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健康从净化室内空气开始

冬季健康从净化室内空气开始

一、冬季保健 从净化室内空气开始(论文文献综述)

张阳阳[1](2020)在《智能全屋新风系统设计研究 ——以墙式新风机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今城市中,高度密闭的住宅建筑和严重的空气污染带来了一系列通风问题,都市人群对洁净空气的需求日益增涨。在此背景下,具有空气处理功能的新风系统产品逐渐兴起,其生产厂家众多,竞争激烈。因此,发掘新的设计机会、进行产品升级成了相关企业的必然选择。本课题顺应新风系统的发展契机与智能化的时代趋势,确立了智能全屋新风系统的研发目标,并通过与之相关的理论应用、设计机会及产品策略研究来指导产品设计实践。在理论应用方面,主要从应用环境、功能升级和标准评价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其中,应用环境研究旨在通过对新风系统的安装和运行环境进行特征总结,为后续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需求调整产品形式及工作状态奠定基础。功能升级理论则从效率提升、能耗降低和智能控制三点切入,为新风系统的产品改进提供指导。最后,参考法律与国家标准展开评价理论分析,确立新风机设计中必须遵循的产品规范。在设计机会方面和产品策略方面,首先通过市场、产品及宏观环境相结合的方法,对新风系统的市场现状、产品现状、宏观背景(政策、经济、社会、技术)进行分析说明,并提出与之对应的机会要点作为初步参考。其次,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式对新风系统使用周期内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进而调查用户对产品的改进期望,制定产品的开发策略。最后,在应用理论、设计机会和产品策略的研究基础上,从使用场景、用户群体、主体功能、外观造型以及市场价格五个方面对目标新风系统进行设计定位并展开设计实践,完成目标墙式新风机和配套控制应用的设计。之后,以原理样机制作、外观模型制作和原型模拟测试对设计进行评估,证实方案在体积优化、智能控制等方面的有效性。课题设计一方面丰富了新风系统类的产品形式,另一方面验证了在当前技术背景下,传统家电智能化升级的可行性,为未来空气处理产品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何素艳[2](2020)在《基于风险认知与沟通的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科学应对、有效防范我国学校体育中的雾霾风险,研究从心理学视角探讨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雾霾应对行为问题,引入了风险沟通和风险认知变量,探讨了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风险认知概念维度及其测量,调查了学校和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雾霾风险认知、风险沟通和应对行为现状以及主要影响因素,构建了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现象理论,揭示了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机制,提出了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措施,以期为学校和体育活动参与者积极应对雾霾提供依据和指导。为提高研究效度,研究采用了探索性序列混合研究设计、聚敛混合研究设计和嵌套混合研究设计,具体采用了知识图谱方法、访谈法、描述性质性研究、扎根理论、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得出如下结论:(1)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概念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沟通概念包括信息告知、宣传平台、信息反馈三个维度;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认知概念包括主观感受、主观评价、理性判断三个维度。(2)研究编制的《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量表》是单维度,即积极应对;《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沟通量表》包含主动获取知识和被动接收信息两个维度;《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认知量表》包含危害性和恐惧性两个维度,三个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达到测量推荐标准,可以用来测量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和风险认知三个变量。(3)雾霾影响下,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呈现出高雾霾风险认知和弱应对行为,学校呈现出低体育活动雾霾风险沟通。(4)人口统计学变量是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风险沟通、风险认知、应对行为的影响因素,但总体解释力较弱,风险沟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验和政策监管,风险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暴露程度和信息传播,应对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危害认知、信息传播和行业制度。(5)体育活动雾霾应对知行悖离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及现象,主要观点为:在行政干预下,风险沟通能引发积极应对行为;在现实条件限制下,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雾霾危害共识导致回避应对行为,肤浅的危害认知难以促进参与者的积极应对行为,风险认知对积极应对行为的影响离不开条件因素的支持。(6)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雾霾风险沟通正向影响应对行为,风险沟通正向影响风险认知,风险认知正向影响应对行为,风险认知在风险沟通对应对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不完全中介作用,学校可开展多种形式的雾霾风险知识讲授与雾霾信息告知,促进体育活动参与者积极应对雾霾风险。(7)北方多数地方的雾霾天学校体育活动叫停标准存在阈值设置偏高和学校叫停户外体育活动不及时、不准确的问题,故研究提出雾霾天体育活动叫停标准的建议,即幼儿园、中小学、大学分别根据AQI>150、AQI>200、AQI>300阈值标准,达到阈值即刻叫停户外体育活动。(8)总体看,体育活动参与者视角的雾霾应对措施较为有限,有利的场馆环境条件和相关的政策与制度是促进参与者个体积极应对雾霾的有力保障。未来研究需要转向相关政策和制度方面,解决雾霾影响后体育教学的补偿问题、体育活动叫停标准问题和学校规范开展风险沟通的问题。呼吁相关部门出台行业政策和制度,如《雾霾天气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和《重污染天气学校体育活动应急预案》,以促进参与者个体的雾霾积极应对行为,保障雾霾天气学校体育教学活动有序、规范、合理开展。

王俊腾[3](2020)在《负离子对办公建筑PM2.5的净化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办公建筑室内空气污染问题频发,对人们的健康、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大影响。PM2.5是办公建筑室内主要污染物之一,如何有效降低办公建筑室内PM2.5浓度对人们的工作、健康甚至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负离子能有效去除空气中的PM2.5,然而该过程会受到温度、相对湿度和负离子浓度的影响。本文以环境舱模拟办公建筑,通过安装负离子发生器并添加人工污染源,研究温度、相对湿度、负离子浓度对PM2.5净化效果的影响。并选取广州市某小型办公建筑进行验证,通过加装负离子发生器,实测PM2.5的净化强度。主要结果如下:(1)自然衰减情况下,PM2.5的净化强度随着相对湿度的升高而加强,但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弱。添加负离子情况下,PM2.5净化强度随着相对湿度的升高先加强后减弱,但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强。相同条件下,PM2.5净化强度在温度为28℃~30℃之间时最高;在相对湿度为56%~60%之间时最高。(2)自然衰减情况下PM2.5的净化强度受温度的影响更大。添加负离子情况下,PM2.5净化强度受负离子浓度影响最大,其次为温度,受相对湿度影响最小。PM2.5净化效率直接受净化强度的影响,在25℃,60%,9×106 ions/cm3情况下PM2.5的净化效率最高,为0.58。(3)当温度一定时,环境舱内负离子浓度随相对湿度的升高而升高;当相对湿度一定时,环境舱内负离子浓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负离子利用率随着负离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且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而降低,但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4)在20℃、70%、106 ions/cm3工况下,实测PM2.5净化强度为340μg/(m3·h);而同工况下,经拟合曲线计算的PM2.5净化强度为376.26μg/(m3·h),误差率约9.6%,显示拟合性能较好。最后得出结论:在利用负离子净化办公建筑PM2.5时,可直接采用加大负离子浓度,或在同种条件下适当调节室内的温湿度,并尽量加大负离子在室内传播距离的方法,以达到较好的净化效果。

张峥[4](2020)在《TiO2-ACF光催化净化室内空气中过敏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过敏症发病率逐年上升,主要表现为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皮炎以及支气管炎等疾病。大量研究表明,过敏症的发生与过敏原的吸入密切相关。室内空气中包含着大量的过敏原,如何净化过敏原,降低过敏症发病率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在众多净化过敏原的技术中,TiO2光催化技术使用最为普遍。TiO2光催化技术具有净化效率高、耐腐蚀性强、成本低、不易分解变质、安全环保等优点,对室内空气中的过敏原有着良好的净化作用,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将TiO2光催化技术与活性炭过滤技术结合起来,通过实验探究如何提高TiO2光催化技术净化室内空气中过敏原的效率,从而降低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本文以室内空气中的自然菌作为过敏原的代表,自制光催化装置对室内空气中的自然菌进行净化。该装置为圆筒状,由紫外灯、风机、HEPA滤网、TiO2-ACF光催化材料组成,可根据实验需要调节风量。TiO2-ACF光催化材料是光催化装置的核心,采用溶胶-凝胶法制作TiO2凝胶,以活性炭纤维为载体对TiO2进行负载。利用自制光催化装置对室内空气中的自然菌进行净化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活性炭纤维负载TiO2前后、光照种类、光照强度、TiO2负载量、净化速度、TiO2改性处理对净化自然菌效率的影响,并对改性前后TiO2-ACF光催化材料的使用寿命与再生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仅使用活性炭纤维进行净化时,对空气中的自然菌无明显的净化效果。在紫外灯照射下,光催化装置净化自然菌效率远大于自然光照射与黑暗条件下净化效率。光催化装置净化效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光照强度低于15w时净化效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显着提高,光照强度超过15w后净化效率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略微提高。当TiO2负载量低于15.8%时,净化效率随着TiO2负载量的增加而增加,当TiO2负载量高于15.8%时,净化效率随着TiO2负载量的增加而减小。当过滤速度小于0.5m/s时,净化效率随着过滤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当过滤速度大于0.5m/s时,净化效率随着过滤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实验的前80min,净化效率随净化时间的增加有明显提高,实验的80-120min,净化效率随时间的增加以缓慢的速度提高。在TiO2中掺杂Fe3+对TiO2进行改性处理后,净化效率有所提高,且在可见光照射下的净化效率有了较大提高。当Fe3+掺杂量小于0.3%时,净化效率随着Fe3+掺杂量的增加而增加,当Fe3+掺杂量大于0.3%时,净化效率随着Fe3+掺杂量的增加反而有所减小。在连续使用4个月后,TiO2-ACF光催化材料净化效率有明显的下降。对光催化材料进行再生处理后,净化效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有一定的原位再生能力。本文通过实验探究各影响因素对TiO2-ACF光催化材料净化室内空气中过敏原效率的影响,寻求提高净化效率的方法,对室内空气中过敏原净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鄢晓洵[5](2019)在《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引入自然要素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交通运输方式的多元化和城市地下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交通枢纽的开发也不断规模化、立体化、综合化,形成了集合交通、商业、娱乐等功能,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的城市交通综合体。由于地铁的大量建设,为方便人们的出行,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成为了城市交通综合体中不可分割且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现今在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设计上,常常只重视功能、布局而忽视其内部环境设计和人的使用体验,因而导致现有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环境设计不佳等问题,影响了城市交通综合体作为城市门户的形象。因此,对于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的研究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因而本文基于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的现状,从客观(地下空间环境特殊性)和主观(人的需求)两个角度出发,找出了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问题存在的原因,以及人们在其中的使用需求,论证了自然要素的引入对于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的必要性。通过分析地下空间中对自然要素引入设计的关系,研究和剖析了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的特点及设计需求,并通过案例分析及前文所归纳的地下空间引入自然要素设计的途径,提出了针对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的引入自然要素的设计策略,希望为未来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的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参考,为市民创造一个环境舒适、交通高效、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首先第一部分为提出了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引入自然要素设计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同时还对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和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说明,说明了文章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第二部分是第二章,分析了地下空间引入自然要素的作用与意义,归纳总结了地下空间引入自然要素设计的途径。第三部分为第三章和第四章,通过分析和调研问卷,提出了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的问题和人在其中的需求,强调了城市交通综合体引入自然要素设计的必要性,同时对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中影响自然要素引入设计的要点经行了剖析。第四部分为第五章、第六章,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剖析,从规划设计、外部形态设计、平面布局设计、功能空间设计方面论述了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引入自然要素的设计方法及策略。第五部分包括第七章,总结全文,并对未来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进行了展望。

王璐[6](2019)在《一体化设计视角下的兰州市养老院室内环境设计研究 ——以半山养老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从1982年联合国第一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以来,人口老龄化成为一个难以忽视的现实问题。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标志着我国开始全面关注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在国家推进积极老龄化进程发展的同时,作为设计者更应该从学科角度出发,探讨真正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养老院室内环境设计策略,为老年人提供一个美好适宜的生活环境。文章基于一体化设计视角,依据老年人特征对室内环境的需求,通过对国内外养老设施室内设计案例的分析及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从养老院建筑规划、室内布局、家具配置、无障碍设施设计等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养老院室内环境的整体性、连续性、渗透性、关联性、情感功效性、地域文化性等一体化设计原则。提出探讨多维度的布局组织、室内风格的整体统一、装饰界面连续衔接、家具与空间关联配置、情感功效下的陈设软装、室内外景观的相互渗透、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导视系统等养老院室内环境一体化设计策略。兰州市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的西北省会城市,具有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趋势加剧的特征。调研发现,兰州市养老院室内环境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老年人居住空间内色彩环境单一、安全细节设计不到位、卫生间及公共区域缺乏无障碍设计等问题较为突出。其次,普遍存在室内环境陈旧简陋、家具配置不适宜风格环境、各空间缺乏有机联系等问题。为解决兰州市养老院室内环境现状问题,满足老年人生理、心理、行为特征对室内环境的需求为目的。基于一体化设计视角下,运用养老院室内环境一体化设计的原则及策略,以兰州市半山养老院为例,结合兰州气候环境和地域文化因素,对室内环境构成元素系统化整合,进行布局分区、大厅、卧室、餐厅、书法阅览室、健身房、屋顶花园、无障碍辅助设施、导视系统等的一体化设计实践。以期为西北地区养老院室内环境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及其实践参考。

刘扬[7](2019)在《设计导向的资源循环型住宅技术研究 ——技术框架、设计策略与评价标准》文中研究表明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消费型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我国资源与能源消耗总量依然持续快速增长,使其难以与变幻莫测的国际贸易形式和日益提升的国际责任担当相适应。建筑产业是仅次于装备制造业的资源能源消耗大户,其资源消耗量和一次能源消耗量分别占社会总消耗量的30%和27%(2015年统计)。这种取舍难分的尴尬境况使其很自然地成为我国资源循环问题的焦点。2000年,在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日本经济产业省联合14家建筑企业共同开发了“资源循环型住宅研究项目”,提出了资源循环型住宅的概念:以全寿命周期为视角,以实现住宅耐久性、可循环和低能耗为目的的住宅设计与评价体系。这为我国整合资源循环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我国建筑产业的资源循环相关技术由来已久,可大体概括为建国初期的“省材料”技术、六七十年代引入的“生态化”技术、八九十年代兴起的“装配式”技术和新世纪兴起的“长期适宜性”设计理念。尽管都与资源循环相关,但这些技术各有侧重、互有交融,并没有形成以设计为导向的统一的技术框架,使得具体研究呈现分散的状态,进而难以对具体设计提供兼容并蓄的指导和管理。当下的国内资源循环住宅研究,在继承了三原则及全寿命周期框架体系之外,也保留了其技术间缺乏衔接性的缺点。在具体研究层面,除缺乏对本土化的思考外,没有形成对各设计阶段的一般性约束,使得设计流程存在较大的盲目性,进而导致结果的偏差。此外,由于缺乏适宜性的技术体系和设计策略,相应法规的制定缺乏必要的依托,具体条文难免呈现出设计流程的缺失性、设计过程管制的忽视性和约束条款的失效性等特点。针对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本文拟以指导设计实践为目的,从理论与现实两方面出发,构建资源循环住宅的本土化技术框架。其中,理论层面从对住宅相关资源内涵与循环特点的辨析出发,构建资源循环的理论框架;现实层面从我国对各类资源的现实需求与研究现状出发,对照理论框架,形成本土化的技术框架。针对设计策略缺乏连贯性和约束性问题,本文以容积率、内外空间尺度与布局、设备网络组成、部件尺度与构造方式等核心设计要点为核心,依次形成对地块建设密度、形态空间尺度、设备组合方式和部件构造形式等设计阶段状态的优化,以循环理念提升住宅资源利用效率,进而组成完整的设计流程。针对评价标准缺乏指导性的问题,本文结合设计策略研究,以核心设计要点为评价对象,构建可以对过程和结果形成双重约束的评价标准。

项雨辰[8](2018)在《基于恢复性环境理论的互联网企业办公环境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人口结构转变与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各行各业对人的素质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媒体上频频可见都市白领“过劳死”的新闻,其中尤以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为甚。上班族群体在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的同时,身体的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如何减轻人们的生理心理疲劳,恢复健康成为研究者们所关注的话题。我国目前恢复性环境理论的相关应用研究尚在起步阶段,对具有恢复性作用的互联网办公环境设计进行研究,缓解互联网从业者的身心健康压力,对构建人性化办公空间体系意义重大。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基于恢复性环境理论的互联网企业办公环境设计思路与策略。文章首先阐明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对恢复性环境理论、互联网办公空间等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并确定了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为后文的开展奠定了基础。论文基于恢复性环境相关理论基础研究,对互联网企业办公环境、互联网从业者进行分析。并在二者之间进行关联构建,提出恢复性环境引入互联网办公环境设计的必要性和适用性。此后,对互联网企业从业人员身心健康状况、压力知觉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选取了典型案例进行实地调研,总结与反思现状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互联网企业办公环境影响要素、恢复性及恢复机制进行分析,通过恢复效果评估总结其恢复效果。最后,本文在前文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具有恢复作用的互联网企业办公设计原则与设计策略,从物理环境调节、功能布局细部优化、环境色彩与材质配置、室内绿化设计四个方面构建恢复性互联网办公环境设计策略。本文将恢复性环境理论相关研究应用于互联网企业办公环境设计中,丰富了相关理论研究内容,应用于改善互联网办公环境品质,促进人性化办公空间环境设计的未来发展。

张莹莹[9](2018)在《哈尔滨市老年人居环境的园艺疗法应用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但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还不能满足老年人居环境的健康需求,养老问题的供给矛盾突出。如何解决我国养老资源不均衡,营造适合各类型老年人居住的室内外环境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以哈尔滨市为例,探究园艺疗法在城市老年居住环境中的应用方法,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一是对园艺疗法与老年环境相关理论研究。本文总结归纳了园艺疗法的理论知识及其应用于老年环境的相关支持性理论。系统阐述了园艺疗法的发展背景,英美国家的园艺疗法体系完备,相对成熟,已被作为一门成熟的现代医学方法应用于临床治疗及景观保健等各领域;而我国园艺疗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内地城市关于园艺疗法的研究相对较少,台湾、香港等地较多。园艺疗法的自然保健作用为中国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带来了契机,园艺疗法在环境健康的研究成果与促进老年健康行为方面的积极作用能够实现景观、卫生、医疗等多方面资源的有机整合,以期为我国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提供参考价值。二是对园艺疗法在哈尔滨市老年居住环境的应用价值调研,调研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调研哈尔滨市老年人在现居环境中的活动情况,以确定老年人对现居环境的满意程度与老年人对环境的使用需求;另一部分调研园艺疗法对老年人的吸引力,以确定园艺疗法的各部分内容是否对哈尔滨市老年人存在吸引力,以及吸引程度。根据调研结果,分析园艺疗法环境与老年人心理特征、生理特征及行为特征的对应策略,确定园艺疗法的应用设计方法。三是对园艺疗法在哈尔滨市老年环境中应用模式探究。本文根据老年人的特点,提出了以安全性、可识别性、舒适性、保健性、活动性、人本化的六项设计原则,并构建了园艺疗法的活动模式及景观模式两类应用模式,活动模式应用于老年人的室内外活动项目中,主要分为活动类型、活动方式及活动步骤三部分内容;景观模式则应用于室内景观营造设计中,室内景观包括室内立面园艺景观、各类型房间的园艺景观及阳台园艺景观三类,室外景观包括屋顶园艺景观、庭院园艺景观及公园园艺景观三类。四是对哈尔滨市老年公寓的园艺疗法引入设计研究,以确定园艺疗法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园艺疗法活动效果探究及园艺疗法景观优化这两种形式来实证园艺疗法在老年居住环境中的应用价值。园艺疗法活动模式的效果探究方法为:在为期8周的园艺活动中,采用血压测定及幸福感量表评定的方法探究老年人的心理及生理影响。园艺疗法景观模式的优化设计,主要通过现场调研与模型构建的方法,对室内外景观环境进行优化改造。以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探究园艺疗法的实践应用效果,并为城市老年人的宜居环境建设提供参考价值。

李阳[10](2018)在《净化热反射涂料的洁净性及节能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能源紧张和空气污染问题都是人类密切关注的问题。尤其近来几年我国的大气污染现象严重,雾霾频发,大气污染问题日趋紧张。本研究首先针对室外雾霾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机盐离子的生成进行探究,并将其生成规律引入室内,为降低其浓度,提出净化热反射涂料的使用。然后探究涂料的洁净效果和节能效果,以及温湿度对净化和节能效果的影响。最后结合雾霾生成的最适温湿度和涂料净化及节能效果的最适温湿度,提出室内的最佳温湿度。本研究在对雾霾中PM2.5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机盐离子的生成的探究中,统计了现有的北京、南昌和青岛地区硫酸盐,硝酸盐的浓度,以及各自对应的污染气体浓度,并对无机盐浓度以及对应的污染物气体浓度和浓度倒数进行研究。对硫酸盐生成的研究,给出了南昌地区春季,青岛和北京地区冬季硫酸盐转化速率随底物原子摩尔浓度变化情况图以及硫酸盐转化速率倒数随底物原子摩尔浓度倒数变化图;对硝酸盐生成的研究,给出了青岛地区冬季、南昌地区春季硝酸盐转化速率随底物氮原子摩尔浓度变化情况图以及双倒数图;对影响无机盐生成因素研究,给出了南昌地区四季硫酸盐和硝酸盐及污染元素S和N随温度和湿度变化情况图。得出了无机盐的生成基本符合米氏方程;硫酸盐和硝酸盐的生成四季存在不同的最适温湿度;但其最适温湿度与人体最适温湿度一致,需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对于净化热反射涂料的洁净方面的研究,本研究采用airpak软件,在自然热压、自然开窗和空调通风三种工况下对室内负离子浓度分布率模拟,通过对三种工况下室内负离子浓度分布率的对比分析,得出室内负离子存留状态最多的工况。结合温湿度对负离子产生的影响,通过对特殊位置的负离子浓度随时间变化的研究,得到在不同的温湿度下室内特殊位置的负离子浓度,并将该浓度与负离子评价等级比对,最终得出不同工况下采用净化热反射涂料后室内空气可达到的负离子等级。结合了无机盐生成的最适温湿度以及负离子产生情况,确定了涂料冬季达到最佳净化效果时的温度为18℃~24℃时,相对湿度为高于50%,夏季达到最佳净化效果时的温度为20℃~28℃,相对湿度为高于65%。对于净化热反射涂料的节能方面研究,首先根据热反射涂料的材质以及反射参数选取合适的墙体涂料和热反射窗膜涂料,设置三个构造模型:模型一为空白对照组、模型二为只使用墙体热反射涂料,模型三为既使用墙体热反射涂料又使用窗膜热反射涂料。通过三个模型的能耗计算,得出该涂料用于沈阳冬季室外设计温度为-9℃,室内设计温度为18℃时,模型二使室内热负荷降低2.3%,模型二和模型三冬夏结合使用使室内热负荷升高9.7%,夏季室外设计温度为30℃,室内设计温度为25℃时,模型二使室内冷负荷降低0.6%。模型三使室内冷负荷降低33.6%。改变冬夏季室外设计温度,室内空调设计温度不变,发现室内外温差越小,净化热反射涂料的节能效果越好。然后使用Design builder软件进行模拟仿真,结果表明冬夏季一个办公间和整体建筑物均达到节能的效果,冬季房间北、房间南和整体建筑物分别可节能2.72%、3.94%、3.07%。夏季房间北、房间南和整体建筑物分别可节能28.99%、31.15%、24.98%。建筑物采用模型二和模型三结合的使用方式后,全年房间北、房间南和整体建筑物分别可节能18.86%、21.68%、14.76%。探究空调温度对净化热反射涂料的节能效果的影响时发现,室内外温差越低,热反射涂料的节能效果越明显。最终,根据热反射涂料达到最佳洁净效果和最佳节能效果,建议冬季空调设置温度为18℃,夏季空调设置温度为26℃,并且符合设计规范。最终,根据热反射涂料达到最佳洁净效果和最佳节能效果,建议冬季空调设置温度为18℃~20℃,相对湿度为高于50%,夏季空调设置温度为22℃~26℃,相对湿度为高于65%,并且符合设计规范。

二、冬季保健 从净化室内空气开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冬季保健 从净化室内空气开始(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全屋新风系统设计研究 ——以墙式新风机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现有研究方向概述
        1.3.2 暖通空调领域研究现状
        1.3.3 材料加工领域研究现状
        1.3.4 控制领域研究现状
        1.3.5 现有研究状况概述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方法
    1.6 创新要点与架构
        1.6.1 创新要点
        1.6.2 文章架构
第二章 新风系统相关理论研究与应用分析
    2.1 新风系统应用环境特征分析
        2.1.1 新风系统安装环境分析
        2.1.2 新风系统运行环境分析
        2.1.3 运行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2.2 新风系统功能优化理论研究
        2.2.1 新风系统效率理论研究
        2.2.2 新风系统能耗策略研究
        2.2.3 新风系统智能升级研究
    2.3 新风系统标准评价理论研究
        2.3.1 新风系统相关法律标准
        2.3.2 新风系统主要标准参数
        2.3.3 新风系统性能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风系统市场研究和产品相关分析
    3.1 新风系统市场研究
        3.1.1 市场兴起与增长
        3.1.2 品牌格局波动变化
    3.2 新风系统产品分析
        3.2.1 产品类别划分
        3.2.2 产品功能分析
        3.2.3 产品竞品特征
        3.2.4 产品对比分析
        3.2.5 产品外观分析
    3.3 新风系统产品宏观环境分析
        3.3.1 新风系统产品经济环境因素分析
        3.3.2 新风系统产品社会环境因素分析
        3.3.3 新风系统产品技术环境因素分析
    3.4 新风系统产品机会整理
        3.4.1 产品机会来源
        3.4.2 产品机会概括筛选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用户研究为基础的智能全屋新风系统产品策略分析
    4.1 研究方法流程概述
    4.2 基于访谈法的新风产品用户定性研究
        4.2.1 新风机用户访谈目标
        4.2.2 新风机用户访谈提纲
        4.2.3 访谈记录与总结
    4.3 基于问卷法的新风产品用户定量研究
        4.3.1 新风机用户问卷设计
        4.3.2 问卷试用和修改发放
        4.3.3 受测试群体基本特征信息统计
    4.4 调查结果处理与分析
        4.4.1 新风机安装类型统计分析
        4.4.2 新风机启用及功效分析
        4.4.3 新风机使用问题分析
        4.4.4 新风机操控方式分析
        4.4.5 新风机外观期望分析
        4.4.6 新风机用户购买因素考量
    4.5 用户角色与情境构建
        4.5.1 用户角色分析
        4.5.2 用户角色构建
    4.6 目标新风机产品策略分析
        4.6.1 产品需求汇总
        4.6.2 产品设计策略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全屋新风系统设计实践
    5.1 智能全屋新风系统整体定位
        5.1.1 系统设计定位
        5.1.2 系统构成定位
    5.2 墙式新风机功能模块分析与设计
        5.2.1 现有墙式新风机功能模块
        5.2.2 目标墙式新风机功能模块
        5.2.3 目标墙式新风机结构排布
    5.3 智能控制工作逻辑分析
        5.3.1 工作逻辑初步方案
        5.3.2 检测指标分析与处理
        5.3.3 工作逻辑方案确立
    5.4 产品相关尺度分析
        5.4.1 产品人机尺度分析
        5.4.2 产品自身尺度分析
    5.5 目标墙式新风机外观设计
        5.5.1 目标墙式新风机造型设计
        5.5.2 目标墙式新风机CMF设计
        5.5.3 目标墙式新风机工作结构
    5.6 智能全屋新风系统控制应用设计
        5.6.1 现有新风系统APP分析
        5.6.2 控制应用架构分析
        5.6.3 低保真原型制作
        5.6.4 基础功能测试
        5.6.5 原型问题修改
        5.6.6 原型修改后测试
    5.7 主要功能模块模拟评估
        5.7.1 空气污染物数据的获取处理
        5.7.2 受控电机分析与模拟
        5.7.3 室内空气流动状态模拟
        5.7.4 产品外观方案模拟
        5.7.5 整体方案评估
    5.8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主要内容记录
附录二 :新风系统产品调查问卷
附录三 :系统控制应用原型页面及其基础功能测试
附录四 :方案用户评估
附录五 :方案相关专利书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基于风险认知与沟通的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体育活动风险应对行为与风险认知研究
        1.2.2 风险沟通研究
        1.2.3 雾霾风险与体育活动应对研究
        1.2.4 我国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研究的考虑
    1.3 研究的具体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假设
        1.5.2 研究思路
    1.6 研究创新点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资料收集方法
        2.2.2 资料分析方法
3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调查问卷》编制
    3.1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的质性研究
        3.1.1 引言
        3.1.2 研究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4 讨论
        3.1.5 小结
    3.2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量表编制
        3.2.1 引言
        3.2.2 研究方法
        3.2.3 结果与分析
        3.2.4 讨论
        3.2.5 小结
    3.3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调查问卷》其他题项的编制
        3.3.1 引言
        3.3.2 研究方法
        3.3.3 研究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现状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问卷调查法
        4.2.2 数理统计法
        4.2.3 访谈法
        4.2.4 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调查总体情况
        4.3.2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讨论
        4.4.1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的总体特征
        4.4.2 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
        4.4.3 混合研究方法的结果验证
    4.5 小结
5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理论研究
    5.1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实质理论研究
        5.1.1 引言
        5.1.2 研究方法
        5.1.3 结果与分析
        5.1.4 讨论
        5.1.5 小结
    5.2 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形式理论研究
        5.2.1 问题的提出
        5.2.2 研究假设
        5.2.3 研究方法
        5.2.4 结果与分析
        5.2.5 讨论
        5.2.6 小结
    5.3 本章小结
6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应对措施研究
    6.1 重污染天气学校体育活动叫停标准研究
        6.1.1 问题的提出
        6.1.2 分析方法
        6.1.3 文本制定存在的问题
        6.1.4 “叫停”实践存在的问题
        6.1.5 讨论
        6.1.6 小结
    6.2 建议出台《重污染天气学校体育活动应急预案》
        6.2.1 实践问题
        6.2.2 具体建议
    6.3 建议出台《雾霾天气学校体育教学大纲》
        6.3.1 实践问题
        6.3.2 具体建议
    6.4 自下而上的体育活动雾霾风险沟通实践
        6.4.1 相关提案
        6.4.2 提案效果评价
    6.5 研究局限与展望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附录Ⅲ
附录Ⅳ
附录Ⅴ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负离子对办公建筑PM2.5的净化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办公建筑PM_(2.5)来源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章节安排
第二章 负离子净化室内空气的基础知识及工程应用
    2.1 概述
    2.2 负离子的产生原理
    2.3 负离子的来源
    2.4 负离子对颗粒物的净化作用
    2.5 负离子与人体的健康机理
    2.6 空气中负离子浓度的影响因素
    2.7 负离子净化室内空气的工程应用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负离子净化PM_(2.5)的实验研究
    3.1 概述
    3.2 实验原理与实验过程
    3.3 实验工况与测点布置
    3.4 实验装置与测量仪器
        3.4.1 焓差实验室
        3.4.2 环境舱
        3.4.3 负离子发生器
        3.4.4 人工污染源
        3.4.5 空气负离子检测仪
        3.4.6 便携式激光气溶胶检测仪
    3.5 平衡方程及净化效率、负离子利用率
    3.6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M_(2.5)净化效果的分析与讨论
    4.1 概述
    4.2 PM_(2.5)浓度的变化规律
    4.3 PM_(2.5)净化强度
    4.4 PM_(2.5)净化强度的相关性分析
    4.5 PM_(2.5)净化效率
    4.6 负离子浓度变化规律
    4.7 负离子利用率
    4.8 负离子对PM_(2.5)的净化效果与其他学者的研究对比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M_(2.5)净化效果的现场实测与分析
    5.1 概述
    5.2 实测研究方法
        5.2.1 实测方案
        5.2.2 测试房间、颗粒物测量仪、空气负离子检测仪
    5.3 PM_(2.5)净化强度的实测与分析
    5.4 PM_(2.5)净化强度的实测验证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TiO2-ACF光催化净化室内空气中过敏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光催化净化技术
        1.2.2 TiO_2负载技术
        1.2.3 光催化净化影响因素
        1.2.4 TiO_2的改性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TiO_2光催化机理研究
    2.1 纳米TiO_2光催化净化机理
    2.2 TiO_2粒子的结构与性质
    2.3 TiO_2载体的选择
    2.4 TiO_2的制备与负载
    2.5 影响TiO_2光催化效率的因素
    2.6 TiO_2的改性处理
    2.7 光催化反应器结构
    2.8 本章小结
3 TiO_2-ACF光催化装置的制备及试验设计
    3.1 实验目的
    3.2 TiO_2光催化材料的制备与负载
        3.2.1 载体的选择
        3.2.2 TiO_2的制备方法
        3.2.3 TiO_2的负载方法
        3.2.4 所用仪器与试剂
        3.2.5 TiO_2-ACF光催化材料的制备
        3.2.6 TiO_2-ACF光催化材料再生方法
    3.3 TiO_2-ACF光催化装置的制作
        3.3.1 紫外灯的选型
        3.3.2 风机的选型
        3.3.3 外层滤料的选择
        3.3.4 光催化装置的制作
    3.4 实验方法
        3.4.1 过敏原的选择
        3.4.2 实验空间的选择
        3.4.3 自然菌采集计数方法
        3.4.4 实验影响因素分析
        3.4.5 实验流程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光催化净化过敏原的实验结果及讨论
    4.1 仅使用活性炭纤维时净化自然菌效率
    4.2 光照种类对净化自然菌效率的影响
    4.3 光照强度对净化自然菌效率的影响
    4.4 TiO_2负载量对净化自然菌效率的影响
    4.5 过滤速度对净化自然菌效率的影响
    4.6 TiO_2-ACF光催化材料使用寿命与再生效果
    4.7 本章小结
5 TiO_2光催化材料的改性实验
    5.1 实验目的
    5.2 TiO_2改性实验影响因素
    5.3 实验所需试剂及仪器
    5.4 改性TiO_2光催化材料的制备
    5.5 实验结果
        5.5.1 TiO_2改性对净化自然菌效率的影响
        5.5.2 TiO_2改性后对可见光响应的改变
        5.5.3 Fe~(3+)掺杂量对净化自然菌效率的影响
        5.5.4 改性后TiO_2-ACF光催化材料使用寿命与再生效果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引入自然要素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的积极利用
        1.1.2 地下空间绿色节能发展的需求
        1.1.3 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品质亟需提升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研究现状
        1.3.2 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研究现状
        1.3.3 相关实践探索
        1.3.4 研究现状小结
    1.4 研究对象与范围
        1.4.1 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
        1.4.2 自然要素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地下空间引入自然要素的基础研究
    2.1 地下空间的特殊性
        2.1.1 地下空间的属性特点
        2.1.2 地下空间环境的物理特殊性
    2.2 地下空间与自然要素的关系
        2.2.1 地下空间引入自然要素的意义
        2.2.2 地下空间引入自然要素的选择
        2.2.3 自然要素在地下空间中的作用
    2.3 地下空间引入自然要素的设计途径
        2.3.1 引入自然光的设计途径
        2.3.2 自然通风的设计途径
        2.3.3 水体的引入设计途径
        2.3.4 植物的引入设计途径及种类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引入自然要素设计的价值分析
    3.1 地下空间特殊性对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的影响
        3.1.1 对环境品质的影响
        3.1.2 对交通效率的影响
        3.1.3 对空间品质的影响
    3.2 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人的主观感受及需求调研分析
        3.2.1 问卷调研
        3.2.2 结果分析
        3.2.3 人的主观需求分析
    3.3 引入自然要素设计对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的意义
        3.3.1 满足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中人的需求
        3.3.2 提升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的交通效率
        3.3.3 塑造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的场所精神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引入自然要素设计要点剖析
    4.1 引入自然要素与地下空间设计关联点
        4.1.1 环境层面
        4.1.2 功能层面
        4.1.3 空间及形态层面
    4.2 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外部环境剖析
        4.2.1 气候条件与引入自然要素设计
        4.2.2 季节变化与引入自然要素设计
    4.3 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特点剖析
        4.3.1 空间功能类型剖析
        4.3.2 空间组织与形式剖析
        4.3.3 人的行为特点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相关说明
    5.2 地下建筑引入自然要素案例
        5.2.1 上海世博轴
        5.2.2 日本长堀地下街
    5.3 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引入自然要素案例
        5.3.1 名古屋“荣”综合交通枢纽地下空间
        5.3.2 成都天府广场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
        5.3.3 深圳岗厦北综合交通枢纽
        5.3.4 天津于家堡交通枢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引入自然要素的设计策略与方法
    6.1 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引入自然要素的设计原则
        6.1.1 安全性原则
        6.1.2 一体化原则
        6.1.3 以交通导向为核心原则
        6.1.4 舒适性原则
        6.1.5 功能性原则
        6.1.6 生态美学原则
        6.1.7 地域性原则
    6.2 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引入自然要素的规划设计策略
        6.2.1 结合城市公共空间
        6.2.2 结合城市道路空间
    6.3 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引入自然要素的外部形态设计策略
        6.3.1 以内部空间主导的采光通风模式为主——融于环境,突出重点
        6.3.2 以外部空间形态为主导的采光通风模式为主——成为焦点,表达城市个性
    6.4 针对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中各要点的设计
        6.4.1 空间组织
        6.4.2 功能与形式
        6.4.3 交通节点空间设计
    6.5 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的空间品质设计
        6.5.1 空间环境舒适度设计
        6.5.2 空间识别性和导向性设计
    6.6 小结
结语与展望
    结语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一体化设计视角下的兰州市养老院室内环境设计研究 ——以半山养老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养老设施现状
        1.1.2 兰州市老龄化现状
        1.1.3 养老院室内环境一体化设计趋势
    1.2 研究内容及相关概念界定
        1.2.1 课题研究内容
        1.2.2 研究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国外方面
        1.4.2 国内方面
        1.4.3 研究评述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养老院建筑中的室内环境一体化设计分析
    2.1 老年人特征对养老院室内环境一体化设计的需求
        2.1.1 老年人生理特征
        2.1.2 老年人心理特征
        2.1.3 老年人行为特征
        2.1.4 老年人视觉特征
        2.1.5 一体化设计需求总结
    2.2 养老院建筑案例中的一体化设计分析
        2.2.1 案例一:芬兰波蒂拉老年人之家
        2.2.2 案例二:特别养护老人之家“BLUE POYYP”
        2.2.3 案例三:户田市立健康福祉中心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养老院室内环境一体化设计原则与策略
    3.1 养老院室内环境一体化设计原则
        3.1.1 多维度融合原则
        3.1.2 整体性原则
        3.1.3 连续性原则
        3.1.4 关联性原则
        3.1.5 情感功效性原则
        3.1.6 渗透性原则
        3.1.7 地域文化性原则
    3.2 养老院室内环境一体化设计策略
        3.2.1 多维度融合的布局组织
        3.2.2 室内风格整体统一
        3.2.3 装饰界面连续衔接
        3.2.4 家具与空间关联配置
        3.2.5 陈设软装中的情感功效
        3.2.6 室外景观的融入渗透
        3.2.7 导视系统与文化融合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兰州市养老院室内环境现状分析
    4.1 兰州市养老院室内环境现状
        4.1.1 室内空间布局现状
        4.1.2 风格界面装饰现状
        4.1.3 公共区域环境现状
        4.1.4 卧室区域环境现状
        4.1.5 卫生间环境现状
        4.1.6 导视系统设计现状
    4.2 兰州市养老院室内环境现存问题
        4.2.1 功能空间配置不齐全
        4.2.2 室内环境陈旧简陋
        4.2.3 配置家具与环境不符
        4.2.4 陈设软装不适宜
        4.2.5 安全细节设计不到位
        4.2.6 导视系统无特色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兰州市半山养老院室内环境一体化设计方案
    5.1 半山养老院室内环境一体化设计项目概况
        5.1.1 项目区位
        5.1.2 平面现状
    5.2 半山养老院室内环境一体化设计思路
        5.2.1 设计目标
        5.2.2 设计问题
        5.2.3 设计理念
    5.3 半山养老院室内环境一体化设计方案
        5.3.1 空间布局一体化设计
        5.3.2 大厅一体化设计
        5.3.3 卧室一体化设计
        5.3.4 卫生间一体化设计
        5.3.5 餐厅一体化设计
        5.3.6 书法阅览室一体化设计
        5.3.7 健身房一体化设计
        5.3.8 走廊一体化设计
        5.3.9 屋顶花园一体化设计
        5.3.10 导视系统一体化设计
    5.4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兰州市半山养老院室内环境一体化设计方案

(7)设计导向的资源循环型住宅技术研究 ——技术框架、设计策略与评价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碳减排的责任
        1.1.2 住宅领域的资源利用问题
        1.1.3 我国相关政策
    1.2 理论溯源
        1.2.1 废弃物交换
        1.2.2 工业生态学
        1.2.3 循环经济
        1.2.4 资源循环概念的产生
    1.3 国外理论综述
        1.3.1 欧美相关理论综述
        1.3.2 日本相关理论综述
    1.4 国内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
        1.4.1 源头与引入
        1.4.2 相关法规
        1.4.3 设计实践
        1.4.4 理论体系
    1.5 研究对象、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图
2. 资源循环住宅设计策略框架的生成
    2.1 语义辨析
        2.1.1 资源
        2.1.2 循环
        2.1.3 资源循环
        2.1.4 住宅
    2.2 循环层级与资源类型
    2.3 资源解析
        2.3.1 土地
        2.3.2 空间
        2.3.3 使用资源
        2.3.4 建筑材料
    2.4 理想模式
        2.4.1 土地循环的理想模式
        2.4.2 空间循环的理想模式
        2.4.3 使用资源循环的理想模式
        2.4.4 建筑材料循环的理想模式
    2.5 国内当下研究与缺欠
        2.5.1 我国城市居住用地容积率的管理现状与研究
        2.5.2 我国住宅空间循环与研究现状
        2.5.3 我国当下资源循环设备利用与研究现状
        2.5.4 我国建筑材料循环与研究现状
    2.6 技术框架的生成
        2.6.1 规划设计策略
        2.6.2 空间形态设计策略
        2.6.3 设备网络设计策略
        2.6.4 部件构造设计策略
    2.7 其他研究问题与篇幅安排
    本章小结
3 规划设计策略——最优容积率
    3.1 推算流程
    3.2 住宅需求量
        3.2.1 总人口
        3.2.2 城市人口峰值的推算
        3.2.3 理想家庭规模
        3.2.4 套均面积
        3.2.5 非居住因素
    3.3 居住用地可供给量
        3.3.1 耕地需求量
        3.3.2 其他类型用地
    3.4 平均容积率
        3.4.1 具体城市的建设用地
        3.4.2 具体城市的人口峰值
        3.4.3 未来居住用地比重与配套公建标准
    3.5 具体地块容积率
    本章小结
4. 空间与形态设计策略——开放式设计
    4.1 三维形态优化策略
        4.1.1 基本计算思路
        4.1.2 特定面积的体量优选
        4.1.3 面积变化中的体量优选
    4.2 内部空间开放策略
        4.2.1 空间弹性的提升
        4.2.2 增减协调
        4.2.3 低影响
    4.3 外形开放设计
        4.3.1 研究样本的选择
        4.3.2 住宅的形态分类方式
        4.3.3 基本类型举例
        4.3.4 多变支撑体的生成方法
    本章小结
5. 设备网络设计策略——资源循环网络的构建
    5.1 住宅内部资源循环框架的生成
        5.1.1 住宅内部的资源类型
        5.1.2 住宅内部资源循环基本框架
    5.2 资源的直接需求
        5.2.1 热的直接需求
        5.2.2 电的直接需求量(包含照明)
        5.2.3 水的直接需求量
        5.2.4 气(通风)的直接需求量
    5.3. 外部可再生资源的供给潜力
        5.3.1 太阳能辐射量
        5.3.2 降水
        5.3.3 风力发电
    5.4 各项资源的彼此转化与效率
        5.4.1 光——电转化
        5.4.2 光——热转化
        5.4.3 电采暖
        5.4.4 水源热泵
        5.4.5 空气热回收
    5.5 住宅内部资源平衡网络的生成
        5.5.1 太阳辐射转化的优先级
        5.5.2 太阳辐射的季节分配
        5.5.3 不同设备网络结构之间的效率比较
    5.6. 实体设计
        5.6.1 水的收集
        5.6.2 太阳能热电生产转化装置
        5.6.3 层间风压平衡阀
    本章小结
6. 部件与构造设计策略之一——预防性构造设计
    6.1 既有住宅调研对象的选择
        6.1.1 维修周期
        6.1.2 建筑类型
        6.1.3 调研小区的选择
    6.2 病状生成基本诱因
        6.2.1 水气滞留
        6.2.2 冷热变化
        6.2.3 风力作用
        6.2.4 内力作用
        6.2.5 传热系数
        6.2.6 形态因素
        6.2.7 人为因素
        6.2.8 住宅病状信息框架
    6.3 调研结果汇总
    6.4 病理判断与预防性设计
        6.4.1 外墙面部(饰面层、门窗角、落水管)
        6.4.2 阳台部(支撑、面板)
        6.4.3 底层防护部(泛水、散水、落水管口)
        6.4.4 公共交通空间(入户门、竖向管道、楼梯)
    本章小结
7. 部件与构造设计策略之二——基于居住行为的模数网格
    7.1 居住行为的采集和频率统计
    7.2 居住行为的筛选
    7.3 家庭居住行为集合的形成
        7.3.1 马斯洛需求定义的引申和行为分级
        7.3.2 依照家庭类型划分的居住行为集合
    7.4 居住行为的空间尺度(23种)
        7.4.1 生理需求类行为
        7.4.2 安全需求类行为
        7.4.3 社交需求行为
        7.4.4 尊重需求行为
        7.4.5 自我实现需求行为
    7.5 套型设计与模数网格的生成
    本章小结
8 部件与构造设计策略之三——易拆装设计
    8.1 易拆装联接的基本方式
        8.1.1 螺栓连接
        8.1.2 弹簧连接
        8.1.3 磁性连接
        8.1.4 卡扣连接
        8.1.5 绳扣连接
        8.1.6 胶粘连接
    8.2 设计流程及示例(以梁柱结合部为例)
        8.2.1 初步设计
        8.2.2 受力分析
        8.2.3 接合部安全系数、变形量分析及设计优化
    8.3 接合部设计列举
        8.3.1 基础内部部件之间的连接
        8.3.2. 基础部与上部支撑体的连接
        8.3.3 围护结构的安装与连接
        8.3.4 内填充体
    本章小结
9. 资源循环住宅评价指标体系
    9.1 当下相关标准的缺失
    9.2 资源循环住宅评价标准基本构成
        9.2.1 组成结构
        9.2.2 概念框架
        9.2.3 评价范畴
        9.2.4 指标体系
        9.2.5 权重系数
        9.2.6 分值设定与分级标准
    9.3 评分项及指标值
        9.3.1 规划(11分)
        9.3.2 空间形态(27分)
        9.3.3 设备网络(42分)
        9.3.4 部件构造(22分)
    9.4 实践案例评价
        9.4.1 北京雅士合金公寓(1星级)
        9.4.2 日本竹中工务社资源循环住宅设计提案(2星级)
        9.4.3 资源循环住宅的理想设计(3星级)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我国城市住宅节能率的变化
附录2 我国城市住宅节能率淘汰值的计算
附录3 我国各类建材可再生比重的说明
附录4 大连既有住区病状调研数据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恢复性环境理论的互联网企业办公环境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1.2.2 选题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与概念界定
    2.1 恢复性环境的定义及理论基础研究
        2.1.1 恢复性环境的定义
        2.1.2 恢复性环境理论基础
        2.1.3 恢复性环境的评估
        2.1.4 其它相关理论基础
    2.2 互联网企业办公环境基础研究
        2.2.1 基本概念解析
        2.2.2 办公环境发展演变
        2.2.3 互联网企业办公环境系统构成
    2.3 互联网从业者相关研究
        2.3.1 互联网从业者生理心理现状
        2.3.2 互联网从业者压力来源
        2.3.3 互联网从业者行为模式
        2.3.4 互联网从业者对办公环境的需求
    2.4 恢复性环境与互联网企业办公环境的关联构建
        2.4.1 恢复性环境引入互联网办公环境的必要性
        2.4.2 恢复性环境理论引入互联网办公环境的适用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互联网企业办公环境相关调研与恢复性分析
    3.1 互联网从业人员调研与解析
        3.1.1 身心健康问卷调查
        3.1.2 压力知觉现状
        3.1.3 调研结果解析
    3.2 互联网企业办公环境现状调研与解析
        3.2.1 调研对象选取
        3.2.2 案例调研分析
        3.2.3 现状问题总结
    3.3 互联网企业办公环境影响要素恢复性分析
        3.3.1 互联网企业办公环境影响要素
        3.3.2 环境影响要素恢复作用分析
        3.3.3 互联网企业办公环境恢复机制分析
    3.4 互联网企业办公环境影响要素恢复效果评估
        3.4.1 恢复性环境质量评估方法
        3.4.2 影响要素恢复性评估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具有恢复性作用的互联网企业办公环境设计原则与策略
    4.1 恢复性互联网企业办公环境设计原则
        4.1.1 环境健康原则
        4.1.2 空间灵活原则
        4.1.3 人性化原则
        4.1.4 文化创新原则
    4.2 物理环境调节策略
        4.2.1 室内空气质量调节
        4.2.2 室内温湿度调节
        4.2.3 室内光环境营造
        4.2.4 室内声环境营造
    4.3 功能布局细部优化策略
        4.3.1 满足人群需求的功能分布
        4.3.2 关注人群心理的布局优化
        4.3.3 办公家具的细部优化
    4.4 环境色彩与材质配置策略
        4.4.1 整体色彩配置策略
        4.4.2 界面色彩设计
        4.4.3 材质配置策略
    4.5 室内绿化设计策略
        4.5.1 具有恢复性效果的植物选择
        4.5.2 绿化布局位置
        4.5.3 绿化配置方式与生长条件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互联网企业从业人员身心健康调查问卷
附录 B 办公室内环境舒适度调查问卷
附录 C 影响因素恢复性评估打分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9)哈尔滨市老年人居环境的园艺疗法应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老龄化现象与城市养老问题突出
        1.1.2 环境设计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
        1.1.3 园艺疗法与保健型园林的兴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2 概念与理论
    2.1 园艺疗法的基本概述
        2.1.1 园艺疗法的定义
        2.1.2 园艺疗法内容
        2.1.3 园艺疗法的特性
        2.1.4 园艺疗法与其他疗法的关系
    2.2 老年人居环境的基本概述
        2.2.1 老年人
        2.2.2 养老模式
        2.2.3 人居环境
    2.3 园艺疗法应用于老年人居环境的支持性理论
        2.3.1 环境对人体健康的促进理论
        2.3.2 老年人健康行为的促进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哈尔滨市老年人居环境的园艺疗法应用潜力调查
    3.1 调研地点
    3.2 调研步骤
        3.2.1 初步调研
        3.2.2 具体调研
    3.3 调研结果
        3.3.1 老年人在现居环境中的活动情况分析
        3.3.2 园艺疗法对老年人的吸引力调查
    3.4 调研总结
        3.4.1 哈尔滨市老年人居环境的现状分析
        3.4.2 园艺疗法在哈尔滨市老年居住环境的应用潜力
    3.5 适于老年居住环境的园艺疗法空间类型分析
        3.5.1 老年人的活动类型分析
        3.5.2 老年人的需求空间类型与园艺疗法空间营造对策
    3.6 本章小结
4 园艺疗法在哈尔滨市老年人居环境中的应用模式
    4.1 园艺疗法在老年环境中的应用目标
    4.2 老年人特征与园艺疗法环境的对应关系
        4.2.1 生理特征与园艺疗法的生理环境
        4.2.2 心理特征与园艺疗法的心理环境
        4.2.3 行为特征与园艺疗法的活动环境
    4.3 园艺疗法在老年环境中的设计原则
        4.3.1 安全性原则
        4.3.2 可识别性原则
        4.3.3 舒适性原则
        4.3.4 活动性原则
        4.3.5 保健性原则
        4.3.6 人本化原则
    4.4 园艺疗法的应用模式—活动模式(Activity mode)
        4.4.1 活动模式的内容
        4.4.2 活动模式的方式
        4.4.3 活动模式的步骤
    4.5 园艺疗法的应用模式—景观模式(Landscape Mode)
        4.5.1 室内模式之“立面园艺景观”
        4.5.2 室内模式之“房间园艺景观”
        4.5.3 室内模式之“阳台园艺景观”
        4.5.4 室外模式之“屋顶园艺景观”
        4.5.5 室外模式之“庭院园艺景观”
        4.5.6 室外模式之“公园园艺景观”
        4.5.7 专项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园艺疗法在哈尔滨市老年公寓的应用研究
    5.1 哈尔滨市老年公寓基本概况
    5.2 园艺疗法活动模式的实用效果探究
        5.2.1 活动目的
        5.2.2 活动方法
        5.2.3 活动结果
        5.2.4 活动模式应用结果分析
    5.3 园艺疗法的景观模式的优化应用研究
        5.3.1 室内园艺景观优化设计
        5.3.2 室外园艺景观优化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净化热反射涂料的洁净性及节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室内外空气污染状况
        1.1.2 我国能源状况
        1.1.3 净化热反射涂料现状
        1.1.4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热反射涂料发展历程
        1.2.2 电气石粉在涂料中的应用
        1.2.3 能耗模拟研究现状
        1.2.4 室内环境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净化热反射涂料机理
    2.1 净化热反射涂料隔热机理
    2.2 净化热反射涂料节能机理
        2.2.1 围护结构内表面平衡
        2.2.2 透明围护结构传热过程
    2.3 净化热反射涂料净化机理
        2.3.1 电气石粉释放负离子机理
        2.3.1.1 电解水机理
        2.3.1.2 光催化机理
    2.4 负离子的作用
        2.4.1 负离子的净化杀菌机理
        2.4.2 负离子对人体的作用
    2.5 负离子评价等级标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室外污染物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3.1 雾与霾的概念
    3.2 室外气溶胶对人类影响及主要构成
    3.3 米氏方程理论
        3.3.1 米氏方程原理
        3.3.2 米氏方程的特性
        3.3.3 米氏方程的应用
    3.4 大气无机盐的生成研究
        3.4.1 硫酸盐的生成研究
        3.4.2 硝酸盐的生成研究
    3.5 四季无机盐生成的影响因素
        3.5.1 春季温湿度对无机盐生成的影响
        3.5.2 夏季温湿度对无机盐生成的影响
        3.5.3 秋季温湿度对无机盐生成的影响
        3.5.4 冬季温湿度对无机盐生成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净化热反射涂料的洁净性能研究
    4.1 净化热反射涂料介绍
    4.2 Airpak简介
    4.3 模拟描述
        4.3.1 模型描述
        4.3.2 模拟参数的确定
        4.3.3 模拟工况的选择
    4.4 室内负离子分布模拟
        4.4.1 自然热压情况下室内负离子浓度分布
        4.4.2 自然开窗情况下室内负离子浓度分布
        4.4.3 空调送风情况下室内负离子浓度分布
    4.5 温湿度对位置浓度的影响
        4.5.1 位置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4.5.2 温度对位置浓度的影响
        4.5.3 湿度对位置浓度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净化热反射涂料的节能性能研究
    5.1 净化热反射涂料的介绍及选取
        5.1.1 墙体热反射涂料的选择
        5.1.2 热反射窗膜的选择
    5.2 室内模型设置
        5.2.1 建筑材料参数的设置
        5.2.2 模型构架设置
    5.3 理论计算热反射涂料
        5.3.1 冬季能耗计算
        5.3.2 夏季能耗计算
    5.4 Design Builder模拟办公楼能耗
        5.4.1 软件介绍
        5.4.1.1 能耗软件介绍
        5.4.1.2 DesignBuilder软件介绍
        5.4.2 模型模型描述及相关参数设置
        5.4.2.1 模型描述
        5.4.2.2 相关参数设置
        5.4.3 典型办公间能耗分析
        5.4.4 办公楼能耗分析
        5.4.5 空调温度对节能效果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冬季保健 从净化室内空气开始(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全屋新风系统设计研究 ——以墙式新风机设计为例[D]. 张阳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基于风险认知与沟通的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研究[D]. 何素艳. 山西大学, 2020
  • [3]负离子对办公建筑PM2.5的净化效果研究[D]. 王俊腾.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4]TiO2-ACF光催化净化室内空气中过敏原的研究[D]. 张峥.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5]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引入自然要素的设计研究[D]. 鄢晓洵.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6]一体化设计视角下的兰州市养老院室内环境设计研究 ——以半山养老院为例[D]. 王璐.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7)
  • [7]设计导向的资源循环型住宅技术研究 ——技术框架、设计策略与评价标准[D]. 刘扬.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8]基于恢复性环境理论的互联网企业办公环境设计策略研究[D]. 项雨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9]哈尔滨市老年人居环境的园艺疗法应用设计研究[D]. 张莹莹.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10]净化热反射涂料的洁净性及节能性能研究[D]. 李阳. 沈阳建筑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冬季健康从净化室内空气开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