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茎鳞状细胞癌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M.D. Anderson 癌症中心的经验

阴茎鳞状细胞癌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M.D. Anderson 癌症中心的经验

一、阴茎鳞状细胞癌行淋巴结清除术术后并发症:M.D.Anderson癌症中心的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邓思思[1](2021)在《外阴癌腔镜与开放式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式的对比分析》文中认为[目 的]对比分析腔镜与开放式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手术完成度、术后并发症、复发及远期生存率,以研究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能否在保证肿瘤治疗近期及远期疗效前提下,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 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7月,就诊于云南省肿瘤医院,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期为ⅠB-Ⅳ期外阴鳞状细胞癌,行外阴广泛切除(Radical Vulvectomy,RV)并单侧或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Open Inguinal Lymphadenectomy,OPIL)的患者,纳入OPIL组;前瞻性收集2018年5月至2020年7月,就诊于云南省肿瘤医院,FIGO分期为ⅠB-Ⅳ期外阴鳞状细胞癌,行外阴广泛切除并单侧或双侧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Video Endoscopic Inguinal Lymphadenectomy,VEIL)的患者,纳入VEIL组。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临床信息以及随访信息。对比分析两组之间的手术完成度、术后并发症、复发和患者生存率。使用IBM SPSS 26.0软件(SPSS,Inc.,Chicago,Ⅲ)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以及Kaplan-Meier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 果]共75人入组,其中OPIL组44人,实施84例单侧OPIL,VEIL组31人,实施57例单侧VEIL。1.基本信息患者年龄 VEIL 组 56(23,77)岁,OPIL 组 55(28,79)岁,(z=-0.490,p=0.624),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p=0.229)、受教育程度(p=0.630)、合并糖尿病(p=0.397)以及肿瘤的分期(p=0.992)、病灶的分布(p=0.475)、病灶的数目(p=1.000)等方面,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临床信息单侧VEIL手术时长VEIL组与OPIL组分别为63.87±14.674分钟和52.17±7.781分钟,(t=6.155,p<0.001),VEIL手术时长更长。术中出血量VEIL组为10(5,15)ml,OOPIL组为 50(20,65)ml,(z=-8.370,p<0.001),VEIL术中出血量更低。单侧VEIL清扫淋巴结数目为8(6,11)枚,OPIL组为10.5(8.25,12)枚,(z=-3.614,p<0.001),VEIL切除淋巴结数量小于OPIL。术后住院时长VEIL组8(8,10)日,OPIL组为11(8.25,14)日,(z=-3.397,p=0.001),VEIL术后住院时长更短。3.随访信息中位随访期29个月(范围8-96个月),VEIL组为21个月(范围8-33个月),OPIL组50.5个月(范围9-96个月)。疾病复发分析,腹股沟区累计复发率VEIL组与OPIL组分别为10.0%和6.3%(p=0.667);会阴区累计复发率 VEIL 组 3.3%,OPIL 组 3.1%,(p=1.000);远处累计复发率VEIL组6.7%,OPIL组6.3%,(p=1.000)。随访期间共计11(17.7%)名患者出现复发,VEIL组两年复发率26.3%(95%置信区间6.1%~46.5%),OPIL组为12.5%(95%置信区间1.1%~23.9%)。随访期两组累计复发率分别为,VEIL组为20.0%,95%置信区间为4.8%~35.2%,OPIL组为15.6%,95%置信区间为2.3%~28.9%,p=0.652,对比分析两组整体复发率,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VEIL复发率较OPIL略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VEIL组与OPIL组分别为20.0%和34.4%(p=0.205);术后长期并发症VEIL组与OPIL组分别为3.3%和40.6%,(p<0.001);患者罹患≥1个并发症的发生率VEIL组为20.0%,OPIL组高达59.4%,(p=0.002)。VEIL无法改善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但能大大降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整体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生存分析两组2年无病生存率,VEIL组73.7%(95%置信区间53.5%~93.9%),OPIL组87.5%(95%置信区间76.1%~98.9%),p=0.603;2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VEIL组84.3%(95%置信区间67.2%~100.0%),OPIL组为90.6%(95%置信区间80.4%~100.0%),p=0.603;2 年总生存率,VEIL 组 80.3%(95%置信区间62.3%~98.3%),OPIL 组 90.6%(95%置信区间 80.4%~100.0%),p=0.348;两组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外阴鳞状细胞癌患者时,同OPIL相比VEIL是可行的、安全的,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VEIL复发率略高于OPIL,VEIL 2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和2年总生存率略短于OPIL,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需要本中心后续长期随访,进行研究分析。未来有关VEIL与OPIL对比分析研究,需满足前瞻性、多中心、完全随机对照的因素,并实现长期随访。

刘宁[2](2021)在《中医肿瘤类疾病的隐喻认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若要研究古代文献中有关肿瘤的相关内容,则需要寻找古代疾病中属于现今肿瘤的疾病,然当今意义上的肿瘤或癌症是以微观病理学基础上的概念,而古代以宏观症状为疾病诊断依据。为实现古今“肿瘤”病的最佳匹配,引入了类比推理与最佳说明推理予以论证。古人关于肿瘤的论述,不越瘤、症瘕积聚、息肉、痈疽疮疡四类大疾病范畴,但此四大类疾病并非皆是现今概念的肿瘤,故将论文题目名为《中医肿瘤类疾病的隐喻认知研究》。瘤病首见于《内经》,其泛指以经络流通不畅为主要病机的疾病,其中肠瘤类似于现今腹膜后软组织瘤,昔瘤为皮肤肌肉的纤维组织瘤。“肿瘤”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并非现今医学的肿瘤概念。自三国两晋南北朝至宋代,瘤病与瘿病合称为瘿瘤,在认识与治法中并无明显区别。瘿核一病类似于现今甲状腺腺瘤,石瘿依据宋代《三因极一病方》描述与现今甲状腺癌相似。唐代开始出现“六瘤”划分,仅血瘤可以确定为现今血管瘤。明代“五瘤”概念中,血瘤为血管瘤,骨瘤为骨肿瘤,肉瘤为脂肪瘤或肌肉纤维瘤。《普济方》又存在十瘤的记载。清代喉瘤基于不同描述有淋巴滤泡增生与咽乳头状瘤的不同。在痈疽疔疮的传统疮疡病认识中,《内经》载甘疽为乳腺癌,附骨疽病为现今骨肿瘤或瘤样病变的骨囊肿。《小品方》之石痈,从皮核的关系断定为真皮纤维瘤,但其附骨疽的描述与《内经》不同,应当为化脓性骨髓炎。《集验方》中对男子阴部生疮的描述,从形态看与现今阴茎鳞状细胞癌相似。隋唐时期的石痈为肌肉纤维瘤,乳石痈为乳腺纤维瘤,石疽则类似于皮肤纤维瘤。《千金方》男子阴疮为阴茎浸润性癌,《医心方》阴劳疮为阴茎乳头状癌。《备急千金要方》首次记载的石疔病,为恶性黑色素瘤。《圣济总录》谓乳痈表现为“赤紫坚硬”,其描述类似炎性乳腺癌。恶肉、核、菌、岩、癌等病属痈疽疮疡范畴内的疾病。《肘后备急方》记载恶肉病的生长过程与典型鳞状细胞癌相符,《诸病源候论》又称为翻花疮恶肉,同书中,疮恶肉则类似于基底细胞癌。宋代《卫济宝书》所论“癌”为急性感染类疾病,《仁斋直指方》中的“癌”是基于阴茎癌与乳房癌而说出。其余如奶岩、乳癌为现今乳腺癌,牙岩为牙癌,肾岩为阴茎癌,癌发为恶性黑色素瘤。以核为特征者有唇核、乳中结核两大类疾病,《诸病源候论》唇核接近唇部肿瘤,明清称之为茧唇,有唇癌与普通唇炎之分。宋代乳中结核包含了现今乳腺炎与乳腺肿瘤。明清时期,乳中结核称之为乳疬或乳癖,乳疬可指非哺乳性乳腺炎、乳房结核或乳腺纤维瘤,乳癖为乳腺增生病。清代《种福堂公选良方》乳疬又指男性乳房异常增生。蕈菌命名的疾病中,阴菌、阴挺除指代阴道脱垂外,在明清阴疮门下,更类似外阴鳞状细胞癌。明代眼胞菌毒有类眼睑鳞状细胞癌,舌菌为血管瘤,喉菌为淋巴滤泡增生。至清代,舌菌的描述更接近于舌鳞状细胞癌,喉菌为咽黑色素瘤,蹲猴子为咽部乳头状瘤。唇菌则类似过敏性唇炎。症瘕积聚在隋唐之前属两类不同的概念,其中《内经》积病类似现今肠系膜肿瘤,《难经》五积并非五脏肿瘤,而是源自《内经》相关概念的曲解。《金匮要略》构建了积病的脉法,从以脉侧证的角度,延展了《内经》积病仅限于肠胃的范围。症与瘕在隋唐之前通用,泛指腹部肿大,其中石瘕可能为卵巢功能性肿瘤或子宫肌瘤伴有黏连。妇人症病为妊娠葡萄胎。《小品方》症病更接近于胃部肿瘤。《肘后备急方》暴症继发于肿瘤的肠扭转。隋唐之后症与瘕之间以“按之动与不动”区分,其中食症为食管肿瘤。癖病多以水饮立论,多类似于现今胃潴留,而“癖病结块”为胃肿瘤导致的幽门梗阻。痃病多指腹部肌肉的纤维炎症,而“痃病积块”接近于现今腹壁纤维瘤。《备急千金要方》在月经不通病中首次记载了葡萄胎组织,并选用牡蒙丸、桃仁煎治疗。鬼胎一词首见于《诸病源侯论》,宋代《太平圣惠方》将其等同于葡萄胎,清代多指卵巢功能性肿瘤。“息肉”一词《内经》已被用来形容肠蕈,肠蕈为肠壁外蕈菌样肿瘤。疣病在《五十二病方》中泛指一切皮肤类增生,而隋唐“疣目”与现今疣病相似。鼻息肉为鼻前庭肿瘤,宋代《三因极一病方》提出”痔为息肉的俗称”,所以鼻息肉又称为鼻痔。治疗方面南北朝以通利之品为主,隋唐主以温药,明清则以清利湿热为主。南北朝首见眼息肉,泛指眼部肿瘤,宋《圣济总录》鸡冠蚬肉与之相似。至明代,依据《审视瑶函》的描述,鸡冠蚬肉可确定为球结膜血管瘤,清代《疡医大全》鸡冠蚬肉则为穹隆部血管瘤。《备急千金要方》提到生肉塞耳,泛指外耳道肿瘤,明清称之为耳痔、耳蕈、耳挺,其中耳挺描述与外耳道鳞状细胞癌相类似,清代《外科心法要诀》有关耳痔、耳蕈的描述类似外耳道乳头状与息肉状瘤。古人对于肿瘤类疾病认识源自积聚、蕈菌、翻花、岩石、痰块、鬼、管道、空间等不同隐喻。积聚隐喻源自古人最开始将人的体腔作为盛水容器或将经络为河流,引入“寒能令水结冰”的认识,将肿瘤的形成认为是体内液体结冰所致,意象图式表示为“寒—水(饮)—冰(肿块)”“寒—水(气血)—冰(肿块)”。《内经》肿瘤类疾病基本按照此图式认识,后世受到“死隐喻”的影响,以上图式大概产生了 3种变化,其一,逐渐忽略寒邪对原始意向图式影响,“寒邪—水—块”泛化为“邪—水—块”,如后世奶岩、乳核、唇核的肿块归因于情志、风、风寒等邪;其二,逐渐抽象出“停滞——增生”这一新的对肿瘤形成的认识路径,如《小品方》直接以流通之性药物治疗息肉,症瘕积聚的肿块是食物所导致,故用消食药物治疗,瘿核被认为是引用的沙水所结成块导致;其三,忽略原有内容只借用名称下的新内容,如将肿瘤直接作为痈疽,借用痈疽的心火疮疡理论对肿瘤治疗。蕈菌隐喻、翻花隐喻、岩石隐喻、痰块隐喻、鬼隐喻都遵循着相同的模式,即通过肿瘤的一些外在特征,将肿瘤认为是蕈菌、花、岩石、痰等物质,因蕈菌生长的环境为湿热之处,故大多以清利湿热为主,也有从局部阴暗环境来认识者,故而以温化寒湿来治疗;自然界花的生长与风湿有关,故治疗翻花疮多以祛风除湿为主。将肿块作为岩石,治疗有不同侧重,岩有孔隙,故以填补为主,石质地较硬,故以角类药或化石药为主治疗。肿块为痰与朱丹溪痰理论构建有关,故治疗肿块以化痰药为主。鬼隐喻多见于鬼胎、石瘕、症坚等腹部肿瘤,与古人对鬼的认识有关,鬼作为先秦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也影响着中医疾病的构建,通过对鬼字的探讨可以知道,鬼最开始为先入的灵魂,但其经过恶化后,逐渐变成了负面用词,在与鬼有关的非肿瘤疾病中,可以发现引入鬼的概念多因症状表现与人的行为有关,所以“鬼为灵魂”是与鬼有关疾病的基本隐喻,肿瘤鬼胎病则因为人的生殖特点而构建。“恶”有鬼之意,症病中用“恶”概念表述肿瘤形成也是受到鬼的影响,治疗方面多用“杀鬼魅邪气”之药。空间隐喻主要指古人借用空间相关的知识从而对肿瘤治疗产生影响,如隋唐时代治疗鼻息肉与目息肉,因鼻息肉在鼻腔中环境较暗,目息肉常伴结膜红肿,进而认为此分属寒热,故多以温药治疗鼻息肉,以寒药治疗眼息肉。在疣病祝由疗法中,认为肿块治疗可以借月蚀或丢掉物体来使肿块消失。管道隐喻则是古人对噎嗝病的主要隐喻,通过干涩与堵塞来认识噎嗝病,对现今食管肿瘤治疗有借鉴意义。最后借用neo4j中的cypher语言,将上述有古代肿瘤知识与隐喻内容转化为关系与节点的图数据形式内容,构成了以“中药”“方剂”“古代疾病”“现代疾病”“始源喻”为节点,以“组成”“治疗”“肿瘤类型”“映射”为边的古代中医肿瘤隐喻图形数据库。

常毅刚[3](2020)在《胆囊癌的病例特征、早期诊断、治疗措施及预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利用1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胆囊癌患者预后列线图并进行验证;分析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考察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对胆囊癌患者预后的影响;考察188例意外胆囊癌的诊断与治疗现状。方法:(1)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在2012.1.1至2019.1.1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及山西省肿瘤医院进行治疗的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对治疗周期结束的患者进行电话方式的随访,随访内容为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结束事件为患者死亡或随访时间截止至2019.6.1,最后以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145例胆囊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的绘制使用R语言(The R Project for Statistical Computing,Vienna,Austria)的survival包及rms包实现,变量得分使用nomogram Ex包计算。列线图的准确性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及校正曲线判断。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的方法分别为Bootstrap法和验证集法,内部验证的重复取样次数为1000次。比较预后列线图与AJCC分期的预测能力。(2)资料来源为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在山西省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胆囊癌、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患者250例。分别进行CA199、CEA、CA125、和CA242检测及病理学诊断。诊断结果包括胆囊息肉、胆囊结石和胆囊癌。其中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112例,胆囊癌患者138例。考察各肿瘤标志物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3)具有手术记录,并有随访记录的患者为749例,统计患者的手术方式包括胆囊切除术(LC或开腹)、围胆囊床切除术、肝IVb+V段+肝十二指肠韧带清扫术、扩大根治术、短路手术或姑息切除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等)。考察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生存期的影响。(4)选取2012.1.1至2019.1.1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及山西省肿瘤医院进行治疗的意外胆囊癌患者188例,分析并总结188例意外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145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显示,影响胆囊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年龄>79岁、中/低分化程度、存在淋巴结转移、发生癌旁浸润和发生远处转移(P<0.05)等,危险度分别为1.237,1.551,2.969,1.957,1.492以及1.446。(2)内部验证的C-index为0.76(95%CI 0.74~0.78),术后5年DSS校正曲线提示在观察值与预测值之间有良好的一致性;AJCC分期的C-index为0.70(95%CI 0.67~0.73),本列线图的预测能力优于AJCC分期,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3)验证集的中位DSS生存期为25.14个月,术后1、3、5年DSS相关生存率为71.0%、38.7%、30.5%。外部验证C-index为0.73(95%CI 0.68~0.78),以5年生存率为例,外部验证与训练集的一致性较好。(4)观察组与对照组CA199、CEA的阳性率差异提示存在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此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为CA242与CA125相比较的阳性率(P>0.05)。观察组CA199的阳性率显着高于对照组,CEA的阳性率显着低于对照组。(5)CA199用于胆囊癌诊断的灵敏度最高,可达到48.55%;CA199的特异度最高,可达到99.11%,同时其阳性预测值可达98.53%。(6)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CA242+CEA、CA199+CEA、CA199+CA125、CEA+CA125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A242+CEA阳性率、CA199+CEA阳性率、CEA+CA125阳性率显着高于观察组,观察组CA199+CA125阳性率显着高于对照组。(7)两种肿瘤标志物同时用于胆囊癌诊断时,CA242+CA199、CA199+CA125的灵敏度可超过50%,分别为53.75%和51.72%。同时,CA199+CA125的特异度为76.39%,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也分别可达到63.83%和66.27%。(8)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CA242+CA199+CEA、CA199+CEA+CA125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A242+CA199+CEA阳性率、CA199+CEA+CA125阳性率显着高于观察组。(9)三种肿瘤标志物同时用于胆囊癌的诊断时,CA242+CA199+CEA、CA199+CEA+CA12的灵敏度均超过了50%,达到59.49%和52.63%。但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指标均表现不良。(10)LC或剖腹进行的手术患者有221例,占所有手术患者的比例为29.51%,所占比例最大,而晚期胆囊癌患者进行的姑息切除术或短路手术以及PTCD手术则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7.61%、1.20%和14.69%。(11)对患者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胆囊切除术组、围胆囊床切除术组、肝S4b+S5段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清扫术组和扩大根治术组,四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性别、是否是意外胆囊癌、胆道合并症、TNM分期等方面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临床资料之间比较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12)生存期存在显着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肝S4b+S5段+肝十二指肠韧带清扫术和单纯胆囊切除术的预后显着优于围胆囊床切除术和扩大根治术患者。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表现出了同样的趋势,单纯胆囊切除术和肝S4b+S5段+肝十二指肠韧带清扫术的预后显着优于围胆囊床和扩大根治术的患者(P<0.05)。(13)188例意外胆囊癌患者中,有181例有完整的预后生存时间记录,生存时间分布1.93~85.41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8.8月)。患者1年生存率为91.71%(166/181),3年生存率为54.70%(99/181),5年生存率为21.55%(39/181)。结论:(1)男性、年龄>79岁、中/低分化程度、发生淋巴结转移、癌旁浸润、发生远处转移等是影响胆囊癌患者预后的因素。基于影响胆囊肿瘤患者的7项预后因素建立预后列线图,具有准确、直观、个性化的预后患者术后生存率的优势。(2)CA199+CA125的灵敏度为诊断胆囊癌的最佳方法。(3)LC或剖腹进行的胆囊切除术所占比例最大,而晚期胆囊癌患者进行的姑息切除术或短路手术以及PTCD手术则所占比例较小。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资料在性别、意外胆囊癌、胆道合并症、TNM分期等方面存在差异。根治2和胆囊切除术的术后生存期和生存率显着优于根治1和根治3患者。(4)中老年女性患者意外性胆囊癌发病率较高,而且发病率胆囊癌的发病率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广泛开展也呈上升趋势;(5)目前临床上建议行预防性胆囊切除的患者包括:胆囊单发结石直径超过3厘米及多发结石、先天性发育异常的胰胆管汇合、粘膜有钙化的胆囊炎以及直径在0.5-1.0cm之间的胆囊息肉(6)对于早期胆囊癌只要能够达到R0切除,单纯胆囊切除与根治性切除患者的预后生存期无明显差别。

闫文星[4](2020)在《探讨影响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因素及其机制》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影响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评估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对IB-IIA期宫颈癌的预后意义和新辅助化疗在狭义的局部晚期宫颈癌中的应用价值。2.寻找可能影响宫颈癌预后的差异基因及相关信号通路,为耐药的宫颈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方法:1.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吉林大学第二医院2014年0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IB-IIA期宫颈癌和狭义的局部晚期宫颈癌(IB2和IIA2期)患者进行分析。IB-IIA期宫颈癌患者均行C型根治术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苏木精-伊红(H&E)染色鉴定淋巴脉管间隙浸润,评价其对IB-IIA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针对狭义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根据患者是否接受新辅助化疗(紫杉醇联合铂类)进行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生存率(OS)和无进展生存率(PFS)。Kaplan-Meier曲线用于计算患者的生存率,采用对数秩检验比较生存率,Cox回归分析评估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2.利用基因芯片筛选出与肿瘤放化疗抵抗性有关的信号通路,对差异变化的基因进行聚类分析。将筛选的目的基因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在相同分期但预后差异的患者中进行验证。将筛选的目的基因利用慢病毒进行敲除,CCK-8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慢病毒转染Hela细胞及联合顺铂对增殖和凋亡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慢病毒转染Hela细胞后P21、Bcl-2、Bax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1.淋巴脉管间隙浸润的发生率与间质浸润深度(P=0.009)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01)。淋巴脉管间隙浸润是影响IB-IIA期宫颈癌患者OS(P=0.009)和PFS(P=0.006)的独立预后因素,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癌术后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5)。2.144例狭义的局部晚期宫颈癌中60例(41.7%)接受新辅助化疗,84例未接受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组不良反应主要为血液毒性反应,但耐受性良好,未观察到3级以上不良反应。新辅助化疗对两组无进展生存率(P=0.453)和总生存率(P=0.933)无明显影响。3.利用基因芯片最终筛选出与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HDAC6,p21(CDKN1A)进行验证,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预后好的宫颈癌患者,HDAC6表达降低,P21表达增高,细胞增殖受抑制;预后差的宫颈癌患者,HDAC6表达增高,P21表达降低,细胞增殖;转染敲减HDAC6慢病毒的Hela细胞显着降低Hela宫颈癌细胞株HDAC6蛋白的表达。相比于对照组,CCK-8检测发现转染敲减HDAC6慢病毒的Hela细胞的增殖明显受到抑制(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转染敲减HDAC6慢病毒的Hela细胞凋亡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敲减HDAC6慢病毒的Hela细胞P21的表达提高,降低了Bcl-2的表达,但增加了Bax的表达。相比于对照慢病毒+顺铂组,转染敲减HDAC6慢病毒联合顺铂对Hela组增殖抑制作用增强,对Hela细胞诱导凋亡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发生率与间质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率呈正相关,淋巴脉管间隙浸润是影响IB-IIA期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对于那些能够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及术后序贯治疗的狭义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紫杉醇联合铂类新辅助化疗对她们的预后及淋巴结转移率无明显改善。3.转染敲减HDAC6慢病毒显着降低Hela宫颈癌细胞株HDAC6蛋白的表达,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诱导癌细胞发生凋亡。转染敲减HDAC6慢病毒与化疗药物具有协同作用,联合使用可以明显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这可能与敲减HDAC6后影响p21增殖和凋亡信号通路相关。

王丽娜[5](2020)在《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在子宫内膜癌患者表达的临床意义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检测子宫内膜癌患者组织中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2(PD-L2)的表达情况及外周血淋巴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的表达情况,探究子宫内膜癌患者PD-1及其配体PD-L1、PD-L2表达的临床意义;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绘制子宫内膜癌中PD-1共表达基因关系网络,筛选潜在的PD-1的协同标志物,寻找可能的PD-1基因调控肿瘤免疫状态的基因和通路。方法:第一部分:1)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7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细胞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PD-L1及PD-L2的表达情况。2)随访75例患者的术后恢复及生存情况,获得完整的随访资料。3)分析PD-L1、PD-L2表达水平与其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第二部分:1)通过流式细胞术的方法检测4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40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D-1的表达情况。2)探索PD-1表达水平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评估其作为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的临床价值。第三部分:利用癌症和肿瘤基因图谱(TCGA)中的大样本子宫内膜癌的转录组学数据,在c Bio Portal数据平台进行基因集的检索,筛选PD-1共表达基因,在DAVID数据库中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进一步以Cytoscape软件构建共表达基因互作网络并提取hub基因,再进行生存分析。结果:第一部分:1)PD-L1和PD-L2在肿瘤细胞和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中均有表达。2)在II-III期子宫内膜癌中,PD-L1在肿瘤细胞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表达阳性率较I期子宫内膜癌表达明显升高(P=0.034,P=0.031)。低分化子宫内膜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PD-L1阳性染色率与高中分化的子宫内膜癌相比显着增加(P=0.011)。在非子宫内膜样腺癌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PD-L1阳性染色率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相比显着增加(P=0.049)。3)在低分化子宫内膜癌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PD-L2阳性染色率与高中分化的子宫内膜癌相比显着增加(P=0.044)。4)在肿瘤细胞中,PD-L1表达阴性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率高于PD-L1阳性者。第二部分:1)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外周血CD4+T、CD8+T细胞PD-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相比,子宫内膜癌患者CD8+T细胞的PD-1表达水平升高(P=0.006)。2)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CD3+、CD4+T细胞及CD4+/CD8+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CD4+PD-1+T细胞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73.3%,CD8+PD-1+T细胞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0%和100%。3)在III-IV期子宫内膜患者,CD4+T细胞表达PD-1水平较I-I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明显升高(P=0.006),CD4+PD-1+T细胞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有统计学差异(P=0.029)。第三部分:1)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PD-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组织。PD-1高表达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率高于PD-1低表达患者。2)筛选出共表达基因976个,富集分析显示,PD-1的共表达基因显着富集到蛋白质结合、细胞质膜、细胞膜的整合组成部分等生物学过程及细胞结构。3)网络节度分析得到了10个hub基因。CD3E是子宫内膜癌预后相关的重要基因。CD3E基因参与了免疫过程,其表达与PD-1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82,P<0.01)。子宫内膜癌患者CD3E基因低表达者预后较差。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PD-L1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分期、分化状态和组织学类型有关,PD-L2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分化状态相关,且在肿瘤细胞中,PD-L1阴性表达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率高。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D-1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疾患的进展有相关性,外周血淋巴细胞PD-1表达水平可能作为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的一种新的无创性监测的生物标志物。子宫内膜癌中的PD-1共表达的主要基因均为免疫相关基因,CD3E与PD-1存在共表达关系,与预后相关,CD3E可能与PD-1/PD-L1介导的肿瘤免疫逃避相关,为进一步研究PD-1/PD-L1的作用机制和精准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参考。

陆翔[6](2019)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肥胖妇女早期宫颈癌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肥胖妇女早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妇科手术治疗的肥胖妇女早期宫颈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腹腔镜组(laparoscopic radical hysterectomy,LRH组)36例,开腹组(open radical hysterectomy,ORH组)52例。收集及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下降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及淋巴结切除数量等数据。结果:与开腹组相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较长,LRH组及ORH组手术时间(min)分别为[(204.9±43.8)vs.(153.0±39.2),(p<0.05)];腹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较短,LRH组及ORH组术后住院时间(d)分别为[(7.36±1.97)vs.(8.69±2.66),(p<0.05)];腹腔镜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较短,LRH组及ORH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h)分别为[(42.0±8.8)vs.(49.4±13.3),(p<0.05)];腹腔镜组术后感染率较低,LRH组及ORH组术后感染发生率分别为[(5.56%)vs.(21.2%),(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及淋巴结切除个数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血管损伤、神经损伤、泌尿系损伤、深静脉血栓、心脑血管意外等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随访53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5.3月,均未发现复发和死亡。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肥胖妇女早期宫颈癌的效果与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术后恢复快、术后感染率低等优势,且不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适合在有一定的技术水平的医院开展。

吕作利[7](2019)在《BRAP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状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状况及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初步研究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1,BRCA1)相关蛋白(BRCA1 associated protein,BRAP)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Cell Carcinoma,ESCC)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状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选取80例哈萨克族ESCC及相应的癌旁组织(距离肿瘤边缘≥5cm)。患者年龄4081岁,平均年龄61.21岁。所有患者均行食管癌切除术,且术前均未行放疗及化疗。2、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哈萨克族ESCC及癌旁组织中BRAP的表达状况。3、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哈萨克族ESCC组织中BRAP的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1、BRAP在哈萨克族ESCC中阳性表达率为87.50%,在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1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在哈萨克族ESCC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者BRAP的强阳性表达率为54.29%,无淋巴结转移者BRAP的强阳性表达率为2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BRAP的阳性表达与哈萨克族ESCC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等临床病理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BRAP低表达的哈萨克族ESCC患者术后生存情况要明显好于BRAP高表达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BRAP在新疆哈萨克族ESCC中的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且其过表达与患者淋巴结转移及术后生存期密切相关。因此BRAP在哈萨克族ESCC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陈玉明[8](2019)在《缝扎与免缝扎背深静脉复合体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手术疗效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随着科技进步及诊疗技术的改进,确诊出了越来越多的早期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年轻前列腺癌患者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基础上,术后有着越来越高的生活质量要求。随着不断优化和改进的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手术方式,发展出了一系列可以提高患者术后控尿功能和勃起功能的改良手术方式,其中,合理的处理背深静脉复合体直接影响前列腺癌患者的预后,本文通过研究缝扎与免缝扎背深静脉复合体腹腔镜下治疗前列腺癌的手术方式对患者术后控尿功能和勃起功能的影响,来明确选择何种手术方式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术后恢复效果。目的:比较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缝扎与免缝扎背深静脉复合体(DVC)患者术后的控尿功能及勃起功能恢复情况,为早期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选择更加合适的前列腺癌手术方式。方法:对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06月由同一术者主刀完成的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中缝扎与免缝扎背深静脉复合体的患者术后控尿功能及勃起功能恢复情况行回顾性分析。统计45例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以及术后功能恢复随访的数据,随访时间分别为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临床资料包括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Gleason评分、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临床病理分期、标本切缘阳性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否术中输血;术后功能恢复随访情况包括:患者术后控尿功能恢复情况随访时间为拔除尿管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术后勃起功能恢复情况随访时间为拔除尿管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我们根据缝扎与免缝扎DVC两种手术方式将45例患者分为两组进行比较:其中缝扎DVC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24例为缝扎组(A组),免缝扎DVC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21例为免缝扎组(B组),进行对比研究。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准概率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入组45例前列腺癌患者均成功完成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手术。A、B两组患者在年龄、BMI、PSA、Gleason评分、手术切缘阳性率方面均无显着差异。缝扎DVC组、免缝扎 DVC 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65.83±82.30)min、(126.19±46.63)min(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8.33±136.47)ml、(169.05±190.05)ml(P>0.05);术中输血率分别为0%和4.8%(P>0.05);术后标本病理特征均为前列腺腺泡腺癌,手术切缘阳性率分别为25.0%、19.0%(P>0.05);术后6个月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54.2%、23.8%(P=0.038);术后6个月勃起功能(晨勃)分别为41.7%、71.4%(P=0.045)。结论:比较缝扎与免缝扎DVC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及术后功能恢复的各项指标,发现免缝扎DVC组前列腺癌患者在6个月时控尿功能恢复与勃起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于缝扎DVC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是否输血和标本切缘阳性率的各项围手术期观察指标两组之间均无显着差异。所以,尽管免缝扎DVC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的手术方式对术者的手术操作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对于年龄≤5周岁、PSA≤25ng/ml、临床分期为T2a-T2c、术前勃起功能正常(均有晨勃)的早期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是值得推荐的。

宋建忠[9](2018)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缺损中的应用及供区并发症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是主要由旋股动脉降支为源动脉的轴型皮瓣,具有可供切取组织量大、供区隐蔽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并能根据需要制备成多种形式嵌合皮瓣,因而特别适用于口腔颌面缺损修复,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旨在观察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在肿瘤术后同期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方法及修复效果,并对术后供区的并发症及功能进行评估,以期为临床提供经验。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09月至2018年01月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共35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完善术前检查及术前评估,排除手术禁忌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定位股前外侧穿支血管位置和评价血管质量,在恶性肿瘤扩大切除同期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对手术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出院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统计供区并发症情况以及评价供区功能恢复状况。结果35例股前外穿支皮瓣中成活34例,坏死1例,成功率97.1%,皮瓣的尺寸大小4cm×5cm12cm×8cm。术前彩色多普勒穿支定位,共定位76支,平均每条腿2.17支,术中发现57支(75%)定位准确,术中观察穿支类型为肌间隔穿支的9例(25.7%)肌皮穿支的为26例(74.3%),血管来源为降支32例(91%),横支的为2(5.7%),斜支1例(3.3%)。其中制成一蒂多岛的嵌合皮瓣4例,分别为颊癌2例,口底癌1例,上颌窦癌1例。病理诊断主要为鳞状细胞癌29例(82.8%),其余为基底细胞癌4例、腺样囊性癌1例、粘液表皮样癌1例。供区术后均一期缝合无明显短期并发症,对外形满意度、皮肤感觉及下肢运动功能评价中,三项均满意达71.4%,外观满意度中感觉满意者有31例(88.6%),患者行走运动功能均无受限,4例患者(76-91岁)上楼无力,其平均年龄为84.25岁。皮肤感觉中,感觉正常组(44±16cm2)与感觉异常组(45±9 cm2)在切取皮瓣面积大小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可塑性强,可制成多种形式的嵌合皮瓣,几乎适用于修复口腔颌面部任何软组织缺损,尤其适用于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定位准确、经济无创伤,可完全满足临床穿支定位。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区术后并创伤小、部位隐蔽更易于患者接受。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区感觉障碍与皮瓣切取大小无明显相关,与皮神经损伤有关。制备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对供区下肢功能无明显影响。

林燕真[10](2018)在《溶瘤CVB3病毒在人宫颈癌、子宫内膜癌治疗应用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宫颈癌、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女性肿瘤,手术、化疗、放疗--肿瘤治疗的传统方法对晚期宫颈癌、子宫内膜癌效果差,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出路。溶瘤病毒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杀伤,同时诱发机体抗肿瘤免疫,其对肿瘤的治疗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副作用小,是一种被认为比较有前景的肿瘤治疗手段。CVB3为柯萨奇病毒B组3型,为RNA病毒,作为溶瘤病毒已应用于包括肺癌等研究中。但目前应用于宫颈癌、子宫内膜癌仍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评估CVB3是否对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具有溶瘤效果,探讨其应用于临床的可行性。研究过程1.检测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细胞系病毒受体DAF和CAR的表达情况,以确定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细胞对CVB3的易感性。2.CVB3感染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细胞后,进行通过显微镜下观察、结晶紫染色及CCK8法评价其体外溶瘤效果。3.选用单侧荷瘤(子宫内膜癌及宫颈癌)裸鼠,采用单针或5针瘤内注射方法观察体内溶瘤效果。为评价其系统溶瘤的效果,采用了双侧成瘤单纯瘤内注射CVB3及经尾静脉注射CVB3的方法,观察双侧溶瘤情况。4.用膜联蛋白-碘化丙啶(Annexin V-PI)双染色法对CVB3感染后的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情况进行了评价,探讨其溶瘤可能的机制。5.获取来源于临床的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组织标本,使用组织培养药物反应测定法测定CVB3对病人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组织的直接杀伤能力。结果1.实验选用的宫颈癌细胞和子宫内膜癌细胞均表达CVB3主要受体CAR和第二受体DAF,因此可能对CVB3感染都较为敏感。2.体外实验显示CVB3对4种宫颈癌细胞和3种子宫内膜癌细胞的杀伤效率与MOI成正相关,其中宫颈癌细胞Hela、Caski、C-33A细胞和子宫内膜癌细胞 HEC-1-B 及 Ishikawa 较敏感。3.在宫颈癌单侧荷瘤模型中单针和多针瘤内注射疗法的结果基本相似,CVB3对于HeLa和C-33A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Siha细胞效果差。在子宫内膜癌单侧荷瘤模型中多针疗法优于单针疗法,CVB3对HEC-1-B和Ishikawa细胞的体内溶瘤效果比起对HEC-1-A细胞更为显着,这与体外溶瘤结果相一致。单侧多针注射和经尾静脉注射CVB3均显示CVB3有系统溶瘤的效果。4.宫颈癌细胞、子宫内膜癌细胞在感染CVB3病毒后,均产生了细胞凋亡现象。5.CVB3诱导的细胞毒性导致来自患者的宫颈癌组织和子宫内膜癌组织的活细胞下降。结论本实验通过细胞模型、动物模型验证、及原代组织模型证实CVB3对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均具有溶瘤病毒效果,有进一步应用于临床治疗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的价值。

二、阴茎鳞状细胞癌行淋巴结清除术术后并发症:M.D.Anderson癌症中心的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阴茎鳞状细胞癌行淋巴结清除术术后并发症:M.D.Anderson癌症中心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外阴癌腔镜与开放式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式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降低外阴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中医肿瘤类疾病的隐喻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中医肿瘤理论假说
        1 癌毒学说
        2 中医肿瘤微环境假说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肿瘤的隐喻研究
        1 肿瘤隐喻与辨治
        2 肿瘤的隐喻观念
        3 不同肿瘤隐喻的影响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肿瘤古代文献研究述评
        1 肿瘤的断代
        2 病名的随意通约
        3 肿瘤的随意指代
        4 被忽视的肿瘤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古代中医肿瘤史研究
    第一节 古代肿瘤类疾病的论证形式
    第二节 瘤类疾病
        1 秦汉时期
        2 三国两晋南北朝
        3 隋唐时期
        4 宋代
        5 明代
        6 清代
        7 小结
    第三节 积聚症瘕类疾病
        1 秦汉时期
        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3 隋唐时期
        4 宋代
        5 金元时期
        6 清代
        7 小结
    第四节 痈疽疮疡类疾病
        1 秦汉时期
        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3 隋唐时期
        4 宋代
        5 金元时期
        6 明代
        7 清代
        8 小结
    第五节 息肉类疾病
        1 秦汉时期
        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3 隋唐时期
        4 宋代
        5 明代
        6 清代
        7 小结
第二章 古代肿瘤的隐喻类型
    第一节 积聚隐喻
        1 人体是盛水容器
        2 经脉是河流
        3 积聚隐喻死隐喻的形成
    第二节 蕈菌隐喻
        1 明清前的相关蕈菌肿瘤
        2 肿瘤菌蕈隐喻的复兴
        3 对息肉或痔认识的改变
    第三节 翻(反)花隐喻
        1 风湿成花
        2 花瘘候
    第四节 痰的结块隐喻
        1 痰饮与痰
        2 痰结块隐喻的构建
        3 痰结块隐喻的运用
    第五节 岩石隐喻
        1 岩与补法
        2 石与破坚
    第六节 鬼隐喻
        1 与鬼相关的肿瘤
        2 鬼字源流
        3 尸鬼类疾病
        4 以“鬼”为始源喻的隐喻特点
        5 肿瘤与鬼构建过程
    第七节 管道隐喻
        1 润滑与堵塞
        2 炙肉的隐喻
    第八节 空间隐喻
        1 背景的借用
        2 肿瘤的空间转移
第三章 古代中医肿瘤隐喻图形数据库的构建
    第一节 隐喻与知识图谱
        1 隐喻型知识存储的构想
    第二节 古代中医肿瘤隐喻图形数据库的构建方法
        1 数据处理
        2 节点的创建
        3 关系的创建
        4 图形数据库的运用场景简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中药节点代码
    2 方剂节点代码
    3 古代疾病节点代码
    4 现代疾病节点代码
    5 隐喻节点代码
    6 组成关系节点代码
    7 治疗关系节点代码
    8 映射关系节点代码
    9 肿瘤类型关系节点代码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胆囊癌的病例特征、早期诊断、治疗措施及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1 胆囊癌
        2 胆囊癌治疗研究
        3 胆囊癌诊断方法
        4 胆囊癌预后研究
    研究目的、方法
一、1145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及预后列线图的建立与验证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纳入资料的临床病例情况
        1.2.2 训练集与验证集基线资料比较
        1.2.3 训练集患者的Cox预后结果
        1.2.4 预后列线图
        1.2.5 列线图预测准确性的外部验证
    1.3 讨论
        1.3.1 影响胆囊癌患者DSS生存率的危险因素
        1.3.2 列线图进行胆囊癌患者预后预测
        1.3.3 列线图与TNM分期应用价值比较
        1.3.4 局限性
    1.4 小结
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肿瘤标志物单独检测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2.2.2 两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2.2.3 三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2.2.4 四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2.2.5 肿瘤标志物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三、不同手术方式对胆囊癌预后的影响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2.1 手术治疗方式统计
        3.2.2 胆囊切除术与根治术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3.2.3 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3.3 讨论
        3.3.1 胆囊癌患者的手术治疗
        3.3.2 不同手术方式临床资料差异分析
        3.3.3 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影响
        3.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3.4 小结
四、188例意外胆囊癌的诊断与治疗
    4.1 对象与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方法
        4.1.3 统计学方法
    4.2 结果
        4.2.1 患者基本资料
        4.2.2 患者临床表现
        4.2.3 意外胆囊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4.2.4 患者预后分析
        4.2.5 单纯胆囊切除与根治性切除
    4.3 讨论
        4.3.1 意外胆囊癌的诊断和鉴别
        4.3.2 意外胆囊癌的手术治疗探讨
    4.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胆囊癌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探讨影响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因素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在早期宫颈癌中的研究进展
        1.1.1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的定义和分类
        1.1.2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1.1.3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对预后的影响
        1.1.4 小结
    1.2 新辅助化疗在宫颈癌中的应用进展
        1.2.1 新辅助化疗的理论基础和起源
        1.2.2 新辅助化疗序贯放疗与单纯放疗的比较
        1.2.3 新辅助化疗序贯手术与放疗的比较
        1.2.4 新辅助化疗序贯手术与单纯手术的比较
        1.2.5 化疗方案的选择
        1.2.6 新辅助化疗的主要的给药途径
        1.2.7 小结
    1.3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在宫颈癌中的研究进展..
        1.3.1 HDACi的分类及治疗特点
        1.3.2 HDACi抗肿瘤机制
        1.3.3 HDACi在宫颈癌中的机制研究
        1.3.4 小结
第二章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在IB-IIA期宫颈癌治疗中的意义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研究设计与患者资料
        2.2.2 随访
        2.2.3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患者的基线特征
        2.3.2 生存情况
        2.3.3 患者接受治疗情况
    2.4 讨论
第三章 新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中的价值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研究设计与患者资料
        3.2.2 新辅助化疗
        3.2.3 手术治疗
        3.2.4 术后辅助治疗
        3.2.5 随访
        3.2.6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患者的基线特征
        3.3.2 生存情况
        3.3.3 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的多变量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HDAC6 通过p21 信号通路抑制Hela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组织样本来源的选择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Dateset数据库中宫颈癌放化疗抵抗基因的筛选
        4.3.2 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蛋白表达
        4.3.3 细胞培养
        4.3.4 顺铂药物浓度筛选
        4.3.5 慢病毒设计及合成
        4.3.6 慢病病毒感染细胞
        4.3.7 使用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检测HDCA6在Hela细胞中mRNA的表达丰度及目的基因的转染率
        4.3.8 CCK8 法检测细胞增殖
        4.3.9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4.3.10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
    4.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4.5 实验结果
        4.5.1 基因筛选
        4.5.2 免疫组化结果
        4.5.3 目的基因的转染及效果确认
        4.5.4 顺铂药物浓度筛选
        4.5.6 转染敲减HDAC6 慢病毒和(或)顺铂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4.5.7 转染敲减HDAC6 慢病毒对相关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
    4.6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及不足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5)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在子宫内膜癌患者表达的临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PD-L1、PD-L2 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材料和设备
        1.1.2 实验方法
        1.1.3 免疫组化结果的评定
        1.1.4 随访
        1.1.5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研究对象的临床病理特征
        1.2.2 PD-L1、PD-L2 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情况
        1.2.3 PD-L1表达情况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1.2.4 PD-L2表达情况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1.2.5 PD-L1、PD-L2 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与生存分析
        1.2.6 PD-L1、PD-L2 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与生存分析
    1.3 讨论
        1.3.1 免疫检查点
        1.3.2 PD-1 及其配体PD-L1、PD-L2 概述
        1.3.3 PD-1 及其配体PD-L1、PD-L2 在肿瘤中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
    1.4 小结
二、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D-1表达情况与临床意义的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和设备
        2.1.2 实验步骤
        2.1.3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PD-1 在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CD4+和CD8+T 细胞上表达情况
        2.2.2 CD4+PD-1+、CD8+PD-1+T细胞对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的预测价值
        2.2.3 PD-1 在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CD4+和CD8+ T细胞上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2.3 讨论
        2.3.1 肿瘤免疫逃逸
        2.3.2 PD-1/PD-L1作用机制
        2.3.3 外周血淋巴细胞PD-1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2.3.4 PD-1/PD-L1抑制剂的应用
        2.3.5 外周血淋巴细胞PD-1表达水平对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的价值
    2.4 小结
三、子宫内膜癌PD-1的共表达基因及调控网络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PD-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
        3.2.2 PD-1共表达基因筛选及富集分析
        3.2.3 共表达基因的PPI网络构建及互作分析
        3.2.4 hub基因的生存分析
        3.2.5 CD3E基因与PD-1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3.1 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的现状
        3.3.2 hub基因功能
        3.3.3 CD3E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在妇科肿瘤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肥胖妇女早期宫颈癌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资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英语术语(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B:个人简历
    附录C: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7)BRAP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状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状况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组织标本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2 研究方法
        2.1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2.2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BRAP在哈萨克族ESCC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1.1 哈萨克族ESCC及癌旁组织中BRAP的染色情况
        1.2 哈萨克族ESCC中BRAP的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
    2 在哈萨克族ESCC组织中BRAP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
    3 BRAP的表达与患者术后生存期之间的关系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8)缝扎与免缝扎背深静脉复合体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手术疗效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9)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缺损中的应用及供区并发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方法
结果
    2.1 皮瓣情况与受区恢复
    2.2 术前彩超与术中探查对比情况
    2.3 发病部位及病理类型
    2.4 供区并发症与功能形态恢复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20例临床病例汇报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10)溶瘤CVB3病毒在人宫颈癌、子宫内膜癌治疗应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宫颈癌
        1.1.1 宫颈癌的病因
        1.1.2 宫颈癌的预防
        1.1.3 宫颈癌的治疗
    1.2 子宫内膜癌
        1.2.1 子宫内膜癌概况
        1.2.2 子宫内膜的高危因素
        1.2.3 预防
        1.2.4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
    1.3 肿瘤的免疫治疗
        1.3.1 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1.3.2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
        1.3.3 肿瘤治疗性疫苗和新抗原
    1.4 溶瘤病毒
        1.4.1 溶瘤病毒的概况
        1.4.2 溶瘤病毒的作用机制
        1.4.3 溶瘤病毒应用存在的问题
        1.4.4 溶瘤肠道病毒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仪器
        2.1.2 质粒、细胞株、病毒株、实验动物与临床标本
    2.2 方法
        2.2.1 常规细胞生物学实验
        2.2.2 病毒培养与滴度测定
        2.2.3 病毒对肿瘤细胞的体外杀伤实验
        2.2.4 肿瘤细胞表面病毒相关受体的检测
        2.2.5 细胞周期的检测
        2.2.6 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膜Annexin V的变化
        2.2.7 CVB3病毒治疗肿瘤的体内治疗研究
        2.2.8 评估CVB3病毒治疗患者来源肿瘤组织效果的组织培养药物应答测定法
    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CVB3病毒株的基本信息
        3.1.1 CVB3病毒株的基因序列分析
        3.1.2 CVB3病毒的培养以及感染性克隆的构建、病毒生产与评价
    3.2 CVB3毒株XM2035对宫颈癌细胞的溶瘤效果分析
        3.2.1 宫颈癌细胞基本信息
        3.2.2 宫颈癌细胞表面CVB3病毒受体表达分析
        3.2.3 CVB3体外溶瘤效果分析
        3.2.4 CVB3在宫颈癌细胞中的体外生长动力学研究
        3.2.5 宫颈癌细胞的体内成瘤与CVB3对宫颈癌的体内溶瘤分析
        3.2.6 CVB3感染诱导宫颈癌细胞发生凋亡的初步探索
    3.3 CVB3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溶瘤效果分析
        3.3.1 子宫内膜癌细胞信息列表
        3.3.2 子宫内膜癌细胞表面病毒受体流式分析
        3.3.3 CVB3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体外溶瘤效果分析
        3.3.4 CVB3在子宫内膜癌细胞中的生长动力学研究
        3.3.5 子宫内膜癌细胞的体内成瘤与CVB3对子宫内膜癌的体内溶瘤分析
        3.3.6 CVB3感染诱导子宫内膜癌细胞发生凋亡的初步探索
    3.4 CVB3对宫颈癌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组织样本的溶瘤分析
        3.4.1 临床资料
        3.4.2 宫颈癌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培养药敏检测法分析CVB3溶瘤效力
第四章 讨论
    4.1 溶瘤病毒疗法用于治疗宫颈癌与子宫内膜癌的前景探讨
        4.1.1 溶瘤病毒疗法用于宫颈癌治疗的研究现状
        4.1.2 溶瘤病毒疗法用于子宫内膜癌治疗的研究现状
        4.1.3 溶瘤病毒疗法用于宫颈癌与子宫内膜癌治疗的前景浅析
    4.2 CVB3用于治疗宫颈癌与子宫内膜癌的潜在价值
        4.2.1 CVB3具有广谱、高效和特异的溶瘤活性
        4.2.2 CVB3对宫颈癌与子宫内膜癌的溶瘤效果浅析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阴茎鳞状细胞癌行淋巴结清除术术后并发症:M.D.Anderson癌症中心的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外阴癌腔镜与开放式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式的对比分析[D]. 邓思思.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中医肿瘤类疾病的隐喻认知研究[D]. 刘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胆囊癌的病例特征、早期诊断、治疗措施及预后研究[D]. 常毅刚.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探讨影响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因素及其机制[D]. 闫文星. 吉林大学, 2020(08)
  • [5]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在子宫内膜癌患者表达的临床意义研究[D]. 王丽娜.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肥胖妇女早期宫颈癌的临床分析[D]. 陆翔. 蚌埠医学院, 2019(01)
  • [7]BRAP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状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状况及临床意义[D]. 吕作利.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8]缝扎与免缝扎背深静脉复合体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手术疗效的比较[D]. 陈玉明. 扬州大学, 2019(02)
  • [9]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缺损中的应用及供区并发症分析[D]. 宋建忠. 青岛大学, 2018(12)
  • [10]溶瘤CVB3病毒在人宫颈癌、子宫内膜癌治疗应用的初步研究[D]. 林燕真.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阴茎鳞状细胞癌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M.D. Anderson 癌症中心的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