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

建造

一、Building(论文文献综述)

李桃,严小丽[1](2022)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系统及作用机制》文中指出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是复杂的系统,关乎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本文基于产业发展与协同学理论,构建二者协同发展系统,分析协同发展的内涵及系统结构;在此基础上,构建协同发展概念模型,运用结构方程实证研究系统内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环境、建造要素、企业、产业与系统协同发展等潜变量之间具有四条作用路径;产业对二者协同发展水平具有显着直接影响,而建造要素、企业、环境则通过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产业标准等间接影响二者协同发展。研究结果明确了二者协同发展作用机制,为政府相关政策制定及企业实践提供了依据。

窦玉丹[2](2020)在《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是当下全球范围的研究热点和共同目标,装配式建筑作为新型建造方式的重要载体,具有节能减排、质量优良和高效集约等优势,有助于建筑业的转型升级。装配式建造技术驱动装配式建筑发展,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突破组织边界,实现技术在组织间的合作共享,促进通用技术体系的建立,有效降低建造成本,是装配式建造技术从研发到应用、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然而,由于缺乏理论指导,装配式建造技术扩散效率低且效果不佳,规模经济实现困难,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本文以装配式建造技术为研究对象,基于技术扩散理论、博弈论与复杂网络理论,揭示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要素驱动机理、主体决策过程及网络演化特征,逐层深入,系统开展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机制研究,为装配式建造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从主体、客体与环境三个维度,识别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的企业间交互、中企交互、消企交互、政策干预、网络权力及技术通用性共6个驱动要素,并提出前三个要素对扩散绩效具有显着的直接驱动作用,后三个要素对扩散绩效存在显着间接驱动的理论假设;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证伪中企交互与消企交互对扩散绩效直接驱动作用的显着性,明确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的4个关键要素为企业间交互、政策干预、网络权力及技术通用性;深入剖析企业间交互与扩散绩效关系中技术通用性的调节效应以及网络权力与政策干预的复杂中介效应,厘清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关键要素的交互关系及驱动机理,明确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的动因。将识别的企业间交互、政策干预、网络权力及技术通用性4个关键要素引入主体决策过程,论证主体决策过程存在的演化博弈与动态博弈关系;通过竞争者与合作者演化博弈,阐明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主体决策同时受制于自身及其合作者的扩散总收益;剖析直接补贴、间接补贴与装配率指标要求三种监管政策对主体决策的影响机理,发现政策变量拐点的存在;借助Stackelberg博弈,求解博弈主体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采用智能算法分析算例,量化扩散主体决策与政府监管政策的协同优化,揭示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的微观机理。基于持续发生的主体决策,从企业择优选择合作者视角,将识别的企业间交互、政策干预、网络权力及技术通用性4个关键驱动要素引入扩散网络演化分析;构建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网络的两阶段演化模型,揭示新企业进入扩散网络以及企业在网络内部重连的完整演化过程;明确择优合作企业数量与装配式建造资源上限两个关键指标对扩散网络演化的影响机理,刻画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网络在不同阶段演化的无标度特征。选取长春市作为案例城市,采用专家调查及文献分析等方法收集案例数据;借助合作者演化博弈与Stackelberg模型分析,发现长春市大多数企业存在对传统建造技术扩散的路径依赖,且取消直接补贴、强化间接补贴与提高装配率指标要求是当前长春市装配式建筑监管政策的合理配置。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官网,获取装配式建筑合作专利数据;基于两阶段演化模型,系统揭示装配式建造企业的合作者择优结果及其涌现的网络式扩散路径,验证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网络演化的无标度特征。分别向装配式建造企业和政府部门提出扩散绩效提升措施,明确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机制的运行。本论文借鉴已有研究,结合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协同要求高、尚未实现完全市场化、政策干预力度大但监管不完善的独特性,采用实证研究法、博弈论方法、网络分析法、智能算法与案例分析法,明确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关键要素及其驱动机理,剖析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主体决策过程,刻画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网络演化特征,解决了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发生动因、微观机理及宏观演化的关键问题,丰富了技术扩散理论体系,并有益补充工程管理理论,提高扩散绩效并优化扩散路径,对装配式建筑推广实践有积极贡献。

沈楷程[3](2020)在《装配式建造过程返工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装配式建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实施环节多,系统中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以现场为重心的建造管理已经不适用于装配式建造,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装配式建造的发展,装配式建造还缺乏完善的计划控制体系,存在大量返工风险。因此,从装配式建造全过程的角度出发,研究适用于装配式建造的过程优化方法与返工风险管理体系是很有必要的。论文界定了返工风险,并从供应链、利益相关者和工艺流程的角度全面梳理了装配式建造过程的范围。基于文献调研、访谈调研和项目资料,从设计、生产和施工装配三个阶段识别返工风险因素,从人工、材料设备、工艺、环境四个方面得到41类返工因素,作为返工风险分类结果。论文从返工频率、返工成本和返工工期三个维度详细分析了返工影响,其中,设计是建造过程中返工影响最大的阶段,生产阶段的返工对成本有显着的影响。通过构建期望影响函数识别了返工影响较大的13个核心工作,包括设计阶段的所有过程,生产阶段20%的过程和施工阶段23.1%的过程,为后续过程优化和构建管理体系奠定基础。论文基于并行工程理论,从装配式建造过程的特点出发,构建了DSM模型来分析装配式建造过程中的依赖关系,结合图论识别并优化了耦合任务,减少任务之间的耦合迭代。针对返工风险传播方式,建立了以最小化成本和工期为目标的过程优化模型,将DSM模型与自适应遗传算法相结合,对装配式建造全过程进行了优化分析。通过改进精益项目交付体系构建装配式建造返工风险管理体系,明确了管理目标、内外环境和主体,评估了返工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自留、降低、转移等应对策略和监控措施,以指导装配式建造全过程的规范管理。论文将上述成果应用于装配式建造项目中,梳理了案例的基本情况和返工问题,改进了建造过程,从优化结果看出模型减少了返工对成本和工期的影响。评估项目返工风险并分析其监控措施,提出了应对策略和管理方案,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返工风险过程优化模型和返工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论文所确定的装配式建造返工风险和构建的返工风险过程优化模型,深化了智能优化方法在建造过程中的应用,拓展了工程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所提出的返工风险管理体系,对科学指导装配式建造返工风险预测,提升项目建造的管理效率,丰富装配式建造的管理体系具有应用价值。

薛红[4](2020)在《建造成本导向下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日益紧张的资源、人口和环境形势下建筑产业发展方式和建造模式正在加快转型。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领域推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着力点,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然而,截止到2018年装配式建筑项目市场占有率仅为13.9%。高建造成本是阻碍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首要因素。研究发现,标准化和规模经济是降低装配式建筑项目建造成本的关键。本文为降低建造成本提出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探索团体标准化和规模经济的实现方法,弥补装配式建筑项目成本管理和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的不足。为实现研究目标,围绕协同学理论、复杂系统理论进行四项研究。首先,系统地分析建造成本导向的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的形成,识别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的功能要素。基于复杂系统理论和协同学理论,采用访谈法、调查问卷法和模拟法,探讨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的形成动力、形成条件、实现路径和形成演化机理。研究发现,建造成本绩效是利益相关者建立协作机制的核心动力,且作为一项经营管理活动,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可视为一个自适应系统,其稳定性与系统的资源整合能力、关系治理能力和协同绩效涌现能力有关。因此,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的功能要素包含资源整合、关系治理和绩效涌现三个方面。其次,分析建造成本诉求下利益相关者的资源整合能力,构建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的组织模式。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建造成本导向的装配式建筑项目虚拟组织结构,为利益相关者整合资源和实现团体标准提供平台,建立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本研究提出装配式建筑项目虚拟组织结构是利益相关者建立协作机制的平台,其构成要素包括虚拟组织结构的主体、主体关系和空间结构。第三,分析建造成本导向下利益相关者协作运行的治理机制,提出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运行的刚性契约和柔性信任双重治理机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采用模拟法建立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的契约演化模型和信任演化模型,并进行演化分析,设计利益相关者的刚性契约机制和柔性信任机制,保障协作机制有效运行,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建造成本。本研究提出利益相关者为降低建造成本应采取刚性契约和柔性信任治理机制保障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的有效运行。最后,分析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的建造成本绩效,探索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对建造成本的影响,对协作机制的绩效进行反馈。基于协同学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采用访谈法、调查问卷法和案例研究法,分析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对装配式建筑项目建造成本的影响。研究指出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对装配式建筑项目建造成本具有正向影响,且社会网络关系起到中介作用。本研究对建造成本导向下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的形成、建立、运行和绩效反馈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在建造成本的驱动下,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呈现自适应系统特征,资源整合能力、关系治理能力和协同绩效涌现能力是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的核心功能要素;(2)装配式建筑项目虚拟组织结构是利益相关者建立协作机制的平台,为资源整合和团体标准建立提供接口;(3)建造成本导向下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采取刚性契约和柔性信任双重治理机制,保障协作机制有效运行,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建造成本;(4)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降低了装配式建筑项目建造成本,同时,协作机制对利益相关者社会网络关系产生积极影响,且间接作用于建造成本,论证了社会网络关系的中介作用。本研究为降低建造成本探索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的形成机理、建立平台、运行治理和绩效反馈,为装配式建筑项目成本管理和利益相关者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同时,研究深入剖析装配式建筑项目建造成本偏高和利益相关者协作不稳定的原因,为政府制定政策和项目管理者行为决策提供实践指导。

李龙[5](2020)在《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的可持续性实现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住宅可持续建设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保护自然与生活环境,推动社会健康发展,实现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新型城镇化和城市更新进程中的住宅短寿、维修困难、大拆大建和建造方式粗放落后等问题给我国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从发展可持续性住宅和运用可持续性建造方法两个维度来探索新的住宅建设与发展方式。为完成上述历史使命,我国引入SI住宅(Skeleton-Infill Building,SIBuilding),并在新型建筑工业化进程中将SI住宅与工业化建造方法相结合,以期实现住宅功能可持续性与建造方法可持续性的有机统一。由于SI住宅在我国尚处于发展研究的初级阶段,工业化建造方法与SI住宅体系划分及功能之间的支撑关系尚不明确,各利益相关方之间协调程度及建造过程集成程度较低,严重制约了可持续性目标的实现。在此情况下,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的可持续性实现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厘清可持续性实现机理,本研究从可持续性系统分析、网络化协同和过程集成优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探索,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综述现有相关研究文献,梳理了 SI住宅理论思想源流及其在欧美、日本和中国的研究发展现状,分析了 SI住宅的技术方法、建设管理模式及可持续性作用,借助文献计量分析系统综述了工业化建造管理研究的整体现状、研究主题及发展趋势;在文献研究基础上阐述了将SI住宅可持续性与工业化建造可持续性相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界定了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明确了研究目标,论述了研究意义。(2)在SI住宅体系划分及工业化建造内涵分析的基础上,从可持续性概念发展脉络出发,辨析了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及可持续建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界定了住宅建设可持续性的概念;分析了 SI住宅可持续性表现及其与不同可持续性住宅的对比,论述了 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可持续性实现机理的内涵;概述了本研究相关研究理论基础,分析了整体研究方案、研究框架以及研究方法对研究内容的支撑作用。(3)根据可持续性的三重基线,通过文献研究和因素过滤确定了 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可持续性的可持续性系统构成要素,界定了各可持续性要素的内容;运用名义小组法确定各可持续性要素间的作用关系,用解释结构模型研究了可持续性系统层次结构和各可持续性维度之间的交互关系,运用矩阵实验室法对各可持续性要素分类,分析了各要素在系统中的作用;在上述分析基础上,从整体系统层次、基线维度层次和可持续性要素层次对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的可持续性进行了系统分析。(4)根据协同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可持续性目标、工业化建造方法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同关系及网络化特征,运用元网络分析模型构建了可持续性-工业化建造-利益相关方元网络协同模型;根据元网络模型确定了多类型工业化建造方法及其对实现可持续性目标的支撑作用,分析了各利益相关方及其对工业化建造方法集成的推动作用;运用二模网分析模型进行中心性分析和核心-边缘结构分析,识别了核心工业化方法和核心利益相关者,分析了核心块之间及核心块与边缘块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元网络协同关系进行二模转一模,确定了集成程度较高的工业化建造方法和利益相关者;在上述分析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可持续性网络协同机理,提出了面向可持续性的SI建造模式。(5)根据精益建造理论和并行工程理论分析了 SI住宅建造更新过程的离散性过程属性,提出了基于精益和并行的过程集成优化框架;运用IDEFO功能模型分析了建造与更新系统过程内的核心工作流程及工作间逻辑关系,结合设计结构矩阵模型进行过程集成,构建了过程集成优化模型,优化了系统过程中的迭代、并行与耦合工作关系;分析了过程集成的具体实施方案,结合住宅产业化理论提出了宏观过程集成的全产业链模式,结合精益建造与并行工程理论提出了支撑体与填充体并行建造方案;选取具体的SI住宅建设案例,通过工业化建造方案分析和过程优化效果分析,验证了过程集成模型,探讨了过程集成对实现可持续性目标的支撑作用。本研究从中国住宅建设的可持续性问题出发,结合SI住宅功能可持续性与工业化建造方法可持续性,从可持续性系统分析、网络协同机理和过程集成机理三个部分系统研究了 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的可持续性实现机理。研究工作对拓展SI住宅与工业化建造管理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贡献,同时为中国SI住宅的工业化建造及更新实践提供了可实施操作的依据。

廖艳[6](2018)在《建筑企业精益建造动力机制与绩效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业近年来取得的长足进步和可观成果,进一步稳固了其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地位。然而,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利润率和劳动生产率仍然较低、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较粗放、资源浪费严重、科技含量低、创新投入不足等等,尽管科学技术快速发展,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建筑业还没有有效解决上述各种问题。在新形势下,如何培育并维持建筑企业的竞争优势,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精益建造作为一种新的建设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建筑企业的诸多弊病,达到能耗下降及减少或消除浪费的目标,提高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能够事半功倍地助推建筑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升级。但目前针对我国建筑企业是否具有实施精益建造的动力以及精益建造动力与建筑企业绩效之间是否存在关系等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匮乏。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开展建筑企业精益建造动力机制的研究,即建筑企业实施精益建造的动力对建筑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机制,为提升建筑企业整体绩效寻找实践切入点。基于此,论文遵循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与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并综合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建筑企业精益建造的动力机制及企业绩效提升策略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论文首先从理论研究、项目管理、实施模式、影响因素等几个层面对精益建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总结了目前精益建造研究的有益成果,发现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本论文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对论文中建筑企业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精益建造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对精益建造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并对建筑企业精益建造动力机制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分析,为论文的撰写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在分析精益建造实施的特点与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了精益建造动力产生的根源,定义了精益建造动力的含义,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识别出建筑企业实施精益建造的社会动因、行动动因、市场动因、企业动因这四个方面的共24个动力因素。同时,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界定了建筑企业绩效的相关概念,确定了建筑企业绩效在盈利绩效、运营绩效、发展绩效这三个构成维度上的12个绩效指标。随后,对建筑企业实施精益建造的动力因素和建筑企业绩效指标之间的作用关系即建筑企业精益建造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假设,构建精益建造动力机制结构方程理论模型,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相关数据,对数据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数据检验符合模型要求后,对假设模型进行模拟、评价和修正,得到最终结果,确定了建筑企业精益建造的社会动因、行动动因、市场动因、企业动因这四个方面对绩效有显着正向促进作用,并从中提炼出14个关键动力因素,并将这些动力因素对绩效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选取了中建三局一公司推动精益建造实施的案例进行实例分析,详细分析了中建三局一公司精益建造的推行概况、动力因素、精益建造动力对绩效影响等方面内容,对上述精益建造动力机制模型进行进一步的验证,证实了模型结论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最后,在上述一系列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国外精益建造的先进经验与启示,基于强化建筑企业精益建造实施动力提升建筑企业绩效的角度,从社会动因、行业动因、市场动因、企业动因四个层次提出推进精益建造实施的对策建议,并以此作为提升建筑企业绩效的策略。论文研究精益建造的动力机制和企业绩效提升策略,厘清了实施动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丰富了精益建造的相关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为我国建筑企业实施精益建造指明了方向,有助于精益建造在我国的推广实施,并促进建筑企业绩效的提升,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周青骅[7](2018)在《基于MAS的复杂海工装备建造物资追溯管理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海工装备产品建造是我国船舶企业的优先发展产业,建造物资管理是海工装备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船舶行业建造物资管理的水平尚不能满足复杂海工装备的建造需求。为满足海工装备项目生产建造的高质量要求,有必要实现建造物资准确追溯;同时,为提高海工装备项目生产建造效率,有必要实现面向采购、仓储、配送环节的建造物资管理决策自主化。本文从解决复杂海工装备项目建造物资可追溯性差、物资管理决策滞后的问题入手,深入研究海工装备产品建造特性和建造物资管理模式,提出面向海工装备项目建造物资追溯管理的编码体系,引入MAS(Multi-Agent System,多代理系统)技术研究建造物资的信息追溯方法,设计基于Agent协商的建造物资采购、仓储-配送各业务环节管理自主决策方法,在此基础上研发构建了面向海工装备项目的建造物资管理系统并在船企示范应用。针对海工装备建造物资追溯管理模式需在常规船舶管理模式基础上进行重构的问题,研究海工装备建造物资的管理需求,进行海工装备建造物资管理的业务建模,得到海工装备建造物资管理的业务和追溯数据流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MAS的海工装备建造物资管理模型。针对海工装备产品项目建造物资缺乏合适追溯编码的问题,结合海工装备建造物资的追溯管理需求,提出建造物资编码信息单元(Material-encoding Information Unit,MIU)概念,将建造物资追溯管理编码信息分类,设计面向追溯的MIU属性-关系二元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面向建造物资追溯的MIU编码规则,构建MIU数据的存储与关联模型,完成海工装备建造物资追溯信息体系的设计构建工作。针对海工装备产品项目建造物资追溯准确度要求高、追溯适用范围较窄、追溯数据量较大等问题,采用建造物资追溯编码体系为基础,建立基于MIU的建造物资追溯数学模型,提出基于MIU的建造物资追溯数据分析机制和建造物资信息映射机制,以及基于多Agent协作的建造物资追溯方法。实例验证对比表明,本文提出的建造物资追溯方法较船企原有方法具有追溯准确度高、适用范围广、数据处理量较强等优势。针对海工装备产品项目建造物资管理决策滞后、管理效率较低的问题,采用多Agent协商技术,研究采购和仓储-配送等不同业务环节的决策问题,分别提出用于建造物资采购管理的多Agent贝叶斯自学习协商决策方法,和用于建造物资仓储-配送管理的多Agent模糊评价协商决策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决策方法验证与效率分析。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各类建造物资管理决策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行、有效。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成果,研发海工装备建造物资管理系统(OE-MMS),并在中船集团某企业进行示范应用,评估本文研究在船企实际场景中的应用效果。

李腾[8](2017)在《社区自发性建造的公共性及管控研究》文中认为当今社会,无论是城市社区还是乡村社区,社区自发性建造行为广泛存在。一方面,社区自发性建造对有限资源、当地材料的创造性运用,形成的丰富的空间、地域性特征,一直被研究学者所关注;另一方面,为了获得快速发展的目标,城市管理者以全能型管控的方式集中资源进行建设,一直摈弃和极力限制不受控制的社区自发性建造行为。通过对社区自发性建造研究及案例的研究,可以发现现有研究基本限于对空间形态表象的分析,社区自发性建造活动本质并未得到充分解析,缺乏给予建设管理者可资借鉴的理论支持,更难以给予管控的有效建议。本文试图从“自发、自觉”的哲学元命题入手阐述社区自发性建造的合理性根基。社区自发性建造首先是“自发”层面的自由实践。其次是建造者所受到的空间、社会关系、政策的影响与限制,并自觉控制社区自发性建造。这个过程中,空间、社会关系、政策的限制,是社会公共交往过程中必然存在的,因此社区自发性建造不是完全自由的建造行为,必然有其公共性基础。而社区自发性建造在组织方式上与自组织系统一致。由社区自发性建造的哲学元命题引出公共性理论以及自组织理论,并引入到社区自发性建造研究框架中,将社区自发性建造的定义表述为:以社会领域主体主导的,对政治领域以及市场领域建设的有效补充的建造行为,同时接受权利领域主体的引导,市场领域主体共同参与。当下社区自发性建造存在严重的公共性问题。首先,中国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均衡,空间公共性不足导致自下而上的社区自发性建造意愿旺盛;其次,社会领域组织能力低下,社区自发性建造存在混乱建设,主体公共性不足难以形成有序的自组织机制;最后,权力领域主体公共政策制定脱离社会领域主体真实需求,政策公共性不足以致难以有效实施,或强制实施过程中容易滋生社会矛盾。因此本文试图建立社区自发性建造公共性理论,并从空间公共性、主体公共性、政策公共性三个方面,结合实际案例经验分别进行基于公共性提升的社区自发性建造引导与管控策略研究,给予社区营造、乡村建设等方面的设计者、管理者可资借鉴的理论支持。研究分为七个章节。其中第一章阐释了研究缘起、对象及概念界定,总体梳理了全文框架以及理论研究路径。第二章总体梳理了社区自发性建造的研究综述,并对现有研究进行评价,得出理论研究的缺失。并通过对社区自发性建造哲学元命题的探讨,引入当代公共性理论与复杂性自组织理论的研究成果,分析具有明显自组织特征的社区自发性建造有着公共性本质。第三章基于公共性与自组织理论演化成果,构建社区自发性建造公共性理论,通过对理论的阐释、内涵的延展以及发展趋势判断,总结社区自发性建造公共性的三个层面:空间公共性、主体公共性、政策公共性。并指明在当下,公共性问题是社区自发性建造的核心问题。第四章至第六章,从空间、主体、政策公共性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途径,结合实际案例分别研究对社区自发性建造的管控策略,力图构建多角度、多学科交叉的社区自发性建造管控策略。第七章对本文的研究结论、创新性以及未来展望进行了总结。本研究拓展了社区自发性建造的研究范畴,将公共性与自组织理论相结合的理论架构引入社区自发性建造中来,并从公共空间导控、多元共同体建设(尤其是建筑规划师的作用)、适度管控的公共政策多方面进行社区自发性建造管控,提升社区自发性建造公共性。研究成果对破除城乡二元格局、扭转依赖政府主导建设思维惯性、协调公众与公共管控间矛盾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在当下火热的社区营造、乡村建设等社区层面的建设发展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为社区层面提高公共性,增强集体组织能力,建设更好地人居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

贺龙[9](2017)在《乡村自主建造模式的现代重构》文中指出传统乡村自主建造是内生于乡村社会,与居民的生活密不可分的社会活动,也是传统乡村聚落在空间形态上能够达到自由与秩序相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工业力量的冲击下,乡村自主建造模式随着社会结构的瓦解而瓦解。乡村的建造模式从‘自主’走向‘自由’,最终转变成政府主导的‘他主’模式。由于建造行为与乡村社会剥离,现在这种自上而下的‘他主’建造模式因无法深入统筹农民复杂多样的个体需求,最终导致乡村社会矛盾突出、建设流于表面、发展不可持续。本文以突出农民主导的乡村建造模式为研究前提,在理论归纳与实践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三个层面的研究,解析了乡村自主建造模式的现代重构之路。第一个层面的研究主要是对于重构方法的研究:论文通过对传统乡村自主建造模式的梳理,抽象出自主建造模式的核心机制——即依附于乡村社会内部的控制引导系统,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重构的方法和原则,认为乡村自主建造模式重构的实质是社会的重构,这种重构是一种长期的自我调节的过程,现实社会中,乡村的自我调节功能严重瘫痪,需通过自主建造活动机械运行的方式唤醒乡村社会自我调节的功能,进而构建起现代乡村自主建造的社会控制引导体系。第二个层面的研究主要致力于对现阶段乡村自主建造组织体系和设计体系的建构,从而实现自主建造活动在现实社会中的机械运行:组织体系建构主要是通过对现有行政管理体系进行专项优化,来构建与现有行政管理体系融为一体的“村民主导、共同参与”的建造共同体。设计体系建构主要是融合传统建造和工业化建造的技术优势,构建现代社会自主建造的技术体系,并引入模块化理论和开放建筑理论,构筑平台化的设计体系,建立起村民进行自主建造的控制引导框架。第三个层面的研究主要关注自主建造活动机械运行下乡村社会的自我调节过程,同时探讨了自主建造模式下乡村空间形态的基本特征。

马立[10](2016)在《基于并行工程的当代建筑建造流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将并行工程理论与方法、数字制造领域的技术成果引入当代建筑建造系统,回溯与反思传统建造方式与传统建筑运作模式的基础上,探讨适宜于当下及未来人居模式的建筑建造方式及运行流程。课题从三个层面进行研究:信息集成层面,应用数字制造中工艺规程规划方法、数据标准与接口技术,结合建筑学科已有的数字设计及数字建造领域的研究成果,建立从数字设计到数字建造的集成体系,使得传统意义上、基于普适层面的设计与建造分离现状得以改观,从而运行建筑“设计-制造”一体化流程;材料集成层面,应用可再生能源提供动力、借助制造业中的叠层实体制造法、三维打印技术完成材料集成过程,形成低碳材料集成体系,以改观传统化石能源供能模式下的分层砌筑现象;组织模式层面,利用质量功能配置方法完成设计因素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划分及拆解三维数字化模型,使集成建筑信息模型从传统意义上的生成阶段拓展到拆解、制造阶段,并利用Solidworks系统进行可装配性评价验证,在划分建筑结构的跨学科团队、数据管理系统建立的基础上,进行并行化操作。在此基础上,并行化操作模式下、应用集成数字技术体系、低碳材料集成体系,从而构建划分建筑结构的装配式建造模式。论文创新性成果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借助数字制造领域的工艺规程与数据交换技术,优化了数字设计系统中几何模型到数控设备中加工生产模型转变的集成路径,完成划分建筑模块及层级拆解,从而运行“设计-制造”一体化流程;其次,利用跨学科团队以集成建筑信息模型平台协同工作为基础,借助质量功能配置方法、过程建模技术、数据管理系统技术,整合了并行化建筑运作模式;第三,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及Solidworks系统进行模块划分与可装配性验证,结合建筑学学科内的研究基础,综合集成化建造流程与并行化操作模式,构建了分布式环境下装配式建造方式。

二、Building(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uilding(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系统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基础
    1.1 产业发展与产业组织理论
        (1)产业发展理论
        (2)产业组织理论
    1.2 协同学
2 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内涵与系统结构
    (1)系统目标
    (2)系统功能
        1)工业化建造+智能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作业环境。
        2)资源有效整合,减少资源消耗及浪费。
        3)业务丰富,市场扩展,产业升级。
    (3)系统结构层次
        1)微观层面——建造要素:科技创新技术与专业人才等高级要素配置。
        2)中观层面——企业:企业种类的变化以及组织结构、管理模式调整。
        3)宏观层面——产业:产业市场化、产业标准完善、产业结构完善。
    (4)系统环境
3 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系统内部作用机制
    3.1 变量选取与假设
    3.2 数据搜集及初步分析
        3.2.1 数据收集
        3.2.2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3.3 模型检验与分析
        3.3.1 模型检验
        3.3.2 模型分析
        (1)路径分析
        (2)观测变量分析
4 研究结论与启示
    (1)应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
    (2)应加大科技创新技术的研发、转化、应用。
    (3)应激发企业的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

(2)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装配式建造技术研究现状
        1.3.2 技术扩散研究现状
        1.3.3 装配式建造技术扩散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理论分析
    2.1 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相关概念界定
        2.1.1 装配式建造技术
        2.1.2 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
        2.1.3 技术扩散机制
    2.2 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机制理论基础
        2.2.1 技术扩散理论
        2.2.2 博弈论
        2.2.3 复杂网络理论
    2.3 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机制的内涵
        2.3.1 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驱动要素
        2.3.2 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主体决策
        2.3.3 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网络演化
    2.4 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机制研究的理论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要素及其驱动机理
    3.1 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驱动要素
        3.1.1 装配式建造技术扩散系统构成维度
        3.1.2 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驱动要素
    3.2 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要素驱动机理理论分析
        3.2.1 要素驱动机理的理论假设
        3.2.2 要素驱动机理初始概念模型
    3.3 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关键驱动要素识别
        3.3.1 数据获取与可靠性验证
        3.3.2 扩散要素直接驱动作用检验
        3.3.3 要素驱动机理的概念模型优化
    3.4 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要素驱动机理实证分析
        3.4.1 企业间交互对扩散绩效的驱动作用检验
        3.4.2 技术通用性的调节作用检验
        3.4.3 网络权力与政策干预的中介效应检验
        3.4.4 要素驱动机理分析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主体决策过程
    4.1 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主体决策动因
        4.1.1 装配式建造企业初始扩散偏好
        4.1.2 装配式建筑监管政策
    4.2 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主体决策机理
        4.2.1 扩散主体决策过程的博弈关系
        4.2.2 扩散主体决策的形成过程
        4.2.3 扩散主体决策的优化原则
    4.3 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主体决策的形成
        4.3.1 扩散主体决策模型
        4.3.2 扩散主体决策的形成过程解析
        4.3.3 扩散主体决策形成的仿真模拟
    4.4 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主体决策的优化
        4.4.1 扩散主体决策优化模型
        4.4.2 扩散主体决策优化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网络演化
    5.1 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的网络化过程
        5.1.1 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的网络化动因
        5.1.2 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网络描述
    5.2 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网络两阶段演化机理
        5.2.1 扩散网络演化动力
        5.2.2 扩散网络演化规则
        5.2.3 扩散网络两阶段演化过程
    5.3 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网络两阶段演化模型
        5.3.1 第一阶段新企业进入扩散网络的演化模型
        5.3.2 第二阶段企业在扩散网络内重连的演化算法
    5.4 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网络演化模拟
        5.4.1 扩散网络演化模拟分析流程
        5.4.2 新企业进入扩散网络的演化特征
        5.4.3 企业在扩散网络内部重连的演化特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案例分析
    6.1 案例的选取
        6.1.1 主体决策分析的案例城市选择
        6.1.2 扩散网络演化的案例数据选择
    6.2 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主体决策分析
        6.2.1 长春市装配式建造技术推广现状
        6.2.2 案例数据获取
        6.2.3 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主体决策结果
    6.3 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网络演化预测
        6.3.1 数据获取与描述性统计
        6.3.2 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路径形成与网络演化特征
    6.4 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机制的运行
        6.4.1 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绩效提升措施
        6.4.2 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机制运行方式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驱动要素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装配式建造过程返工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装配式建造研究现状
        1.2.2 返工风险研究现状
        1.2.3 并行工程和精益建造理论研究现状
        1.2.4 过程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1.2.5 文献总结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装配式建造全过程返工风险识别
    2.1 装配式建造全过程返工风险研究的界定
        2.1.1 返工风险的定义
        2.1.2 装配式建造全过程的范围
        2.1.3 返工风险研究框架
    2.2 返工风险识别的方法和过程
        2.2.1 返工风险识别的方法与依据
        2.2.2 访谈调研
        2.2.3 项目资料分析
    2.3 返工风险分类
        2.3.1 返工风险分类原则
        2.3.2 返工风险分类过程
        2.3.3 返工风险分类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装配式建造全过程返工风险影响分析
    3.1 返工风险影响分析维度和调研过程
        3.1.1 影响分析维度
        3.1.2 调研方法
        3.1.3 调研过程
    3.2 访谈设计及调研
        3.2.1 访谈设计
        3.2.2 正式调研及数据统计
    3.3 返工影响分析
        3.3.1 返工频率
        3.3.2 返工成本
        3.3.3 返工工期
        3.3.4 期望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装配式建造过程优化
    4.1 过程优化对象及方法
        4.1.1 过程优化对象
        4.1.2 过程优化方法
    4.2 耦合任务优化
        4.2.1 依赖关系识别
        4.2.2 耦合任务集识别
        4.2.3 耦合任务集优化模型
        4.2.4 应用验证1
    4.3 基于返工风险影响的过程优化模型构建
        4.3.1 返工风险传播关系
        4.3.2 返工矩阵的定义
        4.3.3 模型参数
    4.4 优化算法及求解过程
        4.4.1 遗传算法在DSM中的应用
        4.4.2 目标函数及适应度函数
        4.4.3 遗传编码及种群
        4.4.4 遗传算子
        4.4.5 终止条件
        4.4.6 算法流程
        4.4.7 应用验证2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装配式建造返工风险管理体系
    5.1 返工风险管理体系框架的构建
        5.1.1 构建返工风险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5.1.2 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和维度
        5.1.3 返工风险管理体系框架
    5.2 返工风险评估和应对
        5.2.1 风险评估要素
        5.2.2 返工风险评估方法
        5.2.3 返工风险应对
    5.3 返工风险监控与学习
        5.3.1 返工风险监控
        5.3.2 返工风险学习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证分析
    6.1 项目概况
        6.1.1 项目基本信息
        6.1.2 项目主要进度安排
        6.1.3 责任主体
        6.1.4 项目返工问题
    6.2 耦合任务优化模型应用
        6.2.1 项目建造过程依赖关系识别
        6.2.2 项目耦合任务集识别
        6.2.3 项目耦合任务优化
    6.3 返工风险过程优化模型应用
        6.3.1 初始参数
        6.3.2 模型仿真
    6.4 项目返工风险管理体系应用
        6.4.1 项目返工风险评估
        6.4.2 项目返工风险应对
        6.4.3 项目返工风险监控和学习
        6.4.4 项目返工风险管理方案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主要工作与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访谈专家信息
附录 B 装配式建筑项目返工影响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建造成本导向下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装配式建筑项目建造成本研究现状
        1.3.2 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研究现状
        1.3.3 建筑工程项目多主体协作机制研究现状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内容结构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的理论研究
    2.1 概念界定
        2.1.1 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建造成本
        2.1.2 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利益相关者
        2.1.3 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自适应系统
        2.1.4 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协同学理论
        2.2.3 复杂系统理论
        2.2.4 社会网络理论
        2.2.5 演化博弈理论
    2.3 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的概念模型
    2.4 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理论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的形成分析
    3.1 建造成本视角下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形成的动力
        3.1.1 装配式建筑项目的诉求
        3.1.2 建造成本诱因的推动
        3.1.3 规模经济的成本绩效驱动
    3.2 建造成本驱动下协作自适应系统的自组织特征
        3.2.1 协作自适应系统的开放性
        3.2.2 协作自适应系统的远离平衡态
        3.2.3 协作自适应系统要素的非线性作用
        3.2.4 协作自适应系统的动态涨落
    3.3 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的形成条件及实现路径
        3.3.1 面向建造成本的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的形成条件
        3.3.2 建造成本导向下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的实现路径
    3.4 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形成的演化分析
        3.4.1 建造成本导向下协作机制的系统变量与参数识别
        3.4.2 建造成本导向下协作机制的系统演化模型构建
        3.4.3 协作机制的系统演化模型稳定性分析
        3.4.4 建造成本驱动下协作机制的系统演化模型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的虚拟组织结构构建
    4.1 面向建造成本的装配式建筑项目虚拟组织结构分析
        4.1.1 装配式建筑项目虚拟组织结构的界定
        4.1.2 装配式建筑项目虚拟组织结构的要素
        4.1.3 装配式建筑项目虚拟组织结构的构建流程
    4.2 装配式建筑项目虚拟组织结构主体分析
        4.2.1 装配式建筑项目虚拟组织结构的主体识别
        4.2.2 建造成本导向下虚拟组织结构的主体分类
    4.3 装配式建筑项目虚拟组织结构主体关系分析
        4.3.1 装配式建筑项目虚拟组织结构的主体关系识别
        4.3.2 建造成本导向下虚拟组织结构的主体关系评价
    4.4 装配式建筑项目虚拟组织结构空间结构分析
        4.4.1 建造成本导向下虚拟组织结构的组织层次划分
        4.4.2 面向建造成本的虚拟组织结构的组织模块界定
        4.4.3 建造成本导向下虚拟组织结构的空间结构确定
    4.5 建造成本导向下装配式建筑项目虚拟组织结构模型构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运行的双重治理机制
    5.1 建造成本导向的利益相关者协作运行治理机制分析
        5.1.1 利益相关者协作运行的契约分析
        5.1.2 利益相关者协作运行的信任分析
    5.2 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契约演化模型构建
        5.2.1 利益相关者协作运行的契约演化模型建立
        5.2.2 利益相关者协作运行的契约演化模型分析
        5.2.3 利益相关者协作运行的契约演化模型仿真
    5.3 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信任演化模型构建
        5.3.1 利益相关者协作运行的信任演化模型建立
        5.3.2 利益相关者协作运行的信任演化模型分析
        5.3.3 利益相关者协作运行的信任演化模型仿真
    5.4 建造成本导向的利益相关者协作运行治理策略制定
        5.4.1 利益相关者协作运行的契约机制
        5.4.2 利益相关者协作运行的信任机制
    5.5 面向建造成本的利益相关者协作运行管理启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案例研究
    6.1 问题描述
    6.2 构念定义和测量
    6.3 案例数据收集
        6.3.1 案例选取
        6.3.2 数据收集
    6.4 研究结果
        6.4.1 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对建造成本的影响
        6.4.2 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对社会网络关系的影响
        6.4.3 利益相关者社会网络关系对建造成本的影响
    6.5 研究结论与讨论
        6.5.1 主要研究发现
        6.5.2 主要理论启示
        6.5.3 主要实践启示
    6.6 协作机制实施策略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装配式建筑项目成本和利益相关者初步识别访谈提纲
附录2 装配式建筑项目建造成本影响因素访谈提纲
附录3 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显着性和关系访谈与调查
附录4 新加坡装配式建筑预制生产成本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5 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访谈和问卷表
附录6 装配式建筑项目参与主体显着性和关系调查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的可持续性实现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住宅建设可持续面临的挑战
        1.1.2 SI住宅和工业化建造的结合
        1.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发展现状
        1.2.1 SI住宅研究发展现状
        1.2.2 工业化建造管理研究发展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课题来源
        1.4.1 研究内容
        1.4.2 课题来源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基础概述与研究框架构建
    2.1 SI住宅建设与更新概述
        2.1.1 SI住宅的概念与体系划分
        2.1.2 工业化建造的内涵分析
        2.1.3 SI住宅的工业化建造及更新改造
    2.2 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可持续性概述
        2.2.1 住宅建设可持续性概述
        2.2.2 SI住宅建设更新可持续性的内涵
        2.2.3 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可持续性实现机理的界定
    2.3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2.3.1 住宅产业化理论
        2.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3 协同理论
        2.3.4 精益建设理论
        2.3.5 并行工程理论
    2.4 研究框架构建
        2.4.1 研究方案设计
        2.4.2 研究框架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的可持续性系统分析
    3.1 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可持续性的构成要素
        3.1.1 可持续性要素识别方法设计
        3.1.2 可持续性构成要素的界定
    3.2 解释结构模型与决策实验室分析集成设计
        3.2.1 解释结构模型与决策实验室分析理论概述
        3.2.2 集成解释结构模型与决策实验室分析的基本步骤
    3.3 基于ISM-DEMATEL的可持续性系统构成分析
        3.3.1 可持续性要素关系判断
        3.3.2 基于ISM的可持续系统层次结构分析
        3.3.3 基于DEMATEL的可持续性元素分析
        3.3.4 可持续性系统构成与关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的网络协同机理
    4.1 可持续性网络协同机理的界定
        4.1.1 可持续性协同机理
        4.1.2 可持续性协同机理的网络化特征
    4.2 元网络与二模网模型概述
        4.2.1 元网络模型理论概述
        4.2.2 二模网络模型理论概述
        4.2.3 二模网模型的分析内容
    4.3 可持续性元网络与二模网模型构建与分析
        4.3.1 可持续性元网络模型构建
        4.3.2 可持续性-工业化建造二模网模型构建
        4.3.3 利益相关方-工业化建造二模网模型构建
    4.4 可持续性的网络协同分析
        4.4.1 可持续性二模网的中心性分析
        4.4.2 可持续性二模网的核心-边缘结构分析
        4.4.3 可持续性元网络协同机理分析
        4.4.4 面向可持续性的SI建造模式
    4.5 本章小结
5 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的过程集成机理
    5.1 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过程集成的内涵
        5.1.1 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的过程属性
        5.1.2 基于精益建造和并行工程的过程集成实施框架
    5.2 IDEF0与DSM模型概述
        5.2.1 IDEF0模型概述
        5.2.2 DSM模型概述
    5.3 基于IDEF0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过程建模
        5.3.1 IDEF0整体过程系统功能模型
        5.3.2 基于ICOM子图的过程系统分解建模
    5.4 基于DSM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过程集成优化
        5.4.1 过程逻辑关系的DSM界定
        5.4.2 DSM的回路识别算法
        5.4.3 基于路径搜索法的过程优化算法
        5.4.4 基于DSM的过程优化模型
    5.5 SI住宅建造过程集成机理分析
        5.5.1 SI住宅建造与更新过程优化的实施
        5.5.2 面向过程集成的建设组织管理模式分析
        5.5.3 面向过程集成的现场建造策略分析
    5.6 SI住宅建造过程优化案例分析
        5.6.1 工业化集成建造方案分析
        5.6.2 过程优化效果分析
        5.6.3 过程集成对可持续性的支撑作用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SI住宅建设及更新可持续性要素关系判断
附录B SI住宅建设及更新可持续性目标与工业化建造方法对应关系判断
附录C SI住宅利益相关方与工业化建造及更新方法对应关系判断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建筑企业精益建造动力机制与绩效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1.5.1 论文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1.6 主要创新点
2 建筑企业精益建造研究相关概述及理论基础
    2.1 建筑企业的概念界定
        2.1.1 建筑企业的概念与分类
        2.1.2 本文建筑企业概念的界定
    2.2 精益建造相关概念
        2.2.1 精益生产的起源
        2.2.2 精益建造的概念
        2.2.3 精益建造实施的主体
    2.3 精益建造的发展概述
        2.3.1 传统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2.3.2 精益建造理论对工程项目管理的改进
        2.3.3 精益建造的发展历程
    2.4 相关理论基础
        2.4.1 转换-流程-价值(TFV)生产理论
        2.4.2 系统理论
        2.4.3 企业绩效理论
        2.4.4 机制设计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建筑企业精益建造动力机制动力因素与绩效指标识别
    3.1 建筑企业精益建造实施动力因素识别
        3.1.1 建筑企业精益建造实施的特点及类型
        3.1.2 建筑企业精益建造实施动力源分析
        3.1.3 建筑企业精益建造实施动力因素识别
    3.2 建筑企业的绩效指标识别
        3.2.1 建筑企业绩效概念
        3.2.2 建筑企业绩效的构成维度
        3.2.3 建筑企业的绩效指标识别
    3.3 本章小结
4 建筑企业精益建造动力机制模型构建
    4.1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4.1.1 模型的研究假设
        4.1.2 理论模型的提出
    4.2 数据的搜集和检验
        4.2.1 数据的搜集
        4.2.2 数据分析处理与描述统计
        4.2.3 数据的检验
    4.3 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
    4.4 结构方程模型的评价
    4.5 结构方程模型的修正
    4.6 假设检验结果
    4.7 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分析
        4.7.1 潜变量结果分析
        4.7.2 观测变量结果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建筑企业精益建造动力机制模型验证分析
    5.1 中建三局一公司概况
    5.2 中建三局一公司精益建造动力因素分析
        5.2.1 中建三局一公司精益建造社会动因分析
        5.2.2 中建三局一公司精益建造行业动因分析
        5.2.3 中建三局一公司精益建造市场动因分析
        5.2.4 中建三局一公司精益建造企业动因分析
    5.3 中建三局一公司精益建造动力对绩效影响分析
        5.3.1 中建三局一公司盈利绩效分析
        5.3.2 中建三局一公司运营绩效分析
        5.3.3 中建三局一公司发展绩效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强化精益建造实施动力的建筑企业绩效提升策略
    6.1 国外精益建造先进经验总结与启示
        6.1.1 国外精益建造先进做法分析
        6.1.2 国外精益建造先进经验带来的启示
    6.2 强化社会动因推进建筑企业实施精益建造
        6.2.1 加强政府部门号召,推动精益建造发展
        6.2.2 提供政府政策支持,鼓励精益建造实施
    6.3 强化行业动因推进建筑企业实施精益建造
        6.3.1 提供行业协会支持,提升精益建造认同度
        6.3.2 运用科技支撑,提高精益建造技术水平
        6.3.3 开展联合教育,培育精益建造人才
    6.4 强化市场动因推进建筑企业实施精益建造
        6.4.1 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市场竞争力
        6.4.2 发展协同伙伴关系,优化供应链配置
        6.4.3 不断持续改进,满足市场客户需求
    6.5 强化企业动因推进建筑企业实施精益建造
        6.5.1 发动全员参与,培育精益建造文化
        6.5.2 发挥高层示范作用,加强管理者支持
        6.5.3 开展员工精益建造培训,提升员工素质
        6.5.4 完善内部激励,激发参与热情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建筑企业精益建造实施动力因素识别访谈记录表
    B 建筑企业精益建造实施的动力及绩效调查问卷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文章目录
    D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7)基于MAS的复杂海工装备建造物资追溯管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海工装备项目建造物资追溯
        1.3.2 海工装备项目建造物资管理
        1.3.3 分布式系统及MAS应用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海工装备建造物资管理模式及其MAS模型研究
    2.1 引言
    2.2 海工装备建造物资管理概述
        2.2.1 海工装备建造物资管理特性
        2.2.2 海工装备建造物资管理对象
        2.2.3 海工装备建造物资追溯
    2.3 基于UML的海工装备建造物资管理业务模型研究
        2.3.1 海工装备建造物资管理角色分析
        2.3.2 海工装备建造物资管理业务环节
        2.3.3 海工装备建造物资管理业务流及追溯数据流
    2.4 基于MAS的海工装备建造物资管理系统模型研究
        2.4.1 Agent组件结构及通讯
        2.4.2 MAS任务协作模型
        2.4.3 建造物资管理的MAS总体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工装备建造物资追溯编码研究
    3.1 引言
    3.2 船舶企业建造物资追溯编码应用概述
    3.3 面向追溯的建造物资编码信息单元(MIU)设计
        3.3.1 建造物资属性MIU
        3.3.2 建造物资关系MIU
    3.4 面向追溯的建造物资数据模型研究
        3.4.1 MIU数据存储模型
        3.4.2 MIU数据关联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MIU的海工装备建造物资追溯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建造物资追溯数学模型
    4.3 建造物资追溯方法
        4.3.1 基于MIU的建造物资追溯数据分析机制
        4.3.2 基于MIU的建造物资追溯信息映射机制
        4.3.3 基于MAS的建造物资追溯方法
    4.4 建造物资追溯实例验证
        4.4.1 建造物资追溯及映射实例
        4.4.2 建造物资追溯数据分析实例
        4.4.3 建造物资追溯方法比较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多Agent协商的海工装备建造物资管理决策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多Agent贝叶斯自学习协商的采购管理决策
        5.2.1 建造物资采购管理决策模型
        5.2.2 建造物资采购管理决策方法
        5.2.3 实例分析
    5.3 基于多Agent模糊评价协商的仓储-配送管理决策
        5.3.1 建造物资仓储-配送管理决策模型
        5.3.2 建造物资仓储-配送管理决策方法
        5.3.3 实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追溯的海工装备建造物资管理原型系统验证
    6.1 引言
    6.2 船企需求背景
    6.3 系统架构及环境配置
        6.3.1 基于物联网的系统架构
        6.3.2 系统开发环境参数
    6.4 系统实现
        6.4.1 Agent实现
        6.4.2 建造物资追溯MAS实现
        6.4.3 建造物资采购管理MAS实现
        6.4.4 建造物资仓储-配送管理MAS实现
    6.5 系统应用评估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社区自发性建造的公共性及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问题一:如何基于城乡二元格局下研究城乡自发性建造共性
        1.1.2 问题二:如何转变政府主导路径依赖的发展惯性思维问题
        1.1.3 问题三:如何协调公众意愿与政府政策管控的矛盾
    1.2 研究对象:社区自发性建造行为
        1.2.1 社区自发性建造行为的定义和范畴
        1.2.2 社区自发性建造行为的特殊性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社区
        1.3.2 社区自发性建造概念
    1.4 研究思路与本文结构
        1.4.1 研究思路
        1.4.2 理论框架
        1.4.3 本文结构
    1.5 研究方法
        1.5.1 理论演化
        1.5.2 社会调查
        1.5.3 归纳分析
        1.5.4 实践案例
第2章 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借鉴
    2.1 理论研究思路
    2.2 社区自发性建造研究与评述
        2.2.1 城中村
        2.2.2 贫民窟
        2.2.3 社区自发性公共空间
        2.2.4 住宅自建活动
        2.2.5 违章建筑的概念
        2.2.6 新乡村建设建筑
        2.2.7 研究结论一:社区自发性建造研究缺乏理论支持
        2.2.8 研究结论二:社区自发性建造主体社会领域力量不成熟
        2.2.9 研究结论三:社区自发性建造的公与私、局部与整体关系不清晰
    2.3 溯源:哲学视野下“自由自觉”相关研究
        2.3.1“自由”是社区自发性建造合理性的基石
        2.3.2“自由”与“自觉”辩证统一
    2.4 社会政治学“公共性”相关研究
        2.4.1 对“公与私”的研究
        2.4.2 对社会结构三领域理论及社会领域的研究
        2.4.3 对公共政策的公共性问题的研究
        2.4.4 研究结论一:社区自发性建造私人空间具有公共性的可能性
        2.4.5 研究结论二:社区自发性建造主体社会领域力量不成熟
        2.4.6 研究结论三:社区自发性建造公共政策可能产生公共性问题
    2.5 复杂性理论视野下“自组织”相关研究
        2.5.1 遗传进化——复杂自组织演化过程
        2.5.2 关于复杂网络的研究
        2.5.3 关于自组织临界突变的研究
        2.5.4 研究结论一:社区自发性建造空间发展过程是复杂自组织过程
        2.5.5 研究结论二:以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社区自发性建造社会关系
        2.5.6 研究结论三:自组织临界突变研究支撑政策他组织影响的必要性与适度性
    2.6 理论演化
        2.6.1 复杂性自组织理论与公共性理论的关联研究
        2.6.2 自组织公共性相关研究与“社区自发性建造”的关联思考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社区自发性建造的公共性概念建构
    3.1 社区自发性建造的当代背景
        3.1.1 公民社会力量觉醒
        3.1.2 城市建设管理模式转型
        3.1.3 当代乡建思潮复兴与乡建热潮
    3.2 社区自发性建造特点
        3.2.1 参与主体: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3.2.2 方法:社区自发性建造过程依赖于模仿与拼接
        3.2.3 规模:小规模,渐进式生长
        3.2.4 功能:不同层次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来源
    3.3 社区自发性建造的公共性的概念
        3.3.1 社区自发性建造的公共性
        3.3.2 社区自发性建造公共性概念中的权力领域主体
        3.3.3 社区自发性建造公共性的价值追求
    3.4 社区自发性建造公共性内涵的延展
        3.4.1 社区自发性建造空间公共性
        3.4.2 社区自发性建造主体公共性
        3.4.3 社区自发性建造政策公共性
    3.5 社区自发性建造公共性发展趋势
        3.5.1 合作互建
        3.5.2 集体自建
        3.5.3 集体代建
        3.5.4 产业创建
    3.6 公共性问题是社区自发性建造的核心问题
        3.6.1 空间公共性不足的问题
        3.6.2 主体公共性不足的问题
        3.6.3 政策公共性不足的问题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社区自发性建造的空间公共性及管控研究
    4.1 社区公共空间是社区自发性建造的核心空间
        4.1.1 社区空间序列上公共空间主导私密空间
        4.1.2 社区自组织演化中公共空间主导私密空间
    4.2 当代社区公共空间危机
        4.2.1 社区公共活动需求的多样化
        4.2.2 政府主导建设乡村社区公共空间不足
        4.2.3 政府与市场主导建设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不均衡
        4.2.4 社区公共空间建造处于盲动阶段
    4.3 社区自发性建造策略弥补空间公共性问题
        4.3.1 社区自发性建造公共空间能够有效补充公共空间不足问题
        4.3.2 社区公共空间导控能够有效限制不理性社区自发性建造行为
    4.4 社区自发性建造公共空间体系划分
        4.4.1 两个属性
        4.4.2 三个层级
        4.4.3 九种类型
    4.5 社区自发性建造空间公共性体系实证研究
        4.5.1 研究案例选择思路
        4.5.2 社区自发性建造社区级公共空间实证研究
        4.5.3 社区自发性建造邻里级公共空间实证研究
        4.5.4 社区自发性建造单体级公共空间实证研究
    4.6 社区自发性建造空间公共性体系管控研究
        4.6.1 导控步骤
        4.6.2 公有属性公共空间特征与导控策略
        4.6.3 私有属性公共空间导控策略研究
        4.6.4 社区自发性建造公共空间模式策略
    4.7 社区自发性建造空间公共性管控实践研究 ——东莞下坝村
        4.7.1 下坝村案例选择背景
        4.7.2 民间自发性改造的根源追溯
        4.7.3 下坝村社区自发性建造公共空间体系发展实证研究
        4.7.4 规划统一导控的村落级公共空间具体实践
        4.7.5 适度管控的邻里级、单体级公共空间管控研究
        4.7.6 总结与思考:“开放”的自组织与“限制”的他组织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社区自发性建造的主体公共性及管控研究
    5.1 社区自发性建造主体认识缺位
        5.1.1 社区自发性建造主体定义不明
        5.1.2 社区自发性建造主体定位不明
        5.1.3 社区自发性建造主体间关系模糊不清
        5.1.4 多元共同体共同参与管控社区自发性建造
    5.2 社区自发性建造主体分类及定位
        5.2.1 社区自发性建造多元共同体主体分类
        5.2.2 社区自发性建造多元共同体形成机制
    5.3 主体公共性实证研究 ——居民自建导向
        5.3.1 居民共建导向社区自发性建造
        5.3.2 星火村社区自发性建造实践研究
    5.4 主体公共性实证研究 ——居民与企业共建导向
        5.4.1 民间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社区自发性建造
        5.4.2 猎德村社区自发性建造实践研究
    5.5 主体公共性实证研究 ——社会非营利组织公益导向
        5.5.1 社会非营利组织公益导向社区自发性建造
        5.5.2 杨柳村社区自发性建造实践研究
        5.5.3 旧县村社区自发性建造实践研究
    5.6 社区自发性建造的主体公共性管控研究
        5.6.1 多元共同体主体行动方式
        5.6.2 社区自发性建造多元共同体行为规范
        5.6.3 建立建筑规划师协调下的多元制衡机制
    5.7 社区自发性建造主体公共性管控实践研究 ——东江源环教中心
        5.7.1 寻乌东江源治理与NGO香港地球之友
        5.7.2 环教中心改造过程中的各主体平等参与
        5.7.3 小结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社区自发性建造的政策公共性及管控研究
    6.1 现有公共政策对空间建设的管控方式
        6.1.1 土地政策
        6.1.2 城乡规划
    6.2 土地政策中自组织思想的演变
        6.2.1 自组织视野下乡村土地政策改革历程
        6.2.2 最新土地政策自组织特征解读
    6.3 社区公共政策公共性与社区自发性建造自组织的关系
    6.4 以土地统筹利用为核心的社区公约 ——陈山下社区公约
        6.4.1 陈山下以土地统筹利用为核心的社区治理背景
        6.4.2 陈山下社区公约重要内容
    6.5 建立社区自发性建造公共政策公共性管控机制
        6.5.1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社区自组织参与机制
        6.5.2 公共政策落实过程中的社区自组织建设机制
        6.5.3 社区自组织的公共性统筹创新机制
    6.6 社区自发性建造公共管控政策实践——广东省乡村工匠认证制度
        6.6.1 研究背景—— 广东省村镇发展现状
        6.6.2 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制度与乡村设计匠师的联动发展
        6.6.3 自治关键:乡村设计匠师认证制度设计
        6.6.4 社区自发性建造公共管控制度推广效益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1.1 社区自发性建造核心问题是社区公共性缺失问题
        7.1.2 社区自发性建造是社会领域主体主导的对于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均衡问题的自发性公共空间生产过程
        7.1.3 社区自发性建造是多元共同体共同参与的公共性集体行动
        7.1.4 社区自发性建造的公共政策公共性应当预留社区自组织活动空间并适度管控
    7.2 主要创新点
        7.2.1 提出社区自发性建造公共性概念,基于公共性研究社区自发性建造的价值与管控措施
        7.2.2 基于对国内外社区自发性建造研究及案例的系统性梳理,总结出自发性建造的公共性分为空间公共性、主体公共性及政策公共性三个方面
        7.2.3 针对空间公共性、主体公共性、政策公共性的研究,分别总结出相对应的管控措施,并形成基于自发性建造公共性的综合管控措施,并通过多种类型的实践进行检验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7.3.1 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社区自发性建造模式对比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7.3.2 随着社会发展不同时期公共性问题随之改变,有待进一步跟踪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本文所用社区自发性建造案例
附件2 陈山下社区公约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9)乡村自主建造模式的现代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三农”问题之困
        1.1.2 目前乡村复兴的模式与问题
        1.1.3 传统智慧和国外经验的启示
        1.1.4 自主建造模式现代重构的设想
        1.1.5 自主建造模式重构的现实社会环境分析
    1.2 概念解析
        1.2.1 自主建造
        1.2.2 自主建造模式
    1.3 研究范围与内容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现实指导意义
        1.4.2 缓解社会矛盾意义
        1.4.3 促进乡村建设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1.4.4 深化和完善建筑学科研究内涵的意义
    1.5 相关研究回顾
        1.5.1 乡村建造实践回顾
        1.5.2 自主建造的建筑学理论回顾
        1.5.3 其他学科对自主建造理论回顾
    1.6 研究方法
        1.6.1 跨学科研究
        1.6.2 文献研究与实例分析相结合
        1.6.3 历史比较与地域比较相结合
    1.7 技术研究框架
第2章 传统乡村自主建造模式解析
    2.1 传统乡村社会结构特征
        2.1.1 双轨政治下乡村社会的组织结构
        2.1.2 文化信仰下乡村社会的秩序维护
        2.1.3 小农经济下乡村社会的供给关系
        2.1.4 小结
    2.2 传统乡村自主建造模式的表现形式
    2.3 传统乡村自主建造模式的构成要素
        2.3.1 独立统一的组织管理
        2.3.2 互助合作的建造方式
        2.3.3 多方参与的建造过程
        2.3.4 模式化的设计体系
        2.3.5 世俗化的建造思想
        2.3.6 社会化的建造产业
    2.4 传统乡村自主建造模式的核心机制
        2.4.1 传统乡村自主建造的控制引导体系
        2.4.2 传统乡村自主建造的机制解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现代乡村自主建造模式的构建方法
    3.1 传统乡村自主建造模式的瓦解
        3.1.1 传统建造技术的瓦解
        3.1.2 社会组织结构的瓦解
        3.1.3 建造思想的瓦解
        3.1.4 传统聚落空间的瓦解
    3.2 当下乡村建造模式的困境
        3.2.1 政府部门间工作关系混乱
        3.2.2 照搬城市建设模式的诟病
        3.2.3 农民话语权薄弱
        3.2.4 任务重、效率低、发展不可持续
    3.3 现代乡村自主建造模式重构的基本方法
        3.3.1 现代乡村自主建造的基本着力点
        3.3.2 乡村自主建造现代重构的实质——社会重构
        3.3.3 乡村社会重构的基本方式
        3.3.4 乡村自主建造的现代重构原则
        3.3.5 乡村自主建造的现代重构过程
    3.4 乡村自主建造模式的现阶段引导性框架
        3.4.1 组织体系的法理构建
        3.4.2 建造技术体系的工业化融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现代乡村自主建造模式的基本组织建构
    4.1“村民主导、共同参与”的建造共同体
        4.1.1 建造共同体的产生背景
        4.1.2“村民主导、共同参与”的建造共同体
        4.1.3 表现形态
        4.1.4 基本特征
    4.2 相关实践探索
        4.2.1 美国乡村自主建造的组织机制实践
        4.2.2 我国乡村自主建造的组织机制
        4.2.3 小结
    4.3 自主建造组织与行政管理体系的融入
        4.3.1 乡村规划管理
        4.3.2 施工组织管理
        4.3.3 技术规范管理
        4.3.4 基层组织建设
    4.4 角色定位
        4.4.1 村民
        4.4.2 建筑师
        4.4.3 政府角色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乡村自主建造模式适应现代社会的技术设计策略
    5.1 乡村自主建造的技术策略
        5.1.1 适宜技术理论
        5.1.2 乡村建造的适宜技术探讨
        5.1.3 传统乡村建造的适宜技术分析
        5.1.4 工业化建造的适宜技术分析
        5.1.5 寻求两者的融合
    5.2 乡村自主建造的设计策略
        5.2.1 平台化设计在乡村自主建造中的运用
        5.2.2 平台化设计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5.2.3 乡村自主建造平台化设计体系的建构
    5.3 平台化设计的实践探索
        5.3.1 实践一——基于建造技术的建筑要素划分策略
        5.3.2 实践二——基于形式构成的建筑要素划分策略
        5.3.3 实践三——多系统的建筑要素划分策略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自主建造对现代乡村社会的反哺
    6.1 自主建造下的乡村经济
        6.1.1 乡村社会的经济构成
        6.1.2 乡村经济与建造模式
        6.1.3 自主建造对乡村经济的适应与促进
    6.2 自主建造下的乡村文化
        6.2.1 建造规程的内化
        6.2.2 建造习俗的唤醒
    6.3 自主建造下的乡村社会秩序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自主建造模式下的乡村空间形态
    7.1 建造模式对乡村空间形态的作用
    7.2 自主建造模式下的乡村空间形态特征
        7.2.1 同质异构的空间特征
        7.2.2 层级化的空间特征
        7.2.3 因材而制的空间特征
        7.2.4 承载内涵丰富的空间特征
    7.3 自主建造模式下乡村空间形态的美学探讨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语
    8.1 主要观点
        8.1.1 观点一:关于传统乡村自主建造模式
        8.1.2 观点二:关于乡村自主建造模式的现代重构
        8.1.3 观点三:关于现阶段自主建造运行的外力推动策略
        8.1.4 观点四:关于乡村空间形态美学
    8.2 反思
        8.2.1 反思一:乡村的现代转型
        8.2.2 反思二:建筑学的学科范畴
    8.3 论文创新点
    8.4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基于并行工程的当代建筑建造流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提出问题
        1.1.1 串行运作流程
        1.1.2 设计与建造分离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意义与方法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解析与界定
    2.1 并行工程概念与特征
    2.2 数字制造定义与内涵
    2.3 建造模式与建造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造与制造关联性
    3.1 工业革命催生机器美学
    3.2 流水线生产促成标准化建造
    3.3 柔性化制造演绎个性化定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造演化机制解析
    4.1 建造主体的变迁过程
        4.1.1 工匠作为主体的营造方式
        4.1.2 建筑师与专业建造团队的协作方式
        4.1.3 建筑师参与的多工种协同建造
    4.2 建造逻辑方式的渐变与突变
        4.2.1 手工建造工艺受控比例理论
        4.2.2 工业制造工艺依循数学计算
        4.2.3 数字建造工艺遵照函数关系
    4.3 不同建造方式对人类生存空间的影响
        4.3.1 宜人尺度
        4.3.2 抽象尺度
        4.3.3 复合尺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造逻辑真实性原则
    5.1 结构体系决定形式呈现
    5.2 连接方式表征力学传递
    5.3 材料呈现反映本真质料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信息集成—集成化建造流程
    6.1 传统建造方式变迁过程
        6.1.1 杆件接合
        6.1.2 单元砌筑
        6.1.3 先“框架”后“填充”
        6.1.4 表皮承重
    6.2 设计向建造延伸
        6.2.1 网格控制
        6.2.2 秩序组构
    6.3 从数字设计到数字建造
        6.3.1 数字设计
        6.3.2 集成建筑信息模型
        6.3.3 工艺规程规划
        6.3.4 数据标准与接口技术
        6.3.5 数字建造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材料集成—低碳新材料技术
    7.1 传统材料技术回顾
        7.1.1 低技生态技术
        7.1.2 能源密集型技术
    7.2 集成材料制备过程
        7.2.1 预制集成
        7.2.2 打印集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组织模式集成—并行化操作模式
    8.1 传统运作模式解析
        8.1.1 前工业化时期的并行化操作雏形
        8.1.2 文艺复兴至工业革命时期的“串-并”行方式
        8.1.3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矩阵型模式
        8.1.4 当代中国的串行运作模式
        8.1.5 国内低效运行的BIM系统
    8.2 并行化操作模式构建
        8.2.1 需求分析
        8.2.2 质量功能配置(QFD)
        8.2.3 划分建筑结构的跨学科团队(IBT)
        8.2.4 过程建模
        8.2.5 数据管理(BDM)系统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建造集成—装配式建造方式
    9.1 过程重构:图纸→模型
    9.2 划分模块
    9.3 装配建模
    9.4 可装配性评价
    9.5 三维定位
    9.6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Building(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系统及作用机制[J]. 李桃,严小丽.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22(01)
  • [2]装配式建造技术跨组织扩散机制研究[D]. 窦玉丹.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3]装配式建造过程返工风险研究[D]. 沈楷程. 清华大学, 2020(01)
  • [4]建造成本导向下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研究[D]. 薛红.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5]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的可持续性实现机理研究[D]. 李龙.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6]建筑企业精益建造动力机制与绩效提升策略研究[D]. 廖艳. 重庆大学, 2018(09)
  • [7]基于MAS的复杂海工装备建造物资追溯管理方法研究[D]. 周青骅.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8(01)
  • [8]社区自发性建造的公共性及管控研究[D]. 李腾.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5)
  • [9]乡村自主建造模式的现代重构[D]. 贺龙. 天津大学, 2017(05)
  • [10]基于并行工程的当代建筑建造流程研究[D]. 马立. 天津大学, 2016(12)

标签:;  ;  ;  ;  ;  

建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