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通克铜镍硫化物矿床形成机制

卡拉通克铜镍硫化物矿床形成机制

一、喀拉通克铜镍硫化矿床的形成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许志河[1](2020)在《吉林省中东部中生代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及预测研究》文中认为红旗岭-漂河川-长仁岩浆型铜镍成矿带位于吉中-延吉活动陆缘中部,中亚造山带东南缘。自显生宙以来,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环太平洋三大构造体制的叠加与转换过程,形成了大量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近年来,在中亚造山带西段(天山-阿尔泰段)相继发现了喀拉通克、黄山、图拉尔根、坡北等大型铜镍矿,然而中亚造山带东南段的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找矿工作并无重大突破。同时,研究区地质找矿工作多偏重矿床尺度的观测和研究,缺乏区域成岩成矿动力学、地质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导致上述各方面脱节,很难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本论文在系统收集、整理和研究前人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将区内最具有代表性的红旗岭大型铜镍矿、漂河川中型镍矿、以及研究程度相对较低但找矿前景较好的的长仁-獐项中型铜镍矿作为典型矿床。论文从研究区中生代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入手,以地质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区域小比例尺地球物理学为方法,对研究区内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的原生岩浆、岩浆源区、成岩成矿时代、成矿作用、矿床成因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研究区中生代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成岩事件划分为两期:印支期(250~204Ma),为岩石圈拆沉背景,软流圈上涌底侵岩石圈地幔发生大比例熔融的产物,因源区硫化物耗尽或极少残留,故该期成矿潜力极佳;燕山期(191~175Ma),为洋壳俯冲弧后伸展背景,幔源岩浆熔融比例较小,铜镍成矿金属储存于源区硫化物中故该期岩体成矿潜力较差。针对典型矿区开展大比例尺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如:高精度重力、地面磁测、地面瞬变电磁及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等)为研究方法,圈定研究区镁铁-超铁质岩体的空间分布特征,认为研究区岩浆通道成矿系统,深部为单一开放式的岩浆主通道;浅部由多个次级岩浆通道组成。同时开展精细化地球物理数据处理研究,结果显示重、磁边界识别(ED)及离散小波变换(DWT)技术可以用于厘定岩体与围岩、岩体与矿体以及矿体与围岩的边界;最后,本文根据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作用和矿体产出部位,建立不同成矿模式,以此为基础结合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技术,建立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并圈定3个A级和1个B级找矿远景区。

蔡鹏捷,国显正,郑有业,孙述海,刘嘉,陈鑫,俞军真,许荣科[2](2018)在《岩浆型Ni—Cu—PGE硫化物矿床研究现状及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岩浆型Ni—Cu—PGE(platinum group elements,铂族元素)硫化物矿床是重要的铜镍矿床类型,探讨该类型矿床产出环境,成矿作用,矿床成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该类型矿床时空分布规律,矿床成矿过程,成矿理论,勘查技术等方面入手,搜集大量资料,综述该类型矿床在成岩成矿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矿床形态、成矿理论和成矿判别标志等方面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岩浆型Ni—Cu—PGE硫化物矿床在容矿岩石、成矿作用方式或主要金属组份、成矿构造环境等特点具有不同分类方式,并且硫化物(矿层)的分布都具有重力分异的特点;在时空分布规律方面国外Ni—Cu—PGE硫化物矿床主要形成时间是在中元古代以前,而中国主要形成时间是在中元古代以后;其中早古生代晚期(390430 Ma)的该类矿床目前仅发现于中国,以夏日哈木超大型矿床为代表;成矿模式存在"岩浆通道成矿"和"小岩体成大矿"之争,二者在成矿位置、岩浆上侵方式、外来地壳硫的加入存在差异;依据全岩m/f与Mg#比值判定岩体含矿性,结合铂族比值、磁铁矿的(Ni+Cr)/(Si+Mg)比值、磁铁矿Ti含量等可作为该类型矿床勘查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

冯延清[3](2018)在《新疆喀拉通克晚古生代镁铁质岩体铜镍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背景》文中认为新疆喀拉通克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位于中亚造山带内,东准噶尔构造带北缘。目前矿区已发现镁铁质岩体13个,其中4个赋存工业矿体,镍总储量在同类矿床中位列新疆第一、全国第四。近年来,随着岩浆矿床成矿理论研究和矿区勘探的深入,对该矿床的研究仍有不少科学问题尚待讨论,如矿区内镁铁质岩体形成关系、岩浆硫饱和的关键因素以及硫化物富集过程等。此外,对该地区与镁铁质岩体有关的岩浆矿床构造背景尚存在不同认识,诸如一些学者根据相近的侵入年龄使得喀拉通克二叠纪镁铁质岩体的成因可能与塔里木二叠纪地幔柱活动相关。对上述科学问题的探讨,在中亚造山带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作用理论研究和区域矿产勘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对喀拉通克镁铁质岩体群不同岩体进行锆石SHRIMP U-Pb定年,并通过矿物微区微量元素、单矿物原位微区Sr-Nd-Hf-O同位素以及硫化物S同位素等分析测试手段,结合矿物主量、全岩主微量和矿石亲铜元素数据,探讨喀拉通克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硫饱和的关键因素、硫化物富集以及运移过程;结合已有的区域地质资料和研究成果,讨论不同岩体形成的构造背景;在综合研究基础上,初步评价喀拉通克矿区深部及外围的找矿潜力。喀拉通克矿区具有经济意义的铜镍矿体主要赋存在Y1Y3和Y9岩体中。其中Y1和Y2矿体赋存在岩体中下部的橄榄苏长岩、苏长岩中,以稠密浸染状、海绵陨铁状和致密块状矿石为主,Y3和Y9矿体分别赋存在岩体底部的苏长岩和辉长岩中,多为中等-稀疏浸染状矿石,可见少量块状矿石。近年来在Y5和G21岩体底部也发现有硫化物矿化,其中G21岩体淡色辉长岩中可见稀疏浸染状矿石。新的锆石SHRIMP定年结果显示,喀拉通克镁铁质岩体群并不是同源岩浆分异演化形成的,而是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不同时期岩浆作用结果。其中Y3岩体苏长岩、闪长岩以及G21岩体淡色辉长岩的年龄分别为290 Ma、283 Ma和281 Ma,与早二叠世Y1和Y9岩体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Y5岩体辉长岩和闪长岩的年龄均为320 Ma,明显早于其他岩体。喀拉通克镁铁质岩体橄榄石Fo、辉石Mg#和斜长石An显示出岩体岩浆的演化程度较高,其中晚石炭世岩体岩浆的演化程度高于早二叠世;不同时代岩体岩石均相对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具有明显的Nb-Ta亏损,晚石炭世岩体还具有Zr-Hf的亏损;不同时代的岩体Sr-Nd-Hf-O同位素特征有所区别,其中晚石炭世岩体具有更低的(87Sr/86Sr)i值和δ18Ozircon值以及更高的εHft值。磷灰石和锆石原位微区同位素分析显示早二叠世成矿岩体具有正的εNdt值和εHft值,表明源区为亏损地幔,两端元模拟计算显示成矿岩体的岩浆经历了15 wt.%的地壳混染。S同位素测试显示早二叠世岩体中矿石δ34S值介于-1.5-3.1‰,不同于地幔值,模拟计算表明矿床在形成的过程中有10 wt.%的地壳硫的加入。综合分析认为,硫饱和的关键因素是硅质地壳混染和地壳硫的加入。上述过程提高了岩浆中硫化物和硅酸盐矿物的共结比,使得硫化物熔离更加高效。喀拉通克不同矿体的硫化物成分主要受R因子控制,R值为2001600。较高R值对喀拉通克矿床矿石中Ni、Cu的富集有很大意义。模拟计算显示不同矿床母岩浆的PGE含量相似,为0.02 ppb Ir和0.6 ppb Pt,与大陆玄武岩等PGE不亏损的地幔岩浆相比,低一个数量级。PGE亏损的原因可能是岩浆在深部曾经历过少量硫化物熔离。喀拉通克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不同矿体R值不存在规律变化,范围相互叠加,且Y1-Y2和Y2-Y3矿体之间均存在岩浆通道口的特征,显示出喀拉通克矿床可能形成于不同的岩浆通道系统或通道的不同部位。矿体赋存位置及矿石结构构造显示Y1等矿体形成于近垂直的岩浆通道中,流动分异作用导致密的硫化物熔体夹带橄榄石和辉石晶体集中在岩体的中间部位;Y2、Y3隐伏岩体形成于近水平的岩浆通道中,不混溶硫化物和橄榄石等晶体主要受重力分异作用影响富集在通道底部。喀拉通克镁铁质岩体群形成于板块汇聚背景下不同时期的岩浆活动。其中晚石炭世镁铁质岩体的形成与板块俯冲过程中脱水引起地幔楔部分熔融而形成的玄武质岩浆有关,岩浆具有Nb-Ta-Zr-Hf亏损等岛弧钙碱性玄武质岩浆的特征;早二叠世镁铁质岩体的形成与碰撞后伸展阶段上覆岩石圈拆沉导致软流圈减压熔融而形成的玄武质岩浆有关,岩浆具有较高的εNdt值,没有Zr-Hf的负异常。岩浆的Nb-Ta负异常是之前板块俯冲过程中具有Nb-Ta亏损的流体交代了熔融源区地幔造成的。岩体成矿潜力评价显示,喀拉通克Y5岩体岩浆的演化程度较高,地壳混染程度低,无岩浆成因硫化物熔离的特征,不具备形成经济价值铜镍矿床的潜力;早二叠世岩体深部仍可能存在基性程度更高岩体/岩相,具有一定的找矿前景。成矿潜力评价的结果也表明,喀拉通克矿区及外围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找矿重点应重点关注早二叠世基性程度较高的岩体,且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出岩浆经历过较高程度的地壳混染或地壳硫的加入。

裴圣良[4](2018)在《新疆科克别克提基性杂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潜力分析》文中指出科克别克提基性杂岩体位于新疆富蕴县与青河县交界处,喀拉通克大型铜镍矿东南约30公里。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准噶尔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结合部,额尔齐斯成矿带内。该岩体目前研究程度较低,本文拟通过对科克别克提岩体进行岩石学、岩石化学、地质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等多方面研究,了解岩体成岩时代、成岩环境、原生岩浆性质、岩浆演化过程等方面问题,从而进一步探讨其成矿潜力,目前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通过对科克别克提岩体的地质研究发现岩体以基性岩为主,主要岩相由辉石岩、辉长岩及少量闪长岩组成。含矿岩相为辉石岩,岩体发育黄铁矿化及黄铜矿化,多呈星点状、细脉状及浸染状。区内北西向及北北西向断裂控制了岩体分布。科克别克提岩体的岩石化学研究表明其主要为铁质基性岩,m/f比值介于0.82.0之间。岩体微量元素相对亏损相容元素(Cr、Co、Ni)及高场强元素(Nb、Ta、Zr、Hf、Th),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U、K、Pb、Sr)。稀土元素总量∑REE=49.90148.02,轻、重稀土间分馏作用较强,轻、重稀土内部分馏程度较低。稀土配分曲线总体上呈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科克别克提岩体硫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岩体中没有地壳硫的加入。结合岩石化学研究认为岩体经受了轻度的地壳物质混染作用。科克别克提岩体的主要分离结晶相为斜方辉石,间有少量单斜辉石与斜长石。科克别克提岩体Mg#值为0.470.73,表明其为原生岩浆经过适度演化的产物,估算其原生岩浆中MgO=8.22%,推测在深部岩浆房中可能发生过以橄榄石为主的结晶作用。科克别克提辉长岩和闪长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330.3±0.76Ma与328.9±0.61Ma,形成于中石炭世的后碰撞拉张环境。与以喀拉通克为主的典型矿床进行对比,认为科克别克提具有成为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潜力。结合研究区大比例尺地球化学测量结果,认为Au、Ag、As、Pb、Ba等元素的异常对寻找深部隐伏矿体具有指示作用。

杨志强,王永前,高谦,武拴军[5](2016)在《中国镍资源开发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策略及其关键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镍矿已成为现代航空工业、国防工业以及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首先基于世界镍矿资源调查、开发利用现状以及供需矛盾分析,阐述中国镍矿资源特点和资源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中国镍矿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然后指出循环经济和科技与制度创新并举,提高镍矿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是中国镍矿资源开发的发展方向;合理开发国内资源,充分利用海外资源是中国镍矿资源的开发策略。寻找新的镍矿资源是提高资源保有年限的根本;发展边角矿、残矿、贫矿、深井与原位浸出的采矿技术,提高复杂难采矿安全、高效和经济开发,是中国镍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最后明确红土镍矿开发利用是中国镍矿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

王博林[6](2016)在《东天山香山中与白鑫滩铜镍矿床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东天山是我国重要的岩浆型铜镍矿床产出地,已发现的与铜镍矿床有关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集中分布于东天山东段的康古尔-黄山镁铁-超镁铁岩带内。近年来,在东天山西段先后发现了白鑫滩和路北铜镍矿床,为探讨土墩以西铜镍矿成矿作用及找矿潜力提供给了可能。前人对东天山东段,特别是康古尔-黄山韧性剪切带及其两侧产出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研究程度较高,取得了诸多成果,但具体到矿床(岩体)的岩浆演化过程及导致硫饱和、硫化物富集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学者们对东天山西段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研究甚少,西段岩体与东段岩体在形成演化及成矿过程中有何异同尚不清楚。基于此,论文选取位于东天山东段的香山中岩体及西段的白鑫滩岩体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系统的岩石学、矿物晶体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探讨赋矿岩体母岩浆性质及成分、岩浆源区性质,揭示两岩体成矿作用过程及促进硫化物富集的关键原因,在此基础上总结岩带东段和西段含矿岩体的异同及其内在联系,为东天山地区铜镍矿床的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提供一定的借鉴。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两岩体矿物的结晶温度及深度相似,结晶顺序相同,为尖晶石→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斜长石→角闪石;两岩体均经历了较充分的岩浆演化,但香山中岩体具有更宽的矿物成分变化范围及更明显的矿物岩相分带特征,表明演化更为充分。(2)两岩体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均呈轻稀土略富集的右倾型,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的Nb、Ti负异常,同时两岩体均具有较低的(87Sr/86Sr)i值(<0.705)、以及较高的正εNd(t)值(>4.50),角闪石也以幔源角闪石为主均,表明两岩体的岩浆源区均为受俯冲带物质影响的软流圈地幔。(3)主量元素及单斜辉石投图显示,两岩体母岩浆均为具有向钙碱性岩浆过渡趋势的拉斑玄武岩浆;铬尖晶石特征显示,香山中岩体母岩浆较白鑫滩岩体更加富Ti。(4)两岩体均受到较低程度的地壳物质混染,香山中岩体的混染为程度为37%,白鑫滩岩体为712%。模拟计算表明,香山中岩体橄榄石开始结晶便伴随有硫化物熔离,结晶橄榄石与熔离硫化物的比例约为50:1;白鑫滩岩体在经历3%的橄榄石结晶后也发生了硫化物的熔离,结晶橄榄石与熔离硫化物的比例约为15:1,说明其硫化物比例相对较高。(5)矿物成分纵剖面变化分析显示,两岩体形成过程中均具有新鲜岩浆的补给作用,香山中岩体有新鲜的Ni不亏损岩浆补给的区间内Cu、Ni品位明显升高,表明新鲜的Ni不亏损岩浆的补给是香山中岩体硫化物富集的重要原因。(6)白鑫滩岩体与香山中岩体具有相似的成岩成矿时代、母岩浆性、岩浆源区及形成演化过程,可视为康古尔-黄山成镍矿带的西延部分。

赵新运[7](2015)在《吉林省东部镁铁—超镁铁质岩体铂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潜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吉林省东部地区(四平-长春-榆树一线以东)位于中亚造山带的东段,跨华北克拉通和兴蒙造山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该地区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地质构造运动。这些强烈的地质构造运动在区内形成了一系列深大断裂,为幔源岩浆的上涌提供了通道。在这种有利的地质构造条件下,区内形成了数量众多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这些岩体规模均较小,出露面积多小于1km2,主要呈岩墙状或岩脉状产出,具有成群分布,东西成带的特点。受辉发河-古洞河及本溪-通化等岩石圈深大断裂的控制,岩体多呈北西向或北东向展布。研究区镁铁-超镁铁质岩体通常具有多个岩相,是岩浆结晶分异的结果。岩体的总体成分属于铁质基性-超基性岩,镁铁比值m/f多大于2.0,Mg#指数多高于70。镁铁-超镁铁质岩的稀土元素(REE)球粒陨石标准化模式图具有相似的配分型式,均呈现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征,其他微量元素的原始地幔标准化模式图的总体型式也具有较好的相似性,故推测其具有同源性。显着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和Ti的特征表明,成岩过程中镁铁-超镁铁质岩浆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这也得到了Re–Os同位素分析的支持。地壳物质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岩浆内硫化物的熔离与富集。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含矿岩体形成了多个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较典型的有红旗岭、漂河川、长仁及赤柏松等矿床。其中红旗岭矿床是我国第二大镍矿床,仅次于甘肃金川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这些矿床的矿石类型主要为浸染状铜镍硫化物矿石,包括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及黄铁矿等。铜镍矿化往往分布于岩体内基性程度较高的岩相中。矿体与赋矿围岩的元素含量相关分析表明,成矿元素与主要造岩氧化物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表明硫化物熔离后或是未发生长距离重力迁移,或是包裹于硅酸盐熔体内一同进行了迁移。研究区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铂族元素(PGE)含量普遍偏低,至今未发现具有经济价值的PGE工业矿体。镁铁-超镁铁质岩多具有较高的Ni/Cu值(110)和较低的Pd/Ir值(多小于40),推测岩体形成于地幔较高程度的部分熔融。铜镍矿石的Pt/(Pt+Pd)值(0.40.5)及(Pt+Pd)/(Os+Ir+Ru)值(525)多分布于科马提岩伴生矿床及Sudbury矿床的相应比值之间,说明其原始岩浆的分异程度高于科马提岩,而低于Sudbury岩体。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典型岩浆型Cu–Ni–PGE硫化物矿床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了PGE在地幔内的存在形态、地幔部分熔融程度及地幔演化等因素对镁铁-超镁铁质岩体PGE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内PGE的富集与岩体的形成时代及其地幔源区的性质等因素有关,PGE矿化多集中于形成时代较老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内,且形成于富集地幔的岩体相对更富集PGE。吉林省东部地区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规模均较小,形成时代主要为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明显晚于世界大型-超大型PGE矿床的晚太古代和早元古代的形成时代。大地构造位置上,岩体主要位于克拉通边缘的构造活动带内,与世界大型-超大型PGE矿床主要产于克拉通内部的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已有的钕(Nd)同位素资料显示,研究区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岩浆源区主要为亏损地幔。以上这些因素导致研究区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普遍贫PGE。因此,在吉林省东部地区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内找到富PGE的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可能性较小。

魏俏巧[8](2015)在《吉林省中东部地区晚海西期—印支期镁铁—超镁铁质岩与铜镍成矿作用》文中认为本文系统的研究了吉林省中东部地区晚海西期至印支期形成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空间分布规律、地质特征、年代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矿地质特征等。讨论了研究区内典型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岩浆源区特征、岩浆演化过程、成岩构造环境及动力学机制。总结了研究区晚海西期至印支期期间的构造演化历史,探讨了构造演化过程与铜镍成矿作用的关系。吉林省中东部地区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主要沿区内两大重要断裂带—辉发河断裂带和富尔河–古洞河断裂带呈带状分布。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Ar/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晚海西期至印支期期间,研究区内的镁铁–超镁铁质岩浆活动主要集中于中–晚二叠世(270258Ma)和中–晚三叠世(238212Ma)。研究区中–晚二叠世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主要分布于红旗岭中部的2岩带,由辉长岩、角闪辉石岩、二辉橄榄岩等岩相构成。具有低SiO2、高Mg#、富集LILE(如Ba、Rb、Sr、Pb)和HREE、亏损HFSE(如Ta、Nb)等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原始岩浆来源于经历了俯冲流体交代作用的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样品的Nb/Yb和Nb/La比值与E–MORB相似,而且样品的εNd(t)为较低的正值,说明岩浆中有具有E–MORB特征的软流圈地幔成分的加入。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地壳物质混染作用不明显。研究区中–晚三叠世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广泛分布于三道岗、红旗岭、茶尖、二道沟、漂河川、长仁等地。岩体的岩相组合较为复杂,有强烈分异的多相岩体(如红旗岭1号岩体等),也有岩相组合简单的单相岩体(如红旗岭8号岩体)。样品具有富集轻稀土元素及Th、U、Sr和Pb等元素、亏损Ta、Nb和Ti元素等特征,表明研究区内印支期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原始岩浆来源于经历了俯冲流体交代作用影响的岩石圈地幔,并在上升侵位过程中可能经历了少量的地壳物质混染,但是地壳混染作用对本期镁铁–超镁铁岩的成岩作用及地球化学特征影响不大。样品的Nb/Zr、Nb/La比值与E–MORB非常接近并且具有正的εNd(t)值,代表了软流圈地幔物质的加入。吉林省中东部地区的两期镁铁–超镁铁质岩浆活动将本区自晚海西期至印支期的构造演化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中–晚二叠世期间(270258Ma),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华北板块初始碰撞之后,研究区处于古亚洲洋俯冲板片断离之后的伸展构造环境,本期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形成于软流圈地幔上涌造成的上覆经历了俯冲流体交代作用的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期间(258240Ma),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使研究区内发生了大规模的变形事件,研究区处于挤压的构造环境,使中–晚二叠世形成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发生了变形作用,与围岩呼兰群片麻岩具有相似的片理方向;中–晚三叠世期间(240212Ma),研究区处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华北板块最终碰撞后的伸展构造环境,岩石圈拆沉作用导致了大规模的软流圈地幔上涌,并使上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岩浆沿断裂上升侵位过程中混染地壳物质,形成了本期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研究区内晚海西期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尚未发现有经济价值的矿化,而印支期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具有不同程度的铜镍矿化。结合研究区的构造演化历史,可能的原因为:首先,印支期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形成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华北板块最终碰撞事件之后,其形成代表了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稳定的构造环境可能更利于岩体的分异及矿化的富集;第二,相对于晚海西期镁铁–超镁铁质岩浆活动,印支期的镁铁–超镁铁质岩浆活动规模较大,是成矿作用的有利因素,同时,印支期的镁铁–超镁铁质岩岩浆源区更接近于软流圈地幔,而晚海西期镁铁–超镁铁岩的岩浆源区更接近于经历了俯冲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受流体交代作用影响,可能不利于硫化物从岩浆源区熔离出来;最后,印支期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有地壳物质的加入,促进了硫化物的熔离作用。

姚卓森,秦克章[9](2015)在《造山带中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地球物理勘探:现状、问题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地球物理勘探在众多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发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相对于围岩,硫化物矿石在电学、密度和磁化率等物理性质方面有着显着的差异性,产生高重力、高磁力、高极化和低电阻的地球物理异常,是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传统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理论基础.造山带中铜镍硫化物矿床通常具有小岩体成大矿的特征,以中亚造山带的东天山和喀拉通克地区最为突出.这类矿床通常表现出复杂的岩体形态、产状、岩相构成、赋矿岩相和矿体空间展布,给传统地球物理勘查工作提出挑战.国外铜镍矿最大探测深度已达到4000 m,最大开采深度也达到2450 m,而我国同类矿床分别只有1600 m和900 m左右,亟待提高.以高分辨率浅层地震波反射、地-井瞬变电磁法、井中重力勘探和航空电磁法为代表的地球物理新进展则为这一问题带来新思路,可能代表着铜镍硫化物矿床大深度精细勘探的发展趋势.

姚卓森,秦克章[10](2014)在《造山带中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地球物理勘探:现状、问题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地球物理勘探在众多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发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相对于围岩,硫化物矿石在电学、密度和磁化率等物理性质方面有着显着的差异性,产生高重力、高磁力、高极化和低电阻的地球物理异常,是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传统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理论基础.造山带中铜镍硫化物矿床通常具有小岩体成大矿的特征,以中亚造山带的东天山和喀拉通克地区最为突出.这类矿床通常表现出复杂的岩体形态、产状、岩相构成、赋矿岩相和矿体空间展布,给传统地球物理勘查工作提出挑战.国外铜镍矿最大探测深度已达到4000m,最大开采深度也达到2450m,而我国同类矿床分别只有1600m和900m左右,亟待提高.以高分辨率浅层地震波反射、地-井瞬变电磁法、井中重力勘探和航空电磁法为代表的地球物理新进展则为这一问题带来新思路,可能代表着铜镍硫化物矿床大深度精细勘探的发展趋势.

二、喀拉通克铜镍硫化矿床的形成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喀拉通克铜镍硫化矿床的形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中东部中生代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区范围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所属领域
        1.2.2 选题来源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岩浆型铜镍矿床的研究现状
        1.3.2 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地球物理勘查现状
        1.3.3 找矿模型与成矿预测的研究现状
        1.3.4 存在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认识
        1.5.1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与成矿作用研究
        1.5.2 典型矿区多学科调查与研究
        1.5.3 地球物理勘查研究
        1.5.4 找矿模式及成矿预测研究
    1.6 取得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地球物理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太古宇
        2.1.2 元古界
        2.1.3 古生界
        2.1.4 中生界
        2.1.5 新生界
    2.2 区域构造
        2.2.1 断裂
        2.2.2 褶皱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太古宙岩浆岩
        2.3.2 元古代岩浆岩
        2.3.3 古生代岩浆岩
        2.3.4 中生代侵入岩
        2.3.5 新生代侵入岩
    2.4 区域重力场特征
    2.5 区域磁场特征
    2.6 区域矿产分布
第3章 地球动力学背景
    3.1 古陆核形成与演化阶段
        3.1.1 古陆核的形成
        3.1.2 古陆核的裂解
    3.2 辽吉洋演化阶段
        3.2.1 辽吉洋俯冲
        3.2.2 辽吉洋闭合
        3.2.3 辽吉洋闭合后伸展
    3.3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阶段
    3.4 古亚洲洋构造域演化阶段
        3.4.1 古亚洲洋俯冲
        3.4.2 古亚洲洋最终闭合
    3.5 古太平洋构造域演化阶段
        3.5.1 福洞岩群
        3.5.2 年代学与同位素特征
        3.5.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5.4 岩浆源区
        3.5.5 成岩构造背景
第4章 典型矿区多学科综合调查
    4.1 典型矿区地质特征
        4.1.1 红旗岭
        4.1.2 漂河川
        4.1.3 长仁-獐项
    4.2 成岩-成矿时代
    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3.1 主量元素特征
        4.3.2 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
        4.3.3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4.4 原生岩浆与岩浆演化
        4.4.1 岩浆源区性质
        4.4.2 岩浆熔融程度
        4.4.3 同化混染作用
        4.4.4 铂族元素亏损
    4.5 矿床成因
        4.5.1 成矿构造背景
        4.5.2 矿床成因
第5章 矿化信息提取与地球物理勘查
    5.1 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
        5.1.1 边界识别
        5.1.2 离散小波变换
        5.1.3 2.5 维人机交互式正反演
    5.2 多尺度深部地球物理勘查
        5.2.1 电磁法勘查
        5.2.2 井中地球物理勘查
    5.3 综合地球物理勘查
    5.4 地球物理对岩浆通道识别
第6章 找矿模型及预测
    6.1 成矿模式
        6.1.1 红旗岭
        6.1.2 漂河川
        6.1.3 长仁-獐项
    6.2 综合找矿模型
        6.2.1 地质模型
        6.2.2 地球物理模型
        6.2.3 找矿评价指标
        6.2.4 找矿方向
    6.3 找矿预测
        6.3.1 红旗岭A级找矿远景区
        6.3.2 漂河川A级找矿远景区
        6.3.3 长仁-獐项A级找矿远景区
        6.3.4 六颗松B级找矿远景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岩浆型Ni—Cu—PGE硫化物矿床研究现状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类型及时空分布
2 矿床成矿过程
    2.1 部分熔融程度
    2.2 硫饱和机制
    2.3 熔离作用
    2.4 矿体就位特征
        2.4.1 小岩体杂岩型
        2.4.2 其他类型
3 矿床评价及成矿机制认识
    3.1 小岩体成大矿
    3.2 岩浆通道成矿
4 含矿性评价标志与找矿方法技术
    4.1 含矿性评价标志
    4.2 找矿技术方法
5 问题与讨论

(3)新疆喀拉通克晚古生代镁铁质岩体铜镍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时空分布
        1.2.2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2.3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1.2.4 喀拉通克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主要工作量
    1.5 创新点与特色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和构造
        2.2.1 地层
        2.2.2 区域断层与褶皱构造
        2.2.3 蛇绿混杂岩带
    2.3 岩浆岩及区域分布
        2.3.1 火山岩
        2.3.2 侵入岩
    2.4 变质作用
    2.5 区域金属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概况
    3.2 岩体地质特征
    3.3 岩相学特征
    3.4 矿体形态与产状
    3.5 矿相学特征
    3.6 小结
第四章 岩体年代学研究
    4.1 采样位置和分析方法
    4.2 锆石SHRIMPU-Pb年龄
第五章 岩石和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5.1 主要造岩矿物成分
        5.1.1 测试方法
        5.1.2 早二叠世岩体造岩矿物成分
        5.1.3 晚石炭世岩体造岩矿物成分
    5.2 全岩主微量元素组成
        5.2.1 测试方法
        5.2.2 早二叠世岩体主微量元素组成
        5.2.3 晚石炭世岩体主微量元素组成
    5.3 全岩及磷灰石Sr-Nd同位素特征
        5.3.1 测试方法
        5.3.2 早二叠世岩体Sr-Nd同位素特征
        5.3.3 晚石炭世岩体Sr-Nd同位素特征
    5.4 锆石Lu-Hf和O同位素特征
        5.4.1 测试方法
        5.4.2 早二叠世岩体锆石Hf-O同位素特征
        5.4.3 晚石炭世岩体锆石Hf-O同位素特征
    5.5 硫化物种类与成分
    5.6 硫化物S同位素
    5.7 矿石Cu、Ni和PGE元素特征
    5.8 小结
第六章 喀拉通克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作用
    6.1 岩浆硫饱和的控制因素
        6.1.1 分离结晶作用
        6.1.2 地壳混染作用
        6.1.3 地壳硫的加入
    6.2 硫化物中亲铜元素的富集过程
    6.3 成矿过程
        6.3.1 铂族元素含量对岩浆深部硫化物熔离的指示意义
        6.3.2 含矿岩浆运移的地质过程
    6.4 小结
第七章 镁铁质岩体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7.1 不同时代镁铁质岩体的岩浆源区
        7.1.1 晚石炭世岩体的岩浆源区特征
        7.1.2 早二叠世岩体的岩浆源区特征
    7.2 不同时代镁铁质岩体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第八章 矿区找矿前景探讨
    8.1 晚石炭世岩体成矿潜力评价
    8.2 早二叠世岩体深部找矿前景
结论
    一、主要成果
    二、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分析测试标样测试值与参考值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新疆科克别克提基性杂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1.2.1 交通位置
        1.2.2 自然经济地理
    1.3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研究现状
    1.4 研究区工作概述
        1.4.1 前人工作概述
        1.4.2 区域典型矿床研究成果概述
    1.5 研究内容及论文工作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2.5 区域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特征
        2.5.1 地球化学特征
        2.5.2 地球物理特征
第3章 喀拉通克典型矿床特征
    3.1 矿区地质特征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构造
        3.1.3 矿区岩浆岩
        3.1.4 矿床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特征
    3.2 矿床地质特征
        3.2.1 矿石、矿体特征
        3.2.2 围岩蚀变
    3.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4 成岩时代及构造背景
    3.5 岩浆源区
    3.6 岩浆分异与演化过程
    3.7 成矿模式
第4章 科克别克提地质特征
    4.1 地层
    4.2 构造
    4.3 岩体地质特征
    4.4 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特征
        4.4.1 地球化学特征
        4.4.2 地球物理特征
    4.5 围岩蚀变
    4.6 岩体矿化特征
第5章 科克别克提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1.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1.2 稀土元素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 硫同位素特征
    5.3 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第6章 科克别克提岩体成岩环境与岩浆演化
    6.1 成岩构造环境
    6.2 科克别克提岩浆源区与岩浆过程
        6.2.1 蚀变的影响
        6.2.2 同化混染
        6.2.3 原生岩浆与分离结晶
第7章 科克别克提岩体成矿潜力分析
    7.1 构造对成矿的影响
    7.2 岩体及围岩特征对比
    7.3 物化探特征对比
    7.4 岩石化学判别标志
    7.5 成岩年代及构造环境对比
    7.6 工程验证
    7.7 成矿模式推测与成矿潜力分析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中国镍资源开发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策略及其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镍金属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中的地位
2 世界镍矿资源与开发现状
    2. 1 世界镍矿资源概况
    2. 2 全球镍矿开发与生产
        2. 2. 1 全球镍资源开发与产量
        2. 2. 2 全球与中国镍金属产量
        2. 2. 3 全球镍价变化与预测
3 中国镍矿资源、产能与需求分析
    3. 1 中国镍资源与开发现状
        3. 1. 1 中国镍矿资源分布与特点
        3. 1. 2 中国镍矿资源开发现状
    3. 2 中国镍金属生产与需求分析
        3. 2. 1 中国镍产量
        3. 2. 2 中国镍消费与需求分析
    3. 3 中国镍资源保障分析
4中国镍资源面临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4. 1 中国镍矿资源开发面的临问题
        4. 1. 1 资源短缺,对外依存度高和资源保障率低日趋严重
        4. 1. 2 镍矿资源开发规模和采矿经济效益面临挑战
        4. 1. 3镍矿资源安全、高效、环保开发利用面临巨大压力
    4. 2 中国镍矿资源开发持续发展策略
        4. 2. 1 加大地质探矿投资力度,寻找新的镍矿资源,扩大矿产资源储备
        4. 2. 2 合理开发利用国内资源,积极开发海外资源,保证中国镍原料供应
        4. 2. 3 镍资源开发与利用推行清洁无废生产,减少环境危害,保护矿山环境
        4. 2. 4 优化镍工业产业结构,实现合理的产业链和企业组织结构
        4. 2. 5 重视红土镍矿开发建设与资源综合利用,注重大洋底镍矿资源
        4. 2. 6 开展镍矿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攻关,提高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升级
5中国镍矿资源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
    5. 1 中国镍矿成矿理论与找矿技术
    5. 2 矿山边角矿和残矿资源开采技术
    5. 3 深井与贫矿安全高效与经济采矿技术
    5. 4 低品位资源原位溶浸采矿技术
    5. 5 红土型镍矿资源选冶技术
6 结语

(6)东天山香山中与白鑫滩铜镍矿床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1.2.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2 论文完成工作量
    1.3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研究现状
        1.3.1 国内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研究现状
        1.3.2 新疆东天山铜镍硫化物矿床研究现状
        1.3.3 香山中岩体及白鑫滩岩体研究现状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构造
    2.3 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2.5 香山岩体与白鑫滩岩体区域地质背景对比
第3章 岩石学特征
    3.1 香山岩体岩石学特征
        3.1.1 岩体地质概况
        3.1.2 岩相学特征
        3.1.3 矿物晶体化学特征
    3.2 白鑫滩岩体岩石学特征
        3.2.1 岩体地质概况
        3.2.2 岩相学特征
        3.2.3 矿物晶体化学特征
    3.3 岩相学及矿物学特征对比
        3.3.1 岩相学特征对比
        3.3.2 矿物学特征对比
    小结
第4章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1 香山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4.1.1 主量元素特征
        4.1.2 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
        4.1.3 铂族元素特征
        4.1.4 Sr-Nd同位素特征
    4.2 白鑫滩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4.2.1 主量元素特征
        4.2.2 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
        4.2.3 Sr-Nd同位素特征
    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4.3.1 主量元素特征对比
        4.3.2 稀土微量元素特征对比
        4.3.3 Sr-Nd同位素特征对比
第5章 岩浆演化过程及岩石成因探讨
    5.1 香山中岩体成因及演化过程
        5.1.1 矿物结晶条件
        5.1.2 原生岩浆性质
        5.1.3 岩浆演化及硫化物富集机制
        5.1.4 成矿机制探讨
    5.2 白鑫滩岩体成因及演化过程
        5.2.1 矿物结晶条件
        5.2.2 原生岩浆性质
        5.2.3 岩浆演化及硫化物富集机制
        5.2.4 成矿机制探讨
    5.3 本章小结
        5.3.1 矿物结晶条件对比
        5.3.2 原生岩浆性质对比
        5.3.3 岩浆演化及硫化物富集机制对比
        5.3.4 成矿机制对比
第6章 对区域成矿及找矿方向的启示
    6.1 新鲜岩浆注入对区域铜镍成矿的关键作用
    6.2 东天山中-西段找岩浆型铜镍矿床的启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7)吉林省东部镁铁—超镁铁质岩体铂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实物工作量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实物工作量
    1.4 研究特色及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吉林省东部地区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区域岩浆岩
        2.2.4 区域矿产
第3章 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3.1 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地质特征
        3.1.1 岩体的时空分布特征
        3.1.2 岩体的形态、规模与产状
        3.1.3 岩体的岩相组合特征
    3.2 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地质特征
        3.2.1 矿体的时空分布特征
        3.2.2 矿体的形态、规模与产状
        3.2.3 铜镍硫化物矿石的特征
    3.3 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3.3.1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3.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本章小结
第4章 岩体的 PGE 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岩成矿过程
    4.1 PGE 地球化学示踪作用概述
    4.2 研究区岩体的 PGE 地球化学特征
        4.2.1 样品的 PGE 分析方法
        4.2.2 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 PGE 分布特征
        4.2.3 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 PGE 分异特征
    4.3 S 同位素和 Re–Os 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
        4.3.1 S 同位素示踪
        4.3.2 Re–Os 同位素示踪
    4.4 PGE 地球化学示踪
        4.4.1 PGE 对地幔部分熔融程度的指示
        4.4.2 PGE 对岩浆结晶分异作用的指示
        4.4.3 PGE 对铜镍矿石成因的指示
        4.4.4 PGE 对后期热液作用的指示
        4.4.5 研究区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模式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区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 PGE 成矿潜力分析
    5.1 世界主要 PGE 矿床的类型与分布
    5.2 PGE 成矿机理概述
    5.3 控制 PGE 富集与贫化的因素
        5.3.1 硫化物深部熔离的影响
        5.3.2 地幔部分熔融程度的影响
        5.3.3 地幔演化的影响
        5.3.4 地幔源区性质的影响
    5.4 吉林东部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 PGE 成矿潜力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吉林省中东部地区晚海西期—印支期镁铁—超镁铁质岩与铜镍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吉林省中东部镁铁–超镁铁质岩体铜镍成矿作用
        1.2.2 吉林省中东部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成岩成矿年代
        1.2.3 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晚海西期–印支期构造演化历史
        1.2.4 岩浆源区及岩浆演化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实物工作量
    1.5 取得主要成果
    1.6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地层
        2.1.2 构造作用
        2.1.3 变质作用
        2.1.4 岩浆岩
    2.2 吉林省中东部地区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分布特征
        2.2.1 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空间分布特征
        2.2.2 镁铁–超镁铁质岩体时代特征
    2.3 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地质特征
        2.3.1 辉发河岩带镁铁–超镁铁岩体地质特征
        2.3.2 富尔河–古洞河岩带镁铁–超镁铁岩体地质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吉林省中东部地区晚海西期镁铁–超镁铁质岩浆活动
    3.1 晚海西期镁铁–超镁铁岩年代学特征
        3.1.1 分析测试方法
        3.1.2 测试结果
    3.2 晚海西期镁铁–超镁铁质岩岩石学特征
    3.3 晚海西期镁铁–超镁铁质岩地球化学特征
        3.3.1 分析测试方法
        3.3.2 主量元素特征
        3.3.3 微量元素特征
        3.3.4 Sm–Nd 同位素特征
    3.4 晚海西期镁铁–超镁铁质岩成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吉林省中东部地区印支期镁铁–超镁铁质岩浆活动
    4.1 印支期镁铁–超镁铁质岩年代学特征
        4.1.1 分析测试方法
        4.1.2 辉发河岩带镁铁–超镁铁质岩年代学特征
        4.1.3 富尔河–古洞河岩带镁铁–超镁铁质岩年代学特征
    4.2 印支期镁铁–超镁铁质岩岩石学特征
        4.2.1 红旗岭、茶尖、三道岗地区镁铁–超镁铁岩特征
        4.2.2 漂河川、二道沟地区镁铁–超镁铁质岩石特征
        4.2.3 长仁地区镁铁–超镁铁质岩石特征
    4.3 印支期镁铁–超镁铁质岩地球化学特征
        4.3.1 红旗岭、茶尖、三道岗镁铁–超镁铁岩地球化学特征
        4.3.2 漂河川、二道沟地区镁铁–超镁铁岩地球化学特征
        4.3.3 长仁地区镁铁–超镁铁岩地球化学特征
    4.4 印支期镁铁–超镁铁质岩成因
        4.4.1 结晶分异
        4.4.2 地壳混染
        4.4.3 岩浆源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吉林省中东部地区镁铁–超镁铁质岩体成矿特征
    5.1 成矿地质特征
        5.1.1 矿体特征
        5.1.2 矿石结构、构造
    5.2 矿石地球化学特征
        5.2.1 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2 铂族元素
        5.2.3 Re–Os 同位素
        5.2.4 硫同位素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构造演化与铜镍成矿作用
    6.1 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晚海西期–印支期构造演化历史
        6.1.1 晚海西期(270~260Ma)构造演化历史
        6.1.2 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258~240Ma)
        6.1.3 印支期(240~210Ma)构造演化历史
    6.2 吉林省中东部镁铁–超镁铁岩与铜镍成矿作用
        6.2.1 构造环境与铜镍成矿作用
        6.2.2 岩浆源区与铜镍成矿作用
        6.2.3 岩浆演化与铜镍成矿作用
        6.2.4 含矿性评价标志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造山带中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地球物理勘探:现状、问题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铜镍硫化物矿体“三高一低”的物性特征与常规勘探方法
    1.1 铜镍硫化物矿体的高密度、高磁性与重磁勘探
    1.2 铜镍硫化物矿体的低电阻率、高极化率与电法勘探
2 造山带中铜镍矿的“小岩体”特征及勘探难题
    2.1 岩体规模小, 形态各异
    2.2 成矿类型不同, 多期次侵入
    2.3 围岩成分复杂, 大多受碳质干扰
    2.4 矿体形态、矿化类型多样, 赋存位置深浅不一
    2.5 常规物探方法难以满足“勘探深度大”的要求
3 铜镍硫化物矿床勘探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3.1 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
    3.2 地-井瞬变电磁三分量测量系统 (地-井TEM系统)
    3.3 井中重力勘探
    3.4 时间域航空电磁勘探
4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5 结语

四、喀拉通克铜镍硫化矿床的形成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中东部中生代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及预测研究[D]. 许志河. 吉林大学, 2020(03)
  • [2]岩浆型Ni—Cu—PGE硫化物矿床研究现状及进展[J]. 蔡鹏捷,国显正,郑有业,孙述海,刘嘉,陈鑫,俞军真,许荣科. 地质论评, 2018(04)
  • [3]新疆喀拉通克晚古生代镁铁质岩体铜镍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背景[D]. 冯延清. 长安大学, 2018(01)
  • [4]新疆科克别克提基性杂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潜力分析[D]. 裴圣良.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 [5]中国镍资源开发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策略及其关键技术[J]. 杨志强,王永前,高谦,武拴军.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16(02)
  • [6]东天山香山中与白鑫滩铜镍矿床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对比研究[D]. 王博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4)
  • [7]吉林省东部镁铁—超镁铁质岩体铂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潜力分析[D]. 赵新运. 吉林大学, 2015(08)
  • [8]吉林省中东部地区晚海西期—印支期镁铁—超镁铁质岩与铜镍成矿作用[D]. 魏俏巧. 吉林大学, 2015(08)
  • [9]造山带中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地球物理勘探:现状、问题与展望[A]. 姚卓森,秦克章.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度(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 2015
  • [10]造山带中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地球物理勘探:现状、问题与展望[J]. 姚卓森,秦克章.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06)

标签:;  ;  ;  

卡拉通克铜镍硫化物矿床形成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