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摘要翻译中的常见歧义

学术论文摘要翻译中的常见歧义

一、学术论文摘要翻译中常见的几种歧义(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莎[1](2021)在《对外汉语教学视角下汉英歧义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赵赟,佘小宁[2](2018)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月刊阶段回顾》文中研究表明回顾《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至2018年共8年的月刊办刊历程,以目次页为研究对象,剖析学报从形式到内容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展望学报未来的发展定位和学科贡献,为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画上句号。

曹永欣[3](2012)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兼语词“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现代汉语中兼语词“在”是学生掌握的一个难点。本文首先试图从历时的角度出发,探求“在”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用法。通过对“在”的用法发展的探究与分析,通过对“在”和“于”的对比,以及“在”在各个时期的位置的变化,理清“在”的语法化历程。并进一步从句法学和语序类型学两方面出发,分析“在”的语法化原因和推动力量。本文还从共时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在”作介词时的引介内容,并重点分析了“在”作为地点介词的位置和相关的歧义句。文中以前辈学者讨论较多、歧义类型较为复杂的经典句型为例,以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作为理论支撑,从底层结构和语义指向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歧义句的产生原因。本文还根据麦子茵的研究,探讨了介词的隐现问题。本文根据相关学者对留学生的语料研究入手,分析了作为介词的“在”的偏误类型,特别是欧美学生的“在”的使用上的偏误特点。并从英汉双语的对比中分析偏误的类型。并从教学的角度讨论了介词“在”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

郭姝慧[4](2004)在《现代汉语致使句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借鉴类型学的研究成果,借助认知解释和构式语法的观点,结合结构主义的分布、变换等研究方法,对现代汉语中几种主要的致使句式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的缘起,本选题的触发是为了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致使范畴是语言中一个重要的句法语义范畴。绪论对国内外致使范畴的研究概况作了一定的介绍,梳理了关于致使结构的一些基本概念(致使结构、致事、役事、致使事件、被使事件、命题性致事、个体性致事等等),明确了致使结构本质上是双事件的结构,致使事件和被使事件是构成致使结构的基础。绪论还分析了世界语言致使表达的主要形式(形态型致使结构、词汇型致使结构、分析型致使结构)以及与致使表达相关的语义参项,然后参照世界语言致使结构的三大类型,对汉语相应的致使结构做了一个大致的划分和归类,确定了本文研究的主要致使句式:结果谓词致使句、“使”字致使句、“得”字致使句和倒置致使句四大类。对这四种句式的具体研究策略主要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既从动词出发,也从句式出发。 第二章是对结果谓词句的研究,结果谓词句的致使义主要来自句中动词。本章比较全面地考察了结果谓词句中出现的致使动词,并确定了致使动词的派生性特征。结果谓词句中的致使动词分两类,一类是可以记录在词典中的,一类是临时活用的,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动词正在不断增加中。并不是所有的结果谓词句都可以变换为“使”字句。结果谓词句的役事成分如果是领属性短语,当它变换为“使”字句的时候,有可能构成一种双层致使结构。 第三章研究“使”字句。首先确定了“使”字句中“使”的动词性身份,“使”字单纯表示致使概念,我们认为“使”字句中的役事和结果一起构成被使事件作“使”字的宾语;本章详细分析了来华留学生的一些错误的“使”字句例句,结合本体研究作出了相应的解答;本章还讨论到“使”字句和“把”字句的细微差别。本质上讲,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分析型致使结构,有着不同的句法构造和语义构造,因此虽然有一些“把”字句和“使”字句可以互相置换其中的“把”字和“使”字,但并不能五条件地置换。 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得”字致使句的问题。“得”字致使句中的“得”前V不一定是本文所说的致使动词,句子的致使义是整个句式带来的。我们通过能否变换为“把”字句确定了“得”字致使句的范围;按照“NP1+V+得+NP2+VP”致使句中VP的指向情况,我们这一格式分化为三类:VP指向V,VP指向NP1,VP指向NP2。采用显着度和距离象似原则解释了VP指向V或者NP1这种类型的句子少见的原因;文章还讨论了“歧义‘得’字致使句”,尤其对朱德熙先生经典歧义句的三种理解,再一次运用显着度原则和距离象似原则给予了解释。 第五章着力研究了倒置致使句。这种句子中的动词本身并不带有致使意义,致使意义是由句式带来的。因此,本文按照倒置致使句结果成分的不同,将其分为以下四类:结果成分为时量短语的、结果成分为动量短语的、结果成分为周遍义数量短语的、结果成分为金钱数量短语的。本章逐一分析了倒置致使句的句法制约条件、语义(语用)制约条件以及话语信息制约条件:倒置致使句的致事可以选择多种参与者角色,但其役事只能由施事充当,而且倾向于使用代词性的词语;倒置致使句的结果论元是必备的,必须由数量短语充当;此类句式单独来看,一般具有卜受损〕的特征;倒置致使句的结果成分不管由哪种数量短语充当,这种数量必须是说话人主观评价的大量;倒置致使句目前是一种低频句式,致使关系的具体解释要依赖于一定的话语信息,但致使关系是句法结构本身可以控制的。最后,本章简单探讨了“动+了”倒置致使句与其他致使句式如述结式带宾句、“动+得”倒置致使句的一些共性特征。

庞素芬[5](2001)在《学术论文摘要翻译中常见的几种歧义》文中提出本文着重讨论在学术论文英文摘要翻译中常见的几种歧义现象 :and连词结构引起的歧义、定语引起的歧义和状语引起的歧义。并就如何运用语法、语义信息去避免以上诸类歧义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的方法

二、学术论文摘要翻译中常见的几种歧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术论文摘要翻译中常见的几种歧义(论文提纲范文)

(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月刊阶段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无到有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
二、近十年来学报做了什么
三、未来, 为谁而来

(3)对外汉语教学中兼语词“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2. 兼语词“在”的研究成果综述
    3.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理论
    4. 研究的价值
第一章 “在”的语法化
    1.1 什么是语法化
    1.2 “在”的语法化历程
        1.2.1 词性的变化
        1.2.1.1 “在”的来源
        1.2.1.2 早期的争论
        1.2.1.3 “于”和“在”的对比:“于”的消亡和“在”的兴起
        1.2.1.3.1 “于”的消亡
        1.2.1.3.2 “在”的兴起
        1.2.2 位置的变化
        1.2.2.1 甲骨文时期何金文时期
        1.2.2.2 西汉时期《左转》、《史记》中“在”的位置
        1.2.2.3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的位置
    1.3 “在”的语法化原因及推动力量
        1.3.1 句法角度的分析
        1.3.2 语序类型的分析
    1.4 小结
第二章 “在”的共时本体研究
    2.1 “在”作动词,动介辨析
    2.2 “在”作介词的引介对象
        2.2.1 地点
        2.2.2 时间
        2.2.3 范围或界限
        2.2.4 条件
        2.2.5 其他
    2.3 “在”作地点介词的位置及歧义研究
        2.3.1 “在”在句首 B 类 PP+NP1+VP+NP2 的分析
        2.3.1.1 句法分析
        2.3.2 “在”在句式 NP1+PP+VP+NP2 的分析
        2.3.3 “在”在句尾 N1/N2+VP+“在”
    2.4 “在”与方位词的共现
    2.5 “在”的隐现问题
        2.5.1 句首介词的隐现
        2.5.1.1 存现句的介词隐现
        2.5.1.2 非存现句的介词隐现
        2.5.2 作定语的介词“在”的隐现
    2.6 小结
第三章 “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和分析
    3.1 偏误存在类型
    3.2 欧美国家学生的偏误特点
    3.3 从英汉双语的对比中对偏误的分析
        3.3.1 错位的分析
        3.3.2 漏用介词
        3.3.3 误加介词
        3.3.4 误加、漏用或错用方位词
第四章 关于“在”的教学
    4.1 教学内容的安排
        4.1.1 初中级阶段的分散教学与高级阶段的语法专题教学
    4.2 教学方法
        4.2.1 认知角度的图示法与框型模式法
        4.2.2 生成角度的加句法
    4.3 在华留学生和海外留学生在“在”的习得差异
        4.3.1 语境差异对习得的影响
        4.3.2 练习的设置
    4.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现代汉语致使句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缘起
    2 致使范畴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概况
        2.2 国内研究概况
    3 “致使”及相关概念
        3.1 什么叫致使
        3.2 引发致使的是什么
    4 致使结构的形式类型
        4.1 形态型
        4.2 词汇型
        4.3 分析型
    5 致使结构的语义参项
        5.1 与动词有关的
        5.2 与役事有关的
        5.3 与致事有关的
    6 现代汉语的致使结构
        6.1 现代汉语的致使动词
        6.2 本文着力分析的现代汉语致使结构
    7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7.1 研究方法
        7.2 语料来源
第二章 结果谓词致使句
    1 结果谓词句中的致使动词
        1.1 词汇型致使结构中的致使动词
        1.2 古代汉语中各类词的使动用法
        1.2.1 动词的使动用法
        1.2.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2.3 名词的使动用法
        1.3 现代汉语的致使动词
        1.3.1 两类致使动词
        1.3.2 “述补式”致使动词和动结式
    2 结果谓词句的句法语义特点
        2.1 结果谓词句的致事和役事
        2.2 结果谓词句及其它相关句型
        2.2.1 结果谓词句和相应的二成分句
        2.2.2 结果谓词句和“使”字句、“把”字句
        2.2.3 结果谓词句和动结式作谓语中心的句子
    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使”字致使句
    1 “使”字句概要
        1.1 动词还是介词
        1.2 “使”字句的句法语义组成
        1.2.1 致事
        1.2.2 役事
        1.2.3 结果
    2 “使”字句的成句条件
        2.1 错误“使”字句
        2.2 “使”和“让/叫”
        2.2.1 致使和使令
        2.2.2 容许和任凭
        2.3 “使”字句的成句条件
        2.3.1 “使”字句的致使语义特征
        2.3.2 病句更正
        2.3.3 语义守恒条件
    3 “使”字句和“把”字句
        3.1 两种不同的分析型致使结构
        3.2 “把”和“使”互相置换
        3.3 “把”和“使”互相置换的条件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得”字致使句
    0 引言
    1 “得”字致使句的范围
        1.1 两种看法
        1.2 再论致使
        1.2.1 语言的动力作用模型不同于物理的动力作用模型
        1.2.2 致使关系不同于因果关系
        1.3 “NP1+V+得+NP2+VP”格式的再分化
        1.3.1 致使义“把”字句
        1.3.2 两类“NP1+V+得+NP2+VP”
        1.3.3 NP1和NP2之间具有领属关系的“NP1+V+得+NP2+VP”
    2 “得”字致使句的分类
        2.1 VP指向V或者NP1
        2.1.1 前人的研究
        2.1.2 认知解释
        2.2 VP指向NP2
        2.2.1 役事≠NP2
        2.2.2 形容词充当V的情况
    3 歧义“得”字致使句
        3.1 无歧义“得”字致使句中NP1、NP2与V的语义关系
        3.2 歧义的主要成因
        3.2.1 NP2语义角色理解的多重可能
        3.2.2 谓词V的多义性
        3.3 经典歧义句式“这孩子追得我直喘气”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倒置致使句
    1 倒置致使句的分类
        1.1 结果成分为时量短语的倒置致使句
        1.2 结果成分为动量短语的倒置致使句
        1.3 结果成分为周遍义数量短语的倒置致使句
        1.4 结果成分为金钱数量短语的倒置致使句
    2 倒置致使句成立的制约条件
        2.1 句法制约条件
        2.1.1 倒置致使句的致事选择
        2.1.2 倒置致使句的役事选择
        2.1.3 倒置致使句必备的结果论元
        2.1.4 倒置致使句句中动词的要求
        2.2 语义(含语用)制约条件
        2.2.1 倒置致使句的受损义特征
        2.2.2 结果成分的主观大量要求
        2.3 话语信息制约条件
        2.3.1 致使关系的具体解释依赖于话语信息
        2.3.2 致使关系是由句法结构控制的
    3 与“动+了”倒置致使句相关的一些现象
        3.1 “动+了”倒置致使句与其它致使句式
        3.2 “动+了”倒置致使句与“动+得”倒置致使句
    5 本章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学术论文摘要翻译中常见的几种歧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对外汉语教学视角下汉英歧义对比分析[D]. 欧阳莎. 南昌大学, 2021
  • [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月刊阶段回顾[J]. 赵赟,佘小宁.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12)
  • [3]对外汉语教学中兼语词“在”的研究[D]. 曹永欣.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2(03)
  • [4]现代汉语致使句式研究[D]. 郭姝慧. 北京语言大学, 2004(04)
  • [5]学术论文摘要翻译中常见的几种歧义[J]. 庞素芬.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1(04)

标签:;  ;  ;  ;  ;  

学术论文摘要翻译中的常见歧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