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交换分离氯化铵和氯化钾的实验研究

离子交换分离氯化铵和氯化钾的实验研究

一、离子交换法分离氯化铵和氯化钾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楷祥[1](2020)在《磷酸二氢钾生产装置安装与调试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磷酸二氢钾不仅在农业上可用作几乎所有农作物均可施用的高效磷钾复合肥,而且在现代医学、化学化工及食品工业中可用作必不可少的培养剂、强化剂、膨松剂和发酵助剂或原料等,因此,对磷酸二氢钾制备工艺的研究和开发,以及建成低耗高效的磷酸二氢钾生产装置,对发展高效农业和扩大磷酸二氢钾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磷酸二氢钾生产技术复杂且设备繁多,针对磷酸二氢钾生产装置安装与调试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对磷酸二氢钾生产装置的安全稳定运行有着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本论文以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红磷分公司30kt/a设施农业用磷酸二氢钾项目的生产装置为研究对象,针对磷酸二氢钾生产装置在投料试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关键技术问题和故障,对这些问题和故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原因分析与技术改造研究,在该生产装置中反复运行调试后提出整改措施,并在实施整改后多次进行试生产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针对磷酸二氢钾装置试车过程中出现的关键问题——结晶机运行控制困难,基于磷酸二氢钾结晶理论,具体研究磷酸二氢钾结晶机操作条件对结晶的影响,再结合其实际生产情况确定其结晶最佳运行工况。对本生产装置而言,确保磷酸二氢钾结晶机最佳运行的工况组合为:结晶机操作温度夏季时为36~38°C,冬季时为33~35°C,结晶机运行稳定易于控制;结晶机循环流量改变是调整磷酸二氢钾结晶产量和颗粒大小的重要手段,本装置正常生产时宜按3台循环泵全开75%左右频率进行工作。2.针对磷酸二氢钾装置关键问题——磷酸二氢钾在分离过程中离心机取出率低和晶体物料易堵塞设备和管道系统的两个问题,一是从卧式离心机滤布类型选择和离心机运行参数优化两方面进行分析调试,使该离心机结晶取出率由起初的36~49%在中后期提高到72~83%;二是从该离心机进口工艺管道、布料器、滤布洗涤水三个着力点进行分析提出改造方案,解决晶体物料堵塞离心机和管道的问题,使该离心机平均故障频次从每天10余次下降到10天1次。3.对于氯化铵浓缩结晶体系中存在游离氨严重影响生产环境的问题,通过测量分析计算增加氨气洗涤回收装置,从而杜绝氨浪费的同时消除安全和环境风险,此外,还对氯化铵浓缩结晶工艺系统提出优化方案,并在其试生产过程中经验证可行,分析优化前后利弊,为本生产装置未来进一步实施节能降耗找到突破口。4.针对磷酸二氢钾生产装置的试生产中发现的其它一般非关键问题,也进行了四项有效的整改措施:一是采用皮带给料机代替原设计双螺旋给料机作为磷钾肥干燥系统给料装置,以解决系统生产能力瓶颈的问题;二是增加干磷钾肥包装机结合原除尘尾气风机,以改善其操作环境问题;三是增加筛分设备将成团物料去除,以确保磷酸二氢钾产品质量和包装机的稳定运行问题;四是将全装置机泵的机封冷却水引用为萃取洗涤用水,以解决其用水的有效利用问题。通过本论文对磷酸二氢钾生产装置在试生产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一般问题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应的整改措施和在磷酸二氢钾生产装置上进行反复调试验证,由此使磷酸二氢钾生产装置的工艺参数或工艺路线得到调整和优化,并使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红磷分公司30kt/a设施农业用磷酸二氢钾项目的生产装置实现了连续稳定高效运行,最终实现磷酸二氢钾生产装置的长周期稳定运行,既为有机萃取法磷酸二氢钾生产装置的运行优化积累一定的经验,也为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还为今后有机萃取法磷酸二氢钾生产装置继续优化提供一些技术方法。

李靖[2](2019)在《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处理含盐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食品、印染、医药、化工和农药等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含盐高浓度有机废水。这些废水在排放前如果不进行适当的处理会导致水环境污染。厌氧生物处理具有有机负荷高、处理效果好,同时产生甲烷实现水中的能量回收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比较有前景的高盐有机废水处理方法。但是高浓度的盐分对厌氧生物处理过程有抑制作用,造成有机物处理效率低下。理清高盐条件对厌氧微生物的抑制影响特性,寻求缓解这种抑制作用及提高含盐有机废水的厌氧处理效率的方法是当前该类废水处理工程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本研究评价了盐分对厌氧生物处理系统的影响,探讨盐分对厌氧体系的胁迫效应。借助高通量测序和流式细胞术探讨了不同的盐胁迫条件下厌氧菌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和微生物活性变化,探析厌氧菌群对钠离子的胁迫响应。研究不同含量钠离子胁迫条件下微生物代谢产物,胞外聚合物和微生物酶活性的变化。通过添加氯化钾作为调渗剂考察厌氧生物处理的强化效果,并分析外源投加氯化钾对促进厌氧菌群耐高渗透压的调控机制。最终,为了减少生物处理过程中污泥的流失和提高含盐有机废水的厌氧处理效率,结合厌氧生物技术及膜技术,构建了以聚四氟乙烯(PTFE)中空纤维膜为核心的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并对该反应器在不同盐浓度条件下有机废水的处理性能进行了评价,同时对AnMBR系统的PTFE中空纤维膜的污染特性及清洗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不同盐浓度的有机废水的中温厌氧消化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中温厌氧在盐浓度为10.6 g/L时顺利进行,厌氧有机物去除率为82.5%,出水色度为50倍。厌氧的出水色度是由蛋白质和腐殖酸类物质导致的。中温厌氧的盐浓度阈值为42.4 g/L,当盐浓度达到该阈值时厌氧性能急剧恶化,厌氧有机物去除率下降至35.6%。盐浓度对厌氧消化过程中水解、酸化、产氢产乙酸和产甲烷阶段产生的影响不同,对产甲烷阶段影响较显着,会导致挥发性脂肪酸(VFAs)在厌氧体系内的积累。乙酸、丙酸及丁酸产生累积的盐浓度分别为26.5 g/L、42.4 g/L和63.6 g/L。厌氧过程中的水解/酸化阶段对高渗透压具有适应性,厌氧产甲烷阶段是盐胁迫条件下厌氧消化的限制性过程。(2)研究厌氧菌群对钠离子的胁迫响应。厌氧污泥平均粒径与盐浓度成负相关。钠离子浓度为1.2 mol/L时,厌氧污泥平均粒径比正常条件下减小26.4%。厌氧微生物在钠离子胁迫条件下胞外蛋白中低于350 Da的小分子蛋白比例增高,引起胞外聚合物(EPS)的絮凝能力降低,导致污泥平均粒径的减小。钠离子影响厌氧微生物降解葡萄糖的戊糖磷酸途径,为了维持正常的戊糖磷酸途径,需要高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活性。厌氧菌群的整体活性与盐浓度负相关,钠离子浓度为0.2 mol/L、0.5 mol/L、0.8 mol/L和1.2 mol/L时,厌氧微生物中凋亡细胞的占比分别为60.6%、73.7%、88.3%和90.3%。(3)在氯化钠浓度为20.0 g/L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发酵过程中,外源投加0.17%的氯化钾可以促进厌氧产气。此时,厌氧生物处理的有机物去除率为62.7%,比不加氯化钾条件下提高了115.4%。氯化钾可以促进厌氧消化过程中蛋白类物质和腐殖酸类物质的降解,维持甚至提高厌氧微生物的脱氢酶活性。氯化钾的添加同时可提高丝状厌氧菌高盐胁迫下的耐受性,维持球状厌氧菌的形态。(4)采用PTFE中空纤维膜AnMBR处理含盐有机废水。进水含盐量从11.0 g/L逐渐升高到19.0 g/L、27.0 g/L和35.5 g/L时,AnMBR的生物COD去除率逐渐下降,同时PTFE膜过滤的COD去除率上升,确保了AnMBR总的COD去除率维持稳定。研究过程中AnMBR出水COD稳定在549.0 mg/L,AnMBR的COD去除效率达到97.2%。其中生物COD去除率为95.5%-89.9%,较高的有机物去除效率是由于PTFE中空纤维膜对微生物的截留效果,导致耐盐微生物Proteobacteria(丰度为35.7%)和Bacteroidetes(丰度为25.9%)在AnMBR内富集。AnMBR表现出了优异的含盐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处理性能。(5)采用PTFE中空纤维膜AnMBR处理不同盐浓度的有机废水。维持恒定的膜通量,考察PTFE中空纤维膜的污染特性及污染膜的清洗效果。随着盐浓度从11.0 g/L增加到35.5 g/L,膜组件被污染的趋势也随之增加,膜阻增速从1.88×1011/(m·d)增加到2.63×1011/(m·d)。膜的不可逆污染变化不大。对污染的PTFE中空纤维膜依次采用自来水、氢氧化钠溶液(2.0%)和盐酸(1.5%)过膜清洗10分钟,膜通量恢复率达到92.3%-96.5%。PTFE中空纤维膜是用于含盐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的AnMBR理想膜材料。

王木村[3](2019)在《沸石法苦卤提取氯化钾工艺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工农业生产中对氯化钾的需求逐年升高,然而我国陆地钾矿石资源相对稀缺,一半以上需要进口。海水中溶存着丰富的钾资源,能够有效解决我国钾矿石资源短缺问题。我国传统的苦卤提钾方法主要为兑卤蒸发法生产氯化钾,但是由于近年来能源紧张,该方法工艺流程复杂、能耗高、产品质量差的缺点日益突出,因此急需开发高效节能的苦卤提钾新工艺。本文以改性斜发沸石为离子交换剂,以氯化钠溶液为洗脱剂,进行了沸石法苦卤提取氯化钾工艺探究,以期为实现苦卤高效节能利用提供一条新思路。本文研究主要包括苦卤钾富钾和富钾卤水的蒸发分离两部分内容。苦卤钾富集工艺研究中,首先通过单柱吸附实验,确定了吸附进料流速为200 m L/min时吸附效果最好,沸石的有效交换容量为27.01 mg/g。单柱洗脱实验,以所得富钾卤水的平均浓度以及体积作为考察指标,考察了洗脱剂进料温度、洗脱剂浓度以及洗脱剂进料流速对富集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90?C下以80 m L/min进料流速通入浓度为25%的氯化钠溶液进行洗脱效果最好,可得氯化钾浓度为27.13 g/L的富钾卤水。采用9 m的床层高度,进行两种不同的优化工艺探究,结果表明以叠加吸附低段溶液的方式进行吸附,沸石的有效交换量为23.76 mg/g,并重复利用高段溶液、中段溶液、低段吸后溶液进行洗脱操作,可提高富钾卤水体积及平均浓度,可制得氯化钾平均浓度达34.58 g/L的富钾卤水,较未改进工艺氯化钾的平均浓度可提升11.05%。进行了模拟移动床苦卤提钾工艺探究,实验结果显示,模拟移动床可保证吸附率维持在95%以上,但是模拟移动床洗脱实验只能得到平均浓度为11 g/L的洗脱液。故最终采用模拟移动床叠加吸附—固定床洗脱耦合工艺,每周期既可保证对苦卤的吸附率维持在95%以上,亦可制得氯化钾浓度为35.39 g/L的富钾卤水,较苦卤浓度浓缩2.72倍。进行了富钾卤水蒸发分离工艺研究,以Na+、K+//Cl-—H2O三元体系相图作为指导,确定氯化钠的蒸发终止温度、氯化钾冷却结晶温度以及进行整个蒸发流程的物料衡算。实验结果表明,蒸发终止温度为111.5?C时,得到的粗盐经洗涤可得纯度为99.26%的优级工业盐。控制冷却结晶温度为20?C,可制得纯度为94.54%的优级工业氯化钾。

李丹[4](2019)在《沸石法苦卤钾富集及硝酸钠钾分离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工业及农业市场对KNO3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而目前国内KNO3生产工艺主要采用NH4NO3和KCl复分解法,所得产品中含大量NH4Cl,且纯度低、粒度差,不能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急需开发低能耗,高效率的KNO3生产新工艺。本文基于沸石离子交换技术,提出了一种以改型沸石作为离子交换剂,以Na NO3为洗脱剂的苦卤钾富集及富钾卤水中Na NO3与KNO3节能分离新工艺。该工艺对洗脱液中钾离子分段回收,循环利用,并将硝酸钠产品作为洗脱剂回用至钾富集过程,具有高效、低能耗的优势,对降低生产成本具有应用研究意义。本论文首先研究了钾富集过程,包括K+吸附及Na NO3洗脱两个阶段,其中洗脱阶段是得到富含KNO3卤水的关键过程,因此,考察了洗脱剂浓度、洗脱温度对洗脱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6wt%的硝酸钠溶液作为洗脱剂、90°C的洗脱温度的条件下,沸石有效交换容量为24.17 mg(K+)/g(沸石)。开发了叠加吸附、分段洗脱并回收洗脱液循环利用的新技术,使富钾卤水的交换率和沸石有效交换能力分别提升7.5%和2%。之后根据Na+、K+//NO3--H2O相图采用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的方法分离硝酸钠和硝酸钾溶液。考察了不同蒸发终点温度及沉降温度对硝酸钠纯度的影响,确定蒸发终止温度为126°C,保温沉降温度为80°C,冷却结晶温度为5°C,得到的Na NO3粗盐纯度为98.77%,可直接作为洗脱剂回用至钾富集过程。又利用硝酸钾母液洗涤KNO3粗盐,使KNO3纯度提高到99%。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了Na NO3溶解与KNO3冷却结晶耦合的方案,利用Aspen plus软件进行了热流模拟,实现了温度收敛,该方法有效利用了Na NO3溶解吸热和KNO3结晶过程放热之间的热量交换,降低了过程能耗。最后利用FBRM及PVM对混合体系中KNO3冷却结晶过程进行实时在线分析研究,运用矩阵转化实现了弦长分布(CLD)与粒度密度分布(PSD)之间的转换,进而根据粒度衡算公式以及矩量法建立了KNO3结晶动力学方程,表明了KNO3晶体生长符合L定律。并探究了搅拌速率、冷却速率及终点温度对晶体粒度、纯度及产率的影响,为动态控制KNO3结晶工艺提供理论基础。

石冰[5](2019)在《硫酸铵法制备硫酸钾过程研究—硫酸钾精制与低能耗母液蒸发结晶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硫酸钾作为优秀的钾肥品种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硫酸铵法制备硫酸钾工艺是我国硫酸钾生产的主流技术之一。该技术具有原料易得、工艺稳定、绿色环保等优点,但产品质量和钾元素的利用率有待提高,课题以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发的硫酸铵法工艺为基础,开展精制提高产品品质和母液蒸发结晶回收钾资源的工艺研究,研究具有应用价值。本课题针对氯化钾用量、水量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对产品质量和转化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并以此为基础采用均匀设计的方法开展精制工艺参数的优化,运用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获得了最优反应条件:氯化钾用量50%、水量比0.8、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20min:研究还开展了公斤级的放大验证实验,其中转化率达到85.48%,精制硫酸钾K2O含量51.07%,产品符合国标一等品要求。采用Aspen软件对硫酸钾蒸发系统进行模拟计算,研究了顺流三效蒸发结晶工艺和逆流二效蒸发结晶工艺两种蒸发结晶流程;搭建了间歇蒸发结晶实验装置,对各效蒸发结晶节点的工艺参数进行实验测定,并反馈实验数据优化蒸发结晶计算流程。结果表明两种工艺流程操作性差别不大,但逆流二效的能耗比顺流三效高42.6%。论文还开展了2万吨/年精制硫酸钾生产规模的概念设计,对工艺中的关键精制反应工段,进行了物料和能量平衡计算,完成了工艺和物料平衡图设计和关键设备选型计算工作,并采用专业软件完成项目经济评价。

李颖[6](2019)在《基于江陵卤水中铷铯吸附剂制备及提取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以江陵凹陷富钾卤水浓缩母液为研究对象,合成新型无机吸附剂磷钨酸铵(AWP)与焦磷酸钛(TiP2O7)复合吸附剂,研究的重点是吸附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探究其是否具有良好的特效定向选择性和循环使用稳定性,探讨工业应用的可行性。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1)制备了 TiP207、AWP、AWP-TiP207复合吸附材料,复合离子吸附剂中有TiP207存在,且AWP的晶体结构没有发生改变。中值粒径达到149.99μm。理想的吸附条件是中性和微酸性。当温度升高时,对铷铯饱和吸附容量降低。(2)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主要速率控制步骤为粒内扩散过程。铷铯离子在复合吸附剂上的吸附行为与Freundlich模型吻合,复合吸附剂吸附铷铯是自发进行的,且均为放热反应。当以氯化铵为解吸液时,在一定范围内氯化铵浓度升高解吸效果变好,当浓度为0.5mol/L时解吸效果达到99.33%。(3)动态吸附过程中,随着填料高度的增加穿透时间增大,吸附效率提高。当其他实验条件固定,填料高度为15cm时,铷、铯离子动态吸附容量分别为1.83mg/g、1.22mg/g。料液流速增加,复合吸附剂对铷铯的吸附能力减小,吸附效率降低,动态吸附容量减小。(4)当洗脱溶液为氯化铵时,复合吸附剂上的铷铯解吸率峰值随氯化铵流速的增大而减小,洗脱速率越慢洗脱越完全,洗脱速率为2.5BV/h时,洗脱液体积相对较小,洗脱液内含铷铯浓度较高。(5)对卤水进行蒸发浓缩所得母液中铷含量为初始卤水的72.77%,铯剩余95.08%。微量元素铷、铯得到高度浓缩,富集倍数分别为13.4和15.9。当吸附液中不含钾离子时,复合吸附剂对铷铯的饱和吸附量为2.12mg/g、1.19mg/g;有钾离子存在时,随钾离子浓度增大,复合材料对铷铯吸附容量减小,说明复合材料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铷铯具有选择吸附性。随着复合吸附剂循环次数的增加,再生的复合吸附剂对铷铯离子的吸附量逐渐降低,钾离子铷离子再生效果较好,使用三次后仍能达到94.15%、90.26%的吸附容量,但铯离子与复合吸附剂结合较为牢固,不易解吸,使用三次后吸附容量降为最初的51.76%。

荆勇[7](2018)在《光及电催化氧化去除氨氮的实验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大中型城市污水集中排放导致地表水氨氮污染物超标问题为导向,针对传统生物法去除氨氮存在建设占地大、投资及运行成本高、受外界环境影响因素较多等问题,提出具有可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作为驱动源的光催化氧化及电化学氧化去除氨氮方法研究。根据氨氮NH3-N以及NH4+-N的2种存在形态,综合考虑其不同理化特性及影响电离平衡因素,提出包括“NH4+-N阴极吸附-阴极区NH3-N转化-光催化氧化去除”的阴极区光催化氧化和“NH4+-N阳极直接氧化+加氯电化学氧化去除”的阳极区电化学氧化共同作用下的“光电联合”去除氨氮污染物的工艺构想,并以该理论构想为主线,开展了具体实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利用溶胶-凝胶法和电沉积方法,分别进行Ru3+和CdS对二氧化钛的掺杂改性,均表现出良好的光催化活性,通过对2种改性后光催化剂优劣势及在本研究中适用性的对比分析,确定Ru/TiO2作为本研究光催化剂材料,并以nafion为载体,实现了对纳米级光催化剂粉体的固载制膜,经固载后光催化剂在紫外-可见光区仍均表现出良好的光催化活性和对游离态氨的去除效果。经氨氮光催化氧化动力学方程拟合研究,实现了对游离态氨的光催化氧化去除的量化测算,对各条件下光催化氧化去除氨氮效果进行了量化评估分析。通过对不同条件下光催化氧化过程中NO2--N、NO3--N产生情况进行实验分析,推导出NH3-N向N2-N及NO2--N转化的反应机理,当光照强度达到200mW/cm2以上时,不仅可加速NH3-N的催化氧化,还可由高能光生电子对硝态氮进行有效还原,从而验证了通过调节光生电子和空穴的激发能量可有效控制NO2--N和NO3--N产生的推断。针对电化学直接氧化较难去除离子态氨问题,通过与石墨、纯钛等电极材料进行实验对比,选取具有良好阳极析氯特性的RuO2-IrO2/TiO2(钌铱)电极作为阳极材料,在已有针对电流密度、氯离子浓度等反应条件的学术研究基础上,对反应过程中试液混合搅拌、初始氨氮浓度、极板间距、通电功率等条件对氨氮去除效果影响进行实验研究,得出反应过程中施加搅拌可提升氨氮去除效果、低初始浓度氨氮具有相对较高去除速率和相对较高电能消耗、相对较小极板间距具有较高氨氮去除效率、通电功率与氨氮去除效率具有相关性等结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阴极(Ti)涂覆光催化剂薄膜前后进行对比试验,涂膜后阴极在电化学反应环境中,表现出相对较强的对氨氮去除效果,以此建立的光电联合反应装置,在相同通电功率、光照条件下,与单纯光催化氧化和单纯电化学氧化方法相比,表现出相对更高的对氨氮的去除效率。通过实验分析,对电化学氧化及光电联合催化氧化去除NH3-N,以及向N2-N和NO2--N转化的过程机理进行研究,提出过量加氯是导致硝态氮产生的主要原因的推断,同时,在有效保证阴极还原条件下,在电化学反应体系内,可较好控制NO3--N的产生。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对典型区域污水进行了光催化氧化、电化学氧化及光电联合催化氧化去除氨氮实验研究。发现本研究提出方法在不外加氯源情况下,对不同类别污水中氨氮去除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向污水中加入氯离子后,可提升氨氮的电催化去除效率,在较低能耗条件下,达到较好的氨氮去除效果。在相同电能消耗、光照条件下,光电联合催化氧化方法,表现出相对较好的对污水中氨氮去除效果。

朱秀丽[8](2017)在《浅析离子交换法制备硝酸钾工艺》文中认为文章简述了硝酸钾的主要生产工艺,着重对离子交换法生产工艺进行了评述,并简列了实际生产中的控制参数及消耗指标,对硝酸钾未来市场也做了简要说明。

李树民,贾国安,吴亚洲,刘程琳,宋兴福,王青青[9](2016)在《硝酸钾生产工艺及研究进展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硝酸钾是一种优质的氮钾二元复合肥和重要的无机化工原料,在农业、化工、医药、军工等行业都有着广泛运用。本文主要概述了硝酸钠-氯化钾转化法、硝酸铵-氯化钾复分解法、硝酸铵-氯化钾离子交换法和硝酸-氯化钾溶剂萃取法四种目前国内外生产硝酸钾的主要工艺、原理及其进展情况,并对四种工艺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其中以山西文通钾盐集团有限公司的硝酸铵-氯化钾离子交换工艺以及以青海元通钾肥有限公司的硝酸铵-氯化钾复分解工艺是国内硝酸钾生产工艺的代表。

谢帆[10](2016)在《硝酸钾生产原料氯化钾中有机成分分析研究》文中提出硝酸钾(KNO3)是一种高品质无氯肥料和无机化工产品,在农业和工业上均有广泛应用。目前,世界上现有的硝酸钾生产工艺主要有转化法、离子交换法、溶剂萃取法和复分解循环法四种,其中国内主要工艺为复分解循环法。以俄罗斯进口氯化钾为原料复分解法生产硝酸钾,冷却结晶后副产物氯化铵悬浮在反应液上层,而以国产氯化钾为原料的反应上层溶液澄清,从而导致硝酸钾分离困难,生产成本增加。本文针对该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推测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生产工艺的不同导致氯化钾中残留的浮选药剂种类存在差异。故提出以甲醇、丙酮、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和正己烷五种极性不同的溶剂提取进口氯化钾中有机成分,并将提取物加入到以国产氯化钾为原料的复分解反应中,观察是否有氯化铵悬浮物,确定提取物的最佳溶剂。结果表明,最佳溶剂为三氯甲烷,该溶剂提取物反应后能使副产物氯化铵发生显着上浮,溶剂萃取次数3次最佳,以全部萃取物质量为总萃取量,3次后萃取率达99.1%。(2)采用三氯甲烷对样品进行处理、通过气相色谱优化分析条件,建立氯化钾中提取物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定性分析方法,同时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辅助定性。结果表明:进口氯化钾提取物成分主要为脂肪胺类物质,有十六胺、9-十八烯胺和十八胺,所占峰面积分别为11.56%,25.83%,18.97%,除此之外,还有少量酯类物质,如柠檬酸三乙酯,峰面积占2.08%,三(2-氯乙基)磷酸酯,峰面积占4.80%;国产提取物成分主要含十八烷基吗啉,所占峰面积高达21.95%,其他成分有烷烃类,如正十六烷、十七烷、十九烷等,酚类,如2,4-二叔丁基苯酚等,酯类,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等,成分种类虽比较多,但所占比例较小。该法能对提取物进行有效分离,分析结果准确,同时根据鉴定出的浮选药剂成分可知两种氯化钾的生产工艺确有不同,其中进口氯化钾生产工艺为正浮选法,国产氯化钾生产工艺为反浮选法。(3)为对反应体系中浮选情况进行监控,以相同萃取方法提取硝酸钾中残留有机物,再通过GC-MS对其主要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硝酸钾中有机物主要成分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柠檬酸三乙酯等五种酯类物质,未发现胺类物质;由此可知,原料氯化钾中胺类浮选药剂最终富集在氯化铵产品中,而在硝酸钾中没有残留。该法为复分解反应体系中浮选机理的推测和硝酸钾生产工艺条件的优化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离子交换法分离氯化铵和氯化钾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离子交换法分离氯化铵和氯化钾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磷酸二氢钾生产装置安装与调试关键技术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磷酸二氢钾的用途及其生产技术发展状况
        1.1.1 磷酸二氢钾的性质及主要用途
        1.1.2 磷酸二氢钾生产技术发展状况
        1.1.3 各类磷酸二氢钾生产工艺的对比
        1.1.4 我国磷酸二氢钾的产品标准和生产概况
        1.1.5 有机萃取法磷酸二氢钾生产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1.2 30kt/a设施农业用磷酸二氢钾项目概况
        1.2.1 生产装置工艺流程简介
        1.2.2 安装工程概况及核心设备易发故障
        1.2.3 装置各工段生产流程简述
        1.2.4 项目建设概况
    1.3 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目标
        1.3.1 选题依据
        1.3.2 研究目标
第二章 磷酸二氢钾装置关键问题的分析及调试整改
    2.1 磷酸二氢钾结晶运行问题分析及最佳控制工况
        2.1.1 磷酸二氢钾结晶基本理论及本装置浓缩结晶流程
        2.1.2 磷酸二氢钾结晶运行问题及分析
        2.1.2.1 结晶机高温操作条件下存在的问题
        2.1.2.2 结晶机低温操作条件下存在的问题
        2.1.2.3 结晶时间对结晶机运行控制的影响
        2.1.3 结晶机最佳控制工况探索
        2.1.3.1 结晶机操作温度的影响
        2.1.3.2 搅拌的影响
        2.1.3.3 母液杂质对结晶机操作的影响
        2.1.3.4 母液pH值和设备管道材质等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2.2 磷酸二氢钾离心机调试及整改
        2.2.1 滤布类型对取出率的影响
        2.2.2 离心机运行参数对取出率的影响
        2.2.2.1 不同转速对分离的影响
        2.2.2.2 不同刮刀间隙的要求
        2.2.2.3 物料开关调整
        2.2.2.4 清洗次数调整
        2.2.3 离心机管道改造
        2.2.3.1 离心机进料管改造
        2.2.3.2 离心机布料器改造
        2.2.3.3 滤布清洗水改造
    2.3 氯化铵浓缩结晶体系的改造
        2.3.1 氯化铵结晶体系游离氨影响安全环境的问题及分析
        2.3.1.1 氯化铵浓缩结晶体系运行过程
        2.3.1.2 游离氨的来源
        2.3.2 新增氨气回收装置
        2.3.3 氯化铵浓缩结晶生产过程优化
        2.3.3.1 结晶系统优化方案
        2.3.3.2 优化后试车情况分析
    2.4 本章小结
        2.4.1 结晶机运行调试优化小结
        2.4.2 磷酸二氢钾离心机调试整改小结
        2.4.3 氯化铵结晶体系改造小结
第三章 磷酸二氢钾生产装置其它问题整改
    3.1 湿磷钾肥打散机进料系统改造
        3.1.1 湿磷钾肥打散机进料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1.2 湿磷钾肥打散机进料方式的更改
    3.2 干磷钾肥包装系统改造
    3.3 磷酸二氢钾产品包装系统改造
        3.3.1 磷酸二氢钾产品包装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3.2 磷酸二氢钾产品包装系统改造
    3.4 泵机封水系统改造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和展望
    4.1 结论
    4.2 论文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处理含盐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含盐有机废水的来源
        1.1.2 含盐有机废水的生物处理难点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高含盐废水物化处理研究进展
        1.2.2 生物法处理含盐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研究
        1.2.3 AnMBR研究进展
        1.2.4 高通量测序技术及流式细胞术
    1.3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主要内容
        1.3.3 技术线路图
第二章 盐对厌氧体系胁迫效应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接种污泥
        2.2.2 模拟废水
        2.2.3 试剂和仪器
        2.2.4 实验设计
        2.2.5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盐浓度对厌氧有机物降解率的影响
        2.3.2 盐浓度对VFAs浓度的影响
        2.3.3 盐浓度对厌氧产甲烷的影响
        2.3.4 盐浓度对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及厌氧出水色度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厌氧菌群对钠离子的胁迫响应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接种污泥
        3.2.2 模拟废水
        3.2.3 试剂和仪器
        3.2.4 实验设计
        3.2.5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钠离子对污泥平均粒径的影响
        3.3.2 钠离子对胞外蛋白的影响
        3.3.3 钠离子对胞外多糖的影响
        3.3.4 钠离子对G6PDH酶活的影响
        3.3.5 钠离子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调渗因子促进厌氧菌群耐高渗调控机制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接种污泥
        4.2.2 模拟废水组份
        4.2.3 试剂与仪器
        4.2.4 实验设计
        4.2.5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产甲烷潜力测试结果
        4.3.2 氯化钾对厌氧有机物去除率的影响
        4.3.3 氯化钾对VFAs影响变化规律
        4.3.4 氯化钾对溶解性有机物降解变化规律
        4.3.5 氯化钾对脱氢酶活性影响
        4.3.6 氯化钾对微生物活性影响
        4.3.7 氯化钾对微生物形态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nMBR处理高盐有机废水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接种污泥
        5.2.2 模拟废水
        5.2.3 试剂与仪器
        5.2.4 实验设计
        5.2.5 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电导率及氧化还原电位变化情况
        5.3.2 pH及 VFA变化
        5.3.3 COD去除率变化
        5.3.4 污泥平均粒径随时间变化
        5.3.5 胞外聚合物组份变化
        5.3.6 微生物种群演替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An MBR运行及膜污染特性分析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接种污泥
        6.2.2 模拟废水成分
        6.2.3 试剂与仪器
        6.2.4 实验设计
        6.2.5 分析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跨膜压差变化
        6.3.2 过膜阻力差异分析
        6.3.3 PTFE中空纤维膜污染特性分析
        6.3.4 PTFE中空纤维膜清洗方式
        6.3.5 PTFE中空纤维膜清洗效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沸石法苦卤提取氯化钾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海水提钾技术现状
        1.2.1 化学沉淀法
        1.2.2 溶剂萃取法
        1.2.3 膜分离法
        1.2.4 离子交换法
        1.2.5 电化学方法
    1.3 氯化钾生产方法概述
        1.3.1 冷分解—浮选法生产氯化钾
        1.3.2 反浮选—冷结晶法生产氯化钾
        1.3.3 兑卤冷结晶法生产氯化钾
        1.3.4 沸石法海水提取氯化钾
    1.4 离子交换设备简述
        1.4.1 固定床离子交换设备
        1.4.2 移动床离子交换设备
        1.4.3 模拟移动床离子交换设备
        1.4.4 模拟移动床应用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研究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材料
    2.2 实验装置
        2.2.1 沸石柱示意图
        2.2.2 富集实验设备图
        2.2.3 蒸发实验装置
        2.2.4 冷却结晶实验装置
    2.3 实验分析方法
        2.3.1 离子分析方法
        2.3.2 实验数据计算方法
    2.4 实验内容与方法
        2.4.1 沸石法苦卤钾富集工艺研究
        2.4.2 富钾卤水蒸发分离研究
第三章 沸石法苦卤钾富集工艺研究
    3.1 单柱实验
        3.1.1 单柱吸附实验
        3.1.2 单柱洗脱实验
        3.1.3 共存离子影响
    3.2 固定床实验
        3.2.1 床层高度实验
        3.2.2 苦卤钾富集优化工艺
        3.2.3 叠加体积对富集效果的影响
    3.3 模拟移动床实验
        3.3.1 模拟移动床吸附
        3.3.2 模拟移动床洗脱
    3.4 模拟移动床叠加吸附—固定床洗脱耦合实验
        3.4.1 模拟移动床叠加吸附
        3.4.2 固定床洗脱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富钾卤水蒸发分离钠钾工艺研究
    4.1 富钾卤水蒸发结晶理论分析
    4.2 蒸发结晶实验研究
        4.2.1 蒸发终止温度的确定
        4.2.2 粗盐洗涤提纯
        4.2.3 冷却结晶制取氯化钾
    4.3 蒸发分离流程总循环
        4.3.1 蒸发分离总流程图
        4.3.2 物料平衡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4)沸石法苦卤钾富集及硝酸钠钾分离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钾富集方法
        1.1.1 化学沉淀法
        1.1.2 膜分离法
        1.1.3 溶剂萃取法
        1.1.4 离子交换法
    1.2 现有硝酸钾生产工艺概述
        1.2.1 智利SQM硝钠转换法
        1.2.2 硝酸-氯化钾溶剂萃取法
        1.2.3 硝酸铵-氯化钾复分解法
        1.2.4 硝酸铵-氯化钾离子交换法
        1.2.5 沸石法海水提取硝酸钾技术
    1.3 结晶动力学理论研究
        1.3.1 结晶过程
        1.3.2 动力学研究基础及方法
        1.3.3 硝酸钾结晶生长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1.4 聚焦光束反射测量技术
        1.4.1 FBRM工作原理
        1.4.2 晶粒分布与弦长密度转换模型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课题的意义
        1.5.2 主要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钾富集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钾富集实验装置及方法
        2.3.1 钾富集实验装置
        2.3.2 实验方法
        2.3.3 分析方法
        2.3.4 表征方法
    2.4 沸石预处理
        2.4.1 沸石柱改型
        2.4.2 沸石表征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卤水实验
        2.5.2 苦卤实验
        2.5.3 不同原料对富集过程的影响
        2.5.4 苦卤钾富集优化工艺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富钾卤水中钠钾分离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装置及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蒸发温度的确定
        3.3.2 保温沉降温度的确定
        3.3.3 冷却结晶温度的确定
        3.3.4 粗硝酸钾的洗涤提纯
        3.3.5 固体表征
        3.3.6 蒸发分离流程总循环
        3.3.7 热回收利用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硝酸钾结晶过程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装置及流程
        4.2.4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LD与 PSD转换模拟
        4.3.2 硝酸钾结晶动力学模型
        4.3.3 硝酸钾冷却结晶动力学影响因素分析
        4.3.4 不同条件对晶体粒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5)硫酸铵法制备硫酸钾过程研究—硫酸钾精制与低能耗母液蒸发结晶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国内外钾资源现状
        1.1.2 硫酸钾的生产及需求
    1.2 硫酸钾生产技术进展
        1.2.1 卤水提取硫酸钾技术
        1.2.2 硫酸法制取硫酸钾技术
        1.2.3 离子交换法制取硫酸钾技术
        1.2.4 复分解法制取硫酸钾技术
    1.3 硫酸铵法工艺的研究
        1.3.1 硫酸铵法工艺相图研究
        1.3.2 硫酸铵法工艺条件研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硫酸钾精制研究
    2.1 再浆精制反应的条件优化和效果确定
        2.1.1 关键因素和考察指标
        2.1.2 单因素实验
        2.1.3 均匀实验设计
        2.1.4 均匀实验结果和分析
    2.2 硫酸钾精制放大实验
        2.2.1 粗制硫酸钾规模制备
        2.2.2 再浆精制放大实验
    2.3 精制和粗制硫酸钾产品物性对比
        2.3.1 化学组分
        2.3.2 粒度分布
        2.3.3 吸湿性能
        2.3.4 溶解度
    2.4 小结
第3章 硫酸钾母液蒸发实验与过程模拟
    3.1 Aspen流程模拟
        3.1.1 物料体系设定
        3.1.2 单元模型和流程计算
    3.2 蒸发结晶测试平台
        3.2.1 实验装置建立
        3.2.2 化学分析方法
        3.2.3 原料使用和母液组成确定
        3.2.4 氯化铵蒸发体系的沸点变化测定
    3.3 顺流三效结晶模拟
        3.3.1 Aspen流程设计和参数设置
        3.3.2 各效蒸发实验和模拟计算优化
        3.3.3 顺流三效优化流程
    3.4 逆流二效结晶模拟
        3.4.1 Aspen流程设计和参数设置
        3.4.2 各效蒸发实验和模拟计算优化
        3.4.3 逆流二效结晶优化流程
    3.5 两种蒸发流程的应用比较
    3.6 小结
第4章 概念设计
    4.1 概念设计基础
        4.1.1 装置规模计算
        4.1.2 原材料规格
        4.1.3 主产品及副产品规格
        4.1.4 公用工程
        4.1.5 产品质量指标要求
    4.2 设计原则和依据
    4.3 硫酸钾生产工艺概念流程
        4.3.1 硫酸钾生产工艺原则流程
        4.3.2 硫酸钾结晶和分离工段
        4.3.3 氯化铵结晶和分离工段
        4.3.4 硫酸钾精制工段
        4.3.5 硫酸钾干燥工段
    4.4 硫酸钾精制工段的物料平衡与能量平衡
    4.5 精制工段的PFD图绘制
    4.6 关键设备计算和设备列表
        4.6.1 关键设备的计算
        4.6.2 精制硫酸钾工段主要设备
    4.7 经济评价
        4.7.1 主要消耗估算
        4.7.2 总建设投资估算
        4.7.3 基础数据说明
        4.7.4 经济效益指标和项目评估
    4.8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基于江陵卤水中铷铯吸附剂制备及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铷铯简介
        1.1.1 铷铯理化性质
        1.1.2 铷铯的应用
        1.1.3 铷铯资源概况
    1.2 江陵地下卤水概况
    1.3 铷铯分析方法
        1.3.1 化学分析方法
        1.3.2 仪器分析法
    1.4 铷铯提取技术现状
        1.4.1 沉淀法简介
        1.4.2 溶剂萃取法简介
        1.4.3 离子交换法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2 复合吸附剂的制备与表征
    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2.2 实验过程
        2.2.1 复合吸附剂制备
        2.2.2 吸附剂表征
        2.2.3 吸附性能评价及制备条件优化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吸附剂表征
        2.3.2 TiP_2O_7添加量对吸附性能及粒度的影响
    2.4 结论
3 静态吸附试验
    3.1 实验药品和仪器
    3.2 实验过程
        3.2.1 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2.2 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2.3 静态吸附动力学
        3.2.4 静态吸附热力学
        3.2.5 静态解吸性能研究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3.2 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3.3 静态吸附动力学
        3.3.4 静态吸附热力学
        3.3.5 静态解吸性能研究
    3.4 结论
4 动态吸附试验
    4.1 实验药品和仪器
    4.2 实验过程
        4.2.1 填料高度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4.2.2 流速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4.2.3 洗脱液流速对解吸率的影响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填料高度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4.3.2 流速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4.3.3 洗脱液流速对解吸率的影响
    4.4 结论
5 卤水体系提取铷铯工艺初探
    5.1 实验药品和仪器
    5.2 实验过程
        5.2.1 卤水预处理
        5.2.2 钾离子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5.2.3 复合吸附剂重复性考察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卤水预处理
        5.3.2 钾离子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5.3.3 复合吸附剂重复性考察
    5.4 铷铯初步分离工艺流程
    5.5 结论
6 结论
7 展望
8 参考文献
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 致谢

(7)光及电催化氧化去除氨氮的实验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水资源与水污染
    1.2 氨氮研究现状
        1.2.1 氨氮的危害
        1.2.2 氨氮废水处理技术
    1.3 光催化氧化技术研究
        1.3.1 光催化氧化技术
        1.3.2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级二氧化钛
        1.3.3 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掺杂改性
        1.3.4 钌在纳米TiO_2光催化剂中掺杂改性研究
    1.4 电化学催化氧化脱氮技术研究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7 创新点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2.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2 实验装置
    2.3 催化剂表征方法
        2.3.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
        2.3.2 X射线衍射测试(XRD)
        2.3.3 扫描电镜测试(SEM)
        2.3.4 X射线电子能谱测试(XPS)
        2.3.5 透视电镜扫描测试(TEM)
        2.3.6 电化学性能测试
    2.4 催化剂性能分析方法
        2.4.1 光催化活性测试
        2.4.2 氨氮测试
        2.4.3 Cl~-、NO_2~-、NO_3~-浓度测定
        2.4.4 COD测定
第3章 二氧化钛光催化剂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溶胶-凝胶法制备二氧化钛粉体方法探讨
        3.1.1 基本机理及特点
        3.1.2 受控因素识别
        3.1.3 纳米二氧化钛粉体制备
    3.2 二氧化钛粉体表征
        3.2.1 SEM表征
        3.2.2 XRD分析
        3.2.3 UV-visDRS表征分析
        3.2.4 二氧化钛粉体光催化氧化性能
    3.3 纳米二氧化钛粉体固载及表征
        3.3.1 固载膜制备方法
        3.3.2 固载膜形态表征
        3.3.3 固载膜物理附着性能评估
        3.3.4 固载膜光催化氧化活性分析
    3.4 二氧化钛掺杂改性及Ru/TiO_2表征
        3.4.1 掺杂改性方法遴选
        3.4.2 Ru/TiO_2粉体表征
        3.4.3 光催化氧化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氨氮的光催化去除
    4.1 氨氮特性及光催化去除机理
        4.1.1 氨氮基本性质
        4.1.2 pH值对NH_3/NH_4~+响应关系分析
        4.1.3 氨氮光催化去除机理
    4.2 游离态氨(氨氮)光催化去除研究
        4.2.1 游离氨溢出受控因素识别与分析
        4.2.2 游离态氨光催化去除实验
        4.2.3 游离态氨光催化氧化转化分析
    4.3 离子态氨(氨氮)光催化去除研究
        4.3.1 离子态氨去除实验
        4.3.2 pH值对离子态氨光催化去除影响关系分析
        4.3.3 改性光催化剂对氨氮去除效果对比分析
    4.4 氨氮光催化氧化性能分析
        4.4.1 游离氨自然溢出进程数学拟合
        4.4.2 光照条件下氨氮溢出进程数学拟合
        4.4.3 光催化剂对氨氮光催化去除性能分析
    4.5 光催化氧化机理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氨氮电化学氧化及光电联合催化氧化去除
    5.1 电化学氧化氨氮机理及反应器设计
    5.2 电极材料适用性研究
        5.2.1 电极材料遴选
        5.2.2 循环伏安曲线分析
    5.3 电化学氧化去除氨氮条件研究
        5.3.1 极板间距条件氨氮去除效果分析
        5.3.2 反应过程中试液混合效果分析
        5.3.3 氨氮初始浓度去除速率差异分析
        5.3.4 电流密度对氨氮去除效果分析
        5.3.5 电功率与氨氮去除效率相关性分析
        5.3.6 氯离子浓度对氨氮去除作用分析(不同硫化铵配比)
    5.4 氨氮电化学氧化动力学分析
        5.4.1 氨氮电化学氧化主要路径
        5.4.2 动力学方程公式拟合
        5.4.3 初始氨氮浓度条件反应速率常数
        5.4.4 电流密度条件反应速率常数
        5.4.5 极板设置条件反应速率常数
        5.4.6 氨氮电化学氧化动力学方程小结
    5.5 光电联合催化氧化研究
        5.5.1 光/电联合催化氧化机理构想
        5.5.2 实验方法
        5.5.3 实验结果
        5.5.4 光电联合去除氨氮机理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光及电催化氧化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实验
    6.1 实验用污水基本情况
        6.1.1 蒲河基本情况
        6.1.2 污水处理厂汇水区分布及纳污类型
        6.1.3 汇水区污水水质分析
    6.2 污水电化学去除实验
        6.2.1 污水直接电化学去除氨氮
        6.2.2 氯离子对污水中氨氮电化学去除速率影响
        6.2.3 电化学氧化污水中氨氮动力学拟合分析
        6.2.4 电化学氧化对COD去除效果研究
    6.3 污水光/电催化去除实验
        6.3.1 光催化氧化对污水中氨氮去除效果分析
        6.3.2 光/电联合催化去除污水氨氮实验
        6.3.3 光催化氧化对污水中COD去除效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8)浅析离子交换法制备硝酸钾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硝酸钾的主要生产方法
    2.1 硝酸钠—氯化钾复分解法
    2.2 硝酸铵—氯化钾复分解法
    2.3 氢氧化钾—硝酸中和法
    2.4 硝酸铵—氯化钾离子交换法
3 硝酸铵与氯化钾离子交换法
    3.1 反应原理与控制
    3.2 工艺流程
4 结语

(9)硝酸钾生产工艺及研究进展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硝酸钾生产及现状
2 硝酸钾生产方法概述
    2.1 硝酸钠-氯化钾转化法
    2.2 硝酸铵-氯化钾复分解法
    2.3 硝酸铵-氯化钾离子交换法
    2.4 硝酸-氯化钾溶剂萃取法
3 总结

(10)硝酸钾生产原料氯化钾中有机成分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硝酸钾简介
        1.1.2 硝酸钾生产现状
        1.1.3 复分解法现有问题概述
        1.1.4 本课题来源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氯化钾简介
        1.2.2 氯化钾浮选工艺
        1.2.3 氯化钾浮选药剂
        1.2.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氯化钾中有机化学成分提取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仪器及试剂
        2.2.2 实验步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提取剂的确定
        2.3.2 溶剂萃取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氯化钾中提取物定性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和仪器
    3.3 提取物GC-MS定性分析
        3.3.1 提取物样品的配制
        3.3.2 色谱条件的确定
        3.3.3 GC-MS结果分析
    3.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硝酸钾中有机物提取分析
    4.1 引言
    4.2 硝酸钾提取物GC-MS定性分析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2 硝酸钾有机物提取及分析条件
        4.2.3 GC-MS定性分析结果
        4.2.4 浮选机理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离子交换法分离氯化铵和氯化钾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磷酸二氢钾生产装置安装与调试关键技术问题研究[D]. 张楷祥.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2]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处理含盐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研究[D]. 李靖. 江南大学, 2019(05)
  • [3]沸石法苦卤提取氯化钾工艺研究[D]. 王木村.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4]沸石法苦卤钾富集及硝酸钠钾分离工艺研究[D]. 李丹.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5]硫酸铵法制备硫酸钾过程研究—硫酸钾精制与低能耗母液蒸发结晶模拟[D]. 石冰.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8)
  • [6]基于江陵卤水中铷铯吸附剂制备及提取工艺研究[D]. 李颖.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7]光及电催化氧化去除氨氮的实验与机理研究[D]. 荆勇. 东北大学, 2018(01)
  • [8]浅析离子交换法制备硝酸钾工艺[J]. 朱秀丽. 盐科学与化工, 2017(05)
  • [9]硝酸钾生产工艺及研究进展概述[J]. 李树民,贾国安,吴亚洲,刘程琳,宋兴福,王青青. 山东化工, 2016(15)
  • [10]硝酸钾生产原料氯化钾中有机成分分析研究[D]. 谢帆. 湘潭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离子交换分离氯化铵和氯化钾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