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二氧化氮测量不确定度评价研究

空气中二氧化氮测量不确定度评价研究

一、空气中二氧化氮测量的不确定度评定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魏王慧,高艳秋,董翊,于瑞祥,姜阳,任逸尘,陈鹰[1](2021)在《安全监测设备校准用标准气体质量安全风险研究》文中指出对市场上流通的部分氮中一氧化氮、氮中二氧化氮、氮中硫化氢三类安全监测设备校准用气体标准物质进行采样,并使用一级标准物质进行标称值的检测和比对。对测试过程进行了不确定度评定,通过显着性分析来确定市售二级标准物质的标称值与实测值之间是否有显着性差异,并对该结果可能产生的事故风险进行了评估。从结果来看,标称值不准确的气体标准物质在市场流通会对生产活动造成一定的风险,需要有关监管部门加大重视力度。

黄伟[2](2021)在《基于非分散红外-转化炉法的氮氧化物组分含量测定装置测量不确定度分析》文中提出对非分散红外-转化炉法的氮氧化物组分含量测定装置的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进行了分析和评估,提出基于转化法的氮氧化物组分测定装置测量烟气中总氮氧化物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并按照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估与表示》的提供的方法,结合具体示例进行了不确定度分量和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和计算,并最终报告了装置测量的扩展不确定度。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非分散红外-转化炉法的氮氧化物组分含量测定装置测量烟气中氮氧化物总量,其测量结果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Urel=1.4%(k=2)。该研究所确定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充分考虑了氮氧化物转化炉转化效率和烟气中氮氧化物组分构成特点对氮氧化物总量测量的不确定度影响,从而提高了氮氧化物测定装置对烟气中氮氧化物组分总量测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张贤茂,冯兴兵,郭华轩[3](2021)在《氮中二氧化氮气体标准物质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述了氮中二氧化氮气体标准物质的制备过程,该标准物质采用了GB/T 5274.1—2018《气体分析校准用混合气体的制备第1部分:称量法制备一级混合气体》所规定的方法制备。产品采用ABB光谱吸收仪进行分析方法验证,并对其稳定性、均匀性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特殊的气瓶内壁处理技术,能有效的解决气瓶吸附问题,在该标准物质氮中二氧化氮(50.0~700)×10-6(摩尔分数)配制浓度范围内,当k=2时,扩展不确定度为2%,有效期1 a。

周伟斌[4](2021)在《定电位电解法测定发电锅炉废气中二氧化硫折算浓度的不确定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GB/T27418-2017),提出适用于依据《固定污染源废气二氧化硫的测定定电位电解法》(HJ 57-2017),并考虑含氧量因素,进行燃煤发电锅炉、生活垃圾焚烧锅炉烟气中二氧化硫折算浓度测定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的研究。

王德发,周枫然,叶菁,张体强,曾武,韩桥[5](2021)在《FTIR在气体标准物质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体标准物质在气体测量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为实现测量结果溯源至国际单位制SI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气体标准物质研制过程中离不开气体成分的测量,测量方法除了色谱法、质谱法外,光谱法也被广泛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是一种光谱测量技术,它可以用于原料气体的纯度分析和气体标准物质特性组分和干扰组分的精确测量。介绍了采用FTIR测量几种原料气体中杂质的应用实例,以及在气体标准物质量值测量和国际比对中的一些应用。研究显示FTIR比较适用于活泼性组分的测量和多组分的同步测量,测量过程操作相对简单,不需要像GC或GCMS那样对色谱柱或者色谱参数进行复杂的优化和控制;FTIR同样适用于稳定性气体的测量,例如在温室气体测量中也可以获得较高的重复性和准确性。除此之外,准确的测量结果与所使用的校准方法有关,使用单点精确匹配校准或双点校准,同时采用"参考-样品-参考"的交替测量序列,可以获得相对准确的测量结果。

吕洪震[6](2021)在《基于傅里叶红外光谱的烟道气低浓度氮氧化物测量的研究》文中指出氮氧化物(NOX)通常指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能产生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破坏臭氧层,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作为新兴经济体,中国对于能源的需求十分旺盛,煤炭作为主要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是NOX排放的主要来源。随着国家超低排放政策不断深入,排放限值不断下降,监测工业烟道气中NOX的排放并提高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对我国NOX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相关学者提出一种基于吸收光谱的全程高温直抽测量方法,但烟气中水蒸气含量高达5%~20%,水蒸气在中红外区域具有很宽的吸收波段,与NO、NO2特征吸收位置重合,对NOX的测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需建立一种高温含水条件下低浓度NOX的精确测量方法。本文基于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展开研究。结合基于质量流量控制器的动态配气系统,通过标定质量流量控制器得到稳定准确的实验所需气体;以帕尔贴冷凝器为实验对象研究其除水效率并根据测量原理简化了烟气预处理系统;以工业烟气测量环境为参考,确定了采样枪/采样泵温度、光谱仪分辨率、采集波段和采集次数等参数;对光谱预处理技术进行探讨,并确定了相应的处理方法,进而获取了实验所需中红外吸收光谱;对NO、NO2和H2O的吸收光谱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建立了NO、NO2和H2O单组分条件下的测量模型以及NO、NO2在含水条件下的测量模型。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冷凝器除水效率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样气中水蒸气浓度的增大,处理后的样气中水蒸气含量呈上升趋势。基于高温直抽测量法的原理,对传统烟气预处理系统进行简化可有效消除冷凝器除水效率变化引入的测量误差。(2)建立NO、NO2和H2O单组分单峰吸光度/多峰吸光度加和与浓度间的数学模型,对比不同测量模型的结果表明:NO、NO2、H2O采用多峰光谱数据建立测量模型的相对误差分别小于1.42%、1.72%、2%,均优于单峰测量模型。同时发现气态H2O的红外吸收光谱吸光度与浓度关系存在非线性偏离,建立了气态H2O多峰吸光度与浓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3)通过分析NO、NO2在含水条件下的吸收光谱,建立了修正混合物中H2O的吸光度来精确确定NO和NO2浓度的测量模型,实验结果表明:NO和NO2在含水条件下测量误差有所上升,H2O测量结果不受NO和NO2的影响。不确定度评定结果显示NO和NO2测量结果的最大扩展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别为2.8%和4.16%(k=2)。

王式兴[7](2020)在《压力条件下气体火焰燃烧特性的热流量法测量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化石燃料的气化利用过程中,由于原料的不同及气化方式的差异,气体燃料的组成存在着很宽的变化范围,如煤和生物质气化气的主要成分为氢气和一氧化碳,甲烷还包含氮气和二氧化碳等稀释气体。燃气组成的不确定性对燃烧室设备稳定运行和高效清洁燃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发展多种高效燃烧方式如富氧燃烧结合CO2捕集与排放技术,燃气轮机贫预混稀薄燃烧技术对降低碳排放,控制污染物生成具有重要意义。化石燃料气化气还可以进一步合成为各种清洁替代能源,这其中,发展醇醚类含氧燃料和氨气无碳燃料对海陆空运输及电力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实际的工业燃烧设备包括燃气轮机,内燃机和增压锅炉等多为高温高压的燃烧环境。涉及到燃烧稳定性的燃料组分的变化,回火,熄火,自点火现象和高压下的可燃极限与预混火焰的固有参数层流火焰速度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增加对不同燃料燃烧特性的了解,开展高压下实验室尺度的基础层流燃烧特性研究可以为机理发展和燃烧器设计提供实验基础。同时测量污染物的排放特性有利于选择合适的操作区间,对新型替代燃料在工业燃烧设备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搭建了高压层流燃烧试验台,结合光学测量方法,烟气测量方法和数值模拟手段对不同燃料和燃烧方式在压力条件下的层流燃烧特性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首先,搭建了基于热流量炉的高温高压层流燃烧试验台,用于获得高压下一维绝热无拉伸平面火焰。首先研究了甲烷在高压下的富氧燃烧特性,测量了0.5MPa下的CH4/O2/N2和CH4/O2/CO2的层流火焰速度,系统研究了压力当量比,氧含量和二氧化碳稀释对层流火焰速度的影响。当前实验测量结果与文献值以及模拟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验证了高压试验台的可靠性。接着用一维火焰模型分析了CO2稀释的热扩散和化学反应作用。在常压和高压情况下,由CO2稀释导致的层流火焰速度降低,热扩散效应在起主要作用。然后用实验获得的火焰速度拟合了压力幂指数β,可以预测更高压力下的火焰速度,结果表明β随着氧摩尔分数的增加而增加。并且观察到压力幂指数在富燃区的先增加后减小行为和超绝热火焰温度现象,表示了富燃区反应路径发生变化。其次,研究了合成气贫燃高压层流燃烧特性及荧光测量。为了抑制细胞火焰,在O2/He氧化剂中测量了1.1 MPa下的稀薄预混H2-CO和H2-N2合成气的各种燃料掺混比的层流火焰速度,根据获得的实验结果,测试了五种合成气高温高压反应机理,并对其不同的准确性做出评价。不同机理的反应路径相同而选取速率常数不同是造成不同敏感性及不同预测结果的原因尤其是HO2链增长反应。随着压力的升高,层流燃烧速度降低,对于燃料中氢含量较高或氧化剂中稀释剂含量较高的合成气,质量燃烧率先增大后减小。这表明绝热火焰温度降低是导致质量燃烧速率的负压依赖性的原因,并降低了整体反应级数,总体反应级数对于火焰温度较低的合成气又会随着压力继续增加。另外研究了CO2稀释和甲烷添加对生物质合成气H2/CO/CH4/O2/稀释气的层流燃烧特性的影响。OH*化学发光的测量结果表明,随着压力的增加,火焰前锋高度先减小然后增大,这与质量燃烧速率的非单调变化相对应,并且可以用作机理验证的目标之一。最后,研究了氨气,二甲醚层流燃烧及污染物排放特性。首先进行了常压下甲烷/二甲醚/氢气/空气不同当量比的层流火焰速度测量,对比了氢气添加对二甲醚的氧化路径的影响。反应路径分析表明CH3是在C2路径和DME分解路径中重要的自由基。并由此推出层流火焰速度与自由基峰值摩尔分数呈线性相关。对于新型无碳燃料氨气,通过热流量炉法和烟气分析仪,获得了不同当量比,不同氨含量下压力0.5 MPa下的氨气/甲烷,氨气/氢气,氨气/一氧化碳和氨气/合成气的层流火焰速度和详细NOx排放数据。提高的氨质量燃烧率引入了较大的预测不确定度。然后用实验获得的火焰速度拟合了压力幂指数β,并且在中等氨含量的条件下β存在最小值导致了火焰速度在该范围内对压力变化十分敏感。压力指数可以作为是验证和发展氨化学的独立指标。敏感性和反应路径分析表明氨化学在富燃工况下比在贫燃工况下的重要性更强,尤其是通过再结合反应形成N2Hi的路径影响火焰速度。N2Hi反应路径和H2NO,N2O反应路径是决定贫燃和富燃侧火焰速度预测差别的原因,指出了后期机理优化调整的方向。氨气和不同成分的合成气掺混具有相似的NOx排放特性尽管它们的火焰速度相差很大。对于氨/氢气和氨/甲烷在高压下的详细NOx排放测量结果表明,NH3,HCN和NOx的生成分别在富燃和贫燃,高氨含量和低氨含量得到促进,提高压力降低了NOx排放水平,并给出了实际应用氨燃料推荐的掺混比和当量比。

刘蒙蒙,曾强,赵淑岚[8](2020)在《工作场所空气和环境空气及室内空气主要指标检测方法的一致性探讨》文中指出大气主要污染物包括颗粒物、臭氧、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职业人群因作业场所存在这些职业病危害因素,极可能受到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大气污染物的双重危害,若居室中也存在类似污染物,职业人群的每日暴露浓度可能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工作场所空气、环境空气和室内空气中的相关标准都规定了上述大气主要污染物的接触限值和检测方法,但相同指标的检测方法存在差异,为估算每日总暴露水平带来困难。本文旨在探讨空气中相关污染物指标检测方法的一致性问题,为以后估算不同人群每日污染物暴露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张丽平,裴星媛,赵春蓉[9](2020)在《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环境空气中氮氧化物含量的不确定评定》文中研究说明按照《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估与表示》,对分光光度法测定环境空气中氮氧化物含量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按照国家标准分析方法进行样品采集及测定,结果显示,由样品采集过程和分析过程引入的不确定度分别为1.77%和1.67%,合成的相对不确定度为2.43%,其中样品采集过程主要的影响因素为采样器流量和采样器流量校准,分析过程中引入不确定度大小的顺序为:标准曲线配制>样品定容>样品重复测定>仪器测定>工作曲线拟合,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为0.0024 mg/m3,测量结果可表示为(0.048±0.002) mg/m3。

吴雨彤,吴海,马浩淼,张体强,王振[10](2019)在《大气中二氧化氮含量的测定方法》文中指出综述大气中二氧化氮含量的测定方法。归纳了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化学发光法、荧光猝灭法、激光诱导荧光法、光腔衰荡光谱法、差分吸收光谱法、差分吸收激光雷达法等大气中二氧化氮含量的测定方法,并介绍了其原理、研究现状以及优缺点。为研究人员选择合适的二氧化氮测定方法或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空气中二氧化氮测量的不确定度评定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气中二氧化氮测量的不确定度评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安全监测设备校准用标准气体质量安全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设备
    1.2 工作条件
        1.2.1 气相色谱仪
        1.2.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1.3 试剂材料
2 结果与讨论
    2.1 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硫化氢气体标准物质的 检测
    2.2 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硫化氢测得值的测量不 确定度评定
        2.2.1 测量模型
        2.2.2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2.2.2.1 一级标物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1
        2.2.2.2 试样分析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2
        2.2.2.3 标准样品分析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2.2.3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2.2.4 相对扩展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
    2.3 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硫化氢二级标物测得值的符合性判定
    2.4 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硫化氢二级标物的风险 评估
3 结 语

(2)基于非分散红外-转化炉法的氮氧化物组分含量测定装置测量不确定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测量方法概述
    1.1 测量依据
    1.2 测量对象
    1.3 测量标准
    1.4 测量条件
    1.5 测量方法
2 测量的数学模型
3 测量不确定度主要来源分析
4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4.1 氮氧化物组分测定装置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u1的评定
        4.1.1 氮氧化物组分测定装置中NO检测器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u11的评定
        4.1.2 来源于氮氧化物组分测定装置中NO2转化炉转化效率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u12的评定
    4.2 来源于标准气体的不确定度分量u2
5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5.1 灵敏系数
    5.2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一览表
    5.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
    5.4 扩展不确定度
6 测量不确定度的报告表示
7 结语

(3)氮中二氧化氮气体标准物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气体标准物质的制备
    2.1 仪器与设备
        2.1.1 称量设备
        2.1.2 配气装置
        2.1.3 气瓶干燥及混匀设备
        2.1.4 纯化器
        2.1.5 分析仪器
    2.2 制备方法及工艺流程
    2.3 原料气的分析
        2.3.1 一氧化氮原料纯度的分析方法及不确定度
        2.3.2 高纯氮气原料纯度分析方法及不确定度
    2.4 气瓶的稳定性验证与预选择—分装实验
3 性能考察
    3.1 测量方法及方法评价
        3.1.1 测量仪器及测量条件
        3.1.2 仪器响应精度评估
        3.1.3 仪器线性评定
        3.1.4 分析方法的不确定度
    3.2 制备浓度一致性实验
    3.3 气体混匀实验
    3.4 均匀性检验(放压实验)
    3.5 稳定性检验(长期)
4 气体标准物质定值
5 不确定度评定
    5.1 不确定度来源
    5.2 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5.3 相对扩展不确定度
    5.4 结果

(4)定电位电解法测定发电锅炉废气中二氧化硫折算浓度的不确定度(论文提纲范文)

1 定电位电解法测定二氧化硫方法简述
2 不确定度的来源及分析
3 不确定度的定量数学模型
4 不确定度分量及自由度的计算
    4.1 发电锅炉二氧化硫折算浓度测量模型
        4.1.1 燃煤锅炉二氧化硫折算浓度计算模型
        4.1.2 生活垃圾焚烧锅炉二氧化硫折算浓度计算模型
    4.2 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4.2.1 燃煤锅炉二氧化硫折算浓度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4.2.2 生活垃圾焚烧锅炉二氧化硫折算浓度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4.3 输入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4.3.1 A类不确定度分量计算u1(x)
        4.3.2 B类不确定度分量计算
        4.3.2. 1 二氧化硫标准气引入的B类不确定度u2(x)
        4.3.2. 2 分析仪器分辨率引入的B类不确定度u3(x)
        4.3.2. 3 仪器示值总误差引入的B类不确定度u4(x)
5 合成不确定度及扩展不确定度的计算
    5.1 合成不确定度的计算
    5.2 有效自由度和包含因子的确定
    5.3 扩展不确定度计算
6 监测结果不确定度的表达
    6.1 燃煤发电锅炉
    6.2 垃圾焚烧发电锅炉
7 结束语

(6)基于傅里叶红外光谱的烟道气低浓度氮氧化物测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烟气预处理技术
        1.2.2 高温直抽测量法
    1.3 常见气体检测技术
        1.3.1 非分散红外吸收光谱技术
        1.3.2 紫外荧光法
        1.3.3 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技术
        1.3.4 差分紫外光谱技术
        1.3.5 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测量原理及实验系统建立
    2.1 测量原理
        2.1.1 吸收光谱基本原理
        2.1.2 朗伯-比尔定律
    2.2 FTIR光谱仪构成及数据采集
        2.2.1 红外光源与探测器
        2.2.2 干涉仪
        2.2.3 多次反射吸收池
        2.2.4 光谱信号采集与处理
    2.3 实验系统的建立
        2.3.1 动态配气系统
        2.3.2 烟气预处理系统
        2.3.3 数据采集与控制单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红外吸收光谱采集及预处理技术研究
    3.1 实验气体
        3.1.1 流量比稀释法原理
        3.1.2 质量流量控制器标定
    3.2 光谱数据采集
        3.2.1 实验系统参数设置
        3.2.2 高纯氮气数据作为基线
        3.2.3 样品光谱采集
    3.3 光谱预处理技术
        3.3.1 光谱数据标准化
        3.3.2 光谱基线校正
        3.3.3 光谱平滑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一组分浓度测量模型研究
    4.1 FTIR定量分析理论
    4.2 低浓度NO测量模型
        4.2.1 NO谱线分析
        4.2.2 不同测量模型对比
    4.3 低浓度NO_2测量模型
        4.3.1 NO_2谱线分析
        4.3.2 不同测量模型对比
    4.4 H_2O测量模型
        4.4.1 H_2O谱线分析
        4.4.2 不同测量模型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含水条件下低浓度NO_X测量模型研究
    5.1 含水条件下NO_X测量模型
        5.1.1 含水条件下NO测量模型
        5.1.2 含水条件下NO_2测量模型
    5.2 测量结果分析
        5.2.1 含水条件下NO测量结果分析
        5.2.2 含水条件下NO_2测量结果分析
        5.2.3 NO_2与NO的交叉影响分析
    5.3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7)压力条件下气体火焰燃烧特性的热流量法测量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压力条件下火焰燃烧及应用
        1.2.1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关键技术
        1.2.2 富氧燃烧技术
        1.2.3 新型替代燃料
    1.3 层流预混火焰特性
        1.3.1 层流预混火焰结构
        1.3.2 火焰速度定义
        1.3.3 压力条件下火焰速度测量方法
        1.3.3.1 球形爆炸法
        1.3.3.2 对冲火焰法和停滞流火焰法
        1.3.3.3 锥形火焰/本生灯法
        1.3.3.4 热流量法
    1.4 压力条件下层流火焰燃烧特性研究现状
        1.4.1 含氧燃料及富氢燃料层流燃烧特性
        1.4.2 甲烷富氧层流燃烧特性
        1.4.3 合成气高压层流燃烧特性
        1.4.4 氨气高压层流燃烧特性
    1.5 压力条件下多组分测量研究现状
        1.5.1 烟气测量方法
        1.5.2 光学测量方法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2 试验仪器及系统
    2.1 热流量炉燃烧器
    2.2 高压燃烧试验台
        2.2.1 高压腔腔体
        2.2.2 压力及排气控制
        2.2.3 数据采集及软件
    2.3 实验不确定度分析
    2.4 像增强型CCD相机(ICCD)
    2.5 烟气分析仪
3 常压下氢气掺混甲烷/二甲醚的层流火焰速度测量及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和模拟手段
        3.2.1 实验方法
        3.2.2 动力学模拟
    3.3 实验结果和机理验证
    3.4 甲烷/二甲醚掺混比和氢气含量的影响
    3.5 敏感性和动力学分析
    3.6 H,OH和CH_3的自由基行为
    3.7 本章小结
4 加压条件下甲烷富氧燃烧层流火焰速度及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和模拟手段
        4.2.1 实验方法
        4.2.2 模拟手段
    4.3 当量比和压力对CH_4/O_2/N2层流火焰速度的影响
    4.4 当量比和压力对CH_4/O_2/CO_2层流火焰速度的影响
    4.5 CO_2稀释的热扩散作用和化学反应作用
    4.6 敏感性和动力学分析
    4.7 富燃区非单调行为
    4.8 本章小结
5 高压下合成气层流火焰燃烧特性及化学荧光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和模拟手段
        5.2.1 实验方法
        5.2.2 模拟手段
    5.3 当量比对合成气层流火焰速度的影响
    5.4 压力对合成气层流火焰速度的影响
    5.5 H_2-CO比例对合成气层流火焰速度的影响
    5.6 CO_2稀释对合成气层流火焰速度的影响
    5.7 甲烷添加对合成气层流火焰速度的影响
    5.8 质量燃烧率
    5.9 敏感性和动力学分析
        5.9.1 不同压力下的敏感性和自由基生成速率
        5.9.2 不同CO_2稀释的敏感性和反应速率
        5.9.3 不同CH_4添加的组分场
    5.10 火焰前锋高度变化
    5.11 本章小结
6 高压下氨气层流火焰燃烧特性及NO_x排放测量
    6.1 引言
    6.2 火焰不稳定分析及模拟手段
        6.2.1 火焰不稳定性对SL测量的影响
        6.2.2 辐射对SL测量的影响
        6.2.3 金属盘片的催化对SL测量的影响
        6.2.4 烟气测量方法
        6.2.5 模拟手段及机理发展
    6.3 氨/合成气层流火焰速度
        6.3.1 氨气含量对层流火焰速度的影响
        6.3.2 当量比对层流火焰速度的影响
    6.4 氨/甲烷层流火焰速度及机理发展
        6.4.1 氨/甲烷机理发展
        6.4.2 氨/甲烷及氨/氢气火焰速度
    6.5 压力对氨气层流火焰速度的影响
    6.6 火焰速度动力学及敏感性分析
        6.6.1 NH_3/合成气/空气火焰
        6.6.2 NH_3/氢气/空气火焰
    6.7 NO_x排放特性
        6.7.1 合成气掺混对氨火焰NO生成的影响
        6.7.2 烟气NO_x测量结果分析
        6.7.3 NO_x生成的动力学分析
    6.8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
    7.1 主要内容及结论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环境空气中氮氧化物含量的不确定评定(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门
    1.1 监测原理及依据
    1.2 数学模型
    1.3 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
2 结果与讨论
    2.1 样品采集过程中的不确定度
        2.1.1 采样器产生的不确定度u采集1
        2.1.2 流量校准引起的不确定度u采集2
        2.1.3 大气压测量的不确定度u采集3
        2.1.4 温度测量产生的不确定度u采集4
        2.1.5 样品采集过程中的合成不确定度u采集
    2.2 样品分析过程中的不确定度
        2.2.1 制作标准曲线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度u分析1
        2.2.1. 1 标准溶液配制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度
        2.2.1. 2 配制标准溶液系列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度
        2.2.2 工作曲线拟合引起的不确定度u分析2
        2.2.3 样品重复测量引起的相对不确定度u分析3
        2.2.4 样品定容体积引起的不确定度u分析4
        2.2.5 测量仪器引起的不确定度u分析5
        2.2.6 样品分析过程中的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分析
    2.3 不确定度合成与结果表示
        2.3.1 合成不确定度
        2.3.2 测量不确定度
3 结论

(10)大气中二氧化氮含量的测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大气中NO2的间接测定技术
    1.1 分光光度法
    1.2 离子色谱法
    1.3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
    1.4 化学发光法
    1.5 荧光猝灭法
2 大气中NO2的直接测定技术
    2.1 激光诱导荧光法(LIF)
    2.2 腔衰荡光谱技术
    2.3 差分吸收光谱法
    2.4 差分吸收激光雷达法
3结语

四、空气中二氧化氮测量的不确定度评定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全监测设备校准用标准气体质量安全风险研究[J]. 魏王慧,高艳秋,董翊,于瑞祥,姜阳,任逸尘,陈鹰. 低温与特气, 2021(06)
  • [2]基于非分散红外-转化炉法的氮氧化物组分含量测定装置测量不确定度分析[J]. 黄伟. 电子质量, 2021(10)
  • [3]氮中二氧化氮气体标准物质的研制[J]. 张贤茂,冯兴兵,郭华轩. 低温与特气, 2021(04)
  • [4]定电位电解法测定发电锅炉废气中二氧化硫折算浓度的不确定度[J]. 周伟斌. 广东化工, 2021(10)
  • [5]FTIR在气体标准物质研究中的应用[J]. 王德发,周枫然,叶菁,张体强,曾武,韩桥. 计量科学与技术, 2021(05)
  • [6]基于傅里叶红外光谱的烟道气低浓度氮氧化物测量的研究[D]. 吕洪震. 河北大学, 2021(09)
  • [7]压力条件下气体火焰燃烧特性的热流量法测量及机理研究[D]. 王式兴. 浙江大学, 2020(01)
  • [8]工作场所空气和环境空气及室内空气主要指标检测方法的一致性探讨[J]. 刘蒙蒙,曾强,赵淑岚.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20(04)
  • [9]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环境空气中氮氧化物含量的不确定评定[J]. 张丽平,裴星媛,赵春蓉. 环境科学导刊, 2020(01)
  • [10]大气中二氧化氮含量的测定方法[J]. 吴雨彤,吴海,马浩淼,张体强,王振. 化学分析计量, 2019(05)

标签:;  ;  ;  ;  ;  

空气中二氧化氮测量不确定度评价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