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视觉-眼球运动系统研究

人类视觉-眼球运动系统研究

一、人的视觉-眼动系统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莉[1](2021)在《基于驾驶员生理信息特征的草原公路交通标志信息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交通标志与驾驶员之间的信息传递交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交通标志信息是道路交通人-机-环境信息系统中不可或缺且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合理的道路交通标志信息量可以诱导驾驶员高效、准确、及时地获取道路交通环境信息,从而对驾驶行为做出及时的调整。前期课题组研究发现,内蒙古自治区80%以上的草原公路都存在着交通标志信息量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交通标志信息量的缺失或过载都会对驾驶员的视觉识别及认知产生负荷,严重影响着驾驶员的驾驶工作。本文通过室内模拟驾驶试验,以交通标志信息量和道路线形为主要控制变量,以信息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结合交通工程学和人机工程学的实际情况,从驾驶员的视觉眼动特性和表面肌电特性出发,从驾驶员气质类型-视觉眼动特性-表面肌电特性角度,研究分析草原公路直线和曲线两种平面线形条件下的交通标志信息量对驾驶员视觉眼动及表面肌电的影响,提出驾驶员在视认与识别草原公路交通标志信息量时的表面肌电信号反应最敏感的气质类型,研究并建立草原公路交通标志信息量、驾驶员视觉眼动和表面肌电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最后总结提出草原公路交通标志最适宜的信息量范围。该研究可为草原公路直线和曲线两种平面线形条件下交通标志设置的安全性方面以及现有设计规范的优化方面提供理论参考,同时对驾驶员的风险感知及驾驶技能的培训等方面均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草原公路直线和曲线两种平面线形条件下驾驶时,一般粘液质的被试者的表面肌电信号反应最强烈,一般多血质的被试者的表面肌电信号反应最弱。(2)驾驶员在草原公路直线和曲线两种平面线形条件下行驶时获取和处理信息时的平均注视持续时间、平均扫视持续时间与颈部胸锁乳突肌的表面肌电显着相关。(3)驾驶员的颈部胸锁乳突肌、臂部肱三头肌和腿部胫骨前肌均与草原公路交通标志信息量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在草原公路直线和曲线两种平面线形条件下行驶时的5个常用表面肌电指标中只有AEMG指标和草原公路交通标志的信息量紧密相关,且呈现明显的正相关。(4)当行驶在草原公路直线路段时,驾驶员的眼动强度与表面肌电值以及其波动程度均远大于行驶在曲线路段时的值和波动程度。(5)综合考虑驾驶员视觉眼动特性和表面肌电特性的变化规律,该研究建议草原公路直线路段和曲线路段的交通标志信息量设置范围均为10<信息量≤30bits/km。

王莉[2](2021)在《基于驾驶员生理信息特征的草原公路交通标志信息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交通标志与驾驶员之间的信息传递交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交通标志信息是道路交通人-机-环境信息系统中不可或缺且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合理的道路交通标志信息量可以诱导驾驶员高效、准确、及时地获取道路交通环境信息,从而对驾驶行为做出及时的调整。前期课题组研究发现,内蒙古自治区80%以上的草原公路都存在着交通标志信息量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交通标志信息量的缺失或过载都会对驾驶员的视觉识别及认知产生负荷,严重影响着驾驶员的驾驶工作。本文通过室内模拟驾驶试验,以交通标志信息量和道路线形为主要控制变量,以信息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结合交通工程学和人机工程学的实际情况,从驾驶员的视觉眼动特性和表面肌电特性出发,从驾驶员气质类型-视觉眼动特性-表面肌电特性角度,研究分析草原公路直线和曲线两种平面线形条件下的交通标志信息量对驾驶员视觉眼动及表面肌电的影响,提出驾驶员在视认与识别草原公路交通标志信息量时的表面肌电信号反应最敏感的气质类型,研究并建立草原公路交通标志信息量、驾驶员视觉眼动和表面肌电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最后总结提出草原公路交通标志最适宜的信息量范围。该研究可为草原公路直线和曲线两种平面线形条件下交通标志设置的安全性方面以及现有设计规范的优化方面提供理论参考,同时对驾驶员的风险感知及驾驶技能的培训等方面均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草原公路直线和曲线两种平面线形条件下驾驶时,一般粘液质的被试者的表面肌电信号反应最强烈,一般多血质的被试者的表面肌电信号反应最弱。(2)驾驶员在草原公路直线和曲线两种平面线形条件下行驶时获取和处理信息时的平均注视持续时间、平均扫视持续时间与颈部胸锁乳突肌的表面肌电显着相关。(3)驾驶员的颈部胸锁乳突肌、臂部肱三头肌和腿部胫骨前肌均与草原公路交通标志信息量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在草原公路直线和曲线两种平面线形条件下行驶时的5个常用表面肌电指标中只有AEMG指标和草原公路交通标志的信息量紧密相关,且呈现明显的正相关。(4)当行驶在草原公路直线路段时,驾驶员的眼动强度与表面肌电值以及其波动程度均远大于行驶在曲线路段时的值和波动程度。(5)综合考虑驾驶员视觉眼动特性和表面肌电特性的变化规律,该研究建议草原公路直线路段和曲线路段的交通标志信息量设置范围均为10<信息量≤30bits/km。

谢师师,陈太生,邓巧媚,李姗姗,毛翔,温超,刘强,王巍,林鹏[3](2021)在《前庭自发眼震对视觉平稳跟踪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前庭自发性眼震(spontaneous nystagmus,SN)对视觉眼动系统平稳跟踪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6例存在SN的急性单侧外周性前庭综合征患者(前庭神经炎26例、Ramsay-Hunt综合征伴眩晕6例、突发性聋伴眩晕14例)行视频眼震图平稳跟踪试验(smooth pursuit test,SPT)和SN检测,以SPT水平跟踪增益、非对称性、波形及SN强度为评定参数,分析SN强度对SPT增益、非对称性、波形的影响及相互关系。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6例患者中SN向健侧36例(78.3%,36/46),强度范围(2.68~32.53)°/s;向患侧10例(21.7%,10/46),强度范围(2.66~16.54)°/s。根据SN强度将患者分为轻[(0.50~5.00)°/s]、中[(5.01~10.00)°/s]及强(>10.01 °/s)三组,分别为14例(30.4%)、18例(39.1%)及14例(30.4%)。比较总体及轻中强三组向SN快相侧及慢相侧的SPT增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t总=13.338、t轻=6.184、t中=8.436、t强=8.477,P值均<0.001)。比较不同SN强度组间向SN快相侧的SPT增益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39,P<0.001);向SN慢相侧的SPT增益值,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37,P=0.330)。SN强度与向SN快相侧SPT增益值呈负相关(r=-0.433,P=0.003),与向SN慢相侧的SPT增益值无相关性(r=-0.061,P=0.687)。46例患者中SPT波形呈Ⅰ型、Ⅱ型、Ⅲ型者分别占8例(17.4%)、21例(45.6%)和17例(37.0%),对应的SN强度平均值分别为(3.71±0.69)°/s、(7.44±1.88)°/s和(20.04±5.53)°/s,无Ⅳ型波。SN强度与SPT左右增益非对称值呈正相关性(r=0.450,P=0.002),即随着SN强度的增大,非对称性值亦随之增大,SPT左右跟踪的对称性越差,SPT波形越差。结论前庭SN可影响SPT的增益、非对称性及波形,SN越强,影响越大,当SN较强时可出现Ⅲ型波,提示急性外周性前庭综合征也会影响视觉平稳跟踪功能。

郑晴,王宏付,柯莹[4](2020)在《职业防护服的可视性测评研究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职业防护服的可视性测评方法尚不明确和统一的问题,回顾了国内外关于服装可视性的研究成果,从面料和服装整体2个方面分析了可视性测评的主要方法。指出,面料测评包括荧光面料和反光面料的性能评价,可参考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标准和相应研究。针对服装的可视性测评,归纳提出3种测评方法:可视距离测量法、图像分析法、眼动跟踪分析法,并指出各种方法的特点和局限性。为职业防护服的可视性测评提供一定的参考。

季维勇[5](2020)在《慢投垒球训练中击球员预判投手投球的眼动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慢投垒球运动中击球员预判投手投球落点是在一个较短时间内进行视觉搜索,并需要击球员快速做出反应的过程。慢投垒球运动中需要击球员具备预判投手投球落点的能力以此来提高打击率。基于此,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对不同运动水平慢投垒球运动员在预判投手投球的预判反应时、预判正确率、注视点数量、注视兴趣区、注视兴趣区时间、眼跳距离进行分析。实验对象选取15名二级慢投垒球运动员为专业组和15名慢投垒球初学者为新手组。实验结果表明:(1)专业组与新手组被试者对投手投球预判落点反应时上具有差异非常显着,专业组反应时小于新手组。(2)两组被试者对投手投球落点预判的正确率具有差异非常显着,专业组预判投手投球落点的正确率比新手组更为准确。专业组在进行视觉搜索信息的处理加工中优于新手组。(3)专业组与新手组被试者的总注视点具有差异非常显着,专业组注视点总数多于新手组。专业组在观看刺激材料时的视觉搜索信息加工处理效果好于新手组。(4)专业组的注视位置从大到小排序为:“球>投球手>支撑腿>体外>非投球手>躯干>头部”。新手组注视的位置从大到小排序为:“体外>投球手>非投球手>支撑腿>球>躯干>头部”。从两组被试者的注视次数的频数来看,专业组与新手组在注视位置的频数来看其专业组注视点多,注视点集中。新手组注视点呈现出注视点少,注视点分散。(5)专业组与新手组的在注视兴趣区时间具有差异非常显着,专业组的平均注视时间大于新手组,具有差异非常显着。(6)专业组与新手组在平均眼跳距离上具有差异非常显着,专业组的眼跳距离比新手组眼跳距离大,专业组在视觉搜索方面的注视范围比新手组大。研究结论:慢投垒球运动中专业组击球员在预判反应时、预判正确率、注视点数量、注视兴趣区、注视兴趣区时间、眼跳距离眼动指标的测试中都优于新手组;专业组击球员在预判投手投球过程中的视觉搜索模式与新手组比较更为高效。

郑晖[6](2019)在《基于视觉体验理论的无人驾驶汽车内微空间设计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无人驾驶技术带给汽车领域革命性的转变。这种转变使车内空间日益受到重视,在空间环境中,视觉体验是用户的第一感官体验。提升无人驾驶汽车内部微空间视觉体验,提供针对于无人驾驶汽车内部微空间的设计规范以及设计评价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微空间设计概念,基于视觉体验理论,开展了无人驾驶汽车内部视觉设计评价研究工作。论文工作和成果如下:1.本文采用了文献调查法,通过查阅相关专业性文献,对无人驾驶汽车现状进行分析。从视觉体验理论入手,结合微空间设计概念,分析预测了微空间在无人驾驶汽车内部设计上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提出了无人驾驶汽车与传统汽车的差异性以及无人驾驶汽车内部视觉体验要素,为后文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基于前期理论研究内容进行美感评分访谈以及无人驾驶汽车内部微空间眼动跟踪实验。分析无人驾驶汽车内部微空间的视觉兴趣区关注度、光照亮度影响、色彩色调影响以及材料材质影响。最终形成一系列设计规范参考:关注度方面,座椅部分所受关注度最高,能首先吸引视线;光照亮度影响方面,用户倾向于选择照明强度较弱的环境;色彩色调方面,用户偏好明度偏暗的灰色且座椅明度偏高,环境明度偏低的微空间视觉搭配方案;材质方面,用户倾向于较为光滑、纹理浅的皮质材质座椅、皮革天棚、针织门板、木质地板等。3.根据视觉体验理论,划分无人驾驶汽车内部空间区域,构建以天棚、座椅、门板、地板视觉信息为一级指标,颜色、光滑度、纹理为二级指标的无人驾驶汽车内微空间视觉设计评价体系。其中使用线性回归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运用python程序计算得出该评价模型中各个指标对应权重大小以及偏置量,最终得出无人驾驶汽车内部微空间设计规范以及设计评价体系。根据评价体系公式可对于无人驾驶汽车内部微空间的用户视觉体验效果进行评价,也可反推权重比例影响对设计方案提供设计建议。本文结合微空间设计概念,基于视觉体验理论,通过眼动实验研究,最终构建了无人驾驶汽车内微空间视觉设计的评价体系。为研究无人驾驶汽车内部微空间视觉设计提供了依据与方法,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严小艳,王凯,韩玉梁,汪敏,陈丰[7](2019)在《床旁眼动检查对以急性前庭综合征为表现的小脑梗死和前庭神经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床旁眼动检查对以急性前庭综合征(acute vestibular sysdrome, AVS)为唯一临床表现的小脑梗死与前庭神经炎的鉴别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第305医院35例以AVS为表现的患者,分为急性小脑梗死组(12例)和前庭神经炎组(23例)。比较两组的床旁眼动检查[自发性眼震、头脉冲检查、低频前庭眼动反射(vestibular ocular reflex,VOR)检查,反射性扫视、视跟踪]的结果。结果 12例急性小脑梗死组中,自发性眼震的眼震方向改变8例(66.7%),头脉冲检查阴性率为100%,低频VOR检查在0.5 Hz的VOR增益值为1.53±0.20,反射性扫视异常8例(66.7%),视跟踪异常9例(75.0%)。23例前庭神经炎组中,自发性眼震方向改变0例(0%),头脉冲检查阴性率为0%,低频VOR检查在0.5 Hz的增益值为0.74±0.16,反射性扫视异常0例(0%),视跟踪异常2例(8.7%)。两组自发性眼震方向改变的发生率、头脉冲检查阴性率,低频VOR的增益值、反射性扫视异常率和视跟踪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床旁眼动检查(眼震方向改变、头脉冲检查阴性、反射性扫视和视跟踪异常)有助于鉴别以AVS为表现的急性小脑梗死与前庭神经炎。

孟濬,黄旭[8](2019)在《基于疲劳生理定义的驾驶疲劳复杂度判断》文中指出疲劳驾驶很容易造成道路交通事故,如果能够提早预警就非常有意义。基于人体疲劳机制以及系统性,提出视觉-眼动等效模型观察模拟眼动轨迹的仿真数据复杂度,提出一种基于相空间重构方法的疲劳驾驶的评价指标和疲劳程度分级标准,为疲劳检测的实际应用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理论依据,为更加早期的疲劳预警指明方向。

马鹰[9](2017)在《学前儿童图画书阅读中的读图特征研究 ——视觉设计语法的视野》文中研究指明图画书阅读是儿童早期阅读教育中的重要活动,其对儿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意义。图画书是一种图文共同叙事的阅读文本。对儿童而言,阅读图画比阅读文字更重要。但对有关儿童如何读图的相关文献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外对其的实证性、系统性研究极少。本研究主要选取了 4-6岁各年段30名汉族儿童共90名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特征的六本图画故事书为研究材料,从儿童图画书自主阅读过程中的图像视觉语法特征,4-6岁三个年段儿童读图的视觉成长特点以及图画设计意义的理解特征等三大方面展开研究。研究采用阅读中的眼动追踪技术、阅读后的故事讲述、图片排序、页面重构、图像分类、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对儿童图画书阅读过程中的图画阅读视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儿童图画书阅读中体现着视觉设计语法的一般性功能,4-6岁儿童具有捕捉图画书图画设计意图的视觉能力。具体表现为,在叙事表征图画阅读过程中,儿童对叙事行为过程中的行为者图像,反应过程中的现象图像关注程度显着高于行为者所指向的目标图像和反应者图像;在图画构成设计中,儿童对左右、顶底、中边三种位置构成的图画阅读中,表现出右边图画注视显着高于左边,顶部注视显着高于底部,中心注视显着高于边缘的位置视觉特征。在图画凸显构成设计中,儿童对面积大、暖色调的图像注视程度显着高于面积小、冷色调的图像;在图画互动设计中,儿童对图像动作与眼神设计中的需求图像注视程度显着高于提供图像的注视。儿童对不同焦距设计图像的注视表现出显着的近焦>中焦>远焦的视觉特征。儿童对水平视角设计图像的注视表现出正向和侧向的关注度显着高于背向的视觉特征;儿童对垂直视角设计图像的注视表现为显着的仰视>平视>俯视的视觉特征。对4-6岁三个年龄段儿童图画书阅读过程中的图画视觉成长特点研究表明,总体上,视觉注视水平基本一致。但表现出视觉阅读发展过程中的转折性特点。在三种视觉设计中,儿童对叙事表征图像的视觉搜索过程中,三个年龄段儿童视觉搜索规律较为一致,即以图画主角为中心,逐渐向主角左右两端展开搜索的注视特点。越靠近主角区域的表征物,儿童的注视程度越高,越远离的表征物,受关注程度越低。儿童阅读是以主角(或行为者)为中心展开,并不是按从左到右的位置顺序阅读。阅读过程中,4岁、5岁儿童视觉搜索特点一致,表现为行为区>目标区>文字区>非目标区的视觉搜索特点。而6岁儿童表现出行为区>文字区>目标区>非目标区的视觉成长特点。此外,在连续页面阅读过程中,随着页面阅读进程的推进,三个年龄段儿童都表现出整个视觉注视程度逐渐降低的趋势;对4-6岁儿童图画书阅读中各种构成形式的视觉注视研究表明,除冷暖色彩凸显构成中,三个年龄段儿童表现出冷色的注视程度高于暖色外,在左右、中边、顶底位置构成和大小凸显构成中,三个年龄段都体现出构成语法的一般性构成意义,即右边高于左边,中心大于边缘,顶部高于低部,大图像优于小图像的注视特征。但在各种构成关系图像的阅读中,4-6岁儿童之间没有表现出显着的注视差异,年龄主效应不显着,三个年龄段儿童对构成设计中的图画视觉注视整体水平比较接近。但研究从另一个侧面发现,4-6岁儿童在各种构成形式图画阅读中,存在着4-5岁先升,5-6岁后降,或4-5岁先降,5-6岁又升的两种转折过程。而5岁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研究表明,4-6岁儿童对图像构成的视觉能力发展并不是呈直线、连续、稳定提高的,而是分两阶段变化发展的;4-6岁儿童对图画书中各种交互意义设计图像的视觉眼动研究表明,三个年龄段并未完全表现出交互设计语法的一般性意义,有时甚至是相反规律。具体体现为,4-6岁儿童对供-需、平-仰、中-远、背-侧设计图像表现出与交互语法设计相反的规律,即儿童对提供图像的注视水平显着高于需求图像,平视图像的注视水平显着高于仰视的注视特征,中焦图像显着高于远焦图像,背向图像显着高于侧向图像的注视特征。研究同时发现,在各种交互设计关系中,4-6岁儿童之间注视水平没有显着差异,年龄主效应不显着,三个年龄段儿童对图像交互设计语法的视觉注视整体水平比较接近,注视规律相对一致。此外,在图像交互设计图像的视觉注视中,4-6岁儿童无论对何种交互设计方式的图像注视,也存在着如构成设计中一致的两个转折阶段和年龄特征。4-6岁儿童图画书阅读中的图画阅读理解特征研究表明,总体上,三个年龄段儿童对图画表征叙事意义和故事构成意义的理解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在图画表征叙事设计中,4-6岁儿童对图画表征叙事的象征、分类、分析三种概念意义的理解水平都呈现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图画概念意义理解能力逐渐提高的趋势,年龄主效应显着。对图画象征性意义的理解中,儿童表现出象征性属性的理解水平普遍高于象征性暗示的特征。对图画分类意义的理解中,儿童的理解水平呈现出泛分类>特征分类>属性分类的理解特征。对图画分析意义的理解中,儿童对数量分析型图画的理解水平总体上高于时段分析型图画理解水平。研究同时发现,4-6岁儿童对各种概念意义的理解水平主要呈现出渐进式和阶梯式两种成长态势。对图画象征性意义的理解呈现出渐进式发展,对图画分类和分析两种概念意义的理解则呈现出阶梯式成长特征。此外,研究还发现,5岁、6岁是儿童象征性属性理解发展的关键期,5岁是儿童征图画分类意义和数量分析意义发展的过渡期。在图画故事构成设计中,对4-6岁儿童对单一页面构成的情景故事、连续页面构成的情节故事和全部页面构成的主题故事的图像构成意义的理解水平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图画构成意义的理解能力总体上呈现出逐渐提高的趋势。但儿童图像构成意义的理解水平是呈4-5岁和5-6岁两阶段发展的。5岁是个过渡阶段,6岁是儿童图像构成理解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论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既要重视图画设计中的视觉语法功能运用,又要根据儿童阅读教育的目的,超越视觉设计语法功能的局限建议,以供教育者和图画设计者参考。

刘雯宇[10](2017)在《自发眼震对前庭外周损伤患者临床价值的探讨》文中提出目的眩晕是种运动幻觉,临床上较常见,它是平衡系统(视觉、前庭系统、本体感觉)功能障碍而产生的,在自身没有运动的情况下感觉到头部、身体运动,或是在正常的运动时而出现的被扭曲的运动感受,多由前庭器官损伤引起;前庭外周感觉系统包括耳石器和半规管两个系统,分别感受人体的线速度和角速度运动;耳石器包括椭圆囊和球囊两大部分,半规管有前、后半规管和水平半规管,其中,半规管功能的测评是前庭功能评估的主要组成部分。自发眼震(spontaneous nystagmus,SN)是前庭外周损伤后急性期常见的体征之一,反应的是两侧前庭功能静态张力的平衡状态。本文通过对急性单侧前庭外周损伤患者进行常规的冷热试验检查,结合患者病史、冷热试验结果分析其与SN的强度、方向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SN对前庭外周损伤患者的前庭功能及代偿评定的临床价值,为眩晕诊疗、前庭功能的评估方面提供可靠有效的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7月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就诊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急性单侧前庭外周损伤眩晕患者,共计60例,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1386岁,所有患者既往均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疾病、颈椎病等病史,无烟酒及特殊嗜好。均诊断为前庭神经炎(Vestibular Neuritis,VN);常规耳科检查、听力及内耳相关检查、影像学及神经科学等检查,影像学排除颅脑缺血、听神经瘤等病变,神经学检查结果无中枢病变体征。排除突发性耳聋、梅尼埃、听神经瘤、中耳炎、外伤性耳聋及前庭中枢眩晕疾病等,且末次眩晕发作距就诊时间15天内的患者。分别将急性单侧前庭外周损伤眩晕患者出现SN(≥0.5°/s)和无SN(<0.5°/s)的作为研究对象,以出现SN的研究对象为主进行研究,应用德国ATMOS冷热器刺激仪及法国Synapsys的视频眼震图(Visal nystagmography,VNG),按常规要求行眼震图前庭功能系列检测,包括视觉眼动和前庭眼动检查项目,如SN、摇头眼震和冷热试验前庭功能检测。观察冷热试验的优势偏向(Direction preponderance,DP)的范围、侧别和单侧半规管反应减退(Unilateral weakness,UW)的范围及侧别。以SN的强度和方向、冷热试验的DP值及UW值为评定指标(异常者分别称为DP、UW),对SN、DP、UW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合病程,分析SN特点及其与病程、DP及UW相互间的关系。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SN、病程及冷热试验结果特点,对SN、病程、DP及UW进行相关性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资料以中位数表示,正态分布的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60例患者的SN、病程和冷热试验结果的基本情况:60例患者中有SN的49例中,冷热试验DP者44例(89.8%),DP值正常5例(10.2%);有半规管反应减退者42例(92.5%),其中UW者35例(71.4%)(UW侧别与SN方向不同者31例、相同者4例)、双侧半规管反应减退(Bilateral weakness,BW)者7例(14.3%)、双侧半规管反应正常(Bilateral normal,BN)者7例(14.3%)。7例BN中病程为14d、5d以上的分别为5例和2例。2.SN与病程:SN强度值与病程作回归分析(F=10.292,P=0.02),二者存在线性相关;进一步相关性分析,得出二者呈负相关(r=-0.478,P=0.001)。将SN强度按轻、中、重分组,病程中位数分别为6.5d、5d、3d,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71,P=0.01),进一步比较组间差异,轻度组、中度组分别与重度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037、-2.701,P值均小于0.05),轻度组与中度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SN与冷热试验:60例中有SN者49例(63.3%),有SN者中冷热试验DP者44例(89.8%),DP值正常者5例(10.2%),半规管反应减退者53例(88.3%),半规管反应正常的7例(11.7%)。SN强度范围是0.7°/s20.4°/s,均值为6.0°/s;有SN者的DP强度范围为1%100%,中位数为83%。SN强度与DP值正相关(r=0.513,P=0.00);SN方向和DP方向相同的44例,相反的5例。SN强度与冷热试验UW值无相关关系(r=-0.321,P=0.145)。有SN且冷热试验UW者35例,无SN且为UW者11例。两者的病程中位数、UW值分别为5d和5.5d、(40.9±26.3)%和(29.9±18.2)%,两者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12,P=0.247),但UW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97,P<0.05)。结论急性前庭外周损伤者的SN强度多为中重度,强度随病程延长逐渐减弱或改变方向,且较无SN者的前庭损伤程度重。SN对前庭外周损伤侧别及代偿状态评估具有临床指导值。

二、人的视觉-眼动系统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的视觉-眼动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驾驶员生理信息特征的草原公路交通标志信息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交通标志信息量化
        1.2.2 交通标志适宜信息量
        1.2.3 交通标志与驾驶员心生理特性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试验设计
    2.1 交通标志信息的调查与分析
    2.2 交通标志信息量化
    2.3 试验设备和模拟场景
        2.3.1 试验设备
        2.3.2 模拟场景设计
    2.4 试验对象及其局部肌肉选取
        2.4.1 试验对象选取
        2.4.2 驾驶员局部肌肉选取
    2.5 评价指标
        2.5.1 视觉特性评价指标
        2.5.2 肌电特性评价指标
    2.6 试验过程及要求
        2.6.1 试验过程
        2.6.2 试验注意事项
    2.7 试验数据采集
        2.7.1 眼动数据获取
        2.7.2 肌电数据获取
    2.8 本章小结
3 驾驶员气质类型的判断与分析
    3.1 驾驶员气质类型的测量与判断
    3.2 驾驶员气质类型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草原公路交通标志信息量与眼动及肌电的关系
    4.1 交通标志信息量对驾驶员眼动行为的影响
    4.2 驾驶员眼动行为对表面肌电的影响
    4.3 交通标志信息量对驾驶员表面肌电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草原公路交通标志适宜信息量范围确定
    5.1 基于驾驶员生理信息特征的交通标志信息量分析
    5.2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2)基于驾驶员生理信息特征的草原公路交通标志信息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交通标志信息量化
        1.2.2 交通标志适宜信息量
        1.2.3 交通标志与驾驶员心生理特性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试验设计
    2.1 交通标志信息的调查与分析
    2.2 交通标志信息量化
    2.3 试验设备和模拟场景
        2.3.1 试验设备
        2.3.2 模拟场景设计
    2.4 试验对象及其局部肌肉选取
        2.4.1 试验对象选取
        2.4.2 驾驶员局部肌肉选取
    2.5 评价指标
        2.5.1 视觉特性评价指标
        2.5.2 肌电特性评价指标
    2.6 试验过程及要求
        2.6.1 试验过程
        2.6.2 试验注意事项
    2.7 试验数据采集
        2.7.1 眼动数据获取
        2.7.2 肌电数据获取
    2.8 本章小结
3 驾驶员气质类型的判断与分析
    3.1 驾驶员气质类型的测量与判断
    3.2 驾驶员气质类型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草原公路交通标志信息量与眼动及肌电的关系
    4.1 交通标志信息量对驾驶员眼动行为的影响
    4.2 驾驶员眼动行为对表面肌电的影响
    4.3 交通标志信息量对驾驶员表面肌电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草原公路交通标志适宜信息量范围确定
    5.1 基于驾驶员生理信息特征的交通标志信息量分析
    5.2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4)职业防护服的可视性测评研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面料的可视性测评
    1.1 颜色要求
    1.2 逆反射性能
2 服装的可视性评价
    2.1 可视距离测量法
    2.2 图像分析法
    2.3 眼动跟踪分析法
3 结束语

(5)慢投垒球训练中击球员预判投手投球的眼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眼动特征
        2.1.1 眼动的基本模式
        2.1.2 眼动常用指标
    2.2 国外体育运动眼动特征研究现状
    2.3 国内体育运动眼动特征研究现状
        2.3.1 眼动特征研究现状
        2.3.2 预判落点眼动特征研究现状
        2.3.3 视觉搜索眼动特征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实验结果
    4.1 行为指标比较分析
        4.1.1 落点判断的反应时的比较
        4.1.2 判断投手投球落点的正确率的比较
    4.2 眼动特征比较分析
        4.2.1 两组被试者总注视点数量的比较
        4.2.2 两组被试者注视兴趣区的比较
        4.2.3 两组被试者注视兴趣区时间比较
        4.2.4 两组被试者平均眼跳距离的比较
5 讨论与分析
    5.1 行为指标分析
        5.1.1 预判反应时分析
        5.1.2 预判正确率分析
    5.2 眼动特征分析
        5.2.1 总注视点分析
        5.2.2 兴趣区注视点分析
        5.2.3 注视兴趣区时间分析
        5.2.4 平均眼跳距离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专家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于视觉体验理论的无人驾驶汽车内微空间设计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字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人驾驶汽车内部视觉研究现状
        1.2.2 微空间研究现状
        1.2.3 设计评价体系理论研究现状
        1.2.4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视觉体验理论的无人驾驶汽车内部微空间的理论研究
    2.1 无人驾驶汽车内部微空间设计概念研究
        2.1.1 微空间概念分析
        2.1.2 微空间在无人驾驶汽车内部设计上的应用及发展趋势分析
    2.2 无人驾驶汽车微空间与传统汽车内部空间的差异分析
        2.2.1 乘员注意力的差异性
        2.2.2 乘员驾驶经验的差异性
        2.2.3 车内微空间功能的差异性
        2.2.4 车内微空间布局的差异性
        2.2.5 汽车属性的差异性
    2.3 无人驾驶汽车的视觉要素分析
        2.3.1 视觉体验要素分析
        2.3.2 无人驾驶汽车内部视觉体验要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视觉体验理论的无人驾驶汽车内部微空间的实验研究
    3.1 眼部运动跟踪测试实验技术
        3.1.1 眼动实验在无人驾驶汽车中的应用
        3.1.2 眼部运动跟踪理论
    3.2 微空间的眼动实验的设计与方法
        3.2.1 实验仪器设备、条件参数的介绍
        3.2.2 实验测试样本材料的制作与准备
        3.2.3 实验被试对象的调查与准备
    3.3 实验数据分析
        3.3.1 视觉兴趣区域的数据分析
        3.3.2 整体美感7点等级评分结果分析
        3.3.3 光照亮度影响的数据分析
        3.3.4 色彩色调影响的数据分析
        3.3.5 材料材质影响的数据分析
    3.4 实验结论
        3.4.1 不同兴趣区之间的关联数据分析结论
        3.4.2 兴趣区与设计方案相关的数据分析结论
第四章 无人驾驶汽车内部微空间视觉设计评价体系
    4.1 视觉设计的评价体系理论简介
    4.2 无人驾驶汽车内部微空间设计的评价打分
        4.2.1 访谈对象的准备
        4.2.2 评价打分结果的数据分析与结论
    4.3 无人驾驶汽车内部微空间视觉设计的评价体系构建
        4.3.1 评价体系的指标选择
        4.3.2 评价体系指标的权重设定
        4.3.3 构建用于无人驾驶汽车内部微空间设计的评价体系
    4.4 基于无人驾驶汽车微空间的最终设计评价体系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本文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图片HSV分数生成程序
附录 B 线性回归计算权重及均方差程序
附录 C 调研问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床旁眼动检查对以急性前庭综合征为表现的小脑梗死和前庭神经炎的鉴别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方法
    三、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8)基于疲劳生理定义的驾驶疲劳复杂度判断(论文提纲范文)

1 疲劳的生理定义与系统的关联性
2 基于视觉系统的系统关联等效模型的仿真和验证
3 基于疲劳等效仿真模型的观测与讨论
4 结束语

(9)学前儿童图画书阅读中的读图特征研究 ——视觉设计语法的视野(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及论文结构
        1.2.1 研究目的
        1.2.2 论文结构
    1.3 本研究的切入点及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研究主要概念阐释与界定
    2.2 图画书中的图画语言——本研究的意义取向
    2.3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4 视觉设计语法——本研究的分析视角及框架
    2.5 儿童图画书阅读的相关研究——本研究的问题空间与方法选择
        2.5.1 儿童图画书阅读的注视特征研究
        2.5.2 儿童图画书阅读的理解特征研究
    2.6 本研究的切入点及研究思路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3.1.1 研究问题
        3.1.2 研究思路
    3.2 研究过程设计
        3.2.1 研究对象及抽样
        3.2.2 研究材料选取
        3.2.3 研究方法及工具运用
第4章 图画书视觉表征设计中的儿童读图特征研究
    4.1 儿童图画表征叙事过程中的角色注视特征研究
        4.1.1 叙事行为过程中的行动者与目标注视特征
        4.1.2 叙事反应过程中的反应者与现象注视特征
        4.1.3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4.2 4-6岁儿童图画表征参与物的视觉搜索特征研究
        4.2.1 单一页面叙事表征物搜索的视觉特征
        4.2.2 连续页面叙事表征物搜索的视觉特征
        4.2.3 研究结果讨论与分析
    4.3 4-6岁儿童图画表征的概念意义理解特征研究
        4.3.1 4-6岁儿童图画象征意义的理解水平与特征
        4.3.2 4-6岁儿童图画分类意义的理解水平与特征
        4.3.3 4-6岁儿童图画分析意义的理解特征
        4.3.4 研究结果讨论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图画书视觉构成设计中的儿童读图特征研究
    5.1 儿童对位置和凸显构成的图画阅读视觉特征研究
        5.1.1 位置构成中的视觉特征
        5.1.2 凸显构成中的视觉特征
    5.2 4-6岁儿童图画构成信息的视觉阅读特征研究
        5.2.1 4-6岁儿童位置构成信息的视觉阅读特征研究
        5.2.2 4-6岁儿童凸显构成信息的视觉阅读特征研究
    5.3 4-6岁儿童图画故事构成的阅读理解特征研究
        5.3.1 4-6岁儿童单一页面图画场景故事构成的阅读理解特征
        5.3.2 4-6岁儿童连续页面图画情节故事构成的阅读理解特征
        5.3.3 4-6岁儿童全部页面图画主题故事构成的阅读理解特征
        5.3.4 研究结果讨论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图画书视觉互动设计中的儿童读图特征研究
    6.1 儿童互动设计图像的视觉阅读特征研究
        6.1.1 动作眼神设计中儿童图像阅读的视觉特征
        6.1.2 视觉距离设计中儿童图像阅读的视觉特征
        6.1.3 水平视角设计中儿童图像阅读的视觉特征
        6.1.4 垂直视角设计中儿童图像阅读的视觉特征
        6.1.5 研究结果讨论与分析
    6.2 4-6岁儿童图画书互动设计中的图像阅读视觉发展特征研究
        6.2.1 4-6岁儿童图像动作眼神设计中的视觉阅读发展特征
        6.2.2 4-6岁儿童图像焦距设计中的视觉阅读发展特征
        6.2.3 4-6岁儿童图像水平视角设计中的视觉阅读发展特征
        6.2.4 4-6岁儿童图像垂直视角设计中的视觉阅读发展特征
        6.2.5 研究结果讨论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7.1 学前儿童读图的视觉基本特征:体现着视觉设计语法的基本意义
        7.1.1 研究结论
        7.1.2 教育启示
    7.2 4-6岁学前儿童图画阅读视觉发展的年龄基本特征:视觉水平基本一致,视觉发展分两阶段转折发展,5岁是个关键的转折点
        7.2.1 研究结论
        7.2.2 教育与设计启示
    7.3 4-6岁儿童图画阅读的理解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图画阅读理解能力逐渐提高;5岁是儿童图画理解能力发展的过渡期
        7.3.1 研究结论
        7.3.2 教育与设计启示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创新、局限与展望
    8.1 研究的创新点
    8.2 研究的局限性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毛毛虫》文本
附录二 《森林里》文本
附录三 《七只瞎老鼠》文本
附录四 《下雨了》文本
附录五 《菲菲生气了》文本
附录六 《狼来了》文本
附录七 识字水平测查材料
附录八 排序测查示例
附录九 时段分析材料
作者简介
后记

(10)自发眼震对前庭外周损伤患者临床价值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1.1.1 一般情况
    1.1.2 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
    1.1.3 方法
1.2 结果
    1.2.1 60 例患者的SN、病程和冷热试验结果的基本情
    1.2.2 SN与病程
    1.2.3 SN与冷热试验
1.3 讨论
    1.3.1 SN的机制及特征
    1.3.2 SN与前庭代偿
    1.3.3 SN、冷热试验与前庭损伤及代偿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前庭外周性自发眼震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人的视觉-眼动系统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驾驶员生理信息特征的草原公路交通标志信息量研究[D]. 王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基于驾驶员生理信息特征的草原公路交通标志信息量研究[D]. 王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3]前庭自发眼震对视觉平稳跟踪功能的影响[J]. 谢师师,陈太生,邓巧媚,李姗姗,毛翔,温超,刘强,王巍,林鹏.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1(03)
  • [4]职业防护服的可视性测评研究方法[J]. 郑晴,王宏付,柯莹. 毛纺科技, 2020(03)
  • [5]慢投垒球训练中击球员预判投手投球的眼动特征研究[D]. 季维勇. 吉林体育学院, 2020(03)
  • [6]基于视觉体验理论的无人驾驶汽车内微空间设计评价研究[D]. 郑晖. 天津大学, 2019(01)
  • [7]床旁眼动检查对以急性前庭综合征为表现的小脑梗死和前庭神经炎的鉴别诊断价值[J]. 严小艳,王凯,韩玉梁,汪敏,陈丰. 北京医学, 2019(09)
  • [8]基于疲劳生理定义的驾驶疲劳复杂度判断[J]. 孟濬,黄旭. 工业控制计算机, 2019(04)
  • [9]学前儿童图画书阅读中的读图特征研究 ——视觉设计语法的视野[D]. 马鹰.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4)
  • [10]自发眼震对前庭外周损伤患者临床价值的探讨[D]. 刘雯宇.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3)

标签:;  ;  

人类视觉-眼球运动系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