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人工扦插种植技术

甘草人工扦插种植技术

一、甘草人工扦插种植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韩军伟[1](2021)在《甘薯裸苗自动有序分苗装置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内甘薯移栽以裸苗栽插为主,一般采用人工移栽和半自动化机械移栽方式。半自动化机械移栽虽然能提高移栽速度,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但由于采用两人一行人工分苗送苗,与手工移栽作业相比,增加了用工量,单行作业时移栽效率提升有限,三行以上同时作业,移栽效率才有较大提高,但又不适应我国甘薯小地块、小户生产的特点。由于分苗技术的限制,全自动甘薯移栽机还没有出现。为此,在借鉴现有国内外分苗、取苗机械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设计了一款甘薯裸苗自动有序分苗装置,兼具取苗和投苗功能。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进行甘薯裸苗物理特性与力学性能的测验,分析计算试验结果,得到甘薯裸苗的长度均值为359.12mm、直径均值为4.01mm、剪切强度均值为1.09MPa、抗拉强度均值为3.74MPa、抗弯强度均值为17.58MPa、径向抗压强度均值为1.75MPa,并针对上述测量结果数据进行Shapiro-Wilk检验,各项目的测量数据均满足正态分布,为装置的设计与仿真提供参考。(2)提出甘薯裸苗自动有序分苗装置的设计方案,设计了具有分苗功能的苗箱与具有分取苗、投苗功能的机械手。运用ANSYS软件对皱褶状弹性隔板进行静力学分析,校验皱褶状弹性隔板的强度及变形,得到最优挤压力约为50N。利用MATLAB软件对苗夹进行设计与优化,确定了苗夹各零部件的最优尺寸。(3)通过研究自动控制系统控制结构以及控制时序逻辑关系,开发设计了一套基于三菱PLC和MCGS的人机交互式自动有序分苗装置控制系统,具有自动分苗、取苗、作业根数自动统计与参数调整等功能。控制系统通过对振动电机、双轴气缸、夹苗步进电机和投苗步进电机间运转进行协调控制,完成自动分苗、取苗、投苗作业。(4)通过ANSYS仿真软件对皱褶状弹性隔板进行有限元模态分析,得到隔板前六阶的固有频率和主振型,最低阶的模态频率为17.59Hz,最高阶模态频率为123.61Hz;为避免共振影响,再对皱褶状弹性隔板进行谐响应分析,得到振动器的激振力为120N,激振频率为14Hz时,较为合适。通过Hyper Mesh与Adams耦合,建立甘薯裸苗的分取苗模型,进行刚柔耦合仿真分析,夹苗处的得到最大弯曲应力为14.42MPa。(5)制造加工关键零部件,搭建自动有序分苗装置样机,以样机为基础进行了甘薯裸苗分取苗试验,探究苗箱倾斜角度,气缸工作压力和振动电机激振力对取苗成功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试验,建立试验因素与评价指标的数学模型,拟合出函数关系,分析交互作用对取苗成功率的影响规律,进而得到最优参数组合为倾斜角度35°、气缸工作压力0.3MPa、激振力120N。

李克杰[2](2020)在《广佛手中药材生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广佛手为芸香科植物佛手(Citrus medica L.var.sarcodactylis Swingle)的干燥果实,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燥湿化痰的功效。主产于两广地区,在广东具有悠久的种植和使用历史,在2016年列入《广东省岭南中药材保护条例》,是广东省重点发展保护的道地药材品种。本课题组前期调查发现广佛手在广东省几乎未见野生资源,人工种植资源也由于病害严重而大幅减少,仅在道地产区肇庆市、罗定市还存在较大规模种植,但由于种植技术、管理技术等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导致广佛手药材质量存在差异。本文从广佛手的种苗繁育、种苗分级、生态种植、采收加工、存储年限等方面对广佛手生产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结果如下:1.结合道地产区育苗实际情况,通过研究不同的扦插枝条长度、扦插枝条直径、不同浓度的IAA、NAA以及市售生根粉处理扦插枝条对其性状的影响,以其生根率、根长等为检测指标,结果表明:用扦插枝条长度为15 cm,直径0.5-1.0 cm,且扦插前用500 mg/L的IAA处理的苗木具有最佳的性状。2.采集广佛手道地产区肇庆市、罗定市7个规模化种植基地共计700株繁育一年的广佛手种苗,测定8个主要生长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合种苗实际生产情况,对广佛手种苗进行等级划分。最终根据株高、根系长、地径、叶片数4个指标把广佛手种苗分成3个等级,Ⅰ级种苗:株高≥134cm,根系长≥33 cm,叶片数≥94片,地径≥18 mm;Ⅱ级种苗:134 cm>株高≥69 cm,33 cm>根系长≥18 cm,94片>叶片数≥24片,18 mm>地径≥12 mm;Ⅲ级种苗:69 cm>株高≥30 cm,18 cm>根系长≥2 cm,24片>叶片数≥7片,12 mm>地径≥6mm。等级外苗属于不合格苗。3.为充分利用土地、空间资源,减少水肥和农药的使用,根据广佛手与广藿香、广金钱草、穿心莲生长期、采收期、生态位、需肥特点、药用部位的不同,提炼广佛手套种生态种植模式和技术,以广佛手根际土壤理化性质、有效态元素变化、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为指标,对其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广佛手套种广藿香、广金钱草、穿心莲对广佛手根际土壤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显着影响了土壤的pH和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镁、有效铜、铁、锌、锰、硼的含量,改变了土壤酶的活性,提高了有益菌的相对丰度,抑制了有害菌的增长,同时提高了广佛手田间的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为广佛手生态种植提供了一个实践模板。4.在广佛手采收期,选择不同的采收时间、不同的果实成熟度、不同的干燥方式处理广佛手,通过观察其饮片外观形态、含水量、及三种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发现在整个采收期所采收的广佛手以8月1日采收的黄果在40℃干燥条件下香叶木苷和橙皮苷的含量最高,分别为1.216 mg/g、2.291 mg/g;在7月1日采收的黄果在60℃干燥条件下其5,7-二甲氧基香豆素的含量最高,为1.684 mg/g。为广佛手有效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采收加工数据参考。5.研究了不同存储年限对广佛手中药材的品质的影响,以总多糖、总黄酮、三种主要成分(香叶木苷、橙皮苷、5,7-二甲基香豆素)的含量为检测指标,结果发现香叶木苷含量高低变化为:存储1年>存储3年>存储2年;同时橙皮苷的含量也存在显着差异,其高低顺序为存储3年>存储1年>存储2年;而存储2年和存储3年的广佛手的5,7-二甲氧基香豆素的含量并未存在显着差异,存储1年的广佛手中与另两组存在显着差异,且含量最高。总黄酮含量高低变化为:存储3年>存储2年>存储1年,总多糖含量变化为:存储1年>存储3年>存储2年。为广佛手的药材的保存时间及其药效价值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喻博文[3](2020)在《《花镜》内容探究》文中指出明末清初时期陈淏子所着《花镜》作为我国观赏园艺植物学诞生的标志,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书中不仅包含了对天干地支的研究、明清时期观赏植物的品种及其栽培方法、部分动物的介绍及饲养方法,还包括了对于庭院设计、花卉配置和盆花插花运用以及的理解。研究《花镜》,不仅可以了解明清时期花木的品种与传统庭院的设计趋势,而且明清时期植物的栽培技巧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也有一定借鉴意义。陈淏子在写作中以实践为核心,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植物的观察与栽培,并且虚心学习在前人关于农业种植方面的经验,经过时间的考验从而编纂出这部园艺大作。在书中,陈淏子主要阐述四个方面的知识:第一,根据花历进行占验及授时,确定天气情况以及植物栽培的逐月行事;第二,阐明观赏植物的培育和利用方法,共十八种,堪称全书精华;第三,介绍庭院陈设与搭配;第四,对各种植物、动物个体进行详细介绍。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论文第一部分分析了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详细介绍《花镜》一书的内容与结构。第三部分介绍书中核心——课花十八法。第四部分对《花镜》一书中关于观赏植物的园林设计的内容进行解读。第五部分阐述了《花镜》一书的史学价值以及对近当代的意义。

宋方帅[4](2020)在《盐胁迫对连钱草药效成分累积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连钱草药材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活血丹[Glechoma longituba(Nakai)Kupr.]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本研究以连钱草为实验材料,探究盐胁迫对连钱草药效成分累积的影响。本文选用不同浓度的日本园试营养液,对连钱草进行扦插培养,筛选最适生长的日本园试营养液浓度;采用不同浓度梯度Na2CO3进行盐胁迫处理,观察连钱草生长状况及生物量测定,检测连钱草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生理伤害指标以及连钱草多糖含量的变化,检测连钱草植株次生代谢产物熊果酸、齐墩果酸及总黄酮含量的变化,探究盐胁迫对连钱草药效成分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本园试营养液1在未稀释条件下最适连钱草的生长;连钱草在0.2%盐浓度下胁迫96 h后生物量会有一定的累积且仍能保持较高的含水量(85.17%),而0.6%及0.8%的高盐胁迫则不利于连钱草生物量的累积。在不同浓度Na2CO3的胁迫下,连钱草体内H2O2含量出现先降低再升高继而降低的趋势,与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正好相反;随着盐胁迫时间的延长,连钱草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eorbateperoxidase,APX)、CAT等活性上升迅速,但SOD活性波动较大,而APX活性较CK组相比,差异不显着,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及脯氨酸(Proline,Pro)含量也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基本呈上升趋势;连钱草多糖含量呈上升趋势,且各个盐浓度在胁迫48 h时达到最大值,说明Na2CO3胁迫48h时可以使连钱草多糖的累积达到最大值0.22%。检测连钱草次生代谢产物的结果表明:0.4%Na2CO3胁迫12 h时,熊果酸含量达到最高值0.23%,0.4%Na2CO3胁迫8 h时,齐墩果酸含量达到最高值0.032%;而连钱草总黄酮含量在盐胁迫后呈上升趋势且显着高于CK组,并在0.2%Na2CO3胁迫72 h后达到最大值为1.56%,说明低盐胁迫下,有利于连钱草总黄酮含量的累积。因此,适度的盐胁迫可以增加连钱草的产量;在盐胁迫下,连钱草植株的抗氧化系统会协同发生作用,并且随着盐胁程度的增加,连钱草的压力耐受程度也在逐渐增大;适度的盐胁迫可以增加连钱草多糖和次生代谢产物的累积。本研究采用盐胁迫提高连钱草的药效成分含量,对定向栽培优质连钱草药材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吴晓英[5](2019)在《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及推广》文中指出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是我国传统经济树种,是中国特色的食用辛香料和中药材之一,其具有生长快、结果丰、收益大、用途广,栽培管理简便,适应性强,根系发达,能保持水土等优点。但是目前花椒栽培技术还不够科学和规范,产量和质量参差不齐。花椒是喜温不耐寒、抗旱性较强、对土壤适应性强的强阳性植物,重庆地区地理环境较适宜种植,江津是重庆地区花椒主产区之一,栽培历史悠久。本论文依托江津区重庆盎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江津九叶青花椒为研究对象,优化了九叶青花椒的繁殖、移栽、施肥管理、修剪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总结了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并形成规程,探索了九叶青花椒规模种植技术的推广模式。试验结果表明,九叶青花椒种子在平均气温约25℃时,经过1%碱水浸泡2d搓洗脱脂处理后,用150 mg/L ABT1生根剂溶液浸泡2h的发芽率最高达到85.32±0.24%;在平均气温约15℃时,用150mg/L ABT1生根剂溶液浸泡2小时的成活率最高为51.22±0.32%。九叶青花椒苗移栽成活率均较高,但不同椒苗类型和土壤类型对成活率有一定影响,当营养袋苗移栽在红棕紫泥土上时,成活率最高达到95.83±0.91%,长势也更好。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对花椒的产量和质量都有影响,当每年平均施用尿素125g/株、过磷酸钙750g/株、硫酸钾300g/株时产量最高,比施肥前平均提高76.95%,平均折干率和出皮率也比未作施肥处理组高。九叶青花椒通过夏季主枝回缩和树枝修剪,在采摘效率和花椒产量上都有非常显着的提高效果,分别提高36.62%和245.89%,同时还能延长花椒树龄恢复树势。通过病虫害调查,规范种植的椒园病情指数最高仅为15.34±4.17%,低于农户粗放式管理的病情指数85.66±9.34%,夏季主枝回缩、冬季清园结合化学防治能大大减少九叶青花椒的病虫害。根据试验结果,形成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规程,结合生产实际,在江津区探索应用“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模式进行技术推广并总结经验。经过调查,江津区花椒产业发展面临规模优势逐渐减弱、花椒质量前景堪忧、产品开发停滞不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等4个严峻形势,提出了建议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人大“立规”提供执法依据、构建风险防范机制、全面落实加工要素保障、深入开展花椒基础性研究等5个发展建议。本文对九叶青花椒的高产高效种植有参考价值,为推动花椒集约化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

马慧[6](2019)在《库布齐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研究 ——以亿利资源为例》文中提出库布齐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推动生态建设经济化和经济建设生态化。论文采用调查研究法、案列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对库布齐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库布齐推广应用微创气流造林技术、螺旋钻孔造林技术、生态光伏技术、平茬复壮技术等技术支撑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发展资源优势显着,存在明显劣势,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阶段,但产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通过甘草产业、光伏产业、饲草料种植加工产业等措施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为农牧民提供就业岗位,市场化参与荒漠化治理,实现脱贫增收,社会效益显着。(2)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工程区流动沙地面积4619.59km2,固定和半固定沙地面积9066.94km2,甘草种植和封育围栏治理方式效果均优于人工造林和飞播种植。2006年至2016年高植被覆盖区受降水影响较明显,并且降水时间分布均匀年份高植被覆盖区较大,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区域呈逐年增大趋势;7月高植被覆盖区域在月平均气温在23℃以上的年份均在30%以下,在23℃以下年份与月降水量基本呈正相关;8、9月高植被覆盖区域与月降水量基本呈正相关;库布齐沙漠沙尘天气总体呈减少趋势。(3)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经济效益以灌木饲草料种植加工产业为案列分析可税后投资回报期(T)12.22年,总投资收益率(ROI)为14.1%,盈亏平衡点(BEP)70.61%,受销售收入影响大。

党梦娇[7](2019)在《光伏电站干扰下甘草产量及药材品质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项目以光伏电站不同位置(光伏电站中心区域电板下与电板间,光伏电站外缘区域电板下与电板间,无光伏电站区域)甘草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光伏电板对甘草生长、产量以及药材质量的影响,筛选出有利于甘草质量与高产的环境因素,为人工培育优质甘草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主要结论如下:(1)板下区域甘草地上部分发育及主根粗均好于板间区域,光伏电站中心区域甘草地上部分发育较好于光伏电站外缘区域。光伏电站外缘区域甘草主根粗发育较好于光伏电站中心区域。有光伏电站区域甘草植株生长整体较好于无光伏区域。(2)板下区域甘草光合作用及光合色素含量均高于板间区域。光伏电站外缘区域甘草光合作用及光合色素含量均高于光伏电站中心区域。有光伏电站区域甘草光合作用及光合色素含量整体较高于无光伏区域。(3)板间区域甘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保护酶活性均高于板下区域。光伏电站外缘区域甘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保护酶活性均高于光伏电站中心区域。无光伏电站区域甘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保护酶活性均高于有光伏区域。(4)板下区域甘草产量以及H甘草苷、甘草酸含量均高于板间区域。光伏电站外缘区域甘草产量以及甘草苷、甘草酸含量高于光伏电站中心区域。有光伏电站区域甘草产量整体较高于无光伏[区域。(5)经主成分综合评价,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品质综合顺序为:光伏电站外缘光伏板下>光伏电站外缘两排光伏板间>光伏电站中心两排光伏板间>无光伏区域>光伏电站中心光伏板F。经主成分分析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知光合作用对甘草质量影响较大,而渗透调节物质作用则对甘草质量影响较小。

蔡晓霖[8](2019)在《茶用菊‘福白菊’种苗繁育和关键栽培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菊花茶等保健饮品越发受欢迎,茶用菊生产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传统的栽培模式已无法满足其生产规模的扩大。本文选取茶用菊传统品种‘福白菊’为材料从种苗繁育潜力及优质苗源的筛选开始,比较了分株苗和其他3种不同种源繁育的扦插苗的生产差异,并设置7个不同时期的扦插苗、3种定植密度和15种不同的摘心方案,通过比较田间农艺性状、产量和干花功能性内含物含量,探索脱毒苗在高产上的潜力,并优选出适宜生产上应用的适宜定植密度、定植时期及高效的摘心方案。为茶用菊的高效高产栽培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春季在‘福白菊’越冬母株上可采10批穗条,在育苗季内可提供5批冷藏插穗和5批冷藏生根苗;随着采穗期的延后,插穗质量有变细弱的趋势、插穗的生根苗生根能力有增强的趋势;综合生根质量以及插穗保存率,生根苗和插穗的冷藏期限建议30天内,冷藏20天~30天对生根苗的生长及产量具有促进作用。2.4种不同种源所育‘福白菊’种苗为分株苗、采穗母株为普通扦插苗的种苗(记为扦插苗)、采穗母株为脱毒驯化而来的种苗(记为脱毒苗)、采穗母株为组培苗驯化而来的种苗(记为组培苗),4种种苗均6月9日定植,给予相同的摘心和田间管理措施,在现蕾期测量株高、冠幅、平均节间长、单叶鲜重,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在盛花期测量单株花数、单株产量,以及花朵总黄酮、绿原酸、木犀草甘,异绿原酸A的含量,比较4种种苗成株后的产量及鲜花的活性成分差异,探究脱毒处理对‘福白菊’生长、鲜花产量及干花品质的提升效果。结果发现4种不同种源种苗所长成的植株在生长指标间具有显着差异,其中脱毒苗的单叶鲜重、单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最高,植株相对分株苗更矮壮;且在总黄酮、绿原酸、木犀草甘3种活性成分上总体优于其他3种种苗,总黄酮含量分别比分株苗、扦插苗、组培苗高19.0%、28.8%、17.6%,绿原酸含量分别高7.2%、23.8%、7.7%,木犀草甘含量分别比扦插苗和组培苗高18.1%、7.0%,与分株苗无显着差异;在单株产量上脱毒苗比其他3种种苗高13.2%、20.0%、14.5%,且死亡率较低。因此利用脱毒苗生产,可获得优质高产目标。3.比较在7个不同时期和3种定植密度‘福白菊’扦插苗的生长和产量差异。另外对5月23日定植的‘福白菊’设置15种不同的摘心处理,其中1次摘心3个处理,2次摘心的6个处理,3次摘心的6个处理。在现蕾期测量株高、冠幅,在盛花期统计单株花数、单株产量,据此选出最佳的定植与摘心方案。试验发现:从第1至第4批随着定植期的延后,株高、冠幅和单株产量都呈现下降趋势,二代苗在相近的定植期内表现优于一代苗,7个定植期中5月下旬为‘福白菊’的最佳定植期。单畦单行的单株产量为最高的694.28g,但总体的亩产量较单畦双行低8.1%,而单畦三行虽然每亩有最多的植株数,但单株产量为最低的540g,亩产量较单畦双行低7.2%,无法达到高效高产的目标,因此在生产中推荐使用的定植密度为单畦双行。摘心可以增加‘福白菊’单株开花数量,三次摘心的作用优于两次摘心、两次摘心又优于一次摘心;在单株产量上,经过一、二、三次摘心的处理表现皆优于对照。“12-12”(即主茎留12片展开叶摘第一次心,侧枝留12片展开叶摘第二次心,以此类推)、“12-9-9”、“12-12-9”三个方案可以获得最高产量,综合省工和高产目标,推荐“12-12”方案为摘心最佳方案。

林辉[9](2017)在《芦竹种质资源、繁殖及其栽培食用菌研究》文中提出芦竹是适应性强、生物量大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作饲草、生物质能源、水保植物等,具有良好的综合利用价值。本文对收集的不同地区和国家的芦竹进行了遗传特性分析和农艺性状分析;研究了不同温度对芦竹腋芽萌发的影响;不同位置的腋芽对萌发、幼苗及根系生长影响;不同氮肥使用量对芦竹幼苗及根系活力影响等。在芦竹的综合利用方面,进行了利用芦竹作为主要原料栽培平菇、毛木耳的研究,并对其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和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收集来自非洲和我国不同地区的8个芦竹资源,分别对其rDNA的ITS序列进行扩增及测定,通过比较序列间遗传距离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分析结果表明Lz2、Lz 3、Lz4、Lz 5的亲缘关系较近,Lz8与花叶芦竹亲缘关系较近,其余2种均聚类为独立分枝,亲缘关系较远。2.选取相同场所同时种植的不同地区的芦竹材料,分别测量其株高、叶长、叶片数、叶宽、茎粗、茎节数、节间距、丛重、单株重等农艺性状。通过分析比较各个芦竹品种的农艺性状,探索不同地区芦竹的区别。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芦竹植株,在茎节数、分蘖、单株重、单丛重、光合参数、碳氮比等方面有显着差异,变异丰富,变异系数为14.55%~79.74%,其中单株重的变异系数最大,叶片数的变异系数最小。3.选取腋芽饱满的芦竹茎秆作为试验种茎,利用人工气候箱,设定不同的温度,研究分析不同温度条件下芦竹种茎的发芽率和以及Lz1的根系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温度对芦竹腋芽的萌发及根系生长有显着影响。不同地区的芦竹,其腋芽萌发率不同。25℃~30℃的条件下,Lz 1的发芽率为96.67%~98.67%,Lz3的发芽率为80%~82.67%。30℃时,生长60d的芦竹Lz1幼苗,根系总长为60.89cm,根表面积为1.86cm2,根尖数为775个。4.芦竹苗期肥力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每试验处理氮肥施用量分别为12g、15g、18g、21g,定期记录地上部分生长情况,并于2个月后,测定不同处理芦竹幼苗的根系活力。结果:不同的氮肥使用量,对芦竹幼苗的生物量及根系活力有显着的影响,随着氮肥使用量的增加,芦竹幼苗生物量及根系活力逐渐增加,但增加至一定程度后开始下降。根据幼苗生物量及根系活力,芦竹幼苗生长期最佳的氮肥使用量为375 kg/hm2。5.芦竹栽培平菇的研究表明,不同的培养基配方对平菇菌丝的生长速度有极显着的影响,其中以Lz2为主要原料的配方菌丝生长最佳。芦竹栽培平菇的最佳配方为:芦竹(Lz2)78%,麸皮15%,玉米粉5%,碳酸钙2%;芦竹栽培平菇与五节芒栽培平菇的生物转化率分别为89.72%和88.12%;芦竹栽培平菇的蛋白质为32.6%,氨基酸总量为24.29%,其中必需氨基酸占35.32%;通过CS与AAS分析,芦竹栽培平菇蛋白质的第一限制氨基酸为甲硫氨酸,氨基酸指数(EAAI)为0.82。通过统计分析,芦竹与五节芒栽培平菇在质量和产量方面无明显差异。6.芦竹栽培毛木耳的研究表明,不同培养基配方对毛木耳菌丝的生长速度有极显着的影响。芦竹栽培毛木耳的最佳配方为:芦竹(Lz 2)58%,芒萁20%,麸皮15%,玉米粉5%,石膏2%;生物转化率为112.83%;蛋白质为15.6%,氨基酸总量为11.77%(必需氨基酸占38.66%);通过CS与AAS分析,第一限制氨基酸为甲硫氨酸,氨基酸指数(EAAI)为0.87,为良好的蛋白源。通过统计分析,芦竹与五节芒栽培毛木耳在质量和产量方面无明显差异。

谷小红,郭宝林,田景,葛菲,潘俊倩,植汉成[10](2017)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药用植物生长发育和栽培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系统总结和介绍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药用植物生长发育及栽培各环节可以应用的方面及已有的应用概况,具体分为促进种子发芽、抑制枝芽生长、矮化植株、促进花芽分化、控制性别分化、防止落花落果、增强抗逆性、提高产量和品质等。本文还系统阐述了在药用植物中应用调节剂的安全问题,不仅包括产品安全和环境安全,还要关注品质安全,即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药用植物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如产生的药材品质变化。本文对药用植物中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建议:1)单纯以提高药用部位产量为目的而对该药用植物次生代谢成分,应禁止使用;2)积极开展调节剂对药用器官中次生代谢产物影响的研究,如用于打破药用植物种子休眠和调节繁殖器官生长,对药用器官的次生代谢没有直接影响,但也应考虑对后续产品中次生代谢的影响;3)推进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药用植物应用的登记。

二、甘草人工扦插种植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草人工扦插种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甘薯裸苗自动有序分苗装置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甘薯裸苗移栽机发展现状
        1.2.2 钵苗自动取苗技术研究现状
        1.2.3 裸苗自动分苗取苗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甘薯裸苗物理特性与力学性能测验
    2.1 甘薯裸苗物理特性测验
        2.1.1 几何尺寸
        2.1.2 密度
        2.1.3 含水率
    2.2 力学性能测定
        2.2.1 剪切试验
        2.2.2 压缩试验
        2.2.3 弯曲试验
        2.2.4 拉伸试验
        2.2.5 力学特性试验结果
    2.3 本章小结
3 甘薯裸苗自动有序分苗装置机械结构设计
    3.1 方案设计思路
    3.2 装置设计
        3.2.1 苗箱设计
        3.2.2 机械手设计
        3.2.3 工作原理
    3.3 关键零部件设计
        3.3.1 皱褶状弹性隔板设计
        3.3.2 苗夹设计
        3.3.3 电机选型与计算
        3.3.4 气缸选型与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自动有序分苗装置控制系统设计
    4.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1.1 硬件结构设计
        4.1.2 可编程控制器选型
        4.1.3 数据采集单元选型
        4.1.4 装备执行单元选型
        4.1.5 控制线路图
    4.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2.1 触摸屏设计
        4.2.2 控制流程分析
        4.2.3 编程软件
        4.2.4 主程序设计
        4.2.5 关键程序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甘薯裸苗自动有序分苗装置分取苗仿真
    5.1 皱褶状弹性隔板模态分析
        5.1.1 皱褶状弹性隔板网格划分
        5.1.2 皱褶状弹性隔板模态分析结果
        5.1.3 皱褶状弹性隔板谐响应分析
    5.2 基于Adams和 Hyper Mesh分取苗仿真
        5.2.1 确定几何模型及材料参数
        5.2.2 基于Hyper Mesh柔性体建模
        5.2.3 建立分取苗模型
        5.2.4 仿真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甘薯裸苗自动有序分苗装置分取苗试验
    6.1 试验装置与试验材料
        6.1.1 试验装置
        6.1.2 试验材料
    6.2 试验因素与评价指标
    6.3 响应面法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6.3.1 试验方案设计
        6.3.2 试验结果
        6.3.3 回归模型建立及显着性检验
        6.3.4 交互因素对评价指标的影响
    6.4 最佳参数组合验证试验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情况

(2)广佛手中药材生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研究
    1.2 中药材栽培、加工、存储现状研究
        1.2.1 种苗繁育技术研究
        1.2.2 种苗分级标准研究
        1.2.3 栽培技术研究
        1.2.4 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研究
        1.2.5 采收加工技术研究
        1.2.6 存储时间研究
    1.3 广佛手的研究进展
        1.3.1 本草考证
        1.3.2 栽培现状
        1.3.3 应用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广佛手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2.1 材料、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仪器与试剂
    2.2 研究区概况
    2.3 实验方法
        2.3.1 不同扦插长度处理
        2.3.2 不同直径处理
        2.3.3 生根剂及浓度处理
        2.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扦插长度对佛手生根状况的影响
        2.4.2 不同扦插枝条直径对佛手生根状况的影响
        2.4.3 不同生根剂及浓度处理对佛手生根状况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广佛手扦插苗种苗分级标准的初步研究
    3.1 材料、仪器与试剂
        3.1.1 实验材料
        3.1.2 仪器和试剂
    3.2 方法
        3.2.1 种苗的健康检查
        3.2.2 种苗质量测定指标与方法
        3.2.3 统计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种苗指标的测定结果
        3.3.2 种苗分级指标的确定
        3.3.3 广佛手种苗分级
    3.4 小结
第四章 广佛手生态种植技术的初步研究
    4.1 材料、仪器与试剂
        4.1.1 实验材料
        4.1.2 仪器与试剂
    4.2 研究区概况
    4.3 实验方法
        4.3.1 根际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4.3.2 根际土壤酶活性检测
        4.3.3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4.3.4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广佛手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4.4.2 广佛手根际土壤有效态元素分析
        4.4.3 广佛手根际土壤有效态元素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PCA分析
        4.4.4 广佛手根际土壤酶的变化
        4.4.5 广佛手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测序数据总结
        4.4.6 广佛手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测序数据分析
        4.4.7 不同套种模式下的产量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广佛手采收加工技术的研究
    5.1 材料、仪器与试剂
        5.1.1 药材
        5.1.2 仪器与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干燥时间及药材外观测定
        5.2.2 水分测定
        5.2.3 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广佛手的外观形态描述
        5.3.2 广佛手的含水量变化
        5.3.3 广佛手的化学成分含量(除水后)变化
    5.4 小结
第六章 不同存储年限广佛手的化学成分的变化
    6.1 材料、仪器与试剂
        6.1.1 药材
        6.1.2 仪器与试剂
    6.2 实验方法
        6.2.1 指纹图谱研究
        6.2.2 总黄酮含量测定
        6.2.3 总多糖含量测定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三种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
        6.3.2 指纹图谱分析及评价
        6.3.3 不同存储年限广佛手总黄酮含量分析
        6.3.4 不同存储年限广佛手总多糖含量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名称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花镜》内容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与评论
        (一)明清时期花卉栽培技术的背景文献
        (二)对《花镜》作者陈淏子研究的相关文献
        (三)对《花镜》内容进行分析的文献
    三、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特色
        (二)创新之处
    小结
    注释
第二章 《花镜》一书的作者及内容简介
    一、《花镜》作者陈淏子生平
    二、《花镜》一书的内容简介
        (一)养花与农历月令之间的关系
        (二)对花木栽培技术的介绍
        (三)对园林搭配的介绍
        (四)对各种植物、动物的介绍
    注释
第三章 《花镜》中花木栽培技术内容的整理与释读
    一、花木栽培前的准备阶段
        (一)辨花性情法
        (二)下种及期法
    二、花木栽培的生长阶段
        (一)浇灌得宜法
        (二)培壅可否法
        (三)治诸虫蠹法
        (四)枯树活树法
    三、花木栽培的优选阶段
        (一)接换神奇法
        (二)分栽有时法
        (三)扦插易生法
        (四)移花转垛法
        (五)整顿删科法
        (六)过贴巧合法
        (七)变花催花法
    四、花木收储阶段
        (一)收种贮子法
        (二)花香耐久法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花镜》观赏植物的造景手法与个体详解
    一、《花镜》中造景手法的整理与释读
        (一)种植位置法
        (二)养花插瓶法
        (三)种盆取景法
        (四)《花镜》中的园林设计思路
    二、《花镜》中观赏花木个体详解
        (一)花木类
        (二)藤蔓类
        (三)花草类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花镜》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一、《花镜》一书在农业学及植物学的历史地位
    二、《花镜》中体现的学术价值
        (一)生态学价值
        (二)博物学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盐胁迫对连钱草药效成分累积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连钱草的研究现状
        1.1.1 连钱草化学成分及含量测定研究
        1.1.2 连钱草药效成分药理作用研究
    1.2 连钱草栽培技术研究
        1.2.1 连钱草组培及栽培技术研究
        1.2.2 无土栽培技术研究
    1.3 盐胁迫研究现状
        1.3.1 盐胁迫对植物生长指标及生物量累积的影响
        1.3.2 盐胁迫对植物生理活性及药效成分累积的影响
        1.3.3 盐胁迫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1.4 选题背景及意义
2 连钱草无土栽培营养液的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仪器与设备
        2.2.4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3.1 不同浓度营养液对连钱草茎节扦插生长状况的影响
        2.3.2 不同浓度营养液对连钱草顶端扦插生长状况的影响
    2.4 讨论
    2.5 结论
3 盐胁迫对连钱草生长状况及生物量累积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仪器与设备
        3.2.4 方法
    3.3 结果
        3.3.1 不同浓度Na2CO3胁迫对连钱草生长状况的影响
        3.3.2 不同浓度Na2CO3胁迫对连钱草生物量累积的影响
    3.4 讨论
    3.5 结论
4 盐胁迫对连钱草生理活性物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处理及取样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试剂
        4.2.4 H_2O_2含量测定
        4.2.5 CAT活性测定
        4.2.6 SOD活性测定
        4.2.7 POD活性测定
        4.2.8 APX活性测定
        4.2.9 Pro含量测定
        4.2.10 MDA含量测定
        4.2.11 多糖含量测定
        4.2.12 总蛋白含量测定
        4.2.13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盐胁迫对连钱草H2O2含量的影响
        4.3.2 盐胁迫对连钱草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3.3 盐胁迫对连钱草植株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4.3.4 盐胁迫对连钱草植株MDA含量的影响
        4.3.5 盐胁迫对连钱草多糖累积的影响
    4.4 讨论
    4.5 结论
5 盐胁迫对连钱草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试剂
        5.2.4 方法
    5.3 结果
        5.3.1 熊果酸、齐墩果酸标准曲线
        5.3.2 盐胁迫对连钱草熊果酸、齐墩果酸含量的影响
        5.3.3 盐胁迫对连钱草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5.4 讨论
    5.5 结论
全文总结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5)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及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花椒的概述
        1.2.1 花椒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
        1.2.2 花椒的应用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我国花椒种植的现状
        1.3.2 花椒栽培技术研究现状
        1.3.3 拟解决问题与展望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2 九叶青花椒繁殖技术研究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青花椒繁殖技术
        2.2.1 种子育苗
        2.2.2 扦插育苗
    2.3 试验结果及讨论
        2.3.1 播种因素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2.3.2 扦插因素对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2.4 结论
3 九叶青花椒栽培管理技术研究
    3.1 椒苗移栽
        3.1.1 试验区域
        3.1.2 材料选择
        3.1.3 试验方案
        3.1.4 试验结果和讨论
        3.1.5 结论
    3.2 花椒的施肥管理
        3.2.1 试验区域
        3.2.2 材料选择
        3.2.3 试验设计
        3.2.4 结果及分析
        3.2.5 结论
    3.3 花椒的修剪管理
        3.3.1 调查区域
        3.3.2 样地选择
        3.3.3 调查方案设计
        3.3.4 结果与讨论
        3.3.5 结论
    3.4 花椒的病虫害调查
        3.4.1 调查区域
        3.4.2 样地选择
        3.4.3 调查方案
        3.4.4 结果与讨论
        3.4.5 结论与防治方案
4 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推广
    4.1 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规程
        4.1.1 九叶青花椒种植环境
        4.1.2 九叶青花椒繁殖技术
        4.1.3 九叶青花椒种苗移栽
        4.1.4 九叶青花椒的园间管理
        4.1.5 九叶青花椒的采收
    4.2 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的推广
        4.2.1 九叶青花椒推广模式探索
        4.2.2 九叶青花椒推广策略探索
        4.2.3 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推广模式总结分析
        4.2.4 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应用推广及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4.3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九叶青花椒栽培过程图片集
    附录2 :与九叶青花椒相关的江津区政府文件
    附录3 :江津区企业(家庭农场)九叶青花椒种植情况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6)库布齐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研究 ——以亿利资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内涵
        1.2.2 国外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实践
        1.2.3 国内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实践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势地貌
    2.3 气候特征
    2.4 土壤与植被
    2.5 社会经济概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数据资料说明
    3.3 技术路线
4 库布齐荒漠化治理技术类型及其产业现状
    4.1 种植技术
        4.1.1 微创气流种植技术
        4.1.2 节水容器种植技术
        4.1.3 风向数据造林技术
    4.2 甘草平移改土技术
    4.3 生态光伏技术
    4.4 平茬复壮技术
    4.5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现状
        4.5.1 甘草产业
        4.5.2 灌木饲草料产业
        4.5.3 生态光伏产业
5 库布齐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SWOT分析
    5.1 优势
    5.2 劣势
    5.3 机遇
    5.4 挑战
    5.5 构建库布齐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SWOT矩阵
6 库布齐荒漠化治理技术效益分析
    6.1 生态效益分析
        6.1.1 固沙阻流成效分析
        6.1.2 植被资源分析
        6.1.3 气候因子评价
    6.2 经济效益分析
        6.2.1 项目介绍
        6.2.2 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6.2.3 不确定性分析
        6.2.4 敏感性分析
    6.3 社会效益分析
        6.3.1 完善基础设施
        6.3.2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扶贫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光伏电站干扰下甘草产量及药材品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甘草研究概述
        1.2.2 药用甘草质量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与水文
        2.1.3 地形地貌
        2.1.4 土壤与植被
    2.2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2.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4 研究方法
        2.4.1 生长指标测定
        2.4.2 生理指标测定
    2.5 数据处理
3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生长发育变化研究
    3.1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株高变化
    3.2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主茎粗变化
    3.3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复叶数变化
    3.4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主根粗变化
4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生理特性影响研究
    4.1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光合生理变化研究
        4.1.1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净光合速率变化
        4.1.2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叶片气孔导度变化
        4.1.3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叶片蒸腾速率变化
        4.1.4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叶片胞间CO2浓度变化
        4.1.5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叶绿素a含量变化
        4.1.6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叶绿素b含量变化
    4.2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变化研究
        4.2.1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4.2.2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4.2.3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
    4.3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膜脂过氧化指标变化研究
        4.3.1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丙二醛含量变化
    4.4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保护酶活性变化研究
        4.4.1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变化
        4.4.2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光过氧化物酶(POD)含量变化
        4.4.3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光过氧化氢酶(CAT)含量变化
5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对甘草产量及品质研究
    5.1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对甘草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5.1.1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对甘草产量的影响
        5.1.2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对甘草药理活性影响
    5.2 甘草品质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5.2.1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5.2.2 甘草品质形成因素主成分分析
6 结论与讨论
    6.1 讨论
    6.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茶用菊‘福白菊’种苗繁育和关键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茶用菊的发展概况
    2 ‘福白菊’发展概况
        2.1 ‘福白菊’种植历史
        2.2 ‘福白菊’生物学特性
    3 菊花扦插繁殖及其所需条件
        3.1 菊花扦插繁殖
        3.2 菊花扦插所需条件
    4 菊花插穗的贮藏对扦插影响
    5 定植模式对菊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5.1 定植期对菊花生长和开花的影响
        5.2 定植密度对菊花生长和开花的影响
        5.3 摘心处理对菊花生长和开花的影响
    6 经脱毒处理的种苗对菊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不同批次‘福白菊’种苗生产表现的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和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
        1.3 测定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福白菊’种苗最大繁育系数
        2.2 不同批次插穗和生根苗规格的比较
        2.3 种苗的冷藏期限
        2.4 不同批次种苗栽培后生长状况及产量的比较
    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种源所育种苗对‘福白菊’生长、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
        1.3 测定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源所育‘福白菊’种苗田间生长性状
        2.2 不同种源所育种苗成株后花朵活性成分的比较
        2.3 不同种源所育种苗成株后鲜花产量的对比
    3 讨论
第四章 定植及摘心对‘福白菊’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
        1.4 测定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时期‘福白菊’扦插苗生长及产量的比较
        2.2 不同定植密度对‘福白菊’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3 不同摘心处理对‘福白菊’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全文结论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芦竹种质资源、繁殖及其栽培食用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芦竹种质资源研究与进展
        1.1 芦竹的种属及其分布
        1.2 芦竹的农艺性状
    2 芦竹繁殖的研究与进展
        2.1 芦竹的传统繁殖方式
        2.2 芦竹的组培快繁
        2.3 氮肥对芦竹苗期生长的影响
        2.4 温度对芦竹腋芽萌发的影响
    3 芦竹的利用与研究
        3.1 芦竹综合利用价值
        3.2 平菇的研究进展及利用价值
        3.3 毛木耳栽培及应用前景
    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芦竹种质资源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基因组DNA的提取
        1.3 序列扩增及测定
        1.4 芦竹品种序列比对及遗传距离分析
        1.5 芦竹品种系统发育树构建
    2 结果与分析
        2.1 PCR扩增产物检测
        2.2 序列分析
        2.3 遗传距离分析
        2.4 系统发育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芦竹不同品种农艺性状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芦竹农艺性状的测定
        1.4 芦竹碳氮比的测定
        1.5 芦竹主要营养成分测定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地区的芦竹主要农艺性状
        2.2 不同地区的芦竹光合参数比较
        2.3 芦竹主要营养成分分析研究
        2.4 不同地区芦竹碳氮比分析研究
    3 讨论
第四章 芦竹扦插繁殖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2 研究方法
        2.1 温度对芦竹发芽率的影响
        2.2 温度对芦竹根系生长的影响
        2.3 同一种茎不同位置腋芽对发芽的影响
        2.4 不同地区对芦竹腋芽生长的影响
        2.5 不同氮肥对芦竹苗期地上部分生长的影响
        2.6 不同氮肥对芦竹苗期地下部分生长的影响
        2.7 不同氮肥对芦竹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
        2.8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温度对芦竹发芽率的影响
        3.2 同一种茎不同腋芽对发芽率的影响
        3.3 不同地区的芦竹对发芽率的影响
        3.4 温度对芦竹根系生长的影响
        3.5 不同氮肥对芦竹苗期地上部分生长情况的影响
        3.6 不同氮肥对芦竹苗期地下部分生长情况的影响
        3.7 不同氮肥对芦竹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
    4 讨论
第五章 芦竹栽培平菇及其主要营养成分的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试验所用主要仪器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不同地区芦竹栽培平菇菌丝生长试验
        2.2 芦竹栽培平菇试验
        2.3 芦竹栽培平菇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2.4 芦竹栽培平菇子实体蛋白质营养评价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配方菌丝生长结果
        3.2 芦竹栽培平菇栽培试验结果
        3.3 芦竹栽培鲜平菇主要营养成分结果
        3.4 不同培养料的平菇子实体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3.5 芦竹栽培平菇子实体蛋白质营养评价
        3.6 芦竹栽培平菇子实体必需氨基酸指数
    4 讨论
        4.1 芦竹栽培平菇培养基配方筛选
        4.2 芦竹栽培平菇试验
        4.3 芦竹栽培平菇主要营养成分
第六章 芦竹栽培毛木耳及其主要营养成分的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试验所用主要仪器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芦竹栽培毛木耳菌丝生长试验
        2.2 芦竹栽培毛木耳试验
        2.3 芦竹栽培毛木耳主要成分分析
        2.4 毛木耳子实体蛋白质营养评价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配方菌丝生长结果
        3.2 芦竹栽培毛木耳栽培试验结果
        3.3 芦竹栽培鲜毛木耳主要成分分析结果
        3.4 不同培养料的毛木耳子实体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3.5 芦竹栽培毛木耳子实体蛋白质营养评价
        3.6 芦竹栽培毛木耳必需氨基酸指数
    4 讨论
        4.1 芦竹栽培毛木耳培养基配方筛选试验
        4.2 芦竹栽培毛木耳试验
        4.3 芦竹栽培毛木耳主要营养成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药用植物生长发育和栽培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生长调节剂分类
    1.1 植物生长促进剂
    1.2 植物生长抑制剂
    1.3 植物生长延缓剂
2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药用植物繁殖方面的应用
    2.1 破除种子休眠
    2.2 诱导无性繁殖器官生根
        2.2.1 扦插生根和生芽
        2.2.2 促进无性繁殖器官的休眠或打破休眠
    2.3 促进幼苗生长
        2.3.1 促进幼苗的伸长生长和径向生长
        2.3.2 培育矮壮秧苗
3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促进药用器官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应用
    3.1 调节地上部分生长发育
        3.1.1 延缓叶片衰老
        3.1.2 促进植物的伸长生长
    3.2 促进根部生长发育
    3.3 对花芽分化和开花数量的影响
    3.4 促进果实发育,提高座果率,疏果,季节未熟的果实催熟
4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药用植物中其他方面的应用
    4.1 调整花期,使父母本花期相遇
    4.2 控制性别分化
    4.3 提高抗逆性
        4.3.1 抗病
        4.3.2 抗寒
        4.3.3 抗高温
        4.3.4 抗旱
        4.3.5 耐盐碱
    4.4 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4.5 增加豆科作物生物固氮
    4.6 植株化学整形
    4.7 简化或免除整枝
    4.8 化学辅助收获
    4.9 剥皮再生技术
    4.1 0 利于贮藏
5 安全问题
    5.1 药用植物产品安全问题
    5.2 环境安全性问题
    5.3 药用植物品质安全性问题
6 药用植物生产中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现状和对策

四、甘草人工扦插种植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薯裸苗自动有序分苗装置设计与试验研究[D]. 韩军伟.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广佛手中药材生产技术研究[D]. 李克杰.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3]《花镜》内容探究[D]. 喻博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4]盐胁迫对连钱草药效成分累积影响的研究[D]. 宋方帅.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5]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及推广[D]. 吴晓英. 重庆三峡学院, 2019(07)
  • [6]库布齐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研究 ——以亿利资源为例[D]. 马慧.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7]光伏电站干扰下甘草产量及药材品质影响研究[D]. 党梦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
  • [8]茶用菊‘福白菊’种苗繁育和关键栽培技术研究[D]. 蔡晓霖.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9]芦竹种质资源、繁殖及其栽培食用菌研究[D]. 林辉.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5)
  • [10]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药用植物生长发育和栽培中的应用[J]. 谷小红,郭宝林,田景,葛菲,潘俊倩,植汉成. 中国现代中药, 2017(02)

标签:;  ;  ;  ;  ;  

甘草人工扦插种植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