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在肝损伤动物模型中的诊断价值探讨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在肝损伤动物模型中的诊断价值探讨

一、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对动物肝损伤模型诊断价值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覃海燕[1](2021)在《千日红提取物抗小鼠急性和慢性肝损伤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肝脏是腹腔内最大的实质器官,同时担任着代谢与解毒两大重要功能,是许多药物与外源性化合物的重要靶点。肝损伤是各种肝脏疾病的病变结果,也是多种严重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最终走向肝功能衰竭的始动环节和共同途径。对乙酰氨基酚(APAP)也称为扑热息痛,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种解热镇痛药。APAP作为临床上解热镇痛药以及感冒药中最常见的成分,其过量导致的不良反应被越来越多的报道并引起广泛关注。四氯化碳(CCl4)是诱导动物慢性肝损伤模型的典型化学物质。CCl4刺激能够直接使肝细胞坏死,还可以促进肝脏炎症反应的发生、引起脂质过氧化降解以及损伤线粒体,使线粒体膜的通透性改变。因此,肝损伤已成为现今丞待解决的一重大难题。苋科植物千日红(Gomphrena globosa L.)的干燥头状花序入药,有止咳定喘、平肝明目的功效,主治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结核咯血等症。千日红的主要成分有多糖、挥发油、黄酮及其苷类、微量元素等。现今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但越来越的研究都表明千日红含有的各种活性成分在许多领域都有良好的作用,这为千日红的开发应用提供了思路与依据。实验方法:使用水提法得到千日红水提物(Gomphrena globosa Water Extract,Gg WE),利用APAP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通过灌胃给药的方式给予小鼠不同浓度的Gg WE,检测小鼠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和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以及肝脏中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含量。同时观察小鼠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肝脏中相关蛋白的水平表达情况。使用水提醇析法取得千日红粗提物(Gomphrena globosa Crude Extract,Gg CE),利用CCl4诱导小鼠慢性肝损伤模型,以灌胃给药的方式给予小鼠不同浓度的Gg CE,检测小鼠血清中的AST/AL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水平,以及肝脏中MPO、GSH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与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的含量,同时观察小鼠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肝脏中相关蛋白的水平表达情况。实验结果:在APAP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与CCl4诱导的小鼠慢性肝损伤中,Gg WE与Gg CE都能够降低小鼠血清中AST/ALT的水平表达,同时降低肝脏中的MPO活性并提高GSH的水平含量。此外,Gg CE还降低了小鼠血清中ROS的表达,并提高了血清中SOD以及肝脏中GSH-Px、MDA、TP的水平表达。通过观察小鼠肝脏的病理变化,并通过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说明千日红提取物能够激活抗氧化及自噬相关通路,为研究千日红提取物对小鼠肝损伤的治疗作用提供了基础。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发现对于急性肝损伤与慢性肝损伤,千日红水提物及粗提物都能够显着改善其损伤程度,对其具有有效的保护及治疗作用。作为一种药用植物,千日红的药用价值应该被更多地研究与发现。探索千日红提取物在小鼠急、慢性肝损伤中的作用表现,研究其通过抗氧化与促进自噬,从而缓解肝功能衰竭,这为千日红提取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解涌芳[2](2020)在《饲粮中不同水平的单宁对绵羊血液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论文研究了饲粮中不同水平来源于柠条的单宁对绵羊血清生化指标和矿物元素含量、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三个处理组,分别为试验Ⅰ组(对照组,饲粮中不含单宁)、试验Ⅱ组(饲粮中含2%单宁)和试验Ⅲ组(饲粮中含4%单宁),以柠条作为饲粮中单宁的来源。三组饲粮按照等能等氮的原则配制,加工成全混合颗粒。选取15只健康状况良好、1~1.5周岁、体重40 kg左右的杜蒙杂交羯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羊。试验预饲期为14天,正试期为75天。在正试期15d、45d、75d晨饲前颈静脉采血,分离血清和淋巴细胞,测定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和免疫相关指标以及矿物元素含量;提取淋巴细胞中的mRNA,测定抗氧化和免疫的相关基因表达量。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采样时间点试验Ⅱ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Ⅲ组(P<0.05),试验Ⅲ组血清球蛋白(GLO)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Ⅱ组(P<0.05),三组绵羊血清总蛋白(TP)、白球比(A/G)、总胆红素(TBIL)、肌酐(CRE)和甘油三酯(TG)含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第45天,试验Ⅱ组和Ⅲ组绵羊血清总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不同采样时间点试验Ⅱ组和Ⅲ组铁(Fe)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硒(Se)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试验Ⅲ组铜(Cu)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三组绵羊血清镁(Mg)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第45天,试验Ⅱ组血清钙(Ca)、钾(K)和磷(P)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不同采样时间点,试验Ⅱ组和Ⅲ组血清硫氧还原蛋白酶(TrXR)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上调了 CAT、SOD1、GPx1和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的mRNA表达量(P<0.05);第15天和45天,试验Ⅱ组和Ⅲ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和总超氧化物岐化酶(T-SOD)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4)不同采样时间点,试验Ⅱ组和Ⅲ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G(IgG)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白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则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显着下调了 IL-1β、TNF-α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mRNA表达量(P<0.05);第15天,试验Ⅱ组和Ⅲ组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白介素-6(IL-6)浓度则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显着下调了 IL-6的mRNA表达量(P<0.05)。

赵吉春[3](2018)在《植物乳杆菌抗氧化评价及抗氧化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具有优良抗氧化特性的乳酸菌在增强机体缓解氧化损伤能力、预防退行性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乳酸菌抗氧化能力的评价依赖于体内和体外抗氧化试验。相较于体内试验,体外抗氧化评价方法成本低、可操作性强,然而众多体外抗氧化测定方法原理各异、优劣难辨,能否真实反映乳酸菌体内缓解氧化损伤的能力还有待考证。体内和体外试验均显示乳酸菌抗氧化能力在种水平和株水平上存在差异,然而乳酸菌抗氧化的机制尚不明确。建立一种综合评价乳酸菌抗氧化能力的方法,通过测定体外抗氧化指标评估乳酸菌缓解氧化损伤的能力,并比较分析抗氧化能力差异菌株的内在机制,不仅可以为挖掘具有优良抗氧化特性的乳酸菌提供指导,而且有助于深化对乳酸菌抗氧化机制的理解,丰富乳酸菌理论研究,为乳酸菌在健康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1、为了科学全面地评估乳酸菌缓解氧化损伤的真实效应,通过循证医学手段对乳酸菌缓解氧化损伤的文献报道结果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乳酸菌干预对氧化损伤模型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均有显着改善作用(P<0.05),降低了机体氧化应激水平。氧化损伤模型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乳酸菌干预对D-半乳糖诱导氧化损伤模型的上述三个指标具有显着改善作用(P<0.05),而对于高脂膳食模型,只对GSH-PX水平有显着提高作用,表明乳酸菌对血清氧化损伤的干预作用与氧化损伤模型相关。此外,乳酸菌对肝脏SOD、GSH-PX水平和MDA含量影响的荟萃分析得到了相似结果,对整体氧化损伤具有显着缓解作用前提下,模型亚组分析显示模型之间存在差异。在D-半乳糖模型中,乳酸菌干预氧化损伤的能力与试验动物品系具有相关性。荟萃分析结果表明乳酸菌干预可以显着缓解氧化损伤,并且对不同氧化损伤模型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2、为了建立乳酸菌抗氧化能力综合评价方法,提取文献中乳酸菌体内缓解氧化损伤和体外抗氧化能力的数据并结合微囊藻毒素暴露小鼠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测定了27株植物乳杆菌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力、过氧化氢耐受能力和铁离子鳌合能力等6种体外抗氧化指标,借助模糊数学模型对菌株的抗氧化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发现摄入乳酸菌引起的体内SOD水平升高程度与乳酸菌的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对MDA含量的降低幅度与乳酸菌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表明通过体外测定乳酸菌抗氧化能力的确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体内缓解氧化损伤的能力,这与混合乳酸菌缓解微囊藻毒素暴露氧化损伤的能力与体外抗氧化能力具有相关性的结果一致。尽管熵权法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结果存在细微的差异,但两种模型均获得了相同的高得分菌株(CCFM10)、中得分菌株(CCFM242)和低得分菌株(RS15-3)。通过D-半乳糖诱导的氧化损伤BALB/c小鼠模型对体外综合评价结果进行验证,发现CCFM10和CCFM242显着提高了氧化损伤模型小鼠血清GSH、CAT、SOD和TOC的水平(P<0.05),且菌株CCFM10的作用高于CCFM242,而菌株RS15-3对这些指标几乎没有作用,这与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一致。3、为了明确植物乳杆菌对氧化损伤缓解作用的机理,进一步探讨植物乳杆菌摄入对肝脏抗氧化指标、抗氧化酶基因表达以及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发现CCFM10和RS15-3摄入分别显着提高了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OC)和还原性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等指标的水平,且CCFM10组小鼠肝脏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与对照组水平相近,而RS15-3对CAT水平的下降没有影响。与对照组相比,D-半乳糖暴露诱导肝脏过氧化物还原蛋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还原酶以及硫氧还蛋白还原酶mRNA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分别是对照组的1.71倍、3.43倍、3.36倍和12.55倍。菌株CCFM10对抗氧化酶基因的下调能力要高于RS15-3,特别是对过氧化物还原蛋白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连续8周给予D-半乳糖导致小鼠粪便菌群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比例增加(D-半乳糖vs对照,59.5%vs51.09%),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比例降低(D-半乳糖vs对照,31.66%vs 38.05%)。植物乳杆菌干预逆转了D-半乳糖诱导的Firmicutes和Bacteroidetes比例的变化。在属水平上,D-半乳糖摄入导致小鼠粪便菌群中有害菌Clostridiales特定属的相对丰度达到对照组的两倍(37.57%vs 18.06%),有益菌Lactobacillus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24.44%vs10.73%)(P<0.05)。植物乳杆菌摄入成功逆转了这些变化,使得Clostridiales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Lactobacillus的相对丰度增加,且CCFM10恢复菌群结构的能力要高于RS15-3。由上可知,植物乳杆菌的抗氧化能力与其对宿主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有关,且植物乳杆菌不同菌株应对氧化应激的能力存在差异。4、为了探讨植物乳杆菌抗氧化的代谢分子基础,通过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代谢组学方法,鉴定出在自然生长状态下植物乳杆菌CCFM10和RS15-3的差异代谢产物18种,CCFM10和RS15-3在过氧化氢胁迫和自然生长两种状态下的重要差异代谢物分别有18种和13种,其中有机酸和氨基酸类是主要差异代谢物。富集通路分析显示,自然生长状态下两株菌株在能量代谢、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辅酶因子和维生素代谢等代谢通路均存在差异。在过氧化氢胁迫状态下,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合成代谢通路以及泛酸酯和CoA生物合成代谢通路是两个菌株的主要差异代谢通路,推测上述两条通路与菌株之间抗氧化能力差异相关。

李谣[4](2017)在《昆仑雪菊多酚提取物对D-GalN/LPS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昆仑雪菊(Coreopsis tinctoria)是一种生长在昆仑山海拔3000 m以上高寒地区的菊科类植物,是目前新疆地区唯一能与天山雪莲齐名的稀有高寒野生植物。研究发现,雪菊富含蛋白质、多糖、皂苷、酚类等多种营养物质,具有抗氧化、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抗炎、抗菌、抗凝血等生理活性,但目前关于雪菊保肝作用还未见报道。因此,本论文以昆仑雪菊(朵菊、胎菊)为原料,通过80%冷冻丙酮溶剂提取其多酚化合物,采用HPLC法对多酚组成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再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铁还原力、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等方法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以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DGalN/LPS)诱导的急性肝损伤KM小鼠为模型,研究昆仑雪菊(朵菊、胎菊)多酚提取物对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朵菊游离酚、结合酚、总酚含量分别为125.427、3.896、129.323 mg GAE/g DW;胎菊游离酚、结合酚、总酚含量分别为99.197、6.483、105.700 mg GAE/g DW;游离酚是朵菊和胎菊酚类化合物的主要存在形式,胎菊中结合酚的贡献率是朵菊结合酚的2倍。朵菊和胎菊多酚中共鉴定出9种单体酚,包括4种酚酸、4种黄酮、1种芪类化合物,游离酚主要由绿原酸、咖啡酸、香草醛、荭草素、芦丁、金丝桃苷、白藜芦醇、山奈酚组成,其中金丝桃苷、芦丁、荭草素含量较高;结合酚主要由原儿茶酸、咖啡酸、香草醛、荭草素、芦丁、金丝桃苷组成,其中金丝桃苷、咖啡酸含量较高。(2)昆仑雪菊多酚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朵菊游离酚和结合酚清除DPPH自由基EC50值分别为20.308、25.520μg/mL,胎菊游离酚和结合酚清除DPPH自由基EC50值分别为23.207、24.194μg/mL。朵菊游离酚和结合酚清除ABTS+自由基EC50值分别为0.375、0.257μg/mL;胎菊游离酚和结合酚清除ABTS+自由基EC50值分别为0.359、0.270μg/mL。朵菊游离酚和结合酚铁还原力EC50值分别为62.689、41.214μg/mL;胎菊游离酚和结合酚铁还原力EC50值分别为67.544、48.447μg/mL。朵菊游离酚和结合酚ORAC值分别为1534.867、110.994μmol TE/g DW;胎菊游离酚和结合酚ORAC值分别为1394.666、268.896μmol TE/g DW。(3)昆仑雪菊多酚提取物对D-GalN/LPS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指标有一定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朵菊高低剂量组(150、600 mg/kg·d)和胎菊高低剂量组(150、600 mg/kg·d)中血清AST、MDA水平显着降低(p<0.05),血清SOD、CAT、GSH水平显着升高(p<0.05);朵菊多酚高低剂量组(150、600mg/kg·d)和胎菊多酚高剂量组(600 mg/kg·d)中血清ALT水平显着降低(p<0.05)。(4)昆仑雪菊多酚提取物对D-GalN/LPS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指标有一定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朵菊高低剂量组(150、600 mg/kg·d)和胎菊高低剂量组(150、600 mg/kg·d)中肝脏ALT、AST、MDA水平显着降低(p<0.05)、肝脏GSH水平显着升高(p<0.05);胎菊高剂量组中(600 mg/kg·d)肝脏SOD水平显着升高(p<0.05);朵菊高剂量组(600 mg/kg·d)和胎菊高剂量组中(600 mg/kg·d)肝脏CAT水平显着升高(p<0.05)。(5)昆仑雪菊多酚提取物对D-GalN/LPS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中Nrf2、PPARα、PPARγ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朵菊低剂量组(150 mg/kg·d)能显着促进Nrf2、PPARγmRNA的水平,上调PPARγ蛋白的表达(p<0.05);胎菊低剂量组(150 mg/kg·d)能显着促进PPARα、PPARγmRNA的水平,上调Nrf2、PPARα、PPARγ蛋白的表达(p<0.05);朵菊高剂量组(600mg/kg·d)和胎菊高剂量组(600 mg/kg·d)都能显着促进Nrf2、PPARα、PPARγmRNA的水平,上调Nrf2、PPARα、PPARγ蛋白的表达(p<0.05)。综上所述,昆仑雪菊富含酚类化合物,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昆仑雪菊多酚提取物对D-GalN/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抑制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和通过激活PPARα与PPARγ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共同发挥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赵常伟[5](2016)在《丁香叶黄酮的提取及其对小鼠药物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认为随着近代医药事业的发展,药物滥用已经成为极为普遍的现象,大量药物滥用给肝脏代谢带来严重的威胁,致使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hepatic injury,DILI)在肝病比例中急剧上升。醋氨酚(Acetaminophen,APAP)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是由药物引起的肝损伤经典模型之一,在科研领域常被用来作为研究肝损伤机制、降酶退黄以及肝损伤保护药开发的常用模型。进一步研究APAP导致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并开发效果确切的保肝药物是阻碍当代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在近代医学,提取自不同植物的黄酮类成分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肝损伤保护性研究,而早在很久以前的民间验方中就有丁香叶治疗肝病的记载,但至今仍没有关丁香叶黄酮保肝的研究。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建立的APAP诱导药物性肝损伤模型的基础上,开展丁香叶黄酮的保肝作用研究。前期研究发现II相药物代谢酶GSTA1可以作为肝损伤模型的早期诊断指标,因此,本研究也以GSTA1作为丁香叶黄酮保肝作用的评价指标之一,为进一步研究药物性肝损伤的致病机制及开发保肝药物奠定基础。在课题组前期药物筛选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丁香叶有效保肝成分。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溶液对丁香叶回流提取,以血清转氨酶(ALT、AST)活性的变化来初步确定丁香叶有效保肝成分的溶解特性。采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溶液回流的提取办法设计单因素实验,观察在单因素情况下各个因素不同水平时对丁香叶黄酮的提取影响。进而通过正交设计法设计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提取方案,以丁香叶黄酮为考察指标,分析各个影响因素对丁香叶黄酮提取时作用,确定最优的丁香叶黄酮提取方案。在APAP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上,将40只小鼠平均、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丁香叶黄酮高剂量组(40mg·kg-1)、丁香叶黄酮中剂量组(35mg·kg-1)、丁香叶黄酮低剂量组(30mg·kg-1),通过血清转氨酶(ALT、AST)、肝组织指标(GSH、GSH-Px、MDA、NO、SOD)、II相药物代谢酶GSTA1及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综合评价丁香叶黄酮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同时观察GSTA1在整个损伤和抗损伤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和敏感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以丁香叶黄酮为指标的单因素试验、正交设计试验表明各个因素对丁香叶黄酮提取时影响力的大小:液料比>提取时间>乙醇浓度>提取次数,结合各个因素的最优水平和实际生产情况及正交试验结果确定最优提取方案:在液料比为20:1、提取时间为80min、乙醇浓度为60%、提取次数为1次时丁香叶黄酮的提取效果最好,提取率为127.46mg·g-1。(2)丁香叶黄酮对APAP导致的小鼠急性肝损伤保护性试验表明:和模型组相比,丁香叶黄酮高剂量组小鼠血清转氨酶ALT、AST活性极显着降低(p<0.01),小鼠肝组织中MDA、NO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小鼠肝组织中GSH、GSH-Px、SOD活性极显着升高(p<0.01),丁香叶黄酮中剂量组血清转氨酶ALT、AST和肝组织指标GSH、GSH-Px、SOD、MDA、NO呈显着(p<0.05)或极显着变化(p<0.01)丁香叶黄酮低剂量组各指标变化均不太明显。(3)丁香叶黄酮对APAP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中II相药物代谢酶GSTA1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GSTA1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丁香叶黄酮高剂量组GSTA1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丁香叶黄酮中剂量组GSTA1含量显着升高(p<0.05),丁香叶黄酮低剂量组GSTA1含量变化不明显,以上这些变化与肝组织中GSH、GSH-Px、SOD活性变化趋势相一致。(4)肝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模型组肝细胞相比对照组脂肪变性、特别是小泡样脂肪变性明显,细胞核裂解、消失,嗜酸性变和炎性细胞浸润明显。丁香叶黄酮高剂量组可见脂肪变性明显减少甚至消失,细胞结构完整、形态恢复,出现双核细胞,说明肝组织损伤得到有效修复。丁香叶黄酮中剂量组肝损伤的修复虽然没有高剂量组明显但和模型组相比也有较大差异。本研究成功复制APAP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确定丁香叶醇提物保肝作用优于其水提物,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优化丁香叶黄酮的提取方案。证明丁香叶黄酮对APAP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在小鼠急性肝损伤试验中,肝脏中的GSTA1含量呈规律性变化,结合血清转氨酶、肝组织指标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确定丁香叶黄酮的保肝剂量为40 mg·kg-1。

王东旭[6](2015)在《褪黑素保护高剂量EGCG引起的小鼠肝毒性及其分子机制》文中提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一种绿茶中天然存在的植物化学物质,是绿茶中公认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近年的研究表明,EGCG发挥生物活性功能与其促氧化作用和所使用的剂量高度相关,往往取得良好效果依赖于高剂量。但临床上发现口服高剂量绿茶多酚提取物出现副作用,例如肝中毒、恶心、腹痛和腹泻等,已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确认为肝毒性靶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在细胞模型、动物模型和流行病学上均发现高剂量EGCG具有毒性特征,尤其是肝毒性,并阐明其毒性特征归于其促氧化作用。但其毒理机制是否存在分子靶点未见报道,所以利用不同处理方式和不同剂量水平系统探究EGCG在机体内的作用机制和毒靶点有着重要的意义。抗氧化酶,主要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可利用氧化还原作用将过氧化物转换为毒害较低或无害的物质。抗氧化酶在机体内稳定高表达,维持着氧化还原环境的平衡,是机体对抗氧化损伤的第一道防线。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可调节抗氧化结合原件(ARE)介导的基因表达信号途径,Nrf2调节的下游抗氧化和二相脱毒酶蛋白构成对抗亲电物和活性氧防御的第二道防线。因此抗氧化酶和Nrf2信号途径在保护机体免受外源化合物氧化损伤时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实验目的是确定高剂量EGCG可产生肝毒性,其毒理机制涉及影响抗氧化酶生物合成和调节Nrf2信号途径。利用小鼠多次腹水注射55 mg/kg和75 mg/kg EGCG的亚急性毒性模型和小鼠单次腹水注射200 mg/kg的急性毒性模型证实:毒性剂量水平的EGCG在多个小鼠模型下可以引起肝毒性和氧化逆境。在亚急性模型下,发现毒性剂量EGCG抑制肝抗氧化酶生物合成,同时上调肝中Nrf2转录水平及增强Nrf2蛋白核移位,诱导Nrf2下游基因表达,启动自适应援救反应。在急性模型下,发现毒性剂量EGCG处理不仅显着抑制抗氧化酶生物合成,同时抑制肝中Nrf2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抑制Nrf2下游基因表达,同时抑制一线抗氧化和二线Nrf2途径,加剧毒性结局。以上结论也在小鼠口服灌胃毒性模型上得以验证,即毒性剂量EGCG抑制抗氧化酶合成,同时诱导Nrf2途径,而致死剂量EGCG同时抑制抗氧化酶合成和Nrf2途径。此外,发现无毒药理剂量EGCG不影响抗氧化酶合成,并且仅诱导典型Nrf2下游基因中的部分基因表达,而此诱导可通过结合抗氧化剂褪黑素消除。说明EGCG诱导Nrf2途径依赖氧化逆境程度。褪黑素为内源性抗氧化剂,我们利用小鼠多次腹水注射55 mg/kg EGCG的亚急性毒性模型和小鼠单次腹水注射125 mg/kg的急性毒性模型证实:结合褪黑素可减轻高剂量EGCG引起的肝毒性和炎症反应。在亚急性和急性模型下,发现褪黑素可保护EGCG引起的肝毒性、肝病理损伤、炎症和氧化逆境,其机制涉及褪黑素可直接消除氧化逆境和正向调节Nrf2途径,进一步验证了EGCG的毒理学机制。EGCG具有调节糖脂代谢的药理作用,研究发现EGCG在药理剂量下,EGCG调节糖脂代谢基因表达和激活AMPK蛋白的作用,不因结合褪黑素而降低。总之,高剂量EGCG具有肝毒性,其毒理学机制涉及抑制抗肝中氧化酶生物合成,Nrf2信号途径受毒性剂量EGCG调节,在EGCG毒性结局中起重要作用,中毒剂量EGCG诱导Nrf2信号途径,致死毒性剂量EGCG抑制肝Nrf2信号途径。褪黑素可通过直接消除氧化逆境和正向调节Nrf2,降低EGCG毒性,但不影响其调节糖脂代谢基因的药理作用。

罗亚娟[7](2015)在《蜂王浆干预CCl4诱导的肝损伤大鼠模型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旨在从蛋白质组学的角度研究蜂王浆对四氯化碳诱导的肝损伤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四氯化碳诱导的肝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通过观察大鼠生长状况以及测定大鼠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含量对四氯化碳(CC14)诱导的三种大鼠肝损伤模型进行了研究。模型一:模型组腹腔注射50%的CC14玉米油溶液2 mL· kg-1,进行一次造模。模型二:模型组隔天腹腔注射50%的CC14玉米油溶液1 mL· kg-1,进行多次造模(6次)。模型三:模型组隔两天腹腔注射15%的CC14玉米油溶液2 mL·kg-1,进行多次造模(4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一中造模24 h、48 h后大鼠血清中AST和ALT值均极显着增高,但是在造模72 h和一周后,其值没有显着增加,结果表明该模型的大鼠可能存在自愈情况;模型二和模型三中的AST和ALT值相对正常对照组而言均显着增加,但在模型二的实验期间有大鼠死亡。过高的CC14染毒率可能无法体现药物的治疗状况,因此我们选用模型三作为优选实验模型。2.蜂王浆干预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损伤的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从四个方面(肝脏指数、血清中ALT和AS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值、肝脏匀浆中丙二醛MDA值、肝脏组织切片)对蜂王浆干预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损伤模型进行了研究。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中肝脏指数、ALT、ALP、MDA的值极显着增加(P<0.01),AST的值显着增加(P<0.05)。在蜂王浆给药剂量为0.4 g·kg-1时,与模型组相比,肝脏指数、ALT的值极显着降低(P<0.01),AST、MDA的值显着降低(P<0.05),ALP的值介于正常组和模型组之间,与它们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在蜂王浆给药剂量为0.8 g· kg-1、1.6 g· kg-1时,肝脏指数、ALT、MDA、AST的值均极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ALP的值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肝脏组织病理学观察的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出现了水肿性病变以及严重的炎性细胞浸润现象,而这些现象在蜂工浆各组均得到改善,进一步证实了蜂王浆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损伤有治疗作用。3.蜂王浆干预四氯化碳诱导的肝损伤大鼠模型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优化双向电泳的实验条件(胶条的选择、上样量),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实验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蜂王浆组)大鼠的肝脏蛋白进行分离,对图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以及蜂王浆组相比,模型组中有42个蛋白表达上调且表达量变化比值大于2倍,25个蛋白的表达下调且表达量变化比值大于2倍。对表达有差异的蛋白点进行MALDI-TOF/TOF-MS质谱鉴定,成功鉴定出32个蛋白。在模型组中表达上调,但在蜂王浆组中得到回调且与正常组表达无显着差异的蛋白有:磷脂酶C I、成骨多肽、D-多巴色素脱氢酶、血清白蛋白、细胞角蛋白18、过氧化氢氧化还原酶2、40-kDa核糖体蛋白、热休克70 kDa蛋白9(致死蛋白)、乙二醛酶、3-巯基丙酮酸硫转移酶、60 kDa热休克蛋白、α-原肌球蛋白5b、热休克蛋白90 kDaβ成员1;在模型组中表达下调,但在蜂王浆组中得到回调且与正常组表达无显着差异的蛋白有: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1、钙调素、10-甲酰四氢叶酸脱氢酶ALDH1L2、肌动蛋白、琥珀酸脱氢酶(辅酶Q)黄酶亚基、细胞角蛋白8多肽。对得到的蛋白进行分析,发现这些蛋白(如钙调素等)大部分与代谢有关,并且找到了一些可以作为蜂王浆治疗四氯化碳诱导的肝损伤大鼠模型的标记物(细胞角蛋白18、热休克蛋白HSPs),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蜂王浆治疗肝损伤的途径和机制。

韩晴[8](2014)在《小鼠酒精性肝细胞损伤中GSTA1分析及龙葵保肝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酒精滥用酒精依赖是当下越发严重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长期过量饮酒所导致的酒精性肝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及生命的疾病。由于社会经济的蓬勃生机,人民的生活质量节节升高,致使我国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亦呈现逐年上升势头。在一些地区继病毒性肝炎之后,酒精已经成为诱发肝脏损伤的第二大病因。深入研究酒精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积极开发经济高效保肝中药,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原代肝细胞在肝脏的基础实验研究中有重要作用,通过改良分离及培养方法来获取大量活力好和功能强的肝细胞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谷胱甘肽硫转移酶A1(GSTA1)作为Ⅱ相药物代谢酶GSTs家族的一个亚型,是机体抗氧化损伤系统的重要成员,能够催化外源性化学物发生反应进而在细胞内分解排泄从而来保护机体。课题组前期试验成功制备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GSTA1在急性肝损伤时变化情况,为GSTA1作为肝损伤标记物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建立体外酒精性肝细胞损伤模型,继续研究GSTA1在体外肝细胞损伤时变化情况,进一步为GSTA1作为肝损伤诊断指标提供依据。此外,以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和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为基础,探讨龙葵对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为龙葵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本试验选用雄性昆明小鼠为试验动物,以改良的Seglen原位二步灌流法建立原代肝细胞分离培养技术。根据ALT、AST、MDA、SOD以及GSH各项指标选取酒精诱导损伤的最佳浓度和最佳时间,建立体外酒精性肝细胞损伤模型。同时进行GSTA1剂量-效应试验和时间-效应试验,将GSTA1含量变化与ALT、AST活性变化进行比较分析。GSTA1含量采用ELISA法进行检测。在体外酒精性肝细胞损伤模型基础上,结合ALT、AST、MDA、SOD、GSHGSTA1各项指标综合评价分析龙葵保肝作用。复制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以ALT、AST、MDA、SOD、GSH、GSH-Px、GSTA1各项指标及病理组织切片探讨分析龙葵的保肝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以Seglen原位二步灌流法为基础建立改良原位二步灌流法,成功分离得到活率85%以上的小鼠肝细胞,单只小鼠分离得到的肝细胞数在(1.4×107)~(2.2x107)之间。2.以100mmol.L-1酒精,作用8h可成功制备原代小鼠肝细胞损伤模型。肝细胞损伤程度与酒精浓度及作用时间成正比,与对照组比较,肝细胞培养上清ALT、AST活性极显着升高(P<0.01),肝细胞内MDA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SOD和GSH活性极显着降低(P<0.01)。3.GSTA1含量变化与酒精浓度和作用时间成正比。量效试验:酒精浓度从50mmol·L-1开始,GSTA1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 ALT、AST在75mmol·L-1显着性升高(p<0.05),在100mmol·L1及以上时极显着升高(p<0.01);时效试验:作用时间从2h开始,GSTA1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ALT、AST在6h显着性升高(p<0.05),在8h时极显着升高(p<0.01)。以上提示GSTA1比ALT和AST更加灵敏。4.龙葵对酒精诱导原代肝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试验中,与模型组相比,龙葵高剂量组(100μg·mL-1) ALT、AST舌性及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SOD、GSH活性显着升高(P<0.05),GSTA1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龙葵中剂量组(75μg·mL-1) GSTA1含量显着降低(p<0.05)。5.龙葵对酒精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试验中,与模型组比较,龙葵高剂量组(200mg·kg-1) ALT、AST、GSTA1以及MDA极显着降低(p<0.01),SOD、GSH、GSH-Px极显着升高(p<0.01);龙葵中剂量组(150mg.kg-1)ALT、AST、GSTA1极显着降低(p<0.01),MDA显着降低(p<0.05),SOD、GSH、GSH-Px,显着升高(P<0.05)。本试验成功分离小鼠原代肝细胞,建立稳定的小鼠酒精性原代肝细胞损伤模型。在此基础上GSTAl含量变化在酒精浓度较低及作用早期就可检出,比ALT及AST更加敏感,提示GSTAl可作为肝损伤的早期诊断指标。龙葵对酒精诱导的原代肝细胞损伤及小鼠急性肝损伤中均起保护作用,提示龙葵可能有清除自由基,对抗氧化应激的作用。

安晶晶[9](2013)在《中药混合液对麻黄素孕鼠及仔鼠肝脏相关活性物质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给孕鼠连续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麻黄素及灌胃中药混合液,检测并观察麻黄素和中药混合液对孕鼠和发育期仔鼠行为、体重、肝重、肝组织结构及总抗氧化能力、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及仔鼠肝组织中c-Fos蛋白和TGF-β1阳性表达的影响,探讨了麻黄素对孕鼠及仔鼠肝脏的毒性影响及中药混合液对麻黄素致孕鼠及仔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对75例受孕小鼠(第3d开始),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麻黄素1,2,3组(45只,即2.0g/L组、4.0g/L组、6.0g/L组),中药组(15只)。麻黄素1,2,3组分别连续腹腔注射(0.2mL)2.0g/L、4.0g/L、6.0g/L麻黄素溶液到孕鼠分娩,仔鼠生长15d后停止注射;中药组孕鼠注射完6.0g/L麻黄素溶液1h后灌胃0.2mL中药混合液。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称量检测孕鼠及仔鼠体重和肝重,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孕鼠及仔鼠肝组织结构的变化,用比色法检测T-AOC和GST活性、MDA含量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体视学检测仔鼠肝脏中c-Fos蛋白和TGF-β1表达的变化。结果1.麻黄素和中药混合液影响孕鼠及仔鼠的行为活动和肝重、体重。孕鼠长期注射麻黄素出现跑圈、蹿起、跳动、异常兴奋,相互撕咬打斗,还出现竖尾、打颤等症状,饮水、饮食量减少。麻黄素组孕鼠及仔鼠肝重、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或极显着(P <0.05或P <0.01),6.0g/L麻黄素组孕鼠在连续注射麻黄素25d后出现头部毛发脱落现象,产下死胎。中药组孕鼠及仔鼠肝重、体重变化与麻黄素组相比升高,差异显着或极显着(P <0.05或P <0.01)。2.麻黄素和中药混合液影响孕鼠及仔鼠肝脏中抗氧化酶活性。麻黄素对各发育期孕鼠及仔鼠肝脏中T-AOC、GST活性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差异显着或极显着(P <0.05或P <0.01),且抑制作用随麻黄素剂量的增大而升高,麻黄素组MDA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或极显着(P <0.05或P <0.01),麻黄素剂量越大孕鼠及仔鼠肝脏中MDA的含量就越高。中药组T-AOC、GST活性高于麻黄素组,差异显着或极显着(P <0.05或P <0.01);MDA的含量低于麻黄素组,差异显着或极显着(P <0.05或P <0.01)。3.麻黄素和中药混合液影响孕鼠及仔鼠肝脏组织结构。麻黄素组孕鼠及仔鼠肝脏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而中药混合液可改善麻黄素对孕鼠及仔鼠肝脏组织结构的损伤效应。麻黄素组孕鼠及仔鼠肝组织表现为肝血窦扩张,内皮细胞脱落,肝小叶界限紊乱,随着麻黄素注射时间的延长,肝组织极为疏松,细胞索断裂成小段,肝板萎缩,肝细胞呈杂乱团块状等现象;而中药组与麻黄素组相比肝小叶界限清晰、肝血窦扩张缩小、肝板萎缩程度减缓,未见内皮细胞脱落。4.麻黄素和中药混合液影响仔鼠肝脏组织中TGF-β1、c-Fos蛋白的表达。麻黄素组仔鼠肝组织中TGF-β1、c-Fos蛋白阳性表达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差异显着或极显着(P<0.05或P<0.01)。灌胃中药混合液后,中药组的仔鼠肝脏组织中TGF-β1、c-Fos蛋白阳性表达强度与麻黄素组相比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显着或极显着(P<0.05或P<0.01)。结论一定剂量的麻黄素可以使得孕鼠及仔鼠产生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成瘾性,破坏机体的氧化系统,造成肝脏组织结构的损伤,脂质过氧化产物和自由基蓄积,引起孕鼠及仔鼠肝脏脂质过氧化损伤。孕鼠注射麻黄素后对孕鼠肝组织结构造成损伤可能通过胎盘屏障或乳汁进入仔鼠机体内,部分麻黄素及代谢物滞留在仔鼠肝脏中,使仔鼠的肝脏组织中T-AOC、GST活性有抑制作用,MDA含量升高,造成仔鼠肝组织结构有不同程度损伤,且麻黄素剂量越高对肝脏的损伤越明显。同时,仔鼠肝脏中TGF-β1和c-Fos蛋白的阳性表达强度增强,细胞凋亡程度加剧。中药混合液能提高孕鼠及发育期仔鼠肝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其中的人参皂苷、阿魏酸、甘草甜素等有效成份对自由基有清除作用,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对过氧化氢、超氧自由基、羟自由基、过氧化亚硝基都有强烈的清除作用,能有效的减少脂质过氧化损伤,而钩藤碱能消除对苯丙胺形成的位置偏爱,可调节苯丙胺依赖小鼠大脑内5-HT、DA含量。注射麻黄素后灌胃中药混合液使得肝组织抗氧化酶活性升高,脂质过氧化水平降低,改善了麻黄素对孕鼠及仔鼠肝脏组织的损伤,使仔鼠肝脏中TGF-β1和c-Fos蛋白表达降低,表明中药混合液对麻黄素所诱导的肝损害有改善作用。

魏广兵[10](2013)在《抗结核药物异烟肼(INH)引起家蚕氧化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蚕(Bombyx mori)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也是鳞翅目的模式昆虫。家蚕在基础物质代谢和遗传方式方面与人类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且分化程度较果蝇高,体积比果蝇大,为生命科学的一些基础及应用学科提供一个复杂性适度和可操作性强的研究模型。用家蚕作为模式动物来筛选和评价药物有诸多优势:家蚕与哺乳动物有相同的药物代谢酶系;家蚕的肠管对药物等的吸收效率与哺乳动物相似;家蚕对病原体的敏感性与哺乳动物接近,药物的疗效一致;家蚕个体大小适中,可以手持家蚕进行血淋巴和肠管注射;家蚕的饲养成本低,世代周期短,没有动物伦理问题的困扰,符合3R替代的实验理念;家蚕活动迟缓,不会产生生物危害。家蚕作为模式动物,目前已经在人类生理、疾病、遗传和开发新型药物的研究方面发挥作用。利用家蚕建立起来的天然免疫活性化模式、细菌感染模式和肝病模式等在医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异烟肼(INH)作为当前不可替代的一线抗结核临床药物,其药物损害作用一直困扰着当前医学界。一直以来,人们使用哺乳动物作为研究INH的肝损伤模型,但是尚有诸多问题急需解决。为了探究建立家蚕作为药物筛选和毒性评价模型的可行性,本文采用家蚕作为实验动物探讨了INH作用后急性毒性的评价、谷胱甘肽代谢及GST活性变化、转氨酶活性变化及脂肪体差异基因表达情况等。主要获得了以下结果:1.用家蚕品种大造5龄第3天幼虫经口灌喂若干剂量梯度的异烟肼。结果表明:家蚕幼虫对INH的急性毒性反应明显,呈现多种中毒症状;且雌性家蚕幼虫对INH的毒性耐受能力比雄性家蚕较差,即毒性敏感度较高;雌雄家蚕对异烟肼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有差异,家蚕雌雄个体对外源药物的抗药性都有较大差异。2.以剂量为2000mg/kg的抗结核模式药物异烟肼处理家蚕5龄第3天幼虫,检测家蚕中肠、血淋巴和脂肪体的抗氧化解毒相关代谢的变化。结果表明:家蚕取食异烟肼后,雌雄家蚕各组织中谷胱甘肽代谢及还原型与氧化型谷胱甘肽比值有规律性变化,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的变化反映家蚕解毒能力的差异。GST活性雄蚕高于雌蚕,脂肪体高于中肠。家蚕取食异烟肼后,引起了各组织谷胱甘肽氧化还原状态的改变和酶活性的变化,脂肪体起主要解毒代谢作用。3.比较了经口灌喂异烟肼后家蚕血淋巴组织GPT及GOP活性的变化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INH可以使家蚕脂肪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毒害作用,脂肪体等组织细胞的损伤可以导致GPT和GOT释放至血淋巴中,从而检测出较高的GPT和GOT酶活性,雄性家蚕酶活的变化幅度比雌性家蚕低。通过对家蚕血淋巴组织的GPT和GOT活力的测定可以估计脂肪体等组织INH中毒的损伤程度。4.用数字基因表达谱(RNA-Seq)技术分别构建了家蚕雌性5龄3天幼虫取食INH前、后文库,对构建的家蚕对照组和试验组2个文库进行了Clean reads表达及分布分析、基因注释、基因表达量的确定、基因表达差异以及基因本体功能显着性富集分析等。结果表明:INH处理家蚕前后,脂肪体组织中有75个显着差异表达基因,44个差异基因上调,31个差异基因下调;GO功能聚类分析这些基因归于代谢和信号传导相关的生物学功能并参与类似的生理过程;KEGG Pathy分析表明异烟肼抗药性涉及到代谢、生物合成和信号传递、谷胱甘肽代谢和GPT和GOT基因调节路径等。这有助于对家蚕解毒相关基因以及探究基因网络调控机制。通过对INH药物作用家蚕幼虫的相关生理生化及数字基因表达谱的初步调查,为进一步研究家蚕对INH的分子解毒机制提供了参考。

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对动物肝损伤模型诊断价值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对动物肝损伤模型诊断价值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千日红提取物抗小鼠急性和慢性肝损伤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1.1 肝损伤概述
        1.2 急性肝损伤
        1.3 慢性肝损伤
    第二章 肝损伤与氧化应激和自噬
        2.1 肝损伤与氧化应激
        2.2 肝损伤与自噬
    第三章 药用植物千日红的研究进展
        3.1 千日红的主要成分
        3.2 千日红的药理作用
        3.3 千日红的应用与开发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千日红水提物对APAP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作用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千日红粗提物对CCl_4诱导的小鼠慢性肝损伤的作用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2)饲粮中不同水平的单宁对绵羊血液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我国饲料资源现状
    1.2 木本化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
        1.2.1 灌木资源的利用现状
        1.2.2 柠条的营养特性
    1.3 单宁的结构与特性
    1.4 单宁对动物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1.4.1 单宁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1.4.2 单宁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1.4.3 单宁对抗氧化信号通路的影响
    1.5 单宁对动物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1.5.1 单宁对动物机体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
        1.5.2 单宁对动物机体体液免疫的影响
        1.5.3 单宁对动物机体细胞免疫的影响
        1.5.4 单宁对动物机体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
        1.5.5 单宁对抗氧化和免疫信号通路的影响
    1.6 血清生化指标与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关系
    1.7 矿物元素与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关系
    1.8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9 论文技术路线
2 试验研究
    2.1 饲粮中不同水平单宁对绵羊血清生化指标和矿物元素含量的影响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1.3 讨论
        2.1.4 小结
    2.2 饲粮中不同水平单宁对绵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2.3 讨论
        2.2.4 小结
    2.3 饲粮中不同水平单宁对绵羊免疫功能的影响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结果与分析
        2.3.3 讨论
        2.3.4 小结
3 总体讨论与结论
    3.1 论文总体讨论
    3.2 论文总体结论
    3.3 论文创新点
    3.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3)植物乳杆菌抗氧化评价及抗氧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氧化应激及其应对策略
        1.1.1 氧化应激的产生
        1.1.2 氧化应激的危害
        1.1.3 氧化应激的应对策略
    1.2 乳酸菌抗氧化研究概述
        1.2.1 乳酸菌及其抗氧化
        1.2.2 乳酸菌抗氧化能力评价
        1.2.3 乳酸菌抗氧化机制研究
    1.3 立题意义与背景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乳酸菌抗氧化荟萃分析
    2.1 前言
    2.2 实验方法
        2.2.1 文献检索
        2.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2.2.3 数据提取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乳酸菌对血清氧化损伤影响的荟萃分析
        2.3.2 乳酸菌对肝脏氧化损伤影响的荟萃分析
        2.3.3 乳酸菌缓解氧化损伤荟萃分析的不足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植物乳杆菌抗氧化能力评价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乳酸菌抗氧化文献检索
        3.3.2 文献纳入标准
        3.3.3 数据提取与预处理
        3.3.4 乳酸菌体内体外抗氧化能力相关性分析
        3.3.5 乳酸菌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
        3.3.7 乳酸菌体内和体外抗氧化能力相关性验证
        3.3.8 植物乳杆菌抗氧化能力模糊综合评价
        3.3.9 植物乳杆菌对D-半乳糖氧化损伤小鼠的缓解作用
        3.3.10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乳酸菌抗氧化体内体外指标相关性分析
        3.4.2 乳酸菌体内体外抗氧化相关性验证
        3.4.3 植物乳杆菌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
        3.4.4 植物乳杆菌抗氧化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3.4.5 植物乳杆菌对D-半乳糖诱导氧化损伤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植物乳杆菌体内抗氧化作用及机制初探
    4.1 背景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植物乳杆菌对D-半乳糖诱导氧化损伤的缓解作用
        4.3.2 肝脏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4.3.3 小鼠抗氧化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4.3.4 小鼠肠道菌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4.3.5 数据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植物乳杆菌对D-半乳糖诱导氧化损伤的影响
        4.4.2 Q-PCR定量抗氧化相关基因结果
        4.4.3 植物乳杆菌对粪便菌群结构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过氧化氢胁迫下植物乳杆菌代谢组学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试剂
        5.2.2 仪器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植物乳杆菌的培养
        5.3.2 植物乳杆菌过氧化氢胁迫处理
        5.3.3 植物乳杆菌代谢物质分析
        5.3.4 代谢组学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植物乳杆菌在含有过氧化氢的MRS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5.4.2 过氧化氢胁迫对植物乳杆菌代谢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Ⅱ 荟萃分析中所使用的原始抗氧化数据
附录Ⅲ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相关数据
附录Ⅳ 小鼠粪便微生物测序OTU列表(部分)
附录Ⅴ 植物乳杆菌代谢物特征离子碎片(部分)

(4)昆仑雪菊多酚提取物对D-GalN/LPS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昆仑雪菊
        1.1.1 昆仑雪菊概述
        1.1.2 昆仑雪菊化学成分
        1.1.3 昆仑雪菊生理活性
    1.2 植物多酚与肝损伤
        1.2.1 植物多酚概述
        1.2.2 肝损伤概述
        1.2.3 植物多酚与肝损伤
    1.3 课题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昆仑雪菊多酚组分鉴定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昆仑雪菊基本营养成分测定
        2.2.2 昆仑雪菊氨基酸组成分析
        2.2.3 昆仑雪菊多酚提取
        2.2.4 昆仑雪菊多酚含量测定
        2.2.5 昆仑雪菊多酚组分鉴定
        2.2.6 昆仑雪菊多酚抗氧化活性测定
        2.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昆仑雪菊基本营养成分
        2.3.2 昆仑雪菊氨基酸组成
        2.3.3 昆仑雪菊多酚含量
        2.3.4 昆仑雪菊多酚组分鉴定
        2.3.5 昆仑雪菊多酚抗氧化活性
    2.4 本章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昆仑雪菊多酚提取物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小鼠分组与饲养
        3.2.2 小鼠脏器指数测定
        3.2.3 小鼠肝脏组织形态观察
        3.2.4 小鼠血清指标测定
        3.2.5 小鼠肝脏指标测定
        3.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小鼠生长情况观察
        3.3.2 小鼠脏器指数变化
        3.3.3 昆仑雪菊多酚提取物对小鼠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3.3.4 昆仑雪菊多酚提取物对小鼠血清指标的影响
        3.3.5 昆仑雪菊多酚提取物对小鼠肝脏指标的影响
    3.4 本章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昆仑雪菊多酚提取物保护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实时荧光定量PCR
        4.2.2 蛋白免疫印迹
        4.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昆仑雪菊多酚提取物对Nrf2 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4.3.2 昆仑雪菊多酚提取物对PPARα 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4.3.3 昆仑雪菊多酚提取物对PPARγ 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4.4 本章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丁香叶黄酮的提取及其对小鼠药物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APAP诱导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
        1.1.1 APAP概述
        1.1.2 APAP致病机制的研究
        1.1.3 APAP诱导肝损伤模型中标记物的研究
    1.2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A1
        1.2.1 GSTA1的功能
        1.2.2 GSTA1在肝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1.3 丁香叶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1.3.1 丁香中的化学成分研究
        1.3.2 丁香的药理作用研究
    1.4 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1.4.1 黄酮类成分的提取方法
        1.4.2 黄酮类药理作用的研究
        1.4.3 黄酮保肝作用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药品与试剂
        2.1.4 主要溶液的配制和药品处理
    2.2 试验方法
        2.2.1 丁香叶有效保肝成分的筛选
        2.2.2 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
        2.2.3 单因素实验提取丁香叶黄酮
        2.2.4 正交设计法优化丁香叶黄酮的提取工艺
        2.2.5 丁香叶黄酮对APAP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2.2.6 肝脏组织切片的制作
        2.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丁香叶有效保肝成分筛选结果
    3.2 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
    3.3 方法学试验结果
        3.3.1 精密度试验结果
        3.3.2 重复性试验结果
        3.3.3 稳定性试验结果
        3.3.4 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
    3.4 单因素提取丁香叶总黄酮
        3.4.1 乙醇浓度对总黄酮得率影响
        3.4.2 料液比对总黄酮得率影响
        3.4.3 提取时间对总黄酮得率影响
        3.4.4 提取次数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3.5 正交设计法优化丁香叶黄酮的提取工艺
    3.6 丁香叶黄酮对APAP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3.6.1 对小鼠血清ALT、AST活性的影响
        3.6.2 对小鼠肝组织指中各种指标的影响
        3.6.3 对小鼠肝组织中GSTA1的影响
    3.7 肝损伤小鼠肝组织切片的观察
4 讨论
    4.1 丁香叶有效保肝成分的筛选
    4.2 正交设计法提取丁香叶黄酮
    4.3 APAP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
    4.4 丁香叶黄酮对APAP所致急性肝损伤模型的保护效果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褪黑素保护高剂量EGCG引起的小鼠肝毒性及其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EGCG
        1.1.1 EGCG是植物化学物质
        1.1.2 EGCG的结构与化学特性
        1.1.3 EGCG的吸收和代谢
        1.1.4 EGCG的健康效应和机制
        1.1.5 EGCG的促氧化作用
        1.1.6 EGCG的毒性
        1.1.7 EGCG的毒理
        1.1.8 EGCG活性与毒性的关系
        1.1.9 研究EGCG毒理的意义
    1.2 抗氧化酶
    1.3 Nrf2的功能与其下游蛋白
        1.3.1 Nrf2信号途径的功能
        1.3.2 Nrf2的调节
        1.3.3 EGCG诱导Nrf2下游基因表达
        1.3.4 谷胱甘肽
        1.3.5 Ⅱ相脱毒酶
        1.3.6 硫氧还蛋白系统
    1.4 含硒蛋白生物合成
    1.5 褪黑素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剂量EGCG的分子毒理机制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2 实验动物
        2.2.3 动物处理和试验设计
    2.3 实验方法
        2.3.1 样品采集和制备
        2.3.2 Bradford法测定肝匀浆中总蛋白含量
        2.3.3 测定过氧化氢酶(CAT)活力
        2.3.4 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
        2.3.5 测定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力
        2.3.6 测定谷胱甘肽(GSH)水平
        2.3.7 测定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力
        2.3.8 测定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 R)活力
        2.3.9 测定硫氧还蛋白(Trx)活力
        2.3.10 测定血清中丙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力
        2.3.11 测定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活力
        2.3.12 血清IL-6 水平检测
        2.3.13 血清 4-HNE水平检测
        2.3.14 组织总RNA提取
        2.3.15 一步法反转录PCR(RT-PCR)
        2.3.16 实时定量PCR(qPCR)
        2.3.17 细胞核质分离
        2.3.18 免疫蛋白印迹总蛋白的提取
        2.3.19 BCA法测定肝蛋白裂解液中总蛋白含量
        2.3.20 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
        2.3.21 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亚急性毒性剂量EGCG引起肝毒性
        2.4.2 亚急性毒性剂量EGCG抑制肝抗氧化酶活力
        2.4.3 亚急性毒性剂量EGCG抑制肝抗氧化酶生物合成
        2.4.4 亚急性毒性剂量EGCG趋势Nrf2入核
        2.4.5 亚急性毒性剂量EGCG诱导肝Nrf2下游基因表达
        2.4.6 急性毒性剂量EGCG引起肝毒性
        2.4.7 急性毒性剂量EGCG抑制肝抗氧化酶活力
        2.4.8 急性毒性剂量EGCG抑制肝抗氧化酶生物合成
        2.4.9 急性毒性剂量EGCG抑制肝Nrf2蛋白核表达
        2.4.10 急性毒性剂量EGCG抑制肝Nrf2下游基因表达
        2.4.11 急性毒性剂量EGCG对TrxR系统的影响
        2.4.12 药理剂量EGCG对肝抗氧化酶和Nrf2途径的影响
        2.4.13 褪黑素调节药理剂量EGCG诱导肝Nrf2下游基因表达
        2.4.14 口服亚急毒性剂量EGCG对肝抗氧化酶和Nrf2途径的影响
        2.4.15 口服急毒性剂量EGCG对肝抗氧化酶和Nrf2信号途径的影响
    2.5 讨论
第三章 褪黑素减轻EGCG毒性的分子机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3.2.2 实验动物
        3.2.3 动物处理和试验设计
    3.3 实验方法
        3.3.1 样品采集和制备
        3.3.2 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学前处理及观察与分析
        3.3.3 H&E染色法
        3.3.4 其他实验方法
        3.3.5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褪黑素改善EGCG毒性模型小鼠生存率
        3.4.2 褪黑素保护EGCG急性毒性模型引起的肝中毒
        3.4.3 褪黑素消除EGCG急性毒性模型炎症及氧化逆境水平
        3.4.4 褪黑素调节EGCG急性毒性模型肝Nrf2下游基因表达
        3.4.5 褪黑素调节EGCG急性毒性模型肝Nrf2蛋白核质分布
        3.4.6 褪黑素诱导肝TrxR1和HO1蛋白表达
        3.4.7 褪黑素保护EGCG亚急性毒性模型引起的肝毒性
        3.4.8 褪黑素消除EGCG亚急性毒性模型炎症及氧化逆境水平
        3.4.9 褪黑素调节EGCG亚急性毒性模型肝Nrf2下游基因
        3.4.10 褪黑素不干扰EGCG调节糖脂代谢基因的作用
    3.5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主要的研究结论
    创新之处和意义
    展望
致谢
个人简介
成果清单

(7)蜂王浆干预CCl4诱导的肝损伤大鼠模型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简表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肝损伤实验模型研究概况
        1.1.1 肝损伤的概述
        1.1.2 四氯化碳肝损伤实验模型
    1.2 蜂王浆保肝作用研究进展
        1.2.1 蜂王浆对化学药品诱发的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1.2.2 蜂王浆对药物诱发的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1.2.3 蜂王浆对重金属诱发的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1.2.4 蜂王浆对其他方法诱发的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1.3 蛋白质组学研究概述
        1.3.1 蛋白质组学技术
        1.3.2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肝损伤研究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药品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方法
        2.2.1 实验动物分组及模型的建立
        2.2.2 样品的采集
        2.2.3 大鼠肝脏指数的测定
        2.2.4 肝脏匀浆中蛋白含量的测定
        2.2.5 实验血清指标、肝脏匀浆中指标的测定
        2.2.6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2.2.7 差异蛋白实验常用溶液的配制
        2.2.8 肝脏蛋白样品的制备
        2.2.9 肝脏蛋白样品浓度的测定
        2.2.10 双向电泳
        2.2.11 凝胶固定、染色、脱色以及扫描
        2.2.12 图像分析
        2.2.13 质谱鉴定
        2.2.14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CCl_4诱导大鼠肝损伤模型的建立研究
        3.1.1 CCl_4对各模型大鼠的生长状况的影响
        3.1.2 CCl_4对各模型大鼠血清中AST活性的影响
        3.1.3 CCl_4对各模型大鼠血清中ALT活性的影响
    3.2 蜂王浆对CCl_4诱导的大鼠肝损伤模型的干预作用
        3.2.1 肝脏匀浆中蛋白含量的标准曲线
        3.2.2 蜂王浆对肝损伤大鼠模型中肝脏指数的影响
        3.2.3 蜂王浆对肝损伤大鼠血清中AST活性的影响
        3.2.4 蜂王浆对肝损伤大鼠血清中ALT活性的影响
        3.2.5 蜂王浆对肝损伤大鼠血清中ALP活性的影响
        3.2.6 蜂王浆对大鼠机体MDA含量的影响
        3.2.7 蜂王浆对肝损伤大鼠肝脏的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
    3.3 蜂王浆干预CCl_4诱导的大鼠肝损伤模型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3.3.1 蛋白定量
        3.3.2 肝脏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的研究
        3.3.3 2-DE凝胶分析结果
        3.3.4 质谱鉴定
4 讨论
    4.1 CCl_4诱导的大鼠肝损伤模型的建立研究
    4.2 蜂王浆对CCl_4诱导的大鼠肝损伤模型的干预作用研究
    4.3 蛋白质组的相关研究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小鼠酒精性肝细胞损伤中GSTA1分析及龙葵保肝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酒精性肝损伤
        1.1.1 酒精性肝损伤易感因素
        1.1.2 酒精性肝损伤作用机制
    1.2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A1研究进展
        1.2.1 GSTs概述
        1.2.2 GSTA1一般特性
    1.3 原代肝细胞模型研究进展
        1.3.1 原代肝细胞分离
        1.3.2 常用的原代肝细胞培养方式
        1.3.3 原代肝细胞应用
    1.4 龙葵概述
        1.4.1 龙葵的化学成分
        1.4.2 龙葵的药理作用
        1.4.3 龙葵的毒理作用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主要溶液配制
    2.2 方法
        2.2.1 小鼠原代肝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2.2.2 酒精诱导小鼠原代肝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
        2.2.3 龙葵对酒精诱导的原代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2.2.4 龙葵对酒精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2.2.5 数据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鼠原代肝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3.1.1 小鼠原代肝细胞数量和活率
        3.1.2 小鼠原代肝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3.2 酒精诱导小鼠原代肝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
        3.2.1 最佳损伤浓度试验
        3.2.2 最佳损伤时间试验
        3.2.3 肝细胞培养上清GSTA1量效和时效变化
    3.3 龙葵对酒精诱导的原代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3.4 龙葵对酒精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4 讨论
    4.1 原代小鼠肝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4.2 酒精诱导小鼠原代肝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
    4.3 GSTA1量效和时效变化及意义
    4.4 龙葵对酒精诱导的原代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4.5 龙葵对酒精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中药混合液对麻黄素孕鼠及仔鼠肝脏相关活性物质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引言
    1 麻黄素和苯丙胺类兴奋剂的研究进展
        1.1 麻黄素和苯丙胺类兴奋剂简介
        1.2 麻黄素和苯丙胺类兴奋剂的发展现状
        1.3 麻黄素的合成
        1.4 麻黄素及苯丙胺类兴奋剂的代谢
        1.5 麻黄素和苯丙胺类兴奋剂的药理学作用
        1.6 麻黄素和苯丙胺类兴奋剂的病理学作用
        1.6.1 麻黄素和苯丙胺类兴奋剂对肝脏的影响
        1.6.2 麻黄素及苯丙胺类兴奋剂对其他脏器危害的研究
    2 中草药对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3 TGF-β超家族分子结构及信号转导
        3.1 TGF-β分子结构
        3.2 TGF-β/Smads 信号通路的转导
        3.3 TGF-β1 的生理功能
    4 原癌基因 c-fos
        4.1 即刻早期反应基因(IEGs)
        4.2 c-fos 的分子结构
        4.3 c-fos 基因的功能
    5 活性氧在细胞凋亡中的研究概况
        5.1 活性氧的简介
        5.2 活性氧与相关凋亡因子的关系
        5.2.1 活性氧与转录因子 AP-1
        5.2.2 活性氧与 TGF-β
    6 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作用
        6.1 自由基简介
        6.2 脂质过氧化作用与疾病关系
        6.3 自由基对核酸、蛋白质、糖类的损伤
        6.4 肝脏解毒的机制
    7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部分 中药混合液对麻黄素孕鼠及仔鼠行为、体重、肝重的影响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1.1 实验药品及仪器
        1.2 实验动物及给药处理
        1.3 行为学观察
        1.4 肝脏重量和体重检测
        1.5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中药混合液对麻黄素孕鼠及仔鼠行为的影响
        2.2 中药混合液对麻黄素孕鼠及仔鼠体重的影响
        2.3 中药混合液对麻黄素孕鼠及仔鼠肝重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部分 中药混合液对麻黄素孕鼠及仔鼠肝脏 T-AOC、GST 活性及 MDA 含量的影响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1.1 实验药品及仪器
        1.2 实验动物及给药处理
        1.3 酶活性测定
        1.3.1 考马斯亮蓝蛋白的测定
        1.3.2 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1.3.3 谷胱甘肽-S 转移酶的测定
        1.3.4 丙二醛的测定
        1.4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中药混合液对麻黄素孕鼠肝脏 T-AOC、GST 活性及 MDA 含量的影响
        2.1.1 孕鼠总抗氧化能力的变化
        2.1.2 孕鼠谷胱甘肽-S 转移酶的变化
        2.1.3 孕鼠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2.2 中药混合液对麻黄素仔鼠 T-AOC、GST 活性及 MDA 含量的影响
        2.2.1 仔鼠总抗氧化能力的变化
        2.2.2 仔鼠谷胱甘肽-S 转移酶的变化
        2.2.3 仔鼠丙二醛的变化
    3 讨论
第四部分 中药混合液对麻黄素孕鼠及仔鼠肝脏组织结构和 TGF-β_1、c-Fos 蛋白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1.1 实验药品
        1.2 实验动物及给药处理
        1.3 光镜观察
        1.4 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1.5 体视学观察
        1.6 图像分析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中药混合液对麻黄素孕鼠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2.2 中药混合液对麻黄素仔鼠肝脏组织结构及 TGF-β_1、c-Fos 蛋白的影响
        2.2.1 中药混合液对麻黄素仔鼠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2.2.2 中药混合液对麻黄素仔鼠肝脏 TGF-β_1表达的影响
        2.2.3 中药混合液对麻黄素仔鼠肝脏 c-Fos 蛋白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3.1 中药混合液对麻黄素孕鼠及仔鼠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3.2 中药混合液对麻黄素仔鼠肝脏 TGF-β_1表达的影响
        3.3 中药混合液对麻黄素仔鼠肝脏 c-Fos 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抗结核药物异烟肼(INH)引起家蚕氧化损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家蚕作为模式生物在人类疾病与医药研究中的研究
    2 外源化学物急性毒性评价与替代法研究
    3 抗结核模式药物异烟肼及其作用机制
    4 药物损伤的有关生化评价指标
    5 基于 RNA-Seq 的转录组学研究
    6 展望
第二章 异烟肼对家蚕的急性毒性和安全性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经口灌喂异烟肼对家蚕谷胱甘肽氧化还原循环状态及谷胱甘肽 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第一节 经口灌喂异烟肼对家蚕谷胱甘肽氧化还原循环状态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经口灌喂异烟肼对家蚕谷胱甘肽 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本章讨论
第四章 INH 对家蚕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INH 处理家蚕的 RNA-Seq 测序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六章 总结
    1. 雌性家蚕幼虫对 INH 的毒性耐受能力比雄性家蚕较差,即毒性敏感度较高
    2. 经口灌喂异烟肼改变家蚕谷胱甘肽氧化还原循环状态及谷胱甘肽 S-转移酶活性
    3. INH 对家蚕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4. 基于 RNA-Seq 测序分析技术检测到差异显着的基因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专利
参加课题
附录
致谢

四、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对动物肝损伤模型诊断价值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千日红提取物抗小鼠急性和慢性肝损伤的作用研究[D]. 覃海燕. 吉林大学, 2021(01)
  • [2]饲粮中不同水平的单宁对绵羊血液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D]. 解涌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3]植物乳杆菌抗氧化评价及抗氧化机制研究[D]. 赵吉春. 江南大学, 2018(12)
  • [4]昆仑雪菊多酚提取物对D-GalN/LPS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李谣. 西南大学, 2017(02)
  • [5]丁香叶黄酮的提取及其对小鼠药物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D]. 赵常伟.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2)
  • [6]褪黑素保护高剂量EGCG引起的小鼠肝毒性及其分子机制[D]. 王东旭. 安徽农业大学, 2015(02)
  • [7]蜂王浆干预CCl4诱导的肝损伤大鼠模型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 罗亚娟.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 [8]小鼠酒精性肝细胞损伤中GSTA1分析及龙葵保肝作用研究[D]. 韩晴. 东北农业大学, 2014(01)
  • [9]中药混合液对麻黄素孕鼠及仔鼠肝脏相关活性物质表达的影响[D]. 安晶晶. 西北师范大学, 2013(07)
  • [10]抗结核药物异烟肼(INH)引起家蚕氧化损伤的机制研究[D]. 魏广兵. 苏州大学, 2013(11)

标签:;  ;  ;  ;  ;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在肝损伤动物模型中的诊断价值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