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粘度计研究胶态分散凝胶交联过程

用粘度计研究胶态分散凝胶交联过程

一、粘度法研究胶态分散凝胶交联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高楠[1](2019)在《榆树林油田树103区块葡萄花油层调剖研究》文中认为榆树林油田作为低渗透油藏,早期开发的区块含水已经达到60%以上,进入了中高含水阶段,目前存在明显的水驱优势通道、产液低,产油递减快、注水困难的问题,研究发现采用诸如层系细分、优化井网布局、注水方案调整等常规调整技术往往难以挖掘区块剩余油潜力,只有开展调剖剂在葡萄花油层的适应性研究及调剖剂的优选,提出合理注入方案,才能达到减缓产量递减、控制含水上升的目的,提高油田采收率。本文根据榆树林油田低渗透的特点,筛选出了聚/Cr3+调剖体系,并确定了分子量1200万的聚合物,适宜的浓度为500-1500mg/L。交联剂以氯化铬与乳酸摩尔比1:3配比,适宜浓度130160mg/L,硫脲适宜浓度为9001000mg/L,氯化钠适宜浓度为600-800mg/L,凝胶成胶前粘度较低,能够保证注入效果,成胶后,具有较好的地层水配伍性、稳定性、流变性,封堵率较高。通过对树103区块进行三维地质建模,完成历史拟合,从而完成对区块剩余油分布进行了分析,初步筛选调剖井,对RS调剖选井方法进行简化,建立调剖井筛选体系,最终确定调剖井,通过CMG数值模拟方法,对调剖剂用量,注入速度,注入时机,进行优化,得出用量为0.125PV,注入速度30m3/d,注入时机建议在含水60%70%调剖。

耿红娟[2](2018)在《基于再生纤维素的凝胶材料的构建、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纤维素水凝胶和气凝胶是纤维素基材料中非常重要的两种结构形态。以纤维素为原料制备的凝胶材料不仅具备传统凝胶的性能,如水凝胶良好的吸水润胀性能、力学强度以及光学透明性,气凝胶的多孔结构、低密度、高孔隙率、高比表面积以及低导热率等,而且它们可再生、易降解,属环境友好型材料,符合当代绿色化学发展以及能源开发的要求。因此开发研究纤维素凝胶材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针对现有的纤维素凝胶制备方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如制备过程繁琐、条件要求苛刻、化学药品消耗多、产品后处理困难等,提出了一种简单、经济、“绿色”的制备纤维素凝胶的途径,成功制备了结构和性能可调节的纤维素水凝胶以及形貌可控的纤维素气凝胶。在此基础上加入无机增强组分,制备了纤维素/有机/无机杂化的凝胶材料,并对所得凝胶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测试表征,阐明它们之间的构效关系。此外,还对上述两种凝胶体系的流变行为进行了监测,为制备结构性能稳定的凝胶材料提供了有用信息。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利用“绿色”溶剂体系-NaOH/尿素/水溶剂体系溶解纤维素,构建纤维素基凝胶材料。通过固体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广角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TGA)、流变测试、全质构测试、紫外可见光谱(UV)和元素分析等手段表征水凝胶以及气凝胶的结构和性能,并评价它们的应用前景。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将溶解后的纤维素溶液与MBA室温共混,不加入任何引发剂和催化剂的条件下,通过“一步法”制备了纤维素/MBA水凝胶。首次对凝胶的形成机理以及形成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改变MBA加入量可得到结构和性能可调的纤维素水凝胶。与纯纤维素水凝胶相比,MBA交联的纤维素水凝胶的力学性能、透明性以及吸水润胀性都明显提高。该方法为纤维素基水凝胶的制备提供了一种简单、经济、“绿色”的途径。2.制备了纤维素/MBA气凝胶。通过调节气凝胶的交联度以及纤维素的浓度,制得了一系列形态不同的纤维素气凝胶:包括无序的三维网络结构、均匀分散的大孔结构以及一维的纤维状结构等。与纯纤维素气凝胶相比,纤维素/MBA气凝胶的孔隙率、吸水性、力学稳定性、在水中的稳定性以及对亚甲基蓝(MB)与Cu2+的吸附能力都显着提高,但其密度明显降低(0.0083 g/cm3)。所制备的纤维素/MBA气凝胶为纤维素基气凝胶材料的进一步功能化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基质。3.首次以纤维素/MBA溶胶以及稳定态纤维素/MBA凝胶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纤维素/MBA凝胶体系的凝胶动力学、稳定态凝胶体系的流变学参数(粘弹性、复合粘度以及损耗角正切)随时间、频率、应力以及剪。切速率的变化。流变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MBA的加入明显加速了凝胶化进程。达到溶胶-凝胶点的凝胶体系,室温放置4 h后,其流变学参数(粘弹性(G’,G”)、复合粘度(η*)以及损耗角正切(tanδ))随时间变化的结果表明,凝胶已经达到稳定态,且以弹性行为为主(G’>G")。稳定态凝胶的G’、G”随频率变化的结果表明,MBA加入量高的凝胶可形成更稳定的网络结构。其η*随频率的变化的规律说明,MBA有效地与纤维素交联形成了网络结构,且在高频率扫描中遭到了不可逆的破坏。应力扫描的结果表明,MBA的加入有利于提高凝胶的强度。剪切速率扫描的结果表明,MBA含量低(C2M0.4)的凝胶较MBA含量高的凝胶(C2M1.2)具有更强的抗剪切能力。4.首次以MBA为交联剂,氧化石墨烯(GO)为增强组分,没有其他引发因素存在下与纤维素溶液共混,制备了两种状态的纤维素/MBA/GO水凝胶,即新鲜制备的水凝胶和润胀平衡态的水凝胶。借助对这两种状态的水凝胶的透明性、力学性能、吸水润胀性、保水性以及全质构性能的测试分析,详细阐述了凝胶的形成过程以及凝胶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MBA作为交联剂,GO为无机增强组分,在提高凝胶的性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未加入GO的水凝胶相比,纤维素/MBA/GO水凝胶的机械强度、弹性、胶粘性以及咀嚼性都有显着提高。通过调节GO用量可以得到不同透明度、机械强度以及全质构性能的水凝胶。5.首次对纤维素/MBA/GO凝胶体系凝胶过程中的流变参数以及稳定态纤维素/MBA/GO凝胶体系的流变行为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GO的加入可明显提高凝胶的弹性模量(G’)、凝胶的抗压强度(C2G2,2500 Pa)以及凝胶三维网络的稳定性。随后,将得到的稳定态的凝胶经去离子水冲洗、浸泡、冷冻干燥后制备了相应的纤维素/MBA/GO气凝胶,并对气凝胶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纤维素/MBA/GO气凝胶具有低密度(0.0089~0.0105 g cm-3)、高孔隙率(98~96.3%)、高形态恢复性(98%)的特点。与纯纤维素气凝胶以及未加入GO的气凝胶相比,所制备的纤维素/MBA/GO气凝胶对亚甲基蓝(MB)以及Cu2+的吸附能力明显提高。这项工作为制备纤维素/有机/无机杂化气凝胶提供了一种简单、经济和“绿色”的途径,且制备的气凝胶材料在染料和重金属吸附领域有潜在应用价值。

宋歌[3](2017)在《萨北油田调剖剂性能评价与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大多数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平面矛盾和层间矛盾开发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在长期水驱的影响下,地层孔隙、孔道、孔喉逐步扩大,“短路”现象在油田水驱中日益严重,常规调剖堵水技术已不能满足现场需求,注水锥进现象导致油区见水过早,产量递减,驱油效率降低。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外通过调剖堵水技术来提高采收率。为了筛选出适合萨北油田注聚区块实际情况的调剖剂,本文分析了聚合物调剖剂类型及阴离子聚合物调剖剂和复合离子聚合物调剖剂的调剖机理与特点。确定了聚合物凝胶性能评价方法,并设计评价阴离子聚合物与复合离子调剖剂成胶性能成胶特性影响因素的实验,通过实验来评价聚丙烯酰胺浓度、六亚甲基四胺剂量、溶液pH、间苯二酚的加量、地层水矿化度等对冻胶强度的影响。以及实验分析出聚合物分子量及浓度、JL-1浓度、苯酚浓度、间苯二酚浓度、溶液pH、矿化度、剪切程度等对复合离子调剖剂成胶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阴离子聚合物与复合离子调剖剂通过吸附增阻、动力捕集、粘弹阻力等实现聚合物调剖剂的调剖;粘度法、变压力法以及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法可以有效测量并计算凝胶体系的粘度、转变压力以及阻力系数从而对凝胶体系进行评价;阴离子聚合物调剖剂的凝胶强度受聚丙烯酰胺浓度影响较大,间苯二酚的、六亚甲基四胺以及PH的增加会缩短成胶时间并增加凝胶强度。对于复合离子调剖剂,随着聚合物浓度以及JL-1浓度的增加,凝胶体系的强度呈逐渐增加后趋于平稳状态,当苯酚浓度发生改变时,成胶时间没有明显的变化,凝胶强度也相差不大。间苯二酚浓度的升高使得溶液的成胶时间明显缩短,凝胶强度也有显着的增加。pH值较低时,成胶快速,但粘度保持时间较短。在pH值较高时,不易成胶。而pH值在5.105.15之间时,成胶性能较好。矿化度对其成胶时间与成胶强度没有明显的影响。体系的剪切程度越大,凝胶粘度越低,强度越小。

季松松[4](2016)在《渤海B油田非均相调驱体系研究》文中提出渤海B油田具有层间、层内矛盾突出,渗透率级差大的特点。随着油田的不断开发,地层非均质性严重和大孔道的存在带来的驱油剂窜流,使得化学驱效果差异大,且聚合物驱后留下大量剩余油,有待进一步开发。虽然传统的调驱作业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注入剂量大、注入压力高等问题。为此,针对渤海B油田油藏特征及海上平台有限的空间,开展非均相在线调驱技术的研究对于扩大注入流体的波及体积,进一步提高洗油效率,改善渤海油田的开发效果,实现动态、深部调驱,提高石油采收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渤海B油田的实际情况和地质特点,利用室内试验,对适合渤海B油田的调驱体系进行了筛选。通过连续相和分散相的分别评价,确定了非均相体系的组成并进行了优化;进行了封堵性和驱油性的物模实验,最终形成适用于渤海B油田的非均相调驱体系。

张鹏[5](2012)在《聚丙烯酰胺凝胶堵水调剖剂的研究》文中指出聚丙烯酰胺凝胶体系是油田最常用的堵水调剖剂。本文利用草酸铬交联剂制备聚丙烯酰胺凝胶,并对工艺条件对凝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确定在凝胶一定温度下的配方。利用草酸、重铬酸钠、氢氧化钾合成交联剂入手,探索并确定交联剂的配方及其适用的pH范围;研究了PAM,乌洛托品、交联剂及亚硫酸钠浓度对凝胶的成胶时间,凝胶强度及性能的影响;利用酚醛树脂与铬交联剂制备复合凝胶优化了凝胶的性能。经过研究,有了以下一些认识和成果:交联剂J1和J4可以使聚丙烯酰胺凝胶,交联剂的pH=7-8;PAM,铬交联剂,亚硫酸钠可以调节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成胶时间及提高凝胶的强度,乌洛托品是聚丙烯酰胺凝胶体系不可缺少的助剂,它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对凝胶的成胶时间和强度影响不大;PAM浓度为0.1%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在75℃环境中的最佳配方为:铬交联剂0.6%~0.8%,乌洛托品0.3%~0.4%,亚硫酸钠0.016%~0.022%,凝胶时间为12~14h;铬交联剂和酚醛树脂制备复合凝胶时,酚醛树脂和铬交联剂的浓度比应在6以下,复合凝胶的成胶时间受酚醛树脂浓度的影响,而亚硫酸钠浓度对其影响不大;聚丙烯酰胺凝胶的热稳定性与PAM的浓度有关,PAM浓度越高,凝胶的热稳定性越好。铬革屑为制革行业固体废弃物,因含有一定量的铬离子,其再利用受到严格限制,而用于油田堵水调剖的聚丙烯酰胺凝胶一般采用铬离子为交联剂,以此为依据,二者结合可以用将铬革屑用于制备油田堵水凝胶,利用其纤维韧性及含有铬离子的特性,起到增强剂及补铬剂作用。采用铬革屑与聚丙烯酰胺及其它助剂制备出堵水凝胶,考察铬革屑对聚丙烯酰胺复合凝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质量浓度为0.5%,铬革屑添加量为质量浓度1.5%时,凝胶强度最好。

张营华[6](2009)在《油水相对渗透率改善剂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油井生产平均含水率已达80%以上。油田开发中油井产水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如降低原油采收率,增加水处理费用等。因此,为了保证油田的稳产、增产,有必要对油井进行堵水作业。但是,目前常规的化学堵水法在阻塞地层水道的同时,也堵塞了油流通道,使油井产油量下降,影响经济效益。油水相对渗透率改善剂(Relative Permeability Modifiers简称RPM,是由高分子水溶性聚合物或其弱交联体系组成)从性能上说属于选择性堵剂,它能降低地层水相渗透率,而油相渗透率降低很少甚至不降低。本文介绍了油水相对渗透率改善剂在油田堵水中的发展和应用,通过室内岩心驱替实验,筛选出并评价了两种油水相对渗透率改善剂C-RPM、AM-RPM;通过静动态吸附实验,对影响C-RPM吸附性能的一些因素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通过粘度法研究了AM-RPM弱交联体系的成胶过程,用转变压力法研究了AM-RPM浓度、聚交比、温度等对成胶过程的影响,用微观结构观察实验对AM-RPM弱交联体系进行了可视化机理研究。最后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和现场应用经验总结,对RPM的适应性进行了评价,提出了油井筛选准则。本文经过实验得出了C-RPM与AM-RPM具有较好堵水效果的使用条件;证明了两种RPM耐冲刷性较好,并且具有堵水不堵油的特点;通过对孤东905-3井进行C-RPM堵水作业可知RPM的使用效果较好。实验还研究了RPM弱交联体系,得出RPM弱交联体系的注入性较好;其残余阻力系数约是相同浓度RPM溶液的56倍,在堵水效果相近的情况下,使用RPM弱交联体系比使用AM-RPM溶液时的聚合物用量大大减少,可降低作业成本。同样的,RPM弱交联体系对水相渗透率影响大,而对油相渗透率的影响较小,有较好的选择性。

刘建新[7](2009)在《相对渗透率改善剂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油气井高产水是油田注水开发后期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油气井产水有许多危害,如降低原油采收率,增加地面原油脱水费用和水处理费用,加剧管线和设备的结垢和腐蚀,甚至导致关井停产,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正常生产。相关学者提出了许多油气井堵水技术来控制油气井的产水量。常规的化学堵水技术在堵塞地层水道的同时,也会堵塞油流通道,使油井产油量下降,影响经济效益。而相对渗透率改善剂可笼统注入油气井,对水相渗透率的降低程度远大于对油相渗透率的降低程度,具有控水不堵油的特点。相对渗透率改善剂控水技术施工方便,具有低成本、低风险、低的环境伤害等优点,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研究两种类型的相对渗透率改善剂,一是超分子阳离子聚合物,二是两性聚合物/柠檬酸铝胶态分散凝胶。通过岩心流动实验,根据测试的残余阻力系数的大小,筛选出超分子阳离子聚合物MA303作为相对渗透率改善剂。MA303溶液配制方便,在岩心的注入性能好,耐冲刷性能好,可耐温90℃,耐矿化度50000mg/L,具有优秀的控水不堵油效果。本论文提出将胶态分散凝胶作为相对渗透率改善剂用于油气井控水的方法,该方法比使用聚合物控水的效果要好。制备了两性聚合物/柠檬酸铝胶态分散凝胶,通过粘度法、微孔滤膜法和扫描电镜法等实验手段研究了胶态分散凝胶的交联反应影响因素和交联机理。胶态分散凝胶是聚合物分子上的羧基与柠檬酸铝的配位交联反应形成的,是由分子内交联为主,相互连接较弱的凝胶小颗粒组成的分散体系,其交联反应受聚合物浓度、聚交比、温度、矿化度、pH值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岩心流动实验研究了胶态分散凝胶的控水性能,胶态分散凝胶在岩心的注入性能好,具有优秀的选择性控水效果和耐冲刷性能。相对渗透率改善剂在地层的吸附对其控水效果至关重要。本文采用淀粉-碘化镉法测量MA303溶液的浓度,测定了MA303在不同条件下的静态吸附量,研究了MA303的静态吸附机理和影响因素。通过岩心流动实验研究了MA303在多孔介质中的水动力学吸附机理和选择性控水机理。结果表明,静态吸附主要受聚合物种类、聚合物浓度、吸附时间、岩石颗粒成分和表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动态吸附主要受静电引力和水动力的影响,在低的聚合物注速时,静电引力起主导作用;而在较高注速时,水动力起主导作用。聚合物注入速度增加,吸附层厚度呈线性增加。盐水注入速度(后置液)对吸附层厚度也有一定影响,吸附层厚度随盐水注速增加而增加。提高聚合物溶液和后置盐水溶液的注入速度,有利于改善地层岩石的聚合物吸附能力,提高堵水效果。相对渗透率改善剂的选择性控水机理是膨胀/收缩机理和油水分流机理。针对油田堵水作业成功率低的问题,本文研究了相对渗透率改善剂控水作业的地层适应性、选井原则和施工方法。在孤东油田进行了油井的相对渗透率改善剂控水作业,作业后油井产水率平均降低了6.6%,投入产出比1:3.9。针对我国目前老油田普遍的的油井结垢和高产水情况,提出了相对渗透率改善剂油井控水与挤注防垢复合技术。该技术具有控水和防垢的双重作用,同时节省施工成本。通过配伍性实验、静态防垢率实验、动态最低有效浓度实验和岩心流动实验筛选出合适的防垢剂,对防垢剂和相对渗透率改善剂复配体系的控水防垢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防垢剂SA13和相对渗透率改善剂MA303复配的防垢性能最好。

张荣明[8](2008)在《柠檬酸铝交联剂合成新工艺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了非水介质下交联剂柠檬酸铝的合成新工艺,考察了温度、反应物—无水氯化铝与固体柠檬酸粉末的配比、溶剂用量等因素对反应和产物交联性质的影响,从而得出最佳的合成工艺条件。本实验分为两步:第一步通过合成产物确定最佳反应温度为80℃。第二步对产物交联性能进行评价,以产物与聚丙烯酰胺形成的交联体系的粘度为指标,确定了无水氯化铝与柠檬酸铝摩尔比为1.5:1时,产物的交联性最好。无论从交联时间(22d开始成胶)还是从交联强度(3400mPa·s左右)来看,交联剂都具有优良的性质。本合成方法与常规方法相比有诸多优点;产物纯度接近100%,非水相合成,对环境无污染,节省能源,溶剂可重复利用,产物交联性好等等。因此,该新工艺有着广阔的实用空间,可以替代现有合成工艺。柠檬酸铝/聚丙烯酰胺凝胶与铬聚合物凝胶体系相比,更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且不稳定。本文考察环境对铝交联体系的影响。总结了柠檬酸铝的研究现状。在油田上作了许多此类实验,大部分很成功,但凝胶机理阐述不完全。本文阐述了关于柠檬酸铝络合物的机理。考察出不同的凝胶动力学,进而有不同的凝胶机理,主要是因为铝来源不同造成铝齐聚物的不同。柠檬酸与铝的比例是一个关键。在海水中当比例1:2时,有铝沉淀,其比例小于2:1时有柠檬酸钙沉淀。在pH小于6时,加入HPAM,就有可能得到强度大的凝胶。在岩芯驱替时,只要消除聚合物降解这一因素,凝胶便能形成。可以考察出,在低柠檬酸浓度下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铝与柠檬酸比例1:1时不会有沉淀,又可能封堵。

曹正权[9](2008)在《乳液型聚丙烯酰胺调堵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油井出水的危害很多:如消耗驱替能量,减少油层最终采收率,造成管线和设备的腐蚀与结垢,增加脱水站的负荷等等,严重时还会使油井变为无工业价值的报废井,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因此降低采出液的出水率有其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国内外堵水、调剖剂的研究与应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外就开始探索应用不同的调剖堵水剂,我国化学堵水调剖技术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长期的研究试验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的治水技术。国内外油田广泛应用的化学调剖堵水剂品种繁多,以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类为主的水基凝胶是其中发展最快的一个大类。然而目前采用的聚丙烯酰胺可动凝胶调堵技术仍然存在许多局限性,影响了其应用规模。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聚丙烯酰胺多为粉剂,分散溶解困难,现场施工不方便;二是成胶时间和成胶强度不易控制,往往近井地带堵调效果好,而难于到达地层深部发挥作用;三是由于地层对聚合物和交联剂的吸附能力不同,加上地层水的稀释,使得交联体系在地层中易发生色谱分离,堵剂利用率低。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开展了乳液型聚丙烯酰胺调堵剂研究,旨在开发一种新型的调堵剂,更好地满足油田开发过程中治理“水害”的需要。本文利用乳液型聚丙烯酰胺在水中易分散溶解、有效浓度高的特点,进行了乳液型聚丙烯酰胺调堵剂的研究。通过系统地开展调堵机理、乳液聚合机理、交联机理和堵剂结构设计研究,成功研制了乳液型聚丙烯酰胺-酚醛树脂凝胶调堵剂,首次将反相乳液聚合技术用于注水油田开发过程,解决了聚丙烯酰胺凝胶调剖堵水时交联时间和交联强度难以控制,现场配制不便的难题。该调堵技术是在地面将该调堵剂分散于水中,注入到地层指定位置,在地层温度和转向剂的作用下,聚丙烯酰胺反相乳液转相破乳,聚丙烯酰胺和交联剂发生交联反应形成凝胶。由于在到达指定位置前未转相破乳,聚丙烯酰胺与交联剂的比例不发生改变,交联反应得到有效控制。为了确保堵剂的应用效果,本文在以往注聚开发数学模拟分析模型的基础上,修订建立了乳液型聚丙烯酰胺调堵剂应用效果预测模型,并对现场注入方案进行了优化,较好地指导了现场应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开展了聚丙烯酰胺反相乳液制备工艺技术研究,通过对聚丙烯酰胺反相乳液聚合体系组分及聚合条件进行研究,合成了有效含量高、稳定性好、分子量在6401050万的聚丙烯酰胺反相乳液。研究结果表明,较低乳化剂量时体系不稳定,乳化剂量太高会造成产物分子量下降,而且造成生产成本上升,乳化剂量宜选用8wt%;随着水相单体浓度的增加,聚合物分子量增大,但是,乳液聚合的温度升高,乳液稳定性变差,因此,水相单体浓度选用45wt%,油水比选择为1:1,适宜的聚合起始温度为1025℃。第二,开展了交联剂的合成工艺及交联机理研究,利用合成的聚丙烯酰胺反相乳液和交联剂,配制成均相的乳液型调剖堵水剂,并进行了理化性能评价、物模封堵性能实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酚醛树脂交联符合两步交联机理,随着聚合物浓度和交联剂用量的增加,交联强度相应增加;温度在50℃以下时,聚合物交联体系不发生交联或交联程度很低;在体系处于酸性条件下时,酚醛树脂与聚丙烯酰胺的交联程度很低;pH值在中性和弱碱性条件下容易形成性能优良的凝胶;岩芯模拟实验表明乳液型调堵剂成胶性能可控,封堵效果良好。第三,通过数模研究优化了现场试验方案,并在孤岛油田油水井上进行了堵水调剖试验,见到了明显了降水增油效果。经现场应用证明,该调堵剂具有分散溶解方便、成本低、成胶时间和强度易于控制等优点,能够达到地层深部封堵出水通道,实现液流改向、控水增油的目的,在经济上可收到较好的效果,预计投入产出比可达1:3以上,推广应用前景良好。

周高宁[10](2007)在《延迟交调剖技术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了有机铝、有机铬、水溶性酚醛树脂交联剂的合成条件。研究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工艺条件,对影响凝胶体系性能的各种因素如:凝胶体系组成、pH值、矿化度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复合交联体系的配比和形成条件进行了探索研究。最后,对不同体系的成胶机理进行探讨。合成有机铝交联剂最佳配比为铝离子∶乳酸∶柠檬酸=1∶1∶0.3(mol),合成有机铬交联剂最佳配比为铬离子∶乳酸=1∶3,水溶性酚醛树脂交联剂合成由两步碱催化法合成,最佳配比为苯酚∶甲醛=1∶2.5。Al3+/HPAM交联体系最佳配方:聚合物2000mg/L,交联剂100mg/L,pH值7。Cr3+/HPAM交联体系最佳配方:聚合物3000mg/L,交联剂200mg/L,缓释剂草酸30mg/L,pH值范围5~9。水溶性酚醛树脂类交联剂/HPAM交联体系最佳配方:聚合物3000mg/L,交联剂500mg/L,碱性条件下使用效果较好。酚醛树脂-有机铝/HPAM组成的复合交联体系可使凝胶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凝胶强度最高可达到77200mPa·s。其较好的使用配方:聚合物2000mg/L,酚醛树脂-有机铝交联剂300mg/L,复合交联剂中酚醛树脂和有机铝的质量比为3∶2。有机铝-有机铬复合使用,交联HPAM时,在pH值为49的范围内,体系成交性能良好,适应的pH值范围较宽。有机铝-有机铬交联剂200mg/L,聚合物2000mg/L,该交联剂中有机铬和有机铝的质量比为3∶2。随着HPAM用量的增加,体系成胶时间缩短,凝胶强度增大。随着交联剂浓度的增加,体系成胶速度加快,体系凝胶强度增加,但体系中交联剂浓度过大会导致体系脱水。体系的pH值对交联体系的性能影响较大。采用Al3+-铬天青S二元络合物吸光光度法测定反应过程中铝的含量,表明HPAM与有机铝形成凝胶体系的反应是一级反应;采用黏度法测定HPAM与有机铬形成凝胶体系的表观交联动力学方程为rη=K[HPAM]0.64[M]1.20;黏度法测定水溶性酚醛树脂与HPAM交联体系反应过程为零级反应。

二、粘度法研究胶态分散凝胶交联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粘度法研究胶态分散凝胶交联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1)榆树林油田树103区块葡萄花油层调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调剖技术研究历史及现状
    1.3 弱凝胶类别及驱油机理
第2章 树103 区块概况
    2.1 地质特征
        2.1.1 岩性特征
        2.1.2 岩矿特征
        2.1.3 储层物性特征
        2.1.4 储层非均质性
        2.1.5 压力和温度
        2.1.6 流体性质
    2.2 开发简况
    2.3 存在的问题
        2.3.1 水驱优势通道突出
        2.3.2 产液低,产油递减快
        2.3.3 水井吸水能力逐年变差,注水困难
第3章 深度弱凝胶调剖剂筛选
    3.1 交联剂优选
    3.2 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优选
    3.3 聚合物浓度优选
    3.4 辅剂浓度优选
    3.5 稳定剂浓度优选
第4章 弱凝胶调剖体系性能评价
    4.1 地层水配伍性
        4.1.1 地层水稀释的调剖体系配伍性评价
        4.1.2 地层水配置的调剖体系配伍性评价
    4.2 热稳定性
    4.3 流变性
    4.4 可注入性
    4.5 封堵性
第5章 弱凝胶调剖剂驱油效果评价
    5.1 驱油效果评价
    5.2 段塞组合方式优选
第6章 剩余油分布特征及调剖井筛选
    6.1 树103 区块数值模拟
        6.1.1 地质建模建立
        6.1.2 拟合关键技术
        6.1.3 历史拟合结果
    6.2 树103 区块剩余油分布
        6.2.1 平面剩余油分布
        6.2.2 纵向剩余油分布
        6.2.3 调剖井初步筛选
    6.3 树103 区块调剖井层筛选
        6.3.1 调剖井层筛选体系的建立
        6.3.2 调剖选井指标体系建立
        6.3.3 各井层综合评价指数
        6.3.4 调剖井层的确定
第7章 树103 区块调剖方案优选
    7.1 化学驱模型
    7.2 调剖剂用量优选
    7.3 注入速度优选
    7.4 注入时机优选
    7.5 单井调剖方案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2)基于再生纤维素的凝胶材料的构建、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纤维素的化学及物理结构
        1.1.1 纤维素的化学结构
        1.1.2 纤维素的物理结构
        1.1.3 纤维素大分子间的氢键
    1.2 纤维素的溶解
        1.2.1 衍生化溶剂体系
        1.2.1.1 NaOH/CS_2/H_2O体系(黏胶法)
        1.2.1.2 氨基甲酸酯体系
        1.2.1.3 多聚甲醛/二甲基亚砜(PF/DMSO)体系
        1.2.2 非衍生化溶剂体系
        1.2.2.1 氯化锂/N,N'-二甲基乙酰胺体系(LiCl-DMAc)
        1.2.2.2 离子溶液溶剂体系
        1.2.2.3 NMMO/水体系
        1.2.2.4 铜氨溶液体系
        1.2.2.5 碱/水体系
        1.2.2.6 碱/尿素或硫脲/水低温溶解体系
    1.3 纤维素基水凝胶
        1.3.1 水凝胶中的水以及水凝胶的润胀行为
        1.3.1.1 水凝胶中的水
        1.3.1.2 水凝胶的润胀行为
        1.3.1.3 研究水凝胶吸水性的意义
        1.3.2 纤维素基水凝胶的分类
        1.3.2.1 物理交联的水凝胶
        1.3.2.2 化学交联的水凝胶
        1.3.3 纤维素基水凝胶的研究方法
        1.3.4 纤维素基水凝胶的应用
    1.4 纤维素基气凝胶
        1.4.1 纤维素基气凝胶的制备
        1.4.1.1 天然纤维素气凝胶
        1.4.1.2 纤维素衍生物气凝胶
        1.4.1.3 再生纤维素气凝胶
        1.4.2 纤维素基气凝胶的应用
    1.5 纤维素溶胶、凝胶的流变性
        1.5.1 流变性的测定方法
        1.5.2 NaOH/尿素/水体系中纤维素溶胶、凝胶的流变行为研究
    1.6 课题研究意义与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纤维素/MBA水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2 测试表征
        2.2.2.1 红外光谱测试
        2.2.2.2 核磁共振测试
        2.2.2.3 元素分析测试
        2.2.2.4 凝胶时间测试
        2.2.2.5 形貌观察
        2.2.2.6 透明度测定
        2.2.2.7 力学性能测定
        2.2.2.8 保水性测试
        2.2.2.9 热重分析
        2.2.3 水凝胶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红外光谱分析
        2.3.2 ~(13)C CP/MAS固体核磁图谱分析
        2.3.3 水凝胶的热重分析
        2.3.4 凝胶时间的测定
        2.3.5 水凝胶的交联度
        2.3.6 新鲜制备的纤维素水凝胶的性能
        2.3.6.1 水凝胶图片
        2.3.6.2 水凝胶的透明度
        2.3.6.3 水凝胶的力学强度
        2.3.7 润胀平衡态的纤维素水凝胶的性能
        2.3.7.1 水凝胶图片
        2.3.7.2 水凝胶的透明度
        2.3.7.3 水凝胶的力学强度
        2.3.7.4 水凝胶受力过程
        2.3.8 水凝胶的形成过程
        2.3.9 水凝胶的保水性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纤维素/MBA气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3.2.2 测试表征
        3.2.2.1 气凝胶的密度和孔隙率的测定
        3.2.2.2 元素分析
        3.2.2.3 形貌观察
        3.2.2.4 力学性能测定
        3.2.2.5 热稳定性测试
        3.2.2.6 X-射线衍射分析
        3.2.2.7 气凝胶的吸水量
        3.2.2.8 气凝胶对亚甲基蓝(MB)与Cu~(2+)的吸附
        3.2.3 气凝胶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纤维素气凝胶图片
        3.3.2 气凝胶的交联度
        3.3.3 气凝胶的形貌
        3.3.4 气凝胶的密度和孔隙率
        3.3.5 气凝胶的力学强度
        3.3.6 气凝胶的吸水性
        3.3.7 气凝胶的结晶度
        3.3.8 气凝胶的热稳定性
        3.3.9 气凝胶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
        3.3.10 气凝胶对Cu~(2+)的吸附
        3.3.11 气凝胶的力学稳定性及在水中的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纤维素/MBA凝胶体系的流变学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3.1 凝胶过程中流变参数的测量
        4.2.3.2 稳定态凝胶流变参数的测量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凝胶体系的凝胶动力学分析
        4.3.2 凝胶稳定后G’,G”随时间的变化
        4.3.3 凝胶稳定后tanδ以及η~*随时间的变化
        4.3.4 凝胶稳定后G’,G”随频率的变化
        4.3.5 凝胶稳定后G’、tanδ以及η~*随频率的变化
        4.3.6 凝胶稳定后G’,G”随应力的变化
        4.3.7 凝胶稳定后G’、tanδ以及η~*随应力的变化
        4.3.8 凝胶稳定后G’,G”随剪切速率的变化
        4.3.9 凝胶稳定后G’以及tanδ随剪切速率的变化
        4.3.10 凝胶稳定后η~*以及剪切应力随剪切速率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纤维素/MBA/ GO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5.2.2 测试表征
        5.2.2.1 凝胶时间的测量
        5.2.2.2 全质构测量
        5.2.2.3 水凝胶保水率以及含水量的测定
        5.2.2.4 红外光谱测试
        5.2.2.5 水凝胶透明度测定
        5.2.3 纤维素/MBA/GO水凝胶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红外光谱分析
        5.3.2 GO在NaOH/尿素/水与纤维素/NaOH/尿素/水体系中的分散性
        5.3.3 凝胶时间的测定
        5.3.4 新鲜制备的纤维素水凝胶的性能
        5.3.4.1 水凝胶图片
        5.3.4.2 水凝胶的透明度
        5.3.4.3 水凝胶的力学强度
        5.3.5 润胀平衡态的纤维素水凝胶的性能
        5.3.5.1 水凝胶图片
        5.3.5.2 水凝胶的透明度
        5.3.5.3 水凝胶的力学强度
        5.3.6 水凝胶的形成过程
        5.3.7 水凝胶的保水率和含水量
        5.3.8 水凝胶的全质构分析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纤维素/MBA/ GO气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6.2.2 测试表征
        6.2.2.1 纤维素/MBA/GO凝胶体系流变性的表征
        6.2.2.2 纤维素/MBA/GO气凝胶密度和孔隙率的测定
        6.2.2.3 气凝胶的形貌观察及X-射线衍射分析
        6.2.2.4 气凝胶力学性能测试
        6.2.2.5 气凝胶的形态恢复性能测试
        6.2.2.6 气凝胶的吸水性
        6.2.2.7 气凝胶对亚甲基蓝(MB)以及Cu~(2+)的吸附
        6.2.3 纤维素/MBA/GO气凝胶的制备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纤维素/MBA/GO凝胶过程中的流变行为
        6.3.2 稳定态凝胶的流变行为随时间的变化
        6.3.3 稳定态凝胶的流变行为随应力的变化
        6.3.4 稳定态凝胶的流变行为随频率的变化
        6.3.5 稳定态凝胶的流变行为随剪切速率的变化
        6.3.6 气凝胶的形貌
        6.3.7 气凝胶的结晶度及吸水性
        6.3.8 气凝胶的密度-孔隙率及力学强度
        6.3.9 气凝胶的形态恢复性
        6.3.10 气凝胶对亚甲基蓝(MB)以及Cu~(2+)的吸附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全文总结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
    7.2 未来的研究方向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萨北油田调剖剂性能评价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调剖技术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聚合物调剖剂调剖机理及性能评价方法
    2.1 聚合物调剖剂类型及其特点
    2.2 复合离子聚合物调剖剂调剖机理
    2.3 聚合物凝胶性能评价方法
    2.4 小结
第三章 阴离子聚合物成胶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3.1 实验条件
    3.2 影响聚合物成胶特性因素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复合离子聚合物调剖剂体系成胶性能研究与评价
    4.1 实验条件
    4.2 复合离子调剖剂成胶性能评价
    4.3 复合离子调剖剂配方的研究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矿场实例应用分析
    5.1 阴离子调剖矿场试验效果分析
    5.2 复合离子调剖矿场试验效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4)渤海B油田非均相调驱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待解决的问题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调驱体系发展状况
        1.2.1 调驱体系的发展情况
        1.2.2 调驱技术应用现状
        1.2.3 国外目前水平及发展状况
    1.3 调驱体系发展趋势
    1.4 非均相调驱体系简介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油田概况
    2.1 油藏地质特征
        2.1.1 构造特征
        2.1.2 沉积相特征
        2.1.3 储层特征
        2.1.4 流体性质
        2.1.5 温压系统
        2.1.6 油藏类型
        2.1.7 地质储量
    2.2 油田开发概况
        2.2.1 水驱开发现状
        2.2.2 开发效果评价
        2.2.3 存在问题分析
    2.3 目标井组筛选
        2.3.1 筛选原则
        2.3.2 E32井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连续相的筛选与评价
    3.1 连续相筛选依据
    3.2 连续相的筛选
        3.2.1 连续相种类的筛选
        3.2.2 增粘连续相的筛选
    3.3 连续相性能研究
        3.3.1 乳液聚合物性能研究
        3.3.2 速溶聚合物溶解性能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散相的筛选与评价
    4.1 PPG与油藏孔喉的匹配性研究
        4.1.1 渤海B油田油藏孔喉特征分析
        4.1.2 PPG颗粒与油藏孔喉的匹配性研究
        4.1.3 本节小结
    4.2 PPG与油藏流体的匹配性研究
        4.2.1 PPG与注入水、地层水的配伍性研究
        4.2.2 PPG与聚合物、表活剂的配伍性研究
    4.3 PPG与完井方式的匹配研究
    4.4 PPG产品基本性能研究
        4.4.1 PPG产品的溶胀速度及溶胀能力
        4.4.2 PPG的悬浮性能
        4.4.3 PPG水分散体系粘弹性的测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均相复合体系的评价与优化
    5.1 非均相复合体系性能研究
        5.1.1“PPG+P”体系性能研究
        5.1.2“PPG+S+P”体系性能研究
    5.2 非均相复合体系的效果评价
        5.2.1 非均相复合体系的封堵性
        5.2.2 非均相复合体系的驱油效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聚丙烯酰胺凝胶堵水调剖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外调剖技术研究现状
        1.1.2 国内调剖技术研究现状
    1.2 聚丙烯酰胺交联体系的认识
        1.2.1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1.2.2 聚合物驱油机理
        1.2.3 聚丙烯酰胺交联凝胶的组成
        1.2.4 聚合物交联凝胶的分类
    1.3 聚丙烯酰胺交联体系
        1.3.1 多价金属离子交联体系
        1.3.2 有机酚醛交联体系
        1.3.3 其他
    1.4 聚丙烯酰胺凝胶交联机理
        1.4.1 铬交联剂与聚丙烯酰胺交联机理
        1.4.2 交联机理研究方法
    1.5 聚丙烯酰胺凝胶体系性能评价
        1.5.1 凝胶成胶时间的评价方法
        1.5.2 凝胶强度的测定方法
        1.5.3 凝胶性能的评价方法
    1.6 铬革屑再利用方法
        1.6.1 铬革屑用于制造革纤维基材料、饲料
        1.6.2 铬革屑的化学改性及在皮革化工材料中的应用
        1.6.3 从铬革屑中回收铬和胶原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8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2 交联剂的合成与制备方法
        2.2.1 铬交联剂的制备
        2.2.2 水溶性酚醛树脂的制备
    2.3 凝胶的制备方法
    2.4 凝胶性能的评价方法
        2.4.1 成胶时间的测定
        2.4.2 粘度法测凝胶强度
        2.4.3 凝胶表观性能好坏的评价与说明
        2.4.4 真空突破压力法
        2.4.5 凝胶保水及阻水性能评价
3 聚丙烯酰胺凝胶体系配方的筛选
    3.1 交联剂的筛选
    3.2 透过率法确定凝胶时间
    3.3 聚丙烯酰胺凝胶体系配方的选择
        3.3.1 PAM对凝胶体系的影响
        3.3.2 交联剂对凝胶体系的影响
        3.3.3 乌洛托品对凝胶体系的影响
        3.3.4 亚硫酸钠对凝胶体系的影响
        3.3.5 温度对凝胶的影响
        3.3.6 PH值对凝胶的影响
        3.3.7 聚丙烯酰胺分子量对凝胶性能的影响
    3.4 聚丙烯酰胺凝胶复配体系的筛选
        3.4.1 交联剂与酚醛树脂溶液混合使用
        3.4.2 酚醛树脂替代亚硫酸钠溶液
        3.4.3 亚硫酸钠溶液与酚醛树脂溶液混合使用
        3.4.4 酚醛树脂/草酸铬复合制备凝胶的强度
    3.5 凝胶的稳定性
        3.5.1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耐盐性
        3.5.2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耐温稳定性
    3.6 凝胶粘度的影响
        3.6.1 转速对凝胶预配液的影响
        3.6.2 粘度法评价凝胶强度
    3.7 小结
4 铬革屑在聚丙烯酰胺堵水体系中的应用
    4.1 铬革屑用量对凝胶性能的影响
    4.2 聚丙烯酰胺浓度对凝胶性能的影响
    4.3 矿化度对铬革屑凝胶性能的影响
    4.4 铬革屑加入量对凝胶性能的影响
    4.5 小结
5 结论
6 展望
7 参考文献
8 论文发表情况
9 致谢

(6)油水相对渗透率改善剂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油水相对渗透率改善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田堵水工艺分类
        1.2.2 油田堵水的国内外现状
        1.2.3 油水相对渗透率改善剂堵水的发展
        1.2.4 油水相对渗透率改善剂堵水的机理
        1.2.5 油田堵水的难点和发展趋势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油水相对渗透率改善剂筛选及性能研究
    2.1 RPM 的初选
    2.2 残余阻力系数
        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结果
    2.3 油相残余阻力系数
        2.3.1 油相残余阻力系数实验
        2.3.2 实验结果
    2.4 筛选结果
        2.4.1 标准化流体阻力比
        2.4.2 选择性指数
        2.4.3 含水率比值
        2.4.4 筛选结果
    2.5 影响堵水性能的因素
        2.5.1 注入浓度
        2.5.2 注入体积
        2.5.3 环境温度
        2.5.4 关井时间
        2.5.5 地层矿化度
        2.5.6 渗透率
    2.6 耐冲刷性
    2.7 静态吸附性能
        2.7.1 C-RPM 浓度的检测方法
        2.7.2 C-RPM 静态吸附实验
    2.8 动态吸附性能
        2.8.1 动态吸附实验
        2.8.2 实验结果及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胶态分散凝胶体系性能研究
    3.1 CDG 体系
        3.1.1 评价方法
        3.1.2 交联机理
    3.2 影响AM-RPM/柠檬酸铝体系成胶的因素
        3.2.1 AM-RPM/柠檬酸铝体系交联过程
        3.2.2 AM-RPM/柠檬酸铝体系成胶的影响因素
    3.3 CDG 岩心实验
        3.3.1 实验方法
        3.3.2 实验结果及讨论
    3.4 CDG 微观结构研究
        3.4.1 观测用显微镜结构
        3.4.2 微观结构观察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油水相对渗透率改善剂的适应性和应用
    4.1 地层适应性
        4.1.1 地质条件
        4.1.2 地层流体
        4.1.3 完井方式
        4.1.4 开采状况
    4.2 选井原则
    4.3 现场应用
        4.3.1 油井生产状况简介
        4.3.2 施工方案
        4.3.3 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相对渗透率改善剂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思路
        1.2.1 相对渗透率改善剂研究
        1.2.2 相对渗透率改善剂油井控水与挤注防垢复合技术研究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油气井堵水技术与防垢技术研究现状
    2.1 油气井堵水技术
        2.1.1 油气井产水原因
        2.1.2 油气井堵水技术发展简史
        2.1.3 油气井堵水工艺
        2.1.4 油气井化学堵水剂
        2.1.5 油气井堵水存在的问题
    2.2 相对渗透率改善剂油井控水技术
        2.2.1 相对渗透率改善剂油井控水技术的优点
        2.2.2 聚合物类相对渗透率改善剂研究进展
        2.2.3 胶态分散凝胶研究进展
        2.2.4 相对渗透率改善剂控水机理研究进展
    2.3 油气井防垢技术
        2.3.1 油气井结垢原因与危害
        2.3.2 防垢剂的发展概况
        2.3.3 防垢剂的防垢作用机理
        2.3.4 井下挤注防垢技术概况
第3章 相对渗透率改善剂研究
    3.1 实验设备与实验方法
        3.1.1 实验设备
        3.1.2 实验材料
        3.1.3 聚合物溶液和CDG 体系的制备
        3.1.4 岩心流动实验
        3.1.5 胶态分散凝胶体系评价实验
        3.1.6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3.2 超分子阳离子聚合物控水研究
        3.2.1 聚合物筛选
        3.2.2 超分子阳离子聚合物MA303 控水机理
        3.2.3 超分子阳离子聚合物MA303 控水性能
    3.3 两性聚合物/柠檬酸铝CDG 体系制备与控水研究
        3.3.1 两性聚合物/柠檬酸铝交联机理
        3.3.2 两性聚合物/柠檬酸铝交联影响因素研究
        3.3.3 两性聚合物/柠檬酸铝交联体系的粘度变化
        3.3.4 胶态分散凝胶微观结构分析
        3.3.5 胶态分散凝胶封堵微孔滤膜性能
        3.3.6 胶态分散凝胶控水性能
    3.4 小结
第4章 相对渗透率改善剂油井控水机理
    4.1 静态吸附
        4.1.1 静态吸附机理
        4.1.2 静态吸附的吸附量定义与测定方法
        4.1.3 聚合物浓度检测方法
        4.1.4 静态吸附实验
        4.1.5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 动态吸附
        4.2.1 实验
        4.2.2 水动力学吸附
    4.3 选择性控水机理
        4.3.1 膨胀/收缩机理
        4.3.2 油水分流机理
    4.4 小结
第5章 相对渗透率改善剂油井控水的地层适应性及应用
    5.1 RPM 油井控水的地层适应性
        5.1.1 完井方式
        5.1.2 地质条件
        5.1.3 地层流体状况
        5.1.4 开采状况
    5.2 选井原则
    5.3 超分子阳离子聚合物油井控水的现场应用
        5.3.1 孤东油井905-3 生产概况
        5.3.2 施工方案设计
        5.3.3 应用效果评价
    5.4 小结
第6章 相对渗透率改善剂油井控水与挤注防垢复合技术
    6.1 江苏油田韦2 断块结垢情况
    6.2 相对渗透率改善剂油井控水与挤注防垢复合技术机理
    6.3 实验
        6.3.1 实验仪器和试剂
        6.3.2 实验方法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6.4.1 配伍性
        6.4.2 静态防垢率
        6.4.3 动态最低有效浓度
        6.4.4 注入顺序对防垢剂返排浓度的影响
        6.4.5 复配后的控水性能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柠檬酸铝交联剂合成新工艺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概述
    1.1 研究深部调剖的意义
    1.2 调剖技术的发展状况
    1.3 堵水调剖剂的品种和分类
    1.4 对延缓交联体系的认识
    1.5 弱凝胶调剖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1.6 研究目的、论文思路和内容
    1.7 有机交联剂柠檬酸铝的合成
    1.8 调剖剂性能评价方法
    1.9 柠檬酸铝/聚丙烯酰胺凝胶体系的流动控制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2.2 实验原理
    2.3 反应步骤
    2.4 反应流程图
    2.5 反应程度的测定方法
    2.6 岩心流动实验
    2.7 实验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温度对柠檬酸收率的影响
    3.2 反应物投料比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3.3 产物交联性能评价
第四章 调剖剂驱油物理模拟实验
    4.1 阻力系数堵塞率岩心实验
    4.2 调剖剂驱油物理模拟实验
    4.3 调剖剂驱油模拟试验结果
    4.4 调剖后驱油模拟实验结果
    4.5 聚驱中驱油模拟实验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9)乳液型聚丙烯酰胺调堵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调剖堵水技术的发展历史
        1.1.1 调剖堵水工艺的发展历程
        1.1.2 调剖堵水剂的研究与发展
    1.2 聚丙烯酰胺交联凝胶调堵剂
        1.2.1 聚丙烯酰胺交联凝胶的分类
        1.2.2 聚丙烯酰胺交联凝胶的研究进展
        1.2.3 聚丙烯酰胺交联凝胶调堵剂的局限性
    1.3 乳液聚合理论与方法
        1.3.1 传统乳液聚合技术
        1.3.2 无皂乳液聚合技术
        1.3.3 细乳液聚合技术
        1.3.4 超浓乳液聚合技术
        1.3.5 水包水乳液聚合技术
        1.3.6 反相乳液聚合技术
    1.4 论文研究思路、结构安排、预期目标和意义
        1.4.1 论文研究思路
        1.4.2 论文结构安排
        1.4.3 预期目标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1.1 实验药品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乳液型聚合物的制备
        2.2.1 油相的制备
        2.2.2 水相的制备
        2.2.3 乳液聚合物的合成
    2.3 乳液聚合物理化性能的测试
        2.3.1 乳液稳定性的研究
        2.3.2 乳液颗粒大小的测定
        2.3.3 单体转化率的测定
        2.3.4 表观粘度的测定
        2.3.5 特性粘度的测定
        2.3.6 水解度的测定
    2.4 聚丙烯酰胺反相乳液调堵剂的制备
        2.4.1 酚醛树脂的制备
        2.4.2 调堵剂的制备
    2.5 乳液型聚丙烯酰胺调堵剂理化性能测试
        2.5.1 调驱剂溶液表观粘度的测定
        2.5.2 透过率和吸光度的测定
        2.5.3 调驱剂驱替性能的测试
        2.5.4 调驱剂在采出液的检测方法
第三章 乳液型聚丙烯酰胺的合成
    3.1 反相乳液聚合机理
    3.2 反相乳液聚合体系的组分确定
        3.2.1 水相的制备
        3.2.2 乳化剂及分散介质的筛选
        3.2.3 引发剂种类的选择
    3.3 聚合配方的研究
        3.3.1 引发剂用量的影响
        3.3.2 复合乳化剂用量的影响
        3.3.3 油水比的影响
    3.4 聚合工艺参数的研究
        3.4.1 聚合组分正交实验
        3.4.2 引发温度
        3.4.3 pH 值的影响
    3.5 乳液聚合物的性能分析
        3.5.1 溶解时间
        3.5.2 离子度
        3.5.3 表观粘度
        3.5.4 稳定性
        3.5.5 交联性能
    3.6 小结
第四章 调堵剂的制备和性能评价
    4.1 调堵剂作用机理与制备技术路线
        4.1.1 反相乳液调剖堵水作用机理
        4.1.2 反相乳液调堵剂制备技术路线
    4.2 乳液型聚丙烯酰胺调堵剂的制备
        4.2.1 交联剂的合成
        4.2.2 弱凝胶反应机理
        4.2.3 调驱剂的制备
    4.3 反相乳液调堵剂的性能评价
        4.3.1 转相时间控制
        4.3.2 浓度对粘度的影响
        4.3.3 稳定性评价
        4.3.4 适应性评价
    4.4 调堵剂封堵性能实验研究
        4.4.1 单管驱替模型封堵实验
        4.4.2 双管驱替模型封堵实验
        4.4.3 三管模型实验研究
        4.4.4 参数优化实验
    4.5 小结
第五章 反相乳液调堵剂现场应用
    5.1 现场试验井区的选择
        5.1.1 中二南N93-4 地质概况
        5.1.2 试验区确定及层系重组
    5.2 水驱数值模拟研究
        5.2.1 数模软件的选取
        5.2.2 模拟网络的划分
        5.2.3 数值模型的建立
        5.2.4 历史拟合
        5.2.5 注水开发状况分析
    5.3 聚合物驱及后续水驱阶段数值模拟研究
        5.3.1 聚合物驱数值模型的建立
        5.3.2 聚合物驱及后续水驱历史拟合
        5.3.3 后水驱采收率预测及开发效果分析
    5.4 调堵油藏适应性分析
        5.4.1 油层渗透率非均质性
        5.4.2 地层原油粘度
        5.4.3 油层温度
        5.4.4 地层水矿化度
        5.4.5 地层pH 值
    5.5 深部调堵方案优化设计及效果预测
        5.5.1 注入参数优化设计及参数敏感性分析
        5.5.2 效果分析及采收率预测
        5.5.3 矿场实施方案
    5.6 现场试验与效果
        5.6.1 现场实施方案
        5.6.2 水井注入特点
        5.6.3 本井组油井见效特点
        5.6.4 调堵剂油井堵水情况
    5.7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延迟交调剖技术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调剖技术的发展现状
        1.2.1 国外调剖技术发展现状
        1.2.2 国内调剖技术的发展现状
    1.3 油田用调剖剂的种类
    1.4 对聚丙烯酰胺交联体系的认识
        1.4.1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1.4.2 聚合物驱油机理
        1.4.3 聚丙烯酰胺交联凝胶的分类
        1.4.4 聚丙烯酰胺交联凝胶的组成
        1.4.5 延缓交联凝胶调驱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1.4.6 目前聚丙烯酰胺交联凝胶体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 延缓交联凝胶体系的发展趋势
    1.6 延缓交联凝胶体系成胶性能的评价方法
        1.6.1 延缓交联凝胶体系成胶性能常用的评价方法
        1.6.2 本试验所采用的评价方法
第二章 试验部分
    2.1 试验所用仪器设备与原料、试剂
        2.1.1 试验仪器
        2.1.2 药品
    2.2 试验方法
        2.2.1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评价
        2.2.2 聚丙烯酰胺溶液的配制
        2.2.3 交联剂的配制
        2.2.4 凝胶性能的测定方法
第三章 试验结果和讨论
    3.1 铝有机交联体系
        3.1.1 铝有机交联剂配体的筛选
        3.1.2 铝有机交联剂浓度的选择
        3.1.3 聚合物浓度的选择
        3.1.4 矿化度对体系成胶情况的影响
        3.1.5 pH 值对体系成胶性能的影响
        3.1.6 小结
    3.2 铬有机交联体系
        3.2.1 铬有机交联剂配体的筛选
        3.2.2 铬有机交联剂中缓凝剂的使用
        3.2.3 铬有机交联剂浓度的选择
        3.2.4 聚合物浓度的选择
        3.2.5 pH 值对体系成胶性能的影响
        3.2.6 小结
    3.3 酚醛树脂类交联凝胶体系
        3.3.1 水溶性酚醛树脂合成条件考察
        3.3.2 聚合物/酚醛树脂凝胶中聚合物浓度的确定
        3.3.3 交联剂浓度的确定
        3.3.4 pH 值对体系成胶性能的影响
        3.3.5 小结
    3.4 复合交联凝胶体系
        3.4.1 HPAM/酚醛树脂-有机铝类复合交联体系
        3.4.2 金属离子Cr~(3+)-Al~(3+)复合交联体系
        3.4.3 小结
第四章 深部调剖剂成胶机理的探讨研究
    4.1 金属离子交联机理
        4.1.1 有机铝交联机理
        4.1.2 有机铬交联机理
    4.2 酚醛树脂与聚合物交联机理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四、粘度法研究胶态分散凝胶交联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 [1]榆树林油田树103区块葡萄花油层调剖研究[D]. 高楠.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2]基于再生纤维素的凝胶材料的构建、结构与性能研究[D]. 耿红娟. 山东大学, 2018(04)
  • [3]萨北油田调剖剂性能评价与研究[D]. 宋歌.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4]渤海B油田非均相调驱体系研究[D]. 季松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4)
  • [5]聚丙烯酰胺凝胶堵水调剖剂的研究[D]. 张鹏. 天津科技大学, 2012(07)
  • [6]油水相对渗透率改善剂实验研究[D]. 张营华. 中国石油大学, 2009(03)
  • [7]相对渗透率改善剂的研究与应用[D]. 刘建新. 中国石油大学, 2009(02)
  • [8]柠檬酸铝交联剂合成新工艺与性能研究[D]. 张荣明. 大庆石油学院, 2008(04)
  • [9]乳液型聚丙烯酰胺调堵剂研究[D]. 曹正权. 中国石油大学, 2008(06)
  • [10]延迟交调剖技术及机理研究[D]. 周高宁. 大庆石油学院, 2007(02)

标签:;  ;  ;  ;  ;  

用粘度计研究胶态分散凝胶交联过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