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特异赢得美国国防部订单

固特异赢得美国国防部订单

一、固特异公司获得美国国防部订单(论文文献综述)

程露蓝[1](2018)在《The Defense Industrial Base(第二章)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的不断推进,翻译市场需求量激增,机器翻译则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成为一项重要的翻译工具。然而,由于机器翻译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尚不能对其完全依赖,因此还需要结合人工的译后编辑,才能对译文质量进行保证。本翻译报告基于书籍The Defense Industrial Base:Strategies for a Changing World翻译任务而形成,采用机器翻译加译后编辑的形式完成。在此过程中,理解专业术语和长难句、保持语篇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再现原文写作风格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给译后编辑造成了困难。对此,我们首先对机器翻译错误类型进行分类,发现错误集中在词汇、句法、语篇、文体四个层面。因此,译后编辑主要从词汇、句法、语篇、文体四个层面进行探讨。本报告基于国防工业类实用文体的翻译实践,采取机器翻译和译后编辑形式完成。在此过程中,我不仅积累了译后编辑方面的经验,更对国防工业此类实用文体的翻译有了进一步认识。希望此报告对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研究带来译借鉴意义,也为国防类实用文本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贾琪[2](2017)在《美国政府对军工复合体的规制研究》文中指出美国军工复合体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利益集团,在美国政治和经济领域具有相当的影响。自从艾森豪威尔总统在告别演讲中发出对军工复合体的警告以来,美国社会各界对其批评不断,指责它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影响美国的内政和外交决策,这一问题学术界已有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不过在同时,美国政府针对军工复合体的问题也进行了相应的制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影响力,这个问题在学术界较少论及。本文试图从美国政府如何规制军工复合体这一角度进行分析,为研究军工复合体问题提供一个新路径,也可从这点出发一窥美国的国家治理。论文探讨的问题是:美国政府与军工复合体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又是如何及在何种程度上规制军工复合体并限制其影响力的?论文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分析工具,考察了美国政府与军工复合体的关系,论述了军工复合体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美国政府如何进行制度建设并以制度约束军工复合体的行为和限制其负面影响,以及政府规制的局限性和前景。论文通过研究美国政府和军工复合体之间的关系发现,美国政府与军方和军工企业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政府是委托人,而军方和军工企业为代理人,政府委托军方和军工企业从事具体的、专业性的军事事务,军队负责作战事务,军工企业负责向军队提供武器装备和技术后勤等服务,以维护或实现政府的利益,委托方和代理方的根本立场和基本目标是一致的。不过,委托-代理理论提出,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利益冲突,在执行委托任务的过程中代理人可能会出于自身利益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这种由于双方之间的利益冲突而导致代理人出于自私而不忠于委托人的问题被称为代理问题。军工复合体是军方和军工企业为扩大自身利益而联合起来组成的利益集团,该集团谋取私利的行为可能会损害美国政府的政治、经济利益和国家的安全利益,这就导致军工复合体的负面影响问题,也就是委托-代理关系中由利益冲突导致的代理问题。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人解决代理人行为偏差问题的方式是:委托人设立一个管理者,依据制度约束和激励代理人按照委托人的利益行事,惩罚其以私害公的不忠行为。论文指出,美国政府解决军工复合体的负面影响问题的方式与委托人解决代理问题的方式一致。因此,制度安排成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而国防部就是美国政府为管理军事事务而创立的机构,是一个重大的制度创设。国防部的首要职能是管理军队,同时也是政府规制军工企业的管理机构,因此,国防部是美国政府规制军工复合体最重要的部门。论文考察了美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基本制度对军工复合体的约束作用,以及国防部依据管理法规对军方和军工企业等相关对象的问题,揭示出美国政府规制军工复合体的过程。在委托-代理关系框架下,论文重点分析了制度对军队和军工企业的约束和激励作用,这些制度同样作用于双方联合产生的军工复合体。美国与军事相关的基本制度是影响军工复合体行为的关键因素,但还缺乏一个贯彻实施相关制度的管理机构以约束该集团,而根据1949年《国家安全法修正案》设立的国防部正是美国政府管理军方和军工企业的部门。国防部是规制军方和军工企业的最直接、最具体、最权威的政府机构,考察国防部对军队、军工企业及军工复合体的规制过程,有助于深入理解美国政府、制度与军工复合体之间的关系。论文提出了以美国政府的规制为自变量,即美国政府进行的与军事相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及实施为自变量,而军工复合体的行为和影响力为因变量的变量关系。论文的论点是:美国政府与军工复合体之间的关系是存在着一定利益冲突的委托-代理关系,美国政府进行的与军事事务相关的各项制度是影响和制约军工复合体的结构性关键因素,规制在可观测的层面上取得了显着成效,限制了军工复合体的行为和影响力。需要指出的是,政府的规制作用有限,因为军工复合体涉及军工企业、军队、行政部门和国会等多个利益相关者,而众多集团参与政府决策使规制变得复杂,成本升高,且军工复合体可能会以难以观察的方式影响政府决策,甚至可能导致政府规制的政治程序遭到内生性的破坏而出现规制失灵的问题。政府的规制不可能消除军工复合体的负面影响,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问题的严重性。在内容上,论文以事实为依据,论证了与军事相关的各项制度对军工复合体的结构性制约作用,这些制度包括:美国的宪政体制、文官治军制度、军事制度、国会的审查和监督制度、国防部的审查和监管制度、反垄断制度、反腐败制度以及社会规范等,这些制度在基本层面上规制了军工复合体的行为。论文还阐述了美国政府为监管军方和军工企业而进行的以国防部为中心的国防体系制度建设,即设立国防部并增强其权威和职能的过程,国防部对军工复合体的管制,美国政府规制军工复合体的效果以及规制的前景。从国家治理角度而论,在对军工复合体的规制中,美国政府是主体,包含各个行业的市场、社会中的各个利益集团以及媒体和公民等也都参与其中,同时,规制的客体之一军队认同政府的权威,另一个客体军工企业也通过"防务行业倡议"对政府的规制进行合作,初步形成了军工复合体的负面影响问题治理多元化的结构。客观而全面研究美国政府与军工复合体的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美国与军事相关的内政和外交政策,也有利于理解美国的国家治理过程。

李现利[3](2017)在《S重工有限公司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位着名的质量管理大师朱兰曾说: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 一个企业如果要想获得较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得到更大的经济利益,就必须把满意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提供给市场中的客户。所以每个企业都必须高度关注的主题就是质量。本论文主要针对S重工有限公司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总结问题,利用现代质量管理的观念、工具改善公司内存在的产品质量问题、员工制度问题、原材料供应渠道问题、售后服务问题和企业质量文化建设问题。论文中应用到的主要现代质量观念有朱兰的质量观、戴明的质量观和田口玄一的质量观。应用工具主要有PDCA循环、调查表、排列图和因果图。通过改善措施的实施来提高公司的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推动公司高速发展。

董志学[4](2016)在《中国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耦合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制造业是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而汽车产业又在制造业中占有核心地位。2013年,我国汽车工业增加值达到了8606.2亿元,占全国GDP的1.66%。从产销量数据来看,2013年产量为2211.68万辆,同比2012年增幅为14.8%;2013年销量为2198.41万辆,同比2012年增幅为13.9%,再创全球产销最高记录。然而,我国离汽车产业强国还有很大差距,未来汽车产业的重点将是处理增长与质量效益之间的平衡。Gartner在评估了112个领域超过2000项新兴技术的市场类型、成熟度、商业应用及未来发展之后,其发布的《2015年度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报告》认为,移动、云、社交、大数据的互相连结和组合将会形成巨大力量,创造出新的巨大商机,必然要走向数字化之路。汽车产业的数字化,必然要依托于信息技术产业,二者的耦合发展,为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实现创造了条件。本论文围绕汽车产业的智能制造展开了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论述我国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运营绩效等;(2)评价我国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的耦合关系、耦合程度、影响因素等;(3)理清影响我国汽车产业创新的主要因素;(4)企业利用“系统生命周期管理(SysLM)”实现智能制造的路径;(5)国外主要汽车大国和企业在通过产业耦合实现智能制造等方面的经验;通过研究,本论文得出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从理论层面来看,我国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存在较强的耦合关系。其中,耦合关联度达到了0.49,说明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目前是中度耦合阶段,正在处于发展阶段的初期;二者的耦合持续发展度达到了0.74,说明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目前是中度发展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从实践客观数据来看,也验证了研究结果的正确性。2、从实践层面来看,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的耦合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分别是:(1)汽车产品会成为互联网的终端,在软件系统、硬件的助力下将会更加智能,并成为车联网的核心;(2)汽车生产企业的制造模式会迎来变革,将以消费者为中心,在可重构制造系统的帮助下,实现个性化制造;(3)汽车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彼此渗透的趋势更加明显,渗透的程度和范围更宽,二者将会在耦合发展之下,形成以车联网为代表的新生态体系。3、汽车企业利用系统生命周期管理能够实现数字化企业。企业的数字化包括三方面,分别是智能供应链、智能制造和智能管理。数据资产将会和无形资产、固定资产一并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企业数据平台将成为连接供应商、生产商、消费者的媒介。4、我国主要省市行政区域的智能制造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整体智能制造水平总体较低,智能制造综合因子得分大于零的只有11个。从个体来看,公共因子得分为正值的省份只有广东、上海,我国多数省份智能制造的总体效能不高,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在智能制造方面的发展并不均衡。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从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主要包括:1、政府层面。加强产业耦合方面的政策制定,为实现快速、高质量耦合创造环境和条件;积极扶植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周边产业;为车联网等新生态建立标准化术语与规则、构建数据模拟系统;强化基础设施,加强国际合作。2、企业层面。企业层面分为汽车企业和信息技术企业。其中汽车企业应该以“系统生命周期管理”为目标,持续加强集成信息系统的建设;加强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加强以云计算、大数据为核心的企业数字化平台的建设;根据本身能力和优势,向汽车产品的信息技术领域拓展。信息技术企业以本身已经建立的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发挥信息技术企业的优势,利用技术逐步成为车联网的系统的一部分。

王淘[5](2015)在《基于成本控制的SY公司采购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材料成本是企业成本的重中之重,通过加强材料的采购管理工作,将有利于一个公司取得低成本的优势并且以此得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本文针对SY公司在采购管理中出现的成本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且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其中针对材料价格高的问题,通过分析研究,明确了重新进行采购流程的设计,实施请购单制度;引入和制定了全面价格信息体系,通过询价、订购前问价、比价制度,以及定期汇总且在公司相关部门中通告,使得材料价格能够处在控制之中。对于当前采购管理中出现的材料滞压问题,除了进行请购单制度外,明确了请购人与采购人相应的权利与责任,对于材料的入库质量验收工作进行了明确和强化,以避免和减少不合格产品的入库。最后还提出应该转变采购的传统管理思想对采购工作进行相应绩效考核。通过着眼于成本控制,来提高SY公司的采购管理工作,最终利于SY公司在市场竞争中保持较大的成本优势。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提高自己在当前采购管理工作中的成效,也期望本文的论述对于同行业进行采购管理工作有所启示和帮助。

李军[6](2015)在《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实施要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庞德语)。2012年发生的罗尔斯诉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案,将美国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实施中的一些问题暴露出来,从而引起了学界和实务界对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的重新审视。另外在资本全球化趋势下,国家为保护本国国家利益而寻求正当的外资限制措施,此背景下外资国家安全审查逐渐发展为主要的投资壁垒之一。为了降低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等投资壁垒对资本自由化的阻碍,OECD等国际组织发起了国际协调活动,但是囿于其文件缺乏法律效力,很难真正约束各国对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等投资壁垒的泛用。因此有必要总结各国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实施要件,在此基础上提出条约化建议,以便将来各国在缔结投资条约中参考,为完善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的国际协调提供思路和方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逐渐放弃传统严格的外资批准制,对外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另外目前我国正步入资本输出和资本输入平衡期,过多的外资限制必然会引起他国的对等待遇,从而导致我国海外投资受阻。在此背景下,放弃其他外资限制措施的同时,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势必将成为我国可采用的主要保留措施之一。虽然我国已经设置了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雏形,但是其立法层次低,外资国家安全实施要件规则还有众多不足之处,需要对其进行再思考,从而为其完善提供建议。本文正文共分八章,具体内容概括如下:第一章运用法理和实证分析来概括归纳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实施要件的结构和具体内容。首先借助法律规范结构要素理论来演绎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实施要件。法律规范结构的要素包含假定、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根据该三要素,就外资国家安全审查这一行政行为制定法律规范,其基本的结构是:外资安全审查的条件;外资安全审查的处理;违反处理的法律后果。通过这一进路分析,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的基本要件是:一定条件下的外资应进行国家安全审查,这是外资安全审查的对象要件;然后以外资危及国家安全的程度等条件决定是否准许外国投资,实际上这是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决定的具体根据。其次,根据行政行为要件理论来演绎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实施要件。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可概括为三要件:主体及权限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与此相应,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实施要件相应包含:外资国家安全审查主体及权限合法;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内容合法,包含权利义务的处理合法、具有事实根据等等;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程序合法。再次,运用法律全球化及本土化分析范式,对不同国家的立法进行比较分析。文中选列了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韩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八个典型示例国家,对其立法进行了梳理。综合各国立法实践,显示出来的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的共有要件有: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的主体、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的对象、外国国家安全审查决定的根据、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的程序。第二章阐述了外资国家安全审查主体要件。从层级结构、专业结构、分权结构总结分析了本文示例国家规定的外资国家安全审查主体。虽然各国基于本国的政治体制、历史沿革及其他国情,规定了不同的外资国家安全审主体,例如有总统、总督、财政部、经济部、委员会等等。但是各国规定的外资国家安全审查主体也有许多趋同化表现,主要有:外资国家安全审查主体均为级别较高的国家部级以上机构,层级机构方面实行单层或者双层结构,双层结构中上层机构负责重要决定,外资国家安全审查有专业部门或专家的参与。第三章探讨了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审查对象——外国投资。本文示例国家的立法中均有外资审查对象概括规则,其内容包含:外国投资者、投资的类型、规模等资本特征,投资的目标,投资者对目标的权益。本文示例国家立法中均规定了外国投资者识别规则,外国投资者包含自然人、实体和其他特殊投资者。对外国自然人身份识别一般采用国籍标准、居住标准或者两者混合标准。外国自然人识别的趋同化表现是:居住标准逐渐被大多国家认同,单纯采用国籍标准的国家越来越少,这也是国家之间自然人流动增多在经济领域的一个反映。对于外国实体投资者,大多国家采用了复合标准。识别的基本标准一般较清晰,如设立地、准据法、营业地等。对于按照基本标准识别为外国实体,如果有被外国人控制的特殊情形,按照特殊标准,如资本控制主义、实际控制主义,将其识别为外国实体。对于特殊投资者,有些国家识别了政府投资者、国际组织投资者、条约成员国投资者等。对于国家安全审查的外国投资类型,多数国家仅限于外资并购,少数国家包含绿地投资,个别国家甚至将部分间接投资也涵盖在安全审查范围内。对于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的投资规模,仅有少部分国家作了规定。广泛的实体定义包含任何组织和作为一个事业运营的资产,依据该定义,各国规定的投资目标均可以概括为在本国营业的实体。关于外国投资者对投资目标权益条件趋同化的表现是,大多国家选择了比例结合实际控制的复合标准。比例标准按照权益资本等事项的固定比例来确定控制的状态,相对而言客观、清晰、明确,易于判断。但是其缺陷也很明显,就是不符合资本实践的纷繁变化,投资者的权益资本达到一定比例并不意味着就能够对企业施加有效影响或者控制,低于该比例也并不完全意味着不能左右企业。实际标准,放弃了资本权益比例,而完全依照投资者对企业重要事项影响的实际情况来判断,更符合资本实践多样性的需要,但是相对而言主观、模糊、弹性,不易于判断,给执法者留下了太多自由空间。鉴于上述两种标准的优势和弊端,因此大多国家采用了复合标准。第四章对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决定标准进行了研究。决定是否允许外国投资的基本标准是:外国投资对投资接受国国家安全是否有影响及影响的程度。首先借助解构主义阐述国家安全概念的演变和目前国家安全概念的解构状态。国家安全、公共秩序、公共安全概念在国内法、国际法中的不一致、模糊性和部分含义的相互重叠,为国家安全概念的解构提供了可能,使得国家安全可能包含更多的公共安全和公共秩序内容,这一部分虽然不属于根本安全利益的部分,但是对于国家安全也较重要,可称之为重大安全。其次讨论了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大致有:敏感产业、敏感技术、敏感设施、敏感信息、敏感区域、敏感主体。再次,剖析了影响国家安全的评估基准和方法。对于国家安全影响程度基准,美国、俄罗斯、韩国、德国采用了“威胁”国家安全基准,法国、加拿大、日本采用了“有害”国家安全基准,澳大利亚采用了“与国家利益相悖”基准等。综合这些标准,大多是盖然性标准,是损害国家安全可能或者可能性判断标准。关于评估方法,仅有美国、法国立法中存在简单规定,美国学者莫兰提出了三威胁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概括了三因素变量分析方法,以投资者意图、投资控制和投资威胁三个变量来评估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本章最后讨论了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的目的异化及其规制。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目的异化的主要表现为:经济保护主义、安全审查政治化、安全审查成为外资并购竞争者的竞争手段。应对的策略是: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立法明确、遵循非歧视原则、符合比例原则、实行问责制。第五章分析了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的程序。大部分国家将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分为启动、核查和决定三个阶段。关于启动程序,有自愿启动程序、法定申报程序和强制启动程序,大多国家选择了法定强制启动程序。关于核查程序,大多国家规定了一般核查和特别核查程序。关于决定程序其趋同化的表现有以下几点:第一,附加条件通过审查的方式被各国采用,各国寻求外资开放和限制外资之间的平衡,对于虽然有一定国家安全风险的外国投资,如果能够附加一定条件缓和该风险,那么对外资附加缓解措施而放行是更好的选择;第二,在两阶段核查程序中,一般核查和特别核查的过程中都有通过安全审查的情形,在一般核查中安全审查的通过能够提高审查的效率,节省审查成本;第三,禁止性决定通过最高层次审查部门作出;第四,大多国家的决定,特别是禁止决定,根据专业分析意见作出。对于其他程序,各国规定不一致,有预磋商程序、执行程序、国会监督程序、司法审查程序等等。本章还探讨了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程序应遵循正当程序原则、透明原则和时间效率原则。大多数国家没有明确正当程序,如外国投资者陈述和申辩的程序。第六章对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实施要件作了判例研究。首先分析了罗尔斯公司诉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案。罗尔斯提出的诉讼主张主要有:越权、非平等保护、违反宪法规定的正当程序,体现了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的主体及其权限要件、内容要件和程序要件。该案为法院提供了一个对美国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实施要件进行检讨的机会,虽然目前该案没有最终定论,但是二审法院认为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命令和总统令违反正当程序,给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的立法和执法敲响了警钟。外资限制措施欧盟案例主要体现了比例原则,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保护的国家利益性质;是否存在对国家根本利益的真实威胁;达到措施目标的需要;没有对资本自由流动产生歧视性后果。比例原则是外资国家安全审查中尽量考虑适用的原则。第七章讨论了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实施要件的国际协调问题。目前外资国家安全审查作为重要投资壁垒已经兴起,国家有可能借此来保护其本国经济,从而演变为阻碍资本自由化的措施。但是目前在国际条约中却很少对外资国家安全审查进行限制,虽然OECD等国际组织对该问题进行了协调,也出台了《投资接受国有关国家安全外资政策指导原则》等一系列文件,但是这些文件不具有国际法约束力。另外ICSID的实践中对于国家安全例外的认定也不一致。因此,基于目前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实施要件国际协调的不足,本章在总结各国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实施要件趋同表现的基础上,提出了条约规则构想。可选择的路径是:在投资条约中就外资国家安全审查进行附加说明或附件,以目前国际条约中大多将根本安全例外和公共秩序等例外分列不同的条款,对这两种情形做不同规定。首先是根本安全例外和公共秩序等例外共同适用的情形,条约化的内容有: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应该依法进行,该立法应该以方便投资者获得的方式公布,立法中应该特别明确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的风险评估方法;外资国家安全审查主体方面,外资国家安全审查中禁止投资的决定应该由中央部门以上的权威机构作出;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原则上应该限于外资并购;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程序应该透明;该程序有具体的时间安排;外资审查的证据和理由,如果属于非国家保密的部分,应该告知投资者,投资者有据此辩解的权利等。其次是公共秩序等例外基础上的条约化。除了上述内容外,还包括: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应该遵守非歧视原则,不应该对外国投资者造成任意和武断的区别对待,不能成为对外资的变相限制手段;遵守比例原则,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的决定应建立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安全风险应该是足够和真实的风险,保护的安全利益应该是社会根本利益,采取的具体审查行为应该合理适当;外资审查应该接受司法审查。第八章探讨了我国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实施要件的完善。综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发展来看,我国外资安全审查制度伴随我国市场开放、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而演变。在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建立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该通知仅是勾勒了我国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雏形,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我国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立法体系不足,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存在合法缺陷。我国《行政许可法》明确设定行政许可的最低法律渊源应该是法规。另外外资国家安全审查中的强制措施也需要法规以上层次的法源。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通知更倾向于是规范性文件,而不是法律规范,即使将其作为行政规章,也不能设置外资国家安全审查这一行政许可。另外以《反垄断法》规制国家安全问题不妥切、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与经济安全审查的关系不明确。其次我国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实施具体要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第一,主体方面。由于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的立法权限缺陷,以此为根据的审查主体的权限也将没有合法依据;没有明确联席会议的调查权及外资审查中需要的临时暂停、限制及其他处理外国投资的权力;联席会议参加部门不固定、不明确,联席会议不是一个单独的主体,对于其决定无法独立承担责任。第二,对象方面。外国投资者界定不明确;外资并购的目标仅限于对境内企业,外国投资者对投资目标的权益标准不明确。第三,决定标准方面,没有明确界定国家安全的概念,国家安全的要素非常笼统并缺少兜底条款;国家安全影响的判断基准方面也缺少兜底条款,国家安全审查基本标准没有确定国家安全影响的程度,也没有说明影响国家安全的评估路径或者方法;第四,程序方面。存在启动程序不完善、缺少缓解措施程序、缺少调查程序等众多问题。对于外资国家全审查立法体系的不足,应该对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立法体系进行重构,建议适当立法,使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合法落位,逐渐取消经济安全审查机制。2015年1月商务部发布了《外资法草案稿》,虽然就现有立法和文件进行了修改,但是变动不大,仍然存在上述众多缺陷。对于我国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具体实施要件的不足,具体建议为:重构我国外资国家安全审查主体要件,将联席会议更换为常设的委员会,固定和扩大其成员,赋予其调查、限制、审查决定等权力。对于审查对象,明确界定外国投资者,将境内企业修改为境内实体,细化投资目标的权益标准。对于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决定标准,遵循我国已参加条约所建立的根本安全利益和公共秩序等例外框架,确定我国国家安全的外延;在国家安全影响评估基准方面,增加兜底条款,将“社会基本生活秩序”代之以“社会公共秩序”等概念,明确关键技术、关键设施、领先技术等概念,并建立清单机制;评估方法上采用本文提出的三因素变量分析法。程序方面,建立自愿申报和强制申报相结合的机制,增加调查取证程序,明确正当程序,增加和完善缓解措施程序,完善时间框架、预磋商、执行监督等。对于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应该更多委托和授权其管理机构参与外资国家安全审查。

PLA[7](2010)在《走出泥沼 “恶魔”与50年代美国海军舰载机研制危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麦克唐纳飞机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初设计的F3H型舰载喷气式战斗机在该国航空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同于同期其他飞机制造公司一些盲目跃进的产品,F3H先后发展了F3H-1N、F3H-2N、F3H-2M和F3H-2四种型号,历经了从J40发动机到J71发动机,再到J79发动机的更替,直接衍化为堪称一代经典之作的F-4"鬼怪",在挫折和坚持中踏实地承载着一代美国海军航空兵发展的希望,从几乎垮掉的边缘跌跌撞撞地走向辉煌和重生。通过这个型号研制的苦与乐,美国人完整地经历了涡喷发动机研制危机、喷气式舰载战斗机单发上舰和"导弹全能论"等航空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也实现了弹射应急离机、可调节式尾喷管、整体式前风挡、薄翼、首次实弹发射麻雀Ⅲ中距弹、喷气式舰载机首次在外军航母上着舰等首创或突破,获得了极其珍贵的教训和经验。在20世纪50~60年代危机四伏的国际环境中,该机作为美国海军航空兵的中流砥柱随航母编队四海漂泊。F3H坎坷发展的过程,结合着由J40到J79发动机的变迁,正是一个航空强国在挫折中奋斗、加速腾飞的过程。

苑基荣[8](2010)在《美国军工复合体:帝国支柱与挑战》文中指出军工复合体是以国防美元为核心以国家安全部门、军工企业及与国家安全相关的科研机构和国会中与国家安全相关的主要委员会为主体的拥有共同政治、商业、心理、道德和物质利益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不断变化的结合体。同时还有城市官员、固定资产投资者,产业工人,与国防相关的股民及其相关的商业利益集团。军工复合体作为美国社会一股特殊的经济、政治势力兴起于冷战年代,其对美国的内政外交产生了独特而深刻的影响,对这一特殊利益集团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了解美国当代民主政治运作、深入认识美国的对外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军工复合体政治关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将美国社会中这一神秘力量及林林总总隐秘的政治、经济社会关系展现出来,揭示了这一力量在美国如何呼风唤雨,推动二战后的美国如何染上日益浓重的军事色彩,并如何在美国的政治制度框架中制造出国内民主与所谓国家安全之间的紧张关系,既成为帝国运行的支柱之一,又是帝国衰落的滥觞之一。军工复合体的兴起既是冷战作用的结果,也是美国民主体制演化的产物,其中还夹杂着公众对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崛起及其结合的恐惧。自二战以来,作为美国社会中一个超级利益集团,军工复合体已经发展成一个大社会,美国社会就是一个军工复合体。军工复合体通过各种渠道从国会和行政部门获取信息和情报满足自己需求,利用民主参政各种途径对选举、立法乃至整个政治体系和决策过程施加影响达到其目的。这些渠道和途径包括:各种顾问咨询委员会,金融机构网络,政治行动委员会,高层人员流动,草根运动,华盛顿办事处,广告,娱乐,制定国家战略,军售,军事援助,军事研发以及各种行业协会等。美国社会中民主秩序的稳定有赖于冲突与共识之间适度的平衡。从这个命题出发可以发现,军工复合体对帝国民主秩序构成了重大消极作用:第一,迎合了进步时代和新政以来的联邦集权化趋势,成为这一趋势的代表。第二,形成了一个垄断国家安全和武器采购的紧密小集团,排斥公众参与和可替代选择,混淆了公私界限,动摇了民主的根基。第三,成为国际暴力和不稳定的根源,走向了民主秩序的对立面,威胁到民主秩序的稳定和发展。同时,军工复合体又是帝国民主秩序稳定的根基之一:首先,美国军工复合体以国家安全名义,在全球范围内与集权体制斗争,维护民主秩序的繁荣与稳定。其次,从参政渠道来看,它冲击了帝国民主秩序,但依然是美国社会内各种冲突力量之一。第三,它是帝国战略的主要制定和执行力量之一。美国民主秩序的稳定关系到帝国的生死存亡,因此,军工复合体在成为帝国支柱之一的同时也是帝国破坏性力量之一,成为帝国衰落的滥觞。

蔡立亚[9](2010)在《基于熵组合权改进TOPSIS法的供应商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供应商的选择问题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很难建立一个普遍适用的供应商选择的指标体系。论文从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入手,首先分析了供应商选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评价选择供应商的必要性。接下来论文比较分析了传统采购环境下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商选择的特点,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指出传统供应商选择中单纯由主观判断确定指标权重方法的不足,最终确定采用主观判断与客观情况相结合、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熵组合权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系数,进而将TOPSIS法与熵权系数综合集成来进行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实证研究表明,该方法科学合理,具有参考价值。

张云逸[10](2009)在《基于技术权力的地方企业网络演化研究》文中认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发展实践表明,地方企业网络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增长载体,并因此而受到了以马歇尔、克鲁格曼等为代表一大批新经济地理、管理学家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地方企业网络内部的权力关系和增长要素发生了重要变化。支撑网络发展的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传统优势要素逐渐被技术所替代。凭借所拥有的核心技术,一些生产型的跨国公司成为区域市场的控制者、网络的关键行为者,成为地方企业网络发生、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由跨国公司嵌入的地方企业网络呈现出明显的技术权力不对称现象,并直接影响了该国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然而,基于网络内部权力平等的传统新产业区理论已经不能解释上述新经济地理现象。因此,本文拟从区域经济关键发展要素——技术与关键行为者——跨国公司入手,研究网络内部权力不对称关系,进而摸清发展中国家地方企业网络演化机理,为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创新和指导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服务。论文以导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网络权力与企业空间行为、企业创新”(08JA79004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文化环境差异对上海地区中德企业网络构建的影响”(40371033)、上海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人文地理学”(B410)及上海市科委重点软科学项目“张江高新区产业布局规划研究”(076921010)等课题为支撑,通过对上海市汽车企业的访谈和实地调查,辅之国内外文献的搜集和分析,对技术权力与企业网络演化相互作用的理论和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研究,笔者发现,在经济地理学领域,出现了重视“关系”转向研究的趋势,重视网络内成员间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网络动态变化的影响。格瑞非等学者以资源依赖理论为基础,将权力的概念引入到企业网络分析中,侧重于权力在网络演化过程中的网络治理作用。但却忽视了网络不同发展阶段,权力作用机制及网络演化的空间和创新效应的差异;对关键行为者的市场和订单控制权的分析研究较多,对技术权力关注较少。区域发展实践表明,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和获得技术已经成为决定发展中国家生产型企业网络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由于跨国领导公司在网络发展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技术权力运作方式,才导致地方企业网络具有了不同的发展特征和空间、创新效应。因此,建立技术权力与地方企业网络演化的动态关系,是研究网络技术提升、创新发展及空间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论文在总结、评述了国内外权力及企业网络演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技术权力的概念、内涵,论述了其作用的条件、方式以及技术权力与企业网络之间的关系。以“技术权力——领导公司——网络关系”为主线,以技术权力的空间作用和创新作用为支线,系统地论述了地方企业网络的空间指向、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及一般路径。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由德国大众和通用汽车引领的上海汽车企业网络的演化路径、技术权力作用机制、网络效应以及网络企业空间集聚的动力、领导公司对创新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技术权力是新时代地方企业网络最为重要的演化力量。技术权力不仅具有一般网络权力的控制作用,同时具有独特的创新作用。技术权力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领导公司的股权控制、技术锁定、标准控制、专利控制等方面;而其创新作用则体现在领导公司内部的技术转移、技术示范、技术扶植、技术培训等。此外,技术权力依赖于一定的时空条件。只有在技术力量不对等、主客体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关系下,技术才能成为一种权力,才能具有控制力。同时,技术权力总是存在于特定的地区。宏、微观技术通道是影响技术权力的重要因素。宏观技术通道主要包括领导公司母国的政策、自身的投资战略及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环境等,而微观技术通道则涵盖投资地的区位条件、区域创新环境发育程度、技术资源基础和产业基础等。技术权力在良好宏、微观通道结合的地区表现尤为明显。第二,技术权力影响企业空间行为和创新能力,进而影响地方企业网络的演化。领导公司利用技术控制、设立技术标准、加大技术转移服务等手段,影响相关企业的区位选择,进而促进了企业网络的空间行为和创新能力。在技术权力的作用下,地方企业网络的发展表现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网络组建期,技术权力是决定网络区位的关键因素;在网络成长期,技术权力直接影响着地方企业网络对网络外企业的吸引力;在网络发展阶段,技术权力的创新作用表现突出。在技术权力的作用下,地方企业网络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从网络的组建期到发展期,网络成员的数量和质量不断上升,网络密度、强度逐渐增大,网络结构由垂直树枝状向水平方向发展,网络的功能亦由进口组装向生产组装再向研发转型,网络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即地方企业网络升级过程十分明显。第三,少数整车制造公司主导着产业的发展及空间分布,技术权力对汽车企业网络发展影响十分明显。上海汽车企业网络是我国跨国领导公司介入最早、发育最为完善的地方汽车企业网络。在德国大众和美国通用汽车的技术权力作用下,上海汽车企业网络经历了由无到有、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过程。企业网络的功能和结构不断完善,网络内成员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目前上海汽车企业网络已经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各类汽车研发机构高度集聚,本土企业开始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上海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汽车创新中心,技术权力对网络区位选择和创新的影响十分突出。在网络发展的初期阶段,为了保持技术优势垄断地位,领导公司对本土企业实施了较为严格的技术控制。而政府通过采取设立国产化率目标、引入新的竞争者、降低本土企业研发成本等措施,大大降低了本土企业对外资领导公司的技术依赖,提升了网络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企业网络的健康发展。随着本土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上海汽车企业网络内部的权力关系开始发生变化,本土企业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技术权力控制逐渐转变为技术合作。

二、固特异公司获得美国国防部订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固特异公司获得美国国防部订单(论文提纲范文)

(1)The Defense Industrial Base(第二章)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1.2 Introduction to the Book
        1.1.3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2 Introduction to the Machine Translation
        1.2.1 The Definition of Machine Translation
        1.2.2 Characteristics of Machine Translation
        1.2.3 Common Error Types of Machine Translation
Chapter 2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2.1.1 Task Allocation
        2.1.2 Searching for Background Information
        2.1.3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Tool
        2.1.4 Termbase Establishment
        2.1.5 Searching for Parallel Texts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2.1 Machine Translation Phase
        2.2.2 Post-editing Phase
    2.3 Post-translation Procedure
        2.3.1 Self Proofreading
        2.3.2 Peer Proofreading
        2.3.3 Team Collective Proofreading
Chapter 3 Case Analysis
    3.1 Post-editing at Lexical Level
        3.1.1 Polysemy
        3.1.2 Part of Speech
        3.1.3 Acronym
        3.1.4 Omission
    3.2 Post-editing at Syntactic Level
        3.2.1 Word Order
        3.2.2 Verb Phrases
        3.2.3 Prepositional Phrase
        3.2.4 Comparative Structure
        3.2.5 Attributive Clause
    3.3 Post-editing at Discourse Level
        3.3.1 Coherence
        3.3.2 Format
    3.4 Post-editing at Stylistic Level
        3.4.1 Accuracy
        3.4.2 Conciseness
Conclusion
Reference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A
Appendix B
Appendix C
Appendix D

(2)美国政府对军工复合体的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五、论文结构
第一章 军工复合体与委托一代理理论
    第一节 军工复合体及相关概念
        一、"军工复合体"概念
        一、本文涉及的其他相关概念
    第二节 委托-代理理论
        一、委托-代理关系
        二、委托—代理理论
    第三节 委托-代理理论与军工复合体的负面影响问题
        一、美国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二、政府与军工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三、使用委托-代理理论作为理论框架的原因
    小结
第二章 军工复合体在美国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影响问题
    第一节 军工复合体对美国政治的负面影响
        一、利益集团政治所固有的不利影响
        二、军事因素对政治的负面影响
        三、军工复合体对美国国内政治和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 军工复合体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一、军工复合体与军费开支浪费
        二、军工复合体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第三节 利益冲突导致的军工复合体的行为偏差问题
        一、军工复合体在国内事务中不忠于委托的问题
        二、军工复合体在对外关系方面不忠于委托的问题
    小结
第三章 美国政府规制军工复合体的基本制度
    第一节 美国政府规制军方的基本制度
        一、国会对军事的管辖权
        一、总统对军队的最高指挥权
        三、文官治军制度对军队的控制
        四、军事管理的分权制衡对军方的影响
    第二节 美国政府规制军工企业的基本制度
        一、垄断问题、行贿问题与军工企业
        二、美国政府对军工企业出口的管制
    第三节 美国政府防范与惩罚军商合谋的制度
        一、反腐败制度建设——防范军工复合体不正当影响力
        二、应对军工复合体负面影响的相关制度建设
        三、美国政府在制度上对利益集团多元化的鼓励
    小结
第四章 美国国防部对军工复合体的规制
    第一节 国防部的创立及其职能的强化
        一、国防部设立的背景
        二、《国家安全法》(1947年)和《国家安全法修正案》(1949年)
        三、《国防部重组法》(1958年)
        四、《戈德华特-尼科尔斯国防部改组法》(1986年)
    第二节 国防部规制军方和军工企业的制度
        一、国防部管理军方的制度
        二、规定国防采办事务的制度
    第三节 国防部对军队的规制
        一、对军人行为的规制
        二、对军队军费使用的管理
    第四节 国防部对军工企业的规制
        一、国防部对军工企业行为的规制
        二、国防部通过采办项目主导军工企业
        三、应对政府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
    第五节 应对规制俘获问题:国会对国防部的监管
        一、国会委托行政部门执法时的权力关系
        二、国会利用拨款权管制国防部
        三、国会对军事事务的直接监管
    小结
第五章 美国政府的规制产生的效果及规制的前景
    第一节 美国政府规制军工复合体的效果
        一、国防开支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
        二、军工行业的地位下降
    第二节 冷战结束后的军事制度改革及军工复合体的新形态
        一、国防部主导的新军事变革
        二、国防部军事外包及新形式的军工复合体负面影响问题
    第三节 美国政府规制新形式军工复合体的前景
        一、现有的相关法律和法规
        二、针对私营军事公司的代理问题进行的制度建设
        三、美国政府应对私营军事公司问题所存在的规制缺陷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艾森豪威尔告别演说
    附录二 美国宪法及宪法修正案(节选)

(3)S重工有限公司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中外质量管理对比
2 质量管理的理论及工具和方法
    2.1 质量管理的概念
    2.2 现代的质量理念
    2.3 质量管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2.4 质量管理的意义
        2.4.1 质量管理是人们生活的保障
        2.4.2 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2.4.3 质量是效益的基础
        2.4.4 质量是人民素养、科技能力和经济发展程度的综合反映
    2.5 质量管理的工具和方法
        2.5.1 质量管理的七种工具
        2.5.2 戴明环(PDCA循环)
3 S重工有限公司质量管理现状
    3.1 S重工有限公司简介
    3.2 产品质量与质量检验中存在的问题
    3.3 分析员工制度问题
    3.4 分析供应商质量管理问题
    3.5 企业质量精神
4 利用现代质量管理理念改进公司存在的质量管理问题
    4.1 利用PDCA循环进行产品质量检验
    4.2 针对员工制度造成的质量管理问题的改进
    4.3 供应商质量管理解决办法
    4.4 企业质量文化精神的建设
    4.5 质量管理成果的维护与巩固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中国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耦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设计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案
    1.3 主要创新与不足
        1.3.1 主要创新点
        1.3.2 本文的不足
2 文献梳理与理论综述
    2.1 产业互动相关理论
        2.1.1 产业与产业结构
        2.1.2 产业融合理论
        2.1.3 产业耦合理论
    2.2 技术进步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相关理论
        2.2.1 技术进步的定义
        2.2.2 技术扩散理论
        2.2.3 技术选择理论
    2.3 生命周期管理相关理论
        2.3.1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理论
        2.3.2 系统生命周期管理理论
    2.4 信息系统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耦合历程研究
    3.1 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的内涵
        3.1.1 汽车产业概念的界定
        3.1.2 信息技术产业的界定
    3.2 我国汽车工业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综述
        3.2.1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
        3.2.2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综述
    3.3 汽车产业运用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研究
        3.3.1 工业 1.0:手工技术主导量化生产模式
        3.3.2 工业 2.0:流水线实现大量精益生产模式
        3.3.3 工业 3.0:自动化技术主导大规模定制模式
        3.3.4 工业 4.0:智能技术引领个性化制造模式
    3.4 本章总结
4 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耦合机制与机理研究
    4.1 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的耦合机制
        4.1.1 动态关联机制
        4.1.2 创新发展机制
    4.2 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的耦合机理
        4.2.1 智能制造:通过系统生命周期管理控制复杂性
        4.2.2 产品开发:基于模型的数字可视化虚拟产品开发
        4.2.3 物尽其用:通过软件系统把产品引入物联网
        4.2.4 数字企业:实现企业数据化循环
    4.3 本章小结
5 我国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耦合发展实证研究
    5.1 我国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耦合关系研究
        5.1.1 信息技术对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的影响
        5.1.2 中国汽车工业信息化发展趋势与应用分析
    5.2 基于灰色关联空间的汽车产业创新能力评价
        5.2.1 构建产业创新动态评价模型的理论依据
        5.2.2 产业创新过程动态评价模型的构成
        5.2.3 汽车产业创新能力的灰色关联研究
    5.3 基于耦合发展模型的产业耦合程度研究
        5.3.1 产业互动耦合机制研究
        5.3.2 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耦合发展评价模型构建
        5.3.3 基于AHP法和Dephi法的产业耦合发展能力研究
    5.4 我国区域相关产业供给汽车产业智能制造能力综合评价
        5.4.1 我国主要省市汽车产业分布特征
        5.4.2 我国主要省市区域智能制造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5.4.3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智能制造供给能力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耦合发展路径分析与研究
    6.1 智慧供应链体系的构建路径
        6.1.1 智能供应链的特征与标准
        6.1.2 汽车产业智能供应链战略的设计
        6.1.3 汽车产业智慧供应链的运营与管理
    6.2 智能制造模式创新与动态选择
        6.2.1 动态智能制造系统的选择与评价
        6.2.2 制造系统的演进与对比研究
        6.2.3 智能制造模式下制造系统的选择
    6.3 数字平台系统促进管理创新的路径
        6.3.1 工业 4.0 视角下汽车产业的互联网创新模式
        6.3.2 汽车产业应用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机理分析
        6.3.3 利用系统生命周期管理实现耦合发展路径研究
        6.3.4 汽车企业利用系统生命周期管理实现智能制造路径
    6.4 本章小结
7 汽车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发展国际经验借鉴
    7.1 国外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趋势
        7.1.1 汽车产业智能化
        7.1.2 信息技术产业平台化
    7.2 国外政府与企业层面经验借鉴与启示
        7.2.1 国外政府层面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7.2.2 国外企业层面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7.3 本章总结
8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政府层面
        8.2.2 企业层面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成本控制的SY公司采购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意义
    1.2 关于采购管理的文献综述
        1.2.1 采购的古典理论基础
        1.2.2 采购的发展过程
        1.2.3 战略采购理论的兴起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结构安排
第二章 成本控制与采购管理相关理论
    2.1 采购与成本
        2.1.1 采购
        2.1.2 成本
        2.1.3 采购成本
    2.2 成本控制的理论与方法
        2.2.1 成本控制的概念
        2.2.2 成本控制的程序与内容
        2.2.3 成本控制的方法
    2.3 采购管理及相关理论
        2.3.1 采购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2.3.2 采购管理理论
第三章 SY公司采购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SY公司的简况及其市场环境
        3.1.1 SY公司的起源
        3.1.2 公司的组织结构
        3.1.3 SY公司的业务介绍
        3.1.4 SY公司市场环境
    3.2 SY公司采购管理的现状
        3.2.1 SY公司采购管理工作的组织结构
        3.2.2 SY公司的采购工作流程
        3.2.3 SY公司材料的构成及购买方式
    3.3 SY公司采购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材料价格高
        3.3.2 库存滞压品多
        3.3.3 采购部门工作士气低
第四章 SY公司采购管理方案的设计
    4.1 基于成本控制的采购管理方案的整体规划
        4.1.1 明确SY公司采购管理工作的工作内容
        4.1.2 结合SY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方案的设计
    4.2 制度完善与流程再造
        4.2.1 采购管理制度体系的完善
        4.2.2 采购组织与流程的重组与改造
    4.3 关键制度的建立
        4.3.1 强化与完善请购单制度
        4.3.2 价格信息控制体系的建立
    4.4 采取一些降低采购价格的技术手段
        4.4.1 强化规模经济与招标采购
        4.4.2 适度采用电子采购的方式
    4.5 加强材料的库存管理
        4.5.1 SY公司的库存管理浅述
        4.5.2 材料订购采用定量采购与定期采购相结合
        4.5.3 材料入库的质量控制
        4.5.4 及时处理滞压品以加速库存周转
    4.6 建立采购工作绩效管理制度
        4.6.1 采购工作的绩效管理
        4.6.2 明确采购绩效考核的内容
        4.6.3 设定采购绩效考核的指标
        4.6.4 采购员的绩效考核
    4.7 强化采购员的激励选拔与人才培养
        4.7.1 采购人才观念的转变与重视
        4.7.2 激励与培训
第五章 采购管理方案的实施
    5.1 采购管理制度方案的设计
        5.1.1 成立采购管理工作组
        5.1.2 修改与制定采购制度、流程以及议定新方法
        5.1.3 新制度、流程与采购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5.2 配套措施的采用
        5.2.1 修订《岗位责任书》
        5.2.2 进行生产定额消耗的控制
        5.2.3 强化非生产用品发放管理
    5.3 采购管理方案的执行策略与效果
        5.3.1 采购管理方案的执行策略
        5.3.2 采购管理方案的执行效果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实施要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实施要件结构分析
    第一节 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实施要件法理分析
        一、法律规范结构要素论:法理分析进路一
        二、行政行为要件论:法理分析进路二
    第二节 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实施要件立法实证分析
        一、法律全球化与本土化:立法实证分析范式
        二、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实施要件国别考察
        三、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实施要件国别比较与归纳
第二章 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的主体:权限与专业
    第一节 外资国家安全审查主体的层级结构
        一、双层审查主体结构
        二、单层审查主体结构
    第二节 外资国家安全审查主体的专业结构
        一、部门联合审查主体
        二、咨询性审查主体
    第三节 外资国家安全审查主体的分权结构
        一、审查受理主体
        二、审查决定主体
        三、审查决定执行主体
        四、审查监督主体
    第四节 外资国家安全审查主体比较
        一、审查主体层级结构比较
        二、审查主体专业结构比较
        三、审查主体分权结构比较
第三章 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的对象:外国投资
    第一节 外国投资者
        一、一般外国投资者
        二、特殊外国投资者
    第二节 外国投资类型、规模及目标
        一、投资类型
        二、投资规模
        三、投资目标
    第三节 外国投资者对投资目标的权益
        一、以实际标准认定控制
        二、以比例标准认定控制
        三、以复合标准认定控制
    第四节 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对象比较
        一、外国投资者条件比较
        二、投资类型、规模及目标条件比较
        三、外国投资者对投资目标权益条件比较
第四章 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决定标准:影响国家安全
    第一节 外资国家安全审查中“国家安全”的蕴意
        一、“国家安全”在当代的解构
        二、解构的“国家安全”在外资安全审查制度中的体现
    第二节 外资国家安全审查中“影响国家安全”的判断
        一、国家安全影响因素
        二、国家安全影响程度基准
        三、国家安全影响程度评估
    第三节 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目的异化及其规制
        一、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目的异化的表现及原因
        二、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目的异化的规制
    第四节 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决定标准比较
        一、国家安全概念比较
        二、影响国家安全评估比较
第五章 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的程序:正当、透明与效率
    第一节 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的启动
        一、自愿启动与强制启动
        二、外国人申报与本国人申报
        三、事先审查与事后审查
    第二节 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的核查
        一、一般核查
        二、特别核查
    第三节 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的决定
        一、通过
        二、缓解
        三、禁止
    第四节 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的其他相关程序
        一、预磋商程序
        二、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决定的执行
        三、外国国家安全审查的监督
        四、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的司法审查
    第五节 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程序比较
        一、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程序的趋同
        二、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程序的差异
        三、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程序的正当性等问题
第六章 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实施要件判例分析
    第一节 罗尔斯公司诉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案
        一、罗尔斯公司诉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案介绍
        二、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实施要件在案例中的体现
    第二节 外资限制措施欧盟案例
        一、案例介绍
        二、案例中体现的外资限制措施实施条件
第七章 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实施要件的国际协调
    第一节 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实施要件国际协调的现状
        一、外资国家安全审查措施的兴起及国际协调的必要
        二、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实施要件国际协调的体现及不足
    第二节 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实施要件的条约规则构想
        一、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实施要件的趋同化小结
        二、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实施要件的条约规则设计
第八章 我国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实施要件的法律问题
    第一节 我国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演变
        一、外国投资指导制度
        二、外资并购国家经济安全审查制度
        三、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制度
    第二节 我国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实施要件的现状及不足
        一、我国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具体实施要件的现状
        二、我国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实施要件的不足
    第三节 我国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实施要件的完善
        一、我国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立法体系的重构
        二、我国外资国家安全审查主体要件的重构
        三、我国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对象要件的完善
        四、我国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决定标准要件的完善
        五、我国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程序要件的完善
        六、我国自贸区外资国家安全审查机制的构想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8)美国军工复合体:帝国支柱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ynopsis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军工复合体研究文献来源
        二、军工复合体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第四节 主要内容和框架
第一章 军工复合体的特征、原因及其演化
    第一节 军工复合体的概念与特征
        一、理论假定和概念
        二、军工复合体的特征
    第二节 军工复合体产生的原因
        一、反集权、反国家主义的传统
        二、二战和冷战的影响
        三、进步时代和罗斯福新政的遗产
    第三节 军工复合体的演变
        一、进步时代和一战:军工复合体的萌芽
        二、两次世界大战间:美国军工复合体的休眠期
        三、军工复合体的建立与兴起:二战与冷战
第二章 军工复合体的政治关系网络
    第一节 军工复合体的政治关系
        一、军工复合体政治关系的平台
        二、军工复合体政治关系的内容
        三、军工复合体政治关系的主体
    第二节 军工复合体的“旋转门”
        一、政府高级官员和公司高管间的相互流动
        二、军工企业与国防部门间雇员流动
        三、军工复合体政治关系:研发
        四、金融与会计审计机构
    第三节 军工复合体政治关系的粘合剂:协会、委员会和娱乐
        一、军工企业行业协会及其作用
        二、国防部门顾问委员会及其作用
        三、军工复合体政治关系的粘合剂:娱乐
第三章 军工复合体的政治影响
    第一节 军工复合体与立法
        一、军工企业华盛顿办事处
        二、军工企业华盛顿办事处与立法
        三、军工企业华盛顿办事处实例
    第二节 军工复合体与选举
        一、政治行动委员会的产生和发展
        二、军工企业政治行动委员会与选举
        三、格鲁曼政治行动委员会
    第三节 军工复合体的地方关系
        一、军工企业推动公众的力量:广告和草根运动
        二、在B-1 轰炸机项目上罗克韦尔的草根运动
第四章 军工复合体与美国外交
    第一节 军工复合体与美国外交军事化
        一、军事集团在美国外交地位的演变
        二、美国外交政策军事化
        三、制定和执行国家安全政策的主要载体
    第二节 军工企业与美国外交政策
        一、军工企业与国外市场的联系
        二、军工企业与美国对外决策过程
    第三节 美国军工企业与中东地区冲突
        一、军工企业与全球经济机构转变
        二、美国军工企业与中东“能源冲突”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9)基于熵组合权改进TOPSIS法的供应商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供应商选择评价研究动态
        1.2.1 供应商选择指标体系研究
        1.2.2 供应商选择方法研究
    1.3 供应商评价指标与方法的不足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案及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供应链管理及供应商选择理论
    2.1 供应链基本理论
        2.1.1 供应链的含义
        2.1.2 供应链运作的结构模型
        2.1.3 供应链的特征
    2.2 供应链管理基本理论
        2.2.1 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2.2.2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2.2.3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
    2.3 供应商关系
        2.3.1 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选择问题的提出
        2.3.2 传统的供应商关系
        2.3.3 新型的供应商合作伙伴关系
    2.4 供应商的类型
    2.5 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选择的特征
    2.6 供应商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1 建立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3.2 供应商选择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成本因素
        3.2.2 产品质量
        3.2.3 服务方面的指标
        3.2.4 柔性方面的指标
        3.2.5 财务状况方面的指标
        3.2.6 合作兼容性
第四章 基于熵组合权改进 TOPSIS 法的供应商选择模型研究
    4.1 熵权法
        4.1.1 熵的概念
        4.1.2 熵的基本性质
        4.1.3 熵权的原理与计算步骤
    4.2 层次分析法
        4.2.1 层次分析法理论
        4.2.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步骤
    4.3 TOPSIS 法模型简介
        4.3.1 TOPSIS 法理论
        4.3.2 基于熵组合权改进TOPSIS 法的评价模型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背景资料
    5.2 汽车行业供应商的评价
        5.2.1 主观权重的确定
        5.2.2 熵权法对客观权重的确定
    5.3 运用TOPSIS 法确定最终方案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10)基于技术权力的地方企业网络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录
表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目标、内容及关键问题与创新
    第三节 研究的基础与方法
第二章 技术权力与企业网络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第二节 技术权力的相关理论
    第三节 企业网络演化的相关理论
    第四节 小结及理论评述
第三章 企业网络的发展与技术权力的产生
    第一节 全球化时代企业网络发展的新特征
    第二节 技术的重要性凸显
    第三节 技术权力的产生
第四章 企业网络内的技术权力
    第一节 技术权力的特征及空间配置
    第二节 技术权力的作用机制
    第三节 技术权力的作用边界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 地方企业网络内的技术权力关系及网络类型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技术权力作用下的企业网络演化
    第一节 技术权力作用下的企业空间行为
    第二节 技术权力作用下的企业创新学习
    第三节 技术权力作用下企业网络演进的阶段与路径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技术权力与中国汽车企业网络的发展
    第一节 汽车企业网络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汽车企业网络内部的权力结构及技术权力的产生
    第三节 技术权力在地方汽车企业网络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节 基于技术权力作用的中国汽车企业网络的发展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技术权力作用下的上海汽车企业网络演化
    第一节 上海汽车企业网络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上海汽车企业网络的技术权力关系解析
    第三节 领导公司技术权力作用的背景及条件
    第四节 基于技术权力作用的上海汽车企业网络演化过程
    第五节 技术权力对上海汽车企业网络演化的作用评价
    第六节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三节 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固特异公司获得美国国防部订单(论文参考文献)

  • [1]The Defense Industrial Base(第二章)汉译实践报告[D]. 程露蓝. 湖南大学, 2018(01)
  • [2]美国政府对军工复合体的规制研究[D]. 贾琪.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7)
  • [3]S重工有限公司质量管理研究[D]. 李现利.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7(05)
  • [4]中国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耦合发展研究[D]. 董志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08)
  • [5]基于成本控制的SY公司采购管理研究[D]. 王淘.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12)
  • [6]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实施要件研究[D]. 李军. 华东政法大学, 2015(04)
  • [7]走出泥沼 “恶魔”与50年代美国海军舰载机研制危机[J]. PLA. 海陆空天惯性世界, 2010(05)
  • [8]美国军工复合体:帝国支柱与挑战[D]. 苑基荣.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10)
  • [9]基于熵组合权改进TOPSIS法的供应商选择研究[D]. 蔡立亚.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10(05)
  • [10]基于技术权力的地方企业网络演化研究[D]. 张云逸.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固特异赢得美国国防部订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