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和文人交往论文

文人和文人交往论文

问:结合典论论文说说,文人为何不应该相轻
  1. 答:自从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一说后,几经文化的洗练和词义的变迁,以至我们对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有了种种的误解。
    其一,对文人相轻本义的误解。《尚书》曰:文人,乃文德之人。即是《大学》里阐释的“创造文化的道德高尚之人”,文人相轻中的“文人” 正是这种同时兼备才能和道德两方面条件的人,而不是后人所说的读书、写文章之人,更不是我们今天泛指从事社会文化工作之人。其次,我们普遍都认为文人相轻是指文人之间的相互妒忌相互攻击,其实文人相轻中的“轻”最初是指文人厚古薄今、贵远贱近的一种治学态度。到了魏晋时期,嵇康指出“文人相轻,先轻后重,文章之道”,就成了学术争论的一种方法,也就是我们后来说自由化的文学批评,这种批评就事论事,真理是真理,朋友是朋友,两者完全并行不悖,就像古希腊所谓的“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再经过严羽在《沧浪诗话》曲意歪解之后,才成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文人之间无味的私骂。于是,文人相轻先后有了三层意思,举例言之:例如,学校请了北京大学某著名教授来开讲座,大家一窝蜂抢着去听;不久又请了某间三流学院的某不知名的老师来开讲座,大家无人肯去听,这是最原始的文人相轻。又如,鲁迅与郭沫若围绕着“革命文学”和“两个口号”展开历时六年的论争,这是真正的、健康的、值得提倡的文人相轻。再如,当代文坛恶棍子韩石山像疯狗一样,见谁骂谁,谁红跟谁急,这是变质的、我们现在常能看到的文人相轻。
    其二,对文人相轻态度的误解。历来我们对文人相轻都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它是中华文化中的糟粕,因为它有违中国人和谐相处的原则,还有损文人温文尔雅的形象,就连一代文化昆仑钱钟书也持“文人好名,争风吃醋,历来传作笑柄,只要它不发展为无情、无义、无耻的倾轧和陷害,终还算的‘人间喜剧’里一个情景轻松的场面”这种中庸的态度。其实,那种属于自由化文学批评、真正的、健康的文人相轻是值得我
问:探讨文学与文化的关系。3000字左右的论文,谢谢好心人!
  1. 答:要原创还是复制粘贴?
问:求论文:儒道互补的人生观为什么具有永恒价值?结合中国古代具体文人谈谈儒道互补在他们身上的体现及其启
  1. 答:道家思想包括黄老派和老庄派两大派别,黄老派主张依道生法依法治国、宁静无为休养生息,侧重于安邦治国,并成就了汉唐盛世,所以民间有盛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的说法。但是由于黄老派主张统治者要宁静淡泊,对统治者有一定的束缚,所以黄老思想只是社会大乱之后的急救包,一旦繁荣来临,统治者就会丢弃这个束缚自己的政治思想,或者直接暴政,或者借儒家仁政的名义实施暴政(即外儒内法)。尤其是从外施仁义而内多欲的汉武帝开始,独尊儒术罢黜百家,黄老道家受到严厉打击,人才凋零、著作多失,于是主张修身养性的老庄派反而成为了道家思想的正统,外圆内方儒道互补的人生观在政治高压下,也成为了知识分子的青睐和向往。
    由此可见,儒道互补人生观的流行是长期君主专制统治的结果,如果他是某一部分人的选择,那么这个社会是健康的自然的,如果他成为大多数知识分子的选择,只能说这个社会缺乏自由,缺乏人权的保障,知识分子不能自由言论,也不能积极争取自己的权利,这是不正常的的。
  2. 答: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中国近代作家林语堂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
    儒道互补的人生观为什么具有永恒价值?结合中国古代具体文人谈谈儒道互补在他们身上的体现及其启示。
文人和文人交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