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热成像对乳腺肿瘤的诊断价值

红外热成像对乳腺肿瘤的诊断价值

一、红外热像图对乳腺肿物的诊断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谢鲤荔[1](2020)在《针灸周期疗法对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病的疗效观察及任脉红外温度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针灸周期疗法治疗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及对任脉红外温度的影响,进行差异分析,寻找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68名乳腺增生病患者,按照信封法任意抽取,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以膻中、乳根、足三里、三阴交为主穴,按照月经周期不同分期配穴,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每次留针30分钟,期间行针1次,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对照组取膻中、乳根、足三里、三阴交、期门、血海、人迎穴,其余均同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采集乳腺红外热像图、行彩超检查及乳腺检测评分、中医全身症状综合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评价针灸周期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探究其对任脉红外温度的影响。结果主要症状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治愈5例,显效17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90%,对照组治愈1例,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8.1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次要症状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治愈8例,显效19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97%,对照组治愈2例,显效10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5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乳腺增生主要症状上,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乳房疼痛、肿块硬度以及肿块大小等方面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但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改善的程度相当。中医全身症状方面,两组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0.01),但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改善的程度相当。生活质量方面,两组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彩超评价方面,两组治疗前后乳腺肿块BI-RADS分级及结节数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对于乳腺结节最大直经改变的对比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对乳腺增生病乳腺结节大小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任脉红外温度方面,两组治疗前后任脉红外最高温度差值△T与最低温度差值△T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平均温度差值△T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任脉平均温明显高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前后中脘、神阙、关元温度差值的△T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膻中穴差值△T的变化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膻中穴温度明显低于治疗前。结论1.针灸周期疗法与普通针刺法治疗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病均有较好的疗效。2.针灸周期疗法治疗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病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法,特别是对生活质量、乳腺彩超结节大小方面改善较为明显。3.针灸周期疗法对任脉红外温度具有调节作用。

冯柳[2](2020)在《红外引导选穴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医用红外热像引导选穴与常规腧穴针刺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探讨选穴规律及疼痛程度与温差大小的相关性,为肩周炎针刺治疗的可视化与选穴规律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盛京医院中医科门诊与骨科门诊自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前来就诊的肩周炎患者72例,将符合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的分配至常规腧穴组(常规组)和红外引导选穴组(红外组),每组各36例。常规组按“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九版《针灸学》上治疗漏肩风的主穴进行针刺治疗,分别是肩前穴、肩髃穴、肩髎穴、肩贞穴、曲池穴、阳陵泉穴;红外组在进行治疗前均拍摄红外热像图,并在红外热像图中选取肩周部常用治疗肩周炎的穴位(肩前穴、肩髃穴、肩髎穴、肩贞穴、臂臑穴、臑会穴、肩井穴、臑俞穴、曲池穴及天宗穴)进行健患侧的温差对比,选取温差最大的六个穴位进行针刺治疗,两组均每天针刺治疗一次,一周五次,两周后通过对比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及DASH上肢功能调查表得分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分析红外组选穴规律及疼痛程度与温差大小的相关性。计量资料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检测水平a=0.05。结果:1.两组在性别、年龄及病程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两组在治疗前的VAS评分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均下降,且红外组效果均优于常规组,(P<0.05)。3.两组治疗前的肩关节活动度及DASH上肢功能调查分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所改善,且红外组的肩关节活动度及DASH上肢功能调查分数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治疗后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红外组有效率优于常规组(P<0.05)。5.在红外引导下选穴频率最高的六个腧穴分别为肩髃穴、肩髎穴、曲池穴、臑会穴、臂臑穴和臑俞穴。6.穴位健患侧平均温差大小与VAS评分呈正相关,且温差越大疼痛程度越大。Spearman相关系数显着性检验结果显示为r值显着性均为P<0.01。结论:1.红外引导选穴针刺在治疗肩周炎上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提高肩关节功能及改善肩关节活动度。2.红外引导选穴针刺治疗效果要优于于常规腧穴针刺治疗。3.红外热像引导选穴可作为针刺治疗肩周炎的新思路。

李鑫[3](2019)在《基于红外热像的颈椎病变辅助诊疗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一方面,医用红外热像技术作为一项方便快捷、无损伤性、可以发现早期病灶的医学检测手段,具有很高的研究与应用价值。另一方面,颈椎病也成为当代人们常见高发的一类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与生活治疗。近年来医疗产业信息化发展迅速,互联网借助计算机、手机广泛普及。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了红外颈椎智能分析相关算法,并实现了基于红外颈椎图像的辅助诊疗系统,为颈椎类病变提供初诊时的辅助诊断,以及诊后治疗阶段检验康复效果的功能。本文研究了基于红外颈椎图像分析的辅助诊断相关算法。首先设计了基于Faster-RCNN深度网络的识别模型,对采集到的整个人体背面红外图像进行感兴趣区域的提取,自动提取出颈椎部位,且到达了较好的分割效果。基于分割出来的颈椎部位红外图像,设计一种基于CNN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温度特征自动提取与分类的算法,并通过引入注意力机制进一步提高了算法性能,实现了对颈椎病症情况的有效区分。此外,本文也引入了非线性动力学系统混沌分析的概念,同样基于Faster-RCNN提取出来的颈椎部位感兴趣区域,进行高热区域的分割。采用了马尔科夫随机场算法,该算法模型相对于其他聚类算法,能更好地提取出需要的区域。基于分割出来的高热部位,提取边界轮廓值,计算轮廓与质心的距离构成一维时间序列。利用李雅普诺夫指数对混沌时间序列分析,计算出李雅普诺夫指数谱,进行病变情况的估计,得到了指数值与病变情况间的基本规律。本文基于上述研究的算法设计一个颈椎红外图像辅助诊断系统,前端使用Vue.js框架实现,后端使用Spring boot框架搭建,采用python web提供算法服务接口,并且使用了 MySQL持久化数据,Redis实现缓存,并用Docker容器编排构建集群服务。该系统可以为医生的诊断提供参考。

秦鹏[4](2017)在《基于ANSYS的精细乳腺有限元模型温度场仿真与临床验证》文中研究表明乳腺癌作为全世界最常见的癌症之一,成为女性各类癌症中死亡率最高的一种,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产生巨大的威胁。如何才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乳腺癌是相关学者一直关注的焦点。科学研究发现,在乳腺癌早期对其进行确诊和治疗能够有效地降低其死亡率。温度是衡量人体健康与否的重要参数。当人体内产生病灶时,病灶局部新陈代谢产生异常,首先将会影响到病灶局部的温度场,病灶局部的热量最终传递到皮肤表面,使得皮表温度场发生变化。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和热层析成像技术等可以有效地探测到人体皮表的温度场和温度场的变化,因此能对相关疾病进行早期的诊断。有限元方法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提出,自其诞生之后,依靠通用性和有效性,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工程等工程领域,并且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功能强大、操作简单、结果可靠和高效的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更是在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有限元分析软件中的佼佼者。随着红外热成像技术和热层析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体内异常热源对体表温度场分布的影响受到广大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乳腺温度场仿真研究主要是研究乳腺内部异常热源如肿瘤、炎症等对乳腺温度场分布的影响。经过不断的发展,在女性乳腺组织的传热模型和模拟仿真等领域,相关学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经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文献中已有的乳腺传热模型与乳腺的真实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更加准确的仿真体内异常热源对乳腺组织温度场分布的影响,本文在已有模型的基础上展开了研究。本文所做主要工作如下:1.阐述了生物传热理论,研究了乳腺温度场仿真的背景、发展概况和意义,总结出常用的几种乳腺有限元模型。2.在乳腺解剖学结构、生理学特征和常用乳腺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精细三维乳腺有限元模型等一系列模型。3.对各种类型的乳腺有限元模型做了温度场仿真分析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和总结。4.将各类乳腺有限元模型的温度场仿真结果与临床数据以及实验数据对比,结果十分吻合,研究所得成果为乳腺癌的热成像检测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赵珉一[5](2017)在《针刺得气对经穴体表温度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从古至今,得气始终被认为是针刺取得疗效的关键因素。然而,现代研究者对得气与疗效间关系的认识却存在一定的分歧,纵观得气与疗效关系的临床研究,各研究中对得气量化的标准尚未统一,且缺少对得气的定性判断,导致相关研究结果不能真实的完全反应得气效应。因此,如何在研究中对得气进行定性定量判断以使研究结果更加可靠,是否有方法能够通过客观观察得气引发的现象,剥离主观因素,客观探索得气对机体影响的特点,进一步客观量化得气,使得气与效应关系研究的结果结论更加单纯、可靠,均是目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目的:(1)针刺得气对经穴体表温度影响的研究:采用符合现代循证医学研究的随机对照设计,选择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索针刺得气对经穴体表温度的影响,探讨将穴位温度变化特点作为评价得气的客观指标的可行性;(2)针刺得气强度与经穴体表温度关系的研究:根据《受试者针感临床评价量表》,对各实际得气组得气强度与经穴体表温度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探索针刺得气强度与经穴体表温度间的关系。方法:(1)针刺得气对经穴体表温度影响的研究:纳入寒湿凝滞证患者68例,并用SPSS随机数字表法以1:3的比例随机分为期望得气组(17例)和期望不得气组(51例)。入组患者痛经发作第一天腹痛视觉模拟评分值≥40mm时,予以针刺双侧三阴交穴30min,期望得气组采用粗针、深刺、施手法的干预方式,期望不得气组采用细针、浅刺、不施手法的干预方式。于针刺前、针刺1Omin、针刺20min、起针即刻、起针后10min、起针后20min、起针后30min等7个时点测量患者三阴交穴区、地机穴区、阴陵泉穴区、血海穴区、关元穴区及子宫体表投影区的体表温度。在起针即刻,应用本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受试者针感临床评价量表》对患者实际得气情况进行二次评定,进一步将期望得气组患者再分为实际得气组和实际不得气组,将期望不得气组患者再分为实际得气组和实际不得气组,对各组内及组间各时点各经穴体表温度经穴比较。(2)针刺得气强度与经穴体表温度关系的研究:纳入期望得气组和期望不得气组中实际得气者,在各组下左、右侧进一步各自分为弱得气强度组、中得气强度组和强得气强度组。各实际得气组组内比较各强度间针刺前、起针即刻、起针后30min等3个时点患者三阴交穴区、地机穴区、阴陵泉穴区及血海穴区体表温度的差异,组间比较同等得气强度下,不同干预方式对上述时点各经穴体表温度影响的差异。结果:(1)针刺得气对经穴体表温度影响的研究:①组内比较:各组同一穴区不同时点的温度比较:期望得气组、期望不得气实际不得气组右侧阴陵泉穴区、双侧血海穴区,期望得气实际得气组双侧血海穴区,期望不得气组、期望不得气实际得气组、总实际得气组双侧阴陵泉、血海穴区,针刺前-起针后30min的体表温度显着升高(P值均≤0.05),期望不得气实际不得气组左侧地机穴区的体表温度显着降低(P值均≤0.05);左右侧同一穴位同一时点的温度比较:各组各穴区各时点左右侧同一穴位间的体表温度均无显着差异(P值均≤0.05)。②组间比较:期望得气组与期望不得气组、期望得气实际得气组与期望不得气实际不得气组间各穴区体表温度变化无显着差异(P值均>0.05),期望不得气实际得气组与期望不得气实际不得气组,双侧三阴交穴区、双侧地机穴区后者较前者体表温度下降明显(P值均≤0.05),其余各穴区前者较后者体表温度升高明显(P值均≤≤0.05);总实际得气组与总实际不得气组,右侧三阴交穴区、右侧地机穴区后者较前者体表温度下降明显(P值均≤0.05),右侧其余穴区及关元穴区、子宫体表投影区前者较后者体表温度升高明显(P值均≤0.05);期望得气实际得气组与期望不得气实际得气组,前者较后者左侧三阴交穴区体表温度下降明显(P值均<0.05),后者较前者右侧地机穴区、左侧血海穴区、子宫体表投影体表温度升高明显(P值均<0.05)。(2)针刺得气强度与经穴体表温度关系的研究:①组内比较:期望得气实际得气组:右侧中得气强度者与强得气强度者比较,发现中得气强度者针刺前地机穴区、阴陵泉穴区和血海穴区的体表温度,起针即刻三阴交穴区、地机穴区、阴陵泉穴区和血海穴区的体表温度,起针后30min三阴交穴区和血海穴区的体表温度均低于强得气强度者(P值均≤0.05);期望不得气实际得气组:左、右侧针刺弱得气强度者与中得气强度者比较,各穴区各时点间的体表温度均无显着差异(P值均>0.05);总实际得气组:左侧针刺弱得气强度者与针刺强得气强度者比较,弱得气强度者针刺前三阴交穴区、阴陵泉穴区和血海穴区的体表温度均高于强得气强度者(P值均≤0.05);右侧针刺弱得气强度者与针刺强得气强度者比较,弱得气强度者起针后30min血海穴区的体表温度低于高得气强度者(P值≤0.05),针刺中得气强度者与针刺强得气强度者比较,中得气强度者起针即刻阴陵泉穴区和血海穴区,起针后30min三阴交穴区、阴陵泉穴区和血海穴区的体表温度均低于高得气强度者(P值均≤0.05)。②组间比较:期望得气实际得气组与期望不得气实际得气组右侧中得气强度各经穴各时点的温度比较,针刺前、起针即刻前者三阴交穴区和地机穴区的温度均显着低于后者(P值均≤0.05),起针后30min前者三阴交穴区的温度亦显着低于后者(P值≤0.05)。结论:(1)针刺得气对经穴体表温度影响的研究:①针刺三阴交穴能引发循足太阴脾经阴陵泉穴、血海穴、"气至病所"处中2个以上远端穴位的升温现象;②实际得气较实际不得气更能显着升高循足太阴脾经阴陵泉穴、血海穴及"气至病所"处体表温度,而实际不得气则主要引发循脾经血海穴的升温;③实际得气较实际不得气引发经穴体表温度升高的时点不同,前者的发生时点贯穿整个针刺过程,而后者的发生时点仅集中于针刺前1Omin;④实际不得气较实际得气者会引发针刺穴位三阴交穴区及其附近穴位地机穴区体表温度的明显下降;⑤初步可认为红外热成像可作为判断得气与否的客观指标之一。(2)针刺得气强度与经穴体表温度关系的研究:①经穴体表本身的温度对针刺得气强度的强弱可能具有一定的影响;②针刺引发的得气强弱程度可能同时会受针刺经穴本身体表温度及其所在部位2个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差异;③在经穴体表温度有差异的情况下,若要针刺引发相同的得气强度,可能所需的针刺刺激量不同。

贾红,高登发,佟海燕,李俊来[6](2017)在《热层析成像对乳腺疾病诊断价值的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热层析成像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22例患者分别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热层析检查,选取成像稳定的热层析检查热图,对照恶性肿瘤热层析曲线诊断标准,对病灶的热层析曲线进行分析,判别其良恶性;彩超检查记录病变位置、大小及性质。结果:病理确诊乳腺恶性肿瘤95例、良性病变127例;热层析检查与病理诊断相符合198例,不符合24例,其中假阳性诊断15例,假阴性诊断9例;与病理检查对比,热层析检查准确性为89.19%,敏感性为90.43%,特异性为88.28%。结论:热层析成像技术在乳腺疾病筛查与诊断中有无创,准确性、敏感性高的特点,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在工作中应使用热层析检查技术为患者服务。

霍慧萍[7](2016)在《基于分子影像技术的光学靶向纳米探针诊断和微波消融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 MI)是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生命医学的飞速发展应用而生的新的学科,是将医学影像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成像方法。利用多种影像学方法和分子探针,能够在活体状态下对生物过程进行细胞层面和分子水平上,甚至基因水平的定性和定量研究。以研究生物体内生化进程和生理变化为目标的新兴学科。MI最显着特点是:借助处于前沿领域的各种分子探针,利用多种影像学方法,如MRI、CT、核素、PET、超声和光学等影像学技术,选择特异性介质,实现对特定甚至单个细胞、分子的非侵入性显像。目的:本课题组利用自行研发构建的分子靶向探针进行光学成像,以考察其生物相容性及特异靶向性为目的,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包括探针的体内体外实验、人三阴性裸鼠乳腺癌模型构建、肿瘤的活体成像诊断及治疗为一体的研究。方法:文章的第一部分采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备了介孔二氧化硅(MSNs),以此为载体介质,选用近红外荧光染料吲哚菁绿(ICG)为荧光材料,制备了ICG-MSNs荧光生物化学纳米颗粒,通过共价偶联的方法上载了特异性靶向肿瘤新生血管的靶向配体RGD,获得荧光信号较强的纳米探针RGD-ICG-MSNs 。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探针对RGD(+)表达的MDA-MB-231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靶向性,以RGD(-)表达的乳腺癌细胞系MCF-7为对照,考察其用于标记与靶向吞噬性的效能。采用慢病毒转染了荧光素酶和绿色荧光蛋白的人类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系,传代培养,接种于BALB/C裸鼠的肩胛部皮下、乳房垫下及尾静静注射,建立三阴性乳腺癌裸鼠皮下、原位及静脉转移性肿瘤模型。文章第二部分利用热层析成像仪和超声仪在肿瘤生长早期进行检测,并用小动物活体成像仪监测肿瘤细胞在裸鼠体内的生长情况及探针的主动靶向性能。在癌细胞接种的第5天时,热层析成像系统报告了该部位的异常表现,而同一组裸鼠在第9天时超声才可以探及结节样结构,因此,热层析成像仪对微小肿瘤的检测要早于超声。荧光靶向探针在小动物活体荧光仪的监视下,不仅可以准确的靶向活体的皮下和原位表浅的乳腺肿瘤,而且可以靶向裸鼠腹腔内的多发转移性淋巴结。文章的第三部分利用所构建的活体肿瘤模型进行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并且术前与术后均用超声造影来评价肿瘤血管的灌注情况及毁损情况,为肿瘤治疗提供了可视化原位灭活的新方法。结果:实验结果表明,RGD(+)表达的MDA-MB-231细胞较RGD(-)表达的乳腺癌MCF-7细胞对荧光纳米颗粒的吞噬效果明显增强;RGD-ICG-MSNs具有生物相容性好、细胞毒性低及化学稳定性好的优点;成功建造了三阴性乳腺癌的裸鼠皮下瘤、原位瘤及静脉转移瘤模型,该动物模型用于后续的热层析成像实验及活体荧光成像实验,用以考察肿瘤细胞的最早检测时间及探针在体内的寻靶性能;热层析成像仪和超声仪在肿瘤生长早期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癌细胞接种的第5天时,热层析成像系统报告了该部位的异常表现,而同一组裸鼠在第9天时超声才可以探及结节样结构,因此,热层析成像仪对微小肿瘤的检测要早于超声;荧光靶向探针可以准确的靶向活体的皮下和原位表浅的乳腺肿瘤,可以靶向裸鼠腹腔内的多发转移性淋巴结;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裸鼠皮下及原位肿瘤,并且术前与术后均用超声造影来评价肿瘤血管的灌注情况及毁损情况,力求为肿瘤治疗提供可视化原位灭活的新方法提供实验依据。结论:RGD-ICG-MSNs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及生物相容性,细胞毒性小,可以用于人三阴性乳腺癌裸鼠皮下及原位肿瘤的靶向诊断;利用热层析及荧光成像系统为肿瘤早期、精准的定性诊断奠定实验基础;超声可视化引导下微波消融可以彻底消灭肿瘤细胞。

陈永法[8](2015)在《红外热像图观察骨内高压症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基于生物传热理论、体热医学及红外热像仪工作原理,扫描分析骨内高压症模型动物患肢的红外热像图,探讨红外热像图技术对骨内高压症(IOH)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实验对象:选用健康成年新西兰纯种大白兔15只,6个月龄,雌雄不拘,体重均在2.6-3.5Kg之间。实验仪器:①红外热像仪:采用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生产的HR-2系列医用红外热像仪,随机自带热图像分析处理软件。测量前,利用HFY-15A型黑体标准源对该红外热成像系统进行温度校准。②便携式骨内压测定仪:骨内压测定仪由压力传感器和显示仪两部分组成。其中压力传感器:YH-4型生理压力传感器(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为一医用合金钢管(测量杆),外套皮套,尖端接三通管;数字显示系统包括骨内压数字显示仪和内置微型打印机。实验步骤:(1)根据体重对15只家兔进行编号排序,以制模前全部实验动物作为未处理组,先对其进行红外热像图扫描及胫骨内压力测定,获取家兔双侧后肢红外热图像及骨内压值,并进行数据分析及存储;制模后为处理组。(2)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分组:将家兔的右侧后肢膝关节伸直,将“V”型聚乙烯石膏夹板放置于家兔右侧后肢屈侧,用绷带以适当压力螺旋式加压包扎,包扎范围从大腿根部至踝关节,石膏夹板持续固定5周,做成胫骨上端骨内高压动物模型。家兔左侧后肢不做处理,作为对照侧。(3)骨内压测量方法采用骨髓活检穿刺针于胫骨结节内侧经皮质骨穿刺,接上三通管和YH-4型生理压力传感器,再连接到骨内压测定仪,并经三通管向内注入2500u/ml的肝素生理盐水0.5 m1。调整仪器,待胫骨内压稳定后,进行测压,每个部位观察10 min,取其均值,记录其压力值及压力曲线(4)红外线热像仪扫描应用HR-2系列医用红外热像仪,分别对各组兔双侧后肢各正侧位面进行红外热图扫描,每只实验动物扫描双下肢正侧位4幅红外热图像。(5)数据测量与分析对采集到的红外热图进行判读,应用软件进行温度测量,收集数据并统计分析制模前后及左右两侧膝关节温度的变化和差异。结果1.动物模型制作前家兔左右两侧膝关节体表平均温度:左侧为37.42±0.13℃,右侧为37.53±0.16℃,左右两侧平均温差0.41±0.02。家兔左右两侧膝关节体表平均温度相近,温差小,对称性较好,P值>0.05,差异无显着性意义;2.动物模型制作后患膝的热像图呈现以膝关节为中心的温度升高图,患膝平均温度约为:38.59±0.56,健膝平均温度约为:35.14±0.34。患膝与健膝平均温度相比,差别有显着性(P<0.05);3.制模前、后左侧膝关节平均温差0.50±0.23,经两样本t检验,P?0.05,无显着性意义;制模前、后右侧膝关节平均温差1.63±0.14,经两样本t检验,(P<0.05)差别有显着性意义。结论红外热像图对模型动物骨内高压症具有一定的早期辅助诊断价值。

霍慧萍,李俊来[9](2015)在《热层析成像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热层析成像技术是影像医学新技术,是光学成像领域又一重大突破。该技术可以检测到细胞新陈代谢所产生的热量,通过对热分布信息的摄取,推断热与疾病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为了探明疾病和热分布的关系建立了生物热传导模型,利用该模型对红外热像图上可能病变区域的温度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热源深度h和强度q值,这两个参数可对肿瘤进行定性、定位。热层析技术是一种既体现功能学又具有形态学的热影像新技术,比其他临床检测方法更早地发现病变。本文就此技术在乳腺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杨佳敏[10](2014)在《针刺三阴交、关元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温度及疼痛相关机制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寒凝证类痛经大鼠三阴交穴、关元穴后,子宫收缩程度的变化,穴区温度的变化,外周及中枢组织中K-受体、μ-受体的变化,进而探讨不同穴位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穴位之间的效应差异。研究方法方法1:将32只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盐水组、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三阴交组、关元组,每组8只。除盐水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连续10 d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并在造模第1天至第5天,将大鼠置于-25℃C的冰柜中冷冻4小时,中间2小时换气5秒的方法制备模型,末次给药1h后,肌肉注射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将大鼠麻醉,开腹,运用BL-420F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记录仪记录针刺过程中子宫的收缩情况。方法2:将32只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盐水组、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三阴交组、关元组,每组8只。运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三阴交穴区、血海穴区、三阴交-血海连线、关元穴区、子宫区域的基础温度(针刺前),针刺即刻,针刺后 5 min、10 min,20 min(起针)、30 min、40 min、50 min、60 min各时间点的温度。方法3:将32只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盐水组、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三阴交组、关元组,每组8只。针刺结束后,去冠处死大鼠,取大鼠的脊髓及子宫,采用RealTime-PCR法测定脊髓及子宫中的κ-受体、u-受体的含量。研究结果结果1: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子宫收缩波的个数显着增加(P<0.01)、子宫收缩波峰峰值显着升高(P<0.05)、子宫活动度显着增加(P<0.01),三阴交组子宫活动度显着升高(P<0.01),关元组子宫活动度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三阴交组与关元组子宫收缩波的个数均显着下降(P<0.05)、子宫活动度均显着下降(P<0.05)。结果2:(1)各组左侧三阴交穴区体表温度变化比较:与盐水组比较,三阴交组、关元组在针刺即刻-5min时显着下降(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三阴交组在针刺即刻-5 min时显着下降(P<0.05)。(2)各组右侧三阴交穴区体表温度变化比较:与盐水组比较,三阴交组在5min-10 min时显着升高(P<0.01),模型组在10 min-20 min时显着下降(P<0.05),关元组在10min-20min时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三阴交组在5min-10min、20 min-30 min时显着升高(均P<0.01);与关元组比较,三阴交组在5min-10min,20min-30min时显着升高(P<0.01;P<0.05)。(3)各组左侧血海穴区体表温度变化比较:各时间段均无统计学差异。(4)各组右侧血海穴区体表温度变化比较: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在30 min-40 min时显着下降(P<0.05),三阴交组在针刺即刻-5 min时显着下降(P<0.01),5 min-10 min时显着升高(P<0.01),关元组在针刺即刻-5 min时显着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三阴交组分别在针刺即刻-5 min时显着下降(P<0.05),5 min-10 min、30 min-40 min时显着升高(均P<0.01);与关元组比较,三阴交组在针刺即刻-5 min时显着下降(P<0.05),5 min-10 min时显着升高(P<0.01)。(5)各组左侧三阴交-血海连线体表温度变化比较: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三阴交组、关元组在针刺即刻-5 min时均显着下降,(分别为P<0.05,P<0.05,P<0.01)。(6)各组右侧三阴交-血海连线体表温度变化比较: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在10 min-20 min时下降(P<0.05),三阴交组在针刺即刻-5 min时显着下降(P<0.01),5 min-10 min 时显着升高(P<0.01),10 min-20 min 时显着下降(P<0.05),关元组在10 min-20 min时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三阴交组在针刺即刻-5 min时显着下降(P<0.05),5 min-10 min时显着升高(P<0.01);与关元组比较,三阴交组在5 min-10 min时显着升高(P<0.01)。(7)各组关元穴区体表温度变化比较:各时间段均无统计学差异。(8)各组子宫区域体表温度变化比较:各时间段均无统计学差异。结果3:(1)脊髓中的K-受体及μ-受体: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2)子宫中的κ-受体: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3)子宫中μ-受体变化:与盐水组比较,关元组子宫中μ-受体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三阴交组子宫中μ-受体含量升高(P<0.05),关元组子宫中μ-受体含量升高(P<0.01)。研究结论(1)针刺三阴交穴、关元穴均可缓解子宫平滑肌的收缩程度,用于寒凝证类痛经的治疗。(2)针刺三阴交穴、关元穴均可通过调节外周内源性阿片肽受体,达到针刺镇痛的效应。(3)针刺三阴交穴、关元穴均可调节三阴交穴区、血海穴区的体表温度变化。三阴交组右侧三阴交穴区、血海穴区、三阴交-血海连线出现同时间段的循经性升温效应,而关元组未见此现象。说明针刺后相同经脉上穴区温度具有循经动态变化的特点,为评价针刺的得气反应以及经穴特异性理论的科学性提供了实验依据。因此认为,本研究从实验角度进一步证实了针刺三阴交穴、关元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针刺后的循经性温度变化为从实验角度说明经络的客观存在性,经穴的特异性,以及为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经络得气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二、红外热像图对乳腺肿物的诊断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外热像图对乳腺肿物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针灸周期疗法对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病的疗效观察及任脉红外温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传统医学对HDB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HDB的认识
        2.1 与雌激素、孕激素的比例失调有关
        2.2 与乳腺中的胆固醇及其氧化产物有关
        2.3 与催乳素有关
        2.4 与疑似基因表达有关
    3 传统医学治疗HDB的方法
        3.1 中药治疗
        3.2 针灸治疗
    4 现代医学治疗HDB的方法
        4.1 药物治疗
        4.2 手术治疗
    5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主要仪器与材料
    2 研究方案
        2.1 估计样本含量
        2.2 随机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案
        2.4 红外检测方法
        2.5 疗效评价
        2.6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分析与比较
        3.2 疗效指标的观察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1 针灸周期疗法对乳腺的影响
        1.1 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机制
        1.2 针灸周期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理论依据
        1.3 针灸周期疗法选穴依据
    2 针灸周期疗法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3 针灸周期疗法对任脉红外温度的影响
        3.1 红外热像技术在乳腺增生病中的应用
        3.2 膻中穴体表红外温度降低的分析
        3.3 任脉体表红外平均温升高的分析
    4 创新性分析
    5 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乳腺检测评分标准
    B 中医全身症状综合评分表
    C 生活质量评分表
    D 知情同意书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红外引导选穴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一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肩周炎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患者知情同意书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基于红外热像的颈椎病变辅助诊疗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红外图像在医学领域中的研究
        1.2.2 红外图像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研究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内容
    1.4 论文组织架构
第2章 理论知识基础
    2.1 医用红外热像技术概述
        2.1.1 医用红外热像仪
        2.1.2 人体热像图
    2.2 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理论基础
        2.2.1 人工神经网络
        2.2.2 卷积神经网络(CNN)
        2.2.3 Faster R-CNN网络
    2.3 红外图像区域分割聚类算法
        2.3.1 模糊C-均值聚类
        2.3.2 马尔可夫随机场(MRF)
    2.4 非线性分析理论基础
        2.4.1 相空间
        2.4.2 李雅普诺夫指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红外颈椎病变分类
    3.1 数据源介绍
    3.2 红外图像预处理
        3.2.1 人体红外图像分辨率
        3.2.2 双三次插值法
    3.3 基于Faster R-CNN的红外图像颈椎部位提取
        3.3.1 Faster R-CNN网络搭建
        3.3.2 ResNet101到ResNet50网络优化
        3.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颈椎病变情况分类
        3.4.1 卷积神经网络搭建
        3.4.2 算法模型优化
        3.4.3 实验结果与文献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非线性混沌分析的颈椎病变研究
    4.1 颈椎红外图像最热区域分割
        4.1.1 马尔可夫随机场分割算法
        4.1.2 仿真结果与展示
    4.2 基于李雅普诺夫指数的分析
        4.2.1 时间序列生成
        4.2.2 基于时间序列计算李雅普诺夫指数
        4.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颈椎病变红外分析辅助诊疗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5.2 系统架构与设计
        5.2.1 应用层
        5.2.2 业务层
        5.2.3 算法层
        5.2.4 数据层
    5.3 系统页面展示
    5.4 系统测试
        5.4.1 测试环境介绍
        5.4.2 系统功能测试
        5.4.3 系统性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基于ANSYS的精细乳腺有限元模型温度场仿真与临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ANSYS人体热传导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乳腺温度场仿真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
第二章 生物传热理论
    2.1 生物传热学的学科背景
    2.2 生物传热特点
    2.3 生物传热机制
        2.3.1 导热
        2.3.2 对流
        2.3.3 辐射
    2.4 生物传热模型
        2.4.1 三维稳态热传导方程
        2.4.2 Pennes生物传热模型
        2.4.3 Weinbaum-Jiji模型
        2.4.4 多孔体模型
第三章 乳腺三维有限元模型建模
    3.1 ANSYS建模简介
        3.1.1 利用菜单建立有限元模型
        3.1.2 通过ANSYS和CAD的接口导入模型
        3.1.3 利用命令流的方式建模
        3.1.4 APDL语言参数化建模
    3.2 Pro/Engineer建模简介
        3.2.1 PTC公司简介
        3.2.2 Pro/Engineer主要特性
        3.2.3 Pro/E的主要模块介绍
    3.3 乳腺三维导热模型建模
        3.3.1 乳腺解剖生理
        3.3.2 精细乳腺有限元模型建模
        3.3.3 传统均匀结构乳腺有限元模型建模
        3.3.4 嵌合肿瘤的乳腺有限元模型建模
第四章 精细乳腺有限元模型温度场仿真
    4.1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理论
        4.1.1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概念
        4.1.2 有限元分析基本步骤
    4.2 ANSYS热分析
    4.3 乳腺三维温度场仿真研究
        4.3.1 乳腺组织导热系数
        4.3.2 乳腺三维温度场求解边界条件
        4.3.3 正常乳腺模型温度场仿真
        4.3.4 嵌合肿瘤精细乳腺模型温度场仿真
第五章 仿真结果临床和实验验证
    5.1 热成像的研究背景及发展简史
    5.2 红外热成像简介
        5.2.1 红外热成像原理
        5.2.2 红外热成像的医学应用
    5.3 热层析成像原理简介
    5.4 仿真结果实验验证
    5.5 仿真结果临床验证
        5.5.1 浸润性导管癌仿真对比
        5.5.2 导管原位癌仿真对比
        5.5.3 良性肿瘤仿真对比
        5.5.4 炎症乳腺仿真对比
        5.5.5 不同类型病例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在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5)针刺得气对经穴体表温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针刺得气研究现状
        1 针刺得气相关古籍概述
        2 现代针刺得气研究现状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的针刺研究现状
        1 腧穴和经络的红外热成像研究概况
        2 针刺效应的红外热成像研究概况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 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针刺得气的可行性分析
    1 红外热成像技术可诊断或辅助诊断疾病
    2 红外热成像技术可评估疗效
    3 红外热成像技术可用于中医证候诊断
    4 红外热成像可反应腧穴和经络的状态
    5 红外热成像可反应针刺诱发的经穴相关现象
    6 讨论
    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研究一 针刺得气对经穴体表温度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针刺得气强度与经穴体表温度的关系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部分综合讨论
    1 得气对经穴体表温度的影响
    2 经穴体表温度作为得气客观指标的可行性
    3 得气强度与机体体温状态间的关系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研究意义
    3 研究的创新性
    4 下一步研究建议
附录
    附录1 《受试者针感临床评价量表》
    附录2 安全性指标
    附录3 穴位温度记录表
    附录4 伦理审批
    附录5 国际注册
    附录6 R2.3.2版本统计软件
    附录7 中医辨证分型表
    附录8 病例筛选表
    附录9 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10 试验室环境和试验用红外热像仪
    附录11 针刺前后红外图举列
    附录12 科技查新报告
    附录13 第一作者已录待发论文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

(6)热层析成像对乳腺疾病诊断价值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机器设备
    1.3 检查方法
    1.4 热层析曲线乳腺癌诊断标准
    1.5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病例良恶性分类、热层析检查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
    2.2 不同性质病变热层析热图温差特点分析
    2.3 不同性质病变热层析曲线图分布特点分析
3 讨论
    3.1 热层析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
    3.2 病变热图温差对诊断的重要性
    3.3 病灶大小与深度对诊断的影响
    3.4 其他影响诊断准确性的因素
    3.5 热层析成像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3.6 不足之处

(7)基于分子影像技术的光学靶向纳米探针诊断和微波消融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二氧化硅纳米探针的实验研究以及三阴性乳腺癌动物模动物模型的制作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微小肿瘤的早期热层析及活体荧光靶向性诊断的实验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裸鼠乳腺肿瘤的精准治疗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撰写的学术论文
致谢

(8)红外热像图观察骨内高压症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热层析成像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热成像的研究背景及发展简史
2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乳腺检查中的工作原理
    2.1 近红外光成像技术
    2.2 远红外成像技术
    2.3 热层析成像系统
3 TTM系统与其他影像技术的比较
4 TTM的局限性及技术展望

(10)针刺三阴交、关元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温度及疼痛相关机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s
综述
    综述一 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阿片肽受体与针刺镇痛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针刺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子宫收缩程度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收缩波个数
        2.2 子宫收缩变化幅度(峰峰值)
        2.3 子宫活动度
        小结
    实验二 针刺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穴区温度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针刺不同穴位对左侧三阴交穴区体表温度变化的影响
        2.2 针刺不同穴位对右侧三阴交穴区体表温度变化的影响
        2.3 针刺不同穴位对左侧血海穴区体表温度变化的影响
        2.4 针刺不同穴位对右侧血海穴区体表温度变化的影响
        2.5 针刺不同穴位对左侧三阴交-血海连线体表温度变化的影响
        2.6 针刺不同穴位对右侧三阴交-血海连线体表温度变化的影响
        2.7 针刺不同穴位对关元穴区体表温度变化的影响
        2.8 针刺不同穴位对子宫区域体表温度变化的影响
        3 小结
    实验三 针刺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脊髓及子宫中κ-受体、μ-受体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针刺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脊髓中κ-受体、μ-受体的影响
        2.2 针刺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子宫中κ-受体、μ-受体的影响
        3 小结
    讨论
        1 模型的选择及制备依据
        2 选穴依据
        3 指标选择的依据
        4 结果分析
        5 结论
        6 创新性
        7 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红外热像图对乳腺肿物的诊断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针灸周期疗法对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病的疗效观察及任脉红外温度的影响[D]. 谢鲤荔.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红外引导选穴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冯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基于红外热像的颈椎病变辅助诊疗系统研究与应用[D]. 李鑫. 浙江大学, 2019(01)
  • [4]基于ANSYS的精细乳腺有限元模型温度场仿真与临床验证[D]. 秦鹏. 武汉大学, 2017(06)
  • [5]针刺得气对经穴体表温度的影响[D]. 赵珉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6]热层析成像对乳腺疾病诊断价值的探讨[J]. 贾红,高登发,佟海燕,李俊来. 医疗卫生装备, 2017(04)
  • [7]基于分子影像技术的光学靶向纳米探针诊断和微波消融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实验研究[D]. 霍慧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6(02)
  • [8]红外热像图观察骨内高压症的实验研究[D]. 陈永法. 福建医科大学, 2015(01)
  • [9]热层析成像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临床研究进展[J]. 霍慧萍,李俊来.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5(06)
  • [10]针刺三阴交、关元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温度及疼痛相关机制的影响[D]. 杨佳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红外热成像对乳腺肿瘤的诊断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