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控元件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

温控元件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

一、温控元件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器附件及家用控制器分会[1](2021)在《2019~2020年度中国电器附件(细分)行业发展报告》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11月第四章行业格局4.1电器附件行业(开关插座)4.1.1行业概况截止2020年4月,国内获得认监委电器附件强制性、自愿性认证授权的认证机构有三家,中国质量认证中心(01)、CVC威凯(18)、方圆标志认证(12,2018年获授权)。本节内容旨在从截止2020年4月三家认证机构所颁发的产品认证证书的视角,观察行业发展格局。

许磊,王再旺[2](2020)在《带有电加热元件的冰箱在非正常工作状态下的试验》文中研究说明家用冰箱产品广泛使用电加热元件,以实现各种功能。电气系统的设计、布置不仅要满足整机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的要求,而且要保证整机在非正常工作状态下的安全。本文通过介绍不同情况下的非正常工作的试验,结合冰箱整机测试结果,深入分析,详细解释各项试验的试验条件和目的,进而对电气系统的产品设计、布置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

贾丽娜[3](2019)在《电加热不燃烧卷烟烟具温控系统的优化与设计》文中认为随着全球控烟环境的日趋严峻以及人们对于健康的日益关注,研发一种全面地降低烟草有害释放量的加热不燃烧卷烟制品逐渐成为全球烟草行业的发展重点。其中,电加热不燃烧卷烟烟具温控系统是控制烟具温度,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的核心部件。目前行业内,电加热不燃烧卷烟烟具温度控制系统关键参数的设定多以经验值主导,导致电加热不燃烧卷烟烟具温度控制系统存在温度波动较大、加热烟支口感较差、批量化生产合格率较低等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因此电加热不燃烧卷烟烟具温度控制系统关键参数设定以及软硬件设计急需做进一步的研究。为实现电加热不燃烧卷烟烟具加热过程中温度稳定性、口感最佳且量产合格率高的目标,首先,对国内外电加热不燃烧卷烟烟具设计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其次,对温控系统加热的烟支状态进行分析,通过实验并结合该温度控制系统设计特性,简要说明温控系统应用中存在的缺陷,并对存在问题进行深入探析,明确该温度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然后,通过实验确定了温控系统的控制温度和电加热不燃烧卷烟所需的热量等参数,根据温控系统与烟支特性初步建立一套完整的测定烟支温度与比热容关系的方法,建立烟支的温度与比热容模型;其后,结合烟支吸收热量以及温度控制系统性能建立温度控制系统中加热元件的数学模型,进而理论上计算出加热元件电阻值;通过对加热元件浆料性能的理论分析并结合其电阻温度系数的稳定性试验,选择加热元件浆料种类,提升测温稳定性;根据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确定温度控制系统关键参数,并针对实验测试中控温的缺陷进行相应的硬件电路与软件的优化调试,最终开发出能够稳定控温的电加热不燃烧卷烟烟具温度控制系统。通过对优化前后的电加热不燃烧卷烟烟具进行实验测试验证,表明优化后的控温系统的稳定性与一致性得到了提升,证实了电加热不燃烧卷烟烟具温度控制系统的优化达到了预期目标。

段炼[4](2018)在《基于热电制冷的装甲兵个体冷却系统研究》文中指出装甲部队是各国军队必不可少的一个兵种,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军事作用,其战斗力和军事地位至关重要。决定着装甲车战斗力能否充分发挥的关键因素是车内的驾乘人员,但他们所处的作战环境和条件却在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他们战斗力的发挥。首先,装甲车辆乘员舱内部的空间十分狭小,而驾乘人员可能需要在狭小空间中长期闭窗操作,局部环境远远偏离乘员正常生理需求。其次,装甲车内部常常会出现异常的高温状态。在较为炎热的地区和季节中,装甲车在户外作战和训练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等外部热量,再加上自身产生的热量和钢铁装甲造成的内部空间较为封闭,舱内热量得不到有效散发,使得舱内温度常常居高不下。最后,针对我国陆军装甲兵的冷却防护系统研究和热舒适性研究还远远不足,目前还无法完善解决舱内高温环境对乘员的影响。现有的装甲兵冷却防护系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冷却技术和装备并无统一有效的模式,且普遍面临制冷效果差、装备后效果不明显的困境,无法完全满足部队的实用要求。因此,研发适合我军装甲部队的冷却防护系统,对提高我军装甲作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围绕着装甲兵个体冷却系统的系统设计和性能效果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包括:(1)分析了国内外装甲兵冷却防护方面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确定了个体冷却系统的基本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本文在充分分析了现有的各种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的优缺点后,确定选用装甲兵个体的微环境冷却方案;然后对比了现有的个体微环境冷却方案的各种形式,确定采用冷却效率最高、舒适性和安全性最好的液体冷却服的形式;最后,在各种制冷技术中选择了热电制冷作为冷源装置的基本制冷技术方案。(2)设计开发了热电制冷装置稳态性能测试方法和测试系统,搭建了热电制冷装置性能测试实验台。经分析,实际的热电制冷系统稳态性能不仅与热电材料的优值系数、电偶的面长比等性能参数有关,还与热电元件的级数、接触电阻、接触热阻、冷热端温差等元件参数相关,也与制冷元件工况状态、冷热端换热方式、系统输入控制方案等许多系统因素有关。目前亟需一套能够有效地对以上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有效的测试和评价的系统化测试方法和测试装置。针对实际工况下的热电制冷元件和装置性能测试需求现状,本文开发了一套有效的测试方法和测试系统。该方法和系统既能够实现在真空环境下对热电制冷元件塞贝克系数、优值系数等相关参数的测量,也能够模拟实际工况对热电制冷系统的工作电压、电流、输入功率、散热量、制冷量、制冷系数、制热能效比等参数进行测量,为热电制冷装置的综合性能测试和评价创造了条件。继而完成了测试实验台的搭建,为后续的个体冷却系统的设计选型和性能检测提供了依据。(3)研发了全身式个体冷却防系统,制作了实验样机并进行了系统性能测试。针对部分装甲兵活动较剧烈、散热量较大的情况,本文设计开发了一套全身式个体冷却系统,系统主要由冷源装置和全身式液冷服组成。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确定系统设计要求、核算系统设计参数、冷源装置的设计和集成、液冷服的设计选用、热电制冷模块热端散热方式研究、系统样机的开发、样机性能测试等。在热电制冷模块热端散热方式研究中,本文研究了翅片强制对流、热管强制对流和水冷散热等散热方式对热电制冷系统制冷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几种散热方式应用于装甲车舱内的可行性。最终在全身式冷却系统样机制作时采用了热管强制对流散热的散热方式,以保证样机工作性能的可靠和稳定。在对全身式冷却系统样机的性能测试研究显示,样机的制冷功率在40℃的环境温度下可达349W,在50℃下最大输出制冷功率为272W,能够满足最大负荷工况下300W和极限高温工况下150W的设计要求。该系统的制冷效果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环境温度越低,输出制冷功率和系统效率就越大。同时,系统的制冷效果还受到输入工况和循环水流速等因素的影响。(4)研发了分体式个体冷却系统,包括热电制冷头盔和热电制冷背心两种系统,分别制作了样机并且进行了样机性能测试。本文针对部分装甲兵活动灵活性要求较高、人体散热量较小的情况,开发了分体式个体冷却装置,包括热电制冷头盔和热电制冷背心。主要研究工作包括:确定每个装置的设计参数、核算单个模块的制冷量、完成装置的结构设计、样机的开发和集成、进行样机性能测试等。其中热电制冷头盔能够包裹佩戴者头部和颈部,使用了风冷制冷模块提供冷风吹向佩戴者面部,用水冷制冷模块提供冷水送往佩戴者颈部的循环管路吸热,以风冷和水冷相结合的方式满足佩戴者的舒适性需求。对分体式冷却系统样机的性能测试研究显示,两种样机的制冷功率能够分别满足最大负荷工况和极限高温工况的设计要求。在进一步的测试中还发现,分体式个体冷却系统的制冷效果同样也会受到环境温度、输入工况、循环水流速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热电制冷背心的制冷性能还会受到热电制冷模块放置方向的影响。(5)采用了人体客观生理参数和主观感受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本文研究开发的个体冷却装置的工作效果进行更加全面、有效的评价。生理参数和主观感受的测试是同时进行的,5名实验人员在模拟装甲车驾驶舱内高温环境条件的实验室中,共计进行了15人次的生理参数测试,其中有10人次的测试过程中进行了主观舒适度感受的调查问卷测试。实验人员佩戴个体冷却装置,在120min内进行了特定的脑力和体力活动。通过测量实验人员的体表温度、出汗量、心率等客观生理指标,与不佩戴冷却装置的参数进行对比,对个体冷却装置的客观降温效果进行评价。通过统计实验人员热舒适感受的主观调查问卷结果,评价了穿戴不同个体冷却装置的人体热舒适性效果。(6)本文探索了微纳尺度强化换热技术应用于热电制冷个体冷却系统中的强化换热特性。在对热电制冷头盔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水冷模块使用的微型循环水泵会在佩戴者脑后不断产生震动和噪音,严重影响佩戴者的舒适性和注意力。为了彻底解决水泵的震动和噪音问题,本文研究了用纳米流体自然循环换热代替水泵强制对流换热的可行性。本文配置了不同材质、浓度和粒径的纳米流体作为循环工质,设计了纳米流体自然对流循环流动与换热特性实验装置,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纳米流体自然对流循环换热特性,为纳米流体在人体冷却装置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大量系统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提高热电制冷系统制冷能力和效率的关键因素是提高热电制冷热端的散热强度。因此本文开发了新型的微纳米尺度热端散热结构,进行了热电制冷模块热端的强化换热散热方式研究。本文采用电镀的方法制作了一种微纳尺度多孔表面和一种基于泡沫金属的微纳尺度多孔表面,将这两种表面结构分别制作在热电制冷元件的热端,形成了两种微纳米多孔结构的热电制冷元件相变散热表面。然后将这两种表面结构的相变散热特性与传统的翅片强制对流、热管强制对流和水冷散热等方式进行了实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在两种微纳米尺度多孔表面相变换热的有效沸腾工作的区间,热电制冷模块的制冷功率输出能力和系统的制冷系数要明显优于其它几种散热方式,但目前的散热器结构和循环工质还有一些不足,导致在大功率散热时出现了工质全部蒸发来不及冷却回流的情况,所以现有结构在大功率散热时无法满足使用要求,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研发的个体冷却系统能够满足装甲兵实际使用的需要,为解决我军装甲兵种的热应激和热损伤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法和相关的装置,也为基于热电制冷的人体冷却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司琦玥[5](2018)在《基于需求响应的家庭用电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家庭用电负荷的管理逐渐成为智能电网在用户侧的延伸,对家庭用电的优化逐渐成为行业的热点,但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是如何实现家庭用电信息的采集和对电能的控制,而对基于用户舒适性体验的家庭需求响应用电负荷的优化控制策略的研究成果却非常少。因此,本课题对智能电网下基于用户舒适性体验的家庭需求响应用电负荷的优化控制策略进行分析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首先,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需求响应以及智能电网和家庭智能用电的相关研究做适当介绍。并针对国内的家庭智能用电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出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其次,根据家庭负荷用电的组成,对家庭用电模式的发展进行分析,引出基于需求响应的家庭用电模式。对家庭用电负荷进行分类,并确定各用电负荷的优先级;分别对家庭用电负荷特性、分布式发电系统以及用户用电舒适度体验建立相关的模型,并提出了基于用户用电费用和用户舒适性指标的综合性指标,构建了多目标约束函数优化模型,为后续基于需求响应的家庭用电优化策略的制定和优化算法仿真提供理论基础。然后,对需求响应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基于需求响应的家庭用电优化的整体控制策略,整体控制策略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节电省电优化控制策略、节能省电优化控制策略、激励响应优化控制策略和约束条件优化控制策略,分别详细地构建了各控制策略的具体内容。通过对基于需求响应的家庭用电控制策略的研究,最大程度地为用户节省电费的同时又能提高用户的舒适性体验,为第四章中对优化算法的验证提供模型基础。最后,分别详细地介绍了基本粒子群算法、权重改进的粒子群算法。鉴于粒子群算法在后期收敛速度慢的缺点,本文提出了将免疫算法和粒子群算法结合的免疫粒子群算法,作为基于需求响应的家庭用电策略优化的求解算法,列出了相应的算法流程图。最后搭建了MATLAB仿真平台,结合免疫粒子群算法,用户用电控制策略和建立的多目标优化函数进行了MATLAB仿真,仿真结果证明在采用控制策略对基于需求响应的家庭用电进行优化之后,用户的经济性目标、舒适性目标以及所建立的经济性和舒适性的综合性指标均得以提升优化。

龙克文[6](2016)在《多物理量集成传感器在家电领域的应用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消费者需求渐进和家用电器产品设计理念更迭角度,就基于温度传感器的芯片式、结构式集成的温湿度、温压传感器、压差传感器等环境传感器在家用电器领域应用的竞争优势和前景进行了剖析,结合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趋势,冀望通过产业协同发展以推动市场应用和行业技术进步。

丁祺,华顺宝[7](2015)在《家用电器标准中非自复位热断路器探讨》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家用电器GB 4706系列标准第24.101条以及具体案例分析,对家用电器产品中非自复位热断路器的使用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探讨。

李小辉[8](2014)在《突跳式温控器用片弹簧优化设计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突跳式温控器是实现对温度进行控制的开关元件,广泛应用于饮水机、电饭锅、微波炉、电烤箱等家用电器,其可靠性直接影响到整个电器的工作性能和产品档次。目前,国内温控器产品的寿命普遍在十万次左右,与国外二十万次相比具有较大差距。为提升我国家电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亟需提高国产突跳式温控器的可靠性水平。对于突跳式温控器这种开关元件,接触失效是最常见的失效形式之一,约占总失效数的80%。触头弹跳是开关元件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引起接触失效的主要原因,它造成触头机械磨损、引燃电弧、加剧触头电气磨损和材料侵蚀,情况严重时,会使触头粘接在一起,将严重降低突跳式温控器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水平。因此,研究突跳式温控器的触头弹跳现象,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可为抑制触头弹跳,评判片弹簧优化设计的效果提供依据。片弹簧是保证突跳式温控器正常工作的关键元件之一,其机械特性参数对突跳式温控器的操作性能和触头的弹跳性能都有较大影响。目前,在对片弹簧的机械特性进行求解时,国内外学者多采用基于小变形理论的计算方法,忽略片弹簧属于薄壁元件,在弯曲变形过程中出现几何非线性问题的特点,因此得到的求解结果并不符合片弹簧的实际情况。本文利用几何非线性有限单元法对片弹簧的机械特性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对片弹簧进行优化设计,从而改善触头的动态弹跳性能,这对提高突跳式温控器的可靠性水平具有实际意义。本文以KSD301型突跳式温控器为研究对象,首先研究其触头弹跳现象,并分析片弹簧的结构尺寸对触头弹跳的影响情况,然后对其片弹簧的机械特性进行计算,最后以片弹簧的预压力在满足约束范围时取最大值为目标,研究片弹簧结构尺寸的优化设计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综述了触头弹跳现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了当前电接触装置中片弹簧机械特性的数值求解计算方法及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首先简要介绍了突跳式温控器的结构、主要组成元件和动作原理,然后建立了用于分析触头弹跳的刚-柔耦合仿真模型,得到触头弹跳时的速度、位移曲线和动静触头间的接触力。最后,为对比说明仿真模型的准确程度,利用激光位移测试方法对突跳式温控器触头弹跳时的位移进行了测试验证。结果表明仿真模型具有足够的精度。第三章,以触头的弹跳参数为指标,以片弹簧的主要结构尺寸为因素,利用正交试验法和方差分析,研究了片弹簧的各主要结构尺寸对触头弹跳的影响。第四章,利用几何非线性有限单元法对片弹簧的机械特性进行分析计算,求得片弹簧的受力变形曲线;通过对片弹簧进行实物测试得到的试验结果和基于小变形理论的求解结果,验证了几何非线性有限单元法在计算片弹簧机械特性上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为片弹簧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计算方法。第五章,首先利用几何非线性有限单元法对片弹簧的预压力、刚度和最大应力等力学特性参数进行求解,然后,建立以片弹簧的预压力为目标函数,以刚度、最大应力和尺寸约束为约束条件的优化模型,利用MATLAB软件中的fmincon优化函数对片弹簧的结构尺寸进行优化。最后通过仿真方法对比了优化设计前后突跳式温控器的触头弹跳现象,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片弹簧能抑制触头的弹跳,降低触头的弹跳时间。第六章,总结了全文的研究内容,并提出了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内容。

朱旭洋[9](2013)在《突跳式温控器的可靠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突跳式温控器是实现对温度控制的电开关元件,具有控制精度高、结构紧凑、体积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微波炉、电茶壶等家电产品的控温和过热保护电路中。目前,国外温控器的寿命高达二十几万次,而国产温控器的寿命仅有十万次左右,差距明显。另外国产突跳式温控器还存在不同批次产品寿命差异大等问题,制约了我国温控器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对此,本文以T1/33F常闭型突跳式温控器为研究对象,采用故障模式及危害性分析(FMECA)和故障树分析(FTA),并借助有限元软件对突跳式温控器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找出设计的薄弱环节,提出提高温控器可靠性的措施,为实现提高国产突跳式温控器的工作寿命提供技术支撑。第一章,回顾与评述了国内外可靠性研究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可靠性分析技术与手段,以及突跳式温控器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第二章,分析了突跳式温控器的工作特性、工作要求。依据试验与现场数据,对突跳式温控器进行了FMECA分析,得到了突跳式温控器的全部失效模式,通过危害性矩阵分析,得到了突跳式温控器的主要失效模式(触头粘结失效、簧片断裂、温度漂移失效)、关键元件(热双金属片、簧片、触头)。在此基础上,以FMECA得到的主要失效模式为顶事件,进行了FTA分析,确定了影响突跳式温控器可靠性的主要原因。第三章,对热双金属片的结构、工作原理、工作特性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突跳温度、突跳幅度与热双金属片的厚度、外边界圆半径、拱高、膨胀系数、弹性模量、泊松比之间的关系。随后借助ANSYS软件,进一步分析了上述参数对突跳温度的影响及哪些参数对突跳温度的影响较大。最后,对热双金属片进行了失效机理分析,得出了由热双金属片导致的温控器温度漂移现象,主要是由于热双金属片疲劳引起的尺寸变化导致的。第四章,对突跳式温控器簧片进行了静力学分析,包括柔度、弯曲应力的计算。其次,借助有限元软件对上述应力计算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然后,根据突跳式温控器工作环境、使用要求和应力分析结果,对簧片进行失效分析,得出了簧片断裂主要是由于簧片受到的应力过大导致的。最后,在不改变温控器结构的情况下,以应力为目标,动静触头接触要求为状态变量,簧片尺寸参数为设计变量,借助有限元软件,对簧片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使簧片应力满足疲劳应力要求。第五章,分析了温控器触头电、热、机械应力,触头相关参数变化对触头工作性能的影响。然后,总结与分析了触头失效的原因,得出了触头失效原因主要包括该断不断失效与该合不合失效。最后,通过T1/33F温控器,分析了触头发生该断不断现象的失效机理,得出了触头发生该断不断失效主要是由于触头燃弧而引起的动熔焊造成的。第六章,对温控器进行了定时截尾寿命试验。根据试验数据,采用了极大似然估计方法,确定了温控器寿命服从正态分布,对寿命分布参数进行了估计,计算了温控器在寿命100000次时的可靠度值;并提出了改进温控器可靠性设计的措施。最七章,对本文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蔡雄略[10](2012)在《家用电器中机械式温度控制器探究》文中提出机械式温度控制器是电热类器具中必不可少器件,主要用在温度调节和过热保护等场合,对于家用电器的电器安全起了重要作用,目前行业内常用的温度控制器件有双金属温控器、压力式温控器、磁钢温控器、热熔断体等。文章探讨了家用电器中使用的各种温度控制器,对家用电器的设计、生产、维修其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温控元件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温控元件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2019~2020年度中国电器附件(细分)行业发展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第四章 行业格局
    4.1电器附件行业(开关插座)
        4.1.1行业概况
        1)工业用插座
        2)家用和类似用途插座(0201)
        3)家用和类似用途插座(0201)
        4)电子开关(003011)
        5)器具开关(003012、002018)
    4.2电缆桥架行业
        4.2.1行业概况
        4.2.2代表性企业
        1)罗格朗低压电器(无锡)有限公司
        2)欧宝电气(深圳)有限公司
        3)华鹏集团有限公司
        4)许昌美特桥架股份有限公司
        5)大全集团有限公司
        6)江苏万奇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7)北京泰丰电气有限公司
        8)河北隆鑫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9)唐山市福恩特防腐电气控制设备有限公司
        10)上海鉴道实业有限公司
        11)江苏新坝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12)上海振大电器成套有限公司
    4.3电子智能控制器行业
        4.3.1行业概况
        4.3.2代表性企业
        1)深圳市朗科智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2)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3)深圳麦格米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4)深圳贝仕达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具
        5)无锡和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杭州星帅尔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7)深圳拓邦股份有限公司
        8)深圳和而泰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9)常熟市天银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10)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11)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12)深圳市英唐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13)深圳市高科润电子有限公司
        14)厦门华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15)艾默生电气(珠海)有限公司
        16)佛山通宝华通控制器有限公司
        17)杭州富阳华裕控制电器厂
        18)广州森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19)常州西玛特电器有限公司
        20)九江恒通自动控制器有限公司
        21)江苏常恒集团控制器件制品有限公司
        22)佛山市通宝华龙控制器有限公司
    4.4电路保护元器件行业
        4.4.1行业概况
        4.4.2代表性企业
第五章 上游原材料供应
    5.1 塑料材料1
        5.1.1行业概况
        5.1.2常见塑料品种性能
        5.1.3电器附件产品的塑料应用情况
        1)聚酰胺(PA,或称尼龙,包括:PA6、PA66)
        2)聚碳酸酯(PC)
        ①开关插座(含延长线插座)
        A)材料选择
        B)材料性能要求
        C)阻燃等级
        D)应力开裂风险应对
        E)竞争材料性能对比
        F)市场信息
        G)全新料和再生料
        H)趋势观察
        ②充电桩和充电枪
        ③电源及周边设备
    5.2 金属材料
        5.2.1铜加工
        5.2.1.1中国铜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5.2.1.2代表性铜加工公司
        1)天津大无缝铜材有限公司
        2)常州金源铜业有限公司
        3)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
        4)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
        5)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铜陵精达特种电磁线股份有限公司
        7)江苏万宝铜业集团有限公司
        8)华鸿集团
        9)宁波博威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10)中色奥博特铜铝业有限公司
        11)灵宝金源朝辉铜业有限公司
        12)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3)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
        5.2.2铜镍锡合金
        5.2.2.1中国铜镍锡合金产业发展现状
        5.2.2.2代表性铜镍锡合金生产企业
        1)苏州艾盾合金材料有限公司
        2)上海艾荔艾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3)浙江国邦钢业有限公司
        4)苏州川茂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5)昆山勤道源工业材料公司
        6)华可吉昆山特种金属线型材有限公司
        7)上海君树合金材料有限公司
        5.2.3电接触材料
        5.2.3.1电接触材料行业概况
        5.2.3.2主要的电接触材料种类
        1)纯银触点、触头、铆钉Ag
        2)银镍触点、触头、铆钉 AgNi(10-20)
        3)银氧化镉触点、触头、铆钉 AgCdO(10-20)
        4)银氧化锡触点、触头、铆钉 AgSnO2
        5)银氧化锌触点、触头、铆钉 AgZnO(8-10)
        6)银铜触点、触头、铆钉 AgCu
        7)银氧化锡氧化铟触点、触头、铆钉 AgSnO2In
        8)铆钉型电触头
        5.2.3.3代表性电接触材料生产企业
        5.2.4热双金属材料
        5.2.4.1热双金属片的构成
        5.2.4.2热双金属材料的种类
        5.2.4.3热双金属材料的应用
第六章 中国电器附件行业标准化发展动态
    6.1电器附件
        6.1.1国内标委会
        6.1.2对口国际标委会
        6.1.3相关国标计划(进行中)
        6.1.4相关国家标准(2019-2020年发布)
        6.1.5 相关行业标准(2019~2020年发布)
        6.1.6 相关IEC标准工作计划(进行中)
    6.2 家用控制器
        6.2.1 国内标委会
        6.2.2 对口国际标委会
        6.2.3 相关国标计划(进行中)
        6.2.4 相关国家标准(2019~2020年发布)
        6.2.5 相关行业标准(2019~2020年发布)
        6.2.6 相关IEC标准工作计划(进行中)
    6.3 熔断器
        6.3.1 国内标委会
        6.3.2 对口国际标委会
        6.3.3 相关国标计划(进行中)
        6.3.4 相关国家标准(2019~2020年发布)
        6.3.5 相关行业标准(2019~2020年发布)
        6.3.6 相关IEC标准工作计划(进行中)
    6.4 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
        6.4.1 国内标委会
        6.4.2 对口国际标委会
        6.4.3 相关国标计划(进行中)
        6.4.4 相关国家标准(2019~2020年发布)
        6.4.5 相关行业标准(2019~2020年发布)
        6.4.6 相关IEC标准工作计划(进行中)

(2)带有电加热元件的冰箱在非正常工作状态下的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电加热元件的主要种类和应用
3 冰箱非正常工作的安全型式试验
    3.1 19.4试验介绍
    3.2 19.5试验介绍
    3.3 19.11.2试验介绍
    3.4 19.101试验介绍
4 结论

(3)电加热不燃烧卷烟烟具温控系统的优化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电加热不燃烧卷烟烟具概述
        1.1.2 国内外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本课题要重点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加热系统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探析
    2.1 温控系统存在问题
        2.1.1 实验测温方式的选择
        2.1.2 不同工作状态烟具加热温度测试
        2.1.3 测试结果分析
    2.2 温控系统影响因素探析
        2.2.1 电源系统问题探析
        2.2.2 加热元件问题探析
        2.2.3 测控温电路问题探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模研究与优化设计
    3.1 电加热不燃烧卷烟加热温度研究
        3.1.1 电加热不燃烧卷烟烟气释放特性
        3.1.2 电加热不燃烧卷烟烟雾量与温度关系研究
    3.2 烟支温度与比热容模型研究
        3.2.1 模型理论研究
        3.2.2 温度与比热容数学模型
        3.2.3 温度与比热容实验系统搭建
        3.2.4 温度与比热容建模与分析
    3.3 加热元件建模及性能优化
        3.3.1 加热元件初值电阻数学模型
        3.3.2 测温材料的选择
        3.3.3 加热元件电阻值的优化
        3.3.4 加热元件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4.1 温控系统数学模型与仿真分析
        4.1.1 温控系统数学模型
        4.1.2 温控系统仿真分析
    4.2 硬件电路设计
        4.2.1 主控芯片简介
        4.2.2 电源供电模块
        4.2.3 温度采集模块
        4.2.4 加热模块
    4.3 软件系统设计
        4.3.1 软件开发环境及工具
        4.3.2 系统主程序设计流程
        4.3.3 测温模块软件设计
        4.3.4 控温模块软件设计
    4.4 温控系统的搭建与调试
        4.4.1 温控系统的搭建
        4.4.2 温控系统的调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加热不燃烧卷烟烟具温度控制系统验证分析
    5.1 烟支烘烤效果对比
    5.2 输出波形对比
    5.3 烟具温度控制系统稳定性验证
        5.3.1 电加热不燃烧卷烟烟具空载条件下温控实验
        5.3.2 电加热不燃烧卷烟烟具负载抽吸条件下温控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4)基于热电制冷的装甲兵个体冷却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装甲兵冷却系统概述及研究现状
        1.2.1 空调系统方案
        1.2.2 个体微环境冷却方案
    1.3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热电制冷技术分析
    2.1 热电制冷原理与机理分析
    2.2 热电制冷系统理想循环与极限工况
        2.2.1 热电制冷理想循环
        2.2.2 热电制冷理论极限工况
    2.3 热电制冷研究现状
    2.4 本章小结
3 热电制冷系统综合性能测试方法及装置研究
    3.1 热电制冷系统综合性能分析
    3.2 测试方法与装置
        3.2.1 测试系统
        3.2.2 测试方法
    3.3 实验台的搭建
    3.4 本章小结
4 全身式个体冷却系统研究
    4.1 个体冷却系统研发要求
    4.2 全身式个体冷却系统结构研究
    4.3 全身式个体冷却系统性能研究
        4.3.1 热端散热方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3.2 全身式冷却系统实验样机制作
        4.3.3 全身式冷却系统性能测试与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分体式冷却系统研究
    5.1 热电制冷头盔系统研究
        5.1.1 热电制冷头盔结构研究
        5.1.2 热电制冷头盔样机制作
        5.1.3 热电制冷头盔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5.1.4 热电制冷头盔性能研究
    5.2 热电制冷背心系统研究
        5.2.1 热电制冷背心系统结构研究
        5.2.2 热电制冷背心系统性能研究
    5.3 本章小结
6 个体冷却装置人体穿戴效果研究
    6.1 人体穿戴客观生理指标效果研究
    6.2 人体穿戴主观感受效果研究
    6.3 本章小结
7 微纳米尺度强化换热技术研究
    7.1 纳米流体自然循环换热特性研究
        7.1.1 实验材料和方法
        7.1.2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7.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7.2 微纳米尺度多孔表面强化换热特性研究
        7.2.1 微纳米尺度多孔表面制作工艺
        7.2.2 微纳米尺度多孔表面热端换热模块集成
        7.2.3 微纳米尺度多孔表面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7.3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本文工作总结
    8.2 本文创新点
    8.3 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1: 热舒适性调查问卷(全身式)
附录2: 热舒适性调查问卷(分体式)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英文论文
    论文Ⅰ
    论文Ⅱ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基于需求响应的家庭用电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主要图表分布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家庭用电系统分析及模型建立
    2.1 家庭用电负荷分类
    2.2 家庭用电负荷优先级
    2.3 家庭用电系统建模
        2.3.1 家庭用电负荷特性分析建模
        2.3.2 家庭用电系统分布式发电系统建模
        2.3.3 蓄电池模型
        2.3.4 家用负荷舒适性指标模型
        2.3.4.1 可延迟负荷舒适性指标
        2.3.4.2 温控型负荷舒适性指标
        2.3.5 多目标函数优化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需求响应模式策略研究
    3.1 需求响应概述
    3.2 基于需求响应的家庭用电控制策略
    3.3 节电省电控制策略
        3.3.1 电价分析
        3.3.2 负荷分布
        3.3.3 负荷转移策略
        3.3.4 负荷调控策略
    3.4 节能省电控制策略
        3.4.1 启停控制策略
        3.4.2 容感互补控制策略
    3.5 激励响应控制策略
        3.5.1 响应方式
        3.5.2 响应深度
    3.6 约束条件
        3.6.1 负荷约束控制策略
        3.6.2 电能质量约束控制策略
    3.7 家庭用电控制整体流程
    3.8 本章小结
4 基于需求响应的家庭用电优化算法与仿真
    4.1 粒子群算法介绍
        4.1.1 基本粒子群算法
        4.1.2 权重改进的粒子群算法
        4.1.3 混合粒子群算法
    4.2 基于需求响应的家庭用电优化求解算法
    4.3 基于需求响应的家庭用电优化策略仿真
        4.3.1 家庭用电系统仿真参数设置
        4.3.2 仿真结果及分析
        4.3.2.1 负荷转移策略仿真
        4.3.2.2 负荷调控策略仿真
        4.3.2.3 家庭用电费用和舒适度仿真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多物理量集成传感器在家电领域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温度、湿度物理量集成式传感器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
3 差压集成传感器在家用电器加热化霜过程的应用 (图14)
4 结语

(7)家用电器标准中非自复位热断路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温控器、热断路器的定义及区别
    1.1 有关温控器、限温器、热断路器的相关概念简绍如下
        1) 温控器Thermostat
        2) 热断路器Thermal cut-out
        3) 自复位热断路器Self-resetting thermal cut-out
        4) 非自复位热断路器Non-self-resetting thermal cutout
        5) 热熔断体Thermal link
    1.2 温控器、热断路器区别
2 GB 4706系列标准中对非自复位热断路器的要求及理解
3 案例分析
3 结论

(8)突跳式温控器用片弹簧优化设计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本章提要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触头弹跳现象的研究现状
        1.2.1 触头的弹跳现象及其危害
        1.2.2 触头弹跳的研究方法概述
        1.2.3 触头弹跳的抑制措施
    1.3 片弹簧机械特性的计算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1.3.1 片弹簧机械特性的计算方法
        1.3.2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突跳式温控器触头弹跳的仿真与试验研究
    本章提要
    2.1 引言
    2.2 突跳式温控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2.1 突跳式温控器的结构
        2.2.2 突跳式温控器的动作原理
    2.3 突跳式温控器触头弹跳的仿真分析
        2.3.1 突跳式温控器用片弹簧的柔性体建模
        2.3.2 基于ADAMS软件的柔性体分析原理和过程
        2.3.3 基于ADAMS软件的触头弹跳分析
    2.4 突跳式温控器触头弹跳的试验验证
        2.4.1 试验平台的建立及测试结果
        2.4.2 触头弹跳的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触头弹跳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提要
    3.1 引言
    3.2 正交试验法简介
    3.3 正交试验方案
        3.3.1 指标
        3.3.2 因素水平
        3.3.3 正交表
    3.4 正交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
        3.4.1 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
        3.4.2 因素对指标的影响规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几何非线性有限单元法的片弹簧机械特性分析与试验
    本章提要
    4.1 引言
    4.2 片弹簧的有限元求解模型
    4.3 平面梁的几何非线性有限单元法
        4.3.1 单元位移模式的节点位移表示方法
        4.3.2 应力和应变的节点位移表示方法
        4.3.3 单元刚度矩阵的求解
        4.3.4 边界约束条件的处理
        4.3.5 方程的求解
        4.3.6 片弹簧预压力的求解
    4.4 几何非线性有限单元法的求解结果
    4.5 数值计算结果的试验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突跳式温控器用片弹簧的优化设计及仿真验证
    本章提要
    5.1 引言
    5.2 优化设计概述及MATLAB优化工具箱介绍
        5.2.1 优化设计概述
        5.2.2 优化的数学模型
        5.2.3 MATLAB优化工具箱简介
    5.3 温控器用片弹簧的优化设计
        5.3.1 设计变量
        5.3.2 目标函数
        5.3.3 约束条件
        5.3.4 突跳式温控器用片弹簧的优化设计
    5.4 片弹簧优化设计结果的仿真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9)突跳式温控器的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本章提要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课题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可靠性研究的发展现状
        1.2.2 可靠性分析方法的发展现状
    1.3 温控器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热双金属片的研究现状
        1.3.2 簧片的研究现状
        1.3.3 触头的研究现状
        1.3.4 温控器可靠性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温控器的 FMECA 及 FTA 分析
    本章提要
    2.1 温控器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要求
    2.2 温控器的 FMECA 分析
        2.2.1 FMECA 简介
        2.2.2 温控器的 FMECA 分析
    2.3 温控器故障树分析
        2.3.1 FTA 简介
        2.3.2 温控器的 FTA 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突跳式温控器热双金属片失效分析
    本章提要
    3.1 热双金属片的工作原理分析
        3.1.1 简介
        3.1.2 工作原理分析
    3.2 热双金属片工作性能分析
    3.3 热双金属片有限元分析
        3.3.1 ANSYS 简介
        3.3.2 热双金属片有限元分析
    3.4 热双金属片跳跃温度的灵敏度分析
    3.5 热双金属片失效分析
    3.6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突跳式温控器簧片失效分析
    本章提要
    4.1 簧片工作原理分析
        4.1.1 简介
        4.1.2 工作原理分析
    4.2 温控器簧片工作原理及力学分析
        4.2.1 簧片的静力学分析
        4.2.2 簧片的有限元分析
    4.3 簧片的失效分析
    4.4 簧片的优化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突跳式温控器触头失效分析
    本章提要
    5.1 触头简介
        5.1.1 简介
        5.1.2 工作原理分析
    5.2 触头的应力效应分析
        5.2.1 触头电应力效应分析
        5.2.2 触头机械应力效应分析
        5.2.3 触头热应力效应分析
    5.3 触头相关参数与工作性能的关系
    5.4 温控器触头失效模式分析
        5.4.1 该合不合失效分析
        5.4.2 该断不断失效分析
    5.5 T1/33F 温控器触头的失效机理分析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温控器可靠性试验与统计分析
    本章提要
    6.1 温控器可靠性试验
        6.1.1 温控器可靠性试验方法
        6.1.2 温控器失效判据及检测方法
        6.1.3 温控器可靠性试验结果
    6.2 温控器试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6.2.1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
        6.2.2 温控器寿命分布
        6.2.3 温控器寿命分布参数点估计
        6.2.4 温控器寿命分布参数区间估计
    6.3 改进措施
    6.4 本章小节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本章提要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家用电器中机械式温度控制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双金属温控器
2 压力式温控器
3 热敏铁氧体控温元件
4 热熔断体

四、温控元件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2019~2020年度中国电器附件(细分)行业发展报告[J].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器附件及家用控制器分会. 日用电器, 2021(02)
  • [2]带有电加热元件的冰箱在非正常工作状态下的试验[A]. 许磊,王再旺. 2020年中国家用电器技术大会论文集, 2020
  • [3]电加热不燃烧卷烟烟具温控系统的优化与设计[D]. 贾丽娜.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4]基于热电制冷的装甲兵个体冷却系统研究[D]. 段炼. 山东大学, 2018(04)
  • [5]基于需求响应的家庭用电优化策略研究[D]. 司琦玥. 河南理工大学, 2018(01)
  • [6]多物理量集成传感器在家电领域的应用探讨[J]. 龙克文. 日用电器, 2016(10)
  • [7]家用电器标准中非自复位热断路器探讨[J]. 丁祺,华顺宝. 日用电器, 2015(10)
  • [8]突跳式温控器用片弹簧优化设计方法的研究[D]. 李小辉. 浙江理工大学, 2014(08)
  • [9]突跳式温控器的可靠性分析[D]. 朱旭洋. 浙江理工大学, 2013(12)
  • [10]家用电器中机械式温度控制器探究[J]. 蔡雄略. 科技创业月刊, 2012(08)

标签:;  ;  ;  ;  ;  

温控元件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