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重力下两相流的相似判据

微重力下两相流的相似判据

一、微重力两相流相似准则(论文文献综述)

杨尚儒[1](2021)在《地外人工光合成装置中的微流控研究》文中提出地外人工光合成装置是未来在火星生存提供维持人类生存所需的氧气和燃料的重要装置,目前国际上主要以Sabatier还原法再电解水或以传统工业系统装置高温化学还原和高温电解二氧化碳转化方式为主,但反应条件苛刻,能耗巨大;国内在原位资源利用装置的研制没有相应的研究报道,和国际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本研究以人工光合成技术作为原位资源利用,利用微流控技术精准控制二氧化碳和电解液的流动状态,从而使反应速率和反映效率得到巨大提升,具有能耗低、效率高的特点。首先,运用COMSOL5.6软件在不同的气液流速下绘制了流型图,选择Taylor流作为反应流型,建立了气泡生成和流动的数学模型以及压力驱动的数学模型,并且探究了在不同气液流速下的Taylor单元相关变化参数和气泡在管道中的运动变化。然后,运用仿真分析了不同气泡运用状态下的反应情况,观察了反应的仿真云图,运用液相传质系数、比表面积和定义的传质速率参数对反应情况进行了分析,再综合物理流动的相应结论有了初步参数组合。由于采用压力驱动,因此精准控制压力是反应能够稳定运行的基础,采用电磁式比例减压阀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一要求。先对比例减压阀进行了数学建模,运用Matlab/Simulink模块搭建了减压阀的模型,进行了开环和闭环仿真,在不同入口压力、出口压力和流量下进行测试,最终通过建立双路阀压差稳定控制策略解决了双路阀单独控制压差过大的问题。最后,设计了微芯片的结构,确定了相关零件的材料,搭建了实验台,根据前文的仿真结果运用阻抗分析仪对实验进行了测试,最终确定在气相流速为0.083m/s,液相流速为0.167m/s,电压值设定为3.1V时的反应状态最佳,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

蔡明钰[2](2020)在《LNG卸料管道预冷特性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认为LNG卸料管道是在低温的环境中工作的,若对常温管道直接通入低温流体会产生剧烈的换热现象,导致管道受损影响正常运行,故在其正常运行之前需要对管道进行预冷处理。因此本文综合考虑了辐射传热、流固传热以及流体流动特性,针对带有π形弯管的LNG卸料管道预冷问题进行了多物理场耦合模拟研究。首先,基于BOG及LNG热力学属性,建立LNG卸料管道内部外部对流换热、太阳辐射及传热特性理论公式,将其应用于多物理场模拟过程,并根据文献数据建立相同尺度模型进行准确性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准确计算预冷特性;其次,基于横向和纵向分析方法,分别对单相及气液两相预冷介质在管道中的流动传热特性进行研究,发现温度低、密度大的流体主要集中在管道底部和弯管外侧,壁面温度在弯管处存在突降现象,且气侧与液侧壁面之间存在较大温差;并且基于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对流状态和换热情况与特征数的关系;最后,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流入温度、流入速度及管径大小对管道预冷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入速度越快、流入温度越低,则管线温度越低、温降速率越快,相同质量流量下,管径越小,管内速度越大、壁面温度越低、内部换热越剧烈,且管内换热情况以混合对流换热为主,管道内部的浮升力不可忽略。本文所研究的分段式注入BOG预冷阶段、LNG非满流与满流阶段的流动传热特性,对明确LNG卸料管道预冷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具有一定意义。

吴志荣[3](2019)在《矿井湿式共振弦栅过滤除尘器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采矿业生产规模的不断发展,粉尘危害、职业健康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和民众关心的热点。粉尘危害作为煤炭行业六大自然灾害之一,其危害主要体现在导致尘肺病和引起环境污染两个方面。本文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计算和实验研究的方法,系统地进行了湿式共振弦栅过滤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内部流场气液两相流的数值模拟、除尘效率性能参数实验、除尘器的制作与应用四个主要部分的研究。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基于喷雾降尘和弦栅过滤除尘理论,分析了从单个液滴与粉尘的碰撞、截流、扩散等作用,得出各作用机理的总降尘效率经验式;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得出液滴群与粉尘作用的捕尘效率公式;结合微重力流体力学,基于弦栅水膜平衡力学方程,分析弦栅过滤过程中水膜的破裂、形成的条件和力学方程,推导出弦栅过滤截面的有效水膜面积计算公式。(2)利用Solidworks三维建模软件建立弦栅过滤数值计算物理模型,Fluent软件计算弦栅过滤气液两相流的内部流场;连续相(气相)选择Realizable k-ε湍流方程计算,液相(液滴)选择DPM模型计算追踪不同工况下的运动轨迹。在分析单列弦栅过滤效率的前提下,选择合适两列弦栅过滤模型进行系统研究,得出共振弦栅过滤气相的速度场和压力场分布,以及各计算工况的弦栅过滤内部流场的液滴分布和过滤效率。(3)基于弦栅过滤除尘实验平台,开展了不同孔径喷嘴、不同过滤风速、不同喷雾压力作用下共振弦栅的除尘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除尘阻力随着过滤风速的增大而增大,与供水压力关系不大。当水压保持不变时,风速在12 m/s时,全尘的除尘效率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增大;当风速大于2 m/s时,全尘除尘效率随着过滤风速的增大仅小幅度的增大。在过滤风速保持不变时,除尘效率随着喷雾压力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即存在一个最佳水压条件下的除尘效率峰值,各孔径喷嘴的在不同的过滤风速下最佳除尘效率对应的供水压力存在差异。(4)基于除尘实验结果,设计了湿式共振弦栅过滤除尘器,并应用在凡口铅锌矿井下破碎硐室的除尘系统改造项目中。两台除尘器运行一段时间后,利用粉尘采样器采样分析,应用结果表明多级湿式共振弦栅过滤除尘器的除尘效果良好,1#除尘器全尘质量浓度下降了9.3 mg/m3,呼吸性粉尘的质量浓度下由2.5 mg/m3下降到0.17 mg/m3;2#除尘器全尘质量浓度下降了8.23 mg/m3,呼吸性粉尘的质量浓度下由2.7 mg/m3下降到0.1 3mg/m3。改造后破碎硐室内粉尘浓度不仅符合作业场所的规范要求,而且经除尘净化后的风流满足井下进风流风质的要求。

赵建福,吴克,徐侃,宁献文,郑红阳[4](2016)在《复杂流道液体真空排放中的气液两相流态模拟实验》文中认为针对月球表面部分重力、高真空环境液体排放需求,按照Bond数相似准则,采用内径3.5 mm、长350 mm的透明有机玻璃管弯制成具有3个弯头(弯曲半径约13.517.5 mm)、一端开口的复杂流道,在地面环境模拟了月面环境复杂管路系统中液体排放过程特征。实验表明,真空环境复杂管道内液体排放过程可以划分为初始状态段、快速减压段、液体排放段、残液排放段和闪蒸终止段5个阶段,各阶段特征可用于更为精细的模型构建,以及相关应用技术验证与性能预测。

陈晓亮[5](2013)在《基于相似理论的轧机液压AGC缸模型试验台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相似理论解释了人类发展过程中相似现象的本质。我们可以以其为工具去探索实体与模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只有在满足实体与模拟设备之间的相似程度后,才能够将由模拟设备而得的相关参数推广到工程实践中。模型试验的主要理论依据就是相似理论。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判定实体与模型之间的相似是否满足要求。计算机的问世赋予了相似理论新的历史意义,使其成为了仿真这一学科的理论基础。本课题以轧机液压AGC缸为线索,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相似理论的推导与普及应用、液压站的设计理论及“模型”与“原型”之间的相似度分析。以ANSYS Fluent软件为平台,对“模型”与“原型”所形成的的速度场进行了分析与对比,在理论上验证了推论的正确性。本文对相似理论进行了详细的推导,对广义相似理论与面向流体的流体相似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与讨论,完成了更为直观的“模型”与“原型”之间的参数换算关系表。设计人员只需要根据相关关系式就能以“原型”为蓝本完成试验用“模型”的设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模型试验的设计与缩短了模型试验的进程。本文所研究的相似理论系统简单实用,缩短了模型设计的设计周期,提高了设计效率,降低了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对于现代相似理论的普及应用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徐让书,严向峰[6](2013)在《激光壁面加载模型中相似准则的应用》文中提出利用量纲理论分析多相流的流动换热特性,从可压缩粘性流体的一般控制方程组出发,推导出多相流换热的若干相似准则数,再结合两相间作用的定性分析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多相流对流换热的相似准则体系,分析多相流换热模型中相似准则数的物理意义。并在激光壁面加载模型中通过更改物性参数比例尺来调整非稳态模型的计算特征时间,达到优化计算的目的。

严向峰[7](2013)在《激光加载过程中金属熔化的数值计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使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激光壁面加载模型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壁面已出现金属熔池后激光加载与切向气流同时作用下的两相流流场以及温度场,揭示流场的速度及温度分布结构以及流场对激光壁面加载特性的影响。在计算模型的创建过程中,采用相似准则原理对计算模型进行适当简化,以适应计算时长的需求。设计了用户自定义函数,成功模拟高斯分布的激光加载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激光加载的热作用可以认为仅限于辐照光斑所在的表面,其能量加载过程具有极高的过热度,熔化几乎在瞬间完成,但在金属材料熔点仍能观测到温升平台期。切向气流对激光壁面加载特性的影响不容忽略,在亚声速速度范围内,气流对激光加载主要起气动冷却作用。在熔池发展初期,在气动冷却作用影响下,熔池边界向辐照区域后缘推移的速度快于向前缘推移的速度。但随着熔池深度的增加,熔池的发展将呈现相反的趋势。加载过程中,熔化边界向靶材内部推移的速度呈加速趋势。当激光加载能量能够直接深入靶材内部时,对其加载过程是有利的。

袁振伟[8](2010)在《不同重力条件下冷凝器换热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航空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功率机载电子设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飞机环控系统提出了更高的冷却要求,为满足散热的需求,对机载蒸发循环制冷系统的需求迫在眉睫,需要开展不同重力条件下的凝结换热研究。航天热管理系统和生命保障系统的发展,也需要对低重力和微重力下的凝结换热进行研究。本文针对不同重力作用下冷凝器内的凝结换热特性进行了理论探索和仿真研究。本文综述了不同重力作用下管内凝结换热的研究现状和流型特点;对计算区域内的制冷剂R134a的热物性计算公式进行了收集和归纳;对流道垂直布置和水平布置情况,建立了微重力、低重力、以及过载条件下冷凝换热数学模型;与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间接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根据数学模型,编写了凝结器计算程序,对凝结器进行过热段、两相段和过冷段分段计算,提高了计算的精确度;利用程序进行了分析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重力方向和重力大小对冷凝器内的凝结换热过程有明显影响。重力方向与流动方向垂直时,在一定范围内,重力的增强使冷凝换热系数增大,从而使所需的冷凝器换热体积减小。重力方向与流动方向相反时,重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凝结过程中的换热系数和压降。

叶佳敏,彭黎辉[9](2010)在《小管径管道气液两相流空隙率电容传感器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测量微小管道(内径5 mm)中气液两相流的空隙率,设计了具有螺旋结构电极的电容传感器。对螺旋电极电容传感器的螺距和电极宽度2个主要结构参数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当螺距在1.6252.85倍管径、电极宽度在0.2000.280倍螺距之间变化时,最大检测场均匀性误差小于25%,流型变化对空隙率的测量结果影响不大。静态实验结果表明,具有最优结构参数的传感器在分层流的空隙率测量中表现出了很好的线性特性。

周文兴,邓一兵,周抗寒,王伟荣,尹永利[10](2009)在《气液两相流空隙率测量方法微重力环境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微重力环境下气液两相流空隙率测量是载人航天器需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对当前常重力环境下气液两相流空隙率测量方法的特点和微重力环境对气液两相流空隙率测量的影响分析,提出了满足微重力环境气液两相流空隙率测量方法的基本要求,对当前空隙率测量方法在微重力环境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建议。

二、微重力两相流相似准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重力两相流相似准则(论文提纲范文)

(1)地外人工光合成装置中的微流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原位资料利用装置研究进展
        1.2.2 微重力下两相流的传质研究进展
        1.2.3 微重力下两相流的流动特性研究进展
        1.2.4 气液两相融合方法研究进展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气液两相流物理流动过程研究
    2.1 引言
    2.2 气泡生成过程分析
        2.2.1 气液两相流动分析
        2.2.2 气液流体控制方程
        2.2.3 气泡生成过程的压力流量关系
        2.2.4 压力驱动下的数学模型
    2.3 气液物理混合仿真分析
        2.3.1 Taylor单元与气液速的关系
        2.3.2 液膜与气液速的关系
        2.3.3 气液循环与气液速的关系
    2.4 小结
第3章 气液两相流化学反应过程研究
    3.1 引言
    3.2 化学反应控制方程
    3.3 化学反应仿真研究
        3.3.1 反应过程分析
        3.3.2 流速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3.3.3 流速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3.4 综合反应仿真研究
        3.4.1 阳极反应
        3.4.2 参数优选
    3.5 小结
第4章 电磁铁式比例减压阀控制分析
    4.1 引言
    4.2 比例减压阀的数学模型
    4.3 比例减压阀的开环特性分析
    4.4 比例减压阀的闭环控制研究
    4.5 双路阀压差稳定控制策略研究
    4.6 小结
第5章 微反应系统搭建及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微芯片设计
    5.3 系统装置搭建
        5.3.1 系统装置组成
        5.3.2 系统运行流程
    5.4 实验结果分析
        5.4.1 气液两相流动分析
        5.4.2 化学反应下的流动分析
        5.4.3 实验结果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LNG卸料管道预冷特性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LNG管道研究现状
        1.2.2 流动传热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共轭传热基本理论
    2.1 本章引论
    2.2 流体及材料物性分析
        2.2.1 甲烷热物理性质
        2.2.2 管材热物理性质
    2.3 内部换热分析
        2.3.1 热传导
        2.3.2 强制对流换热
        2.3.3 特征数
    2.4 外部换热分析
        2.4.1 环境温度及太阳辐射
        2.4.2 外部对流换热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NG卸料管道预冷数值模拟分析
    3.1 本章引论
    3.2 数值模型建立
        3.2.1 模型假设
        3.2.2 控制方程
        3.2.3 气液两相流动控制方程
    3.3 物理模型及网格划分
        3.3.1 三维卸料管道模型建立
        3.3.2 三维模型共轭传热网格剖分
    3.4 初始边界条件
    3.5 数值模型验证
        3.5.1 网格无关性验证
        3.5.2 模型正确性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NG卸料管道预冷特性分析
    4.1 本章引论
    4.2 预冷边界条件
    4.3 BOG预冷特性分析
        4.3.1 卸料管道壁面温度分析
        4.3.2 预冷介质速度分析
        4.3.3 预冷介质温度分析
        4.3.4 传热性能分析
    4.4 LNG预冷特性分析
        4.4.1 卸料管道壁面温度分析
        4.4.2 预冷介质速度分析
        4.4.3 预冷介质温度分析
        4.4.4 传热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预冷影响因素分析
    5.1 本章引论
    5.2 流入速度影响分析
        5.2.1 卸料管道壁面温度分析
        5.2.2 预冷介质温度分析
        5.2.3 传热性能分析
    5.3 流入温度影响分析
        5.3.1 卸料管道壁面温度分析
        5.3.2 预冷介质温度分析
        5.3.3 传热性能分析
    5.4 管径影响分析
        5.4.1 卸料管道壁面温度分析
        5.4.2 预冷介质温度分析
        5.4.3 传热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3)矿井湿式共振弦栅过滤除尘器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湿式除尘技术研究现状
        1.2.1 湿式除尘技术的简介
        1.2.2 国外喷雾与过滤构件结合除尘的研究发展现状
        1.2.3 国内喷雾与过滤构件结合除尘的研究发展现状
        1.2.4 共振弦栅除尘的优点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路线
第2章 共振弦栅过滤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2.1 喷雾降尘理论基础
        2.1.1 惯性碰撞
        2.1.2 截流
        2.1.3 布朗扩散
        2.1.4 液滴的特征
        2.1.5 液滴群的捕尘效率
    2.2 弦栅过滤理论基础
        2.2.1 水膜静平衡理论
        2.2.2 水膜的形成与破碎理论分析
        2.2.3 弦栅截面有效水膜面积理论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弦栅过滤内部流场的气液两相流数值模拟
    3.1 数值计算的过程
    3.2 建立三维计算模型
    3.3 网格划分
        3.3.1 网格类型的选取
        3.3.2 网格的划分及改进
    3.4 计算模型的设定
        3.4.1 计算模型的选择
        3.4.2 边界条件的设定
        3.4.3 求解控制参数的设置
    3.5 单列弦栅过滤数值模拟的结果处理与分析
    3.6 两列弦栅过滤数值模拟的结果处理与分析
        3.6.1 弦栅过滤巷道内流场分析
        3.6.2 弦栅过滤效率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共振弦栅过滤除尘性能参数实验
    4.1 共振弦栅过滤除尘试验系统
        4.1.1 除尘试验系统
        4.1.2 仪器简介
    4.2 实验方案
    4.3 实验结果分析
        4.3.1 全尘的除尘效率分析
        4.3.2 呼吸性粉尘的除尘效率分析
        4.3.3 共振弦栅过滤段阻力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矿井湿式共振弦栅过滤除尘器的设计制作与应用
    5.1 除尘器的设计
    5.2 除尘器的应用
        5.2.1 工程应用背景
        5.2.2 尘源特征
        5.2.3 除尘方案的设计
        5.2.4 应用效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4)复杂流道液体真空排放中的气液两相流态模拟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实验装置与实验流程
3 复杂流道液体真空排放中的气液两相流态
4 结论

(5)基于相似理论的轧机液压AGC缸模型试验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相似理论的演进及展望
        1.2.1 相似概念的历史演变
        1.2.2 进入20世纪前相似理论的准备阶段
        1.2.3 因次分析、模型试验和相似理论
        1.2.4 相似理论的发展
    1.3 相似理论的应用范围及意义
        1.3.1 相似理论的应用范围
        1.3.2 模型试验的意义
    1.4 本课题的应用背景与可行性
    1.5 本课题的主要任务
第2章 相似理论的理论基础
    2.1 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
    2.2 量纲分析
        2.2.1 量的基本概述
        2.2.2 量的度量体系—单位制
        2.2.3 量纲和谐原理
    2.3 各种物理量的相似
        2.3.1 几何相似(空间相似)
        2.3.2 运动相似(时间相似)
        2.3.3 动力相似(受力相似)
    2.4 各种力作用下的相似准数
        2.4.1 重力相似准则
        2.4.2 内摩擦力相似准则
        2.4.3 压力相似准则
        2.4.4 表面张力相似准则
        2.4.5 弹性力相似准则
    2.5 相似三定理
        2.5.1 相似理论第一定理(相似正定理)
        2.5.2 相似理论第二定理(π定理)
        2.5.3 相似理论第三定理(相似逆定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流体相似及管路相似的分析
    3.1 从流体运动基本方程导出相似条件
    3.2 因次分析法
    3.3 管路中水流的研究
    3.4 对流体运动的基本方程的分析
    3.5 试验模型与原型的换算公式
        3.5.1 层流
        3.5.2 阻力平方区内的紊流运动
    3.6 模型设计与数据换算
        3.6.1 液压缸的几何设计
        3.6.2 运动参数换算
        3.6.3 液压工作介质的选择对比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液压泵站与试验台架的设计
    4.1 系统分析
        4.1.1 系统参数
        4.1.2 系统的主要控制要求
        4.1.3 设计要求
    4.2 对液压件进行选型
        4.2.1 计算液压泵的相关参数
        4.2.2 电动机的选择
        4.2.3 选择液压阀
        4.2.4 过滤器的选择
        4.2.5 管道尺寸的确定
        4.2.6 软管的参数计算
        4.2.7 油箱的设计与容量计算
    4.3 液压系统性能验算
        4.3.1 液压系统压力损失的验算
        4.3.2 液压系统的发热温升计算
    4.4 计算液压系统冲击压力
    4.5 试验台台架的结构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油液冲洗效果检测
    5.1 油液污染度的表示方法
        5.1.1 污染度等级
        5.1.2 表示污染度的相关方法
        5.1.3 污染度等级的通用标准
    5.2 测定污染度方法
        5.2.1 重量法
        5.2.2 颗粒自动计数法
        5.2.3 半定量测定法
    5.3 油液冲洗效果检测
        5.3.1 投放污染物
        5.3.2 系统安装并进行冲洗
        5.3.3 冲洗效果检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Fluent仿真
    6.1 Fluent仿真软件介绍
    6.2 CFD模型的建立
    6.3 网格生成
    6.4 SIMPLE算法
    6.5 求解设置
        6.5.1 网格检查
        6.5.2 Realizable~(κ-ε)模型
        6.5.3 求解模型
        6.5.4 流体属性
        6.5.5 边界条件
        6.5.6 收敛参数设定
        6.5.7 显示残差和速度监视图设定
        6.5.8 流场初始化及求解计算
    6.6 液压缸流体的Fluent仿真分析
        6.6.1 速度矢量分析
        6.6.2 速度云图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激光壁面加载模型中相似准则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相似准则理论
2 计算模型
3 模型适应性分析
4 结论

(7)激光加载过程中金属熔化的数值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国内外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
第2章 采用的基本方程和物理模型
    2.1 FLUENT 软件使用方案分析
    2.2 基本物理模型
    2.3 湍流模型
        2.3.1 大涡模型
        2.3.2 Reynolds 时均方程方法
        2.3.3 k- ε湍流模型
    2.4 近壁区处理
    2.5 VOF 模型
        2.5.1 控制方程
        2.5.2 相界面捕捉
    2.6 用户自定义函数设计
    2.7 凝固熔化模型
第3章 计算模型及其优化处理
    3.1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3.2 物性参数设置
    3.3 激光加载能量计算及分析
    3.4 相似准则在激光壁面加载模型中的应用
        3.4.1 相似准则体系的推导
        3.4.2 无量纲准则数分析
        3.4.3 相似准则体系应用
        3.4.4 相似准则体系适应性及其误差分析
第4章 无流场状态下熔化过程的求解
    4.1 熔化前求解及分析
    4.2 熔化过程及熔化后求解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存在切向气流状态下熔化过程的求解
    5.1 熔化初期的求解与分析
    5.2 熔池发展的计算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Ⅰ 用户自定义函数程序代码
附录Ⅱ 熔池发展数据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8)不同重力条件下冷凝器换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不同重力状态下凝结换热研究现状
        1.2.1 微重力和低重力条件下管内凝结换热研究
        1.2.2 过载条件下管内凝结换热研究
    1.3 不同重力状态下凝结换热数值模拟研究
        1.3.1 相似原理在不同重力条件下凝结换热数值计算中的应用
        1.3.2 现代两相流理论在不同重力状态下凝结换热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制冷剂R134a 热物性计算
第三章 不同重力条件下凝结换热模型研究
    3.1 不同重力条件下凝结换热特点
    3.2 不同重力条件下凝结换热流型
    3.3 重力方向与流动方向垂直时管内凝结换热分析
        3.3.1 微重力和低重力条件下凝结换热模型分析
        3.3.2 常重力以及超重条件下凝结换热模型分析
    3.4 重力方向与流动方向平行条件时凝结换热模型分析
        3.4.1 微重力条件下重力方向与流动方向平行时凝结换热模型分析
    3.5 不同重力条件下管内凝结压降分析
    3.6 冷凝器数学模型
        3.6.1 板翅式换热器形式
        3.6.2 板翅式换热器翅片参数计算
        3.6.3 板翅式换热器换热计算
第四章 不同重力情况下冷凝器设计软件编写
    4.1 过热段计算程序编写
    4.2 两相段程序编写
    4.3 过冷段程序编写
    4.4 Fortran 程序编译为动态链接库
    4.5 数据库结构
第五章 不同重力条件下凝结换热特性分析
    5.1 模型验证
        5.1.1 竖管凝结验证
        5.1.2 水平管凝结验证
    5.2 重力方向与流动方向垂直时凝结换热特性分析
        5.2.1 微重力和低重力对凝结换热的影响
        5.2.2 过载对凝结换热的影响
    5.3 重力与流动方向相同时凝结换热特性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的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9)小管径管道气液两相流空隙率电容传感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计算模型
3 仿真结果及分析
4 静态实验结果及分析
5 结 论

(10)气液两相流空隙率测量方法微重力环境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气液两相流空隙率测量方法现状
    1.1 快关阀法
    1.2 电学法
    1.3 光学法
    1.4 声学法
    1.5 热学法
    1.6 压差波动法
    1.7 模型预测法
2 微重力环境影响与两相流测量方法可行性
    2.1 微重力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2.2 气液两相流空隙率测量方法可行性分析
3 结 论

四、微重力两相流相似准则(论文参考文献)

  • [1]地外人工光合成装置中的微流控研究[D]. 杨尚儒.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LNG卸料管道预冷特性数值模拟研究[D]. 蔡明钰.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3]矿井湿式共振弦栅过滤除尘器研究及应用[D]. 吴志荣.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6)
  • [4]复杂流道液体真空排放中的气液两相流态模拟实验[J]. 赵建福,吴克,徐侃,宁献文,郑红阳. 载人航天, 2016(06)
  • [5]基于相似理论的轧机液压AGC缸模型试验台设计[D]. 陈晓亮. 东北大学, 2013(03)
  • [6]激光壁面加载模型中相似准则的应用[J]. 徐让书,严向峰.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3(01)
  • [7]激光加载过程中金属熔化的数值计算[D]. 严向峰.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3(06)
  • [8]不同重力条件下冷凝器换热特性研究[D]. 袁振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07)
  • [9]小管径管道气液两相流空隙率电容传感器设计[J]. 叶佳敏,彭黎辉. 仪器仪表学报, 2010(06)
  • [10]气液两相流空隙率测量方法微重力环境应用研究[J]. 周文兴,邓一兵,周抗寒,王伟荣,尹永利. 传感器与微系统, 2009(10)

标签:;  ;  ;  ;  ;  

微重力下两相流的相似判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