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构建工农利益共同体

张掖市构建工农利益共同体

一、张掖市构筑工农联营利益共同体(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1](2012)在《甘肃省城乡经济联动发展问题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文中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我国经济的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长的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日渐凸现出来。新世纪之初,中国迈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党的十六大上第一次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这一理念。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理念指导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构建和谐的新型城乡经济关系,使城乡居民共建共享现代文明成果,具有更大的战略意义。甘肃省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比例较大,致富增收的能力和途径有限,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乡经济关联性较低,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因此如何促进城乡经济联动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其他地区城乡经济联动发展经验,结合甘肃省实际情况,尝试提出甘肃省城乡经济联动发展对策,为甘肃省城乡一体化决策提供参考。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城乡经济联动发展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作了说明;第二部分是对城乡经济联动发展的模式及联动作用机制进行了评价;第三部分阐述了城乡经济联动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国内外城乡经济联动发展的实践模式及经验启示;第四部分针甘肃省城乡经济联动发展的现状和困境作了分析,并总结出来导致甘肃省城乡关系发展滞后的原因;最后一部分提出了甘肃省城乡经济联动发展对策。通过以上的研究,希望进一步加快推进甘肃省城乡经济联动发展。

傅慧俊[2](2009)在《浙江大学(长兴)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建设的主要制约要素研究》文中指出建设农业科技园是我国农业在新世纪实现产业升级、发展知识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浙江大学根据自身学科建设和教育改革的需要,结合国家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与长兴县地方政府共同投资建设了浙江大学(长兴)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该园区的建立,将有效服务浙江大学的教育科研工作,大力推进地方农业发展和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本文讨论了农业科技园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回顾了国内外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了国内农业科技园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浙江大学农业高科技园区建设背景和意义作了阐述,就其功能定位进行了分析,将园区功能分为科教服务、成果孵化、示范推广、人才培训、生产加工和休闲观光等六项子功能,提出总计30种影响园区功能实现的制约要素。结合使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分析比较了全部6项子功能30种制约要素的影响权重。为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引入了有效性检验,进行了两轮专家打分。分析结果表明科教服务和科技成果孵化两项子功能在园区功能实现中占据主体地位,明确得出试验场保障、教授参与水平、孵化器硬件建设等7项是在未来园区建设发展中最具全局性影响的制约要素。笔者结合浙江大学农业高科技园区现状,就园区未来建设与发展,有针对性地提出浙江大学要将建设一流农业试验站与区域产业结合起来打造引领中国农业与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绿色产业长廊。

王金荣[3](2008)在《河西走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与产业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已由过去的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数量短缺的矛盾基本解决,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转向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和效益,这为河西走廊农业实现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供了大背景。河西走廊是传统的农业区和全国着名的商品粮基地,但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外主要粮食生产国小麦成本比我国低一倍左右,并且我国东南沿海粮食缺口也可部分由我国主要产粮区的调出部分满足等因素,再加上粮食运输成本的限制,河西走廊粮食生产应以满足河西地区和青海省毗邻牧区需要为主,“以需定产”,着力提高粮食品质,增加饲料粮比重,发展草畜业,实现粮食增值。河西作为甘肃省粮仓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后农业发展应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富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河西走廊地区地域辽阔,光、热、水、土资源丰富,物种资源多样,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潜力。经过多年的发展,特色农业已有一定基础。河西走廊甘肃农业的精华地带,形成了许多很强具有竞争力特色农产品。应借西部大开发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东风,加快特色农业的发展。因此,研究河西走廊特色农业及其产业化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价值。论文总体可分为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方法,特色农业产业化的相关学术观点。第二部分介绍了河西走廊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从第四章到第六章,在介绍河西走廊特色农业区域优势分布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特色农业的产业化问题。第四部分包括第七章,引入实例,通过调查了解酒泉市制种产业的发展状况,更进一步分析了河西走廊特色农业的发展情况。特色农业的发展研究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本文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河西走廊这一特定区域的特色农业及其产业化问题进行了调查归纳和分析,试图为这一地区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姚星[4](2008)在《我国循环经济建设进程中绿色技术创新研究》文中指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使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相协调,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举措。当前,循环经济理念在全球不断深入人心,其中的绿色技术创新问题更是受到各国的日益重视,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技术创新在刺激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空前的破坏。这固然可以归因于人类自身对自然界认识偏颇、盲目开发、无节制消费,但更深入的研究表明,技术这把“双刃剑”在其中起着至少是不可小觑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现阶段正在全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的我国来说,尤其要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的方向,将传统技术创新转向绿色技术创新。本文以绿色技术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力图较全面地分析绿色技术创新的一般规律,以期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论文主体内容分三部分:第一篇论述循环经济是资源绿色化创新的经济。本文首先对创新经济理论研究进行回顾,分析了技术创新的驱动力和持续力,指出传统创新理论缺少对创新方向约束的探讨。其次,围绕资源的绿色化创新使用,指出循环经济是创新经济,其目标是追求资源使用方式创新的生态效率;生态效率实践突出资源创新使用,经济社会对生态效率的追求具有生态经济学上的必然性;通过环境管理可以强化资源创新的过程和目标。第三,着重分析资源绿色化创新与绿色技术之间的关系,指出循环经济的资源绿色化创新使用离不开绿色技术,阐述了绿色技术、绿色生产和服务组织的概念和内涵,指出绿色技术创新同传统技术创新的区别,提出了绿色技术创新的载体是绿色生产和服务组织,发展绿色生产和服务组织能使经济效率由“次优”逐渐向“最优”转化。第二篇主要从两个方面研究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路径及其需求和供给问题。第一,着重讨论了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路径,指出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基础是确立环境资源要素价格,政策启动点是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同步建设绿色技术创新市场;提出在企业层面要扶持和发展绿色小生境战略组织。第二,主要研究绿色科技供给与绿色市场需求,指出我国循环经济是政府推动型,政府培育绿色生产和服务组织可以采取鼓励为主的引导和扶持政策,也需要通过立法来推进组织绿色化;通过对循环经济推动力进行解析,强调要不断维持和增强生态经济拉力,巩固、完善与强化行政法规和技术推力;提出要强制消费绿色化,扩大和提升绿色产品需求;强化环境伦理教育,培育绿色消费理念;要以生态产业园建设为依托增强科技供给。第三篇讨论新疆循环经济建设进程中的绿色技术创新。第一,强调新疆循环经济建设中必须重视节水技术创新,指出新疆水资源必须节约使用,也必须创新使用;以膜下滴灌技术的成功创新为例,分析了新疆工程型节水技术创新所要重视的行政、法律、经济和科研机制问题;与此并列,指出新疆的非工程型节水技术创新要建设和完善节水市场,培育“供水到户型”节水技术创新组织主体。第二,重点讨论新疆特色产业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分析了新疆特色涉农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指出除了要节水之外,新疆特色产业生态化技术创新还应当有利于节地、护地和养地;联系新疆实际,指出新疆绿色技术创新需要政府助推,提出了政府应当重点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的第一车间即建设现代农业,强化绿色农林牧种养殖基地建设。论文最后通过项目式绿色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指出新疆农业产业化同生态化结合具有必然性。在执行层面,面对众多包含绿色技术的创新项目,本文提出政府审批部门首先要考查待批研发或开发项目是否面对绿色消费领先客户,其次要强调企业本身的科技供给。本文指出,建设科技工业园式中试车间在项目式绿色技术创新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期望每一个组织都设立自己的研发中试车间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在目前的中国、新疆。此时,政府可以发挥科技供给者的主导作用,方法是建设中试车间式科技工业园,园区要突出专业并实施绿色招项。

王传成[5](2006)在《城乡水务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水资源危机已成不争事实,我国水多、水少、水脏问题一直难以解决,是影响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传统水利主要以工程水利、开发水源为主,自八十年代以来,逐步注重节水;九十年代以来,允许其他其它经济成分、社会组织进入涉水事务,有限度地按市场机制建设与运营,而且仅限于工业、城市用水,并进行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实践,目前全国已有50%的县市区进行了水务一体化管理,但部门之间,流域与区域之间,城市、工业与农业用水之间的矛盾等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为此,对城乡水务管理进行研究探讨,提出城乡水务管理的理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经济学、产权经济学、管理学、微观经济学、水文与水资源系统分析决策理论等,运用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分析水资源短缺的根本成因,研究城乡水资源及其环境承载力、水权、水价、水市场的构建与运作机制原理,从供求两方面探求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制度安排,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运用更有效的制度和政策工具来增加水资源供给,控制水资源的需求,统筹城乡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供求均衡,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政策制度的理论和实证依据。就以上问题,文中具体作了以下论述:1、对水务及水务一体化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并通过从水资源管理组织制度、使用管理制度、管理法规、产权制度等方面对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历史进行回顾,论述了目前我国城乡水务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2、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界定与分析,并结合实际,通过大汶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典型分析,从供求管理与需求管理两方面进行论证,探讨水资源供求均衡的形成机制。3、通过阐述论证城乡水务市场的构建与管理及价格影响,提出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以水权的转让为主线,构建政府宏观调控下的水务市场的合理构想。强调为繁荣城乡水务市场,要充分发挥水价的杠杆调节功能,制定合理的水价核定机制。4、根据目前我国城乡水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阐述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构建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新模式。

刘勇[6](2006)在《我国生态效率型组织发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极低,环境容量很不容乐观。尽管当前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我国国内资源已难以全面支撑传统工业文明的持续高速增长;同时,生态环境状况也难以支撑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生产方式的持续扩张。实际上,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防止资源耗竭、遏止生态环境恶化已刻不容缓。本文的切入点,是探究“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生产”即生态效率理念的孕育、发展历程。与此同时,着重依据资源环境与经济关系、生态经济等理论,综合运用演绎归纳、实证、微中观与宏观相结合、比较、数理经济建模等分析方法,以生态效率型组织“是什么”、“为什么”要发展、“怎么样”发展为研究主线,论文试图相对系统和完整地构建我国生态效率型组织发展理论。论文主体内容分四部分:第一篇论述生产与服务组织生态效率化发展的必然性。必要性:资源环境的服务功能在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支撑作用,这种功能只能被人力产品或服务有限替代,也只能被有限削弱。可能性:首先,外部资源环境成本的产生与大小是能够被控制的。其次,资源环境公有制的强化与完善能够减小组织的资源环境负面影响。第三,多种经济增长与生态减负并举的组织形式已被广泛实践。在对必要性与可能性进行了论证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生态效率型组织,阐述了生态效率型组织的概念、内涵,指出发展生态效率型组织的经济意义是要使经济效率由“次优”逐渐向“最优”转化,提出了生态效率型组织的“3R”运行路径,并从产业和区域差别角度对生态效率型组织进行了分类。第二篇研究主要围绕我国生产与服务组织怎样生态效率化发展这一命题展开,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我国现阶段生态效率型组织的发展必须遵循五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构筑我国绿色贸易制度、有利于生产与服务组织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第二,我国生态效率型组织发展的主体战略:以动态地满足生态需求为核心,走以政府推动为主、生产与服务组织自身生态效率化获取绿色利润为辅的道路。第三,我国不同产业的生态效率型组织发展

焦继荣[7](2006)在《甘肃省小城镇工业集聚区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工业整体上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县域工业的分散化格局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县域工业的集聚发展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一项战略措施。产业集聚理论为县域工业的集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如何结合甘肃小城镇工业集聚区的自身特点对现有发展模式进行完善并提出相应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规划办法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针对目前甘肃省小城镇工业集聚区企业之间缺乏必然的产业联系,产业结构层次低,投入不足,融资困难,建设速度慢等发展现状,从经济效益、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能力等角度出发,结合国内外工业集聚区的发展经验,提出了甘肃小城镇工业集聚区的发展模式,同时结合山丹县工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规划研究案例,对甘肃小城镇工业集聚区的发展做进一步探讨并提出几点有借鉴意义的可行性参考建议,文章最后还提出了甘肃小城镇工业集聚区规划优化策略。文章的研究结论对甘肃小城镇工业集聚区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柴方营[8](2006)在《中国水资源产权配置与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如果说‘十五’计划我们大多数的指标都基本完成了,但是坦白地告诉大家,环境指标没有完成。”2006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答记者问时说。中国的环境问题首当其冲的是水资源问题。水资源的突出矛盾表现在水质污染日趋严重,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水资源短缺加剧,水资源浪费惊人。中国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61889亿m3,其中45%转化为地表和地下水资源,55%蒸发。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27115亿m3,地下水资源量8288亿m3。扣除重复计算量,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为主要部分,约占94.4%。中国水资源的主要特点是:水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亩均占有水平很低;水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南多北少,相差悬殊;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与人口、土地资源的配置很不适应;水资源年际、年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中国水资源的危机表现在: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十分有限。据世界银行1998年对132个国家的统计,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4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排到了第82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水污染程度严重,损失巨大。据水利部对全国700余条河流约10万km河长开展的水资源质量评价,46.5%河长受到污染;10.6%的河长严重污染,水体己丧失使用价值;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河湖萎缩,河道断流。黄河从1972年开始出现断流,到1998年的27年间,黄河利津站共有21年发生断流,断流频率已达四年五断,共计断流1050天,平均每个断流年份50天,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断流河段长达704km,占下游河段总长的90%。近30年来,我国湖泊水面面积已缩小了30%。地下水超采过量,引发环境问题。由于地表水资源贫乏和水污染加剧,致使一些地区对地下水进行掠夺式开发,地下水超采十分严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149个,漏斗面积15.8万km2,其中严重超采面积6.7万km2,占超采面积的42.3%。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后果堪忧。我国己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km2。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目前,全国农田灌溉大都用土渠输水,渠道水的利用系数为0.5左右,进入田间的水由于采用大水漫灌,又有近一半渗漏、蒸发掉了,真正被农作物利用的,只是灌溉总水量的1/3左右。我国单方水的效益平均不到1.0kg粮食,而不少国家利用现代的先进灌溉技术,单方水的效益均在2.0kg粮食以上。水资源需求量不断增长,工农业用水矛盾日见突出。解放以来,我国全社会用水总量和人均用水量都迅速扩张,从1949~1998年,总用水量增长了4.3倍,人均用水量增长了1.3倍。供水工程老化失修,工程性缺水日趋严重。我国的供水工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五六十

王银凤[9](2005)在《转型期中国农民利益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转型期中国农民的经济利益问题进行了探讨,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转型期中国农民利益实现的历史基础、现实状况、基础条件、制度安排和组织创新。本文共分五章。 在第一章中,通过对利益理论的梳理,揭示了农民利益的思想渊源,使我们能够较为清晰地了解农民利益思想和透视农民利益的方方面面。主体需要、社会关系和个体能力分别构成农民利益的自然基础、社会基础和重要条件。农民利益是个古老而新鲜的话题。源远流长的农民利益理论表明农民利益是一个古老的话题。然而,农民是社会变迁中的弱势群体,农民的利益并没有随经济的增长而同步提高,农民利益又成为一个必须引起重视和加以研究的新鲜话题。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农民,农民和其他主体一样是理性人。理性人的农民应将实现利益最大化作为生产的目标和准则。农民的利益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利益,本文主要探讨农民的经济利益。农民的经济利益就是指能为农民所拥有的用以满足农民需要的物质资料和劳务。这些物质资料和劳务中的一部分可以通过收入加以衡量,另一部分如土地并非收入所能反映。土地制度是国家赋予农民的一种福利,它不受个人收入多少的影响。本文中的农民特指农业生产者或劳动者,农民实现经济利益就是指农业生产者如何依托农业实现经济利益的提高。 在第二章中,通过对转型期我国农民利益的透视,揭示出无论在从上而下的集体化、合作化运动中,还是从下而上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中,农民的利益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从改革前后农民利益的比较中可以发现改革前在集体行动的集体至上原则下,农民生产者的意义只是局限在满足家庭和全体国民的基本消费需要,而不是追求真正的利润最大化。这种自上而下的利益实现方式使农民难以成为一个真正的理性主体,农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利益。改革开放以来,在部分先富和个人优先的原则下,农民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产者,因为农民拥有可以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如土地,又能够自己决定生产什么,当然,生产的成果也是在完成一个定额的上缴之后归为己有。农民可以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但由于农业的生产成本较高和单个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不利地位,农民在增产的情形下收入增长较为缓慢。近年来,农民的绝对收入增长较快,但相对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生活费支出差距仍然较大。与此同时,农民利益也在国家“多取少予”和“鲜花只送佳人”的政策和制度安排下悄然流失。转型期我国农民利益的提高期待着农民自身力量的增强,国家特殊时期的政策安排使农民难以从根本上摆脱利益合法

马少军[10](2004)在《天津市宝坻区特色农业(“三辣”)产业化发展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宝坻区是天津市的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区县,“三辣”(大葱、大蒜、天鹰椒)是宝坻区的主要经济作物和地方特色产品,被确定为宝坻农业的主导产业,并制定了长远规划。但宝坻“三辣”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特别是产业化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本论文对宝坻特色农业“三辣”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借鉴国内外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探讨和论证了宝坻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即宝坻特色农业必须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形成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管理,规模化生产,产加销一条龙的农工商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研究和提出了适合宝坻特色农业发展的有关对策:(1)完善“三辣”良种育繁供体系建设,为产业化发展打下基础;(2)优化“三辣”区域布局,提高组织化程度;(3)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竞争力和带动力;(4)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流通体系;(5)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提高“三辣”生产的水平;(6)加强领导,为宝坻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张掖市构筑工农联营利益共同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掖市构筑工农联营利益共同体(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省城乡经济联动发展问题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 本文创新点
        (二) 本文不足之处
    四、文献综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城乡理论
        (二)国内研究状况
        (三)国外主要城乡融合理论
    五、 研究思路、方法和论文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城乡经济联动发展的相关理论
    一、 马克思主义城乡经济关系理论的发展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城乡对立的批判
        (二) 马克思、恩格斯对城乡经济发展的论述和构想
        (三) 毛泽东“工农并举、城乡兼顾”的设想
        (四)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开创性问题的探索
        (五) 江泽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观点
        (六) 胡锦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思想
    二、 经济学有关城乡经济关系的论述
第二章 国内外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
    一、 发达国家城乡经济发展的过程和思路
        (一) 日本的城乡一体化模式
        (二) 西欧“新城”模式
        (三) 美国的自由发展模式
    二、 中国发达地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先进经验
        (一) 珠江三角洲“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二) 上海“城乡统筹规划”的城乡经济发展模式
        (三) 北京“工农协作、城乡结合”的城乡经济发展模式
        (四) 以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城乡经济的“苏南模式”
        (五) 民营经济为主的“温州模式”
第三章 城乡经济联动的模式及联动作用机制
    一、 城乡经济联动发展的重要性
        (一) 城市---工业导向模式
        (二) 小城镇发展模式
        (三) Desakota 模式
        (四) 农村综合发展模式
    二、 城乡经济联动作用机制分析
        (一) 以乡镇企业发展作为城乡经济联动的桥梁
        (二) 以小城镇建设作为城乡经济联动的载体
        (三) 商贸、工业、农业协调发展成为城乡经济联动的纽带
        (四) 以城市资本的转移渗透作为城乡联动的推动力
    三 、城乡经济联动中三 次产业互动效应分析
        (一) 三大产业互动机理
        (二) 产业互动的四大效应
第四章 甘肃省城乡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 甘肃省城乡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工业化发展缓慢与城市化发展滞后并存
        (二) 产业结构较单一,增长极不明显
        (三)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薄弱
        (五) 县域经济发展滞后
    二、 甘肃省城乡经济联动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 计划体制下城市对农村支持不够
        (二) 户籍二元化组织农村劳动力流动
        (三) 城乡资本流动不畅,难以形成跨城乡的资产重组
第五章 甘肃省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制定城乡经济一体化规划,加速城乡经济发展
    二、 保障制度的创新
    三、 加大城乡居民基础生活设施的投入
    四、 加快全省城乡经济发展,促进产业链优化升级
        (一) 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二) 合理布局二三产业
        (三) 工业强省,以工补农
    五、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六、 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形成规模化生产
    七、 加快农村金融机构改革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浙江大学(长兴)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建设的主要制约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论
    1.1 浙江大学高科技农业园区建设背景
    1.2 农业科技园的基本内涵
    1.3 国外农业科技园回顾
        1.3.1 国外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历史
        1.3.2 国外农业科技园的主要类型
        1.3.3 以色列农业园及其农业生产概述
        1.3.4 美国的农业试验站体系
        1.3.5 英国洛桑试验站的启示
    1.4 国内农业科技园回顾
        1.4.1 国内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1.4.2 国内农业科技园的建设模式及特点
        1.4.3 国内农业试验站管理体制研究
        1.4.4 国内农业科技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农业科技园研究的主要内容
        1.5.1 农业科技园的运行机制研究
        1.5.2 农业科技园的发展模式研究
        1.5.3 农业科技园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6 本课题研究框架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思路
2 浙江大学农业高科技园区概述
    2.1 建设浙江大学农业高科技园区的意义
        2.1.1 园区建设是浙江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2.1.2 加快浙江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需要
    2.2 园区概况
    2.3 园区目标功能
    2.4 相关制约要素
3 研究方法
    3.1 统一框架下的权重
    3.2 问卷设计
    3.3 层次分析法
    3.4 合理性检验
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数据分析
        4.1.1 问卷回收
        4.1.2 数据处理
    4.2 结果讨论
        4.2.1 子功能制约要素
        4.2.2 制约要素的全局权重
5 浙江大学农业高科技园区未来发展建议
    5.1 科教服务方面的建议
    5.2 成果孵化方面的建议
    5.3 示范推广方面的建议
    5.4 人才培训方面的建议
    5.5 生产加工方面的建议
    5.6 休闲观光方面的建议
    5.7 沿长兴-余杭-浙江大学紫金港构筑“绿色产业长廊”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3)河西走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与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及不足之处
        1.6.1 创新
        1.6.2 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发展特色农业的主要学术观点综述
    2.2 农业产业化的一般理论
        2.2.1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2.2.2 农业产业化的特征
    2.3 特色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
        2.3.1 特色农业与农业产业化互相促进
        2.3.2 特色农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农业产业化
3 河西走廊特色农业发展概况
    3.1 河西走廊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3.1.1 特色农产品已形成一定规模
        3.1.2 初步形成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格局
        3.1.3 优势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3.2 河西走廊特色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
        3.2.2 约束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尚不完善
        3.2.3 特色农业发展缺乏技术支撑
        3.2.4 管理体制和投资环境还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3.3 发展河西走廊特色农业的对策建议
        3.3.1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明确特色农业发展方向
        3.3.2 坚持规模开发和产业化经营原则
        3.3.3 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
        3.3.4 通过中小企业、行业协会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
    3.4 政府在河西走廊农业产业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3.4.1 引导作用
        3.4.2 支持作用
        3.4.3 调控作用
4 河西走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
    4.1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选择优势区域的意义
        4.1.1 推进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有利于继续扩大内需
        4.1.2 推进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有利于发挥地区农业比较优势
        4.1.3 推进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选择
    4.2 河西走廊主要农产品的区域优势布局
        4.2.1 河西走廊棉花优势区域布局调整
        4.2.2 河西走廊制种优势区域布局调整
        4.2.3 河西走廊大麦优势区域布局调整
5 河西走廊特色农产品产业化过程中的模式选择
    5.1 选择发展模式的主要依据
        5.1.1 选择组织模式是考虑的最基本的原则
        5.1.2 产业组织模式与产业发育程度相适应,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健
        5.1.3 选择适当的组织模式以适应产业的发育程度
    5.2 河西走廊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选择
        5.2.1 龙头企业带动型:“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加农户”
        5.2.2 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合作经济组织+农户”
        5.2.3 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十农户”
        5.2.4 中介组织带动型:“中介组织十农户”
        5.2.5 优势产业带动型:“优势产业+农户”
        5.2.6 科技带动型:“科研机构(园区)十公司十农户”
        5.2.7 名牌品牌带动型:“名牌品牌+农户”
    5.3 推进河西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5.3.1 确立主导产业和产品,建设专业化基地
        5.3.2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5.3.3 正确处理企业与农户的关系
        5.3.4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策扶持引导功能
        5.3.5 加快县域特色主导产业的培育
6 农产品品牌建设—河西走廊农业产业化的目标
    6.1 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的概念与特征
        6.1.1 农产品品牌化经营行为是一个高效、准确、集约化的市场行为
        6.1.2 农产品品牌化经营是基于对各类资源的整合基础上进行的
        6.1.3 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具有地域性
    6.2 实施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的意义
        6.2.1 农产品品牌化经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6.2.2 品牌化经营有利于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和大产业的现代化农业布局
    6.3 河西走廊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存在问题分析
        6.3.1 同品异名和有牌无品问题严重,品牌之间恶性竞争
        6.3.2 农产品品牌开发缺乏宏观统一的规划与指导
        6.3.3 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
    6.4 河西走廊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的建议
        6.4.1 整合现有农产品品牌
        6.4.2 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质量
        6.4.3 大力宣传农产品品牌
7 典型案例——酒泉市制种产业发展纪实
    7.1 酒泉市制种产业发展现状
        7.1.1 制种是酒泉市农民稳定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7.1.2 制种产业已从规范型向效益型转变
        7.1.3 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种子检验水平、加工能力日益增强
        7.1.4 种子生产基地区域化布局已经形成
        7.1.5 种子生产向产供销一体化道路转变
        7.1.6 “公司+村委会+农户”是酒泉市种子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
        7.1.7 种业的关联效益显着
    7.2 制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7.2.1 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与品牌,发展后劲不足
        7.2.2 企业规模小,抗市场风险能力差
        7.2.3 种子检验手段落后,经费不足
        7.2.4 隔离区的调整已经成为种子生产的首要难题
    7.3 酒泉市制种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7.4 酒泉市制种产业发展的建议
        7.4.1 思路--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品种为基础,稳步发展玉米制种
        7.4.2 措施—突出区域特色,搞好制种基地规划
结论及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导师及作者简介

(4)我国循环经济建设进程中绿色技术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 选题的理论意义
        (二) 选题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一) 研究的背景
        (二) 研究的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逻辑结构
        (一) 研究方法
        1. 演绎和归纳法
        2. 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法
        3. 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分析法
        4. 比较分析法
        5. 数理经济建模分析法
        (二) 逻辑结构
        1. 逻辑框架
        2. 主要内容
    四、研究难点与解决思路
        (一) 理论层面
        (二) 方法层面
        (三) 实践层面
    五、本研究的可能创新
    六、几个基本概念的探讨
        (一) 循环经济
        (二) 创新
        (三) 绿色
第一篇 循环经济是资源绿色化创新的经济
    第一章 创新经济及述评
        第一节 创新经济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内涵
        一、创新经济研究的回顾
        (一) 马克思:技术进步和发明影响利润获取
        (二) 熊彼特:惊叹于马克思的创新观,认为创新对经济增长及社会形态的变迁有重大影响
        二、技术创新的定义和分类
        (一) 技术创新的定义
        (二) 技术创新的一般分类
        三、技术创新的经济意义
        (一) 微观意义
        (二) 宏观意义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驱动力和持续力
        一、技术创新的起源:科技推力
        二、技术创新的驱动力:科技推力和市场拉力的合力
        三、技术创新的持续能力:内生和路径
        (一) 技术创新是内生的
        (二) 技术创新引入的路径
        第三节 传统创新理论的缺陷:缺少对创新方向约束的探讨
        一、传统创新理论缺少对创新方向的关注
        二、没有方向约束的技术创新带来严重的全球性变化
        (一) 农业方面
        (二) 工业方面
        (三) 服务业方面
        第一章 小结
    第二章 资源的绿色化创新
        第一节 循环经济的实践过程是创新出资源
        一、清洁生产:强调“三废”的原位创新再利用
        二、生态工业园:强调“三废”的跨组织共生创新再利用
        三、生活和办公垃圾的社会循环:强调社会系统内资源的原级创新利用
        第二节 循环经济的经济目标是追求资源使用方式创新的生态效率
        一、生态效率理论
        (一) 舒适性资源的服务功能只能被有限替代
        (二) 生产性资源的服务功能同样只能被有限替代
        二、生态效率实践突出资源创新使用
        (一) 国内
        (二) 国外
        第三节 循环经济环境管理强化资源创新的过程和目标
        一、环境管理及其发展
        二、环境管理日趋严厉
        三、环境管理组织的创新建设已成为一种趋势
        第二章 小结
    第三章 资源绿色化创新与绿色技术
        第一节 技术手段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客观性
        一、生产技术的提高持续解决着资源环境问题
        二、资源环境法规的内容显示出极强的绿色技术规范趋向性
        第二节 绿色技术及其创新
        一、绿色技术的定义和特点
        二、绿色技术创新的分类
        三、绿色技术创新与传统技术创新的区别
        (一) 绿色技术创新目标的全面性
        (二) 绿色技术创新结构系统化
        (三) 绿色技术创新更强调总量和系统的非物质化、去碳化、材料替代和再循化
        第三节 绿色技术创新的载体:绿色生产和服务组织
        一、组织
        二、绿色生产和服务组织的概念、内涵
        (一) 绿色生产和服务组织的概念
        (二) 绿色生产和服务组织的内涵
        三、发展绿色生产和服务组织的经济意义
        (一) “次优”经济效率
        (二) 对“次优”经济效率进行改进的原始模型:经济活动物质平衡模型
        (三) “最优”经济效率与资源环境管理政策
        四、绿色生产和服务组织的类别
        (一) 以农户养地节水为核心的绿色农业生产组织
        (二) 逆向物流型绿色服务组织
        (三) 基于“食物链”的企业共生型绿色技术创新组织
        (四) 大区域范围的绿色行业、产业等组织
        第三章小结
第二篇 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路径与需求、供给
    第四章 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路径
        第一节 政策基础:确立环境资源要素价格
        一、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以赋价格予环境资源
        二、生产要素中的环境要素价格
        三、以生态税细化价格:约束和激励绿色技术创新
        (一) 生态税
        (二) 开征生态税的原则
        1. 将排污收费改为排废上税
        2. 改革资源税
        3. 实施绿色消费税,培育和强化市场的环境质量需求
        4. 推行鼓励绿色技术创新的税式支出
        (三) 开征生态税要注意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 政策启动点:以环保产业为关键产业寻求绿色技术创新突破点
        一、环保产业是关键产业
        二、关键产业的发展在产业的水平和垂直方向上促进绿色技术创新
        (一) 水平方向
        (二) 垂直方向
        三、发展关键产业,同步建设绿色技术创新市场
        第三节 企业层面:扶持绿色小生境战略组织
        一、环境标志组织
        二、建立绿色内外贸市场,培育绿色产品竞争
        第四章小结
    第五章 绿色科技供给与绿色市场需求
        第一节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是政府推动型
        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由政府推动
        二、“胡萝卜”加“大棒”型微观主体绿色化改造推动政策
        三、循环经济推动力解析
        第二节 强制消费绿色化扩大和提升绿色产品需求
        一、环境资源事实上进入消费函数
        二、加大城市垃圾生态回收利用和处置力度
        三、强化环境伦理教育
        (一) 政府工作人员环境伦理教育
        (二) 经济单位环境伦理教育
        (三) 学校环境伦理教育
        (四) 农村环境伦理教育
        (五) 社区环境伦理教育
        第三节 绿色科技供给:以生态产业园建设为依托
        一、我国城市层面绿色技术创新组织发展概况
        二、东南沿海城市:发展“补链型”生态产业园区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中西部资源型城市:发展“长链”企业集团型工业园
        四、我国生态产业园建设的主要措施、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一) 主要措施和经验
        (二) 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小结
第三篇 新疆循环经济建设中的绿色技术创新
    第六章 新疆循环经济建设要强调节水技术创新
        第一节 新疆水资源必须节约使用
        一、新疆总体上缺少天然降水且水资源分布不均
        二、灌溉农业大量耗水
        三、节约水资源、保证生态用水迫在眉睫
        第二节 新疆的工程型节水技术创新
        一、节水灌溉工程
        二、膜下滴灌技术创新
        (一) 技术创新的动力来自科技供给和市场对棉花旺盛的需求
        (二) 不断的试验尤其重视中试是技术得以创新的关键
        (三) 政府支持成立股份公司研制价廉滴灌器材,催生绿色技术创新
        第三节 新疆的非工程型节水技术创新:建设和完善节水市场培育“供水到户型”节水技术创新组织主体
        一、新疆“供水到户”节水生产的特征及其生态经济效益
        二、“供水到户”节水生产需巩固基础:留足生态用水
        三、“供水到户”节水生产需调整水价:不能漏算生态水使用成本
        (一) 农业用水水费的实际构成
        (二) 现行农用水水价漏算了生态水使用成本
        (三) 需调整现行水价,同时还必须设置灌溉水水资源税
        四、建立农户用水交易市场,以市场促节水生态经济发展
        第六章小结
    第七章 新疆特色产业的生态化技术创新
        第一节 新疆特色涉农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番茄、制糖加工和林果产业:农户分散,种植基地薄弱
        (一) 番茄加工产业
        (二) 制糖业
        (三) 林果业
        二、中药和畜牧肉奶业:草场山林破坏严重,产业发展缓慢
        (一) 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 畜牧肉奶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三、棉花产业:产业链短
        第二节 特色产业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方向和条件
        一、方向:创新技术要有利于使农产品绿色化
        二、条件:加大政策支持和绿色科技供给力度
        第三节 项目式绿色技术创新模式
        一、企业绿色技术研发启动实例分析
        (一) 项目基本情况
        (二) 组织管理措施
        (三) 项目实施管理方案
        二、项目式绿色技术创新
        三、项目式绿色技术创新管理:建设科技工业园式中试车间
        第七章小结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城乡水务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体系
2 城乡水务管理历史沿革
    2.1 水务管理的含义
    2.2 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历史演进
    2.3 城乡水务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3 水资源承载能力及水资源优化配置
    3.1 水资源承载能力
    3.2 水资源供给
    3.3 水资源需求
    3.4 水资源优化配置及供求均衡
4 城乡水务市场构建与管理(Ⅰ)概论
    4.1 水务市场含义及特征
    4.2 城乡水务市场容量
    4.3 水务市场的发展现状
    4.4 我国城乡水务市场发展模式探析
    4.5 水务市场发展对策
5 城乡水务市场构建与管理(Ⅱ)水权及其管理
    5.1 水权及其特征
    5.2 水权制度的含义
    5.3 初始水权的分配
    5.4 当前水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5.5 水权交易
    5.6 水权交易市场中政府职能构建
6 水价及其研究
    6.1 水价
    6.2 水价现状分析
    6.3 政策导向
    6.4 水价制定
    6.5 水价制度案例
7 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7.1 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7.2 城乡水务一体化设想
    7.3 我国水务行政管理体制
    7.4 深化水务投融资体制改革
    7.5 制定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7.6 构建统一开放的水务市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6)我国生态效率型组织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
        (二)选题的实践意义
    二、生态效率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一)生态效率研究的理论背景
        (二)生态效率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逻辑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逻辑结构
    四、研究难点与解决思路
        (一)生产与服务组织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必要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的供需均衡
        (二)生态效率型组织发展的评价指标
    五、本研究的可能创新
        (一)生态效率研究领域的拓展
        (二)“生态效率型组织理论”的探索
        (三)“生态效率价值型考核指标”的建立
    六、几个基本概念的探讨
        (一)组织
        (二)自然资源-环境系统
    引言参考文献
第一篇 基础理论:生态效率型组织发展必然性分析
    第一章 资源环境与经济关系理论: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生产具有必要性
        第一节 资源环境支撑经济活动
        第二节 资源环境的直接服务功能只能被人力产品或劳务有限替代
        第三节 资源环境的间接服务功能只能被有限削弱
    第二章 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与生态经济实践: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生产具有可能性
        第一节 资源环境外部性理论:外部资源环境成本的产生与大小能够被调控
        第二节 资源环境法:资源环境公有制的强化与完善能减小生产过程的资源环境负面影响
        第三节 多种经济增长与生态减负并举的组织形式已被实践
    第三章 生态效率型组织理论
        第一节 生态效率内涵演变与实践发展
        第二节 生态效率型组织的概念、内涵与经济意义
        第三节 生态效率型组织的“3R”运行路径
        第四节 生态效率型组织的类别
第二篇 我国生态效率型组织发展战略篇
    第四章 我国生态效率型组织发展原则
        第一节 生态效率型组织的发展要有利于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二节 生态效率型组织的发展要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第三节 发展生态效率型组织要有利于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第四节 发展生态效率型组织要有利于构筑我国绿色贸易制度
        第五节 生态效率化要有利于生产与服务组织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第五章 我国生态效率型组织发展的主体战略
        第一节 我国生态效率型组织发展理论
        第二节 我国生态效率型组织发展的实践历程
        第三节 我国生态效率型组织发展的主体战略
    第六章 我国不同产业的生态效率型组织发展战略
        第一节 农业生态效率型组织
        第二节 工业生态效率型组织
        第三节 生态效率型第三产业组织
    第七章 我国生态效率组织的区位发展战略
        第一节 城市:发展“补链型”和“长链型”生态产业园
        第二节 农村:利用“3R”原则发展农工一体化生态效率组织
    第八章 我国生态效率型组织的经营方式战略
        第一节 引入生态效率思想
        第二节 建立积极的环境管理体系
        第三节 生产与服务组织提高生态效率的关键措施
第三篇 我国生态效率型组织发展政策篇
    第九章 培育与强化生态需求
        第一节 开展环境伦理教育 培育生态需求
        第二节 完善环评法推行环境成本核算制度 强化生态服务的供给
        第三节 建立“垃圾处置法” 消费生态化纳入生态效率型组织建设内容
    第十章 利用行政手段发展生态效率型组织
        第一节 将生态效率纳入官员政绩考核标准
        第二节 政府规划引导和组织 开展生态效率技术攻关
    第十一章 实施绿色金融与生态税收政策
        第一节 实施绿色金融
        第二节 开征生态税
第四篇 生态效率型组织发展新疆篇
    第十二章 新疆急需发展种养生态效率组织
        第一节 发展种养生态效率组织的必要性
        第二节 发展种养生态效率组织的可能性一:节地潜力
        第三节 发展种养生态效率组织的可能性二:节水条件
    第十三章 新疆“种养加”生态效率型组织发展原则
        第一节 区域农业生产生态效率化 实现高产优质
        第二节 发展农工一体化生态效率产业 建设高效农业
        第三节 培育生态效率型农户 发展生态、安全农业
        第四节 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节水型农业生态效率组织
    第十四章 发展贸工农生态化联动型生态效率产业组织
        第一节 新疆特色涉农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发展贸工农生态化联动型生态效率产业组织——以制糖业为例
    第十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全文总结
        第二节 研究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 谢

(7)甘肃省小城镇工业集聚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产业集聚相关理论综述
        (一)、集聚效应的描述和界定
        (二)、产业集聚竞争优势及其来源
    三、工业集聚区的概念和内涵
        (一)、工业集聚区概念的界定
        (二)、工业集聚区的基本类型
        (三)、小城镇概念的界定
        (四)、小城镇工业集聚区的作用
        (五)、小城镇工业集聚区吸引企业集群优势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主要内容与框架结构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框架
第二章 小城镇工业集聚区形成机制
    一、小城镇工业集聚区形成的内在机制
        (一)、企业规模经济
        (二)、企业聚集经济
        (三)、企业集群与工业集聚区
        (四)、企业集群与工业集聚区发展的关联机理
        (五)、企业集群的交易费用与核心竞争力的解释
    二、小城镇工业集聚区形成的导向机制
        (一)、小城镇工业集聚区形成的市场导向
        (二)、小城镇工业集聚区形成的政府导向
    三、小城镇工业集聚区土地利益分配机制
        (一)、小城镇工业集聚区布局与建设过程中县政府和镇政府的关系
        (二)、地方政府与企业的相互关系
第三章 甘肃省小城镇工业集聚区发展背景分析
    一、甘肃省小城镇基本情况
    二、甘肃省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制度缺陷束缚了产业集群的合理发展
        (二)、产业链缺损严重制约甘肃产业集群形成
        (三)、技术缺陷影响着企业产业集群的形成
        (四)、尚未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三、甘肃省工业集聚区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四、甘肃省小城镇工业集聚区发展基础
        (一)、乡镇企业产业地位分析
        (二)、乡镇企业优势产业选择的生产要素约束
        (三)、甘肃省乡镇企业发展现状
        (四)、甘肃省乡镇企业发展特色
        (五)、乡镇企业示范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五、甘肃省小城镇工业集聚区发展环境分析
        (一)、外部环境(OT)分析
        (二)、内部环境(SW)分析
第四章 甘肃省小城镇工业集聚区发展的模式选择
    一、甘肃省小城镇工业集聚区发展模式
        (一)、离散型集聚、同质型集聚和产业链集聚
        (二)、计划型、政府扶持型和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
        (三)、特色工业集聚区发展目标与模式
    二、甘肃省小城镇工业集聚区布局模式
        (一)、甘肃省小城镇工业集聚区布局特点
        (二)、工业集聚区与建成区的关系
        (三)、甘肃省小城镇工业集聚区的布局
    三、工业集聚区管理模式
        (一)、土业集聚区管理体制选择
        (二)、工业集聚区管理政策制定
    四、工业集聚区经营模式
        (一)、建立市场运行机制
        (二)、工业集聚区资本运作模式
        (三)、工业集聚区产业结构导向
        (四)、未来设想:“一区一市”联动发展模式
第五章 甘肃省小城镇工业集聚区规划的优化策略
    一、工业集聚区规划方法的变革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业集聚区规划决策支持
        (二)、超前规划与动态规划
        (三)、整体规划与综合规划
    二、小城镇工业集聚区规划原则
        (一)、处理好大城市、中心城镇和一般城镇的关系
        (二)、处理好劳动密集型行业与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关系
        (三)、处理好乡镇工业布局与农业布局的关系
        (四)、处理好发展乡镇企业、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关系
        (五)、处理好小城镇工业集聚区布局规划与大城市区域规划的关系
    三、小城镇工业集聚区用地功能与空间组织规划优化
        (一)、工业集聚区的用地功能及其空间组织特点
        (二)、甘肃省小城镇工业集聚区土地粗放经营的原因
        (三)、甘肃省小城镇工业集聚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实现途径
    四、利用城市规划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一)、小城镇工业集聚区企业优势产业选择基准
        (二)、优势产业序列
        (三)、甘肃省小城镇工业集聚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五、小城镇工业集聚区发展阶段和主要任务
        (一) 初始阶段
        (二) 填充阶段
        (三) 集群阶段
    六、甘肃省小城镇工业集聚区环境保护规划优化
        (一)、小城镇工业集聚区建设实现经济环保双赢的契机
        (二)、规划措施
        (三)、规划优化对策
第六章 甘肃省山丹县工业集聚区个案研究
    一、区域概况
    二、工业集聚区发展特点
        (一)、集聚区行业类型多样
        (二)、工业集聚区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三)、工业集聚区建设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三、工业集聚区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布局较分散
        (二)、资源与环境问题凸现
        (三)、建设资金不足,建设标准较低,配套设施落后
        (四)、管理与体制不完善
    四、山丹县工业集聚区发展战略选择
        (一)、山丹县发展工业集聚区SWOT分析
        (二)、山丹县工业集聚区发展战略选择
    五、山丹县工业集聚区发展的模式选择
        (一)、发展模式
        (二)、山丹县工业集聚区的产业链集聚发展模式的内涵
    六、山丹县工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论文的不足及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8)中国水资源产权配置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背景分析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2 水权配置的理论基础
    2.1 水权配置的哲学基础
    2.2 水权配置的法学基础
    2.3 水权配置的政治学基础
    2.4 水权配置的经济学基础
    2.5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水权配置与管理发展现状
    3.1 国外管理现状
    3.2 国内发展现状
    3.3 本章小结
4 我国水权配置的基本原则和模式
    4.1 非耗费性水权配置案例成败分析
    4.2 水权配置制度原则和模式
    4.3 本章小结
5 初始水权配置
    5.1 国际界河初始水权分配
    5.2 国内河流初始水权分配
    5.3 地下水资源初始水权分配
    5.4 水库水资源初始水权分配
    5.5 本章小结
6 生活用水水权配置与管理
    6.1 生活用水状况
    6.2 生活用水特点和问题
    6.3 居民生活用水水权配置与管理
    6.4 其他生活用水水权配置与管理
    6.5 本章小结
7 农业用水水权配置与管理
    7.1 农业用水概况
    7.2 农业水权配置与管理
    7.3 本章小结
8 工业用水水权配置与管理
    8.1 工业用水概况、特点和问题
    8.2 水生产企业水权配置与管理
    8.3 工业生产取水水权配置与管理
    8.4 本章小结
9 基于水权配置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9.1 水资源管理民主制度
    9.2 水资源管理市场调节
    9.3 水资源管理法律体系
    9.4 水资源管理行政体系
    9.5 本章小结
10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9)转型期中国农民利益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astract
前言
    一、选题的背景和动机
    二、论述的要点
    三、章节关系
    四、基本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农民利益论及其思想渊源
    第一节 义利之辩与利益范畴的源起
        一、孰重孰轻:源自中古的义利之争
        二、孰优孰劣:众说纷纭的利益范畴
        三、孰是孰非:形形色色的利益观
    第二节 经济利益的方方面面
        一、自然基础:经济利益形成中的主体需要
        二、社会基础:经济利益形成中的社会关系
        三、重要条件:经济利益形成中的个体能力
    第三节 农民利益是古老而新鲜的话题
        一、弱势群体:社会变迁中的农民
        二、利益载体:理性人与理性的农民
        三、理论沿革:源远流长的农民利益思想
第二章 转型期中国农民利益问题透视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期集体行动的集体至上逻辑
        一、产权制度:集体所有、集体经营
        二、组织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路径分析
        三、分配方式:横向的平均主义和纵向的分成制的分配方式相结合
    第二节 市场经济时期部分先富的个人优先原则
        一、产权制度:集体所有、分散经营
        二、组织形式: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绩效分析
        三、分配方式:“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余下自己的”
    第三节 当前中国农民利益状况的实践问题概述
        一、增长中的贫困:农民收入的绝对增长与相对增长
        二、多取少予:我国农民利益的合法化流失困境
        三、鲜花只送佳人:农民利益合法化流失的制度成因
第三章 农民利益实现的基础条件
    第一节 二元结构下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是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一、“古典的传统”:刘易斯--拉尼斯--费二元经济模型
        二、新古典方法:乔根森对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的继承与修正
        三、政策性结论:农业生产力对经济协调和实现农民利益的重要性
    第二节 中国农业生产力的状况与目标
        一、小农经济:现阶段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最直观表述
        二、现代农业:中国农业发展的长远目标
        三、和谐社会:农业发展的终极目的
    第三节 中国农业生产中的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
        一、物质资本:对产出的贡献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人力资本:对产出的贡献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技术进步:对产出的贡献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农民利益实现的农地制度安排
    第一节 土地制度对农民权益的侵害
        一、症结所在:所有权主体的多重性
        二、尴尬结局:使用权的短周期和农民对土地不能拥有相应处分权
        三、逆向淘汰:农民的理性选择与无奈
    第二节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进与完善
        一、争论中坚持:对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进的可能性
        二、摸索中改革:土地流转与土地市场化
        三、试验中示范:“反租倒包”与“承租反包”
    第三节 征地制度对农民权益的侵害与补偿
        一、利益流失:征地制度对农民权益的侵害
        二、利益补偿:补偿的法律依据和经济标准
        三、利益保障:补偿之外的就业安置与社会保障
第五章 农民利益实现的根本途径
    第一节 农业市场化
        一、现象描述:“丰收悖论”与农业市场化
        二、趋势判断:农产品贸易自由化
        三、组织创新:降低交易费用,推进农业市场化
    第二节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理论与实践
        一、理论缘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理论与原则
        二、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三、发展中国家:印度和泰国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第三节 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绩效判断
        一、第三次改革:合作经济组织是中国农民的理性选择
        二、发展模式: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演进与形式
        三、取水悖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绩效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天津市宝坻区特色农业(“三辣”)产业化发展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宝坻特色农业(“三辣”)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2.1 宝坻特色农业(“三辣”)产业化发展现状
    2.2 宝坻特色农业(“三辣”)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三章 宝坻特色农业(“三辣”)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
    3.1 完善“三辣”良种育繁供体系建设,为产业化发展打下基础
    3.2 优化“三辣”区域布局,提高组织化程度
    3.3 培育壮大“三辣”龙头企业,提高竞争力和带动力
    3.4 完善“三辣”市场体系和流通体系建设
    3.5 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提高“三辣”产业化的水平
    3.6 加强领导,为宝坻“三辣”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四、张掖市构筑工农联营利益共同体(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省城乡经济联动发展问题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D]. 张伟. 西北师范大学, 2012(03)
  • [2]浙江大学(长兴)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建设的主要制约要素研究[D]. 傅慧俊. 浙江大学, 2009(S1)
  • [3]河西走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与产业化研究[D]. 王金荣. 甘肃农业大学, 2008(09)
  • [4]我国循环经济建设进程中绿色技术创新研究[D]. 姚星. 新疆大学, 2008(02)
  • [5]城乡水务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D]. 王传成. 山东农业大学, 2006(01)
  • [6]我国生态效率型组织发展的研究[D]. 刘勇. 新疆大学, 2006(12)
  • [7]甘肃省小城镇工业集聚区发展研究[D]. 焦继荣. 兰州大学, 2006(09)
  • [8]中国水资源产权配置与管理研究[D]. 柴方营. 东北农业大学, 2006(02)
  • [9]转型期中国农民利益论[D]. 王银凤. 复旦大学, 2005(07)
  • [10]天津市宝坻区特色农业(“三辣”)产业化发展及对策研究[D]. 马少军.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标签:;  ;  ;  ;  ;  

张掖市构建工农利益共同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