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口定理的应用

山口定理的应用

一、An Application of a Mountain Pass Theorem(论文文献综述)

玛雅(Matveeva Mariia)[1](2020)在《A.Korkunov公司巧克力产品拓展中国市场关键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俄中贸易快速发展。俄罗斯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将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意味着消费者从以往的吃饱饭向吃好饭转变,高档食品的消费会越来越多,比如巧克力产品。俄罗斯是一个巧克力产品的生产、消费大国,其产品具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俄罗斯公民在中国旅游、工作数量的快速增长,以及中国人对俄罗斯巧克力产品认识的深入,对其巧克力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基于这样一种发展趋势,作者对A.Korkunov公司巧克力产品拓展中国市场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包括以下研究工作。第一,对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包括俄中贸易概况、俄中贸易下的运输研究以及运输路径优化等。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研究工作的思路、论文结构。第二,简述巧克力历史和价值,通过获取的数据分析全球巧克力市场,来展现未来全球各国及中国巧克力的消费需求情况。根据调查问卷,对中、俄巧克力市场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中国市场俄罗斯市场上有较多的巧克力生产商和巧克力产品。对消费者的巧克力偏好的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消费者最喜欢品牌巧克力,最喜欢添加坚果榛子的巧克力。第三,简述了俄罗斯巧克力生厂商及其产品,特别对A.Korkunov公司、巧克力产品及其企业财务状况进行了分析,认为非常适合中国消费者。第四,通过对未来5年巧克力消费的预测数据,预计未来中国消费者对巧克力的消费将保持一个平稳状态,据此制定了A.Korkunov公司巧克力产品开拓中国市场的目标销量计划。第五,考虑中国消费者的习惯和运输需求,设计了相应的突出俄罗斯巧克力产品的包装展示盒和运输包装箱。第六,提出了以中欧回程班列、航空运输等跨境运输方式实现A.Korkunov公司巧克力产品从俄罗斯莫斯科运输到中国大陆不同省市合作商家的运输方案;针对合作商家要求提供城市配送需求,探讨了采用中国邮路问题的相关理论和算法,合理设置仓储中心。上述工作的结果,将作为A.Korkunov公司巧克力产品进入中国大陆决策的参考依据,这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共有图42幅,表24个,参考文献100篇。

谢雨蓉[2](2020)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际物流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与手段,经济全球化涉及很多维度,其中一些因素对国际物流的发展演变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应抓住主要维度、聚焦关键因素。经济全球化在推进进程中,参与主体、推进机制、表现形式等不断变化,与之相伴的是国际物流的空间拓展、方式变革与形态演化等。当前,经济全球化正面临新的调整变化,既有的产业分工、贸易方式、利益分配格局等都在重塑之中,必将引发国际物流的巨大变革。在全球化当前阶段,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已骤然改变,自身的地位与作用也在悄然变化。在此背景下,中国发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打造全球化合作新平台。国际物流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也受到这一全球化新模式的深刻影响。中国需要根据相关因素变化,做出积极应对,调整国际物流发展策略,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有效手段,也为中国积极融入和主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提供有力支撑。本文以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物流之间的关系,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经济地理学、技术创新与扩散等学科理论为依据,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主要维度,建立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运用该理论框架,分析经济全球化在不同发展阶段每个维度对国际物流的影响,总结历史规律,并提出中国在全球化新阶段,国际物流的应对策略。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在明确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物流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四个主要维度,分别是治理结构、空间格局、科学技术、规则体系,对每个维度的含义进行了阐释和界定,在各个维度上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的影响,建立了研究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的四维分析框架,奠定了全文的理论基础。第二,以大航海为经济全球化的起点,分三个发展阶段,采用四维分析框架,研究了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的影响。第一阶段全球化结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依靠暴力与资本推进,形成了根植于殖民地经济的国际生产贸易网络,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国际产业分工和地理大发现,这一阶段全球化建立了资本推动、暴力维护的海洋运输体系,大航海将国际航线网络由地中海拓展至全球;第二阶段全球化至WTO多哈回合谈判中止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建立了发达国家主导、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垂直化、专门化国际分工,在全球形成欧洲、北美、东亚三大生产网络,在这一阶段的全球化中,跨国公司及其母国掌控着全球物流资源与市场,集装箱革命推动产业变革,国际物流中心伴随全球产业转移,在太平洋沿岸兴起;第三阶段的经济全球化仍在推进之中,随着新兴经济体崛起,全球化迈入多元共治与互利共赢时代,大规模的多边贸易合作转向以巨型自贸协定为代表的区域合作,国际物流格局加快调整,资源重配、市场重构、区域内需求快速增长、业态模式多元化发展将推动建立新的规则体系,也为后发国家参与规则制定创造了机遇。第三,采用四维分析框架,研究了“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提出的全球化新阶段下的新范式,对国际物流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策略。“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中国作为倡议的发出者,主动推动生产网络沿“一带一路”扩散,带动欧亚大陆中间欠发达地区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物流将形成海陆双向发展格局。在海运物流格局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中国应着力寻求国际物流陆向突破,构建陆路物流大通道,统一陆路国际物流规则,以此作为中国在全球化新阶段国际物流发展的应对策略之一。第四,提出以中欧班列为载体,寻求“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陆向突破发展。在四维分析框架下,梳理了影响中欧班列发展的具体因素,建立数学模型识别了关键因素、原因因素与结果因素,研究了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围绕关键因素的竞争博弈,并从加快技术与模式创新,统一规则与标准体系等方面提出中欧班列的发展思路。第五,围绕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新阶段,稳步推进海运发展、寻求“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陆向突破的应对策略,从中欧班列发展、“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发展和全球化新变革中的国际物流发展三个层面,提出具体对策建议。本文主要贡献和创新点体现在:(1)从治理结构、空间格局、科学技术、规则体系四个维度,构建了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2)拓展了研究国际物流问题的时空视角:时间上,在经济全球化500年的历史进程中,分阶段系统研究了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的影响;空间上,将对国际物流的研究从传统海运领域拓展到海陆两个方向、两大空间。(3)运用四维分析框架,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物流的影响,提出中国在全球化新阶段,以市场为主导、以国家综合实力为支撑,在稳步推动海运物流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一带一路”陆路物流突破的应对策略。(4)提出围绕中欧班列实现“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陆向突破,运用数学模型方法识别了中欧班列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了中欧班列与海运的博弈行为,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王垚[3](2020)在《正当防卫权利的法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正当防卫是社会中时常出现的一类现象。既有研究中,对正当防卫作为违法阻却事由的讨论林林总总,将其视为一种权利,按照权利研究的基本框架进行讨论的却付之阙如。正当防卫既是一种自然权利,亦是一种法定权利;既是一种侵害人与防卫人之间的权利,亦是一种个人与国家间的权利;既是一种基于客观侵害事实的权利,亦是一种经防卫权拥有者判断后加以具体使用的权利。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需要,通过权利分析方法、语义分析方法、文献分析方法等诸方法的使用,围绕正当防卫权利展开研究,能够统辖性地理解作为制止权和私力救济制度安排的正当防卫,亦能够对当下司法实践中围绕正当防卫权利出现的若干未决问题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解释框架。一是正当防卫权利的概述。部门法评价的防卫行为仅属于正当防卫权利现象当中较为关键的一部分,而并非权利行为的全集。换言之,正当防卫权利的设置,并非仅服务于阻却违法评价,应具有更为广阔的内涵:从权利的核心宗旨看是一种制止权,从私力救济的属性看是一种致损权,从紧急状态的行为模式看是一种误判权,从权利的基本结构看,躲避权亦属其概念项下。由此,正当防卫的研究视域得到了较大的拓宽,并产生了诸多辐射效应:首先,在诸项对正当防卫的概括要素中,究竟何者是其本质?如果对这一问题产生了偏狭性的看法,就容易影响对其发展趋势的判定,因而不仅要警惕辉格史观式的赋予历史史实以其无以承载的评价,还要对与正当防卫权利行为近似的复仇、私刑、正当防卫权力行为等作出较为明晰的区分。其次,正当防卫权利的作用对象是侵害人,体现为个体间基于义务违反而导致的权利边界侵犯。但正当防卫还是一种个人与国家间基于侵害关系而产生的义务委托与授权执行,因而完整的正当防卫架构不应忽视权利运用背后的“权利-权力”因素。最后,正当防卫权利概念,经由不同的切入角度,能够对其产生迥异的理解:语言角度揭示了正当防卫在“俗民范畴”与“体系语义”间的认识冲突。伦理角度通过对“正当”概念的层次性思考,展示了同一概念在不同语境之中的内涵差异。而制度角度则展现了部门法化的正当防卫权利诠释以评价触法行为为主轴的基本逻辑,这为统辖性与体系化地自上而下凝练正当防卫权利概念带来了困难。揭示同一概念在不同语境中的指向差异,对我们深入讨论正当防卫权利极为必要。二是正当防卫权利的证成。霍菲尔德权利分析框架为我们展示了正当防卫权利在不同权利语境下的具体指向,作为权利的正当防卫,既是一种要求权,又是一种自由权,同时还是一种法律权力与豁免权。正当防卫的本质属性是制止权,其具体展开形态既包含制止权,也包含致损权、误判权与躲避权。正当防卫正当性的阐释,经由话语塑造的辩护形象,由表及里地展开分析:惩罚者”、“被动成为致死致伤工具”与“退无可退”者等辩护形象,有的仅能用以对部分正当防卫权利行为加以证成,有的仅服务于与正当防卫目的全然不同之行为的正当化论证,无法承担起合法性本质的解释任务。因而一种权利进路的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具言之,正当防卫权利在具体语境中的正当意味着:首先,在不限于该语境的个体交往中,一种以及时私力救济为旨趣的防卫权制度设计是必须的,经由义务违反而导致的法益悬置,使防卫人的行为具有不同于侵害行为的正当性,此即“权利-权利”意义上的正当,权利享有意义上的正当,或称正当防卫的可为性。其次,在某一具体语境中,特定据有防卫权的个体依据规范标准能够行使上述权利,进而产生实然化的制止、致损或躲避行为,并与对应主体生成相应的法律关系,此即“权利-权力”意义上的正当,权利行使意义上的正当,也即正当防卫的应为性。最后,在涉及防卫权内涵“开放边界”的部分,即个体与整体视角判断结论发生冲突的特定语境中,提倡一种风险分担的经济学思维方法:此时的防卫权利,服务于对不法侵害人行为的规制,并非因正当而确权,而是因确权而正当。一言以蔽之,研究倡导一种改造版本二元论的思考方式,以可为性与应为性为考量角度,以一般权利架构为基础,以风险分担为补强,从而为正当防卫的权利运作提供一种相对自洽的解释方案。三是正当防卫权利的运用。正当防卫认定难是司法实践中不争的事实,推进问题的解决要求我们秉持“司法-立法-法理”的逻辑轨迹,对构成要件展开法理反思,进而窥见防卫权利内涵中与“语词中心”相对应的“开放边界”部分。对此,应当从质性要件,即对象要件、前提要件、时间要件与主观要件,以及量性要件即限度要件两个维度加以思考。在质性要件的把握中,对象要件是最为首要的,其关注重点并非是“防卫权应当作用于何者之上”,而是“防卫权可以施加于侵害人何种利益之上”。前提要件是确定何为不法侵害的要件,可视为衡量防卫权延伸逻辑范围的要件。时间要件的认定需要一种实事求是的立场和防卫权利本位的理念,而不能仅仅以侵害客观实际为转移。主观要件识别的关键在于合理圈定构成相应判定标准的元素,并以底线思维重构对行为主观方面的判断。在量性要件的把握中,以绝对标准与相对标准作为理解限度问题的基本框架,以相适应理论与需要理论的主要分歧与完善走向考察两者龃龉之处与融合趋势。正当防卫的本质属性是制止权,因而正当防卫权利逻辑的基调应当是需要说,相适应的要求只能具体服务于前者,构成一种二阶标准。由此反观防卫过当条款与特别防卫条款,亦将对其制度功用产生全新的理解。

凌铭君[4](2020)在《基于中欧班列的国际集装箱全程运输组织一体化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推进,中欧班列已逐步发展成为国际集装箱陆路运输的主要载体。基于中欧班列的国际集装箱运输过程中涉及到的运输节点和通道之间、不同品类的集装箱货物之间以及重箱和空箱之间在节点选择、运输方案以及配流模式等方面相互影响和制约。此外,不同时间价值的集装箱货物对运输时效性的需求也存在明显差异,为满足不同品类货物的多元化运输需求,本文基于集装箱配流和一体化优化思想,研究基于中欧班列的国际集装箱全程运输组织一体化优化问题。首先,本文从班列运营情况、货物种类两方面剖析中欧班列的发展现状,并对国内外既有研究进行了总结概述,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向;通过对配流理论、一体化理论以及随机动态规划理论的阐述分析,为后文基于中欧班列的国际集装箱全程运输组织一体化优化奠定理论基础。针对基于中欧班列的国际集装箱去程过境运输组织问题,论文根据货物性质建立了货物时间价值模型。基于一体化优化思想,构建了中欧班列通道限制下基于港口和陆路通道协同决策的国际集装箱过境运输优化模型,设计了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自适应遗传算法求解。论文同时设计了港口和内陆运输径路单独决策下国际集装箱过境运输优化模型用于方案对比,并以具有不同时间价值的国际集装箱货物为研究对象,分别自仁川、东京、马尼拉运至柏林进行实证研究,得到了过境中转港和中欧班列通道协同决策下,不同起始港、不同时间价值集装箱货物的过境运输方案,与港口和内陆运输径路单独决策下的国际集装箱过境运输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过境中转港和中欧班列通道一体化决策的可行性。针对基于中欧班列的国际集装箱返程运输组织问题,本文提出重空箱协同配流方案,一方面利用调运重箱提高班列重箱率,提升中欧班列运营效率与效益,另一方面搭运适量空箱,从而满足列车满轴运行、重箱运输时效以及企业装箱需求。通过对始发节点集结箱量以及集装箱在站时间的不确定性分析,以班列集装箱载运量最大以及集装箱在站总时间最小为目标,以班列时刻表和货物运到期限为约束构建多目标动态规划模型,并设计了结合随机模拟技术、神经网络算法和NSGA-II算法的混合智能算法求解。最后以欧洲多节点至成都的回程班列进行实证研究,求解得出不同始发站点、不同运到期限的重空箱协同动态配流方案,提高了班列的集装箱载重量、缩短了集装箱在站总时间,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王亚婷[5](2020)在《一类带约束大系统的分布式滚动时域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系统是指由若干个子系统耦合成的系统,广泛存在于石油、化工、电力、交通等诸多领域.由于大系统存在着规模庞大、耦合强、约束参数不确定等特征,使得集中式控制无法实施,也使得分散式控制遇到困难.分布式控制结合集中式控制和分散式控制的设计思想可以将复杂大系统的控制任务分解为多个子系统分别进行控制以及能够考虑各个子系统间的耦合作用,在降低控制系统复杂性的同时保证了控制系统的性能,是解决不确定性大系统控制任务的有效策略.滚动时域控制(Receding Horizon Control简称RHC)策略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生产行业控制实践过程中兴盛起来的一种全新的系统控制策略.因为滚动时域控控制策略特有的滚动优化以及反馈校正等基本要素,使其能有效处理带有复杂多约束的大系统控制问题.在系统控制过程中,系统的大部分信息通过网络传输,不可避免的存在约束现象,这种约束在一定程度上能削弱系统的控制性能,进而影响系统的稳定性.本文考虑了一类全局线性平均约束,从离散、连续系统两个角度,探究带有全局线性平均约束大系统的分布式滚动时域控制镇定问题.对于带有复杂多约束的离散时间大规模系统,通过构造线性离散形式的平均约束模型,将约束现象造成的非线性问题彻底转化为线性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利用分布式滚动时域控制方法能够在线处理复杂约束系统的特点以及耦合的差分Riccati方程的性质,在一般的目标函数上增加带有常值系数的两个终端加权矩阵,构成滚动时域控制形式的目标函数.通过建立Lyapunov函数,获得了使带有约束的离散时间大系统分布式滚动时域控制镇定的充分必要条件.其次,对于取得的使系统镇定的充分必要条件,从充分性以及必要性的角度给出了详细的证明.最后,通过Pontryagin最大值原理的必要条件导出了两个相互耦合的Riccati等式方程,从而获得了可以令带约束离散时间大系统镇定的显式最优分布式滚动时域控制器.针对带有复杂多约束的连续时间分布式控制系统,通过建立线性连续形式的平均约束模型,利用分布式滚动时域控制方法讨论其镇定问题.根据建立的线性平均约束模型重新分析系统的性能指标并对性能指标增加两个终端加权矩阵项,采用预测控制综合中的Lyapunov稳定性的单调性法,利用分布式滚动时域控制形式的性能指标建立Lyapunov方程,推导出了一组具有两个终端加权矩阵的Lyapunov函数不等式,通过验证发觉这两个Lyapunov函数不等式就是所求的使带有约束连续时间大系统分布式滚动时域控制镇定的充要条件.

张洁颖[6](2019)在《轨道交通网络客流分配模型及时空分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人口增长致使城市地铁运能与乘客出行需求间的矛盾日益增加,特别是在工作日高峰期,站台乘客拥堵、通道客流排队、客流紧急管束等现象时常发生。了解客流分配需求现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随着轨道交通日趋复杂的网络化运营,乘客在轨道网络起讫点间可能存在多条可选有效路径,给城市轨道客流清分工作带来难度。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客流数据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客流预测、客流分布特征分析和客流仿真模拟,研究尺度停留在站点进(出)站总计客流量特征上。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创新性地从分析范围、验证方法和分配结果的层级推演这三方面,比以往的客流分配研究做出了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一种综合性的算法框架,研究结果能有效地对广州市轨道交通客流分布特性进行全面论证研究。结合客流采集信息、时间、空间等因素,对城市轨道交通区间、线路、线网三个层次的客流密集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具体工作如下:本文主要对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AFC,Automatic Fare Collection)收集的乘客刷卡数据进行挖掘研究,找出有效路径客流分配比例,以期实现有效路径间客流清分的研究目的。在梳理国内外学者在客流分配研究方法、客流分布特征分析及拥堵识别等相关研究方向的优秀成果基础上,构建广州市轨道交通拓扑交通模型,对有效路径集进行识别优化,关联站点信息进行列表存储。基于单条路径旅行时间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假设验证,构建由多个正态分布组成的混合模型,利用EM(Expectation Maximization)算法来进行参数的迭代估计,使用3σ准则对数据进行修正,运用改良后的有限高斯混合模型(LGMM)对数据进行实例分析,并对参数K值进行验证。对模型的应用案例分析中,运用实地问卷调查数据和基于个体选择的决策分类树算法模型,从结果上对比验证各算法准确性。在广州市轨道线网的全样本AFC数据上推广模型,求解客流分布现状,构建了客流密集度指数在时空层次的推算模型,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客流密集程度客流分布特征进行综合评估。本文研究结论展现了广州市轨道交通客流在时空上的分布特征,从理论框架深入探讨轨道交通网络乘客的出行路径选择问题,有助于精准地把握轨道交通网络中客流分布规律,设定指标和分析层次对客流拥堵进行了全面的科学研究,为日常客流监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过程中的风险评估管理的指导提供了新思路。

徐士彬,钱德玲,姚兰飞,方成杰,刘杰[7](2018)在《基于结构两相流模型计算泥石流对路基的冲击力》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减轻山区公路路基遭受泥石流破坏的程度,为公路部门的防灾减灾提供科学指导,文章基于结构两相流模型计算了位于泥石流流通区出口以外一定距离的路基所受到的泥石流冲击力。首先通过受力分析求解了泥石流固液分相受到的摩擦阻力,在参考已有关于固液分相流速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能量守恒原理解出了位于泥石流出山口一定距离之外的路基处的固液分相流速;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到了路基处的固液分相冲击力。该方法的准确性可以通过模型试验或现场实测进行检验并予以修正,所得结论可以用于指导山区公路路基的防护,对防治泥石流灾害具有参考意义。

王丽媛[8](2016)在《具有信道受限和通信能量约束的网络化系统协同设计》文中认为网络化控制系统的出现,使得多个子系统能够通过无线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和协调协作。然而,由于带宽等资源限制,在任意时刻只有部分子系统可以同时接入网络并进行数据交换。当子系统接入网络时,由于信道噪声影响,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会发生丢包。提高节点发送功率可以减少丢包概率,但也会增加系统的通信能耗,缩短节点的使用寿命。因此,为了保证所有子系统的同时稳定,在设计控制器的时候需要兼顾网络的信道接入策略和发送功率的分配策略。针对以上网络化系统中出现的信道受限、丢包和通信能量约束三个问题,本文以线性时不变网络化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信道接入序列、控制器增益和发送功率分配策略,使得系统在保证理想控制性能的同时满足通信能耗要求。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信道受限下的网络化控制系统,分别以控制器到执行器和传感器到控制器这两部分为例,考虑随机信道接入序列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利用Lyapunov方法和随机系统理论,建立了数据包成功传输概率、信道转移概率和系统衰减率三者之间的数值关系。以所得结果为基础,分别设计序列相关和序列不相关控制器。为了验证方法的有效性,以车载网络控制系统为应用实例,通过设计序列不相关控制器,使得车队在保证整体稳定性的同时,跟踪误差满足H∞性能指标。2.针对通信能量约束下网络化控制系统的稳定性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建立信道丢包模型,得到发送功率和丢包率的数值关系。以此为基础,分别以静态和随机这两种功率分配策略为例,提出了两种发送功率分配和控制器增益的协同设计算法。仿真实验表明,以上两种算法均可以使得系统在满足通信能耗约束的前提下,具有理想的控制性能。3.针对同时存在信道受限和通信能量约束的网络化控制系统,研究了静态和随机这两种信道接入序列下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对静态信道接入序列下的网络化控制系统,利用切换系统理论和凸优化方法,提出了一种信道接入序列、控制器增益和发送功率分配的协同设计算法。对随机信道接入序列下的网络化控制系统,利用随机系统理论和Lyapunov方法,提出了一种信道接入概率、控制器设计和发送功率分配的协同设计算法。理论研究表明,以上两种算法均可保证每个子系统具有理想的衰减率,并且满足系统通信能耗要求。

朱苗绘[9](2016)在《不确定环境下仓储中心分货绩效的改进》文中提出随着网络零售市场的崛起,客户订单越来越趋向于小批量、高频次,并且需要在较短的时间窗内分拣出去,因此,订单分货系统得到广泛的应用。仓库的基本功能转变为接收供应商货物的到达,按客户订单进行分货,再将货物包装运输。将货物按客户进行分货的分货运作成为仓储中心运作的核心,其运作绩效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客户服务水平的高低。本文在客户到达未知、客户需求未知的情境下,研究不同货位分配策略及其改进对分货系统绩效的影响,以及通过刻画客户需求分布来改进分货策略,进而解决需求不确定下的再分货问题。对丰富订单分拣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并对我国仓储与物流体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研究无信息时随机分配和最近空位分配策略对订单分货系统绩效的影响。首先,建立订单分货系统模型,描述订单分货系统流程,给出模型假设,确定行走距离的基准,以吞吐量分配的行走距离为基准。其次,解析求解随机分配的期望行走距离,分析无信息对随机分配的影响,比较最近空位分配和随机分配的期望行走距离。最后,采用某花卉拍卖市场的实际数据,比较最近空位分配、随机分配与基准之间的差异,分析最近空位分配优于随机分配的原因。第二,基于历史数据,研究部分信息时基于类的分配及其改进策略对订单分货系统绩效的影响。首先,采用解析的方法分析基于类的分配的分货绩效,并结合实际案例,模拟比较基于类的分配与最近空位分配、随机分配、吞吐量分配之间的差异。其次,在Qin et al.(2015)提出的改进的基于类的分配策略基础上,即在客户所属类的子区域采取最近空位分配而非随机分配方法,采用解析的方法分析了改进的基于类的分配的分货绩效,并结合实际案例,模拟比较改进的基于类的分配策略与上述分配策略之间的绩效差异。最后,分别从类的划分准则、类所属区域货位的数量、类的数量等角度,探讨了改进的基于类的货位分配策略的实施问题。第三,基于A/F比值刻画客户需求分布,研究基于需求预测的货位分配与再分货策略对订单分货系统绩效的影响。首先,提出基于需求预测的货位分配策略,描述了需求预测方法与基于需求预测的货位分配策略的实施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描述了需求预测方法与基于需求预测的货位分配策略的模拟方法与模拟结果,并与吞吐量分配进行比较。其次,提出基于客户需求预测在分货区给客户分配多个货位进而取消再分货运作的分货策略,定义其相关绩效指标,模拟比较了无再分货运作时的分货绩效与基准之间的差异,并分析了其它相关绩效指标情况。最后,讨论了仍保留再分货运作时基于客户需求预测的再分货策略,进而彻底解决再分货迭代问题,提出再分货区货位直接分配策略与配对分配策略及其相关绩效指标,并模拟比较分析了上述两种算法相关绩效指标的对比情况。论文研究结合企业的实际案例数据,采用解析的方法、模拟的方法对不确定性下订单分货系统分货绩效的改进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解析推导的结果表明,无信息时若客户随机到达,最近空位分配优于随机分配主要受随机分配空位数的影响,且空位数越多,差异越大。实证模拟的结果证明了解析推导的结论,随机分配之间存在随机性差异,客户并非随机到达时,最近空位分配将优于随机分配更多,且分货区形状将对分货绩效产生较大影响。第二,解析推导的结果表明,部分信息时基于类的货位分配策略优于随机分配,改进的基于类的分配策略优于最近空位分配。实证模拟的结果证明了解析推导的结论;按照客户需求量准则和概率值准则划分客户、以各类客户的期望数量来进行货位数量决策,以及客户分类由2类向K类扩展的启发式算法,有利于改进的基于类的分配策略的实施决策,并将提高分货绩效,且随着客户类别数量的增加,分货绩效在不断提高,但增加幅度逐渐降低。第三,基于A/F比值刻画客户需求分布简化了需求预测方法且极具操作性,基于需求预测的货位分配策略受仓库管理者设定的客户需求预报偏差范围,以及客户通过需求预报来获取奖励概率的影响,需求预报偏差范围设定的越小,客户期望获奖概率越高,基于需求预测的货位分配策略将越逼近吞吐量分配。第四,由于客户分配了多个货位导致分货区扩大,进而导致行走距离变长,基于需求预测取消再分货运作的分货策略并非是一个好的策略。同货位直接分配策略相比,保留再分货运作时再分货区货位配对分配策略,将大幅度提高再分货的各类绩效指标,且有利于再分货区的布局设计。

谢永尊[10](2016)在《新丝路背景下阿勒泰口岸区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以哈巴河县为例》文中指出区域空间功能与结构的优化对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区域经济的发展直接促进区域功能与结构的演变,而区域空间功能与结构又将反作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两者呈现出相互制约、互促共进的发展关系。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为丝路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阿勒泰口岸区作为新疆对外开放的北部门户节点区域,拥有独特的地缘区位优势,新丝路经济带无疑将会推动阿勒泰口岸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综合化发展,促进阿勒泰口岸区的空间功能与结构相应的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之下,研究阿勒泰口岸区的区域空间功能与结构将成为阿勒泰口岸区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本文以阿勒泰口岸区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新丝路经济带背景下适宜于阿勒泰口岸区的空间发展模式。论文首先从经济发展理论、空间发展理论和空间规划理论对口岸区这一特殊经济地域类型进行了理论指导,并且分析了我国其他沿边地域发展较成熟口岸区空间的发展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之上,对阿勒泰口岸区的区域及自身的空间发展现状进行了解读,总结出了现阶段阿勒泰口岸区空间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而从历史发展过程中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政策提出之后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就影响口岸区空间发展的宏观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最终对阿勒泰口岸区的空间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了阿勒泰口岸区的空间发展模式如下:跨国境层面存在“M+N”鱼骨状空间结构发展模式;阿勒泰地区存在“半环形”的空间经济地理轴;口岸区与其直接经济腹地中心层面存在“1+N”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以及相应的功能布局模式;口岸区内部层面存在集中式、完全分离式和部分分离式相结合的空间结构模式,并总结出了相对应的功能布局模式。文章最后以此为基础对哈巴河县阿黑土别克口岸区的空间布局进行了理论指导。

二、An Application of a Mountain Pass Theorem(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n Application of a Mountain Pass Theorem(论文提纲范文)

(1)A.Korkunov公司巧克力产品拓展中国市场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2 研究现状
    1.2.1 中俄双边贸易现状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工作的思路和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中国消费者对俄罗斯巧克力产品的消费需求分析
2.1 巧克力的历史
2.2 全球巧克力市场概况
    2.2.1 国际巧克力消费统计和行业趋势
    2.2.2 巧克力行业的统计数据
    2.2.3 巧克力产品销量分析
2.3 中国消费者对巧克力产品的消费需求分析
    2.3.1 基于电话、短信的问卷调查
    2.3.2 评估影响巧克力棒选择的标准
    2.3.3 特殊消费者偏好
    2.3.4 确定巧克力中最受欢迎的添加物
    2.3.5 消费者对某些品牌的忠诚度
2.4 中国市场巧克力品牌占有率分析
2.5 俄罗斯的巧克力生产商
2.6 本章小结 3 俄罗斯巧克力生产商概述
3.1 俄罗斯巧克力产品简述
3.2 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价
3.3 A.KORKUNOV公司及产品
3.4 A.KORKUNOV公司的基本财务分析
    3.4.1 财务分析
    3.4.2 根据系数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估
    3.4.3 财务业绩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确定A.KORKUNOV巧克力产品出口中国的销量
4.1 中国市场巧克力消费量预测
4.2 中国各省市民众喜好巧克力程度分析
4.3 制定A.KORKUNOV公司面向中国市场巧克力销量目标
4.4 本章小结 5 设计A.KORKUNOV公司巧克力产品销售到中国的包装
5.1 包装展示盒和外形设计
5.2 包装箱的设计
    5.2.1 巧克力运输的特点
    5.2.2 包装箱的设计
5.3 本章小结 6 A.KORKUNOV公司巧克力交付中国客户物流方案设计
6.1 中欧班列回程运输
6.2 俄罗斯飞往中国各省市航班
6.3 建立运输成本最小的跨境运输方案
    6.3.1 问题描述
    6.3.2 构建数学模型
    6.3.3 跨境运输案例
6.4 考虑配送路径最短或租金最低的仓储中心选址
    6.4.1 问题描述
    6.4.2 有关中国邮路问题的理论和方法
    6.4.3 考虑配送路径最短或租金最低的仓储中心选址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关于巧克力消费的问卷 附录 B 2011-2018年会计报表 附录 C 2011-2018年损益表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物流与经济全球化的密切联系
        1.1.2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格局的改变
        1.1.3 新兴经济体崛起对国际物流秩序的重塑
        1.1.4 “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物流变革的推动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逻辑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逻辑框架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
        2.1.2 系统理论和分析方法
        2.1.3 博弈理论及其应用
        2.1.4 其他相关学科与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经济全球化相关研究
        2.2.2 国际物流的相关研究
    2.3 既有文献对本文的贡献
    2.4 本章小结
3 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
    3.1 基本概念
        3.1.1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概念
        3.1.2 国际物流的基本概念
    3.2 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维度
        3.2.1 国际物流与经济全球化的相互作用关系
        3.2.2 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主要维度
    3.3 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的四维分析框架
        3.3.1 治理结构维度的影响
        3.3.2 空间格局维度的影响
        3.3.3 科学技术维度的影响
        3.3.4 规则体系维度的影响
        3.3.5 四个维度的交叉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第一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4.1 第一阶段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4.1.1 治理结构——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瓜分与掠夺
        4.1.2 空间格局——殖民经济与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
        4.1.3 科学技术——工业革命大幅提升西方生产力与军事力量
        4.1.4 规则体系——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4.2 第一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4.2.1 治理结构——依靠军事强权和经济霸权争夺海上战略通道
        4.2.2 空间格局——地中海贸易区扩张与两洋港口的兴衰
        4.2.3 科学技术——天文、地理、航海、造船等技术的发展
        4.2.4 规则体系——西方海权论思想与物流现代市场运行模式初现
    4.3 本章小结
5 第二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5.1 第二阶段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5.1.1 治理结构——大国主导下的多边合作
        5.1.2 空间格局——欧洲、北美、东亚三大生产网络的形成
        5.1.3 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垂直专业化产业分工
        5.1.4 规则体系——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
    5.2 第二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5.2.1 治理结构——国际资本深度参与国际通道、枢纽之间的竞争
        5.2.2 空间格局——亚太物流市场扩张与国际航运中心崛起
        5.2.3 科学技术——集装箱运输建立全新的国际物流运行体系
        5.2.4 规则体系——统一的国际海运规则不断发展完善
    5.3 本章小结
6 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6.1 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6.1.1 治理结构——崛起的新兴经济体推动全球化共商共建共享
        6.1.2 空间格局——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三大生产网络独立性提高
        6.1.3 科学技术——工业4.0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6.1.4 规则体系——新型经贸规则正在构建之中
    6.2 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6.2.1 治理结构——国际物流面临资源重新配置与市场重构
        6.2.2 空间格局——国际物流需求在部分区域内较快增长
        6.2.3 科学技术——现代科技推动国际物流多元化与创新发展
        6.2.4 规则体系——适应区域物流发展的国际规则亟待建立完善
    6.3 本章小结
7 “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7.1 “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7.1.1 治理结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7.1.2 空间格局——中国为主体的东亚生产网络沿“一带一路”扩散
        7.1.3 科学技术——5G与新技术相互赋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7.1.4 规则体系——依托自身优势引领区域经贸规则建立
    7.2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7.2.1 治理结构——市场为主体、综合实力为支撑推进物流体系建设
        7.2.2 空间格局——构建海陆双向物流大通道
        7.2.3 科学技术——智慧物流与跨境电商市场广阔
        7.2.4 规则体系——推动陆路物流规则统一与完善
    7.3 中国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国际物流发展的应对策略
        7.3.1 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对“一带一路”的启示
        7.3.2 “一带一路”物流发展寻求陆向突破策略
    7.4 本章小结
8 依托中欧班列实现国际物流陆向突破的策略
    8.1 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国际物流体系中的作用
        8.1.1 中欧班列发展情况
        8.1.2 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陆路物流中的骨干作用
        8.1.3 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的载体作用
    8.2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8.2.1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8.2.2 中欧班列发展主要影响因素识别
        8.2.3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分类分析
        8.2.4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结论
    8.3 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的协调发展
        8.3.1 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的协作互补
        8.3.2 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的竞争博弈
    8.4 中欧班列与跨境电商的融合创新
    8.5 中欧班列国际规则的统一与完善
    8.6 本章小结
9 中国在全球化新变革中的国际物流发展对策建议
    9.1 中欧班列发展的对策建议
    9.2 “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9.3 经济全球化新阶段国际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完成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10.1.1 完成的主要工作
        10.1.2 主要结论
    10.2 本文贡献与创新之处
    10.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欧班列到发欧洲国家的主要线路情况
附录 B 中欧班列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 C 中欧班列问卷调查受访专家情况
附录 D 班列企业与班轮公司运价及政府最优补贴决策求解过程
附录 E 正文中专有名词简称、译文及缩写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正当防卫权利的法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意义
    第二节 理论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既有研究的概述
    第四节 本文的关注重点
    第五节 研究运用的方法
    第六节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 正当防卫权利的历史梳理
    第一节 正当防卫历史的梳理方法
        一、辉格史观
        二、语境论进路
        三、“史前史”的问题
    第二节 历史视域下正当防卫权利辨析
        一、复仇的历史不是正当防卫权利的历史
        二、私刑的历史不是正当防卫权利的历史
        三、权力的历史亦非正当防卫权利的历史
    第三节 正当防卫权利法定史的变迁
        一、正当防卫权利的法律表述:以刑法为例
        二、规范变迁中的权利因素
第二章 正当防卫权利的思想雏形
    第一节 霍布斯:以人性为基础的正当防卫权利观
        一、霍布斯权利观概述
        二、防卫权在自然状态中的前身:自我保存权
        (一)霍布斯语境中的自我保存权利
        (二)道德权利、自由属性与自愿受损问题
        三、自我保存思想在政治社会的体现:正当防卫权利
        (一)考察因素之一:以信约方式形成的缔约
        (二)考察因素之二:维系权利义务关系的他者
        (三)考察因素之三:侵害的本质是义务的违反
        (四)考察因素之四:无碍于利己的有限利他
        (五)考察因素之五:政治社会中的有限防卫权
    第二节 洛克:以惩罚权为基础的正当防卫权利观
        一、洛克对霍布斯理论的扬弃
        (一)对霍布斯有限防卫观的继承
        (二)对霍布斯二元论论证结构的反思与批判
        二、洛克社会契约理论中的正当防卫权利
        (一)方法论个人主义与共有权利观
        (二)正当防卫权利来源于惩罚权
        三、洛克防卫思想的具体叙事脉络
        (一)洛克关于防卫限度的论述
        (二)洛克关于防卫时间与起因的论述
第三章 正当防卫权利的语境内涵
    第一节 作为非法律概念的的正当防卫
        一、词源意义上的正当防卫
        二、伦理语境中的正当防卫
        (一)有因性层面的伦理约束:何为侵害?
        (二)限度性层面的伦理约束:统一标准?
        三、俗民视域下的正当防卫
        (一)大众观念与法律层面的分歧
        (二)常见表现形式与逻辑特征的区别
    第二节 域内法律体系中的正当防卫
        一、我国法律体系中关于正当防卫的表述
        二、对表述的类型化分析
        (一)对违法阻却事由地位加以重申
        (二)对现有制度体系的适度解释与修补
        (三)对具体主体的正当防卫赋权
    第三节 比较制度视域下的正当防卫
        一、各国法律体系中的正当防卫条款
        二、正当防卫规范在民法与刑法中的特征差异
        (一)规范逻辑层面的区别
        (二)界限的部门法化与违法性判断的统一
        三、正当防卫的功能定位与国别性问题
第四章 正当防卫权利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霍菲尔德理论中的正当防卫权利
        一、要求权:正当防卫权利不可剥夺
        二、自由权:正当防卫权利不可强制
        三、法律权力:正当防卫权利不可排他
        四、豁免权:正当防卫权利不可反击
    第二节 正当防卫权利性质的进一步辨异
        一、“惩罚”不是正当防卫的权利逻辑
        二、“嫁祸”不是正当防卫的权利结构
        三、“不安”不是正当防卫的权利依据
        四、“遏制”是其合法来源与权利本质
    第三节 正当防卫权利的定义
        一、予以积极鼓励的正当防卫:制止权
        二、优于公力救济的正当防卫:致损权
        三、基于具体情境的正当防卫:误判权
        四、消极行使权利的正当防卫:躲避权
    第四节 正当防卫权利行为与近似范畴的区分
        一、正当防卫权利行为与预防性防卫
        二、正当防卫权利行为与紧急避险
        (一)正当防卫权利行为与进攻性紧急避险
        (二)正当防卫权利行为与防御性紧急避险
        三、正当防卫权利行为与自助行为
        四、正当防卫权利行为与扭送行为
        五、正当防卫权利行为与公权委托行为
第五章 正当防卫权利的辩护形象
    第一节 一个惩罚者与社会愤怒的宣泄
        一、正当防卫非惩罚权本质的再重申
        二、现代中国政治语境中的“作为一种惩罚的防卫”
    第二节 一个促成他者“自杀”或“自伤”的人
        一、侵害人视角的转向与利益阙如原理
        二、侵害人视角之相对积极价值
    第三节 一个背靠在墙上的退无可退者
        一、归因于心理的正当性论证
        二、归因于环境的正当性论证
        三、“指鹿为马”——该进路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
    第四节 一个扞卫自己权利的人
        一、原子主义进路之理论阐释
        二、个人式论证之实践表征
    第五节 一个扞卫社会利益关系的人
        一、社会利益进路之理论阐释
        二、歧义性的“社会利益”在实践中的表征
第六章 正当防卫权利的证成新说
    第一节 融贯论视域下的“个人保全”与“法的确证”
        一、二元论基本立场之简要澄清
        二、二元论融贯内涵之初步概括
    第二节 法益悬置为基础:可为性论证
        一、义务违反为肇因
        二、法益悬置为理由
    第三节 公权不及为依据:应为性论证
        一、及时制止的价值
        二、毋需躲避的缘由
        三、利他效果的机理
    第四节 风险分担为补强:特殊情境的一般化处置
第七章 正当防卫权利的质性要件
    第一节 正当防卫构成要件概括方法
        一、平行要件式
        二、属性分类式
        三、从正当化论证分歧看构成要件
    第二节 对象要件:精准防卫目标
        一、防卫对象的限定逻辑
        二、防卫对象的开放语义
    第三节 前提要件:防卫发动之原因
        一、前提要件的基本内涵
        二、假想防卫的概念澄清
        三、不法侵害的范围论证
        四、国家利益的可防卫性
        五、紧迫概念的内涵辨析
    第四节 时间要件:取决于防卫本质
        一、标准的立场:现实侵害还是侵害预见?
        二、对准予防卫节点的讨论
        三、对禁止防卫节点的讨论
    第五节 主观要件:裁判齐一化的关键
        一、主观要素的体系地位
        二、偶然防卫非权利行为
        三、防卫意思的语义范围
第八章 正当防卫权利的量性要件
    第一节 正当防卫限度标准的基本立场
    第二节 正当防卫限度标准的确定方法
        一、适应还是需要:诸说逻辑之分歧
        二、修正抑或颠覆:折中内涵之探明
        三、模糊但却明确:确立标准之立场
    第三节 防卫过当认定的诸学说
        一、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之理解
        二、司法实践对双因素理论的推进
    第四节 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关系再厘清
        一、经由条文变迁看防卫过当类型之二分
        二、范畴关系的梳理与一般防卫体系的重构
        三、特别防卫有限性与独立性之再强调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4)基于中欧班列的国际集装箱全程运输组织一体化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中欧班列发展现状
        1.2.1 中欧班列运营情况
        1.2.2 中欧班列货物种类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集装箱多式联运
        1.3.2 集装箱箱流分配
        1.3.3 中欧班列运输组织
        1.3.4 货物时间价值研究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思路
2 相关理论阐释
    2.1 流量分配理论
        2.1.1 道路交通流分配
        2.1.2 铁路客货流分配
    2.2 一体化优化理论
        2.2.1 一体化基本概念
        2.2.2 一体化优化方法
    2.3 随机动态规划理论
        2.3.1 随机规划理论
        2.3.2 动态规划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港口和中欧班列通道协同决策的国际集装箱过境运输优化
    3.1 问题描述
    3.2 货物时间价值模型构建
        3.2.1 货物运输过程中对资金的占用
        3.2.2 运输时间延长产生的额外成本
        3.2.3 运输时间延长导致的货物贬值
    3.3 港口和中欧班列通道协同决策下国际集装箱过境运输优化模型
        3.3.1 模型假设
        3.3.2 协同决策模型建立
    3.4 港口和内陆运输径路单独决策下国际集装箱过境运输优化模型
    3.5 算法设计
        3.5.1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3.5.2 模拟退火算法基本原理
        3.5.3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自适应遗传算法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中欧班列的国际集装箱过境运输优化实证研究
    4.1 问题描述
    4.2 数据收集及处理
    4.3 协同决策下基于中欧班列的国际集装箱过境运输方案
        4.3.1 模型求解结果及分析
        4.3.2 出发时刻波动下的灵敏度分析
    4.4 单独决策下国际集装箱过境运输方案
    4.5 协同决策和单独决策下国际集装箱过境运输方案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随机环境下基于中欧班列的回程重空箱协同动态配流
    5.1 问题描述
    5.2 基于中欧班列的回程重空箱组织的不确定性分析
        5.2.1 决策期内节点集结箱量的不确定性分析
        5.2.2 决策期内集装箱在站时间的不确定性分析
    5.3 随机环境下基于中欧班列的回程重空箱协同动态配流模型
        5.3.1 模型假设
        5.3.2 参数说明
        5.3.3 模型建立
    5.4 算法设计
        5.4.1 随机模拟技术分析
        5.4.2 估计不确定函数的神经网络算法
        5.4.3 基于NSGA-II的混合智能算法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中欧班列的回程重空箱协同动态配流实证研究
    6.1 问题描述
    6.2 数据收集及处理
    6.3 模型求解结果及分析
    6.4 运输需求波动下的灵敏度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和结论
    7.2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一类带约束大系统的分布式滚动时域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大系统控制
        1.2.2 分布式控制
        1.2.3 滚动时域控制
        1.2.4 分布式滚动时域控制
        1.2.5 带约束系统分布式滚动时域控制
    1.3 论文框架
第2章 预备知识
    2.1 滚动时域控制
    2.2 分布式控制
    2.3 最优控制
        2.3.1 离散系统的最优控制
        2.3.2 连续系统的最优控制
第3章 一类带约束离散时间大系统分布式滚动时域控制
    3.1 问题描述
    3.2 分布式滚动时域控制
        3.2.1 优化问题分析
        3.2.2 优化问题求解
    3.3 分布式RHC稳定性的分析
    3.4 仿真算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类带约束连续时间大系统分布式滚动时域控制
    4.1 问题描述
    4.2 分布式RHC控制器设计
    4.3 分布式RHC稳定性分析
    4.4 仿真算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束语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轨道交通网络客流分配模型及时空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轨道交通客流分配方法研究
        1.2.2 线网客流分布特征分析及拥堵识别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轨道交通网络构成
    2.1 乘客刷卡数据
        2.1.1 刷卡数据预处理
        2.1.2 数据字段描述
    2.2 轨道网络拓扑结构
        2.2.1 构建轨道网络拓扑模型
        2.2.2 换乘站点识别算法
    2.3 有效路径集
        2.3.1 基于广度优先的搜索算法
        2.3.2 有效路径集的判断识别优化
        2.3.3 建立有效路径集具体步骤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混合高斯分布的客流分配模型
    3.1 高斯分布及特征假设
        3.1.1 高斯分布
        3.1.2 单条路径旅行时间分布特征的假设检验
        3.1.3 对数高斯分布
    3.2 高斯混合模型描述
        3.2.1 高斯混合模型(GMM)
        3.2.2 模型描述
    3.3 模型参数估计方法选择及EM算法
        3.3.1 参数估计方法选择
        3.3.2 EM算法概述
        3.3.3 利用EM算法求解GMM模型
    3.4 有限高斯混合模型(LGMM)算法
        3.4.1 基于高斯分布3σ准则的数据清洗
        3.4.2 有限高斯混合模型(LGMM)算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客流分配模型案例分析
    4.1 基于LGMM模型的客流分配
        4.1.1 参数K值检验
        4.1.2 LGMM算法实例分析
    4.2 基于个体路径选择的建模分析
        4.2.1 乘客路径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4.2.2 分类回归树模型
        4.2.3 乘客属性生成及模型搭建
        4.2.4 基于决策分类回归树的乘客路径推算实例分析
    4.3 路径分类结果统计及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轨道网络客流特征研究及拥堵分析
    5.1 站点及线路数据背景
    5.2 客流密集度指数
        5.2.1 区间客流密集度
        5.2.2 线路客流密集度
        5.2.3 线网客流密集度
    5.3 轨道交通网络客流分布研究
        5.3.1 客流量及时间分布特征
        5.3.2 进站客流空间分布特征
        5.3.3 线网全天区间状态分析
        5.3.4 早晚高峰线网区间状态分析
        5.3.5 各线路客流密集度
        5.3.6 线网客流密集度指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基于结构两相流模型计算泥石流对路基的冲击力(论文提纲范文)

1 泥石流固液两相流速计算
    1.1 颗粒分界粒径的确定
    1.2 泥石流固液两相流速计算
        1.2.1 基本假定
        1.2.2 计算方法
2 路基处固液两相流速计算
    2.1 泥石流受到的摩擦阻力
        2.1.1 液相受到的摩擦阻力
        2.1.2 固相颗粒受到的摩擦阻力
    2.2 泥石流固液分相的动能和势能
        2.2.1 液相的动能和势能
        2.2.2 固相颗粒的动能和势能
    2.3 路基处的流速计算
        2.3.1 液相的流速
        2.3.2 固相颗粒的流速
3 路基处的冲击力计算
    3.1 液相冲击力
    3.2 固相冲击力
4 结论

(8)具有信道受限和通信能量约束的网络化系统协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网络化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2.1 信道受限问题研究现状
        1.2.2 丢包问题研究现状
        1.2.3 通信能量约束问题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随机信道接入的网络化系统设计
    2.1 执行器随机接入信道和丢包的网络化系统设计
        2.1.1 问题描述
        2.1.2 稳定性分析和控制器设计
        2.1.3 仿真算例
    2.2 传感器随机接入信道和衰落的网络化系统设计
        2.2.1 一般的网络化控制系统
        2.2.2 车队控制系统
        2.2.3 车队仿真与实验
    2.3 本章小结
3 通信能量约束下传感器发送功率分配与控制器协同设计
    3.1 无线信道模型
    3.2 静态功率分配与控制器协同设计
        3.2.1 问题描述
        3.2.2 主要结果
        3.2.3 仿真算例
    3.3 随机功率分配与控制器协同设计
        3.3.1 问题描述
        3.3.2 主要结果
        3.3.3 仿真算例
    3.4 本章小结
4 静态信道接入和通信能量约束下网络化系统协同设计
    4.1 单信道调度、功率分配与控制器协同设计
        4.1.1 问题描述
        4.1.2 主要结果
        4.1.3 仿真算例
    4.2 多信道调度、功率分配与控制器协同设计
        4.2.1 问题描述
        4.2.2 主要结果
        4.2.3 仿真算例
    4.3 本章小结
5 随机信道接入和通信能量约束下网络化系统协同设计
    5.1 Markov信道接入下功率分配和控制器协同设计
        5.1.1 单系统情况
        5.1.2 多系统情况
        5.1.3 仿真算例
    5.2 随机信道接入概率、功率分配与控制器协同设计
        5.2.1 问题描述
        5.2.2 主要结果
        5.2.3 仿真算例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不确定环境下仓储中心分货绩效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结构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订单分拣系统的基本理论
        2.1.1 仓库设计与运作框架
        2.1.2 订单分拣系统决策目标
        2.1.3 货位分配策略
        2.1.4 拣货策略
        2.1.5 路由策略
        2.1.6 订单分拣系统的分类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2.1 订单分拣系统的研究方法
        2.2.2 关于货位分配策略的研究
        2.2.3 关于分区策略的研究
        2.2.4 关于分批策略的研究
        2.2.5 关于路由策略的研究
        2.2.6 关于订单分货系统的相关研究
    2.3 国内外研究发展动态分析
第三章 行走距离模型与无信息时的货位分配策略
    3.1 引言
    3.2 模型与假设
        3.2.1 订单分货系统
        3.2.2 符号与假设
        3.2.3 离散模型
        3.2.4 连续模型
        3.2.5 基准行走距离
    3.3 无信息时货位分配策略
        3.3.1 随机分配的期望行走距离
        3.3.2 最近空位分配与随机分配
    3.4 模拟分析
        3.4.1 案例描述
        3.4.2 数据选择与分货区配置
        3.4.3 模拟结果及分析
        3.4.4 敏感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类的分配及其改进策略
    4.1 引言
    4.2 基于类的分配
        4.2.1 分货绩效分析
        4.2.2 样本数据
        4.2.3 客户类别与货位数量
        4.2.4 模拟结果及分析
        4.2.5 敏感性分析
    4.3 改进的基于类的分配
        4.3.1 分货绩效分析
        4.3.2 货位数量
        4.3.3 模拟结果及分析
        4.3.4 敏感性分析
        4.3.5 分货绩效改进小结
    4.4 改进的基于类的分配策略的实施
        4.4.1 类的划分准则与类的划分
        4.4.2 货位数量
        4.4.3 由2类向K类扩展
        4.4.4 模拟结果及分析
        4.4.5 敏感性分析
        4.4.6 改进的基于类的分配策略实施小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需求预测的货位分配与再分货策略
    5.1 引言
    5.2 基于需求预测的货位分配策略
        5.2.1 需求预测方法
        5.2.2 基于需求预测的货位分配策略
        5.2.3 基于需求预测的货位分配策略的模拟
        5.2.4 模拟结果及分析
    5.3 无再分货的分货运作策略
        5.3.1 无再分货的分货运作描述
        5.3.2 无再分货的分货绩效指标
        5.3.3 模拟结果及分析
    5.4 再分货货位分配方法与运作策略
        5.4.1 再分货区运作简述
        5.4.2 再分货区货位直接分配策略
        5.4.3 再分货区货位配对分配策略
        5.4.4 模拟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1.1 主要研究成果
        6.1.2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主要伪码算法)
    附录B-1 最近空位分配算法
    附录B-2 随机分配算法
    附录B-3 吞吐量分配算法
    附录B-4 基于类的分配算法
    附录B-5 改进的基于类的分配算法
    附录B-6 基于需求预测的货位分配算法
    附录B-7 无再分货时的货位分配算法
    附录B-8 再分货区货位直接分配算法
    附录B-9 再分货区货位配对分配算法
附录C (部分模拟数据)
    附录C-1 客户到达次序与分货次数、购买量关系
    附录C-2 基于需求信息采集的分货绩效
    附录C-3 无再分货时的分货绩效
    附录C-4 再分货区货位直接分配算法的分货绩效
    附录C-5 再分货区货位配对分配算法的分货绩效

(10)新丝路背景下阿勒泰口岸区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以哈巴河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美国“TPP战略”及“中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
        1.1.2 旅游观念的转变与旅游消费时代的到来
        1.1.3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就地城镇化
        1.1.4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2.3 借鉴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
        1.3.2 口岸区与口岸城市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内理论研究及重点
        1.4.2 国外理论研究及重点
        1.4.3 国内外现有研究的不足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相关研究理论与实践
    2.1 经济发展理论
        2.1.1 杨格定理和斯密理论
        2.1.2 口岸经济理论
        2.1.3 地域分工理论
        2.1.4 规模经济理论
    2.2 空间发展理论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点—轴扩散理论
        2.2.3 双核结构理论
        2.2.4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2.3 空间规划理论
        2.3.1 可达性理论
        2.3.2 工业城市理论
        2.3.3 产城融合理论
    2.4 口岸区相关实践
        2.4.1 云南瑞丽市口岸区实践
        2.4.2 内蒙古满洲里口岸区实践
        2.4.3 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区实践
    2.5 小结
3.阿勒泰口岸区区域发展现状分析
    3.1 口岸区地理分布及空间形态演变分析
        3.1.1 口岸区地理分布特征
        3.1.2 口岸区空间形态演变分析
        3.1.3 口岸区现状居民点布局
    3.2 口岸区交通现状格局分析
        3.2.1 阿勒泰地区交通发展格局
        3.2.2 阿勒泰口岸区交通发展现状
    3.3 阿勒泰口岸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3.1 口岸区及口岸区所在县域经济增长分析
        3.3.2 口岸区及口岸区所在县域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3.3.3 口岸区及口岸区所在县域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3.3.4 口岸区及口岸区所对应县城主要职能分析
    3.4 阿勒泰口岸区区域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3.4.1 节点现状分析
        3.4.2 轴线现状分析
        3.4.3 空间结构存在问题
    3.5 小结
4.阿勒泰口岸区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口岸区空间发展影响因素描述
    4.2 历史发展过程中口岸区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
        4.2.1 文化极度相似性
        4.2.2 自发性物质交换
        4.2.3 政治军事因素
    4.3 新丝路经济带背景下口岸区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
        4.3.1 国际及国家政策大力倾斜
        4.3.2 跨国境资源的极强互补性
        4.3.3 次区域经济合作
        4.3.4 产业梯度转移与升级
    4.4 小结
5.新丝路经济带背景下阿勒泰口岸区空间发展趋势与模式
    5.1 口岸区空间发展趋势分析
        5.1.1 空间增长极凸显趋势
        5.1.2 空间增长极协作趋势
        5.1.3 空间增长极取代之势
    5.2 口岸区与所依托城市之间的空间发展模式
        5.2.1 口岸区与所依托城市的功能布局模式
        5.2.2 多向相关性功能组团的空间布局模式
        5.2.3 口岸区与所依托城市的结构发展模式
    5.3 跨国境及阿勒泰地区层面口岸区空间发展模式
        5.3.1 跨国境层面口岸区空间发展模式
        5.3.2 阿勒泰地区层面口岸区空间发展模式
    5.4 口岸区内部空间发展模式
        5.4.1 口岸区内部空间发展影响因素
        5.4.2 口岸区内部空间功能布局模式
        5.4.3 口岸区内部空间结构形态模式
    5.5 小结
6.应用指导——哈巴河县阿黑土别克口岸区空间发展布局
    6.1 阿黑土别克口岸区区域发展现状分析
        6.1.1 口岸区现状空间分析
        6.1.2 口岸区交通发展现状
        6.1.3 口岸区边合区选址影响因素分析
    6.2 阿黑土别克口岸区空间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6.2.1 政策发展
        6.2.2 资源互补性
        6.2.3 交通一体化
        6.2.4 产业升级
    6.3 阿黑土别克口岸区空间发展模式选择
        6.3.1 口岸区空间发展趋势
        6.3.2 口岸区与县城之间空间发展布局
        6.3.3 跨国境层面口岸区空间发展布局
        6.3.4 口岸区内部空间发展布局
    6.4 阿黑土别克口岸区内部空间布局与设计引导
        6.4.1 国门区域
        6.4.2 边境经济合作区
        6.4.3 萨尔布拉克镇区
    6.5 小结
7.结语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对国内不同地域发展较好口岸区空间演变过程进行了总结
        7.1.2 对阿勒泰口岸区空间发展模式的总结
        7.1.3 对阿黑土别克口岸区空间布局的指导
    7.2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作者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及实践
    发表论文
    实践经历
致谢

四、An Application of a Mountain Pass Theorem(论文参考文献)

  • [1]A.Korkunov公司巧克力产品拓展中国市场关键问题研究[D]. 玛雅(Matveeva Mariia).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2]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D]. 谢雨蓉.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3]正当防卫权利的法理研究[D]. 王垚. 吉林大学, 2020(01)
  • [4]基于中欧班列的国际集装箱全程运输组织一体化优化研究[D]. 凌铭君.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一类带约束大系统的分布式滚动时域控制研究[D]. 王亚婷. 鲁东大学, 2020(01)
  • [6]轨道交通网络客流分配模型及时空分布研究[D]. 张洁颖.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7]基于结构两相流模型计算泥石流对路基的冲击力[J]. 徐士彬,钱德玲,姚兰飞,方成杰,刘杰.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 [8]具有信道受限和通信能量约束的网络化系统协同设计[D]. 王丽媛.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6)
  • [9]不确定环境下仓储中心分货绩效的改进[D]. 朱苗绘.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4)
  • [10]新丝路背景下阿勒泰口岸区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以哈巴河县为例[D]. 谢永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山口定理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