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身体部位或器官名称的隐喻认知

具有身体部位或器官名称的隐喻认知

一、含身体部位或器官名称的隐喻认知(论文文献综述)

贝贝(KHISHIGBAATAR KHISHIG-ERDENE)[1](2020)在《汉蒙成语对比及对蒙成语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名蒙古留学生,在汉语学习和研究中,越来越发现作为熟语之一的成语,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符号。因此,我们将汉蒙成语对比作为研究对象。我们之所以选取汉语和蒙语中的动物、人体、数字三类成语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这三类成语在汉蒙成语中运用范围广,蕴意丰富,且在留学生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因此从动物、人体、数字三个方面分别从语义特征和文化内涵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汉蒙成语在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喻体和喻义的关系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同时,通过成语也折射出中蒙两国在生态文化、宗教信仰文化及饮食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共性和差异性,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分别给予了汉蒙成语不同的养分。通过对有关蒙古学生习得汉语成语相关文献以及HSK动态语料库的分析,同时通过大量课堂观察,我们发现,由于成语具有语义凝固性和文化蕴含性的特点,蒙古学生在汉语成语的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意义理解误差、句子结构不当、回避使用等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因文化差异造成汉语成语意义理解误差,主要体现在望文生义和感情色彩义使用不当;因语言能力导致汉语成语句法使用不当,主要表现在弄不清楚成语在句中应充当的句子成分;因不够自信导致采取汉语成语使用回避策略,选择自认为最有把握的词语来进行表达,使得蒙古学生在日常交际中成语的使用率较低。我们认为,教师因素、学生因素、教材因素和文化差异是造成蒙古学生成语使用偏误的主要原因。为此,一要以文化导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涵义,通过文化导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成语的文化内涵;二要以强化训练实现成语熟练运用,通过语境和句法结构来强化成语的使用;三要以优化内容提高成语学习效率,对成语的数量、难易程度以及出现顺序做出安排,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适当增加成语数量,给学生创造更多使用成语的机会,从而增强使用的信心。

沙吉旦木·艾则孜[2](2020)在《汉语人体成语维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很重要的一类用语,是语言中的宝库。成语能体现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特征。汉语成语底蕴深厚,数量庞大,其中就有很多成语带有人体部位。由于不同民族在不同生活环境下使用的语言也不同,因此带有人体部位的成语所蕴含的意义和用法就有很大的差异。人类各种语言中都有相应的表示器官和部位的名词,人体部位成语无论在汉语中还是在维吾尔语中都很常见。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最初用以自己最熟悉的身体器官和部位投射到未知的目标上,通过丰富的联想来进行构词。人体各部位和器官都能构成丰富多彩的成语,这是人们观察自然,认识自身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体成语反映了人们的智慧,是语言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史、社会史和精神世界的最佳展现形式。本文以《汉维成语词典》(2000年版)为研究范围,对人体成语做了全面的整理统计,共整理出来的以含有头部类、躯体类、内脏类等三大类身体部位的1015条人体成语作为研究语料,以《水浒传》、《红楼梦》两大名着维译本中的人体成语为实例,以所学的现代翻译理论知识为手段,运用对比语言学方法,通过例证分析,对汉语人体成语维译原则和维译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探讨成语的活用及其翻译。本文主要由五个章节组成,包括绪论、正文、结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阐述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其次对相关论文的研究状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最后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本文中涉及的人体成语范围进行了界定。界定出人体成语包含头部类、躯体类、内脏类等三大类,最后对所收集到的人体成语进行了统计。第二部分是正文,正文分为三章。根据汉语人体成语的语法关系分析了人体成语的结构类型并概述了主要运用的修辞格。从认知语言学和翻译学的角度入手,对汉语人体成语的维译原则和维译方法进行深入分析,以《水浒传》、《红楼梦》维译本为例,指出汉语人体成语的维译原则是“忠实原文、保持风格”,并具体分析汉语人体成语维译中采用的直译、意译、借用、仿译和缩译等几种常用的翻译方法。在此之后,再从成语的活用入手,实证分析具体对应的成语活用及其翻译。第三部分是结论,对本论文研究工作进行了梳理与总结。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忠实内容、保持风格”的原则,正确理解人体成语的意义,充分考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采用灵活的翻译方法来翻译人体成语。

兰东宇[3](2020)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泰含“手”“脚/足”类词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工具,而人体身体器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起点,“手”“脚/足”类词除了表示直白的字面意义外,它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义是非常丰富的。汉泰民族以相同的人体身体器官知识去描绘和理解其他陌生或抽象事物时,构建了很多相同的汉泰身体器官转喻和隐喻。对汉泰含“手”类词、“脚/足”类词两种语言进行比较能显现人体特定器官的隐喻特点,通过探究汉泰语言中相同器官隐喻的个性与共性,进一步证明隐喻和转喻是我们人类基本的认知思维和概念化的方式。本文从隐喻和转喻的角度,对汉泰含“手”类词、“脚/足”类词的引申义进行描写,试图揭示汉泰含“手”类词、“脚/足”类词的隐喻类型和转喻类型,分析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尽管汉泰含“手”“脚/足”类词在认知机制下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局部差异性。跨语言的事实表明,不同语言里的身体词汇存在普遍的隐喻和转喻类型,而在普遍的隐喻和转喻类型里又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汉泰含“手”“脚/足”类词在隐喻和转喻过程中呈现出完全一致、部分一致、完全不同这三种形式,这是基于汉泰民族礼仪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差异性,使得二者在转喻和隐喻方面的呈现出局部差异,所以,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汉泰体词“手”“脚/足”异同的成因,显得十分必要。

彭洲洋[4](2019)在《含内脏器官语素的成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脏器官由于位处身体内部,十分隐秘,不具凸显性,涉及其的语言表达较其他身体部位来说也就相对较少,但这类词汇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在汉语成语中,就存在着不少含内脏器官语素的成语。本文选取上海辞书出版社的《中国成语大辞典》(辞海版)中所有含内脏器官语素(心、肝、胆、肠、脾、肺、胃、肾)的四字格成语作为研究对象,共搜集到含内脏器官语素的成语668条,首先,从历时的角度对这668条成语的源流和演变进行探究,其次,以共时的角度从定型方法和结构上对其进行分类,最后,系统地分析其内在的认知机制,以求全方位穷尽式地对这些成语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含内脏器官语素的成语不仅具有成语的普遍性特征,还具有其与众不同的特质。在源流上,含内脏器官语素的成语中有许多来自佛道教用语和哲学用语,这跟中国的宗教文化和思想信仰密切相关。演变上,形式变化最为明显,呈现许多不同内脏器官语素互相替换,成语语义不变的独特特点,这是由于心、肝、胆、肠、脾、肺、胃、肾都居于腹部,具有内向性,且都属于内脏器官这个范畴,“心”的部分语义便辐射到其他内脏器官词上,所以不同内脏器官语素相互替换,意义却不变,这也进一步形成了丰富的联合结构式成语。在结构上,主谓式较多,这是因为随着来自外部的刺激,人的情绪发生变化,内脏器官也会随之产生相应的生理变化,所以也具有了一定的主动性,同时,古人认为心脏是思维产生的源头,故借助其产生的思维来发挥人体主动性来形容人的行为或心理感受等属性,所以产生了大量主谓式成语。在认知机制上,含内脏器官语素的成语基本上是基于内脏器官本身的生理功能,先建构抽象化的转喻路径,然后通过形象化的思维方式,借助实体隐喻、空间隐喻、容器隐喻和自身的文化约束来建构完整的认知机制,指向最终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含内脏器官语素成语的认知机制是隐转喻结合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蒋林芝[5](2019)在《义净译经“身体名词+V”结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共时角度对义净译经中的“身体名词+V”结构进行了穷尽性的描写,对此结构在实际语言中的功能组合、实际意义及具体用例数量进行了详细梳理和统计,从整体上了解、把握了初唐时期的“身体名词+V”结构的大致面貌。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此结构中的动词特点和内部关系,整体上取得如下一些认识:(1)进入“身体名词+V”结构中的动词大多数都是“身体动词”(1),“身体动词”是此结构中的核心动词。当这些动词表示的动作由前面的身体名词发出时,内部关系为凸显关系,整体构成主谓结构;当“身体名词+V”结构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由前面的身体名词发出时,内部为修饰关系,整体构成状中结构。(2)有部分“非身体动词”也能进入“身体名词+V”结构,这时动词的动作没有特定的对象,此时内部关系为限定关系,即身体名词作为主语,限定其后动词的动作主体,整体构成主谓结构。其次,“身体名词+V”结构还呈现出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本文对其中常用的身体名词和身体动词的替换情况进行了讨论,并对身体名词和身体动词做了层级区分,以及从构式理论的角度探讨“身体名词+V”结构中具有“亲自”义的结构特点。本文认为,初唐时期许多“身体名词”和“身体动词”处于明显更换的阶段,在“身体名词+V”结构中看待其替换现象应该是一个较为可取的视角;身体名词和身体动词可以根据其组合功能做出不同层级的划分;且具有“亲自”义的“身体名词+V”结构是在“身体名词+V”构式中产生的,而不单独来源于身体名词或是其后的动词。

付廷[6](2019)在《“手”类词的转喻、隐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关于人体词隐喻的研究多集中于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重点分析其隐喻的共性与个性,并揭示其共性与个性产生的原因,以进一步分析认知思维的特点。但目前的研究很少涉及人体词的认知路径,以及关于人体词转喻、隐喻的影响与制约的讨论。因此,本文选取人体部位——“手”,并对“手”类词的转喻、隐喻认知路径以及转喻、隐喻的影响与制约进行分析讨论。从整体上把握“手”类词转喻、隐喻路径的特点,从细节处分析“手”类词转喻、隐喻的影响与制约,以期对“手”类词的转喻和隐喻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本文共有五章,具体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叙述本文的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梳理有关“人体词”,尤其是与人体部位“手”有关的隐喻研究,并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语料来源、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分析“手”类词的认知路径。根据经验现实主义理论、隐喻认知理论和转喻认知理论,“手”类词转喻分为“人”、“手段本领”、“行为动作”、“工具器械”和“行为动作的结果”五大类,呈交叉型的连锁状,可概括为“人”采取一定“手段”,借助“工具”达到“目的”的“行动”。“手”类词的隐喻分为“基本意象隐喻”、“外形功能隐喻”、“空间隐喻”、“容器隐喻”、“物质与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关系隐喻”七类,呈辐射状。整个“手”类词的认知路径呈连锁状和辐射状的交叉状。第三章分析“手”类词的组合对“手”类词转喻、隐喻的影响与制约。从“手”类词内部组合来看,“手”类词的转喻主要受制于整体词的词义和与之组合的另一个语素义,隐喻主要受制于两义域某一方面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从外部组合来看,分为两种,第一种即语义分析,通过每种转喻、隐喻类型的“手”类词与不同义类范畴、不同语法性质的词组合,从而找出影响和制约因素。对于无法从词语的组合中找出影响和制约因素的“手”类词,我们采用第二种即语用分析,将其放在句子中,通过语境分析其所受的影响与制约因素。第四章分析“手”类词转喻和隐喻的特点。“手”类词转喻呈连锁状,隐喻呈辐射状原因之一是“手”类词的转喻通常转喻到某一个特定的域,而隐喻则是某一个特定的域隐喻到不同的域。“手”类词的转喻偏重于“手”的功能特征。“手”类词的隐喻可进一步整合为四类:“手”作为源域、“手”作为目标域、其他人体词为源域和“手”为目标域、“手”和人体其他器官部位之间关系与其他事物或人之间关系的映射。第五章结语,总结本文所讨论的问题,说明本文研究的不足以及有待深入研究之处。

吴惜凤[7](2018)在《汉泰人体词语隐喻比较研究》文中指出隐喻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文化相互影响,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力量和文化模式,人们自幼习得一种语言,也就把其中的文化符号深深地埋进了自己的思想当中。本文对汉泰身体部位词语隐喻的使用和表达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汉泰语都存在以身体隐喻的形式来进行语义表达的情况。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意识地使用一些身体相关词语,而并没有发觉它们是隐喻的。隐喻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比喻形式。中国人和泰国人的日常语言都离不开隐喻。中国和泰国有悠久的文化交流史,两个国家既有自己独特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但在隐喻的使用方面,可以发现汉泰语之间存在许多相同之处,尤其是人体词语的隐喻用法。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对汉泰两种语言的身体部位词的隐喻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对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说明。第二章是隐喻研究概述,介绍有关隐喻研究的理论。第三章对汉语和泰语主要身体部位词进行语义分析,并分析其隐喻意义。第四章说明汉泰主要身体部位词的隐喻类型。第五章对论文研究内容进行总结。身体隐喻有多种形式,例如;人化隐喻、时间隐喻、位置隐喻、器官隐喻等。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对汉泰语中的人体词汇和熟语这些语料进行分析,分析汉泰语身体隐喻的相同与差异,从而比较中国和泰国的语言与文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促进两国语言文化的交流,此外,通过分析身体隐喻的类型,探讨身体隐喻的表达特点,这对语言理论的补充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李善熙[8](2017)在《汉韩词汇认知语义对比研究 ——以人体词语义扩展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不难发现在我们的日常语言生活中,词汇并不仅仅表示一种语义,而是作为多重语义被使用。即词汇与其语义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多数对应的关系。例如指称人体部位的人体词并不仅仅只有指代人体部位的原始语义,也被用于指代、理解周边的事物、空间、时间和现象。因此本论文聚焦于此类现象,以汉语和韩语的人体词为研究对象,通过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论对其语义扩展过程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进行了对比研究。之前的汉语和韩语人体词对比研究具有以下三点不足:一、主要集中于惯用语层次;二、仅仅局限于部分人体词进行了研究;三、单纯的阐明了对应不对应关系。鉴于此类不足,本论文阐明了两种语言的人体词在语义扩展中展现出的特征,进而对隐喻和转喻现象的特征展开了全面的探索,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人体词作为展示语言和文化间相互作用的代表性例子,在任何语言中都具有使用频率较高,大多数由固有词构成的特征。因此人体词是非常多产的,并形成了多样的语义扩展。人体词语义扩展对比是研究人体词具有的语言普遍特性,汉语和韩语所固有的语言和文化特征和差异的重要研究对象。本论文以人体词单独产生语义扩展和人体词作为构成语素,结合其他单词产生语义扩展的两种情况为研究对象,并提出了具体事例。在此过程中首先在将汉语和韩语词典中的义项对比为基础,就在两种语言的词典中收录和没收录哪些义项进行对比,再对虽然字典中没有收录,但在日常语言生活中使用的用法,通过重新进行语料库语料和新闻检索,体系地将其扩展语义进行目录化。本论文的目标为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为基础,在语言与文化等各个角度,说明汉韩人体词语义扩展的差异,首先就个别人体词进行探索,进而利用归纳法将汉韩全部人体词语义扩展的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综合,对人体词的语义扩展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作为本论文的核心部分,对汉韩两种语言中的人体词语义扩张进行了仔细的对比分析。以Heine的概念域的等级为基础,更为具体的划分范畴,以“人>动物>植物>事物>动作>空间>时间>数量>抽象”的顺序着手展开研究语义扩张现象。为了更方便地区分,本文如下划分:第二章是头部人体词(头、脸、眼、鼻、口、耳、下巴);第三章是躯干人体词(颈、肩、胸、腰、腹、背);第四章四肢人体词(手、腿、脚),语义扩张是把一个单词本身所指示的对象和一些相似、邻近的其它对象加以命名而产生的结果。人体词的语义扩张是把人体词所对应的身体部位的位置、形状、功能以及构成的特征的其它概念进行命名,阐明语义扩张的机制和引申基础及途径的过程。第五章人体隐喻的进一步考察。以前文中的研究基础,主要讨论了人体隐喻的普遍性、人体词与方位词的组合中的隐喻两个问题。通过人体隐喻,建构了大量的具有隐喻意义的概念,这些概念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通过各种联系,构成了庞大的人体隐喻系统。通过这样的过程,首先阐明语言基于身体经验,并与人的认知过程具有密切的联系,可以发现我们周边的事物中都是由距离自己近的到远的、由具体到抽象、由生命体到非生命体的顺序产生语义扩展。其次,可以得知隐喻和转喻在语义理解和扩展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与之前语言学中将隐喻和转喻看作为从正常用法中脱离出来,为了达到特殊的文体效果而使用的语言现象的观点不同,由此可以得知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和转喻与我们的认知活动和身体经验具有很深的关联性,作为语义扩展的机制被使用。综上所述,本研究是通过对人体词语义扩展的认知机制的产生进行分析和说明,通过对语言在语义扩展过程中产生的认知上的性质、特征、规律性进行研究,对中韩两国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过程中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进行了分析。这对于阐明语言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丰富认知语义论的理论知识、词汇教育、词典编辑、通翻译、中韩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颜新芳[9](2016)在《含头部类身体部位语素的成语语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身体部位是人们交际中最为直观的主体,成语是汉语词汇中极为重要的一类用语。文章以辞海版《中国成语大辞典》(新一版)为研究范围,以含31个头部类身体部位语素的1237条成语作为研究语料,探寻成语的语义、语义用法分类及隐喻认知。在头部类部位语素中,含“目”的成语数量最多,“口”次之。“首”与“头”、“口”与“嘴”、“牙”与“齿”都属于同义语素新旧替换的三组语素,“面”与“脸”、“目”与“眼”属于非同义语素替换的两组语素。“眼”、“目”、“头”、“首”等31个头部类身体部位语素在成语中的义项都被缩小了很多,并且在成语中的语素义大都是本义。含头部类语素的成语在语义用法上,多用于描写人物和叙事。在描述人物内心活动、情绪、心理状态时,人们最常使用的身体部位是目、口、眉。用于表示与言辞、言论有关的语义,成语中最常见的是与口腔有关的“口”、“嘴”、“舌”等,并且成语的语义大多具有贬义色彩。汉语成语在描述女子美貌时,多用比喻修辞。头部类部位语素依据位置或功能相近分成4组,并从始源域探究了含4组头部类身体部位语素成语的隐喻义。22个头部类语素的语义取象特征主要有形貌特征、空间位置特征和功能特征。形貌特征最凸显的语素有5个:眼、嘴、牙、齿、舌;空间位置特征最凸显的有7个:头、首、面、脸、额、颊、眉;功能特征最凸显的有3个:顶、目、口;语义取象特征凸显情况不典型的有7个:脑、颅、腮、颐、睫、睛、唇。含头部类部位语素的成语在隐喻认知上,具有空间位置显着性和功能显着性。空间位置显着性主要表现在:头部是位于身体的最上部和前端,上位空间显着,含头、首等语素的成语的隐喻义凸显上部或顶端义;“面”和“脸”是有着其他身体部位附着在其上的,体现了整体和中心的显着性。功能显着性体现在:一些头部类部位是人或其他动物进行某种活动不可或缺的,具有重要的功能,其所指对象在成语中凸显其功能,如“眼”、“目”。

邓海燕(Dang Hai Yen)[10](2016)在《汉、越人体成语对比研究》文中指出中越两国山水相连,虽然越南也受中国的文化影响,但各族人民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依然存在不同之处,因此对同一个事物的表达有所不同,于是就出现不同的语言、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差异。成语是一种固定的词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语言中的宝库。成语能表现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特色。到目前为止,对汉语成语的研究已受到许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尤其是将它与其他语言进行对比研究,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另一方面,近些年来,随着以体验哲学为基础的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许多中外学者对人体词语的相关问题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了语言学界的一个热点。人们以自己的身体体验去认识和理解世界,把普遍具备的身体部位投射到未知的目标上,由此生成了大量人体词语。人体词语既现实又抽象,包含隐喻意义,反映了人们的心理与民族文化等。成语借用人体形象来表达抽象意义也是理所当然的。目前,对汉、越人体成语进行对比研究还是不多。学者们主要在语义(隐喻)、语用、文化内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而少于研究人体成语的语法结构、句法功能、修辞学,或者他们的研究不够充足、存在一些误解。另外,许多学者们看重了汉、越人体成语的教学法,主要集中分析、浅谈这方面,而对翻译法方面几乎没人研究过。在借鉴语义学、词汇学、认知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法、描写与解释法、对比法等研究法对汉、越人体成语进行系统、全面探讨,接着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先描写后解释、分析、总结,找出两种语言的异同点。通过不同的角度的描写与分析,我们对汉、越人体成语有了比较全面的系统认识,更加了解汉、越人体成语的特征与异同点,便利于汉、越人体成语的翻译法。全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对本文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语料来源进行简单介绍。第二部分:浅谈汉、越人体成语概况,对人体成语进行了界定,并且做了统计。由于不同的文化民族与生活习惯产生了对每个身体器官的认知也有不同的看法,导致汉、越成语中的每一个人体词语的使用频率也有所不同。因而,本文对汉、越人体成语的来源进行了探讨。每一条成语都含有寓意深刻、背景故事、日常生活的经验、等许多因素形成的成语。因此成语的来源与民族习俗有关,两种语言的成语来源既然是有同有异。第三部分:在语义方面深入地进行分析汉、越人体成语的引申义与语义范畴。本文将人体成语分为三大类:头部类、身体类和内脏类进行研究。在引申义方面,本文主要对最常用的人体词语深入分析,先描写后分析解释,比较汉、越人体成语引申义、指出异同点。其次,在语义范畴方面,本文先分类后分析,发现在成语的某一种的语义范畴之内,采用身体器官形象有所不同。因此,本文分析并解释两种语言不同点的原由。第四部分:对语法结构进行考察、分析。越南虽然受到中国的影响,许多语法结构跟汉语有相似之处,但由于两种语言的语系不同,各自都有各自的语法特点,所以也存在不同的地方。本文将语法结构部分分为两大类:人体词语在成语的位置和分前后两截的人体成语进行对比。第五部分:人体成语等于句子中的词,它们都可以充当句子的每一个成分。汉、越人体成语在句法功能中大多都是相同的,但两种语言的语系有不同之处,人体成语充当句子的成分时具有一些差别。本文对汉、越人体成语句法功能进行对比研究。第六部分:在口语中还是在书面上,要提高表达技巧,使话语以及文章充分并简洁,达到互相沟通的思想感情的目的,必须利用修辞手法。之所以成语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内容充实、形式简洁、音调和谐,是因为它含有多种修辞方式(修辞格)。两种不同的语系使用修辞手段也有所不同。本文对汉、越人体成语修辞手段进行分析,指出异同点。第七部分:成语不仅广泛运用在文学作品里,还被运用在日常生活中。随着中国与越南的交际关系越来越亲密,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快速发展,汉、越成语的翻译也日趋重要。本文进行探讨汉、越人体成语的翻译法,主要研究汉语译成越南语的方面,助于学习汉语成语当中的学者或者跟汉语有关的译者。第八部分:结语

二、含身体部位或器官名称的隐喻认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含身体部位或器官名称的隐喻认知(论文提纲范文)

(1)汉蒙成语对比及对蒙成语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一)关于汉语成语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汉外成语对比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统计分析法
        (二)对比分析法
        (三)文献分析法
第二章 汉蒙动物类成语对比分析
    一、汉蒙动物类成语语义特征对比分析
        (一)汉蒙动物类成语语义特征的相同点比较
        (二)汉蒙动物类成语语义特征的不同点比较
    二、汉蒙动物类成语文化内涵对比
        (一)汉蒙动物类成语反映出不同的生态文化
        (二)汉蒙动物类成语反映出不同的饮食文化
        (三)汉蒙动物类成语反映出不同的的生产生活文化
第三章 汉蒙人体类成语对比分析
    一、汉蒙人体类成语语义特征对比分析
        (一)汉蒙人体类成语语义特征的相同点比较
        (二)汉蒙人体类成语语义特征的不同点比较
    二、汉蒙人体类成语文化内涵对比
        (一)汉蒙人体类成语反映出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
        (二)汉蒙人体类成语反映出不同的风俗文化
第四章 汉蒙数字类成语对比分析
    一、汉蒙数字类成语语义特征对比分析
        (一)汉蒙数字类成语语义特征的相同点比较
        (二)汉蒙数字类成语语义特征的不同点比较
    二、汉蒙数字类成语文化内涵对比
        (一)汉蒙数字类成语反映出对“七”的不同情感
        (二)汉蒙数字类成语反映出对奇偶数的不同情感
第五章 蒙古学生汉语成语学习存在问题及相应教学策略
    一、蒙古学生汉语成语学习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因文化差异造成汉语成语意义理解误差
        (二)因语言能力导致汉语成语句法使用不当
        (三)因不够自信导致采取汉语成语使用回避策略
    二、对蒙古留学生汉语成语教学策略分析
        (一)以文化导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涵义
        (二)以强化训练实现成语熟练运用
        (三)以优化内容提高成语学习效率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汉语人体成语维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相关的研究综述
        一、概念的界定
        二、汉维人体成语研究综述
    第四节 语料来源和转写符号
        一、语料来源
        二、转写符号
第二章 人体成语的特点
    第一节 人体成语语法结构特点
        一、联合结构
        二、偏正结构
        三、动宾结构
        四、主谓结构
        五、连谓结构
    第二节 人体成语修辞特点
        一、比喻
        二、夸张
        三、对比
        四、对偶
        五、借代
第三章 汉语人体成语维译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 汉语人体成语维译原则
        一、有效性原则
        二、风貌保留原则
        三、接受性原则
        四、美学保留原则
        五、同质变通原则
    第二节 汉语人体成语维译方法
        一、直译法
        二、意译法
        三、借用法
        四、仿译法
        五、缩译法
第四章 文学作品中人体成语对应翻译及活用
    第一节 同一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翻译
        一、表达不同意义的同一成语的不同译法
        二、表达相同意义的不同成语的翻译
    第二节 文学作品中人体成语的活用
        一、成语形式的改变
        二、成语意义的改变
        三、成语形式和意义同时改变
    第三节 人体成语的活用及其翻译
        一、抽换及其翻译
        二、增添增减及其翻译
        三、易序及其翻译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泰含“手”“脚/足”类词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泰国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理论基础
        五、汉泰“手”“脚/足”词典义项
第二章 转喻视角下汉泰含“手”“脚/足”类词的对比
    第一节 转喻视角下汉泰含“手”类词的对比
        一、汉语含“手”类词的转喻
        二、泰语含“???”类词的转喻
        三、转喻视角下汉泰含“手”类词的对比
    第二节 转喻视角下汉泰含“脚/足”类词的对比
        一、汉语含“脚”类词的转喻
        二、泰语含“???/????”类词的转喻
        三、转喻视角下汉泰含“脚/足”类词的对比
第三章 隐喻视角下汉泰含“手”“脚/足”类词的对比
    第一节 隐喻视角下汉泰含“手”类词的对比
        一、汉语含“手”类词的隐喻
        二、泰语含“???”类词的隐喻
        三、隐喻视角下汉泰含“手”类词的对比
    第二节 隐喻视角下汉泰含“脚/足”类词的对比
        一、汉语含“脚/足”类词的隐喻
        二、泰语含“???/????”类词的隐喻
        三、隐喻视角下汉泰含“脚/足”类词的对比
第四章 从转喻和隐喻角度看汉泰含“手”“脚/足”类词异同成因
    第一节 从转喻和隐喻角度看汉泰含“手”“脚/足”类词认知异同
        一、汉泰含“手”“脚/足”类词认知完全一致
        二、汉泰含“手”“脚/足”类词认知部分一致
        三、汉泰含“手”“脚/足”类词认知完全不一致
    第二节 从转喻和隐喻角度看汉泰含“手”“脚/足”类词异同成因
        一、汉泰含“手”“脚/足”类词认知相同的原因
        二、汉泰含“手”“脚/足”类词认知不同的原因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含内脏器官语素的成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选题依据及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理论、材料和方法
二、含内脏器官语素的成语源流及演变
    (一)含内脏器官语素的成语源流
        1.佛道教典籍
        2.文学作品
        3.历史典故
        4.民间谚语
    (二)含内脏器官语素的成语演变
        1.数量的变化
        2.意义的变化
        3.形式的变化
三、含内脏器官语素的成语分类
    (一)从定型方法上分类
        1.直接袭用
        2.增枝添叶
        3.删繁就简
        4.截取并合
        5.整体概括
    (二)从结构上分类
        1.联合结构
        2.偏正结构
        3.主谓结构
        4.动宾结构
        5.连动结构
        6.补充结构
        7.兼语结构
        8.复句结构
四、含内脏器官语素成语的认知机制分析
    (一)基于生理功能的认知背景
        1.“心”
        2.“肝”、“胆”、“肠”、“肺”、“胃”、“脾”、“肾”
    (二)成语中“内脏器官”的转喻
        1.“心”的转喻
        2.其他内脏器官的转喻
    (三)成语中“内脏器官”的隐喻
        1.“心”的隐喻
        2.其他内脏器官的隐喻
    (四)含内脏器官语素的成语的隐转喻
        1.内脏器官是实体
        2.内脏器官是空间
        3.内脏器官是容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义净译经“身体名词+V”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和选题缘由
        1.1.1 研究对象
        1.1.2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义净作品相关研究
        1.3.2 关于“身体名词+V”结构的研究
    1.4 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材料
        1.4.2 研究方法
    1.5 相关说明
2 义净译经“头部名词+V”结构研究
    2.1 “头部名词+V”结构整体面貌及详细描写
        2.1.1 “头部名词+V”结构整体面貌
        2.1.2 “头部名词+V”结构详细分析
        2.1.3 小结
    2.2 “头部名词+V”结构动词特点及内部关系
        2.2.1 “头部名词+V”结构动词特点
        2.2.2 “头部名词+V”结构的内部关系
3 义净译经“五官名词+V”结构研究
    3.1 “五官名词+V”结构整体面貌及详细描写
        3.1.1 “五官名词+V”结构整体面貌
        3.1.2 “五官名词+V”结构详细描写
        3.1.3 小结
    3.2 “五官名词+V”结构动词特点及内部关系
        3.2.1 “五官名词+V”结构的动词特点
        3.2.2 “五官名词+V”结构的内部关系
        3.2.3 小结
4 义净译经“躯体名词+V”结构研究
    4.1 “躯体名词+V”结构整体面貌及详细描写
        4.1.1 “躯体名词+V”结构整体面貌
        4.1.2 “躯体名词+V”结构详细分析
        4.1.3 小结
    4.2 “躯体名词+V”结构动词特点即内部关系
        4.2.1 “躯体名词+V”结构的动词特点
        4.2.2 “躯体名词+V”结构内部关系
5 义净译经“四肢名词+V”结构研究
    5.1 “四肢名词+V”结构整体面貌及详细描写
        5.1.1 “四肢名词+V”结构整体面貌
        5.1.2 “四肢名词+V”结构详细分析
        5.1.3 小结
    5.2 “四肢名词+V”结构动词特点及内部关系
        5.2.1 “四肢名词+V”结构动词特点
        5.2.2 “四肢名词+V”结构的内部关系
6 义净译经“内脏名词+V”结构研究
    6.1 “内脏名词+V”结构整体面貌及详细描写
        6.1.1 “内脏名词+V”结构整体面貌
        6.1.2 “内脏类名词+V”结构详细描写
    6.2 “内脏名词+V”结构的动词特点及内部关系
        6.2.1 “内脏名词+V”结构的动词特点
        6.2.2 “内脏名词+V”结构的内部关系
7 结语
    7.1 义净译经“身体名词+V”结构中的常用词替换讨论
        7.1.1 义净译经“身体名词+V”结构中的身体名词替换现象
        7.1.2 义净译经“身体名词+V”结构中的常用动词替换现象
    7.2 义净译经“身体名词”与“身体动词”的层级分布
        7.2.1 义净译经“身体名词”的层级分布
        7.2.2 义净译经“身体动词”的层级分布
        7.2.3 小结
    7.3 关于“身体名词+V”构式的讨论
    7.4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6)“手”类词的转喻、隐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人体词隐喻研究概况
        1.2.2 人体特定器官部位词隐喻研究
        1.2.3 小结
    1.3 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
        1.3.1 研究对象
        1.3.2 语料来源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2 “手”类词的认知路径
    2.1 “手”类词的转喻
        2.1.1 “手”类词的转喻类型
        2.1.2 “手”类词的转喻路径图示
    2.2 “手”类词的隐喻
        2.2.1 “手”类词的隐喻类型
        2.2.2 “手”类词的隐喻路径图示
    2.3 小结
3 “手”类词的组合与转喻、隐喻的关系
    3.1 “手”类词的内部组合
        3.1.1 “手”类词的内部组合与转喻
        3.1.2 “手”类词的内部组合与隐喻
        3.1.3 “手”类词的内部组合对转喻、隐喻的影响
    3.2 “手”类词的外部组合
        3.2.1 “手”类词的外部组合与转喻
        3.2.2 “手”类词的外部组合与隐喻
    3.3 语境对“手”类词的转喻、隐喻的影响与制约
        3.3.1 语境对“手”类词的转喻的影响与制约
        3.3.2 语境对“手”类词的隐喻的影响与制约
    3.4 小结
4 “手”类词转喻隐喻的特点
    4.1 “手”类词的转喻特点
    4.2 “手”类词的隐喻特点
    4.3 小结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汉泰人体词语隐喻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中泰身体部位词语隐喻研究现状
        1.2.1 中国身体部位词语隐喻的相关研究
        1.2.2 泰国身体部位词语隐喻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隐喻研究概述
    2.1 隐喻的基本理论
        2.1.1 人体隐喻产生的基础
        2.1.2 人体隐喻产生的认知因素
    2.2 隐喻的普遍性与发展
        2.2.1 隐喻的普遍性
        2.2.2 身体隐喻
        2.2.3 体验哲学与人体隐喻
        2.2.4 隐喻与文化
第3章 汉泰主要身体部位词语及其语义分析
    3.1 汉泰主要身体部位词语及其隐喻义分析
        3.1.1 汉泰主要身体部位词语
        3.1.2 汉泰主要身体部位词语的隐喻义分析
第4章 汉泰主要身体部位词语的隐喻类型
    4.1 身体部位词“头(???)”
    4.2 身体部位词“面(????)”
    4.3 身体部位词“眼(??)”
    4.4 身体部位词“耳(??)”
    4.5 身体部位词“口(???)”
    4.6 身体部位词“手(???)”
    4.7 身体部位词“肚(????)”
    4.8 身体部位词“肉(?????)”
    4.9 身体部位词“背(????)”
    4.10 身体部位词“怀(??)”
    4.11 身体部位词“脚(????)”
    4.12 身体部位词“腿(??)”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汉韩词汇认知语义对比研究 ——以人体词语义扩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概念隐喻
        一、概念隐喻的定义及本质特征
        二、概念隐喻的类型
        三、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
        四、概念隐喻与文化
    第二节 概念转喻
        一、概念转喻的定义以及本质特征
        二、概念转喻的类型
        三、概念转喻的工作机制
    第三节 转喻和隐喻的相互作用
    第四节 范畴化隐喻
    第五节 认知对比语言学
第二章 汉韩“头部人体词”的语义扩展对比
    第一节 “头/首”与“(?)(?)”的语义扩展对比
        一、“头/首”与“(?)(?)”向人域的扩展
        二、“头/首”与“(?)(?)”向动物域的扩展
        三、“头/首”与“(?)(?)”向植物域的扩展
        四、“头/首”与“(?)(?)”向事物域的扩展
        五、“头/首”与“(?)(?)”向空间域的扩展
        六、“头/首”与“(?)(?)”向时间域的扩展
        七、“头/首”与“(?)(?)”向数量域的扩展
        八、“头/首”与“(?)(?)”向抽象域的扩展
        九、“头/首”与“(?)(?)”的语义扩展特征
    第二节 “脸/面”与“(?)(?)”的语义扩展对比
        一、“脸/面”与“(?)(?)”向人域的扩展
        二、“脸/面”与“(?)(?)”向动物域的扩展
        三、“脸/面”与“(?)(?)”向事物域的扩展
        四、“脸/面”与“(?)(?)”向空间域的扩展
        五、“脸/面”与“(?)(?)”向数量域的扩展
        六、“脸/面”与“(?)(?)”向抽象域的扩展
        七、“脸/面”与“(?)(?)”的语义扩展特征
    第三节 “眼/目”与“(?)”的语义扩展对比
        一、“眼/目”与“(?)”向人域的扩展
        二、“眼/目”与“(?)”向动物域的扩展
        三、“眼/目”与“(?)”向植物域的扩展
        四、“眼/目”与“(?)”向事物域的扩展
        五、“眼/目”与“(?)”向动作域的扩展
        六、“眼/目”与“(?)”向空间域的扩展
        七、“眼/目”与“(?)”向时间域的扩展
        八、“眼/目”与“(?)”向数量域的扩展
        九、“眼/目”与“(?)”向抽象域的扩展
        十、“眼/目”与“(?)”的语义扩展特征
    第四节 “鼻”与“(?)”的语义扩展对比
        一、“鼻”与“(?)”向人域的扩展
        二、“鼻”与“(?)”向动物域的扩展
        三、“鼻”与“(?)”向事物域的扩展
        四、“鼻”与“(?)”向空间域的扩展
        五、“鼻”与“(?)”向时间域的扩展
        六、“鼻”与“(?)”向抽象域的扩展
        七、“鼻”与“(?)”的语义扩展特征
    第五节 “口/嘴”与“(?)”的语义扩展对比
        一、“口/嘴”与“(?)”向人域的扩展
        二、“口/嘴”与“(?)”向动物域的扩展
        三、“口/嘴”与“(?)”向事物域的扩展
        四、“口/嘴”与“(?)”向动作域的扩展
        五、“口/嘴”与“(?)”向空间域的扩展
        六、“口/嘴”与“(?)”向数量域的扩展
        七、“口/嘴”与“(?)”向抽象域的扩展
        八、“口/嘴”与“(?)”的语义扩展特征
    第六节 “耳”与“(?)”的语义扩展对比
        一、“耳”与“(?)”向人域的扩展
        二、“耳”与“(?)”向动物域的扩展
        三、“耳”与“(?)”向植物域的扩展
        四、“耳”与“(?)”向事物域的扩展
        五、“耳”与“(?)”向空间域的扩展
        六、“耳”与“(?)”向数量域的扩展
        七、“耳”与“(?)”向抽象域的扩展
        八、“耳”与“(?)”的语义扩展特征
    第七节 “下巴”与“(?)”的语义扩展对比
        一、“下巴”与“(?)”向动物域的扩展
        二、“下巴”与“(?)”向事物域的扩展
        三、“下巴”与“(?)”向空间域的扩展
        四、“下巴”与“(?)”的语义扩展特征
第三章 汉韩“躯干人体词”的语义扩展对比
    第一节 “颈/脖子”与“(?)”的语义扩展对比
        一、“颈/脖子”与“(?)”向人域的扩展
        二、“颈/脖子”与“(?)”向动物域的扩展
        三、“颈/脖子”与“(?)”向植物域的扩展
        四、“颈/脖子”与“(?)”向事物域的扩展
        五、“颈/脖子”与“(?)”向空间域的扩展
        六、“颈/脖子”与“(?)”向抽象域的扩展
        七、“颈/脖子”与“(?)”的语义扩展特征
    第二节 “肩”与“(?)(?)”的语义扩展对比
        一、“肩”与“(?)(?)”向人域的扩展
        二、“肩”与“(?)(?)”向动物域的扩展
        三、“肩”与“(?)(?)”向事物域的扩展
        四、“肩”与“(?)(?)”向空间域的扩展
        五、“肩”与“(?)(?)”向抽象域的扩展
        六、“肩”与“(?)(?)”的语义扩展特征
    第三节 “胸”与“(?)(?)”的语义扩展对比
        一、“胸”与“(?)(?)”向人域的扩展
        二、“胸”与“(?)(?)”向动物域的扩展
        三、“胸”与“(?)(?)”向事物域的扩展
        四、“胸”与“(?)(?)”向抽象域的扩展
        五、“胸”与“(?)(?)”的语义扩展特征
    第四节 “腰”与“(?)(?)”的语义扩展对比
        一、“腰”与“(?)(?)”向动物域的扩展
        二、“腰”与“(?)(?)”向植物域的扩展
        三、“腰”与“(?)(?)”向事物域的扩展
        四、“腰”与“(?)(?)”向空间域的扩展
        五、“腰”与“(?)(?)”向抽象域的扩展
        六、“腰”与“(?)(?)”的语义扩展特征
    第五节 “腹/肚子”与“(?)”的语义扩展对比
        一、“腹/肚子”与“(?)”向人域的扩展
        二、“腹/肚子”与“(?)”向动物域的扩展
        三、“腹/肚子”与“(?)”向事物域的扩展
        四、“腹/肚子”与“(?)”向数量域的扩展
        五、“腹/肚子”与“(?)”向抽象域的扩展
        六、“腹/肚子”与“(?)”的语义扩展特征
    第六节 “背”与“(?)”的语义扩展对比
        一、“背”与“(?)”向动物域的扩展
        二、“背”与“(?)”向事物域的扩展
        三、“背”与“(?)”向空间域的扩展
        四、“背”与“(?)”向抽象域的扩展
        五、“背”与“(?)”的语义扩展特征
第四章 汉韩“四肢人体词”的语义扩展对比
    第一节 “手”与“(?)”的语义扩展对比
        一、“手”与“(?)”向人域的扩展
        二、“手”与“(?)”向动物域的扩展
        三、“手”与“(?)”向植物域的扩展
        四、“手”与“(?)”向事物域的扩展
        五、“手”与“(?)”向动作域的扩展
        六、“手”与“(?)”向时间域的扩展
        七、“手”与“(?)”向数量域的扩展
        八、“手”与“(?)”向抽象域的扩展
        九、“手”与“(?)”的语义扩展特征
    第二节 “腿”与“(?)(?)”的语义扩展对比
        一、“腿”与“(?)(?)”向人域的扩展
        二、“腿”与“(?)(?)”向动物域的扩展
        三、“腿”与“(?)(?)”向事物域的扩展
        四、“腿”与“(?)(?)”向数量域的扩展
        五、“腿”与“(?)(?)”的语义扩展特征
    第三节 “脚/足”与“(?)”的语义扩展对比
        一、“脚/足”与“(?)”向人域的扩展
        二、“脚/足”与“(?)”向动物域的扩展
        三、“脚/足”与“(?)”向植物域的扩展
        四、“脚/足”与“(?)”向事物域的扩展
        五、“脚/足”与“(?)”向动作域的扩展
        六、“脚/足”与“(?)”向空间域的扩展
        七、“脚/足”与“(?)”向数量域的扩展
        八、“脚/足”与“(?)”向抽象域的扩展
        九、“脚/足”与“(?)”的语义扩展特征
第五章 汉韩人体词语义扩展的认知对比研究
    第一节 人体词语义扩展的普遍性
    第二节 人体词语义扩展的特殊性
    第三节 汉韩人体词语义的隐喻、转喻性
        一、人体词扩展于人域
        二、人体词扩展于动物域
        三、人体词扩展于空间域
        四、人体词扩展于数量域
    第四节 人体词与方位词的组合中的隐喻
        一、表示空间概念
        二、表示时间概念
        三、表示其它抽象概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含头部类身体部位语素的成语语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对象和范围
        0.1.1 身体部位词的界定
        0.1.2 汉语成语的界定
    0.2 研究现状综述
        0.2.1 汉语成语语义及其演变变异研究
        0.2.2 汉语成语的隐喻转喻认知研究
        0.2.3 含身体部位语素成语的研究情况
        0.2.4 前人研究小结
    0.3 选题意义、研究目标和方法
        0.3.1 选题意义
        0.3.2 研究目标和方法
    0.4 语料来源
    0.5 书写说明
1 汉语头部类成语的语义分析
    1.1 汉语成语中“头、首、脑、颅、顶”的语义分析
        1.1.1 汉语成语中“头、首、脑、颅、顶”的语义分类
        1.1.2 汉语成语中“头、首、脑、颅、顶”的搭配考察
        1.1.3 小结
    1.2 汉语成语中“毛、发、髦、鬓”的语义分析
        1.2.1 汉语成语中“毛、发、髦、鬓”的语义分类
        1.2.2 含“毛、发、髦、鬓”成语的搭配考察
        1.2.3 小结
    1.3 汉语成语中“脸、面、额、颊、腮、颐”的语义分析
        1.3.1 汉语成语中“脸、面、额、颊、腮、颐”的语义分类
        1.3.2 汉语成语中“脸、面、额、颊、腮、颐”的组合搭配考察
        1.3.3 小结
    1.4 汉语成语中“眉、睫、眼、目、睛”的语义分析
        1.4.1 汉语成语中“眉、睫、眼、目、睛”的语义分类
        1.4.2 汉语成语中“眉、睫、眼、目、睛”的搭配考察
        1.4.3 小结
    1.5 汉语成语中“耳、鼻、喉、颈、项”的语义分析
        1.5.1 汉语成语中“耳、鼻、喉、颈、项”的语义分类
    1.6 汉语成语中“口、嘴、唇、牙、齿、舌”的语义分析
        1.6.1 汉语成语中“口、嘴、唇、牙、齿、舌”的语义分类
        1.6.2 汉语成语中“口、嘴、唇、牙、齿、舌”的组合搭配考察
        1.6.3 小结
    1.7 小结
2 含头部类身体部位语素成语语义分类的考察
    2.1 有关人物类的成语语义分类
        2.1.1 形容人物肖像容貌的成语
        2.1.2 形容神态表情的成语
        2.1.3 表示人品性格的成语
        2.1.4 表示心理活动、内心情绪的成语
        2.1.5 表示人的年龄阅历和声誉地位、成败得失的成语
    2.2 有关自然类和人伦类的成语语义分类
        2.2.1 表示空间地理和繁多稀少的成语
        2.2.2 表示人伦的成语
    2.3 有关人事类的成语语义分类
        2.3.1 表示衣食住行的成语
        2.3.2 表示藏书的成语
        2.3.3 表示风俗习俗、仪式礼节的成语
        2.3.4 表示才能学识的成语
        2.3.5 表示与言辞、言谈有关的成语
        2.3.6 表示方法、方式的成语
        2.3.7 表示学习教诲的成语
        2.3.8 表示对人物的评价的成语
        2.3.9 其他
    2.4 小结
3 含头部类身体部位语素成语的隐喻认知机制考察
    3.1 含“头、首、脑、颅、顶”成语的隐喻认知考察
        3.1.1 含“头、首、脑、颅、顶”成语的语义取象分析
        3.1.2 汉语成语中“头、首、脑、颅、顶”的隐喻方式
        3.1.3 汉语成语中“头、首、脑、颅、顶”的隐喻义
    3.2 含“脸、面、额、颊、腮、颐”成语的隐喻认知考察
        3.2.1 含“脸、面、额、颊、腮、颐”成语的语义取象分析
        3.2.2 汉语成语中“脸、面、额、颊、腮、颐”的隐喻方式及其隐喻义
    3.3 含“眉、睫、眼、目、睛”成语的隐喻认知
        3.3.1 含“眉、睫、眼、目、睛”成语的语义取象分析
        3.3.2 汉语成语中“眉、睫、眼、目、睛”的隐喻方式
        3.3.3 汉语成语中“眉、睫、眼、目、睛”的隐喻义
    3.4 含“口、嘴、唇、牙、齿、舌”成语的隐喻认知考察
        3.4.1 含“口、嘴、唇、牙、齿、舌”成语的语义取象分析
        3.4.2 汉语成语中“口、嘴、唇、牙、齿、舌”的隐喻方式及其隐喻义
    3.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10)汉、越人体成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
    五、语料来源
第一章 汉、越人体成语概况
    1.1 汉、越人体成语界定
    1.2 汉、越人体成语统计
        1.2.1 汉、越人体成语的数量
        1.2.2 汉、越人体成语中所出现的人体词汇数量与使用频率
        1.2.3 汉、越人体成语的字格
    1.3 汉、越人体成语来源
        1.3.1 汉语人体成语来源
        1.3.2 越南语人体成语来源
    1.4 小结
第二章 汉、越人体成语语义对比
    2.1 汉、越人体词汇的引申义
        2.1.1 汉、越头部词汇的引申义
        2.1.2 汉、越身体词汇的引申义
        2.1.3 汉、越内脏词汇的引申义
    2.2 汉、越人体成语的语义范畴
        2.2.1 汉、越人体头部类成语的语义范畴
        2.2.2 汉、越人体身体类成语语义范畴对比
        2.2.3 汉、越人体内脏类成语语义范畴对比
第三章 汉、越人体成语语法结构对比
    3.1 汉、越人体词语在成语中的位置
        3.1.1 汉语人体词语在成语中的位置
        3.1.2 越南语人体词语在成语中的位置
    3.2 汉、越分前后两截的人体成语结构对比
        3.2.1 前后两截的人体成语关系
        3.2.2 前后两截的人体成语内部结构
    3.3 汉、越不分前后两截的人体成语结构对比
        3.3.1 主谓式
        3.3.2 偏正式
        3.3.3 兼语式
        3.3.4 中补式
        3.3.5 动宾式
        3.3.6 并列式
        3.3.7 其他结构
    3.4 小结
第四章 汉、越人体成语句法功能对比
    4.1 充当句子的主语
    4.2 充当句子的谓语
    4.3 充当句子的宾语
    4.4 充当句子的定语
    4.5 充当句子的状语
    4.6 充当句子的补语
    4.7 充当句子的独立成分
    4.8 小结
第五章 汉、越人体成语修辞手段对比
    5.1 汉、越人体成语辞格的运用
        5.1.1 比喻
        5.1.2 夸张
        5.1.3 借代
        5.1.4 比拟
        5.1.5 对偶
        5.1.6 对比
        5.1.7 排比
        5.1.8 反问
        5.1.9 顶针
        5.1.10 反复
        5.1.11 映衬
        5.1.12 摹拟
        5.1.13 回环
        5.1.14 文
        5.1.15 通感
        5.1.16 综合运用
    5.2 汉、越人体成语韵律形式的运用
        5.2.1 双声
        5.2.2 叠韵
        5.2.3 叠音
        5.2.4 押韵
        5.2.5 平仄协调
    5.3 小结
第六章 汉、越人体成语的翻译法
    6.1 翻译的基本概念
        6.1.1 什么是翻译
        6.1.2 翻译与文化
        6.1.3 翻译理论
    6.2 汉译越南的人体成语的翻译方法
        6.2.1 直译
        6.2.2 意译
        6.2.3 直译与意译结合
        6.2.4 借用
    6.3 翻译实践的基本要素
        6.3.1 翻译标准
        6.3.2 译者的必备素质
第七章 结语
    7.1 本研究主要内容和观点
    7.2 本文研究不足之处及其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含身体部位或器官名称的隐喻认知(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蒙成语对比及对蒙成语教学策略研究[D]. 贝贝(KHISHIGBAATAR KHISHIG-ERDENE).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2]汉语人体成语维译研究[D]. 沙吉旦木·艾则孜.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泰含“手”“脚/足”类词比较研究[D]. 兰东宇.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4]含内脏器官语素的成语研究[D]. 彭洲洋. 湖北大学, 2019(05)
  • [5]义净译经“身体名词+V”结构研究[D]. 蒋林芝.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9(02)
  • [6]“手”类词的转喻、隐喻研究[D]. 付廷.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7]汉泰人体词语隐喻比较研究[D]. 吴惜凤. 天津大学, 2018(07)
  • [8]汉韩词汇认知语义对比研究 ——以人体词语义扩展为例[D]. 李善熙. 黑龙江大学, 2017(03)
  • [9]含头部类身体部位语素的成语语义研究[D]. 颜新芳. 江西师范大学, 2016(03)
  • [10]汉、越人体成语对比研究[D]. 邓海燕(Dang Hai Yen). 华中师范大学, 2016(12)

标签:;  ;  ;  ;  ;  

具有身体部位或器官名称的隐喻认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