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去除白酒和酒精发黄的新方法

一种去除白酒和酒精发黄的新方法

一、一种脱除白酒和酒精颜色发黄的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祝青[1](2021)在《服饵休粮古籍文献整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通过梳理有关服饵休粮的古籍文献,掌握服饵休粮的整体面貌,结合历代服饵休粮的特征,分析、归纳、总结服饵休粮历史沿革,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揭示常用休粮方特点、功效,服饵休粮操作方法,以期为服饵休粮理论发展及现代应用提供借鉴。方法:利用电子数据库全面检索休粮古籍文献资料(1911年以前)。首先,查阅不同朝代的代表性着作及休粮相关硕博论文,记录休粮同义的“辟谷”“绝粒”“绝谷”“却粒”“却谷”“清肠”“不食五谷”“断谷”“空肠”“去谷”“不食谷”“停谷”“停厨”“食气”等词,并作进一步分析,确立检索关键词;其次,利用《瀚堂典藏》医药类古籍及中医智库数据库进行检索,为确保检索文献的全面性,充分利用国学大师、道人家、超星读秀学术搜索等数据库网站进行补充检索,导出文献,并进一步筛选、整理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服饵休粮文献及休粮方剂;再次,将收集好的资料以朝代为纲,分为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六个历史发展阶段,分析、概括、总结不同阶段服饵休粮特点;最后,在对资料进行规范化处理的基础上,利用access2010和sas9.4软件对历代休粮方药、休粮方制备工艺、休粮方剂型、休粮方功效主治进行频数统计,同时对服饵休粮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结果:(1)本研究共查找出2170条休粮相关古籍文献资料,其中《瀚堂典藏》医药类古籍数据库1709条,涉及458本古籍;中医智库数据库461条,涉及87本古籍。合并两数据库检索结果,剔除重复及非服饵休粮数据,共筛选出服饵休粮数据546条,涉及古籍文献122本,服饵休粮方261首。(2)服饵休粮相关的文献朝代分布如下:汉及以前2本,休粮方共6首;魏晋南北朝时期11本,休粮方37首;隋唐时期12本,休粮方101首;宋金元时期28本,休粮方140首;明代34本,休粮方170首;清代27本,休粮方80首;年代不详古籍数量8本,休粮方12首。(3)服饵休粮方中有药食共258种,使用频次共计1421次,频数在30以上的常用休粮药食有茯苓、松脂、芝麻、蜂蜜、火麻仁、天冬、黑豆、枣。从服饵休粮方组成来看,频数排在前10的多数为单方,单方组成以芝麻、黄精、松脂、松根、菱角、松仁、松叶为主,其次是黑豆、火麻仁组合。休粮食物(含药食同源中药)共85种,使用频数765次,使用频率53.83%。(4)休粮方制备方法丰富多样,共有捣、蒸、晒、浸、煮、拌、煎等50种(5)休粮方的剂型频数从高到低依次为:丸剂、散剂、饼剂、酒剂、膏剂、汤剂,丸、散、饼剂为固体剂型,占89.71%。(6)休粮方功效共90余种,主要包括抗饥救荒、长生成仙、轻身益气、治病却疾等。休粮方可治疗内、外、妇、皮肤、五官各科疾病。(7)休粮方的服用方法也是有讲究的,不同的休粮方服用方法、服用量、服用周期、添加的辅料皆不同,休粮期间饮食要忌口、方药忌多服、要忌房事。(8)复食要遵照一定的方法执行,主要的复食药物有葵子、猪膏、硝石(芒硝)、大麻子(火麻仁)。复食要重视固护脾胃,忌食对脾胃有刺激的食物,不可暴饮暴食,要从少到多逐渐增加食量。结论:服饵休粮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休粮方法,历代道家文献、本草和方剂等书籍中均有记载,服饵休粮在汉代已经产生,魏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趋于成熟,宋代及以后相当成熟稳定。历代服饵休粮书籍均以介绍休粮方为主,详细介绍了休粮方的组成、制备方法及服用方法,尚未见专门论述整个服饵休粮过程的专着。历代休粮方的组成较为集中,以茯苓、松脂、芝麻、蜂蜜、火麻仁、天冬、黑豆、枣等药食同源中药或食物为主,服用较为安全。论文整理和挖掘的休粮饵料及休粮方的特点,服饵休粮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可为现代休粮疗法提供借鉴。

刘凯洋[2](2021)在《基于“物相结构”的石膏煅制原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石膏是硫酸盐类矿物,为中医临床常用药。石膏的常用饮片规格有生石膏(Gypsum fibrosum)和煅石膏(Gypsum ustum),生石膏甘、辛、大寒,功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主要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等。煅石膏甘、辛、涩、寒,功能收湿、生肌、敛疮、止血,临床多外用,用于治疗溃疡不敛,外伤出血等。石膏在不同的煅制温度条件下能产生三种不同物相的稳定结构变体,分别为半水石膏、可溶性硬石膏和难溶性硬石膏。不同物相结构的石膏煅制品空间结构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不同的空间结构会影响石膏煅制品的理化性质,进而影响临床疗效。本研究以生石膏及三种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为研究对象,对物相结构、理化性质及药效活性进行深入研究,确定石膏煅制品的最优物相结构,为优化石膏煅制工艺,提高煅石膏质量,确保煅石膏临床疗效提供依据。目的通过比较生石膏与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理化性质和烫伤修复作用,探究生石膏与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物相结构、理化性质及药效活性,确定煅石膏的最优物相结构,为提高煅石膏质量,确保临床疗效奠定基础,也为阐明石膏“生熟异用”的炮制原理提供依据。方法(1)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制备用热重法模拟石膏的热分解过程,结合高斯分峰拟合方法,得到各个热分解反应阶段的微商热重(DTG)曲线。运用Coats-Redfern法计算得到六个产地石膏的热解活化能。分别选取150℃、350℃和750℃三个煅制温度,煅制1.5h,得到三个不同的石膏煅制品,采用红外光谱法和X射线衍射方法对生石膏(RG)和三个不同石膏煅制品进行表征分析,确定生石膏和三个不同石膏煅制品的物相结构。(2)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理化性质采用扫描电镜、分光测色计、物性分析仪、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仪和低场核磁共振技术考察生石膏及其三种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微观特征、颜色和质地差异、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孔直径以及水化能力。(3)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皮肤烫伤修复作用研究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模型,评价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体外抗炎活性。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考察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结合扫描电镜观察大肠杆菌状态和表面结构的损伤程度,综合评价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体外抑菌活性。建立小鼠皮肤烫伤模型,通过观察皮肤外观愈合程度,结合皮肤组织病理切片、皮肤免疫组化,评价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皮肤烫伤愈合作用。结果(1)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制备六个产地石膏的DTG曲线可分峰拟合为两个彼此交叉的高斯拟合峰,当升温速率为10℃/min,第一失水过程的温度区间为70~220℃,活化能E1范围为78.98~96.48 kJ/mol;第二失水过程的温度区间为145~190℃,活化能E2范围为312.05~457.95 kJ/mol。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得到的石膏煅制品分别为CG150、CG350和CG750,结合样品的红外光谱特征和X射线衍射光谱特征确定:RG的主要物相结构为石膏,CG150的主要物相结构为半水石膏,CG350的主要物相结构为可溶性硬石膏,CG750的主要物相结构为难溶性硬石膏。(2)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理化性质扫描电镜结果表明,RG表面呈板状层叠,结构致密,表面光滑无裂痕;CG150表面结构出现裂隙;CG350表面结构出现断层,质地变得疏松。CG750表面具有裂隙,结构较为致密且断面整齐。RG结构致密,CG150和CG750均有一定的裂隙,但疏松程度较低,CG350结构最为疏松。分光测色计的结果表明,从黑白色度分析,与RG相比,CG150、CG350和CG750的白色更明显。从红绿色度分析,CG350和CG750样品的表面更偏红。RG和CG150样品表面均偏绿,CG150样品表面颜色偏绿程度小于RG。从蓝黄色度分析,CG150、CG350和CG750样品的表面均偏黄色,RG样品表面偏蓝色,黄色偏移程度排序为CG350>CG750>CG150。物性分析仪结果表明,从硬度值分析,RG的硬度远大于CG150、CG350和CG750,CG150、CG350和CG750的硬度值排序为:CG350>CG150>CG750。从样品粉末的弹性、黏着性、咀嚼性结果可以,CG350样品粉末的弹性、黏着性、咀嚼性最大,CG750最小。比表面积和孔径结果表明,样品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排序为:CG350>CG150>CG750>RG,平均孔直径排序为:RG>CG750>CG150>CG350。其中CG350的表面积和孔体积最大,但平均孔直径最小,表明该样品结构内微孔十分密集且数量多。低场核磁共振结果表明,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水化作用强弱的顺序为 CG150>CG350>CG750≈RG。(3)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皮肤烫伤修复作用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体外抗炎活性如下:CG150和CG350的抗炎效果均强于RG和CG750,并且CG150和CG350的抗炎效果无明显差异。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体外抑菌活性如下:CG150、CG350和CG750均具有一定抑菌活性,而RG无明显抑菌活性。CG150和CG750对于大肠杆菌的表面造成轻微的损伤,在CG350组中大肠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严重破坏,皱缩最为严重。CG150和CG750的抑菌作用均弱于CG350,表明CG350抑菌效果最好,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皮肤愈合作用如下:CG750和CG350具有明显的皮肤烫伤愈合作用,RG和CG150不具有明显的皮肤烫伤愈合作用。CG750和CG350可以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纤维组织、肉芽组织和毛囊组织新生,下调IL-1β表达和上调TGF表达。但是相比于CG750,CG350的愈合作用更好。因此,CG350对小鼠皮肤烫伤组织的愈合作用最好。结论石膏经过不同温度煅制失去结晶水的同时,物相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生成半水石膏、可溶性硬石膏和难溶性硬石膏。主要物相结构为可溶性硬石膏的CG350样品其表面结构酥松,颜色符合煅石膏传统性状特征,质地更加酥脆,表面积和孔体积更大,具有一定的水化作用,体外抗炎作用、体外抑菌作用和皮肤烫伤组织的愈合作用更好,表明可溶性硬石膏为煅石膏的最佳物相结构。在高温煅制的条件下,石膏完全失去结晶水,物相结构发生变化,适宜的物相结构是煅石膏发挥收湿敛疮作用的物质基础,从烫伤修复作用角度说明了石膏煅制前后药效具有明显差异,阐释了石膏生熟异用。

李浩淼[3](2020)在《基于凝胶材料的多功能书画清洗剂研究》文中提出纸质文物在我国的文物总量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在保留和传承我国古代优秀的历史文化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书画文物是纸质文物中具有特殊艺术价值的一种文物形式,其由纸张、纺织品、木材以及胶黏剂等多种材料组成。由于书画文物材料的多样性,且具有环境敏感性和较脆弱的特点,目前大部分馆藏环境无法做到对环境的良好控制,因此书画文物极易出现老化、酸化、病害及污染等损害,其保护工作对于传承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书画文物的清洗,是文物保护和修复的工作基础,是决定保护和后续修复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传统馆藏书画文物的清洗方法主要包括清水淋洗、浸泡甚至开水烫洗,不仅清洗效果有限,而且可能由于纸张所接触到的水量难以控制,导致纸张纤维的溶胀,从而加速纤维的断裂和老化,对书画文物产生一定的破坏。水凝胶,作为一种具有交联结构的高分子聚合物,通过在水或有机溶液中溶胀形成一种软物质,具有较好的持液能力和粘性。使用凝胶材料对书画表面进行清洗可以有效地减少溶液在文物中的扩散,能在清洗工作完成后轻松地将其完整的从文物上取下,其从文物表面至内部逐层扩散的方式优化了纸张的清洁方式。结冷胶作为水凝胶材料中的一种,是一种线性阴离子的杂多糖,由于其质地透明、易于制备和操作,且不在文物表面残留等特点,使其在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纸张、纺织品、木材等多种材质的文物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较少有将这种清洗材料,尤其是结冷胶用在我国传统的宣纸为基础的书画文物上。本文以书画文物常用的宣纸纸张作为切入点进行了如下研究:1.通过对我国古代书画文物常见的病害和污染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检测,总结出书画文物的主要污染类型和机理;2.根据我国古代书画文物常见的污染物类型,选取常见的病害和污染,如酸化、水渍、霉菌等,在宣纸上进行模拟实验研究,对模拟出的病害和污染进行评估和分析;3.在模拟病害和污染的纸张样品上进行以结冷胶为基础的多功能清洗剂的清洗研究,通过分析检测和评估,对不同配方的清洗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对于针对不同病害和污染的凝胶材料清洗剂进行优选;4.通过上述实验分析和研究,总结对古代书画文物表面老化状况以及污染物对分析检测手段,对清洗工作前后的效果评估体系进行研究,对采用凝胶材料的清洗方法是否会对书画文物表面颜料产生损坏展开探讨,初步探究了书画文物清洗效果的量化评估模型。

荔淑楠[4](2020)在《基于代谢组学的当归品质评价及平衡脱水干燥机制和工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的干燥根,是我国临床常用的大宗中药材之一。目前对当归新品种评价以栽培农艺学性状(如生长状况、抗病性、抗逆性、产量等),内在质量以挥发油含量、阿魏酸含量等少数指标评价为主,对不同品种当归从药效物质基础及其品质形成过程中的物质代谢变化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较少;道地产区当归的种植地区和采收加工集中,传统干燥方式存在着规模小而散、技术装备落后、干燥过程难控、干燥周期较长等问题,常造成药材性味劣变、活性成分(特别是药用有效成分)损失,以及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下降,且加工费时耗力,易引起环境污染;对引进的平衡脱水干燥技术是否在当归药材干燥中适用等问题,开展了不同品种当归质量评价、当归干燥方法的筛选、平衡脱水干燥动力学及工艺优化等研究,以期为当归道地产区产地干燥加工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实现当归药材生产“优形”、“优质”,最终实现用药“优效”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促进整个道地产区中药的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智能化、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目前当归品种选用和药材干燥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主要开展了当归优质品种评价、当归干燥方法筛选、当归平衡脱水干燥动力学及当归平衡脱水干燥工艺优化等研究工作,取得如下的结果:以甘肃岷县当归新品种岷归1号(简称MG1)、岷归2号(简称MG2)、岷归4号(简称MG4)、岷归5号(简称MG5)、岷归6号(简称MG6)为供试材料,参照药典对不同品种当归性状、浸出物、显微结构及挥发油提取率进行比较,采用HPLC测定阿魏酸及7种苯酞类活性成分,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品种当归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采用GC-MS和UPLC/Q-TOF MS技术对不同品种当归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综合分析。外观性状表明:MG2茎秆为绿色,其他品种均为紫色;表面及断面颜色由深到浅依次为MG6、MG2、MG4、MG5,MG1号;支根数MG6最多,MG4最少;MG1、MG5和MG6较其他品种气味较浓。显微结构显示:MG1淀粉粒最多,其次为MG5;MG5和MG6的油室碎片较多;MG1、4、6的导管呈放射状排列,但MG2、MG5的导管集中于中部;MG1、MG4、MG6韧皮部和木质部的比例在50%以上,MG2和MG5的比例小于50%;木部射线的平均大小MG4(141.47μm)>MG6(102.61μm)>MG1(85.99μm)>MG2(29.66μm)和MG5(29.76μm);MG2和MG5裂隙较其他组多。活性成分结果显示:MG1和MG6的醇溶性浸出物和挥发油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品种,阿魏酸和苯酞类活性成分含量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MG5和MG1的有机酸和苯酞含量分别比MG4高51.75%和48.39%。PCA结果显示,不同品种当归中醇溶性浸出物、挥发油提取率、阿魏酸及7种苯肽类活性成分含量综合评分依次为MG1>MG4>MG6>MG2>MG5。UPLC/Q-TOF MS结果显示:5个当归品种的代谢物存在明显差异(P<0.05),MG2、MG4、MG5和MG6中的绿原酸、阿魏酸、色氨酸、阿魏醛等含量显着低于MG1含量(P<0.05),而藁本内酯、香豆素、牛角苷、棕榈素、原儿茶醛、亚麻酸等含量显着高于MG1(P<0.05)。MG2、MG5及MG6中的代谢物相近,与MG4的代谢物差异较大,此外,还鉴定出38个显着差异代谢物,涉及7种潜在的靶向代谢通路,不同品种当归都可能通过苯丙素类生物合成、类倍半萜烯类化合物的代谢、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核苷酸代谢、类胡萝卜素、亚麻酸、亚油酸等代谢途径调节代谢物的合成。1.当归干燥方法的筛选,以“岷归1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平衡脱水干燥(P)与新鲜(XX)当归和产地常用的阴干(Y)、晒干(S)、熏干(X)干燥方法在性状、显微结构(粉末制片、徒手切片、石蜡切片、扫描电镜)、薄层色谱、水分、浸出物、挥发油提取率、多糖含量、阿魏酸和7种苯酞类成分和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P和Y的当归色泽均匀鲜亮、表面皱纹疏松,外观品相较好;P与X当归的油室平均直径和淀粉粒含量均高于X与Y当归,熏干和晒干的当归裂隙较多,质地发虚;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导管的形态和表面的附着物直接影响干燥过程中内部水分的蒸发及代谢活动快慢,XX表面多孔,木质部和形成层具有较多的蜂窝状结构,导管周围的小空腔较多,P和X表面结构致密,光滑,表面有云状、片状层叠,形成层交界处细胞紧密,平滑,其中X导管表面有很多丝状沉积物,皮层有较多的孔隙,较疏松,酥脆,有一定的油滴聚集现象,表面含油率高,多孔结构导致氧化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较差,P形成层交界处油室清晰可见,S表面结构紧凑,有大量的小碎片及突起,Y表面呈不规则的多孔结构,表面致密,突起。S和Y形成层交界处明显较疏松。活性成分显示:不同干燥方法对当归11种活性成分含量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P当归的阿魏酸、多糖、挥发油提取率、浸出物、洋川芎内酯A、正丁基苯酞、藁本内酯、欧当归内酯A含量最高;不同干燥方式对当归抗氧化物酶活性影响显着(P<0.05),其中S当归中的SOD、CAT、POD和GSH酶活性最高,Y、X和P当归药材的SOD、CAT、POD酶活性无显着性差异,S当归样品总蛋白含量最低,P当归样品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SOD、POD、CAT及GSH酶活性与当归多糖、浸出物、总蛋白、挥发油提取率、阿魏酸及苯酞类成分显着相关(P<0.05);PCA结果显示:P>Y>X>S。由此得出:P条件可控、干燥效率高、干燥药材品质稳定,外观及内在结构均较好、并能较好的保存其活性成分,可以作为当归药材现代产地加工的一种快速干燥方法。UPLC-MS结果显示:不同干燥方式下当归379个代谢物发生显着性差异,与药典规定的熏干当归比较,新鲜当归中有150多个代谢物显着上调,黄芩素、苯甲酸、胆绿素、咖啡酸、辛酸、绿原酸、香草酸等含量显着下调,阴干当归中的葡萄糖酸盐、D-甘露醇、多巴胺等代谢物显着升高;乙酰亮氨酸、芹菜素、咖啡酸、辛酸、双氢山奈酚等代谢物显着降低。晒干当归中脂肪酰基己氧化物、1-己胺、3-羟基丁酸、绿原酸、柠檬酸盐、D-来苏糖等代谢物显着升高,甲基鸟苷、2,4-二氨基苯磺酸、芹菜素、胞苷等代谢物显着降低;平衡脱水干燥中的脂肪酰基己氧化物、3-甲基儿茶酚、阿拉伯糖醇、绿原酸、黄芩苷等代谢物显着升高,甲基鸟苷、2,4-二氨基苯磺酸、2,4-二氨基丁酸、2-氨基苯酚、2-羟基腺嘌呤、2’-O-甲基腺苷、芹菜素、胞苷等代谢物显着降低。相关系数表明,不同干燥方式处理下当归显着性差异代谢物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表明,显着性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前十的代谢通路为: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生物合成;嘧啶代谢途径;磷酸戊糖途径;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半乳糖的代谢;柠檬酸循环;氨基酸的生物合成;氨酰基-tRNA的生物合成;abc转运蛋白;2-氧羧酸代谢等代谢路径有关。综合分析可知,平衡脱水干燥的当归药材具有外观较好、油室较大、活性成分含量较高。因此,平衡脱水干燥技术可在当归药材产地干燥加工中加以推广应用。2.分别对当归平衡脱水干燥的正交缓苏试验和程序升温工艺进行干基含水率、水分比等参数曲线绘制,并利用Weibull函数和Slogistic对数函数拟合两种不同工艺的数学模型并分析。结果表明,干燥温度、湿度和缓苏时间是影响当归干燥的主要因素,随着湿度的减少,缓苏时间的增加,当归的干基含水率增加,干燥时间缩短,随着温度和缓苏时间的增加,当归干燥的干基含水率降低,所需的干燥时间缩短,同时发现在干燥初期,湿度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当归的干燥效率;平衡脱水干燥分为物料表面传热传质过程和物料内部的传热传质过程,也就导致了前一阶段以较快且稳定的速度进行,后一阶段以越来越慢的速度进行,即预热+等速干燥阶段和降速干燥阶段,同时发现Weibull函数可以更好的模拟当归平衡脱水干燥的自动程序升温工艺,Slogistic对数函数可以更好的模拟当归平衡脱水干燥的正交试验。3.采用正交试验考察干燥温度、干燥湿度、缓苏时间及干燥时间对平衡脱水干燥工艺的影响,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当归平衡脱水干燥的自动程序升温工艺,并同时人工智能控制干燥温度、干燥湿度及干燥时间三个因素对平衡脱水干燥工艺的影响,以外观性状、显微、薄层色谱法结合挥发油提取率、醇溶性浸出物、多糖、阿魏酸和6种苯酞类成分为考察指标,并与药典工艺对比,综合评价不同干燥工艺参数对当归药材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正交试验确定的当归最佳平衡脱水干燥工艺为干燥温度为50℃、干燥湿度为50%、缓苏12 h,干燥36 h,各因素对综合指标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D(干燥时间)>A(干燥温度)>C(缓苏时间)>B(干燥湿度);程序升温在B3工艺下所得当归药材的质量最好,B3干燥工艺条件为7个阶段,每阶段烘烤5 h,温、湿度参数为:45℃,60%→50℃,50%→55℃,50%→40℃,80%→45℃,60%→50℃,50%→55℃,50%。与《中国药典》2015规定的工艺相比,2种不同的平衡脱水干燥工艺均优于药典工艺,外观性状及显微特征均较一致。

孙祥祥[5](2020)在《米酒老面馒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米酒作为传统发酵剂,其含有丰富的菌种,而菌种的来源主要是甜酒曲的带入的。不同品牌的甜酒曲所制作的米酒,也会影响米酒的品质,进一步影响到所蒸制的米酒馒头。本文首先探究了不同品牌甜酒曲对米酒和馒头品质的影响,其次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米酒老面发酵工艺,同时研究了米酒面团和酵母面团发酵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最后通过研究米酒老面添加量、碱添加量、搅拌时间分别对面团品质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米酒老面馒头制作工艺,得到更适合用于米酒老面馒头的制作工艺,并与一次发酵酵母馒头进行对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东北糯米为原料,选用西王、苏州蜂蜜、双龙、尚川、安琪甜酒曲5种甜酒曲制作米酒,并将米酒作为发酵剂制作馒头。对5种米酒的还原糖、总糖、pH值、总酸、蛋白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酵母菌和乳酸菌总数进行测定,并对馒头的比容、硬度、白度和感官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琪米酒还原糖、总糖含量较高,分别为19.08 mg/g、3.67%。安琪米酒馒头比容、白度及感官评分较高,馒头的感官评分为85.2分。通过综合性分析选取了安琪甜酒曲制作米酒。(2)通过3,5-二硝基水杨酸分光光度法、面筋指数测定仪、pH计等方法,研究了发酵时间、发酵温度、米酒添加量分别对米酒老面pH、还原糖含量、湿面筋和面筋指数的影响。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选取发酵时间(A)、发酵温度(B)、米酒添加量(C)3个因素,利用响应面分析对米酒老面发酵工艺进行优化。校正后最佳条件为:发酵时间10 h、发酵温度27℃、米酒添加量10%。(3)采用米酒作为发酵剂制作面团,并将酵母面团作为对照。对制作的面团的体积、巯基、二硫键、水分分布、面团二级结构、拉伸距离、拉伸断裂力和蛋白质分子量分布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米酒、酵母面团中二硫键含量、拉伸断裂力都呈现降低的趋势,巯基含量呈现上升的趋势,拉伸距离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总体来说米酒面团比酵母面团最终的弱结合水多,而且整个发酵过程比较稳定。米酒发酵活力低于酵母菌。发酵过程中米酒面团中麦谷蛋白大聚体(GMP)破坏程度远远大于酵母面团。酵母面团的筋力高于米酒面团,而米酒面团的延伸性好于酵母面团。(4)研究了米酒老面对面团的pH、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游离巯基、水分分布、GMP含量、电镜扫描、蠕变恢复、糊化粘度和发酵流变的影响。结果表明,米酒老面添加量与pH呈线性关系。米酒老面可以降低面团中GMP含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缩短峰值时间,提高淀粉的回升值、面团的稳定性、面团的最大产气速率H′m、面团最大高度Hm、T22和T23峰值时间。米酒老面对面团的抗性和弹性有显着影响。过量或过少的米酒老面添加对面筋网络的形成是有破坏作用。(5)研究了碱对面团的pH、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游离巯基、水分分布、GMP含量、电镜扫描、蠕变恢复、糊化粘度和发酵流变的影响。结果表明,碱添加量与pH的关系为线性关系。碱可以提高面团的GMP含量、面筋指数、气体总体积VT、气体保持系数RC、淀粉的峰值粘度、糊化温度,增加面团的弹力和延伸性,降低淀粉的热稳定性、面团柔软度。碱添加量为0.20%和0.25%,面筋蛋白网络结构更加均匀,面团更加细腻。(6)研究了搅拌时间对面团的pH、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游离巯基、水分分布、GMP含量、电镜扫描、蠕变恢复、糊化粘度和发酵流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搅拌时间的增加,面团中游离巯基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GMP含量、Hm、T22峰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Jmax、τk值呈现下降的趋势,η0呈现升高的趋势。12 min和14 min面团,内部结构更加致密、均匀,空隙较少、孔洞较小。(7)以二次发酵法制作米酒馒头,采用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设计,分析米酒老面添加量、碱添加量、搅拌时间对馒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校正后米酒老面馒头(RW)的最佳工艺为:米酒老面添加量70%、碱添加量0.25%,搅拌时间13 min。与一次发酵酵母馒头(JM)的质构、氨基酸组成、氨基酸评分和挥发性物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RW口感更加香甜,有嚼劲,回复性好。RW中总氨基酸、必须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总量均大于JM。RW能获得更适合的氨基酸配比。在RW和JM中分别检出21和14种挥发性香气物质,且RW的香气活性成分主要为醇类和酯类,JM的香气活性成分主要为醛类和醇类。说明上述条件制作的米酒老面馒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馒头的风味和品质。

李新福[6](2019)在《培根加工及贮藏过程中腐败菌变化、鉴定及控制》文中研究指明低温肉制品由于其生产过程中加热温度较低(一般6872°C)而得名,和高温肉制品相比较具有较多优势,营养成分较高的被保留,具有肉品特有的香味和口感,保持了肉制品固有的组织结构,具有较好的咀嚼感和口感,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低温肉制品产业在我国发展迅速,是未来肉制品发展方向,但由于生产加工过程中温度低,一部分耐热芽孢菌仍能存活下来,贮藏过程中这部分细菌易生长和繁殖,导致产品出现涨袋、褪色、发粘、出水、出油等腐败变质现象,产品的运输和贮藏受到限制,严重影响着产品货架期及产品销售,是困扰低温肉制品生产企业的一大难题。因此亟需研究产品贮藏期内菌相变化及找出优势腐败菌(SSOs),并寻找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引起肉类及肉制品腐败的细菌种类繁多,首先需要对贮藏阶段的菌相变化进行研究,分析并找出优势腐败菌(SSOs),随后对关键腐败微生物加工阶段来源进行追溯,并分析SSOs的腐败特性,以期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延长肉制品的货架期。本文首先研究了真空包装培根在04°C下45天贮藏期间内的感官、理化品质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产品贮藏初期微生物数量较少,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微生物数量迅速增加。冷藏贮藏期间菌落总数(PCA 30°C)、嗜冷菌(PCA 4°C)和乳酸菌(LAB)上升较多,葡萄球菌(staphylococci)、肠杆菌(Enterobacteriaceae)、假单胞菌(pseudomonads)、热杀索丝菌(Brochothrix thermosphacta)及霉菌和酵母菌(moulds and yeasts)上升相对较少。感官评价、pH值、红度值a*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挥发性盐基氮(TVB-N)、L*、b*、腐胺(PUT)、尸胺(CAD)和酪胺(TYR)均呈现上升趋势;Aw值、盐分、亚硝酸盐、TBARS变化不明显。挥发性物质成分中的醛类呈下降趋势,酸类、醇类和酚类上升较多,相关系数较高的物质分别为乙醇(ethanol)、2-糖醇(2-furanmethanol)、正己醇(1-hexanol)、1-丙醇(1-propanol)、苯酚(phenol)、乙酸(acetic acid)等。采用传统微生物培养的方法和现代分子技术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和高通量测序技术(HTS)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和研究了真空包装培根在04°C冷藏期间微生物多样性和动态变化,并分离鉴定主要腐败菌。结果表明,传统培养、分离和16S rDNA方法鉴定出26种腐败微生物,其中乳酸菌属占比相对较多;使用PCR-DGGE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出13种细菌,大部分也为乳酸菌属。贮藏初期各种腐败菌均较少,贮藏末期明串珠菌属的肠膜明串珠菌占统治地位;高通量测序分析获得了更为丰富和精确的菌群变化信息,336个不同属的细菌被检测到,贮藏初期细菌具有较高的多样性,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逐渐降低,贮藏末期优势腐败菌为两种乳酸菌属的细菌,三种方法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因此可以确定产品的主要特定腐败菌SSOs为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和明串珠菌(Leuconostoc carnosum)两株乳酸菌,此外肠杆菌(Serratia和Rahnella)、梭菌(Fusobacterium)和乳球菌(Lactococcus)等也具有较大的腐败潜能。对培根加工过程中生产环节的6个点(原料肉、腌制后、蒸煮后、烟熏后、切片后和包装后)进行取样,采用传统分离培养和高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微生物动态变化,进而揭示SSOs的主要来源并最终找出来源,为产品工艺流程改进和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传统培养、分离和16S rDNA方法鉴定出加工过程中的33种腐败微生物,其中原料肉和滚揉腌制后具有较多数量和种类的微生物,蒸煮后绝大部分被杀死;HTS结果表明,总计有428种不同属的细菌被检测到,不同的加工阶段具有不同的优势菌群且差异明显,贮藏阶段SSOs及潜在腐败菌明串珠菌(Leuconostoc)、弧菌(Vibrio)、假单胞菌(Pseudomonads)、葡萄球菌(Staphylococci)等均主要来源于滚揉腌制工艺阶段,推测是由于此阶段加入的水、香辛料和辅料带入,并与加工机械接触带来污染,因此此阶段的工艺环节为优势腐败菌的主要来源点。选取在贮藏阶段采用传统分离培养方法分离到的5种主要优势腐败菌葡萄球菌P2(Staphylococcus xylosus)、乳酸菌P6(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肉食杆菌P9(Carnobacterium maltaromaticum)、嗜冷菌P16(Leuconostoc gelidum)、肠杆菌P20(Serratia liquefaciens)等,随后反向接种到经过辐照处理的真空包装培根中,通过监测接种后培根贮藏期间微生物和理化指标,并结合高通量测序研究其菌相变化,判断各种菌致腐能力强弱。结果显示,沙雷氏菌P20、肉食杆菌P9和明串珠菌P6这三种菌具有较强的生长和腐败潜能。选取39种天然防腐保鲜剂对其中4种优势腐败菌的抑制作用进行研究,采用抑菌圈进行初步筛选,结果表明9种保鲜剂:聚赖氨酸(ε-PL)、肉桂醛、芥末、肉桂醛、牛至、百里香、草果、桂皮和丁香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进一步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然后把9种保鲜剂分三种组合进行配方优化,第一组为聚赖氨酸(ε-PL)、肉桂醛、芥末和Nisin的单因素组;第二组为肉桂醛、牛至、百里香精油组;第三组为草果、桂皮和丁香提取物组。采用正交法优化发现精油组M3(牛至+百里香)和提取物组的m1(丁香+草果)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随后把单因素组和优化的配方分别添加到培根中进行应用试验。通过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及TVB-N及pH值的变化进行抑菌效果的判断,发现聚赖氨酸、肉桂醛和芥末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0.125 g/kg复配精油(牛至+百里香)和0.25g/kg复配香辛料提取物(丁香+草果)也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均可延缓产品的腐败,有效延长产品的货架期,以期生产安全健康无污染、货架期长的低温肉制品。

徐由立[7](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与甲基化相关蛋白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情况,初步探讨肠道差异菌群与甲基化相关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案,从四川省成都市郫县中医院门诊招募慢性乙肝患者12例,其中脾胃湿热证有5例、肝郁脾虚证7例,正常健康对照组由6名健康志愿者构成,采用16S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观察三组样本的菌群多样性和丰度变化情况,比较各组菌群结构特征;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功能指标;Elisa法检测甲基化感染相关蛋白DNMT1、MeCp2、E-cad、P53的浓度;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肠道菌群与DNMT1、MeCp2、E-cad、P53之间的关系。结果:1.本次研究的三组18个样本DNA共检测出1980988条高质量的Clean reads,得到8352条OTUs,这些OTUs分属于11个菌门,19个纲,25个目,45个科,89个种,146个属,其中健康对照组(3399)>脾胃湿热组(2654)>肝郁脾虚组(2299),三组样本共有的OTUs有263个,健康对照组和脾胃湿热组之间有469个交叉OTU,和肝郁脾虚组之间有445个交叉OTU,脾胃湿热组和肝郁脾虚组两组共有419个OTU,各组特有的OTU个数分别为健康对照组2748,脾胃湿热组1674,肝郁脾虚组2053。2.门水平上:本次研究三组样本均以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优势菌,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脾胃湿热组和肝郁脾虚组拟杆菌门丰度降低,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丰度升高,B/E值下降;科、属水平上,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慢性乙肝证候组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萨特菌属(Sutterella)、多尔氏菌属(Dorea)、毛螺旋菌下菌属(LachnospiraceaeUCG-008)、瘤胃梭菌属(Ruminiclostridium9)、阿里松氏菌属(Allisonella)、Anaeroglobus属丰度升高,食物谷菌属(Victivallis)丰度降低,且脾胃湿热组检出链型杆菌属(Catenibacterium)和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两个菌属,肝郁脾虚组检出泰泽属(Tyzzerella);与脾胃湿热组比较,肝郁脾虚组检出放线杆菌属(Actinobacillus),而链型杆菌属(Catenibacterium)、Intestinibacter菌属消失。经LEfSe分析,脾胃湿热组和肝郁脾虚组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上差异显着。3.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乙肝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ALT、AST、GGT、TBIL、DBIL、TBA明显升高,HBV-DNA拷贝数高于检测下限(>1.0E+3),(P<0.05);与脾胃湿热组比较,肝郁脾虚组AST、GGT有所降低(P<0.05)。4.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慢性乙肝脾胃湿热组与肝郁脾虚组DNMT1、E-cad、P53、MeCp2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脾胃湿热组相比较,肝郁脾虚组E-cad、P53、DNMT1、MeCp2浓度有所上升,差异无意义(P>0.05)。5.脾胃湿热组DNMT1与B/E呈较强相关(r=0.772),E-cad、P53、MeCp2与B/E无明显相关(r<0.3,P>0.05),肝郁脾虚组E-cad与B/E呈较弱相关性(r=0.601),DNMT1、P53、MeCp2与B/E无相关性(r<0.4,P<0.05)。6.脾胃湿热组DNMT1与Proteobacteria呈较弱相关性(r=-0.589),E-cad、P53、MeCp2与Proteobacteria无明显相关性;肝郁脾虚组E-cad、P53、MeCp2、与Proteobacteria无相关性(r<0.5,P>0.05)。结论:1.本次研究证实慢性乙肝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微生物存在明显差异性;2.本次研究证实慢性乙肝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具有各自的优势菌种;3.本次研究证实慢性乙肝的进展与宿主的DNA甲基化有关,DNMT1、E-cad、MeCp2、P53在影响宿主甲基化的同时可能也参与了慢性乙肝的进程;4.慢性乙肝状态下机体存在免疫功能紊乱,肠道微生态失调和甲基化修饰,B/E值、差异菌Proteobacteria与甲基化蛋白DNMT1、E-cad、MeCp2、P53呈一定相关性,很有可能是肠道菌群通过甲基化修饰的方式干预了某些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在慢性乙肝中发挥作用,但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江林[8](2019)在《池蝶蚌酶解产物和多糖生物活性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i)隶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起源于日本,是优质的淡水育珠蚌。当取完珍珠后,其肉质往往被丢弃,未被利用。为了提高池蝶蚌资源利用率,本研究以成熟的池蝶蚌肉质为材料,对其基本营养物质进行分析:新鲜池蝶蚌全脏器含有水分89.68%、粗蛋白5.63%、灰分1.93%、总糖1.24%、粗脂肪0.96%、非蛋白氮0.56%组成。池蝶蚌肉质中糖类和蛋白含量较丰富,为此开展池蝶蚌多糖和酶解相关研究。研究首次选用三种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动物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对池蝶蚌全脏器进行酶解,建立相关的工艺流程,获得上述三种酶解产物。并对酶解产物的基本营养成分和18种氨基酸含量进行检测分析。设计体外抗氧化实验,探究其抗氧化能力。研究发现:三种酶解产物均对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羟基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具有清除能力,而且清除效果随着三种酶解产物浓度增加而增强。其中,中性蛋白酶酶解产物对三种指标清除率效果最好。以0.6 mg/mL为例,对DPPH和羟基自由基以及超氧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23.8%、37.2%、19.6%,研究表明池蝶蚌酶解产物具有体外抗氧化的能力。实验设计体外乙醇脱氢酶(ADH)激活率、小鼠醉酒实验,探究池蝶蚌三种酶解产物对解酒相关生物活性功能。体外ADH激活率结果表明,3.75-150 mg/mL浓度范围表现出正相关;醉酒实验结果显示:中性蛋白酶酶解产物与模型组相比能够延长耐受时间1.5小时,缩短醉酒时间3小时,以上两种时间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动物蛋白酶酶解产物与模型组相比延长耐受时间0.5小时和缩短醉酒时间2小时,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木瓜蛋白酶酶解产物组耐受和醉酒时间与模型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动物、中性蛋白酶酶解产物对解酒有一定的功效。根据体外抗氧化实验、ADH激活率实验和醉酒实验结果,选用池蝶蚌中性蛋白酶酶解产物,设计抗小鼠急性酒精肝损伤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中性蛋白酶酶解产物,在150 mg/kg BW剂量下会显着提高肝脏匀浆中谷胱甘肽(GSH)的含量(p<0.01),降低甘油三脂(TG)的含量(p<0.01);降低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含量(p<0.05)。丙二醛(MDA)含量降低虽不显着,但随着酶解产物浓度增加具有一定降低的趋势。根据《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判定方法》,肝组织中TG、GSH、MDA任意两者具有阳性,则说明该物质具有辅助保护肝脏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池蝶蚌中性蛋白酶酶解产物对酒精诱导小鼠急性酒精肝损伤具有一定的缓解保护作用。本实验通过热水乙醇提方式获得池蝶蚌多糖(HSP-1),设计池蝶蚌多糖(HSP-1)抗肿瘤和修复肝损伤实验。选用SMCC-7721和SGC-7901细胞株进行实验,发现池蝶蚌多糖(HSP-1)在低浓度下(100-200μg/m L)对两者细胞生长有促进作用,超过400μg/m L时出现抑制效果,随着HSP-1浓度增加,两种肿瘤抑制率逐步提高,当HSP-1浓度为1000μg/m L,对两种细胞抑制率仅为12%、11%,抑制效果不显着。探究HSP-1抗酒精诱导肝损伤时,HSP-1在250mg/kg BW可以显着降低血清中两种转氨酶的含量,在急性肝损伤和非急性肝损伤(4周)都能体现出很好降低两种转氨酶(p<0.01)。小鼠肝脏匀浆中的甘油三酯(TG)含量显着降低(p<0.05),谷胱甘肽(GSH)的含量比模型组(只灌胃白酒组)显着升高(p<0.05);非急性(4周)肝损伤小鼠肝脏匀浆中MDA含量虽然未显着降低(p>0.05),但随着池蝶蚌多糖(HSP-1)浓度的增加,对降低MDA含量趋势月明显。综上述实验结果说明HSP-1对酒精诱导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赵娜[9](2019)在《丝光沸石分子筛改性及其二甲醚羰基化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乙醇是世界上重要的清洁燃料、燃料添加剂和工业化学品之一,因此迫切需要发展有效的乙醇合成路线。目前,将煤炭、生物质、页岩气等为原料合成的二甲醚(DME)通过羰基化反应制乙酸甲酯(MA)、乙酸甲酯加氢制乙醇的串联式绿色乙醇合成路线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前景,此路线受到了广泛关注。此工艺中MA加氢已具备相当成熟的工艺路线,为此,开发同时具有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DME羰基化催化剂是这一工艺过程的关键。丝光沸石(H-MOR)具有良好的二甲醚羰基化活性,但其仍存在催化活性低,稳定性差,活性位点有限的难题,限制了商业化应用。本文采用一种新的离子交换方法制备了单原子铜改性的H-MOR催化剂,成功的将单原子Cu封装在分子筛的8-MR孔道中,从而显着提升了催化剂的DME羰基化活性。单原子Cu-isolate催化剂的Cu含量只有0.3%,采用传统方法制备的Cu含量为6.8%的Cu-cluster催化剂作为对比。研究发现Cu-isolate催化剂的羰基化性能比Cu-cluster的提升15%以上,并具有优异的稳定性。通过详细的原位红外表征,本文系统的研究了单原子铜与B酸性位点的耦合协同作用机制,探明了单原子Cu+的催化活化机理。为了进一步研究催化剂的失活机制,改善催化剂稳定性,采用吡啶修饰H-MOR,显着提高了催化剂稳定性。结合实验和理论计算的结果,本文从分子水平上报道了吡啶在H-MOR中的吸附位置和行为对DME羰基化的内在影响。研究发现在O2位置上的位于8-MR侧兜和12-MR孔道的共用孔壁上的酸性位点,在DME羰基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它们在吡啶修饰的过程中很容易吸附吡啶而中毒。但是,发现在673 K的温度下对催化剂进行热脱附吡啶处理,可以再生被吡啶毒化的O2位置上的酸性位点,与此同时12-MR孔道中的其他吸附的吡啶分子不受影响。因此,得到的MOR-10-673催化剂同时具有较高的DME羰基化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最后,为了从催化剂本身提高DME羰基化活性,本文设法增加催化剂中的活性位数量,根据热水在高温下会裂解产生H+离子的特点,采用热水修饰H-MOR。研究表明热水修饰后的H-MOR-10催化剂的羰基化活性较H-MOR提高35%以上,热水修饰后分子筛上产生了新的H3O+强酸性位点,新产生的酸性位点具有DME羰基化活性。因此热水改性H-MOR,可以显着提高催化剂的二甲醚羰基化活性。但是,当热水改性修饰过当时,会抑制DME羰基化反应。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分子筛改性领域提供了新思路,为开发高效、绿色的乙醇合成系统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魏力[10](2019)在《常温冰皮月饼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安全及其控制研究》文中认为冰皮月饼主要通过冷加工工艺制成,由于其保持了本真原料的外观色泽、口感绵软独特而广受消费者青睐。但由于原辅料营养丰富,而加工过程缺乏杀菌或抑菌工艺,导致冰皮月饼,尤其是常温贮藏的产品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品质也随之不稳定。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选取水沙月饼(馅料为水性豆沙)和油沙月饼(馅料为油性豆沙)作为典型代表,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不同加工贮藏阶段,冰皮月饼品质安全的变化情况,结合传统培养法对主要微生物进行溯源分析,并探讨了短时热烘结合紫外线处理对常温冰皮月饼品质安全的影响,以期为常温冰皮月饼的品质安全保证提供指引。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针对冰皮月饼常温贮藏的微生物安全性问题,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传统培养技术,对冰皮月饼成品中的微生物进行了测定和溯源。高通量测序显示月饼成品中主要有蓝细菌属(Cyanobacteria),芽孢杆菌属(Bacill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等14种菌属。在此基础上,采用传统培养手段,对原料,加工过程样及成品中的微生物进行了分离纯化,结果表明两种技术在结果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全过程环节都存在的活性微生物包括I芽孢杆菌属(Bacillus),Ⅱ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Ⅲ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Ⅳ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与I序列不同),Ⅴ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以及毛霉(Mucor),青霉(Penicillium)和曲霉(Aspergillus)。经过溯源分析,发现原辅料是常温冰皮月饼腐败菌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Ⅰ,Ⅲ和毛霉主要源自冰皮月饼预拌粉,Ⅱ,Ⅳ,Ⅴ及青霉和曲霉则来自馅料。因此皮料馅料等的卫生安全水平将直接影响终产品的安全性和贮藏期。(2)针对冰皮月饼品质变化与水分迁移的关系,通过质构特性,热力学特性和低场核磁共振技术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冰皮月饼的皮料硬度显着增大,水分散失量增大,水沙月饼皮层的失水速率要高于油沙月饼;而未经处理的月饼样品馅料水分向皮料的迁移率与皮料的水分散失率则保持一致;两种月饼硬度都与水分迁移(与外界环境发生水分交换的量)极显着相关(P<0.01),水沙月饼还与皮料水分活度极显着相关(P<0.01);核磁共振波谱图显示,冰皮月饼波谱图仅出现两个峰,其中半结合水峰面积占比达99%,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两个峰顶点对应的时间点左移,表明水分束缚程度有所增加。(3)针对冰皮月饼安全性和品质改善的问题,在不影响冰皮月饼特征感官品质的前提下,探究短时热烘和紫外线处理对水分迁移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时热烘结合紫外处理比单纯的紫外处理更能保证冰皮月饼的微生物安全性;超过8min热烘处理会导致冰皮月饼皮料硬度增大。MRI成像伪彩图和灰度图显示,随着短时热烘时间和贮藏时间的延长,油沙月饼皮料和馅料之间分界线越来越模糊,整体水分分布均匀,而水沙月饼变化不明显;短时热烘结合紫外处理有助于油沙月饼皮料和馅料之间水分平衡,减少其内部水分的迁移程度,而对于水沙月饼效果不明显。

二、一种脱除白酒和酒精颜色发黄的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脱除白酒和酒精颜色发黄的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服饵休粮古籍文献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 饮食限制疗法的临床应用
        1.1 饮食限制对肥胖的影响
        1.2 饮食限制对高血压的影响
        1.3 饮食限制对2 型糖尿病的影响
        1.4 饮食限制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响
        1.5 饮食限制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影响
        1.6 饮食限制对肿瘤的影响
        1.7 饮食限制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影响
        1.8 饮食限制对外科手术的影响
        1.9 饮食限制对其它疾病的影响
    2 饮食限制疗法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2.1 饮食限制疗法的临床适应症
        2.2 饮食限制疗法的禁忌症
    3 饮食限制疗法的挑战和任务
1 服饵休粮涵义
    1.1 休粮涵义
    1.2 服饵涵义
    1.3 服饵休粮涵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来源
    2.2 检索词
    2.3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2.3.1 文献纳入标准
        2.3.2 文献排除标准
        2.3.3 检索与筛选结果
    2.4 数据管理
        2.4.1 数据库构建
        2.4.2 术语规范
        2.4.3 频数统计
3 结果
    3.1 服饵休粮古籍文献概况
    3.2 不同朝代服饵休粮文献分析结果
        3.2.1 汉代关于服饵休粮的记载
        3.2.2 魏晋南北朝关于服饵休粮的记载
        3.2.3 隋唐时期关于服饵休粮的记载
        3.2.4 宋金元时期关于服饵休粮的记载
        3.2.5 明代关于服饵休粮的记载
        3.2.6 清代关于服饵休粮的记载
    3.3 休粮方挖掘整理研究结果
        3.3.1 常用休粮饵料
        3.3.2 服饵休粮方食物使用情况
        3.3.3 常用休粮方
        3.3.4 休粮方制备方法
        3.3.5 休粮方剂型
        3.3.6 休粮方功效主治
4 讨论
    4.1 常用休粮饵料分析
    4.2 服饵休粮食物使用情况分析
    4.3 常用休粮方分析
    4.4 休粮方制备方法分析
    4.5 休粮方剂型分析
    4.6 休粮方功效主治分析
        4.6.1 休粮方功效
        4.6.2 休粮方主治
    4.7 服饵休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4.7.1 服用方法
        4.7.2 复食方法
        4.7.3 注意事项
    4.8 服饵休粮养生保健意义及应用价值
        4.8.1 为现代休粮疗法提供借鉴
        4.8.2 治疗疾病
        4.8.3 开发保健品及药品
结论
创新与不足
    创新之处
    不足之处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2)基于“物相结构”的石膏煅制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石膏基原、炮制和应用历史沿革的研究
        第一节 石膏基原考证
        第二节 石膏炮制历史沿革
        第三节 生石膏和煅石膏的“古今”临床应用
        1 生石膏的“古今”临床应用
        2 煅石膏的“古今”临床应用
        第四节 生石膏和煅石膏成方的现代临床应用
        1 生石膏成方的现代临床应用
        2 煅石膏成方的现代临床应用
    第二章 石膏和煅石膏的现代研究
        第一节 鉴别方法
        第二节 元素以及微观结构
        第三节 药效研究
        1 药性研究
        2 生石膏的药效作用
        3 煅石膏的药效作用
    第三章 石膏的热解过程及其脱水相研究
        第一节 石膏热分解研究进展
        第二节 石膏及其脱水相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章 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制备
        第一节 基于高斯分峰拟合法探究石膏热解过程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石膏样品的煅制与物相结构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理化性质研究
        第一节 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扫描电镜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色差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质构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四节 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五节 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水化作用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烫伤修复作用研究
        第一节 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体外抗炎活性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体外抑菌活性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生石膏及不同物相结构石膏煅制品的烫伤愈合作用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四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凝胶材料的多功能书画清洗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我国书画等纸质文物概况
        1.1.2 纸张的构成及老化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书画文物老化状况相关研究现状
        1.3.2 书画等纸质文物清洗及脱酸保护方法研究现状
        1.3.3 凝胶材料的清洗机理研究及应用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第2章 古代书画表面污染研究
    2.1 引言
    2.2 古代书画文物表面污染调查研究
        2.2.1 实验方法
        2.2.2 古代书画样品表面污染分析实例一
        2.2.3 古代书画表面污染样品分析实例二
        2.2.4 古代书画表面污染样品分析实例三
    2.3 古代书画文物表面污染机理研究
        2.3.1 书画装裱工艺简介
        2.3.2 古代书画文物常见污染
        2.3.3 污染物类型、性质
        2.3.4 纸张结构及孔隙
        2.3.5 污染机理及其对纸张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凝胶材料的书画脱酸清洗剂研究
    3.1 引言
    3.2 书画酸化样品模拟
        3.2.1 实验设备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方法
    3.3 书画酸化样品清洗实验
        3.3.1 实验设备
        3.3.2 实验材料及工具
        3.3.3 实验方法
    3.4 书画酸化样品清洗效果评估
        3.4.1 实验方法
        3.4.2 实验结果
    3.5 小结
第4章 基于凝胶材料的书画去水渍清洗剂研究
    4.1 引言
    4.2 书画水渍样品模拟
        4.2.1 实验材料及工具
        4.2.2 实验方法
    4.3 书画水渍样品清洗实验
        4.3.1 实验材料
        4.3.2 实验方法
    4.4 书画水渍样品清洗效果评估
        4.4.1 实验方法
        4.4.2 实验结果
    4.5 小结
第5章 基于凝胶材料的书画霉菌清洗剂研究
    5.1 引言
    5.2 霉菌的生长对纸张老化程度的影响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3 实验结果
    5.3 书画霉菌样品模拟
        5.3.1 实验设备及材料
        5.3.2 实验方法
        5.3.3 实验结果
    5.4 单一菌种书画霉菌样品清洗实验
    5.5 书画霉菌样品清洗效果评估
        5.5.1 实验方法
        5.5.2 实验结果
    5.6 小结
第6章 基于凝胶材料的书画文物清洗流程和清洗效果评价体系的讨论
    6.1 引言
    6.2 基于凝胶材料的书画文物清洗流程及注意事项
        6.2.1 书画文物清洗的前期研究
        6.2.2 书画文物清洗的操作要领
        6.2.3 书画文物清洗后期预防性保护与监测
        6.2.4 书画文物清洗的关键步骤把控
    6.3 结冷胶清洗对书画表面颜料的影响初步探讨
        6.3.1 实验及材料
        6.3.2 实验结果
    6.4 书画文物表面清洗效果的评估
        6.4.1 书画文物保存状况及污染物评估分析
        6.4.2 书画文物表面清洗效果的评估体系
    6.5 基于凝胶材料的书画文物清洗效果的量化评估模型初探
        6.5.1 文物病害程度量化评估参数
        6.5.2 文物病害的量化
        6.5.3 书画文物清洗效果量化评估模型
        6.5.4 书画文物清洗效果量化评估模型的模拟应用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4)基于代谢组学的当归品质评价及平衡脱水干燥机制和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当归优质品种评价研究
    1 不同品种当归理化性状评价
    2 基于GC-MS技术的不同品种当归挥发油组分研究
    3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不同品种当归代谢组学分析
    4 讨论
第三章 当归适宜干燥方法的筛选
    1 不同干燥方法对当归理化性状评价
    2 不同干燥方法对当归挥发油组分分析
    3 不同干燥方式的当归代谢组学分析
    4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当归平衡脱水干燥动力学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当归平衡脱水干燥工艺优化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和结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论文创新点
    3 展望
文献综述
    1 当归概述
    2 当归栽培现状及消费情况
    3 当归品种研究进展
    4 当归产地干燥研究进展
    5 干燥方法对中药品质形成的机制研究进展
    6 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研究进展
    7 当归干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 参与科研项目
    2 发表论文

(5)米酒老面馒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米酒
        1.1.1 米酒简介
    1.2 馒头发酵剂
    1.3 老面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甜酒曲对米酒和米酒老面馒头品质的影响
    2.1 引言
    2.2 研究内容
    2.3 材料与设备
        2.3.1 实验材料
        2.3.2 实验试剂
        2.3.3 实验设备
        2.3.4 培养基
    2.4 实验方法
        2.4.1 面粉基本理化指标测定
        2.4.2 米酒制作
        2.4.3 米酒老面馒头制作
        2.4.4 待测液的制备
        2.4.5 米酒理化指标的测定
        2.4.6 米酒淀粉酶及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2.4.7 米酒中酵母菌和乳酸菌总数的测定
        2.4.8 馒头的白度、硬度、比容、感官测定
        2.4.9 数据处理
    2.5 结果与分析
        2.5.1 甜酒曲对米酒品质的影响
        2.5.1.1 不同甜酒曲对米酒还原糖和总糖的影响
        2.5.1.2 不同甜酒曲对米酒pH和TTA(总酸度)的影响
        2.5.1.3 不同甜酒曲对米酒淀粉酶活和蛋白酶活的影响
        2.5.1.4 不同甜酒曲对米酒中酵母菌和乳酸菌总数的影响
        2.5.2 甜酒曲制作的米酒对馒头品质的影响
        2.5.2.1 不同甜酒曲制作的米酒对馒头硬度和比容影响
        2.5.2.2 不同甜酒曲制作的米酒对米酒馒头白度和感官评分的影响
    2.6 小结
第三章 米酒老面发酵工艺对米酒老面和馒头品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研究内容
    3.3 材料与设备
        3.3.1 实验材料
        3.3.2 实验试剂
        3.3.3 实验设备
    3.4 实验方法
        3.4.1 米酒制作
        3.4.2 米酒老面及其馒头制作
        3.4.3 待测液的制备
        3.4.4 米酒老面还原糖测定
        3.4.5 米酒老面pH测定
        3.4.6 米酒老面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的测定
        3.4.7 米酒老面工艺优化单因素试验
        3.4.8 响应面优化
        3.4.9 馒头的白度、硬度、比容、感官测定
        3.4.10 数据处理
    3.5 结果与分析
        3.5.1 不同因素对米酒老面的影响
        3.5.1.1 发酵时间对米酒老面pH和还原糖的影响
        3.5.1.2 发酵时间对米酒老面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的影响
        3.5.1.3 发酵温度对米酒老面pH和还原糖的影响
        3.5.1.4 发酵温度对米酒老面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的影响
        3.5.1.5 米酒添加量对米酒老面pH和还原糖的影响
        3.5.1.6 米酒添加量对米酒老面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的影响
        3.5.2 米酒老面馒头单因素实验
        3.5.2.1 发酵时间对米酒老面馒头品质的影响
        3.5.2.2 发酵温度对米酒老面馒头品质的影响
        3.5.2.3 米酒添加量对米酒老面馒头品质的影响
        3.5.3 Box-Behnken法优化米酒老面工艺条件
        3.5.3.1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3.2 响应面交互作用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米酒面团发酵过程的面团性能变化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内容
    4.3 材料与设备
        4.3.1 实验材料
        4.3.2 实验试剂
        4.3.3 实验设备
    4.4 实验方法
        4.4.1 米酒制作
        4.4.2 面团制作及发酵
        4.4.3 面团体积测定
        4.4.4 面团中巯基和二硫键的测定
        4.4.5 麦谷蛋白大聚体(GMP)含量的测定
        4.4.6 水分分布变化的测定
        4.4.7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的测定
        4.4.8 面团拉伸特性的测定
        4.4.9 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
        4.4.10 数据处理
    4.5 结果与分析
        4.5.1 发酵过程面团体积的变化
        4.5.2 发酵过程面团中游离巯基和二硫键的变化
        4.5.3 发酵过程中面团中GMP的变化
        4.5.4 发酵过程面团中水分分布的变化
        4.5.5 发酵过程面团中蛋白二级结构的变化
        4.5.6 发酵过程面团拉伸距离和拉伸断裂力的变化
        4.5.7 发酵过程面团中蛋白质分子量分布的变化
    4.6 小结
第五章 米酒老面馒头制作工艺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内容
    5.3 材料与设备
        5.3.1 实验材料
        5.3.2 实验试剂
        5.3.3 实验设备
    5.4 实验方法
        5.4.1 米酒制作
        5.4.2 米酒老面馒头制作
        5.4.3 一次发酵酵母馒头制作[109]
        5.4.4 面团制作
        5.4.5 面团pH的测定
        5.4.6 面团中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的测定
        5.4.7 面团中巯基的测定
        5.4.8 水分分布
        5.4.9 GMP含量测定
        5.4.10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5.4.11 频率扫描
        5.4.12 蠕变恢复性
        5.4.13 糊化粘度(RVA)
        5.4.14 发酵流变
        5.4.15 馒头的白度、硬度、比容、感官
        5.4.16 二次发酵法制作米酒馒头工艺优化单因素试验
        5.4.17 响应面优化
        5.4.18 馒头质构的测定
        5.4.19 馒头氨基酸(AA)组成和氨基酸评分(AAS)
        5.4.20 顶空-固相微萃取分析
        5.4.21 挥发性成分的定性与定量方法[12]
        5.4.22 OAV法确定馒头主体风味成分[13]
    5.5 结果与分析
        5.5.1 米酒老面对面团的影响
        5.5.1.1 米酒老面对面团pH的影响
        5.5.1.2 米酒老面对面团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的影响
        5.5.1.3 米酒老面对面团中游离巯基的影响
        5.5.1.4 米酒老面对面团中GMP的影响
        5.5.1.5 米酒老面对面团中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5.5.1.6 米酒老面对面团蠕变恢复的影响
        5.5.1.7 米酒老面对面团流变特性的影响
        5.5.1.8 米酒老面对面团发酵特性的影响
        5.5.1.9 米酒老面对面团水分分布的影响
        5.5.1.10 米酒老面对面团微观结构的影响
        5.5.2 碱对面团的影响
        5.5.2.1 碱对面团pH的影响
        5.5.2.2 碱对面团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的影响
        5.5.2.3 碱对面团中游离巯基的影响
        5.5.2.4 碱对面团中GMP的影响
        5.5.2.5 碱对面团中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5.5.2.6 碱对面团蠕变恢复的影响
        5.5.2.7 碱对面团流变特性的影响
        5.5.2.8 碱对面团发酵特性的影响
        5.5.2.9 碱对面团水分分布的影响
        5.5.2.10 碱对面团微观结构的影响
        5.5.3 搅拌时间对面团的影响
        5.5.3.1 搅拌时间对面团pH的影响
        5.5.3.2 搅拌时间对面团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的影响
        5.5.3.3 搅拌时间对面团中游离巯基的影响
        5.5.3.4 搅拌时间对面团中GMP的影响
        5.5.3.5 搅拌时间对面团中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5.5.3.6 搅拌时间对面团蠕变恢复的影响
        5.5.3.7 搅拌时间对面团流变特性的影响
        5.5.3.8 搅拌时间面团发酵特性的影响
        5.5.3.9 搅拌时间对面团水分分布的影响
        5.5.3.10 搅拌时间对面团微观结构的影响
        5.5.4 馒头制作单因素试验
        5.5.4.1 米酒老面添加量对馒头品质的影响
        5.5.4.2 碱添加量对馒头品质的影响
        5.5.4.3 搅拌时间对馒头品质的影响
        5.5.5 Box-Behnken法优化米酒老面工艺条件
        5.5.5.1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5.2 响应面交互作用分析
        5.5.6 米酒老面馒头(RW)与一次发酵酵母馒头(JM)质构比较
        5.5.7 RW与JM氨基酸组成和氨基酸评分比较
        5.5.8 RW与JM挥发性物质比较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培根加工及贮藏过程中腐败菌变化、鉴定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低温肉制品及其发展现状
    1.2 培根简介
        1.2.1 培根的起源及现状
        1.2.2 培根的加工工艺
    1.3 低温肉制品中微生物腐败
        1.3.1 优势腐败菌(SSO)
        1.3.2 优势腐败菌SSO的确定
        1.3.3 低温肉制品中的SSO
        1.3.4 SSO与生物胺形成的关系
        1.3.5 SSOs与挥发性物质含量的关系
        1.3.6 微生物引起肉品腐败的检测
    1.4 低温肉制品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4.1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经典方法
        1.4.2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现代方法
    1.5 低温肉制品中腐败微生物控制技术研究
        1.5.1 生物保鲜剂种类及应用
        1.5.2 新型杀菌技术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的主要内容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真空包装培根腐败菌及贮藏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2.2.1 试验材料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真空包装培根加工处理过程
        2.3.2 取样及处理
        2.3.3 感官评定
        2.3.4 pH值的测定
        2.3.5 水分活度(Aw)的测定
        2.3.6 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测定
        2.3.7 TBARS值的测定
        2.3.8 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2.3.9 盐分含量的测定
        2.3.10 色泽的测定
        2.3.11 蛋白、脂肪及水分含量的测定
        2.3.12 GC-MS分析贮藏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
        2.3.13 HPLC测定生物胺含量的变化
        2.3.14 质构分析
        2.3.15 电子鼻测定风味的变化
        2.3.16 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2.3.17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感官品质变化
        2.4.2 pH值的变化
        2.4.3 Aw值的变化
        2.4.4 TVB-N值的变化
        2.4.5 L*,a*,b*值的变化
        2.4.6 蛋白、脂肪、水分含量的变化
        2.4.7 TBARS值的变化
        2.4.8 盐分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2.4.9 贮藏期间微生物的变化
        2.4.10 电子鼻分析
        2.4.11 GC-MS分析贮藏期气体成分变化
        2.4.12 HPLC测定生物胺含量的变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真空包装培根贮藏期间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3.2.1 试验材料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培根取样
        3.3.2 传统微生物的培养
        3.3.3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3.3.4 传统培养微生物的菌种鉴定
        3.3.5 PCR-DGGE分析
        3.3.6 高通量检测
    3.4 结果分析
        3.4.1 传统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
        3.4.2 PCR-DGGE结果鉴定
        3.4.3 高通量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培根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种群动态变化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及实验设备
        4.2.1 试验材料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真空包装培根加工处理及取样
        4.3.2 pH值的测定
        4.3.3 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测定
        4.3.4 盐分含量的变化
        4.3.5 TBARS值的测定
        4.3.6 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的传统分离培养和鉴定
        4.3.6.2 单菌落的分离和纯化
        4.3.6.3 单菌落细菌DNA的提取
        4.3.6.416 S rDNA片段的PCR扩增
        4.3.7 高通量检测加工过程微生物菌相变化
        4.3.7.1 微生物菌体的收集
        4.3.7.2 样品直接提取细菌总DNA
        4.3.7.3 16S rDNA V3-V4区的PCR扩增
        4.3.7.4 产物的混样和纯化
        4.3.7.5 文库的构建
        4.3.7.6 生物信息学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加工点pH的变化
        4.4.2 不同加工点TVB-N的变化
        4.4.3 不同加工点NaCl的变化
        4.4.4 不同加工点TBARS的变化
        4.4.5 传统微生物培养、分离和鉴定
        4.4.5.1 微生物计数
        4.4.5.216 S rDNA全长鉴定结果
        4.4.6 高通量测序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
        4.4.6.1 不同加工阶段微生物Alpha多样性分析
        4.4.6.2 不同加工阶段微生物的菌落组成
        4.4.6.3 不同加工阶段微生物的菌落变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优势腐败菌对培根储藏期间品质的影响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5.2.1 试验材料
        5.2.2 仪器及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无菌培根的制作
        5.3.2 细菌菌悬液的制作
        5.3.3 接种及贮藏
        5.3.4 pH值的测定
        5.3.5 TVB值的测定
        5.3.6 生物胺的测定
        5.3.7 电子鼻测定接种不同腐败菌后风味的变化
        5.3.8 GC-MS分析接种不同腐败菌后挥发性成分的变化
        5.3.9 传统方法检测接种不同腐败菌后微生物的测定
        5.3.10 高通量检测接种不同腐败菌后微生物变化
    5.4 结果和讨论
        5.4.1 微生物的变化
        5.4.3 电子鼻分析接种不同腐败菌对培根风味的影响
        5.4.5 不同腐败菌对生物胺的影响
        5.4.6 高通量检测接种不同腐败菌对贮藏末期菌相变化的影响
        5.4.6.1 物种的丰度和均匀度
        5.4.6.2 接种不同腐败菌贮藏45 天后培根菌落组成
        5.4.6.3 不同加工阶段微生物的菌落变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天然保鲜剂的筛选及在培根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6.2.1 试验材料
        6.2.2 仪器及设备
    6.3 试验方法
        6.3.1 天然产物的预处理
        6.3.2 受试菌悬液的制备
        6.3.3 天然保鲜剂抑菌活力的初筛
        6.3.4 筛选天然保鲜剂抑菌活力的测试
        6.3.5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6.3.6 精油组和提取物组的复配实验
        6.3.7 天然防腐保鲜剂对真空包装培根抗菌效果研究
    6.4 结果与分析
        6.4.1 39种天然保鲜剂的初筛
        6.4.2 不同浓度天然保鲜剂的抑菌效果
        6.4.3 9种天然产物对受试菌的MIC值
        6.4.4 复配抑菌实验结果
        6.4.5 天然保鲜剂对真空包装培根抗菌效果的研究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与甲基化相关蛋白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乙肝的认识
        1.1 病名认识
        1.2 病因病机概述
        1.3 证候探索
        1.4 中医药治疗
    2 现代医学对乙肝的认识
        2.1 病原学
        2.2 流行病学
        2.3 发病机制
        2.4 治疗
    3 肠道菌群的研究概况
        3.1 肠道菌群的结构
        3.2 肠道菌群的主要功能
        3.3 影响肠道菌群结构的因素
        3.4 肠道菌群研究方法
    4 肠道菌群在乙肝中的研究现状
    5 肠道菌群应用于中医证候的研究现状
        5.1 脾虚证的微生态研究
        5.2 湿热证的微生态研究
        5.3 肾阳虚证的微生态研究
        5.4 其它证型的微生态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一.利用16SrDNA测序技术对慢性乙肝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实验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2 诊断标准
        2.3 排除纳入标准
        3 实验材料
        3.1 主要试剂
        3.2 主要仪器
        4 实验方法
        4.1 粪便标本采集
        4.2 肠道菌群DNA的提取
        4.3 肠道菌群DNA的 PCR扩增
        4.4 PCR产物的混样和纯化
        4.5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4.6 测序数据处理
        4.7 统计学分析
        5 结果
        5.1 一般资料
        5.2 肠道菌群检测结果
        5.3 OTU聚类分析
        5.4 Alpha多样性分析
        5.5 Beta多样性分析
        5.6 组间显着性差异metastats分析
        5.7 群落结构分析与热图
        5.8 群落相似度比较
        5.9 LEfSe分析
    二.肠道菌群与DNA甲基化相关指标的关联研究
        1 研究对象
        2 实验材料
        2.1 主要试剂
        2.2 主要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血液标本采集
        3.2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3.3 ELISA法检测血浆HBV慢性感染相关指标
        4 统计学分析
        5 实验结果
        5.1 HBV-DNA定量
        5.2 肝功能检测结果
        5.3 DNA甲基化相关蛋白检测结果
        5.4 肠道菌群与DNA甲基化相关指标的关联性分析
第三部分 综合讨论
    1 四川地区慢性乙肝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现状分析
    2 慢性乙肝相关菌属分析
    3 慢性乙肝不同证型相关菌属分析
        3.1 脾胃湿热证菌群分析
        3.2 肝郁脾虚证肠道菌群分析
    4 DNA甲基化相关蛋白分析
    5 DNA甲基化与中医证型分析
    6 肠道菌群与甲基化相关蛋白的关联性分析
结论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8)池蝶蚌酶解产物和多糖生物活性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贝类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2 多糖生物活性研究现状
        1.2.1 抗氧化活性
        1.2.2 抗肿瘤活性
        1.2.3 保护酒精性肝损伤
    1.3 贝类多糖的研究现状
        1.3.1 海水贝类多糖生物活性研究现状
        1.3.2 淡水贝类多糖生物活性研究现状
    1.4 多糖的提取制备
    1.5 全肉酶解产物生物活性研究
        1.5.1 贝类酶解产物活性研究
        1.5.2 酶解产物解酒研究
        1.5.3 酶解工艺研究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池蝶蚌酶解产物的制备及生物活性探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池蝶蚌基本营养成分检测
        2.2.2 池蝶蚌酶解产物的制备
        2.2.3 池蝶蚌酶解产物基本营养成分检测
        2.2.4 池蝶蚌酶解产物氨基酸成分分析
        2.2.5 池蝶蚌酶解产物体外抗氧化实验
        2.2.6 池蝶蚌酶解产物体外ADH激活率实验
        2.2.7 醉酒实验
        2.2.8 小鼠急性酒精肝损伤实验
        2.2.9 数据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池蝶蚌及其酶解产物基本营养成分检测
        2.3.2 池蝶蚌三种酶解产物氨基酸成分分析
        2.3.3 池蝶蚌三种酶解产物体外抗氧化活性
        2.3.4 体外检测ADH激活率
        2.3.5 醉酒实验
        2.3.6 急性肝损伤实验
    2.4 讨论
        2.4.1 酶解产物的制备及分析
        2.4.2 酶解产物的抗氧化分析
        2.4.3 酶解产物的解酒护肝分析
第三章 池蝶蚌多糖的提取及生物活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多糖的制备
        3.2.2 HSP-1抗肿瘤活性探究
        3.2.3 HSP-1对酒精诱导的肝损伤影响探究
    3.3 实验结果
        3.3.1 多糖的提取及分离纯化
        3.3.2 HSP-1抑制肿瘤细胞实验
        3.3.3 HSP-1对酒精诱导急性肝损伤实验影响探究
    3.4 讨论
        3.4.1 池蝶蚌多糖HSP-1的提取
        3.4.2 池蝶蚌多糖HSP-1抗肿瘤分析
        3.4.3 池蝶蚌多糖HSP-1修复酒精诱导肝损伤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丝光沸石分子筛改性及其二甲醚羰基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
    1.1 能源结构分析
    1.2 乙醇的优势及用途
    1.3 燃料乙醇的发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乙醇的生产工艺
        2.1.1 生物发酵法
        2.1.2 乙烯水合法
        2.1.3 合成气直接合成法
        2.1.4 醋酸加氢制乙醇
    2.2 二甲醚的性质、制备与应用
    2.3 二甲醚羰基化合成乙醇
    2.4 二甲醚羰基化反应
        2.4.1 二甲醚羰基化反应的发展现状
        2.4.2 H-MOR分子筛上DME羰基化反应机理
    2.5 H-MOR丝光沸石分子筛改性
        2.5.1 金属改性H-MOR丝光沸石分子筛改性
        2.5.2 H-MOR丝光沸石分子筛催化剂的稳定性研究
        2.5.3 H-MOR丝光沸石分子筛催化剂的活性位研究
    2.6 论文选题及研究内容
第3章 实验部分
    3.1 化学试剂以及相关仪器
    3.2 催化剂制备
        3.2.1 Na-MOR分子筛的制备
        3.2.2 H-MOR催化剂的制备
    3.3 催化剂活性评价
    3.4 测试表征手段
        3.4.1 X射线衍射(XRD)
        3.4.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4.3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3.4.4 固体核磁共振(MAS NMR)
        3.4.5 X射线荧光光谱(XRF)
        3.4.6 N_2吸附(BET)
        3.4.7 程序升温(H_2-TPR)
        3.4.8 一氧化碳程序升温脱附(CO-TPD)
        3.4.9 一氧化碳程序升温脱附质谱检测(CO-TPD-MS)
        3.4.10 氧气程序升温(TPO)
        3.4.11 原位红外(DRIFT/ FTIR)
        3.4.12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
        3.4.13 吸附气程序升温脱附质谱检测(NH_3-TPD-MS,H_2O-TPD-MS,DME-TPD-MS,诱导期实验,Py-TPD-MS)
        3.4.1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
        3.4.15 热重(TG)
第4章 单原子铜改性丝光沸石及其二甲醚羰基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铜改性H-MOR催化剂的制备
    4.3 还原温度对Cu-isolate催化剂的影响
        4.3.1 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
        4.3.2 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4.3.3 不同温度还原后Cu物种的价态与配位研究
        4.3.4 催化剂的酸性质研究
        4.3.5 不同还原温度的下催化剂与CO的相互作用
        4.3.6 催化剂的稳定性研究
        4.3.7 研究小结
    4.4 还原温度对Cu-cluster催化剂的影响
        4.4.1 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
        4.4.2 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4.4.3 不同温度还原后Cu物种的价态与配位研究
        4.4.4 催化剂的酸性质研究
        4.4.5 不同还原温度的下催化剂与CO的相互作用
        4.4.6 催化剂的稳定性研究
        4.4.7 研究小结
    4.5 单原子铜修饰H-MOR分子筛显着提升DME羰基化活性与稳定性
        4.5.1 研究内容
        4.5.2 催化剂的基本性质
        4.5.3 催化剂上铜物种的价态及配位环境信息
        4.5.4 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4.5.5 催化剂的化学性质
        4.5.6 催化剂的反应机理
        4.5.7 研究小结
    4.6 Cu-cluster催化剂的延伸讨论
        4.6.1 研究内容
        4.6.2 催化剂的基本性质
        4.6.3 催化剂的活性
        4.6.4 催化剂的酸性质
        4.6.5 催化剂Cu的性质
        4.6.6 研究小结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吡啶改性丝光沸石获得高效稳定的二甲醚羰基化催化剂
    5.1 引言
    5.2 催化剂的制备
    5.3 催化剂表征
    5.4 催化剂的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
    5.5 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
    5.6 H-MOR催化剂上吡啶的吸附和脱附
        5.6.1 吡啶的吸附状态
        5.6.2 催化剂吸附吡啶的量
        5.6.3 H-MOR催化剂中预吸附的吡啶的脱附
        5.6.4 吡啶吸附脱附的~1H MAS NMR
    5.7 催化剂的酸性
    5.8 催化剂的活性
    5.9 DME-TPD-MS
    5.10 催化剂的积碳分析
    5.11 H-MOR催化剂对吡啶吸附位的结构分析及DFT计算结果
    5.12 讨论
    5.13 本章小结
第6章 Hot-water预处理性丝光沸石显着提升其羰基化性能
    6.1 引言
    6.2 催化剂的制备
    6.3 催化剂的表征
    6.4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6.5 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
    6.6 热水预处理对催化剂酸性的影响
        6.6.1 H_2O-TPD-MS
        6.6.2 NH_3-TPD-MS
        6.6.3 ~1H NMR Spectroscopy
        6.6.4 NH_3红外光谱
    6.7 热水预处理对DME羰基化诱导期的影响
    6.8 热水预处理对DME羰基化的影响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结论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常温冰皮月饼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安全及其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冰皮月饼概述
    1.2 冰皮月饼安全性研究进展
        1.2.1 冰皮月饼存在问题
        1.2.2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2.3 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1.3 冰皮月饼品质变化的研究进展
    1.4 食品水分分布和迁移特性的研究进展
        1.4.1 低场核磁共振原理
        1.4.2 低场核磁共振研究水分迁移进展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常温冰皮月饼微生物多样性及溯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试验方法
        2.2.4 检测方法
        2.2.5 数据处理
    2.3 结果分析
        2.3.1 馅料的基本性质
        2.3.2 冰皮月饼成品菌群的构成
        2.3.3 冰皮月饼贮藏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的变化
        2.3.4 冰皮月饼贮藏过程中水分活度的变化
        2.3.5 腐败微生物溯源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冰皮月饼常温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及水分迁移特性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试验方法
        3.2.4 检测方法
        3.2.5 数据处理
    3.3 结果分析
        3.3.1 冰皮月饼贮藏过程中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的变化
        3.3.2 冰皮月饼贮藏过程中质构特性的变化
        3.3.3 冰皮月饼贮藏过程中热力学参数变化
        3.3.5 冰皮月饼贮藏过程中水分结合状态的变化
        3.3.6 月饼水分变化指标与硬度的相关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短时热烘结合紫外线处理对常温冰皮月饼品质安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2.4 检测方法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分析
        4.3.1 短时热烘结合紫外处理对菌群结构的影响
        4.3.2 短时热烘结合紫外处理对菌群数量的影响
        4.3.3 短时热烘结合紫外处理对质构特性的影响
        4.3.4 短时热烘结合紫外处理对热力学参数的影响
        4.3.5 短时热烘结合紫外处理对水分迁移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一种脱除白酒和酒精颜色发黄的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服饵休粮古籍文献整理研究[D]. 祝青.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物相结构”的石膏煅制原理研究[D]. 刘凯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基于凝胶材料的多功能书画清洗剂研究[D]. 李浩淼.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4]基于代谢组学的当归品质评价及平衡脱水干燥机制和工艺优化研究[D]. 荔淑楠.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米酒老面馒头研究[D]. 孙祥祥.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2)
  • [6]培根加工及贮藏过程中腐败菌变化、鉴定及控制[D]. 李新福. 江南大学, 2019(05)
  • [7]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与甲基化相关蛋白的关联性研究[D]. 徐由立.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
  • [8]池蝶蚌酶解产物和多糖生物活性功能分析[D]. 江林. 南昌大学, 2019(02)
  • [9]丝光沸石分子筛改性及其二甲醚羰基化性能研究[D]. 赵娜. 天津大学, 2019(06)
  • [10]常温冰皮月饼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安全及其控制研究[D]. 魏力.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一种去除白酒和酒精发黄的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