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X减Y大于等于几

加X减Y大于等于几

一、加X减Y大于等于几(论文文献综述)

付圣杰[1](2019)在《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研究 ——以“数与代数”领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成为了数学教育界的热点问题,而实现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是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继而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作为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再一次引起学者关注。但现有课堂教学研究多关于新授课,对复习课关注较少。本文进行的是关于小学“数与代数”领域单元复习课教学研究,选取国家公共资源服务平台“一师一优课”中6节“部级”复习课,通过对这6节复习课之间的相互比较,了解当今小学数学复习课课堂教学的实践样态,研究小学数学复习课课堂的特征,从而为一线教师打造优质数学复习课课堂提供思路。首先结合教育观察理论以及其他类型课堂视频分析的框架,基本确定了含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行为三方面的分析维度。通过深入分析,发现这几节数学单元复习课异中存同,共性有:第一,教学目标方面,比较关注学生数学基本知识掌握、数学思考,但表述需要改进;第二,从教学结构来看,教学环节成分基本相同;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第三,从练习设置来看,练习题目设置具有层次性;第四,从问题设置来看,教师多采取问题串导学的方式,认知型问题居多;第五,从反馈方式来看,多注重积极正向反馈,方式灵活。6节单元复习课个性有:第一,有的教师情感目标关注较少;第二,教学环节占比、教学反馈类型、提出问题类型依据学段变化。针对上述特征,结合当前复习课现状,得到以下启示:单元复习课应促进三维目标融合、应明确学生的复习起点、应设置层次分明的练习、应主动放权给学生、应活用反馈与提问。

范雯婷[2](2018)在《初中数学课堂有效对话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笔者进行的为期一年的“初中数学课堂有效对话”实践,主要通过实录、访谈、数据分析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对话的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文绪论。主要阐述了问题提出的背景,梳理了国内外对话教学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首先探讨了对话的涵义及有效对话的内涵与特征,在此基础上,基于初中数学的六大核心能力,探讨了数学课堂有效对话的内涵。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主要通过实录、访谈、数据分析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对话的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第四部分是对数学课堂有效对话策略的初步构建。以第二部分理论探讨和第三部分实证研究为基础,依据数学课堂有效对话理论,尝试地提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对话的策略。第五部分总结了本课题研究结论,并对研究中存在不足及后续努力进行了说明。

徐磊[3](2015)在《地质雷达探测正演模拟及其工程应用》文中提出近年来,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越来越快,其面临的地形、地质条件以及探测环境越来越复杂,给地质雷达的探测及解译带来困难。针对上述问题,对地质雷达探测正演模拟开展了理论研究与物理试验,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利用MATLAB开发了基于时域有限差分(FDTD)的二维TM波GPR探测正演计算软件。该软件从FDTD的三大要素(差分格式、解的稳定性、吸收边界条件)出发,利用二阶精度的中心差分近似把麦克斯韦旋度方程中的微分算符直接转化为差分形式,转化成地质雷达正演模拟的时域有限差分方程。同时,在数值稳定性条件和理想色散关系的基础上,计算出合理的时间采样间隔和空间离散间隔,并利用二维Yee元胞对正演模型进行网格的剖分,并且对每个网格设置对应的正演模型电性参数。但是由于受到计算机储存空间的限制,FDTD的计算模型大小是固定的、有限的,在FDTD计算中计算机无法模拟一个无限大的计算区域,因此,为了更好的模拟GPR探测发射的电磁波在无限大开域中的传播过程,加入了完全匹配层(Perfectly Matched Layer,PML)吸收边界条件。(2)利用C#开发了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GPR探测正演建模软件。该软件集成读取正演模型图像、介质参数赋值以及建模数据转换并输出的功能,可以读取利用任何画图软件画好的正演模型图像,对模型图像的不同颜色进行介质参数赋值,并转换成正演模型数据文件,供GPR探测正演计算软件运算使用,有效的简化了正演建模过程。(3)利用该GPR探测正演模拟软件的动态显示模块,通过动态输出连续时刻的场值分布图像,模拟GPR探测发射的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过程,便于更形象的了解和分析GPR探测中电磁波传播过程和规律。(4)利用该GPR探测正演模拟软件针对隧道及地下工程中的典型不良地质体(溶洞、断层)、典型结构物(钢筋、钢拱架)、典型分界面(层状、阶梯状、沟渠状)模型分别进行了正演模拟,模拟得到对应的GPR探测正演模拟结果,同时对结果进行了对比与分析。(5)针对隧道及地下工程中的典型不良地质体和典型结构物,设计了相应的GPR探测物理试验,发现GPR探测物理试验的探测验结果与数值正演模拟结果基本一致,二者互相验证,对地质雷达探测的数据解译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6)总结了隧道及地下工程中典型目标体的判断准则,并在实际施工中应用,并证明判断准则是正确可靠的。

徐祖强[4](2014)在《基于余数系统的双通道滤波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代数字信号处理领域,数字滤波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双通道滤波器以其优越的性能,成为人们应用与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在合成孔径雷达,视频驱动器,音频驱动器,自适应滤波等科研领域,双通道滤波器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然而,传统二进制系统下的数字滤波器在超高速信息流的场合,越来越难以同时满足实时性和高精度的双重要求,其原因在与:在二进制补码系统中,加法运算的进位链传播延时无法得到有效克服,而加法器是数字运算的基础,数字信号处理中两个基本的模块之一---乘法器---也是由加法器构成的。如果加法运算的延时过大的话,整个系统的性能将受到极大的制约。为提高加法器的性能,人们提出了超前进位加法器、进位保留加法器、并行前缀加法器等各种优化加法性能的加法器结构,这些结构的加法器虽然在运算速度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却是以增大芯片面积为代价,并衍生出另外一个日益突出的矛盾---功耗。因而在数字信号处理中,努力提高加法器和乘法器的运算效率,一直是人们不懈努力的方向。余数系统以其天然的并行特性、较强的差错控制和纠错能力为数字信号处理器的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本文针对余数系统下滤波器设计最为重要的模块---模乘法器----的设计,提出了自己一套方法,该方法克服了传统的乘法器设计过程中部分积过多,导致运算延时较大的缺点。传统二进制乘法器设计采用的编码方法最为常用的是BOOTH编码,BOOTH编码虽然优越,但仍然囊括一些不必要的运算,譬如’0’,在实际的乘法运算过程中是不参加运算的,这些不必要的运算,完全可以通过优化编码的方法加以消除。本文采用的BOOTH编码和CSD编码相结合的编码方式(笔者称之为BOOTH/CSD混合编码)就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BOOTH编码的不足。余数系统中另外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高效地实现后向转换器,所谓的后向转换器,指的是,从余数系统到二进制系统之间的转换单元,之所以要进行转换是因为余数系统是一个无权值数值表征系统,单纯从该系统的数值表示中人们无法直观的获取信息的大小、正负及奇偶等相关信息。在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中,数据溢出也是一个重要的处理环节,缩放技术是处理溢出的一种重要的算法,在二进制系统中,我们通常可以通过位扩展和截位运算来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同样,在余数系统中,也可以采用类似的缩放技术。但余数系统下的缩放技术相对要复杂的多,至今仍没有高效的算法实现,这也限制了余数系统在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的应用。

侯华洋[5](2014)在《数学公式中文发音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学是一门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学科。数学从早期研究数量、结构、空间以及变化等概念,到现今致力于科学、工程、医学和经济学等领域,数学几乎是无处不在,它的可用性和高价值特点无疑使得它成为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一门学科。数学源自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文明自然发展的一个产物。数学公式的产生是由于需要太多的文字来描述一件事情,其过程过于繁琐,人们慢慢学会使用一些抽象的图形,符号等来描述一些复杂的文字叙述,因此数学公式具有丰富的含义。然而对于数学公式的读法大家现在都是采用经验性读法,没有一套公认的发音标准。因此,数学公式中文发音存在读法差异大,随意性强,歧义性多等缺点。本文主要研究如何使用线性的文字无歧义地、简洁地描述含义丰富的二维结构公式,该研究成果在教师教学,交流沟通,视障者学习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该方法的过程中,本文首先从国内外数学公式发音方法着手,查看现有方法的一些不足之处;然后比较数学公式中文发音方法和国外的发音方法的区别,进而找出数学公式的歧义产生原因;紧接着制定一套数学公式基本读法规则MathAL (Mathematical Audio Language);设计相应实验验证该读法的正确性,无歧义性,简洁性,习惯性等。MathAL规则基于数学公式发音歧义性分析,利用指示符确定数学公式中操作符的作用范围,提出原子公式概念,减少指示符冗余。经验证,通过该规则的学习,数学公式歧义性得到了降低,数学公式的发音长度进一步缩短,基本符合人们阅读数学公式的习惯。

富月[6](2009)在《基于多模型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自适应解耦控制》文中研究表明非线性多变量不确定系统的自适应解耦控制问题一直是控制界富有挑战性的难题。本文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九七三)项目“复杂工业生产过程实时智能控制理论与算法研究(2002CB312201)”的支持下,分别针对非线性多变量参数未知和参数跳变系统,提出了基于多模型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解耦控制方法,建立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分析,并开展了仿真研究。理论分析与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归纳如下:(1)将一类非线性、单变量、零动态渐近稳定系统的多模型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方法推广到多变量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模型与神经网络的多变量自适应控制方法,建立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分析,放宽了非线性单变量自适应控制方法要求系统高阶非线性项全局有界的条件。提出了相应的间接自适应控制方法,建立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对上述方法开展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2)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一类非线性、多变量、零动态不稳系统,提出了自适应闭环解耦控制方法,建立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分析。该方法由一个线性鲁棒自适应闭环解耦控制器、一个非线性神经网络自适应闭环解耦控制器和一个切换机制组成。提出了相应的间接自适应闭环解耦控制方法,建立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对上述方法开展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上述方法可以实现近似动态解耦和稳态解耦。(3)将开环解耦补偿器和上述自适应闭环解耦控制策略相结合,提出了可以实现动态解耦的开环解耦控制方法,建立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间接自适应开环解耦控制方法,建立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对上述方法开展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4)针对非线性参数跳变系统,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由N个解耦控制器组成的智能解耦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由一个常规神经网络自适应解耦控制器、一个可重新赋值的神经网络自适应解耦控制器和N-2个固定参数神经网络解耦控制器以及一个切换机制组成,建立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分析,并以某大型引射式跨音速风洞系统为背景,开展了仿真实验研究,仿真结果表明了在阶梯变马赫数工况下,可以实现稳定段总压和试验段马赫数之间的动态解耦。

二、加X减Y大于等于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X减Y大于等于几(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研究 ——以“数与代数”领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1. 数学教育进入“素养本位”时代
        2.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现状反思
        3. 对教学质量提升的不舍追求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综述
        1. 单元复习课教学价值研究
        2. 单元复习课教学问题研究
        3. 单元复习课教学模式研究
        4. 单元复习课教学策略研究
        5. 单元复习课教学评价研究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一、研究设计
    (一) 确定研究维度
    (二) 选取研究样本
    (三) 观看视频录像
    (四) 进行统计分析
二、数学单元复习课观察维度解析
    (一) 教学目标
        1. 目标的设置
        2. 目标的表述
    (二) 课堂结构
    (三) 教学行为
        1. 教师提问
        2. 教师反馈
三、数学单元复习课特征分析
    (一) 教学目标设计分析
        1. 教学目标的内容分析
        2. 教学目标的表述分析
    (二) 教学结构设计分析
        1. 教学环节更替分析
        2. 教学主要环节分析
    (三) 教学行为设计分析
        1. 教师提问行为分析
        2. 教师反馈行为分析
四、研究结论
    (一) 单元复习课的共性与个性
        1. 单元复习课的共性
        2. 单元复习课的个性
    (二) 单元复习课的研究启示
        1. 单元复习课应促进三维目标的融合
        2. 单元复习课应明确学生的复习起点
        3. 单元复习课应精心设计练习与导入
        4. 单元复习课应将主动权移交给学生
        5. 单元复习课应活用教学反馈与提问
五、结语
    (一) 研究不足
    (二)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课A教学实录
附录二: 课B教学实录
附录三: 课C教学实录
附录四: 课D教学实录
附录五: 课E教学实录
附录六: 课F教学实录
致谢

(2)初中数学课堂有效对话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3 研究的现状
    1.4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
第二章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对话的涵义
    2.2 有效对话的内涵与特征
    2.3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对话的内涵
第三章 实证研究
    3.1 实验对象
    3.2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3.3 课堂实录数据分析
    3.4 质化分析
第四章 数学课堂有效对话构建策略
    4.1 数学课堂对话始于数学问题
    4.2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4.3 科学留白,给学生自由天空
    4.4 对话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社会经验
    4.5 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是实施有效对话的关键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教师谈话
附录2 课堂实录
致谢

(3)地质雷达探测正演模拟及其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工作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FDTD的GPR探测正演模拟方法及程序实现
    2.1 FDTD的基本原理
    2.2 基于FDTD的GPR探测正演模拟方法及流程
    2.3 GPR正演模拟的计算机实现
    2.4 GPR正演模拟算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目标体的正演模拟及其响应特征
    3.1 GPR探测电磁波传播过程动态模拟及其成图过程
    3.2 典型不良地质体的GPR探测正演模拟及其响应特征
    3.3 典型结构物的GPR探测正演模拟及其响应特征
    3.4 典型分界面的GPR探测正演模拟及其响应特征
    3.5 复杂水体结构的GPR探测正演模拟及其响应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PR探测物理试验
    4.1 物理试验GPR系统简介
    4.2 典型不良地质体的GPR探测物理试验
    4.3 典型结构物的GPR探测物理试验
    4.4 GPR探测目标体判断准则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PR探测工程应用
    5.1 GPR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5.2 GPR在地面探测中的应用
    5.3 GPR在隧道衬砌检测中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在读期间申请的专利
在读期间获得的奖励
致谢
附件

(4)基于余数系统的双通道滤波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基于余数系统的数字滤波器的研究概况
    1.3 论文组织结构安排
第2章 余数系统的数学基础
    2.1 引言
    2.2 余数系统的定义
    2.3 余数系统的基本性质
    2.4 中国剩余定理
    2.5 新中国剩余定理
    2.6 索引乘法运算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模加法器理论与设计
    3.1 引言
    3.2 传统二进制加法器理论
        3.2.1 半加器
        3.2.2 全加器
    3.3 进位传播加法器
    3.4 进位保留加法器
    3.5 并行前缀运算加法器
    3.6 模加法器的设计
        3.6.1 通用模加法器的设计
        3.6.2 模2~n + 1、 2~n-1加法器的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模乘法器的设计
    4.1 引言
    4.2 传统二进制下乘法器的设计
        4.2.1 普通二进制乘法器
        4.2.2 基于 BOOTH 编码的二进制乘法器
        4.2.3 几种基于查找表的乘法器结构
    4.3 特殊余数基模乘法器设计
        4.3.1 模2~n-1乘法器
        4.3.2 模2~n+1乘法器
        4.3.3 基于 CSD/Booth 混合编码的模2~n +1乘法器
    4.4 本章总结
第5章 余数系统的若干问题
    5.1 引言
    5.2 余数系统的前向转换
    5.3 余数系统的后向转换
        5.3.1 基于混合基的后向转换
        5.3.2 基于中国剩余定理的后向转换
    5.4 余数基的选择和构建
    5.5 余数系统下的数值检测
        5.5.1 以符号为基础的检测
        5.5.2 以大小为基础的检测
    5.6 余数系统的数值缩放技术
        5.6.1 研究概况
        5.6.2 缩放算法实现
        5.6.3 基扩展的实现
        5.6.4 余数基{2~n-1,2~n ,2~n+1}的2n缩放实现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余数系统下的双通道滤波器的设计和实现
    6.1 引言
    6.2 余数系统下双通道滤波器的实现
    6.3 本章小结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大摘要

(5)数学公式中文发音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总体介绍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 相关研究介绍
第二章 数学公式发音
    2.1 数学公式中文发音现状
    2.2 中英数学公式读音差异性
    2.3 数学公式歧义性
    2.4 数学公式阅读环境分类
    2.5 数学公式发音方法分类
    2.6 歧义原因分析
    2.7 小结
第三章 数学公式读法规则MathAL
    3.1 基本规则
    3.2 原子公式
    3.3 其他读音规则
    3.4 转换方法
    3.5 小结
第四章 实验分析
    4.1 实验设计
    4.2 实验结果分析
        4.2.1 听写实验结果分析
        4.2.2 朗读实验结果分析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MathML Content元素详解
    附录2 数学公式样本
    附录3 测试公式的MathAL读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多模型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自适应解耦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非线性自适应控制研究现状
        1.2.1 基于反馈线性化的非线性自适应控制
        1.2.2 基于Backstepping的非线性自适应控制
        1.2.3 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自适应控制
    1.3 多模型自适应控制研究现状
        1.3.1 间接多模型自适应控制
        1.3.2 直接多模型自适应控制
        1.3.3 加权多模型自适应控制
    1.4 多变量自适应解耦控制研究现状
        1.4.1 线性自适应解耦控制
        1.4.1.1 开环自适应解耦控制
        1.4.1.2 闭环自适应解耦控制
        1.4.2 非线性自适应解耦控制
        1.4.3 多模型自适应解耦控制
    1.5 存在问题及本文工作
第二章 基于多模型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多变量自适应控制
    2.1 引言
    2.2 问题描述
    2.3 基于多模型与神经网络的多变量直接自适应控制
        2.3.1 一步超前最优控制
        2.3.2 直接自适应控制
        2.3.2.1 线性鲁棒直接自适应控制器
        2.3.2.2 非线性神经网络直接自适应控制器
        2.3.2.3 切换机制
        2.3.2.4 算法总结
        2.3.3 稳定性和性能分析
        2.3.4 仿真实验
    2.4 基于多模型与神经网络的多变量间接自适应控制
        2.4.1 间接自适应控制
        2.4.1.1 线性鲁棒间接自适应控制器
        2.4.1.2 非线性神经网络间接自适应控制器
        2.4.1.3 切换机制
        2.4.1.4 算法总结
        2.4.2 稳定性和性能分析
        2.4.3 仿真实验
    2.5 结论
第三章 基于多模型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自适应闭环解耦控制
    3.1 引言
    3.2 问题描述
    3.3 基于多模型与神经网络的单变量直接自适应控制
        3.3.1 一步超前最优加权控制
        3.3.2 直接自适应控制
        3.3.2.1 线性鲁棒直接自适应控制器
        3.3.2.2 非线性神经网络直接自适应控制器
        3.3.2.3 切换机制
        3.3.2.4 算法总结
        3.3.3 稳定性和性能分析
        3.3.4 仿真实验
    3.4 基于多模型与神经网络的单变量间接自适应控制
        3.4.1 间接自适应控制
        3.4.1.1 线性鲁棒间接自适应控制器
        3.4.1.2 非线性神经网络间接自适应控制器
        3.4.1.3 切换机制
        3.4.1.4 算法总结
        3.4.2 稳定性和性能分析
        3.4.3 仿真实验
    3.5 基于多模型与神经网络的直接自适应闭环解耦控制
        3.5.1 一步超前最优加权闭环解耦控制
        3.5.2 直接自适应闭环解耦控制
        3.5.2.1 线性鲁棒直接自适应闭环解耦控制器
        3.5.2.2 非线性神经网络直接自适应闭环解耦控制器
        3.5.2.3 切换机制
        3.5.2.4 算法总结
        3.5.3 稳定性和性能分析
        3.5.4 仿真实验
    3.6 基于多模型与神经网络的间接自适应闭环解耦控制
        3.6.1 间接自适应闭环解耦控制
        3.6.1.1 线性鲁棒间接自适应闭环解耦控制器
        3.6.1.2 非线性神经网络间接自适应闭环解耦控制器
        3.6.1.3 切换机制
        3.6.1.4 算法总结
        3.6.2 稳定性和性能分析
        3.6.3 仿真实验
    3.7 结论
第四章 基于多模型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自适应开环解耦控制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
    4.3 基于多模型与神经网络的直接自适应开环解耦控制
        4.3.1 一步超前最优加权开环解耦控制
        4.3.2 直接自适应开环解耦控制
        4.3.2.1 线性鲁棒直接自适应开环解耦控制器
        4.3.2.2 非线性神经网络直接自适应开环解耦控制器
        4.3.2.3 切换机制
        4.3.2.4 算法总结
        4.3.3 稳定性和性能分析
        4.3.4 仿真实验
    4.4 基于多模型与神经网络的间接自适应开环解耦控制
        4.4.1 间接自适应开环解耦控制
        4.4.1.1 线性鲁棒间接自适应开环解耦控制器
        4.4.1.2 非线性神经网络间接自适应开环解耦控制器
        4.4.1.3 切换机制
        4.4.1.4 算法总结
        4.4.2 稳定性和性能分析
        4.4.3 仿真实验
    4.5 结论
第五章 非线性多变量智能解耦控制及应用
    5.1 引言
    5.2 问题描述
    5.3 智能解耦控制
        5.3.1 神经网络近似
        5.3.2 估计模型及相应的控制器
        5.3.3 切换机制
        5.3.4 算法总结
    5.4 稳定性和性能分析
    5.5 风洞系统中的应用
        5.5.1 风洞系统描述
        5.5.2 风洞系统控制的主要难点
        5.5.3 风洞系统数值模拟器
        5.5.4 仿真实验
    5.6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所做的主要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加X减Y大于等于几(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研究 ——以“数与代数”领域为例[D]. 付圣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2]初中数学课堂有效对话的实践研究[D]. 范雯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9)
  • [3]地质雷达探测正演模拟及其工程应用[D]. 徐磊. 山东大学, 2015(02)
  • [4]基于余数系统的双通道滤波器的研究[D]. 徐祖强. 江苏科技大学, 2014(02)
  • [5]数学公式中文发音方法研究[D]. 侯华洋. 兰州大学, 2014(10)
  • [6]基于多模型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自适应解耦控制[D]. 富月. 东北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加X减Y大于等于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