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及病理比较

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及病理比较

一、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与病理对照(论文文献综述)

曾加[1](2021)在《两种入路腹腔镜肾上腺手术的疗效对比和并发症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LA)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主流术式为经腹腔入路肾上腺切除术(TLA)和经后腹腔入路肾上腺切除术(RLA)。通过收集、分析我科行LA手术病例的相关临床数据,对比两种手术入路的术中、术后指标的差异,同时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不同条件下手术入路的选择。资料和方法:本文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2月入住我科实施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手术99例患者的围术期临床资料,其中TLA组22例,RLA组77例。回顾性分析比较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额外使用镇痛药物情况及术后住院天数等指标,整体分析TLA和RLA两种手术途径的优劣。同时将变量条件按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基础疾病、肿瘤大小情况分组分析,对比不同基本条件下两种手术途径的各项围术期指标结果:两组共99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TLA与RLA整体性对比结果:TLA组手术时长(62.7±10.3)min,术中出血量(40.9±9.2)ml,术后通气时间为(27.2±9.4)h,术后住院时间为(12.5±3.8)d。RLA组手术时长(81.3±13.4)min,术中出血量为(47.1±11.2)ml,术后通气时间为(30.6±10.5)h,术后住院时间为(8.5±3.5)d。两者在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通气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瘤体≥6cm组对比结果:TLA组手术时长为(58.6±14.6)min,术中出血量为(44.3±5.3)ml,术后通气时间为(23.4±7.7)h,术后住院时间为(15.3±3.0)d。RLA组手术时长为(65.6±5.3)min,术中出血量为(48.9±6.0)ml,术后通气时间为(34.1±10.8)h,术后住院时间为(13.2±7.0)d。其中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通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嗜铬细胞瘤组对比结果:TLA组手术时长为(56.0±5.5)min,术中出血量为(42.0±4.5)ml,术后通气时间为(28.6±3.2)h,术后住院时间为(9.0±3.5)d。RLA组手术时长为(75.0±17.3)min,术中出血量为(45.0±12.9)ml,术后通气时间为(37.8±10.4)h,术后住院时间为(16.4±1.7)d。其中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瘤体<6cm组和非嗜铬细胞瘤组两种手术方式对比情况与整体情况相符。在TLA组中,病变侧别对手术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有无并发症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肿瘤≥6cm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OR=15.36,95%CI:3.76-62.84,P<0.001;多因素:OR=6.41,95%CI:1.91-21.57,P=0.003)。结论:1 RLA与TLA两种手术方式均能够达到肾上腺肿瘤的治疗效果,TLA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RLA术后恢复比TLA快,术后住院时间短。2对于≥6cm肿瘤来说,无论其是否为嗜铬细胞瘤,两种途径手术的治疗效果都是相似的。对于<6cm肿瘤,建议选择RLA,术后恢复较快。而对于嗜铬细胞瘤,TLA或许是更好地选择。3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瘤体大小相关,肿瘤≥6cm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准备应当充分。

蒋子烜[2](2020)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诊治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提高对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认识,探讨手术对其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今后的临床诊疗提供经验。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3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检验检查、诊断依据、手术方式、围术期指标以及术后随访等相关资料。并应用SPSS22.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对于连续性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表(Mean±SD)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入选患者43例,男性19例(44.2%),女性24例(55.8%),男女比例为(1:1.26)。年龄11-64岁,平均36.6 ± 12.67岁。肿瘤位于左侧18例(41.9%),右侧25例(58.1%),左右位置比例为(1:1.4)。无症状者体检发现者26例,腰(腹)痛或不适者12例,高血压者4例,剩余1例为高血压、心悸、全身无力,血k+为2.9mmol/L,术前诊为原醛症。2.28例患者术前接受彩超,24例表现为回声均匀的低回声包块,4例表现为肾上腺区呈不均质回声。其中4例AGN可探及血流信号。3.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增强。40例CT平扫表现为圆形、类圆形均匀的低密度肿块,另3例表现为有囊性变不均匀肿块。增强扫描后33例动脉期见无明显或轻度强化,静脉期可见渐进性轻中度强化,5例均未见明显强化,2例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另3例未囊性变部分呈轻中度的渐进性强化。4.7例患者行MRI,均表现为T1W1均匀低信号,T2W1不均匀高信号。5.43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手术顺利,无中转开放。其中行腹腔镜手术37例(86.0%),开放手术6例(14.0%),均未见严重并发症。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67.1±15.8)min和(147.6±21.3)min(p<0.05)、平均术中失血量(96.2±15.6)ml和(330±269.8)ml(p<0.05)、平均肠道恢复时间(1.7±1.2)天和(2.9±1.7)天(p<0.05)、术后总引流量为(70.5±41.3)ml 和(147.6±21.3)ml(p<0.05)、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2.9±1.5)天和(4.6±2.1)天(p<0.05)、术后住院时间(5.5±2.5)天和(9.2±2.4)天(p<0.05),腹腔镜组各个围术期指标均优与开放手术组。6.术后随访6~108个月,4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均无复发及转移。1例高血压、心悸、全身无力伴低钾血症患者术后血压、血钾、全身状况等恢复正常。2例高血压患者术后血压恢复至正常。术前内分泌检查异常者,术后复查均恢复至正常。结论:1.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临床罕见,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影像学的检查有助于该病的术前诊断,但确诊仍需要以术后病理结果为主。2.手术是治疗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有效手段,腔镜手术相较开放手术具有恢复快、损伤小等特点。该病预后良好,术后无须放化疗。

孙福康[3](2019)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血管的临床和生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了探究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HEO)血管解剖及变异对手术效果的影响,以此建立新的手术规划,揭示PHEO血管生成的机制,发现新的药物靶点,最终减少术中出血,利于手术操作,使病人获益。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7年我科301例患者的肾上腺肿瘤微创手术,观察肾上腺血管是否存在变异与术前(肿瘤大小、位置、影像学特征),术中(肾上腺静脉直径、手术持续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病理诊断)的关系。(2)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到2018年12月在我科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支持下完成的15例PHEO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8例;年龄1473岁,平均42.5岁,肿瘤直径3-17cm,平均7.8cm。按照肿瘤大小、疾病类型、手术方法匹配数据库中病例,与本研究纳入的15例患者进行比较,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等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3)选取住院经手术治疗且有完整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的肾上腺肿瘤的石蜡标本78例,包括肾上腺皮质肿瘤(ACA)组20例、肾上腺皮质癌(ACC)组22例、良性嗜铬细胞瘤(BP)组18例、转移性嗜铬细胞瘤(MP)组18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组中缺氧诱导因子2α(HIF-2α)、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和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情况。(4)收集12例PHEO的手术样本,根据术前CT影像学特点,将其分为血供丰富(增强CT值高,周围小血管丰富)组与血供不丰富(增强CT值低,周围未见小血管)组;并按照术后PHEO病理提示的微血管密度(MVD)分为高MVD组和低MVD组。通过高通量定量蛋白质组学的方法筛选出PHEO血管生成相关蛋白,然后对COX4I2和PLAT,通过40例PHEO样本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27例样本进行免疫组化验证。结果:(1)303例肾上腺手术中,发现62例(20.5%)患者的肾上腺中央静脉存在变异:58例患者表现为一条肾上腺中央静脉,附一条小静脉;12例患者额外的静脉汇入了肝静脉、下腔静脉、腰静脉或膈下静脉。具有静脉解剖结构变异的肿瘤与较大的肿瘤体积相关(5[3-7]cm vs 2[1.2-3]cm,P<0.001);肾上腺静脉直径较大(4[4-5]mm vs 4[3.5-4]mm,P=0.021);肾上腺髓质肿瘤比例较高(39%vs 8%,P<0.001);静脉解剖变异组的术中出血量较多(100[50-200]mL vs 50[20-100]mL,P<0.001),手术时间较长(117[89-166]min vs 85[70-110]min,P<0.001),术后住院时间较长(4[4-5]天vs 4[3-5]天,P=0.004)。(2)所有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中位手术时长90min(60-180min),中位术中出血量90mL(20-200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8±2.3)天。数据库中配对的15例患者同样顺利完成手术,中位手术时长110min(60-220min),中位术中出血量150mL(20-400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1±3.1)d。本研究病例和数据库中的配对病例相比,手术时长和术中出血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住院天数和围手术期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VEGFR-2在ACC组中的表达显着高于ACA组(P=0.008);MVD在ACC组中的表达显着高于ACA组(45.06±23.23 vs 28.99±7.19,P=0.005);在MP组中的表达显着高于BP组(73.59±31.41 vs 44.21±28.45,P=0.006)。肾上腺髓质肿瘤中HIF-2α与HIF-1α的表达具有相关性(γ=0.719,P<0.01)。另外,HIF-1α,VEGFR-2和MVD是肾上腺皮质恶性肿瘤的独立危险因素,MVD是肾上腺髓质肿瘤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4)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根据MVD分组筛选得到206个差异表达的蛋白;根据CT分组得到61个差异表达的蛋白。通过交叉比较分析得到改变趋势相同且差异显着的25个蛋白。其中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4亚型2(COX4I2)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PLAT)最具显着性差异。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进一步验证,COX4I2蛋白在嗜铬细胞瘤血供丰富组表达上调,PLAT在嗜铬细胞瘤血供丰富组表达降低。结论:肾上腺静脉解剖变异结构更容易发生在嗜铬细胞瘤中,这种改变与较差的手术效果相关,手术过程中应密切注意血管变异。三维可视化技术评估肿瘤血管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更直观地体现肿瘤的血供和周围结构,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和相应的并发症。嗜铬细胞瘤微血管密度与恶性倾向密切相关。COX4I2上调和PLAT下调可能与嗜铬细胞瘤血管生成机制的调控有关,有望作为术前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靶点。

王忠康[4](2019)在《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中肾上腺中央静脉入路与处理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肾上腺为重要腺体,起着重要作用。其出现病变可出现相关激素分泌过多临床症状。肾上腺肿瘤很常见,其病变包括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醛固酮瘤)、嗜铬细胞瘤、库欣综合征等、也包括恶性肿瘤如肾上腺皮脂腺癌、转移瘤等。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自1992年由Gagner[1]等人首次提出后,目前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已成为外科治疗肾上腺良性肿瘤的首选。微创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主要包括经腹腔入路与腹膜后入路两种微创手术入路方式。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为国内主要术式,张旭教授等[2]提出的解剖性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方式得到较为广泛认可。肾上腺位置深、血管丰富、入路复杂。术中尤以肾上腺中央静脉处理方式不当致肾上腺中央静脉及附近肾动静脉、下腔静脉损伤出血常见。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时常出现各种并发症,其中重要并发症是大出血。术中肾上腺中央静脉的安全游离与结扎是重点与难点,而针对肾上腺中央静脉的的游离处理方式报道较少。分析探讨肾上腺中央静脉入路及处理方式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可为未来微创肾上腺切除术提供参考。【目的】通过分析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病人的术中重要血管肾上腺中央静脉入路及处理方式,及其他临床资料,探讨术中肾上腺中央静脉处理方式的疗效、意义。【方法】收集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来,我院74例行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患者的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术中手术录像及术中临床资料、术后相关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中针对肾上腺中央静脉处理方式不同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病人术中实施先游离至肾门,根据肾上腺中央静脉与肾门关系游离、显露、夹闭并离断肾上腺中央静脉,随后完整切除患侧肾上腺。对照组术中实施先分离出肾上腺,最后行中央静脉游离、夹闭离断。统计内容包括两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数据(包括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直径、术前合并高血压情况等),两组患者手术录像、术中临床资料(包括术中出血量、输血情况、手术时间、术中血压波动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术后恢复进食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镇痛药使用情况、术后出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长期恢复、复发情况及两组患者的术后病理类型等。采用SPSS 25.0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相应数据有无统计学差异,分析两组手术的优缺点。【结果】共收集并分析了74例病人资料,其中观察组例数是38例、对照组为36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构成、患者年龄、肿瘤左右位置、术前是否伴高血压情况、肿瘤直径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腹腔镜手术全部成功,无一例改开放手术,术后全部康复出院。术中临床资料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病人手术时间比较93.95±18.29min vs 113.14±35.27min,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60.14±27.18ml vs76.11±36.45ml,P<0.05。两组所有病人无一例输血。两组患者术中血压波动比较:观察组38例病人中有4例(10.5%)术中血压波动超过20mmHg;对照组34例患者有11例(30.5%)术中血压波动≥20mmHg,P<0.05。两组病人术后恢复情况比较:两组病人术后恢复下床活动时间比较2.39±1.08d vs 3.08±1.59d,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恢复进食时间、术后拔引流管时间、术后镇痛药使用、术后出院时间均无明显差异。两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长期血压恢复情况、复发情况比较上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术中精准解剖性显露、游离肾上腺中央静脉安全可靠,有利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副损伤,使手术更安全,缩短学习曲线。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RLA)在肾上腺肿瘤切除术中是安全可靠的。

张伟[5](2019)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近几年来冷冻消融技术在肝癌、肺癌、肾癌、前列腺癌等实体肿瘤中的应用经验已经趋于成熟,鉴于肾上腺具有独特的生理学功能,该技术对于肾上腺实体肿瘤的应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对于不能耐受外科手术或者不愿意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局麻下影像引导经皮穿刺冷冻消融治疗技术体现出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本研究旨在探讨局麻下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技术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尝试探索使用多种技术及方法保障冷冻消融能够成功实施,并依据相关标准分析了该技术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的疗效。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了 2011年7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局麻下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治疗的肾上腺实体肿瘤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了 45例。术前均经两种及以上影像学检查方法(CT、超声、MRI、核医学)和实验室检查或者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肾上腺实体肿瘤。45例肾上腺实体瘤中转移瘤31例,嗜铬细胞瘤8例,3例腺瘤,3例上腺皮质癌。使用的影像导引设备为Philips公司PQ6000螺旋CT,氩氦冷冻消融设备为以色列氩氦冷冻消融系统(Cryo-HitTM),使用的冷媒及热媒分别为:超高压氩气及氦气。所有操作在术前均获得患者本人及患者委托人的知情同意。为保障消融术的成功实施,对于富血供肿瘤术前尝试了供血动脉栓塞治疗;对于紧邻重要组织器官的实体肿瘤术中使用了水力分离技术。31例转移瘤消融术后随访至2018年6月或者至患者死亡。术后第1月、3月、6个月、12个月行增强CT或者MRI扫描,此后每半年复查一次增强扫描,评估肾上腺转移癌患者生存期及相关危险因素。对于8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在术前给予应用α受体阻滞剂及扩容治疗,冷冻消融术中经桡动脉有创连续测压实时监测血压变化,应用α受体阻滞剂等控制阵发性高血压。研究成果本研究组45例患者冷冻消融治疗均获得顺利完成,无因术中血压不可控等其他原因而导致手术终止,未见与冷冻消融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本组病例中有4例患者冷冻术前1-2周行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治疗,有8例患者因肿瘤体积较大在术后3月内行第二次冷冻消融治疗,有3例患者因为瘤体紧邻小肠,在实施冷冻消融前使用了水力分离技术,根据肿瘤类型分别做统计和讨论分析,31例肾上腺转移癌患者全部1年、3年、5年生存率累计结果分别为:83.9%、45.0%、30.0%。8例嗜铬细胞瘤患者术中连续动脉测压获得成功,术中应用α受体阻滞剂等控制高血压效果确切,冷冻治疗前后及复温过程中血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麻下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技术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安全可行,创伤小,与外科治疗及影像引导的其他消融技术相比,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术前及术中根据肿瘤的类型可实施多种技术保障手术成功。该技术对于不适宜或者不愿意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尤为适用。

陈宸[6](2019)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定位诊断方法及不同术式临床效果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MSCT)与肾上腺静脉取血(AVS)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HA)患者的定位诊断价值,探讨MSCT,AVS在PHA定位诊断中的合理应用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78例PHA患者临床病例资料,男27例,女51例;年龄(47.5±11.2)岁;收缩压(190±24)mm Hg,舒张压(111±16)mm Hg,高血压病程(6.0±6.0)年;血钾(2.4±0.6)mmol/l;血浆醛固酮浓度(PAC)(415.68±235.37)pg/ml,血浆肾素活性(PRA)(3.2±5.7)ng/ml/h,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ARR)(409.00±434.91)。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检查和AVS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SCT与AVS对PHA的定位诊断准确率,分析肾上腺病变大小及性质对MSCT定位诊断准确率的影响。结果AVS对PHA的定位诊断准确率高于MSCT的定位诊断准确率[100%(78/78)与71.8%(56/78),P<0.05]。当MSCT提示肾上腺肢体增厚,肿瘤≤1cm,1cm<肿瘤≤2cm,肿瘤>2cm,其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50%(4/8),81%(17/21),92.9%(26/28),100%(9/9),趋势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MSCT对腺瘤和增生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9.6%(43/54)和58.3%(7/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VS是PHA定位诊断的金标准;当MSCT提示肾上腺未见明显异常,单侧肢体增厚,单侧较小肿瘤(≤2cm),双侧肾上腺病变时均应同时行AVS,并将AVS结果作为最终判定优势分泌侧的依据;当MSCT提示肾上腺孤立性较大肿瘤(>2cm)时,MSCT定位诊断准确性极高,可不进行AVS。目的通过分析腹膜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全切术与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治疗醛固酮腺瘤患者的相关指标,比较两种术式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3例醛固酮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2例患者(31.1%)行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全切术,71例患者(68.9%)行后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并随访术后血压缓解情况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肾上腺全切组手术时间长于肾上腺肿瘤切除组[(117±47)min与(78±32)min,P<0.05],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肾上腺肿瘤切除组[9.4%(3/32)与0(0/71),P<0.05],术后住院时间长于肾上腺肿瘤切除组[(5.2±3.1)天与(4.0±1.1)天,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皮质醇不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41个月,平均15.7个月。全切组和肿瘤切除组术后血压缓解率分别为90.6%(29/32)和81.7%(58/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切组术后肿瘤复发率为0%(0/32),肿瘤切除组术后肿瘤复发率为4.2%(3/71);结论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全切术与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治疗醛固酮腺瘤具有相似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肾上腺肿瘤切除术与肾上腺全切术相比,虽然术后有复发可能,但肾上腺功能得以保留,且复发为小概率事件,即使复发采用腹腔镜改为经腹入路进行手术也比较容易;因此,临床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任何一种术式。

李永强[7](2019)在《244例肾上腺肿瘤临床特征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我院肾上腺肿瘤的流行病学特点,总结肾上腺肿瘤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018年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行手术治疗的244例肾上腺肿瘤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收集患病人数、男女构成比、发病年龄、术后病理类型,临床表现、术前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等资料,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2014年2018年5年间,我院共收治肾上腺肿瘤患者244例,男女构成比存在差异,女性多于男性(男:女=1:1.49)。发病年龄在1972岁不等,平均为43.45±16.27岁,3150岁年龄段最多,共187例(76.64%)。244例患者病理结果提示,功能性肿瘤114例,无(非)功能性肿瘤130例。肾上腺三种功能性肿瘤中,醛固酮腺瘤最多见(54.39%),其次为嗜铬细胞瘤(30.70%),皮质醇腺瘤较少见(14.91%)。将病理结果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比对后发现,在62例病理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醛固酮腺瘤患者中,有高血压表现者48例(77.42%),低血钾者58例(93.54%),四肢乏力者45例(72.58%)。35例病理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功能嗜铬细胞瘤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高血压表现,血压波动范围较大,心悸、大汗者17例(48.57%),头晕、头痛者20例(57.14%),25例(71.42%)血浆儿茶酚胺化验结果阳性。17例病理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皮质醇腺瘤患者中,13例(76.47%)表现为满月脸、向心性肥胖或多血质外观等典型临床体征,8例(61.64%)高血压者。就肿瘤大小而言,约65%的皮质腺瘤最大直径不超过3cm,约83%的功能性嗜铬细胞瘤最大直径超过3cm,70%的肾上腺良性囊肿最大直径分布于38cm之间。结论:肾上腺肿瘤患者,女性多于男性,3150岁最多见。三种功能性肾上腺肿瘤中,醛固酮腺瘤最多见,其次嗜铬细胞瘤,皮质醇腺瘤较少见。肾上腺肿瘤患者典型临床表现与临床诊断不完全一致,诊断应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综合评判。就肿瘤大小而言,通常肾上腺皮质腺瘤直径较小,小于功能性嗜铬细胞瘤和肾上腺良性囊肿。

成少平[8](2017)在《血管生成、双期增强CT与嗜铬细胞瘤功能评价》文中认为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嗜铬细胞,由于绝大部分肿瘤具有功能,可以分泌和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引起循环系统和代谢系统紊乱,甚至引起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因此它是一种具有潜在危险性的肿瘤。目前对嗜铬细胞瘤功能评价尚无统一的标准和有效的指标。嗜铬细胞瘤也是一种血供丰富的肿瘤,目前对嗜铬细胞瘤血管生成的研究主要运用于鉴别嗜铬细胞瘤的良恶性,不同的良性嗜铬细胞瘤的血管生成与哪些因素相关是值得讨论的问题。CT检查是嗜铬细胞瘤重要的定位检查,不同的嗜铬细胞瘤,由于血供差异,行CT增强扫描存在不同程度的强化和不同的强化时相。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这些存在的现象,找到嗜铬细胞瘤血管生成与功能、血管生成与CT强化表现、CT强化表现与嗜铬细胞瘤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找到能够定量评估嗜铬细胞瘤功能的指标。第一部分:良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血管生成与功能评价的初步研究目的:研究良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血管生成MVD与VEGF表达间的关系,分析不同分类的肾上腺良性嗜铬细胞瘤MVD与VEGF表达之间的差异,初步探讨血管生成与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到2015年12月31例良性嗜铬细胞瘤患者病历资料,按术前准备时间的长短,以2周为节点,将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分成2组:≦2周组和>2周组,取8例正常肾上腺组织为对照组。分别测定每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正常肾上腺组织的MVD及VEGF表达情况。比较嗜铬细胞瘤MVD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比较不同分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MVD与VEGF表达的差异,比较嗜铬细胞瘤与正常肾上腺组织的MVD与VEGF表达的差异,分析嗜铬细胞瘤直径、坏死、尿VMA等与MVD、VEGF表达的关系。结果:①MVD的比较:术前准备时间≦2周组MVD均值为50.2±15.4条/HP,明显低于>2周组69.5±3.8条/HP,高于正常肾上腺组35.1±3.4条/HP,均P<0.05;VEGF低表达组MVD均值为47.0±11.1条/HP,低于VEGF高表达组MVD均值71.8±15.4条/HP,P<0.05;有坏死组嗜铬细胞瘤MVD均值为69.3±14.2条/HP,无坏死组MVD均值62.0±19.7条/HP,P>0.05;直径≥5cm组嗜铬细胞瘤MVD均值为 66.8±20.7 条/HP,直径<5cm 组为 58.4±16.8 条/HP,P>0.05;尿 VMA 阳性组的MVD均值为63.5±19.0条/HP,尿VMA阴性组为58.9±18.0条/HP,P>0.05。②VEGF表达的比较:在术前准备时间≦2周组,VEGF高表达占30.8%,在>2周组高表达占77.8%,不同术前准备时间组的VEGF表达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正常肾上腺组VEGF都为低表达;肿瘤坏死组VEGF高表达占83.3%,而无坏死组高表达占50%,P>0.05;直径≥5cm组嗜铬细胞瘤VEGF高表达占71.8%,直径<5cm组VEGF高表达占45.0%,P>0.05;尿VMA阳性组VEGF高表达占64.7%,而尿VMA阴性组VEGF高表达占50.0%,P>0.05。③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VEGF和MVD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0.545,P<0.05。结论:①良性嗜铬细胞瘤的功能与血管生成有关。②良性嗜铬细胞瘤的血管生成高于正常肾上腺组织。③在本次研究中良性嗜铬细胞瘤的血管生成与肿瘤直径、是否存在肿瘤坏死以及尿VMA是否阳性没有相关性。第二部分:肾上腺嗜铬细胞瘤CT表现与血管生成关系的研究目的:研究改良的CT参数用于双期增强CT强化的评估,分析改良的CT参数和CT表现与嗜铬细胞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31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均接受双期增强CT扫描,改良动态CT增强参数:最大强化差值和最大升段斜率为双期增强最大强化差值和强化速度,运用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双期增强CT检查。比较VEGF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最大强化差值和强化速度的差异;分析最大强化差值和强化速度与MVD的关系;分析最大强化差值出现时相与VEGF表达和MVD的关系;分析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不均匀强化与VEGF表达和MVD的关系。结果:①MVD与最大强化差值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0.425,P<0.05;与强化速度Pearson相关系数r=0.430,P<0.05。②动脉期出现最大强化差值组的MVD均值为67.4±17.9条/HP,明显高于静脉期出现组的51.9±15.4条/HP。P<0.05。③VEGF高表达组最大强化差值均值为60.3±19.9HU,明显高于低表达组的均值42.4±18.2HU,P<0.05。VEGF高表达组强化速度为1.98±1.00HU/s,明显快于VEGF低表达组的1.26±0.77HU/s,P<0.05。VEGF与最大强化差值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r=0.465,P<0.01;VEGF与强化速度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r=0.387,P<0.05。④动脉期出现最大强化差值组中,VEGF高表达占57.9%,在静脉期出现最大强化差值组中,VEGF高表达为58.3%。经卡方检验,P>0.05。⑤非均匀强化组MVD的中位数为60.3条/HP,均匀强化组MVD的中位数为56.0条/HP。经Mann-whitneyU检验,P>0.05;非均匀强化组VEGF高表达占76.9%,均匀强化组高表达占44.4%,经Fisher精确检验,P>0.05。结论:①改良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双期增强CT参数:最大强化差值和强化速度能够用于比较不同肿瘤早期强化差异。②嗜铬细胞瘤MVD在肿瘤早期强化中起重要作用,最大强化差值及强化速度与血管生成有关。③双期增强CT,在动脉期出现最大强化差值组较静脉期出现组MVD均值更高,表明最大强化出现的时间与组织MVD相关,肿瘤MVD越高,出现最大强化的时间越早。④嗜铬细胞瘤在CT上不均匀强化与血管的走行和分布可能有关。第三部分: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双期增强CT在嗜铬细胞瘤术前准备中的价值目的:研究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双期增强CT强化参数:最大强化差值和强化速度在不同术前准备时间组的差异,分析最大强化差值与强化速度和术前准备时间的相关性,评估上述参数在嗜铬细胞瘤术前准备中能否作为参考指标。方法:31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依术前准备时间,以2周为节点,分为术前准备时间≤2周组和>2周组,比较两组之间双期增强CT最大强化差值和强化速度的差异以及术前准备时间与最大强化差值和强化速度的关系;分析肾上腺嗜铬细胞瘤CT表现如平扫CT值、直径、强化是否均匀、是否存在坏死囊变等在不同术前准备时间组之间的差异,以及上述表现与最大强化差值和强化速度的关系。分析尿VMA与最大强化差值和强化速度的关系。结果:①术前准备时间>2周组最大强化差值均值为61.6±22.2HU,明显高于当2周组均值40.6±11.7HU,P<0.01;术前准备时间>2周组强化速度均值为2.1±1.0HU/s,明显快于≦2周组均值1.2±0.6HU/s,P<0.01。②术前准备时间≦2周组和>2周组最大强化差值的95%的置信区间分别为33.6HU~47.7HU和50.6HU~72.5HU;术前准备时间≦2周组和>2周组强化速度95%的置信区间分别为0.84HU/s~1.58HU/s和1.56HU/s~2.58HU/s。③最大强化差值与术前准备天数的偏相关系数为0.682,P<0.01,强化速度与术前准备天数的偏相关系数为0.548,P<0.01。④两组患者的CT平扫均值分别为36.2±8.5HU和40.5±6.8HU,P=0.132;两组患者在肿瘤直径、强化是否均匀、是否存在囊变坏死、尿VMA是否阳性等方面均没有明显差异;以上述因素分组,比较组间最大强化差值和强化速度,没有明显差异。⑤有无坏死囊性变组间肿瘤直径比较,行Mann-Whitney U检验,P<0.01;是否强化均匀组间肿瘤直径比较,行Mann-WhitneyU检验,P<0.01。结论:①双期增强CT最大强化差值及强化速度可以作为嗜铬细胞瘤术前准备时间的参考指标,能够为评价嗜铬细胞瘤功能提供参考。②在本次研究中当最大强化差值大于48HU,强化速度大于1.58HU/s时,术前准备时间最好大于2周。③本次研究所有嗜铬细胞瘤平扫CT值>10HU,进一步证实绝大部分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平扫CT值>10HU可作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依据之一。④肿瘤直径越大,嗜铬细胞瘤越容易出现不均匀强化和坏死囊变。

范瑾[9](2014)在《超声及超声造影诊断肾上腺肿瘤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认为一、目的:1.通过回顾性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肾上腺肿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不同组织学来源及病理类型肾上腺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以提高超声对肾上腺肿瘤的定性诊断率。2.探讨静止型嗜铬细胞瘤的声像图特征,并与非静止型嗜铬细胞瘤的声像图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提高超声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3.观察不同病理类型及组织学来源的肾上腺肿瘤的实时超声造影灌注特征,探讨超声造影对于不同性质及组织学来源的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二、材料与方法1.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肾上腺肿瘤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回顾性分析2005年-2013年因肾上腺病变在我院住院并经病理学证实为肾上腺肿瘤的882例患者共991病灶,所有患者均于术前2周行超声检查。记录肾上腺肿瘤声像图特点(包括肿瘤的大小、位置、形态、有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关系、肿瘤内部回声特点及肿瘤的血流分布情况),及患者实验室内分泌功能检查结果,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2.静止型嗜铬细胞瘤声像图特征探讨及其与非静止型嗜铬细胞瘤的对比研究回顾性分析2005年-2013年在我院住院行肾上腺手术并经病理学证实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163例患者,按照手术切除后的病理结果及临床症状将嗜铬细胞瘤分为静止型和非静止型二组,其中诊断为静止型嗜铬细胞瘤的35例,诊断为非静止型嗜铬细胞瘤的128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在我院行超声检查。记录病人的性别、年龄、超声征象及内分泌检查结果。两组间比较病人的性别、年龄,高血压史、超声测量的病灶最大径、病灶声像图特征(内部回声分布情况、是否存在钙化、液化坏死比例及血流丰富程度)。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临床资料及超声声像图特征与病灶类型之间的单因素分析,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超声造影在肾上腺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采用低机械指数反相脉冲谐波(PIH)超声造影技术,对51例肾上腺肿瘤进行超声造影,超声造影剂采用Sonovue,观察病灶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超声造影观察指标如下:增强时相、增强顺序,增强模式、无增强区面积、增强程度,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分析。三、结果:1.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肾上腺肿瘤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911个肾上腺肿瘤,最终病理证实良性肿瘤832例,恶性肿瘤79例;主要为皮质腺瘤、嗜铬细胞瘤,分别占60.5%(551/911)、17.9%(163/911),其中,超声漏诊41例,38例为皮质腺瘤,2例为嗜铬细胞瘤,1例为髓样脂肪瘤。肾上腺皮质腺瘤典型声像图特征主要表现为体积较小,以低回声为主,内部回声较均匀,彩色多普勒多不能显示其内部的血流信号;嗜铬细胞瘤主要表现为中等大小的肿块,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多不均匀,常可见液化坏死的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肿瘤内部及周边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肾上腺恶性肿瘤如皮质癌与转移癌主要表现为体积较大,回声不均匀;髓样脂肪瘤超声表现较为特异,主要表现为高回声,边界清楚,彩色多普勒多无法显示其内部的血流信号。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仅149例(17.91%)良性肿瘤可探及较丰富血流信号,27例(34.18%)恶性肿瘤可探及较丰富血流信号。超声对皮质腺瘤诊断的敏感性88.7%、特异性分别为95.3%,阳性预测值96.6%、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3%,准确性为91.3%;嗜铬细胞瘤诊断的敏感性91.4、特异性分别为97.5,阳性预测值88.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5%,准确性为96.4%;髓样脂肪瘤诊断的敏感性93.9%、特异性分别为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7%,准确性为99.6%;皮质癌诊断的敏感性86.7%、特异性分别为98.8%,阳性预测值54.2%、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8%,准确性为98.6%;转移癌诊断的敏感性78.4%、特异性分别为98.7%,阳性预测值72.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7%,准确性为97.9%。2.静止型嗜铬细胞瘤声像图特征探讨及其与非静止型嗜铬细胞瘤的对比研究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声像图特征与不同功能状态嗜铬细胞瘤之间进行单因素分析,非静止型嗜铬细胞瘤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高血压史(p=0.000)在静止型嗜铬细胞瘤与非静止型嗜铬细胞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性别(P=0.430)、年龄(P=0.068)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声像图特征中病灶液化坏死面积(p=0.000)在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但病灶最大径(P=0.028)及有无钙化(P=0.865)、内部回声分布情况(P=0.178)及血流丰富程度(P=0.622)无明显差异。3.超声造影在肾上腺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51例肾上腺肿瘤中包括皮质腺瘤18例,皮质癌1例,髓样脂肪瘤2例,囊肿3例,嗜铬细胞瘤17例,淋巴瘤1例,转移癌9例。本研究显示肾上腺恶性肿瘤及嗜铬细胞瘤多表现为富血供病变,超声造影特征主要以快进灌注、不均匀性增强、达峰时呈高增强或等增强为主,良性肿瘤中的皮质腺瘤、髓样脂肪瘤多表现为乏血供病变,超声造影特征主要以慢进灌注、较均匀性增强、达峰时呈低增强为主。四、结论:1.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肾上腺肿瘤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肾上腺肿瘤病理类型繁多,声像图各有特点,髓样脂肪瘤有特征性声像图表现,易与其他肿瘤区别,然而部分肿瘤声像图表现常常存在交叉现象,无特异性,在定性诊断中需根据肿瘤声像图特点并结合临床综合判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合临床内分泌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可提高病变的定性诊断。2.静止型嗜铬细胞瘤声像图特征探讨及其与非静止型嗜铬细胞瘤的对比研究本组病例中静止型嗜铬细胞瘤占21.5%,高于以往文献报道,非静止型嗜铬细胞瘤患者全部有高血压史,高血压史在静止型和非静止型嗜铬细胞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于嗜铬细胞瘤超声声像图特征复杂多样,且静止型嗜铬细胞瘤往往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因此部分病例仍须手术明确诊断。3.超声造影在肾上腺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超声造影检查能清晰的显示肾上腺肿瘤的血流灌注情况,同时能清晰显示病灶的边界及内部的液化坏死情况,可以为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肾上腺良性肿瘤包括腺瘤、髓样脂肪瘤注射造影剂后多为慢进灌注,较均匀性增强,增强程度明显低于周围肝肾实质或无增强;肾上腺恶性肿瘤及嗜铬细胞瘤多表现为快进灌注,造影剂分布欠均匀,增强程度高于或等于周围肝肾实质。本组研究结果表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超声造影有其特征性表现,均表现为快进灌注、向心性增强,增强程度显着且内部有不同程度的液化坏死的无增强区。肾上腺肿瘤超声造影征象对于良、恶性及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明镜,洪志友,卢灯亮[10](2014)在《MSCT薄层增强扫描在肾上腺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根据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评价MSCT薄层增强扫描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提高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各类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及病理组织学类型。结果:皮质腺瘤10例,皮质腺癌1例,嗜铬细胞瘤7例,囊肿2例,髓样脂肪瘤4例,转移癌3例。结论:肾上腺肿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薄层扫描能提高其定位诊断准确率,肿瘤增强特点与病理结构相关,认真分析,结合临床及生化检查,可对其作出定性诊断。

二、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与病理对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与病理对照(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入路腹腔镜肾上腺手术的疗效对比和并发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围术期准备
        2.2.1 术前准备
        2.2.2 术后处理
    2.3 手术方式
        2.3.1 经后腹腔途径肾上腺切除术(RLA,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Adrenalectomy)
        2.3.2 经腹腔途径肾上腺切除术(TLA,Transperitoneal LaparoscopicAdrenalectomy)
        2.3.3 腹腔镜肾上腺部分切除术(LPA,Laparoscopic PartialAdrenalectomy)
    2.4 研究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术后病理结果
    3.2 TLA和 RLA整体对比研究
    3.3 瘤体大小分组分析
        3.3.2 瘤体大小≥6cm病例两种手术方式对比分析
    3.4 嗜铬细胞瘤与否的两种手术方式对比分析
        3.4.1 非嗜铬细胞瘤两种手术方式对比分析
        3.4.2 嗜铬细胞瘤两种手术方式对比分析
    3.5 病变方位对TLA的影响
    3.6 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综述 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2)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诊治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诊彡台的回顾性分析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血管的临床和生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全文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绪论
第一章 肾上腺静脉解剖变异对肾上腺肿瘤手术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第二章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复杂疑难肾上腺肿瘤术前评估应用中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血管生成相关分子与肾上腺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血管生成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课题

(4)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中肾上腺中央静脉入路与处理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略缩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xD;$#xA;
致谢

(5)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部分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1 材料
        1.1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2 临床资料
        1.3 冷冻治疗及相关设备
    2 方法
        2.1 消融术前准备
        2.2 氩氦刀适形冷冻消融治疗
        2.3 技术成功定义
        2.4 疗效评价方法
    3 结果
        3.1 治疗结果
        3.2 并发症
    4 讨论
第二部分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治疗肾上腺转移肿瘤的研究
    1 材料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及治疗相关设备
    2 方法
        2.1 氩氦冷冻治疗方法
        2.2 术后随访方法
        2.3 定义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患者资料结果及冷冻消融技术结果
        3.2 并发症
        3.3 局部进展结果
        3.4 全身系统进展结果
        3.5 全部生存率
    4 讨论
第三部分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刀适形冷冻消融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研究
    1 材料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及治疗相关设备
    2 方法
    3 结果
        3.1 治疗结果
        3.2 并发症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定位诊断方法及不同术式临床效果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多层螺旋CT与肾上腺静脉取血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定位诊断价值的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腹膜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全切术与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治疗醛固酮腺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发表论文

(7)244例肾上腺肿瘤临床特征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肾上腺肿瘤的影像学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血管生成、双期增强CT与嗜铬细胞瘤功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
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良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血管生成与功能评价的初步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标本的来源
        1.3 主要仪器与试剂
        1.4 实验方法
        1.5 结果判断
        1.6 统计学判断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2.2 患者的病理情况
        2.3 血管生成(MVD、VEGF表达)情况
        2.4 在不同病理特征和生化特征的嗜铬细胞瘤的血管生成差异
    3 讨论
        一、嗜铬细胞瘤临床功能分组和良性嗜铬细胞瘤入组标准
        二、关于血管生成的评价
        三、血管生成在嗜铬细胞瘤中的研究
    4 结论
第二部分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CT表现与血管生成关系的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标本的来源
        1.3 主要仪器与试剂
        1.4 实验方法
        1.5 结果判断
        1.6 统计学判断
    2 结果
        2.1 患者的一般CT影像结果
        2.2 患者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2.3 患者的CT影像结果与血管生成间的关系
    3 讨论
        一、CT增强在血管生成中的研究
        二、嗜铬细胞瘤双期增强CT相关征象和参数的设定
        三、双期增强CT最大强化差值和强化速度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
        四、双期增强CT最大强化值出现时相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
        五、嗜铬细胞瘤强化的其它征象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4 结论
第三部分: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双期增强CT在嗜铬细胞瘤术前准备中的价值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结果判断
        1.4 统计学判断
    2 结果
        2.1 患者的一般情况
        2.2 CT影像一般情况
        2.3 两组患者的CT参数比较
        2.4 CT其它征象与分组的关系
        2.5 CT征象与CT参数的相关性
        2.6 肿瘤直径与坏死囊变、强化是否均匀的关系
        2.7 最大强化差值与强化速度与术前准备天数的相关性
    3 讨论
        一、关于嗜铬细胞瘤术前准备时间和分组的讨论
        二、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
        三、CT值在嗜铬细胞瘤诊断中的运用
        四、CT值在诊断之外的临床价值探讨
        五、生化检查与嗜铬细胞瘤功能评价和CT强化的关系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超声及超声造影诊断肾上腺肿瘤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引言
第一章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肾上腺肿瘤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附图
第二章 静止型嗜铬细胞瘤声像图特征探讨及其与非静止型嗜铬细胞瘤的对比研究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附图
第三章 超声造影在肾上腺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附图
第四章 结论
本课题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B WHO肾上腺肿瘤组织学分类
个人简历
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10)MSCT薄层增强扫描在肾上腺肿瘤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检查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皮质腺瘤
    3.2 嗜铬细胞瘤
    3.3 皮质腺癌
    3.4 转移瘤
    3.5髓样脂肪瘤
    3.6 囊肿

四、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与病理对照(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入路腹腔镜肾上腺手术的疗效对比和并发症分析[D]. 曾加. 南昌大学, 2021(01)
  • [2]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诊治的回顾性分析[D]. 蒋子烜. 郑州大学, 2020(02)
  • [3]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血管的临床和生成机制研究[D]. 孙福康.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4]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中肾上腺中央静脉入路与处理的临床疗效分析[D]. 王忠康. 广州医科大学, 2019(01)
  • [5]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的临床研究[D]. 张伟. 苏州大学, 2019(04)
  • [6]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定位诊断方法及不同术式临床效果的比较[D]. 陈宸.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2)
  • [7]244例肾上腺肿瘤临床特征的回顾性分析[D]. 李永强.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8]血管生成、双期增强CT与嗜铬细胞瘤功能评价[D]. 成少平. 武汉大学, 2017(06)
  • [9]超声及超声造影诊断肾上腺肿瘤的临床价值研究[D]. 范瑾. 南开大学, 2014(04)
  • [10]MSCT薄层增强扫描在肾上腺肿瘤诊断中的价值[J]. 明镜,洪志友,卢灯亮.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1)

标签:;  ;  ;  ;  ;  

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及病理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