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信息素养正确发展

教师信息素养正确发展

一、教师信息素养养成有道(论文文献综述)

傅茂旭[1](2021)在《孔子之叹及其教育意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不仅促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礼仪风范和文化意识,而且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与民族性格产生了重要影响。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学界关于孔子思想的研究也渐有积壤成山之势,尤其围绕孔子教育思想的多角度探析,更是学者们开展研究的重要取径。但管见所及,从“孔子之叹”的角度系统研究孔子思想的研究尚付阙如。本文以“孔子之叹”为切入点,对其所蕴含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当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些许借鉴。“孔子之叹”是孔子一生中所作的叹辞,这些叹辞散见于《论语》、《礼记》、《孔子家语》等诸多经典,按照情绪表达的不同,有感叹、赞叹和嗟叹之分。“孔子之叹”的产生与春秋时代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在经济方面,春秋时期已经形成了以粟黍为主、多种农作物并存的农业生产格局,“铁犁牛耕”的技术得到了推广,生产力的发展打破了“井田制”原有的公私界限,旧的生产关系逐渐瓦解。在政治方面,周朝的宗法制与分封制力量逐渐减弱,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由周初比较可靠的父子兄弟关系转变为邦国之间的利益关系,大小宗之间的等级秩序名存实亡,各国纷纷通过战争兼并他国的土地。在礼乐文化方面,礼乐文化对诸侯与贵族阶层的约束日趋衰微,社会伦理失序,面临“礼崩乐坏”的局面。在鲁国的国际与国内形势方面,鲁国此时已沦为军事上的二流国家,折冲在齐、晋、吴等大国之间,暂时维持了相对和平的环境,而国内的军政大权则掌握在以季氏为首的三家大夫手中。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战乱纷杂的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注定了他的王道政治很难得以推展,因此,他的一生颇多叹辞。根据主题不同,本文将“孔子之叹”分为:为学之叹、为政之叹、为教之叹和为道之叹,并分别对其内涵及教育意蕴进行了探究。“为学”是儒家进德修业的第一要事。就孔子的“为学之叹”来看,他推崇“志于道”和“志于仁”的为学志向。其中,“道”指人道,它源出于天,是人类与禽兽的根本区别,其核心内容则是提升道德修养、和谐人际关系的“仁”。“仁”的内涵可以概括为“爱人”,是各种德性的总和,以礼乐为其外在表现。“道”与“仁”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情境下所展现出的不同面相,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志于道”就是“志于仁”。在为学典范方面,孔子主张以上古时期的尧、舜、禹,周朝的文、武、周公以及当代的子产、晏婴、蘧伯玉等为榜样,以“好学不倦”、“乐以忘忧”的积极态度学习儒家之道,并有意识地避免消极态度的影响。这些对当代学者确定为学的地位、典范和态度具有一定的价值。“学而优则仕”。先秦儒家认为,学者学有所成后,便应该入仕为官,通过办政治来利益天下。但彼时正值战乱纷杂、伦理失序的春秋时期,孔子周流列国十余年,仍然没有得到入仕行道的机缘,因此颇有“礼崩乐坏”与“时无君子”之叹。但在周流四方的过程中,通过对各国政治状况和执政者素养的观察与反思,他建立了一套以“德”为主体的治国之道。他认为,为政者应该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出发,通过“正人先正己”的为政原则,采用礼乐仪式规范百姓的行为,对百姓的道德养成形成巨大感召,进而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良风美俗的形成。在为政次第方面,应该以“正名”为前提,以“信”为侧重点,按照“庶、富、教”的顺序,最终达到“无讼”的为政目标。这些内容对学者“仁以为己任”的责任感的养成,“勉强而为之”的淑世精神的培养,道德教育的垂范与“无讼”的社会理想的树立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孔子认为,如果为政的道路走不通,就可以通过为教的方式来教化生徒,实现人生价值。从孔子“为教之叹”来看,他的为教方法包括“叩则鸣”的问答法、“侍坐言志”的讨论法、“从游论道”的参观法、“历事而教”的实践法等;他的为教内容以《诗》、《书》、《礼》、《乐》为基础科目,以《易》、《春秋》为高阶科目。他对弟子的“贤能”之处进行了赞叹,对弟子的“不肖”行为进行了慨叹,对弟子的“早夭”进行了惜叹。这些内容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育内容的确定、师生关系的相处等,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为学、为政、为教的过程,归根到底都是为道的过程。孔子的“为道之叹”意味着君子应该意识到“为道”的必要性,以“谋道不谋食”为原则,通过“一以贯之”的路径,实现明道的目标。“为道”可以分为“内圣”与“外王”两个向度,以成就理想人格为目标的“内圣”相较于实现社会理想的“外王”具有更为优先的意义。因此,君子即使在贫困潦倒之时,也能“安贫乐道”;即使在颠沛流离之时,也能“笃信守道”。孔子经历了从“积极入仕”到“勉强行道”,再到“大道难行”,最后到“大道未行而己身将殒”的心路历程,显示出他行道与救世的执着。这些内容对教育形上体系的建构、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仁者爱人精神的培养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闫佳伟[2](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提出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俞志宏[3](2020)在《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礼”文化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在中华传统美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华礼仪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对我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当前虽然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国学热”,但是不文明现象却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正是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教育正在逐渐式微,其实践路径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教育缺失的成因,提出相应的建议,探寻其实践路径,对当前礼仪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由五部分组成:首先在导言部分介绍了选题缘由与意义,对相关概念做了界定,以及对文献进行了回顾与评析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与重点、难点、创新点进行了简要说明;第二部分为中华优秀礼仪教育的概述,主要从中华礼仪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地位与作用方面进行陈述;第三部分,主要探析了中华传统礼仪教育的具体价值,分别从对个人成长的价值,对规范社会生活的价值与对提升国家形象与文化软实力三个方面进行探析,以此来说明传统礼仪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归因,试图找出礼仪教育实践路径中所存在的问题,找出礼仪式微的原因与礼仪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教育的实践路径进行探求,从家庭生活,学校教育与社会教化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当前时代特征,运用互联网思维,探寻中华优秀礼仪教育新的实践路径。本研究以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为底蕴,充分挖掘优秀传统礼文化的现代文明礼仪教育价值,并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探析实践路径,以此来更好的指导当下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活动、学校教育等方面的礼仪教育活动。

李家萍[4](2020)在《高考作文命题与高中作文教学研究》文中认为将“高考作文命题”作为高中作文教学研究中的一个切入点,以高中作文教学者的观察视角来分析高中作文教学现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如何对教学现状进行优化改进提出一系列的教学策略,以此来深入探究高考作文与高中作文教学之间的关联性。一方面,高考作文是对作文教学效果的最终反馈和显性证明,一定程度上指导并且制约着高中作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高中作文教学又为高考作文的成果展现打下基础,高考作文本质上是对学生综合写作能力的测量和评价。本论文主要从三个部分来论述高考作文命题与高中作文教学。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研究缘起、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较为具体地表明以高考作文命题为切入点来进行高中作文教学研究的缘由及学术价值,凝聚着重大的教育实践意义。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干内容,根据2010年—2019年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特点,总结出高考作文命题的形式类型与材料取舍、写作要求与价值取向,然后对高中教师作文教学现状、高中生作文写作现状分别进行调查研究。其次,基于高考作文命题走向下对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两大主体分别进行概括分析,以此诠释当下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部分教学问题。最后,从高考作文命题走向认知谈到了作文教学观,提出了作文教学情感提升策略、作文教学认知提升策略和作文教学写作训练策略,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高考作文核心目标的要求,在对高考作文命题走向有了整体认知的基础上,精准细化总结出相应的高中作文教学策略,以此明确作文教学指导方向。第三部分是结语,在对全文进行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再次肯定了高考作文命题与高中作文教学的研究对一线作文教学的重要现实意义。同时也期望研究成果能够为中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思路,同时也希望能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帮助促进作用。

周慧[5](2020)在《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的建构》文中认为“学会学习”素养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具有重要价值,得到了各国(地区)的重视。目前,国外研究者基于本国历史文化土壤开展了大量“学会学习”素养研究,我国素养视域下的“学会学习”研究刚刚起步,尚未形成本土化的研究体系,主要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对成人或青少年开展研究。小学高段是“学会学习”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具有可塑性;也是学生由小学向初中迈进的转折期,具有独特性。当前小学高段学生的学习存在被动、片面、功利的现象,不利于小学高段学生完整地成长,亟待进一步弄清何为真正的“学会学习”,建构整体的、可操作的框架,指导小学高段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本研究采用论辩法、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建构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研究过程如下:(1)通过论辩法厘清“学会学习”素养的内涵、特征、建构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的学理基础、目标定位和基本原则;(2)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外“学会学习”素养研究成果,采用三角互证法和频次统计法概括、统计文献中包含的维度和要素;(3)通过个别访谈法调查20位小学教师对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的认识、包含的要素,基于频次统计法对访谈结果进行编码、统计,整合文献和访谈统计结果建构初步的框架;(4)通过问卷调查法征询小学教师对初拟框架的意见和建议,优化初拟框架。调查分两轮进行,分别调查了78位和116位职称、教龄、学历均具有代表性的小学教师,他们对调查问题具有实践性知识。通过上述研究,确定了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包括认知、元认知、情感、社会4个一级维度和25个二级维度(认知、元认知、情感、社会维度分别有7个、7个、6个、5个二级维度),并结合小学高段学生的特点和小学各科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从学生的视角对25个二级维度的行为表现进行描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框架特色如下:(1)成长性,从小学高段学生成长的视角建构框架,以小学高段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的回归为建构目标,遵循主体性原则,强调小学高段学生在学习中应具备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2)开放性,采用国外与国内、理论与实践整合的研究思路建构框架,兼具国际与本土特色、理论与实践向度;(3)具体性,建构了包括两级维度的具体框架,采用“行为动作式”命名方式对第二级维度进行命名,并对它的行为表现进行具体描述,具有结构完整性;(4)整体性,建构了包括四个一级维度的整体框架,从不同维度刻画了小学高段学生的“学会学习”素养,四个维度之间既相互关联,又各具特色,助力小学高段学生完整地成长。但是,本研究建构的框架仍然存在学段、地域分布不够广的问题,面对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应该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调整和优化框架,并基于大数据开展分学段、分地区的追踪研究。

孟复[6](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反腐从来不是新鲜的话题,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自建立开始,腐败问题就如影随形。英国思想史学家阿克顿有着名论断:“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进入21世纪,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经济,随之而来的多元价值观和不同文化潮流也带来了腐朽文化的侵蚀,加上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凸显,腐败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共产党一向高度重视腐败问题,始终将反腐倡廉作为党内重要工作持续推进。然而我们发现,当前腐败问题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如:年轻化、高学历化、形式多样化,尤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大学生作为非公共权力掌握者,也表现出了一些“微腐败”行为,腐败问题不再是“成年人”或“官员”的“专有”之事。进入新时代,中国到达新的历史方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落在年轻一代身上。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然将逐步走向社会,走向职场,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成为各级各类的领导者。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升他们的廉洁意识,帮助他们系好从业的“第一粒扣子”,意义重大。大学生廉洁教育作为国家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延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极具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文根据“理论阐释——历史考察——现实审视——境外借鉴——总体思路——具体路径”的脉络,分六章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从诠释廉洁、廉政的含义入手,进而阐述了廉洁教育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大学生廉洁教育是指主要由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一项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廉洁意识和廉洁技能,增强拒腐防变的理念和能力,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等。大学生廉洁教育具有“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与大学生自身发展和需求密切相关、教育方法更加多元化、教育效果可量化”等特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廉洁教育的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廉洁教育的论述以及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关于廉政教育的思想,为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历史发展和基本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是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的基础。1949年到1976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高校思想理论教育课程的逐步确立给大学生廉洁教育带来机遇,实事求是的学风建设给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土壤,重视社会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了实验场地;1976年到2005年为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高校主要通过思想品德课(思想理论教育课)积极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着作活动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通过公民道德教育推动大学生廉洁教育;2005年至2012年为第三个阶段,该时期以党中央颁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为标志,明确要求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大学生廉洁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2年至今为第四个阶段,该时期以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为标志,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课程思政的开展等推动大学生廉洁教育,大学生廉洁教育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总结四个阶段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经验: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指导,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领导,三是坚持优秀传统文化中廉洁教育的思想弘扬继承,四是坚持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就大学生廉洁教育相关问题对不同高校师生的调研是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的重要环节。基于对东中西部10所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1030份有效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以及35份访谈记录整理,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为:大学生廉洁教育认同度有所加强、廉洁意识有了一定提升、整体上初见成效。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廉洁教育还存在队伍建设不到位、教育内容不完善、教育方法不丰富、大学生廉洁实践知行不统一等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价值多元文化和网络环境的持续影响以及有效的教育合力尚未形成。大学生廉洁教育可以借鉴国外和我国香港特区开展廉洁教育的一些好的做法和形式。通过课程教学培育廉洁意识,通过实践活动养成廉洁习惯,通过文化氛围引导廉洁观念。政府和社会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开展提供条件、营造环境:政府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良好的实践基地,法治社会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良好的培育土壤。国外和香港对我国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最突出启示是:“强化廉洁教育的立体化渗透、强化政府在廉洁教育中的组织引领、强化社区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期的努力,一点一滴的扎实开展、推进。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本文提出了“增强廉洁认知、提升廉洁认同、树立廉洁观念、践行廉洁行为”的教育目标;“方向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认知和践行相统一、灌输教育与双向互动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并试从主体构建、组织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四个层面论述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机制的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要以提升教育实效性为最终目的。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要从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创新廉洁教育的方法和优化廉洁教育环境三个维度推进。从马恩经典作家的经典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的新理论中汲取营养,逐步完善廉洁教育的内容;从课堂廉洁教育、实践廉洁教育、网络廉洁教育等方面创新廉洁教育的方法;从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网络环境和家庭环境四个方面优化廉洁教育环境,最终形成育人合力。

段志惠[7](2020)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综合探究”作为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区别于常规教学内容的新课型,承担着新课程改革在高中阶段关于实现课程功能的综合性、课程结构的均衡性、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以及学习方式多样化的重要任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实施好综合探究课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贯彻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式。在新课改理念之下,充分挖掘综合探究课的育人价值,顺应了新时代学科育人的要求。一方面,学科核心素养可以充分引领综合探究课的实施,另一方面,综合探究课也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重要平台,将两者有效地对接有利于更好的发挥教育合力。因此,探究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文本分析法,对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出综合探究课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教学缺乏系统性、教材内容处理缺乏整合性、教学反思缺乏针对性等问题,提出了切实完善综合探究课教学设计、合理确定综合探究教学目标、着力优化综合探究教学环节、实施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评价等教学策略。通过研究,将综合探究课与学科核心素养密切衔接起来,真正达到综合探究课的育人目标,以期实现思想政治学科独特的学科育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高雅飞[8](2020)在《以阅读力培养为导向的童书出版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儿童阅读力培养或儿童阅读技能训练是近年来国内外儿童阅读推广和儿童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与国内传统语文教学方向不同,儿童阅读力培养的概念源自国外,以具体阅读策略的学习与运用为训练重心,强调对学习者“阅读力”的培养与锻炼。简而言之,“阅读策略”指阅读者为了完成某一任务或习得某一技能而采用的有目的的手段,它的使用价值在于能够让无形的阅读活动变得具体,从而为儿童群体的阅读活动增益。就国内而言,阅读力培养的概念早已在儿童教育领域萌芽并逐步渗透至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之中。教育部曾公布,自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所有中小学生统一采用部编版语文教材。相比于之前各个版本,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最大亮点在于“打破传统,侧重阅读”,教材知识结构中多处凸显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们强化阅读能力,进而完成阅读成果的输出与表达;并把课外阅读指导纳入课内知识体系,作为正式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课后练习环节对于阅读训练提出了系统化的要求,且进行了明确的梯度区分。低年级倡导亲子阅读,鼓励家长带领孩子积极拓展课外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高年级呼吁经典名着阅读,培养整体性的鉴赏与评价思维,将阅读能力作为语文学习的核心素养之一。基于儿童阅读力培养在国内外受到热捧的现状,本文主要探讨一个问题:在我国,从出版方角度而言,如何借助阅读力培养热潮,为出版活动和儿童阅读推广增益?阅读力的培养以文本为基础,出版单位是国内儿童阅读力训练在国内推广必不可少的参与者,是阅读文本和材料的提供方。在前期市场调查阶段,通过案例研究及对业内人士进行访谈等方式,本文试图论证一个结论:儿童图书市场上对于专业的阅读技能训练类童书存在着一定的需求,策划并出版一套以儿童阅读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童书在当下而言是有市场前瞻性且有必要的行为。同时,对于出版单位而言,在制定实际的出版策略时,首先需要对“阅读力”本身及儿童阅读能力培养方案有更加清晰、直观的了解,需要有明确具体的框架体系作为参考,本文主体部分为基于以上几点需求展开的讨论。总而言之,阅读力培养在国内的逐步升温对于童书出版单位而言无疑是一次良好的发展机会,有必要趁势推出一批以阅读力培养为导向的童书,满足市场的需求、增强童书及教育出版板块的丰富性。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创新性地提出将阅读力培养项目与童书出版融合,为我国儿童阅读推广及童书出版单位寻求新的联合发展思路;(2)基于作者本人的实践经历及儿童阅读教育市场调研,本文试图整理并搭建出适用于我国儿童阅读力培养的分级体系以供图书出版实践参考;(3)本文从内容选择、装帧设计、推广营销三个层面为出版单位提供了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图书出版策略建议。

裴莘茜[9](2020)在《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 ——以南皮县冯家口镇各小学为例》文中认为口语交际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主要的交流方式,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口语交际能力的启蒙阶段,因此该时期的口语交际教学显得至关重要。口语交际教学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因此具有城乡方面的差异性,存在着许多农村特有的问题。而改变这种状态的最直接、最根本的方法还是依靠教学。因此本文主要以南皮县冯家口镇各小学为例,具体探讨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意见。本研究先利用文献法对该领域的理论和研究文献进行查阅,明确了口语交际和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概念。也明确了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内容和方向,便于研究顺利进行。其次,利用问卷法对南皮县冯家口镇各小学教师和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和相关访谈,再配合对日常教学活动的观察,从对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视程度,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两个方面了解当前该地区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然后针对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做如下归因。第一,宏观环境和机制构建不足的影响,包括市、县教师选拔制度造成教师流动性大:缺乏自上而下的监管。第二,对部编本教材认识有待深化。第三,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教师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待提高;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存在偏差;教学内容欠生活化;对教学方法的认识存在误区,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缺失;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极少关注语文课堂中的交际教学。第四,农村现实环境影响,具体表现为,日常生活交际环境单一;日常生活交际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结合该地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增强教师口语交际相关素养和提高教师口语交际教学能力两大方面提出解决办法。增强教师相关素养层面:第一,树立正确的口语交际观。第二,规范自身口语表达。第三,实行民主化的班级管理,营造平等和谐的交际环境。提高教师口语交际教学能力层面:第一,教学目标的制定。第二,教学内容的选择。第三,教学方法的运用。第四,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希望通过这些具体办法的提出,能够指导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并改善目前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石莹[10](2020)在《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文中提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在很大程度上折射着整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和积极的道德实践相结合,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更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流,以伦理为核心,体现出浓厚的道德意蕴。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价值来看,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的典型代表之一,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根”和“魂”的地位和价值。因此,充分挖掘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理想蕴含的具有时代价值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推动新时代大学道德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研究回顾是任何一项新的研究的逻辑起点,本文总结了目前学界关于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与大学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分析了既有研究尚待推进甚至突破的薄弱环节,为进一步研究探讨作了理论准备。在系统梳理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从上古三代至春秋战国历史演进的基础上,理清了“君子”内涵由“有位者”向“有德者”转变的思想发展脉络,展现了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的概貌。阐释了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人文性、实践性、普遍性以及内在超越性等特征,同时认为这些本质特征,既是我们对君子人格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着力点,又是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榫接点。其次,本文解答了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融入什么的现实问题。就必要性而言,君子人格思想彰显的“文化化人”、“文化育德”的优良传统,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破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当下困境,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等意义重大;就可能性来看,君子人格思想蕴含了可资借鉴转化的时代价值,其关于道德教育的育人目标、教育模式与价值导向,与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的要求存在不同程度的契合性,这些都为两者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融入什么而言,本文指出应在内容层面和实践层面做好两者的对接会通。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道德条目,是个体修养身心的道德目标、构建理想社会关系的价值标尺和涵养家国情怀的精神源泉,这些德育内容有助于涵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同时,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德育方法,体现了道德教化和自我修身的统一,君子人格的修养方式蕴含了道德教育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重要启示,对此做好实践融入,有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最后,本文明确了如何融入的问题,提出了当前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应当秉持的基本原则、构建了融入的具体途径。研究认为,应在尊重君子人格思想历史传统和开掘君子人格思想当代价值的基础上,从方向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的基本原则出发,确保融入过程坚持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方向、彰显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符合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在融入的实施路径上,本文将高校道德教育的现实目标和大学生道德发展的自身需要相结合,以激发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落脚点,从主渠道融入、创设良好德育环境以及激励大学生争做“时代新人”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路径。总之,本文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命题出发,落实于先秦儒家君子人格与大学生道德教育这一具体论题,对推动蕴含中国智慧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和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而言,是一次必要且有益的尝试。

二、教师信息素养养成有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师信息素养养成有道(论文提纲范文)

(1)孔子之叹及其教育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文本选择与素材运用
    四、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孔子之叹”的义涵与时代背景
    第一节 “孔子之叹”的义涵
        一、“叹”的含义
        二、“孔子之叹”的含义
    第二节 “孔子之叹”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状况
        二、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
        三、春秋时期的礼乐文化
        四、春秋时期鲁国的国际与国内状况
第二章 为学之叹及其教育价值
    第一节 为学志向之叹
        一、“志于道”的为学志向
        二、“志于仁”的为学志向
    第二节 为学典范之叹
        一、“尧、舜、禹”上古之典范
        二、“文、武、周公”周朝之典范
        三、“子产、晏婴、蘧伯玉”时代之典范
    第三节 为学态度之叹
        一、“好学不倦”的为学态度
        二、“乐以忘忧”的为学态度
        三、“难以哉”的为学障碍
    第四节 为学之叹的现代价值
        一、“学不能已”的为学定位
        二、“古圣先贤”与“时代精英”相结合的榜样学习法
        三、“好学”、“乐学”的为学态度
第三章 为政之叹及其教育意蕴
    第一节 “礼崩乐坏”之叹
        一、“礼崩乐坏”的本质
        二、“礼崩乐坏”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 “时无君子”之叹
        一、“时无君子”的概况之叹
        二、“时无君子”的个案之叹
        三、“时无君子”的境遇之叹
    第三节 为政原则之叹
        一、“以德治国”的为政原则
        二、“礼让为国”的为政原则
        三、“正人先正己”的为政原则
        四、“知人用人”的为政原则
    第四节 为政次第之叹
        一、“必也正名”的为政前提
        二、“庶、富、教”的为政次第
        三、“信、食、兵”的为政侧重点
        四、“无讼”的为政目标
    第五节 为政之叹的教育意蕴
        一、“仁以为己任”的责任担当者
        二、“勉强而为之”的时代逆行者
        三、“正人先正己”的道德垂范者
        四、“无讼”社会的理想奋斗者
第四章 为教之叹及其教育镜鉴
    第一节 为教方法之叹
        一、“叩则鸣”的问答法
        二、“侍坐言志”的讨论法
        三、“从游论道”的参观法
        四、“历事而教”的实践法
    第二节 为教内容之叹
        一、“思无邪”的《诗》之叹
        二、“郁郁乎文哉”的《礼》之叹
        三、“洋洋乎盈耳哉”的《乐》之叹
        四、“人君辞诰之典”的《书》之叹
        五、“可以无大过”的《易》之叹
        六、“知我罪我”的《春秋》之叹
    第三节 弟子之叹
        一、弟子“贤能”之赞叹
        二、弟子“不肖”之慨叹
        三、弟子“夭亡”之惜叹
    第四节 为教之叹的教育镜鉴
        一、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二、综合性的教学内容
        三、“师徒如父子”的师生关系
第五章 为道之叹及其教育意义
    第一节 志道学道之叹
        一、学“道”的必要性
        二、“谋道不谋食”的为道原则
        三、“一以贯之”的为道路径
    第二节 乐道守道之叹
        一、“箪食瓢饮”的乐道之叹
        二、“君子固穷”的守道之叹
    第三节 行道传道之叹
        一、“吾其为东周乎”的志在行道之叹
        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勉强行道之叹
        三、“归与归与”的大道难行之叹
        四、“甚矣,吾衰也”的己身将殒之叹
    第四节 为道之叹的教育意义
        一、教育形上体系的建构
        二、学生对理想人格的坚守与追求
        三、因“时”而变的仁者之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论文
    三、网站及报纸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2)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立德树人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三、研究问题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立德树人
        (二)落实机制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一)强化制度建设
        (二)强化师资培育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选题缘由
        1. 礼仪教育有独特的魅力与作用
        2. 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有潜在的教育性
        3. 有关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相对匮乏
    (二)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三) 核心概念界定
        1. 传统礼仪
        2. 礼仪教育
    (四) 文献综述
        1. 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综述
        2. 中华传统礼仪教育的价值研究综述
        3. 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教育在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的研究综述
        4. 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教育的实践路径的研究综述
        5. 文献评析
    (五) 研究计划和方法
        1. 研究计划
        2. 研究方法
    (六)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拟创新点
        1. 研究的重点
        2. 研究的难点
        3. 研究的拟创新点
一、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教育概述
    (一) 中华传统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1. 中华传统礼仪的起源
        2. 中华传统礼仪的发展
    (二)中华传统礼仪教育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1. 古代思想文化的源泉与治国理政手段
        2. 古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古代人民生活的基本准则
二、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教育的当代价值
    (一) 传统礼仪教育对个人成长的价值
        1. 对塑造完美人格的价值
        2. 对养成文明习惯的价值
        3. 对提升道德修养的价值
    (二) 传统礼仪教育对规范社会生活的价值
        1. 对促进社会公德建设的价值
        2. 对加强社会交往教育的价值
    (三) 传统礼仪教育对提升家国形象与文化软实力的价值
        1. 对营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与和谐的外交关系的价值
        2. 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价值
三、当前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教育缺失的成因分析
    (一)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1. 在家庭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
        2. 在学校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
        3. 在社会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
    (二)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教育缺失的成因分析
        1. 家庭教育中传统礼仪教育的缺失
        2. 学校教育片面追求文化知识,传统礼仪教育缺位
        3. 社会对传统礼仪教育存有偏见
四、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教育的实践路径探求
    (一) 家庭生活要重视传统礼仪教育
        1. 将优秀传统礼仪教育融入家庭生活
        2. 家庭成员要做到言传身教
    (二) 传统礼仪教育融入学校素质教育
        1. 将传统礼仪教育融入学校德育实践
        2. 营造充满礼仪文化的学校氛围
        3. 文明礼仪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4.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5. 不同学段设置不同的礼仪教育活动
    (三) 坚定文化自信,发挥社会教化作用
        1. 坚定文化自信,发扬中华优秀传统礼仪
        2. 传统礼仪教育回归社会
    (四) 探索中华优秀礼仪教育新路
        1. 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网络礼仪与信息素养的培养
        2. 利用大众传媒、互联网进行跨时空教育
        3. 利用新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高考作文命题与高中作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考作文命题走向与高中作文教学现状
    第一节 高考作文命题走向
        一、高考作文命题的形式类型与材料取舍
        二、高考作文命题的写作要求与价值取向
    第二节 高中作文教学现状
        一、高中教师作文教学现状调查
        二、高中生作文写作现状调查
第二章 基于高考作文命题走向下的作文教学主体分析
    第一节 教师主体
        一、语文教师写作教学素养
        二、语文教师作文评改素养
    第二节 学生主体
        一、自主阅读与作文写作
        二、文化传承与作文写作
第三章 高考作文命题走向认知与高中作文教学策略
    第一节 高考作文命题走向认知与作文教学观
        一、高考作文命题走向认知与发展
        二、语文核心素养与作文教学观
    第二节 作文教学情感提升策略
        一、育人教学为本,鼓励教学为主
        二、明确教学导向,激发写作热情
        三、树立科研精神,争做研究型教师
    第三节 作文教学认知提升策略
        一、深化作文教学认知
        二、优化作文教学内容
        三、完善作文评价指导
    第四节 作文教学写作训练策略
        一、审题立意与鉴赏审美训练
        二、素材积累与高考视角训练
        三、写作情境与文体规范训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2010-2019年高考作文(全国卷)命题材料汇总
    附录 B 关于高中生写作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 C 关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访谈提纲(教师访谈)
致谢

(5)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时代之需: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学会学习”素养框架的研究
        2.研究之启:已有研究视域启示小学高段学生视角的研究
        3.现实之思:儿童学习处境亟需适宜小学高段学生成长之举
    (二)研究意义
        1.更近一竿: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2.锦上添花:丰富已有的研究结果
        3.掷地有声:促进“学会学习”素养落地
    (三)文献综述
        1.“学会学习”素养的价值
        2.“学会学习”素养的内涵
        3.“学会学习”素养的框架
        4.“学会学习”素养的测评
        5.已有研究述评
    (四)研究设计
        1.概念界定
        2.研究问题
        3.研究内容
        4.研究对象与依据
        5.研究方法
        6.研究思路
一、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建构的依据
    (一)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建构的学理基础
        1.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建构的哲学理论基础
        2.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建构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3.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建构的教育学理论基础
        4.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建构的脑科学理论基础
        5.不同理论对建构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的启示
    (二)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建构的目标定位
        1.实现小学高段学生学习的回归
        2.促进小学高段学生完整地成长
    (三)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建构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建构性原则
        3.整合性原则
        4.开放性原则
        5.发展性原则
二、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的建构
    (一)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的文献分析
        1.从国外研究中发掘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的要素
        2.从本土研究中发掘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的要素
        3.已有文献研究成果的统计分析
    (二)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的访谈调查
        1.访谈目的
        2.访谈方法
        3.访谈内容
        4.访谈对象与依据
        5.访谈提纲
        6.访谈过程
        7.访谈结果
        8.文献和访谈研究结果的整合分析
        9.建构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初步框架
    (三)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的调查验证
        1.第一轮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教师意见征询
        2.第二轮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教师意见征询
        3.两轮小学教师征询意见的总结
三、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建构的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一个促进小学高段学生成长的整体框架
        1.框架的总体结构
        2.框架的具体阐释
        3.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展望:一个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更新的框架
        1.研究局限
        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第一轮教师意见征求问卷
附录2 第二轮教师意见征求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 研究的重难点
        (二)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理论阐释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廉洁与廉政
        (二) 廉洁教育
        (三) 大学生廉洁教育
    二、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性
        (二)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必要性
    三、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 马恩等经典作家廉洁教育理论
        (二)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廉洁教育的论述
        (三)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廉政教育的思想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历史演进和经验总结
    一、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萌发期(1949年—1976年)
        (二)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初步发展(1976年—2005年)
        (三)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快速发展期(2005年—2012年)
        (四)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全面建设期(2012年—)
    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指导
        (二)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领导
        (三) 坚持优秀传统文化中廉洁教育的思想弘扬继承
        (四) 坚持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现实审视
    一、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调研的基本情况
        (一) 调研的内容和方式
        (二) 当前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情况
        (三) 当前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成效
    二、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大学生廉洁教育队伍建设不到位
        (二) 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不完善
        (三) 大学生廉洁教育方法不丰富
        (四) 大学生廉洁实践知行不统一
    三、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二) 价值多元文化和网络环境的持续影响
        (三) 有效的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第四章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境外借鉴
    一、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国外借鉴
        (一) 通过课程教学培育廉洁意识
        (二) 通过实践活动养成廉洁习惯
        (三) 通过文化氛围引导廉洁观念
    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香港经验
        (一) 法治社会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 全方位的育人实践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培育土壤
    三、国外和香港地区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启示
        (一) 强化廉洁教育的立体化渗透
        (二) 强化政府在廉洁教育中的组织引领
        (三) 强化社区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总体思路
    一、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
        (一) 增强廉洁认知
        (二) 提升廉洁认同
        (三) 树立廉洁观念
        (四) 践行廉洁行为
    二、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原则
        (一) 方向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原则
        (二) 认知和践行相统一的原则
        (三) 灌输教育与双向互动相结合的原则
        (四)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原则
    三、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机制建设
        (一)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主体构建
        (二)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组织机制建设
        (三)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保障机制建设
        (四)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第六章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廉洁教育理论
        (二)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教育理论
        (三) 加强新时代使命担当的理论教育
    二、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途径载体
        (一) 优化新时代大学生课堂廉洁教育
        (二) 丰富新时代大学生实践廉洁教育
        (三) 创新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廉洁教育
        (四) 拓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途径
    三、优化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环境
        (一) 营造清廉社会环境
        (二) 营造良好校园环境
        (三)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四) 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缘起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2.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3.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访谈法
        3.文本分析法
    (五)应用价值及不足
        1.应用价值
        2.不足之处
一、核心素养和综合探究课的基本理论
    (一)核心素养体系的建立
        1.核心素养的提出
        2.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建立
        3.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
    (二)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概述
        1.综合探究课的概念
        2.综合探究课的地位
        3.综合探究课的内容
        4.综合探究课的特点
        5.综合探究课的功能
    (三)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2.有利于培育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3.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怀
        4.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教学现状分析
    (一)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取得的成果
        1.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教师教学理念有所转变
        3.学校教育教学机制更加健全
        4.学生和社会的联系更为紧密
    (二)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参与度不高
        2.课堂教学缺乏系统性
        3.教材内容的处理缺乏整合性
        4.教学反思缺乏针对性
    (三)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生对综合探究课认同度不高
        2.教师的教学理念未及时更新
        3.课程资源开发较单一
        4.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5.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教学策略
    (一)切实完善综合探究课教学设计
        1.立德树人为引领
        2.综合分析为前提
        3.素养落实为主线
    (二)合理确定综合探究课教学目标
        1.以新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
        2.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
        3.以学生素养养成为落脚点
    (三)着力优化综合探究教学环节
        1.依据主题,创设教学情境
        2.界定问题,选择相应方法
        3.分组探究,形成多种观点
        4.交流汇报,得出最终结论
        5.评价反思,提升核心素养
    (四)实施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评价
        1.丰富评价主体与内容
        2.优化评价过程与方法
        3.提升评价检测与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教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B 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教学学生访谈提纲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8)以阅读力培养为导向的童书出版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童书出版环境变化
        1.1.2 我国童书出版现状
    1.2 选题意义与价值
        1.2.1 学术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阅读力的文献综述
        1.3.2 .关于少儿图书出版策略的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儿童阅读力培养及其发展情况分析
    2.1 阅读力项目的起源及发展
        2.1.1 .“阅读力”的起源
        2.1.2 .儿童阅读力的概念界定和指标解读
        2.1.3 .儿童教育领域的有关阅读力的研究成果
    2.2 我国儿童阅读力培养发展状况分析
        2.2.1 .线下儿童阅读推广项目的概况
        2.2.2 .互联网儿童阅读app调查及分析
    2.3 阅读力培养在童书出版领域的适应性分析
第三章 以阅读力培养为核心的童书内容选择策略
    3.1 市场上内容类似图书出版情况调研
    3.2 基于阅读力培养的童书内容选择策略
        3.2.1 目标读者画像
        3.2.2 内容概述及选题角度
        3.2.3 内容创作标准
        3.2.4 编辑意图
第四章 以阅读力培养为立足点的童书整体设计策略
    4.1 少儿图书整体设计情况调查与分析
    4.2 内容及外观设计策略
    4.3 基于阅读力培养的图书附加价值设计
第五章 以阅读力培养为主题的童书推广营销策略
    5.1 阅读力培养主题适用营销渠道及营销理论
        5.1.1 .线上图书营销特点及问题分析
        5.1.2 4 I营销理论及其应用优势
    5.2 以4I理论为指导、以阅读力培养为主题的童书营销策略
        5.2.1 .个性原则:以个性化营销内容凸显阅读力培养主题的差异性
        5.2.2 .趣味原则:多方产出趣味营销内容,突出阅读力培养主题魅力
        5.2.3 .互动原则:与用户对话,围绕阅读力培养主题展开精准营销
        5.2.4 .利益原则:满足用户利益需求,凸显阅读力培养主题价值
第六章 策略实施潜在风险与应对建议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 ——以南皮县冯家口镇各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及创新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述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观察法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概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口语交际
        (二)口语交际教学
    二、相关理论概述
        (一)主体性教育理论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三)小组合作学习
        (四)情境教学理论
第二章 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及问题调查研究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三、调查设计及思路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评价标准
        (五)学生主体性的重视程度
        (六)语文课堂中的交际教学
第三章 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宏观环境和机制构建不足的影响
        (一)市、县教师选拔制度造成教师流动性大
        (二)缺乏自上而下的监管
    二、对部编本教材的认识有待深化
    三、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存在偏差
        (三)课程内容的选择欠生活化
        (四)对教学方法的认识存在误区,教学方法单一
        (五)教学评价缺失
        (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七)极少关注语文课堂中的交际教学
    四、农村生活环境的影响
        (一)日常生活交际环境单一
        (二)日常生活交际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 改善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的策略
    一、增强教师口语交际相关素养
        (一)树立正确的口语交际教学观
        (二)规范自身的口语表达
        (三)实行民主化的班级管理,营造平等和谐的交际环境
    二、提高教师口语交际教学能力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四)有效的教学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既有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性
        1.4.1 研究的重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性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道德
        1.5.2 道德教育
        1.5.3 君子人格
第2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的演进及特征
    2.1 历史演进
        2.1.1 上古三代君子观念的萌芽
        2.1.2 春秋孔子对君子概念的确立
        2.1.3 战国孟子、荀子对君子观念的发展
    2.2 基本特征
        2.2.1 人文性
        2.2.2 实践性
        2.2.3 普遍性
        2.2.4 内在超越性
第3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1 融入的必要性
        3.1.1 有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1.2 有助于化解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3.2 融入的可能性
        3.2.1 君子人格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相连通
        3.2.2 君子人格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育人理念相契合
        3.2.3 君子人格思想蕴含了可资借鉴转化的时代价值
第4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
    4.1 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道德内容
        4.1.1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个体道德
        4.1.2 和而不同,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系
        4.1.3 治平天下,仁民爱民的家国情怀
    4.2 德育内容融入
        4.2.1 和合之美与大学生社会公德涵养
        4.2.2 敬业乐群与大学生职业道德完善
        4.2.3 孝悌为本与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
        4.2.4 仁礼存心与大学生个人品德提升
第5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
    5.1 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道德教育方法
        5.1.1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修养的道德教化法
        5.1.2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修养的自我修身法
    5.2 德育方法融入
        5.2.1 立德树人,明确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
        5.2.2 克己内省,强调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化过程
        5.2.3 言传身教,重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示范引导
        5.2.4 知行合一,夯实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基础
第6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原则和路径
    6.1 基本原则
        6.1.1 方向性原则,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方向
        6.1.2 时代性原则,推动君子人格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6.1.3 科学性原则,遵循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
    6.2 实施路径
        6.2.1 融入育人主渠道,发挥课程德育主阵地作用
        6.2.2 构建立体化传承体系,创设良好德育环境
        6.2.3 推动道德主体性生成,塑造时代“新君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教师信息素养养成有道(论文参考文献)

  • [1]孔子之叹及其教育意蕴[D]. 傅茂旭.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2]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D]. 俞志宏.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高考作文命题与高中作文教学研究[D]. 李家萍. 河南大学, 2020(02)
  • [5]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的建构[D]. 周慧.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6]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D]. 孟复.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7]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教学策略研究[D]. 段志惠.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8]以阅读力培养为导向的童书出版策略研究[D]. 高雅飞. 南京大学, 2020(02)
  • [9]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 ——以南皮县冯家口镇各小学为例[D]. 裴莘茜.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10]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D]. 石莹.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教师信息素养正确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