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模具生产中心将迁至广东

世界模具生产中心将迁至广东

一、世界模具生产中心将移师广东(论文文献综述)

陈亮[1](2019)在《明清时期甘青民族走廊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甘青民族走廊地跨甘肃、青海两省,这里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结合部,也是我国重要的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存的区域,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明清以来,在甘青民族走廊内生活着汉族、藏族、蒙古族、土族、回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民族,本区域更成为汉文化、伊斯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的交汇之处。鉴于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及民族多元格局,受到明清历任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明清政府通过对本区域实施有效控制与管理,使其从“边疆”渐成“腹地”,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持续不断的经济开发推动了甘青民族走廊内的人口、农牧业、工商业的发展,并对域内的社会结构、风俗习惯、文化教育等产生极大影响。人口的增长和流动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明初,国家从战略地位的高度对甘青民族走廊进行开发与建设,卫所体系的建立不仅为明朝奠定坚实的军事保障,也意味着一场声势浩大的移民运动。大批迁入的戍边将士既促进了人口增长,也有力推动了域内的经济开发。明末清初,甘青民族走廊内战事频仍,人口损耗极大,至康熙中后期,随着政局稳定及社会发展,人口迅猛增长,外来人口的涌入以及人口的自然增殖使甘青民族走廊内各地的经济开发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治之后,本区域爆发多次反抗清朝统治的战争,不仅造成大量人口伤亡,也严重阻滞了经济发展。农业开发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入明以来,出于军事战略的考量,明廷实施以屯田为基础的屯卫制度,向西不断拓展的农业开发不仅巩固了西部疆域,也开启了区域农业一体化的进程。有清一代,各族百姓在明代农业开发的基础上,展开更大规模的垦地运动。此时段内,土地开垦不再集中于平地与川地,山地、坡地皆试种杂植,土地开发程度再创历史新高。在汉族农耕文化的影响下,各少数民族逐渐弃牧业农,这不仅确立了农业经济在本区域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也改变了域内的民族格局。随着屯田的开发,小麦的分布区域日益扩大,最终在甘青民族走廊内形成小麦种植区与青稞种植带,而这条农业种植带往往也是汉族与藏族的分界线。清中后期,高产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引种与推广、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均促进农业不断发展,并为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本区域工商业也取得一定发展。首先,在丰富原材料的基础上,明清时期本区域传统手工业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而晚清之际,近代机器制造业的萌芽开始出现,域内呈现出传统手工业与近代大机器生产并存的场景,尤其是近代工业的出现对地域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其次,明清时期本区域的商业逐渐从明代的链条式经贸模式由向清代的区域贸易圈转变。明朝政府主导的“茶马贸易”与“朝贡贸易”构成与内地交往的经济链,其在推动各民族经济交流的同时,也强化了彼此间的政治、文化交流。入清以来,随着农业化的纵深发展和商业通道的繁荣,甘青民族走廊逐渐成为全国性市场体系的一部分,在民族贸易的推动下,不仅出现专业化的商品市场,也兴起多个颇具影响的民族贸易市镇,最终在清中期形成以甘青民族走廊为依托的区域贸易圈。持续性的经济开发使地域社会在多个层面产生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力量不断渗透,推动了本区域行政建置的发育进程,原本归属土司或寺院管理的土地及人口逐渐处于国家管辖之下。宗族作为基层社会重要的民间组织形态,其形成与地域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并成为维护乡土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此外,随着民族贸易的兴起,部分农业人口开始转移至工商领域,商人与手工业者阶层不断壮大。明代的屯田开发为甘青民族走廊植入新的社区,屯堡、铺舍、营等错落分布于民族交汇区域,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多民族共处的分布格局。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以改善,衣食内容更为多元,城乡生活日益丰富,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奢侈之风逐步在各地蔓延。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也使明清时期的文化教育较前代多有建树,中央政府不仅设置大量官学、书院、社学,还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开办义学等,凸显出独具地域特色的民族性及多元性。本文选择甘青民族走廊这一具有内在关联性的人文地理区域为研究范围,以明清以来甘青民族走廊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而分析自然、人文及历史因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与制约作用,同时分析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存在的内在联系。这对于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现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吴威[2](2014)在《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创意产业从概念提出、政策制定再到实践探索,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不可抵挡的经济浪潮,对包括欧美、亚太地区,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背景下,以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为驱动力的创意经济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蓬勃发展态势。目前,创意产业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表现和经济的新增长点,凭借其高速蓬勃的增长态势和日益深远的影响范畴,业已成为英国、美国、韩国、香港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新型支柱产业之一。并且,创意产业这种蓬勃发展态势已经蔓延至中国。在我国政府积极倡导和相关政策扶持下,随着多元化优势资源的持续投入和创意企业发展的日趋成熟,我国创意产业正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萌芽到发展,从起步到飞跃的历史时期,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如今,我国创意产业不仅主要集聚在北京、上海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国际化都市,也进一步扩展到国内各地中心城市,并形成环渤海、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三个创意产业带,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尤其是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范围内出现大规模的实体经济衰退,中国经济一直依赖的出口导向型和投资驱动型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出现产业发展受阻、城市产业空心化、商务成本剧增、城市生态严峻以及经济滑坡迅速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创意产业优势凸显,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从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出口驱动型的粗放式外循环”的经济发展方式向以创意和创新为内生增长要素的、以消费和投资为主导驱动力的集约式“内循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带动中国经济走出困境、迈向新台阶。近几年,创意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被各地方政府广泛重视,并积极通过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发展战略政策推进创意产业更好地发展,实现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但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许多现实问题与固有矛盾尚未得到缓解。我国大部分区域仍处于创意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创意理念、创意设计等要素投入对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尚未显现出来。面对经济成就与文化发展的失调、经济发展速度与产业结构的失衡、经济增长总量与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匹配以及创意产业发展的区域性差异等问题,本文将突破从经济现象本身去寻找经济增长原因的局限,对经济发展背后的区域环境因素进行深入挖掘,从创意产业发展视角阐释区域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动力与源泉,解释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二者的相互作用机理,推进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共生。本文的理论价值在于:首先,开拓经济学与城市地理和规划学交叉前沿研究领域,拓宽创意产业研究视野、完善区域经济增长相关理论。其次,重塑创意产业区演化重构区域空间作用机理,开拓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新领域、新视角和新方法。最后,在对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以及城市地理和规划学等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理论进行综合运用的基础上,提出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动态耦合论,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于:首先,实现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实现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二者的相互促进。其次,通过分析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机理,为创意城市的空间规划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改革思路。最后,充分发挥创意产业竞争优势,缩小区域间差距,切实提升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本文通过对比中国主要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方面的先进经验,探寻更符合中国国情和区域发展特征的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创意产业竞争优势,缩小区域间差距,切实提升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全文以创意产业发展及其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联机制为主题线索,共分为七个部分逐一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本文研究背景及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系统梳理有关创意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文献,在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主要创新。第二部分为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准备。首先在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清晰界定本文所指创意产业的内涵与外延。其次,概述文化与经济增长的几个基本理论为下文论述作理论铺垫。再次,在对国内外经济增长理论进行分析与归纳的基础上,简要介绍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阿罗的“干中学”模型等理论分析模型,作为创意文化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典型。第三部分为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机理的经济学分析。首先,将波特的“钻石模型”运用到区域经济竞争优势分析当中,初步揭示创意产业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其次,从创意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和区域环境对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机制两个回路,论证创意产业发展各个层面与区域环境各方面因素之间的关联互动性。最后,系统演化为思路,建立二者之间互动关系的理论模型——动态耦合模型。第四部分结合西方发达国家典型案例,遵循两条线索,即:创意产业区演化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机理和区域空间对创意产业区演化的响应机理,从理论层面阐述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功能耦合的作用机理。第五部分为中国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研究。首先,对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总体情况进行简要概括。其次,介绍中国主要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再次,分析中国区域经济转型对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复次,阐述创意产业发展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探寻创意产业所体现的边际收益递增特性以及与区域经济二者之间的互惠共生关系。最后,以中国上海为例,针对创意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二者的互动关系展开实证研究。第六部分为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动态耦合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首先,分别以美国、英国和日本三个创意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为例,汲取其创意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其次,遵循创意产业区演化对区域空间的重构和区域空间对创意产业区演化的响应两条线索,对创意产业发达国家经验进行总结与借鉴。第七部分为实现创意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的对策建议。基于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联性与互动性,该部分将在充分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国国情,探讨实现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以及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本文的创新之处有四:第一,创意思想史和创意产业改革史并重,为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改革定位。第二,从区域空间视角切入,将波特建立的原用于揭示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置于区域范围内,得到经过相关要素替代和修正的创意产业主导下的区域竞争力“钻石模型”。第三,首次借用“耦合”这一物理学概念来研究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问题。建立创意产业与其余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耦合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互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因果关系模型,揭示创意产业和区域经济增长二者动态耦合关系所呈现的周期性变动规律。第四,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基础上,将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互动研究的传统分析范式分解为“作用”与“响应”的研究范式,以“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区域空间重构”为逻辑框架,将创意产业政策、创意城市战略和区域空间重构问题融为一体加以研究和探索,具有较强的学科前沿性和理论创新性。

宋思曼[3](2013)在《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理论与重庆构建国家中心城市研究》文中提出国家中心是一个大国范围内能级最高的中心城市,在全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发挥引领、集聚、辐射、控制、影响和带动的作用与功能,在国家战略布局中是区域发展的空间支点,是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门户。国家中心城市是基于国情与国家战略中国特色的城市等级规划概念,是对中心城市经典理论和世界城市理论的发展。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的本质是实现其特定的城市的功能。国家中心城市的主导功能体现为“1+3+1”的结构体系:政治功能是关键因素,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是主要内容,枢纽功能是基础。本论文以全球的开放视野,进行了大量的比较研究,提炼和总结了五大主导功能的概念内涵、作用原理和发展特征,提出了普遍意义上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实现的路径,初步构建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理论框架。论文围绕“1+3+1”的功能体系建立了评价国家中心城市的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有助于国家中心城市的研究更加系统化与科学化。重庆是我国内陆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其地缘特征、特殊市情、规模基础、国家战略的特殊地位和后发型成长优势,都使重庆构建国家中心城市的道路存在与其他沿海地区国家中心城市较大差异性。论文研究并提出,重庆构建国家中心城市要在政治功能上充分发挥政策优势、策划发展重点,在经济功能方面结合传统工业城市和农村区域面积大的特点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三次产业发展的结构目标和方向,在社会功能方面要重视人口规模集聚与人口结构优化的路径,在文化功能方面重点完善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及其产业发展规划,在枢纽功能方面突出构建内陆联通世界的交通与信息网络的开放策略。

丁兆威[4](2012)在《各地筑巢引凤深圳如何凝聚安防力量》文中认为近年,各地筑巢引凤,以优惠的土地、税收和资金扶持政策吸引安防企业投资建厂。部分安防企业开始从深圳向周边甚至内地二三结城市"撤

韩海港[5](2011)在《星源(XY)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液晶显示屏作为消费类产品的三大件之一,伴随着光电行业的高速发展,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目前,全国有近一百多家企业进行液晶显示屏的生产和销售,主要分布广东,北京,江浙地区,该区域也是消费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XY是国内领先的液晶显示屏供应商。截止2010年底,XY液晶显示屏占市场份额约20%,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XY出现了高营业额,低利润的问题。XY的盈利能力低于平均水平。带着这个问题,笔者以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为框架,对XY的市场营销策略进行了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在产品策略上,目前XY销量的80%为低端产品。该产品市场竞争激烈,毛利率仅有10%;销量的15%为中端,毛利率为15%;销量的5%为高端,毛利率为20%以上。在价格策略上,主要采用竞争战略,定价略低于主要竞争对手,利润空间不高。促销策略上,产品宣传不够,品牌弱势;对于促销,主要应客户要求进行,并不主动进行促销。渠道策略上,由公司营销人员向工厂客户推销。但营销人员业务能力的限制,对客户需求的预测不够,不能满足客户的生产需求。通过以上分析,产品主要分布在利润水平较低的低端产品市场,是造成其高营业额,低利润的主要原因。为了寻求解决方案,通过分析,XY应将业务重心逐渐向大尺寸及高分辨率方向调整。建议XY采用以下具体措施:在产品方面,重新规划产品线,提高大尺寸高分辨液晶显示屏占据产品的比例。在价格方面,调整产品价格体系,3.5—7寸产品,继续选择跟随战略,产品定价低于主要竞争对手;8-10.1寸的产品,逐渐提升价格,与主要竞争对手平齐;高分辨的产品,采用市场撇脂策略。在渠道方面,加强关系营销,增加渠道商,代理商。在促销方面,侧重宣传新产品的功能和品质,推广inside概念.最后,从行业的角度分析了液晶显示屏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建议引进家族成员以外的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规范治理结构。

彭丽红[6](2011)在《TP2铜管在线感应退火及成品退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空调市场的发展,新一代冷媒(如R134a)的应用对空调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同时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TP2内螺纹铜管已成为制作换热器即蒸发器和冷凝器首选高效传热器管,出现在绿色环保无氟空调和冰箱中。由于换热器向着高性能化,体积小型化和低量化方向发展,促使铜管向高清洁,高性能,高精度,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故铜管加工业必须要走专业化,高效率,大规模道路。退火工艺在铜管生产中尤其重要,在线感应退火控制着内螺纹成型的成品率,而成品退火控制着最终产品的微观组织以及力学性能,对铜管退火工艺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生产指导意义。本课题来源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B22B00)——大口径覆塑内螺纹铜管生产技术研究。以TP2铜管为研究对象,结合感应加热理论,建立了铜管在线感应退火过程的数学模型,利用DEFORM-2D有限元软件对铜管的温度场进行了模拟,分析影响温度场分布的主要因素。对在线感应退火铜管进行力学性能试验,分析影响铜管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在线感应退火主要的工艺参数是线速度和电压,分析主要工艺参数与铜管几何尺寸之间的关系,并建立其数学模型,为退火工艺参数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最后对成品退火后铜管进行力学性能试验,分析铜盘管力学性能不稳定及造成芯层发硬现象的原因。在线感应退火模拟分析中,得出线速度、电流密度、加热频率、感应线圈尺寸以及铜管几何尺寸均会影响铜管温度场的分布。在退火过程中,铜管发生趋肤效应,根据大量试验数据,优选中频感应加热。通过力学性能试验,得出晶粒尺寸、铜管几何尺寸以及环境温度均会影响铜管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在主要工艺参数分析中,得出铜管线速度-电压曲线的数学模型为U = A+B1Vl +B2Vl2。最后在对成品退火铜管的力学性能试验中,得出表面铜管的晶粒尺寸大于芯部铜管,芯部铜管发硬。生产中可利用铜盘管表面及芯部的温差提早进入冷却阶段,以缩短表面铜管过热的时间,以便达到铜盘管表面及芯部的组织和性能稳定一致。

肖文婷[7](2009)在《生态工业园动态评价体系与产业链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自卡伦堡生态工业园这一先驱诞生以来,生态工业园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这种工业园是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种工业生态系统,它摒弃了传统工业高资源消耗、高废物排放的线性生产方式,将园区内上游企业的副产品或废物作为下游企业的原辅材料,减少了废物排放,实现了物质的闭环流动,并且降低了资源消耗,有着很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生态工业园的发展状况及内部产业链的完善程度反映了园区整体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为有效评价生态工业园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完善园区生态产业链,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针对以下方面展开:(1)构建了包括经济、生态网络、环境支撑、政策及绿色管理、园区与社会五大维度的指标体系,该体系覆盖了影响园区发展的各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基于构建好的指标体系,提出了AHP-灰色关联分析评价模型,即采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动态评价园区可持续发展水平。以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实例进行了评价模型的应用。结果表明: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2001年和2002年水平为“较低”,2003至2007年水平均为“中”。(2)基于开发区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结果,分析影响指标水平的重要因素是现有产业链不够完善。因此,进行了针对园区总体的综合产业链设计,并对设计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设计后的开发区综合产业链可有效减少废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园区可持续发展水平。(3)由于园区各产业对开发区发展有重要作用,同时国家也在大力支持其中的船舶产业发展,因此,以园区船舶产业园为例,进行了产业链现状分析及产业链设计,并对设计效果进行了能值分析。结果表明:设计后的船舶工业园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能力显着增强,三废减少,缓解了生态压力,同时增加了经济效益,有很好的设计效果。综上所述,本研究系统性地分析了生态工业园的发展与研究现状,对建立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进行了实例验证,对综合产业链和船舶产业链进行了具体设计与效果分析,为生态工业园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

孙琴[8](2008)在《世博契机下长三角区域会展业一体化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经济一体化背景决定了长三角区域会展业实现一体化发展是必然趋势。而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对长三角区域会展业一体化发展既是机遇,也是要求。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开展了世博契机下长三角区域会展业一体化发展研究。通过研究,力图将长三角区域发展成为一个要素流通迅速、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协调发展、高度开放的区域会展业一体化体系。文章就世博会对于区域会展业一体化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世博会对加速长三角区域会展业一体化发展作用巨大。在此基础上,文章对长三角区域会展业一体化开展了研究,首先明确了上海在长三角区域会展业一体化发展中的功能定位,接着从市场、空间结构、管理三方面分析了长三角区域会展业一体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其中,市场是一体化发展的主体,应通过采取营造统一的区域会展市场、开展错位竞争、鼓励跨地区会展企业合作的对策实现区域会展市场一体化;空间结构是一体化的基础,通过树立区域整体战略意识、实施空间环境与要素优势的一体化发展、采用圈层网络化空间发展模式实现区域空间结构一体化;管理是一体化的保障,应发挥政府作为管理者和调控者的作用,从宏观方面引导区域会展业的一体化发展,同时发挥行业协会作为协调者和推动者的作用,从微观层面对区域会展业一体化发展实施管理。

陈朝隆[9](2007)在《区域产业链构建研究 ——以珠江三角洲小榄镇、石龙镇、狮岭镇为例》文中认为全球化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分工的深化,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交易对象增加,交易频率上升,产业链环节的协调与整合问题比以往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区域产业链的构建与优化是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新形势下研究区域产业链的构建机制与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区域产业链的构建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论文首先界定了产业链概念,指出产业联系是产业链的本质,并讨论了产业链与价值链、供应链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对区域产业链构建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了区域产业链的构建模式与战略,建立起区域产业链构建的理论框架。本文认为,区域产业链的构建有利于建立高效的区域之间与企业之间的新型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效率。区域产业链的组织结构受产业类型、生产技术、产业制度、交易成本及分工水平等的影响,竞争力强的产业链通常是跨区域分布的,将产业链所有环节都纳入区内未必是最好的策略。本文还对产业链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讨论,认为产业集群实际属于产业链现象,是产业链条或链段在特定区域的集合,产业集群的多种特性都可以用产业链加以解释。论文从经济效应、产业关联、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等方面对区域产业链构建进行了经济分析,提出了基于产业链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径。根据产业链环节起源、链接关系和发展路径,总结出内生拓展、引进配套和环节嵌入等三种区域产业链构建模式,并提出特色型、文化主导型和创新主导型三种区域产业链模式构建的优化策略。论文强调了产业链经营的思想,并分别从类型选择、环节配置、节点集聚和环境优化等方面探讨了区域产业链的构建战略。本文以珠三角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小榄、石龙、狮岭三镇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对三地产业链的形成机制与构建模式进行了概括与分类,指出当地自然资源对三地主要产业链的影响微弱。与公司“先销售后生产”的拓展模式不同,三地产业链发展表现出“先生产后销售”的环节延伸顺序,本文据此总结出了一种区域产业链环节拓展的一般模式。研究表明,区域产业链各链环节生产与“流”的规模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反映出区域经济边界的多孔特性和区域产业链结构的网络性特征。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发现,三地产业链的产业增长率指数有明显差异,以石龙电子信息产业最高,而小榄食品饮料产业和狮岭皮革皮具业则较低;从产业链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石龙电子信息产业链贡献最大,次为狮岭皮革皮具产业链,而多链交汇的小榄则相对较小。狮岭镇的产业专业化程度虽明显高于小榄和石龙,但它的产业效率并不是最高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新奥地利学派”的观点,即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企业家精神而不是市场集中度。根据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论文提出了三地产业链的调整与优化对策。

肖寒[10](2006)在《TP2铜管坯水平连铸工艺缺陷研究》文中指出管材是一种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和开发新的管材加工方法显得非常重要。铜管广泛应用于空调制冷行业,随着近几年空调行业向环保、节能、高效等方面的发展,对空调制冷用铜管(TP2铜管)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TP2铜管生产方法——挤压法是由连铸实心铸坯挤压成管坯,再经过拉拔加工成管材。这种生产铜管的方法周期长、工艺复杂、产品成本高,已不能满足铜管企业追求生产效率、降低加工成本的需求。而新兴的铸轧法是由水平连铸空心管坯经三辊行星轧制,再经盘拉加工成管材。铸轧法生产的铜管材性能稳定且制造成本较低、生产效率高,可以满足空调和制冷等用户的要求,从而极大地促进了铜管材的广泛应用。 本文以TP2铜管坯水平连铸生产过程为研究对象,主要工作是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和河南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的,本文的主要内容是: 总结和分析TP2铜管坯水平连铸工艺原理及生产过程,研究了影响TP2铜管坯质量的各种因素,借助扫描电镜、光谱分析仪、金相显微镜等仪器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工艺缺陷进行了观察、检测、整理、归类及分析,发现了缺陷产生的规律,获得了缺陷与工艺条件之间的对应关系,分析了缺陷产生的机理,提出了预防缺陷产生的工艺措施。结果表明: (1) 铸轧法生产TP2铜管具有流程短、投资少、生产效率高的优点。水平连铸是第一道、也是关键的一道工序,水平连铸管坯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最终产品的质量; (2) 水平连铸这道工序包括四个过程:电解铜板的熔化,铜液的凝固,管坯的牵引和管坯的切割。其中熔化和凝固是重要的两个过程: (3) 由于设备、工艺参数的影响,TP2铜管坯水平连铸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很多缺陷,缺陷的产生降低了产品的生产率、增加了产品成本,制约后续工序的加工; (4) 根据预防缺陷产生的工艺措施,选择合理工艺参数,不但提高了设备生产效率,而且改善了产品质量。

二、世界模具生产中心将移师广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模具生产中心将移师广东(论文提纲范文)

(1)明清时期甘青民族走廊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基本概念界定
    三、研究资料和研究现况
    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难点、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明清时期甘青民族走廊的人口变迁
    第一节 明代人口的变化
        一、明初大规模移民推动人口增长
        二、明中后期人口呈下降趋势
    第二节 清代的人口起伏
        一、清前期人口的恢复性发展
        二、乾隆四十一年至咸丰三年间人口的滞胀
        三、同治兵燹后的人口骤减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少数民族人口
        一、明代的“西番”人口
        二、清代的少数民族人口
    小结
第二章 明清时期甘青民族走廊的农牧业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农业开发
        一、明代农业的西向拓展
        二、清代农业一体化的完成
        三、传统农作物结构的变化
        四、经济作物的引种与推广
    第二节 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化与水利设施的兴修
        一、农业技术与生产工具的进步
        二、明代水利工程的创修
        三、清代水利渠网的完善
    第三节 明清时期畜牧业的发展
        一、明代官营养马业的勃兴
        二、清代官营养马(驼)业的延续
        三、明、清民营畜牧业的发展变化
    小结
第三章 明清时期甘青民族走廊传统手工业及近代工业的发展
    第一节 传统手工业的传承与发展
        一、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兴起
        二、矿产资源的开采与加工
        三、少数民族手工业的延续
    第二节 近代工业的萌芽
        一、洋务运动背景下的近代工业
        二、清末的“新政实业”
    第三节 传统手工业及近代工业发展的特点
        一、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色彩
        二、外部因素推动下的发展
    小结
第四章 明清时期甘青民族走廊的商业进展
    第一节 明代链条式的经贸模式
        一、国家掌控下的茶马贸易
        二、经济利益驱动下的朝贡贸易
    第二节 清代区域贸易的繁荣发展
        一、流通商品种类的多元化
        二、民族贸易推动商业市场形成
        三、商人群体对商贸交流的促进
        四、商路的开辟与贸易圈的建立
    第三节 明清两代商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从“重农抑商”向“重农重商”的转变
        二、国家少数民族政策对民族贸易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第一节 地域社会的变化
        一、行政区域的扩张与编户齐民
        二、宗族的形成与发展
        三、商人及手工业阶层的壮大
    第二节 社会生活的变革
        一、军民共处与新村寨聚落的形成
        二、由俭入奢的消费观念
        三、丰裕多元的衣食品类
        四、日益丰富的城乡生活
    第三节 族际间的交往融合与文化熏染
        一、民族间的互动与交融
        二、土官的“向化”现象
    第四节 文化教育与风气开通
        一、明代文教的兴起
        二、清代文教的继续推广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
    0.2 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0.2.1 理论价值
        0.2.2 现实意义
    0.3 文献综述
        0.3.1 创意集聚的思想发展脉络
        0.3.2 创意产业集聚的研究
        0.3.3 创意产业园区的研究
        0.3.4 创意阶层的研究
        0.3.5 创意城市的研究
        0.3.6 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0.3.7 文献综述简评
    0.4 研究内容
    0.5 研究方法
        0.5.1 比较研究
        0.5.2 耦合分析
        0.5.3 案例分析
    0.6 创新
第1章 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基础
    1.1 创意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1.1.1 创意产业的内涵
        1.1.2 创意产业的外延
    1.2 文化与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1.2.1 文化经济学理论
        1.2.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1.2.3 新经济增长理论
        1.2.4 发展经济学理论
        1.2.5 知识经济理论
    1.3 创意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
        1.3.1 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
        1.3.2 阿罗的“干中学”模型
        1.3.3 卢卡斯的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型
        1.3.4 基于文化向度的空间经济增长模型
        1.3.5 文化禀赋与经济绩效分析框架
第2章 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机理的经济学分析
    2.1 创意产业与区域竞争力模型
        2.1.1 波特的“钻石模型”
        2.1.2 区域竞争力与“钻石模型”
        2.1.3 创意产业主导下的区域竞争力“钻石模型”
        2.1.4 区域经济发展核心动力:创意产业与核心竞争力的互动
    2.2 创意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2.2.1 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2.2.2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源泉
        2.2.3 对城市产业价值链的增值和拓展作用
        2.2.4 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作用
        2.2.5 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与提升作用
        2.2.6 对城市就业的拉动作用
        2.2.7 对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2.2.8 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2.2.9 对城市功能转型的推动作用
    2.3 区域空间对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机制
        2.3.1 区域文化环境对创意产业的影响
        2.3.2 区域人力资本存量对创意产业的影响
        2.3.3 区域数字技术对创意产业的影响
        2.3.4 区域城市化发展对创意产业的影响
        2.3.5 区域基础产业对创意产业的影响
        2.3.6 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创意产业的影响
        2.3.7 区域竞争力对创意产业的影响
    2.4 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动态耦合模型构建
        2.4.1 耦合的涵义
        2.4.2 耦合的理论模型
        2.4.3 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动态耦合模型
第3章 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功能耦合的作用机理
    3.1 创意产业区演化重构区域空间的作用机理
        3.1.1 创意产业区演化对区域空间重构作用的时空秩序
        3.1.2 创意产业区演化对区域空间重构作用的载体与关联要素
        3.1.3 创意产业区演化对大都市空间重构的作用规律
    3.2 区域空间对创意产业区演化的响应机理
        3.2.1 区域空间响应创意产业区演化的内涵与类型
        3.2.2 区域空间响应创意产业区演化的基本特征与规律
        3.2.3 区域空间对创意产业区演化的响应规律
第4章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研究
    4.1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4.1.1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特征
        4.1.2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模式与问题
    4.2 中国主要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
        4.2.1 中国主要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综合数据对比分析
        4.2.2 中国主要城市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特点及趋势
    4.3 中国区域经济转型对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
        4.3.1 “后危机时代”经济转型发展为创意产业发展创造历史机遇
        4.3.2 经济、文化与社会的稳步发展实现文化消费需求的跨越式提升
        4.3.3 数字技术革命丰富创意内容的生产与传播
        4.3.4 消费结构升级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更宽阔的市场空间
    4.4 创意产业发展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4.4.1 创意产业发展成为区域经济转型的新经济增长点
        4.4.2 创意驱动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源泉
        4.4.3 创意产业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4.4.4 科技与创新的高度融合是引发新一轮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契机
    4.5 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以上海为例
        4.5.1 上海创意产业发展概要
        4.5.2 上海创意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
        4.5.3 上海创意产业园区与城市更新的互动
第5章 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的国际比较与经验
    5.1 创意产业集群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5.1.1 美国创意产业集群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
        5.1.2 英国创意产业集群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
        5.1.3 日本创意产业集群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
    5.2 创意产业区演化重构区域空间的实证分析
        5.2.1 伦敦西区:单个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区域空间重构
        5.2.2 曼哈顿:群体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区域空间重构
        5.2.3 创意产业区演化重构区域空间的经验借鉴
    5.3 区域空间响应创意产业区演化的实证分析
        5.3.1 东京都空间响应练马区动漫产业区演化的实证分析
        5.3.2 伦敦市空间响应创意产业区演化的实证分析
        5.3.3 区域空间响应创意产业区演化的经验借鉴
第6章 实现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国内外创意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6.1.1 创意产业的主导地位凸显,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等成为创意产业集聚化的主要形式
        6.1.2 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呈现国际化与全球化趋势
        6.1.3 创意产业集中度加剧,企业组织集团化成为创意产业集发展的主要形式
        6.1.4 创意产业的内容不断深化,作为新型业态将赶超传统产业占居主体地位
        6.1.5 创意产业集群的城市集聚功能显着,加剧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6.2 我国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6.2.1 国家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为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创造重要机遇
        6.2.2 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为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6.2.3 现代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国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6.2.4 经济全球化趋势为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创造广阔的发展天地
    6.3 推动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发展策略
        6.3.1 健全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
        6.3.2 构建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6.3.3 创造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环境
        6.3.4 完善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环境
    6.4 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创意产业发展策略
        6.4.1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抢占创意产业发高地
        6.4.2 实施集团化战略,实现创意产业规模化经营
        6.4.3 实施品牌化战略,形成区域经济差异化发展
        6.4.4 实施国际化战略,提升创意产品的国际化水平
        6.4.5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创意产业集群的贡献度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3)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理论与重庆构建国家中心城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选题背景
        1.1.2 学术意义
        1.1.3 实践价值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实践发展
        1.2.1 国内国家中心城市理论研究
        1.2.2 国内国家中心城市实践发展
        1.2.3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1.2.4 国外相关实践发展
        1.2.5 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研究综述及其学术视角
    1.3 研究的学术取向与研究方法
        1.3.1 学术取向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内容安排
    1.5 研究创新点
2 国家中心城市内涵与功能
    2.1 中心城市与国家中心城市
        2.1.1 中心城市基础理论
        2.1.2 国家中心城市的理论核心
    2.2 世界城市与国家中心城市
        2.2.1 现代世界城市特征
        2.2.2 世界城市五大学说
        2.2.3 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
    2.3 城市功能意义的引入
        2.3.1 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
        2.3.2 城市功能的意义
        2.3.3 城市功能的内容
    2.4 国家中心城市功能体系
        2.4.1 基于西方特色的城市功能体系
        2.4.2 中国城市的发展特征
        2.4.3 中国城市的政治功能地位
        2.4.4 基于中国特色的城市功能体系
        2.4.5 国家中心城市“ 1+3+1”功能关系
    2.5 国家中心城市内涵
    2.6 中国规划发展国家中心城市的必要性
    2.7 本章小结
3 国家中心城市政治功能
    3.1 政治功能的内涵
    3.2 政治功能的表现与特征
        3.2.1 较高等级政治地位
        3.2.2 国家战略部署重地
    3.3 政治功能的作用原理
    3.4 重庆政治功能演变与战略意义
        3.4.1 重庆政治功能演变
        3.4.2 重庆国家战略意义
    3.5 重庆政治功能可利用优势与发展重点
        3.5.1 上海浦东新区发展启示
        3.5.2 重庆政治功能可利用优势与发展重点
    3.6 本章小结
4 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功能
    4.1 经济功能的内涵
    4.2 经济功能的表现与特征
        4.2.1 全国高占比经济总量
        4.2.2 高占比较的三次产业
        4.2.3 机体丰厚的第二产业
        4.2.4 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
        4.2.5 独特的金融中心地位
    4.3 经济功能的作用原理
    4.4 经济功能的实现途径
        4.4.1 知识经济促进产业升级
        4.4.2 三次产业高端向发展
        4.4.3 二次产业集群式发展
    4.5 重庆经济功能的发展演变
        4.5.1 重庆经济功能发展演变
        4.5.2 传统工业城市基础
        4.5.3 服务业腾飞的机遇
    4.6 重庆经济功能实践突破与发展路径
        4.6.1 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4.6.2 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
        4.6.3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4.6.4 商务会展产业发展
        4.6.5 金融中心创新发展
    4.7 重庆经济发展预测
    4.8 本章小结
5 国家中心城市社会功能
    5.1 社会功能的内涵
    5.2 社会功能的表现与特征
        5.2.1 集聚性与城市规模
        5.2.2 开放性与外来人口
        5.2.3 知识性与智力人群
    5.3 社会功能的作用原理
    5.4 社会功能的实现途径
        5.4.1 树立开放城市的发展理念
        5.4.2 创造知识人群的发展环境
    5.5 重庆开放的城市社会传统
    5.6 重庆社会功能实践突破与发展路径
        5.6.1 建设开放高地吸纳国际人口
        5.6.2 改革户籍制度集聚市内人口
        5.6.3 建成教育高地提高人口素质
    5.7 重庆城市规模预测
    5.8 本章小结
6 国家中心城市文化功能
    6.1 文化功能的内涵
    6.2 文化功能的表现与特征
        6.2.1 多元的文化生态
        6.2.2 丰富的文化设施
        6.2.3 发达的文化经济
    6.3 文化功能的作用原理
    6.4 文化功能的实现途径
        6.4.1 加强物质文化设施规划与建设
        6.4.2 扩大非物质文化的影响与辐射
    6.5 重庆历史文化名城的解读
    6.6 重庆文化功能实践突破与发展路径
        6.6.1 重庆建筑风格与城市风貌特色
        6.6.2 公共文化设施规划
        6.6.3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6.6.4 巴渝文化体验旅游
    6.7 本章小结
7 国家中心城市枢纽功能
    7.1 枢纽功能的内涵
    7.2 枢纽功能的表现与特征
        7.2.1 综合型交通枢纽
        7.2.2 高等级枢纽地位
        7.2.3 高效的联运系统
    7.3 内陆枢纽的世界联通方式
        7.3.1 内陆与沿海枢纽差异
        7.3.2 内陆与世界的联通方式
    7.4 重庆综合枢纽功能判定
        7.4.1 综合枢纽的辐射范围
        7.4.2 综合枢纽功能的判定
    7.5 重庆枢纽功能实践突破与发展路径
        7.5.1 完善枢纽机场综合规划
        7.5.2 规划空-铁-港联运系统
    7.6 本章小结
8 国家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8.1 经典指标体系借鉴
        8.1.1 弗里德曼世界城市指标体系
        8.1.2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指标体系
        8.1.3 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指标体系
        8.1.4 国家中心城市指标体系及权重
    8.2 经典指标体系评述
    8.3 评价指标设计依据与思路
    8.4 国家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8.4.1 国家中心城市的 21 个评价指标
        8.4.2 国家中心城市评价指标的量化
        8.4.3 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指标评定模型
        8.4.4 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指标试测算验证
    8.5 本章小结
9 构建国家中心城市的重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9.1 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功能空间体系
    9.2 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发展模式
    9.3 以紧凑集约规划塑造大疏大密格局
    9.4 两江四岸规划提升主城的空间品质
    9.5 为大事件预留城市发展用地的空间
    9.6 本章小结
10 结语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不足
    10.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星源(XY)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创新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第2章 液晶显示行业发展概况
    2.1 消费类行业发展历史
    2.2 消费类产品行业现状及特点
        2.2.1 行业品牌众多,从业者水平参差不齐
        2.2.2 行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2.3 液晶显示屏行业发展概况
        2.3.1 总体市场容量
        2.3.2 液晶屏市场发展格局
        2.3.4 液晶显示屏的基本现状
    2.4 液晶屏市场的发展方向
    2.5 主要竞争对手经营状况
        2.5.1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2.5.2 京东方股份有限公司
        2.5.3 龙腾光电
        2.5.4 鸿联鹰
        2.5.5 台湾友达光电
第3章 XY营销现状和问题分析
    3.1 企业概况
        3.1.1 企业简介
        3.1.2 发展历程
        3.1.3 组织架构
        3.1.4 人员结构
        3.1.5 历年业绩
    3.2 XY液晶显示屏营销策略现状
        3.2.1 产品策略
        3.2.2 价格策略
        3.2.3 渠道策略
        3.2.4 促销策略
    3.3 产品策略存在的问题
        3.3.1 产品线分布侧重低端市场
        3.3.2 产品研发模式落后
        3.3.3 产品变换频率太高
        3.3.4 产品品质有待提高
        3.3.5 交期达成率低
    3.4 价格策略存在的问题
        3.4.1 价格反应不灵敏
        3.4.2 价格差距不明显
    3.5 渠道策略存在的问题
        3.5.1 渠道不完善
        3.5.2 渠道管理混乱
        3.5.3 配送体系有待改进
    3.6 促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3.6.1 宣传力度不够,手段单一
        3.6.2 被动促销
第4章 XY液晶显示屏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经济环境
        4.1.2 社会环境
        4.1.3 技术环境
    4.2 公司的优势
        4.2.1 研发团队
        4.2.2 整合能力
        4.2.3 独特的地缘优势
        4.2.4 稳定的大客户关系
        4.2.5 产品线齐全
        4.2.6 反应迅速
    4.3 公司的劣势
        4.3.1 产品品质有待提高
        4.3.2 交期掌控待提高
        4.3.3 服务水平需提高
        4.3.4 市场预测能力弱
        4.3.5 品牌影响力较弱
        4.3.6 产品开发模式落后
        4.3.7 主要销量分布在盈利能力弱的低端市场
    4.4 公司面临的机会
        4.4.1 政策层面有利于液晶显示屏市场规范发展
        4.4.2 新技术有待于市场推广
        4.4.3 产品的市场需求旺盛
        4.4.4 产品的竞争对手较少
    4.5 公司面临的威胁
        4.5.1 供应商的威胁
        4.5.2 购买者的威胁
        4.5.3 现有企业的威胁
        4.5.4 潜在竞争者的威胁
    4.6 SWOT分析结果
第5章 对XY营销策略的建议
    5.1 针对产品策略的建议
        5.1.1 产品组合
        5.1.2 加强与上游面板厂商的合作
        5.1.3 提高品质
    5.2 针对价格策略的建议
        5.2.1 定价目标
        5.2.2 定价方法
        5.2.3 新的产品价格体系
    5.3 针对渠道策略的建议
        5.3.1 加强关系营销
        5.3.2 VMI管理
    5.4 促销策略的建议
        5.4.1 主动促销
        5.4.2 加强宣传,提升美誉度
    5.5 对液晶显示行业的建议
        5.5.1 液晶显示屏行业一般性问题描述
        5.5.2 对液晶显示行业的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TP2铜管在线感应退火及成品退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铜管生产技术现状
        1.2.1 挤压法
        1.2.2 连铸连轧法
        1.2.3 上引法
        1.2.4 焊接法
    1.3 国内外铜管发展现状
    1.4 铜管热处理
        1.4.1 周期式退火
        1.4.2 通过式在线感应退火
        1.4.3 连续式退火
    1.5 退火工艺以及感应加热国内外现状
        1.5.1 退火工艺研究现状
        1.5.2 感应加热研究现状
    1.6 课题来源、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课题来源及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方案
    2.1 总体研究方案
    2.2 模拟研究方案
        2.2.1 感应加热理论
        2.2.2 模拟研究方案
    2.3 试验材料及方法
        2.3.1 试验材料及试样的制备
        2.3.2 试验设备
        2.3.3 试验方法
第三章 铜管在线感应退火温度场有限元模拟
    3.1 感应加热模型的建立
        3.1.1 几何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3.1.2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3.1.3 材料属性定义
    3.2 模拟结果及分析
        3.2.1 线速度对温度场的影响
        3.2.2 电流密度对温度场的影响
        3.2.3 加热频率对温度场的影响
        3.2.4 感应线圈尺寸对温度场的影响
        3.2.5 几何尺寸对温度场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在线感应退火对铜管组织性能的影响
    4.1 铜管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
    4.2 晶粒尺寸对屈服强度的影响
    4.3 几何尺寸对铜管组织性能的影响
    4.4 环境温度对铜管力学性能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铜管在线感应退火工艺参数数学模型的建立
    5.1 几何尺寸对线速度-电压曲线的影响
    5.2 在线感应退火线速度-电压曲线数学模型的建立
    5.3 小结
第六章 铜管成品退火的研究
    6.1 成品退火过程的传热过程
    6.2 成品退火对铜盘管微观组织的影响
    6.3 成品退火对铜盘管力学性能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生态工业园动态评价体系与产业链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生态工业园的评价与产业链设计研究进展
    1.1 相关的理论基础
        1.1.1 工业生态学
        1.1.2 循环经济理论
        1.1.3 清洁生产
        1.1.4 生态工业园
    1.2 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发展现状
        1.2.1 国外生态工业园发展现状
        1.2.2 国内生态工业园发展现状
    1.3 生态工业园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1.3.1 生态工业园评价体系
        1.3.2 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1.3.3 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4 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4 生态工业园产业链发展研究概述
        1.4.1 生态产业链的概念
        1.4.2 国内外典型生态工业园产业链分析
        1.4.3 生态产业链的研究现状
    1.5 生态系统中的能值分析研究概述
        1.5.1 能值分析的定义
        1.5.2 能值分析的研究进展
    1.6 本论文的研究情况概述
        1.6.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2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
        1.6.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本章小结
2 生态工业园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
    2.1 指标体系构建
        2.1.1 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及原则
        2.1.2 指标体系层次结构的建立
    2.2 AHP-灰色关联动态评价模型
        2.2.1 相关理论依据
        2.2.2 评价模型的建立
    2.3 实例研究
        2.3.1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概况
        2.3.2 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
        2.3.3 AHP-灰色关联动态评价模型的实例应用
        2.3.4 评价结论与建议
    2.4 本章小结
3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产业链设计
    3.1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现状
        3.1.1 产业现状
        3.1.2 园区主要产业产生的废物情况
        3.1.3 园区现有产业链及存在问题
    3.2 生态产业链设计原理
        3.2.1 生态学理论
        3.2.2 系统集成理念
    3.3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产业链设计
        3.3.1 电子信息业产业链
        3.3.2 石化业产业链
        3.3.3 新材料业和汽车修造业产业链
        3.3.4 钢铁厂产业链
        3.3.5 船舶修造业产业链
        3.3.6 生物工程业产业链
        3.3.7 建材综合生产中心和 CO_2综合利用中心产业链
    3.4 生态产业链设计效果分析
        3.4.1 CO_2综合利用中心生态产业链设计效果
        3.4.2 石化业生态产业链设计效果
        3.4.3 钢铁厂生态产业链设计效果
        3.4.4 建材综合生产中心生态产业链设计效果
        3.4.5 其它生态产业链设计效果
    3.5 本章小结
4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船舶生态产业链设计
    4.1 开发区船舶产业现状
        4.1.1 开发区产业园现状
        4.1.2 开发区船舶产业园现状及存在问题
    4.2 开发区船舶生态产业链设计
        4.2.1 船舶产业主要生产工艺流程
        4.2.2 船舶园区生态产业链设计
    4.3 开发区船舶生态产业链设计效果的能值分析
        4.3.1 开发区船舶产业园能值流量分析
        4.3.2 开发区船舶产业链设计前后三废综合利用情况分析
        4.3.3 开发区船舶工业园生态产业链设计效果的能值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世博契机下长三角区域会展业一体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概念
    1.4 相关研究概述
    1.5 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1.6 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世博会对于区域会展业一体化发展的影响分析
    2.1 历届世博会对于区域发展影响概况
        2.1.1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2.1.2 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和创新
        2.1.3 推进区域城市建设和发展
        2.1.4 强化周边经济合作
    2.2 2010 年世博会对于长三角区域会展业市场与管理一体化发展影响分析
        2.2.1 世博会筹备阶段(2002.12——2010.04)
        2.2.2 世博会举办阶段(2010.05——2010.10)
    2.3 2010 年世博会对于长三角区域会展业空间结构一体化发展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在长三角区域会展业一体化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3.1 上海会展业发展条件
        3.1.1 上海会展业外部环境因素
        3.1.2 上海会展业硬件支持因素
        3.1.3 上海会展业软件支持因素
    3.2 上海会展业现状
        3.2.1 会展数量及规模
        3.2.2 会展品牌
        3.2.3 会展企业
    3.3 世博会对上海会展业发展的影响
        3.3.1 世博会对上海会展业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3.3.2 世博会对上海会展业硬件支持因素的影响
        3.3.3 世博会对上海会展业软件支持因素的影响
        3.3.4 世博会对上海会展业核心因素的影响
    3.4 上海在一体化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3.4.1 区域会展业发展的“龙头”
        3.4.2 区域会展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引擎”
        3.4.3 区域会展业的集聚和扩散中心
        3.4.4 区域会展业一体化的综合服务中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三角区域会展业市场一体化发展研究
    4.1 长三角区域会展业市场一体化发展现状
        4.1.1 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良好
        4.1.2 区域会展业发展水平较高
        4.1.3 区域会展业合作初见成效
    4.2 长三角区域会展业市场一体化发展存在问题
        4.2.1 行政区划分割导致市场分割
        4.2.2 市场定位趋同导致恶性竞争激烈
        4.2.3 企业合作不积极导致一体化进展缓慢
    4.3 长三角区域会展业市场一体化发展对策
        4.3.1 长三角区域会展业市场一体化发展目标
        4.3.2 可采取的对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三角区域会展业空间结构一体化发展研究
    5.1 长三角区域会展业空间结构一体化发展现状
    5.2 长三角区域会展业空间结构一体化发展存在问题
        5.2.1 各地区自成体系发展会展业,导致产业同构、产品趋同
        5.2.2 会展要素流动受阻
        5.2.3 会展业发展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区域整体优势
    5.3 长三角区域会展业空间结构一体化发展对策
        5.3.1 长三角区域会展业空间结构一体化发展目标
        5.3.2 可采取的对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长三角区域会展业管理一体化发展研究
    6.1 长三角区域会展业管理一体化发展现状
    6.2 长三角区域会展业管理一体化发展存在问题
        6.2.1 政府干预过多
        6.2.2 行业协会缺位
        6.2.3 缺乏统一协调
    6.3 长三角区域会展业管理一体化发展对策
        6.3.1 长三角区域会展业管理一体化发展目标
        6.3.2 可采取的对策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本文的创新之处
    7.3 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图表目录
致谢

(9)区域产业链构建研究 ——以珠江三角洲小榄镇、石龙镇、狮岭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范围与意义
    1.3 概念辨析:产业链与价值链、供应链
    1.4 相关研究述评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1.7 资料来源与评估
    1.8 小结
第2章 区域产业链构建的理论分析
    2.1 区域产业链构建的理论基础
    2.2 区域产业链的系统构建
    2.3 区域产业链的动力机制
    2.4 小结
第3章 区域产业链构建的结构与空间分析
    3.1 区域产业链的结构分析
    3.2 区域产业链环节的空间分析
    3.3 产业链环节在区域空间的聚集——产业集群
    3.4 小结
第4章 区域产业链构建的经济分析
    4.1 区域产业链构建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4.2 区域产业链构建的产业关联效应
    4.3 产业链与区域经济结构
    4.4 产业链与区域经济空间布局
    4.5 基于产业链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径
    4.6 小结
第5章 区域产业链构建模式与优化策略
    5.1 区域产业链构建的主要模式
    5.2 区域产业链模式的优化策略
    5.3 小结
第6章 区域产业链的构建战略
    6.1 产业链经营: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6.2 区域产业链的类型选择战略
    6.3 区域产业链的环节配置战略
    6.4 区域产业链的节点集聚战略——发展区域产业集群
    6.5 区域产业链的环境优化战略
    6.6 小结
第7章 区域产业链构建与发展的实证研究——以珠江三角洲小榄镇、石龙镇、狮岭镇为例
    7.1 区域产业链的构建
    7.2 区域产业链的结构与特征
    7.3 区域产业链构建的经济评价
    7.4 区域产业链的调整与优化探讨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产业链主题企业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10)TP2铜管坯水平连铸工艺缺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铜管加工技术的发展
        1.2.1 挤压法
        1.2.2 铸轧法
        1.2.3 上引连铸法
        1.2.4 焊接法
    1.3 铜管加工工业的现状
    1.4 水平连铸技术的特点和发展
        1.4.1 连铸技术的概况
        1.4.2 水平连铸技术的概况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2 铜管坯水平连铸工艺的原理及其生产过程总结分析
    2.1 引言
    2.2 水平连铸的设备
        2.2.1 熔化炉和保温炉
        2.2.2 流槽
        2.2.3 熔炼设备
        2.2.4 牵引装置
        2.2.5 剪切机
    2.3 TP2铜管坯水平连铸的工艺过程
        2.3.1 铸轧法生产TPZ铜管的工艺流程
        2.3.2 TP2铜管坯水平连铸的工艺流程
        2.3.3 TPZ铜管坯水平连铸的发展
    2.4 小结
3 影响铜管坯水平连铸质量的因素
    3.1 引言
    3.2 原材料
        3.2.1 电解铜板
        3.2.2 磷铜合金
        3.2.3 工艺料头和铜屑块
        3.2.4 加料顺序
        3.2.5 加料方法
    3.3 熔化炉的温度和覆盖
        3.3.1 熔化炉的温度
        3.3.2 熔化炉的覆盖
    3.4 流槽的密封和氮气保护
    3.5 保温炉的温度和覆盖
        3.5.1 保温炉的温度
        3.5.2 保温炉的覆盖
    3.6 冷却条件
        3.6.1 进水温度
        3.6.2 进水压力
        3.6.3 水流量
    3.7 石墨结晶器
        3.7.1 石墨模具的长度和壁厚
        3.7.2 石墨芯锥度
        3.7.3 进液孔
    3.8 拉坯制度和牵引速度
        3.8.1 拉坯制度
        3.8.2 牵引速度
    3.9 小结
4 TP2铜管坯水平连铸工艺缺陷的检测分析及预防措施
    4.1 引言
    4.2 TP2铜管坯水平连铸缺陷分类
    4.3 TP2铜管坯水平连铸缺陷检测
        4.3.1 扫描电镜
        4.3.2 无损探伤法
    4.4 缩孔和疏松
        4.4.1 缩孔
        4.4.2 疏松
    4.5 裂纹
        4.5.1 试样的制备
        4.5.2 裂纹试样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4.5.3 裂纹产生原因分析
        4.5.4 防止裂纹产生的措施
    4.6 气孔
        4.6.1 气体的分类
        4.6.2 气体的危害
        4.6.3 气体在TP2铜中的溶解度
        4.6.4 气孔试样扫描电镜分析
    4.7 夹渣
        4.7.1 夹渣的分类
        4.7.2 夹渣产生的原因
        4.7.3 防止夹渣产生的措施
    4.8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四、世界模具生产中心将移师广东(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清时期甘青民族走廊经济发展研究[D]. 陈亮. 兰州大学, 2019(08)
  • [2]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研究[D]. 吴威. 吉林大学, 2014(09)
  • [3]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理论与重庆构建国家中心城市研究[D]. 宋思曼. 重庆大学, 2013(02)
  • [4]各地筑巢引凤深圳如何凝聚安防力量[J]. 丁兆威. 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 2012(13)
  • [5]星源(XY)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韩海港.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1)
  • [6]TP2铜管在线感应退火及成品退火研究[D]. 彭丽红. 江西理工大学, 2011(11)
  • [7]生态工业园动态评价体系与产业链设计研究[D]. 肖文婷. 大连理工大学, 2009(07)
  • [8]世博契机下长三角区域会展业一体化发展研究[D]. 孙琴. 上海师范大学, 2008(01)
  • [9]区域产业链构建研究 ——以珠江三角洲小榄镇、石龙镇、狮岭镇为例[D]. 陈朝隆. 中山大学, 2007(03)
  • [10]TP2铜管坯水平连铸工艺缺陷研究[D]. 肖寒. 大连理工大学, 2006(08)

标签:;  ;  ;  ;  ;  

世界模具生产中心将迁至广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