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向彩色打印的3D-LUT优化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郑跃[1](2021)在《贵州龙化石的数字化重建与3D打印》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维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贵州龙化石是中国发现的第一件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也是原始鳍龙类在亚洲的首次发现。古生物化石因其特殊性,数字化重建过程中获取点云数据时不能用显像剂喷涂表面,不能对局部特征进行填补,导致重建精度低、特征丢失等问题。本文拟通过逆向工程与3D打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解决贵州龙化石数字化重建过程中存在表面细节特征较多、局部特征易丢失处理困难、复杂曲面重构精度不够、及真实感还原度较差的问题,对贵州龙化石文物信息的保护提供技术支撑。本文以贵州龙化石为研究对象,通过高精度激光三维扫描仪获取点云数据,采用基于纹理映射的曲面重构方法对贵州龙化石表面复杂曲面进行重建,采用Geomagic Qualify逆向检测软件对重构复杂曲面进行精度误差分析,将重构的精确曲面导入三维逆向建模软件进行实体造型,随后采用几何纹理映射方法对重建的贵州龙化石三维数字模型进行纹理映射,并采用彩色多材料3D打印技术完成贵州龙化石的复现。研究表明:(1)对贵州龙化石扫描结果质量进行了分析,采用激光三维扫描仪的固定扫描方式获取的点云质量较高,纹理映射效果好。(2)采用基于纹理映射的交互式轮廓特征线提取方法,对贵州龙化石头部特征进行曲面拟合重建,该方法能够更好的提取化石骨骼特征轮廓线,且重构精度高,远小于传统的特征线提取重构精度。(3)采用两种曲面重建方法完成贵州龙化石表面复杂曲面重建,基于纹理映射的曲面重构方法的模型重建精度在0.0391mm以内,传统曲面重构方法的重建精度为0.2726mm,相对于传统方法数字化重建的精度明显提高,满足文物复制高精度的要求。(4)贵州龙化石的全彩色3D打印成型结果达到要求,其成形结果尺寸精度高,在增加做旧工艺后,该文物的真实感还原度与实物达到一致。综上所述,将三维数字化重建技术与传统文物保护方法相结合,能够更好的完成文物修复、教育、展示及研究等相关工作。彩色多材料3D打印技术弥补了传统的文物复制工艺复杂、不易传承、制作周期长等缺点,为文物的保护与复现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
周映宏[2](2020)在《高性能彩色3D打印机喷头的系统设计与验证》文中研究说明FDM 3D打印是运用熔融打印丝料对三维模型进行快速打印成型的一种增材制造技术,具有成型成本低廉、成型过程无污染、打印机可拓展性强等特点,广泛运用于科教、生产、日常生活中。目前FDM 3D打印机基本能实现单色打印、双色打印,混色、彩色FDM 3D打印机多面向商业生产,缺少具备低价实用、混色程度高、能实现全彩色等特性的彩色FDM 3D打印机。针对现有彩色FDM 3D存在的混色程度不高、可打印的色彩范围有限等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可实现充分混色的3D打印机喷头,完成了以下主要工作:(1)对国内外彩色3D打印技术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在对FDM 3D打印原理充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近端送丝的送丝方案,制定减法混色原理与多进料口单喷嘴的喷头结构相结合的混色方案,确定打印丝料为ABS高聚物,并对ABS的流变行为进行分析,为混色喷头的流体仿真分析做准备。(2)提出了一种多进料口单喷嘴出口的喷头结构,并基于现有设备Prusa i3 FDM 3D打印机的MK8喷头,对其进行三维建模、仿真分析以确定喷头喉管、加热块、喷嘴的结构参数。随后,根据混色方案对喷头内流道进行流体仿真分析,确定打印丝料的进料角度,初步确定喷头的结构尺寸。(3)通过仿真分析不同熔融腔尺寸下打印丝料的混合情况,确定熔融混合腔的最佳尺寸。控制丝料的进料速度分析不同比例丝料进入喷头后的混合情况,并结合影响打印精度的主要参数,修正和优化打印工艺,优化混色效果。随后面向本文提出的混色喷头结构编写相应的程序,形成插件,便于后续混色喷头的实际生产和使用,进一步提升打印机的实用性。本文通过对一种FDM 3D打印机喷头结构的设计,通过结构、流体等仿真进行了系统的优化,论证了设计的可行性,为实现高效的真彩色FDM 3D打印提供了可参考的方案和思路。
邢敬普[3](2020)在《面向3D打印的彩色切片软件优化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3D打印技术的不断进步,表达清晰、观赏性好且不需要后续处理的彩色模型,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彩色3D打印已经成为消费者的普遍需求。然而,作为目前3D打印领域模型描述的标准文件格式,STL文件并不支持对原始3D模型颜色信息的保存。为了实现彩色3D打印,需要选取合适的支持颜色信息表达的三维模型文件格式,并对其做进一步处理。作为连接原始彩色三维模型与实际打印工作的关键环节,彩色切片软件要处理彩色模型文件,得到完整有效的分层轮廓信息。根据彩色切片的具体要求,本文选取了OBJ模型作为数据接口。文章介绍了OBJ文件的组织形式与颜色信息描述方法,进行了文件信息的提取与面向切片的优化。在实际的切片环节,本文结合OBJ模型的具体特点,在实现彩色切片的基础上,对传统拓扑切片算法进行了改进尝试,提出了基于模型连续性的切片算法的优化方案,并进行了对比实验与分析。本研究以Visual Studio 2013作为彩色切片软件的开发平台,在MFC框架下进行了函数功能的实现与整合,并且利用OpenGL对彩色3D模型进行了可视化表达,完善了软件系统的功能。开发得到的彩色切片软件成功实现了对多种OBJ模型的模型展示与彩色切片,并对切片得到的分层轮廓数据进行了一定的冗余信息优化,在应用中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本文对研究开发中发现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明确了本领域内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千佳[4](2020)在《基于结构光照明的全彩色三维光切片成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各种各样的光学方法已经成功应用于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古生物学等领域的三维成像中,为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利用光学的方法进行三维成像具有非接触,快速,精度高等优点。结构光照明显微成像技术(SIM,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是一种宽场显微成像技术,是最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的成像方法,它既可以实现三维光切片成像,也能实现超分辨成像,凭借空间分辨率高、成像速度快、光毒性小、三维成像能力出众等众多优点,已经成为最适合活体生物组织超分辨动态成像和结构观察中真三维快速成像的工具,受到了国内外众多科研机构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围绕结构光照明三维显微成像,设计搭建了一套全彩色SIM成像系统,并在全彩色光切片算法、大视场高分辨三维成像及其数字化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传统SIM显微成像系统进行深入分析,设计搭建了一套能够实现厘米量级样品高分辨彩色三维成像的紧凑化成像系统,可实现普通宽场成像、SIM超分辨成像、SIM大视场彩色光切片成像及白光干涉成像等多种成像模式。紧凑化的SIM系统实际尺寸约为30cm×30cm×30cm(长×宽×高),约为原有成像系统的1/4。紧凑化的实验系统使得照明均匀度有了大幅提升,光能利用率较原有系统提升了3-4倍,大幅降低了成像时间,对于同样的样品,曝光时间提升了一个数量级,最大切片成像速度为100fps@1024×1024像素,横向分辨率520nm@20X/NA0.45,使厘米量级样品的高分辨率成像得以实现。此外,系统的硬件控制、数据采集与处理均为自行设计开发。2.由于RGB色彩空间的三基色通道之间存在串扰,并且颜色信息和亮度信息也没有分离,使得基于多通道融合的方法在色彩复原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失真,无法准确还原样品的色彩信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HSV彩色空间的彩色解码算法(HSV Color Space-Root Mean Square algorithm,HSVRMS算法),能够有效避免RGB三通道融合算法带来的色彩失真问题,可以获得物体的高分辨率全彩色三维图像。结合快速视场拼接技术,获得了尺寸为2cm左右的昆虫样品的高分辨率全彩色光切片图像,并对其表面的微纳结构进行了三维形貌定量分析。结合3D打印技术,样品成像的三维数字化得以实现。3.提出了一种基于希尔伯特变换的彩色光切片算法。基于HSV彩色空间的结构光照明全彩色三维光切片成像技术可以复原样品表面的真彩色信息,但每一层光切片都需要采集三幅固定相移差的原始图像,这对于需要多视场拼接的大尺寸样品而言,图像采集数据量大、图像重构时间长的缺点将凸显出来。鉴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希尔伯特变换的结构光照明快速三维彩色显微成像方法(Hilbert Transform based Color Opitcal Sectioning alogorithm,HT-COS算法),只需在样品的每一层采集两幅原始图像便可以重构出该层的全彩色光切片图像,因此图像采集量减少了1/3,图像重构时间节约了约28%,有效提高了彩色三维成像的效率和速度。模拟和实验验证了噪声及相移误差对HSV-RMS算法和HTCOS算法重构光切片图像质量的影响,证明了HT-COS算法具有更高的普适性和可行性。4.将深度学习应用于SIM成像中。传统的SIM三维光切片成像在每一层至少需要采集三幅不同相移的原始图像,对于需要多视场拼接的大尺寸的样品而言,这一过程不仅异常耗时,而且采集到的数据量也是巨大的。利用已有实验采集到的大量的宽场图像作为输入数据,将重构的光切片图像叠加而成的最大值投影图像(扩展景深图像)作为输出目标,在构建的卷积神经网络中进行训练,最终实现了由宽场图像直接复原出大景深的光切片图像的目的,原始图像的数据量较传统RMS算法减少了21倍,并且图像质量和分辨率基本维持不变。
高屹崧[5](2020)在《面向多方向FDM 3D打印的模型分割》文中研究说明3D打印是一种由数字模型制造实体的技术,其中FDM(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熔融沉积成型)技术以原理简单、设备及材料成本低廉、操作安全等特点得到广泛应用。传统FDM技术由于成型方向固定,在打印有悬空部分的模型时需要额外添加支撑结构,具有消耗更多材料、延长打印时间、需要额外后处理以去除支撑结构且损伤打印物件表面质量等缺点。多自由度设备与3D打印的结合为模型分割和打印路径规划提供了更多调整空间,可以大幅减少支撑结构的使用,但由于运动自由度的提升,也容易引起碰撞等问题。论文面向多方向FDM3D打印开展模型分割问题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提出一种最小分割数与最少支撑约束的模型分割算法。以无碰撞、少支撑和少分割块数为目标,将模型分割和打印顺序规划问题描述为对有序分割序列的全局优化问题,设计目标函数并基于改进的遗传算法求解,通过分割数从1开始迭代增加的方式,寻找分割数最少的、可实现无碰撞且近似无支撑打印的解作为最优分割结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算法与同类算法相比,分割块数与分块间接缝长度更短,且能成功处理拓扑更复杂的模型。其次,提出一种语义引导的模型分割算法。获取语义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分割面,结合无碰撞和少支撑目标分割,提出快速规划分割顺序和检测分割有效性的方法和由语义信息约束的分割调整框架,以与语义信息近似的可行解作为分割结果。最后,搭建了交互模型处理系统,基于Visual Studio和Qt开发平台搭建了交互模型处理系统,系统具有显示、处理与交互分割功能。以用户分割的结果为指导,自动规划打印顺序并调整分割,输出模型块、打印顺序和多方向运动关键参数。
韩冬辰[6](2020)在《面向数字孪生建筑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建筑信息模型(BIM)正在引发从建筑师个人到建筑行业的全面转型,然而建筑业并未发生如同制造业般的信息化乃至智能化变革。本文以BIM应用调研为出发点,以寻找限制BIM生产力发挥的问题根源。调研的众多反馈均指向各参与方因反映建筑“物理”的基础信息不统一而分别按需创建模型所导致的BIM模型“林立”现状。结合行业转型的背景梳理与深入剖析,可以发现是现有BIM体系在信息化和智能化转型问题上的直接表现:1)BIM无法解决跨阶段和广义的建筑“信息孤岛”;2)BIM无法满足建筑信息的准确、全面和及时的高标准信息要求。这两个深层问题均指向现有BIM体系因建成信息理论和逆向信息化技术的缺位而造成“信息-物理”不交互这一问题根源。建成信息作为建筑物理实体现实状态的真实反映,是未来数字孪生建筑所关注而现阶段BIM所忽视的重点。针对上述问题根源,研究对现有BIM体系进行了理论和技术层面的缺陷分析,并结合数字孪生和逆向工程等制造业理论与技术,提出了本文的解决方案——拓展现有BIM体系来建构面向数字孪生建筑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基于建筑业的BIM应用调研和转型背景梳理,具体分析了针对建成信息理论和逆向信息化技术的现有BIM体系缺陷,并制定了相应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2)本文从建筑数字化定义、信息分类与描述、建筑信息系统出发,建构了包含BIM建成模型、“对象-属性”分类与多维度描述方法、建筑“信息-物理”交互系统在内的建成信息理论;3)本文依托大量案例的BIM结合建筑逆向工程的技术实践,通过实施流程和实验算法的开发建构了面向图形类建成信息的“感知-分析-决策”逆向信息化技术。研究的创新性成果如下:1)通过建筑学和建筑师的视角创新梳理了现有BIM体系缺陷并揭示“信息-物理”不交互的问题根源;2)通过建成信息的理论创新扩大了建筑信息的认知范畴并丰富了数字建筑的理论内涵;3)通过逆向信息化的技术创新开发了建成信息的逆向获取和模型创建的实验性流程与算法。BIM建成模型作为“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实施成果和能反映建筑“物理”的信息源,将成为其它模型的协同基础而解决BIM模型“林立”。本文聚焦“物理”建成信息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将成为未来探索数字孪生建筑的基础和起点。
林超然[7](2020)在《基于专利数据挖掘的关键共性技术识别及预测研究 ——以3D打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面对以技术保护为导向的国际环境,摆脱技术依赖、全面提升我国技术水平是重要的战略选择,受限于创新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开发关键共性技术是非常必要的。关键共性技术是社会技术构成中最为重要和核心的部分,开发关键共性技术,能够保障国家产业安全、推动创新型集群发展、指导战略新兴产业技术选择、实现国家层面的技术预见并带动多产业协同升级。关键共性技术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不可避免地存在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主体缺位、搭便车等问题,导致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不足,阻碍了我国技术创新由追赶向超越转变之路。因此,通过科学手段识别关键共性技术,预测关键共性技术未来趋势,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发展关键共性技术的对策建议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首先在梳理和归纳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介绍了关键共性技术等概念的概念、内涵和特征;通过专利计量理论、共现理论以及技术生命周期理论阐述了关键共性技术的理论背景;基于国内外研究趋势构建了关键共性技术识别与预测的研究框架,并根据研究框架对本研究的总体逻辑思路做出解析。其次,基于本研究所提出的关键共性识别及预测的研究框架,设计了数据的采集思路,研究选择以专利数据作为技术信息来源,并以3D打印技术为例,构建了专利检索表达式获得3D打印相关专利数据,经过专利文本预处理以及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DA)模型聚类,获得了3D打印技术主题类别信息以及时间趋势。再次,从动力因素、微观基础以及宏观表现三方面探讨了技术主题演化机理,并通过演化博弈仿真分析,验证了演化假设;基于这些假设条件,得到3D打印相关技术主题的混淆关系以及转移关系,为关键共性技术识别提供了分析基础。接下来,基于共现理论和隐马尔可夫模型(HMM)构建了关键共性技术的识别框架,使用Viterbi算法识别专利文献中的专业术语,通过将技术主题的共类特征数值化,作为共性程度的度量,将技术主题节点在技术演化转移网络中的关键程度作为技术关键性的表征,并使用Page Rank算法衡量技术主题的关键性。应用该框架得到3D打印技术的关键性度量以及共性程度度量,进而识别得到3D打印技术领域种的关键共性技术;为验证识别框架的准确性,将识别结果与《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7年)》所提出关键共性技术做以对比,对比显示识别结果相关程度较高。随后,结合LDA主题模型以及HMM模型,预测3D打印技术主题研发趋势、3D打印技术主题研发结构,并从短期、中期和长期角度预测未来3D打印技术领域中关键共性技术构成;采用灰色预测、IPC分类号聚类方法作为对比,验证预测结果的准确性,且预测准确程度优于对比方法;通过随机剔除原始数据后重复实验验证了本研究方法的稳健性。最后,从国家层面、企业层面角度提出促进我国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构建促进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的制度体系、完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配套服务工作、建立政企以及非盈利性组织的合作机制等,强调国家扶持、中介服务专业化、技术共享、技术创新战略布局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之上,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快我国3D打印关键共性技术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提出的关键共性技术识别及预测框架总体效果较好,识别精度高、预测结果准确且稳定性较高。3D打印关键共性技术识别案例中,共得到31个技术主题,其中底座、降噪减震以及喷头技术是目前研发热点,激光粉末成型技术、可循环技术、彩色打印技术、打印头技术、义齿打印技术、打印过程中冷却散热技术、底座技术以及树脂光固化技术为3D打印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未来针对喷头、作业平台等技术主题的研究将逐渐减弱,而激光聚焦、打印头、彩色打印、可循环、物料/送料、控制以及义齿等技术主题,将成为未来几年的研发焦点,是值得投入研发力量的重要研发方向。
张大伟[8](2019)在《FDM彩色3D打印机喷头系统设计与振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市场上的FDM工艺3D打印机设备打印颜色比较单一,色彩表现能力差。对于熔融沉积型3D打印机,为了打印彩色物品,通常需要把单色喷头改为混色喷头,改进后喷头质量往往会越来越大,进而影响整体的振动特性,最终造成一系列打印精度问题。因此,本文选择从打印机喷头的机械结构和控制系统入手搭建起整个FDM彩色3D打印机,并结合仿真和实际测试两种方式对打印机喷头进行振动分析,优化彩色3D打印机的喷头结构和打印参数,最终提高FDM彩色3D打印机的成型质量。本文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意义,对于FDM彩色3D打印机搭建和优化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首先,以喷头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构建FDM彩色3D打印机的机械结构。通过分析喷头混色原理及整体机械机构确定喷头系统主要组成部分,选择合适的喷头装置、挤出装置及同步带组成整个喷头系统,并结合原有的Ormerod机身结构进行整个FDM彩色3D打印机的机械结构搭建。利用有限元模态分析工具对机身进行模态振型分析,结合分析结果对机身机构改进方案进行选择。然后,建立喷头皮带系统仿真模型,并做纵向振动特性仿真分析。通过多体动力学软件,结合刚柔耦合理论,建立了 FDM彩色3D打印机喷头皮带系统模型,并从打印过程中的纵向特性进行仿真分析,分析不同打印速度下喷头系统振动的加速度幅值,并与实际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仿真的有效性。最后,对搭建的FDM彩色3D打印机喷头振动加速度幅值进行测试分析。利用MEMS加速度传感器,结合LabVIEW和MATLAB两款分析软件,搭建振动测试平台。在此基础上,对FDM彩色3D打印机混色喷头的纵向和垂向振动进行分析,并对打印机参数进行了优化选型。结果表明:采用阿基米德和弦式填充轨迹更有利减少喷头的纵向振动,其中最大加速度幅值均方根相比于蜂巢式填充轨迹减少71.29%;选用三倍扭矩步进电机更有利减少喷头进给的垂向振动,同时也会显着减少堵头数量,进而提高FDM彩色3D打印机的成型质量。
谢锋[9](2019)在《石膏粉三维粘结全彩打印算法与成形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维打印(3DP)技术已经迅速发展成为目前快速成型技术的主流之一。与其他快速成型技术相比,其成型速度更快、成型材料更广、成型工艺更为简单、设备价格更为低廉,且三维打印技术可以高精度一次成型全彩色制件,不需要任何的后处理工艺。因此前景广阔,具有极大的市场价值和发展潜力。然而,彩色三维打印作为三维打印技术中最具有优势的技术却发展得较为缓慢,对于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及不同行业间的交互研究不够,不能将设备、材料、工艺归一化地进行系统研究,导致三者的发展不能齐头并进,总是顾此失彼,进一步导致三维打印市场得不到扩大。因此,开发出一套完备的成型系统、成型材料和成型工艺对于三维打印成型行业乃至整个制造业领域而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巨大的市场价值。为此,本文围绕彩色成型系统、成型材料、成型工艺做了相关摸索和探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获得的成果如下:(1)本文详尽解析了自主研发的型号为HW-P440的三维打印成型系统。介绍了机械运动系统、喷墨系统、铺粉系统以及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和过程,并从机械结构的角度入手,对现有结构做出了相应改进,解决了固有问题并提高了运动精度。大量精度测试表明,设备三维(XY平面和Z轴方向)运动精度优良,整体运动误差控制在0.02mm以内。(2)适用于三维打印成型技术的粘结剂和成型材料研发配制。深入剖析了喷头微滴喷射的原理及液滴与粉末的的粘结原理,结合平面印刷业墨水的指标要求,配制出实用的环保粘结剂,确定了成型材料主体粉末。通过粘结剂与成型材料粉末的大量试验测试发现,本文配制的成型材料粉末铺粉性能较好,与粘结剂发生粘结反应后,能成型出整体效果较好的实体制件。(3)彩色算法的编制及优化。本文基于切片软件得到的彩色截面位图信息和标准的打印输出格式,结合数字印刷中的半色调算法,深入探究其色彩转化原理。并基于C++语言面向对象设计的特点,编制了十余种真全彩位图信息转化二值点阵算法,并写成函数封装在CBit2prn类中。通过算法执行比较,确定了基于有序抖动的彩色算法,并基于MATLAB图像评价方法,得到了成像色彩最优的彩色算法。(4)成型工艺实验及缺陷解决。本文分析三维打印工艺特点,通过大量上机实验测试确定了最优的工艺参数,并对成型中的缺陷提供了解决措施。研究表明,制件所有尺寸精度误差均在2.50%以内,能够成形出尺寸在2毫米以内的细微结构,并且制件具有较好的表面质量,且实现了彩色实物的打印,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
周丽超[10](2019)在《基于三周期极小曲面的模型空间剖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对三维模型设计的结构分析与优化已取得了许多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对于复杂结构的模型尤其是空间剖分模型的研究却甚少。当今社会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制造模式已然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个性化以及高附加值成为市场的主导动力,因此复杂模型的空间剖分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将基于三周期极小曲面的多孔结构应用到模型的空间剖分研究中,三周期极小曲面具有全连通、类型多样及可控性等诸多优点,能较好地满足模型空间剖分的多样性、个性化等需求。本文提出了基于三周期极小曲面的模型的空间剖分方法,其主要研究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调研并整理了三周期极小曲面在模型优化设计及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利用三周期极小曲面可用隐式表达式表示的优势来对基于三周期极小曲面的模型进行空间剖分,剖分后的模型各部分都可用函数表达式来存储及表示;第二部分分析了基于三周期极小曲面的模型空间剖分的性质及空间剖分结构拼接方法,其中重点研究了多种参数对模型空间剖分的影响,并针对医疗中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基于曲面间拼接的骨模型建模方法,得到的骨模型机械性能更好而且质量更轻;第三部分是在空间剖分模型性质的基础上,针对空间剖分模型的特殊属性,考虑在彩色3D打印、空间浇注等领域下的应用,本文模型均不需额外的支撑,其多样性可控性的特点更能满足个性化设计的需求。
二、面向彩色打印的3D-LUT优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彩色打印的3D-LUT优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龙化石的数字化重建与3D打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文物数字化保护 |
1.2 逆向工程与3D打印技术 |
1.3 贵州龙化石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流程 |
第2章 三维数字化重建方法 |
2.1 NURBS曲面拟合重建方法 |
2.2 三维纹理映射方法 |
2.3 真实感图形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贵州龙化石三维数据的采集 |
3.1 三维数据采集的基本原理及过程 |
3.2 贵州龙化石三维数据的采集流程 |
3.3 贵州龙化石扫描结果质量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贵州龙化石三维数字化重建及精度评价分析 |
4.1 贵州龙化石点云数据处理 |
4.2 贵州龙化石表面复杂曲面重建 |
4.3 基于Geomagic Qualify的贵州龙化石重构模型精度评价 |
4.4 贵州龙化石数字化三维重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贵州龙化石全彩色3D打印 |
5.1 全彩色多材料3D打印设备 |
5.2 3D打印数据格式及处理流程 |
5.3 贵州龙化石的成型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致谢 |
(2)高性能彩色3D打印机喷头的系统设计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彩色3D打印分类 |
1.2.2 彩色FDM 3D打印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彩色FDM 3D打印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内容及安排 |
第二章 熔融沉积成型3D打印机的整体分析 |
2.1 熔融沉积成型技术原理 |
2.2 彩色熔融沉积成型原理 |
2.3 混色方案设计 |
2.4 混色喷头结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单色熔融沉积成型喷头的仿真分析 |
3.1 熔融沉积成型打印丝料性能分析 |
3.1.1 打印丝料的分类 |
3.1.2 打印丝料的性能要求 |
3.1.3 打印丝料的流变特性分析 |
3.2 单色熔融沉积成型打印机MK8型喷头建模 |
3.2.1 模型简化 |
3.2.2 几何模型 |
3.3 单色MK8型喷头的仿真设计与分析 |
3.3.1 物理模型 |
3.3.2 边界条件 |
3.3.3 计算结果及数据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混色熔融沉积成型喷头的仿真分析 |
4.1 熔融丝料混合程度的判断 |
4.2 混色熔融沉积成型打印机喷头建模 |
4.2.1 结构设计 |
4.2.2 模型简化 |
4.2.3 几何模型 |
4.3 混色喷头的仿真设计与分析 |
4.3.1 物理模型 |
4.3.2 边界条件 |
4.3.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4.3.4 仿真设计总结 |
4.4 混色喷头结构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混色喷头混色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混色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1 打印精度的影响 |
5.1.2 基色混合时固有偏差的影响 |
5.2 混色效果仿真分析 |
5.3 混色效果实现的软件支持 |
5.3.1 软件平台 |
5.3.2 混色全彩打印时的参数设置 |
5.3.3 渐变打印时的参数设置 |
5.3.4 纯色打印时的参数设置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面向3D打印的彩色切片软件优化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3D打印技术概述 |
1.2.1 3 D打印原理 |
1.2.2 3 D打印的优势 |
1.2.3 国内外3D打印的发展状况 |
1.2.4 3D打印的未来趋势 |
1.3 彩色3D打印原理与应用 |
1.3.1 彩色3D打印原理工艺 |
1.3.2 彩色3D打印技术的应用 |
1.4 本文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论文研究目标 |
1.4.2 论文内容安排 |
2 OBJ文件格式解析与信息优化 |
2.1 OBJ文件的基本组织形式 |
2.2 OBJ文件的颜色表达 |
2.3 彩色模型信息的基本提取 |
2.4 本章小结 |
3 模型数据分层处理研究 |
3.1 切片算法概述 |
3.1.1 传统等厚切片算法 |
3.1.2 彩色切片算法 |
3.2 模型信息优化处理与拓扑结构建立 |
3.2.1 OBJ模型几何信息的优化 |
3.2.2 OBJ模型颜色信息的处理 |
3.2.3 模型拓扑关系建立 |
3.3 彩色切片的信息处理 |
3.3.1 几何交点计算 |
3.3.2 颜色信息添加 |
3.4 基于模型连续性的切片算法 |
3.4.1 模型的连续性特征 |
3.4.2 算法优化方案 |
3.4.3 实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彩色切片软件开发与展示 |
4.1 彩色切片软件功能框架 |
4.2 三维模型可视化 |
4.2.1 3D模型显示 |
4.2.2 模型旋转变换 |
4.3 彩色切片轮廓优化与输出 |
4.3.1 基本切片效果展示 |
4.3.2 分层轮廓数据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基于结构光照明的全彩色三维光切片成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光学显微技术的发展史 |
1.2 三维光学成像技术 |
1.2.1 宏观物体的三维成像技术 |
1.2.2 三维显微成像技术 |
1.3 结构光照明显微成像技术 |
1.3.1 结构光照明光切片显微技术 |
1.3.2 结构光照明超分辨显微技术(SR-SIM) |
1.3.3 SIM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章 结构光照明显微成像系统的设计及搭建 |
2.1 产生结构光照明的主要方法 |
2.1.1 干涉法产生结构光照明 |
2.1.2 投影法产生结构光照明 |
2.2 基于DMD投影和LED照明的结构光照明显微成像系统 |
2.2.1 DMD-LED的耦合方法及实现 |
2.2.2 D-SIM系统小型化设计 |
2.2.3 系统软硬件同步控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HSV色彩空间的三维全彩色光切片技术 |
3.1 OS-SIM的基本原理和算法 |
3.1.1 基于2π/3相移差的RMS算法 |
3.1.2 基于π/2相移差的RMS算法 |
3.1.3 基于多通道融合的彩色OS-SIM |
3.2 彩色空间 |
3.2.1 面向硬件和物理学的彩色空间 |
3.2.2 基于人类彩色感知的彩色空间 |
3.3 基于HSV彩色空间的三维全彩色光切片成像技术 |
3.3.1 基于HSV彩色空间的彩色解码算法 |
3.3.2 理论模拟和分析 |
3.3.3 实验结果 |
3.4 大视场高分辨全彩色三维成像 |
3.4.1 视场拼接技术 |
3.4.2 快速视场拼接方法 |
3.4.3 大视场三维全彩色成像结果及分析 |
3.4.4 三维成像结果的数字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希尔伯特变换的快速彩色光切片算法 |
4.1 基于希尔伯特变换的光切片算法 |
4.2 基于希尔伯特变换的彩色光切片算法 |
4.2.1 相移误差对HSV-RMS算法和HT-COS算法的影响对比 |
4.2.2 噪声对HSV-RMS算法和HT-COS算法的影响对比 |
4.2.3 HSV-RMS算法和HT-COS算法色彩复原保真度对比 |
4.3 实验结果 |
4.3.1 荧光样品实验 |
4.3.2 反射式样品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SIM |
5.1 深度学习的基本模型 |
5.2 深度学习在SIM中的应用 |
5.3 实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面向多方向FDM 3D打印的模型分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FDM技术简介 |
1.2.1 FDM技术原理 |
1.2.2 传统FDM打印系统构造及现有问题 |
1.3 多方向3D打印与模型分割研究现状 |
1.3.1 传统模型分割 |
1.3.2 面向传统单方向打印的模型分割 |
1.3.3 多自由度设备与面向多方向3D打印的模型分割 |
1.4 三维模型的语义分割 |
1.4.1 基于传统形状分析的语义分割 |
1.4.2 基于机器学习的语义分割 |
1.5 论文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第2章 面向多方向FDM3D打印的模型处理流程 |
2.1 多方向FDM3D打印系统简介 |
2.2 多方向3D打印流程 |
2.3 面向多方向FDM3D打印的模型预处理 |
2.3.1 三维模型的表示与存储 |
2.3.2 模型的合理性检测与试修复 |
2.3.3 模型状态调整 |
2.4 面向多方向FDM3D打印的模型后处理 |
2.4.1 支撑分析与支撑结构添加 |
2.4.2 打印信息生成与传递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全局优化的少分割数模型分割 |
3.1 模型分割模式与分割信息数据结构 |
3.2 多方向FDM3D打印的碰撞分析及实现 |
3.2.1 打印头与打印平台碰撞分析 |
3.2.2 打印头与已打印物件碰撞分析 |
3.3 多方向FDM3D打印的支撑分析及实现 |
3.3.1 模型元素悬空分析及量化衡量 |
3.3.2 模型薄弱区域检测 |
3.4 碰撞与待支撑判断条件的改进 |
3.4.1 打印头与平台碰撞检测的改进 |
3.4.2 打印头与已打印物件碰撞的避免 |
3.4.3 模型元素悬空定量分析的改进 |
3.5 最优分割数与少支撑约束的模型分割实现 |
3.5.1 问题描述与目标函数的确定 |
3.5.2 基于遗传算法的全局优化器设置 |
3.5.3 分割数与支撑数权衡的模型分割框架实现 |
3.6 模型分割与打印结果分析 |
3.6.1 与同类型模型分割结果对比 |
3.6.2 材料与打印时间节省 |
3.6.3 模型分割结果与耗时 |
3.6.4 打印过程 |
3.6.5 悬空忽略机制与打印物件表面质量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语义引导的模型分割 |
4.1 三维模型的语义信息获取 |
4.1.1 基于骨架与形状直径的分割 |
4.1.2 基于近似凸分割的语义分割 |
4.1.3 基于三维网格卷积神经网络的语义分割 |
4.2 语义信息到分割信息的转化 |
4.3 分割信息的合理性检测与预处理 |
4.3.1 打印层级建立与分割顺序规划 |
4.3.2 分割面信息的分割有效性检测与试修复 |
4.4 语义引导的模型分割实现 |
4.4.1 语义引导的模型分割总处理框架 |
4.4.2 模型预分块的悬空检测与细分 |
4.4.3 模型预分块的全局微调 |
4.4.4 分割过程及结果展示 |
4.5 分割相似度度量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多方向打印的交互模型处理系统 |
5.1 系统软硬件环境 |
5.2 交互模型处理系统设计与功能简介 |
5.3 交互模型分割流程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面向数字孪生建筑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BIM技术对建筑业及建筑师的意义 |
1.1.2 “信息-物理”不交互的问题现状 |
1.1.3 聚焦“物理”的数字孪生建筑启示 |
1.2 研究综述 |
1.2.1 数字孪生建筑的相关研究 |
1.2.2 反映“物理”的建成信息理论研究 |
1.2.3 由“物理”到“信息”的逆向信息化技术研究 |
1.2.4 研究综述存在的问题总结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第2章 BIM缺陷分析与“信息-物理”交互策略制定 |
2.1 现有BIM体系无法满足建筑业的转型要求 |
2.1.1 信息化转型对建筑协同的要求 |
2.1.2 智能化转型对高标准信息的要求 |
2.1.3 面向数字孪生建筑拓展现有BIM体系的必要性 |
2.2 针对建成信息理论的BIM缺陷分析与交互策略制定 |
2.2.1 现有BIM体系缺少承载建成信息的建筑数字化定义 |
2.2.2 现有BIM体系缺少认知建成信息的分类与描述方法 |
2.2.3 现有BIM体系缺少适配建成信息的建筑信息系统 |
2.2.4 针对建成信息理论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制定 |
2.3 针对逆向信息化技术的BIM缺陷分析与交互策略制定 |
2.3.1 建筑逆向工程技术的发展 |
2.3.2 建筑逆向工程技术的分类 |
2.3.3 BIM结合逆向工程的技术策略若干问题 |
2.3.4 针对逆向信息化技术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制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建成信息理论 |
3.1 建成信息的建筑数字化定义拓展 |
3.1.1 BIM建成模型的概念定义 |
3.1.2 BIM建成模型的数据标准 |
3.2 建成信息的分类与描述方法建立 |
3.2.1 “对象-属性”建成信息分类方法 |
3.2.2 建筑对象与属性分类体系 |
3.2.3 多维度建成信息描述方法 |
3.2.4 建成信息的静态和动态描述规则 |
3.3 建成信息的建筑信息系统构想 |
3.3.1 交互系统的概念定义 |
3.3.2 交互系统的系统结构 |
3.3.3 交互系统的算法化构想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感知技术:信息逆向获取 |
4.1 建筑逆向工程技术的激光技术应用方法 |
4.1.1 激光技术的定义、原理与流程 |
4.1.2 面向场地环境和建筑整体的激光技术应用方法 |
4.1.3 面向室内空间的激光技术应用方法 |
4.1.4 面向模型和构件的激光技术应用方法 |
4.2 建筑逆向工程技术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 |
4.2.1 图像技术的定义、原理与流程 |
4.2.2 面向场地环境和建筑整体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 |
4.2.3 面向室内空间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 |
4.2.4 面向模型和构件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 |
4.3 趋近激光技术精度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研究 |
4.3.1 激光与图像技术的应用领域与技术对比 |
4.3.2 面向室内改造的图像技术精度探究实验设计 |
4.3.3 基于空间和构件尺寸的激光与图像精度对比分析 |
4.3.4 适宜精度需求的图像技术应用策略总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分析技术:信息物理比对 |
5.1 信息物理比对的流程步骤和算法原理 |
5.1.1 基于产品检测软件的案例应用与分析 |
5.1.2 信息物理比对的流程步骤 |
5.1.3 信息物理比对的算法原理 |
5.2 面向小型建筑项目的直接法和剖切法算法开发 |
5.2.1 案例介绍与研究策略 |
5.2.2 针对线型构件的算法开发 |
5.2.3 针对面型构件的算法开发 |
5.3 面向曲面实体模型的微分法算法开发 |
5.3.1 案例介绍与研究策略 |
5.3.2 针对曲面形态的微分法算法开发 |
5.3.3 形变偏差分析与结果输出 |
5.4 面向传统民居立面颜色的信息物理比对方法 |
5.4.1 案例介绍与研究策略 |
5.4.2 颜色部分设计与建成信息的获取过程 |
5.4.3 颜色部分设计与建成信息的差值比对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决策技术:信息模型修正 |
6.1 BIM建成模型创建的决策策略制定 |
6.1.1 行业生产模式决定建成信息的模型创建策略 |
6.1.2 基于形变偏差控制的信息模型修正决策 |
6.1.3 建筑“信息-物理”形变偏差控制原则 |
6.2 基于BIM设计模型修正的决策技术实施 |
6.2.1 BIM设计模型的设计信息继承 |
6.2.2 BIM设计模型的设计信息替换 |
6.2.3 BIM设计模型的设计信息添加与删除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数字孪生建筑展望 |
7.1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研究结论 |
7.1.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1.2 研究的创新点 |
7.1.3 研究尚存的问题 |
7.2 数字孪生建筑的未来展望 |
7.2.1 建筑数字孪生体的概念定义 |
7.2.2 建筑数字孪生体的生成逻辑 |
7.2.3 数字孪生建筑的实现技术 |
7.2.4 融合系统的支撑技术构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建筑业BIM技术应用调研报告(摘选) |
附录 B “对象-属性”建筑信息分类与编码条目(局部) |
附录 C 基于Dynamo和 Python开发的可视化算法(局部) |
附录 D 本文涉及的建筑实践项目汇总(图示)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基于专利数据挖掘的关键共性技术识别及预测研究 ——以3D打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总体思路 |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与预测的研究基础及框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专利文献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
2.1.2 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
2.1.3 关键共性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
2.2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与预测的理论基础 |
2.2.1 专利计量理论 |
2.2.2 共现理论 |
2.2.3 技术生命周期理论 |
2.3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与预测的框架构建及解析 |
2.3.1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与预测的框架构建 |
2.3.2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与预测框架的解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专利文献采集及聚类 |
3.1 专利文献采集及聚类方案设计 |
3.1.1 专利文献数据获取方案 |
3.1.2 专业术语识别方案 |
3.1.3 专利文献预处理方案 |
3.1.4 专利文献技术主题聚类方案 |
3.2 专利文献数据采集处理 |
3.2.1 案例产业选择 |
3.2.2 专利文献数据获取 |
3.2.3 专利文献预处理 |
3.3 专利文献数据技术主题聚类分析 |
3.3.1 LDA模型迭代次数确定 |
3.3.2 LDA模型主题数量确定 |
3.3.3 LDA模型结果及分析 |
3.3.4 技术主题分类准确性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技术主题演化机理及关键共性技术特征分析 |
4.1 技术主题演化机理分析 |
4.1.1 技术主题演变的微观基础 |
4.1.2 技术主题演变的宏观表现 |
4.2 关键共性技术主题特征分析 |
4.2.1 技术主题共现主题词分布 |
4.2.2 技术主题混淆关系分析 |
4.2.3 技术主题转移关系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专利文献挖掘的关键共性技术主题识别 |
5.1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模型构建 |
5.1.1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模型构建原则 |
5.1.2 关键技术识别模型构建 |
5.1.3 共性技术识别模型构建 |
5.1.4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模型构建 |
5.2 关键共性技术主题识别 |
5.2.1 关键技术主题识别 |
5.2.2 共性技术主题识别 |
5.2.3 关键共性技术主题识别 |
5.3 关键共性技术主题识别结果评估 |
5.3.1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评估数据来源 |
5.3.2 关键共性技术识别评估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专利文献挖掘的关键共性技术主题预测 |
6.1 关键共性技术预测模型构建 |
6.1.1 关键共性技术预测模型假设条件 |
6.1.2 关键共性技术预测初始HMM建立 |
6.2 关键共性技术主题预测实证分析 |
6.2.1 技术主题研发趋势预测 |
6.2.2 技术主题研发结构预测 |
6.2.3 关键共性技术构成预测 |
6.3 关键共性技术主题预测准确性和稳健性评估 |
6.3.1 关键共性技术主题预测准确性评估 |
6.3.2 关键共性技术主题稳健性评估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促进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的国家制度层面对策 |
7.1.1 构建促进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的制度体系 |
7.1.2 完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配套服务工作 |
7.1.3 建立政企以及非盈利性组织的合作机制 |
7.2 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的企业层面对策 |
7.2.1 企业应重视关键共性技术战略布局 |
7.2.2 以长期视角看待关键共性技术发展 |
7.2.3 促进企业间关键共性技术共研共享 |
7.3 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的特定技术领域层面对策 |
7.3.1 攻克当前关键共性技术中的重点领域 |
7.3.2 布局未来关键共性技术中的新兴领域 |
7.3.3 增进关键共性技术的多样性和长期性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图表目录 |
(8)FDM彩色3D打印机喷头系统设计与振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FDM彩色3D打印机机身及喷头设计 |
2.1 引言 |
2.2 FDM彩色3D打印机原理 |
2.3 3D打印机机身结构确定与分析 |
2.4 3D打印机喷头系统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FDM彩色3D打印机喷头系统进给控制研究及打印测试 |
3.1 引言 |
3.2 彩色3D打印控制板选择 |
3.3 熔融沉积型3D打印机固件程序选择与分析 |
3.4 三色耗材丝任意比例进给的实现 |
3.5 彩色3D打印试验 |
3.6 本章小结 |
4 FDM彩色3D打印机喷头系统纵向振动仿真分析 |
4.1 引言 |
4.2 多体动力学理论基础 |
4.3 皮带类物体的建模方法 |
4.4 Bushing法建立皮带模型 |
4.5 混色喷头系统纵向振动仿真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面向FDM彩色3D打印机成型质量的喷头实际振动测试分析 |
5.1 引言 |
5.2 FDM彩色3D打印喷头振动信号预处理 |
5.3 FDM彩色3D打印喷头振动信号特征分析与提取 |
5.4 FDM彩色3D打印喷头振动检测系统设计 |
5.5 打印机填充轨迹对喷头纵向振动特性的影响 |
5.6 基于喷头垂向振动测试的打印机进给参数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石膏粉三维粘结全彩打印算法与成形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三维打印成型(3DP)技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彩色三维打印技术研究现状 |
1.3.2 成型材料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2 三维打印成型系统介绍 |
2.1 引言 |
2.2 系统概述 |
2.3 机械运动系统 |
2.3.1 总体结构 |
2.3.2 工作台运动结构 |
2.3.3 字车运动结构 |
2.4 喷墨系统 |
2.5 铺粉系统 |
2.6 控制系统 |
2.7 本章小结 |
3 成型材料研发 |
3.1 引言 |
3.2 彩色粘结剂(墨水)研制 |
3.2.1 微滴喷射机理分析 |
3.2.2 粘结剂指标及参数确定 |
3.2.3 粘结剂配制及指标测定 |
3.3 成型粉末的确定 |
3.4 粘结剂与成型粉末性能预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4 彩色填充算法 |
4.1 引言 |
4.2 切片算法及混色原理简介 |
4.2.1 切片数据格式及算法介绍 |
4.2.2 混色原理概述 |
4.3 数字图像文件解析 |
4.3.1 BMP文件结构 |
4.3.2 PRN文件说明 |
4.4 彩色算法开发过程 |
4.4.1 分色处理 |
4.4.2 半色调算法编制 |
4.5 算法优化 |
4.6 本章小结 |
5 三维打印成型工艺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石膏粉三维成型工艺及缺陷分析 |
5.2.1 成型工艺分析 |
5.2.2 制件成型实验 |
5.2.3 成型缺陷分析 |
5.3 成型件尺寸精度分析 |
5.4 彩色算法实验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10)基于三周期极小曲面的模型空间剖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与背景 |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3 本文创新点和设计难点 |
1.4 论文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工作介绍 |
2.1 三周期极小曲面定义 |
2.2 三周期极小曲面研究进展与应用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三周期极小曲面的模型空间剖分分析与处理 |
3.1 空间剖分 |
3.2 基于三周期极小曲面的模型空间剖分分析 |
3.2.1 空间剖分范围 |
3.2.2 空间剖分各参数性质研究 |
3.3 基于三周期极小曲面的模型空间剖分处理 |
3.3.1 曲面间拼接方法 |
3.3.2 基于曲面拼接的模型空间剖分建模 |
3.4 本章小结 |
4 模型空间剖分结构的应用 |
4.1 骨模型建模及优化 |
4.2 彩色3D制件成型 |
4.2.1 彩色打印 |
4.2.2 空间浇注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面向彩色打印的3D-LUT优化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龙化石的数字化重建与3D打印[D]. 郑跃.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8)
- [2]高性能彩色3D打印机喷头的系统设计与验证[D]. 周映宏.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3]面向3D打印的彩色切片软件优化与实现[D]. 邢敬普.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4]基于结构光照明的全彩色三维光切片成像方法研究[D]. 千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20
- [5]面向多方向FDM 3D打印的模型分割[D]. 高屹崧.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6]面向数字孪生建筑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研究[D]. 韩冬辰. 清华大学, 2020
- [7]基于专利数据挖掘的关键共性技术识别及预测研究 ——以3D打印为例[D]. 林超然.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4)
- [8]FDM彩色3D打印机喷头系统设计与振动特性研究[D]. 张大伟.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9]石膏粉三维粘结全彩打印算法与成形工艺研究[D]. 谢锋. 重庆大学, 2019(01)
- [10]基于三周期极小曲面的模型空间剖分研究[D]. 周丽超.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