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及B超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胃镜及B超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一、胃镜、B超对胃癌诊断价值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姚安琦[1](2021)在《消化内科门诊患者胃肠道检查服务利用影响因素及干预需求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了解消化内科门诊患者胃肠道检查服务利用情况;(2)分析胃肠道检查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3)分析某医院的胃肠道检查人次数及费用情况;(4)提出针对患者胃肠道检查服务利用的干预措施。方法(1)选取安徽省的海军安庆医院、桐城市人民医院、含山县人民医院作为调查点和观察点;(2)对因胃肠原因来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进行调查和观察;(3)利用SPSS19.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方法为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共调查消化内科门诊患者725人。平均年龄(50.70±14.56)岁,男性(51.7%)多于女性(48.3%),小学文化程度占30.9%,已婚占77.5%,有52.8%的人BMI指数正常,有42.8%的人血压偏高。(2)有58.1%的人做过内镜检查,其中做过1次的人占44.7%,最近一次内镜检查在6个月以内的人占43.0%。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消化道病史、服胃肠药史是内镜检查的影响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消化道病史、服胃肠药史是内镜检查次数的影响因素。(3)有32.8%的人做过幽门螺杆菌检查,其中做过1次的人占64.7%,最近一次做幽门螺杆菌检查在6个月以内的人占54.2%。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文化程度、经常出现消化道症状、消化道病史、服胃肠药史是幽门螺杆菌检查的影响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文化程度、经常出现消化道症状、消化道病史是幽门螺杆菌检查次数的影响因素;(4)有64.4%的人做过腹部B超检查,其中做过1次的人占40.6%的患者,最近一次做腹部B超检查在6个月以内的人占48.3%。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消化道病史、服胃肠药史是腹部B超检查的影响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BMI、消化道病史、服胃肠药史是腹部B超检查次数的影响因素;(5)有28.6%的人做过腹部CT检查,其中做过1次的占63.6%,最近一次做腹部CT在6个月以内的人占51.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BMI、血压、经常出现消化道症状、消化道病史、服胃肠药史、饮酒史、吸烟史、污染史、肿瘤家族史在是否做过腹部CT检查和检查次数上均无统计学差异;(6)有27.6%的人做过大便常规检查,其中做过1次的人占56.5%,最近一次做大便常规检查在6个月以内的人占36.0%。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消化道病史、污染史做过大便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BMI、消化道病史、污染史是大便常规检查次数的影响因素;(7)有13.8%的人做过钡餐造影检查,其中做过1次的人占80.0%,最近一次做钡餐造影检查在6个月以内的人占30.0%。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消化道病史、饮酒史是钡餐造影检查的影响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消化道病史、饮酒史是钡餐造影检查次数的影响因素;(8)现场共观察到调查对象607人,上一次做内镜、腹部B超检查在6个月以内的本次就诊又做了内镜、腹部B超检查的的人各占32.4%和14.5%,上一次做内镜、腹部B超检查在3年及以上的本次就诊没做内镜、腹部B超检查的人各占27.6%和69.1%。胃痛、大便不正常、检查史是本次就诊做内镜的影响因素。胃痛、吞咽不顺畅或有异物感、恶心呕吐、腹部疼痛、腹泻、检查史是本次就诊做腹部B超的影响因素;(9)某医院消化内科1~11月共有6727检查人次,其中胃镜检查人次数最多(52.9%),费用占比最高(33.5%),消化道造影检查人次数最少(0.4%),费用占比最低(0.3%);(10)干预措施包括:注重患者特征情况、定期参加胃肠检查、减少过度胃肠检查、注意检查影响因素。结论(1)消化内科门诊患者整体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2)患者胃肠道检查服务利用差别较大;有部分患者做过很多次胃肠道检查,另有部分患者上一次胃肠道检查距本次就诊时间较长。(3)不同人口学等特征对患者胃肠道检查利用的影响存在差别;有消化道症状、消化道病史、服胃肠药史的患者更可能做过胃肠道相关检查,但也有较多存在这些特征的患者从未做过胃肠道检查。(4)消化内科门诊患者胃肠道检查利用不够规范。仍有较多上一次检查时间较久的患者本次就诊没有进行相应检查,而也有较多上一次检查时间较近的患者本次又做了同样的检查。(5)胃肠道内镜检查应当是消化内科门诊患者重点关注和利用的检查项目。(6)本研究依据健康信念模型提出的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检查认知,定期参加检查,减少过度检查。促进胃肠道检查的规范化进程。

唐明[2](2020)在《人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CST4)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人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CST4)和胃癌的相关性,为进一步指导临床对胃癌的辅助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自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部,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癌患者26例(男21例,女5例,年龄中位数67(56,76)岁);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中位数67(55,68)岁);健康对照组为正常体检者51例(28例,女23例,年龄中位数51(47,57)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和电化学发光法检测CST4、CA19-9、CA72-4和CEA四项指标在血清中的浓度。分析CST4单项检测及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资料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表示;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不符合方差分析的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不符合t检验的资料采用Mann-Whitney检验。构成比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假设检验水平α=0.05。结果:1.CST4、CA19-9、CA72-4、CEA在胃癌患者血清中含量均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中CST4对胃癌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0.846,特异度为0.490。3.CST4、CA19-9、CA72-4和CEA联合检测在胃癌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23和0.392,与CST4单项检测胃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ST4对胃癌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对胃癌辅助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陆萍[3](2019)在《血清胃功能检测联合CEA、CA199、CA125等肿瘤标志物对胃癌的筛查价值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胃泌素-17(gastrin-17,G-17)联合糖链抗原 199(carbohydrate antigen-19-9,CA199)、糖链抗原 125(carbohydrate antigen-125,CA125)、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及糖链抗原 72-4(carbohydrate antigens 72-4,CA72-4)等肿瘤标志物对胃癌的筛查价值,为临床胃癌的筛查、诊断提供较为坚实的理论支撑。方法采集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在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胃癌患者80例作为胃癌组,其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34例,年龄38-64岁,平均年龄(54.13±12.84)岁;胃良性溃疡患者60例,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28例,年龄35-61岁,平均年龄(53.89±11.58)岁;萎缩性胃炎患者50例,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27例,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53.90±14.23)岁,胃良性溃疡患者和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良性病变组;另外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成年人7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29例,年龄30-64岁,平均年龄(53.69±10.42)岁。比较三组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型(pepsinogen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型(pepsinogenⅡ,PG Ⅱ)及胃蛋白酶原Ⅰ、Ⅱ 比值(pepsinogenratio,PGR)的水平,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胃泌素-17(gastrin-17,G-17)、糖链抗原 199(carbohydrate antigen-19-9,CA199)、糖链抗原 125(carbohydrate antigen-125,CA125)、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和糖链抗原 72-4(carbohydrate antigens 72-4,CA72-4)的水平,并探讨胃功能指标及肿瘤标志物水平与临床治疗效果的关系以及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的定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的形式表示,应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及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上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相比,良性病变组患者的血清PG Ⅰ及PGR水平显着降低,而G-17的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良性病变组相比,胃癌组患者的血清PG Ⅰ及PGR水平显着降低,而G-17的水平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对照组相比,良性病变组患者的血清CEA、CA199、CA125及CA72-4 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与良性病变组相比,胃癌组患者的血清CEA、CA199、CA125及CA72-4水平均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不同治疗效果患者的血清PG Ⅰ和PG Ⅰ/PG Ⅱ比值均升高,而G-17则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不同治疗效果患者的血清CA72-4、CEA、CA199及CA125的水平均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胃功能指标单独检测时PGR对胃癌的特异性最高为73.78%,敏感性最高的是G-17为66.23%,准确性最高的是G-17为70.06%,PG I+PGR+G-17联合检测时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分别是81.24%、77.57%和82.51%;7.肿瘤标志物单独检测时CA72-4对胃癌的特异性最高为72.54%,敏感性最高的是 CA125 为 70.09%,准确性最高的是 CA72-4 为 77.52%,CEA+CA199+CA125+CA72-4联合检测时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分别是82.54%、85.08%和 83.72%。8.胃功能指标联合肿瘤标志物时PGI+PGR+G-17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均最高,分别是 90.69%、93.45%、91.84%。结论血清胃功能指标PG Ⅰ及PGR水平的降低,G-17的升高,肿瘤标志物CEA、CA72-4、CA199及CA125水平的升高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上述指标水平能够反映胃癌患者的诊断价值,胃功能指标及肿瘤标志物指标联合检测时对胃癌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均较高,对胃癌的诊断有较高的筛查价值。

陈睿[4](2019)在《基于浅层与深层特征融合的胃癌前疾病识别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胃癌是消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国家癌症中心2018年发布的报告显示,胃癌的全国发病率高居第二,仅次于肺癌,死亡率也位居第三。胃癌的形成需要经历胃癌前疾病、胃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这一过程。胃癌前疾病包括胃溃疡、胃息肉、胃糜烂以及慢性胃炎等,这些疾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以及胃粘膜上皮非典型增生,可转变为癌症,所以胃癌前疾病的及时诊断有利于控制病情、降低癌变风险。传统的胃癌前疾病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医生人工识别,需要临床医生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并且耗时耗力。近年来,计算机视觉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性能的提高为胃癌前疾病自动化识别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和机会。胃镜图像中包含了大量的数字信息,利用传统机器学习方法与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能够高通量的提取医学图像中的信息,用于临床诊断、预测和治疗效果预后。基于机器学习的图像识别需要手工设计图像的浅层特征,浅层特征仅包含颜色、纹理、空间信息等特征,缺乏深层语义特征,其识别精度不高且依赖于精心设计的医学图像处理算法;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可以自动地学习图像特征,但病灶大小不一和图像数量直接影响了识别精度,且分类结果仅取决于深层语义特征,忽视了图像的浅层特征。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融合的胃癌前疾病分类模型来自动识别胃息肉、胃溃疡、胃糜烂等三类胃癌前疾病,并构建识别系统为临床医生提供辅助诊断,支持临床决策。其中,特征融合是指对表征图像的浅层和深层信息的两类特征进行融合。图像的浅层特征包含了纹理特征、直方图特征以及分形维数特征等。本论文共提取了 75维手工浅层特征,其中直方图特征基于灰度直方图提取;纹理特征使用了灰度共生矩阵、灰度行程长度矩阵、灰度-梯度共生矩阵等方法提取;分形维数特征基于差分盒子计数法提取。图像的深层特征是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中全连接层上的神经元进行表征。为了与浅层特征数量匹配,本论文同样采用了 75个全连接层神经元,并与浅层特征串联组成新的150维定量特征,并将每个特征归一化到[-1,1]之间,以消除量纲影响。基于上述融合了图像浅层和深层信息的定量特征,本论文使用了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BP 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分类器对胃癌前疾病图像进行分类识别。本论文从中国某三甲医院共收集到21 1位就诊病人的胃镜图像信息。为保证疾病样本的均衡性,每类疾病从上述图像中选取380例不同图像区域的病灶样本。其中,用于浅层特征提取的病灶样本基于准确轮廓进行标记;用于深层特征提取的病灶样本采用矩形框进行标记;病灶样本均由该三甲医院中具有多年临床经验的消化科医生标记。在此基础上,采用本论文提出的特征融合模型对病灶图像进行分类识别。实验结果表明特征融合模型的分类精度最高可达95.18%,远高于基于手工特征模型74.12%的分类精度,比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也高出2.64%,尤其在胃溃疡的分类识别中,本论文提出的特征融合模型的识别率高达98.68%。最后,本论文通过Lasso方法分析了不同类型特征与胃癌前疾病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其中前六个高相关性特征中包含了五个深层特征和一个浅层特征,表明了图像的深层特征与浅层特征对胃癌前疾病的分类识别均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本论文提出的基于特征融合的胃癌前疾病分类模型在胃癌前疾病分类识别上显着优于传统的机器学习分类方法,较深度学习模型也有明显的精度提升,这表明浅层和深层特征的融合方式能够更充分地表征胃镜图像的信息,为胃癌前疾病的识别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有助于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辅助诊断方法。

李涛,麦兴盛[5](2016)在《B超在胃癌分期中的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B超在胃癌分期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胃癌患者80例,均采用B超检查并进行分期诊断,且与术后病理分期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B超检查对胃癌T、N、M分期总准确率分别为81.25%(65/80)、72.5%(58/80)、95.0%(76/80)。B超对T1期、N3期的诊断与病理分期诊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分期诊断与病理分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结论 B超对胃癌浸润胃壁的深度、肿大淋巴结及淋巴转移等胃癌分期诊断均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能为胃癌患者术前分期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王海燕,贵蕾,付宪伟[6](2015)在《胃镜联合二维超声在进展期胃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探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B超检查联合电子胃镜在进展期胃癌的诊断、分期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方法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2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胃镜以及B超检查资料。结果在12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中,胃镜诊断符合率为98.4%(124/126),B超诊断符合率90.5%(114/126)。胃癌术前TNM分期的B超符合率71.4%(90/126)。结论胃镜下黏膜活检病理检查是确诊进展期胃癌的首选方法,联合B超检查可助于对胃癌进行准确的术前分期,二者联合应用能更好地提高进展期胃癌的诊断,以便于指导手术治疗、术后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

陈隆霞,陈雪娟[7](2013)在《超声在胃癌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随着超声的发展,设备的不断更新,超声诊断胃癌的符合率越来越高。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进展期胃癌病死率高,胃癌的预后与病期密切相关,早期诊断胃癌能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实时超声的应用,超声胃肠造影和超声内镜的问世,对小病灶的发现和病变范围的确定更为确切,进一步提高了胃癌的早期诊断率。超声诊断具有无痛苦、无创伤、间接快速等优点,成为胃癌筛选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

高瑞凤,朱晔,刘兴姣[8](2010)在《37例进展期胃癌的超声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超声对进展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活检证实的37例胃癌患者术前行超声检查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37例进展期胃癌中B超诊断符合36例,准确率为97.3%(36/37)。结论超声检查对胃癌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可以与胃镜检查和X线钡餐检查优势互补。

童志勇,黄建明,温红[9](2009)在《进展期胃癌患者三种检查方法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胃镜、B超、CT显像在进展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5例经病理证实为进展期胃癌的患者与胃镜、B超、CT显像进行比较。结果胃癌三种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胃镜的符合率100.0%(85/85),B超的符合率85.9%(73/85),CT显像符合率92.4%(79/85);CT显像的T分期和N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53.2%和58.0%,TNM分期准确率为56.7%;在30例同期有CT和B超检查的病例中,B超T分期准确率为50.0%;CT结合B超的T分期准确率为70.0%;与单独CT显像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CT显像结合B超的TNM分期准确率为90.0%,与单独B超准确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中高分化腺癌37例(43.3%),低分化腺癌30例(35.3%),其他21例(24.7%);BorrmannⅠ型13例(15.3%);BorrmannⅡ型21例(24.7%),BorrmannⅢ型27例(31.8%),BorrmanⅣ型24例(28.2%)。结论胃镜检查是进展期胃癌首选检查手段,与B超、CT联合能提高诊断水平。

马佩炯,郑小青,张逸仲,熊益敏[10](2007)在《胃镜、B超、CT在进展期胃癌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胃镜、B超、CT在进展期胃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胃癌的胃镜、B超、CT资料。结果112例进展期胃癌,胃镜符合率为100%(112/112),B超符合率96.4%(108/112),CT符合率98.2%(110/112);恶性肿瘤TNM分期:B超符合率78.6%(88/112),CT符合率83.0%(93/112)。结论胃镜检查结合黏膜活检仍然是进展期胃癌首选检查手段,B超、CT检查可对胃癌进行术前TNM分期,三者合理应用能更好地提高进展期胃癌的诊断、指导临床治疗、术后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水平。

二、胃镜、B超对胃癌诊断价值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镜、B超对胃癌诊断价值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消化内科门诊患者胃肠道检查服务利用影响因素及干预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胃肠道疾病的危害
    1.2 常见的胃肠道检查方法
    1.3 胃肠道检查服务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
    1.4 门诊患者候诊时段调查的可行性
    1.5 胃肠道检查干预的进展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选择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分析法
        2.2.2 调查工具-胃肠道检查网页化问卷
        2.2.3 消化内科门诊患者调查
        2.2.4 现场观察
        2.2.5 某医院消化内科门诊患者检查记录导出
    2.3 理论指导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1 数据处理
        2.4.2 数据分析
        2.4.3 变量赋值
    2.5 研究对象保护
3 结果
    3.1 消化内科门诊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
    3.2 消化内科门诊患者胃肠道既往检查史
        3.2.1 消化内科门诊患者内镜既往检查史
        3.2.2 消化内科门诊患者幽门螺杆菌既往检查史
        3.2.3 消化内科门诊患者腹部B超既往检查史
        3.2.4 消化内科门诊患者腹部CT既往检查史
        3.2.5 消化内科门诊患者大便常规既往检查史
        3.2.6 消化内科门诊患者钡餐造影既往检查史
    3.3 消化内科门诊患者本次就诊胃肠道检查
        3.3.1 消化内科门诊患者本次就诊胃肠道检查情况
        3.3.2 本次就诊不同主诉患者的内镜、腹部B超检查情况
        3.3.3 影响本次就诊内镜、腹部B超检查的主诉症状
        3.3.4 不同既往检测史的患者本次就诊内镜、腹部B超检查情况
        3.3.5 既往检查史对本次就诊内镜、腹部B超检查的影响
    3.4 某医院1~11 月消化内科门诊胃肠相关检查情况
        3.4.1 胃肠相关检查总人次数及总费用情况
        3.4.2 1~11 月胃肠相关检查人次数
        3.4.3 1~11 月胃肠相关检查费用
    3.5 消化内科门诊患者胃肠道检查干预需求及措施
        3.5.1 基于研究结果的检查干预需求
        3.5.2 胃肠道检查干预措施
4 讨论
    4.1 消化内科门诊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
    4.2 消化内科门诊患者体质指数和血压
    4.3 消化内科门诊患者胃肠道检查服务利用水平
    4.4 消化内科门诊患者胃肠道检查的影响因素
    4.5 胃肠道检查需要针对性干预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上消化道癌筛查进展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2)人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CST4)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语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诊断标准
    3.纳入标准
    4.排除标准
    5.方法
    6.技术路线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的比较
    3.2 三组血清CST4、CA72-4、CA19-9和CEA的检测水平
    3.3 CST4 胃癌诊断效果评价
    3.4 CST4、CA72-4、CA19-9 和 CEA 单项与联合检测在胃癌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3)血清胃功能检测联合CEA、CA199、CA125等肿瘤标志物对胃癌的筛查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血清胃功能检测联合CEA、CA199、CA125等肿瘤标志物对胃癌的筛查价值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血清胃功能指标及肿瘤标志物与临床治疗效果的相关性及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癌的临床筛查方法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基于浅层与深层特征融合的胃癌前疾病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胃癌前疾病与胃癌
        1.1.2 人工智能在医疗中的发展与挑战
    1.2 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与方法
        1.2.2 论文内容安排
2 基于浅层特征的胃癌前疾病识别
    2.1 浅层特征提取
        2.1.1 灰度直方图特征
        2.1.2 纹理特征
        2.1.1.1 灰度共生矩阵
        2.1.1.2 灰度行程长度矩阵
        2.1.1.3 灰度-梯度共生矩阵
        2.1.3 分形维特征
    2.2 数据集构建
        2.2.1 浅层特征归一化
        2.2.2 标准化数据集构建
    2.3 分类模型构建
    2.4 模型评估
        2.4.1 评估指标
        2.4.2 结果与分析
        2.4.2.1 SVM分类结果
        2.4.2.2 RF分类结果
        2.4.2.3 BP神经网络分类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深度学习的胃癌前疾病识别
    3.1 CNN基础知识
        3.1.1 CNN在医学中的发展
        3.1.2 经典分类网络
    3.2 CNN模型构建
        3.2.1 数据集扩增
        3.2.2 GoogLeNet网络结构
        3.2.3 ResNet-18网络结构
    3.3 模型评估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特征融合的胃癌前疾病识别
    4.1 基于特征融合的分类方法流程
    4.2 融合模型构建
        4.2.1 SVM
        4.2.2 RF
        4.2.3 BP神经网络
    4.3 融合模型评估与分析
    4.4 融合特征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胃癌前疾病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整体框架
    5.2 系统功能设计
        5.2.1 就诊数据采集
        5.2.2 病灶区域选择
        5.2.3 疾病识别
    5.3 系统实现
        5.3.1 数据库设计
        5.3.2 功能实现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B超在胃癌分期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胃癌临床分期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T分期胃癌B超分期与病理分期结果比较
    2.2 N分期胃癌B超分期与病理分期结果比较
    2.3 M分期胃癌B超分期与病理分期结果比较
3 讨论

(6)胃镜联合二维超声在进展期胃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7)超声在胃癌检查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正常胃的超声图像
2 胃癌的超声图像
    2.1 胃壁结构受损
    2.2 胃壁增厚
    2.3 胃癌的内部回声
    2.4 胃腔狭窄、变形
    2.5 蠕动异常
3 胃癌的超声检出率、超声测量及定位
    3.1 胃癌检出率
    3.2 胃癌超声测量
    3.3 胃癌的超声定位
4 B超对胃癌浸润胃壁的深度及转移性病灶的诊断
5 B超对胃壁隆起性肿物的鉴别
6 EUS对胃癌的诊断价值
7 彩色多普勒在胃癌检查中的应用
8 超声新技术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
9 B超对胃癌检查的局限性
1 0 小结

(8)37例进展期胃癌的超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进展期胃癌超声分型标准
2 结果
    2.1 正常胃壁声像图
    2.2 BormannⅠ型声像图
    2.3 BormannⅡ型声像图
    2.4 BormannⅢ型声像图
    2.5 BormannⅣ型声像图
3 讨论

(9)进展期胃癌患者三种检查方法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2.1 胃镜检查
        1.2.2 病理活检
        1.2.3 CT检查
        1.2.4 B超检查
    1.3 诊断标准
        1.3.1 胃镜诊断标准
        1.3.2 病理学诊断标准[3]
        1.3.3 CT判断标准[4]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胃癌分类
    2.2 病理组织学分型与Borrmann分型的关系
    2.3 CT和B超术前TNM分期的价值
    2.4 随访
3 讨论

(10)胃镜、B超、CT在进展期胃癌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2 结果
    2.1 胃癌分类
    2.2 TNM分期结果
    2.3 治疗情况
    2.4 随访
3 讨论
    3.1 胃镜
    3.2 进展期胃癌的
    3.3 B超、CT在进展期胃癌术前TNM分期的应用价值
    3.4 术后观察及预后判断

四、胃镜、B超对胃癌诊断价值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消化内科门诊患者胃肠道检查服务利用影响因素及干预需求研究[D]. 姚安琦. 安徽医科大学, 2021
  • [2]人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CST4)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D]. 唐明.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3]血清胃功能检测联合CEA、CA199、CA125等肿瘤标志物对胃癌的筛查价值分析[D]. 陆萍. 苏州大学, 2019(02)
  • [4]基于浅层与深层特征融合的胃癌前疾病识别方法研究[D]. 陈睿. 浙江大学, 2019(03)
  • [5]B超在胃癌分期中的价值[J]. 李涛,麦兴盛. 实用癌症杂志, 2016(10)
  • [6]胃镜联合二维超声在进展期胃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探讨[J]. 王海燕,贵蕾,付宪伟. 安徽医药, 2015(01)
  • [7]超声在胃癌检查中的临床应用[J]. 陈隆霞,陈雪娟. 医学综述, 2013(22)
  • [8]37例进展期胃癌的超声分析[J]. 高瑞凤,朱晔,刘兴姣. 中国实用医药, 2010(25)
  • [9]进展期胃癌患者三种检查方法比较[J]. 童志勇,黄建明,温红. 中国现代医生, 2009(14)
  • [10]胃镜、B超、CT在进展期胃癌的应用价值[J]. 马佩炯,郑小青,张逸仲,熊益敏.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7(08)

标签:;  ;  ;  ;  ;  

胃镜及B超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