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雅医院新理念扩建

湖南湘雅医院新理念扩建

一、湖南湘雅医院以全新理念扩张(论文文献综述)

李瑞华[1](2020)在《北京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研究 ——以博览类建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进步和发展,“遗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扩展。作为建筑遗产的新分支,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问题受到政府、学者和公众的关注。从2016年到2019年,中国文物学会共公布四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396处遗产列入其中。我国20世纪遗产的保护意识已经显着提高,相关保护工作已经从倡议阶段转向理论深化和利用策略研究阶段,各项工作都在加紧推进。20世纪建筑遗产种类多、数量大且分布广泛,本研究选取其中特征较为明显的一类,即北京地区的博览类建筑遗产为具体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此类型建筑遗产的深入解析,从保护控制和利用引导的双重视角,提出层次化、多样化的发展途径和策略,为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也为我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在行动上从消极、静态向积极、动态转变提供思路。在具体研究中首先通过基础信息整理和实地调研,总结北京博览类建筑的特征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探求问题和矛盾产生的根源,以期保护利用策略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对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理论进行梳理和应用,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总结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的特征及价值,进一步综合归纳此类建筑遗产的保护要点。同时在对相关国内外保护利用案例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建筑学科的分类和研究方法,归纳博览类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措施,并以典型案例加以阐释。为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提供方案参考和措施引导。在上述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基于遗产价值的保护控制”“问题导向利用措施”观点,将价值保护理论与具体的保护利用实践相联系,提出针对20世纪建筑遗产中博览类建筑的保护利用途径及策略。

徐海清[2](2020)在《南京近代医疗建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京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要舞台,因此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医院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的见证者,近代医疗建筑的发展将这一交流与冲突放大了。本文通过对于南京近代医疗建筑的历史以及典型医疗建筑案例的分析,希望整理清楚南京近代医疗建筑的发展脉络,并对其中部分建筑的修缮与现状进行总结,以填补南京近代医疗建筑研究这个空白。本论文通过档案搜索、史料搜索发掘南京民国时期医疗建筑的历史资料,并实地进行调研。文章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医疗机构、医学发展两个方面重现了西方医学出现在南京土地上的发展历史,并阐述了对于医疗建筑发展的影响。通过相关历史资料以及有关的历史着作的对比分析,从两个方面重现西方医学进入南京及后续百余年的发展状况。第二部分从南京现存的近代医疗建筑中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五所医院:鼓楼医院、海军医院、中央医院、中央大学附属牙科医院、结核病院进行分析。通过史料文献搜索,重现出医疗建筑的发展概况,并结合实地调研拍照与历史照片的比对,全面深入分析医疗建筑的形制、立面造型及修缮现状等要素。第三部分,通过史料整理和网络搜集,整理出了起源于近代南京的多所医院的历史资料及相关信息。对史料中有记载,具有一定历史意义但是已经不存在的南京近代医疗建筑也进行了整理分析,由于资料的散佚,主要集中于总平面的功能布局变化及历史沿革。南京近代医疗建筑是南京近代建筑史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文章结论部分通过近代前后医疗建筑的发展对比,总结了近代医疗建筑在南京的发展脉络,以及对于南京近代医疗建筑修缮保护工作的思考,并总结对南京近代医疗建筑研究缺失与展望。

王亚男[3](2017)在《城市二级综合性医院集中化战略的应用研究 ——以广州市某医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人口老龄化、城镇化、财富增长以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因素的驱动下,医疗服务市场迅速扩容,城镇医疗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分级诊疗政策下,患者、资金、人才都有往大型综合医院及县级医院两极流动聚集的趋势,城市二级医院患者来源受到压缩,生存压力大,部分医院床位被闲置。为充分利用医疗资源,城市二级医院的发展方向成为政府和医院管理者关注的热点。现在城市二级医院转型、企业医院转制、社会资本投入医疗领域建立医院,如何制定城市二级医院,特别是数量最多的城市二级综合性医院的发展战略,对医院发展和城市区域卫生规划都具有战略意义。本文以企业相关战略,包括竞争战略、职能战略、战略群组等理论为指导,利用SWOT分析法、PEST分析法、QCDMS分析法等分析工具,对城市二级综合性医院的战略选择作分析,并总结出四个发展方向。利用个案分析法,对服务产品集中化战略指导下,自城市二级综合性医院发展为三级综合性医院的广州市某医院进行分析,讨论其整体战略、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的具体选择、制定和实施过程。总结可得该院成功的经验在于:根据区域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确定发展方向和目标;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及优势选择龙头学科,协调好各学科之间的关系;职能战略根据医院的发展阶段和竞争战略做好保障工作;大学附属医院因强大的后盾和充足的资源,更容易实现快速发展。结合案例中的发展经验,本文对哪些城市二级综合性医院适合应用服务产品集中化战略,如何应用服务产品集中化战略提出建议:根据区域发展需要,有一定专科优势基础的转型期医院或有某专科知名专家作为学科带头人的新建综合性医院可选择某个专科为龙头学科重点打造,以大专科带动小综合;所选择的专科,应是业务技术位于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且能够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专科建设方面,坚持细分亚专科、配备本学科高水平医疗设备,发展特色技术吸引患者;分层次有重点的完善其他学科,提高医院整体竞争力;对于人才,前期重引进,后期重培养,与大学或大型综合医院联合培养人才,增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宣传拓展提高到战略角度看待,重点打造专科品牌。

戴建兵[4](2015)在《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6月,民政部选取江苏昆山、浙江海宁、河南洛宁、广东深圳4地作为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第一批试点地区。2014年4月,民政部进一步选取北京市房山区等46个市(县、区)作为第二批试点地区。第一批和第二批试点工作的开展,拉开了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序幕。试点过程中,试点地区高度重视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工作,努力加强制度创建,取得较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需要在理论上厘清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理念、原则和思路,需要根据我国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发展蓝图。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制度分析理论、福利经济学、公平理论、需要理论等为理论分析框架,以软系统方法论(SSM)为方法上的指导,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计量分析法等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结合国际上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的成功经验,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本文沿着三个在逻辑上相互关联的问题逐次展开,分别是:(1)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的由来和现状;(2)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3)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探索。论文分析了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的由来和现状,考察了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相关理论,构建了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理念、原则和思路,提出了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三阶段”模式,并在理论和实证的基础上,从福利覆盖范围、福利内容体系、财政资金保障、法律法规建设、管理运行、绩效评价等方面探索了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基本方案。通过研究,本文得到如下结论:第一,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由补缺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变迁而来,是随着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民主进程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第二,我国正处于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的初级阶段,儿童社会福利覆盖面有待扩大,福利项目有待增加,福利水平有待提高,专门立法有待制定,管理运行有待完善,绩效评价有待规范。影响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支出状况。第三,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精神为宗旨,以我国现实国情为蓝本,以国际经验为参照,以满足儿童需求为导向,充分考察儿童权利优先序列,科学合理构建;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逐步、适度、统一”的原则。第四,根据我国人口、经济社会和民主发展进程,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初级阶段(2010-2020年)、中级阶段(2021-2030年)和高级阶段(2031-2050年)。初级阶段,儿童社会福利覆盖范围从孤儿逐步扩大到困境儿童和困境家庭儿童,最终实现特殊儿童全覆盖;儿童社会福利内容以生存性福利为主,兼顾发展性福利,福利项目逐步增多;儿童社会福利水平从低水平向高水平逐步提高。中级阶段,儿童社会福利覆盖范围从特殊儿童扩大到部分普通儿童;儿童社会福利内容实现生存性福利和发展性福利并重,城乡福利项目和内容多样化;儿童社会福利水平逐步提高,实现较高的福利给付。高级阶段,儿童社会覆盖范围从全体特殊儿童扩大到全体普通儿童;儿童社会福利内容广泛,为全体儿童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福利项目;儿童社会福利水平高,实现高水平的福利供给。第五,我国应逐步增加儿童社会福利的财政支出规模,2020年时儿童社会福利支出占GDP的比重应达到0.50%,2030年时逐步提高到0.95%-1.03%,2050年时达到2.38%-2.66%。2050年时儿童社会福利支出占GDP的比重应接近OECD国家2009年的平均水平(2.61%)。第六,我国应加快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的法律法规建设,逐步建立起以《儿童福利法》为母法,包含儿童生活、教育、医疗、就业、司法保护等专项福利法律法规在内的相对完善的儿童社会福利法律法规体系。第七,我国应完善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行政管理职能,在国家层面建立儿童福利局或“儿童福利与家庭福利局”。第八,我国应完善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的绩效评价机制,建立起以符合儿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有如下特色和创新:第一,深化和发展了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概念的内涵。第二,比较系统地提出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理念、原则和思路。第三,相对完整地构建起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三阶段”模式。第四,将软系统方法论(SSM)引入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具有创新性。第五,较早地将绩效评价引入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在评价手段上具有创新性。最后,本文分析了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李文星[5](2015)在《医疗建筑规划与设计中地域文化表达研究》文中指出全球化背景下,建筑的地域特色逐渐消失。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加快了与世界接轨的脚步,文化趋同的影响下城市也失去了特色。中国医疗改革建设中,大量医院建设出现千院一面的现象,医患之间缺少人性化的沟通和交流,病人在医院高科技的医疗水平下反倒觉得就医更加失去了人情味,医院弥漫着药水和冰冷的氛围。医生对病人的态度也越来越冷漠,医生在医院上班更看重的是职业而忽略了其救死扶伤的神圣性。这就引起了我们对医院设计的反思,对地域文化的探寻。本文以医疗建筑为研究对象,以地域文化为背景。对医疗建筑的发展模式和医疗建筑设计思潮的演变进行了充分研究。对我国医疗建筑发展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医疗建筑的基本形态进行了归纳总结。对地域文化的相关理论作了详尽的阐述,并对部分中国特色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医疗建筑规划与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方法。试图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提取,从医疗建筑的场地设计、规划布局、建筑风格与形式、建筑空间、景观环境,全方位的融入地域文化的元素,营造医疗建筑的场所精神,建设可以传承地域文化、城市文脉的医疗建筑。实现医疗建筑的地域性表达,形成医疗建筑的地域特色。改善医院就医环境和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提升医患之间的信任,改善医患矛盾尖锐的现状。试图通过医疗建筑空间的营造,提升医生的救死扶伤的神圣意识和职业心理,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同时让医疗建筑可以与城市对话,回应城市文脉,传承地域文化,形成更广泛的效应。

王其林[6](2014)在《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研究(1905-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卫生行政体系的建立是清末制度变革的一部分,从清末新政发轫,到民初的承接与发展,最终于1937年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卫生法律体系,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卫生法制开始落地生根,并改变着民众观念,规范民众生活,重塑着民族与国家。本文首先通过回溯中国古代卫生法制,说明近代以来卫生立法具有的一定社会历史基础与渊源。随着近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卫生”涵义出现了新变化,以日本卫生行政制度为模板,卫生即“强国”,卫生即“公共卫生”的观念被传入中国,这直接决定并影响着近代卫生行政和卫生立法的走向。其次,清末建立起卫生行政制度,并初步形成了卫生法律体系,以1911年东北鼠疫治理为契机,以防疫为主的公共卫生开始从无到有、从地方性立法向国家性立法过渡。由于社会转型以及政局动荡的深层因素影响,民国初的中央和地方卫生行政机构并不稳定,曾几度裁撤。即使如此,公共卫生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仍卓有成效,不仅公共卫生立法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专业化、技术性规范日益成为公共卫生立法的重点。与清末相比,防疫、医师登记、环境、饮食、饮水类等公共卫生法规都形成了体系,更重要的是基本勾画出了民国公共卫生法律制度的概貌。再次,从两个层面对对近代公共卫生法律制度的实施状况做了分析,一是描述了近代卫生警察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剖析其在公共卫生法律法规的施行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它是如何以公共卫生为载体,将行政权力逐步深入到社会、干预并改变着民众生活的。二是通过对清末卫生自治到民国卫生运动发展的过程梳理,来了解公共卫生在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下,在国家的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发挥的影响力。相对于其他部门法规而言,公共卫生法规来得更直接,更具体,更细微,它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国家权力的参与,它将原本外在的法律规范内化为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最后,本文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也勾勒出了近代公共卫生法制建设的一个中心与两条主线:中心是近代国家建构下卫生行政与公共卫生法制的必然发展趋向;一条主线是公共卫生法制发展与“科学化”的关系,即秉持弃中医而取西医的立法思路;一条主线是公共卫生法制发展与“现代性”的关系,即建立防疫为主体的国家卫生行政和公共卫生法律体系。由此可以清晰地发现近代公共卫生法制建设的五大基本特点,这有助于对近代公共卫生法制建设的成就与局限有总体的认识。近代社会的巨大变革,造成了理想与现实的严重背离,从公共卫生法制的建设来看,政府固然有这样的决心,奈何积贫积弱的国家现实并不具备充裕的条件,决定了大量公共卫生法规只能属于一种建构性规则。纵观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的发展,无论是立法的一波三折还是现实中的实施状况,可谓纷繁复杂,跌宕起伏,从一个侧面真实展现了近代国家转型的艰难。在制度蓝图与国情现状的两难之中,公共卫生法制的建设好似蜗行蛙步,但却一直为着国家民族“再造”的目标在努力,成就也罢,不足也罢,都给后人留下了启迪。

彭学宝[7](2013)在《建国初期中共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势力研究》文中提出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为了便利于对中国进行军事、政治和经济侵略,在华创办了大量的文化事业,如宗教机构、教会学校、报刊、广播电台、通讯社、教会医院、救济机关、图书馆、博物馆、出版机构、娱乐机构(电影院、公园、赛马场等)以及教育宣传、医学研究、基金会和学术科研机构等。外国传教士掌握着这些文化机构中的行政和财务大权,排挤和遮蔽中国传统文化,全力控制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建国初期,中共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幻,对外国在华文化机构实施相应的文化政策。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加速了中共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势力的进程,到1952年底基本上收回了教育主权,维护了新中国的文化安全,也促进了各项建设事业的胜利开展。建国初期中共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势力的成功经验对当代中国在与外国文化霸权进行博弈的过程中争取主动权、灵活应对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绪论部分主要对该课题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评述,说明本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对文中相关概念加以界定以利于同读者的交流,同时提出了本文的学术创新点和研究难点,大体上勾勒了本文的基本框架。第一章,建国前夕外国在华文化事业概况。本章主要对近代外国在华文化事业进行简要地综述,论述每一类文化机构的分布情况、基本特征及经营现状等,为后面几章的论述做铺垫。本章述及近代外国在华文化机构的具体类目有,外国在华宗教机构(基督教新教差会、天主教修会、东正教会、教堂、教区和地方教会、神社等)、外国在华教会学校(教会大学、中小学、神学院、医学专门学校、师范学校、职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等)、外国在华报刊(中文报刊、英文报刊、日文报刊、法俄德意葡朝蒙等文种报刊)、外国在华出版机构、外国在华广播电台和通讯社、外国在华医疗与慈善机构(教会医院、救济机关)、外国在华图书馆、博物馆、娱乐机构如电影院公园赛马场等、教育宣传机构、医学研究机构、基金会、学术科研机构等。第二章,中共对外国在华文化事业的“暂维原状”政策。本章首先论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李维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外国在华文化事业的基本主张,以及教育部关于处理外国在华教育事业的文件和指示,接着提出了中共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对外国在华文化事业采取了“暂维原状”政策(外国在华宣传机关除外),同时阐释了实行这一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建国之际百废待举,文化事业改造需在经济、政治变革之后才能完成;《共同纲领》规定宗教信仰自由,一些教徒支持或参与革命;教会学校中的许多师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革命精神;外国在华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客观上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国共内战尚未结束,中共尽量避免招致美英等国干涉革命。中共的“暂维原状”政策主要体现在继续保护宗教信仰自由、要求各教会学校迅速复课、对各种外国在华文艺娱乐机构暂时不予禁止、保护外侨生命财产等。第三章,中共通过鼓励“革新”初步清除外国在华文化影响。本章首先分析了建国初期客观形势发生变化,美英等国加大对新中国的敌视,利用教会、学校等文化机构对新政权进行破坏活动;外国在华文化机构内部的外籍传教士也积极鼓动抵制新文化力量的介入,中共于是调整了原先的“暂维原状”政策,鼓励和推动外国在华文化机构中的爱国分子脱离与帝国主义的联系。中共调整文化政策的具体原因表现在:外国在华宗教团体进行间谍破坏活动;教会学校和医院以宗教教育抵制新民主主义政治教育;外国在华慈善救济机关对中国儿童进行奴化教育、唆使他们仇恨共产党等。在中共的指导下,外国在华宗教团体开展三自革新运动、教会在中共压力下放弃干涉学校的人事和行政、电影机构减少英美影片并加大国产和苏联影片的放映。第四章,中共决定加速接办外国在华文化事业。本章论述了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以后,各界民众强烈要求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影响。美国宣布管制中国在美国辖区内的公私财产并禁止一切在美注册的船只开到中国港口,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政务院针锋相对地在1950年12月29日颁布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的决定等系列文件,政务院的决定得到了外国在华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热烈拥护,从而加速了接管外国在华文化事业的进程。第五章,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势力的最终完成。本章论述了基督教和天主教团体拒受外国捐款并努力发展生产实现自养,各地政府对外国在华文教救济机关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教育部为了实现《改革学制的决定》在高校开展院系调整。为了配合政府接管,各地教会团体、学校、医院等单位举行爱国示威游行并广泛开展控诉会,要求人民政府逮捕或驱逐外国在华文化机构中的中外反革命分子。由于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中共文化政策的正确指导,到1952年底,外国在华宗教团体、教会学校、教会医院和救济机关等完全实现由政府接办或中国私人转办,从而肃清了外国在华文化势力,实现了新中国文化教育主权的完整和独立。第六章,中共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势力的历史评价。本章论述了中共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势力的伟大历史意义以及主要经验,同时对中共改造外国在华文化事业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这些成功经验及缺陷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警示和借鉴。中共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影响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彻底收回了教育主权,维护了新中国文化教育的完全独立;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意识,并从奴化思想中解放出来;铲除了西方国家在华发展“民主个人主义者”的文化基础和阶级基础;促进了镇压反革命、土改运动和抗美援朝运动等各项事业的胜利进行;维护了新中国的文化安全,加速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创建等。中共改造外国在华文化事业的主要经验有:统一领导、慎重稳进地改造外国在华文化事业;依据客观形势的不断变幻,及时进行文化政策调整;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影响;充分发挥外国在华文化机构中爱国分子的表率作用;在破除旧文化的过程中积极创立新文化等。中共在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影响过程中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对待外国在华文化机构中的中外工作人员,出现否定一切的偏向;在文教革新过程中不适当地打击了一批国内科技文化工作者;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势力过程中出现急躁冒进、强迫命令偏向;将苏联文教经验教条化、庸俗化,迷失了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教会学校院系调整时,一些居于优势的人文社会学科被取消等等。这些不足之处虽然并不影响中共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势力的光辉,但确实为中国以后的文化走向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沈岚霞[8](2010)在《20世纪上半叶美国对华教育传播研究 ——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为例》文中认为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呈现方式,对外教育传播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美国200多年的大国崛起之路,充分显示了除经济、政治、军事等“硬实力”之外,教育文化传播对提升美国世界影响力的重要价值。本文力图阐释20世纪上半叶美国如何通过对华开展教育传播,提升其在近代中国的教育影响力,从而获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提升自身实力的有价值经验。全文在宏观考察美国对外教育传播历史、根源和格局的基础上,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对华教育传播为视角,阐述美国对华教育传播的基本情况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巨大影响力,从传播学的角度寻找和分析教育传播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全文主要分以下六个部分展开:绪论阐述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对本课题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厘定课题相关概念;明确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一章追溯美国对外扩张与传播的历史与文化根源;宏观概括20世纪上半叶美国对外教育传播的背景;分析美国对外教育传播的基本格局,借助传播理论,从传播环境、内容和效果等方面对宗教传播、非宗教的民间教育传播(以基金会和高等教育机构为主)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盘点分析。第二章鉴于TC是美国对华教育传播的缩影与典型,着重以TC及其国际教育研究所为分析视角,阐述其对外教育传播的状况,突出TC的国际化办学方向,分析其与中国留学生的渊源关系,同时着重分析其成立国际研究所的原因,探讨国际研究所的办学目标与课程设置对培养具有美国教育意识和观念的留学生的意义等。第三章以TC对华教育传播的重要使者——TC的教授学者,如杜威、孟禄等人为分析点,解析他们作为个体或群体如何通过思想理论与实践活动影响中国留学生,进而影响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由此分析TC对华教育影响在传播内容、通道、效果等方面的独特性。第四章重点从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制度、教育实验等方面阐述美国在近代中国教育的巨大影响力,以获取美国对华教育传播与影响的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探讨美国教育文化的强势影响下,中国社会对美国教育文化的接纳与认同程度,反思美国教育文化在融入中国的过程中所面对的障碍,思考跨文化传播过程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互动关系等问题。结束语剖析美国教育文化传播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力图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寻找美国在中国巨大影响力的内在原因;以此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在提升自身实力的过程中,如何借鉴美国经验,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增强软实力,走向大国之路。

伍春辉[9](2007)在《湖南教育近代化研究(1894-1929)》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的是从1894年至1929年湖南教育近代化,亦即湖南传统教育的近代转型过程。近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影响最深远的社会变革。这其中,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转型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处于后发国家后发地区的湖南教育近代化既与整个国家自上而下的教育变革大潮息息相关,又是这一时期湖南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各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这一过程既体现出与中国其他区域相似的共性特征,近代湖南独特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又决定了湖南教育近代化的独特风貌。本文在充分吸收借鉴己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近代化视角探讨近代湖南教育变迁与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其他领域的互动关系,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和近代湖南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系统分析湖南教育近代化的动因、过程、特点和影响,同时通过对这段历史的考察,揭示当今湖南教育问题存在的历史根源,为当今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和方法论视角。论文以专题研究成篇,由绪论和正文组成。绪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对象和范围进行了界定,交代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共分六章:第一章大变革前的湖南传统教育:选取岳麓书院为个案,剖析湖南教育近代化启动之前传统教育发展状况,探讨湖湘文化、湖湘士林与湖南传统教育的内在关系;第二章戊戌维新与湖南教育近代化第一轮契机:分析甲午战后湖南有利于近代化社会态势下的新教育契机,并从时务学堂“骤起而卒蹶”的命运探讨湖南教育近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深层次制约因素;第三章从被动跟进到主动推进——新政时期(1900-1911)湖南教育近代化进程:探讨王朝新政强势推动下湖南新教育的发展轨迹,并从近代化视角分析湖南传统教育转型过程中的离异与回归现象;第四章民国前期(1912-1929)湖南教育高潮与近代湖南教育体系的形成:考察民国前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大变革的大背景下湖南近代化教育体系的成型;第五章近代湖南教育家群体与湖南教育近代化:探究近代湖南教育家群体特征及其对湖南教育近代化进程的影响;第六章关于湖南教育近代化的思考:从背景、进程、推动力等方面比较湖南与其他省区教育近代化异同,分析湖南教育近代化进程总体特征,并从历史与现实的语境思考当今湖南教育现代化战略。

二、湖南湘雅医院以全新理念扩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湘雅医院以全新理念扩张(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研究 ——以博览类建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和背景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关于20 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研究
        1.3.2 关于北京20 世纪建筑遗产的研究
        1.3.3 关于博览类建筑更新的研究
    1.4 概念阐释与界定
        1.4.1 20世纪建筑遗产及近义概念
        1.4.2 文物建筑与建筑遗产
        1.4.3 本文研究范围界定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第2章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现状调研
    2.1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建造背景
        2.1.1 社会背景:政治支配建筑活动
        2.1.2 建设背景:博览建筑集中兴盛
        2.1.3 建筑思潮: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
    2.2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研究对象
        2.2.1 调研对象范围选择
        2.2.2 调研对象分布状况
    2.3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现状调研
        2.3.1 北京展览馆
        2.3.2 北京天文馆
        2.3.3 北京自然博物馆
        2.3.4 北京市职工服务中心
        2.3.5 中国地质博物馆
        2.3.6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2.3.7 中国国家博物馆
        2.3.8 全国农业展览馆
        2.3.9 民族文化宫
        2.3.10 中国美术馆
        2.3.11 北京人民剧场
        2.3.12 首都剧场
    2.4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特征归纳
        2.4.1 建筑风格:苏式、宫殿式、新民族形式
        2.4.2 建筑色彩:黄色、红色、绿色
        2.4.3 建构体型:轴线对称、韵律秩序
        2.4.4 装饰装修:细部构件、装饰装修
        2.4.5 建筑外环境:内庭院、礼仪广场
    2.5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现状总结
        2.5.1 现状使用与运营情况
        2.5.2 保护利用情况
        2.5.3 问题梳理归纳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研究
    3.1 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发展过程
        3.1.1 国际20 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发展过程
        3.1.2 我国20 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发展过程
    3.2 20世纪建筑遗产价值内涵与价值构成
        3.2.1 20世纪建筑遗产价值内涵
        3.2.2 20世纪建筑遗产价值构成
    3.3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价值分析
        3.3.1 历史价值
        3.3.2 艺术价值
        3.3.3 科学价值
        3.3.4 社会价值
        3.3.5 文化价值
    3.4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保护要点
        3.4.1 场地环境
        3.4.2 立面形象
        3.4.3 平面形制
        3.4.4 内部装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博览类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措施研究
    4.1 外部环境质量提升措施
        4.1.1 规划交通流线
        4.1.2 优化入口广场
        4.1.3 增加景观绿化
        4.1.4 整修配套用房
        4.1.5 改进夜景照明
    4.2 建筑整体形象整修措施
        4.2.1 外立面修缮
        4.2.2 外立面升级
        4.2.3 加建新体量
    4.3 建筑结构构件升级措施
        4.3.1 补强原结构体
        4.3.2 替换结构构件
        4.3.3 替换原结构体
        4.3.4 卸荷加固
        4.3.5 消能减震
    4.4 建筑内部功能优化措施
        4.4.1 置换主要功能或局部功能
        4.4.2 改善交通功能及空间形式
        4.4.3 增加公众服务设施及空间
        4.4.4 优化展陈功能及空间形式
    4.5 相关保护利用案例解析
        4.5.1 中国国家博物馆——内补同象
        4.5.2 上海历史博物馆——外延同象
        4.5.3 唐山博物馆——衬托异象
        4.5.4 南澳博览建筑群衔接处与门厅——对比相异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策略
    5.1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策略
        5.1.1 基于价值分析的保护控制
        5.1.2 将问题归类导向保护利用措施
        5.1.3 保护与利用结合,生成方案
    5.2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方案建议
        5.2.1 方案一:内部改造,功能更新
        5.2.2 方案二:内庭院封顶,地下扩建
        5.2.3 方案三:单侧扩建,改变次要立面
        5.2.4 方案四:加建新馆,外观相异、对比衬托
    5.3 以北京展览馆为例的保护利用方案探索
        5.3.1 北京展览馆保护要点
        5.3.2 北京展览馆现状问题
        5.3.3 保护利用措施选择
        5.3.4 保护利用方案建议
    5.4 保护利用工程前景展望
        5.4.1 优化制度体系逐步完善,保护利用流程规范化
        5.4.2 保护利用实践增加,保护利用形式多样化
        5.4.3 科学技术手段进步,保护利用内容精深化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国内外博览类建筑遗产改扩建典型案例
附录 B:中国20 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第一至四批)
附录 C: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第一批)
附录 D:中国20 世纪建筑遗产认定标准
致谢

(2)南京近代医疗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历史建筑在近代南京的积淀
        1.1.2 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火花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史学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范围界定
        1.3.1 时间范围
        1.3.2 建筑类型范围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地方志
        1.4.2 学位论文
        1.4.3 期刊论文
        1.4.4 小结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南京近代医疗建筑发展概略
    2.1 医疗机构发展沿革
        2.1.1 西医治疗机构概略
        2.1.2 清末时期中医治疗机构概略
        2.1.3 民国时期中医医疗机构概略
    2.2 医学发展概略
        2.2.1 近代西方医学发展及传播
        2.2.2 国民政府时期的冲突与斗争
    2.3 小结
第三章 近代南京典型医疗建筑案例分析
    3.1 鼓楼医院
        3.1.1 建筑概况
        3.1.2 历史沿革
        3.1.3 建筑形制
        3.1.4 功能与形式
        3.1.5 修缮及现状
    3.2 国民政府海军医院
        3.2.1 建筑概况
        3.2.2 历史沿革
        3.2.3 建筑形制
        3.2.4 建筑立面
        3.2.5 功能与形式
        3.2.6 修缮及现状
    3.3 中央医院
        3.3.1 建筑概况
        3.3.2 历史沿革
        3.3.3 形制分析
        3.3.4 建筑立面
        3.3.5 功能分区
        3.3.6 细部分析
        3.3.7 修缮及现状
    3.4 南京国立中央大学附属牙科医院
        3.4.1 建筑概况
        3.4.2 历史沿革
        3.4.3 形制分析
        3.4.4 建筑立面
        3.4.5 功能与形式
        3.4.6 修缮与保护
    3.5 结核病院大楼
        3.5.1 建筑概况
        3.5.2 历史沿革
        3.5.3 建筑形制
        3.5.4 建筑立面
        3.5.5 功能与形式
        3.5.6 修缮与保护
    3.6 章节小结
第四章 其他近代南京医疗建筑案例分析
    4.1 圣心儿童院
        4.1.1 历史沿革
        4.1.2 历史图纸
    4.2 南京市传染病医院
        4.2.1 历史沿革
        4.2.2 历史图纸
    4.3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
        4.3.1 历史沿革
        4.3.2 历史图纸
    4.4 江苏省人民医院
        4.4.1 历史沿革
        4.4.2 历史图纸
    4.5 南京市中医院
        4.5.1 历史沿革
        4.5.2 历史图纸
    4.6 南京市立医院
        4.6.1 历史沿革
        4.6.2 历史图纸
    4.7 南京脑科医院
        4.7.1 历史沿革
        4.7.2 历史图纸
    4.8 其他医院
        4.8.1 建邺区
        4.8.2 江宁区
        4.8.3 鼓楼区
        4.8.4 雨花台区
        4.8.5 浦口区
        4.8.6 六合区
    4.9 章节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南京近代医疗建筑发展特点总结
        5.1.1 横向脉络:受到重大事件影响,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5.1.2 纵向脉络:诊所——病房——医校
    5.2 南京近代医疗建筑的修缮与保护
        5.2.1 保护现状
        5.2.2 当前修缮与保护原则的适用
        5.2.3 对未来历史医疗建筑保护的启示
    5.3 研究的缺失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南京近代医院分布图
    附录二:中央医院图纸
    附录三:国立中央大学附属牙科医院图纸(改造前)
    附录四:国立中央大学附属牙科医院图纸(改造后)
    附录五:南京结核病院大楼图纸
作者简介
    个人简历
    发表论文

(3)城市二级综合性医院集中化战略的应用研究 ——以广州市某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集中化战略应用的理论基础
    2.1 业务战略
    2.2 职能战略
    2.3 战略群组理论
    2.4 SWOT分析法
第三章 城市二级综合性医院的集中化战略
    3.1 城市二级综合性医院的发展困境
    3.2 城市二级综合性医院的战略选择
    3.3 城市二级综合性医院集中化战略的可行性
第四章 城市二级综合性医院集中化战略的应用
    4.1 案例背景
    4.2 战略选择
    4.3 战略制定
    4.4 学科建设
    4.5 基础设施建设
    4.6 人才建设
    4.7 科研建设
    4.8 宣传拓展
    4.9 文化建设
    4.10 发展成果
第五章 集中化战略的应用总结
    5.1 集中化战略应用的经验
    5.2 集中化战略应用的问题
第六章 城市二级综合性医院应用集中化战略的启示
    6.1 集中化战略的适用条件
    6.2 城市中小综合性医院集中化战略的应用模式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4)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福利、社会福利和社会福利制度
        二、儿童和儿童社会福利
        三、三种形态的儿童社会福利制度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制度分析理论
        二、福利测量与提供理论
        三、公平理论
        四、需要理论
第四章 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现状评估
    第一节 取得成就
        一、覆盖范围逐步从孤儿扩大到困境儿童和困境家庭儿童
        二、福利内容逐步从单一服务发展到服务与津贴综合提供
        三、福利水平逐步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并实现自然增长
        四、法律法规逐步增多并建立起儿童社会福利专门的法律
        五、管理机构不断健全并逐步完善儿童社会福利管理机制
    第二节 存在问题
        一、儿童社会福利尚未实现全面覆盖
        二、福利内容中需增加津贴和服务项目
        三、儿童社会福利财政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四、综合性的《儿童福利法》亟需制定
        五、儿童社会福利管理职能亟需整合
        六、儿童社会福利绩效评价有待完善
    第三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较长时间处于不发达水平
        二、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相对不合理
        三、儿童社会福利政策相对滞后
        四、对儿童社会福利认识相对不足
        五、结论及其启示
第五章 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第一节 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国际比较
        一、儿童社会福利内容体系比较
        二、儿童社会福利资金投入比较
        三、儿童社会福利管理运行比较
        四、儿童社会福利法律制度比较
    第二节 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国际经验借鉴
        一、国际经验
        二、对我国的启示
第六章 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机理分析
    第一节 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必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二、有利于增加社会福利
        三、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
        四、有利于满足儿童需要
    第二节 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可行性分析
        一、具备的经济基础
        二、具备的政治基础
        三、具备的思想基础
    第三节 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理念与思路分析
        一、建设理念
        二、建设思路
    第四节 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
        二、逐步扩大,循序渐进原则
        三、适应经济,适度普惠原则
        四、统筹兼顾,逐步统一原则
    第五节 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路径分析
        一、我国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我国人口经济社会发展进程预测
        三、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三阶段”路径选择
第七章 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探索
    第一节 儿童社会福利覆盖范围扩大探索
        一、儿童分类划分及其理论依据
        二、覆盖范围扩大的三阶段探索
    第二节 基于SSM的儿童社会福利内容体系构建探索
        一、SSM及其在儿童社会福利中运用的可行性
        二、感知和表述儿童社会福利问题情境
        三、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目标活动模型构建
        四、目标活动模型与现实世界比较
        五、SSM方法下儿童社会福利内容体系三阶段构建
    第三节 儿童社会福利财政资金保障探索
        一、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下满足需要的支出分析
        二、微观视角下满足儿童个体需要福利标准的确定
        三、宏观视角下儿童社会福利财政支出规模三阶段测算
        四、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财政支出可能性分析
        五、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财政支出保障机制
    第四节 儿童社会福利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探索
        一、尽快出台《儿童福利法》或《儿童福利条例》
        二、尽早构建完善的儿童社会福利法律法规体系
        三、尽力保障儿童社会福利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第五节 儿童社会福利管理运行建设探索
        一、整合行政管理职能
        二、健全行政管理机构
        三、完善行政管理规章
        四、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五、推进社会化管理
    第六节 基于AHP方法的儿童社会福利绩效评价建设探索
        一、AHP方法及其在儿童社会福利领域运用的可行性
        二、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三、基于AHP方法的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四、基于AHP方法的儿童社会福利绩效评价过程管理
        五、促进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绩效评价的建议
第八章 结语
    第一节 基本结论
    第二节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各类儿童福利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儿童福利需求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三:访谈提纲
附录四:专家咨询表
附录五:专家打分表

(5)医疗建筑规划与设计中地域文化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1.3.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4.2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5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5.1 实地调研法
        1.5.2 文献搜集
        1.5.3 多学科借鉴研究
        1.5.4 对比分析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医疗模式及医疗建筑设计发展研究
    2.1 医疗模式的发展
        2.1.1 萌芽时期——经验医学模式
        2.1.2 成型时期——逐步的独立与分化
        2.1.3 完善与更新时期——医学模式的系统整合与信息化时代
    2.2 国外医疗建筑设计思想的更新与变革
        2.2.1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对医疗建筑设计的影响
        2.2.2 模块化与“新陈代谢”有机增长等思想的影响
    2.3 医疗建筑对城市文化的承载作用
    2.4 我国医疗建筑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2.4.1 医疗建筑的现状及相关问题分析
        2.4.2 医疗建筑建设的趋势及思考
    2.5 医疗建筑形态的基本类型研究
        2.5.1 医疗建筑功能基本组成
        2.5.2 医疗建筑形态的基本类型及趋势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域文化的相关理论研究
    3.1 地域文化的理论研究
        3.1.1 地域文化的概念
        3.1.2 地域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及其重要性
        3.1.3 与地域文化相关的场所理论
    3.2 中国特色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3.2.1 东北寒冷地区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3.2.2 江浙江南水乡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3.2.3 闽南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3.2.4 湘西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3.3 地域文化在医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3.3.1 地域文化在医院设计中的重要性
        3.3.2 医疗建筑中地域文化的凸显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域文化背景下医疗建筑规划布局研究
    4.1 医疗建筑的规划布局前期分析
        4.1.1 对医疗建筑规划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
        4.1.2 医疗建筑特点分析
    4.2 医疗建筑规划布局体现地域文化
        4.2.1 总体规划布局
        4.2.2 交通流线的规划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域文化背景下医疗建筑的风格与形式表达
    5.1 地域元素的提取
        5.1.1 历史文化的提炼
        5.1.2 地域地理环境的提炼
        5.1.3 地域特色建筑元素的提炼
    5.2 建筑风格与形式的选取
        5.2.1 风格与形式的相关概念
        5.2.2 建筑风格与形式的影响因素
        5.2.3 风格与形式的表达方法
    5.3 建筑屋顶
        5.3.1 屋顶的形式
        5.3.2 屋顶的材料与色彩
        5.3.3 屋顶的结构与细部
        5.3.4 屋顶的表达方法
    5.4 建筑立面
        5.4.1 建筑立面的形式
        5.4.2 建筑立面的色彩与材料
        5.4.3 立面的细部
        5.4.4 建筑立面的表达方法
    5.5 医疗建筑遗存的保护和传承
        5.5.1 医院建筑遗存的定义
        5.5.2 医院建筑遗存的价值认定
        5.5.3 医院建筑遗存的现状研究
        5.5.4 医院建筑遗存的保护与传承方法
    5.6 地域文化与微观生态的融合建构
        5.6.1 生态学及微观生态设计
        5.6.2 地域文化与微观生态的融合建构
    5.7 本章总结
第6章 医疗建筑空间与环境的营造
    6.1 地域文化在医疗建筑的空间与环境营造手法
        6.1.1 地域文化的分析提炼
        6.1.2 具体的营造方法
    6.2 建筑内部空间的营造
        6.2.1 大厅空间
        6.2.2 廊道空间
        6.2.3 中庭空间
    6.3 建筑外部空间的营造
        6.3.1 入口与广场空间
        6.3.2 庭院空间
    6.4 景观环境的营造
        6.4.1 地形地貌的融合
        6.4.2 自然气候的结合
        6.4.3 地域性景观植物、小品、铺地的应用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致谢

(6)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研究(1905-1937)(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一、 问题意识
        二、 问题提出之缘由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及相关文献资料
        一、 学术史回顾
        二、 相关文献资料说明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的历史基础
    第一节 中国古代卫生立法概况
        一、 传统卫生即“保卫其生”
        二、 古代卫生管理制度及卫生律令
        三、 公共卫生立法——防疫及清道
    第二节 日本公共卫生制度的影响
    第三节 卫生涵义的新变化
        一、 卫生涵义的新变化之一——卫生即“强国”
        二、 卫生涵义的新变化之二——卫生即“公共卫生”
    第四节 近代公共卫生观念的新变化
        一、 从信任到“契约”——医患关系的新转变
        二、 传统卫生刑律的新遭遇
        三、 传教士与公共卫生观念的生成
    小结
第二章 清末公共卫生法制的初创
    第一节 清末卫生行政与公共卫生法制的雏形
        一、 卫生行政制度的形成
        二、 卫生法律的初步规范
    第二节 清末清道、卫生防疫的法律构建
        一、 清道为主的环境卫生立法
        二、 东北鼠疫与公共卫生防疫立法
    小结
第三章 民国公共卫生的法制化(一)
    第一节 公共卫生行政制度的新发展
    第二节 公医制推行下的中西医师登记
        一、 中西医师登记的立法尝试
        二、 中西医登记的殊途
    第三节 国家防疫体系的制度化
        一、 专业化防疫机构的设立
        二、 防疫法规的颁布
        三、 《传染病预防条例》
第四章 民国公共卫生的法制化(二)
    第一节 食品类卫生法规
    第二节 饮水类卫生法规
    小结
第五章 近代公共卫生法的实施
    第一节 从卫生自治到卫生运动
        一、 清末的卫生自治
        二、 民国时期的卫生运动
    第二节 卫生警察
        一、 卫生警察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二、 卫生警察的职能范畴
        三、 卫生警察制度的不足
    小结
第六章 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的影响与评价
    第一节 近代公共卫生立法的焦点——中西医论争
        一、 近代卫生行政及防疫立法的趋向
        二、 中西医矛盾的激化与法律地位的确定
        三、 立法妥协及其影响
    第二节 近代公共卫生法制发展的迷途
        一、 近代公共卫生法制与“科学化”
        二、 近代公共卫生法制与“现代性”
    第三节 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的总体评价
        一、 近代公共卫生法制发展的特点
        二、 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的成就
        三、 近代公共卫生法制建设的局限
    小结
余论 公共卫生法制建设的历史启示
    一、 以公共卫生立法为动力,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二、 重视地方公共卫生立法
    三、 重视公共卫生法律中的技术性因素
    四、 公共卫生立法应根据社会发展及疾病的变化而完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建国初期中共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势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现状述评
    二、 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 学术创新、研究难点和基本框架
第一章 建国前夕外国在华文化事业概况
    第一节 外国在华宗教机构和教会学校
        一、 外国在华差会、修会、教区和教堂等宗教机构
        二、 外国在华大学、中小学和神学院等教会学校
    第二节 外国在华报刊、出版机构、广播电台与通讯社
        一、 外国在华中文、英文和日文等文种报刊
        二、 外国在华出版机构
        三、 外国在华广播电台与通讯社
    第三节 外国在华医疗与慈善机构
        一、 外国在华医院
        二、 外国在华救济机关
    第四节 外国在华图书馆、博物馆、娱乐及科研等机构
        一、 外国在华图书馆和博物馆
        二、 外国在华娱乐机构(电影院、公园等)
        三、 外国在华教育宣传、基金会及学术科研等机构
第二章 中共对外国在华文化事业的“暂维原状”政策
    第一节 中共关于外国在华文化事业的政策主张
        一、 毛泽东关于外国在华宣传机关、宗教和学校的指示精神
        二、 周恩来关于外国在华宗教团体和教会学校的谈话和要求
        三、 刘少奇和李维汉关于外国在华文化机构的基本主张
        四、 教育部关于处理外国在华教育事业的文件和指示
    第二节 中共实行“暂维原状”政策的主要原因
        一、 文化改造滞后可以避免列强武装干涉中国革命
        二、 《共同纲领》规定信教自由,一些教徒支持或参与革命
        三、 教会学校中的许多师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革命精神
        四、 外国在华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客观上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第三节 中共“暂维原状”政策的具体实施
        一、 对外国在华宣传机关例外地进行接管
        二、 保护宗教自由和外侨财产、对学校和文娱等机构不予禁止
第三章 中共通过鼓励“革新”初步清除外国在华文化影响2
    第一节 外国在华文化机构抵制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介入
        一、 外国在华宗教团体进行间谍破坏活动
        二、 教会学校和医院抵制新民主主义政治教育
        三、 外国在华救济机关推行奴化教育
    第二节 中共推动外国在华文化机构开展“革新”
        一、 中共中央关于传教、教会学校和救济机关等问题的指示
        二、 外国在华宗教团体贯彻指示、开展三自革新运动
        三、 教会在中共压力下放弃干涉学校的人事和行政
        四、 电影机构减少英美影片、加大国产和苏联影片的放映
第四章 中共决定加速接办外国在华文化事业
    第一节 各界民众强烈要求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影响
        一、 三自宣言签名运动因抗美援朝而急速扩大
        二、 各地群众主张取缔收听“美国之音”
        三、 电影公司拒映、观众自动远离美国影片
    第二节 中共发布接办外国在华文化机构的政策措施
        一、 奥斯汀在安理会上的演说和美国冻结中国在美财产
        二、 中央政府关于接办外国在华文化机构的方针和指示
        三、 外国在华文化机构热烈拥护政务院的决定
第五章 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势力的最终完成
    第一节 接办外国在华文化机构和控诉、驱逐反动分子
        一、 外国在华宗教团体拒受外国捐款、实现自养
        二、 人民政府接管外国在华文化教育救济机关
        三、 教会团体、学校和医院举行爱国示威游行
        四、 外国在华文化机构开展控诉大会
        五、 各地政府逮捕或驱逐外国在华文化机构中的反动分子
    第二节 中共完成对外国在华文化事业的接收与改造
        一、 外国在华宗教机构基本上实现由中国人自办
        二、 外国在华教会学校基本上实现完全自办
        三、 外国在华医疗机构改由政府接办或中国人自办
        四、 外国在华救济机关一般由当地救济分会接办
        五、 外国在华图书馆、博物馆和娱乐机构被政府接管
第六章 中共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势力的历史评价
    第一节 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势力的积极作用
        一、 彻底收回教育主权,维护了新中国文化教育的完全独立
        二、 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意识
        三、 铲除了“民主个人主义者”的文化基础和阶级基础
        四、 促进了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等各项运动的胜利开展
        五、 维护新中国文化安全,加速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创建
    第二节 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势力的主要经验
        一、 统一领导、慎重稳进地改造外国在华文化事业
        二、 依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及时进行文化政策调整
        三、 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影响
        四、 充分发挥外国在华文化机构中爱国分子的表率作用
        五、 在破除旧文化的过程中积极创立新文化
    第三节 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势力中的局限与不足
        一、 对待外国在华文化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出现否定一切的偏向
        二、 在文教革新过程中不适当地打击了一批国内科技工作者
        三、 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势力过程中出现急躁冒进、强迫命令偏向
        四、 将苏联文教经验教条化、庸俗化,迷失了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
        五、 教会学校院系调整时,一些居于优势的人文社会学科被取消
参考文献
后记

(8)20世纪上半叶美国对华教育传播研究 ——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相关概念厘定
    四、研究方法及基本框架
第一章 20世纪上半叶美国的对外教育传播
    第一节 20世纪上半叶美国对外教育传播的背景
        一、美国对外扩张与传播的历史溯源
        二、20世纪上半叶美国对外教育传播的背景
    第二节 美国对外教育传播的基本格局 #41——以美国对华教育传播为例
        一、宗教传播途径与内容
        二、非宗教的民间教育传播途径和内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TC对华教育传播与影响(上)
    第一节 TC的国际化教育传播
        一、TC的历史发展与教育优势
        二、中国留学生——TC对外教育传播的重要对象
    第二节 TC国际化教育传播的重要基地——国际研究所
        一、国际研究所的国际化教育传播宗旨
        二、国际研究所的对外教育传播成效与价值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C的对华教育传播与影响(下)
    第一节 孟禄的对华教育传播与影响
        一、孟禄的国际教育视野与国际教育活动
        二、孟禄的对华教育传播与影响
    第二节 杜威对华教育传播与影响
        一、杜威教育思想对TC中国留学生的辐射力
        二、访华过程中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传播
    第三节 TC其他教授的对华教育传播与影响
        一、推动美国教育理论在实践层面的传播
        二、推动美国教育理论在观点层面的传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近代中国教育发展中的美国烙印
    第一节 留美学生群体在中国教育界的崛起
        一、流向高等教育机构,成为教育科研的新生力量
        二、参与各类教育团体和论坛,促进中国教育走向世界
    第二节 近代中国教育中的美国元素
        一、中国教育家对美国教育思想的传播与改造
        二、中国教育制度中的美国色彩
        三、中国教育实验改革中的美国基因
        四、中国社会对美国教育文化渗透的反思
结束语 美国对外教育传播的现实思考
    一、美国为何能成功实现对华教育传播
    二、美国对外教育传播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启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9)湖南教育近代化研究(1894-192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三、前人研究成果、局限及本论文研究构想
    四、本论文主要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大变革前的湖南传统教育
    第一节 湖南传统教育的兴盛与衰微——以岳麓书院为个案
    第二节 湖湘文化与湖南传统教育
    第三节 大变革前的湖南社会与湖湘士林
第二章 戊戌维新与湖南教育近代化的第一轮契机
    第一节 危机下的丕变——甲午战后湖南士风民气的新气象
    第二节 戊戌维新与湖南教育近代化肇始
    第三节 从时务学堂的命运看湖南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深层制约因素
第三章 从被动跟进到主动推进——新政时期湖南教育近代化进程
    第一节 20世纪初湖南社会的变化与有利于湖南教育近代化态势的形成
    第二节 新政时期湖南新教育发展轨迹
    第三节 以日本为师——留日学生运动与湖南新教育
    第四节 变革与反变革——新政时期湖南教育近代化进程中的离异与回归
第四章 民国前期(1912-1929)湖南教育的高潮与近代湖南教育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转型时期湖南政治格局与教育近代化
    第二节 民国前期湖南社会经济与教育近代化
    第三节 民国前期湖南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变化与教育近代化
    第四节 民国前期湖南私人办学热潮
    第五节 各级各类教育的扩展与近代湖南教育体系的形成
第五章 近代湖南教育家群体与湖南教育近代化
    第一节 近代湖湘精英的教育情结与近代湖南教育家群体的形成
    第二节 近代湖南教育家群体与湖南教育近代化
第六章 关于湖南教育近代化的思考
    第一节 湖南教育近代化特征分析
    第二节 湖南教育近代化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湖南湘雅医院以全新理念扩张(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研究 ——以博览类建筑为例[D]. 李瑞华.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2]南京近代医疗建筑研究[D]. 徐海清. 东南大学, 2020
  • [3]城市二级综合性医院集中化战略的应用研究 ——以广州市某医院为例[D]. 王亚男. 南方医科大学, 2017(01)
  • [4]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研究[D]. 戴建兵.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3)
  • [5]医疗建筑规划与设计中地域文化表达研究[D]. 李文星. 湖南大学, 2015(03)
  • [6]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研究(1905-1937)[D]. 王其林. 西南政法大学, 2014(07)
  • [7]建国初期中共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势力研究[D]. 彭学宝. 中共中央党校, 2013(10)
  • [8]20世纪上半叶美国对华教育传播研究 ——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为例[D]. 沈岚霞.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2)
  • [9]湖南教育近代化研究(1894-1929)[D]. 伍春辉. 湖南师范大学, 2007(12)

标签:;  ;  ;  ;  ;  

湖南湘雅医院新理念扩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