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板市场监管重于泰山

二板市场监管重于泰山

一、二板市场规范重于泰山(论文文献综述)

李学慧[1](2020)在《历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词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规范型词典,以记录普通话语汇为主。《现汉》的收词大致反映了汉语词汇的基本面貌。研究历版《现汉》的新增词语意在从历时层面展现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概况,完善现代汉语词汇的相关研究。《现汉》从第1版出版至今已发行过七版,共六版(第2版—第7版)新增词语。六版《现汉》共新增词语19971条,在音节数量方面,新增词语以双音节词语为主,三、四音节词语的收词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在词类分布方面,新增词语以名词和动词为主,动词的收词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在词语来源方面,新增词语主要分为四类:新造词、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在语义领域方面,《现汉》新增词语涉及的语义领域较为广泛,涵盖社会生活、经济、政治、科技、交通、环保等各个方面。《现汉》增收词语是社会发展、词汇发展和词典编纂的需要,语言同社会共变,社会发展,词汇也发展,《现汉》为维持其先进性需要对词典不断进行修订,每次修订时《现汉》所增收的词语都遵循着一定的原则:通用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查考需要原则。《现汉》作为一部规范型词典,非常重视词汇的规范问题。新增词语的规范问题主要涉及到语音规范、词形规范和词义规范,语音规范涉及到异读词的处理,词形规范涉及到异形词的处理,词义规范涉及到义项变化和释义改变,这些规范工作体现出《现汉》为促进现代汉语规范化所做出的努力。

王晓贞[2](2016)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语条目及义项变化探析》文中认为随着社会发展变化的加快,人们的开放心态、改革精神和现代化意识都大大增强,体现在语言的应用上就是敢于创新和创造。《现代汉语词典》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第一次出版以来,先后进行了五次修订,主要从增加、删减和修改方面着手。每一次修订,都使得汉语更加规范、使得普通话得到更好的推广,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汉语的教学工作。本文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和《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较之第5版,在词语条目和义项方面的修订,从而归纳总结出了汉语词语及义项发展变化的一些规律。通过系统研究,笔者发现:一、从词语条目和义项变化的数量上来看:新增词语的条目和义项都大大多于删减的条目和义项。这证明了增词和增义的速度远远大于减词和减义的速度。同时新增的条目远远多于新增的义项,删减的条目也远远多于删减的义项。二、从词语条目和义项变化的词性上来看:无论是增加的词语条目和义项还是删减的词语条目和义项,数量排名前三的词性均依次为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三、从词语条目和义项变化的特点上来看:新增词语条目具有双音节化趋势明显、词语呈现简化趋势、类派生词增多和相对反义词增多的特点;删减词语条目具有删减了不实用的词语、删减了复杂难记的词语的特点;新增义项具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和词义衍生的特点;删减义项具有删减过时的义项、删减不够规范的义项的特点。

王楠[3](2015)在《词汇关系组与词典收词》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首先确立了"词汇关系组"的概念及其类型。认为词汇关系组是指词汇成员在同义(近义)、反义(对义)、类义(相关义)关系上的聚合。词汇具有系统性,同时又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这些特点在词汇关系组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从组内成员的产生时间上看,词汇关系组可以分为全新词汇关系组、新产生的词语与已有词语构成的新旧对应词汇关系组和已有词汇关系组(包括不断增加新成员的已有词汇关系组)三种类型。文章还分析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增补的词汇关系组及其词语,论述了词典在增补词语时应重视词汇关系组内成员收词的平衡性、系统性等问题。

刘云婷[4](2015)在《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词语研究》文中指出《现代汉语词典》是词汇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篇论文主要是选取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新增词语作为一个研究视角,透过这一视角考察研究近些年来的词汇变化情况,并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在本篇论文中,笔者运用了计量统计的方式,对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词语(相对于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词条)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的变化从词长、词性等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分析其变化的深层原因。其次,根据整理出的3200余条新增词语这一研究资料,从宏观整体上研究其在来源、特点、构词方式、收词原则的规律。这些角度的深层次分析,便于我们更加整体深入、规律系统的认识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收的词条,发现认识社会的发展变化对语言的冲击与影响。在本篇论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探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近些年出现的新的造词格式是否应当录入典,以及如何录入的问题;二是由字母词问题引发的关于语言纯洁性的问题的探讨,在本篇论文中,笔者认为语言的本质就是交际的工具,真正纯洁的语言是不存在的,最具有活力的语言应该是包容的语言,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语言来增强自身表达能力的语言才能最持久,最能广泛的传播,因此对于字母词我们应该持乐观开放的心态,合理吸收运用字母词,充实丰富本民族语言。

程实[5](2014)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新增词语研究》文中认为《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以下简称《现汉》(6))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相比共新增词语3251个。从音节的角度看,单音节词2个,双音节词1869个,三音节词609个,四音节词语625个,五音节词语38个,六音节词语12个,七音节以上词语共10个。从词性角度看,新增词语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连词、介词等不同类别的词语。增收词语的音节数量、词性分布等反映了词典收词的变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共变关系。《现汉》(6)新增词语涉及的语义领域比较宽泛,覆盖了政治、经济、法律、艺术、教育、体育、交通、房屋建筑、环境保护、社会生活、社会群体、社会保障、科学技术、医疗卫生、宗教信仰、网络生活等不同领域。增收词语覆盖的语义领域一方面能够体现不同领域的新变化、出现的新现象,同时也说明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不同领域受关注度的不同。从来源角度看,《现汉》(6)新增词语除共同语领域产生的新词新语和增收的旧词语外,主要源于方言、外语;从构成角度看,除常规构词外,还有一部分是缩略构词和字母词。《现汉》(6)增收了不同地区的方言词语,一方面,明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具有良性的互动关系,彼此借鉴吸收,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说明不同方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可能显现出不同程度的方言活力。《现汉》(6)增收了源于不同外语的外来词,这些增收词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不同外语与汉语接触的密切程度和影响大小,以及汉语与外语接触过程中的互动和互相影响。《现汉》(6)跟踪并尊重社会语言生活实际,及时反映社会语言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关系和新认识,并在科学的规范观指导下,有选择地增收词语,是对语言规范的积极实践和科学验证。至于《现汉》(6)增收较大数量的异形词和多音节语,是否会对其质量产生消极影响,还有待在使用中逐步验证。

王菲[6](2014)在《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下,非上市公众公司这一概念虽属舶来品,但在我国确有其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作为股份有限公司的特殊类型,非上市公众公司具有股权转让和融资的需求。尽管国家监管层将新三板市场作为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公开转让的主要场所,但是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依旧存在着非法证券活动、基础法律制度不够健全、投资者权益保护力度不够、市场透明度不高以及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流动性较差等制度性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高效、安全、快捷的转让。因此,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迫切需要修订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的法律法规,科学设计做市商制度,设计和细化不同层次市场的转板制度等措施来不断完善自身的法律制度,以此建立一个公司制的统一性场外交易场所。本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法律制度概述。首先分析非上市公众公司和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这两个概念,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具有四个方面的功能,它与场外交易市场以及新三板市场存在交叉和包含的关系。第二部分是域外成熟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制度现状及评价。鉴于域外成熟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发展起步早,制度设计完备,文章通过对这些成熟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的制度现状进行介绍和评价,以便为我国发展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提供有益借鉴。第三部分是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我国资本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国家监管层将新三板市场作为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的主要集散地,但是我国的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还存在着法律文件单一且法律位阶低、做市商制度缺位、市场转板机制有待进一步细化、股权流动性不足等诸多制度缺陷。第四部分是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法律制度完善建议。针对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存在的问题,我国应当修订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法律法规、科学设计做市商双向竞争报价机制、细化不同层次市场的转板制度并推动公司制的统一场外交易场所制度。以此丰富和发展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的法律理论和制度实践,进而为建立以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为基础的统一的全国性交易场所提供理论支撑。

李枫[7](2014)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新增词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变革对汉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以词汇系统的变化最为显着,新词语层出不穷。2012年7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正式出版发行。新版词典新增词语3000多条,增加新义400多项,这些新增词语成分反映了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考察这些新增词语,其形式和意义内容都有不同的表现,第一,词形和意义都是新的。第二,词形是旧的,意义是新的。第三,形式是新的,意义是旧的。第四,词形和意义都是旧的。其中,第一情况创造了全新的词语,从词形到词义都是全新的。第二种情况保留旧有词形,只是产生了新的意义。第三种情况用全新的词形负载并非新生的意义。第四种情况有的在词义方面产生了一些变化,有的虽未产生新的要素,但在多年的语言交际中重新复活,其新鲜感已然新生词语,这些词语最初都作为人们的创新产物出现,都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经验、观察事物认知的结果。本文以《现汉》(第6版)新增词语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的认知理据、词义构成及其释义变化、词义生成的动因和认知机制,在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的基础上对新增词语加以考察,探索其中蕴涵的语言规律和认知规律,由于认知语言学的词义研究更注重认知方式和认知过程对词义构成和词义变化的影响,因此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考察研究《现汉》新增词语,对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论文除了结语之外,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主要概述了本选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选题依据、语料的确定、研究方法及研究方案,同时对《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做了简单的评介,并阐明本文的理论基础和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二章对《现汉》第6版新增词语及其词义做了界定,并进行分类考察,同时指出了《现汉》第6版新词语考察中遇到的几个问题。第三章以《现汉》第6版新增词语为例,分析新词语的认知理据、词义内容与特点。从语音、形态、语义、词源等方面对新词语的语音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词源理据进行分析。词义内容除了词汇意义、色彩意义、语法意义三个组成部分外,新词语的词义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独具特色的个性特征,词汇意义表现为多元化、开放性、群聚性与系列化。色彩意义表现为叠加性、多元性与类型丰富。语法意义表现为词形主要集中在名词、动词、形容词上,且以名词、动词居多;语法功能上,名词以主语、宾语、定语为主,动词以谓语为主,形容词以定语、状语为主等;搭配关系上,从词组的角度看,双音节名词往往与其他名词组合,而且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第四章探讨新词语词义的生成方式。对新词语的发展变化而言,一方面表现为新词语数量的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意义的发展变化。新词语词义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的:一是既有词语大量派生新义;二是新词语在使用中滋生了相当数量的新义,并约定俗成下来;三是旧词新义;四是言语新义约定俗成。第五章对新词语词义生成的动因和认知机制进行分析。认为新词语词义生成主要是由于社会发展变化的客观动因、求活求新心理的主观动因和语言自身发展的内部动因以及追求经济简练的语用原则等因素造成的。新词语词义生成的主要认知机制有隐喻机制、转喻机制、主观化机制以及语法化、词汇化机制等。第六章对《现汉》第6版中新增词语的词义变化情况进行实证考察,总结《现汉》第6版中增收的新词语的词义变化主要包括释义改变和综合调整等,在考察中探寻新词语的词义变化的一般规律。第七章主要研究新词语词义的认知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对目前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全面分析,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并明确了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学对策和原则主要有提高对语素意义、语素功能的认识;确立新词语构词成分的语义关系;语素意义的后系联原则;新词语学习的三段论原则等。教学方法主要字词结合的方法、语法和词语相结合的方法、词语与文化相结合的方法等。同时对字母词、缩略语两种特殊类型的新词语教学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最后,在结论中总结全文,并指出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对现代汉语新词语及其词义演变进行跟踪调查,能为汉语史的研究,为汉语词典以及普通语文词典的修订和各类方志的编纂提供语言资料;对现代汉语新词语及其词义进行认知分析和研究,可供同代读者特别是后代读者查检某一时期新生词语的意义提供参考;为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公布汉语新词等中国语言生活现状提供参考,也为汉语新词语教学提供最新资料。

段莉[8](2013)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词情况研究》文中认为《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是一部权威性最高、科学性最强、认知度最广的规范型语文词典,几十年来,一代代编写人员始终坚持用发展的观点对《现汉》进行修订,不断查漏补阙,吸纳新词新义,以持续强化其规范性的特色。本文以《现汉》(第6版)(以下简称“新版”)为研究对象,采取与第5版(以下简称“旧版”)对比描写的方法,全面分析出新版的新增词语和义项的增删调整情况。新版收录的新词语在来源上有:(1)普通话新产生的词语,(2)借用外来词或音译词,(3)港台及内地方言词,(4)简称、合称或短语缩略而形成的新词,(5)单字条目仅带一个多音词的词语,(6)新立条目增加的词语,(7)古旧词的起用七个方面;收录的词语所反映的内容涉及经济、社会建设、环保、价值观念的变化以及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等多个方面;从音节上看,双音节词数量最多;从义项的数量上看,单义词为主体;从词性上看,所占比例排前四位的依次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从构词上来看,合成词是新增词语条目的主体,其中以复合式词语为主;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双音节化趋势、简缩化倾向、语群现象和语义类比现象。新版义项的调整主要涉及义项的增加和义项的分立与合并两种情况。义项的增加可分为实词义项、虚词义项和短语义项三个方面,主要以实词义项的增加为主。而实词义项的增加从词性上来看,名词义项和动词义项的增加最为显着。从义项增加的途径分析来看,主要是范畴内的词义义域的变化引起的义项增加。虚词义项的增加展现了实词的虚化过程,是语法化过程的一种体现。义项分立与合并的调整,是在全面分析多个义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对多义条目和同音形条目进行调整,保证了字典前后一致的处理原则和分合标准。

杨雄威[9](2010)在《杯酒之间:1906年南昌教案的叙事、考证与诠释》文中研究指明1906年2月22日,江西省南昌县知县江召棠应法国教士王安之之邀到法国天主堂赴宴,结果咽喉被利刃所伤,一周后身死。江召棠受伤三日后愤怒的民众焚烧了天主堂和天主教开办的法文学堂,杀死教士王安之和五位学堂教习,并累及英国新教教士金传安一家三口死于非命,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南昌教案。南昌教案是晚清最后一个重大教案,也是最后一个由教案引发的重大交涉,在晚清教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革命范式下,南昌教案的叙事以江召棠被杀为前提,一方面证明清政府的对内镇压和对外妥协,一方面证明天主教和帝国主义的凶残。本文考察并分析了各种相关叙述文本,对其史实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并将其放在晚清的历史语境下加以诠释,同时以其为路径探讨晚清的相关世相。本文用七章来叙述,现摘要如下:第一章导言从南昌教案的神话入手,介绍本文的研究趣向、学术意义和材料的搜集与使用。第二章考察南昌教案的背景,先介绍了南昌城和南昌基督教的概况,随后依次考察了晚清官员与教士的交往和南昌的反教传统,为此案的发生提供了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的背景。第三章考证了江召棠之死。首先从江召棠的仕途和茌港、新昌两教案两方面揭示了江召棠面临的两难困境;其次对正月二十九日江召棠教堂受伤一事进行了文本分析和考证,认为江召棠颈部之伤是来自被逼自刎,伤不致死,但随着闹教案的发生,不得不以死塞责。江西官场上层从手书中知悉江召棠受伤原因,故而未拘拿王安之和二十九日在场的中国教徒,遭到不明真相的外界舆论的批评。第四章考察二月初三日的闹教事件的具体场景。首先从传教士的视角探讨了他们在中国所面临的种种风险和挑战,随后利用以下两种方法对二月初三日的混乱场景做了深描:一、对二月初三日的各种叙事文本进行分析,从多个视角展示这起骚乱;二、通过对一系列相关史实的提问和考辩进入混乱的现场。第五章叙述和分析南昌教案引发的中法交涉。首先重建了中法之间的交涉过程,发现外务部的态度一度比江西大吏还强硬,但由于梁敦彦的调查报告和西医的尸检报告,外务部态度变软,并最终与法国签订合同,承认江召棠愤急自刎且公示于众。其次考察了南昌教案背后的晚清政治关系,包括外务部、军机处、言路、南北洋和张之洞在南昌教案中的角色及关系,其中重点辨析了江西巡抚胡廷干和臬司余肇康在此次教案前后扮演的角色以及抚藩臬三者的关系。第六章将视线转向中外报纸对南昌教案的报道。首先揭示了由于立场不同报界对南昌教案报道的大相径庭,在上海,中西报界之间围绕江召棠的死因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报战。其次从中国报纸的民族主义情绪和作天下之气思想出发,探讨了南昌教案中展现的舆论与真相的关系。第七章讨论南昌教案的影响。首先,探讨了晚清教案带来的种种祸患,进而考察了二月初三日后南昌城的恐慌景象以及官方的应对;其次,考察了南昌教案交涉期间各界调和民教的呼吁,认为民教调和的共识的达成是国人远离教案的一个重要因素;再次,从南昌教案中的动员与认同问题入手,考察了南昌教案与清末的民族国家建构问题。

付丹[10](2008)在《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互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可持续发展观的实施,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大发展。一个国家、地区间的经济竞争逐步演变为区域间的经济竞争。区域创新系统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获取竞争优势的两个重要因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独有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法为促进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它已成为生产要素活跃、技术创新显着、人才效应突出的区域经济发展较具潜力的增长点。因此,研究区域创新系统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互动关系已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的研究旨在揭示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间的相互关系、作用过程和效应,更好地配置系统资源使二者协同发展,达到区域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共同发展,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论文以区域经济理论、高新技术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从研究区域创新系统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内涵、特征入手,以区域创新系统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二者间的关系为出发点,以两者间的互动关系为主线,以两者间的作用机制和协同机制为核心,以互动机制评价为保障,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互动机制。论文在研究和吸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各自的涵义、功能和运行机制,构建了基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框架结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作为区域创新系统实现创新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区域创新系统提高创新绩效的有效途径;而区域创新系统通过对区域创新资源的整合能力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现创新提供外部支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互动机制研究的整体框架。本文剖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系统的作用机制,从理论视角分析了该作用机制形成的原因,并从结构要素视角揭示了该作用机制形成的运行过程。在此基础上,以协整理论为基础,借助国家高新区的数据,构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系统创新产出贡献率的测度模型及误差修正模型,阐明了两者之间的协整关系;并通过格兰杰因果分析,进一步验证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创新产出之间的因果关系。论文从区域创新系统的社会资本、区域经济及影响区域经济的其它因素等角度分析区域创新系统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作用机制;借助耗散结构理论建立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互动演化的布鲁塞尔模型,进一步分析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论文深入剖析了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协同机制,建立两者间的协同发展模式,借助协同理论,构建了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五流联动”模型,并利用序参量描述了两者间的有序关联及协同机理。从政策协同、金融协同、技术协同和制度协同等方面分析了促进两者协同发展的途径。论文构建了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互动机制综合评价体系,设计了两者间互动机制运行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模糊积分法的互动机制运行绩效的综合评价模型,对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互动机制的运行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论文最后从宏观调控和微观基础建设两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对策措施。

二、二板市场规范重于泰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板市场规范重于泰山(论文提纲范文)

(1)历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概况
    (三)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1.研究意义
        2.研究方法
    (四)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
        1.研究对象
        2.语料来源
一、历版《现汉》新增词语概况
    (一)新增词语的音节数量
    (二)新增词语的词类分布
    (三)新增词语的主要来源
    (四)新增词语的语义领域
二、《现汉》新增词语的收词问题
    (一)新增词语的收词原因
        1.社会发展
        2.词汇发展
        3.词典编纂
    (二)新增词语的收词原则
        1.通用性原则
        2.规范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查考需要原则
三、《现汉》新增词语的规范问题
    (一)语音规范
    (二)词形规范
    (三)词义规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现代汉语词典》(第2版)新增词语
附录2 《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新增词语
附录3 《现代汉语词典》(第4版)新增词语
附录4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新增词语
附录5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新增词语
附录6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增词语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2)《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语条目及义项变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价值和研究范围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和资料准备
    (四)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条目及义项变化情况概述
二、新增条目和义项情况考察
    (一) 新增词语条目
        1. 新增词语条目的类别
        2. 新增词语条目的音节分组
        3. 新增词语条目的词性分布
    (二) 新增义项
        1. 新增义项条目的类别
        2. 新增义项条目的音节分组
        3. 新增义项条目的词性分布
三、删减条目和义项情况考察
    (一) 删减词语条目
        1. 删减词语条目的类别
        2. 删减词语条目的音节分组
        3. 删减词语条目的词性分布
    (二) 删减义项
        1. 删减义项条目的类别
        2. 删减义项条目的音节分组
        3. 删减义项条目的词性分布
四、新增和删减条目和义项的变化特点
    (一) 新增词语条目的特点
        1. 双音节化趋势明显
        2. 词语呈现简化趋势
        3. 类派生词增多
        4. 相对反义词增多
    (二) 删减词语条目的特点
        1. 删减不实用的词语
        2. 删减复杂难记的词语
    (三) 新增义项的特点
        1. 词义扩大
        2. 词义缩小
        3. 词义转移
        4. 词义衍生
    (四) 删减义项的特点
        1. 删减过时的义项
        2. 删减不够规范的义项
五、《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新增条目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一) 新增类派生词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二) 新增缩略词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三) 新增相对反义词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四) 词语衍生义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结语
    (一) 研究的总结
    (二) 研究的贡献
    (三)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词汇关系组与词典收词(论文提纲范文)

一 “词汇关系组”的概念及类型
    1.1 “词汇关系组”的概念
    1.2 “词汇关系组”的类型
二 《现汉》第6版增补的词汇关系组及其词语
    2.1增收全新词汇关系组、补收已有词汇关系组
    2.2增收新旧对应词汇关系组中的新词语
    2.3增收已有词汇关系组中不断增加的新词语
        (1)“X族”的收词
        (2)“X色”的收词
    2.4补收以前版本没有收的某些词汇关系组中的已有词语
三结语

(4)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第六版《现汉》新增词语研究概述
    第二节 第六版《现汉》新增词语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四节 《现汉》第六版新增词语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 第六版《现汉》新增词语计量统计研究
    第一节 第六版《现汉》新增词语计量统计概述
    第二节 第六版《现汉》新增词语计量统计分析
第二章 第六版《现汉》新增词语的来源
第三章 第六版《现汉》新增词语的特点
    第一节 第六版《现汉》新增词语语义领域广泛
    第二节 第六版《现汉》新增词语具有时代性
第四章 《现代汉语词典》新增词语的构词方式
    第一节 第六版《现汉》新增新词语的构词方式
    第二节 第六版《现汉》新增新词语与补充词语构词方式的关系
第五章 第六版《现汉》新增词语的增收原则
    第一节 增收新词的通用性和稳定性原则
    第二节 增收新词的其他四项原则
第六章 第六版《现汉》增收词语的相关问题浅析
    第一节 关于一些新的造词格式的浅析
    第二节 关于新增词语中字母词问题浅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新增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引言
    (一) 前期研究成果综述
    (二) 本文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现汉》(6)中新增词语简介
    (一) 《现汉》(6)新增词语的音节及词性分布情况
        1. 单音节新增词语
        2. 双音节新增词语
        3. 三音节新增词语
        4. 四音节新增词语
        5. 五音节新增词语
        6. 六音节新增词语
        7. 七音节以上新增词语
    (二) 《现汉》(6)新增词语所涉及的语义领域
        1. 经济类新增词语
        2. 法律类新增词语
        3. 艺术类新增词语
        4. 教体类新增词语
        5. 交通类新增词语
        6. 房屋建筑类新增词语
        7. 环境保护类新增词语
        8. 社会生活类新增词语
        9. 社会群体类新增词语
        10. 社会保障新增词语
二、 《现汉》(6)新增词语的来源与生成途径
    (一) 《现汉》(6)新增词语的来源
        1. 源于方言的新增词语
        2. 源于外语的新增词语
    (二) 《现汉》(6)新增词语的构成方式
        1. 《现汉》(6)增收的缩略词
        2. 《现汉》(6)增收的字母词
        3. 传统构词法构成的其他词语
三、 《现汉》(6)新增词语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
    (一) 语言与社会共变
        1. 新的现实现象出现及人类认识深化为新词新语
        2. 音节数、词性、语义领域反映的语言与社会共变关系
    (二) 汉语与外语的接触
    (三) 方言与普通话的互动
        1. 《现汉》(6)反映的方言与普通话的互动关系
        2. 《现汉》(6)反映的部分方言的方言活力
四、 《现汉》(6)反映的规范意识
    (一) 《现汉》(6)动态反映社会语言生活
    (二) 《现汉》(6)科学的语言使用规范观
    (三) 《现汉》(6)关于异形词的处理
    (四) 《现汉》(6)反映的词、语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6)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 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法律制度概述
    (一)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界定
        1.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概念
        2.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特征
    (二) 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的涵义
        1. 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的概念
        2. 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与新三板市场的关系
        3. 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与场外交易市场的关系
    (三) 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的功能
        1. 有利于非上市公众公司资本股份化
        2. 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投资需求
        3. 优化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和孵化的平台
        4. 平衡和保护投资者的股权利益
二、 域外成熟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制度现状及评价
    (一) 域外成熟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制度现状
        1. 英美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的制度现状
        2. 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制度现状
    (二) 对域外成熟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制度的评价
        1. 较为科学的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的制度设计
        2. 重视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的法制建设
        3. 重视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功能机制
        4. 拥有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多层次体系
三、 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的法律现状及问题
    (一) 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的法律现状
    (二) 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存在的问题
        1. 法律文件单一且法律位阶低
        2. 做市商制度严重缺位
        3. 市场转板制度有待细化
        4. 股权流动性不足
四、 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法律制度完善
    (一) 提升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的法律位阶
    (二) 合理设计做市商的双向竞争报价制度
    (三) 细化不同层次市场的转板制度
        1. 坚持“升板自愿,降板强制”的转板原则
        2. 重视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的培育功能
        3. 满足挂牌公司实现转板的发行和上市条件
    (四) 合理设计公司制的统一性场外交易场所制度
        1. 科学设置全国性场外交易场所的股东及股东权利
        2. 强化场外交易场所的社会责任
        3. 允许其他证券交易低端市场的存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新增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1.2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1.2.1 新词语研究中的相关成果
        1.2.2 词义方面的研究
        1.2.3 新词语及其词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3 本选题的理论依据
    1.4 选题的研究设计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方案
        1.4.4 本选题的语料整理
    1.5 《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评介
    1.6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新增词语及其词义的确定与分类考察
    2.1 新词语及其词义界说
        2.1.1 新词语的界定
        2.1.2 新词语词义的确定
    2.2 《现汉》新增词语考察
        2.2.1 《现汉》新增词语分布来源考察
        2.2.2 新增词语结构类型考察
        2.2.3 新增词语词义考察
    2.3 《现汉》新增词语及其词义考察中遇到的几个问题
第三章 新词语的认知理据及其词义的构成
    3.1 新词语的认知理据
        3.1.1 新词语的语音理据
        3.1.2 新词语的形态理据
        3.1.3 新词语的语义理据
        3.1.4 新词语的词源理据
        3.1.5 新词语词义生成的文化理据
    3.2 新词语词义的构成及特点
        3.2.1 新词语的词汇意义的构成和特点
        3.2.2 新词语色彩意义的特点及生成机制
        3.2.3 新词语语法意义的特点
第四章 新词语词义生成的方式
    4.1 新词语词义演变的可能
    4.2 新词语词义生成的方式
        4.2.1 新词语词汇意义的生成方式和特点
        4.2.2 新词语色彩意义的演变方式
        4.2.3 新词语语法意义的生成方式
第五章 新词语词义生成的动因与认知机制
    5.1 新词语词义生成的动因分析
        5.1.1 语言演变的动因
        5.1.2 词义演变动因及认知分类
        5.1.3 新词语词义生成动因的认知分析
    5.2 新词语词义生成的认知机制
        5.2.1 隐喻机制与新词义的生成
        5.2.2 转喻机制与新词义的生成
        5.2.3 主观化与新词义的生成
        5.2.4 语法化、词汇化机制与新词义的生成
第六章 由《现汉》释义变化看新词义的生成
    6.1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释义分析
    6.2 词义更新及分析
        6.2.1 以义项的分合增加新义
        6.2.2 替换释义提示词增加新义
        6.2.3 使用异体词增加新用法
        6.2.4 修正偏差释义精确词义范围
        6.2.5 变换释义方式增加或扩大词义
        6.2.6 词义的完全替换
        6.2.7 词义改动
    6.3 词义增删及分析
        6.3.1 词义增加与词义删减并用
        6.3.2 词义增加与词义删改并用
        6.3.3 词义删减与词义修改并用
    6.4 《现汉》释义变化分析中关涉的几个问题
        6.4.1 新词词性与释义的对应性问题
        6.4.2 新词语词义与括注问题
        6.4.3 词义调序问题
        6.4.4 在应用中产生的仿造新词新义
第七章 词义认知分析在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中的应用
    7.1 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7.2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认知规律
        7.2.1 汉语词汇系统的特点
        7.2.2 外国学生汉语语素与词汇认知规律
    7.3 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7.3.1 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教学大纲不完善
        7.3.2 教材编写缺乏实用性和时效性
        7.3.3 课堂教学缺乏计划性和预见性
    7.4 解决新词语教学问题的对策
        7.4.1 定期修订教学大纲
        7.4.2 教材编写的实效性
    7.5 新词语课堂教学的策略、原则与方法
        7.5.1 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的对策
        7.5.2 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的原则
        7.5.3 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的方法
        7.5.4 关于两种特殊类型的新词语教学的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现汉》第 6 版新增词语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词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动态
        1.2.1 收词和词条问题
        1.2.2 义项及释义问题
        1.2.3 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语料来源
        1.3.1 研究理论的说明
        1.3.2 方法和语料来源
2 《现汉》(第 6 版)新增词语情况考察
    2.1 概述
    2.2 新词的来源分析
    2.3 新词反映的内容分类
    2.4 新词的词性统计分析
    2.5 新词的语素构成统计分析
    2.6 新词的构建特点
        2.6.1 双音节化趋势明显
        2.6.2 舍繁就简的简缩化倾向
        2.6.3 类推构造的语群现象
        2.6.4 新词的语义类比现象
    2.7 小结
3 《现汉》(第 6 版)义项修订情况考察
    3.1 概述
    3.2 义项的增加
        3.2.1 实词义项的增加
        3.2.2 虚词义项的增加
        3.2.3 短语义项的增加
    3.3 义项的分立与合并
        3.3.1 义项的分立
        3.3.2 义项的合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杯酒之间:1906年南昌教案的叙事、考证与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导言
    一、引子
        1、章江送别图
        2、南昌教案神话
    二、研究趣向
        1、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2、时人的心境
        3、人物的命运
        4、历史学家的使命
        5、本文的叙事
    三、学术回顾和意义
        1、南昌教案史
        2、晚清教案史
        3、政治史
    四、材料的利用
第二章:排外之城:南昌教案的背景
    一、南昌的基督教
        1、南昌概述
        2、南昌的基督教概述
    二、南昌的官员与教士的关系
        1、晚清官员与教士的交往
        2、南昌的政治传统
第三章:千古疑团:江召棠之死
    一、江召棠的困境
        1、江召棠的仕途
        2、两起旧教案
    二、正月二十九日的便饭
        1、二十九日之事的多重叙事
        2、江召棠最后的日子
第四章:闹教:南昌教案的发生
    一、暴力、死亡与教难
    二、二月初三
        1、多元视角下的南昌教案
        2、史事辨正
第五章:中法交涉
    一、南昌教案的交涉过程
    二、南昌教案与清末权力地图
        1、北京
        2、南昌
        3、武汉
        4、南京
        5、天津
第六章:“以民情众怒抵制彼族”:报刊舆论与南昌教案
    一、报刊舆论与南昌教案
        1、中西报界对南昌教案的报道
        2、上海中西“报战”
    二、舆论、政治与真相
        1、报纸的“作天下之气”
        2、舆论、真相与受众
        3、报刊舆论与列强
第七章:教祸:南昌教案的影响
    一、晚清的“教祸”
        1、“教祸”诸面相
        2、南昌城的恐慌
    二、南昌教案与清末民教调和论调
    三、南昌教案、社会动员与清末民族国家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后记

(10)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互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的写作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区域创新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区域创新系统与产业集群相关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
    2.1 区域经济理论
        2.1.1 基本概念
        2.1.2 区域经济的主要理论
    2.2 高新技术理论
        2.2.1 高新技术
        2.2.2 高新技术产业
    2.3 技术创新理论
        2.3.1 技术创新的涵义
        2.3.2 技术创新的主要研究内容
    2.4 产业集群理论
        2.4.1 传统聚集经济理论
        2.4.2 基于交易费用的集群理论
        2.4.3 基于新竞争经济学的集群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互动机制框架体系的构建
    3.1 国际上典型国家或地区互动发展的实践及经验
        3.1.1 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概况
        3.1.2 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经验
        3.1.3 国外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互动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3.1.4 我国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互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2 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及运行机制
        3.2.1 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
        3.2.2 区域创新系统的特征
        3.2.3 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与构成要素
        3.2.4 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分析
        3.2.5 区域创新系统的内部运行过程和机制
    3.3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特征及运行机制
        3.3.1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涵义
        3.3.2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特征
        3.3.3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构成要素
        3.3.4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3.3.5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运行机制
    3.4 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互动机制研究框架
        3.4.1 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区别与联系
        3.4.2 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互动机制框架体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系统的作用机制分析
    4.1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
    4.2 基于理论及结构要素视角的作用机制分析
        4.2.1 基于理论视角的作用机制分析
        4.2.2 基于结构要素视角的作用机制分析
    4.3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贡献的测度分析
        4.3.1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贡献的测度模型构建
        4.3.2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贡献的实证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区域创新系统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作用机制分析
    5.1 社会资本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5.1.1 社会资本的涵义
        5.1.2 社会资本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作用
    5.2 区域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5.2.1 区域经济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作用
        5.2.2 区域经济的其它影响因素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5.3 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互动演化模型
        5.3.1 耗散结构理论
        5.3.2 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5.3.3 互动演化的布鲁塞尔模型
        5.3.4 互动演化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协同机制研究
    6.1 协同的涵义及表现形式
    6.2 协同的机理分析
        6.2.1 理论依据
        6.2.2 序参量描述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有序关联
    6.3 协同发展的模式及途径
        6.3.1 协同模式的构建
        6.3.2 协同发展的途径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互动机制综合评价
    7.1 互动机制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7.1.1 互动机制综合评价的目的
        7.1.2 互动机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7.1.3 互动机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7.2 基于模糊积分的互动机制综合评价
        7.2.1 互动机制综合评价模型的选择
        7.2.2 基于模糊积分的互动机制综合评价模型
    7.3 互动机制综合评价的实证研究
    7.4 互动机制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促进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对策分析
    8.1 互动发展的宏观调控对策
        8.1.1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8.1.2 建立多元互动创新体系
        8.1.3 实现促进科技进步的制度创新
        8.1.4 加强技术创新环境建设
        8.1.5 完善产学研合作体系
    8.2 互动发展的微观基础建设对策
        8.2.1 强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8.2.2 完善金融环境建设
        8.2.3 促进孵化器发展
        8.2.4 培育完善的中介服务组织
        8.2.5 促进区域文化建设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四、二板市场规范重于泰山(论文参考文献)

  • [1]历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词语研究[D]. 李学慧. 渤海大学, 2020(05)
  • [2]《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语条目及义项变化探析[D]. 王晓贞. 湖北大学, 2016(05)
  • [3]词汇关系组与词典收词[J]. 王楠. 语文研究, 2015(03)
  • [4]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词语研究[D]. 刘云婷. 淮北师范大学, 2015(09)
  • [5]《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新增词语研究[D]. 程实. 渤海大学, 2014(08)
  • [6]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法律制度研究[D]. 王菲. 辽宁大学, 2014(02)
  • [7]《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新增词语研究[D]. 李枫. 吉林大学, 2014(09)
  • [8]《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词情况研究[D]. 段莉. 山西师范大学, 2013(10)
  • [9]杯酒之间:1906年南昌教案的叙事、考证与诠释[D]. 杨雄威. 上海大学, 2010(01)
  • [10]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互动机制研究[D]. 付丹.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06)

标签:;  ;  

二板市场监管重于泰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