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经济研究参考文献主要栏目及代码

2001年经济研究参考文献主要栏目及代码

一、《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主要栏目及代号(论文文献综述)

樊典雅[1](2020)在《青少年体质研究的动态演进及前沿热点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99-2018)的可视化分析》文中认为

李帆[2](2019)在《ZH新能源汽车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的能源也日益面临着紧张的局面,加之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营销策略探索也迫在眉睫,因此我国加快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理论层面来说,营销市场中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相关营销的战略与手段等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对新能源汽车营销策略的研究能够深化理论研究,加大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推广,有望帮助我国成为汽车强国。从现实角度来看,ZH企业加大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与开发可以促进相关营销更好的开展,也能够全面详细的向客户展现新能源汽车的优势,提高营销效率。本文以PEST理论、波特五力模型、SWOT矩形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ZH新能源汽车目前的外部营销环境、内部营销环境、市场竞争环境。在整体环境形式下,对新能源汽车进行STP分析,通过产品、价格、销售渠道、促销和产业政策几个方面进行ZH新能源汽车的行销策略分析。通过分析,ZH公司在新能源产品的市场定位做的不够准确。应该不断的和一些先进的国内外企业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找准市场定位,推陈出新。增加加低级别市场的准入率,把产品的销售范围扩大,增加产品的受众人群。采取电池裸机分离的销售模式,最大程度的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极拓展多元化的信贷消费营销模式,增加体验式营销。在ZH新能源汽车销售策略的研究工作中依然存在着不足之处。新能源汽车使用超过2-3年之后普遍存在着能源电池的性能明显下降的问题且更换电池费用较高。而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价格受产业政策影响补贴较高。更换电池价格直追补贴后的新车销售价格。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水平高端,没有形成普及,修理方面存在修理难,修理贵的问题。由于电池和修理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新能源汽车没有成型的二手车交易市场,影响新车的销量。这些不足之处还没有得出妥善的解决方案,需要进一步的了解市场,对现行的产业政策,电池生产厂家,修理厂,二手车市场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得出妥善的解决方案。

周延[3](2019)在《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广州市创业投资产业政策研究》文中提出创业投资能够起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作用。然而,具有公共外部性和高风险性的创业投资,仅依靠自身难以健康发展,需要政策进行引导和推动。在广州市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风投创投中心的背景下,本文以广州市创业投资产业政策为研究主体,运用政策文本分析方法开展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政策主体、政策主题、政策工具均为政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政策内容关系到政策的实施情况。本文基于广州市政府发布的52个有效期内的政策文本,将广州市创业投资产业政策分成四个发展阶段进行研究。对广州市创业投资产业政策发文主体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政策主体的网络结构及中心性。其次运用共词分析方法构建相关矩阵和相异矩阵,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划分出政策领域确定政策主题并对政策领域进行结构上的划分。然后利用关联性分析法研究具体的政策内容,判断政策之间的系统性、支撑性、冲突以及主体利益。最后从政策工具的视角进行研究,结合政策工具维度与创投运作阶段维度研究广州市创业投资产业政策。研究结果表明位于核心位置的政策主体相对突出,政策制定主体较为单一,政策参与主体的网络规模呈扩大趋势,社会网络的中心从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向市政府过渡,政策参与主体的合作广度和强度均有所提高。其次,广州市创业投资产业政策可划分为六个领域,初步形成体系。第三,广州市创业投资产业政策主要涉及金融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仍需加强不同层面政策内容之间的系统性和支撑性。最后,政策工具中供给型政策工具最多,基本集中在“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三个方面;需求型政策工具和退出阶段的相关政策工具十分缺乏,需要大力加强这类政策的出台。

孙跃杰[4](2016)在《洛阳156工业遗产群历史研究与价值剖析》文中提出我国目前对于近现代工业遗产的研究仍然处于推进“遗产化”的过程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受到关注,得到保护,从地方政府、学界到设计界都在不断探索如何“活态”的保护这些城市文化特色,但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工业遗产认识的仍然存在明显的滞后,特别是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建设的工业项目,“156项目”是我国现代工业的开端和奠基,它特有的时代特色、历史价值、社会文化价值与科技价值尚待进一步认识和挖掘。洛阳一直以古都着称,新中国成立后,洛阳以“新兴工业城市”的定位成为河南省内首屈一指的工业基地,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八个新兴重点工业城市之一。“一五”时期的“156项”工程有6个项目落户洛阳,涉及奠定新中国工业基础的能源电力行业、机械制造行业和有色金属行业三大行业,其产品为新中国的工业、农业做出过杰出贡献。其内部有严谨的居住、教育、商业、科研用地规划,至今保存有相对完整的城市肌理和风貌建筑。作为新中国工业遗产的典范,对于洛阳156工业遗产群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可以为我国现代工业遗产的研究奠定基础,也可为全面深入我国现代工业遗产研究领域提供参考。本文梳理了洛阳作为依托于6个国家156重点项目而规划建成的新兴工业城市的历史和六个156项目的建设历史,分析了作为工业遗产群的洛阳涧西现代工业遗产的构成和现状,从工业遗产群的角度推进对于洛阳156工业遗产整体性的遗产化认知。本文利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我国近现代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体系研究》课题组于2014年提出了《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对洛阳156现代工业遗产进行了价值评价,一方面验证了该导则的普适性,同时根据研究对象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特点,修正增加了适合自身研究阐释条文,并构建了洛阳156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理论体系。同时从城市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构建的角度,比较理论研究结果与现状之间的差异,研究其完整性与“群”的突出价值,揭示以洛阳156时期工业遗产为典型代表的我国现代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误区和问题所在。从而对比研究得出的价值评价结果和目前洛阳实施的关于工业遗产的保护现状,发现作为存量丰富,构成复杂的洛阳156工业遗产在尚未进行更深入的价值评价和遗产认知的情况下就迅速消逝的原因。进而在对其进行深入的本体价值评价和再利用潜力研究的基础上的,分别就厂区和历史街区两种不同类型的场地环境,探究工业遗产厂区与建筑改造再利用的规范性工作程序和因地制宜的再利用模式。

史建军[5](2015)在《基于资源与市场的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运作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面对能源安全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世界各国都将目标瞄准了可再生能源,其中生物质能源是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作为生物质能源的一种,生物质成型燃料凭借其使用方便、不与粮争地等优势脱颖而出,在欧美国家早已实现了产业化,在我国亦有长足的发展,但问题和困难是毋庸回避的。从国内发展实践来看,资源与市场是制约其发展的两个中心问题。国内外对于资源条件和资源供应虽有众多的研究,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于市场条件和市场营销方面的研究甚少,值得进行开创性探讨。基于此,本文拟围绕两个中心问题,对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运作进行研究。本文以河南省为例,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理论和市场营销理论为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河南省具备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运作的资源条件。河南省广阔的农林业种植面积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目前农业剩余物资源量约为林业的两倍多,但林业剩余物资源量增长速度要快于农业。(2)河南省具备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运作的市场条件。农村能源消费结构更趋便利和清洁,能源消费结构自身及农户收入水平对其影响较大;工业锅炉煤炭消费增长较快,其受人均GDP的影响较大;政府大气污染治理和能源战略调整给该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同时存在的,但机遇大于挑战;成型燃料尽管与煤炭相比缺乏竞争力,但与天然气、电力和液化石油气等其它所谓清洁能源相比价格优势明显。(3)为保证资源供应,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如果单纯为降低原料收集成本,南阳、商丘、驻马店、周口和信阳是理想的选择,如果考虑其它因素,可选区域有所不同;在进行厂址选定时,GIS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分散型、集中型和基地型三种原料收储运模式各有千秋,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企业;在对收购站进行选址决策时,散装下的成本与打捆下的成本相等时的经济半径是收购站的可行位置;能源林建设是未来解决原料分散的有效途径之一,考虑到林业经济规律,企业需树立长期经营的思想。(4)为开发市场,在确定企业营销战略时,面向工业锅炉用户和农户的细分变量应有所不同;企业应对细分市场加以评估并根据自身情况采用专而精的目标市场选择方法;企业定位应寻找并突出自己在某一领域的领导者形象,品牌定位应赋予成型燃料人性化的东西,产品定位应立足于高端清洁能源;产品策略选择时应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并树立品牌意识;高价的撇脂定价应是其基调,差别定价法和产品组合定价法为其主要方法;高档的木质颗粒应采用短渠道、窄渠道,低端的草本成型燃料或禾本成型燃料可采用长渠道、宽渠道;广告和营业推广适用于针对农户的促销,人员推销和公共关系适用于针对机构的促销。(5)尽管企业的主体作用很重要,但政府主导作用不可或缺。国外的相关政策较为完备且支持力度较大,国内政策体系初步形成,河南省在较好贯彻执行有关政策的同时,应大胆尝试,争取出台更多的“自选动作”。

段海龙[6](2011)在《京绥铁路研究(1905-1937)》文中研究说明京绥铁路由京张铁路展筑而成,东起北京西至包头,建于1905—1923年间。京张铁路开我国自主建设铁路之先河。通过对史料的解读,认为晚清政府对修建铁路的态度经历了拒绝、尝试、兴建的过程,军事顾虑是促成其转变的重要因素;甲午中日战争后,我国铁路建设借贷外资有殖民侵略性质,工程师一度依赖洋人;外人与外资的渗透使得中国铁路路权旁落,铁路自办的呼声日益高涨。兴建铁路的政策为自办京张铁路提供了良好背景。值得一提的是,外国人修建淞沪铁路并非欺骗而是官员默许的结果,民众对铁路进入中国的态度与政府拒绝的态度不同。以原始文献为主要参考资料,详细探究了京张铁路资金筹备、人员安排、路线测量和道路施工情况,从技术层面对隧道修建和桥梁架设做了细致描述。京张铁路资金来源主要为关内外铁路余利,少量由政府调拨;主要工程人员除詹天佑、颜德庆为留美幼童外,陈西林、俞人凤、翟兆麟、柴俊畴都为天津北洋武备学堂铁路工程班学生。詹天佑反复勘测路线,采用“之”字形路线,缩短隧道长度,成功跨越八达岭。开井法加速了开凿八达岭隧道的进程。在有限的条件下选择了最佳路线,成为京张铁路成功的关键。在筑路过程中,詹大佑尽量就地取材,通过开设临时厂矿、用片石替代水泥等,节约了资金。京张铁路是铁路技术由我国独立实施的成功案例。本文认为詹天佑带领的筑路人员的努力是京张铁路成功的决定因素,同时政府支持作用甚大。探究京张铁路的厂房、水塔建筑过程和支线建设。通过分析京张铁路成功的原因,认为在当时国力衰微的情况下,京张铁路的成功得益于国内一统、技术人员克己奉公。从资金筹备、路线勘测着眼,探讨其建筑过程,对张家口至包头段铁路的修建进行考察,重点对南口机厂和张家口机厂在不同时期的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张绥铁路选线既考虑了工程难度,更考虑了将来经济效益和交通衔接问题。由于北洋军阀时期国内局势动荡不安,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工程两次停工,丰镇之后工程通过八次募集,方修筑完成,期间借贷日本资金。由于工期紧张、资金拮据,工程质量没有得到保证,站房、信号等设施直到南京政府时期才有所改善。认为张绥铁路在人员、资金筹备等方面是京张铁路的延伸,由于所处历史时期不同,资金到位情况、工程质量、工程进度与京张铁路存在很大区别,表明社会环境是影响技术实施的重要外因。通过考察京绥铁路车辆购置与各时期管理运营情况,认为京绥铁路作为西北交通干线,对西北地区与内地之间的贸易往来有巨大作用,催生了集宁这座城市,使包头由一小镇转变为大城市,影响了大同和呼和浩特的城市格局,积极促进了沿途及周边地区近代化进程,为促进我国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城市形成及赈灾抚边起到重要作用。由于所处时期动荡,管理人员随着军事和政治局势变化而变换,管理一度混乱,军事干扰严重影响了京绥铁路的正常运营。京绥铁路的规章制度、《京张铁路工程纪略》、《京张铁路标准图》及《平绥技术汇刊》是京绥铁路留给后人的重要史料。首次对《平绥技术汇刊》整体分析,认为该刊重在介绍国外先进铁路技术,技术引进及时,具有现实指导作用。对京绥铁路遗存进行了初步实地考察,发现京张段铁路部分建筑受到了重视和保护,但仍面临消失状态;张绥段有民国时期的建筑遗存,需要进一步的更为彻底的调研、深入探讨其工业遗产价值。认为有近百年历史的京绥铁路是我国百年发展变化的见证者,是铁路技术在我国实现本土化的实例,在工业遗产方面有着重要的科技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但目前缺乏完整的调研与保护,需要各部分协作,组织成规模的调研小组对京绥全线进行考察评估与保护。通过挖掘、整理原始史料,对比解读,并结合实地考察,本文认为:京绥铁路实现了铁路技术在中国的完全本土化,并由此证明包括修筑和管理在内的铁路技术的成功实施需要良好的外界环境、充足的资金、技术精湛团结协助的团队等诸多因素共同保证。近代铁路对于沿途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京绥铁路见证了百年历史,有必要对其遗存价值作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张宸[7](2011)在《我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尝试将企业碳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置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宏观背景下展开,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本文的研究,力求在实践中为我国促进企业更好地披露碳信息,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供理论指导。本文主要研究了企业碳信息披露的动因、国际组织所构建的碳信息披露框架、我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形成原因,并为完善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提出了对策建议。研究发现:(1)我国目前在碳信息披露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研究数量少且质量普遍不高,还主要停留在介绍国外先进做法的层面,对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还是一个空白。本文从碳信息披露规范、碳信息披露应用两方面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现状;(2)在对国际组织的碳信息披露框架的比较中发现,一个完整的碳信息披露框架应主要包括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温室气体排放及减排信息、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与机遇等方面的内容;(3)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行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规范体系主要存在体系不健全、规定不完善、信息披露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情况总体上还很不乐观,存在着信息披露数量少、质量低下、内容不完整、对碳信息披露不积极等诸多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包括:相关法规制度缺失使企业缺少披露规范;明确统一的碳信息披露框架的缺失使企业缺少披露的依据;碳信息需求缺乏使企业缺少披露的动力。(4)根据前文的分析,本文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围绕我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提出了以完善碳信息披露法规体系、构建碳信息披露框架、培养碳信息需求、推动碳信息披露学术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四位一体的对策。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第一、对气候风险披露倡议、气候披露标准委员会、普华永道会计师公司、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碳披露项目等国际组织所构建的碳信息披露框架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出一个完整的碳信息披露框架应主要包括的内容;第二、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现状并总结了我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第三、为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碳信息披露提出了包括以国家法规为规范、学术研究为指导、企业碳信息披露框架为依据、碳信息需求相推动的具体建议。

赵斐[8](2011)在《2003-2010中国数字付费电视频道发展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是一个数字世界,用尼葛洛庞帝的话来说:这是一个“比特时代”从全球范围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在信息技术革新的基础上,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各种新媒介不断涌现并日益发展壮大。这不仅带来了全新的传播理念和模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对诸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构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威胁。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的态势下,电视产业必须要加快自身的发展步伐,它的改革创新已是势在必行。危机四伏的中国传统的电视业必须获得属于自己的新特征,以应对新旧媒体的挑战。在新世纪,数字化成为我国广电产业改革发展的关键词。数字化是电视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技术革命,它将传统电视媒体的功能与新兴的数字技术融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崭新且庞大的数字电视产业。数字电视产业是当今世界广电产业的发展潮流,是全球电视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近两年,以北美、欧洲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由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过渡中,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基于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平台之上,数字付费电视频道伴随着我国数字电视推广应运而生。数字付费电视频道是一种新兴的内容提供服务,是一种专业化的电视频道,是一种先进的节目形式,是电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的广播影视产业的做大做强离不开数字付费电视频道,它对我国的电视产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我国传统电视媒体一直依赖广告这一单一的盈利模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广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数字付费电视频道,致力于以向广大用户收取节目收视费为主要的盈利方式,有助于中国电视行业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构建均衡型的赢利模式,这有利于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细化,人民群众的收视需求不仅大大提高,而且更为多元化,甚至有人说我国的电视消费者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状态。数字付费电视频道通过对用户细分,作为一种分众化、甚至小众化的专业频道,可以提供更加专业、个性、精彩、丰富的节目,更好的满足我国电视观众的上述电视消费需求。再次,数字付费电视频道依靠内容盈利,凸显了内容价值,使得电视从业者能够把更多的精力从广告中转回到节目内容上,有利于整体上提高我国电视节目的质量水平,有利于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国电视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最后,从发展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角度来看,数字付费电视频道作为有线数字电视产业的主要增值业务之一,对于我国有线数字电视产业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数字付费电视作为新兴内容产业和一种高端产业,也有利于全面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从而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本文的构建主要依据以下理论:竞争优势是一个企业或者一个行业、产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得成功的关键。竞争优势来自于哪项生产经营活动呢?答案就是价值链,即: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价值创造活动并非是某一项具体活动,而是一系列产生价值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形成的行为链条。价值链理论认为一个产业的优势来自于该产业某些特定环节的优势,只要抓住了这些关键环节,也就抓住了整个价值链。这些关键环节就是产业的战略环节。战略环节决定了产业经营的成败和效益。本文谋篇布局主要依据以下的思路:导论提出中国数字付费频道发展的问题,介绍产业价值链的相关理论。第一章明确了数字付费频道的相关概念,介绍了数字付费频道产生发展的两个背景。第二章介绍了中国以及西方发达国家付费频道的发展概括,分析了中国数字付费频道的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并提出内容建设和内容营销两个环节是中国数字付费电视产业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从而引出以下两章的分析。在分析之前,又对中国数字付费频道发展的政策软环境进行介绍并提出建议,还研究了中国数字付费频道的用户,分析其特征并提出数字付费频道无论内容生产还是市场营销都要以“用户为中心”。第三章对中国数字付费频道产业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之一——内容生产环节进行分析;第四章对另一个战略环节——市场营销环节进行分析,并对收视费之外其他盈利方式进行了探讨。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小结,阐明了主要结论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除导论和结语部分外,主体分为四章,下面是各部分的内容提要:导论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不断涌现并发展壮大,日益威胁电视等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的竞争,中国电视开始了数字化的转换。基于数字电视的平台,数字付费频道这一分众化、小众化的专业频道应运而生。但其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而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是大众传播理论、电视理论以及传媒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的补充;同时,本文在中国数字付费频道的实践方面,对于促进其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导论中还对国内外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介绍了产业价值链的相关理论,以及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相关概念与发展背景。首先,对数字付费电视频道及其相关概念做出界定。先后阐述了数字电视的概念、特点、分类、标准、发展意义;有线数字电视的概念、发展历程、业务类型: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概念、特点、发展意义,并对免费电视与付费电视、数字付费频道与传统免费频道两对概念进行了区分。其次,介绍了中国数字付费频道产生和发展的技术背景,即我国有线电视数字化的历程。介绍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数字电视的发展历程,中国广播电视的数字化选择以有线电视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的现实依据,接下来论述了中国有线电视数字化的意义、发展战略、发展之初的探索、发展进程以及三大推广模式并做了评价,提出整体转换是我国有线电视数字化的必由之路,要因地制宜的推进。最后,介绍了中国数字付费频道产生的产业背景,即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历程。包括:频道专业化是电视媒体的必然发展趋势;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发展初期的探索;数字付费频道是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以及中国电视专业频道的类型划分。中国电视媒体盈利模式变革方面的内容包括:中国电视产业传统的盈利模式;以广告为主的电视经营模式的局限性以及数字付费电视带来了电视盈利模式的变革。第二章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产生与发展。首先,对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英国和日本三个国家的付费电视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介绍。其次,介绍了中国数字付费频道发展的实际情况(包括兴起、现状、竞争环境)和遇到的问题(包括数字电视用户数量少、内容瓶颈、营销环节薄弱、观众免费看电视的传统收视习惯)。再次,分析了中国数字付费频道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及各环节的具体任务,提出内容建设和内容营销两个环节是我国数字付费电视产业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必须抓好这两个“战略环节”的建设,以确立整个数字付费电视产业的竞争优势。接下来,对中国数字付费频道发展的政策软环境进行介绍和分析,政府在我国数字付费电视产业价值链发挥着监督和管理的作用,主导着数字付费频道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家广电总局等相关管理部门对数字付费频道的规制主要靠政策,已经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规章,但是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和空白。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数字付费频道的政府规制,注重规制法律框架的构建,并在广告、内容、资金准入、减免费用、传输渠道等诸方面出台更为宽松的、扶植性的政策,为数字付费频道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最后,对中国数字付费频道的用户环节进行了分析。只有提供基于用户需要的节目内容、营销策略和服务,吸引用户购买,数字付费频道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提出数字付费频道使得电视观众发生了从“受众”到“用户”的嬗变,用户成为数字付费频道的价值起点,因而要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并通过对数字付费频道潜在用户的分析,得出了中国付费电视用户的基本特征。第三章中国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内容建设——以《CHC家庭影院》频道为例。节目内容生产环节是中国数字付费频道产业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之一。首先,综合分析了付费频道遭遇内容瓶颈的原因,包括体制制约、投入不足、政策限制等因素。数字付费频道以向用户收取收视费为主要盈利方式,彰显了内容的价值,内容真正成为可以赚取利润的产品。提出内容对数字付费频道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内容成为其立身之本。其次,作为数字付费频道的生产方,必须下大力气进行付费频道的内容建设。在内容建设方面,要打造精彩专业的频道节目内容,提出准确为频道进行市场定位,对原有节目资源的二次开发,打造独家、原创核心内容,深入推进电视体制改革、促进节目内容市场繁荣,利用多种有效渠道更多的筹措资金等方式。再次,随着市场进入“品牌时代”,数字付费频道品牌的塑造和传播也是必不可少的。提出在目前数字付费频道的市场培育阶段,在努力打造内容优势的同时,高度重视和培育数字付费频道的优良、独有、强势品牌。并从树立品牌意识、塑造品牌、品牌延伸和传播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最后,以《CHC家庭影院》为案例,从频道定位、节目编排、原创节目、电影类节目资源、品牌策略等几方面,较为全面的对其内容生产与品牌建立进行了分析。第四章中国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营销策略。营销环节是中国数字付费频道产业价值链上的又一个“战略环节”。首先,对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进行了介绍。现阶段,数字付费频道是有线数字电视平台提供的增值业务之一,各地的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作为数字付费频道的网络运营商,是开展其市场营销的主体。要增强营销观念,建立营销队伍,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其次,提出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4C与4P策略相结合的营销组合策略。在产品组合策略上,通过单选频道、节目包、资费套餐等不同的产品组合和销售形式来最大化的满足用户不同的购买需求;在价格策略上,从成本、竞争和需求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数字付费频道的情况,提出低价的基本策略;在渠道策略上,提出既要重视现有的自有营业厅的销售,又要广开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广泛合作的策略;在促销策略上,提出要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渠道,并充分利用免费试看、价格折扣、赠送礼品、举办各种促销活动等方式。最后,作为数字内容提供服务的数字付费频道,在渠道日益过剩、内容越来越紧缺的时代,必将拥有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数字付费频道需要把眼光放宽。提出在收视费盈利模式之外,数字付费频道还可以积极探索其他的盈利方式。包括播出商业广告、进行多元化的产业经营、多种渠道传输和播出等。另外,对“付费”方式的进一步探讨,应该将部分开路免费频道转变为付费经营。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小结,提出本文的主要结论:1.数字付费频道是一种分众化、小众化的电视专业频道,是一种数字内容提供服务2.政府应放宽对数字付费频道的管制,并积极出台扶持性政策3.坚持“内容为王”,加强数字付费频道的内容建设4.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4C与4P相结合的数字付费频道营销组合5.积极探索收视费之外的盈利新模式本文的创新之处:1.以中国新兴的数字付费频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本文尚属首次。本文认为数字付费频道是一种数字内容提供服务,属于高端的数字内容产业,在渠道过剩、内容紧缺的当代,拥有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2.从产业价值链的视角,首次对数字付费频道产业价值链的内容生产和市场营销两个“战略环节”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对中国数字付费电视产业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发展建议。3.本文首次以《CHC家庭影院》频道为案例,对其内容生产与品牌建立的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

吕旭峰[9](2011)在《我国教育捐赠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在当代,教育捐赠已成为具有多重价值和意蕴的、须给予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教育捐赠问题跨越多个学科领域。从社会学视角来看,教育的社会资本是教育的社会关系和网络结构资源,社会资本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为教育捐赠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从文化学视角来看,教育捐赠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捐赠制度演进的初始条件与逻辑起点;从教育学视角来看,教育捐赠为教育筹集资金,并进一步促进教育更加注重自身内涵发展,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和服务社会,从而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乃至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教育作为制度性的准公共产品,从经济学的角度证明了教育捐赠的可行性。教育捐赠作为社会资源的第三次分配形式,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调节贫富分化程度、促进社会良性运行与整体和谐;从伦理学的视角看,教育捐赠的意蕴已经超出经济学领域,逐渐延伸向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等层面,教育捐赠行为是经济行为与道德行为的统一。教育捐赠宣扬了尊师重教、爱国主义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客观上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起了推动作用,促进了公民道德的培育。同时,教育捐赠作为一种伦理行为,捐赠的当事人在捐赠过程中又应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从心理学的视角看,教育捐赠使捐赠者获得内心的满足和自我崇高感,给他们带来最高层次的心理满足。在人生价值实现、回馈与报答的心理驱动下,人们会更多地将捐赠投向教育事业上来。在中外教育的发展中,教育捐赠行为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今中外的教育捐赠发展历史证明,教育捐赠与地域文化、社会政治等关系密切。由于文化传统以及办学主体和办学模式的不同,教育捐赠的内核和形式呈现出不同的表征,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形态与特点。但是,教育经费的来源逐渐趋向多元化是目前各国教育经费来源的历史走向与共同趋势。从教育捐赠的动力机制来审视,强烈的宗亲意识和乡土情结是我国教育捐赠的主要动因;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教育捐赠的社会文化基础;儒家文化关于完善人性与理想人格追求的激励作用引导人们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积极进行教育捐赠。从跨文化学的视角出发,美国传统的宗教文明以及深厚的慈善捐赠文化是美国教育捐赠的基本动因;对教育捐赠减免税收的相关优惠制度和配套政策是美国教育捐赠的直接动因;美国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大学校友捐赠文化,校友情结是校友为母校捐赠的内在动因;社会文化强调不遗留过多的物质财富也是美国教育捐赠的动因之一;教育捐赠行为背后的本根动机是利他主义。国外教育捐赠体制和机制已经相对成熟。从国家层面来讲,许多国家政府的政策导向鼓励和引导个人和企业进行教育捐赠,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为教育捐赠提供了高位强有力的政策性支撑。从学校本身募集教育捐赠的相关行为来看,学校高度重视教育捐赠,并有很多积极有效的做法:校长率先士卒参与募捐工作,提高了学校对教育捐赠的重视程度;建立了专业化的捐赠管理机构和较为完善的筹资与运作体系;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捐赠管理制度;制定战略性的筹款目标与详尽的筹款计划;专业化和市场化的教育捐赠基金运作;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激发捐资者的积极性;密切与(潜在)捐赠者的联系,巩固与捐赠者的忠诚友好关系,等等。其中的有益经验可资借鉴。近年来,我国新时期的慈善捐赠环境开始逐步形成,捐赠事业发展迅速,教育捐赠已经起步。国家积极鼓励社会集资、捐资助学,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法规逐步引导教育捐赠的开展,中央财政对中央级高校设立了捐赠配比资金,教育行政部门开始重视教育捐赠。国内很多学校也逐步认识到教育捐赠的重要性,重视教育捐赠在学校多元化经费来源中的地位与作用,把争取社会各界的最大支持视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校友工作和筹资工作提升到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总体而言,教育筹资工作逐渐从许多高校的战略边缘向中心工作转移,成为高校深入改革、重点加强、积极推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些学校逐步建立了进行教育募捐的社团组织和筹资机构,对教育捐赠管理也作了许多实践上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一些教育基金开始独立进行捐赠基金的管理与运作。然而,由于我国教育捐赠起步较晚,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资金筹措机制呈现出多元化虚像背后的单一化格局。面对这些困境和问题,教育捐赠要在规模和范围上有所发展,应由国家单一拨款向多渠道筹集经费的形式转变。从宏观层面来说,要转变政府职能,由政府的行政干预逐步转变为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关于教育捐赠的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育捐赠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加强内部和外部监督,做好执法监督、行政管理、舆论监督和自我监督。要发挥政府政策的杠杆作用,促使政府政策导向化,提高政府资金效益,引导社会资源合理流向教育领域。同时,要制定鼓励社会各界向教育事业捐赠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促进教育捐赠的相关税收政策,为教育捐赠提供税收激励机制。从学校层面来讲,学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成立专门的筹资管理部门,加强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具有专业水准、有文化素养、热心公益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团队,形成专职、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各类人才汇集、优势互补的教育筹资、教育基金管理与运作的强有力队伍。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做好发展联络工作,拓宽学校的筹资渠道。加强我国教育捐赠文化建设,构建适合我国教育捐赠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良好氛围,建立有效激励社会捐赠的制度体系,已是应当提上日程的问题。我们要在汲取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借鉴西方有益的捐赠文化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诚信、透明、高效的筹措高等教育社会捐赠的有机体系。

朱根民[10](2010)在《国家石油储备基地运行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我国跨入了石油消费大国的行列。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确定了要“扩建和新建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的发展任务。从2004年国家一期石油储备项目建设至今,陆续已有四个储备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而中长期国家石油储备建设项目也正有条不紊地逐步推进。因此,针对我国国家石油储备发展现状,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研究分析石油储备运行管理机理,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石油储备运行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针对我国储备基地管理实际情况,引入了灰色系统理论及可靠性评价等数学模型,在对储备基地安全管理、成本管理、绩效管理等实证分析基础上,提出建立了灰色综合安全与预警评价模型、绩效定量评价模型及基于设备、品质有效管理基础上的仓储成本管理模型,以加强对储备基地运行的安全、成本、绩效管理,丰富并深化了现有关于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的研究。特别是从灰色综合安全与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来研究设计储备基地安全管理机理,从设备管理与检修、储存油品品质保证等操作层面对作业成本影响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来探讨储备仓储成本的管理,以及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度量方法对储备基地的劳动绩效有准确、科学的定量考核模型建立,为完善我国的石油储备管理体制,提供了理论工具和现实的对策建议。

二、《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主要栏目及代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主要栏目及代号(论文提纲范文)

(2)ZH新能源汽车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新能源汽车行业营销相关理论
    2.1 消费者行为理论
    2.2 营销环境理论
        2.2.1 PEST理论
        2.2.2 波特五力模型
        2.2.3 SWOT矩阵理论
    2.3 营销策略理论
        2.3.1 产品策略理论
        2.3.2 价格策略理论
        2.3.3 渠道策略理论
        2.3.4 促销策略理论
第三章 ZH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国内新能源汽车的行业概述
        3.1.1 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我国的起步和发展历史
        3.1.2 新能源汽车的行业营销状况
    3.2 ZH新能源汽车的行业现状
        3.2.1 ZH公司介绍
        3.2.2 ZH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
        3.2.3 ZH新能源汽车公司营销现状
    3.3 ZH新能源汽车目前存在问题
第四章 ZH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环境分析
    4.1 ZH企业新能源汽车营销外部环境分析
        4.1.1 政治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社会环境
        4.1.4 技术环境
    4.2 ZH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4.2.1 购买者议价能力
        4.2.2 供应商议价能力
        4.2.3 新进入者威胁
        4.2.4 替代品威胁
        4.2.5 行业内现有竞争分析
    4.3 ZH新能源汽车销售的SWOT分析
        4.3.1 ZH新能源汽车销售优势
        4.3.2 ZH新能源汽车销售劣势
        4.3.3 ZH新能源汽车销售机遇
        4.3.4 ZH新能源汽车销售威胁
第五章 ZH新能源汽车的销售策略分析
    5.1 产品策略
        5.1.1 了解消费者需求
        5.1.2 细分市场和目标群体
        5.1.3 根据需求和市场细分开发相应产品
    5.2 价格策略
    5.3 销售渠道
        5.3.1 网络营销渠道
        5.3.2 传统营销渠道
        5.3.3 融资租赁渠道
        5.3.4 汽车信贷业务
    5.4 促销策略
    5.5 新能源汽车的有关产业政策
        5.5.1 应用财政补贴的政策
        5.5.2 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
        5.5.3 充电桩建设计划
        5.5.4 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
        5.5.5 各地的限行、限停政策
    5.6 ZH新能源汽车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5.6.1 ZH公司内部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5.6.2 ZH公司内部组织机构保障体系
        5.6.3 ZH公司营销制度保障体系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公司必须优化产品结构,做到精准市场定位
        6.1.2 必须优化公司的营销结构,增加低级别市场占有率
        6.1.3 进行车电分离销售,加大互联网营销力度
        6.1.4 积极拓展多元化的信贷消费营销模式,增加体验式营销
    6.2 展望
        6.2.1 优化产品结构,丰富产品线
        6.2.2 增加低级别市场的准入率,优化营销结构
        6.2.3 进行分类销售,利用好互联网营销渠道
        6.2.4 增加多元化的信贷营销模式,丰富营销渠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广州市创业投资产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创业投资产业政策的作用
        1.2.2 政策分析的概念
        1.2.3 政策分析方法的综述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和存在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政策分析方法的主要理论
    2.1 彼得霍尔的政策范式理论
    2.2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理论
    2.3 内容分析方法理论
    2.4 政策工具理论
    2.5 政策分析方法理论的应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市创业投资产业政策的政策主体分析
    3.1 政策主体描述性分析
        3.1.1 政策文本的确定
        3.1.2 政策制定主体的结构
        3.1.3 政策文本参与主体的构成
    3.2 政策主体的合作程度分析
        3.2.1 政策主体的合作矩阵构建
        3.2.2 政策主体的合作程度变化
    3.3 政策主体的网络结构演变分析
        3.3.1 政策主体的网络规模演变分析
        3.3.2 政策主体的中间中心度和中心势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市创业投资产业政策的政策主题分析
    4.1 政策文本高频词选取
        4.1.1 共词分析法概述
        4.1.2 政策的领域划分和结构分析
    4.2 政策领域的多元统计分析
        4.2.1 政策领域的因子分析
        4.2.2 政策领域的聚类分析
    4.3 政策领域的结构分析
        4.3.1 基于创投运作阶段的政策领域结构划分
        4.3.2 基于政策要素的政策领域结构划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市创业投资产业政策的政策内容分析
    5.1 政策文本内容编码
    5.2 政策内容描述性分析
        5.2.1 政策内容年度分布情况
        5.2.2 政策内容产业分布情况
    5.3 政策内容的关联性分析
        5.3.1 关联性分析框架制定
        5.3.2 系统性分析
        5.3.3 支撑性分析
        5.3.4 冲突分析
        5.3.5 主体利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州市创业投资产业政策的政策工具分析
    6.1 政策工具分析框架制定
        6.1.1 X维度:政策工具维度
        6.1.2 Y维度:创业投资的运作阶段维度
    6.2 广州市创业投资产业政策的量化分析
        6.2.1 广州创业投资产业政策的单维量化分析
        6.2.2 广州创业投资产业政策的多维量化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广州市创业投资产业政策文本表
    附录2:创业投资产业政策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分类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洛阳156工业遗产群历史研究与价值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缘起
        1.1.1 我国城市高速发展与城市文化遗产的濒危
        1.1.2 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与文创产业领域的发展为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了契机。
        1.1.3 关于新中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工业遗产研究任务紧迫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当前国外关于工业遗产的研究发展概况
        1.2.2 当前国内工业遗产学术领域的研究发展概况
        1.2.3 当前关于新中国现代工业遗产的研究概况
    1.3 研究的目标、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研究框架及创新点
        1.4.1 研究的对象与研究内容
        1.4.2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156 项目”与洛阳城市变迁历史
    2.1 新中国156项工业与城市建设背景
        2.1.1 新中国156项工业建设的大背景
        2.1.2“一五”时期新兴工业城市建设概览
        2.1.3“一五”时期典型新兴工业城市规划概览
    2.2 一场从零开始的造城运动——新兴工业城市洛阳的发展轮廓
        2.2.1 洛阳在建国初期城市发展的基础状况
        2.2.2 新时代的开创——新中国156项工程选址洛阳后第一期城市规划
        2.2.3 充实与提高——20 世纪80年代后洛阳城市发展
    2.3 洛阳(涧西区)156 时期城市发展详解
        2.3.1 洛阳涧西区工业择址
        2.3.2 作为新兴工业城市的洛阳涧西区规划详解
        2.3.3“苏联模式”or“洛阳模式”?洛阳市初期城市规划成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洛阳“156 项”工程建设历史研究
    3.1 洛阳“156 项”工程建设历史概览
        3.1.1“156 项”工程在河南省的建设情况
        3.1.2 洛阳“156 项”工程总体状况
    3.2 洛阳“156 项”工程电力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热电厂建设历史
        3.2.1 洛阳热电厂建厂背景
        3.2.2 洛阳热电厂建厂历史
        3.2.3 洛阳热电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3 洛阳“156 项”工程机械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滚珠轴承厂建设历史
        3.3.1 洛阳滚珠轴承厂建厂背景
        3.3.2 洛阳滚珠轴承厂建厂历史
        3.3.3 洛阳滚珠轴承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4 洛阳“156 项”工程机械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建设历史
        3.4.1 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建厂背景
        3.4.2 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建厂历史
        3.4.3 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5 洛阳“156 项”工程机械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矿山机器厂建设历史
        3.5.1 洛阳矿山机器厂建厂背景
        3.5.2 洛阳矿山机器厂建厂历史
        3.5.3 洛阳矿山机器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6 洛阳“156 项”工程船舶工业方面的建设——河南柴油机厂建设历史
        3.6.1 河南柴油机厂建厂背景
        3.6.2 河南柴油机厂建厂历史
        3.6.3 河南柴油机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7 洛阳“156 项”工程有色金属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建设历史
        3.7.1 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建厂背景
        3.7.2 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建厂历史
        3.7.3 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洛阳156工业遗产分类构成分析
    4.1 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体系框架的构建
        4.1.1 基于生产与辅助设施分类的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
        4.1.2 基于物质与非物质层面的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
        4.1.3 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体系
    4.2 洛阳156工程生产厂区遗产构成与现状分析
        4.2.1 洛阳156工程生产厂区物质遗产构成
        4.2.1.1 洛阳156工程工业厂区整体规划
        4.2.1.2 洛阳156工程工业厂区建筑研究
        4.2.1.3 洛阳156工程厂区生产线与生产设备
        4.2.1.4 洛阳156工程厂区大型构筑物
        4.2.2 洛阳156工业生产厂区非物质遗产构成
        4.2.2.1 洛阳156工业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及技术创新
        4.2.2.2 洛阳156工业企业管理
        4.2.2.3 洛阳156工业遗产档案
        4.2.2.4 洛阳156工业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
    4.3 洛阳156工程配套设施遗产构成与现状分析
        4.3.1 洛阳156工程配套科研高教遗产
        4.3.1.1 洛阳涧西工业区高校和科研院所整体风貌
        4.3.1.2 洛阳涧西工业区高校和科研院所典型案例研究
        4.3.2 洛阳156工程住宅街坊建筑分析
        4.3.2.1 洛阳156苏式街坊初始建设情况概览
        4.3.2.2 洛阳156苏式街坊典型案例研究
        4.3.3 洛阳156工业遗产其他配套设施
        4.3.3.1 商业配套构成
        4.3.3.2 文教卫生设施
        4.3.3.3 对外接待建筑
    4.4 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洛阳涧西工业区整体风貌
        4.4.1 城市功能分区与路网绿化
        4.4.2 广场景观与沿街整体风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洛阳156工业遗产本体价值评价初探
    5.1 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理论前提
        5.1.1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目标与意义的明确
        5.1.2 国内外关于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研究
        5.1.3 天津大学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的研究进展
    5.2 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剖析
        5.2.1 基于工业建筑单体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5.2.2 基于工业厂区完整性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5.2.3 基于工业遗产群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5.2.4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地域性与时代性特征
    5.3 洛阳156工业遗产分级保护构成层级
        5.3.1 国内学界关于工业遗产分级保护的理论探讨
        5.3.2 洛阳156工业遗产分级保护体系的构建
        5.3.3 基于遗产群理念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初建
    5.4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现状与困境
        5.4.1 遗产or地产——在用中的庞大厂区
        5.4.2 保护or拆迁——老街坊的尴尬境地
        5.4.3 民生改善的呼声与遗产化认知的艰难推进
        5.4.4 保护路径的缺乏与起步缓慢的文创产业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探索
    6.1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动因与目标
        6.1.1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动因与原则
        6.1.2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目标与发展模式
    6.2 洛阳156工业遗产厂区部分的改造再利用探索
        6.2.1 以营建城市副中心为目标的旧厂区整体更新规划——以洛阳第一拖拉机厂为例
        6.2.2 厂区整体搬迁促成的旧厂区整体更新规划——以洛阳铜加工厂为例
    6.3 洛阳156时期工业遗产历史街区部分的改造再利用探索
        6.3.1 长春路历史街区街区复兴方案
        6.3.2 老街坊的活态保护——以10号街坊和36号街坊为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基于资源与市场的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运作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发展概况
        1.1.3 问题提出
    1.2 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1.2.1 生物质能源资源潜力估算与供应
        1.2.2 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及影响
        1.2.3 生物质能源开发的综合效益评价
        1.2.4 生物质能源开发的政策研究
        1.2.5 文献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可再生能源
        2.1.2 生物质能源
        2.1.3 生物质成型燃料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产业经济理论
        2.2.4 市场营销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河南省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运作的资源条件分析
    3.1 农业和林业生产情况
        3.1.1 农业生产情况
        3.1.2 林业生产情况
    3.2 农业和林业剩余物资源量估算
        3.2.1 农业剩余物资源量估算
        3.2.2 林业剩余物资源量估算
    3.3 农业和林业剩余物资源量潜力分析
        3.3.1 农业剩余物资源量潜力分析
        3.3.2 林业剩余物资源量潜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河南省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运作的市场条件分析
    4.1 农村生活能源消费
        4.1.1 消费总量与演进
        4.1.2 消费结构与演进
        4.1.3 消费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4.2 工业锅炉煤炭消费
        4.2.1 消费总量与构成
        4.2.2 消费总量演进
        4.2.3 消费总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4.3 政府大气污染治理与能源战略
        4.3.1 大气污染治理
        4.3.2 能源发展战略
    4.4 成型燃料价格竞争力
        4.4.1 与煤炭的比较
        4.4.2 与天然气的比较
        4.4.3 与电力的比较
        4.4.4 与液化石油气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5 河南省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运作资源供应研究
    5.1 区位选择研究
        5.1.1 指标体系构建
        5.1.2 数据收集与整理
        5.1.3 聚类分析简介
        5.1.4 结果与分析
    5.2 厂址选定研究
        5.2.1 案例地简介
        5.2.2 影响厂址选定的因素
        5.2.3 数据收集与整理
        5.2.4 ArcGIS空间选址建模
        5.2.5 结果与分析
    5.3 原料收储运模式
        5.3.1 分散型
        5.3.2 集中型
        5.3.3 基地型
    5.4 原料收集半径与收购站确定
        5.4.1 物理收集半径
        5.4.2 经济收集半径
        5.4.3 收购站确定
        5.4.4 案例分析
    5.5 能源林建设
        5.5.1 河南省能源林适用树种
        5.5.2 能源林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5.6 本章小结
6 河南省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运作市场营销研究
    6.1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
        6.1.1 市场细分
        6.1.2 目标市场选择
        6.1.3 市场定位
    6.2 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6.2.1 产品策略
        6.2.2 价格策略
        6.2.3 渠道策略
        6.2.4 促销策略
    6.3 本章小结
7 国内外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政策借鉴与建议
    7.1 国外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相关政策状况
        7.1.1 标准与质量保障
        7.1.2 强制政策
        7.1.3 价格政策
        7.1.4 财政政策
        7.1.5 税收政策
    7.2 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相关政策状况
        7.2.1 标准与质量保障
        7.2.2 强制政策
        7.2.3 价格政策
        7.2.4 财政政策
        7.2.5 税收政策
    7.3 河南省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相关政策状况
        7.3.1 示范推广
        7.3.2 行动计划
    7.4 推进河南省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7.4.1 制定统一的生物质能源发展规划
        7.4.2 建立地方性标准与质量保障
        7.4.3 实施全方位的扶持政策
        7.4.4 扩大强制使用的范围
        7.4.5 探索征收环境税的可行性
        7.4.6 成立生物质能源发展基金
        7.4.7 强化补助资金全过程管理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情况
导师简介
致谢

(6)京绥铁路研究(1905-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前人工作
    四、本文工作
1 京绥铁路修建背景
    1.1 铁路技术的产生
        1.1.1 铁路和火车的发明
        1.1.2 世界铁路的早期建设
    1.2 铁路知识的传入
        1.2.1 早期介绍
        1.2.2 传教士的工作
        1.2.3 外国人在华修建铁路的尝试
    1.3 晚清政府对铁路态度的渐变
        1.3.1 开始接触:拒绝态度为主
        1.3.2 两种态度的冲突
        1.3.3 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逆势而出
        1.3.4 清廷出台筑路政策
        1.3.5 军事顾虑促使朝廷转变态度
    1.4 铁路技术的引进
        1.4.1 出洋留学是洋务运动的一部分
        1.4.2 设立学堂
    1.5 晚清中国铁路的建设
        1.5.1 铁路初建阶段(1881-1894)
        1.5.2 兴办铁路时期(1895-1911)
    1.6 民国时期中国铁路的建设
        1.6.1 北洋军阀时期(1912-1927)
        1.6.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8)
2 京张铁路的筹建、勘测与道路施工
    2.1 筹建:缘由、资金与人员
        2.1.1 修建缘由
        2.1.2 资金筹备
        2.1.3 人员组成
    2.2 勘测
        2.2.1 踏勘与初测
        2.2.2 分段定线
    2.3 道路施工
        2.3.1 原材料的准备
        2.3.2 施工过程
    2.4 开凿隧道和架设桥梁
        2.4.1 山洞开凿过程
        2.4.2 开凿八达岭山洞
        2.4.3 架设桥梁和铺设涵洞
3 京张铁路厂房、水塔及支线修建
    3.1 建造车站用房及附属厂房
        3.1.1 车站用房修建
        3.1.2 机车库修建
        3.1.3 机器厂和材料厂
    3.2 修建水塔
    3.3 支线建设
        3.3.1 京门支线
        3.3.2 鸡鸣驿煤矿支线
        3.3.3 环城支线
        3.3.4 宣化支线
    3.4 京张铁路的影响
        3.4.1 京张铁路成功原因分析
        3.4.2 京张铁路的特殊性
        3.4.3 京张铁路在当时的影响
        3.4.4 京张铁路培养了中国自己的铁路技术团队
4 张绥铁路的筹建、勘测与修筑过程
    4.1 展修缘由与购地
        4.1.1 展修缘由
        4.1.2 购地
    4.2 资金筹备、人员与路轨购置
        4.2.1 资金筹备
        4.2.2 人员组成
        4.2.3 路轨与枕木购置情况
    4.3 勘测与路线选择
        4.3.1 路线初定
        4.3.2 分段细测
    4.4 修筑过程
        4.4.1 张家口到大同修筑过程
        4.4.2 大同到绥远修筑过程
        4.4.3 绥远到包头修筑过程
        4.4.4 修建大同运煤支线
    4.5 修建机厂
        4.5.1 南口机厂
        4.5.2 张家口机厂
    4.6 京绥铁路整体概况
        4.6.1 京绥铁路初建成的情况
        4.6.2 电报、电话和电灯使用情况
        4.6.3 京绥铁路警务、卫生、教育工作
    4.7 张绥铁路与京张铁路比较
5 京绥铁路乍辆、运营与影响(1905—1937)
    5.1 京绥铁路的车辆购置与号志设立
        5.1.1 京张铁路的机车和客货车情况
        5.1.2 京绥时期车辆购置情况
        5.1.3 号志的设立
    5.2 京绥铁路的管理与运营情况(1909—1937)
        5.2.1 设站情况
        5.2.2 晚清时期对京绥铁路的管理(1905—1911)
        5.2.3 北洋政府时期对京绥铁路的管理(1912—1927)
        5.2.4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对京绥铁路的管理(1928—1937)
        5.2.5 京绥铁路的运营情况
    5.3 京绥铁路的其他成果
        5.3.1 《京张铁路工程纪略(附图)》
        5.3.2 规章制度
        5.3.3 《京张铁路标准图》
        5.3.4 《平绥技术汇刊》
    5.4 京绥铁路的影响
        5.4.1 京绥铁路对沿线经济的影响
        5.4.2 对城市兴起和城市格局的影响
        5.4.3 对巩固边防、救援灾区的作用
6 京绥铁路的变迁、遗存及其价值
    6.1 京绥铁路的变迁
        6.1.1 新中国成立前变迁情况
        6.1.2 新中国成立后变迁情况
    6.2 京绥铁路遗存
        6.2.1 调研过程
        6.2.2 线路与车站遗存概况
    6.3 京绥铁路的工业遗产价值
        6.3.1 国际对于作为工业遗产的铁路评价情况
        6.3.2 京绥铁路的工业遗产价值初探
7 结语
    7.1 京张铁路是铁路筑路技术在中国首次实现本土化的标志
        7.1.1 资金全部自筹
        7.1.2 工程人员全为华人
        7.1.3 京张铁路成功模式的探讨
    7.2 张绥铁路是京张铁路的延伸
        7.2.1 张绥铁路在技术实施方面是京张铁路的延仲
        7.2.2 张绥铁路更深入地影响着西北地区
    7.3 京绥铁路工业遗产价值需进一步考察研究
        7.3.1 京绥铁路的工业遗产价值
        7.3.2 京绥铁路的工业遗产价值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我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技术路线
        1.4.2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企业碳信息披露动因分析
    2.1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
    2.2 基于决策有用论的分析
    2.3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分析
    2.4 基于博弈论的分析
第三章 碳披露框架的国际比较
    3.1 国外对企业碳信息披露的实践
    3.2 碳信息披露框架的国际比较
        3.2.1 气候风险披露全球框架
        3.2.2 气候披露标准委员会的框架建议
        3.2.3 普华永道会计师公司的框架建议
        3.2.4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的标准披露框架
        3.2.5 碳披露项目的披露框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现状
    4.1 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规范的现状及问题
        4.1.1 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规范的现状
        4.1.2 企业碳信息披露规范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我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应用现状--基于CDP调查样本的分析
        4.2.1 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总体情况分析
        4.2.2 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质量分析
        4.2.3 结论
    4.3 我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应用的现状—来自沪市的数据
        4.3.1 样本选择
        4.3.2 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质量分析
        4.3.3 我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总体特征
        4.3.4 中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主要对策
    5.1 积极建立并完善碳信息披露法规体系
        5.1.1. 强化政府环境责任,增强对现有信息披露法规的执行力
        5.1.2 建立并完善碳信息披露法规体系
    5.2 构建企业碳信息披露框架
        5.2.1 碳信息需求分析
        5.2.2 碳信息披露框架构建
    5.3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培养旺盛的碳信息需求
    5.4 积极推动企业碳信息披露学术研究
第六章 结论、局限性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1 本文的结论
    6.2 本文的局限性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8)2003-2010中国数字付费电视频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产业价值链理论综述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相关概念与发展背景
    第一节 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中国有线电视的数字化之路
    第三节 中国电视频道的专业化之路
第二章 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国外付费电视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第二节 中国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中国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产业价值链
    第四节 中国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政府规制
    第五节 对中国数字付费电视频道消费者的分析
第三章 中国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内容建设——以《CHC家庭影院》频道为例
    第一节 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内容匮乏与“内容为王”
    第二节 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内容策略——打造精彩专业的内容
    第三节 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品牌策略——培育优质强势频道品牌
    第四节 《CHC家庭影院》频道的内容建设
第四章 中国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营销策略
    第一节 中国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营销概述
    第二节 建立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4P营销组合
    第三节 中国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其他盈利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我国教育捐赠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多元化教育经费投入机制许要教育捐赠研究的理论支撑
        (二) 教育捐赠的外部动力与政策驱动亟需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建构
    二、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三、研究的论域和概念廓清
        (一) 教育捐赠
        (二) 教育基金
        (三) 教育财力资源
    四、研究综述与学术评价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四) 研究趋势
    五、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本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教育捐赠的理论意蕴解析
    一、教育捐赠的社会学意蕴
        (一) 社会资本理论基础
        (二) 社会责任理论基础
    二、教育捐赠的文化学意蕴
    三、教育捐赠的教育学意蕴
    四、教育捐赠的经济学意蕴
        (一) 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
        (二) 经济学效用理论与教育捐赠
        (三) 教育捐赠的经济模型及其组成的基本要素
        (四) 第三次分配:调节贫富差距
    五、教育捐赠的伦理学意蕴
        (一) 教育捐赠的伦理学意义
        (二) 教育捐赠的伦理学原则
    六、教育捐赠的心理学意蕴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外教育捐赠的历史考察
    一、中国教育捐赠的历史梳理
        (一) 历史的渊源:古代学校
        (二) 历史的特色:古代书院
        (三) 近现代教育捐赠:官倡民助
        (四) 历史的断裂:控制与沉寂
        (五) 新时期的发展:起步与复兴
    二、国外教育捐赠历史概览
        (一) 柏拉图学院:教育捐赠的滥觞
        (二) 古代阿拉伯国家:教育捐赠成风尚
        (三) 近代西方国家:教育捐赠走向成熟
        (四) 近代亚洲国家:教育捐赠形态各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化视阈下中外教育捐赠行为的动因分析
    一、我国教育捐赠的动因探析:本土溯源
        (一) 传统中国社会强烈的宗亲意识和乡土情结
        (二) 尊师重教和仁爱慈善的传统美德
        (三) 儒家文化关于完善人性与理想人格追求的激励
    二、国外教育捐赠的动因探析:跨文化视野
        (一) 传统的宗教文明以及深厚的慈善捐赠文化——以美国为例
        (二) 独特的校友文化产生的回报母校情结——以美国高校为例
        (三) 相关税法和配套捐赠政策:政策法规的支持
        (四) 社会文化强调不遗留过多的物质财富
        (五) 利他主义:教育捐赠的本根溯源
    三、中西教育捐赠动因之异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外教育捐赠的经验探讨
    一、国外教育捐赠案例研究
        (一) 哈佛大学的筹资运动与基金运作
        (二) 密歇根大学的筹资运动与发展联络
        (三) 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校友联盟
    二、经验与启示
        (一) 筹资渠道多元化,募捐手段多样化
        (二) 政府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健全税法优惠和完善的激励机制
        (三) 基金会和教育基金会运作成熟
        (四) 高度重视教育捐赠——学校本身的相关行为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教育捐赠的案例研究
    一、我国教育捐赠案例研究
        (一) 北京大学
        (二) 浙江大学
        (三) 香港中文大学
        (四) 上海交通大学
    二、经验与启示
        (一) 机构日益健全,管理渐趋规范
        (二) 战略规划筹资工作
        (三) 重视校友工作,加强校友联络
        (四) 教育基金会逐步走向专业化运作管理
        (五) 捐赠款项主要用于师生的教学与科研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当前我国教育捐赠的现状:成绩、困境与问题
    一、我国教育捐赠取得的成绩
        (一) 慈善捐赠环境形成,教育捐赠方向明确
        (二) 国家政策逐步鼓励引导,教育行政部门开始重视
        (三) 拓展筹资渠道,促使筹措经费渠道多元化
        (四) 教育筹资机构逐步建立,教育基金管理运行起步
        (五) 校友捐赠意识增强,回馈母校热情高涨
        (六) 大额捐赠稳步增长,地区与校际差距明显
    二、当前我国教育捐赠面临的困境与存在的问题
        (一) 资金筹措机制面临的困境:多元化虚像背后的单一化格局
        (二) 当前我国教育捐赠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教育捐赠的策略研究
    一、宏观建议与对策:本土的构建
        (一) 制度层面的建构
        (二) 政策层面的引导
        (三) 法规层面的完善
        (四) 队伍层面的建设
    二、构建教育捐赠文化
        (一) 汲取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 大力培育积极健康的校友文化
        (三) 形成组织与制度的捐赠文化
        (四) 推进教育捐赠环境文化建设
        (五) 加强教育捐赠道德文化建设
    三、高等教育捐赠工作管理建议
        (一) 募捐项目设置与募捐策略
        (二) 校友会与校友捐赠
        (三) 教育基金会与教育基金管理运作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论文主要结论
    二、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书籍类
    论文类
    网络类
附录
    附录A:教育捐赠者调查问卷
    附录B:学校接受教育捐赠情况调查问卷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课题研究情况
    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二、主持、参与课题研究情况

(10)国家石油储备基地运行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2章 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危险源及辨识
    2.1 石油储备基地危险源概述
    2.2 石油储备基地重大危险源辨识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安全预警评价
    3.1 储备基地安全管理现状
    3.2 储运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3.3 风险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3.4 灰色综合安全评价模型构建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仓储成本管理研究
    4.1 储备基地与商储公司仓储成本习性分析
    4.2 仓储管理
    4.3 储备基地仓储成本分析
    4.4 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仓储成本管理改进方向的探讨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家石油储备基地设备管理
    5.1 储备基地主要生产设备构成
    5.3 设备运行阶段的可靠度评价分析
    5.4 设备运行阶段的设备检修管理分析
    5.5 设备运行阶段的设备备品备件管理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TEA法的储备基地绩效评价
    6.1 储备基地绩效评价及管理现状分析
    6.2 储备基地绩效评价模式研究
    6.3 基于TEA法的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6.4 实例应用
    本章小结
第7章 案例分析:舟山国家石油储备运行管理
    7.1 企业概况
    7.2 设备管理
    7.3 HSE管理
    7.4 生产运行管理
    7.5 绩效管理
    7.6 管理信息系统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主要栏目及代号(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少年体质研究的动态演进及前沿热点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99-2018)的可视化分析[D]. 樊典雅. 湖北大学, 2020
  • [2]ZH新能源汽车营销策略研究[D]. 李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3]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广州市创业投资产业政策研究[D]. 周延.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4]洛阳156工业遗产群历史研究与价值剖析[D]. 孙跃杰. 天津大学, 2016(11)
  • [5]基于资源与市场的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运作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D]. 史建军. 北京林业大学, 2015(10)
  • [6]京绥铁路研究(1905-1937)[D]. 段海龙.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09)
  • [7]我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 张宸. 兰州理工大学, 2011(10)
  • [8]2003-2010中国数字付费电视频道发展研究[D]. 赵斐. 山东大学, 2011(12)
  • [9]我国教育捐赠问题研究[D]. 吕旭峰. 河南大学, 2011(10)
  • [10]国家石油储备基地运行管理研究[D]. 朱根民. 武汉理工大学, 2010(07)

标签:;  ;  ;  ;  

2001年经济研究参考文献主要栏目及代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