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石镇消颗粒治疗湿热湿疹65例临床研究

中药石镇消颗粒治疗湿热湿疹65例临床研究

一、中药湿疹消冲剂治疗湿热型湿疹65例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齐城成[1](2020)在《腻苔的病因病机与治疗用药及泄泻腻苔菌群结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探究腻苔中常见的黄腻苔和白腻苔的成因及诊治经验,为疾病出现黄腻苔或白腻苔的诊治提供有益的借鉴。2、探究中成药治疗的病证中出现黄腻苔的药物配伍规律。3、探究方剂治疗的病证中出现白腻苔的药物配伍规律。4、探究泄泻病腻苔中常见的黄腻苔和白腻苔舌面菌群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方法:1、通过文献研究法,在中医古籍、知网、万方等数据库筛选与黄腻苔、白腻苔相关的文献资料,归纳并总结腻苔中常见的黄腻苔和白腻苔的成因及诊治经验。2、在第五版《中华医典》正文中检索“黄腻”,在检索结果中筛选中成药。对中成药进行方名和组成等数据的提取,然后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将整理后的数据插入到Access中进行交叉表查询。再把查询的结果导入Weka中进行关联数据分析,将得到的数据导入到Cyto Scape中进行可视化处理。3、在“中国方剂数据库”中检索“白腻”,在检索结果中筛选治疗的病证中出现白腻苔的方剂,进行方名和组成等数据的提取,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后,将数据插入到Access中进行交叉表查询。将查询的结果导入Weka中进行关联数据分析,将得到的关联数据导入到Cyto Scape中进行可视化处理。4、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于江西省中医院消化科由2位有经验的中医师采用盲法观察泄泻患者的舌象,填写舌象信息判读量表;抽选诊断一致性程度较高的60名黄腻苔患者,进行舌苔样本采集,归为黄腻苔组(H组);抽选诊断一致性程度较高的60名白腻苔患者,进行舌苔样本采集,归为白腻苔组(B组);同期对江西中医药大学60名健康的在校学生进行舌苔样本采集,归为正常舌苔组(Z组)。用DNA提取试剂盒对舌苔样本进行DNA提取后,用Illumina Miseq 600测序仪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1、除选中的中医古籍外,最终选取有关黄腻苔的论文19篇,发现黄腻苔除可由湿热引起外,还可由饮热并重、痰热、食滞、阳虚、表邪入里、伤暑和湿温等导致;黄腻苔可出现于干咳、中风病急性期、脾胃病、肝病、肾病和郁证等疾病过程中;治法涉及清热、温补、通腑、表里双解、消食导滞、健脾祛湿和分清泌浊等。除部分中医古籍外,最终选取有关白腻苔的论文11篇,发现白腻苔可由痰湿、湿重于热、饮重于热、表证、肺寒、邪居中焦和湿温等导致;白腻苔可出现于心脑疾病、肾病、脾胃病、湿疹和青春痘等疾病过程中;治法涉及健脾燥湿、运湿化痰、涤痰开窍、健脾益气、化浊解毒和针刺等。2、在《中华医典》中共查询到54个中成药,用Excel共整理出362条数据。中成药治疗的病证中出现黄腻苔应用最多的药物是黄芩、黄连、大黄等清热药,用药类型最多的是清热药,其次是利水渗湿药。3、在“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共查询到59个方剂,用Excel共整理出502条数据。方剂治疗的病证中出现白腻苔应用最多的是半夏、茯苓、陈皮、厚朴等药,用药类型最多的是补虚药,其次是清热药。4、经过质检和筛选黄腻苔组得到40份优质序列,白腻苔组得到40份优质序列,正常舌苔组也得到40份优质序列,共计120份。全部样本的平均序列读长为423.49bp,与数据库进行比对后菌群确定分属于19个门,37个纲,97个目,166个科,326个属,613个种,903个OTUs。三组样本在门水平上有6种类似的优势菌群,即: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Firmicutes(厚壁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Fusobacteria(梭杆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Patescibacteria。虽然三组样本在门水平上的优势菌群类似,但每种菌群的所占比例有所不同,H组占比前四的是:Bacteroidetes(31.90%)、Firmicutes(26.19%)、Proteobacteria(22.71%)、Actinobacteria(9.01%);B组占比前四的是:Firmicutes(27.84%)、Proteobacteria(27.08%)、Bacteroidetes(26.49%)、Fusobacteria(9.40%);Z组占比前四的是:Bacteroidetes(33.57%)、Firmicutes(26.18%)、Proteobacteria(24.27%)、Fusobacteria(8.17%)。并且在门水平上,H组和B组主要在Fusobacteria、Tenericutes、Acidobacteria上存在差异;H组和Z组主要在Actinobacteria、Cyanobacteria、Acidobacteria、Chloroflexi上存在差异;B组和Z组主要在Bacteroidetes上存在差异。在纲水平上,H组和B组主要在Fusobacteriia、Gracilibacteria上存在差异;H组和Z组主要在Actinobacteria、Oxyphotobacteria、Alphaproteobacteria上存在差异;B组和Z组主要在Bacteroidia上存在差异。在目水平上,H组和B组主要在Fusobacteriales上存在差异;H组和Z组主要在Pasteurellales、Chloroplast上存在差异;B组和Z组主要在Bacteroidales、Pasteurellales、Flavobacteriales、Bacillales上存在差异。在科水平上,H组和B组主要在Prevotellaceae、Fusobacteriaceae、Porphyromonadaceae上存在差异;H组和Z组主要在Pasteurellaceae、Porphyromonadaceae上存在差异;H组和Z组主要在Prevotellaceae、Pasteurellaceae上存在差异。在属水平上,H组和B组主要在Prevotella_7、Fusobacterium、Porphyromonas、Alloprevotella上存在差异;H组和Z组主要在Haemophilus、Porphyromonas、Prevotella_6上存在差异;B组和Z组主要在Prevotella_7、Haemophilus、Alloprevotella上存在差异。在种水平上,H组和B组主要在uncultured_bacterium_g_Porphyromonas上存在差异;H组和Z组主要在Haemophilus_parainfluenzae_T3T1、uncultured_bacterium_g_Porphyromonas、Prevotella_pallens上存在差异;B组和Z组主要在Prevotella_melaninogenica_ATCC_25845、Haemophilus_parainfluenzae_T3T1、uncultured_Bacteroidetes_bacterium_g_Alloprevotella上存在差异。结论:1、腻苔中的黄腻苔和白腻苔的成因都很复杂,涉及病种繁多,治疗手段丰富多样,临床当悉心辨析,合理施治。2、中成药治疗的病证中出现黄腻苔最多的药物配伍大致分为四类,即清热药中的黄芩、黄连、大黄;行气药中的木香、陈皮、槟榔;祛痰药中的半夏和补血药中的当归之间的组合。3、方剂治疗的病证中出现白腻苔最多的药物配伍大致分为六类,即补虚药中的人参、白术、甘草、当归;行气药中的木香、陈皮;祛痰药中的半夏;活血化瘀药中的川芎;利水渗湿药中的茯苓和化湿药中的厚朴之间的组合。4、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可能是导致黄腻苔形成的关键菌种;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可能是导致白腻苔形成的关键菌种;Fusobacteria(梭杆菌门)可能是区别黄腻苔和白腻苔的关键菌种。

胡曼丽[2](2020)在《黄紫乳膏治疗慢性局限性湿疹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黄连、紫草在皮肤科应用广泛,历史悠久,本研究旨在探讨自配黄紫乳膏(主要成分为黄连、紫草)外用治疗慢性局限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研究方法收集40例慢性局限性(皮损面积占体表面积≤5%)湿疹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平行的方法将40位患者随机按1:1比例进行分组,即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给予自配黄紫膏外擦,对照组给予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商品名:尤卓尔;生产厂家: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10940095;规格:30g/支)外擦。两组患者疗程皆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皮损的症状、体征变化及皮肤屏障功能。症状评价采用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y scales,VAS)瘙痒评分;体征评价参照改良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评分,的主要评分指标有红斑、硬结(水肿)/丘疹、苔藓化、渗出/结痂、表皮剥脱和皮损面积/基线面积;皮肤屏障功能测量指标包括:经表皮水分丢失(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角质层含水量(Water content of stratum corneum,WCSC)。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描述,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首先应用单个样本K-S检验分析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独立样本t检验应用于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2组分数据间比较;同组别治疗前后均值比较均采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卡方检验用于组间性别构成比较。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水准为α=0.05,所有结果均以P<0.05为标准,认定其差别有统计意义。研究结果黄紫乳膏对慢性局限性湿疹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疗效与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相当。试验组:脱落1例,剔除1例,完成18例,痊愈3例,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2例。愈显率55.56%,总体有效率88.89%。对照组:脱落2例,完成18例,痊愈2例,显效4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愈显率33.33%,总体有效率88.89%。两组患者愈显率经统计学比较,其差别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在2周、4周时对慢性局限性湿疹患者的EASI总评分均有改善,且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在2周、4周时对EASI评分各项指标包括红斑、硬结/丘疹、苔藓化、渗出/结痂、表皮剥脱和皮损面积均有显着改善,且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在2周时对红斑、皮损苔藓化及4周时对皮损苔藓化改善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4周后比较:试验组对慢性局限性湿疹患者的硬结(水肿)/丘疹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其他EASI评分指标包括、红斑、硬结/丘疹、渗出/结痂、表皮剥脱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瘙痒VAS评分均显着降低,且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治疗后瘙痒VAS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2周时EASI评分减少50%以上的试验组患者(61.11%)高于对照组(33.33%),但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提示两者起效时间无显着性差异。黄紫膏能显着改善慢性局限性湿疹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其效果与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相当;两组治疗后经表皮水分丢失和角质层含水量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外用黄紫膏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研究结论:黄紫乳膏治疗慢性局限性湿疹疗效确切,对消退肥厚性皮疹的疗效优于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安全性好,为慢性局限性湿疹的外用药物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王钰婷[3](2020)在《健脾除湿清热汤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IL-6水平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健脾除湿清热汤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并通过检测治疗前后血清IL-6水平的变化,以期探究健脾除湿清热汤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湿疹发挥临床疗效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慢性湿疹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和思路。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满足纳入标准的72名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人数36例,对照组人数36例。治疗组口服健脾除湿清热汤治疗,对照组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疗,两组同时外用丹皮酚软膏,用药4周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将治疗前后的EASI积分、中医证候评分、瘙痒度评分、DIQI评分及血清IL-6水平的变化等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照分析,并随访3个月,了解复发情况。结果:1.受试72例患者中,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3例,共收集有效病例67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血清IL-6水平等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2.疗程结束,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24%,对照组为72.73%,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3.疗程结束,两组中医证候评分、EASI积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疗程结束,两组瘙痒度评分、DIQI评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治疗前血清IL-6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疗程结束后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疗程结束,两组血清IL-6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随访3个月,复发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除湿清热汤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湿疹临床疗效确切,并可调节血清IL-6水平;在控制疾病复发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

冯晨[4](2019)在《消风散在皮肤科应用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消风散在皮肤科疾病中应用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及质量评估,探讨陈实功着《外科正宗》经典方“消风散”在近代皮肤科疾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及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在1999年至2018年这20年间,应用消风散治疗皮肤科疾病的临床研究文献,具体方法为:以“消风散”为检索词进行高级检索,得到应用消风散治疗皮肤科疾病的临床研究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整理本方治疗皮肤科疾病的临床文献。分析总结消风散治疗皮肤科疾病的发表年份、适应范围、治疗方法、疗程、疗效、随访,用药安全性评价,以及分析文献发表期刊级别、评估文献质量。结果:由检索共获得的419篇文献中,本研究共纳入53篇文献。涉及14种皮肤科疾病,以治疗荨麻疹、湿疹为多,其辩证多为风热型、湿热型。联合它药及它法在应用上更为广泛,并随症型加减药物治疗。治疗疗程常为4周。有效率较高,疗效优于对照组。回访多为过敏性皮肤科疾病,且复发比率较低,且低于对照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且均较轻微。文献发表期刊级别总体一般。Cochrane评价条目评分结果为:8个4分,41个3分,4个2分;53个研究偏倚均为中等程度,纳入文献总体质量尚可。结论:1.消风散可用于治疗14种常见皮肤病,以荨麻疹、湿疹为多,其辩证多为风热型、湿热型。2.应用消风散治疗皮肤科疾病时,单用消风散加减,或联合它药、它法,疗效显着,总有效率高;3.应用消风散治疗皮肤病复发率低,用药安全性高。4.单用消风散加减,或联合它药、它法治疗皮肤科疾病副作用小、用药较高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5.消风散治疗皮肤病疗程常见为4周。

邓韵珊[5](2017)在《自拟湿疮止痒汤治疗湿热型湿疹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湿疮止痒汤治疗湿热型湿疹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的改善情况作出评价,予以明确临床实用价值。方法:1.分组:选取门诊符合条件的湿疹患者共96列,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及对照2组,每组各32人。2.治疗方案:治疗组予内服中药湿疮止痒汤治疗(马齿苋30g、苦参10g、黄柏15g、菝葜15g、蒺藜20g、飞扬草15g、防风10g、荆芥穗15g、牛膝15g、甘草6g),日2剂,水煎至200ml早晚温服;对照1组予内服四妙丸(6g po bid);对照2组内服盐酸非索非那定胶囊(60mg po bid)治疗。三组均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局部适量外涂,每日早晚各1次)。如三组患者皮损处渗液较多,先外敷呋喃西林待渗液减少后再行外涂糠酸莫米松乳膏。4周为1疗程。3.观察方法:分别记录治疗组、对照1组及对照2组所有病例初诊及治疗1疗程后的湿疹皮损面积及严重度(EASI评分)、瘙痒VAS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症状、是否予对症处理、消失情况等。结果:1.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在治疗前湿疹皮损面积及严重度ESAI评分、瘙痒程度VAS评分经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痊愈11例,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5%;对照1组痊愈5例,显效7例,有效7例,无效11例,有效率为63.3%;对照2组痊愈6例,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70.0%。经统计学检验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p值均<0.01)。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EASI积分、瘙痒VAS评分经配对t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患者治疗后EASI积分、瘙痒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分别与对照1组、对照2组治疗后的EASI积分值及瘙痒VAS评分值进行比较,治疗组均比对照1组、对照2组明显下降(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湿疹面积及严重指数、瘙痒程度方面均优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结论:自拟湿疮止痒汤治疗湿热蕴肤型湿疹的临床疗效比四妙丸、盐酸非索非那定胶囊治疗湿热型湿疹效果好。

麦国威(Mak Kwok Wai)[6](2014)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研究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一、本研究探讨以针刺配合内服中药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运用具有中医特色的陈氏飞针进针手法及分级补泻手法,达到调理气血,调治脏腑经络。二、利用慢性湿疹中医生存质量表(EPQOLS)客观评价患者治疗后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变化情况,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来评价针刺后改善瘙痒症状的有效性,采用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EASI)及皮损疗效评分来评价治疗后皮损改善的情况。三、希望找出能缩短治愈时间,降低复发率,和减轻复发症状等安全可重复的有效方案。方法选择脾虚湿蕴型和阴虚挟湿型的慢性湿疹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采用SPSS19.0随机分组,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穴位配合中药颗粒冲剂内服,对照组单纯中药颗粒冲剂内服,两组以EASI、EPQOLS、VAS、皮损疗效等作为检测疗效指标,治疗组针刺处方选用曲池穴、合谷穴、血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运用陈氏飞针迅速地刺入皮内,调整刺入深度与传统穴位刺入深度一致,在动留针阶段,以分级补泻中的平补平泻手法,再以导气手法加强针感,针尖朝向皮损的病灶或根据经络的迎随补泻,每5分钟运针1次,动留针时间30分钟,每周3次,连续治疗3周,并配合服用中药颗粒冲剂,方法与对照组同。对照组每天依据中医证候分型选择服用健脾除湿汤和滋阴除湿汤中药颗粒冲剂,将颗粒放在容器内,用合适温度的开水约200毫升冲服,每日一剂,连续服用3周。两组均配合皮肤常规护理,如保持皮肤的湿润,避免接触洗手液、清洁剂等日常清洁用品、沐浴洗手时间不宜过长,水温不宜过高等。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周、第2周、第3周两组均需依从专责人员作问卷调查评分,客观地评估其疗效。结果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问卷,从皮肤的皮损表现,病者瘙痒的主观感觉和一些生存质量量表评分,分析检测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脾虚湿蕴型及阴虚夹湿型慢性湿疹的疗效。从有效控制瘙痒、改善皮损、优化生存质量等多方面说明其疗效的稳定性、重复性。研究结果证明针刺配合中药组(治疗组)与单纯中药组(对照组)两组均对慢性湿疹具有疗效,但两组比较,由于针刺配合中药的治疗方案可互补的关系,所以在各方面的疗效探讨均优于单纯中药组。通过本研究得出的结果:(Ⅰ)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Ⅱ)两组治疗前相关情况进行分析,表明两组患者在视觉模拟评分(VAS)、皮损疗效评分、湿疹面积及严重指数(EASI)评分、慢性湿疹中医生存质量量表(EPQOLS)评分等方面均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的病情具有可比性。(Ⅲ)两组治疗前与治疗3周后在各研究指标中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在治疗慢性湿疹疗效具有可比性。(Ⅳ)两组在总有效率均超过60%,但治疗组中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均高于对照组。进行统计检验后(P<0.05)说明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治疗组中的改善瘙痒总有效率为96.87%、痊愈率为34.37%;皮损疗效评分总有效率为93.75%、痊愈率为25%;EASI评分总有效率为93.75%、痊愈率为50%。而对照组的改善瘙痒总有效率为86.68%、痊愈率为10%;皮损疗效总有效率为86.66%、痊愈率为10%;EASI有效率为86.66%、痊愈率为13.33%。对两组各时段视觉模拟评分进行统计分析比较,表明治疗2周后开始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EASI评分进行统计分析比较,表明在治疗1周起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EPQOLS评分比较进行统计分析,表明治疗2周起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在生理维度、心理维度评分比较进行统计分析,表明两组均在治疗后2周开始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社会维度上进行统计分析,表明治疗1周后开始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结果分析得出治疗组在病程上、治愈时间上、病情严重程度的改善上的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的治疗方法优于对照组,在临床治疗该种方案可值得推广应用。结论一、本研究表明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脾虚湿蕴证型和阴虚挟湿证型慢性湿疹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皮肤瘙痒、皮疹、皮损,以相对较短时间达到较好的疗效。二、针药并施的互补作用能弥补单一方法的限制,从整体的角度来调节改善患者病情,精神情绪、睡眠饮食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是治疗本病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值得继作深入的研究和推广。三、针刺不管在阴虚挟湿证型,脾虚湿蕴证型,都能快速地减轻瘙痒,加强脾胃功能,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病能力,使慢性湿疹趋向痊愈方向发展,皮损相对地较速愈合,可避免受到细菌等感染而使病情恶化。四、现代的医学模式已渐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意识到疾病的发生是由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由于慢性湿疹病患者常受到剧烈瘙痒、反复发作,因抓破肌肤而出现渗水,或出现红班丘疹苔癣样病变,干燥皮肤皲裂等表现。引致仪容受损导致心灵遭受损害的负性情绪、失眠、抑郁焦虑、自卑感加重的现象,在心理行为学上更容易以回避、屈服或产生不成熟防御方式的行为表现如投射、被动攻擎、潜意识显现、抱怨、幻想、分裂、退缩、躯体化等心理防御方式。因而使患者在情感上、社会交际等容易产生受歧视的感觉。所以除在生理病理医学上的治疗外,也必须顾及一些心理行为上治疗。

岳致丰,韩雪松,刘晓丹,尹冬[7](2013)在《除湿饮冲剂治疗湿热型湿疹的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4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除湿饮冲剂治疗湿热型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张家口市第一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湿疹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除湿饮冲剂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苦参片口服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清IL-4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瘙痒程度、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4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除湿饮冲剂治疗湿热型湿疹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IL-4水平,疗效确定,毒副作用小,是治疗湿热型湿疹的有效方法。

王国颖[8](2013)在《湿疹的治疗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湿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以皮疹多形,对称分布,有明显渗出倾向,剧烈瘙痒,易演变成慢性为特征。现代医学认为湿疹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属于Ⅳ型变态反应。中医称之为"湿疮"或"浸淫疮"。笔者查阅并复习了近十年中西医两方面关于湿疹的文献资料,现就本病的治疗概况综述如下。

左小红[9](2012)在《三皮止痒胶囊治疗湿热型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外周血EOS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三皮止痒胶囊治疗湿热型湿疹的有效性、安全性,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符合湿热型湿疹纳入标准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口服三皮止痒胶囊,对照组口服空白胶囊+盐酸西替利嗪片。两组患者均外用蛇黄软膏为基础治疗。疗程均为4周。于用药前和用药后1、2、3、4周分别记录疗效、全身及局部不良反应。并分别在用药前、用药4周后检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水平。通过比较治疗前后临床观察指标及外周血EOS水平的变化,进行疗效评定及对外周血EOS水平影响的分析。结果①在瘙痒程度积分,治疗组、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三皮止痒胶囊、西替利嗪均能改善患者瘙痒症状;组间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三皮止瘁胶囊在改善患者瘙痒程度方面与西替利嗪相当。②在改善患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综合疗效评定、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对照组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三皮止痒胶囊在改善患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综合疗效评定以及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方面优于西替利嗪。③治疗组、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外周血EOS水平比较,均得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三皮止痒胶囊、西替利嗪均能降低外周血EOS水平;组间治疗前后外周血EOS水平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三皮止痒胶囊降低外周血EOS水平优于西替利嗪。④治疗组治疗前后ALT、 AST、 BUN、 Cr值均在正常范围,说明三皮止痒胶囊安全性可靠。结论通过本次研究的表明,三皮止痒胶囊治疗湿热型湿疹疗效优于西替利嗪,未发生不良反应,其用于临床有效、安全,值得推广应用。三皮止痒胶囊治疗湿热型湿疹的机理可能是通过降低EOS水平而实现的。

张帆[10](2011)在《除湿饮治疗湿热型湿疹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胃泌素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除湿饮治疗湿热型湿疹的临床疗效及除湿饮对湿热型湿疹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疗效更确切,服用更方便,且无毒副作用的药物。方法:对120例湿热型湿疹患者进行疗效观察。随即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以除湿饮,对照组给予苦参片,四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采用放射免疫法对其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水平进行检测。最后汇总数据,依据不同的研究资料采用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处理。结果:①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6%,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②治疗组可以显着改善患者EASI积分(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③治疗组可以显着改善患者瘙痒程度(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④治疗组可以显着降低湿疹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①除湿饮治疗湿热型湿疹比苦参片有更好的效果。②除湿饮具有调节湿疹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紊乱的作用。

二、中药湿疹消冲剂治疗湿热型湿疹65例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湿疹消冲剂治疗湿热型湿疹65例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腻苔的病因病机与治疗用药及泄泻腻苔菌群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1 黄腻苔病因病机及诊治经验
    1.1 黄腻苔的病因病机
        1.1.1 湿热和饮热并重
        1.1.2 痰热和食滞
        1.1.3 阳虚、湿温和伤暑
        1.1.4 表邪入里和湿热瘟疫
    1.2 黄腻苔的诊治经验
        1.2.1 肺系疾病
        1.2.2 脑系疾病
        1.2.3 脾胃疾病
        1.2.4 肝系疾病
        1.2.5 肾系疾病
    1.3 小结
2 白腻苔病因病机与诊治经验
    2.1 白腻苔的病因病机
        2.1.1 湿蕴和痰滞
        2.1.2 湿重于热和饮重于热
        2.1.3 表证、肺寒和邪居中焦
        2.1.4 湿温、暑温和疫疬
    2.2 白腻苔的诊治经验
        2.2.1 心脑疾病
        2.2.2 肾系疾病
        2.2.3 肺系疾病
        2.2.4 脾胃疾病
        2.2.5 湿疹与青春痘
    2.3 白腻苔的案例举隅
    2.4 小结
3 中成药治疗病证出现黄腻苔的药物配伍规律
    3.1 舌苔文献检索
        3.1.1 舌苔文献的来源
        3.1.2 检索方法与结果
    3.2 交叉表的查询
        3.2.1 数据的整理
        3.2.2 Access查询
    3.3 关联数据挖掘
        3.3.1 数据挖掘的方法
        3.3.2 数据挖掘的步骤
    3.4 可视化的分析
        3.4.1 数据可视化的方法
        3.4.2 数据可视化的步骤
    3.5 小结
4 方剂治疗病证出现白腻苔的药物配伍规律
    4.1 舌苔文献检索
        4.1.1 舌苔文献的来源
        4.1.2 检索方法与结果
    4.2 交叉表的查询
        4.2.1 数据的整理
        4.2.2 Access查询
    4.3 关联数据挖掘
        4.3.1 数据挖掘的方法
        4.3.2 数据挖掘的步骤
    4.4 可视化的分析
        4.4.1 数据可视化的方法
        4.4.2 数据可视化的步骤
    4.5 小结
5 黄腻苔和白腻苔舌面菌群结构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实验的材料
        5.1.2 实验的方法
    5.2 结果和分析
        5.2.1 菌群物种的组成分析
        5.2.2 菌群物种多样性分析
        5.2.3 菌群物种差异性分析
    5.3 小结
6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黄腻苔和白腻苔的病因病机
        6.1.2 黄腻苔和白腻苔的治则治法
        6.1.3 黄腻苔和白腻苔的诊治经验
        6.1.4 黄腻苔和白腻苔的治疗用药
        6.1.5 黄腻苔和白腻苔的菌群差异
        6.1.6 黄腻苔和白腻苔的形成分析
    6.2 结论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一:黄腻苔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第二代测序技术在口腔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知情通知书
个人简介

(2)黄紫乳膏治疗慢性局限性湿疹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3 研究设计
4 统计结果
讨论
    1 湿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2 黄紫膏组成药物分析
    3 黄紫膏组成药物药理学研究
    4 黄紫膏调节皮肤屏障功能的可能机制
    5 研究结论
    6 本研究的优势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附表
    附录3:临床照片
致谢

(3)健脾除湿清热汤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IL-6水平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完成情况
        1.3 一般资料
        1.3.1 两组性别比较
        1.3.2 两组年龄比较
        1.3.3 两组病程比较
        1.4 治疗前病情组成比较
        1.4.1 两组治疗前EASI评分比较
        1.4.2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1.4.3 两组治疗前瘙痒程度评分比较
        1.4.4 两组治疗前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比较
        1.4.5 两组治疗前及健康对照组血清IL-6水平比较
    2.研究方法
        2.1 病例选择标准
        2.1.1 西医诊断标准
        2.1.2 中医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健康对照组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剔除与脱落标准
        2.1.7 终止/中止标准
        2.2 治疗药物及方法
        2.2.1 治疗组药物组成及方法
        2.2.2 对照组药物及方法
        2.2.3 两组外用药物及方法
        2.2.4 疗程
        2.3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及记录方法
        2.3.1 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EASI)
        2.3.2 中医证候评分
        2.3.3 瘙痒程度评分
        2.3.4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
        2.3.5 血清IL-6检测方法
        2.4 疗效判定
        2.5 随访及复发率
        2.6 安全性评价
        2.7 数据处理
研究结果
    1.临床观察
    2.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3.两组治疗前后EASI评分比较
    4.两组治疗前后瘙痒程度评分比较
    5.两组治疗前后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比较
    6.血清IL-6水平对比
        6.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6水平比较
        6.2 两组治疗后与健康对照组血清IL-6水平比较
    7.两组疗效比较
    8.两组复发情况比较
    9.两组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分析
讨论
    1.慢性湿疹的认识
        1.1 西医认识
        1.2 中医认识
    2.湿疹与血清IL-6关系探讨
        2.1 对IL-6的认识
        2.2 慢性湿疹发病机制与IL-6的关系
        2.3 脾虚湿热证型与IL-6的关系
    3.立法依据
    4.药理及组方分析
        4.1 药理探讨
        4.2 组方分析
        4.3 对照组枸地氯雷他定片
        4.4 丹皮酚软膏
    5.结果分析
        5.1 中医证候治疗结果分析
        5.2 EASI评分分析
        5.3 瘙痒程度评分分析
        5.4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分析
        5.5 血清IL-6水平观察结果分析
        5.6 疗效分析
        5.7 不良反应分析
        5.8 复发率分析
    6.优势与特色
    7.本课题存在问题及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湿疹中西医研究进展
    1.中医研究进展
        1.1 中医古代医家对湿疹的认识
        1.2 中医现代医家对湿疹的认识
    2.西医研究进展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4)消风散在皮肤科应用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自拟湿疮止痒汤治疗湿热型湿疹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湿疹的认识及治疗
        1.1 湿疹中医病名
        1.2 湿疹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1.3 湿疹的中医治法的论述
    2 现代医学对湿疹的研究概况
        2.1 西医对湿疹病名的认识
        2.2 西医对湿疹致病因素及发病病机的研究
        2.3 湿疹的西医治疗概况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及病例选择标准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项目及评分方法
        1.4 疗效判定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疗效评价
        2.3 安全性观察
    3 讨论
        3.1 湿疹止痒汤的制定依据
        3.2 湿疮止痒汤的组成
        3.3 药物分析
        3.4 湿疮止痒汤组方原理
        3.5 临床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研究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慢性湿疹的定义
    第二节 慢性湿疹发病的流行病学
    第三节 现代医学对慢性湿疹的成因探讨
        一、从免疫方面探讨发病机理
        二、从细菌、真菌致敏方面探讨发病机理
        三、从食物致敏方面探讨发病机理
        四、从日常生活接触物质致敏源探讨发病机理
        五、从机体的遗传、生理、疾病因素诱发该病的机制
    第四节 现代医药治疗慢性湿疹的研究进展
        一、西药内服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二、西药外用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第五节 古代医家对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与治疗
        一、古代医家对湿疹的外因描述
        二、古代医家对湿疹的内因描述
        三、古代医家对湿疹定名
        四、古代医家对局部湿疹定名
    第六节 慢性湿疹的中医药进展
        一、中药内服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二、中药外用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三、中药内服联合外用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第七节 现代名医专家对慢性湿疹治疗用药经验
    第八节 民族药物治疗慢性湿疹概况
        一、民族药物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二、民族药物配合中药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第九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进展
        一、中药内服联合西药内服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二、中药内服西药外用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三、中药内服外用联合西药外用概况
        四、中药西药联合外用概况
        五、中药内服联合西药内服配合外用西药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六、单纯药物注射、静脉点滴及联合中西药治疗概况
        七、单用物理治疗、理疗联合中西药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第十节 针刺、针灸联合和其它治疗概况
        一、传统针刺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二、叩刺拔罐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三、自血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四、穴位注射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五、火针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六、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第十一节 选用方药、针刺穴位的依据
        一、滋阴除湿汤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报导
        二、健脾除湿汤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报导
        三、治疗慢性湿疹针刺穴位的临床疗效报导
    第十二节 立题依据
        一、选择患者属于阴虚挟湿证型和脾虚湿蕴证型的依据
        二、选择滋阴除湿汤和健脾除湿汤的依据
        三、选择EPQOLS量表依据
        四、选择针刺的依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内容
    第二节 临床研究
        一、病例临床资料
        二、诊断标准
    第三节 疗效评估
        一、视觉模拟评分法
        二、皮损疗效评价
        三、皮损情况采用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法计分
        四、问卷评价采用慢性湿疹中医生存质量量表
    第四节 实施方法
        一、分组方法
        二、治疗方案
    第五节 观察方法
    第六节 临床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
    第七节 技术路线图
    第八节 研究结果
    第九节 讨论
        一、视觉模拟评分比较
        二、皮损评分和EASI指数评分比较
        三、慢性湿疹中医生存质量量表
        四、皮肤屏障的生理功能与慢性湿疹的关系
        五、皮肤瘙痒的分型和机制
        六、中医止痒的研究进展
        七、治疗慢性湿疹运用针刺止痒的机制
        八、选用穴位对治疗慢性湿疹的有关研究文献报导
        九、临床结果
        十、临床治疗的体会
    第十节 本研究的存在问题和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7)除湿饮冲剂治疗湿热型湿疹的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4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项目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EASI、瘙痒评分比较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4水平变化
    2.3 2组患者疗效比较
3 讨论

(8)湿疹的治疗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治疗
    1.1 经方治疗湿疹
    1.2 近代医家经验
    1.3 复方治疗
    1.4 辨证论治
    1.5 中成药
    1.6 中药针剂
    1.7 中医外治法
2 西医治疗
3 其他疗法
4 讨论

(9)三皮止痒胶囊治疗湿热型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外周血EOS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背景及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包括不适应症和剔除标准)
        2.5 随机分组方法
        2.6 治疗方案及药物
        2.7 主要技术路线
        2.8 观察指标
        2.9 临床疗效判定
        2.10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3.2 两组病例基线分析
        3.3 两组病例疗效观察指标比较
        3.4 两组病例临床疗效评定比较
        3.5 两组病例安全性指标比较
        3.6 不良反应观察
    4. 讨论
        4.1 名老专家特色辨证施治治疗湿热型湿疹六大思想
        4.2 三皮止痒胶囊组方分析
        4.3 湿疹与EOS的相关研究
        4.4 三皮止痒胶囊作用机理初探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1 中医对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古代中医病因病机的论述
        1.2 现代中医医家对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2. 中医对湿疹的辨证论治
        2.1 治疗思路分析
        2.2 分期辨证施治
        2.3 分型论治
        2.4 与微观实验室指标结合的研究
        2.5 剂型改革的治疗
    3. 现代医学关于病因发病机制的研究
        3.1 免疫学机制
        3.2 遗传学的研究
        3.3 微生物与湿疹
        3.4 湿疹与环境因素
        3.5 湿疹与精神心理因素
    4. 湿疹的西医治疗
        4.1 一般预防原则
        4.2 基础治疗
        4.3 系统药物治疗
        4.4 外用疗法
    参考文献
附1 CRF表
附2 操作流程
附3 病例展示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10)除湿饮治疗湿热型湿疹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胃泌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1.1 对湿疹病名的认识
        1.2 对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治法方药的研究
        1.4 中医药治疗湿疹的实验研究
        1.5 总结
    2 现代医学对湿疹的研究概况
        2.1 病因
        2.2 发病机理
        2.3 临床表现
        2.4 病理变化
        2.5 预防及治疗
临床疗效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治疗方法
        1.7 不良反应
        1.8 观察指标
        1.9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疗前疗后EASI积分比较
        2.2 两组疗前疗后瘙痒程度比较
        2.3 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
除湿饮对患者血清胃泌素的影响
    1 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讨论
    1 湿疹病因病机的探讨
        1.1 湿疹与脏腑的关系
        1.2 湿疹与风、湿、热的关系
    2 立法依据与组方分析
        2.1 立法依据
        2.2 组方分析
    3 免疫角度探索湿疹
    4 除湿饮对患者血清胃泌素的影响
    5 问题与展望
        5.1 病因病机深入研究
        5.2 治疗和预防湿疹复发的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四、中药湿疹消冲剂治疗湿热型湿疹65例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腻苔的病因病机与治疗用药及泄泻腻苔菌群结构研究[D]. 齐城成.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黄紫乳膏治疗慢性局限性湿疹临床观察[D]. 胡曼丽.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3]健脾除湿清热汤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IL-6水平影响[D]. 王钰婷.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消风散在皮肤科应用的文献研究[D]. 冯晨.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自拟湿疮止痒汤治疗湿热型湿疹临床观察[D]. 邓韵珊.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6]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研究观察[D]. 麦国威(Mak Kwok Wai).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7]除湿饮冲剂治疗湿热型湿疹的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4水平的影响[J]. 岳致丰,韩雪松,刘晓丹,尹冬.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3(11)
  • [8]湿疹的治疗概况[J]. 王国颖.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17)
  • [9]三皮止痒胶囊治疗湿热型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外周血EOS的影响[D]. 左小红.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04)
  • [10]除湿饮治疗湿热型湿疹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胃泌素的影响[D]. 张帆.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中药石镇消颗粒治疗湿热湿疹65例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