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系跳水课程设计

体育系跳水课程设计

一、体育院系潜课程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黄超男[1](2020)在《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及推广策略》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体育舞蹈选手在国际比赛中成绩不断攀升,但与世界顶尖竞技水平选手相比进步空间还很大。我国高校作为体育舞蹈人才培养和人才输出的重地,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与创新、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身体素质和竞赛水平。但因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因素,导致我国各区域间高校体育舞蹈水平不一。因此对经济落后地区高校体育舞蹈运动发展的理论研究至关重要,填补此研究空缺。使我国体育舞蹈运动高效化、均衡化发展,为特殊地区高校体育舞蹈运动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文以武陵山经济特困连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及推广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运动开展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主要从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情况、学生学习情况、教师队伍情况及课外体育舞蹈活动开展及训练竞赛这几个方面着手,再分析归纳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运动不足之处,从而提出相关对策与推广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武陵山片区有5所高校体院院系课程开展形式单一,仅有3所学校开设了专项课程;每所学校均配备1名体育舞蹈教师,不利于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师综合能力弱;实践课教学内容不全面,忽视摩登舞教学,理论课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不够全面;课外体育舞蹈活动开情况不佳,组织形式单一;训练内容缺乏针对性,训练效果不理想,近四分之三的学生没有参加过体育舞蹈竞赛;未参加体育舞蹈运动的学生对体育舞蹈认可度低。通过调查分析出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舞蹈开展存在的不足:学校对体育舞蹈重视程度不够、课程开展形式单一;参加体育舞蹈运动学生人数少、学生参与度低;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缺乏体育舞蹈教师、现有教师质量不高;学校不重视课外体育舞蹈活动、校园文化氛围差;课外体育舞蹈训练内容单一、训练效果不佳;训练竞赛经费不足、参与体育舞蹈体育竞赛机会少;体育舞蹈教学场地不足、设施陈旧等问题。并提出了学校应重视体育舞蹈、丰富课程开展形式;充实体育舞蹈教师数量、提升现有教师质量;积极开展课外体育舞蹈活动、营造校园体育舞蹈文化氛围;提升学生教学训练效果、鼓励学生参加体育舞蹈竞赛;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体育舞蹈教学训练场地及设施;加强体育舞蹈宣传,提升体育舞蹈对学生吸引力;武陵山片区高校间加强交流、组织开展竞赛等策略与建议。

黄婉仪[2](2020)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体育院系啦啦操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各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学校教学实践中,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优化了教学效果。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新型的教学方法之一。啦啦操作为高校体育院系的一项重要课程,对促进学生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锻炼兴趣、与他人合作等有重要价值。因此,本文在以往众多学者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啦啦操运动项目的特点,试图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体育院系啦啦操普修课中,研究其在体育院系啦啦操普修课中的教学效果。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以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体育院系啦啦操普修课中的教学效果为研究对象。从广州体育学院2018级体育教育专业啦啦操普修班中选取两个班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其中实验班和对照班均为26人,共52人,进行为期8周共32个学时的教学实验。实验前对两个班学生各指标进行测试与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确保实验前学生各指标水平无显着性差异。实验结果如下:1、身体素质: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50米、引体向上、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测试结果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运动成绩: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啦啦操32个基本手位和花球规定成套动作测试成绩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班运动成绩略优于对照班。3、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合作能力、体育学习能力方面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班提高效果更明显。4、实验后学生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的评价是:任务驱动教学的评价优于常规教学。由此得出结论如下:1、短期的教学实验课,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身体素质各项测试成绩将均有提高,但提高幅度不大。与对照班对比,实验班学生的身体素质各项测试成绩提高幅度更大。2、无论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还是常规教学法教学,都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成绩。与常规教学法相比,任务驱动教学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各方面都发生了转变,更利于学生运动技术的提升,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3、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设置各种类型的任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转变学习态度,提高知识体育锻炼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合理的分组,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和对任务的协调与分工,增加学生相互沟通与表达的机会,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合作能力、体育学习能力具有一定优势。4、实验后,实验班学生体育运动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合作意识与能力等方面都有显着提高,学生对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及其教学效果的评价高于对照班,更深受学生的青睐。

徐娟[3](2020)在《功能性训练对体育院系学生田径普修课程跳远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功能性训练逐渐成为人们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它作为体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逐渐应用到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之中。在学校体育领域中,跳远运动已经成为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普修课程的必修项目,本文以改善学生基本运动能力为出发点,以发展学生跳远专项素质为手段,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跳远成绩的最终目的为基本思路,探究功能性训练在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普修跳远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对学生们跳远运动成绩的影响。旨在丰富跳远教学练习手段,提高课堂效率,以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们的运动成绩的目的,同时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功能性训练对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普修课程跳远成绩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以广州体育学院2019级体教6班和8班学生为实验对象。在跳远教学中,对实验班学生采取功能性练习手段,对照班学生采用常规的练习手段,经过16学时的教学实验后,对两个班学生在实验前后的功能动作筛查(FMS)得分、专项素质成绩、跳远成绩、跳远达标成绩、学生们对教学反馈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对比方式采用组间对比与组内对比相结合。研究结果显示,在实验后,实验班学生的主动直膝抬腿、身体旋转稳定性、总分平均分较对照班存在显着性差异,且实验班学生的得分要高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的跳远成绩较实验前平均提高了0.91米,对照班则平均提高了0.64米,且实验班由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出现运动损伤的有1人,而对照班出现运动损伤的有4人;此外,实验班对课堂的态度持满意态度的人数要高于对照班。因此得出以下结论:(1)跳远教学中融入功能性下肢后侧链拉伸及放松练习手段,可以提升体育院系学生下肢后侧链的运动幅度,为跳远过程中创造适宜的起跳角度奠定基础。(2)跳远教学中融入单腿稳定练习手段,可以提升体育院系学生们的本体感觉,进而有助于起跳腿起跳蹬伸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起跳效率。(3)跳远教学中融入髋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练习手段,为跳远的各技术环节创造良好的基础,为发展体育院系学生专项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4)跳远教学中融入核心稳定性练习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的核心稳定性,在跳远过程中,既有利于能量的传输,又有利于提高体育院系学生身体重心的稳定性,进而有利于规范技术动作,提高跳远普修课程的跳远成绩。(5)跳远教学中融入功能性练习手段,由于练习形式简单、多变,部分动作又富有挑战性,因此学生更愿意参与教学中来,对于课堂教学的认可度较高。

孙李华旭[4](2020)在《郑州市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状况及实施路径研究》文中指出教师职后教育是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和提高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探索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职后教育体系的构建,对于培养新时代下高素质的体育教师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郑州市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郑州市本科院校体育教师男女比例趋于均衡;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职称结构良好;学历结构稳定。2.郑州市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方式以在职全时在岗形式为主;不同职称和岗位教师对职后教育的认识和需求有差异,但也存在体育教师对于参加职后教育的驱动因素认识、职业素养提升诉求认知方面的一致性。3.教师对职后教育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体育教师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有着高度认同,对于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科研和训练水平的迫切性较强。4.郑州市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足之处:缺乏经费支持;职后教育的课程内容实用性不强;培训效果和考核形式单一;职前职后教育衔接不紧密。5.解决对策及实现路径: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并统一管理,;培训机构方面要针对性的开展职后教育做好调研论证,开发校本课程实施校本培训,解决“工学矛盾”,增加保障机制。提出以下建议:1.任职学校和培训机构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关注不同职称教师的实际需求,从实际出发设置多元化的教育培训课程体系,采用不局限与讲座形式,以满足不同层次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2.开发职后教育远程网络培训,创建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相关APP软件。重视教师的职后教育权利,协调解决好工学矛盾。3.任职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树立科学的职后教育系统观,创建出勤、教学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科研能力为一体的客观综合的考核方式。4.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加大对教师职后教育的扶持力度,任职学校领导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对职后教育资金的投入,建立职后教育专项资金管理。优化考核和评价制度和相关政策,调动教师参与职后教育积极性。5.教育行政部门要从根本上解决职前职后教育衔接不紧密的问题,打破体制的阻隔,进行高等教育的资源整合,将教师的职后教育纳入到高等教育的体系中。

许月辉[5](2020)在《江苏省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江苏省现有的4所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从课程类型、课程结构和学分比例等方面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从而为江苏省4所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提供借鉴。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江苏省4所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所制定的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素质、能力适应性方面的定位和要求各不相同,在教育目的内容完整性上及其培养规格内容、要求具体化方面部分高校仍需要加强明确与完善,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相对杂乱、各自为政现象,缺乏统一的规范性。(2)江苏省4所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中总学分在158-160分之间,符合体育学类《国家标准》规定要求;在课程模块分类上,2所学校专业课程必修、选修学分设置都高于规定标准,还有2所学校选修课程学分都没有达到规定要求,且选修课分类不规范,选修范围狭窄,选修课以专项运动技术选修课居多;3所学校专业运动技能课程模块总学分都达到并符合体育学类《国家标准》规定要求,还有1所学校则相差较远。(3)江苏省4所本科院校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状况,2所学校专业类基础课程学分设置和学科基础“核心知识领域”课程选择完全符合标准规定要求,还有2所学校执行落实没有到位;4所学校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总学分均达到规定标准,1所学校其最核心课程以及专业理论与运动技能课程设置比例比较合理,还有3所学校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4所学校专业拓展课程设置总学分都达到标准规定要求,并赋予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课时学分,其中江苏师范大学的“分类分型培养”和南京体育学院的“方向性选修课”课程设置相对更为合理,其专业人才培养多样性有特点、有特色。(4)江苏省4所本科院校实践类课程设置状况,特别重视专业实践,对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及毕业设计都赋予了足够的课程学分,对各自学校专业教育目标及其能力培养能够提供坚实的课程支撑与条件保障。建议:1、4所本科院校需要加强体育学类《国家标准》学习研讨与落实执行力度,规范专业课程设置,进一步完善本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拓展专业课程资源,为高素质、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提供科学有效、规范标准的课程设置和条件保障。2、4所本科院校之间需要加强沟通联系,成立江苏省运动训练专业教育联盟,定期开展专业建设研讨会,相互学习、增进交流,开发共享课程资源,共同助推江苏省运动训练专业建设发展,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3、江苏省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统筹管理,建立江苏省运动训练专业评估考核机制,定期开展督查调研和评估考核,有力推进江苏省运动训练专业建设可持续健康发展。

曹晓东[6](2020)在《参与式教学法在体育院系乒乓球普修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21世纪新的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开展和深化,新的课程向全体教师们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任务之一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参与式教学法的理念是强调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和实践中的尊重师生平等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注重自主学习的习惯、参与活动的能力和基础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让教师和学生在一个宽容民主的教育环境下,积累理论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创新学习方式。参与式教学法充分适应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和核心理念,与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法理念相比,实现了课堂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以及课堂教学的过程和实践中师生之间互动方式的变革。将参与式的教学法应用于高校的乒乓球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可以有效提高乒乓球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都更好的参与到乒乓球运动中,培养教师和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乐于自主探究、与他人之间和谐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掌握乒乓球知识和技能,建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本文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以理论知识为基石,通过文献搜集、问卷调查、教学实验、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参与式教学法和其他常用教学方法在高校乒乓球课程中的教学质量进行实验对比。比较两组学生在身体素质、专项技能、体育锻炼态度以及体育学习兴趣四个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探究参与式教学法在高校乒乓球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如下:(1)在体育院系乒乓球普修教学中,实施参与式教学法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与其它常用教学方法相比无显着性差异;(2)在体育院系乒乓球普修教学中,实施参与式教学法对提高学生乒乓球专项技能与其他常用教学方法相比出现显着性差异;(3)在体育院系乒乓球普修教学中,实施参与式教学法对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4)在体育院系乒乓球普修教学中,实施参与式教学可明显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本研究证实了参与式教学法对学生乒乓球专项技能、体育锻炼态度及体育学习兴趣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推广参与式教学法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涂晰[7](2020)在《“体验式教学法”在体育院系《篮球专项理论与实践》课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体育院系本科教育应贯彻《意见》精神,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国家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2019年年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2050体育强国纲要》,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体育建设成为标志性事业,体育人才必不可少。《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提出了“体育类本科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现代教育、健康理念,系统掌握体育学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体育科学研究需要专业整合多方资源,课程体系改革也是其中之一,加强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而实际,才能有“一流的教学”,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篮球专项理论与实践》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裁判员的临场执裁能力、教练员临场指挥能力、赛事组织能力、记录台工作能力等还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即使有也是少部分同学参加实践活动。鉴此,本文提出“体验式教学法”在体育院系《篮球专项理论与实践》课中的运用研究这一课题,针对篮球教学实际中的出现的困惑,结合体验式教学规律,以学生技战术运用能力、临场裁判能力(包括记录台工作能力)、临场指挥比赛能力等篮球专选实践能力为切入点,探讨篮球专选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教学规律及实际效果,这对于篮球课程教学改革与篮球教学的实际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以长江大学2016级篮球专选学生33人和2017级篮球专选学生35人为研究对象。宜春学院2016级篮球专选学生24人和2017级篮球专选学生22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教学实验法、系统设计法、录像反馈法、数理统计法”展开研究。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体主义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的主要思想,结合体验式教学模式、运动教学模式、体育教育学原理、运动训练学原理等相关科学理论,提出了“体育院系篮球专学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体验式培养教学模式”与教学流程。教学实验选择了篮球专选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教学内容,于2018年9月进行了预备性实验,对教学方案、测试指标等进行了修订。分别于2019年4月-6月、2019年9月-12月,在长江大学体育学院、宜春学院开展了两轮的教学实验。结论:(1)通过两轮的教学实验证明“体育院系篮球专业实践能力体验式培养教学模式”在《篮球专选理论与实践》课程中的运用是成功的。学生对体验教学法是完全满意非常愿意接受的,这说明体验教学法更加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篮球学习的兴趣。(2)经过长江大学、宜春学院2016级、2017级篮球专选班学生的实验,两个学校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篮球技战术应用方面、裁判员临场执裁方面、教练员临场指挥方面评价的等级,经检验P﹤0.01有显着性差异;两个学校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前后进步幅度,经检验P﹤0.01有显着性差异。(3)“篮球专选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验式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场景--有序确定角色--学生自主体验角色,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有效互动,提高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性。(4)“篮球专选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学系统与学生的学习系统相对应,以教学评价反馈为手段,将学生的自我控制与教师的外部控制相结合,保证了教学行为的方向性、有效性,学生的实践能力确实得到了提升。

孟垚[8](2019)在《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篮球专项教师裁判员培养现状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篮球裁判员是篮球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的篮球运动竞赛需要高水平的裁判员队伍做保证。在我国篮球裁判员年龄结构相继老化的背景下,篮球专项教师作为裁判员队伍中主要群体,既要具备高水平的篮球技战术素质,也需要准确掌握篮球规则和裁判法,拥有一定的执裁能力才能更好地开展篮球教学工作。这需要高校体育院系深刻认识篮球专项教师裁判员培养活动的重要性,立足于裁判员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特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师裁判员培养活动,逐步提高教师裁判员综合素质。以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篮球专项教师裁判员培养现状调查为题目,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系统解读了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篮球专项教师裁判员现状与培养情况,总结存在的问题,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1、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篮球专项教师获得了一定的裁判员技术等级,但年龄结构偏大、男女比例不协调、职称总体较低,高等级的比例偏低,以三级和二级裁判员为主。缺少学习动力、学习渠道和执裁机会是没有考取更高等级的主要原因。2、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篮球专项教师裁判员执裁比赛等级较低,以校级、区级篮球比赛为主。缺少执裁机会、裁判员级别不够、自身经验不足是影响执裁校外高级别篮球比赛的主要原因,执裁频次偏低。3、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篮球专项教师裁判员未继续参与裁判员学习,主要是因为对于裁判能力的重要性认知不够和缺少培训渠道。4、体育院系组织、提供的培训内容以篮球规则、裁判法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为主,但在身体素质、执裁训练等实践方面的内容较少,重理论轻实践。大多参训教师对于培养效果不满意。5、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篮球专项教师裁判员培养存在的问题包括缺乏裁判员激励;缺少竞赛执裁安排;缺乏系统培养计划;较多依赖校外培养。针对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篮球专项教师裁判员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各体育院系应提高对教师裁判员培养的重视程度,鼓励教师们考取更高的裁判员等级,将篮球专项教师参加裁判员培养活动、篮球竞赛执裁行为、篮球裁判员技术等级考核活动等纳入评价考核系统,对于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针对性的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由此建构起系统的激励机制。2、各体育院系应积极寻求与当地篮协合作的机会,从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借助院系平台优势,为教师裁判员争取到更多样化的执裁机会。3、各体育院系应拓展培训范围,促使更多的教师参与裁判员培养活动,同时也需要提高培训频次。4、各体育院系应积极寻求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多为教师裁判员寻求实践机会,有效提高教师裁判员的综合能力。5、各体育院系应根据贵院的自身条件制定明确的教师裁判员培养目标,规定篮球专项教师裁判员培养方式,详细规定篮球专项教师裁判员寻求竞赛执裁机会的具体方式和措施,将各项激励措施加以说明,设置相关的监督与评估措施,保障教师裁判员培养工作有序进行。

刘旭明[9](2019)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文中认为“异化”在学术研究中是一个古老又不断发展的概念,整体上具有脱离、转让、疏远等意。依据对其哲学概念的理解,本文认为异化的要点有四:新事物出现并且与人的创造活动分离;实现目标需要的手段、过程或结果与初衷相背离;人的类特性丧失——被“新事物”所控制;群体的类特性丧失。普通高校体育是在高等教育环境下,通过体育课、体育运动、竞赛活动等途径,以帮助学生习得运动技能、培养自主进行体育锻炼习惯、实现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对大学生开展的一系列身体教育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本文认为,我国的普通高校体育发生了异化。第一,它在教育中被严重边缘化,只留下一些形式化的公共体育课,大量逃避体育活动的机会主义行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持续下降,仍有许多学生未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大量学生缺乏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第二,理论层面普通高校体育的边界模糊,迄今缺乏独立、清晰、科学的概念理论体系,相关政策规定或学术研究大多以学校体育为参照。第三,我国的普通高校体育更像是教学、体育活动、运动竞赛、学科科研、社会服务、体育培训等一系列工作的集合体,且那些工作遵循不同的管理归属和发展逻辑。第四,大学的生态环境日益迫使高校体育任务的执行主体——体育院系的工作重心向维系自身生存发展转移,而不是完成“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高等教育阶段对于人才培养和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针对过程和本质两个方面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进行研究。本文将普通高校体育视为一种开放系统视角下的“组织”,在访谈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方法对异化的现象、过程进行解读和解释。金观涛认为,应该从最普遍的可证实的概念开始,作为整体哲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在对“Physical Education”和“Sport”作历史追溯和概念辨析后发现,源自于西方的近现代“体育”最初即“Physical Education”,是学校中的身体教育。汉字“体育”是一个舶来品,且它自晚清时期进入中国后,指称对象不断泛化,导致社会大众各有其“体育观”。泛化后的汉字“体育”是以西方Sport运动项目为核心开展的系列活动总和,而不是学校的身体教育。核心概念的不准确,是异化的根源,且贯穿于整个异化过程。由于作为“身体的教育”的本质属性被遮蔽,学校体育在中国缺乏明确科学的理论指引,而是在政策任务的要求下,模仿一些国外学校体育的活动开展手段、方式。学校体育关于“帮助学生习得运动技能、养成自主锻炼习惯”的任务迄今难以完成,甚至那些手段反而会取代、背离目标本身。并且,基于二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讨论需要以“学校体育异化”为基础。异化的完整判定需要将异化要点与过程解析相结合。历史考察发现,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可以分为发端、发展以及复杂化三个阶段,且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并受制于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因而理论依据和解析模式也不完全相同。纵向来看,中国古代体育、清末民初体育以及建国后中国体育的外部政治、经济等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相继产生作用。最初,制度环境在强意义上主导了学校体育异化的发端和发展。清末民初“体育救国”催生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但从一开始西方“Physical Education”只是形式、内容进入了中国近代的“学校教育”的活动场域,并没有从根本上进入中国的“教育”。西方Sports和“Physical Education”的体系、内容和外延功能被混杂着引进中国的学校体育(China school tiyu)外衣之内。中国的学校体育在本质内核和功能上都不同于西方的学校体育。本质上,近代中国学校体育相当于系列身体活动项目、内容、组织方式的集合;功能上,政治功能取代了“健全人性”成为根本功能,目的在于强体救国。文革之后,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逐渐体现在中国体育、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大学与普通高校体育组织之间的横向互动关系之中。此时需要采取“组织-结构”的分析模式进行考察。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体育直接主导了学校体育的整体工作内容,模糊了其本质属性、目标。与此同时,教育系统中的应试教育和政策干预迟滞不仅没有扭转学校体育的与其本质的“偏离”;反而在围绕“应试”展开的诸种机会主义、功利主义行为的推动下,进一步模糊了学校体育的内容和边界。再加上中国大学特殊的生态环境,普通高校体育被迫遵循“合法性”机制维系自身生存和发展。总之,中国体育、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大学的系列发展变化一环又一环的作用于高校体育院系,最终使其在今日之大学的场域内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困境。当体育院系自己开始逐渐将其传统“三大工作”推向边缘的时候,很可能是普通高校体育组织职能转移的前兆。如此一来,看似高校体育院系在不断地进入向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但是实质上他们的行为与学校体育的根本功能渐行渐远。本文还从中微观行动者的角度,结合法国组织社会学派的观点,考察普通高校体育院系遵从“合法性”背后采取的系列“反抗”之举。即各个层面的行动者在履行学校体育任务时存在大量的机会主义行为,而且大多数行为具有强同化性。同时,正式制度的约束无形中向“权力关系”转移,即关键行动者和资源反而成为制约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核心要素。此外,有些异化源自于相关行动者在资源制约下的无奈之举或意外后果。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发生于行动者的认知、行为与组织结构的循环互动之中,其本质在于组织功能的异化。对于组织系统而言,异化表现为组织运行过程中开展活动的手段对于目的、任务的背离,最初设定的那些应然性目标沦为象征或者口号。对普通高校体育而言,异化则体现为“完人”发展目标被工具理性导向下的“组织工作”所取代,甚至“维系体育院系生存发展”变成了新的组织目标。其根本功能是政治性的,教育属性和本质功能几乎被完全遮蔽,与身体的教育活动越来越远。另外,从组织演化的角度看,系统内目前并没有产生新的结构。我们所看到的诸多“有问题”的现象,是普通高校体育组织中许多子系统的功能异化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无组织力量汇集交织的结果。

董涛[10](2019)在《贵州省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课程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动了体育舞蹈行业的发展,面对社会需求,高校也需要发展体育舞蹈,体育舞蹈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与艺术结合体,也能为高校的就业带来好的气象。为了调查贵州省高校各体育院系的体育舞蹈课程发展情况,本文采取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贵州省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课程发展的历史以及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从问卷中得出数据分析各学校的体育舞蹈课程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制约其体育舞蹈课程发展的因素,并给与解决问题的措施,促进贵州省高校体育院系中体育舞蹈课程合理的发展,其结果如下:第一、贵州省高校体育院系的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认知度都不高,只是小部分对于体育舞蹈这个项目比较的接受,所以导致体育舞蹈课程不能更好地开展。第二、贵州省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课的场地和器材的情况也不是很乐观,没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场地就不能容纳更多的人学习和练习体育舞蹈,那么教师和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也就不高,也不利于推动体育舞蹈有序的发展。第三、贵州省高校体育院系的体育舞蹈专业教师占比只有33.3%,助教职称的最多,占比为53%,有78%的教师都为男性,25-34岁的占比为43.1%,教龄在五年以下的为59%,学历上大学本科占比为37.2%,硕士研究生占比为58.8%,博士研究生为0%,这些师资情况都展现了贵州省各体育院系当中体育舞蹈教师普遍年轻化,专业水平不高,职称和资历尚浅,所以在教学和科研能力上也就欠缺,不能更好地带领体育舞蹈的发展。第四、体育院系开设体育舞蹈课的学时每周为两节的居多,而且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课作为选修课的比例是47.1%,在教学的开展形式上开设为一学期的占比为31%,这样的情况是不能让学生达到熟练动作的,也培养不了学生的兴趣。第五、课余体育舞蹈每周开展的次数最多的都是2-3次,每周课余锻炼60分钟的占比最高,课余体育舞蹈课的组织者中指导教师的占比为88%,学生外出参加2至3次比赛的占比也是最高的,参加比赛的获奖情况最高的也是省级,学生外出考证情况最高的也是国家三级教师,占比为54.9%,这些都反映了贵州省各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课程的不健全,没有很好的机制来给到学生更好地学习去到更高级别的比赛,参加更高级别的培训考取更好地证书来提高自身发展,也促进不了体育舞蹈课程循环可持续进行。这些因素也造成了学生不能更多次更全面的学习体育舞蹈,对与课程的全面发展和推动也是不利的。第六、经费问题和领导不重视。每一个专业发展当然是需要一定的经费的,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同样也是,学生出去参赛需要经费,请专家来学校培训需要经费、对与学生的训练和指导老师补助需要经费、课程的建设和科研需要经费等等,领导的不重视,看不到体育舞蹈课程的未来性和市场性,没有意识到体育舞蹈课程能给学校带来的市场和竞争力,导致体育舞蹈的很多活动也缺乏经费。

二、体育院系潜课程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院系潜课程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及推广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问卷调查法
        1.4.4 访谈法
        1.4.5 数理统计法
第2章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开展现状
    2.1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课程教学基本状况
        2.1.1 各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课程开设情况
        2.1.2 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目标
        2.1.3 体育舞蹈课程教学内容
        2.1.4 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方法使用情况
        2.1.5 体育舞蹈课程教材使用情况
        2.1.6 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成绩评定方式
        2.1.7 体育舞蹈教学场地及设施情况
    2.2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学生参与体育舞蹈运动的基本情况
        2.2.1 学生对参与体育舞蹈的认知调查
        2.2.2 参与体育舞蹈运动学生对体育舞蹈喜好程度
        2.2.3 参与体育舞蹈运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2.3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师资队伍情况
        2.3.1 体育舞蹈教师性别、年龄与教学年限
        2.3.2 体育舞蹈教师学历与职称
        2.3.3 体育舞蹈教师专业方向、获得裁判级别及参与裁判工作状况
        2.3.4 体育舞蹈教师科研成果
        2.3.5 体育舞蹈教师接受职后培训情况
        2.3.6 体育舞蹈教师获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途径
    2.4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课外体育舞蹈活动、训练及竞赛情况
        2.4.1 各体育院系课外体育舞蹈活动开展情况
        2.4.2 课外体育舞蹈训练开展情况
        2.4.3 学校组织学生参与体育舞蹈竞赛的情况
    2.5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未参与体育舞蹈运动学生的意愿调查
        2.5.1 体育院系未参与体育舞蹈运动学生对体育舞蹈了解途径
        2.5.2 体育院系学生未选择参加体育舞蹈运动的原因
        2.5.3 未参加体育舞蹈运动的学生未来参与意愿
第3章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开展存在不足
    3.1 学校对体育舞蹈重视程度不够、课程开展形式单一
    3.2 参加体育舞蹈运动学生人数少、学生参与度低
    3.3 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
    3.4 缺乏体育舞蹈教师、现有专业教师较少
    3.5 不重视课外体育舞蹈活动、校园文化氛围差
    3.6 课外体育舞蹈训练内容单一、训练效果不佳
    3.7 训练竞赛经费不足、参与体育舞蹈体育竞赛机会少
    3.8 体育舞蹈教学场地不足、设施陈旧
第4章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推广策略
    4.1 学校应重视体育舞蹈、丰富课程开展形式
    4.2 充实体育舞蹈教师数量、提升现有教师质量
    4.3 更新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4.4 积极开展课外体育舞蹈活动、营造校园体育舞蹈文化氛围
    4.5 提升学生教学训练效果、鼓励学生参加体育舞蹈竞赛
    4.6 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体育舞蹈教学训练场地及设施
    4.7 加强体育舞蹈宣传、提升体育舞蹈对学生吸引力
        4.7.1 推广体育舞蹈APP、微信公众号
        4.7.2 开展校园体育舞蹈快闪活动
    4.8 武陵山片区高校间加强交流、组织开展武陵山片区体育舞蹈竞赛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1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开展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 2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未参与体育舞蹈运动学生参与意愿调查
附录 3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开展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附录 4 访谈提纲

(2)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体育院系啦啦操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2.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2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2.1.3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种类
        2.1.4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相关理论基础
        2.1.5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非体育领域的研究现状
        2.1.6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体育领域的研究现状
    2.2 国外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教学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各指标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4.1.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4.1.2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啦啦操学习兴趣调查结果分析
        4.1.3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自信心调查结果分析
        4.1.4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合作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4.1.5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4.2 实验后各指标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4.2.1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4.2.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啦啦操学习兴趣调查结果分析
        4.2.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自信心调查结果分析
        4.2.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合作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4.2.5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4.2.6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啦啦操32个基本手位考核成绩分析
        4.2.7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啦啦操花球规定成套动作考核成绩分析
        4.2.8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评价结果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附件
9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功能性训练对体育院系学生田径普修课程跳远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概述
        2.1.1 跳远
        2.1.2 功能性训练
    2.2 研究综述
        2.2.1 跳远技术特点的概述
        2.2.2 跳远技术教学与训练的研究综述
        2.2.3 功能性训练的发展研究
        2.2.4 功能性训练在跳远项目中应用的研究
3 研究对象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教学实验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比较分析法
4 实验方案设计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和器材
    4.3 实验原则
    4.4 实验对象
    4.5 指标的选取及测试目的
        4.5.1 专项素质测试指标的选取
        4.5.2 专项素质指标的测试目的
        4.5.3 功能性动作测试指标选取
        4.5.4 功能性动作指标的测试目的
    4.6 实验教学安排
    4.7 实验控制
5 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各项测试情况对比分析
        5.1.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基本信息对比分析
        5.1.2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5.1.3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功能动作筛查(FMS)结果对比分析
        5.1.4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跳远成绩对比分析
    5.2 功能性训练计划制定的依据分析
        5.2.1 跳远技术特点及对学生身体基本能力需求分析
        5.2.2 实验前实验班功能动作筛查(FMS)测试结果分析
        5.2.3 功能动作筛查(FMS)失分动作对跳远技术影响
        5.2.4 实验班功能性训练方案的制定
    5.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测试情况对比分析
        5.3.1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学生专项素质指标对比分析
        5.3.2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功能动作筛查(FMS)结果对比分析
        5.3.3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跳远成绩对比分析
        5.3.4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跳远成绩达标情况对比分析
        5.3.5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反馈情况对比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郑州市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状况及实施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郑州市本科院校体育教师基本现状研究
    3.2 郑州市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参与情况与需求研究
    3.3 郑州市本科院校体育教师参与职后教育的影响因素
    3.4 郑州市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需求的实现路径研究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江苏省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运动训练专业
        1.4.2 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比较分析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江苏省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3.1.1 江苏省4所本科院校体育学科及专业设置情况
        3.1.2 江苏省4所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学制、学分设置情况
    3.2 江苏省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3.3 江苏省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3.3.1 课程体系结构模块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3.3.2 必修、选修课程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3.3.3 运动技能课程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3.3.4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3.3.5 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3.3.6 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3.4 江苏省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3.4.1 课程结构分类模糊,缺乏规范性
        3.4.2 选修课种类较少,选修范围狭窄
        3.4.3 运动技能课程趋于传统,缺乏特色
        3.4.4 综合性课程少,缺少跨学科课程
        3.4.5 实践环节内容形式单一,专业实习管理不统一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2: 中国矿业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
    附件3: 江苏师范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
    附件4: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
    附件5: 苏州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
    附件6: 体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致谢

(6)参与式教学法在体育院系乒乓球普修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的目的
        二 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参与式教学实施前两组学生基本情况测试结果
        一 参与式教学实施前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
        二 参与式教学实施前学生乒乓球基本技术测试结果
        三 参与式教学实施前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测试结果
        四 参与式教学实施前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测试结果
    第二节 参与式教学实施后学生基本情况测试结果
        一 参与式教学实施后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
        二 参与式教学实施后学生乒乓球基本技术测试结果
        三 参与式教学实施后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测试结果
        四 参与式教学实施后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测试结果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一 参与式教学法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二 参与式教学法对学生乒乓球技术的影响
        三 参与式教学法对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
        四 参与式教学法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二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及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体验式教学法”在体育院系《篮球专项理论与实践》课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选题依据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缘由
    1.3 研究目的、意义
    1.4 相关研究的文献梳理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篮球专选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体验式培养教学模式”的设计
    3.2 教学实验
    3.3 教学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学生自主体验角色,教师与学生有效互动,提高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性
    3.5 以学生为主体,加强教学评价反馈,保证了教学行为的方向性、有效性,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篮球专项教师裁判员培养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篮球裁判员队伍建设的需要
        1.1.2 我国高校篮球裁判员培养的需要
        1.1.3 河南省篮球竞赛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有关篮球裁判员能力素养的研究
        1.3.4 有关我国篮球裁判员群体特征的研究
        1.3.5 有关高校学生篮球裁判员培养的研究
        1.3.6 有关高校篮球教师裁判员培养的研究
        1.3.7 有关高校篮球裁判员执裁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研究
        1.3.8 小结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篮球专项教师裁判员基本情况
        3.1.1 篮球专项教师裁判员规模情况
        3.1.2 篮球专项教师裁判员等级情况
        3.1.3 篮球专项教师裁判员年龄情况
        3.1.4 篮球专项教师裁判员男女比例情况
        3.1.5 篮球专项教师裁判员职称情况
        3.1.6 篮球专项教师裁判员学习动机
        3.1.7 篮球专项教师裁判员执裁现状
        3.1.8 小结
    3.2 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篮球专项教师裁判员培养状况分析
        3.2.1 篮球专项教师裁判员参与培养的规模情况
        3.2.2 篮球专项教师裁判员参与培养的方式情况
        3.2.3 篮球专项教师裁判员参与培养频次与内容情况
        3.2.4 篮球专项教师参与执裁的机会情况
        3.2.5 篮球专项教师裁判员激励机制与培养计划情况
        3.2.6 篮球专项教师裁判员培养效果情况
        3.2.7 小结
    3.3 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篮球专项教师裁判员培养存在的问题
        3.3.1 缺乏裁判员激励
        3.3.2 缺少竞赛执裁安排
        3.3.3 缺乏系统培养计划
        3.3.4 较多依赖校外培养
    3.4 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篮球专项教师裁判员培养策略
        3.4.1 制定裁判员学习与考评激励机制
        3.4.2 加强校内外篮球竞赛执裁的安排
        3.4.3 建构起系统化的裁判员培养计划
        3.4.4 以校内培养弥补校外培养的不足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篮球专项教师裁判员培养现状调查》调查问卷
附录B 专家对问卷效度评价量表
附录C 专家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5 理论基础
    1.6 研究思路
    1.7 研究方法
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及其判定
    2.1 什么是普通高校体育
    2.2 异化及其判定方式
    2.3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问题表征
    2.4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判定
3 历史考察:外部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影响
    3.1 中国古代体育的独特属性和学校体育的式微
    3.2 中国近代体育发端于“内容嫁接式”体育课
    3.3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的曲折发展
    3.4 外部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作用方式
4 互动关系:中国体育、教育、大学系统对普通高校体育的影响
    4.1 中国体育模糊了学校体育的边界
    4.2 教育系统内的应试同化与干预迟滞导致良性学校体育重塑艰难
    4.3 中国大学内部生态迫使普通高校体育遵循多重工作逻辑
5 行动者分析:行动者的策略选择、行为与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呈现
    5.1 被迫趋同与主动模仿:普通高校体育组织遵从“合法性机制”
    5.2 “反抗”与“权力”转移:行动者自由行动的多种表现
    5.3 无奈之举与“意外”后果
6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综合分析
    6.1 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形成过程的特点
    6.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
    6.3 普通高校体育异化本质在于组织功能异化
    6.4 异化消解的可能性
7 研究结论
    7.1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
    7.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及其本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主要访谈对象统计表

(10)贵州省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课程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调查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地考察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体育舞蹈的概述
        4.1.1 体育舞蹈的文化内涵
        4.1.2 体育舞蹈的价值
        4.1.3 体育舞蹈的种类
        4.1.4 体育舞蹈与校园舞蹈
    4.2 全国部分院校体育舞蹈课程的概况
        4.2.1 全国八大体育学院体育舞蹈课程的概况
        4.2.2 综合性院校体育学院体育舞蹈课程的概况
    4.3 贵州省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课程的基本情况
        4.3.1 贵州省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课程的历史发展
        4.3.2 贵州省高校体育院系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认知情况
        4.3.3 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课的场地情况
    4.4 贵州省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课的开展状况
        4.4.1 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课的开设形式
        4.4.2 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课的开展形式
    4.5 贵州省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课程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4.5.1 贵州省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课程发展的影响因素
        4.5.2 贵州省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课程发展存在的问题
    4.6 促进贵州省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课程发展的措施
5 结论
6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体育院系潜课程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及推广策略[D]. 黄超男. 吉首大学, 2020(03)
  • [2]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体育院系啦啦操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黄婉仪.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3]功能性训练对体育院系学生田径普修课程跳远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D]. 徐娟.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4]郑州市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状况及实施路径研究[D]. 孙李华旭.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5]江苏省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许月辉. 苏州大学, 2020(03)
  • [6]参与式教学法在体育院系乒乓球普修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曹晓东. 郑州大学, 2020(03)
  • [7]“体验式教学法”在体育院系《篮球专项理论与实践》课中的运用研究[D]. 涂晰. 长江大学, 2020(02)
  • [8]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篮球专项教师裁判员培养现状调查[D]. 孟垚. 河南大学, 2019(07)
  • [9]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D]. 刘旭明.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10]贵州省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课程调查研究[D]. 董涛.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体育系跳水课程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