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 100% 再生纤维制造喷墨打印纸

使用 100% 再生纤维制造喷墨打印纸

一、用100%的回收纤维制造喷墨打印纸(论文文献综述)

曾嵘[1](2018)在《壳聚糖/聚乙烯醇共混交联和亲和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与化工传统的分离方法相比,膜分离具有工艺简单、压降小、能耗低、易于控制的优点,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之一,其分离效果取决于膜材料的性能。壳聚糖(CS)是一类极具发展潜力的高分子膜材料,它来源广泛、天然、无毒,且具有优良的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但是,壳聚糖膜质脆、机械性能较差,且在酸性介质中易溶胀的缺点,限制了它的应用。聚乙烯醇(PVA)具有良好的成膜性、柔韧性、耐溶剂性和化学稳定性,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分离膜材料。本文根据壳聚糖和聚乙烯醇两种材料所具有的互补性特点,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了壳聚糖/聚乙烯醇共混膜。以硅胶为致孔剂,制备了大孔壳聚糖/聚乙烯醇共混膜。采用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制成了大孔壳聚糖/聚乙烯醇交联膜。再将大孔壳聚糖/聚乙烯醇交联膜偶合亚氨基二乙酸(IDA)后,螯合金属铜、镍离子,制成交联壳聚糖/聚乙烯醇金属离子亲和膜(IMAM),用于组氨酸标记的模型蛋白,重组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SHMT)的分离纯化。该交联壳聚糖/聚乙烯醇金属离子亲和膜桥对SHMT的动态分离效果与商业的金属离子亲和色谱柱的分离效果相当。主要的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用乙酸和水为溶剂,通过相转化法制备了三种不同比例混合的壳聚糖和聚乙烯醇共混膜,然后在碱性条件下用环氧氯丙烷对共混膜进行了交联。采用FTIR、DMA、TG、XRD和SEM对所制备的膜进行了表征,测试了交联前后膜的溶胀性能和机械性能。结果表明:壳聚糖/聚乙烯醇共混膜中的两组分间通过氢键结合,相容性良好。共混膜中聚乙烯醇组分的加入,显着地改善了纯的壳聚糖膜的溶胀性能,同时提高了其机械性能。经环氧氯丙烷交联后,壳聚糖/聚乙烯醇共混膜的溶胀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克服了其耐碱不耐酸的缺陷,使之能在更宽的酸碱条件下应用。2.探索了 25 ℃下,壳聚糖/聚乙烯醇交联膜上金属铜、镍离子的等温吸附特性和动力学吸附行为,分别采用Langmuir、Freundlich和Langmuir-Freundlich吸附模型,以及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模拟壳聚糖/聚乙烯醇交联膜上金属离子在25 ℃下的等温吸附特性和动力学吸附行为。结果表明:采用Langmuir-Freundlich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壳聚糖/聚乙烯醇交联膜上金属铜、镍离子的等温吸附和动力学吸附数据的模拟结果较好;金属铜、镍离子吸附适宜的pH值分别为5和7,25 ℃下的吸附平衡时间为300 min;铜、镍离子的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交联膜厚度的增加而减少。3.以硅胶为致孔剂,采用致孔剂溶出法,制备了大孔壳聚糖/聚乙烯醇共混膜。采用干湿法和滤速法,分别测定了大孔壳聚糖/聚乙烯醇交联膜的孔隙率和平均孔径。当40 mL铸膜液中硅胶用量为3.0 g时,大孔壳聚糖/聚乙烯醇交联膜的孔隙率和平均孔径都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6%和2.54 μm。大孔壳聚糖/聚乙烯醇交联膜上金属铜、镍离子的等温吸附特性和动力学吸附行为仍可用Langmuir-Freundlich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来模拟。与壳聚糖/聚乙烯醇交联膜相比较,大孔壳聚糖/聚乙烯醇交联膜在25 ℃下对金属铜、镍离子的饱和吸附容量qm由原来的37.19、14.49 mg/g分别增加至51.13、18.17 mg/g,而吸附平衡时间由300 min缩短至220 min。4.将大孔壳聚糖/聚乙烯醇交联膜偶合亚氨基二乙酸后,螯合金属铜、镍离子,制成了交联壳聚糖/聚乙烯醇金属离子亲和膜。交联壳聚糖/聚乙烯醇金属离子亲和膜,具有合适的孔径和孔隙率,能螯合充足的金属离子,用于蛋白质的亲和分离过程。交联壳聚糖/聚乙烯醇金属离子亲和膜上铜、镍离子饱和螯合量,分别为7.93和7.00 μmol/cm2,约为144.95和115.92 mg/g,均高于文献中报道的用IDA接枝的再生纤维素基质膜对铜、镍离子的螯合量。对于模型蛋白,组氨酸标记的重组蛋白SHMT,交联壳聚糖/聚乙烯醇金属离子亲和膜具有优良的吸附容量和分离效率,其动态纯化分离效果与商业化的琼脂糖凝胶Ni-6FF装填的亲和色谱柱相当,可将SHMT粗酶液纯化为单一组份的蛋白质。5.本文所制备的偶合亚氨基二乙酸后的大孔壳聚糖/聚乙烯醇交联膜,对金属铜、镍离子具有较大的吸附容量,可作为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剂,在水污染的治理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所制备的交联壳聚糖/聚乙烯醇金属离子亲和膜,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亲和膜分离材料,将有望应用于大规模的组氨酸标记的重组蛋白的亲和分离纯化过程中。

姚献平[2](2016)在《对我国造纸化学品行业“十三五”发展的思考和建议》文中提出作为造纸工业一个重要的高技术支撑工业,将加快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造纸化学品工业体系,向规模化、集约化、高科技化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行业整体水平,将是我国"十三五"造纸化学品行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最为重要的发展趋势。

杨立颖[3](2015)在《高阻隔性抗氧化抗菌食品包装纸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选用植物源的活性成分作为抗菌剂和防腐剂,将其浸渍或涂布于阻隔性优良的抄造原纸,制备天然抗氧化抗菌食品包装纸,以满足当今食品市场绿色安全的要求。选取茶叶和厚朴为实验用植物源,采用超声波辅助浸提的方法提取植物中活性成分,并分别对其进行抗菌性能和抗氧化性能检测。实验发现,在料液比1:10,乙醇浓度75%,超声时间30min,超声温度70℃的提取条件下,茶叶提取物对供试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枯草杆菌)的抑菌圈直径最大,抑菌性能最好,最小抑菌浓度为25μL/mL,此时清除一半DPPH自由基的用量(IC50)为2.203μL/mL;在料液比1:10,乙醇浓度90%,超声时间40min,超声温度65℃的提取条件下,厚朴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最好,最小抑菌浓度为8.125 μL/mL,IC50值为15.477μL/mL.茶叶提取物比厚朴提取物的抑菌性能弱,二者对DPPH的清除率均优于市售的食品防腐剂TBHQ,具有研究价值。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提取物进行成分分析。茶叶提取物的有效成分为茶多酚,其主体成分为儿茶素,单体组成主要包括表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酉(EGCG):厚朴提取物的有效成分为厚朴酚和和厚朴酚。采用福林酚法对提取物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没食子酸回归曲线可算得茶叶中茶多酚提取率为11.9%,厚朴中总酚的提取率为47.4%。纸张抄造,通过提高打浆度来改善纸张的机械性能和阻隔性能,实验抄造所得纸张定量为56.60g/m2,耐破指数5.45kPa.m2/g,纵横平均抗张指数161.13N·m/g,透气度2.65×10-4μm/Pa·s,满足国标对食品包装纸的性能要求。采用浸渍和表面涂布方式,将20%的水溶性聚乙烯醇(PVA)与厚朴提取物进行复配制纸,将制得的功能纸用于奶酪的包装。在同一储存条件下,比较抄造原纸、提取物浸渍PVA涂布纸、提取物/PVA涂布纸这三种纸张包装对奶酪的质量影响。实验得出,提取物/PVA涂布纸对奶酪的包装效果最好,利用动力学方程预测其货架寿命为136天。

邰晶磊[4](2014)在《聚乳酸涂布—热压复合纸的制备及其水蒸汽渗透行为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加强和石化资源的日益枯竭,目前广泛用于包装材料的石油基高聚物,因其非生物降解性,导致其废弃物难以回收再生,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堆肥处理,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负担。而可再生资源来源的生物聚合物具有替代石油基高聚物的潜力,成为目前可生物降解包装材料的研究热点。但生物聚合物普遍存在性能上的缺陷,因此,其改性研究和应用研究是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其中,纸基生物基聚合物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逐渐受到重视,已有很多研究。聚乳酸(PLA)是一种植物资源来源、可完全生物降解的生物聚酯材料,综合性能优良,是最具发展前景的生物聚合物之一。聚乳酸涂塑纸或纸板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可生物降解的包装材料,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制备聚乳酸涂塑复合纸的方法。通过乳化溶剂挥发法和纳米均质法制备聚乳酸微纳米级颗粒颜料,分别用壳聚糖和聚乙烯醇的水溶液作为涂料胶黏剂配制聚乳酸涂料,采用纸张颜料涂布的方式制备聚乳酸涂布纸,再经滚压或平压使聚乳酸颗粒涂层微观混熔在纸面形成连续树脂层,制得聚乳酸涂塑复合纸,并对颗粒颜料及树脂涂层的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聚乳酸溶液涂布的方法研究了氯仿、乙醇、正丙醇复合溶剂及聚乙二醇(PEG)和聚己内酯(PCL)对PLA涂层的增塑作用。通过研究成膜性、热性能、复合材料透湿性和透氧性、及热封性,发现复配溶剂、PEG和PCL均不同程度降低了PLA膜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熔点,并具有一定的诱导结晶作用,普遍使PLA膜层的结晶度有所升高;但从透湿性、透气性和热封性来看,发现各因素的影响均不大。通过乳化溶剂挥发法和纳米均质法制备聚乳酸微粒,并用对制得的PLA微粒进行了粒度、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表征。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的PLA微粒多为多孔性球体,其中,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制备的PLA微粒的粒度和粒径分布最小,得率最大。而且,乳化溶剂挥发法可以制备纳米蒙脱土改性PLA微粒。用纳米均质法可以制得PLA颗粒。通过高速料液在均质阀中的剪切、撞击、强压力降作用制备的PLA微粒是不规则形状的实心颗粒。此外,还对PLA颗粒进行了臭氧处理亲水性改性研究,发现在中性条件下进行臭氧处理可以改善PLA颗粒的表面水润湿性,不过,乳液溶剂挥发法制备的PLA微粒因其多孔性及残余表面活性剂而具有很好的水润湿性。分别以壳聚糖和聚乙烯醇的水溶液作为PLA涂料的胶黏剂,采用涂布法-热压的方法制备聚乳酸涂塑复合纸,并用SEM、原子力显微镜(AFM)、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热重分析仪(TG)对聚乳酸涂层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涂塑复合材料的透湿性、透氧性及热封性。发现涂布-热压法制备聚乳酸涂塑复合纸是可行的,而且复合纸的各项性能可与聚乳酸溶液涂布纸相媲美。而且,胶黏剂树脂对涂层性能也有一定的影响,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聚乳酸树脂层的玻璃转化转变温度和熔点,但均使涂层的结晶度升高,不利于树脂层的柔性。另外,不同的热压方法制得的涂层质量也不同,滚压和平压在微观尺度上均具有取向作用,但滚压涂层的光泽度、平滑度较高,而平压涂层平滑度、光泽度较低。另外,对于PLA-聚乙烯醇涂层,热压处理提高了树脂层的结晶度,而热压使PLA-壳聚糖涂层结晶度降低,但退火处理可使二者的结晶度提高,虽然可以改善涂层阻隔性,但同时会使涂层变得脆韧,不利于提高树脂层的柔性。针对各种聚乳酸涂塑复合纸的透湿行为进行了综合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聚乳酸涂塑复合纸的透湿性遵循多层材料透湿性的一般规律。基于此规律,对水蒸气透过量和涂布量的关系进行了线性拟合,发现对于单面溶液涂塑纸、双面溶液涂塑纸、单面颜料-热压涂塑纸均得到很好的拟合效果,并得到了涂塑纸透湿量与涂布量之间的经验公式。而且,由于基纸对于树脂与基纸间形成的混合层的特性有决定性影响,基纸的特性及种类对纸塑复合材料的影响不可简单忽略不计。最后,研究了聚乳酸涂塑复合纸在纸张再生过程中的降解行为。聚乳酸涂层在二次纤维的脱墨漂白过程中存在的水、热、碎解、揉搓等的作用下,基本上可完全降解,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避免一般纸塑复合材料纤维回用过程中存在的胶粘物等问题,对造纸过程没有影响。

王钦雯[5](2013)在《涂布白板纸的吸塑包装性能及其剥离强度研究》文中认为真空吸塑包装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包装新技术,这种新型包装有着节省材料、轻便、密封性好的优点,且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而且被包装产品透明可见,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或小商品的包装领域。涂布白板纸作为吸塑包装行业最常用的包装材料,其用量也在迅速增长。一般包装印刷企业在生产纸类吸塑包装时,只为客户提供吸塑纸,最终由客户装上产品,将塑料泡罩与纸张粘合后完成整个包装过程。这类产品最容易出现的质量异常就是吸塑不良。通常,对纸类吸塑包装是否合格的判定标准是:撕开吸塑罩时能带破接触面三分之二以上的纸张表面。因此吸塑时,当其它条件如温度、压强、吸塑油用量、吸塑泡罩等一定时,吸塑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涂布纸板的性能。在实际的吸塑包装中,吸塑油在涂布纸内部的渗透深度以及涂层表面强度对吸塑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这两个性能又受到纸张表面涂层结构的影响。本论文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以荧光染料罗丹明-B为示踪对象添加到吸塑油中,对吸塑油渗透深度进行定量化表征,研究涂布原料及工艺等因素对纸张表面性能和吸塑油渗透的影响,并最终对吸塑包装性能的影响。论文通过分析纸张性能与吸塑剥离的相关性,建立吸塑剥离强度的预测模型,并结合目测评价方法,希望能在印刷前预测纸张的吸塑效果,减小吸塑不牢故障的发生,节约成本。实验得到,碳酸钙颗粒的平均粒径明显小于高岭土的平均粒径,因此碳酸钙涂层中颜料粒子结合的更加紧密,表面平滑、孔隙率小、吸塑油的渗透深度较小,表面强度最大,吸塑剥离强度较大。胶黏剂用量的增加能明显减小纸张表面的孔隙率,降低吸塑油渗透深度,增加表面强度和吸塑剥离强度。涂料固含量和干燥温度的增加,均使得涂布纸样的表面粗糙度、纸张孔隙率以及吸塑油的渗透深度逐渐降低,表面强度逐渐增大,当固含量为50%时和干燥温度为110℃时,纸样的吸塑剥离强度达到单因素变化的最大值。压光作用使纸张的表面性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压光后,纸张粗糙度、表面孔隙率、油墨吸收值、吸塑油渗透都明显下降,表面强度和吸塑剥离强度则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吸塑油涂布厚度为7.5μm时,其向纸层内部实际的渗透深度以及吸塑剥离强度最大,再增加吸塑油涂布厚度,其渗透深度和剥离强度变化不大。在稀释剂种类相同的情况下,增加稀释剂的量可以增加吸塑油的渗透深度以及吸塑剥离强度。印刷网点覆盖率或印刷墨层厚度的增加都可阻碍吸塑油向纸层中的渗透,同时也使得吸塑剥离强度总体呈现减小的趋势。纸张表面强度对吸塑包装效果影响很大。表面强度主要用来评估纤维的粘结能力,它不能完全真实的反映纸张的掉粉掉毛倾向。在相同造纸原料和抄造条件下,在合理的范围内单纯的增加成纸的水分含量或提高纸张的紧度或增加纸张的层间结合强度都能相应的提高纸张的表面强度。由木浆纤维为主抄造的纸样其表面强度相对高于由竹浆、草浆为主抄造的纸张。提高纸浆中中长纤维的比例,减少细小纤维及长纤维含量,能明显提高纸张的表面强度。纸张表面疏松物的结果能直接反映印刷掉粉掉毛的程度,通常来说,纸张表面疏松物较多,表面强度会下降。涂布纸的表面粗糙度、油墨吸收性、表面强度以及吸塑油的渗透深度都与吸塑包装的剥离强度线性相关,且纸张的表面强度和吸塑油渗透深度的乘积与剥离强度之间有更好的线性关系。通过验证,吸塑剥离强度预测模型Y=2.931X1-0.014X2+0.728X3-2.609计算得到的值与实际测量得到的剥离强度的误差在5%左右或以内,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结合目测观察被剥离纸层的多少以及是否连续剥离的程度,可综合评价纸张的吸塑包装效果。真空镀铝纸的表面封闭、油墨吸收性极低、表面张力较小等各项指标同时说明吸塑油在其表面很难附着,且很难渗透进入纸张内部,因此无法粘结纸张各层,使得剥离时只能从吸塑油层撕开,不能撕破任何纸层而达到合格的吸塑包装效果,吸塑剥离强度极低。所以,目前来看,真空镀铝纸还不适用于吸塑包装行业。

许英[6](2012)在《涂布再生箱板纸的性能与印刷适性》文中提出近年来,瓦楞纸箱除了用于包装和保护商品,还被广泛用于提供商品信息和宣传商品。精美的商品包装给人们美的感受,会增加顾客的购置欲望,还可以提高商品的售价,增加商品的附加价值。在较低的成本下获得良好的印刷质量,通过商品外包装提供商品信息,极大的促进了具有视觉吸引力的涂布箱板纸的发展。但通常是通过提高涂布量或采用昂贵的TiO2来提高涂布箱板纸的白度,因此研究如何使用廉价的常规颜料来改善涂布箱板纸的质量是非常必要的。本实验研究了高岭土和研磨碳酸钙(GCC)的不同混合比例对预涂箱板纸的光学和力学性能及对二次涂布箱板纸的光学性能、力学性能、抗水性和印刷适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预涂箱板纸的白度不仅依赖于颜料自身的白度,而且取决于原纸的白度,采用全高岭土预涂的箱板纸白度大于采用GCC预涂者,高岭土与GCC的混合对涂布箱板纸的白度有协同作用,当高岭土与GCC的混合比例为60/40时,预涂箱板纸的白度最高。随着GCC配用比例的增加,预涂箱板纸的光泽度降低,粗糙度升高。在预涂配方相同时,面涂层高岭土与GCC的配比对二次涂布箱板纸的白度和粗糙度的影响不大,而光泽度和印刷表面强度随着GCC的增加而降低,抗水性随GCC配用比例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预涂及面涂涂料中GCC含量的增加,二次涂布箱板纸的油墨吸收性均增强。本研究中,将OBA添加到面层涂料中,研究OBA的载体(PVA、CMC和淀粉)对二次涂布箱板纸光学性能、力学性能、耐老化性能和印刷性能的影响以及载体和面涂GCC含量对OBA增白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PVA、CMC和淀粉作为OBA的载体时,载体的种类及同种载体的粘度对OBA增白效率的影响不大,但采用CMC时二次涂布箱板纸的白度稳定性最好,随着面涂层GCC的增加,OBA的增白效率提高。PVA和CMC的加入均会降低二次涂布箱板纸的光泽度,淀粉用于预涂层时对二次涂布箱板纸的光泽度几乎没有影响。CMC和淀粉均可提高二次涂布箱板纸的印刷表面强度,而随着PVA加入量的增加,二次涂布箱板纸的表面强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赵传山,杨道华[7](2010)在《喷墨打印纸的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指出主要介绍了喷墨打印纸的特点,分析了国内外喷墨打印纸研究开发现状和市场前景,指出喷墨打印纸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面增长时期,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熊开斌[8](2009)在《溶胶—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超细二氧化硅》文中研究说明超临界流体抗溶剂-雾化SAS-A(Supercritical Anti-Solvent Atomization,SAS-A)技术以PGSS(particle formation from gas-saturated solution)和SEDS(solution enhanceddispersion by supercritical fluids)技术为基础,综合了PGSS和SEDS的优点,适用于从水溶液中获取药物等超细颗粒的制备,并且在药物、聚合物、蛋白质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结果。本工作将SAS-A超临界流体技术应用于溶胶的处理,研究制备无机(SiO2)超细粉体。采用正硅酸四乙酯(TEOS)为前驱物,以冰醋酸为催化剂,制备SiO2酸性溶胶。采用SAS-A技术处理酸性溶胶获取SiO2微、纳米颗粒。研究溶胶的陈化时间、溶胶流速、溶胶浓度、预膨胀温度、预膨胀压力、喷嘴大小以及不同超临界流体(CO2和N2),对制备的SiO2颗粒形貌及粒径的影响,用FT-IR、XRD、SEM表征所制备的SiO2颗粒的结构和形貌,用吸附仪测定了颗粒的比表面积。结果表明:使用超临界N2时,在所研究的条件下颗粒平均粒径可以控制在0.2~0.4μm内;在所研究的范围内,SiO2颗粒为规则球形,分布较均匀,呈无定型态;随着溶胶流量的增加,SiO2颗粒粒径变大、粒径分布变宽;随着溶胶醇酯比的增加,SiO2颗粒粒径变小、粒径分布变窄;随着预膨胀温度的增加,SiO2颗粒粒径先变小后变大、粒径分布变窄;喷嘴大小对SiO2颗粒形貌有较大影响;随着陈化时间或预膨胀压力的增加,SiO2颗粒粒径变小、粒径分布变窄,但压力增加到一定值后,对颗粒平均粒径影响不大;比表面积结果表明所得SiO2为实心颗粒。使用超临界CO2时,在考察的压力范围内(8.0~17.0MPa)颗粒平均粒径可控制在0.3~1μm内:压力在8.0MPa时得到的颗粒粒径较小,分布较均匀,但随压力增大,颗粒易聚集,均匀性变差。以TEOS为前驱物,氨水为催化剂,制备SiO2碱性溶胶。采用SAS-A技术处理碱性溶胶获取SiO2纳米颗粒。针对SAS-A工艺,实验考察溶胶浓度、溶胶流速、预膨胀压力以及不同超临界流体(CO2和N2)对制备的SiO2颗粒形貌和颗粒大小的影响。另外,作为对比研究,用离心分离技术处理碱性溶胶制备SiO2颗粒。用FT-IR、XRD、SEM表征所制备的SiO2颗粒的结构和形貌,用吸附仪测定了颗粒的比表面积。结果表明:采用SAS-A技术在所研究的条件下颗粒平均粒径可以控制在50~100nm内,所制备的SiO2为规则球形颗粒,分布较均匀,呈无定型态,比表面积约62m2/g。采用离心分离得到的SiO2颗粒稍大,其比表面积约为27m2/g。相比较而言,SAS-A技术可连续化生产、操作方便、效率高、产量大,而离心分离方法操作时间长,后续处理繁琐。采用离子交换法处理水玻璃溶液,得到pH为2.52~3.20的酸性溶胶,应用SAS-A技术,分别在超临界CO2和N2条件下,处理酸性溶胶制备SiO2球形颗粒,并考察不同预膨胀压力对颗粒形貌和颗粒大小的影响。对酸性溶胶,经滴加氨水,得到pH为9.04、9.85、10.04的碱性溶胶。分别采用超临界CO2和N2对碱性溶胶进行SAS-A技术处理,考察不同预膨胀压力对颗粒形貌和大小的影响。用FT-IR、XRD、SEM表征所制备的SiO2颗粒的结构和形貌,用吸附仪测定颗粒的比表面积。结果表明:无论是酸性还是碱性条件下的溶胶,经SAS-A技术处理后得到的SiO2均为规则球形颗粒,粒径可控制在0.3~2μm。其中,在pH为9.85条件下,采用超临界N2所得的颗粒处于纳米级范围。比表面积结果表明所得颗粒为实心SiO2颗粒。

齐宏升[9](2008)在《麦草乙醇木质素的分离、表征及其在聚氨酯合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研究了麦草酸催化乙醇法预处理洗涤黑液中乙醇木质素的分离回收,确定了最佳的分离回收条件。然后测定了该条件下得到的乙醇木质素的化学成分,并利用红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核磁氢谱、差示扫描量热仪和热失重分析仪研究了乙醇木质素的结构变化和热性能。最后以乙醇木质素、聚乙二醇和甲苯二异氰酸酯为原料,四氢呋喃为溶剂,采用溶液浇注法合成了乙醇木质素基聚氨酯。分析了异氰酸酯指数、乙醇木质素含量和聚乙二醇分子量对聚氨酯试样性能的影响,优化出最佳的合成条件,并利用红外光谱和热失重分析仪对该条件下合成的聚氨酯试样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乙醇木质素的最佳分离回收条件为两段洗涤,洗涤液比8 mL/g绝干原料,温度25℃,pH3.0,洗涤黑液稀释倍数2。在此条件下乙醇木质素的回收量为8.98g/100g绝干原料。(2)乙醇木质素具有较高的纯度,其玻璃态转化温度为114.32℃,失重5%时的温度为228.33℃。(3)麦草酸催化乙醇法预处理过程中,紫丁香基和对羟苯基结构单元比较容易脱除,而愈创木基结构单元相对较难脱除。(4)与磨木木质素相比,乙醇木质素含有较多的非共轭羰基和酚羟基,较少甲氧基和醇羟基,较低的分子量,较窄的分子量分布。(5)当异氰酸酯指数为2.7,乙醇木质素含量为20%,聚乙二醇分子量为1000时,合成的聚氨酯试样不但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也具有较大的伸长率,并且吸水百分率较低。(6)红外分析和热失重分析表明,乙醇木质素与甲苯二异氰酸酯发生了反应,乙醇木质素的添加提高了聚氨酯的热稳定性。

Steve Aust,Yvonne[10](2007)在《环保标识 是时候该采用环保材料和环保方法来制作标识了》文中指出Ivey公司在西雅图、洛杉矶和波特兰都有分部,主要通过喷墨印刷和屏幕印刷的方法为零售商店制作图像。该公司用100%的回收废料为REI制作了这些显示板,采用的印刷机是EFI-Vutek平台印刷机,REI公司是专卖露营设备的超大型商场。Brian Hart是该公司的销售及市场部副经理,他说他从几年前开始关注环保材料,通过认真地研究,他自己制定了一份评估材料的可回收量、以及可生物降解能力等的清单。

二、用100%的回收纤维制造喷墨打印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100%的回收纤维制造喷墨打印纸(论文提纲范文)

(1)壳聚糖/聚乙烯醇共混交联和亲和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壳聚糖和聚乙烯醇的概述
        1.1.1 壳聚糖的结构与性能
        1.1.1.1 壳聚糖的结构
        1.1.1.2 壳聚糖的性能
        1.1.2 聚乙烯醇的结构与性能
        1.1.2.1 聚乙烯醇的结构
        1.1.2.2 聚乙烯醇的性能
    1.2 壳聚糖的化学改性
        1.2.1 壳聚糖的酰化反应
        1.2.2 壳聚糖的烷基化反应
        1.2.3 壳聚糖的羧基化反应
        1.2.4 壳聚糖生成席夫碱的反应
        1.2.5 壳聚糖的接枝反应
        1.2.6 壳聚糖的交联
    1.3 聚乙烯醇的改性及应用
        1.3.1 聚乙烯醇的共聚改性及应用
        1.3.1.1 阴离子型单体共聚改性PVA
        1.3.1.2 阳离子型单体共聚改性PVA
        1.3.1.3 非离子型单体共聚改性PVA
        1.3.2 聚乙烯醇的端基改性及应用
        1.3.2.1 烷基端基改性PVA
        1.3.2.2 硫醇端基改性PVA
        1.3.3 聚乙烯醇的侧基改性及应用
        1.3.3.1 离子化改性PVA
        1.3.3.2 疏水化改性PVA
        1.3.3.3 接枝共聚改性PVA
        1.3.3.4 交联改性PVA
    1.4 壳聚糖基多孔膜的制备方法
        1.4.1 相分离法
        1.4.1.1 浸没沉淀相分离法
        1.4.1.2 冷冻干燥相分离法
        1.4.2 致孔剂溶出法
        1.4.3 酶降解法
    1.5 改性壳聚糖膜的应用研究进展
        1.5.1 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1.5.1.1 药物缓释
        1.5.1.2 伤口敷料
        1.5.1.3 组织工程
        1.5.2 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1.5.3 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1.5.4 在生物分离领域的应用
    1.6 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膜的研究进展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创新之处
第2章 交联壳聚糖/聚乙烯醇共混膜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2 壳聚糖/聚乙烯醇共混膜的制备
        2.2.3 壳聚糖/聚乙烯醇交联膜的制备
        2.2.4 壳聚糖/聚乙烯醇共混膜及交联膜的测试与表征
        2.2.4.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2.4.2 动态热机械分析(DMA)
        2.2.4.3 热重分析(TG)
        2.2.4.4 X射线衍射(XRD)
        2.2.4.5 扫描电镜(SEM)
        2.2.4.6 溶胀性能
        2.2.4.7 机械性能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3.2 动态热机械性能
        2.3.3 热稳定性
        2.3.4 X射线衍射分析
        2.3.5 扫描电镜分析
        2.3.6 溶胀性能
        2.3.7 机械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交联壳聚糖/聚乙烯醇共混膜材料对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3.2.2 壳聚糖/聚乙烯醇共混膜及交联膜的制备
        3.2.3 分析方法
        3.2.3.1 硫酸铜标准曲线的测定
        3.2.3.2 硫酸镍标准曲线的测定
        3.2.3.3 壳聚糖标准曲线的测定
        3.2.3.4 金属离子吸附量的求取
        3.2.3.5 壳聚糖/聚乙烯醇共混膜和交联膜上壳聚糖含量的测定
        3.2.4 吸附性能的测定
        3.2.4.1 不同pH值下吸附量的测定
        3.2.4.2 不同金属离子初始浓度下吸附量的测定
        3.2.4.3 不同吸附时间下吸附量的测定
        3.2.4.4 不同温度下吸附量的测定
        3.2.4.5 不同交联膜厚度下吸附量的测定
        3.2.5 壳聚糖/聚乙烯醇交联膜的解吸和重复利用
        3.2.5.1 壳聚糖/聚乙烯醇交联膜的解吸
        3.2.5.2 壳聚糖/聚乙烯醇交联膜的重复利用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标准曲线
        3.3.1.1 硫酸铜的标准曲线
        3.3.1.2 硫酸镍的标准曲线
        3.3.1.3 壳聚糖的标准曲线
        3.3.2 壳聚糖/聚乙烯醇共混膜和交联膜的壳聚糖含量
        3.3.3 溶液的pH值对吸附的影响
        3.3.4 金属离子的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3.3.5 接触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3.3.6 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3.3.7 交联膜的厚度对吸附的影响
        3.3.8 交联膜的再生与重复利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孔壳聚糖/聚乙烯醇共混膜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4.2.2 大孔壳聚糖/聚乙烯醇共混膜及交联膜的制备
    4.3 性能测试
        4.3.1 孔隙率和平均孔径的测定
        4.3.2 透水性能的测定
        4.3.3 溶胀性能的测定
        4.3.4 机械性能的测定
        4.3.5 扫描电镜(SEM)分析
        4.3.6 吸附性能的测定
        4.3.6.1 不同pH值下吸附量的测定
        4.3.6.2 不同金属离子初始浓度下吸附量的测定
        4.3.6.3 不同吸附时间下吸附量的测定
        4.3.6.4 不同温度下吸附量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孔隙率和平均孔径
        4.4.2 透水性能
        4.4.3 溶胀性能
        4.4.4 机械性能
        4.4.5 扫描电镜(SEM)
        4.4.6 吸附性能
        4.4.6.1 溶液pH值的影响
        4.4.6.2 金属离子初始浓度的影响
        4.4.6.3 吸附时间的影响
        4.4.6.4 溶液温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交联壳聚糖/聚乙烯醇金属离子亲和膜的制备、表征及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5.2.2 交联壳聚糖/聚乙烯醇金属离子亲和膜的制备
        5.2.3 SHMT粗酶液的制备
        5.2.4 交联壳聚糖/聚乙烯醇金属离子亲和膜对SHMT的间歇吸附
        5.2.4.1 不同种类的IMAM对SHMT的吸附
        5.2.4.2 不同金属离子含量的IMAM对SHMT的吸附
        5.2.4.3 不同pH值下IMAM对SHMT的吸附
        5.2.5 交联壳聚糖/聚乙烯醇金属离子亲和膜桥对SHMT的纯化
        5.2.6 交联壳聚糖/聚乙烯醇金属离子亲和膜的再生
        5.2.7 分析方法
        5.2.7.1 金属离子亲和膜上IDA偶合量的测定
        5.2.7.2 SHMT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5.2.7.3 SHMT酶活的测定
        5.2.7.4 SDS-PAGE电泳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标准曲线
        5.3.1.1 牛血清蛋白的标准曲线
        5.3.1.2 苯甲醛的标准曲线
        5.3.2 交联壳聚糖/聚乙烯醇金属离子亲和膜的表征
        5.3.2.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5.3.2.2 交联壳聚糖/聚乙烯醇金属离子亲和膜上IDA的偶合量
        5.3.2.3 交联壳聚糖/聚乙烯醇金属离子亲和膜上的铜、镍离子螯合量
        5.3.3 交联壳聚糖/聚乙烯醇金属离子亲和膜对SHMT的间歇吸附
        5.3.3.1 不同种类的金属离子对SHMT吸附的影响
        5.3.3.2 不同金属离子含量对SHMT吸附的影响
        5.3.3.3 不同pH值对SHMT吸附的影响
        5.3.4 交联壳聚糖/聚乙烯醇金属离子亲和膜桥对SHMT的纯化
        5.3.5 SDS-PAGE电泳分析
        5.3.6 交联壳聚糖/聚乙烯醇金属离子亲和膜的再生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和拟发表的论文、授权专利
致谢

(2)对我国造纸化学品行业“十三五”发展的思考和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趋势和特点
    1.1 我国造纸化学品行业将迎来大转型、大提升、大发展时期
    1.2 造纸化学品行业将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向规模化、绿色化、专用化、系列化方向发展
2 重点发展方向和课题
    2.1 针对我国造纸行业纤维原料严重短缺,应加快非木材纤维和废纸纤维专用化学品及纤维节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2.1.1 非木材纤维专用化学品
        2.1.2 废纸再生纤维专用化学品
        2.1.3 木材纤维节约技术
    2.2 针对我国造纸行业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应加快节能减排专用化学品的开发与应用
    2.3 针对我国造纸行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应加快高档纸功能性化学品和特种纸专用化学品的开发与应用
    2.4 造纸化学品绿色化关键技术与工艺的研发和推广
    2.5 要加强造纸化学品应用技术及专用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尤其要加快现代大型高速纸机化学品应用与装备技术的研发
    2.6 要大力支持造纸化学品企业向规模化、绿色化、高端化、专用化、系列化方向发展
3 关注世界造纸前沿新技术动向
4 发展思路
    4.1 要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4.2 要加大对造纸化学品领域的科技投入
    4.3 要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的建立
    4.4 要加快造纸工业急需的造纸化学品项目的研发,对上述提及的一些重点课题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

(3)高阻隔性抗氧化抗菌食品包装纸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功能性包装纸概述
        1.1.1 阻隔性包装纸
        1.1.2 抗菌纸
        1.1.3 抗氧化纸
    1.2 植物源提取物
        1.2.1 植物源提取物种类及应用
        1.2.2 植物源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
        1.2.3 植物源提取物的抗菌性能评价
        1.2.4 植物源提取物的抗氧化性能评价
    1.3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背景
        1.3.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3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器材
    2.3 实验方法
        2.3.1 植物源活性成分提取
        2.3.2 提取物成分分析
        2.3.3 提取物抗菌性能测定
        2.3.4 提取物抗氧化性能测定
        2.3.5 纸张抄造及性能测定
        2.3.6 抗菌抗氧化纸张制备及性能测定
        2.3.7 抗菌抗氧化纸食品包装性能测试
3 结果与讨论
    3.1 植物源的选取
    3.2 植物源活性成分提取及性能分析
        3.2.1 提取条件对植物源活性成分抗菌性能影响
        3.2.2 最佳提取条件下提取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3.2.3 最佳提取条件下提取物的抗菌性及稳定性分析
        3.2.4 最佳提取条件下提取物抗氧化性能分析
    3.3 功能包装纸性能分析
    3.4 功能包装纸对奶酪的质量影响
        3.4.1 奶酪的感官品质
        3.4.2 奶酪菌落总数分析
        3.4.3 奶酪过氧化性能分析
        3.4.4 奶酪的货架寿命预测
4 结论
    4.1 结论
    4.2 创新点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4)聚乳酸涂布—热压复合纸的制备及其水蒸汽渗透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复合包装材料的概念
        1.1.2 纸基复合包装材料简述
        1.1.3 塑料包装材料面临的问题
    1.2 可生物降解塑料概述
        1.2.1 石油基可生物降解塑料
        1.2.2 生物聚合物/生物塑料
    1.3 纸基生物聚合物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4 聚乳酸材料及聚乳酸涂布纸的研究进展
        1.4.1 聚乳酸材料的概述
        1.4.2 聚乳酸的改性
        1.4.3 聚乳酸的应用现状
        1.4.4 聚乳酸涂布纸的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聚乳酸溶液涂布纸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仪器设备
        2.2.2 聚乳酸溶液涂布纸的制备
        2.2.3 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成膜性的分析
        2.3.2 聚乳酸成膜的差式扫描量热(DSC)分析
        2.3.3 聚乳酸涂塑纸透湿性分析
        2.3.4 聚乳酸涂塑纸透氧性分析
        2.3.5 聚乳酸涂塑纸热封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乳酸微粒颜料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3 聚乳酸微粒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聚乳酸微粒的粒度分析
        3.3.2 聚乳酸微粒的形貌分析
        3.3.3 红外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射流纳米均质法制备聚乳酸微粒及其臭氧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微射流纳米均质法制备聚乳酸微粒
        4.3.2 臭氧对聚乳酸微粒的亲水改性
    4.4 聚乳酸微粒性能表征
        4.4.1 扫描电镜(SEM)分析
        4.4.2 红外分析
        4.4.3 聚乳酸微粒润亲水性的测定
    4.5 结果与讨论
        4.5.1 纳米均质法制备聚乳酸微粒的结果与讨论
        4.5.2 臭氧处理对聚乳酸颗粒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4.5.3 臭氧处理前后聚乳酸微粒的红外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乳酸涂布-热压复合纸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与仪器与设备
        5.2.2 涂料制备
        5.2.3 聚乳酸复合纸的制备
        5.2.4 性能检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扫描电镜(SEM)分析
        5.3.2 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
        5.3.3 红外分析
        5.3.4 差式扫描量热(DSC)分析
        5.3.5 热重(TG)分析
        5.3.6 材料透湿性测试
        5.3.7 材料透氧性测试
        5.3.8 材料热封性测试
    5.4 小结
第六章 聚乳酸涂塑复合纸水蒸气渗透行为研究
    6.1 引言
    6.2 气体在聚合物材料中的渗透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6.2.1 气体在聚合物材料中的渗透行为
        6.2.2 气体在聚合物材料中的渗透行为的影响因素
    6.3 聚乳酸涂塑复合纸水蒸气渗透性的研究
        6.3.1 纸基聚乳酸溶液涂塑复合纸透湿率的线性回归分析
        6.3.2 纸板基聚乳酸溶液涂塑复合纸透湿率的线性回归分析
        6.3.3 聚乳酸颜料涂布-热压复合纸透湿率的线性回归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聚乳酸涂塑复合纸在废纸回用过程中降解行为的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与设备
    7.3 降解试验Ⅰ
        7.3.1 试验方法
        7.3.2 试验条件的确定
        7.3.3 试验结果分析
    7.4 降解试验Ⅱ
        7.4.1 试验方法
        7.4.2 检测与表征
        7.4.3 结果与讨论
    7.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涂布白板纸的吸塑包装性能及其剥离强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吸塑包装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2 纸类吸塑包装效果的影响因素
        1.2.1 纸张对吸塑效果的影响
        1.2.2 印刷对吸塑效果的影响
        1.2.3 吸塑过程对吸塑效果的影响
    1.3 吸塑包装对涂布白纸板的要求
    1.4 涂布纸的涂层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1.4.1 涂布纸的涂层结构
        1.4.2 颜料对涂层结构的影响
        1.4.3 胶黏剂对涂层结构的影响
        1.4.4 助剂和 PH 值对涂层结构的影响
        1.4.5 原纸对涂层结构的影响
    1.5 涂层结构和性能对吸塑油渗透的影响
        1.5.1 涂层结构对涂布纸性能的影响
        1.5.2 涂层结构对吸塑油渗透的影响
    1.6 油墨渗透的研究现状
        1.6.1 胶黏剂迁移对油墨渗透的影响
        1.6.2 油墨渗透的表征及计算方法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涂布因素对纸张性能及吸塑剥离强度影响的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2.2.2 颜料粒子粒径大小的测定
        2.2.3 涂布纸样的制备
        2.2.4 SEM 观察分析
        2.2.5 纸张 PPS 粗糙度的测定
        2.2.6 纸张油墨吸收性的测定
        2.2.7 纸张表面强度的测定
        2.2.8 纸张表面孔隙率的表征
        2.2.9 吸塑油渗透深度的测定
        2.2.10 吸塑剥离强度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颜料粒子的形状及粒径分布
        2.3.2 颜料配比对纸张性能及吸塑剥离强度的影响
        2.3.3 胶黏剂用量对纸张性能及吸塑剥离强度的影响
        2.3.4 固含量对纸张性能及吸塑剥离强度的影响
        2.3.5 干燥温度对纸张性能及吸塑剥离强度的影响
        2.3.6 压光对纸张性能及吸塑剥离强度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吸塑油及印刷特性对吸塑剥离强度影响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2.2 吸塑油的配制
        3.2.3 纸张表面孔隙率的表征
        3.2.4 印刷样条的制备
        3.2.5 吸塑油的涂布
        3.2.6 纸张厚度的测定
        3.2.7 吸塑油渗透深度的测定
        3.2.8 吸塑剥离强度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吸塑油涂布厚度对渗透深度及剥离强度的影响
        3.3.2 不同稀释剂对渗透深度及剥离强度的影响
        3.3.3 印刷网点覆盖率对渗透深度及剥离强度的影响
        3.3.4 印刷墨层厚度对渗透深度及剥离强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纸张表面强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纸张的水分含量测试
        4.2.3 纸张的紧度测试
        4.2.4 纸张纤维组成及微观形态的测试
        4.2.5 纸张纤维长度的测定
        4.2.6 纸张表面强度的测试
        4.2.7 纸张湿拉毛湿排斥的测试
        4.2.8 纸张表面疏松物的测试
        4.2.9 纸张层间结合度的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纸张表面强度测试结果分析
        4.3.2 纸张掉粉掉毛与表面强度的关系
        4.3.3 水分含量对纸张表面强度的影响
        4.3.4 紧度对纸张表面强度的影响
        4.3.5 纸浆原料对纸张表面强度的影响
        4.3.6 浆料纤维长度对纸张表面强度的影响
        4.3.7 纸张表面疏松物对表面强度的影响
        4.3.8 纸张的层间结合强度对表面强度的影响
        4.3.9 纸张的湿拉毛湿排斥与表面强度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吸塑包装剥离强度的评价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2 纸张光泽度的测定
        5.2.3 纸张表面粗糙度的测定
        5.2.4 纸张油墨吸收性的测定
        5.2.5 纸张层间结合强度的测定
        5.2.6 纸张表面强度的测定
        5.2.7 纸张内吸塑油渗透深度的测定
        5.2.8 纸张吸塑剥离强度的测定
        5.2.9 回归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涂布纸各表面性能与吸塑剥离强度的相关性分析
        5.3.2 吸塑包装剥离强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5.3.3 吸塑包装剥离强度评价方法的建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真空镀铝纸用于吸塑包装的可行性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2 真空镀铝纸光泽度的测定
        6.2.3 真空镀铝纸表面粗糙度的测定
        6.2.4 真空镀铝纸油墨吸收性的测定
        6.2.5 真空镀铝纸及油墨的表面张力测定
        6.2.6 UV 油墨在真空镀铝纸表面的摩擦牢度的测定
        6.2.7 吸塑剥离强度的测定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真空镀铝纸的表面粗糙度结果
        6.3.2 真空镀铝纸的油墨吸收值结果
        6.3.3 真空镀铝纸及印刷后纸面的表面张力结果
        6.3.4 UV 油墨在真空镀铝纸表面的摩擦牢度
        6.3.5 真空镀铝纸的吸塑剥离强度
        6.3.6 真空镀铝纸用于吸塑包装的可行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涂布再生箱板纸的性能与印刷适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箱板纸概述
    1.2 箱板纸的生产
    1.3 涂布箱板纸的研究现状
        1.3.1 颜料的选择
        1.3.2 设备选用
        1.3.3 印刷适性
    1.4 涂布纸涂料原料
        1.4.1 颜料
        1.4.2 胶粘剂
        1.4.3 其他助剂
        1.4.4 荧光增白剂
        1.4.5 荧光增白剂载体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涂料制备
        2.2.2 施涂
        2.2.3 纸张性能检测
3 结果与讨论
    3.1 预涂对再生箱板纸性能的影响
        3.1.1 预涂对再生箱板纸白度的影响
        3.1.2 预涂对再生箱板纸光泽度和粗糙度的影响
    3.2 二次涂布对再生箱板纸性能的影响
        3.2.1 二次涂布对再生箱板纸白度的影响
        3.2.2 二次涂布对再生箱板纸光泽度和粗糙度的影响
        3.2.3 二次涂布对再生箱板纸强度的影响
        3.2.4 二次涂布对再生箱板纸抗水性的影响
        3.2.5 二次涂布对再生箱板纸油墨吸收性的影响
        3.2.6 颜料配比对二次涂布再生箱板纸印刷表面强度的影响
        3.2.7 颜料配比对二次涂布箱板纸印刷光泽度的影响
        3.2.8 小结
    3.3 OBA在涂布箱板纸中的应用
        3.3.1 OBA最佳用量的确定
        3.3.2 PVA对OBA增白效率的影响
        3.3.3 PVA对涂布再生箱板纸光泽度的影响
        3.3.4 CMC对OBA增白效率的影响
        3.3.5 CMC对涂布再生箱板纸光泽度的影响
        3.3.6 淀粉对OBA增白效率的影响
        3.3.7 淀粉对涂布再生箱板纸光泽度的影响
        3.3.8 三种不同载体对OBA增白效率的影响比较
        3.3.9 颜料配比对OBA效率的影响
        3.3.10 涂布再生箱板纸的光学稳定性
        3.3.11 PVA的加入对二次涂布箱板纸印刷表面强度的影响
        3.3.12 CMC的加入对二次涂布箱板纸印刷表面强度的影响
        3.3.13 预涂层淀粉含量对二次涂布箱板纸印刷表面强度的影响
        3.3.14 预涂层淀粉含量对二次涂布箱板纸印刷光泽度的影响
        3.3.15 预涂层淀粉用量对二次涂布箱板纸油墨吸收性的影响
        3.3.16 预涂层淀粉用量对二次涂布箱板纸抗水性的影响
        3.3.17 小结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7)喷墨打印纸的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的喷墨打印纸的特点
2 的国内外知名公司喷墨打印纸的研究现状
    2.1 国外公司的喷墨打印纸
    2.2 国内公司的喷墨打印纸
3 的喷墨打印纸的发展趋势
    3.1 质优价廉的专用纸
    3.2 共用纸
4 的结束语

(8)溶胶—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超细二氧化硅(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超细二氧化硅颗粒的特性
    1.2 二氧化硅超细颗粒的应用
    1.3 超细二氧化硅颗粒的制备方法
        1.3.1 气相沉积(CVD)法
        1.3.2 化学沉淀法
        1.3.3 溶胶—凝胶法
        1.3.4 微乳液法
        1.3.5 超重力制备法
        1.3.6 离解法
        1.3.7 溶胶—喷雾干燥法
    1.4 超临界流体技术在微颗粒制备上的研究与应用
        1.4.1 有关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fluid,SCF)
        1.4.2 SCF制备微颗粒
    1.5 SAS过程
        1.5.1 SAS过程研究的发展历史
        1.5.2 SAS-A技术及研究进展
    1.6 本文立意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SAS-A技术从TEOS酸性溶胶中制备微纳米二氧化硅颗粒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2.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2.2.3 分析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陈化时间的影响
        2.3.2 溶胶流速的影响
        2.3.3 溶胶醇酯比的影响
        2.3.4 预膨胀温度的影响
        2.3.5 预膨胀压力的影响
        2.3.6 喷嘴大小的影响
        2.3.7 超临界CO_2处理结果
        2.3.8 红外光谱、比表面积、XRD分析结果
    2.4 小结
第三章 SAS-A技术从TEOS碱性溶胶中制备纳米二氧化硅颗粒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3.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3.2.3 微粒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醇酯比的影响
        3.3.2 溶胶流速的影响
        3.3.3 预膨胀压力的影响
        3.3.4 超临界CO_2处理结果
        3.3.5 离心分离技术制备纳米SiO_2
        3.3.6 XRD、红外光谱分析结果以及比表面积测定结果
    3.4 小结
第四章 SAS-A法从水玻璃制备超细二氧化硅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4.2.3 微粒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AS-A技术处理未经离子交换的水玻璃溶胶
        4.3.2 SAS-A技术处理经离子交换的酸性溶胶
        4.3.3 SAS-A技术处理离子交换的碱性溶胶
        4.3.4 XRD、红外光谱分析结果以及比表面积测定结果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9)麦草乙醇木质素的分离、表征及其在聚氨酯合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木质素的结构及分类
        1.1.1 木质素的结构
        1.1.2 木质素的分类
    1.2 木质素结构的研究方法
        1.2.1 官能团分析
        1.2.2 化学分解法研究木质素的化学结构
        1.2.3 分光法研究木质素的结构
    1.3 木质素的理化性质
        1.3.1 颜色
        1.3.2 木质素的分子量分布
        1.3.3 木质素的溶解性
        1.3.4 木质素的热性质
        1.3.5 木质素的生物可降解性
        1.3.6 木质素的化学反应性
    1.4 木质素的提取方法
        1.4.1 碱法制浆
        1.4.2 亚硫酸盐法制浆
        1.4.3 爆破法制浆
        1.4.4 有机溶剂制浆
    1.5 木质素的应用
        1.5.1 在农林业中的应用
        1.5.2 木质素在建筑工业中的应用
        1.5.3 木质素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
        1.5.4 木质素在高分子领域中的综合利用
    1.6 聚氨酯
        1.6.1 聚氨酯的结构
        1.6.2 异氰酸酯的基本反应
        1.6.3 聚氨酯的应用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2 麦草乙醇木质素的制备、分离及化学成分分析
    2.1 试验
        2.1.1 试验原料
        2.1.2 试验药品
        2.1.3 试验仪器
        2.1.4 乙醇木质素的制备
        2.1.5 乙醇木质素的分离回收
        2.1.6 乙醇木质素回收量的测定
        2.1.7 乙醇木质素化学成分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各影响因素对乙醇木质素回收量的影响
        2.2.2 气相色谱测定乙醇木质素糖类组分的测试结果
        2.2.3 乙醇木质素化学成分分析
    2.3 本章结论
3 麦草乙醇木质素的结构变化及热性能
    3.1 试验
        3.1.1 试验原料
        3.1.2 试验药品
        3.1.3 试验仪器
        3.1.4 磨木木质素的制备
        3.1.5 磨木木质素和乙醇木质素的提纯
        3.1.6 磨木木质素和乙醇木质素的乙酰化
        3.1.7 红外光谱(IR)测试
        3.1.8 凝胶渗透色谱(GPC)测试
        3.1.9 核磁共振氢谱(~1H-NMR)测试
        3.1.10 玻璃态转变温度(Tg)测试
        3.1.11 热失重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红外光谱分析
        3.2.2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
        3.2.3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3.2.4 玻璃态转化温度
        3.2.5 热失重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乙醇木质素基聚氨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4.1 试验
        4.1.1 试验原料
        4.1.2 试验药品
        4.1.3 试验仪器
        4.1.4 原料和药品的脱水处理
        4.1.5 羟值的测定
        4.1.6 乙醇木质素基聚氨酯的合成
        4.1.7 乙醇木质素基聚氨酯力学性能测试
        4.1.8 乙醇木质素基聚氨酯吸水百分率的测试
        4.1.9 红外分析
        4.1.10 热失重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乙醇木质素和各种分子量聚乙二醇的羟值
        4.2.2 异氰酸酯指数对乙醇木质素基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4.2.3 乙醇木质素含量对乙醇木质素基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4.2.4 聚乙二醇分子量对乙醇木质素基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4.2.5 红外光谱分析
        4.2.6 热失重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
6 展望
7 参考文献
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 致谢

四、用100%的回收纤维制造喷墨打印纸(论文参考文献)

  • [1]壳聚糖/聚乙烯醇共混交联和亲和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曾嵘. 湖北大学, 2018(04)
  • [2]对我国造纸化学品行业“十三五”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 姚献平. 中华纸业, 2016(13)
  • [3]高阻隔性抗氧化抗菌食品包装纸的研制[D]. 杨立颖. 天津科技大学, 2015(02)
  • [4]聚乳酸涂布—热压复合纸的制备及其水蒸汽渗透行为的研究[D]. 邰晶磊. 华南理工大学, 2014(11)
  • [5]涂布白板纸的吸塑包装性能及其剥离强度研究[D]. 王钦雯.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6]涂布再生箱板纸的性能与印刷适性[D]. 许英. 天津科技大学, 2012(07)
  • [7]喷墨打印纸的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J]. 赵传山,杨道华. 中华纸业, 2010(23)
  • [8]溶胶—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超细二氧化硅[D]. 熊开斌. 厦门大学, 2009(11)
  • [9]麦草乙醇木质素的分离、表征及其在聚氨酯合成中的应用[D]. 齐宏升. 天津科技大学, 2008(06)
  • [10]环保标识 是时候该采用环保材料和环保方法来制作标识了[J]. Steve Aust,Yvonne. 广告大观(标识版), 2007(09)

标签:;  ;  ;  

使用 100% 再生纤维制造喷墨打印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