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儿童精神科门诊新诊断患者分析

不同时期儿童精神科门诊新诊断患者分析

一、不同时期儿童精神科门诊初诊病人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林嘉峰[1](2021)在《儿少精神科患者就诊情况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近些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对健康有了更高的追求。随着二胎政策开放,儿童青少年人口持续上升,他们能否健康成长成为全社会的重点关注。儿童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面临着环境、学业、社交等方方面面的心理压力,这些问题如不重视容易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影响终身。据估计,目前国内有超过3000万的儿童青少年正遭受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如何保障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目的:通过对近几年来院就诊儿少患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分析,了解儿少患者的人群分布特点、地域分布特点、时间分布特点、疾病类型,探寻疾病流行特质。同时针对患儿监护人开展就诊行为问卷调查,探究儿童青少年就诊延误的影响因素。对象和方法:通过回顾性病例调查,对2018年至2020年来院首诊的15岁以下患者病历资料进行检索、收集与分析,了解近几年来诊儿少患者特点。通过病例对照分析,对2021年1月至4月来院首诊的15岁以下患者的主要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患儿家庭背景与就诊行为、监护人疾病态度与精神卫生知识了解情况,探究儿童青少年就诊延误的影响因素。上述分析研究,根据资料类型与研究目的,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t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2018年至2020年,儿少首诊患者共3282例,其中男性1946例,占59.3%,女性1336例,占比40.7%,男女性别比例为1.5:1。但女性患者数年均增速55.6%,远超男性患者。不同性别患者各年龄组分布(P<0.01)、各主要患病大类分布(P<0.01)、主要疾病(P<0.01)在统计学上均有显着差异;2.儿少患者年龄最小1岁,最大15岁,中位数为10岁,人数最多为15岁(占16.4%)。随着个体发育成熟,年龄组就诊人数逐步走高,以青春期组(13-15岁)人数最多,占比39.2%。不同年龄组患病特点不同,在主要患病大类分布(P<0.01)、主要疾病分布(P<0.01)在统计学上均有显着差异;3.儿少患者来诊时间具有规律性,集中在下半年,每年第三季度为旺季,其中9月份为高峰月,第一季度为淡季,其中2月为低谷月。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种情况更加明显;4.受粤东地区精神卫生资源匮乏的影响,儿少患者不得不跨市乃至跨省前来就诊,资料显示本市患者比例仅为63.1%,其他城市占比达到36.9%,其中潮州、揭阳患者占比分别为18.4%和12.1%,其他省内外城市患者占比为6.4%;5.儿少患者病情以轻型精神障碍为主,集中在“心理发育障碍”与“心境障碍”两病种大类,共占比56.7%。具体疾病以“广泛性发育障碍”、“抑郁症”为主,占比分别为30%与18.8%,其中抑郁症患者数增长迅速,3年间年均增速109.8%,值得重点关注;6.就诊行为研究共调查153位患儿监护人,其中及时就诊(就诊间隔≤3个月)仅占34%,延误就诊(就诊间隔>3个月)占比6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监护人精神卫生认知情况、家族史、首选求助措施是患儿就诊的影响因素。其中疾病认知得分越低,患儿就诊延误风险越高,具有统计学意义(OR=0.73,95%CI:0.59~0.90,P<0.01);相对家族史阳性,家族史阴性增加就诊延误发生的风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9.55,95%CI:1.31~69.44,P<0.05);在首选求助措施方面,相对于首选前往精神专科医院就诊,首选综合医院与儿科医院(OR=9.77,95%CI:1.14~83.72,P<0.05)、首选心理咨询机构就诊(OR=11.64,95%CI:1.22~111.31,P<0.05)、不采取求助措施(OR=27.9,95%CI:5.29~147.02,P<0.01)、首选自行休息处理(OR=18.42,95%CI:2.53~134.38,P<0.01)均会增加就诊延误发生风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在不同性别与成长阶段的分布有所不同,并各具特点,家庭与学校应针对孩子的生长发育特点予以不同的关注与侧重;2.儿少患者就诊行为具有规律性,考虑到现阶段医疗资源紧张,可作为门诊资源调配、人员进修、科普宣传的参考依据;3.儿少患者病情以轻型精神障碍为主,近年来抑郁症患者数持续增长,应予以重点关注,尤其要重视疫情后心理健康促进工作;4.监护人精神卫生认知情况、家族史与首选求助措施是儿童青少年及时就诊的影响因素。国家与社会应该加大精神卫生知识普及、加强精神卫生机构建设,最大限度减少儿童青少年就诊延误。

吕玉环[2](2020)在《《东亚医疗及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其可持续性》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翻译实践报告所选文本《东亚医疗及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其可持续性》(以下简称《东亚医疗及社会福利制度》),是由山口大学大学院东亚研究科成员编着的国际经营管理类书籍,于2018年3月23日由日本中央经济社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国际视角出发,分三部分共14个章节阐述了以东亚国家为主的医疗福利制度的构建及医疗经营现状,主要介绍了东亚各国医疗制度基本情况、医疗经营及地区医疗福利状况。其中,第一部分“东亚各国医疗制度简介”主要从六个视角介绍了日本、韩国、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同时介绍了英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与之进行比较;第二部分“医疗经营”主要从三个视角分别介绍了不同规模的公立医院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影响护士离职的因素、老后所需资金的推测分析;第三部分“地区医疗养老”则从五个视角分析了日本各地区预防医疗的动向、医疗地域变迁及其可持续性、地区全民医疗的公私协作及针对残疾人和老年人的必要医疗合作。本书属于企业管理专业类书籍,其分析的主要内容是医疗·福利系统的构建与相关设施的有效经营。以日本为首,从经营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考虑东亚医疗与养老的可持续性方案。本翻译报告通过分析原文,将专业术语和长句分为经济、医疗、护理3类。文中专业词汇表述严谨、准确,需要准确充分的把握原文信息,避免漏译、错译。为此,有必要在翻译过程中考虑中文译文读者的思维习惯,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例如直译、变译、加注解释法等。此外,由于中日语言上的差异,且日语文章的逻辑性与汉语不同,因此翻译时语言的逻辑转换也是不可缺少的。原文的逻辑性如果直接套用在译文上,原文的本意可能会有所偏差。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翻译时需要通过逻辑补充、逻辑转换、逻辑重构等翻译方法来保障译文的逻辑性。此外,该文本由不同作者共同编着而成,所以各章节之间的语言表达存在差异,所以本翻译报告在保证译文内容准确的前提下,尽力还原作者的语境语气及写作风格?只有把握医疗、养老类书籍的文体特征,才能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其语言结构特色,并做到有的放矢,翻译出更为地道、专业的译文文本?本翻译实践报告参考了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所提出的翻译标准“信、达、雅”,对文本中所出现的专有名词、复杂长句等翻译重点及难点进行分析。对原文要遵守“信”,对译文要保证“达”,对译文表达要追求“雅”。原文主要是以医疗为研究目的的着作,在本次翻译中对“信、达、雅”的理解为:“信”是对原文的理解;“达”是译文与原文的契合度;“雅”是译文表述的可接受度。在实际进行翻译工作时,针对专业词汇采用了直译、变译及加注解释的翻译方法;针对文本翻译采用了逻辑增补、逻辑转换与逻辑重组的翻译策略。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保证行文流畅,处理好译文与原文的关系,结合上下文语境探究文中所蕴含的逻辑关系,进而翻译出译文读者所能接受的文本。本翻译实践报告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章:对笔者所选文本的执笔机关、文本特点及在翻译过程中所参考的翻译理论进行简单介绍;第二章:主要从词语和句子两个方面结合严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进行分析,简析医疗经营类文本的翻译特点并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第三章:此次翻译实践的总结及感想。随着现代医疗、福利制度的快速发展,为促进相关知识和理论的完善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医疗、福利制度相关书籍的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本翻译报告的目的是了解东亚各国的医疗及福利制度,分析原文语言的特征和表达的逻辑性。在此基础上,以编写专业且易懂的译文为目标。

胡清[3](2020)在《民国时期的儿童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30年代,儿童指导作为心理卫生的一个部分从国外引进中国,它首先出现在高校的心理学系的附属机构中,作为将心理治疗理论付诸实践练习的场所。到40年代,独立的儿童指导机构在上海、重庆、成都出现,为动乱中的问题儿童提供行为指导服务。这一工作开辟了我国心理学服务儿童心理健康的新领域。但以往研究却很少重视儿童指导的工作方法和其蕴含的心理学思想。本研究属于学科交叉研究,在研究思路上力图把历史学、儿童指导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儿童指导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政府倡导的儿童福利运动中,伴随着心理卫生的新取向,并且有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作为助力,儿童指导应运而生。第二,儿童指导诊所的运营,期刊通常会进行宣传。通过史料梳理,按照设立的时间线归纳出各儿童指导诊所的负责人、工作对象及其工作方法,总结特点。第三,儿童指导在美国诞生的初期,就受到多种心理学理论影响。传入中国后,一些重要理论仍影响着儿童工作者的实践。通过分析他们的公开案例和宣传文章,总结其中指导实践的心理学理论。第四,与国外学者的已有成果对话,分析政治意图和专业竞争在儿童指导的推广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且探讨儿童指导工作者在指导方法上进行的中国化探索。儿童指导是心理卫生的预防倾向下的产物,它将对于儿童的心理现象的认识,从孤立的研究转向为将人放在大的社会生活背景下来观察。儿童指导包含了精神医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的合作,他们大多有国外留学经历或国内前沿机构的实践经历。儿童指导工作的对象主要是问题儿童,目标主要是增强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和行为问题的矫治。儿童指导门诊有三个具体的功能:诊断、治疗和研究。诊所中来自三种不同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协同工作:精神病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社会工作。它的指导理论主要来自于精神分析理论和心理生物学派的整体论方法,以指导儿童如何主动的适应社会,所以对于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了解儿童指导的发展过程,对于提高当代儿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水平有诸多借鉴和启发。

杨小瑞[4](2020)在《门诊抑郁症患者和临床医师对强化基于评估的治疗应用的态度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组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的心境障碍,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重大的疾病负担。抑郁症基于评估的治疗(Measurement-Based Care,MBC)是指在治疗中常规使用简单、有效的评估工具对MDD患者的症状、药物副作用等进行定期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指导临床决策的一种MDD管理方式。MBC被证实可以改善MDD患者的治疗结局,但目前尚未广泛应用临床实践中。强化基于评估的治疗(Enhanced Measurement-Based Care,eMBC)是利用互联网及移动设备来加强MBC实施的一种方式,eMBC的实施将有可能促进MBC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本研究旨在调查门诊抑郁症患者及精神科临床医师对将eMBC应用于临床实践的态度,比较使用常规的MBC与使用eMBC的可接受度差异,探索在我国精神卫生服务环境中促进和阻碍eMBC实施的因素。[方法]第一部分(患者调查):通过自制在线调查问卷、患者焦点小组座谈的方式分别对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三甲专科医院)、上海市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市中心区级专科医院)、上海市奉贤区精神卫生中心(郊区区级专科医院)门诊MDD患者进行调查。在线调查内容包括:(1)人口统计信息;(2)使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的情况;(3)使用互联网获取健康信息和支持的情况;(4)临床使用MBC的可接受度;(5)对eMBC的可接受度;(6)评论/其他意见等。患者焦点小组座谈的访谈内容包括:(1)互联网使用情况;(2)对使用手机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评估抑郁症状的看法;(3)使用app评估抑郁症状的好处;(4)使用app评估抑郁症状的挑战;(5)如何克服这些挑战;(6)对与医生共同讨论抑郁症状的变化并且制定治疗计划的看法;(7)使用量表与医生共同讨论抑郁症状的变化的好处;(8)使用量表与医生共同讨论抑郁症状的变化存在的挑战;(9)对使用手机app来监测抑郁症状或与医生一同监测症状并且制定治疗决策的其他看法。第二部分(医师调查):通过自制在线调查问卷、医师个别访谈的方式对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奉贤区精神卫生中心的在职精神科临床医师进行调查。在线调查内容包括:(1)人口统计信息;(2)对MBC的知识与信心;(3)当前MBC的使用情况;(4)MBC的可行性;(5)对eMBC的看法。医师访谈的内容包括:(1)当前的知识和实践;(2)MBC的促进和阻碍因素;(3)eMBC的促进和阻碍因素;(4)对于与MDD患者使用MBC或eMBC的其他意见。[结果]第一部分:患者在线调查(N=309)显示几乎所有的MDD患者(95.8%)都拥有智能手机,绝大多数MDD患者(80.9%)对使用eMBC感兴趣。患者对eMBC的可接受程度受一些关键因素的影响,例如年龄、文化程度、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使用经验及熟悉程度(如对手机app的熟悉程度)、从互联网上获取健康信息的经验及信心、既往使用互联网进行健康管理的经验、参与治疗决策的积极性、对抑郁自评量表的看法(P<0.05)等。焦点小组座谈(N=19)支持了在线调查的结果,73.7%的MDD患者对使用eMBC感兴趣,认为其灵活、便利,能实时监测自己的情绪变化,同时可以让医生在短时间了解自己病情的变化。不愿意使用app评估的原因主要是高龄组的患者对手机app不太熟悉,认为自己不会使用手机app并觉得学习或使用起来很麻烦。app评估的内容、提供的服务、app的专业性、安全性及隐私保护是抑郁症患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在app内容方面,患者提出应确保使用量表的专业性、权威性、针对性,根据患者不同的疾病特征推荐不同的量表,且在评估结束后及时给与反馈。app应包含一些主观性的题目,还应包含MDD患者感兴趣的健康教育资源。很多患者对app是否能长期生存表示担忧,认为app的持续使用是eMBC较大的挑战。建议可提供线上服务和维护并进行推广来扩大影响力和使用度,促进app的健康发展。第二部分:医师在线调查(N=116)显示绝大部分(90.5%)的精神科临床医师愿意和患者一起通过手机app来使用MBC。临床医师对eMBC的可接受度与医师对MBC的知识和信心、当前使用MBC的情况、临床医师认为的MBC可行性显着相关(P<0.05)。在线调查显示部分临床医师对MBC的知识较为缺乏,未接受过使用MBC及利用评估结果指导临床决策培训的临床医师占37%。MBC在临床实践中的使用率偏低(54.3%),结合医师访谈可知其主要原因是解释评分结果给医生带来了时间和精力上的额外负担,以及担心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度。96.6%临床医师认为如果MBC是自动化和电子化的,并且结果容易解释,将更可能使用。医师访谈(N=30)支持了医师在线调查的结果,90%的临床医师愿意在临床实践中使用eMBC,认为与MBC相比,eMBC操作起来更加方便、快捷、高效,患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测评,同时也可以很大程度上节省人力和物力,对医院硬件设施条件的压力也变小,尤其是可以节省医生和患者的时间,提高复诊效率。临床医师认为实施eMBC存在的最大挑战在于其对某些MDD患者群体的适用性有限,尤其是高龄组患者对eMBC的可接受度可能较差。其次患者的配合程度和解释评分结果带给医生的时间负担也是eMBC实施的两大重要挑战。此外,临床医师提出在实施eMBC时要做好患者的隐私和数据保护工作。[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尽管存在一些担忧,绝大部分MDD患者和精神科临床医师对eMBC应用于临床实践持积极态度,在此基础上施行eMBC长期管理MDD的治疗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MDD患者和临床医师报告eMBC的实施存在一些阻碍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干预,提高患者和临床医师对eMBC的可接受度将有助于eMBC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在app开发和使用过程中,开发人员和临床医师必须更加重视并确保app的专业性、安全性和私密性。

张培钰[5](2020)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急性中耳炎患儿情绪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在耳鼻喉科门诊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方案,观察其对急性中耳炎患儿疗效、情绪行为发展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2月-2019年12月在某三甲医院耳鼻喉科诊疗符合研究入选标准的患儿78例,对其知情同意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实施门诊常规护理,即介绍疾病相关知识、用药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患儿养护人提出关于疾病治疗及护理的问题,认真解答。观察组39例实施以家庭为中心(FCC)的急性中耳炎护理方案,干预方案分为知识宣教、技能培训、行为干预三个部分。结果1.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史、病变部位、治疗用药、初诊评分;两组养护人的性别、年龄、与患儿关系、支付方式、家庭人均收入、职业、婚姻、文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观察组养护人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三个维度和健康行为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健康行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养护人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和健康行为总得分高于干预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观察组养护人鼻腔滴药法、耳部滴药法、床上洗发护理技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养护人3项技能得分均高于干预前,自身对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患儿干预3天、干预1周、干预2周鼓膜充血、耳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干预3天、干预1周、干预2周鼓膜充血、耳痛评分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鼓膜充血、耳痛评分治疗期间均呈逐渐下降趋势,鼓膜充血评分在第一时相、第二时相观察组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耳痛评分在第一时相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观察组干预3天、干预1周、干预2周疗效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情绪症状和同伴交往问题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的情绪症状、同伴交往问题得分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情绪症状、同伴交往问题、量表总分低于干预前,品行问题和亲社会行为得分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自身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提高了养护人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的知识知晓率,但对生长发育和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健康行为的短期效果不明显,整体提高了养护人的健康知识素养。2.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提高了养护人的专业护理操作能力。3.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提高了急性中耳炎患儿的临床疗效。4.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缩短了急性中耳炎患儿的治疗时间。5.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急性中耳炎患儿情绪症状、同伴交往问题短期效果明显,患儿的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明显改善。6.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提高了急性中耳炎患儿的生活质量。

张宁芮[6](2020)在《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镇化进程在近年来提速迅猛,以致出现不断流失的乡镇人口以及不断严重的老龄化等问题,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受到冲击,县域医疗资源配置与人口空间结构的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乡镇医疗设施布局不平衡,可达性差,服务覆盖率低。另一方面,部分乡镇卫生院存在病人就诊率下降、相关科室功能闲置、医院内部流线混乱等问题。目前乡镇卫生院的建设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需要探索符合患者实际医疗需求和设施均衡配置的规划及建筑策划方法。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包含两部分:首先是规划布局与建筑现状分析,规划布局主要以我国常州市明光市为研究案例,以日本石川县南加贺二次医疗圈和金泽市为比较案例,运用Arc GIS可视化平台对比分析2国4个地区医疗设施分布特征及可达性,总结存在的问题。其次是进一步对乡镇卫生院规划布点进行评价,以我国常州市99所乡镇卫生院为分析对象,运用Arc GIS的最近设施点分析,测定不同级别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半径,与《常州市医疗卫生计生设施布局规划(2016-2020)》中基层医疗设施的未来规划目标相比较,判断其合理性。建筑现状分析结合对我国乡镇卫生院的实地调研分析,对乡镇卫生院的建设规模、科室功能设置、选址规划进行合理剖析。以常州市下辖溧阳市戴埠中心卫生院、南渡中心卫生院及新北区罗溪卫生院、奔牛人民医院为调研对象:1.对医护工作者进行访谈,了解卫生院发展脉络、设计初衷、使用现状遇到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2.通过收集现有资料、提炼建筑内部功能信息、发放问卷、访谈等方式,实地调研4所卫生院内部相关区域,获取各部分科室功能的设置、位置关系、改扩建及功能置换情况等。3.对比分析医院现状平面与原始设计图纸之间的差异,研究分析针对医院功能设置与患者间的需求错位、实际空间使用不均衡、内部流线混乱等具体问题。同时以日本人口收缩地区二次医疗圈的4所地域医疗支援医院为比较案例,通过对比二者建设规模、功能设置、面积指标等,分析优缺点。其次是对建筑策划的研究,本文研究范围为乡镇卫生院这类医疗设施,并非针对某一特定建筑。因而在第四章中依据建筑策划的研究方法及步骤,同时结合第二章与第三章的研究成果从策划目标的确定、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还有策划战略中选址、规模、功能的策划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乡镇卫生院的建筑策划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结论有:通过对比我国与日本医疗设施布局均衡性及可达性之间的差距,结合常州市2016-2020年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布局,提出三种模式乡镇卫生院服务半径指标的测定,进而优化设施服务覆盖范围指标及建设标准的可行性。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我国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和日本二次医疗圈地域医疗支援医院的基础上解明了卫生院患者行为特征、就医需求以及内部功能的使用现状与设计人员预想之间的差距,运用记述统计、聚类比较等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了乡镇卫生院各科室房间功能设置、面积占比及位置关系等设计要点。综合以上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从规模策划、功能策划、选址策划3个角度为乡镇卫生院这一建筑类型的策划方法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张欢[7](2020)在《某精神专科医院门诊精神疾病患者苯二氮?类药物使用情况调查》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后称调查单位)精神专科门诊就诊患者苯二氮?类药物(Benzodiazepines,BZDs)的使用现况及长期使用情况,从一般人口学信息、疾病相关信息及合并用药等方面了解与其长期使用相关的影响因素,以期为苯二氮?类药物的临床合理使用带来某些有益启示,为有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相关参考依据。方法:以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精神科门诊就诊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调查样本。以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精神科门诊就诊患者为抽样总体,每三个月为一层,分为四层;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在各层内各抽取连续3天门诊就诊患者为调查样本。对当日门诊就诊的精神病人从电脑端逐项填写自编的苯二氮?类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调查用药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调查过程中如有重复统计的患者,则清除前一条记录,保留调查时间最靠近现在的调查数据。设定入组标准为:(1)门诊就诊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诊断标准;(2)调查时服用精神科药物治疗。统计学部分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调查患者中苯二氮?类药物的使用率为34.8%,与该院2000年门诊患者BZDs使用率50%及2007年BZDs门诊患者使用比例48.85%相比,使用率逐渐降低。苯二氮?类药物长期使用率为16.4%,两种BZDs联用的比率为2.3%。在服用BZDs治疗的门诊患者中,长期使用率为47.1%。2.不同年龄段相比,年龄小于18岁的患者BZDs使用率(12.3%)及长期使用率(1.8%)均最低;随着年龄的增长苯二氮?类药物使用率及长期使用率均逐渐升高,≥75岁的患者使用率(55.7%)及长期使用率(32.8%)均最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性别患者中,女性BZDs使用率及长期使用率均高于男性,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精神科诊断的患者中,诊断为睡眠障碍的患者苯二氮?类药物使用率及长期使用率最高。儿童青少年期精神障碍及应激相关障碍的患者使用较少。3.调查中苯二氮?类药物的使用时间在4-2900天之间,中位数为100天,四分位数间距为240天。BZDs使用时长在性别方面上无明显差别,P=0.36。在精神疾病诊断方面,诊断为睡眠障碍的患者用药时间最长,使用时间的中位数为220天,四分位数间距为710天;其次是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使用时间的中位数为100天,四分位数间距为365天。用药时间最短的是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的患者,使用时间的中位数为30天,四分位数间距为35天。不同精神科诊断的患者在BZDs使用时长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BZDs使用者平均日用剂量为2.7地西泮5mg当量,低于BZDs长期使用者平均日用剂量3.4地西泮5mg当量。4.在各种BZDs中,使用者处方中最常见的BZDs是阿普唑仑(n=152;37.2%),其后依次为氯硝西泮(n=88;21.5%)。在长期使用者中,氯硝西泮使用的频率也仅次于阿普唑仑,且氯硝西泮转为长期使用的患者比例更高。5.调查单位BZDs长期使用者与非长期使用者相比,在一般人口学资料方面,两组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及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ZDs长期使用者年龄更大,女性占比更多,婚姻状况大多已婚,职业以农民为主,受教育程度大多为初中及以下。在疾病相关信息方面,两组患者在精神疾病的起病形式及既往精神科住院次数方面相比无明显差别。BZDs长期使用者的精神疾病病程长于非BZDs长期使用者。精神科诊断以心境障碍、睡眠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神经症性障碍、躯体形式及分离(转换)性障碍为主。在药物治疗方面,两组在联用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及情感稳定剂使用方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回示:女性、高龄是苯二氮?类药物长期使用的危险因素。调整年龄、性别、诊断后,患者的婚姻状况、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均与苯二氮?类药物的长期使用无明显关联;应用抗抑郁药与长期服用BZDs呈负相关;在具体的药物方面,使用奥氮平与长期服用BZDs呈负相关,阿戈美拉汀的使用也与长期服用BZDs呈负相关,而喹硫平与长期服用BZDs有关。结论:1.该院精神科门诊患者苯二氮?类药物使用率及长期使用率均较高,分别为34.8%及16.4%。2000年、2007年及2018年相比使用率呈逐渐下降趋势。苯二氮?类药物使用率及长期使用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女性高于男性。诊断为睡眠障碍的患者BZDs使用及长期使用最常见。2.BZDs的使用时间中位数为100天,四分位数间距为240天。BZDs使用者平均日用剂量为2.7地西泮5mg当量。在各种BZDs中,在长期使用者处方中最常见的BZDs是阿普唑仑;氯硝西泮使用的频率仅次于阿普唑仑且转为长期使用的患者比例更高。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高龄是苯二氮?类药物长期使用的危险因素。调整年龄、性别、诊断后,应用抗抑郁药与长期服用BZDs呈负相关;在具体的药物方面,使用奥氮平、阿戈美拉汀与长期服用BZDs呈负相关,而喹硫平则与长期服用BZDs呈正相关。4.BZDs长期使用比例仍较高,就像任何其他药物一样,BZDs需要小心开处方;关于其是否应该长期使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向阳[8](2019)在《平衡计分卡在A精卫中心的绩效考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重庆市的公立综合性医院的绩效管理改革已经进入了尾声,变革后的绩效考评制度也符合现代化医院管理的要求。但重庆市的精神卫生中心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一直没有跟上改革的步伐,无法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评体系。主要原因在于精神卫生中心通常都具有两个身份定位,其一是精神专科医院,其二是精神心理卫生事业的公共管理机构。现行的绩效考核方式无法完成对这两个身份的评价。同时,平衡计分卡作为绩效评价的优秀工具,引入并运用在公立医院的绩效评价时间较短,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精神卫生中心的绩效考评体系中运用平衡计分卡就更少了,需要在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术研究和实践运用。精神卫生中心现行的绩效无法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无法推动中心的学科建设,应该改变过去以收支结余提取绩效工资的考评方式,提高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促进精神卫生中心建立科学的、系统化的绩效考评体系。本文以A精神卫生中心作为应用研究的案例,结合运用平衡计分卡建立A精神卫生中心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A精神卫生中心也是一体两面,一方面是一家精神专科医院,另一方面是重庆市精神卫生事业的公共管理机关,承担着推动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的使命。所以在建立绩效考评体系时,一方面要考评作为医院角色的绩效,也需要考评作为公共机构的绩效。通过阅读资料、文献查询,了解国内外医院绩效考评的现状,理解平衡计分卡运用原理,了解医院使用平衡计分卡的优劣。明白平衡计分卡和绩效考评的基础概念,明确财务维度、内部流程维度、客户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的内涵界定。从性质定位、收入结构、日常事务重心等方面比较一般公立医院和精神专科医院的区别,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绩效考评指标选择的异同。完善信息化系统,结合医院岗位说明书,明确划分职务权责匹配。运用德尔菲法选取绩效考评指标,构建一级二级三级指标体系,相互影响联系。使用层次分析法将纷繁复杂的指标核算,转为简单的数量计算,设置各个维度指标的权重系数,最后分析总结A中心制定绩效考评体系的经验教训。绩效考评体系的建立,要紧紧围绕战略目标开展,需要完善的信息化系统,需要中心全员的参与,及时反馈沟通纠错,始终保持绩效考评指标与战略目标的一致性,也是A精卫中心选择运用平衡计分卡的初衷。

刘曦文[9](2018)在《综合医院门诊科室与医技部门位置关系研究 ——基于诊疗中心化的视点》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兼患有多个疾病的患者屡见不鲜,而多疾病患者多科反复就诊与传统医院科室精细化分科诊疗、医院内外科分开布局的矛盾;医院科室整合和多学科合作诊疗与传统医院相关科室分离布局的矛盾;以及建筑届缺乏对医院相关科室和医技间关系的研究,迫使建筑师急需探求一套满足新时代患者就诊特点、医院科室整合和多学科合作诊疗需求的新型医院设计方法。通过归纳整理、统计分析和对比研究等方法,从医院门诊诊疗中心建设实例出发,探讨医院科室间的关系、科室与医技间关系、以及新型诊疗中心式医院的设计方法。从日本建成较完善的医院门诊诊疗中心出发,得出诊疗中心主要分为脏器中心、系统中心和疾病中心,且每类中心科室配置、涉及医技和平面布局各有特点;研究日本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医院门诊诊疗中心配置数量、种类和布局特点,得出医院门诊诊疗中心设置数量跟医院规模和等级成正相关,诊疗中心的种类与医院的规模和类型相关,以及配有不同数量种类诊疗中心医院的布局特点;对比日本相同规模、类型而配置不同数量、种类诊疗中心的医院,得出医院门诊诊疗中心的建设主要受限于医院的诊疗体制和科室组成、且相关科室和医技邻近布局更有利于医院后期诊疗中心的开设;对比科室实行各类诊疗体制对患者就诊的影响,得出双轨制更利于患者诊疗;通过重新演绎上述研究成果,提出满足新时代患者诊疗需求的相关科室、医技邻近布局的诊疗中心式医院设计方法、展望以疾病特征出发的诊疗中心模式构建国家甚至全球医疗健康体系网的可能。

李珉景(LEE MIN KYOUNG)[10](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王素梅教授诊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共患病临床经验总结》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利用“数据库知识发现”技术统计分析904例小儿多发性抽动症(TS)患儿的中医证型,并探索证候学规律,总结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证候要素。2.利用“数据库知识发现”的方法统计分析TS患儿合并共患症(强迫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焦虑症、抑郁症、遗尿症)的发病情况,并探索其中医证候规律。3.利用“数据库知识发现”的方法统计分析TS患儿的微量元素分布、免疫球蛋白、血沉、ASO指标,探索TS患儿微量元素、免疫学指标的特点。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及深度访谈等方法,确定临床诊疗信息采集方案,对临证医案进行规范化整理,建立医案数据库,利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挖掘。与导师深度访谈,人机结合,总结导师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学术思想及治疗本病的规律及疗效,并分析TS共患病的分布规律。结果:1多发性抽动症的一般情况分析1.1发病年龄、性别比例、遗传性纳入病例共904例,其中男700例,女204例,男女比例为3.43:1,所得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合。发病年龄最小为3岁,最大为18岁,平均发病年龄为8.93±0.29岁,3-5 岁 1 13 例(12.50%),6-8 岁 267 例(29.54%),9-11 岁 308 例(34.07%),12-14 岁165例(18.25%),15-18岁51例(5.64%),其中以9-11岁发病率最高。对患儿家族史的调查发现,有家族史的患儿141例(15.60%),说明本病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1.2各TS共患病分布纳入TS共患病病例共111例,其中共患ADHD患儿91例(81.98%),共患遗尿患儿12例(10.81%),共患强迫症患儿5例(4.50%),共患抑郁症患儿2例(1.80%),共患孤独症患儿1例(0.90%)。1.3发病诱因有105例(11.62%)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102例(11.28%)玩游戏机或迷恋于电脑中的游戏软件,102例(11.28%)长时间看电视,93例(10.29%)教育方式不当,63例(6.97%)学习负担过重,41例(4.54%)经常喝碳酸饮料等。1.4抽动严重程度分析根据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评价标准,治疗前严重抽动症15例(1.66%),明显抽动症96例(10.62%),中度抽动症272例(30.08%),轻度抽动症312例(34.51%),轻微抽动症209例(23.12%)。治疗后严重抽动症0例(0.00%),明显抽动症1例(0.11%),中度抽动症1 0例(1.11%),轻度抽动症103例(11.39%),轻微抽动症413例(45.69%),无抽动症377例(41.70%)。1.5疾病疗效第一诊次临床控制7例(0.77%),显效1例(0.11%),有效59例(6.53%),无效837 例(92.59%)。第二诊次临床控制57例(6.30%),显效31例(3.43%),有效207例(22.90%),无效 609 例(67.37%)。1.6中医证候疗效第一诊次临床控制844例(93.36%),显效0例,有效0例,无效60例(6.64%)例。第二诊次临床控制827例(91.48%),显效0例,有效0例,无效77例(8.52%)。1.7共患病疗效经治疗后TS共患ADHD的临床控制1例(1.1%),显效5例(5.5%),有效79例(86.8%),无效6例(6.6%)。经治疗后TS共患OCD的临床控制0例,显效0例,有效5例(100%),无效0例。经治疗后TS共患抑郁症2例皆为临床控制(100%)。经治疗后TS共患孤独症1例为临床控制(100%)。1.8症状分布频率在2712次诊次中,症状分布按其出现的频次由多到少依次排序:眨眼567次(10.23%),急躁 540 次(9.74%),吭吭 453 次(8.17%),注意力不集中 422 次(7.61%),吸鼻 372 次(6.70%),胆怯 371 次(6.70%),扭颈 321 次(5.79%),耸肩 318 次(5.73%),皱眉 269 次(4.85%),甩头 245 次(4.42%),翻眼 214 次(3.86%),咧嘴 183 次(3.30%),甩手174次(3.14%)等。2导师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经验2.1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脾虚肝亢证型共1423例次,占52.43%,脾虚痰聚证型721例次,占26.59%,阴虚动风证型240例次,占8.85%,气郁化火证型213例次,占7.85%,肝亢风动证型81例次,占2.99%,痰火扰神证型36例次,占1.32%。2.2治法分析初诊病例904中常见的治法依次为:健脾714次,占78.98%;平肝501次,占55.42%;化痰252次,占27.88%;熄风107次,11.84%;滋阴80次,占8.85%;泻火71次,占7.85%等。2.3用药规律共涉及215味中药,其中防风使用1926次,占5.49%;木瓜1504次,占4.29%;谷精草1487次,占4.24%;伸筋草1434次,占4.09%;陈皮1392次,占3.97%;法半夏1388次,占3.96%;白芍1303次,占3.71%;葛根1240次,占3.54%;钩藤1166次,占3.33%;茯苓1127次,占3.21%;川芎1105次,占3.15%;荆芥1101次,占3.14%;地龙1094次,占3.12%;山药1064次,占3.03%;石菖蒲936次,占2.67次;柴胡850次,占2.42%;胆南星782次,占2.23%;菊花782次,占2.23%;郁金683次,占1.95%;太子参641次,占1.83%;夏枯草571次,占1.63%等。2.4药物类别解表药6754次,补虚药5173次,化痰药3674次,平肝熄风药3618次,祛风湿药3548次,活血化瘀药2197次,理气药2118次,利水渗湿药1197次,开窍药936次,安神药541次,化湿药201次,收涩药97次等。2.5药物归经肝经20980次,脾经18079次,肺经16839次,胃经8368次,肾经6070次,膀胱经3647次,胆经3418次,心包经2289次,大肠经1145次等。2.6药物功效祛风药7810次,清热药6515次,止痛药6454次,平肝药5280次,健脾药4675次,化痰药4604次,燥湿药4500次,解表药4182次,活络药4035次,明目药3639次,生津药3551次,散结药3430次,熄风药3266次等。2.7药物性味辛味药 17908 次(32.02%),甘味药 14488 次(25.90%),苦味药 12812 次(22.91%),酸味药3385次(6.05%),咸味药2485次(4.44%),微苦药2407次(4.30%),淡味药1168 次(2.09%)等。温性药 1 1253 次(32.69%),平性药 7289 次(21.18%),寒性药 4888 次(14.20%),微寒性药4439次(12.90%),微温性药3293次(9.57%),凉性药3235次(9.40%)等。结论:1多发性抽动症于男孩的发病率较女孩高;发病年龄多于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平均病程2年以上;TS患儿中频率最多的症状为运动性抽动的眨眼,其次是发声性抽动的吭吭声。其次为吸鼻、扭颈、耸肩、皱眉、甩头、翻眼等。头面部抽动出现频率较多,而甩手、跺脚、鼓肚等四肢及腹部抽动出现频率较少。2疾病疗效评分表与中医证候疗效评分表的结果差异较大,中医证候疗效评分结果趋于临床控制,由于疾病疗效评定标准较高,因此疾病疗效评分结果较难达到临床控制。考虑中医评分表的评定标准不甚客观,故设计上需要进一步改进。3 TS患儿的常见共患病中ADHD占大多数,其后依次为遗尿、OCD、抑郁症、孤独症。4总结出导师对TS及其共患病多从“风、痰”立论,病在肝脾的临证思路,从常用治法及常用药物用药规律上体现了导师运用扶土抑木法治疗本病的辨证思路。

二、不同时期儿童精神科门诊初诊病人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时期儿童精神科门诊初诊病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儿少精神科患者就诊情况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就诊情况分析
    2.2 就诊行为调查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儿少患者人群分布特点
    3.2 儿少患者就诊时间特点
    3.3 儿少患者地域分布特点
    3.4 儿少患者主要疾病种类
    3.5 就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儿少患者群体特点
    4.2 儿少患者就诊时间特点
    4.3 儿少患者地域分布特点
    4.4 儿少患者病种特点
    4.5 儿少患者就诊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患儿家庭与就诊情况问卷
附录二 疾病态度问卷
附录三 精神卫生知识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

(2)《东亚医疗及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其可持续性》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一章 翻訳任务の绍介
    1.1 原书の绍介
    1.2 原书の特徴
    1.3 厳复の翻訳理论
第二章 翻訳事例の分析
    2.1 语汇の翻訳
        2.1.1 医疗?福祉専门用语
        2.1.2 组织名称
        2.1.3 その他の语汇
    2.2 文の翻訳
        2.2.1 论理补完
        2.2.2 论理変换
        2.2.3 论理再构成
第三章 翻訳実践报告のまとめ
    3.1 翻訳実践のまとめ
    3.2 翻訳についての心得
参考文献
付録Ⅰ:原文
付録Ⅱ:訳文
谢辞

(3)民国时期的儿童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概念界定
        1.1.1 儿童指导
        1.1.2 问题儿童
        1.1.3 相近概念辨析
    1.2 研究综述
        1.2.1 儿童指导以往研究的不同视角
        1.2.2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溯源
        1.2.3 我国现行的问题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1.3 研究思路及意义
        1.3.1 问题提出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2 民国儿童指导产生的背景
    2.1 心理卫生运动的预防倾向
        2.1.1 心理卫生运动的起源
        2.1.2 预防倾向下的问题儿童
    2.2 儿童福利运动
    2.3 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
3 民国儿童指导的产生与发展
    3.1 抗战前的儿童指导
        3.1.1 早期探索
        3.1.2 浙大培育院
        3.1.3 大夏大学心理诊察所
        3.1.4 中华慈幼协会心理诊察所
    3.2 抗战后的儿童指导
        3.2.1 上海儿童心理指导所
        3.2.2 重庆心理卫生室
        3.2.3 成都儿童指导所
4 民国儿童指导的理论与方法
    4.1 民国儿童指导中的心理学理论
        4.1.1 弗洛伊德和荣格精神分析理论影响
        4.1.2 阿道夫.迈耶心理生物学派影响
        4.1.3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学派影响
    4.2 儿童指导方法的起源
        4.2.1 少年违法心理病理研究所
        4.2.2 威廉·希利的工作理念
        4.2.3 儿童指导的工作方法及其推广
5 分析与启示
    5.1 政府在儿童指导推广中的作用
    5.2 综合模式在儿童指导推广中的作用
    5.3 民国时期儿童指导的中国化探索
    5.4 民国时期儿童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5.5 对当今心理服务建设的启示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门诊抑郁症患者和临床医师对强化基于评估的治疗应用的态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绪论
    1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 本研究的科研假说、重要性和意义
第一部分 患者调查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研究中心的选择
        1.2.2 研究工具的开发与管理
        1.2.3 调查方法
        1.2.4 统计学方法
        1.2.5 患者隐私保护和知情同意
    2 结果
        2.1 患者调查问卷
        2.1.1 使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情况
        2.1.2 使用互联网获取健康信息和支持的情况
        2.1.3 MDD患者对在临床实践中使用MBC的可接受度
        2.1.4 MDD患者对eMBC的可接受度
        2.1.5 不同情况的MDD患者对使用eMBC的可接受度得分比较
        2.1.6 对使用eMBC的评价
        2.2 患者焦点小组座谈
        2.2.1 互联网使用状况
        2.2.2 对使用app评估抑郁症状的态度
        2.2.3 使用app评估抑郁症状的好处
        2.2.4 使用app评估抑郁症状存在的挑战及如何克服这些挑战
        2.2.5 对与医生共同讨论抑郁症状的变化并且制定治疗计划有何看法及其好处与挑战
        2.2.6 对于使用手机app来监测抑郁症状或与医生一同监测症状并且制定治疗决策的其他看法(其它意见)
    3 讨论
第二部分 医师调查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研究中心的选择
        1.2.2 研究工具的开发与管理
        1.2.3 调查方法
        1.2.4 统计学方法
        1.2.5 医师隐私保护和知情同意
    2 结果
        2.1 医师在线调查
        2.1.1 临床医师对MBC的知识与信心
        2.1.2 当前MBC的使用情况
        2.1.3 MBC的可行性
        2.1.4 对eMBC的看法
        2.1.5 各条目得分情况比较
        2.1.6 不同情况的医师对使用eMBC的可接受度得分比较
        2.2 临床医师访谈
        2.2.1 当前的知识和实践
        2.2.2 MBC的阻碍与促进因素
        2.2.2.1 在MDD患者的日常诊疗工作中,是否愿意使用上述短文中描述的MBC及使用MBC的好处
        2.2.2.2 在和MDD患者使用MBC时存在的挑战
        2.2.2.3 如果将MBC作为常规MDD治疗的一部分所需要的条件
        2.2.2.4 患者一起参与MDD的治疗决策的好处
        2.2.2.5 患者一起参与MDD的治疗决策的挑战
        2.2.3 eMBC的阻碍与促进因素
        2.2.3.1 是否愿意对患者使用上述短文中描述的eMBC及用手机app等技术来进行eMBC的好处
        2.2.3.2 与MDD患者一起通过手机app来进行eMBC可能存在的挑战
        2.2.3.3 对和MDD患者一起使用MBC或 eMBC的其他意见
    3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患者在线调查
附录2 患者焦点小组座谈会——患者使用eMBC的阻碍与驱动因素
附录3 临床医师在线调查表
附录4 临床医师访谈指南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5)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急性中耳炎患儿情绪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相关概念的界定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工具
    3 干预方法
    4 质量控制
    5 统计学方法
    6 研究路线
    7 医学伦理学
结果
    1 两组家庭一般资料比较
    2 干预前后两组养护人幼儿园家长问卷评分组间及组内比较
    3 干预前后两组养护人护理操作技能评分组间及组内比较
    4 干预前后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治疗时间比较
    5 干预前后两组患儿治疗时间比较
    6 干预前后两组患儿长处与困难量表评分组间及组内比较
    7 干预前后两组患儿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组间及组内比较
讨论
    1 两组家庭一般资料分析
    2 干预前后两组养护人幼儿园家长问卷结果分析
    3 干预前后两组养护人专业护理技能操作评分结果分析
    4 干预前后两组急性中耳炎患儿鼓膜充血、耳痛评分及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5 干预前后两组急性中耳炎患儿治疗时间比较分析
    6 干预前后两组急性中耳炎患儿长处与困难量表结果分析
    7 干预前后两组急性中耳炎患儿儿童生活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结果分析
结论
研究的局限及创新之处
    1 局限性
    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6)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收缩城市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医疗建筑策划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3 乡镇医疗设施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调查对象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规划布局分析
    2.1 本章研究目的
    2.2 人口收缩地区医疗设施现状分析
        2.2.1 国内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以江苏省常州市、安徽省明光市为例
        2.2.2 日本人口收缩地区医疗设施现状分析——以石川县金泽市、南加贺二次医疗圈为例
        2.2.3 比较研究
    2.3 乡镇卫生院现状布局评价——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2.3.1 运用算法及其原则
        2.3.2 运用于常州市乡镇医疗设施规划选址分析
        2.3.3 分析结果
        2.3.4 人口收缩与乡镇卫生院布局之间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现状分析
    3.1 本章研究目的
    3.2 国内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建筑现状——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3.2.1 概况
        3.2.2 相关指标及政策
        3.2.3 功能设置
        3.2.4 原始功能与需求功能间的差异
        3.2.5 建筑平面及面积指标分析
        3.2.6 乡镇卫生院功能与面积指标小结
    3.3 日本人口收缩地区医院建筑现状——以二次医疗圈地域医疗支援医院为例
        3.3.1 概况
        3.3.2 功能设置
        3.3.3 建筑平面及面积指标分析
        3.3.4 日本地域医疗支援医院在人口收缩区域所承担的作用分析
    3.4 比较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乡镇卫生院建筑的策划方法
    4.1 本章研究目的
    4.2 策划目标的确定
    4.3 数据收集与分析
    4.4 策划战略的确定
        4.4.1 考虑影响因素优先级
        4.4.2 选址策划
        4.4.3 规模策划
        4.4.4 功能策划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今后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目录
    附录A 问卷
    附录B 常州市各级公立医疗机构明细表
    附录C 国内4所乡镇卫生院基本资料
    附录D 日本4所地域医疗支援医院基本资料
    附录E 患者问卷调查
    附录F 文献研究动向

(7)某精神专科医院门诊精神疾病患者苯二氮?类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平衡计分卡在A精卫中心的绩效考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和目的
        1.1.1 研究的意义
        1.1.2 研究的目的
    1.2 研究思路、方法和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框架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关于平衡计分卡与医院绩效考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关于平衡计分卡与医院绩效考评研究现状
        1.3.3 文献简评
2 绩效管理、考评与平衡计分卡基本理论概述
    2.1 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
    2.2 绩效考评的基本理论
        2.2.1 绩效考评的概念
        2.2.2 绩效考评的指标
        2.2.3 绩效考评的方法
    2.3 平衡计分卡的基本理论
        2.3.1 平衡计分卡的框架与四个维度
        2.3.2 平衡计分卡的平衡理念
3 A精卫中心绩效考评现状问题以及运用平衡计分卡的必要性
    3.1 A精卫中心绩效考评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3.1.1 A精卫中心绩效考评现状
        3.1.2 A精卫中心现行绩效考评体系的问题
    3.2 运用平衡计分卡的必要性
        3.2.1 可以多维度考核中心绩效执行情况
        3.2.2 可以科学的选择绩效考评指标
        3.2.3 可以助力中心实现战略目标
4 A精卫中心绩效考评体系的构建和实施结果分析
    4.1 A精卫中心特点和愿景、战略
        4.1.1 A精卫中心特点
        4.1.2 A精卫中心的愿景、战略
    4.2 A精卫中心选取绩效考评指标过程
        4.2.1 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和数据搜集挖掘工具
        4.2.2 运用德尔菲法选区绩效考核指标
        4.2.3 A精卫中心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4.3 A精卫中心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权重设置
        4.3.1 权重设置
        4.3.2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权重
    4.4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绩效考评实施结果进行分析
5 A精卫中心绩效考评的反馈
    5.1 A精卫中心绩效考评实施半年后的实施反馈
        5.1.1 A精卫中心员工实施半年问卷调查反馈
        5.1.2 A中心业务能力反馈
    5.2 A精卫中心绩效评价实施半年后的建议反馈
        5.2.1 对绩效考评体系指标的建议
        5.2.2 执行绩效考评体系改革的建议
    5.3 A精卫中心绩效考评的半年实施的效果反馈
        5.3.1 平衡计分卡的运用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
        5.3.2 把战略目标细分到每一层级以实现整体目标
6 A精卫中心绩效考评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6.1 A精卫中心绩效考评运用平衡计分卡的对策
        6.1.1 选取符合中心特征特点的指标
        6.1.2 积极搭建各个层级的沟通渠道
    6.2 平衡计分运用在精神卫生中心绩效考评体系的建议
        6.2.1 中心高层领导推动:“一把手”工程
        6.2.2 组建知识共享服务中心
        6.2.3 整合中心的无形资产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德尔菲法调查表
    附录二 专家咨询可靠性调查表
    附录三 2019年6月绩效考评执行情况问卷调查表
致谢

(9)综合医院门诊科室与医技部门位置关系研究 ——基于诊疗中心化的视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工程图纸
    0.1 设计表现
    0.2 项目介绍
    0.3 总体规划
    0.4 平面设计
    0.5 立面剖面设计
下篇工程研究报告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定义及研究范围
        1.2.1 定义
        1.2.2 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向
        1.3.1 欧美
        1.3.2 日本
        1.3.3 中国
        1.3.4 小结
        1.4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不同类型诊疗中心建设研究
        2.1 诊疗中心的分类
        2.2 脏器中心
        2.2.1 心脏(心血管)中心
        2.2.2 肾脏中心
        2.2.3 脑神经中心
        2.2.4 眼科中心
        2.2.5 耳鼻喉科相关中心
        2.2.6 口腔中心
        2.2.7 乳腺中心
        2.3 系统中心
        2.3.1 消化系统中心
        2.3.2 呼吸系统中心
        2.3.3 睡眠中心
        2.3.4 内分泌中心
        2.3.5 心·脑血管中心
        2.3.6 慢性创伤中心
        2.3.7 脊椎脊髓中心
        2.3.8 骨科中心
        2.3.9 整形中心
        2.3.10 女性骨盆底中心
        2.3.11 生殖医疗中心
        2.3.12 周产期母子医疗中心
        2.3.13 女性诊疗中心
        2.3.14 儿童医疗中心
        2.4 疾病中心
        2.4.1 糖尿病中心
        2.4.2 过敏中心
        2.4.3 风湿·胶原病中心
        2.4.4 皮肤病中心
        2.4.5 血液病中心
        2.4.6 精神卫生中心
        2.4.7 疼痛中心
        2.4.8 肿瘤中心
        2.4.9 认知症医疗中心
        2.4.10 高血压中心
        2.4.11 唇腭裂中心
        2.4.12 脑卒中中心
        2.4.13 癫痫中心
        2.5 小结
    第3章 不同医院诊疗中心配置研究
        3.1 总述
        3.2 不同规模医院诊疗中心配置研究
        3.2.1 分类
        3.2.2 20-199床
        3.2.3 200-399床
        3.2.4 400-599床
        3.2.5 600-799床
        3.2.6 800床以上
        3.2.7 对比研究
        3.3 不同类型医院诊疗中心配置研究
        3.3.1 分类
        3.3.2 特定机能医院
        3.3.3 地域支援医院
        3.3.4 一般医院
        3.3.5 高度综合医疗设施
        3.3.6 国立高度专门医疗研究中心
        3.3.7 对比研究
        3.4 小结
    第4章 考察
        4.1 总述
        4.2 医院诊疗中心设置与否及配置不同比较研究
        4.2.1 同规模医院诊疗中心设置与否及配置不同比较研究
        4.2.2 同类型医院诊疗中心设置与否及配置不同比较研究
        4.2.3 小结
        4.3 医院科室实行中心化诊疗模式与否比较研究
        4.3.1 分科诊疗制
        4.3.2 中心制
        4.3.3 双轨制
        4.3.4 对比研究
        4.4 诊疗中心式医院平面设计方法研究
        4.4.1 功能配置及相互关系
        4.4.2 平面布局
        4.4.3 诊疗中心式医院平面设计思路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5.1.1 诊疗中心层面
        5.1.2 医院层面
        5.1.3 医疗体系层面
        5.1.4 理论层面
        5.2 提案
        5.3 今后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附录
    附录A 文献研究动向
    附录B 日本研究案例基本情况
    附录C 日本研究案例各类诊疗中心配置情况

(10)基于数据挖掘的王素梅教授诊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共患病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学研究现状概述
        1 中医学对TS的认识
        2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与共患病的关系
        3 中医治疗
        4 数据挖掘信息技术及中医复杂关系分析系统在中医药研究中的作用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研究现状概述
        1 现代医学对TS的认识
        2 流行病学
        3 发病机制
        4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与共患病的关系
        5 TS与儿童智商
        6 TS与感统失调的关系
        7 TS与脑电图的关系
        8 TS的治疗
        9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与分析
    前言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研究结果
    1 TS患儿研究结果
        1.1 资料情况
        1.2 实验室检查分析
        1.3 临床特征分析
        1.4 中医证型及证候特点
        1.5 治法
        1.6 用药规律
        1.7 利用复杂网络法进行核心药物分法
    2 TS共患病患儿研究结果
        2.1 TS共患病人口学分析
        2.2 实验室检查分析
        2.3 临床特征分析
        2.4 TS共患病分布及中医证型特点
        2.5 各共患病的用药分析
讨论
    1 一般情况
    2 导师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及其共患病的经验总结
        2.1 导师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总体认识
        2.2 导师对TS共患病的认识
    3 用药规律
    4 结论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不同时期儿童精神科门诊初诊病人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儿少精神科患者就诊情况与影响因素分析[D]. 林嘉峰. 汕头大学, 2021(02)
  • [2]《东亚医疗及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其可持续性》翻译实践报告[D]. 吕玉环.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民国时期的儿童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D]. 胡清. 苏州大学, 2020(03)
  • [4]门诊抑郁症患者和临床医师对强化基于评估的治疗应用的态度研究[D]. 杨小瑞.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5]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急性中耳炎患儿情绪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D]. 张培钰.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6]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D]. 张宁芮. 东南大学, 2020(01)
  • [7]某精神专科医院门诊精神疾病患者苯二氮?类药物使用情况调查[D]. 张欢. 济宁医学院, 2020(01)
  • [8]平衡计分卡在A精卫中心的绩效考评应用研究[D]. 向阳.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2)
  • [9]综合医院门诊科室与医技部门位置关系研究 ——基于诊疗中心化的视点[D]. 刘曦文. 东南大学, 2018(05)
  • [10]基于数据挖掘的王素梅教授诊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共患病临床经验总结[D]. 李珉景(LEE MIN KYOUNG).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5)

标签:;  

不同时期儿童精神科门诊新诊断患者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