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改革探索

户籍制度改革探索

一、户籍制度改革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赵军洁,张晓旭[1](2021)在《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历程回顾、改革估价和趋势判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户籍制度就像中国浩浩荡荡人口迁移的一道闸门,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以人口迁移和福利分配为直接表征的户籍制度改革,经历了二元户籍严格管制、二元户籍制度松动、二元户籍制度有限突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构建、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五个阶段,呈现出明显的渐进式、分类化的特点。长期以来,城乡和区域户籍利益分配的失衡逐渐形塑了户籍利益二元分化的格局,凸显了户籍制度改革的片面性和滞后性。事实上,户籍制度改革的成本并非高不可攀,且改革收益要远大于成本。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应更加注重统筹户籍利益差别,构建一元户籍制度,真正实现居住地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和普惠化。

唐琼,高莉圆[2](2021)在《新型城镇化与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基于耦合协调模型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借鉴已有的耦合理论研究,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户籍制度综合评价体系和系统耦合协调模型,收集2014—2019年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户籍制度的相关数据,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对两者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户籍制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耦合相关关系,协同水平不断上升,但二者之间仍未建立起优质协调关系。因此,应继续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调整不协调因素,充分释放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对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使其与新型城镇化进程高度协调,共同促进城乡社会的全面进步。

欧阳慧,李智[3](2021)在《迈向2035年的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是我国突破户籍制度改革困境、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关键期,也是各城市竞相"抢夺"人才人口、放开放宽落户门槛的重大机遇期。如何着眼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现人口有序流动,是我国急需研究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分阶段制定短期和远期目标,并围绕改革目标,按照"全覆盖、兜底线、均等化"的原则,逐步推进配套基本公共服务向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覆盖的改革举措。针对当前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议持续放开放宽城市落户条件,选择沿海地区城市群开展户籍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加强对外来人口密集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农民工住房和随迁子女教育的保障水平,"人地钱"挂钩政策向人口重点聚集城市倾斜,不断完善进城落户农民工农村"三权"维护与退出机制,切实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定居的美好愿望,实现人口有序流动。

王瑜,林晓莉[4](2021)在《城乡要素关系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文中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制度变迁视角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促进城乡要素融合方面的核心目标既包括通过壮大集体经济让集体成员分享改革红利,也包括通过到户权能的退出机制安排,打好城乡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制度安排基础,以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乡村振兴。在当前改革试验区的经验中,具体机制探索主要包括,资产变现维度的抵押权增益与财产权实现,人口权益维度的成员机制保障与权能流动,集体收益维度的产权、事权、治权协同。下一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城乡要素融合的机制,亟需在改革试验中探索出新路径,抓紧完善股份制改革后相关管理制度,明晰农村集体经济的功能,加快推进相关配套机制的创新和协同。

刘佳蕊[5](2021)在《武汉市落户政策改革研究 ——以武汉市JA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阎昫含[6](2021)在《沈阳市户籍制度改革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户籍制度是国家或地区开展人口普查和常住居民登记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是国家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户籍制度所涉及的民事登记管理,不仅包含人口流动、户籍迁移、出生死亡、婚丧嫁娶等相关事宜,同时还涉及劳动就业、养老保险、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等核心问题,是党和国家长久以来高度重视的社会管理工作,目前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推动户籍制度改革,配套相关政策保障户籍公众服务,为户籍制度改革工作的全面落实提供了有力保障。本文首先概述了沈阳市户籍制度改革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以及近年来沈阳市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举措。具体表现为自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国务院于2014年正式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2015年,沈阳市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全市城镇化发展,出台了《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同时沈阳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标准印发《沈阳振兴发展战略规划》,为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适应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进一步放开了沈阳市户口落户限制,创新人口管理工作,取得了城镇化率显着提高、区域吸引力增强和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效果。其次,本文结合沈阳市户籍制度改革发展实际,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方法分别从对其户籍制度改革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户籍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总量不大、国家层面对进城农民土地权等方面政策尚不明晰、持有居住证的农业转移人口不愿意在城镇落户以及落户政策与相关城市间存在不足等,然后采用访谈调查的方法分析户籍制度改革存在问题的根本动因,具体包括户籍制度改革理念不强、配套改革政策跟进不到位、居住证与户口缺少功能划分以及落户政策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此基础上,最后本文提出进一步推进沈阳市户籍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加强户籍制度改革的新理念、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相关配套政策落实到位、加强居住证与户口之间的功能划分以及结合市情实际制定适宜的落户措施等。

王宁[7](2021)在《城乡融合背景下济南市户籍制度改革研究》文中提出城乡融合战略是我国为推进城乡建设、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优化我国城乡关系有着重要意义。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在于人的融合,在我国户籍制度极大地影响着人口流动的规模与方式,因此以户籍制度为切入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程显得尤为重要。户籍制度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管理制度,不仅涵盖了人口落户的条件,还包含了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公共服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成为影响人口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阻碍了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生产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业人口开始向城镇转移。农业转移人口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落户条件的限制,他们无法在城市落户,也无法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城市户籍制度的刚性约束阻碍了人口平等、自由、畅通地流动,长此以往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城乡均衡发展。此外,人口流动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面对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人口已由过去的“负担”变为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城市的发展亟需大量的人力资本。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限制人口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内容,加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已经成为当今时代重要的发展课题。本文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时代背景,梳理了户籍制度改革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历程,阐明了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与举措,站在推拉理论、期望收入理论与路径依赖理论的视角,采用实证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比分析法剖析济南市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对推动济南市城乡融合发展、加速人口流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发挥的积极作用。但济南市在户籍制度改革中也存在城乡户籍利益未发生根本变化、户籍制度改革缺乏产业支撑与完善的配套制度、涉及户籍制度改革的多部门间协调难度高等问题,结合济南市自身情况,提出促进城乡户籍利益均等化、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机制、健全与流动人口挂钩的财政土地政策、加强多部门间协同联动机制六条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现有的研究户籍制度改革的文章多侧重于宏观政策分析,本文以城乡融合为背景,结合具体的城市分析户籍制度改革,分析角度较为新颖。文章的主体划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本篇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对有关概念定义和基本理论进行了解释描述;第三部分梳理了户籍制度改革的历程与改革的新要求;第四部分详细介绍了济南市户籍制度改革的内容,总结了改革的成效;第五章分析户籍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六章对下一步济南市户籍制度改革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对同类型的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有借鉴意义;第七章对论文进行总结并提出展望。

郑国强[8](2021)在《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形成机理及效应研究》文中指出劳动力市场扭曲是中国市场化改革中的典型特征,主要体现为劳动力配置扭曲和劳动力价格扭曲两个方面。作为要素市场中的关键要素,劳动力是连接其他生产要素的重要纽带,知识、技术和管理等要素依附于劳动力本身,资本、土地和数据等要素需要通过劳动力才能实现激活和运转,劳动力市场的配置扭曲和价格扭曲必然对整个要素市场的配置和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将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并把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价格反应灵活作为今后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目标,这意味着深化劳动力等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在此背景下,探究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形成机理及其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通过对有关劳动力市场扭曲的理论和文献进行系统总结,归纳出劳动力市场扭曲形成的市场内生性因素和政策引致性因素,进而探寻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形成的理论机理;通过对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从中归纳出不同阶段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变化特征,进而探寻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形成的历史逻辑;通过对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的测度,并基于省级宏观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对影响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形成的制度性因素进行实证检验,进而探寻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形成的现实因素。其次,基于城市、企业以及个人三个层面的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位数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有序概率模型等计量方法,从生产率效应、创新效应以及创业效应等角度实证考察了劳动力市场扭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再次,基于微观调查数据,采用有序概率模型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模型等计量方法,从居民阶层认同和幸福感两个角度实证考察了劳动力市场扭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最后,根据研究结论给出中国劳动力市场化改革的相关建议。基于上述思路,本文的具体研究框架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阐明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同时对论文中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创新点进行了论述。第二章是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综述。在理论基础方面,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对劳动力市场扭曲形成的理论机理进行梳理:(1)马克思有关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思想以及马克思的劳动力流动配置理论和劳动力工资理论。(2)西方经济学各流派关于劳动力市场扭曲的理论论述。文献综述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1)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形成原因。通过对既有文献的整理,本文对劳动力市场扭曲产生的市场内生性因素和政策引致性因素进行了总结。(2)劳动力市场扭曲的经济效应。主要包括有关劳动力市场扭曲“生产率效应”、“技术创新效应”以及“就业创业效应”的文献。(3)劳动力市场扭曲的社会效应。主要包括市场化改革和劳动力市场扭曲对社会阶层影响的文献。第三章对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历史演进和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首先,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化改革的演进历程进行了梳理,探究了相关政策要点以及劳动力配置扭曲和价格扭曲的时序变迁。其次,采用生产函数法和市场化指数法对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区域特征和变化趋势。最后,从政府经济赶超行为与增长目标管理、官员晋升激励、户籍制度以及工会双重职能定位等视角对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形成的特殊制度性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采用宏观省级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第四章是劳动力市场扭曲的经济效应。首先,考察了劳动力市场扭曲的生产率效应。采用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从城市层面实证检验了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其次,考察了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创新效应。采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从企业层面实证检验了劳动力市场扭曲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最后,考察了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创新效应。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从个体层面实证检验了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居民创业活动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第五章是劳动力市场扭曲的社会效应。以居民阶层认同的变化衡量社会阶层变迁,以居民幸福感间接衡量社会福利水平,并从这两个角度对劳动力市场扭曲的社会效应进行了考察。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实证检验了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居民阶层认同和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第六章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和相关对策建议。

符梦霞[9](2021)在《积分落户制度的行政法研究》文中提出国务院在2014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对城区人口数量达到500万以上的大城市,要求建立积分落户制度,以期能够达到户籍制度改革的要求,推进在大城市合法稳定居住和就业的人口实现市民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杭州、哈尔滨等15座城市均已提出积分落户制度,该项制度正在各个城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积分落户制度是户籍改革制度的主力军,各大城市陆续出台了相关规范性文件来落实该制度,但是积分落户制度在文本规定和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积分管理体系设定标准有待规范,具体表现在积分指标标准混乱,违反比例原则,积分分值差距过大违反合理性原则及落户总体指标量过低;规范性文件作为积分落户制度的主要载体,其制定过程缺乏公众参与;相对人申请落户程序低效,不符合高效便民原则的要求;积分落户制度的相关救济制度不健全,包括其救济方式不明确、行政机关内部的问责机制有待改进。这些问题影响到积分落户制度的实效发挥,如不能进一步完善,将不利于户籍改革制度的深化和发展。本文通过整理规范性文件、收集各城市落户情况等方式来对积分落户制度进行理论及实证分析。首先从积分落户制度的由来入手,详细介绍了积分落户制度出台的背景,指出其本质是二元户籍制度向一元户籍制度转化过程中的产物;其后对积分落户制度的相关文本进行解读,在立法上以规范性文件为主要形式,分析了积分落户行为的法律性质是行政确认;积分落户制度遵循了平等原则、公开原则以及合法原则,建立了一套明确的指标体系。然后总结积分落户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成效,不仅有序推进了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提高了城市的软实力,而且还有利于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公民的人权;在此基础上,对积分落户制度进行综合分析,剖析出积分落户制度在文本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规范积分管理指标体系、引入听证制度等公众参与方式、政府多部门合作提高积分落户制度实施的效率和健全相关救济制度方面来完善积分落户制度。

李思特[10](2021)在《社会公平视角下的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维护社会公平是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要手段,维护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内涵的价值取向。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较为重视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公平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公平统一”作为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通过公平实现普惠性特征,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完善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挖掘社会公平理念的基本内涵,比较了不同公平观的特点与区别;通过梳理不同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相关论述与思想,比较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公平理念;通过回顾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发展,阐释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变化特点;通过总结成就与问题,把握了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通过对于理念、目标与路径的解读,明确了新时代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方向。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从社会保障公平理念的定位、社会保障公平理念的选择、社会保障的发展道路三个问题入手,论证了本文研究的必要性。以社会公平视角对社会保障问题进行解读,既明确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内涵,也定位了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基本视角。文章对现有研究成果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梳理、分类:纵向来看,关于社会保障公平问题的研究可分为理念探索阶段、共识形成阶段以及新时代以来的理念定型阶段;横向来看,相关的研究又可以划分为规范性研究、实证分析研究以及基于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构建视角进行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文章主要采用了跨学科综合分析法、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以及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全文的理论支撑。首先,在概念界定的章节,明确了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阐明了新时代社会保障的基本内涵以及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公平观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理念,也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选择。依据公平观的不同,社会保障模式可分为完全自由主义模式、重视公平的自由主义以及马克思公平观下的社会保障模式。其次,阐明了文章的的理论基础:按照“最大幸福”原则,以边沁、密尔为代表的古典功利主义持有的公平观可以总结为经济公平。福利经济学接受了功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社会福利是个人福利的总和。旧福利经济学将公平视为效用的均等化,同时指出,由于边际效用递减的存在,国民财富必须均等分配才能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新福利经济学采用了序数效用论,在公平的问题上存在着价值中立的倾向。罗尔斯的公平观有着对于功利主义的批判、以及对于福利经济学的超越。罗尔斯将公平作为社会的首要价值,并提出了正义的两个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不同于上述学者。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是衡量社会公平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以公平为主线,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进行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孕育出真正的社会公平。此外,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可以概括为社会保险思想、社会救助与福利思想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理论。第三章梳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理念的论述与思想。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公平特点的变化,来源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社会公平问题认识上的变化。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通过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得社会公平从根本上得以实现。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体现社会公平的制度设计。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社会公平通过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重要再分配手段之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作为衡量社会公平的关键标准。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应该允许一定程度的合理差距。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公平理念,主要追求的是经济意义上的平等。而社会保障制度则被视为稳定社会的有效途径。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念,将公平问题提升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同时还将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社会建设,纳入到“四位一体”的总布局当中;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建设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表述。这都使得社会保障的公平问题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这一时期的公平观,开始由经济公平向社会公平转变,由形式意义上的公平向实质公平深化。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公平正义问题。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了社会公平问题的基本向度。公平可持续是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继续坚持的方向。习近平将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公平问题进一步具象化为“底线公平”。“底线公平”的提法,突出了社会保障“社会生活安全网”的基本定位,也调和了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的内在矛盾。第四章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总结。由理念到实践,从顶层设计到制度实施。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社会保障公平理念的变化,也影响着社会保障制度实践的变革。本章以社会保障的公平问题为主线,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发展划分为共3个时期:(1)计划经济时期。(2)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市场化探索时期。(3)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公平性矫正的时期。在计划经济时期,随着社会主义政权的确立,中国从无到有建立了“国家—单位”的社会保障模式。虽然保障水平尚不发达,保障覆盖存在薄弱环节,但总体来看,由于实行均等化原则因而公平程度较好。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的逐步确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中国开始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之路。这一时期改革的阶段性与非同步特征,客观上影响了社会保障公平性的实现。在第三个时期,城乡社会保障公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随着新农合、新农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先后确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得以补足。另一方面,城乡地区社会保障公平性不断完善的阶段。随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制度的确立以及城镇养老金双轨制的并轨,社会保障公平性进一步提升,由“全面覆盖”开始走向“全民覆盖”。此外,本章还以公平性为视角,分析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历史演进特点:在建国初期,由于采取了国家保障模式,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绝对公平的特点;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理念的提出,社会保障制度被视作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配套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弱化了其公平内涵。党的十七大以后,随着“建设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理念的提出,社会保障又被强化为作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手段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越发趋于成熟。社会保障制度自身就成为了社会公平的具象化体现。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实现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就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总而言之,从理念、实践两方面进行把握,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有着如下特点:在理念层面,社会保障首先由计划经济时期的起点公平,让位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公平,并在十八大前后再度向社会公平复归;在实践层面,由统一的国家保障,转变为带有城乡分立特点的自助与共济相结合,并在新时代以来随着制度实践的不断补足,向着提供均等社会保障服务的弥合化方向发展。第五章首先从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视角解读了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中公平问题的内涵。其次,梳理了新时代以来社会保障公平问题建设取得的成果:在社会救助领域,通过脱贫攻坚专项计划,完善了以低保制度为代表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在社会保险领域,解决了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的城乡分立问题;整合了城镇地区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双轨制”现状。在社会福利领域,社会福利由狭义制度向广义制度拓展,由特殊性制度向普惠型制度扩充。最后,指明了新时代社会保障发展面临着的公平问题:其一,社会保障存在身份公平问题。新时代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明确,社会保障制度的准入资格是以职业、收入、户籍归属等要素差别化对待,还是一视同仁地以国民身份作为前提。其二,社会保障制度区域公平问题仍然严重。区域公平问题既包括各省份地区之间,社会保障发展的协调问题,也包括城乡社会保障实际待遇水平的均衡问题。其三,在老龄化加剧,人口出生率减少的背景下,防范社会保障制度可能出现的代际问题风险,是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需要面对另一重大课题。本章还就身份公平问题、区域公平问题、代际公平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出了分析。第六章提出了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方向,并从理念、总体目标、实现路径共三方面进行论述。首先,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保障公平的原则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社会保障公平的根本宗旨;共享发展理念是建设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价值引领。其次,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民生七有”。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是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最后,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适度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是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实现路径。以上基本内容从社会保障制度的适用范围、保障对象、责任主体、保障水平、体系构建等五个方面,对新时代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明确的路径指引。这其中,兜底线”通过完善底线性、普惠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底线公平;“织密网”侧重于调节非均等公平;“建机制”通过法制化与体系化共进并举,体现规则公平;“覆盖全面”、“城乡统筹”保障主体公平;“保障适度”、“可持续发展”助力代际公平的实现;“权责清晰”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协议公平。

二、户籍制度改革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户籍制度改革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历程回顾、改革估价和趋势判断(论文提纲范文)

一、户籍制度改革的历程回顾
    (一)1956—1978年:二元户籍严格管制阶段
    (二)1978—1992年:二元户籍制度松动阶段
    (三)1992—2002年:二元户籍制度有限突破阶段
    (四)2002—2012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构建阶段
    (五)2012年至今: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阶段
二、户籍制度改革的成本收益估价
    (一)户籍制度改革的成本并非高不可攀
    (二)户籍制度改革的收益远大于成本
三、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和趋势判断
四、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设计
    (一)强化督促地方政府继续拓宽进城落户通道
    (二)加大“人地钱挂钩”激励力度
    (三)进一步完善居住证制度
    (四)逐步完善居民身份证登记制度和集成功能

(2)新型城镇化与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基于耦合协调模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型城镇化与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耦合作用机制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权重的确定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1. 指标标准化。
        2. 指标权重的确定。
        3.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三、构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户籍制度耦合协调度模型
    (一)耦合协调度模型的建立
    (二)相关关系的确定
四、耦合协调水平分析
    (一)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
    (二)我国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水平分析
    (三)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户籍制度改革耦合协调度分析
五、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讨论与启示
    (一)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问题讨论
        1. 城乡户籍制度改革进程明显慢于新型城镇化进程。
        2. 社保制度城乡差异大城乡二元结构仍未真正打破。
        3. 受户籍利益分配影响农民进城落户意愿不够强烈。
    (二)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对策启示
        1. 强化户籍制度改革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
        2. 实施社会福利均等化以促进社会公平。
        3. 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3)迈向2035年的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4年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城市落户条件放开放宽的力度前所未有
    (二)户籍城镇人口增长规模和速度提升显着
二、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城市“选择性落户”较为普遍
    (二)落户城市的“隐形门槛”依然存在
    (三)农业转移人口重点聚集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压力较大
    (四)公共服务、农村土地等配套改革明显滞后
    (五)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相关激励政策作用有限
三、迈向2035年户籍制度改革的总体设计
    (一)迈向2035年户籍制度改革的阶段目标
        1.短期(2020—2030年):
        2.远期(2031—2035年):
    (二)现阶段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
        1.推动落户门槛持续放宽放开,通过“互联网+户政服务”实现“公开化”监督。
        2.完善居住证的功能体系和管理体系,推动居住证“强功能、扩数量”。
四、加快推进与户籍制度改革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改革
    (一)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做到幼有所育
    (二)重点解决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做到学有所教
    (三)重点满足农民工就业新需求,做到劳有所得
    (四)简化异地就医结算手续,做到病有所医
    (五)促进社会保险全覆盖,做到老有所养
    (六)推进住房保障政策落地,做到住有所居
    (七)加大对特殊人群的保障力度,做到弱有所扶
五、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持续放开放宽城市落户条件
    (二)选择沿海城市群地区开展户籍制度综合改革试点
    (三)着力提高农民工住房和随迁子女教育的保障水平
    (四)“人地钱”挂钩政策向重点城市倾斜
    (五)构建进城落户农民工农村“三权”维护与退出机制

(4)城乡要素关系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二、制度变迁视角下城乡要素的分割与融合
    (一)第一阶段:城乡二元体制的建立与要素市场分割
    (二)第二阶段:劳动力流动成为城乡二元体制的突破
    (三)第三阶段:减负惠农带来城乡关系的历史性转折
    (四)第四阶段:城乡要素融合成为农村改革重点目标
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城乡要素融合的现有机制
    (一)资产变现维度:抵押权增益与财产权实现
    (二)人口权益维度:以成员机制保障权能流动
    (三)集体收益维度:提升产权事权治权的协同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稳
四、进一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城乡要素融合
    (一)抓紧完善股份制改革后相关管理制度
    (二)探索明晰农村集体经济的性质和功能
    (三)加快推进相关配套机制的创新和协同

(6)沈阳市户籍制度改革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关键词阐释
        1.2.1 户籍
        1.2.2 户籍制度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相关理论
        1.4.1 户籍制度改革理论
        1.4.2 人口理论
        1.4.3 公共政策执行理论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2 沈阳市户籍制度改革现状概述
    2.1 沈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2.1.1 自然地理状况
        2.1.2 经济发展状况
        2.1.3 社会发展状况
    2.2 沈阳市户籍制度改革发展历程
        2.2.1 计划经济时期的二元户籍制度阶段(1949~1992)
        2.2.2 市场经济时期的初步改革阶段(1993~2009)
        2.2.3 新型工业化时期的综合改革阶段(2010~现在)
    2.3 沈阳市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举措
        2.3.1 全面降低落户条件限制
        2.3.2 大范围推行居住证制度
        2.3.3 建立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
    2.4 沈阳市户籍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
        2.4.1 城镇化率显着提高
        2.4.2 区域吸引力增强
        2.4.3 社会综合治理能力提升
3 沈阳市户籍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3.1 沈阳市户籍制度改革现状问卷调查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3.1.2 调查对象的特征
        3.1.3 调查的主要内容及调查结果
    3.2 沈阳市户籍制度改革现状访谈
        3.2.1 访谈提纲的设计与实施
        3.2.2 访谈结果分析
    3.3 沈阳市户籍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总量不大
        3.3.2 进城农民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国家政策不明晰
        3.3.3 农业转移人口缺乏城镇落户意愿
        3.3.4 落户政策与周边城市相比缺乏竞争力
    3.4 沈阳市户籍制度改革问题的成因分析
        3.4.1 户籍制度改革重要性认识不足
        3.4.2 配套改革政策措施跟进不到位
        3.4.3 居住证与户口之间缺少功能划分
        3.4.4 落户政策的指向性和针对性不强
4 其他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借鉴
    4.1 上海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借鉴
        4.1.1 积极推行积分落户制度
        4.1.2 创新健全户籍管理制度
    4.2 南京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借鉴
        4.2.1 优化完善户口迁移政策
        4.2.2 创新健全户籍管理制度
        4.2.3 切实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4.3 深圳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借鉴
        4.3.1 全力推行积分落户制度
        4.3.2 切实实施居住证制度
5 推进沈阳市户籍制度改革的对策
    5.1 树立户籍制度改革的新理念
        5.1.1 强化户籍制度改革的认识
        5.1.2 加强户籍制度改革人才团队建设
        5.1.3 促进户籍制度改革的信息化建设
    5.2 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相关配套政策落实到位
        5.2.1 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5.2.2 加快推进土地确权工作
        5.2.3 积极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5.3 加强居住证与户口之间的功能划分
        5.3.1 深入实施居住证制度
        5.3.2 打破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壁垒
        5.3.3 实现人口信息资源社会共享
    5.4 结合市情实际制定适宜的落户措施
        5.4.1 督促地方出台户改实施细则
        5.4.2 对高学历人才实施相应的落户政策
        5.4.3 尽快全面实现户籍“一元化”管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沈阳市户籍制度改革现状的问卷调查
附录B 访谈提纲(持有居住证人员)
附录C 访谈提纲(户籍制度改革工作的管理人员)
致谢

(7)城乡融合背景下济南市户籍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难点及创新点
        1.5.1 论文的难点
        1.5.2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城乡融合相关概念
        2.1.1 城镇化和城镇化率
        2.1.2 新型城镇化
        2.1.3 城乡融合
    2.2 户籍制度相关概念
        2.2.1 户籍制度
        2.2.2 二元户籍制度
        2.2.3 户籍制度改革
    2.3 理论基础
        2.3.1 推拉理论
        2.3.2 期望收入理论
        2.3.3 路径依赖理论
第3章 户籍制度改革历程及其改革背景
    3.1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发展历程
        3.1.1 改革初始阶段
        3.1.2 改革攻坚阶段
        3.1.3 深化改革时期
    3.2 济南市城镇化建设历程
        3.2.1 城镇化全面推进阶段
        3.2.2 城镇化稳定发展阶段
        3.2.3 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
        3.2.4 城乡融合发展阶段
    3.3 城乡融合与济南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新要求
        3.3.1 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要求
        3.3.2 户籍制度改革的新要求
第4章 城乡融合阶段济南市户籍制度改革实践
    4.1 济南市户籍制度改革举措
        4.1.1 差别化的户口迁移政策
        4.1.2 分区域合理控制人口流动
        4.1.3 大幅降低落户门槛
        4.1.4 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
    4.2 济南市户籍制度改革成效
        4.2.1 有效地破解城乡户籍二元结构
        4.2.2 极大地提升城镇化率
        4.2.3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5章 济南市户籍制度改革中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5.1 济南市户籍制度改革中的问题
        5.1.1 城乡间户籍附着的利益未发生根本变化
        5.1.2 改革缺乏良好的产业支撑
        5.1.3 公共服务相关配套推力不够
        5.1.4 改革对社会承载力提出挑战
    5.2 影响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分析
        5.2.1 改革涉及多部门协调难度高
        5.2.2 改革缺乏相关法律法规配套
        5.2.3 “人、地、财”挂钩机制不健全
第6章 城乡融合背景下的济南市完善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
    6.1 推动城乡间户籍利益均等化
    6.2 营造良好的制度运行产业环境
    6.3 完善普惠性的公共服务配套
    6.4 健全“人、地、财”挂钩机制
        6.4.1 促进“人财挂钩”机制建立
        6.4.2 促进“人地挂钩”机制建立
    6.5 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形成机理及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市场扭曲的内涵
        1.3.2 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定义
        1.3.3 劳动力市场扭曲的表现形式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综述
    2.1 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市场扭曲的理论
        2.1.1 马克思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思想
        2.1.2 马克思的劳动力流动配置理论
        2.1.3 马克思的劳动力工资理论
    2.2 西方经济学关于劳动力市场扭曲的理论
        2.2.1 新古典学派的均衡价格工资理论与职业竞争理论
        2.2.2 新制度学派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2.2.3 新凯恩斯学派的效率工资理论与“局内人-局外人”理论
        2.2.4 新剑桥学派的社会经济因素理论
        2.2.5 激进经济学派的劳动力市场扭曲理论
    2.3 劳动力市场扭曲的相关文献综述
        2.3.1 劳动力市场扭曲的成因
        2.3.2 劳动力市场扭曲的经济效应
        2.3.3 劳动力市场扭曲的社会效应
        2.3.4 文献评述
第3章 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历史演进和形成机理
    3.1 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历史演进
        3.1.1 劳动力市场的初步发育阶段(1978-1991 年)
        3.1.2 劳动力市场的加速发展阶段(1992-2002 年)
        3.1.3 劳动力市场的相对成熟阶段(2003-2012 年)
        3.1.4 劳动力市场的深化改革阶段(2013 年至今)
    3.2 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的测度与现状分析
        3.2.1 生产函数法
        3.2.2 市场化指数法
    3.3 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形成机理与实证分析
        3.3.1 形成机理分析
        3.3.2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3.3.3 实证分析
        3.3.4 本节小结
第4章 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的经济效应
    4.1 劳动力市场扭曲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
        4.1.1 问题的提出
        4.1.2 理论机制分析
        4.1.3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4.1.4 实证结果分析
        4.1.5 本节小结
    4.2 劳动力市场扭曲与企业创新
        4.2.1 问题的提出
        4.2.2 理论机制分析
        4.2.3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4.2.4 实证结果分析
        4.2.5 本节小结
    4.3 劳动力市场扭曲与居民创业
        4.3.1 问题的提出
        4.3.2 理论机制分析
        4.3.3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4.3.4 实证结果分析
        4.3.5 本节小结
第5章 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的社会效应
    5.1 劳动力市场扭曲与居民阶层认同
        5.1.1 问题的提出
        5.1.2 理论机制分析
        5.1.3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5.1.4 实证结果分析
        5.1.5 本节小结
    5.2 劳动力市场扭曲与居民幸福感
        5.2.1 问题的提出
        5.2.2 理论分析
        5.2.3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5.2.4 实证结果分析
        5.2.5 本节小结
第6章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9)积分落户制度的行政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积分落户制度的由来
    (一)积分落户制度的含义
    (二)由来
        1.古代的户籍制度
        2.1949 年——2010年间的户籍制度
        3.居住证制度
        4.积分落户制度
二、积分落户制度的文本解读
    (一)在立法上以规范性文件为主要形式
    (二)积分落户行为的性质:行政确认
        1.积分落户行为流程
        2.积分落户行为属于具体行政行为
        3.积分落户行为是一种行政确认
    (三)积分落户制度遵循的基本原则
        1.平等原则
        2.公开原则
        3.合法原则
    (四)已建立明确的指标体系
三、积分落户制度的实施成效
    (一)有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进程
    (二)提高城市“软实力”
    (三)有利于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公民人权
四、积分落户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文本规定存在的问题
        1.规范性文件制定过程缺乏公众参与
        2.积分管理体系设定标准有待规范
    (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申请落户程序低效
        2.积分落户制度的救济制度不健全
五、积分落户制度的完善建议
    (一)文本规定的完善建议
        1.引入听证制度等公众参与方式
        2.规范积分管理指标体系
    (二)实施过程中的完善建议
        1.政府多部门合作促进积分落户制度实施效率
        2.健全相关的救济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社会公平视角下的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社会公平视阈下社会保障问题的理论资源与基础
    2.1 概念辨析与关系界定
        2.1.1 社会公平的概念界定
        2.1.2 社会保障的概念界定
        2.1.3 公平观影响社会保障的基本理念
        2.1.4 公平观影响社会保障的模式选择
    2.2 西方学者的理论资源
        2.2.1 功利主义的公平观
        2.2.2 福利经济学的公平观
        2.2.3 “福利国家自由主义”的公平观
    2.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公平思想
        2.3.1 社会公平取决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2.3.2 以公平为主线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批判
        2.3.3 对社会主义公平观的探索与构想
    2.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保障思想
        2.4.1 基于再生产理论的社会保险思想
        2.4.2 基于劳动力相对过剩的社会救助与福利思想
        2.4.3 基于平均利润率理论的保险基金理论
第3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3.1 毛泽东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3.1.1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公平的权利基础
        3.1.2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前提
        3.1.3 社会保障制度是体现社会公平的制度设计
    3.2 邓小平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3.2.1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公平的物质保证
        3.2.2 按劳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阶段性体现
        3.2.3 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共同富裕的使命追求
    3.3 江泽民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3.3.1 确保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实现的要求
        3.3.2 社会保障制度是推进社会公平的基本措施
        3.3.3 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
    3.4 胡锦涛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3.4.1 拓展了社会公平的维度
        3.4.2 深化了社会公平的认识
        3.4.3 强化了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公平取向
    3.5 习近平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3.5.1 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向度
        3.5.2 共享发展是社会公平的实现形式
        3.5.3 公平与可持续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原则
        3.5.4 底线公平是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要求
第4章 社会公平视角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
    4.1 以公平为主线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4.1.1 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保障理念与制度实践
        4.1.2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市场化探索
        4.1.3 以社会公平理念为先导的社会保障公平性矫正
    4.2 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特征的发展趋势
        4.2.1 理念:由起点公平到经济公平,并向社会公平复归
        4.2.2 制度:由单位保障到城乡分立,并向城乡一体迈进
第5章 社会公平视角下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
    5.1 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公平维度
        5.1.1 权利公平之维
        5.1.2 机会公平之维
        5.1.3 规则公平之维
    5.2 新时代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取得的成就
        5.2.1 社会救助
        5.2.2 社会保险
        5.2.3 社会福利
    5.3 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面临的公平问题
        5.3.1 身份公平问题
        5.3.2 区域公平问题
        5.3.3 代际公平问题
    5.4 新时代社会保障公平问题产生的原因
        5.4.1 立法进程严重滞后引发身份公平问题
        5.4.2 制度统筹层次不高引发区域公平问题
        5.4.3 转制成本责任归属不清引发代际公平问题
第6章 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
    6.1 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理念之基
        6.1.1 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保障公平的原则立场
        6.1.2 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社会保障公平的根本宗旨
        6.1.3 共享发展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引领
    6.2 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
        6.2.1 幼有所育
        6.2.2 学有所教
        6.2.3 劳有所得
        6.2.4 病有所医
        6.2.5 老有所养
        6.2.6 住有所居
        6.2.7 弱有所扶
    6.3 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实现路径
        6.3.1 “兜底线”完善底线公平
        6.3.2 “织密网”调节非均等公平
        6.3.3 “建机制”强化规则公平
        6.3.4 “覆盖全民”、“城乡统筹”实现主体公平
        6.3.5 “保障适度”、“可持续”凸显代际公平
        6.3.6 “权责清晰”、“多层次”确保协议公平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户籍制度改革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历程回顾、改革估价和趋势判断[J]. 赵军洁,张晓旭. 宏观经济研究, 2021(09)
  • [2]新型城镇化与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基于耦合协调模型的分析[J]. 唐琼,高莉圆. 经济论坛, 2021
  • [3]迈向2035年的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J]. 欧阳慧,李智. 经济纵横, 2021(09)
  • [4]城乡要素关系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J]. 王瑜,林晓莉.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21(05)
  • [5]武汉市落户政策改革研究 ——以武汉市JA区为例[D]. 刘佳蕊.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6]沈阳市户籍制度改革对策研究[D]. 阎昫含.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7]城乡融合背景下济南市户籍制度改革研究[D]. 王宁. 山东大学, 2021
  • [8]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形成机理及效应研究[D]. 郑国强. 吉林大学, 2021(01)
  • [9]积分落户制度的行政法研究[D]. 符梦霞. 浙江工商大学, 2021(12)
  • [10]社会公平视角下的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 李思特. 吉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户籍制度改革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