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主要有色金属市场回顾

2001年12月主要有色金属市场回顾

一、2001年12月主要有色金属市场评述(论文文献综述)

董萌[1](2020)在《政策试点视角下中国碳交易市场政策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采取双边或多边合作的方式以应对气候变化,并制定相应的气候政策目标。世界各国为加强国际合作,于2016年签署了《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作为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巴黎协定》实施细则体现了公平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考虑到不同国情,符合“国家自主决定”安排。中国在减排政策目标中明确承诺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绝对量达峰。与2005年相比,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指标下降60%-65%。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一方面制定出以老基建为基础,新基建为增量的产业投资政策来促进整体产业结构的低碳化和高效化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利用市场化政策达到减排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一种区别于传统政治体制决策的模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种独特的政策制定过程,也被专家学者们称为“政策试点”。政策试点的制度创新,使得我国在推行新的政策时,可以有效降低试错成本,积累实际操作经验,从而高效率地把有效经验运用到各个领域。2011年中国政府批准在“两省五市”7个省市试点建立碳交易市场,在随后的2年内,这七个试点区域碳市场相继投入运行,这标志着中国向利用市场化的政策机制治理碳排放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随着碳市场的试点效应扩大,其他省市也开始建立自己的区域碳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也被纳入到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之中。碳交易市场的政策试点设计主要是围绕三个模块展开:(1)政策试点的顶层设计。制定并颁布碳交易市场的上位法,明确其法律地位。(2)政策试点实施范围。确定碳交易市场政策实施的地区、行业和企业。(3)执行政策。碳交易市场执行政策包括监测、报告和核查(MRV)配额分配方法和交易规则。MRV机制是碳市场顺利运行的基础保障环节。根据行业本身的差异性,明确配额有偿分配和无偿分配的比例和具体计算方法。在现有的碳市场政策研究中,较少从政策试点角度去分析研究碳交易市场的政策问题。碳交易市场政策试点体现了政府对碳交易政策体系在整体减排行动中的定位,既要考虑宏观层面问题,即如何保障减排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的双实现。也要考虑微观层面问题,包括维护市场稳定的运行、激励减排技术的投资和推广等。因此,本文围绕碳交易市场政策试点,对如下问题展开了研究:第一,理论分析现有碳交易市场的政策实施,梳理碳交易市场政策演变的发展历程。着重基于碳市场政策实施广度和政策实施深度两个维度对碳市场政策试点实施模式进行分析。政策实施广度的三种可选方式,即上游实施、下游实施和复合实施,其中上游实施方式可以实现排放源的充分覆盖,管制成本可控等特点,但是其缺点在于上游实施方式只有在经济体具备充分的能源价格传导机制的条件下,才能有效保障碳市场平稳有效的运行;下游实施方式能够直接管制排放源,然而其最大的缺点在于排放源分布广,导致难以合理有效的控制管制成本;复合实施方式则能够结合以上两种实施方式的优势,规避其劣势,但是复合实施方式实施过程中需要避免对排放源的重复管制。实施深度主要确定具体实施行业及其相应的行业实施门槛值以确定具体被管制的主体。依据文章所构建的微观主体模型:在基本假设下,下游实施更有利于激励碳排放主体从原料到终端全程实施减排措施;在宏观主体模型中,相对于限制配额省区间交易情形下的省区减排成本,当碳排放配额可跨省自由交易的情况下,无论碳价如何波动,省区总的减排成本均是下降的。第二,全面梳理从2014至今,我国主管政府机构出台的与碳市场有关的政策文件,并按照碳市场建设基本要素阐述了目前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进度。从我国碳市场试点政策实施的区域和行业两个维度,分别测算了中国各省区、各工业行业的排放结构特征和排放效率分布情况。从省区碳生产率来看,2012年碳生产率最高的三个省区分为是北京、上海和广东,其值均超过0.70(万元/吨碳)。从工业行业碳生产率来看,烟草制品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排名前三。经济产业结构导致了试点省市碳市场政策实施的差异性,北京和深圳主要试点覆盖了第三产业,包括服务型单位、建筑设施、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类企业。其他碳交易试点则主要运行在第二产业中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如电力、水泥建材、化工、钢铁等行业,其中深圳和上海还将移动源纳入试点运行范围,如航空和交通运输业。碳交易市场政策试点实施交易量方面,具体比较各碳市场成交量和成交价格,湖北和广东两省成交量最大,重庆、福建、天津的成交量相对较低。不同试点碳市场的量价差异不仅是由于各地碳市场配额总量和行业分配方法的差异性所致,而且还与政策实施范围、具体行业、企业的纳入门槛有关联。第三,以湖北省碳市场为案例,分析了目前中国碳市场政策实施的运行态势,并选取水泥行业为对象,阐述碳交易政策实施对该行业发展的影响,最后以公司角度选取华新水泥,分析其在受到碳交易市场政策管制过程,实现的减排和经济效应。第四,研究了碳交易试点政策对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工业总产值的影响。利用中国30个省区2009-2017年工业层面数据,借助倍差法,构建基准计量模型。碳交易试点政策对工业总产值的影响满足共同趋势假设,而对工业CO2排放量和工业单位总产值CO2排放量的影响不满足共同趋势假设。基于机制分析角度,碳交易试点政策对工业碳排放密度的影响不显着,但对工业能源强度呈现出显着的负影响,这说明碳交易政策试点会通过提升能源利用技术来降低工业CO2排放。第五,理论分析国外碳交易市场的政策实施和实施效果。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以欧盟碳排放交易政策为代表的国家间碳市场,以新西兰为代表的单一国家碳市场、以美国加州总量交易计划为代表的州级区域碳市场和以日本东京碳市场为代表的城市级区域碳市场。比较这些不同层次的碳市场实施范围发现,政策实施模式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市场所在国家或区域产业结构、能源供需状况,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因素,这不仅有助于碳市场自身平稳运行,更有利于扩大碳市场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应。第六,从3方面阐述了目前我国碳市场政策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的提出6条改进建议。最后,在本文研究成果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健全完善碳交易市场发展机制,并在保障其平稳运行的同时,也为其在促进全社会碳减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贡献,本文提出来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碳交易市场政策建议。

李燕玉[2](2020)在《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资源形势的不断变化,世界各国围绕着全球资源控制权进行着激烈博弈,部分国家则制定实施了相应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战后,日本为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际资源供求形势的不断变化,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及配套措施体系,在高效开发利用海外资源的过程中成效显着。在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企业三方组成的良性互动机制下,日本政府主导的海外资源开发支援体系发挥着对内稳定资源供给、保证资源安全,对外增强日本资源开发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积极影响,这对于中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制定及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近年来,中国资源开发国际合作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以石油、天然气为主,逐步扩展到了煤炭、电力、风能、生物质燃料、核能、能源科技等领域,合作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西方国家恶意狙击、资源民族主义影响以及国际资源市场剧烈波动的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了特点鲜明、成效显着的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作为研究对象,以国际投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外交理论、国际地缘政治理论为支撑,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背景、特征、实施过程及体系构成,重点研究了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组织、经济、外交、技术等措施,并通过评价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措施的成效,总结其经验,并对我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简要回顾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形成历程,系统梳理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现状及战略体系实施现状,分析得出,日本获取海外资源的形式从单纯购买,逐渐转变为融资开发、合作开发及自主开发,且自主开发比率在不断上升,在战略布局上通过几十年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动和政策演变,已经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海外资源布局,其海外资源的开发和并购遍布世界各大洲。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经过形成、确立、完善阶段,目前已形成扶持领域全面无缝隙、扶持力度强;政府引领、行政法人协调、企业组织实施,三驾马车齐头并进;资源外交全方位的战略体系特点。(2)重点探讨了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分析得出,作为组织措施,具体包括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加强各参与机构的内部协作;作为经济措施,具体包括实施海外资源基地补贴政策、建立海外资源风险勘查补助金制度等财政援助措施,投融资、债务担保等金融援助措施,实施备用金制度、税费特别扣减制度、税收抵免制度、资源开发亏损准备金制度等税收援助措施,以及设立资源能源综合保险、海外投资保险等保险援助措施;作为外交措施,包括推行综合性、多层次性资源外交策略,实施发挥技术、产业优势的资源外交策略,以及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加强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作为技术措施,包括针对不同资源改良和提高开发技术,对资源开发作业现场进行技术援助,实施技术支持与咨询及技术人才培养,向资源国提供技术援助,以及大力支持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3)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理性评估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推进措施的成效,研究证明,推进措施的有效实施拓宽了海外资源开发范围、提升了资源自主开发比率、增加了企业参与海外资源开发项目与权益。在提高资源开发效率方面,基于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得出的结果是,在总效率分析上,1995、2005、2012这三个年份效率最高,此外,从2013年到2018年也体现出规模报酬递增,说明资源产出的增加比例是大于政府的投入增加比例,即政府的政策措施达到了提高资源开发效率的效果,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中也可以发现除了2016年之外,其它年份都表现出较高水平。(4)借鉴日本海外资源战略推进措施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海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层面、行业层面、企业层面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建议。建立一套包括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企业三方有效联动的海外资源开发国际化战略体系,以政府牵头做好开发前期合作关系的确立,做好人力资本、技术安全、基础设施服务等方面的政策保障;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海外资源开发活动,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除产业链上的行政垄断现象,加速市场化改革进程;提高资源开发企业的公关能力建设,加强与资源国的深度合作,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做好长期、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

朱厢炜[3](2020)在《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分别是我国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两座建筑的设计全过程所反映的内涵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呈现了两座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从多个角度评析了这两座建筑的时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章节之间呈现顺序递进的关系。第一章绪论,表明了本研究的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展现了本文的基本逻辑与框架。第二章,对我国1949年至1989年的建筑创作环境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与两座建筑直接相关的自贡恐龙文化和彩灯文化。第三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展开建筑设计之前,包括前期策划等在内的诸多事件。第四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从建筑设计竞赛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第五章,呈现了自前期策划到建成后包括专业机构等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两座建筑的评价。第六章,从建筑策划、建筑后评估、建筑设计竞赛、建筑设计、建筑伦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其在这几个维度的意义和对当下建筑业的启示。第七章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审视了此次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全文共约22万字,图片123幅,表格36个

刘雅迪[4](2020)在《战略转型企业在连续并购中的价值创造研究 ——以五矿集团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市场机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很多传统企业不能适应行业的发展,出现竞争力不足、业务模式落后等问题,一些企业开始寻求通过连续并购的方式完成公司的转型升级,通过研究连续并购在企业战略转型过程中的价值创造机理,可以为其他处于相似情境的企业提供参考经验。而在现有文献中,有关连续并购价值创造机理的研究,学者们通常把每次并购行为看作是一个独立的战略决策展开分析,然而企业在战略转型时,会根据其自身优势资源以及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其连续并购行为应该是一个全局层面的战略考量,不能孤立地看待整体的连续并购。五矿集团作为一个传统行业的典型企业,积极以战略为导向,持续进行连续并购,企业实现飞速发展,那么五矿集团的连续并购历程如何帮助企业战略转型的?基于此,本文将基本问题划分为三个具体问题:基于市场势力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分析五矿集团在战略转型不同阶段的并购动机,以及标的的选择;其次,从资源观视角出发,分析五矿集团在连续并购过程中为实现战略目的进行的横向、纵向资源整合过程;最后,基于协同效应理论,总结出五矿集团在连续并购不同时期的价值实现方式,并分析资源整合价值效应。研究发现:(1)五矿集团在战略转型过程中采用连续并购的方式帮助企业实现战略转型的目的,随着战略目标的不断修正,企业连续并购的动机也随之改变;(2)五矿集团在产业链内战略转型时经历了先纵向并购进行上游市场的初步探索,再横向并购进行行业扩张,最后纵向并购实现产业升级的过程;(3)战略转型企业连续并购创造价值的方式主要依托于业务撬动和平台撬动两种资源撬动方式,其中业务撬动是利用多次横向并购后,相同业务内不同标的间协同作用实现价值创造,平台撬动是通过构建产业生态链,使得业务板块之间协同发展,实现外部交易内部化,节省成本费用,为企业创造价值。

张翼飞[5](2020)在《赣锋锂业产业链整合并购的动因和绩效研究》文中指出2014年以来,新能源汽车步入高速发展的阶段,给整个锂产业链带来巨大活力。同时,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和资本涌入这个市场,锂产业链中的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与压力。由于锂产业链上游资源存在稀缺性,美国ALB、智利SQM、中国的天齐锂业和赣锋锂业等企业通过对产业链中上游资源的整合并购提升市场竞争力,均成为了业内龙头。可见,产业链整合并购是锂产品制造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锂产业链整合的现状,并利用PEST模型分析相关外部环境,据此提出锂产业链整合并购的主要动因。另外,本文从并购能力角度分析锂产业链整合并购绩效的产生机理,认为企业通过发挥并购前的并购筹备能力、并购执行阶段的并购谈判能力和并购后的并购整合能力来实现并购绩效。由于赣锋锂业产业链整合行为足够有影响力也足够典型,本文选取该公司进行案例研究。本文分析了赣锋锂业产业链整合并购的动因,并运用锂产业链整合并购绩效的产生机理,分析赣锋锂业的并购能力。而后本文通过CAR模型和BHAR模型分析并购的短期市场绩效和长期市场绩效,通过财务指标分析评价并购前后的财务绩效。研究结果显示,赣锋锂业通过发挥以下并购能力实现并购绩效:在并购筹备阶段具备完善的投资决策管理体制、良好的并购标的识别能力和现有资源识别能力;在并购谈判阶段合理地对并购标的进行估值并制定对自身有利的并购方案;在并购整合阶段进行原材料供应整合、生产经营整合、技术整合和财务整合,进一步实现协同效应。通过发挥上述并购能力,赣锋锂业在并购后获得了可观的短期市场绩效、长期市场绩效以及财务绩效。本文基于上述研究提出启示与建议,希望能够为锂产品制造企业进行产业链整合并购提供参考和指导。

古惠琪[6](2020)在《洛阳钼业连续跨国并购的风险防范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随着我国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落实,提供更多机会给中国企业获取海外资源和市场份额,让很多中国企业拥有充足的信心、勇气和资本“走出去”,进而实现产业布局全球的战略。通过近几年我国企业的实践可知,跨国并购这种方式有助于实现企业多元化发展、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增大国际市场占有额。跨国并购不仅有利于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还能提高企业在全球范围的资源占有率,以较低的成本和较短的时间立足于国际市场,为企业实现更多的资本积累及技术革新奠定基础。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逐步建立了种类齐全的有色金属工业体系。近几年,随着我国有色金属产业资源保障力、全球技术引导力、国际市场影响力以及产业文化感召力的逐渐提高,为建设有色金属产业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更是逐步走向全球第一有色金属大国的地位。通过分析中国有色金属企业近几年的跨国并购案例可知,跨国并购隐藏许多潜在风险,如果这些风险不加以有效的防范措施,不仅会导致并购的失败,也会危害和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本论文不仅研究具体的连续跨国并购案例,并总结该企业面临的并购风险时的防范措施,而且为有色金属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本论文论述的主题是研究企业在实行连续跨国并购时潜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首先,详细地描述我国企业近几年跨国并购的数量和金额变化,由此引出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然后对国内外学者在跨国并购风险和风险识别防范方面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其次,介绍跨国并购风险概念、特征、动因和评估方法,为下文的案例研究做好准备。接着,从案例出发,先对洛阳钼业跨国并购AAFB公司、AANB公司和FMDRC公司中并购双方的现状、动因和过程进行介绍,识别洛阳钼业在并购过程中存在的定价风险、融资风险、支付风险和整合风险。在利用专家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估跨国并购风险等级。最后,剖析洛阳钼业相对应的防范措施,并得出洛阳钼业连续跨国并购的案例启示。本论文分析了跨国并购风险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案例,希望在未完全成熟的跨国并购活动中,为中国企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做法,帮助企业更有效地识别以及防范连续跨国并购风险,促进企业未来发展。也希望本文中的启示和结论能使企业更加重视连续跨国并购风险,从而达到并购的预期目的。

张恒[7](2019)在《全球矿业周期嵌套模型与我国矿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将经济学中的周期理论引入矿业领域,以经济周期四种尺度为基础框架,寻找矿业在不同尺度经济波动中的周期性变化。通过对200多年以来全球煤炭、生铁(粗钢)、铜、铝、铅、锌等大宗矿产品产量及价格变化规律的归纳,发现全球矿业发展存在四种尺度的周期。对各个尺度的周期进行了划分,将不同周期进行配套,建立了全球矿业周期嵌套模型。本文认为全球矿业发展存在四种尺度的周期,周期的嵌套之下推动着矿业产业不断波动式向前发展。1个矿业长周期可嵌套2-3个中长周期或5-6个中周期,1个中长周期多数嵌套3个中周期,1个中周期可嵌套2-3个短周期。当几种周期上行期叠加在一起时,往往是矿产品价格飙涨和矿业生产的快速攀升。当几种周期同时叠加下行时,会给矿业带来重大衰退。根据周期嵌套规律,2021年至2022上半年或将发生新一轮经济危机和矿产品熊市。同理,类似的衰退也可能在2029或2036年发生。全球矿业的长周期是由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的,平均每个周期持续50年左右。下一轮矿业长周期最有可能由印度等新兴国家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推动,启动时间约21世纪30年代中期。人口结构变化驱动的矿业中长周期可达18-24年,矿业主导国家三个中长周期分别对应矿业长周期的成长、成熟到衰落的三个阶段。2023年后弱势的第三轮矿业中长周期推动全球矿业长周期进入衰退期。矿业中周期大约7-11年,其基本驱动力是投资和设备的更新。通过美元指数和利率可以判断矿业中周期的转折点。当前矿业中周期自2016年1月启动,预计将持续到2022年底。中国地勘投入的中周期平均8年,与矿业中周期一致,反映了中国经济和财政中周期的共同作用。矿业短周期主要由库存周期驱动,持续时间3-4年。通过工业存货、PPI(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和狭义货币M1等指标可以判断出矿业短周期的转折端。本轮矿业短周期从2019年1月开始,预计将持续到2022年。本轮和上轮短周期的顶点较高者将与中周期的顶点重合。根据矿业发展的周期性波动和嵌套特点,提出我国矿业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1.国家制定矿业政策应确保适度领先矿业周期的基本原则,做到未雨绸缪。适应周期进程调整矿产资源勘探政策、资源税费政策、对外并购政策及资源进出口政策。2.矿企开展矿业投资应力争做到逆周期投资,减少及避免顺周期投资的冲动,保护好现金流,并利用美元指数、美国利率周期等指标做好矿业中周期转折端的研判。3.矿业产业链企业要善于利用短周期,进行套期保值规避产品价格风险、利用资本市场短周期为企业长期发展融资、选择合适的入场点进行投机获取收益等。要善于通过工业存货、PPI、M1等指标的联系配合,对矿业短周期各阶段及转折点进行判断。

安宁[8](2019)在《江铜公司利润质量研究》文中指出上市公司报表中的利润信息一直是投资者们最为关注的信息之一,而近些年来国内外报表信息造假事件频发,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已经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进行转变,探析上市公司利润信息背后真实的利润质量状况,以保障投资者的相关利益,并提高公司的利润质量,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高质量发展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在系统归纳利润质量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的实际情况,选取了从利润的获利性、收现性、稳定性和成长性这四个维度出发的10个相对应的财务指标。以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2013-2017年的的利润质量的具体情况和客观现状为例,结合行业总体状况,首先利用所选取的财务指标对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利润现状进行横纵向对比分析,再进一步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在所处有色金属行业中的利润质量排名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利润稳定性较好,但公司的收现性不高,应收账款回款速度较慢;利润的获利性和成长性在2013年-2015年呈逐年下降趋势,2015年-2017年虽有所提高,但仍不够理想。并且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在所属有色金属行业中的利润质量排名呈逐年下降趋势,利润质量不佳。最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对提高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利润质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那振芳[9](2019)在《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与中美贸易摩擦研究》文中提出中美贸易战的爆发,不仅改变了中国产业升级与经济建设的外部环境,而且为全球经济的增长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决定中美贸易战未来趋势的关键,在于其爆发的真实动因。本文将以中美两国经济利益变动为主线,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现有文献对美国发动贸易战的原因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主要结论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遏制,打压中国新兴产业的发展,解决美国的国内经济问题等。但鲜有文章从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脉络,去分析中美贸易摩擦的发生乃至激化。本文的分析,不仅可以通过厘清低生产率国家制造业竞争力提高向贸易摩擦发生的传导机制,进一步补充和丰富现有贸易摩擦动因理论体系,而且对于中国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以确保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分析逻辑为,以中国加入WTO以来面临的中美贸易摩擦为研究对象,以中美两国制造业的发展情况为切入点,从产业和行业的角度,探讨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与中美贸易摩擦之间的关系,并基于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提高与中美贸易战爆发之间的关系进行较为系统地分析。首先,从理论上厘清制造业竞争力与国际贸易摩擦之间的关系。根据Baldwin模型,从国家整体角度看,一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可以带来资本的广化和深化,而根据罗默模型、“干中学”模型等经济学经典理论,资本要素的增加为技术进步提供了保障,导致一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向高级化转变。Rybczynski定理和Bond、Trask&Wang模型则说明,生产要素禀赋的变化会向制造业内部结构和商品出口结构延伸。根据Gomory&Baumol模型,低生产效率国家,成为更多产业生产商的过程中,会影响到与高生产率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当两国经贸关系处于冲突区时,两国之间的利益处于此消彼长的“敌对”状态。那么,高生产率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会依赖在两国经贸关系中的有利地位,以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思想为依据,运用贸易政策进行强制干预,贸易摩擦就发生了。当高生产率国家受到的危害沿着产业、经济和国家层面不断递进时,贸易摩擦会随之不断激化,甚至转变为贸易战。需要说明的是,低生产率国家生产率的提高是市场自发行为,高生产率国家运用经济或其他形式的手段进行干预才导致了贸易摩擦的发生。其次,对中美制造业发展与中美贸易摩擦的历史进行回顾。通过对中美两国制造业发展和竞争力相对变动情况的分析发现,中国在传统产业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力,但优势在弱化,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在不断提高。美国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下降的,2009年以来呈现加速下降的趋势。中美贸易摩擦的发展历程也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界,表现出了不同特征,焦点产业开始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换。综合看,中国制造业发展呈现的结构性变化,与中美贸易摩擦呈现的阶段特征,从时间维度上是匹配的,因此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以上内容为中美贸易摩擦分析的切入产业勾勒出了基本的分析轮廓。再次,从制造业竞争力视角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爆发乃至激化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不管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还是危机后,中美贸易摩擦的发生都与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存在密切联系,但是影响路径不同。2008年以前占比较高的传统产业贸易摩擦,美国是因为作为中国的重要出口市场,国内产业受到中国商品的冲击,高昂调整成本的存在,导致美国政府接受国内利益集团的游说,发动贸易摩擦。而2009年以来占比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贸易摩擦,根源也在中国相应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但美国的出发点却不同,是为了扞卫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领导地位和垄断利润,所以更为激烈。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影响到了美国未来在经济领域的领导权和垄断收益,是美国发动本次贸易战的经济根源。而中美产业竞争力的相对变动,延伸到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中,结合新兴产业的战略地位和发展特征,促使中美在政治和安全领域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这些因素与美国民族主义的碰撞,导致了本次中美贸易战的爆发。第四,对中美贸易战对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的冲击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对竞争力来源的梳理,总结出新兴产业竞争力的驱动因素,并以此为分析框架,对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可能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对华为公司成长历程的分析发现,企业乃至行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对硬实力的培育。所以只要中国新兴产业企业坚持科技创新,努力完善自身,那么就可以将本次贸易战带来的负面影响转变为发展动力。最后,对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对中美贸易战的前景进行简要分析,然后提出中国的应对策略。

孟德峰[10](2019)在《经济周期、行业轮动与A股市场投资策略》文中研究表明股市中的行业轮动现象很早就引起了学术界和投资界的注意。特别是量化投资兴起后,行业轮动更是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直觉上,行业轮动背后的驱动力最大的可能是实体行业盈利能力的变化,而实体行业利润的变化往往与整个宏观经济的波动有关。因此,研究者将宏观的经济周期与股票中的行业轮动现象联系起来,通过辨别各行业股票在经济周期各阶段的不同表现,寻找行业轮动现象背后的获利机会。本文系统、全面地研究了宏观、行业、股市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检验上述直觉结论是否成立,并根据所得到的结论制定可行的投资策略,并进行回测以验证本文结论的正确性。在结构上,本文主要分成三个大部分。第一至第三章构成了第一部分,系统研究了经济周期、实体行业与行业轮动三者的关系。这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经济领域。第四章构成了第二部分,在整合第一部分重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以动量和反转效应概念为节点,将经济周期与行业指数波动现象连接起来,并据此分析了行业轮动的真实原因。该部分内容通过对宏观经济领域研究结论的梳理,将研究进程过渡到证券市场领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论文的第三部分由第五、六章构成。这部分内容围绕着构建行业轮动投资策略展开,目的在于通过对行业轮动投资策略的设计、执行、评测,探索行业轮动策略获利的可能性及效果。研究经济周期的文献较多,虽角度和方法各异,但在经济周期阶段的划分上,主流学者的观点却比较一致。当前经济周期阶段的主流划分主要有二分法和四分法。相较于四分法,二分法虽然略显粗糙,但扩张(紧缩)与紧缩(扩张)阶段之间的波峰(波谷)的识别方法简单且精度较高。本文首先使用二分法识别经济周期转点(即波峰或波谷),并在此基础上,借鉴美林投资时钟思路,按四分法划分经济周期。美林投资时钟在经济周期划分时,只考虑通胀和产出缺口两个因素,会引起内生性矛盾。为了克服该问题,在考虑通胀和产出缺口基础上,同时考虑二分法的结果和产出缺口符号,并引入宏观经济冲击概念对经济周期四分法的各阶段进行划分。在经济周期划分基础之上,第二章使用一致性指数衡量了GDP与各实体行业以及各实体行业之间的同步性。参与计算的行业总计75个,故共计可以得到C276(28)2850个一致性指数(含GDP)。依据一致性指数显着与否的判断,构建了宏观经济与各行业、各行业间的同步网络。从网络结果中可以看到,在经济系统内,实体行业与经济周期的同步关系具有非一致性、极化性和层次性,且不存在与GDP没有间接同步关系的行业,该结果表明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其子系统——行业与经济整体之间的联系是必然和多层次的。同样在经济周期划分的基础上,第三章对二级行业的行业因素与行业轮动、经济周期与行业轮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首先,考察了行业总周转率与行业指数之间的协整关系。其次,构建了包含行业总周转率、行业指数、大盘指数、利率四个变量的SVAR模型,以克服大盘趋势、利率对当期行业指数的巨大影响。再次,对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中各行业指数收益率的表现情况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显示,75个行业中,只有21个行业的行业总周转率与行业指数间存在协整关系,且只有少数行业周转率对行业指数的短期波动影响较大。依据不同行业在不同经济周期阶段的表现,可以将行业分为周期性行业和非周期性行业。作为过渡章节,第四章在梳理前文结果基础上,将研究视角由经济系统转向金融市场领域。当股票市场为弱式有效时,股票价格反映了所有的历史信息。虽然现有文献在我国股市是否达到弱式有效性莫衷一是,但诸多文献证实了我国股票市场的效率在不断提高。这就解释了为何只有较少行业的行业因素波动短期内对该行业的行业指数造成了较大冲击。这一结果意味着实体行业与经济周期在历史中显示的稳定关系在证券市场被投资者竞争性套利行为消融,若想从行业轮动现象中获利,实体行业的经营状况变化所能提供的信息有限,只能另辟蹊径。通过对A股市场中行业动量现象的分析和前文的研究结论,本文认为行业轮动现象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经济周期阶段的行业动量或反转效应。因此,抓住行业轮动的获利机会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及时准确的识别投资起始点时刻所处的经济周期阶段;二、基于不同经济周期阶段下的行业动量和反转效应的特征,制定合适的动量投资策略。基于以上思考,第五章对经济周期转点的实时识别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认为,经济周期转点的实时识别本质上是一种预测行为,故在研究思路和解决方法上,与第一章皆有不同。经济总量指标的变化是诸多宏观经济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最终反映。使用单一总量指标进行转点的实时识别显然会由于丢失太多信息而丧失准确性。因此,将经济周期转点的实时识别过程划分为历史数据的转点识别和转点的实时识别两个部分。在历史数据识别部分,与第一章一致,依然使用BB模型对单一经济总量指标进行二分法的转点识别。在实时识别部分,引入其他重要宏观经济变量,使用历史数据的转点识别结果对LVQ算法进行训练,并使用训练后的算法进行实时识别。经过反复测试对比表明,该实时识别方案在识别精度、识别及时性和识别稳健性方面都优于传统识别方法。第六章设计了一个基于前文研究结论的行业轮动投资策略,并进行了回测。该策略基于经济周期转点实时识别结果,依据经济周期各阶段的行业动量和反转效应特征筛选行业和股票构建基础投资组合。考虑投资风险,使用Black-Litterman模型对基础投资组合进行优化。Black-litterman模型中的投资者观点矩阵通过GJR-GARCH-M模型确定。信心向量则依据经济周期转点实时识别中的分类考察指标设定。在回测过程中,严格界定投资时点已知和未知的数据环境。依据每个月最新公布的宏观经济变量,不断更新经济周期转点识别的实时结果。据此测试该经济周期阶段的行业动量和反转效应特征,进而根据此特征调整投资组合的股票,最后依据BL模型确定最后组合权重。测试的结果表明,在大部分月份里该策略收益皆好于当月大盘指数的收益。本文的研究表明,经济周期对股票市场中的行业轮动现象是存在影响的,但影响的主要中间变量并非是行业因素。虽然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会引发实体行业的同步或非同步波动,但实体行业的波动对股票市场中行业指数的冲击有限。行业轮动更多的是一种行业动量和反转效应的表现。经济周期与股票市场中的行业指数之间的联系,是通过行业动量和反转效应在不同经济周期阶段的特征变化表现的。本文研究过程中,在经济周期阶段的划分、宏观经济与行业之间的领滞关系以及经济周期转点的实时识别等方面做了一些创新性尝试。但受限与对行业轮动现象概念的理解局限,本文未能对该定义做出更为具体和可量化的改进,而只能沿用的传统定义。这使得本文在行业轮动现象、经济周期和实体行业之间关系的研究只能局限对总体数据的观察,而无法深入到具体“某一个”行业轮动现象的微观层面。该问题既是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也是本文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二、2001年12月主要有色金属市场评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12月主要有色金属市场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政策试点视角下中国碳交易市场政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政策试点理论研究综述
        1.2.2 碳市场政策文献综述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本文的创新与特色
2 碳交易市场政策试点的理论基础
    2.1 碳交易政策试点的基础理论
        2.1.1 公共物品理论
        2.1.2 外部性理论
        2.1.3 比较优势理论
    2.2 碳交易市场政策试点模式与理论效应
        2.2.1 碳交易市场政策试点模式的影响因素
        2.2.2 碳交易市场政策试点运行的模式比较
        2.2.3 碳交易市场政策试点模式影响机制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政策试点
    3.1 中国碳交易政策试点现状
        3.1.1 国家层面政策试点制度逐渐完善
        3.1.2 碳市场基础要素政策试点构建有序推进
    3.2 中国碳交易市场政策试点中的碳排放核算
        3.2.1 碳排放政策试点核算的基本原则和边界
        3.2.2 中国省级区域的碳排放和碳生产率
        3.2.3 中国工业行业政策试点中的碳排放和碳生产率
    3.3 中国碳市场的实施范围政策试点
        3.3.1 中国碳市场的实施行业政策试点
        3.3.2 中国碳交易政策试点的企业履约
    3.4 中国碳市场的执行政策试点
        3.4.1 中国碳市场的MRV政策试点
        3.4.2 中国碳市场交易规则试点
    3.5 中国碳交易市场政策试点中的交易
        3.5.1 中国碳市场政策试点中的配额交易
        3.5.2 中国碳市场政策试点中的金融创新
    3.6 本章小结
4 中国碳交易市场政策试点典型案例分析
    4.1 湖北省碳交易市场政策试点
        4.1.1 湖北碳交易市场政策试点总览
        4.1.2 湖北省碳交易市场政策试点中的交易状况
        4.1.3 湖北省碳交易政策试点的系统与管理机制
    4.2 碳交易政策试点在水泥行业的实施
        4.2.1 试点背景
        4.2.2 水泥企业参与碳交易政策试点的方案
        4.2.3 水泥企业参与碳交易政策试点凸显问题及其原因
    4.3 华新水泥的碳交易政策试点案例
        4.3.1 公司业务转型
        4.3.2 华新水泥的碳排放交易
        4.3.3 碳交易政策试点中的政企互动
    4.4 本章小结
5 碳交易政策试点效应评估
    5.1 中国碳交易政策试点的环境效应与经济效应
        5.1.1 典型事实分析
        5.1.2 研究设计与计量模型
        5.1.3 数据来源与相关处理
        5.1.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2 机制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国际碳交易市场的政策及启示
    6.1 国际碳交易市场政策实施
        6.1.1 国家间碳市场的实施(EU ETS)
        6.1.2 单一国家碳交易市场的政策实施
        6.1.3 地区性碳交易市场的政策实施
    6.2 国际碳交易市场政策实施效果
        6.2.1 欧盟碳排放交易政策实施效果
        6.2.2 日本碳排放交易政策实施效果
        6.2.3 美国区域碳排放交易政策实施效果(RGGI)
    6.3 国外碳交易市场政策实施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6.3.1 国外碳交易市场政策实施比较
        6.3.2 国际碳交易市场政策对中国碳市场政策试点的启示
    6.4 本章小结
7 中国碳交易政策试点问题及改进建议
    7.1 中国碳交易政策试点存在的问题
        7.1.1 顶层设计有待加强
        7.1.2 碳市场基础能力建设有待完善
        7.1.3 碳市场运行中的市场失灵
    7.2 碳交易政策改进建议
        7.2.1 加快建立完善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
        7.2.2 健全碳市场政府干预机制
        7.2.3 处理好能源市场改革和全国碳交易市场政策试点推广的关系
        7.2.4 适度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碳金融产品
        7.2.5 完善配额分配机制
        7.2.6 优化市场化交易规则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基本内容和框架
    1.5 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1.5.2 主要不足
第2章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一般分析和理论基础
    2.1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一般分析
        2.1.1 资源的概念界定及分类
        2.1.2 海外资源开发的概念界定及形式
        2.1.3 资源外交的概念界定
    2.2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
        2.2.2 国际投资理论
        2.2.3 资源外交理论
        2.2.4 国际地缘政治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背景及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3.1 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背景
        3.1.1 对海外资源依赖度不断加大
        3.1.2 海外资源开发面临新的挑战
    3.2 战后日本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3.2.1 战后30年海外资源开发情况
        3.2.2 20世纪90年代之后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3.3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布局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确立及实施现状
    4.1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4.1.1 1950~1960年代:探索阶段
        4.1.2 1970~1980年代:初步形成阶段
        4.1.3 1990年代:确立阶段
        4.1.4 21世纪后:完善阶段
    4.2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的特点
        4.2.1 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体系
        4.2.2 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和企业三者良性互动体系
        4.2.3 全方位资源外交体系
    4.3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现状
        4.3.1 在中东地区的实施现状
        4.3.2 在非洲地区的实施现状
        4.3.3 在其他地区的实施现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组织措施
    5.1 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
        5.1.1 领导机构
        5.1.2 服务机构
        5.1.3 推进机构
        5.1.4 执行机构
    5.2 加强各职能机构的内部协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经济措施
    6.1 财政政策措施
        6.1.1 实施海外资源基地补贴政策
        6.1.2 建立海外资源风险勘查补助金制度
    6.2 金融政策措施
        6.2.1 金融政策的具体内容
        6.2.2 金融政策的具体成果
    6.3 税收政策措施
        6.3.1 实施备用金制度
        6.3.2 实施税费特殊减免制度
        6.3.3 实施税费抵扣制度
        6.3.4 实施资源开发亏损准备金制度
    6.4 保险政策措施
        6.4.1 设立海外事业资金贷款保险
        6.4.2 设立海外投资保险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外交措施
    7.1 推行综合性、多层次性资源外交策略
        7.1.1 以加强高层往来为引领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7.1.2 以技术资金援助为手段树立良好国家友好形象
        7.1.3 积极利用国际合作平台拓展开发空间
    7.2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外交措施的效果
        7.2.1 中东地区资源开放程度及合作模式
        7.2.2 日本在中东地区的资源外交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技术措施
    8.1 针对不同资源改良和提高开发技术
        8.1.1 石油天然气资源
        8.1.2 金属矿产资源
    8.2 对资源开发作业现场进行技术援助
        8.2.1 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8.2.2 金属矿物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8.2.3 煤炭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8.3 技术支持及国内技术人才培养
        8.3.1 技术支持
        8.3.2 开放技术中心实验室
        8.3.3 国内技术人才培养
    8.4 向资源国提供技术援助与人才培养
        8.4.1 提供技术方面的解决方案
        8.4.2 实施技术转移
        8.4.3 举办产油气国技术人员研修
        8.4.4 向资源国提供资源信息
        8.4.5 提供专门面向海外的技术教材
    8.5 大力支持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8.5.1 采取节能激励政策
        8.5.2 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
        8.5.3 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责任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推进措施的成效
    9.1 资源开发权益方面的成效
        9.1.1 拓宽了海外资源开发范围
        9.1.2 提高了资源自主开发比率
        9.1.3 增加了企业参与海外资源开发项目与权益
    9.2 资源开发效率方面的成效
        9.2.1 模型与方法介绍
        9.2.2 变量的选择与数据收集
        9.2.3 结论与分析
    9.3 本章小结
第10章 日本推进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10.1 日本推进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经验教训
        10.1.1 经验
        10.1.2 教训
    10.2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
        10.2.1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实施现状
        10.2.2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10.3 积极推进中国海外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10.3.1 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10.3.2 行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10.3.3 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10.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建筑历程层面
        1.3.2 地域建筑层面
        1.3.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3.4 国外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及地域文化的研究
    1.4 国内研究现状
        1.4.1 建筑历程层面
        1.4.2 地域建筑层面
        1.4.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4.4 国内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和地域文化的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2 本文的研究框架
    1.6 主要概念界定
        1.6.1 界定
    1.7 本论文写作说明
        1.7.1 本文对“历史”与“叙事”问题的回应
        1.7.2 阅读建议
2 建设背景
    2.1 中国建筑创作环境概述
        2.1.1 1949年至1964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2 1965年至1976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3 1977年至1989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2 自贡的地域文化
        2.2.1 自贡恐龙的故事
        2.2.2 自贡彩灯的故事
    2.3 本章小结
3 建筑设计组织策划
    3.1 我们为何建造
        3.1.1 兴建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设想
        3.1.2 兴建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设想
        3.1.3 讨论:兴建设想
    3.2 研究落实修建博物馆
        3.2.1 确定修建自贡恐龙博物馆
        3.2.2 确定修建中国彩灯博物馆
        3.2.3 讨论:不同的投资模式,不断努力得以确定兴建
    3.3 设计竞赛的组织安排
        3.3.1 自贡恐龙博物馆竞赛组织
        3.3.2 中国彩灯博物馆竞赛组织
        3.3.3 讨论:组织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3.4 本章小结
4 建筑竞赛及后续进展
    4.1 方案评选与审定
        4.1.1 乱石——“恐龙群窟”与“洪荒时代”的抽象
        4.1.2 灯的群组——“南国灯城”的新星
        4.1.3 讨论:创作与评审
    4.2 方案确定及后续进展
        4.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3 讨论:后续进展
    4.3 本章小结
5 建筑创作回响
    5.1 官方新闻媒体的关注
        5.1.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1.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1.3 讨论:媒体关注
    5.2 大众的声音
        5.2.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2.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3 业内人士的评价
        5.3.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评价
        5.3.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评价
    5.4 获奖情况
        5.4.1 自贡恐龙博物馆获奖情况
        5.4.2 中国彩灯博物馆获奖情况
    5.5 本章小结
6 建筑评析
    6.1 建筑策划
        6.1.1 可行性研究阶段
        6.1.2 设计任务书阶段
        6.1.3 自贡恐龙博物馆所带来的建筑策划启示
    6.2 建筑后评估
        6.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后评估带来的启示
    6.3 建筑设计竞赛
        6.3.1 建筑竞赛的方案组织
        6.3.2 建筑评选中的“长官意志”与“明星建筑师”问题
        6.3.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方案组织与评选带来的启示
    6.4 建筑设计
        6.4.1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
        6.4.2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
        6.4.3 建筑设计师
        6.4.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所带来的启示
    6.5 建筑伦理
        6.5.1 建筑精神与价值判断
        6.5.2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3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表达的建筑伦理及其启示
    6.6 建筑与城市文化
        6.6.1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对自贡城市文化的意义
        6.6.2 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彩灯博物馆带来的城市文化启示
        6.6.3 自贡城市文化及其认同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此两案例建筑设计全过程及其评析对当代的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4)战略转型企业在连续并购中的价值创造研究 ——以五矿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方法
        1.5.2 案例企业选取
2 文献综述
    2.1 战略转型相关研究
    2.2 连续并购相关研究
    2.3 文献评述
3 理论基础
    3.1 资源观理论
    3.2 交易费用理论
    3.3 市场势力理论
    3.4 协同效应理论
4 五矿集团连续并购案例介绍
    4.1 五矿集团公司简介
    4.2 五矿集团战略转型
    4.3 五矿集团连续并购历程
        4.3.1 初始业务调整:并购江西钨业
        4.3.2 发力优势业务:并购境内外资源企业
        4.3.3 产业升级一体化:并购中冶集团
    4.4 五矿集团业务现状
5 五矿集团连续并购案例分析
    5.1 连续并购资源整合过程
    5.2 连续并购价值创造来源
    5.3 连续并购价值效应分析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启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赣锋锂业产业链整合并购的动因和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构与框架
    1.4 本文的创新点
        1.4.1 深入聚焦锂产品制造企业
        1.4.2 从并购能力角度研究并购绩效产生机理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有关产业链的研究
        2.1.2 有关并购的研究
        2.1.3 有关锂产业链的研究
        2.1.4 文献评述
    2.2 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
        2.2.1 协同效应理论
        2.2.2 竞争优势理论
        2.2.3 波士顿矩阵
        2.2.4 PEST分析
3 锂产业链整合并购的现状和动因
    3.1 锂产业链整合现状
        3.1.1 频繁的并购使锂产业链中上游的界限逐渐模糊
        3.1.2 下游新能源汽车领域带动整个产业链飞速发展
    3.2 宏观环境分析
        3.2.1 政策环境分析
        3.2.2 经济环境分析
        3.2.3 社会环境分析
        3.2.4 技术环境分析
    3.3 锂产业链整合并购的动因分析
        3.3.1 锂产业链发展前景广阔
        3.3.2 获得竞争优势
        3.3.3 培养明星型业务
        3.3.4 获得协同效应
4 锂产业链整合并购绩效的产生机理与评价
    4.1 锂产业链整合并购绩效的产生机理
        4.1.1 并购筹备能力
        4.1.2 并购谈判能力
        4.1.3 并购整合能力
    4.2 市场绩效评价方法
        4.2.1 短期市场绩效的评价
        4.2.2 长期市场绩效的评价
    4.3 财务绩效评价指标
        4.3.1 盈利能力评价指标
        4.3.2 偿债能力评价指标
        4.3.3 营运能力评价指标
        4.3.4 成长能力评价指标
5 赣锋锂业锂产业链整合并购动因分析
    5.1 赣锋锂业及并购标的概况
        5.1.1 赣锋锂业公司概况
        5.1.2 赣锋锂业发展历程
        5.1.3 并购标的澳洲RIM概况
    5.2 赣锋锂业产业链整合并购动因
        5.2.1 获得竞争优势
        5.2.2 培养明星型业务
        5.2.3 获得协同效应
6 赣锋锂业产业链整合并购绩效分析
    6.1 赣锋锂业并购能力分析
        6.1.1 赣锋锂业并购筹备能力分析
        6.1.2 赣锋锂业并购谈判能力分析
        6.1.3 赣锋锂业并购整合能力分析
    6.2 市场绩效分析
        6.2.1 短期市场绩效
        6.2.2 长期市场绩效
    6.3 财务绩效分析
        6.3.1 盈利能力分析
        6.3.2 偿债能力分析
        6.3.3 营运能力
        6.3.4 成长能力
    6.4 本章总结
7 结束语
    7.1 产业链整合的启示
        7.1.1 以公司战略为并购指导提升并购筹备能力
        7.1.2 提高并购谈判能力并制定对公司有利的并购方案
        7.1.3 对上游优质资源并购同时签订包销协议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7.1.4 充分发挥并购整合能力协调各方资源
    7.2 产业链整合的建议
        7.2.1 侧重获取上游优质锂盐湖资源
        7.2.2 坚定布局固态锂电池业务
        7.2.3 加强业务运营及管理能力
    7.3 本文的主要思想和贡献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7.4.1 本文的不足
        7.4.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洛阳钼业连续跨国并购的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2.1 连续跨国并购的概念
        1.2.2 跨国并购风险的概念
        1.2.3 跨国并购风险的来源
        1.2.4 跨国并购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1.2.5 跨国并购的风险防范
        1.2.6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创新
第二章 连续跨国并购风险的基础理论
    2.1 连续跨国并购的概念与特征
        2.1.1 连续跨国并购的概念
        2.1.2 连续跨国并购的特征
    2.2 跨国并购风险的含义和类型
        2.2.1 跨国并购风险的含义
        2.2.2 跨国并购风险的类型
    2.3 跨国并购风险的动因理论
        2.3.1 多元化经营论
        2.3.2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2.3.3 并购协同效应理论
    2.4 连续跨国并购的风险识别方法
        2.4.1 层次分析法
        2.4.2 模糊综合评价法
第三章 洛阳钼业连续跨国并购案例概述
    3.1 跨国并购的背景
        3.1.1 宏观经济背景
        3.1.2 行业背景
    3.2 洛阳钼业的基本情况
    3.3 连续跨国并购的动因
        3.3.1 实施国际化投资战略
        3.3.2 提高抗风险能力
        3.3.3 强化盈利能力
        3.3.4 提升行业领导地位
    3.4 连续跨国并购的业务
        3.4.1 收购境外铜金业务
        3.4.2 收购境外铌磷业务
        3.4.3 收购境外铜钴业务
        3.4.4 收购矿产贸易业务
第四章 洛阳钼业连续跨国并购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4.1 连续跨国并购的风险识别
        4.1.1 定价风险
        4.1.2 融资风险
        4.1.3 支付风险
        4.1.4 整合风险
    4.2 连续跨国并购的风险评估
        4.2.1 构建风险评价指标
        4.2.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4.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4.2.4 评价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洛阳钼业连续跨国并购的风险防范措施
    5.1 定价风险的防范措施
        5.1.1 谨慎选择并购标的
        5.1.2 聘请专业中介机构
        5.1.3 两种估值方法并用
        5.1.4 运用金融衍生工具
    5.2 融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5.2.1 优化融资结构
        5.2.2 保持融资能力
    5.3 支付风险的防范措施
        5.3.1 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5.3.2 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
        5.3.3 购买金融衍生产品
    5.4 整合风险的防范措施
    5.5 并购风险防范措施评价
        5.5.1 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5.5.2 不足的风险防范措施
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调查问卷

(7)全球矿业周期嵌套模型与我国矿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 论文研究工作量
2 经济周期的基本理论、分类及分解方法
    2.1 经济周期的概念
    2.2 不同尺度经济周期理论
    2.3 各种经济周期的相互作用与嵌套
    2.4 古典周期、增长周期与增长率周期
    2.5 周期的分解方法
3 经济长波下的矿业长周期波动
    3.1 各种理论对经济长波的研究和划分
    3.2 经济长波与矿业长周期的划分
    3.3 产业结构变动和主导产业转换与矿业长周期的形成
    3.4 全球产业转移和工业化国家(地区)轮动与矿业长周期的形成
    3.5 经济和矿业长周期与国际政治格局变迁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人口结构变化的矿业中长周期波动
    4.1 人口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理论
    4.2 中国的人口周期与经济周期、矿业周期
    4.3 日本的人口周期与经济周期、矿业周期
    4.4 美国的人口周期与经济周期、矿业周期
    4.5 人口周期、人口结构影响经济增长和矿业发展的原理
    4.6 印度能否成为下一个全球矿业引擎?
    4.7 矿业中长周期与矿业长周期的关系
    4.8 本章小节
5 经济中波下的矿业中周期波动
    5.1 经济中波理论的提出和研究
    5.2 全球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中波
    5.3 矿业中周期的划分
    5.4 矿业中周期与美元指数、美国利率周期
    5.5 矿业项目的勘探与建设周期
    5.6 本章小结
6 中国的经济中波与地勘投入周期
    6.1 我国财政周期与经济波动周期
    6.2 地勘投入周期的划分
    6.3 地勘投入和地勘周期的影响因素
    6.4 历次地勘周期的深层经济政治因素分析
    6.5 本章小节
7 矿业短周期与库存周期
    7.1 库存周期与价格周期
    7.2 中国的库存周期与矿产品价格/矿业短周期
    7.3 库存周期的普遍存在: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短周期
    7.4 1961年以来全球矿产品价格短周期的分解
    7.5 本章小结
8 矿业周期的嵌套及预测
    8.1 矿业周期的嵌套
    8.2 矿业周期的预测
    8.3 周期嵌套与经济危机、矿产品熊市的产生
9 对我国矿业产业发展的建议
    9.1 国家矿业产业政策的制定与矿业周期
    9.2 矿企利用矿业中周期逆周期开展矿业投资
    9.3 矿业产业链企业利用矿业短周期避险、融资和投机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
    10.1 取得的主要成果
    10.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江铜公司利润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利润与利润质量的概念
        2.1.1 利润的概念
        2.1.2 利润质量的概念
    2.2 利润质量的影响因素
        2.2.1 企业的利润来源
        2.2.2 应收账款管理水平
        2.2.3 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
        2.2.4 企业的现金流量
    2.3 利润质量评价方法
第3章 江铜公司利润质量现状分析
    3.1 江铜公司简介
        3.1.1 行业背景
        3.1.2 公司介绍
    3.2 评价江铜公司利润质量的财务指标选择标准
        3.2.1 评价江铜公司利润质量的指标选择原则
        3.2.2 评价江铜公司利润质量财务指标的设计
    3.3 江铜公司利润质量财务指标对比分析
        3.3.1 获利性
        3.3.2 收现性
        3.3.3 稳定性
        3.3.4 成长性
    3.4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江铜公司与同行业企业比较
        3.4.1 利润质量样本与评价指标的选择
        3.4.2 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样本企业利润质量
        3.4.3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3.5 江铜公司利润质量问题总结
第4章 江铜公司利润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应收账款管理不健全
    4.2 主营产品同质化严重
    4.3 市场价格波动过大
    4.4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风险
    4.5 下游行业消费动力不足
第5章 对江铜公司提高利润质量的建议
    5.1 提高应收账款的管理与控制
    5.2 技术创新,优化主营产品
    5.3 深化产融结合,提高抗风险能力
    5.4 优化企业战略,承担绿色发展责任
    5.5 开拓下游市场,稳抓新利润增长点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与中美贸易摩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中国产业竞争力相关研究
        1.2.2 中美贸易摩擦动因相关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分析逻辑与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制造业竞争力与国际贸易摩擦:理论逻辑
    2.1 概念界定及本研究指向
        2.1.1 制造业竞争力
        2.1.2 贸易摩擦
    2.2 制造业竞争力与贸易摩擦形成
        2.2.1 制造业竞争力、国家利益与贸易摩擦
        2.2.2 国家利益、国家干预与贸易摩擦
        2.2.3 制造业竞争力引发贸易摩擦的机制和逻辑
    2.3 制造业竞争力与贸易摩擦升级
        2.3.1 制造业竞争力相对变化与比较优势演化
        2.3.2 比较优势演化、产业结构调整与摩擦升级
        2.3.3 制造业竞争力导致贸易摩擦激化的动态过程
    2.4 小结
第3章 中国制造业发展与中美贸易摩擦的历史回顾
    3.1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动态变化及其在对外贸易中的反映
        3.1.1 产出结构动态变化与竞争力变迁
        3.1.2 对外贸易发展及其反映的制造业竞争力变化
        3.1.3 竞争力变动趋势的实证分析与描述
    3.2 美国经济发展的结构特征与制造业相对竞争力演化
        3.2.1 美国制造业规模、结构及支柱产业
        3.2.2 美国对外贸易发展及其结构意义
        3.2.3 制造业相对竞争力变动的实证分析与描述
    3.3 中美贸易摩擦发展历程的时间与行业特征
        3.3.1 2001 年-2008 年:以纺织、机电、化工等产品为主的贸易摩擦
        3.3.2 2009 年-2016 年:贸易摩擦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蔓延升级
        3.3.3 2017 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的规模、层级和烈度发生新变化
        3.3.4 中美贸易摩擦与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提高具有时间相关性
    3.4 小结
第4章 制造业竞争力变化引致中美贸易摩擦的逻辑和条件
    4.1 中美贸易摩擦发生乃至激化的基本逻辑和条件
        4.1.1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前贸易摩擦
        4.1.2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贸易摩擦
        4.1.3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提高引发中美行业贸易摩擦的基本逻辑和条件
    4.2 特朗普政府贸易战的经济根源与美方逻辑
        4.2.1 “中国制造2025”在美国引发对抗性贸易政策反应
        4.2.2 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是贸易战爆发的经济根源
        4.2.3 中国快速崛起对美国的全球霸权构成挑战
    4.3 小结
第5章 中美贸易战对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的冲击
    5.1 新兴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5.1.1 产业竞争力来源与影响因素识别
        5.1.2 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驱动因素分析
    5.2 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所受影响分析
        5.2.1 中美贸易战对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
        5.2.2 华为公司成长历程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1.1 主要结论
        6.1.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2 中国应对建议
        6.2.1 中美贸易战前景简析
        6.2.2 中国应对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经济周期、行业轮动与A股市场投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本文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经济周期理论与中国经济周期划分
    第一节 经济周期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及理论发展
        二、经济周期的阶段性划分和识别
    第二节 美林投资时钟模型
        一、美林投资时钟模型
        二、美林投资时钟模型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同比数据时滞问题一个简短讨论
        一、同比指标时滞现象的数理分析
        二、同比指标时滞现象的数据分析
    第四节 中国经济周期的划分
        一、中国经济周期的划分思路
        二、中国经济周期划分的数据准备
        三、中国经济周期的划分结果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经济周期与行业波动
    第一节 产业及产业波动概述
        一、产业的概念及其划分
        二、行业波动
        三、行业波动与经济周期关系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经济周期对行业波动影响的机理分析
        一、需求变化
        二、货币环境
        三、产业政策环境
        四、市场结构
    第三节 经济周期与行业波动的同步性研究
        一、经济周期同步性概念及研究意义
        二、同步性研究的主要方法
        三、行业选择和数据设置
        四、中国经济周期与行业波动同步性测定结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经济周期中的行业轮动
    第一节 行业轮动现象
        一、行业轮动现象的定义
        二、行业轮动现象的研究综述
        三、行业轮动现象产生的原因
    第二节 行业轮动现象观察与描述
        一、行业轮动观察数据说明
        二、行业轮动现象观察思路
        三、曲线相似度的衡量
        四、曲线相似度对行业轮动现象的观测
        五、计算结果分析
    第三节 行业因素与行业轮动
        一、行业因素对行业轮动影响的检验方法
        二、模型设计
        三、行业因素对行业轮动影响SVAR模型分析过程
        四、行业因素对行业轮动的影响
    第四节 经济周期中的行业轮动
        一、分析方法
        二、数据说明
        三、结果分析
        四、依据经济周期内的行业收益率表现的行业分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市场有效性与行业轮动
    第一节 经济周期对行业指数的影响
    第二节 行业轮动现象的套利机会分析
        一、市场有效性
        二、市场有效性与行业轮动
        三、股票的内在价值与价值投资者
        四、行业轮动的套利机会分析
    第三节 再论行业轮动的原因
        一、实体层面的行业波动不是A股市场上行业轮动现象的主要原因
        二、实体经济中行业之间的领滞关系并不是股市中行业轮动的主要原因
        三、A股市场中的行业轮动现象最大原因是理性投资者与非理性投资者博弈的结果
    第四节 我国A股市场行业动量的证实
        一、动量效应与行业动量效应
        二、行业动量存在性的证实方案
        三、行业动量存在性的证实结果
        四、经济周期中的动量和反转效应
    第五节 关于构建行业轮动投资策略的思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经济周期转点的实时识别
    第一节 二分法经济周期转点实时识别的定义
    第二节 二分法经济周期转点实时识别的总体思路
    第三节 转点识别与LVQ
        一、转点识别与自动数据分类
        二、学习向量量化算法
    第四节 二分法经济周期转点实时识别的实现
        一、使用BB算法对经济总量指标进行经济周期的转点识别
        二、LVQ算法的基础设定
    第五节 参于经济周期转点实时识别的数据说明
        一、样本选择与指标选取
        二、数据处理
        三、季节调整
        四、计算环比数据
        五、滞后期的确定
        六、BB模型识别结果与LVQ实时识别的数据衔接
    第六节 中国经济周期转点实时识别结果
        一、BB算法的识别结果
        二、LVQ识别结果
        三、LVQ实时识别结果的稳健性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Black-Litterman的行业轮动策略研究
    第一节 投资策略与投资组合
        一、投资策略
        二、Markowitz均值方差模型
        三、CAPM与套利定价理论
        四、Markowitz均值-方差模型存在的问题
        五、Black-Litterman资产配置模型
    第二节 A股市场经济周期行业轮动策略的设计及实践
        一、策略设计思路
        二、经济周期四分法转点的实时识别
        二、行业动量特征的实时探索
        三、选股
        四、Black-Litterman投资组合的构建
        五、样本设定
        六、BL模型解算
        七、业绩评价
    第三节 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主要启示与建议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月度数据季节调整的详细说明
        一、环比价格指数的补充
        二、CPI指数的季节性调整
        三、结论
        附录A 参考文献:
    附录B:各章节补充图表
        第二章 补充图表
        第三章 补充图表
    附录C 各章节R语言源程序
        第一章 经济周期理论与中国经济周期划分R语言源程序
        第二章 经济周期与行业波动R语言源程序
        第三章 经济周期中的行业轮动R语言源程序
        第四章 市场有效性与行业轮动R语言源程序
        第五章 我国经济周期转点的实时识别R语言源程序
致谢

四、2001年12月主要有色金属市场评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政策试点视角下中国碳交易市场政策问题研究[D]. 董萌.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2]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D]. 李燕玉. 吉林大学, 2020(01)
  • [3]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D]. 朱厢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战略转型企业在连续并购中的价值创造研究 ——以五矿集团为例[D]. 刘雅迪.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5]赣锋锂业产业链整合并购的动因和绩效研究[D]. 张翼飞. 苏州大学, 2020(03)
  • [6]洛阳钼业连续跨国并购的风险防范研究[D]. 古惠琪.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7]全球矿业周期嵌套模型与我国矿业发展对策研究[D]. 张恒.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8]江铜公司利润质量研究[D]. 安宁. 阜阳师范学院, 2019(01)
  • [9]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与中美贸易摩擦研究[D]. 那振芳. 辽宁大学, 2019(05)
  • [10]经济周期、行业轮动与A股市场投资策略[D]. 孟德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2001年12月主要有色金属市场回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