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宁静、永恒

优雅、宁静、永恒

一、淡雅、恬静、隽永(论文文献综述)

潘士强[1](2021)在《汝瓷釉色特征与产品创新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汝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所生产的汝瓷以独特的釉色深受人们的喜爱。而汝瓷釉色中的色彩、肌理和釉面形态特征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呈色机理,更是以独特的方式支撑了汝瓷釉色的视觉和审美表现,更赋予了汝瓷釉色独特的魅力。目前,关于汝瓷釉色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汝瓷窑址的确定,以及汝瓷釉料成分的鉴定方面,对汝瓷釉色特征在产品设计方面的开发力度不足。而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我国陶瓷釉色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有更加清晰的思路和长远的计划。对汝瓷釉色特征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并与产品设计相联系,不仅有助于我们将集工艺和材料最优于一体的汝瓷釉色应用到产品设计中,而且丰富了汝瓷的发展方向,扩宽了产品设计的道路。鉴于此,本文以汝瓷釉色为研究对象,从设计学的角度,运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从物理学和美学的角度分析了汝瓷釉色中的色彩、形态和肌理特征;结合对汝瓷釉色中的设计特点、设计理念和设计趋势的分析,进一步探究以汝瓷釉色特征为指导的产品创新设计方法。本文以汝瓷釉色为研究对象,从设计学的角度,运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从物理的角度和美学的角度分析了汝瓷釉色中的色彩、形态和肌理特征,结合对汝瓷釉色中的设计特点、设计理念和设计趋势的分析,进一步探究以汝瓷釉色特征为指导的产品创新设计方法;通过对汝瓷釉色的设计发展现状的分析,提炼出汝瓷釉色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和过程;对汝瓷釉色特征进行分析、梳理出关键特征,运用用户感知分析和层次分析法,定性与定量法进行结合,将汝瓷釉色的特征要素转化为设计元素,以茶壶设计为例进行证明,并以此进行实践创作,最后,针对实践结果对设计产品进行评估以验证其正确性。通过实验分析与产品设计方法联系起来,使设计的产品能更好的体现出汝瓷釉色特征。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将汝瓷釉色特征融入到产品设计中,对汝瓷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钟小燕[2](2021)在《部编本初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水田园诗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诗词中的一类经典题材,因其独特深厚的教学价值而备受中学语文教材选文的青睐。它不仅可以肩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同时也拥有美学、情感、道德等教学意义。而今新课标重申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新出版的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也着重凸显出山水田园诗的地位,但由于古诗词教学处于趋同化,较少凸显山水田园诗的独特魅力。因此,本文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山水田园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整理归纳与分析特质,再结合当下中学山水田园诗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总结,指出山水田园诗教学的优化路径。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除绪论和结语外,第一章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山水田园诗选编情况进行梳理与分析,从体裁、语体、文体风格三方面探究其文体特征,挖掘其语文教学价值;第二章以山水田园诗教学问卷调查情况的结果为依据展开分析,寻求其现存不足之处,剖析问题归因;基于上述现存问题及原因,第三章力求从多元的角度提出山水田园诗教学的优化策略,希望能为山水田园诗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魏若男[3](2020)在《唐代咏书斋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唐代,缤纷多彩的士人活动往往发生在书斋这一独立的空间之中。书斋读书、着述、书画、鉴赏、谋划等活动可见诸唐代的各种文献记载。而更为重要的是,书斋在这些活动中已不再仅仅充当着士人生活的主要背景,而是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正所谓:书斋即小世界,世界即大书斋。作为唐代士人不可或缺的生活空间,书斋展现了一代士人的日常生活常态,并由此塑造着他们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思维方式与审美倾向。而书斋自身,也在唐代经历着从物质空间到精神性建构的历程,同时,又在文学的书写与呈现中成为具有独特意趣的审美对象。目前,学界针对唐代咏书斋诗的研究探讨还稍显薄弱,在此背景下,本文就唐代题咏书斋诗篇的创作基本情况入手,详细观照有唐以来题咏书斋相关诗歌的增多现象,进行时代演进与发展流变的详尽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对唐代咏书斋诗进行内容旨趣分类及其艺术风神分析,最终阐述总结唐代咏书斋诗繁盛的原因,如此可使人们对唐代咏书斋诗能够有更加深刻的认知。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唐代咏书斋诗创作的基本情况进行考述,详尽梳理书斋的起源、发展、演变及其分类,咏书斋诗的数量和重点作家队伍及咏书斋诗的时代演进与发展流变进行客观的梳理把握,侧重点主要集中在:从有唐以来,题咏书斋相关诗歌的增多现象,由初唐、盛唐、中唐再到晚唐的演进发展,所导致的书斋诗歌的流变,依照不同时期延伸出来的特点展开分析。为下文唐代咏书斋诗的分析研究做铺垫。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唐代咏书斋诗进行细致类型分析解读,为探究唐代咏书斋诗所蕴含的情感特征和艺术特色打下基础。唐代咏书斋诗的内容旨趣包括:忧国忧民、愁绪满怀(诗人立志的地方);平心静气、悦目乐心(诗人致知的地方);闲适怡然、妙悟雅致(诗人雅致的地方);幽思戚戚、独孤怅惘(诗人寄居的地方);超脱世俗、归隐山林(诗人沉潜的地方)五个部分,并分别加以分析论述。第三部分是对唐代咏书斋诗的艺术风神进行分析考察,并从书香墨趣的意象选取、格调雅化的意境营造、韵致别趣的典故运用、禅道空灵的哲学思辨、含蓄隽永的语言风格五个方面入手进行论述,阐明唐代咏书斋诗的艺术风神。第四部分主要是分析唐代咏书斋诗繁盛的原因所在:唐朝开科举取士风向,官私教育的兴起与发展,政治仕途不得志及社会局势的严峻,以及儒学、佛禅、老庄道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第五部分主要是就唐代咏书斋诗的文学史意义与社会价值展开分析,其对后世诗歌题材范围的扩大、审美内涵与蕴藉递进的梳理和创作理念与意趣的影响都有所涉及。总之,对于唐代咏书斋诗全方面的挖掘研究,可见其情感意蕴的精髓所在,为诗歌题材的扩大与传承提供了全新的切入角度,有利于丰富我国古典诗歌的意趣蕴藉,成为诗歌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抹亮色。

卜维芳[4](2020)在《华岩花鸟画中“八哥”艺术造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喦作为清朝全盛时期“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花鸟成就最高,兼善人物、山水、草虫。作为一位特殊的文人职业画家,虽一生都在艰难困苦中挣扎,但是他安贫守志,一生创作了大量雅俗共赏的花鸟绘画作品,流传十分广泛,其中尤以八哥题材作品较多,成为后世模仿的范本之一。华喦与古人相比,他的八哥题材作品技法新颖,色彩淡雅,画面构图较奇险且丰富。他对八哥的描绘不仅能看出前人的身影,更能感受到他的革新,切入现实,塑造了生机勃勃的八哥形象,唤起人们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作为职业画家,他不一味的迎合市场的需求,在反映了大众的审美趣味之上加以升华,作品不仅雅俗共赏还着重表现文人趣味。因此他的八哥作品获得了当时及后世文人和市民阶层的普遍喜爱。本文通过对华喦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的经历等因素的梳理,从多方面探究华喦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集宋、元、明、清诸家之长,师古人之心,注重“写生”在总结中提炼,从而形成了造型独特、笔墨柔韧、色彩静雅、构图新颖的八哥作品风格。通过对华喦八哥作品造型风格特点的分析,探析其对海派及现当代花鸟画家的影响,归纳华喦八哥作品在中国花鸟画中的历史地位和独到之处。

张雪琦[5](2020)在《晚清秦祖永《桐阴论画》之画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晚清画论家、书画家秦祖永及其品评着作《桐阴论画》为中心,对其绘画品评特征和鉴赏观进行研究。笔者结合传统绘画品评理论,从其画学着作和绘画风格两个方面入手,分析秦祖永绘画理论的价值与意义,充实对秦祖永的研究内容,丰富晚清画品的整体认识。秦祖永一生着述颇丰,传世着作有《桐阴论画》《桐阴画诀》《画学心印》等。他的山水画师法“四王”,现存绘画作品有50多幅。基于丰富的绘画创作与鉴赏收藏的经验,他以一位鉴赏家的眼光品评明清时期三百六十位画家和画作,以“大家”“名家”区分画家境界高下,以“逸”“神”“妙”“能”四品区分画家之间笔墨风格的不同,对绘画品评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打破了传统画品中“三品”“四品”的品评模式,丰富了晚清的画学内容。

刘莹[6](2020)在《中学语文郁达夫教学拓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郁达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他的作品在文学性和思想性上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本文以构建郁达夫多维形象为切入点,对其入选教材的作品进行教学拓展和示范,并在此基础上将郁达夫教学与文学批评方法、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相结合,旨在深度解读教材所选作品的人文内涵和艺术价值,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本论文分为绪论、正文三章及结语五个部分。绪论主要概述了选题的缘起与价值、郁达夫研究新动态与教学现状研究、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章是中学语文教学郁达夫的多维形象塑造。由于郁达夫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体裁单一,学生难以对郁达夫形成全面、准确的认识,故本章总结了实际教学中凸显的郁达夫散文家形象,并对其小说家、诗人、译着和爱国主义者身份进行了拓展。第二章是中学语文教材中郁达夫作品的教学拓展研究。本章概括了郁达夫写景抒情散文目前的教学困境,并分析了其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江南的冬景》、《故都的秋》和《钓台的春昼》三篇文本的教学拓展方案,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意见。第三章是郁达夫教学拓展研究的方法及意义。本章首先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两种鉴赏方法运用到郁达夫教学中,继而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的“任务群”概念,将郁达夫教学以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呈现出来,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文本的教育价值,让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全面发展。结语部分总结了全文内容,并提出了关于郁达夫教学拓展研究的思考与憧憬。

郝彤[7](2020)在《青绿山水画审美维度的演变赵伯驹青绿山水画文人审美倾向性的探析》文中指出隋唐以来,山水画从起教化作用的宗教壁画中脱离出来,功利性色彩的衰减,为文人精神的抒发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空间,并逐渐成为推动山水画创作的主导力量。文人精神的内涵包含了士人阶层的情绪、个性、思维方式、文化修养以及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内容,并且反映着相应的时代特征。董其昌创立的文人山水画的体系占据了明清以来的山水画坛审美的主导地位,还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南北宗论”,将山水画划分为以文人山水画为代表的“南宗”流派和以青绿设色形式为主的“北宗”流派,并围绕二者展开类比分析。后世对董氏“南北宗论”的解读存在一定的局限和误区,片面地崇尚文人山水画,贬斥青绿山水画的审美偏见,进而推断青绿山水画中缺乏文人精神的表达,属于强调技巧的工匠之作。重新审视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文人精神的表达始终贯穿其中,并随着时代审美风尚的变更,体现出丰富多样的个性特质。本文拟定选取两宋之交这一青绿山水画发展过程的转折时期中的杰出代表人物赵伯驹进行研究,分析其青绿山水画艺术风格中文人审美倾向的体现,通过探讨赵伯驹青绿山水画中蕴含的文人精神特质与后世文人审美心态流变之间的关联,搭建青绿山水画与文人山水画互通的纽带,尝试构建文人山水画视角下的青绿山水的审美维度,证明青绿山水画在意境表达、选材立意、设色造型等方面的营造中都有文人精神的渗透,故而青绿设色或水墨写意仅是艺术表现形式的区别,并不能作为衡量山水画格调雅俗、高下的审美标准。回溯至山水画的源头,其实并无青绿、水墨;富贵、隐逸的区分,文人借绘画表达胸臆是个体主观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关于青绿山水画的审美应当摒除后世主流价值观念带来的思维定式,将关注点置于青绿山水画包蕴的文化内涵、审美意趣、美学理念等方面内容,为当下青绿山水画的创作和鉴赏衍生出别样的审美视角。

俞蒙蒙[8](2020)在《赵文哲诗歌研究》文中指出赵文哲是清中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与王昶、钱大昕等人并称“吴中七子”。其一生创作丰富,在清诗史上占有一定地位。首先,赵文哲家族在当时江南地区尚文的大环境下,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艺文世家,为其学习与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赵文哲早年游学于吴中地区,从学于沈德潜,论诗受到沈德潜“格调说”的影响,同时又受到王士禛“神韵说”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既不似沈德潜一般诗教色彩浓厚,与王士禛相比,又更加兼收并取。他论诗以辩体的方式为主,推崇五言诗,同时不排斥七言诗,尊唐而不废宋,提倡温柔典雅的诗风,注重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其一生大致分为:游学吴中、在京为官和从军西南三个时期。每一时期,由于生活环境和交游的不同,诗歌创作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其创作以乾隆三十三年(1768)从军西南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以描写江南地区山水景物、文人集会、题写书画作品、以及同僚好友之间的唱和为主,风格清新隽永,平正典雅。后期创作眼界大开,描写了西南地区奇异的山川风物、民族风情,同时也记述了当时的战争情况,语言生动奇特,为清代的民俗学研究及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后期创作中饱含了诗人罢官之后,一路行来的复杂心情,深挚悲慨,为人称道。乾隆三十八年(1773),赵文哲因木果木之战战败,不愿弃军而逃,与主帅温服一同殉难,年四十九岁。他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诗歌作品,其忠义的精神也会一直激励着我们。

郭书[9](2019)在《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及其审美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观造型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的创作载体微小,以精致为审美标准,以“微不失真、微不失韵”为创作要求,以“小中见大、微中见宏”为艺术特征,其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微雕、微画、微型建筑与微缩景观等。相较于国外的相关研究,“微观造型艺术”在我国学术界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学术概念,与其相关研究零散地见诸于“微雕艺术”“鼻烟壶艺术”“内画艺术”“微缩模型艺术”等工艺美术领域。造成这一研究惯性的原因大致有二:第一,对于“微观造型艺术”,学界沿袭传统批评观点,始终认为其“技”大于“艺”,进而顺其自然地从技法、工艺来看,将其按照“雕刻”“绘画”“建筑”做分类探讨。第二,对于微观造型的艺术性、审美性、文化价值缺少必要的观照,致使对它的研究也就仅停留在了“技”的层面。近些年,无论在收藏市场还是文创产业、工艺品市场,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都展示出了较强的影响。因此,无论是从创作,还是从理论批评的角度考虑,都有必要打破这种将微观造型艺术作工艺技法分类的研究模式。基于此,文本以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为考察对象,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79年至今,微观造型艺术的艺术形态、文化价值与审美特征作细致研究。尝试在新时代语境下,发掘其艺术格局与当代价值,就其发展困境与对策提出有益思考。极往知来,中国微观造型艺术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时期。尽管人类很早就意识到了小型器物所独有的精致之美,但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刻意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加以发展。最初微观造型艺术是在大型劳动工具、器物或图像中出现的微观形状或精细装饰,更多是作为一种依附而出现。宋元时期,手工行业趋向精工细作,微观造型艺术发展所需的外部条件开始成熟。同时,微观造型艺术因其承载介质的微小,在审美感受与“隐逸文化”更加契合,也符合这一时期的审美取向,人们渴望探索更加精妙小巧的微观艺术。由此,微观造型艺术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与艺术感染力被唤醒,它开始脱离其他大型艺术,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态。手工艺人也开始挑战人类“微”的极限,不同材质、不同技法、形态越来越趋微的艺术品相继出现。至明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形成了一次创作高峰,其中核雕艺术家王叔远技艺精湛,广为人知。清代至民国时期,中国微观造型艺术又一次出现了创作的高峰,不仅创作材料愈加丰富,技术上更加成熟,而且品种增多,作品数量也进一步增加,并渐渐形成了独立的、各具特色的地方性创作群体,涌现出的名家名作更是不胜枚举。新中国成立后,手工艺行业摆脱了落后的生产关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一化三改”总路线的指导下,微观造型艺术得到了国家大力扶持,手工艺人社会地位提高,传承关系更加开放,艺术家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创作题材更突出时代特色。改革开放后,微观造型艺术经历了改革的短暂阵痛,随即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多种企业形态并存,国际交流增多,发展更加开放多元。进入新世纪,随着传统微观造型艺术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微观造型艺术出现了产业化、品牌化发展趋势,艺术创作更为活跃,交流、展览形式更加多样。新时代以来,国家赋予了传统手工艺崭新的内容与使命,微观造型艺术不仅满足着当下我国人民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也为促进我国经济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对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的艺术家及重要作品进行梳理是本文重要内容。自1979年开始,为保护传统工艺美术,国家开始组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评选。截止到2018年,共举办了七次,期间一共产生了531位大师,其中微观造型艺术领域诞生了20位。可以说,这20位大师是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承上启下的一代,他们大多师承建国初期的“老艺人”(建国初期,国家对旧中国走过来的工艺美术名家授予“老艺人”称号,为当时工艺美术领域最高荣誉),改革开放前后又培养了大批学生,这些艺术家当之无愧为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创作与推广的中流砥柱。本文以这20位中国美术大师及其传承关系为主线,同时兼顾其他艺术家及作品,就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家群体构成,重要流派及其创作风格,创作题材与作品系列以及创作材料、技法、工具做细致考察,进而对其当代风格和创作特征加以总结和概括。纵观中国工艺美术史,不同时期微观造型艺术都诞生了精美绝伦、叹为观止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中国工匠高超技艺的体现,更是中国文化与审美趣味的集中表达。它作为宏阔包容的中国文化象征,气韵生动的中国艺术象征,精致细腻的中国工匠精神象征成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其中蕴含的“物以载道”的伦理观、“天时地气”的生态观、“材美工巧”的技术美学和“手作温度”的生命观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的思想内涵。特别是近年,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增多,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已经成为了跨文化传播交流的“文化符号”。并且,它不仅作为一种图像符号被认知,其隐含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思想也成为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资本,在对外交流中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新世纪以降,随着科学技术介入艺术创作过程,微观造型艺术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方面原有手工艺作品的“原真性”被弱化,“光韵”衰竭,另一方面艺术作品的“现实活力”又得到增强,而这些变革都与当代生活中大众意义的增强密不可分。机械复制时代的微观造型艺术积极与当代生活融合,开始出现“大众化”“功能化”“趣味化”的创作倾向。微观造型艺术由于作品尺寸的特殊,其审美特征也大大有别于其他大型艺术。特别是,由于微观造型艺术展示性较弱,对其审美接受心理,艺术欣赏过程中审美愉悦产生的方式及原因作深入考察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对于微观艺术的审美接受来源于“小之美”,大型艺术使人“崇拜”,而小型艺术令人“喜爱”。面对微观造型艺术,观者不会存在压力,有时为了欣赏到微小的作品细节,会希望能够将其放在手中,仔细赏玩,而这时更多的是喜爱之情。其次,微观造型艺术的审美接受和观赏者意识到创作这件作品的难度有着紧密关系。一件微观造型艺术作品其创作过程越困难、越复杂,受众对于这件作品的认同程度越高。从这一角度来说,受众对于微观造型艺术的接受不仅来自于作品本身,对于作品创作过程的理解也十分重要。再次,微观造型艺术欣赏方式是独特的,观赏者将作品置于眼睛近处,有时甚至需要借助光学放大设备的帮助,这时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作品的欣赏中,将外界环境排除在外,而这种“小视界”的审美过程也影响微观造型艺术的审美感受。最后,艺术品消费的商业化驱动也促进了微观造型艺术的审美接受。任何一门艺术都离不开他的欣赏群体,相较其他大型作品,微观造型艺术明显小众很多,因此拓展它的受众是十分必要的。这需要艺术界的共同努力,包括艺术家对微观造型艺术再认识,媒介对微观造型艺术再讨论,转变思想推动微观造型艺术再发展等。在此基础上,从中国微观造型艺术的历史问题和现实境遇出发,对其受众拓展提出思考。

郝嘉懿[10](2020)在《以“中和之美”思想为理念的室内空间设计探究》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传统美学一直是古代艺术家进行创作和设计的理论原则。当今社会,现代人在追求物质功能的同时更加渴望精神文化层面的满足,儒家美学思想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现代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儒家美学的诸多标准中,“中和之美”是最基本的思想,因此在艺术设计领域中,通过对“中和之美”思想的学习和研究,探讨其在传统建筑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含义,深入了解传统建筑室内设计中运用儒家“中和之美”思想的设计思维与手法,将其精髓融入到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这不仅给创作的内容带来生机,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亦可将现代室内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为现代室内空间设计提供更坚实的理论意义。本文通过资料分析法、例证法和归纳法,对“中和之美”的产生发展进行了简要概述,深入分析“中和之美”思想的本质特征,具体包括礼乐之治、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天地人和、“时中”原则等审美观念。对影响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因素、中国传统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概括总结,明晰中国传统建筑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审美特征。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中和之美”思想在中国古代建筑室内设计中的具体运用,从皇家宫殿、宗教庙宇、居民住宅、装饰陈列等方面详细例证。同时,为了寻求传统美学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切入点,本文对现代室内设计的概念、遵循的原则进行了探析,总结归纳了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审美需求,并与传统建筑室内设计遵循的原则进行比对,在此过程中探析“中和之美”这一思想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局限性。通过以上讨论分析,探究“中和之美”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可视化应用,概括提炼传统美学思想于现代室内空间设计相交融的原则,例如形式与功能统一原则、生态原则、适度原则、创新精神等等。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基础上设计出“中和之美”思想影响下的现代室内空间设计案例。

二、淡雅、恬静、隽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淡雅、恬静、隽永(论文提纲范文)

(1)汝瓷釉色特征与产品创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内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汝瓷及其釉色概述
    2.1 汝瓷概述
        2.1.1 汝瓷概念界定
        2.1.2 汝瓷的发展历程
    2.2 汝瓷釉色概述
        2.2.1 汝瓷釉色概念界定
        2.2.2 汝瓷釉色烧制及工艺特点
    本章小结
第3章 汝瓷釉色特征分析
    3.1 实验准备
        3.1.1 实验样本
        3.1.2 测试方法
    3.2 汝瓷釉色的色彩分析
        3.2.1 色调分析
        3.2.2 饱和度和明度分析
    3.3 汝瓷釉色的形态分析
        3.3.1 表面形态分析
        3.3.2 结构形态分析
    3.4 汝瓷釉色的肌理分析
        3.4.1 开片分析
        3.4.2 气泡分析
    3.5 汝瓷釉色的设计分析
        3.5.1 汝瓷釉色的设计特点
        3.5.2 汝瓷釉色的设计理念
        3.5.3 汝瓷釉色的设计趋势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汝瓷釉色特征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
    4.1 汝瓷釉色特征在产品设计中的发展现状
    4.2 汝瓷釉色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的研究方法与过程
    4.3 基于汝瓷釉色特征的产品设计实践
        4.3.1 汝瓷釉色特征中特征要素的提取
        4.3.2 汝瓷釉色特征中设计元素的转化
        4.3.3 具有汝瓷釉色特征产品设计实践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插图注释
附录1 240 个陶瓷茶壶样本
附录2 陶瓷茶壶样本评测调查问卷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附件

(2)部编本初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古诗词的重要价值
        二、山水田园诗教学的重要性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研究现状
        二、山水田园诗教学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山水田园诗探析
    第一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山水田园诗的选编研究
        一、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山水田园诗的选编情况
        二、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山水田园诗的选编分析
    第二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山水田园诗的文体特征
        一、体裁特征
        二、语体特征
        三、文体风格
    第三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山水田园诗的语文教学价值
        一、审美教育价值
        二、情感教育价值
        三、道德教育价值
第二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山水田园诗教学现状探究
    第一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山水田园诗教学问卷调查
        一、关于初中生学习山水田园诗的情况问卷调查
        二、关于初中生对山水田园诗教学的反馈情况问卷调查
    第二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山水田园诗的教学问题分析
        一、学生方面
        二、教师方面
    第三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山水田园诗教学问题归因
        一、文本解读有偏差
        二、教学方法陈旧且单一
        三、中考风向标的压力
        四、教师语文专业素养不高
第三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山水田园诗教学策略研究
    第一节 基于各方因素,确定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
        二、教学内容要立足教材选编
        三、教学内容要抓住文体特征
        四、教学内容要紧扣文本特点
        五、教学内容要顺应学情
    第二节 优化方法,激发兴趣入景
        一、别出心裁的创设情境
        二、声情并茂的有效诵读
        三、绘声绘色的多元活动
        四、感染力强的诗意语言
    第三节 总结提升,拓展内涵出景
        一、本源性探讨
        二、对比教学
        三、主题教学
    第四节 读写结合,发散思维创景
        一、把握特色表达,凸显情感哲思展开改写
        二、再现诗歌意境,巧妙布局谋篇展开仿写
        三、汲取经典之处,阐发感想展开独立创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于初中生学习山水田园诗的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B 关于初中生对山水田园诗教学的反馈情况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唐代咏书斋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溯源明之承继——唐代咏书斋诗创作的基本情况
    (一)书斋名称的起源、演变及其分类
        1.书斋名称的起源
        2.书斋名称的演变
        3.书斋名称的分类
    (二)唐代咏书斋诗的数量和重点作家
    (三)唐代咏书斋诗的时代演进与发展流变
        1.初唐时期:走进书房成一统
        2.盛唐时期:天地乾坤一斋间
        3.中唐时期:更是心斋繁盛时
        4.晚唐时期:斋中静默怀古情
二、意蕴喻之雅境——唐代咏书斋诗的内容旨趣
    (一)“西风虚见逼,未拟问京师”——忧国忧民以立志
    (二)“拥褐坐茅檐,春晴喜初日”——悦目乐心以致知
    (三)“曾逢异人说,风景似桃源”——闲适怡然以雅致
    (四)“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幽思戚戚以寄居
    (五)“羡君栖隐处,遥望白云端”——超脱世俗以沉潜
三、素笺抒之翰墨——唐代咏书斋诗的艺术风神
    (一)书香墨趣的意象选取
        1.“池满风吹竹,时时得爽神”——清幽淑静的意象
        2.“榻静几砚洁,帙散缣缃明”——文雅精致的意象
        3.“黑处巢幽鸟,阴来叫候虫”——惬意安然的意象
    (二)格调雅化的意境营造
        1.素有朴实淡雅,兼有田野情趣——草堂
        2.始于古典雅质,显于玲珑多姿——书阁
        3.内蕴书声琅琅,外呈绿满庭前——读书台
        4.令人气藏致敛,宜人静心攻读——书室、书庵
    (三)韵致别趣的典故运用
    (四)禅道空灵的哲学思辨
    (五)含蓄隽永的语言风格
四、时代使之所然——唐代咏书斋诗繁盛的原因
    (一)重视科举的世风指引文士书房苦读
    (二)官私教育的兴盛丰富文士书房藏书
    (三)政治仕途的叵测致使文士书房寄寓
    (四)社会局势的动荡驱策文士书房蓄势
    (五)儒释道学的融彻贯穿文士书房思忖
五、赋诗传之名世——唐代咏书斋诗的文学史意义与社会价值
    (一)拓展了诗歌题材的范围与对象
    (二)彰显了诗歌审美的内涵与蕴藉
    (三)发扬了诗歌理趣的价值与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华岩花鸟画中“八哥”艺术造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创新点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三)学术价值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
第二章 华喦的生平概述
    一、时代背景
    二、华喦的生平
第三章 华喦花鸟画作品中八哥的造型成因
    一、华喦八哥作品的造型风格特征
    二、华岩八哥作品的造型风格形成的原因
        (一)受恽寿平治学思想的影响
        (二)受隐逸思想的影响
第四章 华喦花鸟画作品中八哥的造型风格解析
    一、对前人八哥作品造型风格的继承
        (一)对宋代徽宗的继承
        (二)对元代王渊的继承
        (三)对明代唐寅的继承
        (四)对清代八大的继承
    二、华喦八哥作品造型风格的创新
        (一)运动视角
        (二)构图方式
        (三)用笔技法
        (四)文人情怀
第五章 华喦的八哥作品对后世的影响
    一、对海派画家的影响
    二、对现当代画家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晚清秦祖永《桐阴论画》之画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理论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晚清以前画品着述概况
    第一节 六朝至宋绘画品评模式
    第二节 明清画品呈现以风格论画的特征
第二章 秦祖永及其艺术成就
    第一节 秦祖永其人
    第二节 秦祖永画学着作
        一、《桐阴论画》
        二、《桐阴画诀》
        三、《画学心印》
    第三节 秦祖永绘画风格
        一、“博览诸家”“专宗一二”
        二、以清逸为旨
        三、以淡为尚
第三章 秦祖永的绘画品评特征
    第一节 以“大家”“名家”界定画家
    第二节 逸、神、妙、能由等第转化为风格特征
        一、“神而兼逸”
        二、“能而兼逸”
        三、“神能兼擅”
        四、妙中有逸
    第三节 秦祖永的绘画鉴赏观
        一、以“逸”论画
        二、随人作画终后于人
        三、薄画工而进士大夫
结论
附录1 秦祖永主要传世作品
    秦祖永主要传世作品
    秦祖永《桐阴论画》中画家梳理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致谢

(6)中学语文郁达夫教学拓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价值
    二、郁达夫研究新动态与教学研究现状
        (一) 郁达夫文学作品研究
        (二) 郁达夫文学活动研究
        (三) 郁达夫教学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中学语文教学中郁达夫多维形象塑造
    第一节 中学语文教学中凸显的散文家形象
        一、写景抒情散文的艺术魅力
        二、郁达夫散文的多种样式
    第二节 中学语文教学中遮蔽的多重面相
        一、作为小说大家的郁达夫
        二、作为旧体诗名家的郁达夫
        三、作为翻译家的郁达夫
        四、作为爱国主义者的郁达夫
第二章 中学语文教材中郁达夫作品教学拓展
    第一节 郁达夫写景抒情散文教学困境
    第二节 《江南的冬景》教学拓展:以乐景写哀情
    第三节 《故都的秋》教学拓展:文本的内在张力
    第四节 《钓台的春昼》教学拓展:“隐士”与“斗士”的冲突
第三章 郁达夫教学拓展研究的方法及意义
    第一节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在郁达夫教学拓展中的运用
    第二节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在郁达夫教学拓展中的运用
        一、《2017年新课标》任务群与群文阅读的相关阐述
        二、郁达夫与“群文阅读教学”的结合
    第三节 郁达夫教学拓展研究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二、丰富学生审美体验
        三、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青绿山水画审美维度的演变赵伯驹青绿山水画文人审美倾向性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现状及选题缘由
    二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三 研究价值及意义
引言
第一章 唐宋时期文人精神在青绿山水画中的发展脉络
    第一节 缘起——雍容富丽、气吞大荒的隋唐盛世审美趣味
    第二节 生发——古朴清润、萧疏隐逸的宋代文士心境
    第三节 唐宋时期青绿山水画中文人精神之旨归
    注释
第二章 文人审美心态在赵伯驹青绿山水画风格中的具体表现
    第一节 赵伯驹青绿山水画中物象的造型特征
    第二节 赵伯驹青绿山水画中设色手法的艺术特征
    第三节 赵伯驹青绿山水意境表达的美学理念
    第四节 赵伯驹青绿山水画风格中的文心归向
    注释
第三章 文人画视角下赵伯驹青绿山水画的文心旨归
    第一节 赵伯驹青绿山水画的审美意趣
    第二节 文人山水画的审美意趣
    第三节 文人山水画与赵伯驹青绿山水画的文心归向
    注释
第四章 青绿山水画文人性审美维度下审美认知的重构
    第一节 南宋以后青绿山水画中的文心流变
    第二节 文人性审美视角下青绿山水画审美心态的归向
    第三节 文人性审美维度下青绿山水艺术理念对当今艺坛的启示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8)赵文哲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赵文哲家世生平及交游考
    第一节 赵文哲家世考
    第二节 赵文哲生平考述
    第三节 赵文哲交游考
第二章 赵文哲的诗学思想
    第一节 诗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诗学思想的特点
第三章 《媕雅堂诗集》与赵文哲前期创作
    第一节 江南地域特色与文人生活的书写
    第二节 清新隽永,平正典雅的风格
第四章 《娵隅集》及后期诗歌创作
    第一节 诗歌题材的丰富与拓展
    第二节 艺术上的进益与转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赵氏家族世系图 (一至八世)
    赵文哲家族直系亲属图
    赵文哲本家世系图
附录2 赵文哲诗歌补遗(据乾隆十八年《七子诗选》补录)
附录3 赵文哲年谱简编
致谢

(9)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及其审美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标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中国微观造型艺术概念界定及历史演进
    第一节 微观造型艺术相关概念界定
        一、微观
        二、造型艺术
        三、微观造型艺术
        四、当代微观造型艺术形态构成
    第二节 中国微观造型艺术的历史演进
        一、微观造型艺术的雏形期(原始社会——唐代)
        二、微观造型艺术的发展期(宋代——明代)
        三、微观造型艺术的兴盛期(清代——民国初期)
        四、微观造型艺术的再发展(建国至今)
第二章 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家与艺术作品
    第一节 艺术家群体构成
        一、社会分工
        二、习艺经历
    第二节 重要流派及其创作风格
        一、微雕艺术流派
        二、微画艺术流派
    第三节 创作题材与作品系列
        一、传统工艺美术题材再运用
        二、名着、名作微观再创作
        三、古代建筑与空间场景微观再现
        四、现实主义题材
    第四节 创作材料、技法与工具
        一、创作材料
        二、创作技法
        三、创作工具
第三章 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作为“象征符号”的传统微观造型艺术
        一、中国文化的象征
        二、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象征
    第二节 机械复制时代微观造型艺术的“大众化”
        一、当代微观造型艺术的生存语境
        二、“光韵”的衰竭与重现
        三、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下微观造型艺术的革新
第四章 当代微观造型艺术美学
    第一节 微观造型艺术的美学特征
        一、微观之美
        二、奇特之美
        三、神秘之美
        四、精致之美
        五、形态之美
        六、色彩之美
    第二节 形式美法则在微观造型艺术的应用
        一、变化与统一
        二、对比与调和
        三、比例与尺度
        四、对称与均衡
        五、过渡与呼应
        六、主从与重点
        七、轻巧与稳定
        八、条理与秩序
        九、节奏与韵律
        十、古韵与时尚
    第三节 当代微观造型艺术的审美接受
        一、“小之美”的审美心理
        二、期待视野中的“苛刻的艺术”
        三、“小视界”与“小世界”的审美过程
        四、商业化驱动下的艺术接受
结语 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的受众拓展
    一、受众结构与特征
    二、当代微观造型艺术受众的拓展方式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以“中和之美”思想为理念的室内空间设计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中国室内设计发展的趋势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课题研究内容
        1.4.2 课题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和之美”思想概述
    2.1 “中和”的解析
        2.1.1 “中和”的产生
        2.1.2 “中”、“和”与“中庸与中和”概述
    2.2 关于“中和之美”的阐释
        2.2.1 “中和之美”的概述
        2.2.2 “中和之美”的本质特征
    2.3 “中和之美”的社会重要性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和之美”在中国传统建筑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3.1 “中和之美”思想特征在传统建筑室内空间中的运用
        3.1.1 “时中”特征影响下的建筑室内空间设计
        3.1.2 “文质彬彬”特征影响下的建筑室内空间设计
        3.1.3 “天地人和”特征影响下的建筑室内空间设计
        3.1.4 “礼乐和谐”特征影响下的建筑室内空间设计
    3.2 对“中和之美”思想有创造性继承的典型成功案例分析
        3.2.1 北京香山饭店
        3.2.2 山西太原晋国宗祠
    3.3 小结
第四章 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之特征
    4.1 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之界定
    4.2 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之发展
    4.3 现代室内空间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4.4 现代室内空间设计的审美需求
        4.4.1 现代室内空间设计提倡“绿色”
        4.4.2 现代室内设计提倡“自然”
        4.4.3 现代室内空间设计提倡“简洁”
        4.4.4 现代室内设计提倡“审美”
        4.4.5 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个性化”需求
    4.5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局限性
        4.5.1 “对称均衡”对现代室内设计追求“个性时尚”的局限
        4.5.2 严明的等级制度与现代室内设计中自由、平等的观念不符
    4.6 小结
第五章 “中和之美”思想与现代室内空间设计的融合
    5.1 “中和之美”思想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可视化运用
    5.2 “中和之美”思想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应用的案例分析
        5.2.1 梁志天全新白色办公室
        5.2.2 上海金地格林世界样板间
    5.3 “中和之美”思想与现代室内空间设计的融合原则
        5.3.1 注重情感,以人为本
        5.3.2 生态原则
        5.3.3 适度原则
        5.3.4 功能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5.3.5 设计中的创新精神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和之美”思想理念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综合性应用
    6.1 “中和之美”思想影响下的综合式会所设计
        6.1.1 研究目的
        6.1.2 设计说明
        6.1.3 设计方案
        6.1.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全文总结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八章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录

四、淡雅、恬静、隽永(论文参考文献)

  • [1]汝瓷釉色特征与产品创新设计研究[D]. 潘士强.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2)
  • [2]部编本初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学研究[D]. 钟小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唐代咏书斋诗研究[D]. 魏若男.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华岩花鸟画中“八哥”艺术造型研究[D]. 卜维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5]晚清秦祖永《桐阴论画》之画品研究[D]. 张雪琦.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6]中学语文郁达夫教学拓展研究[D]. 刘莹.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7]青绿山水画审美维度的演变赵伯驹青绿山水画文人审美倾向性的探析[D]. 郝彤.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20(08)
  • [8]赵文哲诗歌研究[D]. 俞蒙蒙.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及其审美文化研究[D]. 郭书. 吉林大学, 2019(02)
  • [10]以“中和之美”思想为理念的室内空间设计探究[D]. 郝嘉懿.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优雅、宁静、永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