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困境的南疆铁路改革模式研究

走出困境的南疆铁路改革模式研究

一、南疆铁路走出困境的改革模式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曹萍[1](2021)在《“双轮协调”驱动下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及政策体系》文中研究表明

纪新波[2](2020)在《新疆南疆地区贫困治理效果研究 ——基于沙雅县努尔巴克乡村民满意度视角》文中提出消除贫困是人类面临的世界性难题,也是全球发展治理领域的重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到今年2月底,全国832个贫困县中已有601个宣布摘帽,179个正在进行退出检查,未摘帽贫困县还有52个。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南疆地区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之一,其主要以少数民族为主,约占南疆总人口的90%。但随着精准脱贫实施以来,截止2019年底,南疆贫困治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迈出实质性步伐,脱贫人口达251.16万,剩下的16.58万人在今年年底将全部如期脱贫,贫困治理效果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贫困治理相关理论的学习,选取沙雅县努尔巴克乡为调研地,对村民基本情况和村民经济收入、脱贫举措、基础设施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的贫困治理实践效果的满意度进行实证分析,得到评价结果:沙雅县努尔巴克乡村民对贫困治理效果满意度趋于满意但还有一定差距。贫困治理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贫困人口基数较大,村民收入来源单一;农产品加工程度化低,农民收入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特色产业未能形成;思想落后,专业技术人才欠缺;教育水平落后,文化程度低,关键是部分村民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程度低,自身能力不足。为此本文从提高村民思想观念、脱贫举措、基础设施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对南疆地区贫困治理实践提出了一些建议:扶贫先扶志,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掌握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拓宽就业渠道,合理转移劳动力就业;积极推进多元主体参与贫困治理,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借助“一带一路”,招商引资,大力推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兵团重心向南发展,政策吸引人才;实施动态管理,做好贫困人口核查工作;进一步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教育、医疗、交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引西藏水入疆,改善生态环境;深入开展干部作风整治工作,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储备及培养,构建干部作风监管体系等。

阿丽米热·阿布地热依木[3](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托克逊县出行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和和振兴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托克逊县出行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有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且舒适的出行环境。经过多年不断努力,消除了当地人民心中存有的古代艰苦行走经历。实现了家家户户得以便捷出行的交通条件,发展到今天早晚步行运动成为了当地民众出行的一种选择方式。这种出行方式不仅是一种选择现象同时也反映出了当地民众考虑安全问题的出行思维。发达的交通条件让人们的出行及便利又安全。优越的出行环境在交通规则的引领与安全常识的时刻提示下,加强着人们对安全出行的考虑与社会稳定意识。现今,在乡村旅游政策的推动下,托克逊县每天来访人数在不断增多,不同文化在这一交通驿站不断地交流交融。流入的各种文化信息构成了多层次的交通文化,为托克逊县出行文化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和谐的人文与社会环境。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托克逊县交通发展中的“坚持建设交通强国之路”精神为契机,对托克逊县传统出行文化与现代出行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在发展托克逊县出行文化中的重大意义。具体分析了托克逊县的出行通道、出行工具、出行行业、居民出行行为特征、出行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变迁历史,同时在此基础上总结性分析托克逊县乡村出行文化的振兴渠道。本文主要五个部分展开了分析和探讨。第一部分,对本文中提到的出行、出行文化、乡村振兴等相关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阐述关于出行文化发展的相关理论体系,为本文提出了具体的理论依据与支撑。同时对托克逊县的人文地理、历史沿革等基本情况进行概述。第二部分,对托克逊县出行文化所包括的出行通道、出行工具、出行服务行业的变迁历史进行阐述。总结出托克逊县出行物质文化领域里所取得的成就。第三部分,以托克逊县出行的精神文化内容为视角,探讨托克逊县传统出行文化的精神内容,列举出托克逊县人民出行态度的发展模式。第四部分,在我国新时期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提出适合进一步发展托克逊县出行文化振兴有效对策及建议。总结部分,对本次研究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邱铁鑫[4](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宋佳益[5](2019)在《我国铁路公益性运输价格决策分析及补偿机制研究》文中提出2013年,铁路政企分开,分别组建国家铁路局和我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国务院要求在理顺铁路运价的基础上,研究建立铁路公益性运输补贴机制,研究采取财政补贴等方式,对铁路公益性运输亏损给予适当补偿。为此,建立合理的价格补偿机制以及如何建立该机制对深化铁路运输改革,对促进铁路企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意义。铁路公益性运输线路价格补偿机制的研究,一方面促进铁路系统从根本上实现政企分开;另一方面通过健全的价格补偿机制,为铁路企业更好地吸引社会资本创造有利条件,为我国铁路公益性运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首先,在对铁路公益性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基础上,着重从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等方面,结合铁路实际的运输特点,深入剖析铁路公益性的内涵及本质,给出铁路公益性概念及表现形式。其次,分析铁路公益性运输现状及其经济特性,从经济学和统计学角度分别提出适合我国铁路公益性运输界定方法。国外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在铁路公益性运输政策研究方面有很多可借鉴的启示。通过国内外成功案例的相关分析,总结成功的政策、经验为我国铁路公益性运输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启示。在综合国内外铁路公益性运输理论、识别方法、补偿机制、政策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基础上,对铁路运输服务中公益性和经营性内容进行辨识,借鉴公益性指数概念,研究提出我国新形势下铁路公益性运输界定标准、程序及方法。再次,采用理论方法分析和机制政策制定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理论及方法的分析方面,基于系统科学、数理统计、数量经济等理论和方法,对铁路公益性范畴提出合理界定;在机制和政策制定方面,提出铁路公益性运输的价格补偿机制,包括补偿目标、原则、方式等。综合考虑各种价格补偿机制形成的背景以及铁路公益性运输补偿目标,从供需关系、主体地位及决策优先级和需求分布等方面出发,通过基于收益共享契约的运输价格决策、基于Stackelberg博弈的运输价格决策、需求为一般分布的运输价格决策等三种方法建立数学模型:一是假定政府与铁路运输企业同时决策,在公益性运输需求服从均匀分布情况下,建立铁路公益性运输价格补偿机制,避免政府补偿造成的价格扭曲,促使政府的购买行为符合市场运行规律。二是假定铁路运输公司与政府先后决策,其中公司先决策运输服务的批发价格,政府跟随决策运输服务的订货量,在公益性运输需求服从均匀分布情况下,建立补偿机制。三是在运输服务需求服从一般分布时,研究政府与铁路运输企业同时决策问题,进一步分析收益共享机制下的决策问题。综合上述三种价格决策方法,提出铁路公益性运输价格补偿机制方法。最后,利用有关研究成果,对我国铁路公益性运输价格决策分析及补偿机制提出具体政策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经验借鉴和参考。图46幅,表11个,参考文献137篇。

哈克木·阿里甫汗[6](2019)在《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前沿阵地,我国主要的战略防御屏障。在新疆和平解放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始终心系新疆各族人民,依据新疆区情,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探索新疆和平解放、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规律,总结了治理新疆的经验,在实践中形成了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这一思想在当前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中依然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研究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新疆和平解放、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实践,重点分析毛泽东在治理新疆过程中解决复杂问题的方略。通过梳理毛泽东关于新疆的党政建设、经济建设、民族团结、社会改革、稳疆固边、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资料,研究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历史镜鉴、理论渊源和背景分析,归纳了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内容及特点和实践成效,并提出现实启示。本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比分析,系统研究了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从一个新的角度充实了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中共党史学、边疆治理与地缘政治学等学科在新疆治理方面的内容,为新疆治理研究开辟新的视阈。本文共分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通过大量文献的搜集和查阅,主要做了三方面的梳理。一是国内外学者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的论着;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时期研究新疆局势的文献;三是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的文献资料。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他们的研究成果,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第二,梳理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理论渊源。通过对毛泽东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民族观的分析,总结孙中山国家治理思想,研究苏联解决多民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挖掘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理论渊源,为本文的写作奠定了经验基础。第三,分析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历史镜鉴及形成背景。本文通过梳理和研究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治理新疆的智慧,分析和批判国民党政府治理新疆政策,分析毛泽东如何从历史镜鉴中得出治理新疆的思想。本文分析了新疆解放前夕的局势,梳理了毛泽东规划新疆和平解放的每个步骤,新疆解放前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梳理了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形成过程。得出新疆在解放和建设时期取得的历史性成绩,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所起的重要作用。第四,阐述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内容和特点。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四个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屯垦戍边战略、慎重稳进的社会改革方式、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方略。四个特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坚持统筹兼顾的基本方针、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方法、坚持精细化的治理方式。通过搜集资料,分析毛泽东解决新疆解放和建设问题的方法,研究毛泽东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思路。梳理毛泽东在新疆解放、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发布的电文和文献资料,整理毛泽东参与起草的中国共产党关于新疆工作的文件,对这些资料内容和实际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按照史料研究理论,在理论中解读历史,用真实资料归纳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内容和特点。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每个内容,突出体现了毛泽东根据新疆区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指导新疆工作、探索治理新疆的思想。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内容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得出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整个内容是围绕“为新疆人民做好事”的民本思想这一宗旨展开的论断。这一思想内容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达到解决新疆实际问题的效果。第五,总结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实践成效。本文搜集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新疆各领域的新变化和成效,得出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是科学的,治理新疆方略是符合实际的,政策是易于操作的,实践效果也是可观的。最终得出的基本结论: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探索新疆具体区情,而形成的关于做好新疆工作、造福各族人民、稳疆固边为主题的思想。第六,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对当今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的启示。结合当今中国共产党对新疆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及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可看出,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在当今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其对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仍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可以为新疆党委和人民政府继续探索治理新疆提供重要依据。

徐美玲[7](2019)在《新疆题材纪录片与新疆区域形象传播研究(1973-)》文中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纪录片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在中国尤其如此。新疆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地理资源,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它既是现实存在的,也是影像性再现的。新疆,一直为中外纪录片创作者所关注和讲述。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受众逐步从纪录影像中获取了关于新疆地区的各类信息,形成了一种特定的、间接的且随时浮动、流变的新疆区域形象。新疆区域形象即指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一广袤区域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包括公众对这片区域的历史沿革、山川风物、社会建设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全部印象和评价。1973年,第一部新疆题材纪录片《繁荣的博尔塔拉草原》的诞生拉开了新疆纪录片创作的帷幕,半个世纪以来,无数经典作品涌现,为传播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大团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社会现实,以新疆题材纪录片研究对象,依据时代背景和纪录片创作的实践经验,将新疆题材纪录片的历史流变划分为四个阶段,借助内容研究、文本分析的方法,系统展现了新疆题材纪录片在各个阶段的发展流变,并在区域形象理论的指导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详细梳理了各个阶段的新疆题材纪录片中具体呈现了怎样的新疆区域形象。本文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阐明论文的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基本问题。本文第二部分包括第一至第五章。第一章分析了第一阶段1973年至1990年初步创作时期的新疆题材纪录片,首先介绍了这一时期新疆题材纪录片的历史流变,并对纪录片作品概况加以梳理。比较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及当时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的影像作品,大多没有保留下来,今人可查看到的仅有一部由中央电视台和日本NHK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丝绸之路》。因而,接下来,笔者以《丝绸之路》中涉及新疆的八集影像文本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了其中呈现了怎样的新疆形象。第二章分析了第二阶段1991年至1999年步入正轨时期新疆题材纪录片的探索发展,首先介绍了 20世纪末社会转型之下新疆纪录片的发展概况,这一时期是新疆人类学纪录片集中诞生之时,纪录片主题以平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主。接着,文章选取了一些经典优秀作品加以具体分析,研究显示,这一时期,纪录片中的政治、经济形象被加以弱化,与之对应的是一种“去风情化”的民族形象被不断建构和强调。第三章分析了第三阶段2000年至2004年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的新疆题材纪录片,首先介绍了进入新世纪后新疆纪录片创作的稳步发展,这一时期的新疆题材纪录片继承了90年代关注少数民族普通人及其生活百态的主题,但又在其基础上做了新突破。接着,文章立足于这一时期影像文本的代表作,探索分析了纪录片文本中建构传播的新疆区域形象。第四章分析了 2005年至今“高产高质”的当代新疆题材纪录片,这一时期新疆纪录片的创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创作者们频频捧出“高产高质”的双高精品,一些优秀作品还在世界范围内得以传播,广受好评。这一时期纪录片中呈现出的新疆区域形象也是各阶段中最为全面的,全面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角度,文章接下来就对这些形象进行了具体阐述。第五章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概述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新疆题材纪录片中新疆区域形象的变与不变,并指出新疆区域形象在纪录片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促进新疆区域形象建设及新疆纪录片产业的发展。最后结语部分,文章对前文内容进行了最后的总结概述。

付志刚[8](2016)在《资源开发与新疆资源型城市变迁的历史考察(1949-201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源型城市是新疆城市中的重要类型,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疆资源开发的进程不断得到持续的动力,新疆形成了一批以煤、油气、有色金属等为支撑的资源型城市。伴随着一批资源型城市的初具规模,新疆资源型城市形成了"先城后矿"、开发潜力较大、第二产业占比较大等特征。克拉玛依、库尔勒等典型代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获得空前发展动力,逐步成为全疆重要的城市,从历史视角考察,可以进一步发现新疆资源型城市崛起的路径。

杨亚雄[9](2017)在《新疆维吾尔族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研究 ——以阿图什市大肖鲁克村布料商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古丝绸之路上的阿图什市维吾尔人具有悠久的经商传统,他们有“新疆犹太人”之美誉,到月球上做生意的故事1代代相传。经商已经成为众多阿图什人最主要的生计活动。在阿图什市巨大的商业群体中,跨国经商群体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中,从事布料生意的跨国商人则是近30年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行业群体。大肖鲁克村是阿图什跨国布料商人数量最集中、影响最大的区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肖鲁克跨国布料商人群体产生并迅速崛起,商人们的布料生意经历了产生、发展、辉煌和萎缩四个阶段。近几年,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受商人自身实力等因素的影响,大肖鲁克村的跨国布料商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意困境,以至于在过去的五年里,近一半商人结束了其在国外的布料生意而回国。继续坚守在国外市场的布料商人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利润空间缩小、布料市场疲软、竞争激烈、流动资金不足、货源不稳、国外安全和外贸环境变化频繁、家庭支出逐年增大、转行困难等方面。致使维吾尔人跨国布料生意陷于困境,既有商人自身方面的因素,也同商人所处的环境和所跨居国家实施的制度有关。商人们的生意困境将直接导致众多家庭日常生计之困境,还有可能给当地政府和社会的日常治理带来压力。本文以生意困境为论题研究的切入点,以跨国布料商人的生意过程为研究维度,采用实证分析和人文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文化人类学、经济人类学、生态经济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的视角,通过深入田野调查和参与观察,对阿图什市大肖鲁克村维吾尔族跨国布料商贸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专题研究,尤其是对目前布料商人所面临的生意困境作了调查研究。最后,文章提出了解决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相应的对策。本文通过对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的研究,旨在为边境地区跨国商贸现状研究提供“抛砖引玉”之效,进而对边疆治理和跨国民族之和平跨居提供某些思考和启示。本文认为,跨国民族的跨国商贸实践是促进边疆通达和发展的积极力量,作为边疆人群安身立命的生计活动,跨国商贸的持续和发展是“边疆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推力。作为跨国主义在经济活动中的实践,以跨国族群的生计可持续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计,新疆维吾尔族商人所面临的跨国布料生意困境应该得到有关各方的关注和重视,各方合力,改善商人们目前的生意现状,以促进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的安居乐业和边疆的通达、发展与繁荣。

沙吾列·依玛哈孜[10](2016)在《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支援边疆政策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支援边疆政策与实践研究我国的支援边疆政策是中国共产党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稳定,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的制定的政策措施,是中国共产党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执政的全盘谋划和策略,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的主要内容。它对于推进边疆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缩小地区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同时,中国共产党支援边疆政策能够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中国特色的治国政策,是中国共产党特殊的民族政策。因此,研究支援边疆政策对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的整个研究过程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政治理论为指导,以多学科为角度,在边疆治理理论框架下,理清中国共产党的支援边疆政策模式,以及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并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殊区情出发,科学把握党在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的具体政策和实践,全面总结支援边疆政策在实施过程当中取得的成就及历史经验和教训,从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缘环境、历史积淀、经济发展、社会发育、文化心理、公共安全、周边安全等层面认识和理解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稳定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针对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及互动规律,为进一步坚持与完善支援政策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主要从建国以来的中国共产党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目标体系及实施工具入手,分析支援边疆政策依托的理论和现实依据;理清中国共产党支援工作及支援边疆政策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并力图揭示并较系统地概括中国共产党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的特点及发展规律,进一步深化中国共产党治国理论;综述支援边疆政策在实施过程当中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发挥的作用、成效、成功的经验,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特殊的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策这伟大创举在整个国家的发展与稳定中做出的贡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贡献、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贡献。同时,总结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经验教训,分析影响中国共产党支援边疆政策实施的主要因素;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中国共产党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支援政策的对策建议。具体内容包括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研究的目的、意义进行全方面的论证。第二章为中国共产党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援政策目标体系及实施工具和援助政策依据。主要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支援边疆政策的总体目标和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目标(分类目标)。分析概括了实现支持与援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目标的实施工具,即在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采取的直接支援和间接支援所包含的不同政策措施。同时,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支持与援助政策的根基进行认真剖析,以实事来进一步阐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支援政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边疆治理理论等理论基础;并较充分论证制定政策中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因素、宗教因素、贫困因素、边境因素之现实依据。第三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对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示与政策措施。主要梳理和阐述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每一个关节点或历史阶段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要指示及政策措施。第四章为中国共产党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本章主要依托国家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文件,并以此为支撑,对我国不同时期的支援边疆政策进行全面的概述和分析。即中国共产党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与援助政策经历了逐步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在建国初期主要是通过特殊帮扶政策,初步改善了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条件,赢得了民心,疏通了民族关系,建立了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针对边疆地区落后状况,采取经济财政等方面特别照顾和倾斜政策,加强支持和援助力度,初步建立了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为了缩小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省区的差距,继续加大中央支持和援助及对口支援相结合的政策,推动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巩固和加强了民族大团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基础。第五章为中国共产党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支援政策实践的成效。本章主要结合国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大量实际数据来阐明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实践中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边疆支援政策的实效性由于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环境、民族文化环境的特殊性和发展基础的薄弱性、国际环境及周边环境的复杂性等而受到的影响的因素进行客观分析。第六章为完善中国共产党支持与援助边疆政策的对策建议。这一部分主要针对中国共产党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支持和援助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制约因素,提出完善中国共产党支援边疆政策的对策建议。即保持支援边疆政策的连续性;提升支援边疆政策的系统性;提高支援边疆政策的科学性;加强支援边疆政策的可操作性;强化支援边疆政策的针对性;提高支援边疆政策的执行效果。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体现在改善边疆少数民族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上。支持和援助边疆地区正是提升边疆各族人民幸福指数、推动边疆地区发展和繁荣提出的重大措施之一,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要逐步解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不足、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薄弱、民族宗教问题复杂、组织管理框架不理想、国际环境及周边环境复杂等种种制约因素,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支援边疆政策。总之,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梳理和数据分析,积极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策“史”的发展脉络,依托政策、文件,认真梳理中国共产党建国以来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所采取的支持与援助政策,并更加细化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时间段划分和政策内容,厘清新中国成立以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中国共产党连续的支援边疆政策之间的关系,分析并阐明其对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带来的效应和存在的问题,为未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稳定提供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见解及意见。

二、南疆铁路走出困境的改革模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疆铁路走出困境的改革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新疆南疆地区贫困治理效果研究 ——基于沙雅县努尔巴克乡村民满意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1.5 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贫困(poverty)
        2.1.2 贫困治理(poverty governance)
        2.1.3 满意度(degree of satisfaction)
    2.2 理论基础
        2.2.1 贫困治理理论
        2.2.2 反贫困治理理论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3章 沙雅县努尔巴克乡贫困治理实践成效
    3.1 沙雅县努尔巴克乡基本情况
    3.2 努尔巴克乡贫困现状
        3.2.1 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程度深
        3.2.2 生产方式落后,农作物产量低
        3.2.3 基础设施条件差,生活质量低
        3.2.4 宗教文化影响深厚,村民好吃懒做
        3.2.5 干部能力素质低,为民服务意识不高
    3.3 努尔巴克乡贫困治理实践效果
        3.3.1 村民经济收入状况的实践效果
        3.3.2 脱贫举措状况的实践效果
        3.3.3 基础设施建设的实践效果
        3.3.4 干部队伍建设的实践效果
第4章 沙雅县努尔巴克乡贫困治理效果统计分析
    4.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1.1 村民经济收入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
        4.1.2 脱贫举措评价指标体系
        4.1.3 基础设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4.1.4 干部队伍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4.1.5 贫困治理效果满意度指标评价体系
    4.2 数据来源及结果分析
        4.2.1 数据来源
        4.2.2 样本构成
        4.2.3 贫困治理效果满意度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4.2.4 贫困治理效果描述性统计分析
        4.2.5 贫困治理整体评价结果分析
第5章 南疆地区贫困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5.1 贫困治理的主要问题
        5.1.1 贫困人口基数较大,村民收入来源单一
        5.1.2 教育水平落后,文化程度低
        5.1.3 农产品加工程度化低,农民收入低
        5.1.4 思想落后,劳动技能低,专业技术人才欠缺
        5.1.5 产业结构不合理,特色产业未能形成
        5.1.6 水资源匮乏,交通运输体系不完善
    5.2 贫困治理存在的主要困难
        5.2.1 思想观念落后,能力不足
        5.2.2 贫困程度深,文化程度低
        5.2.3 脱贫成果巩固难度大
第6章 对南疆地区贫困治理实践的建议
    6.1 对提高村民思想观念的建议
        6.1.1 扶贫先扶志,同时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6.1.2 加强教育,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汉语言能力
        6.1.3 加大培训力度,注重提高农民技能
        6.1.4 转变村民思维模式,合理转移劳动力就业
    6.2 对脱贫举措方面的建议
        6.2.1 积极推进多元主体参与贫困治理
        6.2.2 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成效
        6.2.3 借助“一带一路”,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发展,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6.2.4 兵团向南发展,政策吸引人才,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6.2.5 实施动态管理,做好核查工作,实现全面奔小康
    6.3 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建议
        6.3.1 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6.3.2 引藏水入疆,改善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6.3.3 加大交通枢纽建设投入,为经济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6.4 干部作风建设方面的建议
        6.4.1 深入开展干部作风整治工作,增强干部务实的工作作风
        6.4.2 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储备及培养,创造良好的用人机制
        6.4.3 加强干部监管体系建设,树立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托克逊县出行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
        1.2.1 国内的研究
        1.2.2 国外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1.3.1 田野调查法
        1.3.2 文献分析法
        1.3.3 跨学科研究法
        1.3.4 归纳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突破点、难点
        1.4.1 创新之处
        1.4.2 突破点
        1.4.3 难点
第1章 出行文化与驿站回顾
    1.1 出行概述
    1.2 出行文化
    1.3 驿站回顾
第2章 托克逊县乡村--出行通道的变迁
    2.1 托克逊县古道变迁
    2.2 县、乡道路的改善
    2.3 长路变短者--桥梁
第3章 托克逊县乡村——出行工具的变迁
    3.1 出行集体性--畜力车
    3.2 出行的社会性——借车习惯
    3.3 传统出行的遗忘——现代化交通
第4章 托克逊县乡村—出行行业的变迁
    4.1 驿站——休息站
    4.2 制牲畜车店——4s店
    4.3 客栈——酒店服务
    4.4 歇脚业——停车场
第5章 托克逊县乡村出行精神的变迁
    5.1 “车夫之歌”与车内环境
    5.2 民间谚语——出行讲究
    5.3 民间禁忌——安全出行
第6章 托克逊县乡村出行文化的振兴
    6.1 乡村出行文化与产业之路
    6.2 乡村出行文化与生态之路
    6.3 乡村出行文化与法制之路
    6.4 乡村出行文化与致富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4)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文化
        3.1.2 铁路文化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3.1.4 文化自信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5)我国铁路公益性运输价格决策分析及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内容
    1.4 预期成果
    1.5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铁路公益性运输综述
        2.1.1 公益的定义及特点
        2.1.2 铁路公益性运输的定义与特点
    2.2 铁路公益性核算和界定方法综述
        2.2.1 铁路公益性核算方法综述
        2.2.2 铁路公益性界定方法综述
    2.3 铁路公益性运输价格补偿机制研究综述
        2.3.1 价格补偿机制必要性的研究
        2.3.2 价格补偿机制研究
    2.4 公共物品理论
        2.4.1 公共物品
        2.4.2 准公共物品
        2.4.3 私人物品
    2.5 外部性理论
        2.5.1 外部性概念
        2.5.2 外部性种类
    2.6 文献总结
3 铁路公益性运输内涵与问题分析
    3.1 铁路公益性内涵与特征
        3.1.1 铁路公益性内涵解析
        3.1.2 铁路公益性运输概念及特征
        3.1.3 铁路公益性存在的理论分析
        3.1.4 界定铁路公益性运输的意义
    3.2 我国铁路公益性运输的表现形式
    3.3 国内外铁路公益性运输现状
        3.3.1 国外铁路公益性运输现状
        3.3.2 国外铁路公益性运输政策总结
        3.3.3 对我国解决铁路公益性运输的借鉴意义
    3.4 我国铁路公益性运输现状及问题
        3.4.1 我国铁路公益性运输现状
        3.4.2 铁路公益性运输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3.4.3 我国铁路公益性运输问题解决的重要性
        3.4.4 铁路公益性运输关键问题识别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收益共享契约的运输价格决策
    4.1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4.1.1 问题描述
        4.1.2 模型构建
    4.2 需求服从均匀分布的单独决策问题
        4.2.1 需求服从均匀分布的模型
        4.2.2 求解最优策略
    4.3 单独决策时最优策略敏感性分析
    4.4 需求服从均匀分布的集中决策问题
        4.4.1 集中决策模型构建与分析
        4.4.2 集中决策收益分析
        4.4.3 收益共享激励机制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STACKELBERG博弈的运输价格决策
    5.1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5.1.1 问题描述
        5.1.2 模型构建
    5.2 需求服从均匀分布的STACKELBERG博弈
        5.2.1 需求服从均匀分布的模型
        5.2.2 求解最优策略
    5.3 STACKELBERG博弈最优策略性质敏感性分析
    5.4 需求服从均匀分布的集中决策问题
        5.4.1 集中决策收益分析
        5.4.2 收益共享激励机制
    5.5 本章小结
6 需求为一般分布的运输价格决策
    6.1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6.1.1 问题描述
        6.1.2 模型构建
    6.2 求解最优策略
    6.3 单独决策时最优策略敏感性分析
    6.4 需求服从均匀分布的集中决策问题
        6.4.1 集中决策模型构建与分析
        6.4.2 集中决策决策与收益分析
        6.4.3 收益共享激励机制
    6.5 本章小结
7 国内铁路公益性运输补偿的政策建议
    7.1 铁路公益性运输补偿目标和原则
        7.1.1 补偿目标
        7.1.2 补偿原则
    7.2 铁路公益性运输补偿机制
        7.2.1 补偿主体及对象
        7.3.2 补偿机制内容
        7.2.3 补偿方式
    7.3 铁路公益性运输措施及政策建议
        7.3.1 发达国家对铁路公益性运输补偿经验
        7.3.2 我国铁路公益性运输措施及政策建议
    7.4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表索引
图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1.研究的依据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状况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论文框架和创新点
        1.论文框架
        2.创新点
第一章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理论渊源、
    1.1 继承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
        1.1.1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社会思想
        1.1.2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1.1.3 毛泽东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
    1.2 扬弃孙中山国家治理思想
        1.2.1 孙中山关于治国治民的思考
        1.2.2 毛泽东扬弃孙中山国家治理思想
    1.3 借鉴苏联处理多民族国家关系的经验
        1.3.1 列宁和斯大林最初正确处理了苏联多民族国家的问题
        1.3.2 苏联的问题与处理国内民族问题上的失误有关联
        1.3.3 毛泽东借鉴苏联处理多民族国家关系的经验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历史镜鉴及形成过程
    2.1 历代封建王朝对新疆的治理
        2.1.1 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的一部分
        2.1.2 新疆人民保卫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2.1.3 左宗棠治理新疆策略
    2.2 民国政府治理新疆的得与失
        2.2.1 杨增新统治新疆的策略
        2.2.2 金树仁和盛世才时期新疆的局势
        2.2.3 张治中对新疆和平解放的贡献
    2.3 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新疆的战略决策及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形成
        2.3.1 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新疆的战略决策
        2.3.2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创立的实践基础
        2.3.3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内容和特点
    3.1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内容
        3.1.1 在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1.2 驻疆部队实行屯垦戍边
        3.1.3 新疆的社会改革慎重稳进
        3.1.4 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
    3.2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特点
        3.2.1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新疆工作的坚强领导
        3.2.2 坚持统筹兼顾的基本方针
        3.2.3 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方法
        3.2.4 坚持精细化的治理方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实践成效
    4.1 爱党爱国意识增强
        4.1.1 爱党爱国意识增强
        4.1.2 主人翁意识得到激发
    4.2 经济发展规模壮大
        4.2.1 治理好新疆经济是改善民生的保障
        4.2.2 以中苏贸易助推新疆经济发展
        4.2.3 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
    4.3 文化教育成效显着
        4.3.1 新疆文化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4.3.2 科技成就在新疆得到应用和发展
    4.4 社会大局稳定有序
        4.4.1 新疆大局稳定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
        4.4.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毛泽东国防思想的创举
        4.4.3 新疆边防进一步巩固
    4.5 培养干部任贤用能
        4.5.1 重用政治合格的党员领导干部
        4.5.2 培养少数民族各级党政干部的举措
        4.5.3 民族干部队伍素质逐渐提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当代启示
    5.1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搞好新疆工作的关键
    5.2 深化“中华一体”的认同
    5.3 促进新疆社会稳定放在首位
    5.4 巩固维护新疆各民族的团结
    5.5 推动新疆促进民生改善和发展
    5.6 全面推进依法治疆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词

(7)新疆题材纪录片与新疆区域形象传播研究(197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文选题来源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纪录片与新疆题材纪录片相关研究
        二、区域形象与新疆区域形象相关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思路和创新点
第一章 山川风物、歌舞工艺与边疆建设:初步创作时期的新疆题材纪录片(1973-1990)
    第一节 风景这边独好:早期新疆题材纪录片的历史流变
    第二节 铃声遥过碛,白练到安西:纪录片《丝绸之路》中的新疆区域形象
        一、《丝绸之路》中新疆经济形象的呈现和传播
        (一) 新疆水草丰美,绿洲农业畜牧业发达
        (二) 新疆是丝绸之路的经济中心,商业贸易活动频繁
        (三) 养蚕种桑历史悠久,纺织业发达
        (四) 玉石资源丰富,独具特色的玉石贸易市场
        (五) 规模宏大的南疆铁路的修建
        二、《丝绸之路》中新疆文化形象的呈现和传播
        (一) 新疆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古国遗址丰富
        (二) 流传千年的佛国和石窟艺术
第二章 大众化、日常生活与普通人:步入正轨时期的新疆题材纪录片(1991-1999)
    第一节 20世纪末的民族想象:社会转型之下新疆题材纪录片的探索发展
    第二节 “去风情化”:20世纪末新疆题材纪录片里的民族形象
        一、在祖国建设中担当重任的少数民族形象
        (一) 实现个体价值的形象
        (二) 为民族荣誉而战的形象
        二、热爱生活、昂然向上的劳动人民形象
        三、朴素的人际交往中的普通人形象
        四、纪录片中的少数民族女性形象
    第三节 多元形象:20世纪末新疆题材纪录片中的政治、经济和其他
第三章 新世纪、新天地与新想象:稳定发展时期的新疆题材纪录片(2000-2004)
    第一节 天地大美:新疆题材纪录片在新世纪的稳步发展
    第二节 新世纪初期新疆题材纪录片中的新疆区域形象
        一、“汉族+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纪录片中新疆地区的政治形象
        二、因地制宜寻求多种生产方式:纪录片中新疆地区的经济形象
        三、纪录片中新疆地区的历史人文形象
        (一) 蕴藏在古文明遗址中的历史文化形象
        (二) 关怀自然珍视生命的人文形象
        (三) 友好坚韧、乐观简单的民族精神
第四章 现代化、责任意识与国际视野:“高产高质”时期的当代新疆题材纪录片(2005年至今)
    第一节 万方乐奏有于阗:当代新疆题材纪录片的发展概述
    第二节 跃然影上:当代新疆题材纪录片中的新疆区域形象
        一、区域自治以人为本:政论宣传纪录片中新疆地区的政治形象
        (一)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伟大创举
        (二) 政府及各部门的政治行为和政策实施
        (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形象
        二、市场繁荣迈向现代化:纪录片中新疆地区的经济形象
        (一) 全面繁荣的市场经济
        (二) 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
        三、百花齐放兼收并蓄:纪录片中新疆地区的文化形象
        (一) 地域独享的饮食文化
        (二) 传承千年的歌舞文化
        (三) 异彩纷呈的节庆文化
        (四) 独具匠心的手艺文化
        (五) 推陈出新的丝路文化
        四、责任意识突显:纪录片中新疆地区的社会形象
        (一) 长期奋斗在反恐维稳的第一线
        (二) 关注重视全社会的教育事业
        (三) 强调维护地区生态环境问题
        五、开放包容拥抱世界:对外交流中的“国际新疆”
第五章 生存之镜:对新疆题材纪录片中新疆区域形象传播问题的再思考
    第一节 变与不变:流动的新疆区域形象
        一、“变化的新疆”:由落后到先进、从闭塞到开放
        二、“不变的新疆”:一以贯之的典型“名片”和民族精神
    第二节 纪录片中新疆区域形象的传播优势和存在问题
        一、新疆题材纪录片对新疆区域形象传播的优势和机会
        (一)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二) 长期积累的纪录片创作经验
        (三) 政策扶持产业兴起,纪录片发展迎来“春天”
        二、新疆题材纪录片对新疆区域形象传播的不足
        (一) 传播内容同质化严重,区域形象固化
        (二) 题材不够丰富,对现实的关注度降低
        (三) 传播渠道单一,有效传播的精品数量少
    第三节 新疆题材纪录片对新疆区域形象传播的策略分析
        一、拓宽题材选择,多元化传播内容
        二、平民视角关注现实,扩大受众面
        三、叙事创新化,增强作品传播力
        四、充分拥抱互联网,实现多渠道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新疆维吾尔族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研究 ——以阿图什市大肖鲁克村布料商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介绍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田野概况
    第一节 南疆商都
        一、历史沿革
        二、自然气候
        三、人口与民族构成
        四、阿图什市维吾尔族生计概况
        五、经济、教育、宗教、语言文字
    第二节 田野点介绍
        一、无花果之乡
        二、具体田野点
        三、具体田野经历
第二章 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贸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贸历史
        一、穆萨巴依家族及其跨国商贸史
        二、阿图什市维吾尔族跨国商贸史
        三、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贸史
    第二节 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贸现状
        一、数量及分布
        二、现状
第三章 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贸群体产生的动因
    第一节 自然生态环境及其变化
        一、阿图什市自然生态环境现况
        二、自然生态环境与传统生计类型
    第二节 社会环境的变迁
        一、市场经济
        二、现代化
    第三节 其他原因
        一、个人价值的追求
        二、他者的影响
    第四节 个案调查
第四章 跨国经商:过程和困境
    第一节 跨国生计过程
        一、分工
        二、学徒
        三、“Dukan”(店面)
        四、进货
        五、接货
        六、销货
        七、回归
    第二节 布料生意困境
        一、“Payda”(利润)
        二、市场
        三、商人与家庭
第五章 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致因分析
    第一节 跨国商人
        一、商人的竞争力
        二、历史与未来
        三、父权
        四、债务贸易
        五、胡大与商人
        六、经验与教条
        七、生意与生计
    第二节 环境因素
        一、全球经贸
        二、吉尔吉斯斯坦
        三、俄罗斯经济
        四、商业竞争
        五、巴扎的所有者
        六、客户的变化
        七、进货之恼
    第三节 制度因素
        一、吉尔吉斯斯坦经济政策
        二、签证
        三、劳动卡
        四、结汇之困
        五、交易货币
    第四节 个案调查
第六章 改善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人生意的路径
    第一节 国家与跨国布料商贸
        一、关税问题
        二、安全问题
        三、结汇问题
    第二节 当地政府部门的努力
        一、对跨国布料商贸群体的认识
        二、对跨国布料商贸群体的服务
        三、阿图什市政府的努力
    第三节 生计资本的积累
        一、语言与技术
        二、交流与交往
        三、青春与机遇
        四、财务习惯
        五、尝试转行
        六、学会“tetqiqat”(调研)
        七、回归家庭
结论与思考
    一、维吾尔族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研究的结论
    二、维吾尔族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研究的思考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支援边疆政策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框架
        1.4.2 论文预期创新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目标体系及其实现和支援政策依据
    2.1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支援政策目标体系
        2.1.1 总体目标
        2.1.2 具体目标
    2.2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支援政策的实施工具
    2.3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支援政策的理论依据
        2.3.1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2.3.2 中国特色民族理论
        2.3.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2.3.4 边疆治理理论与实践
    2.4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支援政策的现实依据
        2.4.1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环境特殊
        2.4.2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环境复杂
        2.4.3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国际背景特殊
        2.4.4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重要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对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指示与政策措施
    3.1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指示与政策措施
    3.2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指示与政策措施
    3.3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指示与政策措施
    3.4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指示与政策措施
    3.5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指示与政策措施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4.1 建国初期形成“特殊帮扶措施”为重点的扶持政策(1949-1957)
        4.1.1 我国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支援政策的民族政策根基
        4.1.2 民族政策的宣传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扶持政策
    4.2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改革开放时期形成和发展“照顾与倾斜政策”为重点的帮扶政策(1957——1978)
    4.3 改革开放到二十世纪末形成和发展国家帮助为主对口支援为辅的“互援互助”支援政策 (1978-2000)
        4.3.1 财政支援政策
        4.3.2 对口支援政策
        4.3.3 扶贫开发政策
        4.3.4 扶持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政策
        4.3.5 民族教育文化及医疗卫生事业的特殊照顾政策
    4.4 二十一世纪以来形成和发展“加大扶贫开发支持力度”为重点的支援政策 (2000年至今)
        4.4.1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4.4.2 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4.4.3 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
        4.4.4 全方位的对口支援政策
        4.4.5 牧区建设扶持政策
        4.4.6 扶贫开发推进政策
        4.4.7 进一步发展民族教育文化及医疗卫生事业的特殊照顾政策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支援政策实践的成效
    5.1 中国共产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支援政策实践的成效
        5.1.1 财政支援政策实践的成效
        5.1.2 智力支援政策实践的成效
        5.1.3 项目支援政策实践的成效
        5.1.4 产业支援政策实践的成效
    5.2 中国共产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支援政策实效性的制约因素及其原因分析
        5.2.1 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不足及其原因
        5.2.2 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薄弱及其原因
        5.2.3 民族宗教问题复杂及其原因
        5.2.4 支援政策的组织管理框架不理想
        5.2.5 国际环境及周边环境的复杂性及其原因
第六章 完善中国共产党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的对策建议
    6.1 保持支援边疆政策的连续性
    6.2 提升支援边疆政策的系统性
    6.3 提高支援边疆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6.4 加强支援边疆政策的可操作性
    6.5 强化支援边疆政策的针对性
    6.6 提高支援边疆政策的执行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南疆铁路走出困境的改革模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双轮协调”驱动下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及政策体系[D]. 曹萍.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新疆南疆地区贫困治理效果研究 ——基于沙雅县努尔巴克乡村民满意度视角[D]. 纪新波. 塔里木大学, 2020(12)
  •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托克逊县出行文化研究[D]. 阿丽米热·阿布地热依木. 新疆大学, 2020(07)
  • [4]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5]我国铁路公益性运输价格决策分析及补偿机制研究[D]. 宋佳益.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6]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研究[D]. 哈克木·阿里甫汗. 西北大学, 2019(04)
  • [7]新疆题材纪录片与新疆区域形象传播研究(1973-)[D]. 徐美玲. 安徽大学, 2019(07)
  • [8]资源开发与新疆资源型城市变迁的历史考察(1949-2011)[J]. 付志刚. 西部发展研究, 2016(00)
  • [9]新疆维吾尔族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研究 ——以阿图什市大肖鲁克村布料商人为例[D]. 杨亚雄. 兰州大学, 2017(03)
  • [10]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支援边疆政策与实践研究[D]. 沙吾列·依玛哈孜. 吉林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走出困境的南疆铁路改革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