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地质灾害信息系统设计

矿区地质灾害信息系统设计

一、矿区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孟超,张绍良,杨永均,付丽强,赵毅敏[1](2021)在《基于大数据的矿区地灾信息智能分析系统开发与应用》文中提出为促进矿区地质灾害信息管理及地理影响科学评价,实现资源开发后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协调发展,本文结合山西省矿区地质灾害现状,针对矿区地质灾害数据信息化建设、智能化查询及地理影响评估的需求,将矿区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相结合,保证信息的实时更新。基于WebGIS开发平台,采用分布式数据库以及B/S架构实现系统在线运行,对矿区地质灾害信息的查询检索、统计分析、核密度分析及地灾危险性分析等功能进行设计开发。研究结果表明:(1)地形、植被覆盖度以及人类活动是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的重要因素,但对不同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程度不同;(2)就灾害点危险性而言,崩塌灾害是山西省面临的主要地质灾害,地裂缝灾害虽然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泛,但其平均危险性较低。

卜朦朦[2](2020)在《基于GIS的采空塌陷区稳定性及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煤炭生产大国,在数十年的煤炭开采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塌陷区,不仅严重破坏了煤矿区的生态环境,还容易引发地质灾害。为研究采空塌陷区稳定性及塌陷引起的地质灾害风险,本文以徐州某矿区为例,通过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获取矿区自然地理条件和水文、地质工程现状,对矿区采煤沉陷区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然后,基于GIS技术,选用层次分析-信息量法评估矿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并与易损性评价相结合评估煤矿区工程建设的风险;最后,根据评估结果划分了矿区土地复垦单元,并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理措施。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综合地质、采矿、时间三方面因素,建立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含开采方式、开采深度、开采厚度、终采时间、开采煤层、地质构造和顶板岩性7个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因子的权重。(2)危险性评价分区图依据危险性将地区分为三部分,分别为高危险区、中等危险区和低危险期。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采煤活动较为频繁的矿区,中等危险区一般分布在高风险区外围,或者也发生在地质构造相对发育的区域。根据遥感技术,确定承灾体发生的种类和布置,经计算得出结果并绘出易损性分区图。在高易损区内,每个单元格内承灾体总价值较高,发生地质灾害时产生的损失较大,一般集中在重要道路、村庄和工厂厂房周围。(3)评价分析地面塌陷情况的各类情况,借助软件Arc GIS进行分析,绘制塌陷分区图。部分高危险度区域出现风险较低的情况,是因为这些区域的承灾体价值较低,导致易损性较低,即发生地质灾害带来的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均较小,因此在后期治理上可以仅投入适量资源进行景观处理。而对于高危险区内承载价值又较高的区域,风险性较大,因此需要将大部分的治理资源倾斜在这个区域,并且在采煤过程中需要加大监测力度,密切关注地质地层变化。(4)基于徐州张双楼矿区土地资源损毁现状和塌陷区易损性、风险性分区,根据矿区实际情况对塌陷区进行土地复垦治理。通过灾害程度,将矿区划为分36个评价单元,对每个单元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复垦方向为以耕地为主,园地次之,最后结合景观修复需求适当发展林地和水域。其中复垦责任范围耕地部分的损毁程度为中度和轻度部分适合复垦为耕地;对于复垦责任范围的土地损毁严重区适合复垦为坑塘水面或用于渔业养殖。将矿区复垦责任范围共计划分七个复垦单元,并针对复垦单元设计不同复垦工程,涉及对各复垦单元的治理如土壤剥覆工程等8个工程。

夏元平[3](2020)在《基于InSAR/GIS的矿区地下非法开采监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的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根据战略发展的需要,给有关单位或个人发放矿产资源开采许可证,通过进行合理有序的开采,更好地服务国家的经济发展。近年来,由于受到经济的利益驱动,部分非法开采分子在未取得矿产资源开采许可证的情况下,私自盗采国家的矿产资源,且开采手段又极具破坏性。有关部门为制止此类行为,采取了多种防范措施。但由于现有的非法采矿监督大多采用“逐级统计上报、群众举报、现场巡查”的“地毯式”方法进行,周期长、时效性差、人为因素影响大、准确度低,以致一些非法采矿监管困难,尽管采取了防范措施,但屡禁不止,影响矿山正常开采秩序,形成安全事故隐患并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为了实现在人无需进入井下或井下实测空间的条件下确定地下开采区域,进而进行非法采矿识别成为可能,本文在总结地下非法采矿类型和识别途径的基础上,从解决“地表形变信息的获取、地表形变信息与地下开采位置的关联、合法与非法开采的甄别”三个关键技术问题入手,综合运用空间对地观测技术、GIS、采矿工程等技术的理论成果,解决矿区范围内In SAR获取地表形变信息的问题,以煤炭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为研究对象,在揭示地表形变信息与地下开采面的关联机理的基础上,构建能融合数据多源、反映多层次时空变化过程中地质空间与分布特征的GIS时空数据模型,建立地下合法开采和非法开采的甄别模型,并集成In SAR和GIS技术来实现矿区地下非法采矿的快速高效监测。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和取得的主要成果总结如下:(1)总结了当前利用In SAR技术进行矿区地表形变监测的研究发展现状,进一步梳理了SAR成像原理以及D-In SAR、PS-In SAR、SBAS-In SAR的基本原理和数据处理流程,分析了In SAR形变探测的主要误差来源,并从形变梯度、失相关等方面剖析了In SAR在矿区形变监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综述了当前国内外In SAR与GIS技术集成应用以及地下非法采矿监测研究现状。(2)提出了一种面向地下非法采矿识别的GIS时空数据模型。针对矿山地下开采诱发的地质现象和动态过程,结合地下非法采矿监测的实际需求,介绍了支持地质事件多因素驱动GIS时空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和框架结构,定义了各种地质对象及相关的地质事件。同时,通过对矿山开采沉陷时空变化过程进行模拟与描述,构建了支持地质时空过程动态表达的GIS数据模型,并对矿山开采沉陷各个类的详细结构和时空数据库表结构进行了描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集成In SAR与GIS技术进行地下非法采矿识别的方法,并搭建非法采矿识别平台体系结构,为不同类型非法采矿事件的识别和监测提供平台保障。(3)提出了一种基于D-In SAR开采沉陷特征的地下无证开采识别方法。针对引起地表较大量级形变的地下无证开采事件,构建了自动圈定地表开采沉陷区的算法模型,设计了一种“时序相邻式”的双轨D-In SAR监测方案。通过精化D-In SAR数据处理的流程、方法和相关参数,精准地获取了区域范围内的差分干涉图,再根据由地下开采引起地表沉陷区域独特的空间、几何、形变特征,构建了从分布范围较大的差分干涉图中快速、准确圈定地表开采沉陷区的算法模型,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从圈定的开采沉陷区中进行非法采矿事件的识别,并对识别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和实地验证。通过资料对比和实地调查验证了地下非法开采的识别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且定位出的采矿点的位置较准确,与实际位置的差距一般都小于20m。(4)提出了一种融合PS-In SAR和光学遥感的地下无证开采识别方法。针对引起地表小量级形变且隐蔽在房屋下的无证开采事件,鉴于这些非法事件开采的都是浅层煤炭资源,且地面上的房屋在较长时间序列中能够保持较强且稳定的雷达散射特性,通过联合PS-In SAR技术和高分光学遥感,提取出地表建筑物(居民地)对应PS点集的沉陷信息,并对提取出的建筑物沉陷信息进行形变时空特征分析,提出了一种从覆盖范围较大的建筑物沉陷信息中快速、准确探测出疑似非法开采点的方法。以山西省阳泉市郊区山底村为研究对象,选用Quick Bird02和Worldview02高分辨率数据以及20景PALSAR影像数据来进行实验研究,探测出该村2006年12月29日至2011年1月9日间发生过的2个非法采煤点,并将探测出的非法采煤点与历史查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局部区域的准确率达到40%,探测率达到66.67%,且在开采时间上也基本吻合。表明了该方法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工程适用性和实际应用价值。(5)结合In SAR地表形变监测技术和开采沉陷预计方法,提出了一种面向越界开采识别的地下采空区位置反演方法。首先依据开采沉陷原理建立起地表沉陷和地下开采面的时空关系模型,然后利用In SAR技术精确获取地表形变信息,最后根据时空关系模型反演出地下倾斜煤层开采的具体位置参数。与其他同类方法相比,该方法由于不依赖复杂非线性模型,因此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为了验证所提出方法的可靠性和适用性,使用FLAC3D软件进行了模拟实验和分析,选用峰峰矿区132610工作面和11景Radarsat-2影像数据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反演出的采空区位置平均相对误差为6.35%,相比于同类基于复杂非线性模型的算法,平均相对误差缩小了1.75%,相比于忽略煤层倾角的算法,平均相对误差缩小了6.25%,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为进一步甄别和发现深藏在地下的越界开采事件提供一种新的监测方式与途径。该论文有图94幅,表12个,参考文献220篇。

吴雪枫[4](2020)在《基于“一张图”的泰州市矿产地质信息整合和管理平台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脚步的不断推进,日益扩大的城市规模对政府的城市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的多部门分散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的生产建设需求。因此,国家组建自然资源部意在从整体上对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管理。而国土资源“一张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一张图”是通过将多种自然资源数据集成在统一空间框架中,构建统一的数据中心,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多规划协调和资源统一利用提供支持。而在目前泰州市的自然资源管理中,矿产地质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数据利用程度低,信息化建设水平不足等。例如由于缺乏统一标准的地质资料管理规范,致使地质资料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问题频出。因此,本文在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1)构建了符合泰州“一张图”系统管理的地质数据管理规范。通过对土地资料管理规范、土地数据建库规范、地质档案管理规范、地质档案汇交规范等内容进行研究,总结并制定了符合泰州市矿地“一张图”数据特点的管理规范,实现了对泰州市矿产地质资料的信息化管理,为其他地方的“一张图”地质资料管理提供了经验参考。(2)建立了矿产地质数据库。在构建的泰州“一张图”矿产地质数据管理规范的指导下,完成了对泰州市矿产地质资料的建库处理。同时,结合泰州市“一张图”建设需求,研究并设计了泰州市矿地“一张图”管理的数据库组织模型、数据库物理模型、数据库更新模式和数据库安全备份模式,满足了泰州“一张图”系统对矿产地质数据的统一管理。(3)提出了矿产地质和土地资源关联业务数据模型。在对矿产地质数据进行数据建库的基础上,结合泰州市“一张图”业务系统对矿产地质数据和土地资源数据统一管理需求,利用职能域方法分析矿产地质和土地资源关联业务之间的数据关系,设计并构建矿产地质和土地资源业务关联数据模型,为泰州市“一张图”系统实现对矿地业务的统一管理提供基础。(4)结合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泰州矿产地质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需求,对泰州“一张图”中的矿产地质信息管理平台进行框架设计和功能设计,并利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Web GIS技术等,开发构建泰州市矿产地质信息管理平台,为泰州市自然资源“一张图”系统的完善提供支持。论文设计实现的基于“一张图”的矿产地质信息管理平台,提高了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矿产地质数据的利用能力和管理能力,加强了泰州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对泰州地区土地的监管和治理,实现了泰州市对本地区资源开发过程中污染土地的及时治理和修复,遏制了土地违法乱建、矿产资源违章开发等问题的产生,保障了国家土地相关政策的实行和落实。

郭东赫[5](2020)在《露天采石矿的时序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是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步,长期以来我们对风景旅游地发展的规律性缺乏足够的研究和认识,难以有效把握旅游景点建设的时序和客观效果。目前国内外鲜有对矿山棕地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再生规划研究设计案例。且矿区具有鲜明独特的景观空间特征,充分挖掘利用其中的经济价值和文化内涵,对矿山棕地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再生规划研究,使矿山开采、修复、开发同步进行,进一步实现矿山的科学开采和转型升级,达到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探索景观设计视角下的矿区棕地修复与利用规划理论,实现矿区及所在城市的产业升级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为此,本研究综合多因子评价与分析,运用GIS在资源调查期间建成的数据库,借助其强大的储存和计算功能,进一步实现预期所希望达到的整体性与系统性。然后对不同时段场地的发展驱动力进行与时序设计相关的方法与评价。从时间维度应用探讨露天采石矿中开采与开发的时序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和方法。按照近期开发、中期开发和远期开发3个大阶段,利用时序确定该系统的再生。为同类型露天采石矿弹性开采与开发时序构建初步评价体系。探索景观设计视角下的矿区棕地修复与再利用规划理论,实现绿色矿山开采,开发,修复同步进行,能够进一步实现矿区及所在城市的产业升级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以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为实现矿山的科学开采和转型升级做出新的贡献,以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

蔡其鹏[6](2020)在《基于ArcGIS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管理平台构建》文中提出本文利用ArcGIS技术研发了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管理平台。在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述了矿山地环境信息管理平台构建和研发相关方面的成果资料,分析了当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或不足,掌握了本领域当前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发展动向。通过对当前常用的GIS软件的比较分析,本文选用了ArcGIS技术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管理平台开发,ArcGIS不仅功能强大,而且界面友好,延展性和灵活性强。同时对平台构建的Ajax技术、MVVM搭建模式、前端开发框架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基于文献资料查阅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矿山地质灾害、水土环境污染、地形地貌景观与土地资源破坏四大方面系统地分析了能够全面反映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特征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进一步细分为17个亚类指标,从而系统地构建了评价矿山地质环境的通用模式,规范了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评价方法。在确定信息管理平台设计原则和分析平台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基于B/S开发模式,采用MVVM模式和Vue框架对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平台进行了架构设计,利用ArcGIS技术从系统输入、系统输出、系统查询和统计管理四个方面对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管理平台进行了整体规划和设计,进而构建了一个简洁流畅、美观实用的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管理平台。最后研究了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管理平台的实现方法,介绍了平台实现所需要的软件、硬件环境以及部分功能特性,展示了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管平台的登录界面、主界面等研发成果。本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无论是提高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对矿山地质环境动态变化的监管效率,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还是促进矿山企业自觉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责任义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肖文钦[7](2020)在《基于ArcGIS矿山地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的构建》文中提出本文涉及利用ArcGIS软件平台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的构建研究。在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述了数据库技术及其在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库构建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如下:1、通过广泛调研用户需求与归纳总结,深入研究了矿山地质环境基础数据库的架构体系。首先将矿山地质环境基础数据库划分为矿山基本概况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两大数据模块,然后进一步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细分为四个亚类和十七个子亚类模块,最后重点对各模块中的数据存放内容和形式进行了系统研究,从而构建了矿山地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的通用模式。2、通过对当前常用的数据库模型研究分析,本文选择关系模型。通过将国内外的GIS软件研究分析,选择了空间分析功能最为全面的ArcGIS。3、研究矿山地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的设计过程总共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概念方面、逻辑方面和物理方面设计。由于矿山地质环境具有多样复杂、数量庞大以及杂乱无章等特点,本文将矿山地质环境数据信息通过数据模型转换,使之成为计算机可以识别记录的数据。采用栅格/矢量混合数据模型,将矿山地质环境相关的现状数据、动态信息、自然地理等进行分组分层。另外通过关系数据表记录自然地理信息、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环境现状信息,以此构建时间、空间和专题的多维时空数据库,最终实现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入库、编辑和查询。4、本文构建符合政府主管部门和矿山企业用户需求的矿山地质环境基础数据库,该数据库不仅为政府主管部门矿山地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库,而且也十分有利于矿山企业对本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动态变化实现信息化管理。

邓锦山[8](2020)在《渝东北矿山开发遥感监测与地质环境评价》文中提出矿产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基础,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长期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生态失衡,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比如滑坡、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占用和破坏土地资源等,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还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渝东北地区属于三峡库区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是重庆市东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对维持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渝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速度加快,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给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挑战。因此,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科学技术,开展矿山开发遥感监测和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研究,对渝东北地区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渝东北地区(巫山县、巫溪县和奉节县)为研究区,将遥感和地理信息科学技术相结合,开展矿山开发遥感监测与地质环境评价研究。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2016年-2018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建立一套实用的高精度遥感监测解译标志,提取出矿山环境信息,定量监测与分析研究区矿山环境动态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构建一套科学实用的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网格法划分评价单元,运用层次分析法-粗糙集组合模型确定指标权重,基于多指标加权模型对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并针对不同分区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提出建议,为渝东北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论文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多类型、多时相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遥感图像数字处理,建立一套实用的高精度矿业开发类型(采场、中转场地、固体废弃物、矿山建筑)、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恢复治理解译标志,并对研究区矿山环境进行遥感监测,结合野外现场核查后,建立研究区2016年-2018年矿山环境遥感监测数据库。(2)分析了研究区2016年-2018年矿山环境动态变化。从开采状态来看,正在生产的矿山占地面积先减小后增加;暂停生产的矿山占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废弃矿山的占地面积不断增加。从占地类型来看,矿业活动占地总面积持续增加,其中采场占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中转场地占地面积不断增加;固体废弃物占地面积变化不明显;而矿山建筑占地面积不断减少。不同的矿山开发占地类型表现出不同的面积增量和变化幅度,其顺序为:中转场地>采场>矿山建筑>固体废弃物;从变化速率来看,其顺序为:矿山建筑>中转场地>采场>固体废弃物。研究区内恢复治理工程数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恢复治理面积大幅增加。2016年-2018年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点分别为32个、43个和57个,治理面积分别为38.58ha、134.67ha和278.82ha。研究区内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泥石流和崩塌,2016年-2018年矿山地质灾害点逐年减少,分别为73处、59处和49处。(3)从自然地理、基础地质、矿山开发活动以及矿山环境状况四个方面入手,选取坡度、年降水量、水系距离、植被覆盖度、区域重要度、地质构造、岩性组合、开采方式、开采矿种、开采强度、占用土地面积、灾害及隐患、恢复治理共13个指标,构建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分级,利用层次分析法-粗糙集组合模型分别得到指标主观与客观权重,再引入博弈论确定各指标综合权重,然后以网格法划分评价单元,采用多指标加权综合模型计算矿山地质环境质量指数。(4)本次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结果划分为明显影响区、较明显影响区、一般影响区和无影响区。明显影响区面积为19488.43ha,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76%;较明显影响区面积为53805.64 ha,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86%;一般影响区域面积370664.79 ha,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3.46%;无影响区域面积为663781.16 ha,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9.92%。基于以上结果对研究区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分区,为指导渝东北地区开展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斌[9](2018)在《中国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及其在地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文中认为GIS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地质领域的信息化革命。地质钻孔资料是基础性、公益性的地质数据信息。建国以来,我国形成海量钻孔资料,但大部分以纸介质形式分散保管在各基层单位,造成钻孔资料利用不便、利用效率低、价值未发挥等。钻孔数据具有多源异构、空间分布等特征,决定GIS技术可以在钻孔数据集成、管理和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GIS技术对钻孔数据库建设中的方法、技术和数据应用等进行分析研究,解决钻孔数据库建设中数据一体化管理和便捷利用等技术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以地质钻孔数据为对象,研究地质钻孔数据分类规则、数据标准化约束规则等,用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研究地质钻孔数据模型、空间数据图层划分标准等,应用于钻孔数据库设计。2、研究钻孔数据组织方式、数据集成方法和技术,首次建成全国地质钻孔数据库,实现全国范围内钻孔数据的统一管理,解决海量钻孔数据集成汇聚中的技术问题。3、研建地质钻孔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应用于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解决地质钻孔数据质量控制问题。4、研发基于C/S与B/S混合结构的覆盖地质钻孔数据采集、管理、制图和服务全流程的地质钻孔数据管理服务系统,并在全国推广应用,有效解决海量地质钻孔数据的高效管理、发布和共享利用方面的技术和方法问题。5、从服务政府部门地质工作部署的角度,研究我国地质钻探工作程度,圈定地质钻探程度等级空间范围。从矿产资源潜力预测应用的角度,以毕力赫金矿为例,建立矿区地质模型,提出金矿资源成矿远景区和地质找矿方向建议,为地质钻孔数据库的推广应用提供示范借鉴。同时,验证系统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庞玲玲[10](2016)在《安宁市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信息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省安宁市素有“磷都”之称,是云南省重要的矿业城市之一。市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磷、盐、铁、铝土矿等矿藏,是滇中地区发展的枢纽。由于长期大量的矿山开采,加之复杂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治理力度差,使安宁市矿山地质环境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主要体现在矿山地质灾害频发、占用与破坏土地、自然景观破坏、矿区水体污染、粉尘污染等,严重威胁了安宁市的矿山地质环境和当地人们生活质量的好坏,引发的地质灾害也使安宁市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对安宁市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研究,得出安宁市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因素,进而开展安宁市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是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确保当地人们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的必要工作;进行安宁市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可以便捷、快速的实现安宁市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和数据管理等功能。本文以《云南省矿产资源开发环境遥感监测》(项目编号:12120115062401)为依托,以安宁市为研究区,在充分研究区内地质环境背景、矿山开采活动及污染、矿山地质灾害和恢复治理的基础上,通过室内对遥感影像的目视解译、野外验证调查、室内基础图件矢量化和资料整理,在ArcGIS技术的支持下,对研究区的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的影响因子进行提取;在充分研究和分析了国内外大量的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对提取的评价因子进行分级量化,并用专家打分法确定分值;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值;构建网格并给每个网格赋分值,构建加权叠加评价模型得出地质环境背景、矿山开采活动及污染、矿山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四个子系统的评价分值,综合四个子系统的评价分值,利用加权叠加的方法得出安宁市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分值;最后通过插值分析得出研究区四个子系统和综合评价的等值线图。为了更加便捷、快速的实现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本文在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研究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安宁市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系统采用C/S模式,建立File Geodatabase数据库;并利用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语言C#在Visual Studio 2010开发平台上,调用ArcGIS Engine(AE)二次开发组件进行开发,具体实现了数据动态维护、信息查询与检索、辅助功能模块、统计分析、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打印输出、软件管理等功能。该专题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专门针对矿山地质环境评价而设计的,可以大大的简化专业GIS软件中繁琐的操作,便于学习、操作便捷,即使不是GIS专业的工作人员也能操作,有效的为国土资源规划与管理部门提供了技术支撑,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二、矿区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矿区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大数据的矿区地灾信息智能分析系统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设计
    1.1 系统总体设计
    1.2 系统关键技术
    1.3 系统功能设计
2系统实现
    2.1 数据检索与可视化
    2.2 数据统计分析
    2.3 核密度分析
    2.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 应用分析
    3.1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3.2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
4 结 语

(2)基于GIS的采空塌陷区稳定性及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矿山基本情况和矿区基础信息
    2.1 矿区简介
    2.2 矿区自然地理
    2.3 矿区地质环境
    2.4 本章小结
3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基础信息及其评估
    3.1 调查范围和评估级别
    3.2 矿山地质灾害分析
    3.3 矿区含水层破坏分析
    3.4 矿区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分析
    3.5 矿区土地资源损毁现状
    3.6 本章小结
4 采空塌陷区稳定性评价及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4.1 塌陷区影响因素分析
    4.2 层次分析法计算
    4.3 单因素信息量值计算
    4.4 层次分析-信息量法组合赋值评价模型
    4.5 塌陷区易损性评价
    4.6 塌陷区风险评估
    4.7 本章小结
5 塌陷区土地复垦治理措施
    5.1 复垦目标和原则
    5.2 土地复垦规划步骤
    5.3 土地复垦评价体系和方法
    5.4 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的建立
    5.5 适宜性等级的评定分析
    5.6 确定最终复垦方向和划分复垦单元
    5.7 工程设计
    5.8 技术措施
    5.9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InSAR/GIS的矿区地下非法开采监测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2 InSAR技术理论基础
    2.1 SAR成像原理及影像特征
    2.2 InSAR技术原理
    2.3 D-InSAR技术原理
    2.4 时序InSAR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面向地下非法采矿识别的GIS时空数据模型
    3.1 矿山开采沉陷时空变化分析与表达
    3.2 矿山开采沉陷动态过程模拟与描述
    3.3 面向非法采矿识别GIS时空数据模型的逻辑组织
    3.4 地下非法采矿识别平台体系结构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D-InSAR开采沉陷特征的地下无证开采识别
    4.1 矿山地表与图层对象动态关系构建
    4.2 矿山地表形变D-InSAR监测
    4.3 开采沉陷特征提取和沉陷区圈定
    4.4 实例分析与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融合PS-InSAR和光学遥感的地下无证开采识别
    5.1 矿山地表与传感器对象动态关系构建
    5.2 联合PS-InSAR和光学遥感提取地表建筑物的沉陷信息
    5.3 基于建筑物沉陷时空特征的地下无证开采识别方法
    5.4 实例分析与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面向越界开采识别的地下开采面位置反演
    6.1 矿山地表与开采面对象动态关系构建
    6.2 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规律
    6.3 开采沉陷预计原理和模型
    6.4 基于InSAR和沉陷预计理论的地下开采面反演
    6.5 工程实例及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一张图”的泰州市矿产地质信息整合和管理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一张图”管理现状研究
        1.2.2 矿产地质信息管理研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引用技术标准规范
        1.4.1 档案管理类参考依据
        1.4.2 地质类参考依据
        1.4.3 数据建库参考依据
        1.4.4 信息化参考依据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一张图”管理的内涵
    2.2 泰州市矿、地信息管理平台分析
        2.2.1 泰州市矿地信息平台管理模式分析
        2.2.2 泰州市矿地信息平台数据服务特点
        2.2.3 泰州市矿地信息平台服务功能特点
    2.3 平台相关技术和方法
        2.3.1 Web GIS技术
        2.3.2 多源异构数据集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泰州市矿地“一张图”现状分析与数据管理
    3.1 泰州市矿地“一张图”管理现状分析
        3.1.1 泰州市土地管理现状
        3.1.2 泰州市矿产地质管理现状
        3.1.3 存在问题分析
    3.2 “一张图”地质资料管理规范
        3.2.1 数字化资料的组织命名规范
        3.2.2 地质资料着录标准
        3.2.3 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
        3.2.4 地质资料汇交规则
    3.3 矿产地质数据库组织研究
        3.3.1 地质数据组织模型
        3.3.2 数据库物理设计
        3.3.3 数据库更新模式
        3.3.4 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
    3.4 “一张图”矿地业务数据关联
        3.4.1 “一张图”矿地业务分析
        3.4.2 矿地业务数据关联分析
        3.4.3 数据关联模型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矿产地质信息管理平台构建研究
    4.1 泰州市矿产地质信息管理平台需求分析
        4.1.1 泰州市“一张图”系统管理现状分析
        4.1.2 矿产地质业务系统管理需求分析
        4.1.3 矿产地质资料管理需求分析
    4.2 矿产地质系统总体设计
        4.2.1 系统架构设计
        4.2.2 系统功能架构
        4.2.3 “一张图”矿产地质业务管理总体设计
    4.3 矿产地质系统功能设计
        4.3.1 矿产地质业务管理功能设计
        4.3.2 地质灾害业务管理功能设计
        4.3.3 地质资料管理功能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平台实现与验证
    5.1 平台建库流程
        5.1.1 数据库建库思路
        5.1.2 数据库的建库流程
    5.2 平台开发环境配置
    5.3 平台功能实现
        5.3.1 矿产地质业务管理的实现
        5.3.2 地质灾害管理功能的实现
        5.3.3 地质资料管理功能的实现
    5.4 系统测试
        5.4.1 功能测试
        5.4.2 性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露天采石矿的时序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文明背景下环境友好型矿山开发的重要性
        1.1.2 矿区的场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目前矿山公园规划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
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矿山可持续建设
        2.1.1 绿色矿山
        2.1.2 矿山公园
    2.2 景观弹性设计
        2.2.1 弹性设计的起源与概念
        2.2.2 时序层面上弹性设计的价值
        2.2.3 弹性设计案例分析
    2.3 景观弹性设计与露天采石矿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实践
        2.3.1 在露天采石矿景观规划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
        2.3.2 在露天采石矿景观规划实践中的启示
    2.4 本章小结
3.矿山公园开采与开发GIS评价体系与时序评价体系
    3.1 GIS评价体系与时序评价体系的关系
    3.2 矿山开采与开发中GIS空间分析功能
        3.2.1 GIS技术简介
        3.2.2 GIS技术在风景园林景观评价中的应用
        3.2.3 矿山开采与开发中GIS评价体系的优势
        3.2.4 矿山开采与开发中GIS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3.3 GIS空间分析矿山在开采与开发中景观规划的构建
        3.3.1 生态条件分析与评估
        3.3.2 生态敏感性分析
        3.3.3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分析
        3.3.4 矿山开采与开发中GIS模型构建
    3.4 矿山开采开发中的时序评价
        3.4.1 矿山开采与开发中时序评价内涵
        3.4.2 矿山开采开发中时序评价的必要性
    3.5 时序评价体系在矿山开发开采中的时序构建及评判标准
        3.5.1 时序评价体系构建
        3.5.2 开发时序提出的依据
        3.5.3 开发时序模型的理论结果与评判
    3.6 本章小结
4河南灵宝车堂峪矿区设计方案
    4.1 河南灵宝车堂峪矿区项目简介
        4.1.1 基础人文地理信息
        4.1.2 项目概况与调研
    4.2 车堂峪矿区SWOT分析与规划原则
        4.2.1 内部优势(S)分析
        4.2.2 内部劣势(W)分析
        4.2.3 外部机遇(O)分析
        4.2.4 外部发展挑战(T)分析
        4.2.5 矿山公园用地条件及总体规划核心内容分析
        4.2.6 规划原则
    4.3 GIS景观分析
        4.3.1 高程分析
        4.3.2 坡度分析
        4.3.3 视域分析
        4.3.4 流向分析
        4.3.5 流量分析
        4.3.6 用地适宜性分析
        4.3.7 园路选择分析
        4.3.8 生态敏感度分析
        4.3.9 结论与分析
    4.4 DSR时序分析
        4.4.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4.2 评价指标量化及指标权重确定
        4.4.3 计算方法与结果
    4.5 开发时序结果与划分
        4.5.1 整体空间布局时序策略
        4.5.2 旅游交通系统时序规划
        4.5.3 核心区设计时序规划
        4.5.4 旅游服务设施时序规划
        4.5.5 旅游主题形象时序规划
    4.6 时序方案与原方案对比
5.总结
    5.1 论文的总结
        5.1.1 总结
    5.2 反思与展望
        5.2.1 论文的不足
        5.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基于ArcGIS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管理平台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GIS技术的发展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平台构建关键技术分析
    2.1 Ajax技术
    2.2 MVVM设计模式
    2.3 前端开发框架
    2.4 GIS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矿山地质环境指标构建与分类统计
    3.1 地质灾害
    3.2 水土环境污染
    3.3 土地资源破坏
    3.4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管理平台设计
    4.1 平台需求分析
    4.2 平台架构设计
    4.3 功能模块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管理平台的实现
    5.1 平台开发与运行
    5.2 平台功能实现
    5.3 界面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ArcGIS矿山地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库存放内容研究
    2.1 用户需求分析
    2.2 矿山基本概况
    2.3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2.3.1 矿山地质灾害
        2.3.2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2.3.3 含水层破坏
        2.3.4 土地破坏
第3章 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库构建模型分析
    3.1 数据库模型
    3.2 数据库模型选择
    3.3 GIS平台
    3.4 GIS数据库模型—地理数据库
        3.4.1 地理空间数据模型
        3.4.2 Geodatabase数据模型的优点
        3.4.3 地理数据的储存
第4章 矿山地质环境基础数据库结构设计
    4.1 数据库结构设计步骤
    4.2 概念结构设计
    4.3 逻辑结构设计
    4.4 物理结构设计
        4.4.1 空间数据组织
        4.4.2 矢量数据
        4.4.3 栅格数据
        4.4.4 属性数据
        4.4.5 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联
第5章 矿山地质环境基础数据库的实现与应用
    5.1 矿山地质环境基础数据库的实现技术
        5.1.1 Visual Basic.net
        5.1.2 Access
        5.1.3 ADO.net
    5.2 数据库的构建实现
    5.3 基础数据库的功能
        5.3.1 录入编辑功能模块
        5.3.2 维护功能模块
        5.3.3 输出及打印功能模块
        5.3.4 管理功能模块
        5.3.5 空间分析功能模块
    5.4 界面实现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渝东北矿山开发遥感监测与地质环境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山环境遥感监测进展
        1.2.2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与水文
        2.1.3 土壤与植被
        2.1.4 生态服务价值
    2.2 社会经济
    2.3 地质环境概况
    2.4 矿产资源概况
第3章 渝东北矿山开发动态遥感监测
    3.1 数据来源
        3.1.1 遥感数据
        3.1.2 矿业活动数据
        3.1.3 其他数据
    3.2 数据预处理
        3.2.1 数学基础
        3.2.2 正射校正
        3.2.3 辐射校正
        3.2.4 影像融合
        3.2.5 影像镶嵌与裁剪
        3.2.6 波段组合
    3.3 遥感信息提取的内容与方法
    3.4 解译标志
        3.4.1 矿山开发占地解译标志
        3.4.2 矿山地质环境解译标志
    3.5 精度验证
    3.6 矿山开发信息遥感监测
        3.6.1 矿山开发占地现状
        3.6.2 矿山开发占地变化趋势
    3.7 矿山地质环境信息遥感监测
        3.7.1 矿山地质灾害变化趋势
        3.7.2 恢复治理变化趋势
第4章 渝东北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体系构建
    4.1 评价原则
    4.2 评价单元
        4.2.1 网格法
        4.2.2 矢量多边形法
        4.2.3 缓冲区法
    4.3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4.4 矿山地质环境指标分级标准
    4.5 评价指标权重
        4.5.1 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
        4.5.2 粗糙集理论确定客观权重
        4.5.3 博弈论组合赋权
    4.6 评价模型
第5章 渝东北矿山地质环境评价
    5.1 评价指标提取与量化
        5.1.1 自然地理准则层信息提取
        5.1.2 基础地质准则层信息提取
        5.1.3 矿山开发活动准则层信息提取
        5.1.4 矿山地质环境准则层信息提取
    5.2 指标权重计算
        5.2.1 主观权重计算
        5.2.2 客观权重计算
        5.2.3 综合权重计算
    5.3 评价结果与分析
    5.4 渝东北矿山地质环境分区与治理
结论
    1.主要结论
    2.存在问题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中国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及其在地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现状
        1.2.1 地理信息系统发展概况
        1.2.2 国内外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和方法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第2章 地质钻孔数据模型研究
    2.1 地质钻孔数据特征
    2.2 地质钻孔数据内容和分类标准
        2.2.1 数据源
        2.2.2 数据库内容确定的基本原则
        2.2.3 数据采集内容
        2.2.4 数据分类标准
        2.2.5 数据库建设总体思路
    2.3 数据标准化与约束规则
    2.4 数据代码字典
    2.5 地质钻孔数据模型
        2.5.1 数据概念模型
        2.5.2 数据结构模型
    2.6 地质钻孔图层划分
第3章 地质钻孔数据集成
    3.1 地质钻孔数据组织
    3.2 地质钻孔数据集成工作流程
    3.3 地质钻孔数据采集汇聚
        3.3.1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3.3.2 资料预处理
        3.3.3 图表资料数字化处理
        3.3.4 数据采集入库
        3.3.5 数据转换与投影变换
        3.3.6 数据整理与检查
    3.4 地质钻孔数据集成成果
第4章 地质钻孔数据质量控制体系
    4.1 数据质量控制概念
    4.2 数据质量控制目标
    4.3 数据质量检查与验收要求
        4.3.1 数据质量检查要求
        4.3.2 数据质量验收要求
    4.4 数据质量检查内容
    4.5 数据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4.5.1 采集阶段质量控制
        4.5.2 验收阶段质量控制
        4.5.3 复核复检阶段质量控制
        4.5.4 监督检查质量控制
    4.6 数据质量检查方法和手段
        4.6.1 质量控制方法
        4.6.2 质量检查方式
        4.6.3 检查手段
    4.7 数据质量评价方法
第5章 基于GIS的地质钻孔数据管理服务系统集成
    5.1 系统需求分析
    5.2 系统建设目标
    5.3 系统总体设计
        5.3.1 逻辑架构设计
        5.3.2 技术架构设计
        5.3.3 系统运行环境要求
        5.3.4 数据库设计
        5.3.5 接口设计
        5.3.6 平台技术的选择
        5.3.7 系统主要功能设计
    5.4 系统主要功能与实现
    5.5 系统应用
第6章 地质钻孔数据应用示范研究
    6.1 地质钻探程度分析
        6.1.1 地质钻探工作程度总体特征
        6.1.2 地质钻探工作程度分布特征
    6.2 1:5万和1:25万图幅地质钻孔数据集成情况分析
        6.2.1 1:5万图幅地质钻孔数据集成情况分析
        6.2.2 1:25万图幅地质钻孔数据集成情况分析
    6.3 矿产资源潜力预测——以内蒙古自治区毕力赫金矿为例
        6.3.1 区域地质
        6.3.2 矿区地质
        6.3.3 矿床地质特征
        6.3.4 矿区三维地质模型构建
        6.3.5 矿区成矿远景区预测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成果与认识
    7.2 存在问题与建议
        7.2.1 存在问题
        7.2.2 下一步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附表
附录二:附图
附录三:个人简历

(10)安宁市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用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GIS在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中的国外研究现状
        1.3.2 GIS在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中的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成果及工作量
2 安宁市矿山地质环境特征
    2.1 研究区概况
    2.2 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象与水文特征
        2.2.3 地层岩性
        2.2.4 地质构造
        2.2.5 新构造运动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2.2.6 工程地质特征
    2.3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2.3.1 占用与破坏土地资源
        2.3.2 矿山地质灾害及其隐患
        2.3.3 环境污染
        2.3.4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现状及其难易程度
3 基于GIS技术的安宁市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模型建立
    3.1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原理及评价因子的确定
        3.1.1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原理
        3.1.2 评价原则
        3.1.3 评价因子的构建
    3.2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3.2.1 层次分析法
        3.2.2 实际权重的确定
    3.3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指标分级量化
    3.4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方法
    3.5 基于GIS技术的评价因子信息提取与赋值
        3.5.1 基于GIS的地质环境背景评价指标信息提取
        3.5.2 基于GIS的矿山开采活动及污染评价指标信息提取
        3.5.3 基于GIS的矿山地质灾害及隐患评价指标信息提取
        3.5.4 基于GIS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评价指标信息提取
    3.6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模型的建立
        3.6.1 子系统评价模型
        3.6.2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3.6.3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结果分级
4 关键技术概述
    4.1 系统开发模式
    4.2 ArcGIS Engine组件式开发技术
        4.2.1 ArcGIS Engine组件概述及优点
        4.2.2 ArcGIS Engi ne组件构成
    4.3 数据模型的选择
        4.3.1 Geodatebase数据模型的选择
        4.3.2 File Geodatebase的选择
5 安宁市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信息系统的设计
    5.1 系统分析
        5.1.1 系统需求分析
        5.1.2 数据分析
        5.1.3 可行性分析
    5.2 系统设计
        5.2.1 总体设计
        5.2.2 详细设计
    5.3 空间数据库设计
        5.3.1 数据源与预处理
        5.3.2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空间数据库的设计
6 系统开发与功能实现
    6.1 系统开发环境
    6.2 系统功能的实现
        6.2.1 系统登录界面的实现
        6.2.2 用户界面的实现
        6.2.3 基本功能模块的实现
        6.2.4 信息查询与检索模块
        6.2.5 辅助功能模块
        6.2.6 统计分析功能
        6.2.7 打印输出模块
        6.2.8 数据动态维护模块
        6.2.9 软件管理模块
        6.2.10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功能模块
    6.3 评价结果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矿区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大数据的矿区地灾信息智能分析系统开发与应用[J]. 孟超,张绍良,杨永均,付丽强,赵毅敏. 中国矿业, 2021(12)
  • [2]基于GIS的采空塌陷区稳定性及地质灾害风险评价[D]. 卜朦朦.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8)
  • [3]基于InSAR/GIS的矿区地下非法开采监测关键技术研究[D]. 夏元平.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4]基于“一张图”的泰州市矿产地质信息整合和管理平台研究[D]. 吴雪枫.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5]露天采石矿的时序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郭东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基于ArcGIS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管理平台构建[D]. 蔡其鹏. 武汉工程大学, 2020(01)
  • [7]基于ArcGIS矿山地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的构建[D]. 肖文钦. 武汉工程大学, 2020(01)
  • [8]渝东北矿山开发遥感监测与地质环境评价[D]. 邓锦山.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9]中国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及其在地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D]. 王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10]安宁市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信息系统研究[D]. 庞玲玲. 云南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矿区地质灾害信息系统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