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佛教协会成立

上饶佛教协会成立

一、上饶市佛教协会成立(论文文献综述)

吴珊珊[1](2021)在《《中国泉州南音集成》前言》文中认为泉州南音,是随着中原文化南传,用泉腔闽南方言演唱的古乐。分为指、谱(器乐曲)、曲三部分。知见指套:内套48套,外套6套;谱套:内套13套,外套5套,新谱7套;套曲:16套,其中6套仅存套名;知见传统散曲6370首,包含指曲、散曲和六种分类曲;20世纪以来创作的新曲1493首。以工尺谱记谱。乐器分为上四管:拍板、洞箫、琵琶、二弦、三弦;下四管:嗳仔、响盏、小叫、四宝、双铃。泉州南音以"唱"的形式讲述故事。从曲词内容来看,

吴官法[2](2021)在《文化变迁理论视角下铅山字门拳文化传承研究》文中认为铅山字门拳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武术拳种文化其中的一种文化符号,研究其传承有利于丰富中国传统武术拳种文化的内容和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同时有助于这一体育文化的推广;对其研究也是为了弥补江西字门拳文化的空白,为字门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性的价值;《字门正宗》这一拳谱出自江西铅山,此拳谱的出现佐证了字门拳是江西本土武术,对其传承地的研究可以丰富江西字门拳文化。本研究以铅山字门拳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文化变迁理论的视角下,以民国时期胡遗生创编的《字门正宗》这一着作作为切入口,阅读大量相关文献与资料确定研究问题,通过田野调查与专家访谈获取相关研究材料,用逻辑分析进行研究。在材料上,其中有效的访谈了三位相关的专家和总耗时近一年的田野调查;在文化变迁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等跨学科理论的基础上,梳理铅山字门拳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分析其地域、文化、社会等对铅山字门拳文化传承以及技术特征形成的影响,对铅山字门拳的技术特点和基本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以更为广阔的文化变迁视角把握铅山字门拳文化的发展规律。研究发现:一、铅山字门拳文化所在的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有代表性的分别有江西四大古镇之一的“河口古镇”、江西四大书院之一的“鹅湖书院”、辛弃疾文化园、灵隐寺源头的峰顶山大寺院、道教名山葛仙山等一系列文化遗产,而这些文化或多或少都有对铅山字门拳文化的传承产生影响。二、大量的田野调查研究证实铅山字门拳文化的源头来自清末时期一名俗姓刘的出家人,法号为可修禅师,现南昌新建县人。自幼在江西南昌习武,习得江西字门拳之后因故来到铅山县鹅湖峰顶慈济禅寺出家,从此之后在铅山县将字门拳发扬光大。三、根据文化变迁理论,传统文化的碰撞使社会文化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本土文化消退的过程中,其自身的文化发展与传承路径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此视角下,纵观铅山字门拳文化传承至今的变迁史,具有以下特征:1、鼎盛阶段(晚清至民国时期):铅山字门拳文化在“新武化运动”下得到极大的传承。一是铅山字门拳文化的传承受当时铅山地域特征影响;二是民国时期大兴“国术”,借此势头,可修禅师的关门弟子胡遗生创编了《字门正宗》这一拳谱,使铅山字门拳文化得到了物质载体,以书籍的形式进行广泛的传承;三是铅山字门拳文化的传承路径得到变迁式传承,铅山字门拳文化的传承人杨旺儿根据金木水火土五种属性结合字门拳十八法创编出“抖、撇、丝、圆、捆”五字拳法,流传至今,这是一种“改变内容,保留形式和功能”的文化传承路径。2、衰落阶段(建国至改革开放时期):铅山字门拳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与毁坏。一是民国时期至建国初期,国内处于战乱时代,此段时期大量铅山字门拳文化传承人陨落,建国之后传承人所剩无几;二是受到西方体育的影响,传统武术的改革,年轻人学习传统武术的越来越少,导致后继无人;三是受文革十年的影响,大量关于字门拳书籍拳谱得不到保存,一些字门拳相关器械也遭到破坏。3、复兴阶段(改革开放至今):铅山字门拳文化在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变迁下,所剩无几的传承人将铅山字门拳文化重新进行整合进行传承与弘扬,希望可以复兴铅山字门拳文化,改革开放后传承人们尝试着以武馆、养生馆等形式进行传承,如今主要的传承途径是以会馆形式,进行铅山字门拳教学培训和铅山字门拳文化传播。传承中仍然存在困境,例如缺乏非专职化的传承者且传承者之间存在断层、传承途径和传播方式缺少多元化,过于单一、场地与器物缺乏创新大众化、政策扶持力度不大等问题。四、针对铅山字门拳文化目前现状与传承中所面临的困境,结合现代文化变迁的特征与发展方向,本研究建设性提出五条传承路径:1、结合当地生态旅游的传承路径;2、结合网络新媒体时代的传承路径;3、结合全民健身时代的传承路径;4、结合体育竞技化的传承路径;5、结合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传承路径。

李志伟[3](2020)在《论买卖不破债权性居住 ——以“以房养老”此类问题为例》文中指出关于居住权要不要在新编民法典用益物权上设立是当下探讨热点。在“以房养老”情形中,法律对此类居住性质尚未明确,法官亦不能拒绝裁判,应遵循法律解释原则进行阐释。买卖不破“以房养老”中居住制度产生根源从内在的角度是为纠正对出居人居住人意思自治偏离,从外在角度可见买卖不破“以房养老”中居住是为保护居住人此类特殊群体。因“以房养老”中居住人确为特殊保护人,所以该制度并未破坏私法形式主义。而对于不具有特殊保护性质的债权性居住人,如果对其保护,就违背私法形式主义。鉴于此,仿域外法设立登记制度,从内在角度来看,该制度能矫正意思自治偏离。从外在角度来看,若债权性居住人已经登记,出于对登记公示手段信赖,居住人应被特殊保护,那么买卖不破债权性居住;若债权性居住人未登记,此时居住人不应被保护,那么买卖破债权性居住,因为此时适用买卖不破债权性居住,就违背保护法价值理念。

吴昭军[4](2018)在《僧尼遗产处理的民法路径与裁判依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问题的提出僧尼遗产处理纠纷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屡有发生,已成为困扰实务部门的一大难题。最高人民法院、地方主审法院、国家宗教事务局和中国佛教协会等观点不一,相关函件文件意见多歧。以典型案件"上海玉佛寺钱某安遗产纠纷案"为例,在该案中,钱某安系玉佛寺僧人,死亡后由该寺负责丧葬料理,但钱某安之世俗侄儿钱某春要求继承其遗产,玉佛寺则主张僧人遗产归于寺庙常住,对此主审法院难以裁判。1986年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就钱某春能否作为继

朱茂磊[5](2018)在《论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合道德性》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均可制定的一类行政规范,行政规范性文件在我国行政管理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同时也存在着大量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有的表现为违法,如超越职权、违反上位法等;有的表现为违反公务道德和社会道德要求,如不公正、不良善等。相对于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违法,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道德失范无疑更为根本,也更为恶劣。为此,针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监督管理,既要有合法性的标准,也要有合道德性的要求。2018年5月7日,中共中央印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18年5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要求起草行政规范性文件时要对行政规范性文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评估。显然,《通知》是对《规划》相关精神的落实,对行政规范性文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估,也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行政规范性文件的一个重要举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属于道德范畴,对行政规范性文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评估,体现了国家对行政规范性文件合道德性的要求。本文以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合道德性为选题,试图从理论上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在本文的导论部分,文章首先就选题的缘由作了详细说明,其中重点就选题的问题意识和研究价值进行了归纳。其次,文章就相关的学术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指出了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导论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一章是本文的基础理论部分,目标是对本文涉及的关键概念进行厘定。本部分第一节首先对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了阐述,包括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含义、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特征、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分类以及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功能四个方面。本部分第二节首先对道德进行了界定,阐述了道德的一般理解,然后对道德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私德与公德、底线道德与高标道德、法律化的道德与未法律化的道德、个人道德与制度道德以及个体道德与群体道德等。本节随后就道德的功能作了概括,包括社会个体的完善功能、社会制度的改良功能、社会秩序的维持功能以及社会关系的变革功能等。在道德评价问题上,重点指出了道德评价的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向,包括更加强调对社会制度的道德评价、更加突出对国家公务人员的道德评价以及更加重视发挥法制在道德评价中的保障作用等。本部分第三节就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道德性作了阐释,认为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道德性包括作为基础要素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的道德性、作为品质要素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内容的道德性以及作为保障要素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形式的道德性。本节还就行政规范性文件形式的道德性作了特别说明,指出行政规范性文件形式的道德性是对行政规范性文件良好形式品质的要求,属于富勒法律道德性理论中的“道德性”。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对我国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道德失范问题进行概括。本部分第一节对行政规范性文件在主体维度上的道德失范进行了归纳,主要体现为政府公务人员的几种畸形价值思维,具体包括工具主义的思维、部门利益的立场、权力寻租的意图、形式主义的观念以及不负责任的态度等五个方面,其中形式主义观念又可分为跟风思维、“拿来主义”思维以及重制定轻实施思维等,不负责任的态度体现为缺乏责任意识、粗制滥造的心态、马虎的工作作风、不思进取的心理等。本部分第二节就行政规范性文件内容维度上的道德失范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违法克减和增设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部门利益、违反上位法、违背公序良俗以及不具有可实施性等几个方面。其中,违法克减和增设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重点是行政规范性文件为行政相对人设定不合理的程序义务,主要有倒置的程序义务和繁琐苛刻的程序义务两个方面;保护部门利益主要体现为通过调整交叉或空白地带的职责来保护部门利益和通过为所属单位谋取利益来保护部门利益两种类型;违反上位法包括超越权限、超越幅度以及超越方式;违背公序良俗则主要表现为对风俗习惯的不当干预和对地方文化的破坏。本部分第三节就行政规范性文件形式维度上的道德失范进行了概括,主要体现为制定程序缺乏规范性、用语混乱和表达不清、条文结构和表述不规范、条款重复和冲突以及制定过程中的朝令夕改和反复无常等。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论述对行政规范性文件提出合道德性要求的现实背景、理论基础和主要意义。本部分第一节就对行政规范性文件提出合道德性要求的现实背景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实施、国家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的强化、由管制走向服务的政府模式变革、民众日益增长的公平正义需求以及依法行政水平的不断提升等。本部分第二节就行政规范性文件合道德性要求的理论基础作了分析,认为行政规范性文件合道德性要求的理论基础包括制度伦理理论、德性理论、实质合法性理论、法与道德关系理论以及善治理论等五个方面。本部分第三节就提出行政规范性文件合道德性要求的意义作了阐释,包括塑造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良好品质、保障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有效实施、提升政府公信力和引领社会道德建设等几个方面。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行政规范性文件合道德性的体系及具体要求。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道德性包括作为基础要素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的道德性、作为品质要素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内容的道德性和作为保障要素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形式的道德性三个方面。行政规范文件合道德性也分别包括主体、内容以及形式三个维度。本部分第一节就行政规范性文件主体维度上的道德要求作了分析,主要体现为政府公务人员应该具有的为民爱民、公正公平、诚实守信、清正廉洁以及勤俭务实等五种道德价值观。本部分第二节就行政规范性文件内容维度上的道德要求作了分析,主要包括合法性的道德要求、公正性的道德要求、良善性的道德要求以及具有可实施性的道德要求等。其中每一个方面又包括若干具体要求。本部分第三节就行政规范性文件形式维度上的道德要求进行了归纳,认为行政规范性文件形式维度上的道德要求主要体现为几种形式品质,具体包括制定程序的规范性、条文和语言表述的准确性、行政规范性文件自身的统一性以及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稳定性等几个方面。第五章的主要内容是探讨行政规范性文件合道德性的实现路径。本部分第一节分析了实现行政规范性文件合道德性应坚持的几项基本原则,主要是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以及行政自制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原则。本部分第二节指出了完善我国行政规范性文件国家立法应坚持的基本思路,包括从严控制、注重道德价值引领、强化外部监督、健全责任体系和机制以及突出程序控制等。在行政规范性文件国家立法的形式上,可以采用行政法规的方式,将来也可以考虑由全国人大就政府抽象行政行为进行统一立法。本部分第三节就强化行政公务道德建设这一实现行政规范性文件合道德性的内在机制作了探讨,一是将行政公务道德规范制度化,二是构建有效的行政公务道德宣教机制,三是建立“依德行政”的考评机制。本部分第四节重点论述了实现行政规范性文件合道德性的三类外在机制,即人大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以及行政复议与诉讼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一并审查。在人大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方面,一是要增加对行政规范性文件合道德性的审查,二是将政府部门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也纳入人大审查的范围,三是强化人大自身监督能力的建设,夯实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审查作用。在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机关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方面,一是增加合理性的审查标准,二是将备案审查的时间前移,三是要明确和细化备案审查后的法律责任,四是要加强作为备案审查机构的政府法制机构的自身建设。在行政复议与诉讼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一并审查方面,重点是确立合理性的附带审查标准并引入对道德因素的考量,增强行政复议与诉讼对行政规范性文件合道德性的保障作用。

余嘉[6](2018)在《江西禅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大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渐提高。以文化体验和文化认知为诉求的文化旅游项目,开始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文化旅游市场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江西禅宗文化及文化遗产这一资源非常丰富,禅宗文化旅游开发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逐渐起步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思想观念较为保守,人力资源水平和市场开发意识不足的原因,其文化旅游市场的发展和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相对滞后于其他省市。如何助推江西禅宗文化旅游发展,建设好这一专题化旅游精品,以拓展旅游市场空间,就成为江西旅游产业布局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摆在江西旅游规划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首先,根据对江西禅宗文化资源的类型和数量、规模及当前状况初步统计,认为江西禅宗文化资源具有极大丰富性和较强影响力,是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优质文化旅游资源。但由于地方发展观念滞后、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等因素,导致禅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成果不显,尚未形成较成熟的旅游线路和有影响的市场竞争力。其次,通过建立SWOT分析模型,对江西禅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了战略发展方向的探讨,基于开发原则、开发策略和类型、开发重点和线路规划等方面,提出把握文化与旅游部成立契机,加强资源整合、创新旅游模式、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充实禅宗文化旅游产品内涵、加大市场宣传力度等相关建议。最后从资金、市场管理和推广、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宗教界的开放意识、加大资金投入、推行积聚化管理模式、加强市场化整体运作、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保障措施。

罗词杰[7](2018)在《博山无异禅师禅学思想研究》文中指出一般认为,佛教自宋以后就逐渐走向衰弱,但在晚明至清初这一时期内,佛教却出现了声势浩大的复兴浪潮。晚明佛教的复兴浪潮大体分为两股,一股主要在都市城镇里奔涌,以“明末四大高僧”为代表的“佛教综合复兴”;另一股则主要在山村林野中流淌,以临济宗、曹洞宗为主体的“禅宗复兴”;两股潮流相互激荡,打破了佛教界长期沉寂的局面,共同促进了佛教在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兴盛期。文章以晚明曹洞宗复兴中重要人物博山支系开创者博山无异禅师为研究对象,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充分利用语录资料、方志资料和史传资料,力求客观真实地还原博山无异禅师其人其思想。第一章主要从时代背景、生平经历、相关传说三个方面来总体把握博山无异禅师其人其事。第二章探讨的是博山无异禅师主要禅学思想,分别从他的心性论、工夫论和会通思想三个方面展开。他的心性论强调了心在本质上的清净圆满和凡圣在心的本质上的同一;工夫论则着重关注了做工夫的真实参究的实践性和真实受用的实效性;会通思想则呼应了时代思想的发展趋势,但也表现出了对禅主体性地位的强调和会通过程中的不彻底性。第三章考察的是博山无异的禅法实践,他以看话禅作为修行法门抉择,倡导对话头中的疑情“切上加切”的参究。第四章旨在标举博山无异禅学思想要义,并以此展开对当代价值的探讨。文章认为,博山无异对晚明禅宗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当时播扬了曹洞宗法,培养了一大批利法利教的弟子,也为当代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资源,其工夫论、会通思想和真参实究的禅学思想要义在为对治衰败的佛教提供可资利用的思想资源的同时,也能为当代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卢玉[8](2018)在《高安市融入大南昌行政区域规划策应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化不断加速,与此同时,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我国城市众多,要想发展最优,就必须赢取更多的资源,与周边城市展开竞争,获取竞争的绝对优势。南昌市要与武汉、长沙、合肥共同争当城市合作典范,加速挺进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但以南昌市为核心的都市区建设才刚刚开始,周边经济体资源利用率尚不够高,急需加速推进。高安市是大南昌行政区域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分析高安市融入大南昌行政区域规划的可行性,不仅有助于高安市的极大发展,更是促进大南昌都市发展的必要环节。为此,本文在绪论章节重点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理论和实践意义,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对本文研究涉及到的理论和相关概念进行介绍,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将高安市与樟树市、永修县进行对比,分析在融入大南昌行政区域规划的几大县市里,高安市的优势、劣势;并分析高安市融入大南昌行政区域规划的必要性;有针对性地分析高安市融入大南昌行政区域规划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接着对国内外的城市融入都市圈的案例进行总结、分析,获取有利经验;结合高安市的实际情况和经验以提出针对性提出优化对策;希望通过此次研究,对高安市融入大南昌行政区域规划的可行性加以分析,并对其不足进行优化,力求加速其融入,推进南昌大都市区的形成。

张发明[9](2018)在《“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基础案例的梳理与统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29年中国营造学社在北京成立以来,基于古代建筑实例的调查和测绘成果结合文献资料搜集和整理研究,在梁刘的带领下,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梁思成先生在他中国古建筑调查报告首篇中就开门见山的提出作为近代学者研究学问的第一要务即为“证据”的搜集,以古代建筑“实物”为“后盾”,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研究才能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从中可以充分看出,客观的古代建筑遗存调查史料是支撑中国建筑史研究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并受国外建筑史学者所瞩目的重要原因。笔者通过对近些年来中国建筑史相关方面研究的整理发现,大部分的研究或专注于对梁思成先生构筑中国建筑史过程的发掘及文献的考查之上,或基于最新的调查报告、考古发掘成果专注于单一案例的延伸论述上,而很少是在对中国古代建筑遗存进行时间维度上和某一时期空间维度上整体视角下进行研究的成果。随着近年来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学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古代建筑和考古成果遗存不断被发掘涌现,以此为基础,对中国古代建筑遗存的系统的梳理与统计研究,笔者认为这样一次整体性观测,既是对前辈学者的学术成果的致敬,也能够在启示后辈学者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中国建筑遗存有所帮助。本论文以历史时期为经线,以建筑类型为纬线,以现有行政区划为空间坐标系统梳理统计“中国古代建筑史”中所例举的基础案例,以一种直观方式作为表现手段,进行解读并试图以整体的视角结合独特地理空间线索去分析动态地描述中国古代建筑遗存现状。笔者采用书籍查找结合网络求证的方法将所有案例资料收集,在建立“中国古代建筑史”基础案例“档案库”的基础上进行梳理与统计研究,最终得到论文结论。本论文前后主要分为五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绪论叙述本文写作缘起和背景、目的及意义,写作对象、范围,国内外对于本题目相关研究的现状,论文中应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内容框架;第二部分为“中国古代建筑史”基础案例释义和档案库的建立;第三部分基于档案库案例梳理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对各建筑类型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数据特征解读研究;第四部分试结合多线浅析档案库所呈现的数据特征;第五部分得出结论。希望本论文对以后宏观观测中国古代建筑遗存方面能有参考价值。

秦海相[10](2017)在《基于游客感知的宜春禅宗文化旅游开发评价及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宗教文化旅游是当今旅游业中的必不可少的一环,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目光,而禅宗文化旅游便是其中的一朵奇葩。科学合理的宗教旅游开发模式,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能增强文化软实力,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在国内外有关禅宗文化旅游开发的行业实践和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在全民休闲时代的背景下,依据可持续旅游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品牌管理理论、体验经济理论,以禅宗圣地宜春的禅宗文化旅游开发的评价及模式创新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咨询法和内容分析法,建立禅宗文化的游客感知模型及禅宗文化旅游开发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分析和问题诊断,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案例地禅宗文化旅游开发的创新模式。研究发现,宜春禅宗文化资源具有分布广泛、文化质量高、复合型强等优势,且禅宗文化旅游形成了一定规模;但开发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存在禅文化保护不够、禅宗品牌知名度低、文化传播不到位、旅游产品层次低、旅游解说效果欠佳、游客参与少等六大问题;而宜春禅宗文化旅游开发的提升则需从六方面入手,即建立禅宗文化的保护机制(Culture Protection)、进行宜春禅宗品牌管理(Brand Presentation)、传播宣扬禅宗文化(Culture Propaganda)、丰富禅宗文化产品体系(Cultural Products)、优化旅游解说系统(Tourism Persuasion)、增加游客参与(Tourists’Participation),即6P开发模式。本文希望6P模式能为国内类似的宗教旅游开发模式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为国内外宗教文化旅游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二、上饶市佛教协会成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饶市佛教协会成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泉州南音集成》前言(论文提纲范文)

一、选题立项
二、田野调查
三、争取支持
四、整理编纂

(2)文化变迁理论视角下铅山字门拳文化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关于文化变迁理论的概念阐述
        1.3.2 关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研究
        1.3.2.1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
        1.3.2.2 中国传统武术拳种文化
        1.3.3 关于江西字门拳的研究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田野调查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田野工作地点概况
        3.1.1 铅山县地域历史文化沿革
        3.1.2 铅山县文化底蕴状况概述
        3.1.2.1 铅山县河口古镇
        3.1.2.2 辛弃疾文化园
        3.1.2.3 铅山县鹅湖书院
        3.1.2.4 铅山县峰顶山
        3.1.2.5 铅山县葛仙山
    3.2 字门拳文化的起源
        3.2.1 江西字门拳文化的起源概述
        3.2.2 铅山字门拳文化的起源
    3.3 基于文化变迁理论下铅山字门拳文化的发展历程
        3.3.1 晚清至民国时期(鼎盛阶段)
        3.3.1.1 铅山字门拳文化的传播
        3.3.1.2 拳谱《字门正宗》的创编
        3.3.1.3 铅山字门拳文化传承的盛行
        3.3.2 建国至改革开放时期(衰弱阶段)
        3.3.2.1 铅山字门拳文化传承人的流失
        3.3.2.2 铅山字门拳文化器物上的损毁
        3.3.3 改革开放至今(复兴阶段)
        3.3.3.1 铅山字门拳文化的整合
        3.3.3.2 铅山字门拳文化的弘扬
    3.4 铅山字门拳文化的传承现状
        3.4.1 铅山字门拳文化目前的传承情况
        3.4.1.1 传承人情况
        3.4.1.2 传承途径与传播方式情况
        3.4.1.3 场地设施的建设及革新情况
        3.4.1.4 政府的保护与支持力度情况
        3.4.2 铅山字门拳文化目前的传承困境
        3.4.2.1 传承人群兼职化与断层化
        3.4.2.2 传承途径与传播方式单一化
        3.4.2.3 场地与器物缺乏创新大众化
        3.4.2.4 政策落实不完善化
    3.5 基于困境探索铅山字门拳文化的传承路径
        3.5.1 结合当地生态旅游的传承路径
        3.5.2 结合网络新媒体时代的传承路径
        3.5.3 结合全民健身时代的传承路径
        3.5.4 结合体育竞技化的传承路径
        3.5.5 结合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传承路径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关于江西字门拳文化相关的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二 关于铅山县字门拳文化传承及《字门正宗》的田野调查访谈提纲
致谢
在读研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3)论买卖不破债权性居住 ——以“以房养老”此类问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居住权性质界定
    (一) 居住权概念及历史沿革
    (二) 居住权的分类
        1、物权性居住权
        2、债权性居住
        3、兼合性居住
二、“以房养老”中居住类推适用租赁制度
    (一) 居住权不可为租赁所替代
    (二) “以房养老”中居住与租赁类似性
三、设立买卖不破“以房养老”中居住规则目的
    (一) 维护法价值
        1、意思自治与私法品性
        2、逆反私法形式主义
    (二) 矫正意思自治偏离
四、设立买卖不破债权性居住困境及出路
    (一) 矫正意思自治与违背私法形式主义之困境
    (二) 引入公示制度
        1、严格物债二分体系
        2、缓和公示二分体系
    (三) 买卖不破债权性居住论证逻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论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合道德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选题背景
        二、问题意识
        三、研究价值
    第二节 文献回顾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小结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一章 行政规范性文件与道德
    第一节 行政规范性文件
        一、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界定
        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特征
        三、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类型
        四、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功能
    第二节 道德
        一、道德释义
        二、道德类型
        三、道德功能
        四、道德评价
    第三节 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道德性
        一、基础要素: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的道德性
        二、品质要素:行政规范性文件内容的道德性
        三、保障要素:行政规范性文件形式的道德性
第二章 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道德失范问题
    第一节 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的道德失范
        一、工具主义的思维
        二、部门利益的立场
        三、权力寻租的意图
        四、形式主义的观念
        五、不负责任的态度
    第二节 行政规范性文件内容的道德失范
        一、违法克减和增设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
        二、保护部门利益
        三、违反上位法
        四、违背公序良俗
        五、不具有可实施性
    第三节 行政规范性文件形式的道德失范
        一、制定程序缺乏规范性
        二、用语混乱、表达不清
        三、条文结构和表述不规范
        四、条款重复、冲突
第三章 加强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合道德性要求
    第一节 对行政规范性文件提出合道德性要求的现实背景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实施
        三、国家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的强化
        四、由管制走向服务的政府模式变革
        五、民众日益增长的公平、正义需求
        六、依法行政水平的不断提升
    第二节 行政规范性文件合道德性的理论基础
        一、制度伦理理论
        二、德性理论
        三、实质合法性理论
        四、法与道德关系理论
        五、善治理论
    第三节 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合道德性要求的重要意义
        一、塑造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良好品质
        二、保障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三、促进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有效实施
        四、提升政府公信力
        五、引领社会道德建设
第四章 行政规范性文件合道德性的体系
    第一节 针对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的道德要求
        一、为民爱民
        二、公正公平
        三、诚实守信
        四、清正廉洁
        五、勤俭务实
    第二节 针对行政规范性文件内容的道德要求
        一、合法性
        二、公正性
        三、良善性
    第三节 针对行政规范性文件形式的道德要求
        一、制定程序的规范性
        二、条文和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三、统一性
        四、稳定性
第五章 行政规范性文件合道德性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实现行政规范性文件合道德性的基本原则
        一、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二、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三、行政自制与外部监督相结合
    第二节 完善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的国家立法
        一、行政规范性文件缺乏系统和专门的国家立法
        二、完善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国家立法的基本思路
        三、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国家立法的形式
    第三节 内在机制:强化行政公务道德建设
        一、行政公务道德的规范制度化
        二、构建有效的行政公务道德宣教机制
        三、构建“依德行政”的考评机制
    第四节 外在机制:健全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监督审查
        一、强化人大对同级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
        二、加强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
        三、增加对行政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中的道德考量
结语——建设法治与德治兼备的政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6)江西禅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文化旅游产业高速发展
        1.1.2 禅宗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
        1.1.3 文化与旅游融合已成发展趋势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
        1.4.2 国内研究
        1.4.3 文献述评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宗教文化旅游的概念
    2.2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概念及其内涵
        2.2.1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
        2.2.2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
    2.3 禅宗文化遗产资源特点
第3章 江西禅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江西禅宗文化的发展
    3.2 江西禅宗文化旅游资源
    3.3 江西禅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3.4 江西禅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3.4.1 优势分析
        3.4.2 劣势分析
        3.4.3 机会分析
        3.4.4 威胁分析
    3.5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4章 江西禅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思路
    4.1 江西禅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原则
    4.2 江西禅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
        4.2.1 把握时机,加强资源整合
        4.2.2 解放思想,创新旅游模式
        4.2.3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4.2.4 充实产品内涵
        4.2.5 加大宣传,引得来留得住游客
    4.3 江西禅宗文化旅游开发重点与线路规划
        4.3.1 江西禅宗文化旅游的开发重点
        4.3.2 江西禅宗文化旅游的线路规划
第5章 江西禅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保障措施
    5.1 提高宗教界开发宗教文化旅游的市场化意识
    5.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5.3 推行积聚化的管理模式
    5.4 加强市场化的整体运作
    5.5 加快培育专业人力资源
    5.6 形成市场促销的长效机制
    5.7 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之处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博山无异禅师禅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的及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博山无异禅师概况
    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二节 博山无异禅师生平
        一、博山无异的出身
        二、出家因缘
        三、开悟
        四、传承谱系
    第三节 博山无异与博山寺及其传说
第二章 博山无异禅师主要思想
    第一节 心性论
        一、“心性论”的本体论维度
        二、“心性论”的修行解脱论维度
    第二节 工夫论
        一、破生死之心
        二、对生死本源的疑问
        三、努力不懈的追求
        四、摈弃知解
        五、不失掉参究念头
    第三节 会通思想
        一、“宗”与“教”会通
        二、“禅”与“净”会通
        三、佛与儒会通
第三章 博山无异禅法实践
    第一节 博山无异禅法的先行条件
        一、以信而入
        二、愿为先导
        三、戒为基址
    第二节 习禅的主要过程
        一、看话头
        二、起疑情
        三、“心如墙壁”
        四、悟入
    第三节 禅病及其对治
第四章 博山无异禅师历史贡献及其当代价值
    第一节 博山无异禅师历史贡献
        一、促进曹洞宗在晚明的复兴
        二、培养了一大批利法利教的高僧
        三、留下了丰富历史财产和精神资源
    第二节 博山无异禅师的当代价值
        一、博山无异禅师禅学思想要义
        二、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高安市融入大南昌行政区域规划策应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1.3.1 创新之处
        1.3.2 不足之处
2 基础理论和核心概念
    2.1 核心概念
        2.1.1 行政区划
        2.1.2 城市集群
    2.2 基础理论
        2.2.1 地域分工理论
        2.2.2 产业集群理论
        2.2.3 都市区理论
3 高安市、樟树市、永修县融入大南昌行政区域规划的条件对比分析
    3.1 高安市、樟树市、永修县三县市地理位置情况
        3.1.1 地理方位对比
        3.1.2 地理距离对比
        3.1.3 地理面积对比
        3.1.4 地形地势对比
        3.1.5 地理交通对比
        3.1.6 地理人口对比
    3.2 高安市、樟树市、永修县三县市城市规划情况
        3.2.1 城市规划指导文件及目标
        3.2.2 中心城区城市规划
        3.2.3 乡镇规划
    3.3 高安市、樟树市、永修县三县市产业发展情况
        3.3.1 产业结构对比
        3.3.2 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3.4 高安市、樟树市、永修县三县市文化发展情况
        3.4.1 高安市文化发展情况
        3.4.2 樟树市文化发展情况
        3.4.3 永修县文化发展情况
    3.5 高安市与其他两县市融入大南昌行政区域规划的优劣势总结分析
    3.6 主要启示
4 高安市纳入南昌行政区划范围的必要性分析
    4.1 进一步完善江西省区域发展格局的需要
    4.2 打造以南昌为中心的大都市区的需要
    4.3 增强城市竞争力,带动经济发展辐射功能的需要
    4.4 引导大都市区内县市城市规划建设和产业布局的需要
    4.5 解决“飞地经济”和“边缘经济”的需要
5 高安市融入大南昌行政区域规划的应对准备、存在问题及原因
    5.1 高安市融入大南昌行政区域规划应对准备
        5.1.1 规划同筹迈出实质性步伐
        5.1.2 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不断调整
        5.1.3 基础设施建设紧密对接
        5.1.4 文化渊源一脉相承
    5.2 高安市融入大南昌行政区域规划存在的问题
        5.2.1 观念滞后
        5.2.2 政区分割
        5.2.3 市场分割
        5.2.4 制度缺失
    5.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3.1 政绩导向
        5.3.2 利益分割
        5.3.3 组织缺失
6 国内外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经验借鉴
    6.1 国内经验借鉴
        6.1.1 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
        6.1.2 合肥-芜湖双核空间整合
    6.2 国外经验借鉴
        6.2.1 伦敦城市空间扩展
        6.2.2 东京都市圈发展
    6.3 经验启示
        6.3.1 国内案例经验启示
        6.3.2 国外案例经验启示
7 高安市融入大南昌行政区域规划的政策建议
    7.1 转变观念,促进协调发展
    7.2 打破行政区划界线,改善政区分割问题
        7.2.1 做好区域规划,加速规划对接
        7.2.2 加快实现公共服务区域共享,构建同城化服务体系
        7.2.3 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速双城共建
    7.3 积极构建一体化经济圈,破除市场分割
        7.3.1 破除经济市场一体化行政壁垒
        7.3.2 推动产业无缝对接,实现产业互补与融合
    7.4 设立相关调控机构,完善协调发展制度
8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基础案例的梳理与统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缘起和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
        1.4.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概述“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基础案例“档案库”的建立
    2.1 本章引论
    2.2“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基础案例的确立
    2.3 以建筑功能类型为依据引发的梳理概述
    2.4 以时间阶段为依据引发的梳理概述
    2.5 以空间定位为依据引发的梳理概述
    2.6“档案库”的建立及使用说明
    2.7 本章小结
第3章“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各类基础案例的梳理与统计
    3.1 本章引论
    3.2“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宗教建筑梳理与统计
        3.2.1 本节引论
        3.2.2“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佛教建筑梳理与统计
        3.2.2.1“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佛寺建筑梳理与统计
        3.2.2.2“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佛塔梳理与统计
        3.2.2.3“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石窟类建筑梳理与统计
        3.2.3“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儒教建筑梳理与统计
        3.2.4“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道教建筑梳理与统计
        3.2.5“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礼制建筑梳理与统计
        3.2.6“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陵寝墓葬建筑梳理与统计
        3.2.7“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伊斯兰教建筑梳理与统计
        3.2.8 本节小结
    3.3“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非宗教建筑梳理与统计
        3.3.1 本节引论
        3.3.2“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古桥梳理与统计
        3.3.3“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标志建筑与戏台类建筑梳理与统计
        3.3.4“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居住建筑与风景类建筑梳理与统计
        3.3.5“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商业手工业、衙署等公共建筑梳理与统计
        3.3.6 本节小结
    3.4“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古遗址、古聚落梳理与统计
        3.4.1 本节引论
        3.4.2“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各类古遗址、古聚落梳理与统计
        3.4.3 本节小结
    3.5 本章总结
第4章 试结合多线索浅析档案库所呈现的数据特征
    4.1 试结合“胡焕庸线”浅析档案库所呈现的“一线”数据差异特征
    4.2 浅析档案库所呈现的“云南、山西、江苏”三省数据差异特征
    4.3 试结合中国降水分布和地形浅析档案库所呈现的“四域”数据差异特征
结论、不足与未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历史年表及中国古代建筑梳理分期表
附录B “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基础案例档案库
致谢

(10)基于游客感知的宜春禅宗文化旅游开发评价及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1.1.2 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客观要求
        1.1.3 宜春禅宗文化旅游大力发展的现实驱动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宗教旅游研究综述
        1.3.2 禅宗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1.3.3 简要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文化旅游
        2.1.2 模式
        2.1.3 禅宗文化旅游开发模式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游客感知理论
        2.2.2 可持续旅游理论
        2.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4 品牌管理理论
        2.2.5 体验经济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宜春禅宗文化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现状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区位条件
        3.1.2 自然条件
        3.1.3 社会经济条件
    3.2 宜春禅宗文化旅游资源调查及评价
        3.2.1 宜春禅宗简介
        3.2.2 宜春禅宗文化资源分类
        3.2.3 宜春禅宗文化资源分布
        3.2.4 宜春禅宗文化资源评价
    3.3 宜春禅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3.3.1 宜春总体旅游市场现状
        3.3.2 宜春禅宗旅游的规模及态势
        3.3.3 宜春禅宗旅游的产品类型及特色
    3.4 本章小结
4 禅宗文化旅游开发的游客感知模型构建
    4.1 模型构建的基本要求
    4.2 模型构建的路径及流程
        4.2.1 模型构建的路径
        4.2.2 模型构建的流程
    4.3 本章小结
5 问卷调查与实证分析
    5.1 问卷调查
        5.1.1 问卷设计
        5.1.2 数据收集
    5.2 实证分析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2 评价等级分析
        5.2.3 感知评价指标的各维度分析
        5.2.4 信度分析
        5.2.5 效度分析
        5.2.6 相关性分析
        5.2.7 回归分析
    5.3 宜春禅宗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5.3.1 禅宗文化的保护仍需加强
        5.3.2 禅宗品牌知名度低,形象不够鲜明
        5.3.3 文化传播推广不到位,文化功能未充分发挥
        5.3.4 旅游产品不够丰富,总体层次不高
        5.3.5 旅游解说效果欠佳
        5.3.6 游客参与少,旅游体验弱
    5.4 本章小结
6 宜春禅宗文化旅游开发的模式创新对策
    6.1 建立禅宗文化的保护机制
        6.1.1 成立专门组织,统筹协调文化保护
        6.1.2 保护宜春禅宗文化的完整性
        6.1.3 保护景区的物质文化遗产
        6.1.4 在对外交流中保护与传承禅宗文化
    6.2 进行宜春禅宗品牌管理
        6.2.1 树立“宜春禅,最中国”的品牌形象
        6.2.2 设计统一的视觉标识
        6.2.3 抓住宣传的表现时机
    6.3 传播宣扬禅宗文化,发挥好文化功能
        6.3.1 深入挖掘禅文化内涵,扩大传播内容
        6.3.2 扩大禅宗文化传播主体
        6.3.3 拓展禅宗文化传播媒介
    6.4 丰富禅宗文化产品体系
        6.4.1 开发禅宗旅游纪念品
        6.4.2 开展农禅活动
        6.4.3 开展法事节庆活动
        6.4.4 开发禅食与禅茶
        6.4.5 完善禅修体系
        6.4.6 开发休闲度假产品
    6.5 优化旅游解说系统
        6.5.1 解说内容应具代表性
        6.5.2 加强对导游员的培训
        6.5.3 增强解说牌解说
        6.5.4 增加视听解说
        6.5.5 增加印刷品解说材料
    6.6 增加游客参与,丰富旅游体验
        6.6.1 增加活动中的仪式性
        6.6.2 增加活动中的问答环节
        6.6.3 推出参与性强的活动项目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宜春禅宗文化旅游游客感知调查问卷
致谢

四、上饶市佛教协会成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泉州南音集成》前言[J]. 吴珊珊. 福建艺术, 2021(07)
  • [2]文化变迁理论视角下铅山字门拳文化传承研究[D]. 吴官法.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论买卖不破债权性居住 ——以“以房养老”此类问题为例[D]. 李志伟. 苏州大学, 2020(03)
  • [4]僧尼遗产处理的民法路径与裁判依据[J]. 吴昭军. 中国不动产法研究, 2018(02)
  • [5]论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合道德性[D]. 朱茂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6]江西禅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D]. 余嘉. 南昌大学, 2018(12)
  • [7]博山无异禅师禅学思想研究[D]. 罗词杰. 广西师范学院, 2018(01)
  • [8]高安市融入大南昌行政区域规划策应可行性研究[D]. 卢玉. 江西财经大学, 2018(12)
  • [9]“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基础案例的梳理与统计研究[D]. 张发明. 北京建筑大学, 2018(01)
  • [10]基于游客感知的宜春禅宗文化旅游开发评价及模式研究[D]. 秦海相. 江西财经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上饶佛教协会成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