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营养状态对烧伤创面修复的实验研究

锌营养状态对烧伤创面修复的实验研究

一、锌营养状态对烧伤创面修复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麻华胆[1](2020)在《细胞自噬在MEBT/MEBO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中作用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oist exposed burn therapy/moist exposed burn ointment,MEBT/MEBO)对糖尿病大鼠溃疡创面组织中ULK1、p70S6K、4EBP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为推广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SPF级Wistar雄性大鼠25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模型组、康复新组、MEBO组,每组50只。其中空白组大鼠仅予备皮处理,对照组大鼠建立常规创面模型,模型组、康复新组、MEBO组大鼠建立糖尿病大鼠创面模型。模型建立后,对照组、模型组大鼠创面予生理盐水外敷治疗,康复新组、MEBO组分别予康复新、湿润烧伤膏(moist exposed burn ointment,MEBO)外敷治疗。各组分别于治疗第1天、第5天、第11天、第18天、第25天观察:(1)创面愈合情况、记录创面面积并计算创面愈合率;(2)创面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3)免疫荧光法检测创面组织ULK1、p70S6K、4EBP1的表达;(4)电镜观察创面组织细胞自噬体数量、形态、结构的变化;(5)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ULK1、p70S6K、4EBP1及其磷酸化水平;(6)q RT-PCR分析ULK1、p70S6K、4EBP1m RNA的表达。结果:(1)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康复新组、MEBO组创面愈合情况及创面愈合率均优于模型组。(2)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康复新组、MEBO组创面组织病理形态改善较模型组明显。(3)治疗过程中,各组创面组织中ULK1、p70S6K、4EBP1荧光染色阳性细胞数量及其平均光密度(OD)值均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治疗早期MEBO组的阳性细胞数最多、OD值最高,模型组阳性细胞数最少、OD值最低。(4)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模型组、康复新组、MEBO组细胞内自噬体数量升高后降低,治疗早期MEBO组胞内自噬体最多。(5)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模型组、康复新组、MEBO组创面组织ULK1、p70S6K、p-p70S6K、4EBP1、p-4EBP1表达均上升后下降,治疗早期,模型组的表达量最低,p-ULK1表达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治疗早期模型组的表达量最高。(6)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模型组、康复新组、MEBO组ULK1、p70S6K、4EBP1m RNA表达均上升后下降,治疗早期模型组的表达量最低。结论:MEBT/MEBO可促进糖尿病溃疡创面的愈合,调控自噬信号通路ULK1、p70S6K、4EBP1信号分子的表达,促进基因转录及蛋白合成可能为其作用机制之一。

李彬彬[2](2020)在《RCCS模拟微重力对人表皮干细胞生长特性和代谢组学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航天员在太空中驻留的时间将不断延长,伴随而来的意外创伤风险亦随之增加。应激损伤和创伤是航天员在航天飞行任务中的主要威胁之一,最常见的创伤为皮肤软组织损伤。研究发现,皮肤创伤的修复过程中有多种细胞参与,其中表皮干细胞具有干细胞的一般特征即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其在皮肤创伤和应激损伤与修复过程中可增殖分化为表皮各种细胞。因此,研究失重环境对表皮干细胞生长特性和代谢组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有关失重环境对人表皮干细胞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采用微重力旋转细胞培养系统(the rotary cell culture system,RCCS)模拟细胞所处微重力环境,研究微重力对人表皮干细胞(human epidermal stem cells,h Ep SCs)增殖、细胞周期及超微结构和代谢组学的影响,为失重环境下皮肤软组织应激损伤和创伤及修复的应对策略以及人表皮干细胞在航天医学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体外培养人表皮干细胞,应用RCCS系统模拟微重力环境培养细胞。选取4至10代处于对数生长期的h Ep SCs随机分为正常重力对照组(normal gravity,NG)和模拟微重力组(simulated microgravity,SMG)。经1 d、3 d和5 d培养后收集两组细胞进行实验检测。应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生长周期,蛋白印迹法和RT-PCR法检测细胞周期和相关蛋白以及基因的表达,透射电镜法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应用UHPLC-LTQ-MS技术和KEGG数据库进行代谢组学检测分析。每组三个生物学重复。结果(1)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在失重环境下培养1 d、3 d和5 d后,SMG组细胞增殖能力较NG组受到明显的抑制(P<0.05);同时,SMG组各时相细胞的增殖能力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且1 d与3 d、5 d以及3 d和5 d之间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2)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与NG组相比,SMG组细胞在1 d和5 d时G0/G1期细胞比例降低,而S期细胞的比例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在3 d时,SMG组G0/G1期细胞的比例增加,而S期和G2/M期细胞的比例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蛋白质印记法和RT-PCR法检测结果显示,培养1 d和5 d时SMG组与NG组细胞的cyclin B1表达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培养3 d时SMG组cyclin B1表达较NG组相比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MG组细胞培养1 d和5 d时cyclin D3表达较NG组增加,而3 d组则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与NG组相比,SMG组在培养1 d和3 d后细胞胞质内出现大量的次级溶酶体、线粒体和空泡结构,而在5 d后这些物质明显减少。(5)代谢组学分析发现,细胞培养1 d和3 d后,与NG组比较,SMG组中有57种共同差异代谢物,其中23种代谢物显着下调,34种差异代谢物显着上调;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为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乙醇胺、溶血卵磷脂、神经酰胺、D-色氨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等;进行KEGG化合物分类,其主要分为磷脂类、糖脂类、脂肪酸类和氨基酸类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涉及多条通路,包括氨基酸代谢途径、脂质代谢途径、膜转运途径、神经营养蛋白信号途径等。结论在RCCS模拟微重力环境下,人表皮干细胞的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超微结构发生显着变化,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B1和cyclin D3表达波动明显,涉及细胞代谢网络和基因调控的细胞代谢组学表达谱也发生明显改变。

张诚[3](2019)在《磨痂术对深Ⅱ度烧伤患者创面间生态组织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皮肤作为机体面积最大的器官具有着重要的保护和调节功能,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代谢产物排泄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烧伤作为外科常见的创伤性疾病,烧伤患者尤其是深度烧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面临诸多复杂情况,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始终是创面愈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处理创面坏死组织,对提高深度烧伤的创面愈合效率,减轻创面瘢痕的形成,改善烧伤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磨痂或削痂是目前临床深度烧伤患者常用的手术清创方式,但关于两者在临床应用中对比性研究极其有限,广大学者对两种手术方式适用的创伤范围、对创面愈合改善作用及预后影响仍存在较多的争议。另外目前临床上也尚缺乏对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休克期行磨痂治疗安全性的综合评价性研究,因此迫切的需要通过合理的临床研究评价二者的应用性,为今后其规范性使用提供参考依据。大面积烧伤患者由于伤后体液丢失较多,血液流变学改变较明显,伤后早期行大面积磨痂处理,理论上对患者全身血流状态包括血流动力、血液流变、组织微循环、创面愈合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在研究不同治疗方案对血液流变学、创面局部微循环以及创面愈合等方面的影响时,面积超过30%TBSA的大面积深Ⅱ度烧伤患者是比较好的研究对象。但在研究不同治疗方案对局部创面间生态组织影响时,我们的预实验证明患者烧伤面积对实验结果无明显影响。由于受临床实验条件限制,我们在研究不同治疗方案对创面间生态组织及创面愈合等指标的影响时,选择面积在10%TBSA~30%TBSA之间的深Ⅱ度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而在研究不同治疗方案对血液流变学、创面局部微循环以及创面愈合等指标的影响时选择30%TBSA~50%TBSA之间的大面积深Ⅱ度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中我们分别选择不同烧伤面积深Ⅱ度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创面分别采用磨痂、削痂、保守换药方法进行治疗,对三种方案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创面间生态组织状态、血液流变学指标、创面微循环指标及创面愈合有效性进行探讨,以明确三种治疗方法用于治疗深Ⅱ度烧伤时的差异性,为今后临床工作中应用这三种方案治疗深度烧伤提供参考依据,并为休克期行大面积磨痂处理的合理性提供研究依据。研究目的1.探讨磨痂、削痂或保守治疗方案对深Ⅱ度烧伤患者创面间生态组织状态及创面愈合的改善作用;2.明确磨痂、削痂或保守治疗三种方案对于大面积深Ⅱ度烧伤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创面微循环指标变化以及预后的影响;从上述指标初步探讨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休克期行磨痂处理的合理性;3.构建深Ⅱ度烫伤大鼠模型,探讨磨痂术对模型大鼠创面愈合及微循环的改善作用。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一:2013年1月~2016年1月间符合选择标准的面积在10%TBSA~30%TBSA之间的90例深Ⅱ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三组患者创面分别应用磨痂术、削痂术以及保守换药方法进行处理。2.用休克指数法比较三组患者入院时休克程度;比较三组患者入院时、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5天时的大腿围度变化情况;采用数字疼痛强度量表评价并记录三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5天的疼痛评分情况;术后第2天、第5天、第8天和第10天时,分别从三组患者创面邻近非烧伤组织取材,应用组织匀浆细菌定量培养法,检测比较三组患者术后组织内细菌数量及变化情况;分别从三组患者术后第14天的创面取材,HE染色法观察比较术后第14天时各组创面的组织学特点;术前、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7天时,分别检测比较三组患者创面渗液中IL-6和IL-8的含量;记录并比较三组患者的平均换药次数、术后第14天时的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3.研究对象二:2013年1月~2017年1月间符合选择标准的面积在30%TBSA~50%TBSA之间的58例深Ⅱ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A组(20例)、B组(20例)、C组(18例),三组患者创面分别应用磨痂术、削痂术以及保守换药方法进行处理。4.用休克指数法比较三组患者入院时休克程度;比较三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治疗期间血浆补液量;术前、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7天时,应用血液流变检测仪测定比较三组患者的血浆粘度、血小板粘附率、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刚性指数、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应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图像仪测定比较三组患者创面微循环的血液灌流值(MPV);5.90只大鼠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A组为假烫伤组,B组为深Ⅱ度烫伤保守治疗组、C组为深Ⅱ度烫伤磨痂治疗组,观察比较各组大鼠创面变化,并于伤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时测量计算比较各组创面愈合率以及脱痂率;应用HE染色法观察比较上述时间点创面的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比较上述时间点各组创面微血管中CD31的表达情况,计算并比较上述时间点各组创面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1.三组患者入院时休克指数对比结果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测定三组患者入院时及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5天时大腿围度以评价治疗前后患者创面肿胀程度变化情况,结果表示为:大腿围度变化(△D)=入院时大腿围度-术后大腿围度。对比三组患者大腿围变化测量结果,术后第1天时A组(磨痂组)、B组(削痂组)、C组(保守组)三组患者大腿围变化均值分别为(1.49±0.51)cm、(1.56±0.76)cm和(1.68±0.59)cm,三组患者大腿围变化均值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3天时,磨痂组患者大腿围变化均值为(5.12±1.24)cm,与术后第1天相比,术后第3天磨痂组患者大腿围度明显缩小,提示患者创面肿胀程度明显减轻;削痂组及保守组大腿围变化均值分别为(3.98± 1.16)cm和(2.68±1.65)cm,与磨痂组相比,削痂组及保守组患者大腿围均值变化幅度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时磨痂组患者大腿围变化均值为(7.89± 1.76)cm,削痂组及保守组患者大腿围变化均值分别为(6.33 ± 1.09)cm和(2.90±0.93)cm。对比三组结果,可见治疗后各组患者创面肿胀情况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轻,磨痂组、削痂组减轻程度明显好于保守组,而磨痂组则明显好于削痂组及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应用数字疼痛强度量表评价三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5天时的疼痛指数。结果显示术后第1天时A、B、C三组患者疼痛评分分别为(8.87±1.04)、(9.02±0.89)和(8.76±1.01),三组患者间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第1天相比,术后第3天和第5天时三组患者疼痛评分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低,提示治疗后患者创面疼痛程度得到缓解,但三组间的差别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HE染色观察术前及术后第14天时三组患者创面组织学改变情况。结果显示,患者术前创面组织结构变化符合深Ⅱ度烧伤创面特征,痂下组织可见充血、水肿,表皮至真皮网状层均有损伤,坏死真皮组织中原胶原纤维结构被破坏,纤维结构肿胀、部分融合,但部分真皮深层组织受伤程度较轻或未被伤及,其深部结构仍较为完整,仍可见有较多的毛囊、汗腺、皮脂腺等皮肤附件组织存在,在坏死组织和活性组织之间偶尔可见“白细胞浸润区域”。术后第14天,显微镜下可见磨痂组患者创面部分表皮结构较为完整,复层上皮较厚,有较多的皮肤附件,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削痂组患者组织表皮角化明显,复层上皮较薄,可见少量皮肤附件如毛囊、汗腺、皮脂腺等分布,组织中的炎性细胞数量比磨痂组多;保守组可见表皮结构不完整,表皮角化严重,在患者组织中仅见少量上皮细胞团,毛囊、汗腺、皮脂腺等皮肤附件极少,同时组织中分布有大量的炎性细胞。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后的创面组织结构,可见磨痂组创面结构最为完整,而保守治疗组创面组织完整性最差,炎性反应情况最严重。4.手术前磨痂组、削痂组及保守治疗组患者创面渗液中IL-6含量分别为(0.13±0.02)pg/ml、(0.15±0.04)pg/ml和(0.15±0.05)pg/ml,术后第3天时,三组患者IL-6水平分别增加至(0.27±0.04)pg/ml、(0.26±0.04)pg/ml和(0.25±0.05)pg/ml,至术后第7天时,可见磨痂及削痂组患者创面渗液IL-6含量明显低于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手术前磨痂组、削痂组及保守治疗组患者创面渗液IL-8含量分别为(0.50±0.12)pg/ml、(0.47±0.08)pg/ml和(0.47±0.11)pg/ml,术后第3天时,磨痂组及削痂组患者IL-8水平呈现增加趋势,分别为(0.72±0.16)pg/ml和(0.79±0.20)pg/ml,而保守治疗组患者创面渗液IL-8含量则未发生明显改变,至术后第7天时,磨痂及削痂组患者创面渗液IL-8含量与术后第3天相比较为稳定,且其水平显着高于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组织匀浆细菌定量培养法检测比较术后创面间生态组织细菌培养情况,结果显示,磨痂组、削痂组及保守组三组患者术后第2天时创面邻近非烧伤组织细菌总量分别为(100.3±5.32)CFU/g、(108.6±4.96)CFU/g、(151.6±8.16)CFU/g;术后第5天时创面邻近非烧伤组织细菌总量分别为(72.9±3.12)CFU/g、(104.9±4.12)CFU/g及(125.8±7.07)CFU/g;术后第8天时创面邻近非烧伤组织细菌总量分别为(46.5±2.42)CFU/g、(64.9±3.03)CFU/g及(76.9±1.58)CFU/g;术后第10天时创面邻近非烧伤组织细菌总量分别为(34.7±1.02)CFU/g、(49.5±1.14)CFU/g、(56.9±0.84)CFU/g,对比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三组患者创面邻近非烧伤组织中细菌总量,可见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各组患者组织中的细菌量呈现为降低趋势,且A组(磨痂组)患者组织细菌量明显低于B组(削痂组)及C组(保守治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对比三组患者创面的愈合时间,结果显示,与非手术组相比,经磨痂或削痂处理的患者创面可提前5~9天愈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磨痂组及削痂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可见磨痂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时三组患者创面愈合率分别为(82±12)%、(53±9)%和(42±6)%,对比结果显示磨痂组患者术后第14天时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削痂组及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三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1.3±3.56)天、(26.5±4.16)天和(32.9±7.91)天,与削痂组相比,磨痂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缩短5~9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患者平均换药次数,A、B、C三组的平均换药次数分别为(6.12±0.98)次、(11.3±1.34)次和(15.2±2.97)次,可见磨痂组患者的平均换药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研究对象二纳入研究的烧伤患者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休克,三组患者入院时休克指数对比结果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磨痂组及削痂组患者平均血浆补液量分别为(2.21±0.57)ml/kg·d和(2.45±0.53)ml/kg·d,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保守治疗组患者的平均血浆补液量为(2.89±0.38)ml/kg·d,与磨痂组患者相比,该组患者平均血浆补液量明显增加。磨痂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削痂组和保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磨痂组、削痂组及保守组患者的血浆粘度分别为(2.57±0.56)mPa·s、(2.48±0.47)mPa·s和(2.64±0.49)mPa·s,与正常人群相比,大面积烧伤患者血浆粘度明显增加,术后第1天时三组患者血浆粘度持续增加,直至术后第3天时三组患者血浆粘度分别为(1.76±0.53)mPa·s、(1.84士0.47)mPa·s和(2.39±0.51)mPa·s,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低,至术后第7天时与保守治疗组患者相比,磨痂组、削痂组患者血浆粘度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人群相比,三组患者血小板粘附率显着增加,且其水平在术后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对比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三组患者血小板粘附率无明显差异;对三组患者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及红细胞刚性指数测定结果显示,与正常人群相比,三组患者手术前红细胞比容及红细胞刚性指数显着增加,而红细胞沉降率则明显降低,术后第1天至第7天可见三组患者红细胞比容及红细胞刚性指数呈现为降低趋势,红细胞沉降率在术后则表现为增加趋势,对比三组测定结果,磨痂组及削痂组患者红细胞比容及红细胞刚性指数改善程度明显优于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还测定了三组患者血液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显示,术前三组患者血液纤维蛋白原含量分别为(2.03±0.84)g/L、(2.18±0.45)g/L和(2.34±0.79)g/L,与正常人群相比,三组患者血液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术后第1天时,三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含量分别为(1.89±0.67)g/L、(1.70±0.47)g/L和(1.90±0.79)g/L,与术前相比,术后第1天时三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至术后第3天时可见三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至(3.56±1.21)g/L、(4.06±0.87)g/L和(4.90± 1.16)g/L,至术后第7天时磨痂及削痂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已基本至正常水平,而保守组患者术后第7天时纤维蛋白原量明显高于磨痂及削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治疗前三组患者创面血液灌流值(MPV)无明显差异,术后第1天时三组患者MPV值分别为(1.89±0.23)V、(2.16±0.33)V和(1.79±0.21)V,与术前相比三组患者MPV值改变不明显,术后第3天时三组患者MPV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尤其是磨痂及削痂组,磨痂组升高程度明显优于削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时三组患者创面MPV值增加至(5.31±0.61)V、(3.82±0.34)V和(2.97±0.31)V,磨痂组MPV值明显高于削痂组和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各组大鼠伤后对声音等刺激反应较为敏感;与适应期相比,伤后前三天大鼠进食饮水有所减少;大便性状未见明显异常;创周皮肤未见明显丘疹、皮疹等过敏现象;各组大鼠伤后体温未出现异常变化,体重未出现明显异常变化。13.假烫伤组处理后背部皮肤无明显变化。伤后第3天,C(烫伤+磨痂)组创面可见散在少许黑点,创面较干燥,无明显渗出,B(烫伤)组可见大部分创面颜色变黑,形成焦痂,部分创面可见有明显渗出物。伤后第7天,C组部分创面形成薄层干痂,创面较前缩小,B组创面焦痂范围,较前略有缩小,创面仍有渗出物。伤后第14天,C组创面明显缩小,干燥,无渗出,B组创面焦痂范围较前略有减少,但仍有大片颜色发黑的坏死组织,周围可见脓性分泌物。14.伤后第3天,烫伤组与磨痂组创面脱痂率无明显差异;伤后第7天、第14天,磨痂组的创面脱痂率明显高于烫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烫伤组创面无明显变化。15.伤后第3天,烫伤组与磨痂组的创面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伤后第7天、第14天,磨痂组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烫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烫伤组创面无明显变化。16.假烫伤组处理后未见明显的新生血管形成,伤后第3天,烫伤组创面可见有部分新生微血管形成,但形态不规则,大小不均匀;磨痂组新生微血管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形态较为规则;伤后第7天,磨痂组新生血管数量多,形态分布较均匀,烫伤组可见有数量较多的新生微血管形成,但排列较为混乱;伤后第14天,磨痂组可见大部分新生血管形态完整,排列整齐且分布均匀,表现接近成熟组织,烫伤组新生血管的数量虽然较多,但形态不规则,分布不均匀且管径较大。对比烫伤组及磨痂组创面微血管密度的变化趋势,可见随着时间变化,两组MVD值均呈现上升趋势,但伤后第7天、第14天,磨痂组MVD值均明显高于烫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探讨了磨痂、削痂及保守治疗方案在深Ⅱ度烧伤患者创面治疗中的应用情况,与削痂手术及保守治疗相比,早期磨痂处理深Ⅱ度烧伤创面可有效地减轻患者创面局部炎症反应,改善创面周围组织水肿程度,减少创面微生物感染,促进上皮化过程。2.深Ⅱ度烧伤进行早期磨痂治疗,具有能最大限度清除坏死组织、对创面损伤小的优点,有利于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创面愈合质量。3.大面积烧伤患者可见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创面微循环的改变,表现为血浆粘度的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的降低,且存在形成血栓的风险性。4.磨痂及削痂手术处理可一定程度改善大面积烧伤患者创面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其效果优于保守治疗方案。5.休克期大面积磨痂及削痂均可改善烧伤患者创面局部微循环障碍,且磨痂处理效果优于削痂处理,这可能与磨痂的机械性摩擦过程有关。研究结果提示休克期行大面积磨痂术具备一定的可行性。6.深Ⅱ度烫伤对大鼠创面微循环状态产生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可能是导致其创面进行性加深的重要原因;磨痂处理能够促进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微血管生成,改善创面微循环状态,可加快创面愈合,改善创面预后。

吴燕文[4](2019)在《积雪草苷治疗烧伤创面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随着当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各种烧伤创伤经常出现,人口逐渐趋于老年化,糖尿病、放射性治疗、压力大等引起的慢性溃疡发病率明显增加,且创面愈合的病程也会增长。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重点关注创面愈合。积雪草苷霜软膏的有效成分是从伞形科积雪草的全草中提取出来,已应用于临床上手术创伤、烧伤、外伤的治疗,具有促进创伤愈合的作用。积雪草苷促进创面愈合的确切机制尚未明确,但这方面的研究已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其促进烧伤创面愈合的分子机制的研究。目的: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积雪草苷在促进烧伤创面愈合的分子机制,观察在积雪草苷作用下,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细胞周期蛋白(Cyclin)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变化以探讨其对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并通过研究积雪草苷对烧伤创面组织的炎症因子及NF-κ B信号通路的影响情况以探讨其抑制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建立深Ⅱ°烫伤动物模型72只,采用对照的方法,将大鼠的创面根据不同处理方式分为两组,分别为积雪草苷用药组和对照组,观察并记录创面愈合情况,取伤后第1、3、7、11、14、17天创面标本,分别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观察细胞增生情况和CyclinB1、CyclinC、CyclinD1、PCNA表达情况。两组创面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取Wistar大鼠深Ⅱ°烫伤动物模型创面组织细胞进行细胞培养,取培养所得细胞,经胰蛋白酶消化后分为4组:对照组(未加药物)和三个不同剂量积雪草苷药物组,每组均以2~3 ×104个/mL的密度接种于96孔板,每组8孔,其中空白组不加药物,三个药物组积雪草苷终浓度分别为10-7、10-6及10-mnol/mL,所有细胞分组处理后培养12h。应用MTT法检测积雪草苷对烫伤上皮组织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创面上皮组织巨噬细胞的数量,应用ELISA检测上清液中TNF-α、IL-1及IL-10的表达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创面组织中NFkBP65蛋白表达;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NF-K B的活化情况(主要亚基p65转运到细胞核内情况)。结果:第一部分:①创面愈合时间:72例Wistar大鼠深11°烫伤模型建立成功,创面愈合时间方面,积雪草苷治疗组的愈合时间为(17.40±3.15)d;明显早于非药物对照组的(22.17±4.02)d,其中对照组还出现1例因创面感染在25 d才完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HE染色:积雪草苷治疗组于第3天可见明显增生的表皮细胞,而对照组至第7天可见明显增生的表皮细胞。③伤后第1、3、7、11、14、17天创面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积雪草苷组CyclinB1、PCNA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ycl inC、CyclinD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①通过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情况:与对照组相比,积雪草苷三个剂量组对细胞增殖均无显着影响(P>0.05),表明上述浓度的积雪草苷对上皮组织细胞无细胞毒性作用,具有一定的安全性。②积雪草苷治疗组第3、7、1 1、14天创面浸润巨噬细胞数量均少于对照组。③ELISA检测上清液中TNF-α、IL-1及IL-10的表达:与空白组的比较,积雪草苷在各个剂量组中都不同程度的抑制了TNF-α以及IL-1的过高表达(P<0.05),且各积雪草酸组中随着浓度的增加,TNF-α及IL-1的表达呈下降趋势;积雪草苷各剂量组IL-10的表达则明显高于空白组,随剂量增加呈上升趋势。④WB法检测伤后第7天创面组织中NFkBP65蛋白表达,积雪草苷组低于对照组。⑤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NF-κB核转运情况:空白组阳性细胞百分率为(80.20±8.11)%,红染p65亚基主要集中在胞核,说明p65亚基转运入核明显;积雪草苷各剂量组p65转运入核的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呈剂量依赖性,四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F=24.172,P<0.001);与对照组相比,积雪草苷10-6moL/mL组(t=3.535,P=0.001)和积雪草苷10-5moL/mL组(t=6.67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积雪草苷可通过提高CyclinB1、PCNA的表达促进烧伤创面的愈合。了解积雪草苷促进烧伤创面的愈合机制,可以有针对性的联合其他药品,共同用药,几种药物效果叠加,充分利用不同的促进愈合机制,整体加速创面的愈合,缩短愈合时间。②积雪草苷可通过抑制NF-κB主要亚基p65蛋白的核转运来抑制炎症反应的过度表达。了解积雪草苷抑制炎症反应的机制,结合烧伤创面炎症反应的时间特点,在创面的炎症期,有针对性的使用,可以减轻创面炎症反应,促进创面愈合,缩短愈合时间。③积雪草苷应用于烧伤创面的治疗具有实用性,在烧伤创面早期即可以使用。创新性:对积雪草苷促进烧伤创面愈合和发挥抗炎作用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对其在烧烫伤创面开始使用的时间进行了预判断。从促进创面愈合,缩短愈合时间这一根本问题在临床上的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名倬[5](2018)在《纳米抗菌材料在生物体内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细菌耐药性是当今社会一个非常严峻且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已有的方法仅仅是延迟细菌耐药的发生,并不能从根本解决细菌耐药的问题,因此,需要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开发新的抗菌药物去解决。纳米技术是21世纪与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并列的三大技术之一,它是通过研究材料在纳米尺度时,其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特性的变化的现象,来研究以其在各个研究方向如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方面为基础,构建具有新功能的小尺寸物质并加以利用的技术和知识。纳米材料由于具有非常小的尺寸而具有以下普通材料不具备的特征: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其他还有介电限域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其中前三者特征与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方面关系最为紧要。因此,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目前,人类已经使用银和氧化锌治疗皮肤感染疾病已有几千年历史了,所以,纳米银和纳米氧化锌在现在是无机纳米材料中最常见以及最早研究的两种纳米抗菌剂,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但是在动物体内致病菌感染研究及报道尚少,有可能称为人类对抗抗生素耐药细菌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本项目将从两者应用的角度开展本项课题。第一部分:纳米银材料的合成、材料表征、生物相容性及在生物体内的应用研究背景:纳米银至今没有在体内应用,主要是人们担心其是否安全。在课题组之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使用不同浓度的PBS溶液可以实现碳包银包裹、激活、失活三种模式的转换,达到智能控制纳米银抗菌的目的。NaCl是其主要成分,那么它在纳米银抗菌性、细胞毒性等方面表现不得而知。目的:探讨纳米银在NaCl作用下如何影响其模式转换以及这种模式转换在抗菌性、细胞毒性、体内代谢和脓毒症中的表现。方法:我们利用紫外可见光分度计、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NaCl对Ag-C大小的影响,我们采用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E.coli)、绿脓杆菌(P.aeruginosa)来评价NaCl对纳米银在抗菌性能的表现。并采用CCK-8检测其对L929细胞和3T3细胞的毒性作用。然后观察Ag-C和NaCl在小鼠体内的代谢情况。最后根据上述结果,观察4×NaCl和Ag-C在脓毒症中的表现。结果:NaCl可以调节Ag-C的大小。与相似大小的Ag相比,Ag-C具有优良的抗菌性能。此外,NaCl的加入不仅可以降低Ag-C的细胞毒性,还可以促使其从主要器官排出Ag-C,减少体内蓄积。基于这些因素,我们采用这种方法治疗重度脓毒症小鼠模型,发现Ag-C+4×NaCl可以延长中位存活时间。结论:NaCl的使用可以显着提高纳米银使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可能在体内抗菌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纳米银的使用可能对抗耐药细菌日益增长的威胁。在纳米银的体内应用中,NaCl可能是纳米银代谢和安全使用的关键。第二部分:片状纳米氧化锌水凝胶的合成、材料表征、生物相容性及在皮肤感染创面的应用研究背景:纳米氧化锌不溶于水,如何在保证细胞或者组织相容性良好的前提下,延长或者提高其抗菌作用是一个难点。水凝胶因为其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以及药物传输能力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急、慢性感染创面的治疗,虽然取得了显着疗效。然而其本身不具有抗菌性,而且一些形态不规则,深浅不均、特殊部位的创面使用VSD敷料不能充分接触创面,以及组成设备较多,患者携带不方便。此外,手术缝合技术需要极高的技巧以及长时间的培训。因此,需要一款具有可以机械牵拉皮肤愈合,能够很好适应创面形状,携带方便以及操作简单的创面敷料。目的:探讨不同纳米氧化锌水凝胶在拉伸、含水、吸水、粘性以及细胞毒性等方面的表现,并筛选出合适的纳米氧化锌水凝胶用于皮肤感染创面,观察其对创面愈合和瘢痕的影响。方法:我们首先合成不同尺寸的片状或棒状纳米氧化锌,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鉴定其性质,然后将其与蒙脱石分别于多巴胺、丙烯酰胺、过硫酸铵等混合合成水凝胶,综合水凝胶的凝固时间、拉伸能力、吸水性能、抗菌性能和细胞毒性等指标筛选出合成时间短、拉伸强度大、吸水量大、抗菌性强以及生物安全性好的水凝胶,然后将其应用于皮肤缺损合并感染的兔背部创面。结果:我们首先合成了三种不同大小的片状和一种棒状纳米氧化锌,并将其用于合成纳米氧化锌水凝胶,并与两种蒙脱石水凝胶做对比,发现片大、棒状纳米氧化锌水凝胶和蒙大水凝胶孔隙较大,其他水凝胶孔隙较小;片大和片中纳米氧化锌水凝胶凝固速度最快,而其他水凝胶凝固速度慢;蒙大水凝胶拉伸长度最长,片大、片中纳米氧化锌水凝胶拉强度较其他水凝胶要强;3种片状氧化锌纳米水凝胶含水量无差异,蒙小含水量最多;吸水能力方面,与其他水凝胶相比,片小、片中纳米氧化锌水凝胶和蒙大水凝胶具有良好的吸水性;片中纳米氧化锌水凝胶粘性强度最大,蒙脱石水凝胶没有粘性;细胞毒性方面,六种水凝胶在10mg/ml和20mg/ml两个浓度对L929细胞无明显毒性;抗菌方面,4种氧化锌水凝胶对S.aureus、E.coli和P.aeruginosa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其中片大纳米氧化锌水凝胶对E.coli抗菌效果较弱,蒙脱石水凝胶则几乎没有抗菌效果。综合以上结果,我们选择片中纳米氧化锌水凝胶用于全层皮肤切除并感染的兔模型中,我们发现片中纳米氧化锌水凝胶瘢痕形成面积最小,厚度也最小,但是在上皮厚度方面与其他组无差异。结论:初步制造出一种具有提高创面愈合质量、减少瘢痕、防治感染、携带方便且操作简单的创面敷料。

赵曦[6](2018)在《皮肤再生医疗技术治疗体表慢性创面的疗效观察及对K19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皮肤再生医疗技术治疗体表慢性创面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创面K19阳性表达的研究,为中医外治提供一定的临床用药依据。方法将符合体表慢性难愈合溃疡创面患者60例,在相同常规治疗基础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MEBO组、贝复新组、基础换药组,各20例,分别治疗21天,观察并记录其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21天的创面肉芽生长状况、创面愈合面积及创面愈合率、创面组织K19阳性表达率,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1,计量资料以(x±s)表示,评价其在临床应用疗效、安全性。结果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基础病、溃疡创面形成病因、溃疡创面面积等经统计学分析,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经过21天治疗,3组患者创面肉芽均有不同程度的生长,治疗后第7天、治疗后第21天,均P<0.05(第7天P=0.032,第21天P=0.000);经过21天治疗,三组患者治疗第21天后创面愈合面积两两比较,P<0.05(P=0.045);三组患者治疗第21天后创面窗愈合率两两比较,P<0.05(P=0.000);经过21天治疗,三组患者疗效的总显效率P<0.05(P=0.000)。治疗后第21天,三组患者创面K19阳性细胞N-DAB显色P<0.05(P=0.007);三组患者K19阳性细胞百分比治疗第21天,P<0.05(P=0.007);三组患者K19阳性表达率P<0.05(P=0.01)。结论皮肤再生医疗技术对慢性难愈合创面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能加速溃疡创面内的肉芽生长,从而促进溃疡创面的愈合;皮肤再生医疗技术可能通过促进体表创面K19阳性细胞的增生,提高创面中表皮干细胞K19的阳性表达率,以促进创面愈合。

陈倩[7](2017)在《探讨核桃油治疗烧伤创面的疗效及机理》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明确核桃油治疗烧伤创面的疗效;探究核桃油治疗烧伤创面的机理。方法(1)回顾性临床队列研究:收集我院烧伤整形外科201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住院的烧伤难愈创面患者,通过观察创面修复、分析创面愈合情况,对比核桃油、手术治疗及常规换药不同治疗措施的治疗效果。(2)动物实验:建立猪Ⅲ度烧伤创面模型,通过计算创面愈合率、观察组织形态及检测蛋白表达分析创面愈合情况,对比核桃油、生长因子及生理盐水的治疗效果。(3)细胞实验:通过体外人体角质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应用Alamar Blue法测定核桃油及及其主要成分亚油酸对角质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1)回顾性临床队列研究结果显示:核桃油组与手术组同常规换药组对比,能显着缩短烧伤难愈创面上皮化的时间(P<0.05),显着提高创面愈合的总有效率(P<0.05);核桃油组与手术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核桃油组显着提高创面愈合率并缩短创面愈合时间(P<0.05);核桃油与生长因子相比能够抑制表皮P63与CK10蛋白的过度表达,具有抑制瘢痕的作用(P<0.05)。(3)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亚油酸对角质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殖均有明显促进作用(P<0.05),核桃油能够促进创面达到皮肤生理性愈合状态并抑制瘢痕形成。结论综上所述,核桃油具有促进烧伤难愈创面修复的疗效;同时促进烧伤创面皮肤角质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殖到一个生理性愈合状态并抑制瘢痕形成。该研究为核桃油治疗烧伤难愈创面提供关键信息和科学依据,最终为其发展成为低廉、高效的新型疗法奠定基础,在推广核桃油治疗烧伤难愈创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李峰,杨红岩[8](2016)在《锌与慢性创面修复的相关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常伴发于各类压疮、糖尿病足等慢性创面患者,有效的营养支持是处置慢性创面的基础。锌是人体必需营养物质,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改善全身或创面局部锌营养状态可促进不同类型的创面修复,其机制至少包括:改善食欲和加强营养物质吸收、拮抗创面过氧化损伤、抑制修复细胞凋亡、激活相关生长因子表达及信号通路等。

李强[9](2013)在《肝素化选择性羊ADM促进深二度烧伤创面愈合及对创面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制作肝素化选择性羊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ar dermal matrix, ADM)。2.运用肝素化羊ADM治疗大鼠深二度烫伤,研究烫伤创面愈合率和创面组织结构的变化情况。3.探讨肝素化羊ADM治疗烧伤创面时,创面组织中细胞凋亡的变化情况,从而揭示该生物敷料在促进创面愈合的一些机制。方法1.选择1岁龄健康绵羊,取断层皮片制作选择性羊ADM。2.160只健康Wistar大鼠制作成深二度烫伤模型,随机分为碘伏纱布治疗组、猪ADM治疗组、羊ADM治疗组和肝素化羊ADM治疗组。3.烫伤大鼠在术3d、7d、14d、21d和28d计算大鼠创面愈合率。并同时在各个时间段处死大鼠,取创面组织标本做HE染色和TUNEL原位细胞凋亡染色,观察创面愈合不同时期内组织结构变化情况。结果1.成功制作选择性羊ADM,表皮完整,真皮未见细胞成分、血管及皮肤附件。2.烫伤后14d、21d、28d时,猪ADM组、羊ADM组和肝素化羊ADM组的创面愈合率均优于碘伏纱布组(P<0.05),21d肝素化羊ADM组优于猪ADM组(P<0.05),21d和28d时肝素化羊ADM组优于羊ADM组(P<0.05)。3.各组创面HE染色显示,伤后21d,猪ADM组和羊ADM组真皮层胶原纤维排列欠规整,成纤维细胞开始出现较多的增长。而肝素化羊ADM组伤后21天时表皮、真皮结构基本正常,胶原纤维排列比较规则。4.各组深二度在烫伤后第7d,各组创面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凋亡较3d时均有明显的增加,但各组间无明显的统计差异(P>0.05)。随着大鼠创面的愈合,在烫伤后14d-28d,各组创面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凋亡数有明显的增加,猪ADM组、羊ADM组和肝素化羊ADM组中的细胞凋亡数均较碘伏纱布组有明显的增加(P<0.05),其中尤以肝素化羊ADM治疗组在术后28d的数字最高(P<0.05)。结论1.成功制作了选择性羊皮真皮基质。2.三种真皮基质治疗深二度烧伤创面,其中尤以肝素化羊ADM在促进创面愈合组织结构恢复方面的效果更好。3.肝素化羊ADM在烧伤创面愈合后期,较其它组能更加的诱导或促进创面肉芽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凋亡,减少瘢痕的形成,从而促进创面修复愈合。

李莉,段晨旺[10](2012)在《银锌霜抗菌巾联合浸浴治疗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银锌霜抗菌巾联合浸浴治疗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Ⅱ度烧伤患者30例,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采用银锌霜抗菌巾联合浸浴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银锌霜抗菌巾治疗。观察创面愈合时间、患者疼痛度、1年后对患者随访瘢痕增生情况。结果银锌霜抗菌巾联合浸浴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浅Ⅱ度(8.40±1.59)d明显短于对照组(11.07±2.22)d(P=0.001),深Ⅱ度(18.67±2.41)d明显短于对照组(22.07±3.35)d(P=0.003),平均愈合时间提前3~5d;患者疼痛度明显减轻(P=0.002)。1年后随访患者证实色素沉着较轻,愈合创面瘢痕增生少。结论银锌霜抗菌巾联合浸浴治疗烧伤创面能加速创口的上皮化愈合和提高创面愈合质量。

二、锌营养状态对烧伤创面修复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锌营养状态对烧伤创面修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细胞自噬在MEBT/MEBO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中作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实验仪器
        1.1.3 主要实验试剂及药品
        1.1.4 主要实验器械及耗材
    1.2 方法
        1.2.1 实验动物分组及糖尿病创面模型的建立
        1.2.2 创面处理方法及血糖控制
        1.2.3 标本采集与处理
        1.2.4 记录创面面积并计算创面平均愈合率
        1.2.5 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
        1.2.6 组织切片观察ULK1、p70S6K、4EBP1 免疫荧光染色
        1.2.7 电镜观察细胞内自噬体
        1.2.8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ULK1、p70S6K、4EBP1 及其磷酸化水平
        1.2.9 q RT-PCR分析ULK1、p70S6K、4EBP1m RNA的表达
        1.2.10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糖尿病及糖尿病创面模型的建立情况
    2.2 创面愈合情况
    2.3 创面愈合率
    2.4 创面组织病理形态学
    2.5 ULK1、p70S6K、4EBP1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2.6 创面组织自噬体形态结构
    2.7 ULK1、p-ULK1、p70S6K、p-p70S6K、4EBP1、p-4EBP1 检测结果
    2.8 ULK1、p70S6K、4EBP1 m RNA检测结果
3 讨论
    3.1 关于糖尿病创面大鼠模型的建立情况
    3.2 糖尿病状态对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
    3.3 糖尿病状态对细胞自噬的影响及其机制
    3.4 MEBT/MEBO对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
    3.5 MEBT/MEBO对细胞自噬的影响及其机制
小结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细胞自噬在糖尿病溃疡创面愈合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2)RCCS模拟微重力对人表皮干细胞生长特性和代谢组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RCCS模拟微重力对人表皮干细胞的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二部分 RCCS模拟微重力环境下人表皮干细胞代谢组学的研究.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一 表皮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失重环境对消化系统创伤和应激损伤及修复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磨痂术对深Ⅱ度烧伤患者创面间生态组织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磨痂术对深Ⅱ度烧伤患者创面间生态组织影响的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与分组
    2 试剂与材料
    3 处理方法及评价指标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7 图表
第二部分 磨痂术对大面积烧伤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创面微循环的影响
    1 临床资料与分组
    2 试剂与材料
    3 处理方法及评价指标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7 图表
第三部分 磨痂术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及微循环作用研究
    1 实验动物
    2 试剂与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7 图表
结论
不足与展望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文章1
英文文章2

(4)积雪草苷治疗烧伤创面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背景
    研究意义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烧伤与创面
        1.1 烧伤
        1.2 创面
        1.2.1创面炎症反应
        1.2.2 创面愈合
        1.3 中药治疗烧伤的概况
        1.4 积雪草的药理作用和应用进展
        1.4.1 专利文献分析
        1.4.2 积雪草研究现状
        1.5 本研究选择积雪苷的原因
        1.5.1 积雪苷的化学结构
        1.5.2 积雪苷被发现有利于创面修复
        1.5.3 积雪苷已经被广泛用于创面修复后防治瘢痕
        1.5.4 积雪苷在烧伤早期的应用价值
        1.5.5 积雪苷对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机制探讨
        1.5.5.1 中医辨证治论
        1.5.5.2 积雪草苷治疗增生性瘢痕作用机制的现代医学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2 积雪草苷促进烧伤创面愈合中对细胞周期及增殖相关因子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和实验设备
        2.2.2 实验动物
        2.3 实验数据统计
        2.4 结果
        2.4.1 创面愈合时间
        2.4.2 伤后3周创面愈合率
        2.4.3 HE染色观察
        2.4.4 微血管密度的结果
        2.4.5 免疫组化CyclinB1的结果
        2.4.6 免疫组化CyclinC的结果
        2.4.7 免疫组化CyclinD1的结果
        2.4.8 免疫组化PCNA的结果
        2.5 讨论
    3 积雪草苷对烧伤创面组织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探讨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和实验设备
        3.2.2 实验动物
        3.2.3 实验方法
        3.3 实验数据统计
        3.4 结果
        3.4.1 积雪草苷对细胞增殖的结果
        3.4.2 积雪草苷对创面组织巨噬细胞数量的结果
        3.4.3 积雪草苷对细胞因子TNF-α、1L-1、1L-10的结果
        3.4.4 积雪草苷对创面组织中NFkBP65蛋白表达的结果
        3.4.5 积雪草苷对NF-KB活化的结果
        3.5 讨论
        3.5.1 积雪草苷的安全性评估
        3.5.2 创面愈合与巨噬细胞的作用
        3.5.3 积雪草苷的抗炎作用
        3.5.4 积雪草苷抗炎的作用机制(对NF-κB的影响)
第三部分 总结及展望
    4 课题总结创新和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之处
        4.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学术活动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5)纳米抗菌材料在生物体内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细菌耐药简介
        1.1.2 解决细菌耐药的新方法——纳米材料
        1.1.2.1 纳米抗菌材料简介
        1.1.3 水凝胶的研究现状
    1.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2章 纳米银材料的合成、材料表征、生物相容性及在生物体内的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和仪器设备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纳米银的透射电镜图
        2.3.2 纳米银在不同溶剂条件下的紫外可见光图谱
        2.3.3 纳米银在不同浓度NaCl条件下的扫描电镜图
        2.3.4 纳米银在不同浓度NaCl条件下的Zeta电位
        2.3.5 纳米银在不同浓度NaCl条件下的抗菌特性
        2.3.6 纳米银在不同浓度NaCl条件下的细胞毒性
        2.3.7 在不同浓度NaCl条件下小鼠体内银和钠元素的含量
        2.3.8 脓毒症存活小鼠的脏器病理改变及不同组的生存曲线图
    2.4 讨论
    2.5 结论
第3章 片状纳米氧化锌水凝胶的合成、材料表征、生物相容性及在生物体内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仪器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纳米氧化锌的材料表征
        3.3.2 水凝胶的材料表征
        3.3.3 水凝胶的生物性能实验结果
        3.3.4 不同水凝胶对全层皮肤切除并感染的兔模型创面的影响
    3.4 讨论
    3.5 结论
第4章 全文总结
    4.1 结论
    4.2 展望及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6)皮肤再生医疗技术治疗体表慢性创面的疗效观察及对K19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治疗体表慢性创面的临床疗效观察
    1.前言
    2.研究方案
        2.1 研究对象
        2.2 分组方案
        2.3 病例选择
        2.4 治疗方案
        2.5 创面愈合观察指标
        2.6 安全监测
        2.7 记录数据
        2.8 统计分析
        2.9 伦理学
    3.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一般资料对比
        3.3 创面肉芽生长情况对比
        3.4 三组患者创面愈合面积相比较
        3.5 创面愈合率比较
        3.6 三组患者疗效比较
    4.安全可行性分析
第二部分 MEBO/MEBT对体表创面K19的影响
    1.理论基础
    2.研究材料
    3.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中医与体表慢性溃疡及创面修复
    2.近现代医学与体表慢性创面的修复
    3.MEBT/MEBO与创面修复的联系
    4.MEBO的作用及药理研究
    5.本研究中MEBO对多种慢性创面的临床疗效及对K19影响的评价
    6.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7.目前创面修复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探讨核桃油治疗烧伤创面的疗效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细胞实验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四部分 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烧伤难愈创面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锌与慢性创面修复的相关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慢性创面患者的锌营养状态与补锌治疗效果
2 锌对食欲和胃肠功能的影响
3 锌对氧化应激的影响
4 锌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5 锌对生长因子及其信号通路的影响
6 结语

(9)肝素化选择性羊ADM促进深二度烧伤创面愈合及对创面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表
1. 前言
    1.1 烧伤治疗中的难点
    1.2 肝素在烧伤治疗中的应用
    1.3 生物敷料在烧伤创面的应用
    1.4 成纤维细胞凋亡与烧伤创面愈合的关系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实验仪器
        2.1.2 主要实验耗材及试剂
        2.1.3 实验常用溶液及试剂配方
        2.1.3.1 0.1mol/LPBS缓冲液的配制
        2.1.3.2 3.6%水合氯醛溶液的配制
        2.1.3.3 4%多聚甲醛磷酸缓冲液的配制
        2.1.3.4 20%、25%、30%蔗糖溶液的配制
        2.1.3.5 0.3%TritonX-100的0.01mol/L PBS(PH7.4)溶液的配制
        2.1.3.6 苏木素液的配制
        2.1.3.7 伊红液的配制
        2.1.3.8 返蓝液的配制
        2.1.3.9 柠檬酸组织抗原修复液的配制
        2.1.3.10 DAB显色液的配置
        2.1.4 实验动物
    2.2 实验方法
        2.2.1 肝素化选择性羊ADM的制备
        2.2.1.1 选择性羊ADM的制备
        2.2.1.2 肝素化选择性羊ADM的制备
        2.2.1.3 选择性羊ADM的组织学检测
        2.2.2 Wistar大鼠深二度烫伤模型的制作
        2.2.3 大鼠深二度烫伤模型创面组织学观察
        2.2.4 大鼠深二度烫伤创面愈合率计算
        2.2.5 大鼠创面组织病理结构检测
        2.2.6 TUNEL法检测创面组织原位细胞凋亡
    2.3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制备羊ADM及检测
        3.1.1 制备羊ADM
        3.1.2 选择性羊ADM病理结构检测
    3.2 大鼠深二度烫伤模型制作及创面判断
        3.2.1 大鼠深二度烫伤模型制作
        3.2.2 大鼠深二度烫伤创面组织学观察
    3.3 大鼠创面愈合率观察
    3.4 大鼠创面组织病理结构检测
    3.5 TUNEL法检测创面组织原位细胞凋亡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在读硕士其间发表论文情况

(10)银锌霜抗菌巾联合浸浴治疗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1.2.2 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锌营养状态对烧伤创面修复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细胞自噬在MEBT/MEBO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 麻华胆.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
  • [2]RCCS模拟微重力对人表皮干细胞生长特性和代谢组学影响的研究[D]. 李彬彬.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3]磨痂术对深Ⅱ度烧伤患者创面间生态组织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D]. 张诚. 山东大学, 2019(02)
  • [4]积雪草苷治疗烧伤创面的作用机制研究[D]. 吴燕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纳米抗菌材料在生物体内的应用研究[D]. 刘名倬. 南昌大学, 2018(05)
  • [6]皮肤再生医疗技术治疗体表慢性创面的疗效观察及对K19影响的临床研究[D]. 赵曦.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探讨核桃油治疗烧伤创面的疗效及机理[D]. 陈倩. 宁夏医科大学, 2017(08)
  • [8]锌与慢性创面修复的相关研究进展[J]. 李峰,杨红岩. 医学综述, 2016(03)
  • [9]肝素化选择性羊ADM促进深二度烧伤创面愈合及对创面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D]. 李强. 内蒙古大学, 2013(01)
  • [10]银锌霜抗菌巾联合浸浴治疗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J]. 李莉,段晨旺. 现代预防医学, 2012(16)

标签:;  ;  ;  ;  ;  

锌营养状态对烧伤创面修复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