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锚索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三维锚索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一、三维锚索支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曹耀华,李云婷[1](2021)在《深部近距离下位煤层回采巷道围岩变形控制》文中研究指明平顶山矿区戊组煤、己组煤均为(极)近距离煤层群,煤层层间距为2~15 m,戊组煤层与己组煤层间距180 m左右,覆岩厚度为700~1 000 m。因为埋深大、受上位煤层遗留煤柱集中应力和多次工作面采动影响,巷道围岩应力分布复杂、应力水平高、破碎且可锚性差,易发生大变形,投入维护成本高。为了解决深部近距离下位煤层回采巷道围岩应力分布复杂、多次采动影响造成巷道支护困难的问题,系统分析了己15-31010运输巷受采动影响的围岩应力分布及巷道变形特征,上煤层回采过程中,巷道围岩垂直应力峰值比下煤层回采时高出18.72%,巷道表面位移增速显着,两帮塑性区范围最大3 m,顶板塑性区范围最大1.5 m。基于降低围岩应力、提升支护强度的原则,提出了以"卸-让-抗"为核心的动态立体支护对策,设计了巷道顶板采用超高强让压锚杆+钢筋网+M型钢带+锚索,支护帮部采用等强树脂锚杆+钢筋网+钢筋梯梁+锚索支护,围岩应力集中区或关键部位进行卸压的总体方案,将锚索之间用单股钢绞线连接形成三维整体,对巷道围岩浅部和深部、横向和纵向进行全方位立体支护,爆破卸压释放围岩初期变形压力,局部高应力区钻孔将煤体较高的能量进行释放,让压锚杆缓解支护结构承受载荷。该方案有效地将巷道围岩集中应力从距巷道表面2.5 m转移到距巷道表面8.0 m的围岩深部,对该方案进行的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上煤层开采时,巷道两帮最大移近量240 mm,顶底板最大移近量156 mm,下煤层开采时,巷道两帮最大移近量335 mm,顶底板最大移近量230 mm,巷道支护效果良好,能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可为类似条件的回采巷道围岩控制提供参考。

王飙[2](2021)在《纵向裂隙发育煤层巷道支护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王家岭煤矿12322工作面运输平巷展开研究,对顶板纵向裂隙发育的煤层巷道支护技术进行系统分析,分析原支护条件下围岩应力与变形规律,评价原支护效果,找出原支护存在的问题。基于高强度经济支护原理与技术、多层支护原理与技术、钻孔卸压原理与技术、顶板淋水煤层巷道支护原理与技术,以12316工作面运输平巷和回风巷为试验巷道,结合巷道煤岩地质力学参数,分析纵向裂隙发育顶板条件下煤层巷道失稳机理,从减小围岩应力、改变围岩结构、提高围岩强度的角度,以经济支护与快速施工为指导思想,以多层支护原理与技术为中心,进行123盘区回采巷道支护方式与参数优化。给出适合123盘区回采巷道的有效控制技术与方法,解决王家岭煤矿纵向裂隙发育煤层巷道支护问题,提出适用于王家岭煤矿123盘区回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体系,对于解决顶板纵向裂隙发育的煤层巷道支护困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实现巷道安全稳定,施工速度快、支护成本低的目的同时也为类似条件巷道围岩控制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

杨建明[3](2020)在《深部巷道围岩能量场演化机制与吸能锚杆支护机理研究》文中提出资源的深部开采是未来矿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深地”规划战略的重要发展方向。众多研究资料表明,深部岩体在高地应力的地质环境中表现出高度的非线性,受强扰动开采时会诱发岩爆、微震等一系列动力灾害,这些灾害的本质是能量非线性演化至灾变的过程,因此,从能量角度出发研究巷道失稳问题更加有效。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和井下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深部巷道失稳破坏过程中围岩体能量场演化机制及高阻尼吸能锚杆的动态吸能特性开展了系统研究。(1)围岩变形破坏本质是能量积聚、耗散和释放综合作用结果。在弹性力学理论框架下,根据Hoek-Brown强度准则,推导距临空面不同位置岩体弹性应变能积聚和释放分布规律;由线弹性断裂力学,采用压剪滑移模型研究裂纹扩展的摩擦热能和表面能。考虑到高应力环境下,岩体裂纹尖端塑性变形所耗散塑性能越发凸显,根据双剪统一强度理论确定Ⅰ-Ⅱ复合型裂纹尖端的塑性区边界曲线方程,据此结合弹塑性力学获得了塑性变形的塑性能。基于裂纹扩展能量平衡,结合算例分析各部分能量空间展布。(2)对于岩爆灾害时空演化规律复杂性,开展了不同硐径比的圆形模型巷道双向加载试验再现岩爆现象。试验时辅以微型摄像、声发射、3D-DIC等监测手段,系统获取硐壁破坏形态、空间位置及声发射能量参数等特征参量。由试验研究发现,岩爆演化表现为“能量积聚-能量释放”循环交替,且随着输入能量增加每次循环时间变短、释放能量变多;随着轴向荷载增加,应变场形状呈均匀分布→“X”形→两帮“V”形状演化。(3)考虑到距临空面不同位置岩体内裂隙发育程度和应力状态对围岩积聚与释放机制的影响,采用高温加热制备等效损伤因子D=(0.16、0.36、0.51、0.89)的花岗岩试样。设计了完整花岗岩试样和热损伤花岗岩试样变形破坏过程能量演化特征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应力状态下等效损伤因子对试样力学特征参数、破坏形态、储能能力和耗散能转化速率的影响,同时借助颗粒流软件PFC3D分析与岩石变形破坏相关的细观特征能量阀值,提出了岩体临界支护时机判别方法。(4)针对深部硬岩发生岩爆无明显变形前兆,借鉴高阻尼橡胶材料在抗冲击工程中高阻抗特性,研发一种适用于深部硬岩岩体支护的高阻尼吸能锚杆,以及时吸收和转移冲击能。通过落锤冲击和SHPB冲击试验,研究了冲击速率、冲击频次和厚径比对吸能材料动态力学特性和吸能性能的影响;采用锚杆落锤冲击系统,研究不同规格高阻尼吸能锚杆的动态力学响应和拉伸性能的影响,揭示了高阻尼吸能锚杆缓冲吸能机制。最后,从理论角度出发分析高阻尼吸能锚杆与围岩支护耗能机理,得出支护巷道破坏能量判据。(5)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三山岛-780m水平段巷道稳定性控制为例,以现场实测地应力为边界条件,利用FLAC3D动力模块分析动静荷载下裸巷、普通锚杆和高阻尼吸能锚杆支护下巷道变形破坏规律,初步验证了高阻尼吸能锚杆缓冲吸能支护的有效性。基于此,探索性开展钻孔卸压和高阻尼吸能锚杆联合支护作用机理研究,初步实现了围岩应变能的诱导转移和硬岩趋势的有限位移吸能控制,可望为进一步改善巷道支护,降低岩爆等动力灾害。

高明仕,赵一超,温颖远,程志超,权修才[4](2016)在《震源扰动型巷道冲击矿压破坏力能准则及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针对震源扰动型巷道冲击矿压破坏机理进行研究,建立了巷道围岩冲击震源扰动型冲击破坏的动力分析模型,推导了巷道围岩承载结构在"静载+动载"组合作用下动力破坏的应力判据和能量准则。基于该力学模型及其机理分析,提出合理设置弱结构消波吸能的防冲理念,并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弱结构消波吸能的作用机理。最后通过工程实例,应用能量准则进行了冲击煤层巷道的支护设计及其防冲性能核算,理论研究成果初步得到了应用和检验。

朱初初[5](2015)在《基于能量分析的锚杆与锚索协同支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岩石的变形破坏过程始终伴随着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地下工程围岩体变形失稳过程中能量的变化也贯穿其中,支护体的施加对围岩体的变形失稳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围岩内能量的转化和转移也必定存在影响。因此,分析地下工程围岩体在支护作用下能量的变化特性,可为巷道围岩支护理论和支护设计提供指导。根据最低能量原理,任何体系在处于最低能量状态时是最稳定的。基于此,本文首先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以Mohr-Coulomb屈服准则为依据,从能量角度分析圆形巷道开挖后巷道围岩内塑性应变能和总能量在围岩中的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参数,以及主要影响参数之间的协同匹配效应;其次,以围岩能量为评判标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锚杆与锚索支护参数之间的协同匹配效应。本文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针对圆形巷道,推导围岩内总能量密度和弹性能密度分布公式,获得围岩总能量密度和弹性能密度的变化和分布规律。(2)通过分析巷道开挖后围岩能量分布特征,发现根据塑性位势理论得到的位移分布式不适用于塑性区,由此位移所求塑性区总能量在部分范围内小于围岩弹性能,违背能量守恒定律。(3)影响围岩弹性能和塑性能的敏感因子是原岩力学参数和原岩应力,其中,粘聚力相比于内摩擦角对破碎区围岩能量影响较大,提高弹性模量可有效减少破碎区围岩内的能量;增强支护力可以增加围岩的弹性能,同时减少破碎区围岩的塑性破坏能及其集聚程度,有利于围岩稳定。(4)增加锚杆预紧力可以增大岩体的粘聚力,粘聚力的增加可以减少破碎区范围,但会加剧塑性能的集聚,需要配以组合锚索为围岩提供均布支护力,减弱围岩塑性能集聚程度;而粘聚力和支护力的增加会提高围岩的弹性能,需要配以高弹性模量的锚杆、锚索,增加整体的弹性模量,减少围岩的弹性能和位移,使巷道围岩处于少破碎、均匀破碎和低能量的稳定状态。(5)锚索预紧力是围岩能量的敏感因子,而锚索长度对围岩能量没有影响,考虑到锚固段附加拉应力场对巷道附近围岩能量的波及,常规条件下锚索长度应在5m7.5m之间。(6)组合锚索的支护效果优于单体锚索,且锚索预紧力和锚索间距之间存在协同匹配效应,在锚索预紧力较小时需减小锚索间距,而较大的锚索预紧力可适当增加锚索间距。(7)支护的目的不仅仅是控制围岩的变形、提高围岩强度,而是在尽可能减少巷道附近围岩塑性破坏能及其集聚程度的前提下提高破坏后围岩的稳定性。

肖亚宁,马占国,赵国贞,潘银光,马继刚[6](2011)在《沿空巷道三维锚索支护围岩变形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提出了沿空巷道三维锚索支护技术,结合王庄煤矿沿空掘进巷道5218回风巷的生产地质条件,建立相似材料试验模型和数值计算模型,通过分析表面位移和围岩应力分布特征,对沿空巷道三维锚索支护时巷道围岩的变形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维锚索支护技术能促进巷道顶板压力拱的形成,提高压力拱拱角处的承载能力;当载荷增加至1.4 MPa时,三维锚索支护巷道顶底相对移近量是普通支护的76.7%;两帮相对移近量仅是普通支护的66.7%;计算表明,三维锚索支护巷道顶底相对移近量最大值是普通支护的55.20%、巷道两帮相对移近量最大值是普通支护的52.05%.该研究结果在王庄煤矿5218回风巷支护实践中取得了成功;回采期间,采用三维锚索支护段巷道顶底板移近量最大值是普通锚网索支护的58.14%、两帮相对移近量前者是后者的49.34%.

肖亚宁[7](2011)在《潞安矿区沿空巷道三维锚索支护机理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沿空巷道围岩运移特征,提出了新型三维锚索支护技术,通过具有强初锚力三维锚索的作用,使围岩处于三向受压状态,提高围岩整体性,控制巷道围岩的变形。综合运用弹塑性理论和壳体理论等知识,建立了新型三维锚索支护对应的闭合圆柱壳、开口圆柱壳、加劲开口圆柱壳等空间网壳结构力学分析模型,通过多种数学变换和简化得到了加劲开口圆柱壳应力计算的解析式。试验研究了巷道围岩的力学性质和巷帮钻孔卸压效果,特别对不同围压下煤样的力学特性和破坏特征进行了探讨。首次开发了沿空巷道三维锚索支护的相似模拟试验技术,在模型中实现了预应力锚杆和三维锚索支护,分析了三维锚索支护下沿空巷道围岩的运移特征。通过数值计算和现场实践等手段,详细讨论了支护强度、巷道断面尺寸、卸压孔布置方式及工作面采深对巷道顶板、底板、实体煤帮及小煤柱帮岩体的应力和变形分布规律的影响。

赵国栋[8](2011)在《巨厚复合顶煤大断面煤巷围岩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论文在国内外对巨厚复合顶板大断面巷道支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观测等手段对复合顶煤大断面煤巷的支护技术进行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1)建立锚索锚固层力学模型,分析得到该类巷道围岩变形与破坏机理;(2)模拟了煤岩体复合顶板裂纹的萌生、扩展、成核和贯通及复合顶煤离层过程;(3)借助数值模拟FLAC3D程序进行计算分析,确定了辅运大巷高强度长锚杆、锚索支护参数;(4)探讨锚杆的主动作用及锚杆预紧力对复合顶煤大巷围岩稳定性的影响,为围岩稳定性控制提出适合的支护方案提供依据;(5)在不连沟煤矿辅运大巷进行工业性实验,通过监测,对巷道采用锚杆支护后的效果进行评价。

肖亚宁,马占国,马继刚,潘银光,赵国贞[9](2010)在《高应力区动压沿空巷道围岩控制技术与实践》文中指出针对煤矿生产中高应力区动压沿空巷道围岩控制难题,提出了高应力区动压沿空巷道新型三维支护技术,经潞安矿业集团王庄煤矿5218回风巷进行的工业试验表明:新型三维锚索支护技术在控制巷道围岩变形方面具有整体性和均匀性,能很好地控制高应力区动压沿空巷道的围岩变形。

星宁江[10](2010)在《三维锚索支护在王庄矿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矿井开采深度加大,地压越来越大,现有支护难以满足巷道快速掘进及回采的要求。探讨了王庄煤矿试验应用三维锚索支护特别是在控制围岩变形方面的经验。

二、三维锚索支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维锚索支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深部近距离下位煤层回采巷道围岩变形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概况
2 巷道围岩变形机理
    2.1 巷道围岩垂直应力变化及变形分析
    2.2 己15-31010运输巷围岩塑性区变化
3 围岩控制对策与支护方案
    3.1 围岩控制对策
    3.2 巷道围岩支护方案
4 工程实践
5 结论

(2)纵向裂隙发育煤层巷道支护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12322工作面运输平巷支护存在问题
    2.1 123盘区地质特征
    2.2 12322工作面运输平巷冒顶原因分析
    2.3 12322工作面运输平巷支护存在问题
    2.4 小结
3 巷道煤岩地质力学参数分析
    3.1 煤岩物理力学参数分析
    3.2 地应力场分析
    3.3 矿区地应力场分布规律
    3.4 小结
4 纵向裂隙发育煤层巷道失稳机理及支护设计原则
    4.1 矩形巷道围岩应力与变形规律
    4.2 纵向裂隙发育煤层巷道失稳机理分析
    4.3 新掘巷道支护方案设计原理
    4.4 小结
5 新掘回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方案
    5.1 支护方式的选取
    5.2 支护参数理论计算
    5.3 支护参数数值分析
    5.4 12316工作面新掘运输平巷支护参数
    5.5 12316工作面新掘回风巷支护参数
    5.6 新掘巷道支护方案围岩控制效果分析
    5.7 巷道底板控制技术
    5.8 帮部钻孔卸压技术
    5.9 矿压监测结果分析
    5.10 小结
6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深部巷道围岩能量场演化机制与吸能锚杆支护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论文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深部巷道围岩变形破坏能量场演化研究现状
        2.1.1 围岩变形过程能量演化理论研究
        2.1.2 围岩变形过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2.1.3 含裂隙岩石变形过程能量演化研究
    2.2 深部巷道稳定性控制方法研究
        2.2.1 巷道支护理论研究
        2.2.2 联合支护方法研究
        2.2.3 吸能锚杆性能及支护研究
    2.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3.1 主要研究内容
        2.3.2 技术路线
3 深部巷道围岩破裂过程能量积聚与耗散机制研究
    3.1 岩石变形破坏过程能量转化
    3.2 围岩破裂过程能量积聚与释放
        3.2.1 弹性能分布特征
        3.2.2 能量释放特征
    3.3 围岩破裂过程能量耗散规律
        3.3.1 计算模型
        3.3.2 塑性变形耗散的塑性能
        3.3.3 初始裂纹滑移耗散的摩擦能
        3.3.4 裂纹扩展消耗的表面能
    3.4 算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深部地应力环境巷道围岩变形能量演化试验研究
    4.1 试验观测系统原理与试验方案
        4.1.1 试验观测系统
        4.1.2 试样制备方案
        4.1.3 试验过程
    4.2 加载过程中硐壁宏观破裂演化规律
        4.2.1 洞壁破裂演化分析
        4.2.2 岩爆演化分析
    4.3 加载过程中围岩能量耗散演化规律
        4.3.1 围岩变形过程中能量耗散规律
        4.3.2 围岩变形过程中破裂机制分析
    4.4 加载过程中围岩变形场空间分布规律
        4.4.1 围岩应变场演化分析
        4.4.2 围岩应变场分布规律
    4.5 本章小结
5 含裂隙岩石变形过程能量特征试验研究
    5.1 深部含裂隙岩石应力场环境
        5.1.1 含裂隙岩石所处应力场分析
        5.1.2 岩石变形过程能量计算方法
    5.2 完整岩石变形破坏过程能量演化分析
        5.2.1 试验概述
        5.2.2 单轴加载下岩石能量演化分析
        5.2.3 三轴加载下岩石能量演化分析
    5.3 含裂隙岩石变形破坏过程能量演化分析
        5.3.1 试验设备和控制方法
        5.3.2 含裂隙花岗岩制备方法及试样制备
        5.3.3 单轴加载下含裂隙岩石能量演化分析
        5.3.4 三轴加载下含裂隙岩石能量演化分析
    5.4 岩石变形破坏特征能量阀值分析
        5.4.1 数值模拟的建立
        5.4.2 特征能量参数的确定
        5.4.3 特征能量参数的演化规律
    5.5 本章小结
6 高储能围岩体吸能支护高阻尼吸能锚杆研究
    6.1 深埋巷道围岩锚杆支护适用性分析
        6.1.1 岩爆对巷道支护结构破坏形态分析
        6.1.2 岩爆对围岩支护结构功能要求
    6.2 吸能材料动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6.2.1 试验方案与原理
        6.2.2 吸能材料缓冲性能分析
        6.2.3 吸能材料吸能性能分析
        6.2.4 吸能材料缓冲吸能效果分析
    6.3 高阻尼吸能锚杆动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6.3.1 高阻尼吸能锚杆简介
        6.3.2 试验装置及原理
        6.3.3 试验过程及实验现象
        6.3.4 锚杆冲击力时程分析
        6.3.5 锚杆冲击变形量分析
    6.4 高阻尼吸能锚杆支护机理
        6.4.1 深埋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思路
        6.4.2 高阻尼吸能锚杆支护结构吸能机理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深埋巷道围岩稳定性吸能支护工程应用研究
    7.1 三山岛金矿地质与应力场环境特征
        7.1.1 工程地质环境
        7.1.2 研究区地应力环境
        7.1.3 研究区巷道支护现状
    7.2 数值计算模型
        7.2.1 模拟目的与内容
        7.2.2 计算模型及模型参数
        7.2.3 计算边界及计算方案
        7.2.4 监测点布置
    7.3 不同支护手段下巷道稳定性控制研究
        7.3.1 无支护巷道冲击破坏过程分析
        7.3.2 锚杆支护巷道冲击破坏过程分析
        7.3.3 “卸压+锚杆”支护巷道冲击破坏过程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震源扰动型巷道冲击矿压破坏力能准则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震源扰动型巷道冲击矿压破坏
2 震源扰动型巷道冲击矿压破坏力学机理
    2. 1 力学模型
    2. 2 震源扰动巷道冲击矿压破坏力学分析
        (1)正常情况下孔周边的应力分布。
        ( 2) 震源扰动冲击应力波的影响。
        ( 3) 在巷道有支护情况下。
    2. 3 震源扰动型巷道冲击矿压破坏的能量准则
3 弱结构的消波吸能防冲作用效应
    3. 1 中间弱结构的设置目的
    3. 2 弱结构的消波吸能效应分析
        (1)弱结构的消波减力效应。
        ( 2) 弱结构的吸能减震效应。
4 工程应用
    4. 1 巷道地质条件
    4. 2 防冲支护方案
    4. 3 支护构件冲击动载适应性核算
    4. 4 巷道防冲支护具体参数
    4. 5 防冲效果
5 结论

(5)基于能量分析的锚杆与锚索协同支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理想弹塑性条件下巷道围岩能量分布研究
    2.1 能量最低原理
    2.2 弹性状态下围岩弹性能变化分析
    2.3 理想弹塑性状态下围岩能量分布
    2.4 塑性破坏能及弹塑性总能在围岩内的分布
    2.5 算例分析
    2.6 小结
3 破碎状态下围岩能量分布研究
    3.1 围岩应力和位移分布
    3.2 破碎区范围的计算
    3.3 算例分析
    3.4 围岩能量分布分析
    3.5 算例分析
    3.6 小结
4 锚杆与锚索协同支护的能量分析
    4.1 锚杆作用机理分析
    4.2 锚索作用机理分析
    4.3 锚索协同支护技术分析
    4.4 锚杆与锚索协同工作时围岩能量变化特性分析
    4.5 小结
5 锚索协同支护数值模拟研究
    5.1 数值计算软件的选择
    5.2 计算模型设计
    5.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沿空巷道三维锚索支护围岩变形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型三维锚索支护原理
2 三维支护巷道围岩变形规律
    2.1 相似材料模型
    2.2 围岩应力变化规律
    2.3 围岩变形规律
3 三维锚索支护巷道稳定性分析
4 巷道三维锚索支护实践
    4.1 试验巷道工程概况
    4.2 控制效果
    4.3 实测结果
5 结 论

(7)潞安矿区沿空巷道三维锚索支护机理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沿空掘巷上覆岩层活动规律研究概况
        1.2.2 沿空掘巷护巷煤柱研究概况
        1.2.3 沿空掘巷围岩控制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研究的重点及难点
    1.5 预计创新性成果
2 煤岩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2.1 地质条件
    2.2 岩石基本力学特性
        2.2.1 岩石单轴压缩试验力学特性
        2.2.2 岩石拉伸试验力学特性
        2.2.3 岩石三轴试验力学特性
    2.3 岩石全应力应变曲线
        2.3.1 单轴压缩试验岩石全应力应变曲线
        2.3.2 岩石劈裂试验全应力应变曲线
        2.3.3 岩石三轴试验全应力应变曲线
        2.3.4 岩石试验试样破坏形式
    2.4 煤巷钻孔卸压效果的物理试验
        2.4.1 试验结果
        2.4.2 试验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三维锚索支护理论
    3.1 三维锚索支护原理
        3.1.1 普通锚杆的支护机理
        3.1.2 三维锚索支护机理
    3.2 一般柱形壳的基本方程
        3.2.1 柱形壳无矩理论的基本方程
        3.2.2 柱形壳弯矩理论的基本方程及其一般解法
    3.3 闭合圆柱壳理论
        3.3.1 无矩薄壳理论求解
        3.3.2 圆柱壳弯矩理论求解
    3.4 开口圆柱壳理论
        3.4.1 无矩薄壳理论求解
        3.4.2 圆柱壳弯矩理论求解
    3.5 加劲开口圆柱壳理论
    3.6 新型三维锚索支护围岩变形算例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沿空巷道三维锚索支护围岩应力分布规律
    4.1 数值计算模型
        4.1.1 三维有限差分计算程序FLAC3D概述
        4.1.2 模型的设计原则
        4.1.3 围岩力学参数的选取
        4.1.4 数值计算模型建立
        4.1.5 数值模拟方案
    4.2 断面尺寸对巷道围岩应力分布影响分析
    4.3 锚索不同预应力对围岩作用结果分析
    4.4 钻孔卸压巷道围岩应力分布规律研究
        4.4.1 卸压孔布置方式设计
        4.4.2 不同卸压孔布置条件下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4.5 不同采深下三维支护沿空巷道围岩应力分布规律研究
    4.6 三维支护锚杆、锚索受力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沿空巷道三维锚索支护围岩变形规律
    5.1 断面尺寸对巷道围岩变形规律影响分析
    5.2 新型三维支护与普通支护巷道围岩变形特征
    5.3 钻孔卸压巷道围岩变形规律研究
        5.3.1 不同卸压孔布置条件下巷道两帮水平位移特征
        5.3.2 不同卸压孔布置条件下巷道顶底板垂直位移特征
    5.4 不同采深下三维支护沿空巷道围岩变形规律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沿空巷道三维锚索支护围岩稳定性控制分析
    6.1 三维锚索支护模型
        6.1.1 相似模拟理论
        6.1.2 生产地质条件
        6.1.3 相似模拟试验设计
        6.1.4 测试方法及测点布置
        6.1.5 模型加载与试验过程
    6.2 三维锚索支护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6.2.1 巷道底板围岩应力变化特征分析
        6.2.2 巷道顶板围岩应力变化特征分析
        6.2.3 巷道两帮围岩应力变化特征分析
        6.2.4 煤柱上方围岩应力变化特征分析
    6.3 三维锚索支护围岩变形特征
        6.3.1 试验巷道及采空区变形特征
        6.3.2 巷道顶底变形规律分析
        6.3.3 巷道两帮变形规律分析
        6.3.4 覆岩结构变形及裂隙发育观测
    6.4 本章小结
7 沿空巷道三维锚索支护实践
    7.1 采矿地质条件
    7.2 三维锚索支护设计
    7.3 新型三维支护方案的实施
        7.3.1 掘进施工技术及组织管理
        7.3.2 试验巷道掘进支护施工工艺
    7.4 围岩变形规律实测
        7.4.1 控制效果
        7.4.2 实测结果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论文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巨厚复合顶煤大断面煤巷围岩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论文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特厚煤层开采现状及技术特点
        1.3.2 复合顶板条件下巷道的特征
        1.3.3 巷道支护技术的发展历史
        1.3.4 现代巷道支护理论与支护形式
        1.3.5 大断面煤巷锚杆支护技术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巨厚复合顶煤大断面煤巷的破坏机理研究
    2.1 复合顶煤离层的形成
    2.2 复合顶煤全煤大巷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2.3 复合顶煤全煤大巷围岩破坏类型及机理
        2.3.1 复合顶煤破坏类型
        2.3.2 复合顶煤围岩破坏机理
    2.4 巨厚复合顶煤围岩破坏的数值模拟分析
        2.4.1 FLAC~(3D)数值模拟计算
        2.4.2 FEPG有限元数值模拟
        2.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第三章 巨厚复合顶煤大断面煤巷围岩控制技术原理
    3.1 复合顶煤全煤巷稳定性控制原则
    3.2 合理停采线的设置
    3.3 复合顶煤大断面煤巷支护研究
        3.3.1 梁-拱式组合结构锚固设计
        3.3.2 复合顶煤组合梁锚固研究
    3.4 巨厚复合顶煤全煤大巷围岩控制技术
        3.4.1 锚杆支护层
        3.4.2 锚索支护层
        3.4.3 喷浆支护层
第四章 辅运大巷支护设计及参数优化
    4.1 复合顶煤全煤巷道围岩实拍与钻孔窥视结果
        4.1.1 煤层结构实照
        4.1.2 钻孔窥视结果
    4.2 复合顶煤锚杆支护设计思路
        4.2.1 复合顶煤全煤巷道维护特点
        4.2.2 复合顶煤大巷锚杆支护设计原则
        4.2.3 复合顶煤大巷维护的技术途径
    4.3 锚杆支护设计方法
    4.4 复合顶煤大巷锚杆支护参数设计
        4.4.1 参数选择
        4.4.2 参数优化
        4.4.3 参数敏感性评价
    4.5 辅运大巷支护技术方案
        4.5.1 断面选择
        4.5.2 基本支护方案设计
        4.5.3 加强支护方案设计
        4.5.4 喷浆成型
第五章 辅运大巷围岩控制实测研究
    5.1 实测研究的目的
    5.2 实测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5.2.1 巷道表面位移测试
        5.2.2 顶板离层及动态监测
        5.2.3 锚杆(索)工作阻力测试
        5.2.4 底板比压测试
    5.3 监测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10)三维锚索支护在王庄矿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三维锚索介绍
2 工业性试验
    2.1 三维锚索及附件选型设计
    2.2 安装三维锚索操作工艺
3 试验巷道矿压规律实测与分析

四、三维锚索支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深部近距离下位煤层回采巷道围岩变形控制[J]. 曹耀华,李云婷. 煤炭科学技术, 2021(09)
  • [2]纵向裂隙发育煤层巷道支护技术应用研究[D]. 王飙.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深部巷道围岩能量场演化机制与吸能锚杆支护机理研究[D]. 杨建明. 北京科技大学, 2020
  • [4]震源扰动型巷道冲击矿压破坏力能准则及实践[J]. 高明仕,赵一超,温颖远,程志超,权修才. 煤炭学报, 2016(04)
  • [5]基于能量分析的锚杆与锚索协同支护研究[D]. 朱初初. 中国矿业大学, 2015(02)
  • [6]沿空巷道三维锚索支护围岩变形规律研究[J]. 肖亚宁,马占国,赵国贞,潘银光,马继刚.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1(02)
  • [7]潞安矿区沿空巷道三维锚索支护机理及应用研究[D]. 肖亚宁.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1(12)
  • [8]巨厚复合顶煤大断面煤巷围岩控制技术研究[D]. 赵国栋.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1(12)
  • [9]高应力区动压沿空巷道围岩控制技术与实践[J]. 肖亚宁,马占国,马继刚,潘银光,赵国贞. 中国煤炭, 2010(12)
  • [10]三维锚索支护在王庄矿的应用[J]. 星宁江.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30)

标签:;  ;  ;  ;  ;  

三维锚索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