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扩张器修复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手术体会

多种扩张器修复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手术体会

一、应用多个扩张器修复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手术治疗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王占统,丁健科,余州,马显杰[1](2020)在《扩张术修复头面部瘢痕的临床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是整形外科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扩张后的局部皮瓣、带蒂皮瓣和游离皮瓣对于头面部瘢痕,能够提供颜色、弹性、质地及厚度相似的额外皮肤,能够有效的治疗头面部瘢痕,恢复头面部正常的解剖结构。本文对近年来扩张皮瓣治疗头面部瘢痕的临床应用进行回顾。

文根[2](2020)在《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动脉化静脉皮瓣是以皮下静脉网作为供血系统的特殊类型的组织瓣,具有供区选择范围大,供区损伤小,切取容易等优势。然而也存在静脉淤血、动脉血供不足、皮瓣部分或全部坏死等并发症。为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率,本课题探讨动脉灌注量及灌入位置对其影响,从而指导动脉化静脉皮瓣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第一部分:血管灌注量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取48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实验组(36只)和对照组(12只)。对照组麻醉后画出皮瓣区域而不进行血管离断处理。实验组36只新西兰兔随机均分为三组(A/B/C)。首先,建立腹部动脉化静脉皮瓣动物模型:腹部正中设计一个10cm×10cm的动脉化静脉皮瓣,近心端边缘恰好低于双侧第一乳头连线的水平,远心端位于双侧腹股沟连线区域;皮瓣尾端掀起,皮瓣平面包括表皮,真皮,肉膜组织,于皮瓣远端分离右侧胸腹静脉后切断;分离右侧股动脉于膝关节平面结扎,近端向大腿根部游离,扭转后用8-0无损伤缝线与右侧胸腹静脉近端吻合。其次,A、B两组分别以直径1mm、1.5mm血管吻合器限制股动脉直径,以控制动脉血流灌注量,C组不使用血管吻合器。三组均仅保留皮瓣头端胸腹静脉完整以形成皮瓣流出血管,皮瓣游离完全后原位缝合。最后,术后即刻、术后3天以激光多普勒检测皮瓣血流相对值、术后3天取皮瓣局部组织分别测定水、蛋白、乳酸及葡萄糖含量。第二部分:血管灌入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采用12只新西兰兔,每只兔子在腹部依前法设计腹部动脉化静脉皮瓣,再沿腹正中线将皮瓣均分为左、右两块皮瓣,每个皮瓣大小为10cm×5cm。分离双侧股动脉于膝关节平面结扎,股动脉近端向大腿根部游离,使用8-0无损伤缝线将股动脉近端与同侧胸腹静脉近端吻合,所有皮瓣均保留头端胸腹静脉完整以形成皮瓣流出血管。将24块皮瓣均分为两组:边缘蒂组(输入血管位于皮瓣边缘)12块(左右各6)和内部蒂组(输入血管位于皮瓣内部4cm)12块(左右各6)。每只动物两块皮瓣分别纳入边缘蒂组和内部蒂组。皮瓣游离完全后原位缝合。术后即刻、术后3天以激光多普勒检测皮瓣血流相对值、术后3天取皮瓣局部组织分别测定水、蛋白、乳酸及葡萄糖含量。第三部分:改善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根据前二部分的实验结果,在动脉化静脉皮瓣设计及受区血管选择方面进行了适当改进,应用于修复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2例。在不影响受区远端血供的情况下,尽量选取较粗大的动脉血管进行吻合;其二,静脉皮瓣中灌入动脉血的静脉向皮瓣内部适当游离。术后观察皮瓣存活情况。结果:第一部分: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皮瓣血流相对值、皮瓣水含量、葡萄糖含量、乳酸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通过血管吻合器直径控制血流灌注量,结果显示A、B两组与C相比血流量更小,水含量、葡萄糖含量低、乳酸含量高,两组之间亦有差别。第二部分:皮瓣灌注部位内部蒂与边缘蒂相比,血流量更大,葡萄糖含量更高,水含量及乳酸含量无明显差异。第三部分:12例动脉化静脉皮瓣都完成了重要组织结构的覆盖,10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皮瓣出现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好转。术后随访6-18月皮瓣色泽、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外观满意,无挛缩。结论:通过新西兰兔腹部动脉化静脉皮瓣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增加血管灌注量和内部灌入均能有效提高静脉皮瓣血流量及改善代谢状态,有利于皮瓣的早期成活;将此实验发现应用于手足部皮肤缺损修复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吴东翰[3](2020)在《肋间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基于肋间动脉穿支以螺旋桨皮瓣修复包躯干软组织缺损及游离皮瓣修复手、足、面部软组织缺损中的可行性及优势,为肋间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临床经验及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本中心自2011年6月至2019年6月应用的29个肋间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的24个病例,其中肋间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躯干背侧及外侧胸廓5例,游离肋间后动脉背侧穿支皮瓣修复手足8例(手伸侧2例、手掌侧1例、足背2例和跟腱处3例),肋间前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胸骨前7例,游离肋间前动脉穿支皮瓣面部4例。并对术中皮瓣获取方法、术后及随访期间供区和皮瓣情况(皮瓣成活情况、有无并发症、有无局部功能障碍)进行详细描述及分析。结果:共29个肋间动脉穿支皮瓣成功实施,其中6个肋间后动脉背侧穿支螺旋桨皮瓣上背部及8个肋间前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和胸骨下段软组织缺损,均为瘢痕疙瘩切除后遗留创面;1个肋间后动脉背外侧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右侧胸廓皮瓣切取后遗留创面;10个游离肋间后动脉背侧穿支皮瓣修复手足软组织缺损;4个游离肋间前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软组织缺损面积范围为9×5cm2-22×15cm2,平均随访时间为17.7个月(6-42月),无皮瓣完全、不完全坏死;1例供区局部皮瓣修复,其余均直接关闭,1例供区创面裂开,2例局部血清肿,瘢痕疙瘩患者切除后皮瓣及供区无瘢痕疙瘩复发。患者平均年龄为36.9岁(9-68岁),10名男性,14名女性。结论:1.基于肋间动脉穿支,包括肋间后动脉背侧穿支、肋间后动脉背外侧穿支及肋间前动脉穿支所构成的皮瓣可为修复躯干背部、侧胸壁、胸骨下段以及手、足和面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带来稳定有效的手术方法。2.根据长期随访结果,基于第6肋间前动脉穿支及肋间后动脉背侧穿支的螺旋桨皮瓣结合术后早期放疗为上背部及胸骨下段部位的瘢痕疙瘩手术治疗提供了有效可行的方法。

汪淼[4](2020)在《连续皮瓣转移技术修复上臂内侧皮瓣供区缺损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应用背部岛状皮瓣或肌皮瓣修复上臂内侧皮瓣供区缺损的可行性和技术要点。方法:2015年12月至2019年6月,应用预扩张的上臂内侧皮瓣,带蒂转移修复头颈部皮肤与软组织缺损;同期应用岛状背阔肌肌皮瓣或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带蒂转移修复上臂内侧供区缺损。本组共11例患者,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5~36岁,平均12.64岁。其中,烧伤后头颈部瘢痕5例,先天性头颈部黑色素细胞痣6例。病程1~35年,平均7.64年。术中切除病变组织后遗留头面部的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0cm×6cm~15cm×11cm,平均118.82±32.12cm2。修复头颈部软组织缺损的上臂内侧皮瓣中,包括近端蒂皮瓣3例,远端蒂皮瓣8例;皮瓣面积范围为18cm×8cm~27cm×14cm,平均229.27 ± 74.65cm2。修复上臂供区缺损的组织瓣包括岛状背阔肌肌皮瓣9块,胸背动脉穿支皮瓣2块;组织瓣面积范围为16cm×7cm~22cm×10cm,平均149.64±31.3cm2。上臂内侧和背部皮瓣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受区创面及两个皮瓣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8个月,平均7.64±5.43个月。上臂内侧皮瓣转移至头颈部后,皮瓣在颜色、质地和厚度方面与受区皮肤相似,患者对头颈部、上臂内侧和背部供瓣区美学形态满意。结论:在应用上臂内侧皮瓣修复头颈部面积较大的皮肤软组织病损时,同期切取岛状背阔肌肌皮瓣或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可修复上臂内侧皮瓣供区缺损,在确保供区美学修复的同时,能提供更多的组织用于缺损的修复。

丁健科[5](2019)在《巨噬细胞参与扩张皮肤新生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大面积皮肤组织缺损是整形外科修复的难点问题。目前修复缺损方法包括皮片移植、皮瓣移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以及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等方法。然而,移植皮片颜色、质地与受区差异较大,移植皮片后期常常发生挛缩,取皮部位还可能遗留明显瘢痕;局部皮瓣转移虽能提供与受区相似的皮肤组织,但局部皮瓣难以获取足够组织修复较大创面;同种异体血管化复合组织移植例如颜面移植、手移植等虽然能一次性提供与受区形状、结构、质地相似的组织,但该方法技术难度大,且术后长期使用的免疫抑制剂所带来的毒副作用也限制了其推广。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作为整形外科常规的技术之一,在临床应用广泛。扩张术能提供与受区颜色、质地相似的“额外”皮肤组织,并且不对供区造成继发损害。尽管如此,扩张术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如皮肤扩张效率不佳、手术周期长、手术并发症相对较多、扩张机制研究不清等问题。因此,进一步研究在机械应力作用下扩张皮肤新生机制十分必要。皮肤的扩张过程,类似一种组织反复损伤、修复的过程。组织损伤后,免疫细胞尤其是单核/巨噬细胞会迁移到损伤部位,参与坏死细胞的清除以及组织修复与再生。根据表型以及功能的不同,巨噬细胞可以分为M1型巨噬细胞以及M2型巨噬细胞。M1型巨噬细胞能够分泌炎性因子如白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MMP-1)等,参与坏死组织清除以及细胞外基质降解;M2型巨噬细胞能够分泌抑炎因子如白介素4(Interleukin 4,IL-4)、白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等参与组织修复,参与基质与胶原合成。近期,研究还表明,巨噬细胞是肝、肾、骨骼肌等组织损伤后修复与再生的关键;巨噬细胞还是蝾螈、斑马鱼等动物肢体再生启动的关键。目前,皮肤在扩张过程中是否有巨噬细胞持续表达以及巨噬细胞在扩张过程的作用还并不清楚。探究扩张过程中巨噬细胞数量、亚型变化及其参与扩张皮肤新生的机制,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扩张皮肤新生机理,寻找新靶点以提高扩张效率、降低扩张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探究在扩张过程中皮肤巨噬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及亚型转换,研究巨噬细胞在皮肤扩张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1)本实验利用10 mL圆形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来构建大鼠背部皮肤扩张模型。模型构建成功后,将实验动物分为扩张组及假扩张组。分别于扩张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35天取材,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观察皮肤扩张过程中的一般组织学变化,利用CD68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扩张过程中巨噬细胞的表达,并对比扩张组与假扩张组巨噬细胞数量的差异。随后,利用iNOS+CD68+标记M1型巨噬细胞,利用CD206+CD68+标记M2型巨噬细胞,统计各个时间点皮肤中、包膜中各亚型巨噬细胞的数量及其变化趋势。收集各个时间点扩张皮肤标本进行RNA提取和反转录,最后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来检测M1型巨噬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如IL-1β、IL-6、TNF-α以及M2型巨噬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如IL-10、TGF-β等的变化。2)巨噬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氯磷酸盐脂质体并发生凋亡,我们研究拟利用氯磷酸盐脂质体局部注射来特异性耗竭扩张皮肤中的巨噬细胞。首先,我们设计实验构建扩张全期巨噬细胞耗竭模型以及自身对照模型:于扩张皮瓣两侧对称部位设计大小为1.5 cm×1 cm用药区域,间隔1 cm,分别在扩张术后第0天、第3天、第10天对一侧皮下注射40μL氯磷酸盐脂质体,对侧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PBS)脂质体作为对照;分别在术后第7天、第14天、第35天取材进行CD68免疫荧光染色;模型构建成功后,将动物分为扩张组和假扩张组,两组动物均皮下注射氯磷酸盐脂质体以及PBS脂质体,分别在扩张的第7天、第14天以及第35天取材。记录扩张各时期巨噬细胞耗竭扩张皮肤的面积及对照扩张皮肤的面积;对扩张各个时间点的皮肤组织进行HE染色后,利用ImageJ软件测量各组扩张皮肤的厚度;对各组皮肤进行Masson染色,利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对胶原着色面积进行测量;利用经皮氧分压仪,对扩张术后第14天以及第35天扩张皮肤两侧进行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 oxygen pressure,TcPO2)测量;对扩张第14天及35天皮肤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免疫荧光染色,探查增殖活跃细胞数量变化;对扩张第14天及35天皮肤进行Isolectin免疫荧光染色,探查皮肤中血管数量的变化;提取扩张第14天及35天皮肤总RNA,反转录后利用qPCR检测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TGF-β1水平变化。3)体外培养RAW 264.7小鼠巨噬细胞系,采用含100 ng/mL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以及25 ng/mL IFN-γ的培养基诱导巨噬细胞向M1转变,采用含40 ng/mL IL-4的培养基诱导巨噬细胞向M2转变;诱导完成后,采用流式细胞术以PE标记的CD11c来识别M1型巨噬细胞,以APC标记的CD206来识别M2型巨噬细胞,记录M1及M2型巨噬细胞诱导的阳性率;提取诱导成功M1、M2以及M0型巨噬细胞的总RNA、随后反转录为cDNA,最后利用qPCR探查各型巨噬细胞中VEGF、EGF、bFGF以及TGF-βmRNA水平变化;体外分离培养胎鼠成纤维细胞,培养传代细胞至P3时,分别用M0、M1、M2型巨噬细胞上清培养24小时,随后提取成纤维细胞总RNA,利用qPCR检测成纤维细胞受到不同亚型巨噬细胞上清刺激后I型胶原mRNA水平变化。研究结果1)本实验成功构建了大鼠背部恒压扩张模型;研究发现,扩张皮肤中的巨噬细胞在第14天(P<0.01)和第35天(P<0.0001)均明显高于假扩张组皮肤,提示扩张过程中皮肤巨噬细胞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免疫荧光双染色结果显示扩张第7天,CD68+iNOS+M1巨噬细胞占主导地位,扩张第14天(P<0.01)与扩张第35天(P<0.0001)M1细胞数量明显下降,而在扩张第35天CD206+CD68+M2型巨噬细胞数量要高于扩张第7天(P<0.05);扩张第1天及第3天包膜M1型巨噬细胞所占比例高于第7、14、35天(P<0.05),而包膜中M2细胞占比在各个时间点均无明显差异;通过qPCR实验,我们发现M1相关细胞因子如IL-1β、IL-6以及TNF-α在第1天高于其它时间点,M2相关的抑炎因子如IL-10在第1天和第3天均高于其它时间点(P<0.05)。2)本实验利用氯磷酸盐脂质体成功构建了扩张皮肤局部巨噬细胞耗竭模型,该模型能够维持扩张整个时期,实验侧皮肤巨噬细胞数量远低于对照侧(P<0.05);我们发现扩张组巨噬细胞耗竭侧皮肤面积在第14天、第28天、第35天均明显小于对照侧(P<0.01);通过HE染色分析发现,扩张组巨噬细胞耗竭侧皮肤的厚度明显低于对照侧(P<0.01);假扩组两侧皮肤面积及厚度均无明显差异;通过Masson染色发现,扩张组巨噬细胞耗竭皮肤在扩张过程中(第14天以及第35天)胶原所占比例明显下降(P<0.01);随后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扩张第14天以及第35天,巨噬细胞耗竭侧皮肤增殖活跃细胞(PCNA+)数量明显少于对照侧(P<0.001);Isolectin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扩张第14天以及第35天,巨噬细胞耗竭侧皮肤中血管数量明显低于对照侧(P<0.05),第35天,巨噬细耗竭侧扩张皮肤的TcPO2明显低于对照侧(P<0.05);通过qPCR实验发现,巨噬细胞耗竭侧VEGF、EGF、bFGF、TGF-βmRNA水平在第14天明显低于对照侧(P<0.05)。3)本实验利用含100 ng/mL LPS和25 ng/mL IFN-γ培养基成功将RAW 264.7巨噬细胞诱导为M1型,利用含40 ng/mL IL-4培养基将巨噬细胞诱导为M2型,M1型巨噬细胞诱导阳性率在80%-94%之间,而M2型巨噬细胞诱导阳性率在60%-80%之间;通过qPCR实验发现M1型巨噬细胞VEGF水平较M0及M2型巨噬细胞高(P<0.05),M2型巨噬细胞的bFGF以及TGF-β的mRNA水平较M0及M1型巨噬细胞高(P<0.05);M2型巨噬细胞上清相比M0或者M1型巨噬细胞更能刺激胎鼠成纤维细胞I型胶原的表达(P<0.05)。研究结论1)大鼠背部皮肤扩张模型是一种稳定的动物皮肤扩张模型;皮肤在扩张过程中,CD68阳性巨噬细胞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在扩张术早期M1型巨噬细胞占主导地位,在扩张后期M2型巨噬细胞占主导地位。2)氯磷酸盐脂质体局部应用能够构建稳定的皮肤巨噬细胞耗竭模型;巨噬细胞耗竭后扩张皮肤出现新生障碍,表现在扩张面积减小、扩张皮肤厚度降低、真皮胶原含量占比下降。其中的机制可能与巨噬细胞耗竭后局部增殖活跃细胞减少、血管化变差以及局部生长因子水平下降有关。3)巨噬细胞极化后,相关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明显升高,M2型巨噬细胞能够通过分泌相关因子诱导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增加。

任晋秋,肖明,袁继龙[6](2019)在《扩张器联合眉旋转皮瓣在颜面部大面积缺损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采用扩张器联合眉旋转皮瓣行颜面部大面积缺损治疗及美学修复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自2011—2015年,对收治的6例颜面部大面积缺损的患者(含单侧眉缺损)进行手术治疗及美容性修复。使用80 ml圆形或150 ml长方形定向扩张器扩张颜面部皮肤,扩张2.5~3.0个月后,取出扩张器,并将附加切口向发际线延伸,以旋转推进的方式利用扩张皮瓣修复颜面部大面积缺损。供区一期缝合。6个月后采用健侧眉旋转皮瓣修复眉缺损。结果全部皮瓣均成活良好。扩张器扩张及手术过程中个别患者出现了轻微并发症,经积极对症处理,未影响最终手术效果。术后平均随访2.8年,皮瓣回缩率较低,供区外观功能良好,附加切口隐蔽,眉毛成活良好,外形自然,效果稳定。结论采用扩张器联合眉旋转皮瓣为颜面部大面积缺损的修复提供了颜色、质地、形状高度相似的组织,符合美学单位修复的概念。以眉旋转为主且辅以推进的转移方式,使皮瓣的利用率得以提高,供区眉形态功能得以保全,受区眉外形自然。本方法操作简便,是一种安全可行的修复颜面部大面积缺损(含单侧眉缺损)的有效方法。

代涛[7](2017)在《多种手术方法修复儿童巨大黑色素痣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巨大黑色素痣(简称巨痣)分布面积巨大可累全身各个部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巨痣严重影响患者外貌,恶变风险为5%-10%。因此,完全去除儿童巨痣对降低恶变率和改善外貌具有重要意义。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巨痣的主要方法。但是尚未有大家普遍认同的一种治疗巨痣的手术方法。本文针对巨痣的皮损面积大小、深度、不同部位等因素,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目的:通过对儿童巨大黑色素痣(简称巨痣)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探讨巨痣切(削)除后继发创面的最佳修复方案。方法:分析2006年5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6个月-12岁巨大黑色素痣1118例患儿,其中男性568例,女性550例,根据不同面积及部位选择巨痣切除+刃厚皮片移植术、巨痣切除+中厚皮片移植术、巨痣切除+全厚皮片游离移植术、巨痣切除+真皮下血管网移植术、巨痣切除+微粒皮植皮术、巨痣切除+Meek植皮术、分次切除术、分次切除巨痣+皮肤牵张闭合器应用、胸科钢丝内固定联合中厚皮片移植术、巨痣切除+自体表皮细胞修复术、巨痣削除+Re Cell细胞再生技术的应用、巨痣切除+皮肤扩张术、巨痣切除+脱细胞真皮支架+刃厚皮片移植、巨痣削除+组织工程皮肤等14种手术方法治疗儿童巨大黑色素痣,所有患儿均进行术前术后病理检查。术后6个月通过门诊复诊、电话、微信对儿童巨痣患者的治疗效果、复发情况、满意度及并发症进行随访,留随访影像资料。术后6个月自然光下,距患儿50cm处目测,我们将评定疗效及美容效果分为4级标准:优良:色素完全祛除,受区创口边缘正常皮肤无复发色素痣,呈线状瘢痕或扁平瘢痕,皮肤外观接近正常,无瘢痕挛缩,关节活动无异常,供区轻度色沉或接近正常皮肤。良好:色素完全祛除,受区凹陷或瘢痕增生,正常皮肤边缘无复发色素痣,关节功能轻度受限或呈蹼状瘢痕增生,有瘢痕不适症状,供区仅有色素沉着,无瘢痕增生。较好:色素完全祛除,受区瘢痕增生明显,皮肤创口边缘无新发色素痣,瘢痕增生肥厚,关节部位功能受限,边缘皮肤受到牵拉,有瘢痕不适症状,供区轻度瘢痕增生。一般:色素痣祛除或受区有色素痣复发,瘢痕增生,瘢痕上可有色素痣复发,色沉较重,局部功能障碍,组织牵拉移位。结果:1118例患者均一期愈合出院。其中优良438例,良好367例,较好219例,一般94例。术前术后病检皮内痣482例,交界痣128例,混合痣508例。采用巨痣切除+刃厚皮片游离移植术101例,巨痣切除+中厚皮片游离移植术111例,巨痣切除+全厚皮片游离移植术118例,巨痣切除+真皮下血管游离移植术118例,巨痣切除+Meek植皮术54例,巨痣切除+微粒皮植皮术59例,分次巨痣切除术139例,分次切除巨痣+皮肤牵张闭合器应用84例,胸科钢丝内固定联合皮片移植术58例,巨痣切除+自体表皮细胞修复术36例,巨痣削除+Re Cell细胞再生技术的应用57例,巨痣切除+皮肤扩张术129例,巨痣切除+脱细胞真皮支架+刃厚皮片移植26例,巨痣削除+组织工程皮28例。每次巨痣切(削)继发创面与供区创面之和不超过体表面积的15%。术后随访624个月10例患者复发,术后瘢痕明显的患者经点阵激光每月一次抗瘢痕治疗,67例患者瘢痕已经变软、变平,与正常皮肤基本平齐,其余16例患者仍继续抗瘢痕治疗中。所有患儿创面愈合后的外观、功能、复发、色素脱失、色素沉着、恶变、有无瘢痕增生、残余创面的疗效评定均较满意。结论:1.对于颜面部、关节功能部位巨痣,根据情况选择全厚皮片移植术、真皮下血管游离移植术或皮肤软组织扩张器。2.对于皮损位于隐蔽部位、美容要求不高的躯干部位巨痣,采用Meek微型皮片移植、微粒皮、胸科钢丝内固定联合中厚皮片移植术修复巨痣切除后继发创面,可有效节省自身皮源,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手术次数,花费低,但术后植皮区有少量、不均匀的疤痕存在。3.自体表皮细胞培养、Re Cell细胞再生技术、脱细胞真皮支架+刃厚皮片移植、组织工程皮、皮肤牵张闭合器修复巨痣切除后继发创面,为临床治疗巨痣切除后创面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张治平,黄伟,黄雁翔[8](2017)在《预构扩张耳前窄蒂皮瓣修复大面积面部软组织缺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预构扩张耳前窄蒂皮瓣修复大面积面部软组织缺损及下颌继发创面的效果。方法根据面部软组织缺损大小,选择大小适合的定向扩张器,平行于下颌缘作长约6 cm的长切口,于颈阔肌深层下植入扩张器,对耳前窄蒂皮瓣进行预构扩张,术后2周开始注水,每周12次,直到扩张器注水完毕。静止扩张约1个月,形成宽大的皮瓣,按面部软组织缺损形状、大小设计扩张皮瓣,取出扩张器,去除扩张皮瓣表面包膜,转移修复大面积面部软组织缺损及下颌继发创面。结果共治疗21例,1例扩张皮瓣发生远端静脉回流障碍,经加压包扎后好转,1周后表皮坏死脱落,基底组织正常。其余皮瓣均成活,继发供区均能直接修复,切口均隐藏于下颌骨下缘内。结论根据面部软组织缺损选择合适的皮肤扩张器进行预构扩张耳前窄蒂皮瓣,可获得大量额外扩张皮肤,转移修复大面积面部软组织缺损及下颌继发创面,供区切口隐蔽,面部附加切口少,是一种理想的修复方法。

樊荣[9](2016)在《扩张皮瓣分区修复颜面部瘢痕的临床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患者颜面部进行分区,选择合适部位皮肤扩张用来修复因颜面部瘢痕切除后的继发缺损,对修复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颜面部各个分区瘢痕的最佳修复方法。[方法]2005年5月到2015年5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共诊治170例共198个部位面部大面积瘢痕患者。根据瘢痕位于不同的面部分区,选择不同部位扩张皮瓣进行修复,并回顾性分析其各分区内采用扩张皮瓣修复瘢痕面积大小,扩张皮瓣的转移方式,修复后的外观及功能评分,并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别之间的P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颜面部198个部位瘢痕进行了扩张皮瓣修复。额部瘢痕33个,颊部85个,口周28个,鼻区52个。额部33个中修复瘢痕面积最小15cm2,瘢痕面积最大60cm2,占额区面积20%-60%,均采用邻近额部周围正常皮肤扩张,采用滑行推进皮瓣15个,旋转皮瓣10个,易位皮瓣8个,外观功能总评分滑行推进皮瓣组与旋转皮瓣组相比,P值=0.002(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滑行推进皮瓣与易位皮瓣相比P=0.024(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旋转皮瓣组与易位皮瓣组相比:P=0.137(P>0.05)无统计学意义,故以滑行推进皮瓣修复效果更好。鼻部大面积瘢痕(超过鼻区面积50%),采用额部扩张皮瓣46个,采用前臂扩张皮瓣6个,外观功能评分两组比较P=0.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额部扩张皮瓣效果更好;颊部采用面颈部扩张皮瓣42个,切除的瘢痕面积占颊区范围20%-50%,采用胸三角扩张皮瓣23个,采用肩胛区预扩张游离皮瓣20个,均修复大于颊部50%的瘢痕,外观功能评分面颈部扩张皮瓣与胸三角皮瓣组经T检验P=0.019(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面颈部扩张皮瓣与肩胛游离皮瓣相比P=0.039(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胸三角皮瓣与肩胛皮瓣相比P=0.750(P>0.05),无统计学意义,故以面颈部扩张皮瓣效果更好;口周20个采用颏下区皮瓣,8个采用鼻面沟扩张修复,两组总评分P=0.028(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以颏下区皮瓣效果更佳。[结论]扩张皮瓣是修复大面积面部瘢痕的首选手术方法,分区修复能保证良好的美学及外观功能。额部20%-60%范围内瘢痕首选额部推进皮瓣。鼻部大面积瘢痕修复首选额部扩张皮瓣,其次可考虑上臂扩张皮瓣。颊部小于1/2面积瘢痕选择面颈部扩张皮瓣,大于1/2选择胸三角皮瓣或者扩张后肩胛游离皮瓣。口周及颏部瘢痕的修复以颏下区扩张皮瓣为首选。

张瑾[10](2016)在《扩张后胸三角皮瓣修复面颈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扩张后胸三角皮瓣修复面颈部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病例选择:回顾性选择面颈部术后软组织缺损行修复术的患者60例,纳入标准:(1)创伤、良性或恶性肿瘤、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等,具有整形意愿的患者;(2)一侧/两侧颈肩部皮肤正常;(3)符合皮肤扩张器皮肤扩张适应症;(4)无明确手术禁忌症,可耐受扩张后胸三角皮瓣带蒂转移修复手术;排除标准:(1)供皮区或供瓣区皮肤缺损者、有明显感染、肿瘤等疾病的患者则不可行皮瓣转移手术;(2)因自身原因而导致的皮瓣扩张不足;(3)有明确手术禁忌症者;2.分组与治疗:其中30例行游离皮片移植列为皮片移植组,30例行扩张后胸三角皮瓣带蒂转移修复,列为扩张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修复区挛缩率、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3.观察指标:扩张组与皮片移植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定期门诊随访,1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修复区皮肤挛缩率,挛缩率=(术后即刻面积-随访时测得的面积)/术后即刻面积×100%;2应用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术后6个月满意度;3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的实验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组间率比较用χ2检验,用SPSS13.0医学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扩张皮瓣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术后修复区皮肤挛缩率分别为(1.96±0.33)%、(4.34±1.32)%、(6.85±1.32)%,均明显低于皮片移植组的(2.41±0.36)%、(6.71±1.46)%、(8.36±1.59)%(P<0.05)。2.扩张组术后治疗周期满意率为70%,满意度评分为(7.01±1.38)分,明显低于皮片移植组的96.67%,(8.71±1.45)分(P<0.05)。3.扩张组术后皮肤色泽满意率为83.33%,满意度评分为(8.32±1.61)分,明显高于皮片移植组的70%,(7.21±1.52)分(P<0.05)。4.扩张组术后皮肤弹性质地满意率为90%,满意度评分为(7.83±1.52)分,明显高于皮片移植组的76.66%,(7.11±1.52)分(P<0.05)。5.扩张组术后治疗效果满意率为86.66%,满意度评分为(7.75±1.53)分,明显高于皮片移植组的76.66%,(7.23±1.54)分(P<0.05)。6.扩张组术后软组织挛缩程度满意率为90%,满意度评分为(8.32±1.75)分,明显高于皮片移植组的80%,(7.05±1.86)分(P<0.05)。7.扩张组术后6个月总体满意度为93.33%,满意度评分为(8.33±1.5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7.12±1.53)分(P<0.05)。8.扩张组:1例患者发生皮瓣远端局部坏死,1例皮瓣远端表皮水泡,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扩张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术后4例出现局部坏死,3例经换药处理后治愈,1例移植失败,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33%(P<0.05)。结论扩张后胸三角皮瓣带蒂转移修复面颈部软组织缺损总体满意度显着高于游离皮片移植术;修复区皮肤挛缩率均明显低于皮片移植术,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皮片移植术,主要并发症是皮瓣远端局部坏死或炎症反应。

二、应用多个扩张器修复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手术治疗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多个扩张器修复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手术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2)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血管灌注量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结论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血管灌入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材料及方法
    二、结果
    三、结论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改善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
    一、手术方法
    二、典型病例
    三、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综述一 静脉皮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动脉化静脉皮瓣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选择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肋间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肋间动脉穿支皮瓣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
    1.1 肋间动脉穿支皮瓣血供来源
    1.2 肋间动脉穿支皮瓣的命名
    1.3 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及应用
    1.4 肋间前动脉穿支皮瓣
    1.5 肋间动脉穿支皮瓣优点及局限性
    1.6 总结
第二部分 肋间前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第一章 肋间前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胸骨前软组织缺损
        2.1 一般资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典型病例
    第二章 肋间前动脉穿支预扩张游离皮瓣的临床应用
        3.1 一般资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典型病例
第三部分 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第一章 肋间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的临床应用
        4.1 一般资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典型案例
    第二章 游离肋间后动脉背侧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5.1 一般资料
        5.2 方法
        5.3 结果
        5.4 典型案例
讨论
    6.1 ICAP 皮瓣的解剖特点
    6.2 ICAP 螺旋桨皮瓣修复瘢痕疙瘩切除后创面
    6.3 DICAP 游离皮瓣修复手足软组织缺损
    6.4 AICAP 预扩张游离皮瓣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
    6.5 供区的处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4)连续皮瓣转移技术修复上臂内侧皮瓣供区缺损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上臂内侧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1 发展历史
    1.2 应用解剖
    1.3 临床应用
    1.4 总结与展望
第二部分 连续皮瓣转移技术修复上臂内侧皮瓣供区缺损的临床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研究目的
    2.3 对象与方法
    2.4 结果
    2.5 典型病例
    2.6 讨论
    2.7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巨噬细胞参与扩张皮肤新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皮肤扩张过程中巨噬细胞数量及亚型变化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试剂配制
    2 方法
        2.1 大鼠背部扩张模型构建
        2.2 实验动物分组
        2.3 扩张皮肤组织化学染色
        2.4 扩张皮肤与正常皮肤总RNA提取及反转录
        2.5 扩张皮肤M1、M2 相关细胞因子qPCR分析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SD大鼠背部扩张模型的建立及大体观察
        3.2 扩张皮肤HE染色
        3.3 扩张皮肤CD68 免疫组化染色
        3.4 免疫荧光探究在扩张过程中皮肤巨噬细胞数量变化
        3.5 扩张过程中皮肤M1、M2 型巨噬细胞动态变化
        3.6 扩张皮肤包膜中巨噬细胞数量及亚型动态变化
        3.7 扩张皮肤M1、M2 相关细胞因子qPCR检测
    4 讨论
第二部分 巨噬细胞在扩张过程中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试剂的配制
    2 方法
        2.1 大鼠扩张皮瓣局部巨噬细胞耗竭模型构建
        2.2 巨噬细胞耗竭对于扩张皮肤新生/再生的影响
        2.3 巨噬细胞耗竭扩张皮肤、对照皮肤以及正常皮肤RNA提取及反转录
        2.4 巨噬细胞耗竭扩张皮肤、对照扩张皮肤中生长因子PCR检测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成功构建扩张皮瓣局部巨噬细胞耗竭模型
        3.2 巨噬细胞耗竭后扩张皮肤新生面积减少
        3.3 巨噬细胞耗竭后扩张皮肤厚度变薄
        3.4 巨噬细胞耗竭后扩张皮肤真皮胶原合成减少
        3.5 巨噬细胞耗竭后扩张皮肤并发症情况
        3.6 巨噬细胞耗竭后扩张皮肤增殖活跃细胞减少
        3.7 巨噬细胞耗竭后扩张皮肤血管化变差
        3.8 巨噬细胞耗竭后局部生长因子水平降低
    4 讨论
第三部分 体外实验探究巨噬细胞极化后相关作用
    1 材料
        1.1 细胞系及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试剂
    2 方法
        2.1 巨噬细胞极化诱导
        2.2 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极化
        2.3 胎鼠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 fibroblast,MEF)获取
        2.4 M1、M2 型巨噬细胞上清对胎鼠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
        2.5 qPCR检测M1、M2 型巨噬细胞生长因子水平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264.7细胞成功诱导为M1 以及M2 型巨噬细胞
        3.2 巨噬细胞极化后生长因子表达情况
        3.3 M2 型巨噬细胞上清促进胎鼠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6)扩张器联合眉旋转皮瓣在颜面部大面积缺损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手术方法
    2.1 扩张器置入
    2.2 扩张器注水
    2.3 二期扩张器取出及皮瓣转移手术
    2.4 眉旋转皮瓣修复眶周缺损及瘢痕所致畸形
3 结果
4 典型病例
5 讨论

(7)多种手术方法修复儿童巨大黑色素痣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巨大黑色素痣定义
    2.3 评定标准
    2.4 术前准备
    2.5 手术分类方法
        2.5.1 巨痣削除+刃厚皮片游离移植术
        2.5.1.1 纳入标准
        2.5.1.2 手术方法
        2.5.1.3 术后护理
        2.5.1.4 结果
        2.5.2 巨痣切除+中厚皮片游离移植术
        2.5.2.1 纳入标准
        2.5.2.2 手术方法
        2.5.2.3 术后护理
        2.5.2.4 结果
        2.5.3 巨痣切除+全厚皮片游离移植术
        2.5.3.1 纳入标准
        2.5.3.2 手术方法
        2.5.3.3 术后护理
        2.5.3.4 结果
        2.5.4 巨痣切除+真皮下血管网移植术
        2.5.4.1 纳入标准
        2.5.4.2 手术方法
        2.5.4.3 术后处理
        2.5.4.4 结果
        2.5.5 巨痣切除+自体微粒皮术
        2.5.5.1 纳入标准
        2.5.5.2 手术方法
        2.5.5.3 术后护理
        2.5.5.4 结果
        2.5.6 巨痣切除+Meek植皮术
        2.5.6.1 纳入标准
        2.5.6.2 手术方法
        2.5.6.3 术后护理
        2.5.6.4 结果
        2.5.7 分次切除法
        2.5.7.1 纳入标准
        2.5.7.2 手术方法
        2.5.7.3 术后护理
        2.5.7.4 结果
        2.5.8 胸科钢丝内固定联合皮片移植术
        2.5.8.1 纳入标准
        2.5.8.2 手术方法
        2.5.8.3 术后护理
        2.5.8.4 结果
        2.5.9 巨痣削除+自体表皮细胞修复术
        2.5.9.1 纳入标准
        2.5.9.2 手术方法
        2.5.9.3 术后护理
        2.5.9.4 结果
        2.5.10 分次切除+皮肤牵张闭合器的应用
        2.5.10.1 纳入标准
        2.5.10.2 手术方法
        2.5.10.3 术后护理
        2.5.10.4 结果
        2.5.11 巨痣削除+ReCell细胞再生技术的应用
        2.5.11.1 纳入标准
        2.5.11.2 手术方法
        2.5.11.3 术后护理
        2.5.11.4 结果
        2.5.12 巨痣切除+皮肤软组织扩张术
        2.5.12.1 纳入标准
        2.5.12.2 手术方法
        2.5.12.3 术后护理
        2.5.12.4 结果
        2.5.13 巨痣切除+脱细胞异体真皮支架+刃厚皮移植
        2.5.13.1 纳入标准
        2.5.13.2 手术方法
        2.5.13.3 术后护理
        2.5.13.4 结果
        2.5.14 巨痣削除+组织工程皮肤应用
        2.5.14.1 纳入标准
        2.5.14.2. 手术方法
        2.5.14.3 术后护理
        2.5.14.4 结果
    2.6 各类手术方式所占的比例
3 讨论
4 结论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A 巨痣的病理表现图片
附录B 巨痣的电镜表现图片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预构扩张耳前窄蒂皮瓣修复大面积面部软组织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术前评估
    1.3 术前准备
    1.4 手术方法
        1.4.1 一期手术
        1.4.2 二期手术
2 结果
3 讨论

(9)扩张皮瓣分区修复颜面部瘢痕的临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扩张后胸三角皮瓣修复面颈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二 研究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
    2.2 两组患者术后满意度比较
    2.3 典型病例
三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1
附表 2

四、应用多个扩张器修复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手术治疗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扩张术修复头面部瘢痕的临床应用进展[J]. 王占统,丁健科,余州,马显杰.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20(07)
  • [2]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D]. 文根. 苏州大学, 2020(06)
  • [3]肋间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D]. 吴东翰.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9)
  • [4]连续皮瓣转移技术修复上臂内侧皮瓣供区缺损的临床应用研究[D]. 汪淼.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5]巨噬细胞参与扩张皮肤新生的实验研究[D]. 丁健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6]扩张器联合眉旋转皮瓣在颜面部大面积缺损治疗中的应用[J]. 任晋秋,肖明,袁继龙.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9(03)
  • [7]多种手术方法修复儿童巨大黑色素痣的临床研究[D]. 代涛. 郑州大学, 2017(05)
  • [8]预构扩张耳前窄蒂皮瓣修复大面积面部软组织缺损[J]. 张治平,黄伟,黄雁翔. 广东医学, 2017(08)
  • [9]扩张皮瓣分区修复颜面部瘢痕的临床应用分析[D]. 樊荣. 昆明医科大学, 2016(02)
  • [10]扩张后胸三角皮瓣修复面颈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D]. 张瑾. 兰州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多种扩张器修复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手术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