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两个问题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两个问题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题(论文文献综述)

田野[1](2020)在《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出有着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结合了现实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强化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对国家治理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和部署。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有力保障,在思想层面、领导层面、法治层面及环境层面上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随着社会发展,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面临的国内外局势更加错综复杂。思想上的误区、党和政府的职责不清、社会治理的效果欠佳等因素都制约着国家治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巨大挑战。面对种种问题和挑战,处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本文梳理建国以来中国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主要历程,总结历史经验,结合时代特征,提出加强制度建设、破解思想认识误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以及理清党和政府职责是解决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能力提升存在问题的有效路径,这些举措将助推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进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邹鹏[2](2020)在《当代中国法治话语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当代中国法治话语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探寻其概念内涵、结构、代表性内容和发展方向等要点问题。本文认为,当代中国法治话语有独特的内涵和结构体系,其代表性话语反映中国法治建设的重点。为更好的发挥法治话语的作用,可以从逻辑规则、体系思维和话语形式内容等角度探索对其完善。本文首先阐释研究当代中国法治话语的缘起,以此作为论文第一章。本文认为,法治话语是法治在国家治理过程中获得话语权的基础。法治话语的意义体现其为法治建设提供支撑、指引和保障。“法治”的话语在中国有一个发展和流变的过程。从“百家争鸣”“经学时代”到近代“法治”的话语嬗变,不同时期的话语反映出相应的意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法治话语发展进入了全新时代。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法治“16字方针”到“全面依法治国”,不同阶段的话语反映法治建设的成效及对于法治理解的深入。在发展过程中,当代中国法治话语需要关注一些问题:一是法治话语的体系建设还有完善空间,二是话语发展的路径需要深入探寻,三是话语传播的世界面向需要进一步强化。在凝练研究缘起和问题后,本文对法治话语的理论基础和含义进行解读,以此作为论文第二章。本章从理论入手,尝试总结三代话语理论,对福柯、维特根斯坦、哈贝马斯等具有代表性三位思想家、哲学家关于话语的观点进行整理,总结话语具有权力性、规范性、知识性、持续性、实践性等特征。结合话语理论,参考法律话语、法学话语、政治(学)话语等各类专业话语的含义、特征以及国内学界对于法治话语概念的阐释,本文将法治话语理解为对法治建设实践和内在规律进行的反映、凝练与应用(表述),基于法治现象(决策和实施)产生的意识反映的语言表达,为蕴含主观思想的话语系统,具有权力性、知识性、指引性、实践性等特征。当代中国法治话语是法治话语在当代的展现。从建构上说,当代中国法治话语来源于当代法治建设的客观实施和内在规律,是基于当代中国情况的专业话语体系,是反映法治建设意识内容和回应问题的表达。笔者认为,法治话语存在狭义和广义两种类型,狭义法治话语是广义法治话语的基础。在分析法治话语理论以及含义之后,本文力图从结构层面去认识法治话语,以此作为本文第三章。本文认为,法治话语具有形意结构体系。语言(实践)维度视为法治话语的“形”,思想维度视为法治话语的“意”。对于“形”,主要是指话语的外部形式,即法治的语言及其表述,可以从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来审视。宏观上,法治话语体系分为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四个维度。微观上,分为法治词语、语句和语篇。对于“意”,主要是话语的内部理念,内化在中国法治话语之中的,基于中国法治建设目标和经验形成的,具有指导、支撑、推动作用的思想。法治话语理念是一种系统的思想观念体系,应当具备融贯性特征,反映思想与语言的辩证协同关系,体现将法律作为修辞的追求和意识形态立场。内部理念由法治精神、法治思维、社会道德和核心价值观等构成,对于话语实践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为了更好的实现自身功能,法治话语“形意”结构应当具备较好的融贯性。作为语言和思想,“形意不二”应当是法治话语在实践中的基本形态。为对法治话语进行更加聚焦研究,本文选取十八大后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七个话语表述进行解读和阐释,以此作为论文第四章。在当代中国法治话语中,代表性话语是基础,其他话语可以理解为对代表性话语的阐释、评述和解读。本文认为,代表性话语之间存在关联性,共同阐释法治。全面依法治国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微观路径;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中国法治的战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法治战略实施的具体方式,是关键招数之一;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强调法治对于权力的监督制约,是关键招数之二,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明确了改革和法治的协同关系,是关键招数之三,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强调法律和道德的协同关系,适应中国国情和发展,是关键招数之四。以法治话语含义、特征、结构体系以及代表性话语所蕴含的知识为支撑,本文讨论当代中国法治话语发展方向,以此为论文第五章。本文认为,中国法治话语发展具有包容性和“后发法治”优势。依托中国法治优势,展望新时代法治话语发展方向可以是:在逻辑层面上完善法治话语体系建设;探索融贯古今中西资源的法治话语发展路径;基于问题导向,完善法治话语形式与内容。具体来说:一是尊重和彰显法治话语的逻辑。在发挥逻辑作用上,首先是对法律的解释和评述应当符合逻辑,其次是对法治话语核心表述的设计应当符合逻辑,最后是对法治话语核心表述的解释和评述应当符合逻辑。二是坚持法律至上的体系思维。在立足于体系思维发展完善法治话语过程中,首先要审慎把握话语体系的开放标准。其次要用好法律方法论,包括用好法律修辞、法律解释和法律论证。最后要推动道德话语和法治话语有机融合。三是全面完善话语方式,科学充实话语内容。在完善话语方式方面,要创新表达方式,提升话语影响;要优化不同类型法治话语表达;要把握差异,尊重话语言说规律;要立足专业思维推动话语发展;要加强中国原创意义法治话语的诠释、翻译和传播。在科学充实话语内容方面,要精准外引西方法治话语资源;要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吸收;要彰显法治话语专业性、知识性和权利性特征;要注重中国民间法话语资源吸收;要加强话语内外体系要素融合。

魏士国[3](2020)在《共生与互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德治与法治“双螺旋”协同机制》文中认为德治与法治关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议题之一。从概念上来说,德治与法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构成概念演进的"双螺旋"结构:一方面,二者相互区别各自构成对国家治理方式的重构,其共生一体的存在状态促使德治与法治之间构成某种互补关系;另一方面,德治与法治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一定社会条件的互动转化状况。为此,我们应当以发展态度审视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德治与法治"双螺旋"协同机制,克服各种德治与法治之间否定论、取代论等错误思潮。

高国希[4](2019)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式。然而,单靠法治还不足以完满地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还需要道德发挥作用。在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框架下,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使得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当代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在有着悠久伦理文化传统的我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既具有理论上的强大解

刘志刚[5](2019)在《2018年我国宪法修改的政治逻辑与法理基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文中认为2018年我国宪法修改的政治逻辑与法理基础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三者有机统一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治国理政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确立下来的,这也是中共中央对2018年宪法修改提出的总体思路和总体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路径,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三者有机统一的逻辑前提,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坚持党的领导的现实基础,是坚持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2018年我国宪法修改的程序和宪法修改的一系列内容均集中体现了三者有机统一的思想。

杨耀天[6](201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与德治结合机制建设研究》文中指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执政方式、治理手段和治国理念上进行着艰辛的探索。十八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使得中国社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法律和道德建设脱节的问题,因此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建设的迫切性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做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并将德法兼济作为重要的治国手段。法律和道德在产生方式、内在标准和评价体系上相生相伴,联系紧密却也充满矛盾。“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种治国的理念也在“是否可以结合”、“怎样结合”等问题上存在诸多的讨论和争议。“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不断在理论和现实中总结传统治理和现代治理经验所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本文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机制的角度出发,以德治和法治结合机制建设为研究对象,对如何建设法德结合机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问题如内涵、历史发展、二者关系等进行梳理,并阐述二者结合机制的理论基础,是法主德辅的现代治理模式,实现良法善治;其次,对二者结合的合理性以及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论证,详细阐述了二者相结合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可行性,并列举了详细的需要构建的具体机制;再次,对中国当代社会对于结合机制的探索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同时论述了在国家、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第三方监督机构及网络等层面的主要问题,并对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索;最后,以如何建设法德结合机制为核心,探讨了一些具体可行的结合机制建设建议和对策,在国家层面完善司法公信机制建设,在社会主体层面推动法治诚信落实机制,在人民层面加强法治思维和道德意识的机制建设等等。

梅萍,宋增伟[7](2018)在《论国家治理现代化语境中德法共治的内在逻辑》文中认为德法共治不是道德与法律简单地累加适用,而是既体现二者区别,又体现二者结合。德法共治要求发挥德治与法治的各自治理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参与国家治理,以实现国家治理绩效的最大化。德法共治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治理手段与治理目标的统一,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本质特征,因而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语境中德治与法治关系的贴切表达。国家治理现代化语境中德法共治的内在逻辑表现为: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和标志;实现善治的理想状态要以现代道德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德治和法治建设;坚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统一是推进德法共治的重要抓手。

杨洁[8](2018)在《习近平德法共治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因此,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行德法共治。通过对习近平德法共治思想的研究,形成对新时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科学指引,为我党理论建设和实践建设做出重要的参考,指导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开展。本文主要对习近平德法共治思想的形成条件、主要内容、时代价值等进行了研究,对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进行了新的解读。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坚持德法共治是时代的要求。坚持依法治国,就要以依宪治国为根本前提,以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为基本方式,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司法体制改革为重要防线;坚持以德治国,就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二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高度统一,二者相辅相成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不仅要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且要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发挥领导干部的重要作用,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闫琳[9](2018)在《法安天下 德润人心——新时代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新发展》文中研究指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简称"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点,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国的治国方略。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发展轨迹、时代要求及基本路径,对于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文瑾[10](2017)在《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中法治素养培育研究》文中认为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中法治素养培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的要求,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公民的道德素质中法治素养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大学生作为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技术、新思想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是祖国未来的当家人,他们法治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祖国未来的兴衰,影响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实施,影响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因此,依法治国对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提出了法治素养新的要求。文章从“依法治国”这一视角探讨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中法治素养的培育问题。首先,阐述了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的内涵,以“法律和道德”、“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为切入点,阐释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包含法治素养的理论依据及依法治国对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即:要求大学生具备法治知识、法治意识、法治情感和法治能力。其次,以皖北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问卷调查为缩影,研究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中法治素养存在的问题并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再次,提出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中法治素养教育的四个方面主要内容: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知识教育,增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法治意识培养,加强以法律权威为基调的法治情感建设,提高以依法办事为准绳的法治能力;培养的主要原则有三个:坚持法律底线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最后,文章从四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中法治素养培育的实现路径,即:完善法律制度建设,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营造法治文化氛围,增强大学生法治情感认同;加强法治教育,丰富大学生法治知识;利用校外法治资源,提升大学生法治能力;以期对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有所裨益。

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题(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国家治理的概念研究
        1.2.2 关于国家治理能力的概念研究
        1.2.3 关于国家治理能力和国家治理体系关系的研究
        1.2.4 关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路径研究
        1.2.5 结论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难点、创新点及基础条件
        1.4.1 难点分析
        1.4.2 创新点分析
        1.4.3 研究基础和条件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
    2.1 思想基础: 国家治理理论的持续发展
        2.1.1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理论
        2.1.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思想
        2.1.3 西方社会关于治理的理论
    2.2 领导基础: 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
        2.2.1 确保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政治方向正确
        2.2.2 确保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目标指向清晰
        2.2.3 确保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运行过程可控
    2.3 法治基础: 坚实完备的法治体系
        2.3.1 保障法律的强制性树立法律权威
        2.3.2 根据不同发展阶段明确法治目标
        2.3.3 构建法治体系实现法治过程高效
    2.4 环境基础: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2.4.1 参政议政的民主意识得以培育
        2.4.2 社会主义的文化基础日渐筑牢
        2.4.3 和谐稳定的公共秩序得以维护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问题障碍
    3.1 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
        3.1.1 割裂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3.1.2 盲目崇尚外国的治理理念
        3.1.3 错误理解治理的准确内涵
    3.2 社会的治理效果欠佳
        3.2.1 社会组织发展尚不充分
        3.2.2 社会参与水平有待提高
        3.2.3 公平正义问题还需解决
    3.3 党和政府的职责有待明确
        3.3.1 党和政府的关系尚待理顺
        3.3.2 部分领导干部的能力不足
第四章 建国以来中国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历程及经验(1949-2012)
    4.1 建国以来中国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历程
        4.1.1 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奠基阶段:1949-1978
        4.1.2 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恢复阶段:1978-1992
        4.1.3 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发展阶段:1992-2012
    4.2 建国以来中国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经验
        4.2.1 治理心态的包容性
        4.2.2 治理手段的多样化
        4.2.3 治理目标的明确性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5.1 加强制度建设
        5.1.1 规划完善制度构建制度体系
        5.1.2 推进制度实践实现效能转化
        5.1.3 塑造制度文化体现价值原则
    5.2 破解思想认识误区
        5.2.1 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文化素质
        5.2.2 加大宣传力度传播治理思想
        5.2.3 推进法治实践落实法治理念
    5.3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5.3.1 充分发展社会组织
        5.3.2 提升公众参与水平
        5.3.3 落实共享发展理念
    5.4 理清党和政府职责
        5.4.1 明确党和政府责任
        5.4.2 实现政府职能转变
        5.4.3 培养合格领导干部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2)当代中国法治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论文结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当代中国法治话语的研究缘起
    第一节 法治话语:为何研究
        一、法治话语为擘划法治图景提供支撑
        二、法治话语为法治建设提供指引和规范
        三、法治话语为推动法治建设发展提供保障
    第二节 演化与转向:法治的中国话语流变
        一、近代以前中国“法治”的话语变迁
        二、当代中国法治话语的演进
        三、话语发展的转向与变化
    第三节 问题与思考:法治话语的研究指向
        一、话语体系的建设存在完善空间
        二、话语发展的路径需要深入探寻
        三、话语传播的世界面向需要持续强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法治话语的理论基础及含义解读
    第一节 话语的理论
        一、话语理论的代际发展
        二、代表性观点:福柯、维特根斯坦与哈贝马斯
        三、话语的属性及其含义
    第二节 法治话语的含义
        一、相关概念比较
        二、相关概念的评述
        三、法治话语的含义
    第三节 当代中国法治话语
        一、当代中国法治话语的建构逻辑
        二、当代中国法治话语的实践特征
        三、当代中国法治话语的类型思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法治话语的结构体系
    第一节 法治话语体系的“形”
        一、“形”的含义:外部形式
        二、对宏观结构的分析
        三、对微观结构的解读
    第二节 法治话语体系的“意”
        一、“意”的含义:内部理念
        二、内部理念的特征
        三、内部理念的要素
    第三节 法治话语体系的结构融贯性
        一、结构融贯性的含义
        二、结构融贯性的要求
        三、结构融贯性的完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中国代表性法治话语诠释
    第一节 全面依法治国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话语内涵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话语功能
    第二节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一、“新十六字方针”的话语意蕴
        二、“新十六字方针”的话语功能
    第三节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一、“一体建设”的“形意”解读
        二、“一体建设”的话语功能
    第四节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一、权力监督的话语内涵阐发
        二、权力监督话语的意义
    第五节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遇到问题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一、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话语分析
        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战略阐释
    第六节 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
        一、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的话语释义
        二、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的话语效果
    第七节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
        一、法治与德治话语结合的特征
        二、德治与法治话语结合的作用
    第八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当代中国法治话语的发展
    第一节 当代中国法治话语的发展方向
        一、法治话语发展的特点和优势
        二、法治话语的发展方向
    第二节 尊重和彰显法治话语的逻辑
        一、逻辑之于法治话语的功能
        二、法治话语的逻辑准则
    第三节 坚持法律至上的体系思维
        一、体系思维对于法治话语发展的意义
        二、审慎把握话语体系的开放标准
        三、立足法律方法论完善和发挥法治话语功能
        四、推动道德话语和法治话语有机融合
    第四节 全面完善话语方式,科学充实话语内容
        一、全面完善法治话语方式
        二、科学充实法治话语内容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结语:讲好新时代中国法治话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3)共生与互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德治与法治“双螺旋”协同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德治概念与法治概念的相容关系
二、共生:德治与法治“双螺旋”协同机制的前提
三、互动:德治与法治“双螺旋”协同机制的内核

(5)2018年我国宪法修改的政治逻辑与法理基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关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的主体地位、依法治国之间关系的论述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路径
    (一)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二) “三者有机统一”确立的基础及其面临的形势
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2018年宪法修改中的体现
    (一)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内涵
    (二) “三者有机统一”在2018年宪法修改程序中的体现
    (三) “三者有机统一”在宪法修改内容中的体现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与德治结合机制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 文献与研究综述
        1.文献综述
        2.研究综述
    (三) 研究内容、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四) 创新和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基本问题阐释
    (一)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内涵
        1.依法治国的内涵
        2.以德治国的内涵
        3.内涵的辨析
    (二)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提出和发展
        1.依法治国的提出和发展
        2.以德治国的提出和发展
    (三)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1.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基础
        2.依法治国是以德治国的保障
    (四)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论基础
        1.法主德辅的现代治理模式
        2.良法理论
        3.善治理论
二、推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建设的重大意义、可行性和合理性及其机制构建
    (一) 推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互动的重大意义
        1.重要性
        2.紧迫性
    (二)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1.理论争议
        2.可行性和合理性辨析
    (三) 良法善治的需要构建的具体机制
        1.信息机制
        2.公布机制
        3.监督机制
        4.实施机制
        5.反馈机制
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建设及结合机制建设现状分析
    (一)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机制探索取得的成绩
    (二)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及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国家司法公信机制不健全
        2.企事业单位法制诚信建设机制不完善
        3.公民的德法教育机制不完备
        4.第三方监督机制不通畅
        5.网络监管机制的缺失
    (三) 原因分析
        1.立法、司法等活动体制方面的不足
        2.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完全、不成熟
        3.经济发展迅速,人口众多,城乡、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4.社会运行缺乏有效的监督监管体制
        5.网民法治道德意识的淡薄
四、新时代大力加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机制建设的探索
    (一) 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司法公信建设机制
        1.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促进独立司法机制
        2.保证司法活动的公正公开,促进阳光司法机制
        3.加强普法工作,促进法治理念培养机制
    (二) 构建和推动社会单位法治诚信落实机制
        1.优化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法律思维培养机制
        2.增强国家机关的管理监察机制
        3.强化社会主体的监督反馈机制
    (三) 推动和完善人民法治思维和道德意识的建设机制
        1.经济体制改革和从实际出发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2.大力发展人民法德意识教育机制
        3.建立健全人民信用记录管理机制
    (四) 积极探索多种有效和可行的具体结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习近平德法共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对既有研究的简单述评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历史分析法
        1.3.3 比较研究法
    1.4 研究思路、结构安排
        1.4.1 研究思路
        1.4.2 结构安排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习近平德法共治思想的形成条件
    2.1 德法共治概念界定
        2.1.1 依法治国的含义
        2.1.2 以德治国的含义
        2.1.3 德法共治的含义
    2.2 习近平德法共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2.1 国际背景的深刻变化
        2.2.2 国内背景的深刻变化
        2.2.3 中国共产党党情的深刻变化
    2.3 习近平德法共治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道德与法思想
        2.3.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治与法治思想
        2.3.3 中共历代领导集体的德治与法治思想
    2.4 小结
第3章 习近平德法共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现实依托
    3.1 依法治国是以德治国的保障,坚持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
        3.1.1 以依宪治国为根本前提
        3.1.2 以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为基本方式
        3.1.3 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
        3.1.4 以司法体制改革为重要防线
    3.2 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坚持以道德滋养法治
        3.2.1 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3.2.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2.3 加强和提高全民思想道德建设
        3.2.4 强化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3.3 小结
第4章 习近平德法共治思想的时代价值
    4.1 习近平德法共治思想的理论价值
        4.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4.1.2 继承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思想
        4.1.3 深化和提升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4.2 习近平德法共治思想的实践价值
        4.2.1 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思想保证
        4.2.2 为实现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奠定了思想基础
        4.2.3 为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凝聚了思想力量
    4.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10)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中法治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法治素养概述
    一、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的内涵
    二、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包含法治素养的理论依据
        (一)法律与道德的辩证统一
        (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统一
    三、依法治国对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提出法治素养的新要求
        (一)法治知识
        (二)法治意识
        (三)法治情感
        (四)法治能力
第三章 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中法治素养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法治素养现状调查—以皖北高校为例(附调查问卷)
        (一)研究对象
        (二)问题设置
        (三)调查结果概况分析
    二、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中法治素养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法治素养存在的问题
        (二)大学生法治素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中法治素养培育的主要内容及原则
    一、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中法治素养培育的主要内容
        (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知识教育
        (二)增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法治意识培养
        (三)加强以法律权威为基调的法治情感建设
        (四)提高以依法办事为准绳的法治能力
    二、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中法治素养培育的原则
        (一)坚持法律底线原则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三)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第五章 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中法治素养培育的途径
    一、完善法律制度建设,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
    二、营造法治文化氛围,增强大学生法治情感认同
    三、加强法治教育,丰富大学生法治知识
    四、利用校外法治资源,提升大学生法治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研究[D]. 田野.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2]当代中国法治话语研究[D]. 邹鹏.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2)
  • [3]共生与互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德治与法治“双螺旋”协同机制[J]. 魏士国. 贵州社会科学, 2020(01)
  • [4]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关系研究[J]. 高国希.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 [5]2018年我国宪法修改的政治逻辑与法理基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J]. 刘志刚. 学习与探索, 2019(01)
  •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与德治结合机制建设研究[D]. 杨耀天. 内蒙古大学, 2018(01)
  • [7]论国家治理现代化语境中德法共治的内在逻辑[J]. 梅萍,宋增伟. 中州学刊, 2018(03)
  • [8]习近平德法共治思想研究[D]. 杨洁. 山西财经大学, 2018(12)
  • [9]法安天下 德润人心——新时代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新发展[J]. 闫琳.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8(02)
  • [10]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中法治素养培育研究[D]. 李文瑾. 淮北师范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两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