鉴别品种,以明确参试年份菌株生理小种结构。同时接种3个年份黑龙江省水稻品种,明确其总体抗谱及对生理小种的抗谱。本研究还对与Pi12互作的无毒基因Avr Pi12进行了精细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结构使用中国鉴别品种对黑龙江省近十年间3个年份(2006、2011和2015年)群体的296个稻瘟病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2006年群体(97个菌株)鉴定出6群12个生理小种;2011年群体(103个菌株)鉴定出6群14个生理小种;2015年群体(96个菌株)鉴定出7群25个生理小种。2006、2011和2015年生理小种检测频率fdri分别为12.4%、13.6%和26.0%,多样性系数hrdi分别为0.798、0.813和0.947。研究发现,3个群体中均出现特异生理小种,2006、2011和2015年群体出现的特异生理小种分别有1、4和13个,群体特异生理小种频率ftdri分别为9.1%、30.8%和52.0%。优势生理小种菌株出现频率fdri值的变化较大,2006年、2011年和2015年群体的优势生理小种总频率ftdri分别为76.0%、73.8%和35.4%,黑龙江省近十年间3个群体的稻瘟病菌优势生理小种群为ZD和ZE群。ZD1和ZE1为3个种群中共同存在的优势生理小种。区域内生理小种结构与品种种植情况有关。研究统计了近十年间3个年份的主栽品种种植情况相关数据,并结合生理小种在近十年间的结构变化情况,分析了品种种植情况与生理小种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黑龙江省近十年间水稻主栽品种总数量增加2.4倍,同时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同步增长2倍。黑龙江省近十年间水稻种植结构在品种和种植面积进行了较大调整;同时研究表明,生理小种多样性逐年增加,特异性生理小种的种类和频率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可以推断生理小种多样性与品种多样性呈正相关。2.水稻品种的抗性评价使用参试年度已经鉴定过生理小种的菌株共计280个分别接种当年度品种,通过分析品种对参试群体菌株总体抗性、生理小种群抗性、优势生理小种抗性以及对优势生理小种总体抗性来评价参试品种的抗性表现。使用2006年已鉴定生理小种的97个菌株(优势生理小种群是ZD和ZE群)接种当年39个水稻品种。总体表现高抗的参试品种有6个;对优势生理小种群ZD和ZE群分别表现高抗的品种有4和6个;对3个优势小种(ZD1、ZE1和ZD5)总体表现高抗的品种有10个;对3个优势生理小种分别表现高抗的品种有5、11和10个。使用2011年已鉴定生理小种的87个菌株(优势生理小种群是ZD和ZE群)接种当年40个水稻品种进行,总体表现高抗的品种有18个;对所有生理小种群均表现高抗的品种有5个;对优势生理小种群ZD和ZE群分别表现高抗的品种有18和8个;对3个优势生理小种(ZD5、ZD1和ZE1)总体表现高抗的品种有20个;对3个优势生理小种分别表现高抗的品种有16、22和9个。使用2015年已鉴定生理小种的96个稻瘟病菌(优势生理小种群是ZD和ZE群)接种当年24个水稻品种进行,对所有生理小种群均表现高抗的品种有2个;对优势生理小种群ZD和ZE群分别表现高抗的品种各有10个;对3个优势生理小种(ZE1、ZD1和ZD3)总体表现高抗的品种有10个;对3个优势生理小种分别表现高抗的品种有8、8和11个。黑龙江省种子管理局数据统计显示,2006-2011年黑龙江省水稻种植结构以空育131为主要品种,2011-2015年转变为以龙粳31为主要种植品种,并且品种数量增加。本研究发现空育131抗性较差,当龙粳31育成后,以其抗谱广且抗性稳定等突出特点代替空育131得到大面积推广。自2013年以来,未见黑龙江稻瘟病大面积发生的报道。这说明黑龙江省水稻品种的合理选育与利用是成功控制当地稻瘟病爆发的主要因素。3.稻瘟病菌全基因组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物理图谱的更新及无毒基因Avr Pi12的精细定位本研究在本实验室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稻瘟病菌遗传连锁图进行更新。在原有的120个SSR标记中,4个旧标记MS4-6、MS4-7、MS6-15和MS7-2被删除;新增18个SSR标记,使得1-7号染色体上分别有25、22、16、19、14、17和17个标记,supercontig8.8上有4个标记,最终形成新版本的稻瘟病菌全基因组SSR标记物理图谱。使用稻瘟病菌田间菌株CHL42和CHL357以及二者杂交得到的219个子囊孢子菌株接种携带抗性基因Pi12的水稻品种IRBL12-M并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显示,表现毒性与无毒的后代菌株数量符合1:1的分离比例,表明CHL42对水稻品种IRBL12-M的无毒性是由单基因控制的,将该基因命名为Avr Pi12。利用分离群体分析法(bulked-segregant analysis,BSA)对该基因进行快速定位,从新版本稻瘟病菌全基因组SSR物理图谱中,筛选了134个SSR标记。其中,位于6号染色体的SM6-1、SM6-2、SM6-5等11个标记与该基因连锁,因此将Avr Pi12定位在6号染色体上。为了进一步精细定位Avr Pi12,基于70-15序列新开发了6个标记进行第2轮连锁分析。通过新开发的4个连锁标记LSM6-4、LSM6-6、LSM6-9和LSM6-1将无毒基因定位在LSM6-5与TEL12之间。同时对Avr Pi12构建了基于菌株70-15基因组序列的物理图谱。

刘宝海[6](2018)在《黑龙江粳稻育种亲本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的筛选及类群划分》文中研究指明基于16个农艺和品质性状,选取36份黑龙江2017年主导推广的粳稻品种,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确定了活动积温、产量、胶稠度等9个主成分性状因子、判别函数,并成功划分了4个类群。在此基础上,对19份亲本进行类群划分分析,明确了今后育种实践中,组配亲本选择顺序依次是相邻类群间、间隔一个类群间和同一类群间;对黑龙江近12年审定的170份粳稻品种进行类群划分,为育种家和研究者在亲本选配方面提供直观、便捷、量化的参考依据,提高育种准确性,减少盲目性。通过本研究,初步构建了基于农艺和品质性状的黑龙江粳稻育种亲本类群体系,以期为寒地粳稻育种亲本选配及品种资源类群划分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参考。

闫积卓,陈佐儒[7](2016)在《8个水稻品种在白银市沿黄灌区的适应性初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黑龙江省引进优质水稻新品种8个,在沿黄稻区靖远县北湾镇进行新品种适应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引进品种在当地种植均能够成熟,其中松粳9号高抗稻瘟病,松粳9号和松粳15号的产量表现突出,2个品种的产量分别为10 659.67 kg/hm2和10 434.78 kg/hm2,较对照分别增产8.72%和6.42%,且综合性状优良,分蘖率高,成穗率高,穗大粒多,株型紧凑,米质优,适应白银市沿黄稻区种植。

胡月婷[8](2016)在《寒地粳稻品种资源功能营养品质的筛选及SSR标记关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水稻在世界粮食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全世界约有50%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和消费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各类疾病频发,功能型稻米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预防特殊疾病、延缓衰老、帮助特殊疾病恢复及调节体力和精力等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通过对已有品种资源进行筛选,以及对控制各功能营养品质的基因位点进行研究,进而培育功能型水稻品种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本研究以226份寒地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功能营养成分(赖氨酸、谷蛋白、γ-氨基丁酸、总黄酮)和胚大小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相关关系和主成分分析,以期筛选一些功能营养品质优良的品种,为功能稻米优质品种(系)选育及其产业化提供依据;利用均匀分布于水稻染色体上的118个SSR分子标记,对这五种性状进行关联分析,检测与功能营养成分相关的SSR标记位点,为寒地粳稻功能型稻米新品种选育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奠定理论和材料基础。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226份寒地粳稻品种各功能营养成分含量测定显示,赖氨酸、谷蛋白、γ-氨基丁酸、总黄酮含量和胚大小在2014和2015两年间和品种间的表型值均相对稳定,除γ-氨基丁酸外,各功能营养成分含量变异范围的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2)对226份供试材料各功能营养成分进行相关分析,两年分析结果一致表明,赖氨酸含量与平均胚重和胚占糙米重均呈极显着正相关;总黄酮含量与谷蛋白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γ-氨基丁酸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平均胚重与胚占糙米重呈极显着正相关。(3)对各功能型营养品质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胚型因子,第二主成分黄酮、谷蛋白型因子和第三主成分γ-氨基丁酸型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69.2%,这3个主成分能较好的反映稻米中功能营养品质的特性,可以用来对不同材料进行系统的综合评价。(4)通过两年试验测定的各功能营养成分含量的平均值对226份寒地粳稻品种进行筛选,筛选出赖氨酸含量相对较高的代表品种龙粳17号、绥粳13号、合江5号、绥粳3号等;谷蛋白含量相对较低的品种上育397、牡丹江3号、牡丹江7号、牡丹江8号等;γ-氨基丁酸含量相对较高的品种牡丹江22号、嫁禾1号、牡丹江23号、松粳10号等;总黄酮含量相对较高的品种松粳13号、龙粳31号、松粳4号、宾旭等;平均胚重相对较高的品种牡丹江4号、绥粳3号、绥粳5号、松粳3号等;胚占糙米重相对较高的品种牡丹江22号、龙糯2号、合江19号、系选1号等;另外,绥粳3号、绥粳5号、牡丹江21号、合粳1号、牡丹江22号、龙糯2号、系选1号7个品种,同时具有2种功能营养品质优的特点。(5)通过对226份寒地粳稻品种功能营养成分的表型数据与118个SSR标记位点的关联分析得出,两年间,GLM和MLM两种方法在p<0.01条件下共检测到与不同性状显着关联的位点85个,可以解释1.93%15.47%的表型变异。其中,两年均检测到与赖氨酸、谷蛋白、总黄酮、巨胚性状显着关联的位点分别为3个、4个、4个、2个;两种方法均检测到与赖氨酸、谷蛋白、γ-氨基丁酸、总黄酮、巨胚性状显着关联的位点分别为的位点有3个、2个、4个、4个、3个;两年两种方法均检测到1个与赖氨酸显着关联的位点和1个与总黄酮性状显着关联的位点。(6)本研究对两年内均检测到的13个关联位点逐一解析,共挖掘出优异等位基因20个,同时挖掘出一系列携带多个优异等位变异的载体材料,如牡丹江3号同时携带4个优异等位基因,合江3号、系选1号同时携带3个优异等位基因,东农420、绥粳9号、松粳9号、龙稻5号、东农423、松粳13号、绥糯1号、中龙稻1号、黑粳8号和牡丹江9号均分别携带2个优异等位基因。

郭丽颖[9](2016)在《基于连锁与连锁不平衡作图解析粳稻稻瘟病抗性遗传位点》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稻瘟病是水稻主产区发生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培育抗病新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然而在实际生产中抗性品种会因新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出现而导致感病,因此,不断地寻找新的抗源、发掘新的抗病位点,将有助于提高育种效率。所以深入研究水稻抗稻瘟病的遗传机制,挖掘抗病基因(QTL)及抗病载体材料,有利于推动水稻抗稻瘟病分子辅助育种,加快水稻抗病育种进程。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是剖析复杂性状遗传基础的两种重要方法,两种方法结合应用有助于复杂数量性状的遗传解析,能够提高QTL的检测效率,使检测结果更为全面、可靠。粳稻栽培品种是稻瘟病抗性育种中最核心的种质资源。为此,本研究以东农415与丽江新团黑谷杂交衍生的RIL群体和227份粳稻栽培品种构成的自然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检测与水稻苗期和分蘖期稻瘟病抗性相关的QTL位点,并挖掘抗性优异等位变异及相应的载体材料,同时进行杂交组合的预测,以期为粳稻抗稻瘟病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种质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7个中国鉴别品种对130个稻瘟病菌株进行鉴定,结果共鉴定出7个群38个生理小种,鉴出率达29.23%。其中ZA群和ZD群为优势种群,所占比例为43.85%和33.85%;优势小种为ZD5、ZD7、ZA53、ZA61、ZA55和ZA21,出现频率分别为21.54%、9.23%、8.46%、6.92%、6.15%和5.38%,总频率为59.23%,说明上述6个优势小种在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群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东农415对35个生理小种表现出抗性水平,抗谱达92.11%。从38个生理小种中优选出产孢好、致病力稳定的生理小种ZA5和ZD5用于后续稻瘟病抗性QTL分析。(2)在苗期和分蘖期,分别对RIL群体和自然群体接种后7 d和14 d的病害级别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各性状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呈现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模式。t检验结果表明,2个供试群体7 d和14 d的病害级别差异极显着。(3)RIL群体利用123个SSR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该连锁图覆盖12条染色体的2217.4c M。每个标记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18.0cM。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对苗期和分蘖期的稻瘟病抗性进行了QTL分析。在苗期,2个生理小种在2014和2015年2年中共鉴定出29个QTL,分布在水稻的第1、2、4、5、6、7、9和11染色体的23个区间内,其中与ZA57 d和14 d病害级别相关的QTL有5和8个;与ZD57 d和14 d病害级别相关的QTL有6和10个;有13个苗期稻瘟病抗性QTL在2年内均被检测到。在分蘖期,2个生理小种在2年中共鉴定出31个QTL,分布在第1、2、4、5、6、7、8、9和11条染色体的22个区间内,其中与ZA57 d和14 d病害级别相关的QTL有9和6个;与ZD57 d和14 d病害级别相关的QTL有9和7个;13个分蘖期稻瘟病抗性QTL在2年内均被检测到。(4)利用153个SSR标记对227份供试材料DNA进行扩增,共检测出多态性条带580条,变化范围为28条;群体结构分析表明,供试群体被分为2个亚群;54.7%的材料间亲缘关系系数为0;LD衰减大约发生在23 c M的遗传距离处。(5)利用153个SSR标记通过MLM模型对苗期和分蘖期稻瘟病抗性相关的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在苗期,两年共检测27个SSR位点,累积40次显着关联(P<0.05),分布除第3、9和10染色体外的9条染色体上,其中与ZA57 d和14 d病害级别相关联的标记位点有11和9个;与ZD57 d和14 d病害级别相关联的标记位点有8和12个。有14个苗期稻瘟病抗性位点在两年均被检测到;在分蘖期,两年共检测32个SSR位点,累积47次显着关联(P<0.05),分布除第3和8染色体外的10条染色体上,其中与ZA57 d和14 d病害级别相关联的标记位点有11和11个;与ZD57 d和14 d病害级别相关联的标记位点有12和13个。有14个分蘖期稻瘟病抗性位点在两年均被检测到。通过相同标记和比较图谱发现,苗期和分蘖期分别有21和18个标记位点与本研究或前人连锁分析检测到QTL位点的侧翼标记相同或者位于其区间内。(6)对经连锁分析(本研究及前人研究)验证或在2年中稳定被检测到的SSR标记位点进一步进行抗稻瘟病优异等位变异的挖掘。在苗期,共鉴定出43个抗稻瘟病优异等位变异,其中RM208-179 bp、RM208-185 bp、RM213-139 bp、RM213-145 bp、RM265-112 bp、RM27940-107 bp、RM28033-111 bp、RM530-170 bp、RM84-105 bp和RM84-115 bp等10个抗性等位变异同时与2个或2个以上性状相关联;在分蘖期,共鉴定出33个抗稻瘟病优异等位变异,其中RM1254-147 bp、RM208-179 bp、RM208-185 bp、RM224-168 bp、RM24475-287bp、RM24475-292 bp、RM265-112 bp、RM480-235 bp等8个抗性等位变异同时与2个或2个以上性状相关联。(7)根据苗期和分蘖期227份粳稻材料所含优异等位变异数目,把227个种质资源进行分组,计算各组(含有相同数目优异等位基因)的平均病情值,发现含有优异等位基因数目越多,其稻瘟病抗性水平越高。为此,本研究根据材料所含优异等位变异不同,以组合聚合最多优异等位基因为原则,同时结合表型数据(对2个菌株均表现抗病),预测了改良粳稻苗期和分蘖期稻瘟病抗性的杂交组合。其中,东农415×垦稻19、东农415×龙粳22通过有性杂交可使后代积累20个苗期抗稻瘟病的优异等位位点;龙粳17×藤系138通过有性杂交可使后代积累16个分蘖期抗稻瘟病的优异等位位点。为下一步分子设计育种和实际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李洪亮,柴永山,孙玉友,高春艳,魏才强,解忠,张巍巍,刘丹,程杜娟,赵云彤[10](2016)在《黑龙江省水稻稻瘟病研究现状及抗病育种》文中认为对黑龙江省水稻稻瘟病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着重在稻瘟病优势生理小种的变化动态、抗性基因、无毒基因、抗病品种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简要提出了黑龙江省稻瘟病研究及抗病育种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水稻新品种松粳6号的引进与推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稻新品种松粳6号的引进与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1)水稻品种比较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水稻品种
    1.2 试验地概况
    1.3 试验设计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品种物候期比较分析
    2.2 各品种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2.3 各品种经济性状比较分析
    2.4 各品种产量结果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2)粳稻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抗稻瘟病分子辅助育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抗稻瘟病研究进展
        1.1.1 水稻稻瘟病的危害及防治
        1.1.2 抗稻瘟病基因研究
        1.1.2.1 抗稻瘟病基因定位研究
        1.1.2.2 抗稻瘟病基因的克隆
    1.2 水稻遗传多样性研究
        1.2.1 水稻表型遗传多样性研究
        1.2.2 水稻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研究
    1.3 水稻分子育种
        1.3.1 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1.3.1.1 水稻抗病基因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应用
        1.3.1.2 水稻恢复基因在水稻育种应用
        1.3.2 水稻转基因技术应用
        1.3.3 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育种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粳稻材料
        2.1.2 引物和试剂
    2.2 田间试验
        2.2.1 水稻种植的田间试验规划
        2.2.2 栽培及田间管理
        2.2.3 田间性状的测定
    2.3 基因组DNA的提取
        2.3.1 叶片采集
        2.3.2 改良SDS法基因组DNA的提取
        2.3.3 DNA浓度检测
        2.3.4 SSR-PCR扩增
        2.3.5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粳稻品种抗稻瘟病等基因的SSR分子检测
        3.1.1 粳稻品种20 个抗稻瘟病等基因SSR分子检测
        3.1.2 20个抗稻瘟病等基因在粳稻中的分布情况
        3.1.3 20个抗稻瘟病等基因的频率分析
    3.2 粳稻遗传多样性分析
        3.2.1 粳稻SSR分子标记聚类分析
        3.2.1.1 21对SSR标记的多样性分析
        3.2.1.2 粳稻分子聚类分析
        3.2.2 粳稻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3.2.2.1 5个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3.2.2.2 粳稻自然群体表型性状统计分析
        3.2.2.3 粳稻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3.2.3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聚合
        3.2.3.1 5个恢复系品种的抗病性改良
        3.2.3.2 F3 群体的4 个表型性状分析
        3.2.3.3 F3 群体的pita、pib、pi5 基因检测
        3.2.3.4 抗稻瘟病基因、恢复基因、品质性状基因的聚合育种
第四章 讨论
    4.1 抗病基因育种分析
    4.2 遗传多样性分析
    4.3 粳稻遗传多样性和稻瘟病抗性育种分析
第五章 结论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基于连锁和关联分析的水稻耐盐性QTL定位与候选基因发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土壤盐渍化现状及应对措施
        1.1.2 水稻耐盐性研究意义
    1.2 水稻耐盐性研究进展
        1.2.1 盐胁迫对水稻生物学影响
        1.2.2 水稻耐盐性鉴定评价方法研究
        1.2.3 水稻耐盐种质资源筛选与品种选育
        1.2.4 水稻耐盐性基因定位
        1.2.5 水稻候选基因预测
        1.2.6 水稻耐盐基因克隆
        1.2.7 水稻耐盐基因利用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1.3.1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水稻耐盐性鉴定评价方法及种质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管理
        2.1.3 试验调查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水稻分蘖期适宜盐胁迫浓度确定
        2.2.2 水稻分蘖期耐盐种质鉴定筛选
    2.3 讨论
第三章 水稻高密遗传图谱构建及耐盐性连锁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3.1.3 SNP标记开发
        3.1.4 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遗传图谱构建
        3.2.2 群体耐盐表型鉴定
        3.2.3 QTL定位分析
    3.3 讨论
        3.3.1 QTL影响因素分析
        3.3.2 QTL定位结果
        3.3.3 候选基因预测
第四章 水稻耐盐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群体耐盐等级评价
        4.2.2 群体结构与亲缘关系
        4.2.3 GWAS分析
        4.2.4 候选基因预测
    4.3 讨论
        4.3.1 GWAS分析影响因素
        4.3.2 GWAS分析结果
        4.3.3 候选基因预测
第五章 水稻耐盐性比较转录组分析及候选基因预测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测序数据质量情况汇总
        5.2.2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5.2.3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5.2.4 差异基因GO注释与富集分析
        5.2.5 候选基因筛选
    5.3 讨论
        5.3.1 盐胁迫诱导特异差异表达基因
        5.3.2 水稻耐盐性特异转录因子
        5.3.3 水稻耐盐性渗透调节基因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历

(4)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
        2.1.2 稻米产业
        2.1.3 农产品品牌化
    2.2 基础理论
        2.2.1 产业融合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农业产业化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3.1 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历史
    3.2 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自然资源优势
        3.2.1 气候适宜、光温条件优越
        3.2.2 水温高、水源充足无污染
        3.2.3 环境纯净、植被覆盖率高
        3.2.4 土壤弱碱、重金属不超标
    3.3 肇源农场稻米种植现状
        3.3.1 种植品种和技术现状
        3.3.2 种植规模和成本效益现状
        3.3.3 农业机械使用现状
        3.3.4 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3.4 肇源农场稻米加工现状
        3.4.1 加工规模现状
        3.4.2 加工技术及设备现状
        3.4.3 稻米深加工现状
    3.5 肇源农场稻米销售现状
        3.5.1 销售渠道现状
        3.5.2 品牌建设现状
    3.6 肇源农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3.7 本章小结
4 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肇源农场稻米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1 稻米品种选择杂乱
        4.1.2 先进稻作技术推广不力
        4.1.3 优质稻米种植效益不高
        4.1.4 土地经营规模小
        4.1.5 优良机械配比不足
        4.1.6 稻田基础设施薄弱
    4.2 肇源农场稻米加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2.1 加工工艺落后
        4.2.2 精深加工能力不足
        4.2.3 收储不规范
    4.3 肇源农场稻米销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3.1 销售渠道狭窄
        4.3.2 品牌影响力不大
    4.4 肇源农场社会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4.1 农业服务人员紧张
        4.4.2 劳动力素质较低
    4.5 本章小结
5 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总体思路
    5.1 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目标
    5.2 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5.2.1 市场导向原则
        5.2.2 科技创新原则
        5.2.3 质量可控原则
    5.3 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战略
    5.4 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路径
    5.5 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模式
        5.5.1 积极探索实践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5.5.2 积极探索实践农业规模化发展模式
        5.5.3 积极探索实践农产品品牌化发展模式
        5.5.4 积极探索实践多元化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5.6 本章小结
6 促进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加快改善稻米种植现状
        6.1.1 立足生态优势,优化品种品质结构
        6.1.2 严格种植技术标准,科学种植
        6.1.3 有序进行土地流转,建立规模化种植基地
        6.1.4 更新机械,提高稻作机械化水平
        6.1.5 配套完善水田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耕种质量
        6.1.6 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模式
    6.2 推动稻米加工结构转变
        6.2.1 健全规范稻米产业监管体系
        6.2.2 完善稻米及副产品加工设备及技术
        6.2.3 科学收储,降低损害
        6.2.4 延伸稻米产业链条,增强稻米产品附加值
    6.3 及时疏通销售环节
        6.3.1 转变稻米产业发展理念
        6.3.2 整合优势资源,推行战略联盟
        6.3.3 整合区域品牌,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6.3.4 建立销售新模式,助推线上线下销售
    6.4 协调建立肇源农场社会服务体系
        6.4.1 完善科技服务支撑
        6.4.2 加强人才服务建设和农民农技基础的培养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品种抗性监测及AvrPi12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缩略词及其英汉对照
第一章 综合前言
    1.1 前言
    1.2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
        1.2.1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的意义
        1.2.2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特征
        1.2.2.1 我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分布特点
        1.2.2.2 我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化特点
        1.2.2.3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化特点
    1.3 水稻稻瘟病抗性的研究
        1.3.1 水稻对稻瘟病抗性的研究方法
        1.3.1.1 接种法研究品种抗性
        1.3.1.2 抗性基因聚合及广谱抗性基因的研究
        1.3.2 稻瘟病抗病种质资源的发掘和利用
    1.4 稻瘟病菌遗传的研究
    1.5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研究
        1.5.1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概念
        1.5.2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1.5.3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变异的机制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黑龙江省最近十年稻瘟病菌群体生理小种结构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参试菌株
        2.2.1.1 稻瘟病标样采集
        2.2.1.2 稻瘟病菌的单孢分离
        2.2.1.3 菌株产孢培养
        2.2.1.4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2.2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2.2.2.1 参试品种与生理小种分类
        2.2.2.2 育苗与接种
        2.2.2.3 发病情况调查
        2.2.3 致病型结构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群体生理小种多样性分析
        2.3.2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群体的共同生理小种
        2.3.3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群体的特异生理小种结构
        2.3.4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群体的优势生理小种结构
        2.3.5 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品种对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群体的抗性
        2.3.6 黑龙江省最近十年的水稻品种结构
    2.4 小结
第三章 水稻品种对黑龙江省稻瘟病的抗性评价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参试菌株的分离与培养
        3.2.1.1 水稻稻瘟病标样采集
        3.2.1.2 稻瘟病菌的单孢分离
        3.2.1.3 菌株产孢培养
        3.2.1.4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3.2.2 水稻品种抗性检测
        3.2.2.1 参试品种
        3.2.2.2 育苗与接种
        3.2.3 品种抗性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2006年黑龙江省水稻品种对当年稻瘟病菌群体抗性表现
        3.3.1.1 参试品种对参试菌株生理小种群抗谱
        3.3.1.2 参试品种对优势生理小种抗谱
        3.3.2 2011年黑龙江省水稻品种对当年稻瘟病菌群体抗性表现
        3.3.2.1 参试品种对整体参试菌株生理小种群抗谱
        3.3.2.2 参试品种对优势生理小种抗谱
        3.3.3 2015年黑龙江省水稻品种对当年稻瘟病菌群体抗谱
        3.3.3.1 参试品种对整体参试菌株及小种群抗谱
        3.3.3.2 参试品种对优势生理小种抗谱
        3.3.4 黑龙江省水稻近十年品种种植结构
    3.4 小结
第四章 稻瘟病菌全基因组微卫星标记遗传图谱构建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SSR标记的序列来源
        4.2.2 SSR基序的搜索以及引物设计
        4.2.3 SSR标记的遗传作图
    4.3 结果
        4.3.1 SSR标记的开发
        4.3.2 SSR标记的特性分析
        4.3.3 稻瘟病菌全基因组SSR标记的遗传图谱的构建
    4.4 小结
第五章 无毒基因AvrPi12的定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参试菌株
        5.2.2 主要试剂
        5.2.3 植物材料
        5.2.4 遗传杂交及子囊孢子分离
        5.2.5 菌株繁殖及孢子悬浮液制备
        5.2.6 育苗及接种
        5.2.7 病情调查及数据分析
        5.2.8 菌丝体的培养及基因组DNA的提取
        5.2.9 无毒AvrPi12的初步定位
        5.2.9.1 无毒基因池和毒性基因池的构建
        5.2.9.2 SSR标记的PCR扩增
        5.2.9.3 标记的电泳及检测
        5.2.10 无毒基因AvrPi12的精细定位
        5.2.10.1 新标记的开发及连锁分析
        5.2.10.2 无毒基因AvrPi12遗传图谱及物理图的构建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无毒基因AvrPi12的初步定位
        5.3.1.1 AvrPi12的遗传分析
        5.3.1.2 染色体着陆
        5.3.2 无毒基因AvrPi12的精细定位
        5.3.3 无毒基因AvrPi12的物理图
    5.4 小结
第六章 综合讨论
    6.1 黑龙江省最近十年稻瘟病菌群体生理小种动态及其结构特征
        6.1.1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群体多样性及变化原因分析
        6.1.2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结构
        6.1.3 黑龙江省水稻品种种植结构调整对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结构的影响
        6.1.4 水稻抗瘟品种的合理布局影响稻瘟病的发生
    6.2 黑龙江水稻品种抗性的特征
    6.3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12的基因组结构特征
        6.3.1 无毒基因AvrPi12快速定位策略
        6.3.2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12的基因组结构特征
    6.4 本研究的创新点
    6.5 下一步研究的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实验方法
附录B 相关附表(图)
附录C 在读期间发表及投稿的论文

(6)黑龙江粳稻育种亲本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的筛选及类群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导品种分析
        2.1.1 主成分分析
        2.1.2 聚类分析
        2.1.3 判别分析
    2.2 主导品种亲本分析
    2.3 2005-2016年审定品种分析
3 讨论
    3.1 粳稻育种亲本类群的划分
    3.2 粳稻育种亲本的正确选择
    3.3 粳稻育种资源的类群确定

(7)8个水稻品种在白银市沿黄灌区的适应性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2.2 抗逆性
    2.3 主要农艺性状
    2.4 产量表现
    2.5 品质分析
3 小结

(8)寒地粳稻品种资源功能营养品质的筛选及SSR标记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功能型稻米
        1.1.1 功能型稻米的概念
        1.1.2 功能型稻米的分类
        1.1.3 功能型稻米的发展前景
    1.2 稻米功能营养品质的研究进展
        1.2.1 稻米赖氨酸研究进展
        1.2.2 稻米谷蛋白研究进展
        1.2.3 稻米总黄酮研究进展
        1.2.4 稻米 γ-氨基丁酸研究进展
        1.2.5 稻米巨胚研究进展
    1.3 关联分析
        1.3.1 关联分析的基础
        1.3.2 关联分析的方法
    1.4 水稻关联分析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田间试验
        2.2.2 功能营养成分的测定
        2.2.3 SSR标记分析
        2.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寒地粳稻功能营养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3.2 寒地粳稻功能营养品种的筛选
    3.3 寒地粳稻功能营养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3.4 寒地粳稻功能营养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5 寒地粳稻品种功能营养品质的关联分析
        3.5.1 群体结构
        3.5.2 连锁不平衡分析
        3.5.3 赖氨酸性状关联分析
        3.5.4 谷蛋白性状的关联分析
        3.5.5 GABA性状的关联分析
        3.5.6 总黄酮性状的关联分析
        3.5.7 胚大小的关联分析
    3.6 优异等位基因挖掘及载体材料
4 讨论
    4.1 寒地粳稻功能营养品种的筛选
    4.2 寒地粳稻品种功能营养品质间的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4.3 寒地粳稻功能营养品质的关联分析
    4.4 优异等位基因的挖掘与品种选育上的应用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基于连锁与连锁不平衡作图解析粳稻稻瘟病抗性遗传位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水稻稻瘟病概述
        1.1.1 水稻稻瘟病危害
        1.1.2 稻瘟病菌侵染途径
        1.1.3 影响稻瘟病发病因素
        1.1.4 稻瘟病防治方法
    1.2 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1.3 水稻稻瘟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1.4 水稻稻瘟病抗性机理及遗传研究
        1.4.1 水稻稻瘟病抗病机理
        1.4.2 水稻稻瘟病抗性遗传
    1.5 连锁分析与关联分析在植物病害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5.1 连锁分析在植物病害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5.2 关联分析在植物病害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5.3 连锁分析与关联分析的结合应用研究进展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稻瘟病生理小种鉴定以及菌株的筛选
        2.2.2 稻瘟病抗性鉴定
        2.2.3 DNA提取及质量检测
        2.2.4 SSR标记分析
    2.3 数据分析
        2.3.1 表型数据的统计分析
        2.3.2 连锁分析
        2.3.3 关联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及东农415的抗谱分析
    3.2 RIL群体及自然群体稻瘟病抗性鉴定
        3.2.1 苗期的稻瘟病抗性分析
        3.2.2 分蘖期的稻瘟病抗性分析
    3.3 粳稻稻瘟病抗性相关性状的连锁分析
        3.3.1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3.3.2 苗期稻瘟病抗性相关的性状QTL分析及QTL累加作用
        3.3.3 分蘖期稻瘟病抗性相关的性状QTL分析及QTL累加作用
    3.4 粳稻稻瘟病抗性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3.4.1 群体结构、亲缘关系及连锁不平衡分析
        3.4.2 苗期稻瘟病抗性连锁不平衡分析及其与连锁分析的相互验证
        3.4.3 分蘖期稻瘟病抗性连锁不平衡分析及其与连锁分析的相互验证
    3.5 稻瘟病抗性优异等位变异挖掘及载体材料优选
        3.5.1 苗期稻瘟病抗性优异等位变异挖掘及载体材料优选
        3.5.2 分蘖期稻瘟病抗性优异等位变异挖掘及载体材料优选
    3.6 稻瘟病抗性杂交组合的预测
        3.6.1 苗期稻瘟病抗性杂交组合的预测
        3.6.2 分蘖期稻瘟病抗性杂交组合的预测
4 讨论
    4.1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群体基本特征及动态变化
    4.2 稻瘟病抗性与病情扩展的遗传机制
    4.3 苗期和分蘖期稻瘟病抗性的遗传重叠
    4.4 不同生理小种抗性位点分布
    4.5 稻瘟病抗性的连锁分析与关联分析比较
    4.6 与前人研究结果比较
    4.7 抗稻瘟病QTL的累加作用
    4.8 优异等位变异的挖掘及利用
5 结论
6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黑龙江省水稻稻瘟病研究现状及抗病育种(论文提纲范文)

1 黑龙江省气象因子及其对水稻稻瘟病发生的影响
2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优势种群及生理小种的多样化
3 部分稻瘟病抗性基因在黑龙江应用的抗性表现
4 黑龙江省稻瘟病抗性育种的渐进式发展
5 黑龙江省稻瘟病致病菌无毒基因相关研究
6 黑龙江省水稻品种的抗病性研究
7 黑龙江省稻瘟病研究及抗病育种的发展对策
    7.1 筛选出适合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群的鉴别体系
    7.2 明确不同品种对适宜地区菌株的抗病情况
    7.3 加强黑龙江省稻瘟病抗性资源的搜集与鉴定
    7.4 应用连续多年多点重病区抗感鉴定自然选择法
    7.5 大力开展特异性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7.6 全面研究栽培管理对水稻品种抗病性的影响
8 结束语

四、水稻新品种松粳6号的引进与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稻品种比较试验研究[J]. 孙乌日娜,田淑华,郑红霞,徐兴健,薛海楠,梁爽,韩磊,海日汗,王娟. 北方水稻, 2021(02)
  • [2]粳稻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抗稻瘟病分子辅助育种[D]. 王东元.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3]基于连锁和关联分析的水稻耐盐性QTL定位与候选基因发掘[D]. 耿雷跃.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4]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 王健男.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12)
  • [5]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品种抗性监测及AvrPi12定位[D]. 张亚玲.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6]黑龙江粳稻育种亲本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的筛选及类群划分[J]. 刘宝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8(04)
  • [7]8个水稻品种在白银市沿黄灌区的适应性初报[J]. 闫积卓,陈佐儒. 甘肃农业科技, 2016(10)
  • [8]寒地粳稻品种资源功能营养品质的筛选及SSR标记关联分析[D]. 胡月婷.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2)
  • [9]基于连锁与连锁不平衡作图解析粳稻稻瘟病抗性遗传位点[D]. 郭丽颖.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8)
  • [10]黑龙江省水稻稻瘟病研究现状及抗病育种[J]. 李洪亮,柴永山,孙玉友,高春艳,魏才强,解忠,张巍巍,刘丹,程杜娟,赵云彤.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6(05)

标签:;  ;  ;  ;  ;  

水稻新品种松粳6号的引种推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