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特快邮件过年提速

重庆特快邮件过年提速

一、重庆特快邮件新年提速(论文文献综述)

郭忠文[1](2020)在《重点语素的构词及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目前,随着语素教学法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关注语素选取的问题。杨晓黎(2018)选取了有利于教学的重点语素与核心语素,重点语素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严格的选取标准、确定的数量(228个),为开展语素教学提供了方便。然而,已选重点语素只是根据《等级大纲》和《等级划分》来选取,而以重点语素为基础选取的核心语素(95个)更是严格地按照规定标准来操作,它们都未对实际对外汉语教学语料或相关教材进行考察,所以重点语素的选取标准和核心语素的选取情况还有待探讨,同时,我们还需研究重点语素的教学应用情况。本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文章的选题意义、研究思路、方法和语料来源,并描述了前人关于语素构词和语素教学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为统计和分析重点语素在现代汉语中构词情况。这部分首先介绍了重点语素的选取和划分标准;其次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构建了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并选取构词能力强的重点语素进行构词分析。第三章为分析重点语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构词分布情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考察重点语素在《等级划分》中的构词与分布情况;其二是结合对外汉语教材分析重点语素在具体教材中的构词分布情况;其三是将重点语素在《等级划分》中的构词情况和在教材中的构词情况进行比对分析。其四是在比对分析基础上补充重点语素中的核心语素。我们对重点语素在《汉语教程》六册共计2522个词汇构词情况进行穷尽性考察,并构建语料库,在杨晓黎(2018)选取的95个核心语素基础上,根据重点语素在实际汉语教学中的构词能力,对核心语素进行了适当增补。第四章为研究重点语素的对外汉语教学与应用。包括初中高级班重点语素教学的开展策略、教材的编排建议等。结语是对本文的观点和建议进行总结,同时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

米华全[2](2020)在《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意识形态建设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也是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工作。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普及,网络已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自由竞争的主要空间。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更多机遇,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已经成为宣传思想工作迫切而重要的任务。高校处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事关根本、事关全局、事关长远,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关键之举。对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了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辨析了相关概念的内涵。然后,从历史发展和现实境遇两个维度切入,回顾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经验,分析了发展机遇和现实挑战。在此基础上,紧扣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实际,构建了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实现路径。按照以上的逻辑思路,本文运用概念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网络调查法、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对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基础、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对策举措等,进行了较为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提出了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一方面归纳了马克思主义者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观点,介绍了政治传播学、网络传播学、新媒体等相关理论。另一方面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内涵和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第二,厘清了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本文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发展历程划分为探索应对、蓬勃发展和全面推进三个阶段,并从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和目标导向等方面总结了工作经验。同时结合新时代背景,分析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机遇和挑战,着重分析了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三,确立了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宏观思路和微观策略。一是明确了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工作目标、理念遵循和基本原则。二是针对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存在的问题,从内容建设、阵地建设、队伍建设、方法创新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三是构建了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保障机制体系,主要包括责任落实、成效测评和考核激励机制,协同治理和运行监管机制,法律法规和技术保障机制等。在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和实践探讨的基础上,本文确立了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框架,形成了整体而非局部、系统而非零散的研究体系,希望能为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孙逸婷[3](2019)在《L市邮政公司包裹快递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由于世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国民经济的提高,使得国内外快递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年均业务量增幅达40%以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的邮政企业寄递类业务发展带来了挑战。在此情况下,一直强调以市场为导向、处于深化改革之中的中国邮政,其快递业务也悄然开启了重组大幕。新出台的《中国邮政包裹快递业务改革方案》将现行包裹快递业务产品进行了整合,并将以往的EMS经济快递以及国内小包、快递包裹三者综合为同一产品,即“快递包裹”,该业务所占市场份额不断增加。但如何在继续扩大市场份额的情况下,使得L市邮政公司的包裹快递业务扭亏为盈,令其规模与效益同步发展,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L市邮政公司的迅速发展。文章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对国内电商市场、快递市场环境进行分析,为L市邮政公司包裹快递业务作出目标市场的定位,并以此来修订L市邮政公司包裹快递业务发展的营销策略,针对这一策略列出实施计划。论文分为六个章节,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问题的提出,包括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的概况、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行业发展环境、L市邮政公司包裹快递业务市场环境的分析,包括对快递行业宏观环境进行PEST分析;对快递行业的行业结构运用波特五力模型进行分析;对邮政包裹快递的优劣势进行SWOT分析。第三部分为L市邮政公司包裹快递业务营销策略修订优化,分别从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等方面对L市邮政公司包裹快递的营销策略进行了修订。第四部分为L市邮政公司包裹快递营销策略的实施,分别从七个方面来确保邮政快递业务营销战略的顺利实现。本文希望通过L市邮政公司包裹快递业务营销策略的研究,加快该公司包裹快递业务改革的步伐,并希望为其他分公司以及私营快递企业业务改革研究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申建明[4](2015)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航班延误综合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航班延误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当前,在我国民航业的跨越发展过程中,空管体制、容量控制、软硬件设施环境等体制机制制约下民航业整体运行效率低下愈发凸显,公民素质参差不齐、航空知识宣传普及不到位、民航发展战略性理论研究缺失等因素,决定我国的航班延误问题不仅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而且还存在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和连接欧亚的国家门户枢纽机场,2012年6月运营以来,由于机场所处地理位置极端天气现象的客观存在和机场自身建设不完善,导致的大面积航班延误现象不断发生。其中的“霸机”、“占机”、冲击跑道甚至“诈机”事件,不仅加重了航班延误现象的发生,还给公共管理与社会安全带来巨大压力,给长水机场、昆明市乃至云南省相关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严重影响了长水机场和昆明市的良好声誉。本文从政府、机场、航空公司、自然因素和旅客五个方面分析导致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航班延误的原因,提出加速空管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制度机制建设、智能机场和航空大都市建设,优化机场运行,开展服务补救,加强对恶劣气象的应对,提升旅客素质等诸多对策,旨在实现对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航班延误现象的综合治理。

章建[5](2013)在《铁路与近代安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1912-1937)》文中研究指明作为近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力量,铁路自诞生之日起就显示出对于社会经济增长、社会风气演变等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同样,晚清末季铁路传入中国后,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铁路也担当了促进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角色。近代安徽是中国东南的重要省份,物产丰富,农产品等大宗物品的外销迫切需要有能沟通南北、连接口岸与广大腹地的便捷运输通道,这种对于近代交通方式的诉求成为了推动铁路发展的内在动力,促使铁路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自1912年津浦铁路首通,到20世纪30年代淮南铁路、江南铁路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在安徽初步形成了一个铁路运输网络。这一网络的形成,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社会中安徽交通格局仅以东西向的水运为主,而缺乏连通南北重要孔道的局面。在铁路以及水运等交通方式的共同努力之下,近代安徽的运输局面为之一新,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变迁步伐。具体而言,由于铁路的贯通和大量促进运输的政策的推行,首先使得广大铁路沿线地区以及接受铁路影响的“腹地”农村,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进而出现了连片的规模化经验模式,使得以小麦、水稻、茶叶、烟草等为代表的农作物在满足农民自我消费的同时,商品化趋势发展明显。其次,铁路的运营对于工业品由沿海输入内地、由城市输入农村建构了便捷的通道,在此影响下近代安徽的工业艰难起步,同时亦通过铁路运输的作用,拥有丰富煤、铁矿藏的安徽成为了近代中国最重要的煤炭、铁矿石供应基地之一,这一点在20世纪30年代时表现得最为突出。再次,在铁路运营的影响下,近代安徽的城市化步伐加快,不仅出现了火车带来的城市,而且铁路沿线城镇的近代化程度不断加深,与此同时,发轫于清代的安徽省会之“争”又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铁路成为了省会确立的必要条件。第四,铁路的建成,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间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风气的流变,正是通过铁路这一近代交通工具,架起了安徽腹地与口岸联系的桥梁,近代旅游业逐步萌发、近代城市生活方式开始起步,社会发展呈现出外向与开放的姿态。然而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种由于铁路的贯通而带来的进步,犹如星星之火,在积淀已深的传统社会中尚未形成燎原之势,就绝大多数人、特别是生活在乡村的众多人们而言,社会经济变迁对他们生活影响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对于铁路在近代社会中的革命作用要有充分而适度的估计。从某种程度上说,铁路的存在之于近代安徽的经济社会变迁,不仅是一种推动力量,更是一种促进变迁的必要条件,假以时日,必能产生类似“耦合”的充分效应,而这已被新中国成立后的事实所证明。

俞永植[6](2013)在《中韩新词语的对比研究(1994年-2010年)》文中认为中韩两国关于新词语的学术研究各具特点,近20年两国关于新词语研究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本文以中韩两国新词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为研究基础,借鉴前人和时贤的研究成果,通过汉语和韩语的分别研究和汉、韩跨语言对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从语言学和社会学角度出发,分别总结了截止到2010年的汉语和韩语新词语的词形词义特点,对比汉、韩语新词语在词汇学方面的异同点,并通过两国各时期时代特点的新词语的分析,探讨两国受到国际化时代的影响和人们的意识变化和发展。本文研究对象为到2010年的汉语新词语和韩语新词语。主要参考《最新中韩新造语辞典》、《现代汉语新词词典》、《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1978——2000》、《21世纪华语新词语词典》、《新词语词典》、《2008年汉语新词语》、《2009年汉语新词语》、《2010年汉语新词语》中的汉语新词语以及韩国国立国语院1994-2010年“新语”调查中的韩语新词语。本文主要通过汉、韩语新词语研究、汉、韩语新词语语言学的词形词义对比研究和汉、韩语新词语社会语言学的比照研究,采取定量研究与定性讨论相结合,微观调查研究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描述了汉、韩语新词语的特点,集中分析和总结了两国新词语词汇学及社会语言学方面的异同点。在汉语新词语的研究综述部分,分别总结了2001年、2005年、2009年、2010年汉语、韩语新词语特点。汉、韩语新词汇言学的对比研究方面,主要进行了词类特点、造词法特点、词义形态、产生渠道和生成途径四个方面的研究。(一)中韩两国新词语词类上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名词数量较多。(二)汉、韩语新词语在造词法上的特点如下:汉语新词语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韩语新词语分为“单一词”和“混种词(hybrid、复合词)①”。汉、韩语新词语大部分是已有词(素)的合成词,少有“完全新的词”,合成方式大部分相同,但因动宾顺序不同也存在不同点。汉、韩语新词语大致分为合成法生成的新词语和派生法生成的新词语。合成法生成的新词语中分为原形词根合成方式和变形词根合成方式。派生法生成的新词语分为接头派生(前缀)法和接尾派生(后缀)②法生成的新词语。合成法生成的新词语,原形词根合成方式中,汉、韩语新词语相同的合成结构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名词素的结合;形容词素和名词素的结合;动词素和动词素的结合;动词素和名词素的结合;名词素和动词素的结合;形容词素和动词素结合;名词素和形容词素结合。韩语新词语特有的合成结构包括:副词素和名词素的结合;不完全词根和名词的结合;副词素和补助用言结合;直接写出“连音”的合成词。汉语新词语特有的合成结构包括:形容词素和形容词素的结合;动词素和形容词素的结合。变形词根合成方式中,包括缩略方式和混合方式生成的新词语。缩略方式包括提取法、节略法和音节的缩略;合成方式包括接头派生法和接尾派生法。派生法生成新词语,接头派生法生成新词语包括:固有语接头派生词;汉字接头派生词;外来词接头词。接尾派生法生成新词语包括:固有语接尾词;汉字语接尾词;外来词接尾词。(接头词也可叫“前缀”,接尾词也可叫“后缀”)(三)汉、韩语新词语词义形态的对比研究主要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化和色彩的变化四个方面。(四)汉、韩语新词语产生渠道形式和生成途径研究汉、韩语新词语产生的渠道形式主要有:创造新词、旧词被赋予新义、外来词的介入、方言的引入和修辞法。本文主要从“借用”、“修辞造语”、“类推”对比分析汉、韩语新词语的生成途径。借用分为“外来词的借用”和“在同一语言系统内的借用”。修辞造语分为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和婉曲造语。类推包括反意的类推和类似的类推。在汉、韩语新词语社会语言学的比照研究部分,本文主要对近15年汉、韩语新词语的词义类别变化分析、社会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人们意识和外来词产生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从政治、社会、军事、通信、经济、科技、医学、娱乐、生活、文化、地理及其他12个词义类别,分别对2001年、2005年、2009年、2010年汉语、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汉语、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的异同点。(二)分析总结了中韩两国社会的变化发展,主要分析了各时期两国杨有时代特点的新词语。具体分析了80年代初期、1990年前期、2000年、2010年的中国主要社会变化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80年代后期、1990年、2000年、2010年韩国的主要社会变化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总结了只在中国使用的新词语、只在韩国使用的新词语、两国共同使用的新词语以及原来只在一个国家使用、但现在两国都通用的新词语和新词语族。(三)通过分析中韩两国外来词新词的使用现状,窥探了中韩人民对外意识的变化,比较了两国人民意识变化的不同之处。通过共同的新词语“酷”,总结了中韩两国人民的意识的变化发展原因,即新事物的流入、接受和新时代中国人民的意识变化;中国和韩国“新一代人”的人际关系变化;两国经济结构和生活节奏的变化,等等。

刘莹[7](2012)在《我国同城快递配送联盟形成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基于最后一公里配送联盟形成瓶颈与突破》文中提出我国快递行业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近20年面对顾客不断提高的物流需求标准以及物流、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快递发展,我国快递行业飞速发展。目前我国已有规模不等的快递公司上万家,但国内快递公司技术落后、效率较低,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服务需求,同城快递存在重复建设,使得快递物流总体效率低下。对于如何提高快递行业的运营效率,国家在《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计划》将其列入重点规划工程,即:做大做强快递物流业务,发展城市的统一配送,打破分割封锁,整合现有资源。目前我国学者对物流联盟的研究相对成熟,但对快递联盟的研究,尤其是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联盟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一些地区的快递行业已经开始积极探索联盟模式,如北京市星辰急便的“云快递”,上海市各快递公司联合构建的“快递物流超市”。综述我国快递联盟研究文献,发现学者们对快递联盟中同城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联盟形成的研究是比较少的,实证研究更少。本文从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理论就我国快递公司的同城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业务战略联盟的形成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国快递从业人员进行访谈和调查,以对我国物流企业间战略联盟的形成,快递行业中同城快递业务最后一公里配送联盟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了解,收集数据。本文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找出制约我国同城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联盟形成的瓶颈,并依据现实环境和借鉴发达国家快递业的经验对联盟瓶颈进行突破,以促进快递行业的健康、快速成长。全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战略联盟、物流联盟进行文献综述,研究联盟理论及实务的发展现状,对现有快递联盟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对于快递公司同城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联盟形成研究文献还是比较少的,更缺乏实证的研究文献。第二部分,运用战略联盟、物流联盟的理论,对我国快递公司同城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联盟的形成进行探索,提出同城快递最后一公里联盟的定义,并分析构建同城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联盟的优势。第三部分,分别从配送联盟的理论认知因素和快递从业人员对联盟实践反馈因素对同城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联盟意愿的形成因素进行研究。第四部分,采用访谈、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同城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联盟形成影响因素进行问卷统计验证与归纳,找出我国同城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联盟形成瓶颈。第五部分,通过实证分析,揭示同城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联盟瓶颈的本质,在借鉴国际快递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突破瓶颈约束的思路。第六部分,陈述本文研究局限及研究展望。同城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联盟的形成不仅需要理论的支持,还需要政府的扶持,法律法规的保证。由于快递行业当前所处的生存环境并不宽松,要形成联盟还需要各界的认可。我国学者对快递联盟的研究并不多见,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对我国快递公司的组织机构、管理监督机制等多层面的理论进行研究。

资坚[8](2011)在《湖南湘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软件市场营销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软件企业由于产品的科技含量高,在企业经营中存在重技术轻市场营销的现象。中小型软件企业更由于企业规模、财务能力和经营意识的限制,研究和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市场营销战略的公司很少,造成这些企业市场营销目标不明确,市场营销活动的开展盲目无序。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其对市场营销战略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以及没有掌握制定市场营销战略的科学方法。因此,研究中小软件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制订湘邮科技软件市场营销战略和策略的企业实践中,通过应用战略管理、市场营销战略理论、市场竞争战略理论、管理经济学等理论,运用PEST、SWOT、BCG矩阵、STP战略、4P等营销战略管理工具,从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和拥有的内部资源为切入点,总体上把握行业软件市场的发展状况、邮政行业需求现状和未来目标和国家软件产业政策,通过对邮政行业软件市场的市场细分和SWOT分析,找出行业和企业发展战略的关键成功因素,探讨行业发展趋势,发挥企业优势和机会,改进内部劣势和回避外部威胁。制订营销战略规划时,力求找到营销战略目标、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三者的动态平衡点,确定公司业务远景、使命和目标、战略定位、业务模式、战略选择,并从目标客户群、产品、品牌、区域、渠道、推广、服务策略等营销组合策略方面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帮助公司了解竞争环境,提高竞争能力,采取有效的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并进行相应的公司内部改革,以保证相关策略的实施。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湘邮科技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本文对软件企业,特别是对规模和经营性质相似的中小软件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龙庆新[9](2008)在《湖南邮政普遍服务经营机制改革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加入WTO所面临的国际挑战的加剧,制约邮政产业发展的因素越来越多,邮政市场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经营机制来深化改革。邮政普遍服务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其关键是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经营机制。只有机制健全,才能够有效预防和解决邮政普遍服务带来的亏损,提高服务效率,应对市场需求。而作为改革的关键环节——经营决策与管理,其机制的建立更为紧迫、更为重要。可以说,经营机制改革的成功与否,关乎邮政改革的成败。本文针对邮政普遍服务发展中经营机制的相关问题开展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阐述了普遍服务的内涵与相关理论,通过对我国邮政普遍服务经营现状进行分析,指出邮政普遍服务的资金和效率问题是制约邮政产业发展的两大瓶颈。在分析问题成因的基础上,参照国外邮政改革与普遍服务经营实践,总结邮政普遍服务发展趋势,相应提出邮政普遍服务经营机制改革建议。具体包括如下内容:分阶段、分地区实施普遍服务;兼顾成本制定资费;建立合理的成本补偿机制;建立普遍服务基金;加强有效经营管理;依靠政策法规保障等。最后运用SWOT分析方法,针对湖南邮政经营机制改革这一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阐述了在实施邮政普遍服务的基础上,邮政经营创新的必要性以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创新的要素,然后通过对经营制度创新、经营服务创新、经营管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的论述,探索湖南邮政经营创新途径,从而为提高我国邮政普遍服务经营和服务能力提供参考。本文从科学的、切合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角度,探索适合普遍服务发展的邮政经营创新机制,目的是进一步分析和解决邮政普遍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改善邮政经营能力,提高邮政核心竞争能力,促进邮政产业良性发展。

方旭红[10](2005)在《集聚·分化·整合:1927-1937年苏州城市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27—1937年,苏州出现了初步兴起的城市化潮流,人口较快增加,由1927年的26万余人增加到1935年底的约39万人,人口结构趋于复杂化,家庭规模趋小,人口“异质性”增强,职业分化相当细密,职业结构趋于复杂;人口性别比偏高;人口素质有所提高,妇女受教育机会增多;宗教信仰较为多样。 苏州这一时期初步兴起的城市化潮流,主要是由这些因素综合作用所致:首先,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现代转变,手工业更趋分化,机器工业有所发展,商贸金融业、特别是金融业较为发达并开始现代转变,具有苏南、乃至东南区域除上海之外的次金融中心功能,现代旅游业逐渐兴起,旅游经济初现端倪;其次,中国、江苏省、以及苏州这一时期现代交通、通讯网络初步形成,轮船航运业继续有所发展,全国、江苏省以及苏州国道、省道、县道干线建设方兴未艾,铁路设施不断改进、通行里程增加、车速增快、服务改善,航空运输初步兴起,并且各种交通工具之间的联运也开始形成;电话、电报、邮政事业日形发达,长途电话网开始建设,国际电报收发也日渐实施;最后,农村面临日益严峻的“破产”形势,农民离村进城趋向日渐明显。 在初步兴起的城市化潮流推动下,同时,在现代城市功能观念及城市规划思想开始在中国出现的形势下,苏州制定了其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完备的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社会各界也开始探讨苏州城市功能的新定位,设想把苏州建成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并一定程度地把这一设想贯穿在城市建设实践中:“城市空间”有所拓展更新,现代城市公共设施初步奠基;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开始演化、生成,居民工资收入、消费水平分化;衣、食、住、行、以及公共医疗卫生等设施有所进步,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现代教育理念初步确立,大众传媒有所发展,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大众化,健康美、自然美得到提倡,婚姻家庭观念开始转变、婚姻自由成为潮流、一夫一妻制初步确立,女权意识渐次兴起、妇女地位有所提高,性教育兴起、性观念趋于开放,科学观念得到普及,“公民”意识、权利思想日渐兴起,现代商业精神和“崇洋慕新”风气开始形成,社会精神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随着初步兴起的城市化潮流的出现,在多种因素作用下,苏州的城市问题也日益凸显,失业、贫困、犯罪、烟毒、卖淫、自杀、离婚、价值失范、环境与公共卫生状况恶劣、瘟疫肆虐…苏州各界也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定程度地避免了城市问题的更大规模恶化,但却无法消除这些问题产生的更为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其成效又是有限的。 1927—1937年,苏州城市管理模式也进一步现代变革。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是这一时期苏州地方政府组织模式理论上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分职化、科层化,集体决策、部门实施,是这一时期苏州城市管理模式的基本趋向;积极吸纳、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注意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实施管理,是这一时期苏州城市管理模式的基本特点。

二、重庆特快邮件新年提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庆特快邮件新年提速(论文提纲范文)

(1)重点语素的构词及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语素构词研究
        1.2.2 语素教学法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语料来源
第二章 重点语素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构词情况考察
    2.1 重点语素的界定
    2.2 重点语素语料库的建立
    2.3 重点语素构词状况考察
        2.3.1 构词频率
        2.3.2 构词类型
        2.3.3 构词位置
第三章 重点语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构词情况统计分析
    3.1 《等级划分》中重点语素构词分析
        3.1.1 构词分布
        3.1.2 构词类型
        3.1.3 构词对比分析
    3.2 对外汉语教材中重点语素构词分析
        3.2.1 构词统计
        3.2.2 构词分布
    3.3 《等级划分》和《汉语教程》构词对比分析
    3.4 重点语素中的核心语素
        3.4.1 新增核心语素的构词情况
        3.4.2 增补核心语素相关分析概括
第四章 重点语素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4.1 利用重点语素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优势
    4.2 不同阶段重点语素教学实施策略
        4.2.1 初级阶段的重点语素教学
        4.2.2 中级阶段的重点语素教学
        4.2.3 高级阶段的重点语素教学
    4.3 重点语素和对外汉语教材编写
        4.3.1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存在的不足
        4.3.2 重点语素对汉语教材编写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
附录二 《等级划分》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
附录三 《汉语教程》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2 主要的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和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资源
    2.1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1.2 列宁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2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2.1 毛泽东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2.2 邓小平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2.3 江泽民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2.4 胡锦涛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3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论述
        2.3.1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观点
        2.3.2 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论述
    2.4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借鉴
        2.4.1 政治传播及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2.4.2 网络传播及“把关人”理论
        2.4.3 新媒体及自媒体理论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概念辨析
    3.1 网络意识形态的概念解析
        3.1.1 网络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
        3.1.2 网络意识形态的特征功能
        3.1.3 网络意识形态的主要类型
    3.2 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内涵
        3.2.1 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内涵
        3.2.2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内涵
        3.2.3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要素
        3.2.4 高校网络与现实意识形态建设关系辨析
    3.3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特点及价值
        3.3.1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特点
        3.3.2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意义
第四章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
    4.1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历程
        4.1.1 探索应对阶段(1994年—2003年)
        4.1.2 蓬勃发展阶段(2004年—2011年)
        4.1.3 全面推进阶段(2012年至今)
    4.2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4.2.1 推动阵地建设,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体系基本建成
        4.2.2 加强内容供给,“正能量”在网络空间中赢得话语权
        4.2.3 健全法律法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制度机制不断完善
    4.3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启示
        4.3.1 坚持问题导向,主动占领意识形态网络阵地
        4.3.2 坚持创新导向,推进理论创新和话语体系创新
        4.3.3 坚持目标导向,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育人导向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境遇和问题分析
    5.1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机遇
        5.1.1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阵地不断拓展
        5.1.2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方式更加多样
        5.1.3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法规不断完善
        5.1.4 青年学生网民的主体地位更加彰显
    5.2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5.2.1 网络意识形态生成“个体化”“离散化”的冲击
        5.2.2 网络意识形态内容“碎片化”“泛娱乐化”的冲击
        5.2.3 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去中心化”“圈群化”的冲击
        5.2.4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戏谑化”“视觉化”的冲击
    5.3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5.3.1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理论创新滞后、阐释力不足
        5.3.2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依托载体乏力、影响力不足
        5.3.3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单一、吸引力不足
        5.3.4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队伍欠缺、引导力不足
        5.3.5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责任落而不实、管控力不足
第六章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理念和原则
    6.1 坚持以掌握“三权”,培养时代新人为目标
        6.1.1 牢牢掌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6.1.2 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6.2 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
        6.2.1 “五大发展理念”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高度契合
        6.2.2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
    6.3 坚持以“四个相统一”为原则
        6.3.1 坚持党的领导与育人为本相统一
        6.3.2 坚持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相统一
        6.3.3 坚持线上治理与线下推进相统一
        6.3.4 坚持宏观引领与精准施策相统一
第七章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7.1 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内容建设
        7.1.1 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7.1.2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培育
        7.1.3 不断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7.2 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7.2.1 深化媒介融合,构筑校园全媒体阵地
        7.2.2 深化思政课改革,构筑课堂教育阵地
        7.2.3 深化实践锻炼,构筑课外教育阵地
        7.2.4 强化阵地管理,确保导向正确、管控有力
    7.3 强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队伍建设
        7.3.1 进一步壮大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队伍
        7.3.2 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
        7.3.3 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队伍的媒介素养
    7.4 改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方法
        7.4.1 坚持“疏”“堵”结合,强化议程设置
        7.4.2 实现“两个转变”,突出隐性教育
        7.4.3 把握网络话语特征,转换话语方式
        7.4.4 树立大数据思维,推进精准施策
第八章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保障机制
    8.1 健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责任落实、成效测评和考核激励机制
        8.1.1 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责任落实机制
        8.1.2 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成效测评机制
        8.1.3 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考核激励机制
    8.2 健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协同治理和监控管理机制
        8.2.1 构建高校内部、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协同治理机制
        8.2.2 构建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应急预警、应对处置和评估反馈机制
    8.3 健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法律法规和信息技术保障机制
        8.3.1 健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
        8.3.2 健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信息技术保障机制
第九章 结语: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L市邮政公司包裹快递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内外对营销策略的研究概况
        1.2.2 国内外对快递业务的研究概况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线路图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L市邮政包裹快递发展情况分析
    2.1 邮政包裹快递业务简介
        2.1.1 国内速递业务的产品体系
        2.1.2 国际及台港澳速递业务的产品
        2.1.3 物流业务的产品体系
    2.2 L市邮政公司包裹快递发展现状
        2.2.1 规模份额逐年增加
        2.2.2 发展质态稳中向好
    2.3 L市邮政公司包裹快递业务存在问题
        2.3.1 管理相对粗放
        2.3.2 客户粘度不强
        2.3.3 市场抢夺能力偏弱
        2.3.4 新技术、新手段推广进程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
        2.3.5 自我提升缓慢
第三章 L市邮政包裹快递市场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法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行业结构分析——波特五力分析法
        3.2.1 快递行业进入壁垒
        3.2.2 购买者议价的能力
        3.2.3 供应方的议价能力
        3.2.4 替代产品或服务
        3.2.5 现有竞争者分析
    3.3 竞争力分析——SWOT分析法
        3.3.1 竞争优势分析
        3.3.2 竞争劣势分析
        3.3.3 潜在机会分析
        3.3.4 潜在威胁分析
第四章 L市邮政包裹快递营销策略优化
    4.1 STP策略修订与优化
        4.1.1 市场细分
        4.1.2 目标市场
        4.1.3 市场定位
    4.2 4P营销组合策略优化
        4.2.1 产品策略
        4.2.2 定价策略
        4.2.3 渠道策略
        4.2.4 促销策略
第五章 L市邮政包裹快递营销策略实施
    5.1 加快发展重点产品
    5.2 构建专业经营管控体系
    5.3 拓宽渠道开发广度与深度
    5.4 加强营销团队建设
    5.5 提升运营效能
    5.6 全程处理环节降本增效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航班延误综合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三)简要的评价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四、基础理论应用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
        (二)标杆管理理论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四)目标管理理论
    五、相关概念界定
        (一)“长水”(地名)
        (二)昆明长水国际机场
        (三)航班延误
        (四)航班正常(不正常)
        (五)准点(晚点)
        (六)首发(末班)延误
        (七)航班正点率(延误率)
        (八)航空管制
        (九)空中交通流量
        (十)空中交通流量管理(ATFM)
        (十一)容量(流量)控制
        (十二)服务补救
        (十三)公共危机管理
        (十四)权利生成前的钝性机制
第一章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航班延误现状分析
    第一节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基本情况
    第二节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航班延误情况
        一、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运输情况
        二、航班延误波及飞机架次情况
        三、航班延误波及旅客人数的情况
        四、航班延误造成群体性事件情况
    第三节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航班延误负面效应
        一、涉及航空公司及航线的情况
        二、波及行业情况
第二章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航班延误的成因
    第一节 政府方面的因素
        一、空中管制的制约
        二、空域容量的影响
        三、军事活动的影响
        四、行政干预的影响
        五、配套滞后的影响
        六、法规制度的欠缺
        七、综合治理的不足
    第二节 机场方面的因素
        一、服务理念须改进
        二、服务设计有欠缺
        三、相关保障不到位
        四、地面运行待优化
    第三节航空公司方面的因素
        一、航班时刻管理差
        二、体制机制的制约
        三、飞机调配能力弱
        四、应急维修保障差
        五、机组方面的影响
        六、服务补救须改善
    第四节 自然环境方面的因素
        一、天气因素的制约
        二、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
        三、恶劣天气导致的后续影响
        四、自然环境破坏的影响
        五、潜存次生灾害的影响
    第五节 旅客方面的因素
        一、旅客晚到
        二、旅客不辞而别
        三、会员旅客晚登机
        四、旅客不正当维权
        五、登机前超大行李处置
        六、虚假(恐吓)信息的影响
        七、重要旅客的因素
        八、旅客登机手续违规或行为反常
第三章 国外航班延误治理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航班延误治理
        一、政府层面
        二、航空运输协会层面
        三、航空公司层面
        四、管理运行机制层面
        五、动态理论研究与实践层面
    第二节 欧盟航班延误治理
        一、政府和法律层面
        二、航空公司层面
        三、动态理论研究与实践层面
    第三节 美欧航班延误治理对我国的启示
        一、在政府层面
        二、在航空公司层面
        三、在动态理论研究和实践层面
第四章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航班延误的治理对策
    第一节 基于政府应对的策略
        一、强化综合治理理论研究
        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三、深化空管体制改革
        四、加强“航空大都市”建设
        五、健全完善法律制度
        六、加强航空知识宣传普及
        七、完善各类应急处置机制
        八、运用“大数据”强化社会管理
    第二节 基于机场的管理策略
        一、积极开展服务补救
        二、优化地面运行流程
        三、加强智能机场建设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五、强化保障机制建设
    第三节 基于航空公司的应对策略
        一、及时发布准确信息
        二、有效提升服务水平
        三、加强准备备份运力
        四、加强航班时刻管理
        五、积极开展服务保障
        六、抢占“大数据”带来的机遇挑战
    第四节 基于自然因素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天气预报预警
        二、加强地震监测预报
        三、加强周边环境保护
        四、积极预防次生灾害
        五、加强应急预案预演
    第五节 基于旅客因素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教育引导,提升国民素质
        二、强化科教宣传,普及应对技能
        三、加强值班巡查,应对超大行李
        四、温馨关爱服务,保障重要旅客
        五、加强以案示警,引导文明出行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铁路与近代安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近代安徽铁路的建设与运营
    第一节 近代安徽发展的铁路诉求
        一、 近代安徽基本省情及客观的铁路需求
        二、 沿线民众修建铁路的愿望与态度
    第二节 近代安徽铁路的建设
        一、 近代安徽三条铁路的修建
        二、 铁路的建成改善了安徽南北交通格局
    第三节 近代安徽铁路的运营
        一、 近代安徽三条铁路的运营
        二、 铁路的运营没有根本改变传统运输格局
第二章 铁路与近代安徽农业
    第一节 铁路当局积极开展农产调查及品种改良
        一、 民国前期安徽农业生产的曲折发展
        二、 铁路沿线农产品生产状况的调查
        三、 铁路与农业品种的改良和推广
    第二节 铁路与农产品商品化
        一、 铁路全力推动农产品外运与外销
        二、 铁路对近代安徽茶叶生产及外销的影响
        三、 铁路时代洋烟对近代安徽烟草业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铁路与土地整理和宣城华侨垦殖事业
        一、 民国时期土地调查整理与土地陈报工作的源起
        二、 安徽省土地调查整理工作的开展
        三、 铁路与安徽华侨垦殖事业的发展
第三章 铁路与近代安徽工矿业
    第一节 近代安徽工矿业的起步和发展
        一、 近代中国铁路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延伸
        二、 晚清时期安徽工矿业的艰难起步
        三、 民国时期安徽工矿业的缓慢发展
    第二节 铁路与近代安徽煤矿业
        一、 近代以来安徽煤矿业的发展
        二、 淮南铁路与淮南煤矿的开采
        三、 津浦铁路与烈山煤矿的兴衰
    第三节 矿山铁路与近代安徽铁矿
        一、 近代安徽铁矿石的开采及在全国的地位
        二、 矿山铁路对铁矿石开采及其外运的作用
        三、 铁路与马鞍山中央钢铁厂的筹建
第四章 铁路与近代安徽城市化
    第一节 铁路与近代安徽城镇布局
    第二节 铁路与近代安徽城市的发展
        一、 铁路沿线各城市经济格局的形成
        二、 铁路沿线城市近代金融业的兴起
        三、 铁路沿线城市邮政通信业的发展
    第三节 火车带来的城市——蚌埠
        一、 津浦铁路与蚌埠城市空间布局的初步形成与发展
        二、 津浦铁路与蚌埠城市人口的集聚与盐粮经济的发展
        三、 津浦铁路与蚌埠城市产业结构的形成
    第四节 铁路与近代安徽的省会之“争”
        一、 安徽建省以及省会的“艰难”确立
        二、 铁路与民国时期的省会之“争”
第五章 铁路与近代安徽城乡社会生活
    第一节 铁路与新型生活方式
        一、 铁路沿线新型生活方式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二、 铁路沿线城乡社会的落后面相依然存在
    第二节 铁路与近代安徽旅游业
        一、 各条铁路建成后系统地进行了沿线旅游资源的调查
        二、 铁路推动近代安徽旅游业发展的各项举措
        三、 名人政要旅游对安徽铁路沿线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中韩新词语的对比研究(1994年-2010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和实践意义
        1. 选题来源
        2. 本文的实践意义
    第二节 新词语理论研究综述
        1. 语言理论研究基础
        2. 社会历史原因
第二章 新词语研究现状
    第一节 汉语新词语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韩语新词语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范围和方法
        1. 本文的研究范围
        2.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近 15 年汉、韩语新词语调查情况研究
    第一节 近 15 年汉语新词语调查情况研究
        1. 2001 年汉语新词语调查
        2. 2005 年汉语新词语调查
        3. 2009 年汉语新词语调查
        4. 2010 年汉语新词语调查
    第二节 近 15 年韩语新词语调查情况研究
        1. 2001 年韩语新词语调查
        2. 2005 年韩语新词语调查
        3. 2009 年韩语新词语调查
        4. 2010 年韩语新词语调查
第四章 汉、韩语新词语的词汇学特点
    第一节 汉、韩语新词语的词类特点
    第二节 汉、韩语新词语造词法特点
        1. 汉、韩语新词语的造词法分类
        (1) 韩语新词语的构词法分析
        (2) 汉、韩语新词语结构类型对比
        2. 合成法生成新词语
        (1) 原形词根合成方式
        汉语和韩语共有的合成结构
        韩语独有的合成结构
        汉语独有的合成结构
        (2) 变形词根合成方式
        缩略方式
        混合方式
        3. 派生法生成新词语
        (1) 接头词派生法生成新词语
        (2) 接尾词派生法生成新词语
    第三节 汉、韩语新词语的词义形态
        1. 词义的扩大
        2. 词义的缩小
        3. 词义的转移
        4. 词义色彩的变化
    第四节 汉、韩语新词语产生的渠道及主要生成途径的比较分析
        1. 汉、韩语新词语产生的渠道
        (1) 创造新词
        (2) 旧词被赋予新义
        (3) 外来词的介入
        (4) 方言的引入
        (5) 修辞法
        2. 汉、韩语新词语主要生成途径的比较分析
        (1) 借用
        外来词的借用
        在同一语言系统内的借用
        (2) 修辞造语
        比喻
        比拟
        借代
        夸张
        婉曲
        (3) 类推
第五章 近 15 年汉、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变化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第一节 近15年汉、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变化分析
        1. 2001年汉、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变化分析
        2. 2005 年汉、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变化分析
        3. 2009 年汉、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变化分析
        4. 2010 年汉、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变化分析
    第二节 近 15 年汉、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比较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1. 政治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2. 社会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3. 军事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4. 通信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5. 经济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6. 科技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7. 医学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8. 娱乐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9. 生活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10. 文化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11. 地理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12. 其他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新词语词义类别比率与关注度的相对关系分析
第六章 中国和韩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第一节 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1. 80 年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2. 90 年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3. 2000 年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4. 2010 年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第二节 韩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1. 80 年代韩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2. 90 年代韩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3. 2000 年代韩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4. 2010 年代韩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第三节 近 15 年中韩人民意识的变化和外来词新词语的产生
        1. 中韩人民意识的变化和外来词新词语的使用现状
        2. 通过新词语“酷”来看中韩两国人民的意识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7)我国同城快递配送联盟形成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基于最后一公里配送联盟形成瓶颈与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递行业现象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主要创新点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2 文献综述
    2.1 战略联盟的内涵
        2.1.1 战略联盟的定义
        2.1.2 战略联盟的影响因素研究
    2.2 物流联盟的内涵
        2.2.1 物流联盟的定义
        2.2.2 物流联盟的影响因素研究
    2.3 我国同城快递配送联盟内涵
        2.3.1 我国同城快递配送的现状
        2.3.2 我国同城快递配送联盟的研究现状
        2.3.3 同城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联盟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2.3.4 我国同城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联盟的定义
        2.3.5 我国同城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联盟的优势分析
3 研究设计与研究步骤
    3.1 我国快递公司最后一公里配送联盟影响因素梳理
        3.1.1 联盟理论认知因素
        3.1.2 联盟实践反馈因素
    3.2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
        3.2.1 对于联盟愿意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假设
        3.2.2 研究模型
    3.3 变量描述
        3.3.1 联盟的理论认知因素
        3.3.2 联盟的实践反馈因素
    3.4 调查问卷设计
    3.5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5.1 调研对象
        3.5.2 研究方法
    3.6 预调查分析
        3.6.1 预调查效度分析
        3.6.2 预调查信度分析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数据收集与评估
        4.1.1 数据的收集
        4.1.2 数据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4.2 统计分析
        4.2.1 基础数据分析
        4.2.2 关联性分析
    4.3 因子分析
    4.4 回归分析
        4.4.1 相关性分析
        4.4.2 回归分析
    4.5 快递配送联盟形成瓶颈
5 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联盟瓶颈的突破
    5.1 实证结果的评述
        5.1.1 快递组织内部因素
        5.1.2 联盟成员关系因素
    5.2 快递公司特许加盟体制的评述
    5.3 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的国际借鉴
6 研究局限与展望
    6.1 快递配送最后一公里配送联盟瓶颈突破的限制条件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8)湖南湘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软件市场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理论综述
        1.2.1 世界软件产业集聚化发展趋势
        1.2.2 核心能力理论与营销战略理论
        1.2.3 公司战术与营销组合策略理论
    1.3 研究的思路、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1.3.2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湘邮科技软件业务的营销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分析
        2.1.1 政治法律环境
        2.1.2 经济环境分析
        2.1.3 技术环境分析
        2.1.4 社会环境分析
    2.2 中国邮政行业环境分析
        2.2.1 国内邮政信息化建设发展
        2.2.2 国内邮政行业营销现状
    2.3 软件行业市场竞争分析
    2.4 湘邮科技内部营销环境分析
        2.4.1 湘邮科技优势分析
        2.4.2 湘邮科技劣势分析
        2.4.3 湘邮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
        2.4.4 湘邮科技发展面临的威胁
        2.4.5 湘邮科技市场 SWOT 分析小结
第3章 湘邮科技软件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
    3.1 湘邮科技定位困境与出路
        3.1.1 湘邮科技软件市场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3.1.2 湘邮科技软件的定位困境与出路
    3.2 湘邮科技市场营销战略的选择
        3.2.1 湘邮科技总体营销战略
        3.2.2 湘邮科技 STP 战略
        3.2.3 湘邮科技国内营销战略目标市场
    3.3 湘邮科技市场营销战略确立
        3.3.1 湘邮科技软件业务远景、使命和价值观
        3.3.2 湘邮科技市场营销战略目标
        3.3.3 湘邮科技市场营销战略 32 字方针
    3.4 湘邮科技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3.4.1 产品策略
        3.4.2 渠道策略
        3.4.3 推广策略
        3.4.4 服务策略
第4章 营销战略方案的实施策略
    4.1 树立和重塑湘邮科技品牌
    4.2 优化营销组织和管理体系
    4.3 明确目标和完善内控体系
    4.4 加强管控和提升能力
    4.5 抓好党团工作和服务水平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湖南邮政普遍服务经营机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邮政普遍服务的定义、特征与范围
        2.1.1 服务的定义与特征
        2.1.2 邮政普遍服务的定义
        2.1.3 邮政普遍服务的特征
        2.1.4 邮政普遍服务的范围
    2.2 相关理论依据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公用事业理论
        2.2.3 公共经济学理论
        2.2.4 公共选择理论
        2.2.5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6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
第三章 邮政普遍服务经营现状、问题及原因
    3.1 邮政普遍服务经营现状
        3.1.1 普遍服务经营的基本特点与业务范围
        3.1.2 中国邮政为经营普遍服务所做的工作
    3.2 邮政普遍服务现行经营机制存在的问题
        3.2.1 成本高,保持和扩大扭亏增盈成果压力大
        3.2.2 传统低效,参与市场竞争乏力
        3.2.3 普遍服务市场化的挑战
    3.3 问题原因分析
        3.3.1 现行经营机制的制定不合理
        3.3.2 普遍服务融资难
        3.3.3 经营管理职能不清,经营管理方式粗糙
        3.3.4 政策法规不健全,政府职能不到位
    3.4 国外邮政普遍服务经营机制改革经验
        3.4.1 国外邮政普遍服务经营概况
        3.4.2 经验借鉴
第四章 邮政普遍服务经营机制改革的建议
    4.1 分阶段、分地区实施普遍服务
    4.2 兼顾成本制定资费
    4.3 建立合理的成本补偿机制
    4.4 建立普遍服务基金
        4.4.1 多种融资方式
        4.4.2 建立邮政普遍服务基金的理想融资方式
    4.5 加强有效经营管理
    4.6 依靠政策法规保障
        4.6.1 依靠法律手段规范邮政普遍服务
        4.6.2 依靠政府力量推动改革
第五章 湖南邮政经营机制创新实证研究
    5.1 湖南邮政现状与分析
        5.1.1 湖南邮政现状
        5.1.2 S W OT 分析
    5.2 湖南邮政创新分析
        5.2.1 必要性
        5.2.2 创新目标和原则
        5.2.3 创新要素
    5.3 湖南邮政经营机制创新
        5.3.1 经营制度创新
        5.3.2 经营市场创新
        5.3.3 经营服务创新
        5.3.4 经营管理创新
        5.3.5 技术创新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集聚·分化·整合:1927-1937年苏州城市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集聚·分化·整合:城市化图景中的聚居形态
    一、问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三、概念厘清
    四、研究方法
    五、本文结构
    六、资料简述
    七、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人口集聚与人口结构: 苏州城市化的计量分析
    第一节 人口集聚:城市化的量标
    第二节 人口结构:人口积聚形式的量化分析
        一、家庭结构
        二、职业结构
        三、性别、年龄、教育、宗教信仰结构
第二章 苏州城市化动因探析
    第一节 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现代转变
        一、苏州城市化的历史基础
        二、传统手工业日趋分化
        三、现代机器工业有所发展
        四、商贸金融业现代转换
        五、旅游业渐次兴起,旅游经济初现端倪
    第二节 现代交通通讯网络初步形成
        一、现代交通网络初步架构
        二、现代通讯网络初步形成
    第三节 农村“破产”的“推力”
        一、农村“破产”的形势
        二、农民离村城居的趋向
第三章 功能转换与城市空间的拓展和更新
    第一节 现代城市功能观念和城市规划思想的兴起
        一、勃兴一时的城市功能观念和城市规划思想
        二、1927年苏州市政筹备处的城市规划
    第二节 功能转换:建设旅游城市的设想与实践
        一、苏州市政府建设“住宅都会”的施政原则
        二、吴县各界建设旅游城市的设想与实践
        三、寻求城市功能转换的意义
    第三节 城市空间的拓展与更新
        一、筑路修桥疏浚河道:“城市空间”的拓展与更新
        二、消防照明自来水:现代城市公共设施初步奠基
第四章 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演化生成
    第一节 工资与消费: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 公共医疗卫生设施: 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物质考察之一
    第三节 衣食住行: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物质考察之二
        一、衣着的时尚化
        二、出行方式的多样化、高效率化
        三、饮食、居住的“摩登化”
    第四节 教育及大众传媒: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精神考察之一
        一、现代教育原则的确立
        二、社会教育勃兴一时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与改进
    第五节 休闲娱乐: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精神考察之二
        一、体育运动日益普及
        二、看电影、逛公园、短途旅游成为时尚
        三、读书、看报、听音乐演为新的休闲方式
    第六节 社会心理与思想观念: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精神考察之三
        一、公共卫生意识和健康观念得到加强
        二、崇尚自然、健康的审美观开始形成
        三、妇女运动方方兴未艾、女权意识渐次兴起、妇女地位有所提高
        四、性教育兴起、性观念趋于开放
        五、婚姻家庭观念逐渐转变
        六、科学意识、“公民”观念、现代商业精神、“崇洋慕新”风气日渐形成
第五章 越轨与失范: 城市问题日益凸显
    第一节 苏州城市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苏州城市问题中的“物理性病理问题”
        二、苏州城市问题中的“社会性病理问题”
    第二节 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各方应对措施
        一、苏州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二、解决城市问题的努力与顿挫
第六章 城市管理模式的现代演进
    第一节 苏州市时期的城市管理模式
        一、市的法律地位与苏州市的组织结构
        二、城市管理的分职化、制度化
    第二节 吴县县城时期的城市管理模式
        一、县的法律地位与组织结构
        二、作为吴县县城的苏州城市管理模式
第七章 余论
    一、苏州城市化的成就与意义
    二、苏州城市化的不足及原因
    三、苏州城市化的历史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后记

四、重庆特快邮件新年提速(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点语素的构词及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 郭忠文. 安徽大学, 2020(08)
  • [2]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 米华全.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3]L市邮政公司包裹快递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孙逸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4]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航班延误综合治理研究[D]. 申建明. 云南财经大学, 2015(02)
  • [5]铁路与近代安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1912-1937)[D]. 章建. 苏州大学, 2013(09)
  • [6]中韩新词语的对比研究(1994年-2010年)[D]. 俞永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12)
  • [7]我国同城快递配送联盟形成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基于最后一公里配送联盟形成瓶颈与突破[D]. 刘莹.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8]湖南湘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软件市场营销战略研究[D]. 资坚. 湖南大学, 2011(06)
  • [9]湖南邮政普遍服务经营机制改革研究[D]. 龙庆新.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8(05)
  • [10]集聚·分化·整合:1927-1937年苏州城市化研究[D]. 方旭红. 苏州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重庆特快邮件过年提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