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在新型高效选煤厂主楼中的应用

钢结构在新型高效选煤厂主楼中的应用

一、钢结构在新型高效选煤厂主厂房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郭永峰[1](2021)在《平朔选煤厂干法脱粉工艺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动力煤洗选比例显着增加,同时动力煤分选逐渐形成以脱粉入选的主流工艺,原煤细粒度深度筛分成为整个工艺的核心。但是,目前有很多选煤厂因筛分粒度选择不当、筛分效率低下等问题,导致块末煤分选工艺中问题突出,选煤厂经济效益低的问题。本研究以平朔各选煤厂为典型,以小见大,研究适合我国动力煤原煤细粒深度筛分的工艺。本课题研究对提高我国动力煤分选技术,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降低大宗固废(低质煤泥),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有重要指导意义。本课题以平朔集团选煤厂为依托,开展原煤细粒深度筛分工艺研究。对现有选煤工艺进行剖析,发现原煤13 mm筛分效率低,导致块末煤系统入料量失衡,提出提高13 mm分级效率是平衡块末煤系统入料量的关键。同时发现当原煤煤质较好时,0mm~3 mm粒级原煤满足产品发热量要求,有必要进行脱粉入选。结合产品市场需求,通过经济效益核算,发现原煤3 mm脱粉经济效益最高。并对比现有脱粉设备的优缺点后,确定13 mm分级与3 mm脱粉设备均采用交叉筛。选煤工艺优化为:150-13 mm块煤采用重介浅槽分选机主再选,13-3 mm末煤采用重介旋流器主再选;-3 mm粉煤既可以进入重介质旋流器分选,也可掺入产品,也可以部分入选、部分掺入产品。工程实施后,结果表明原煤13 mm分级效率为84.42%,3 mm脱粉效率为82.12%,达到了预期效果。另一方面,在采用3 mm脱粉后,尾煤泥相对于不脱粉工艺明显减少。采用脱粉工艺后优质动力煤中的粗煤泥量减少了59.43%,煤泥减少了66.39%;洗混煤中煤泥减少了55.74%;灵活实现了-3 mm粉煤既可进入生产系统,也可直接作为产品;增加脱粉工艺不影响选煤厂现有生产工艺,仅是对现有工艺的补充完善,提高了现有工艺系统的灵活性;13 mm筛分环节筛分效率提高后,进入重介悬浮液中的煤泥含量显着减少。块煤系统介耗下降到0.7kg/吨;3 mm脱粉后,末煤系统的处理量得到释放,煤泥水系统的处理能力也得到释放,系统整体的带煤量得到提高。经济效益核算显示:以安太堡选煤厂主厂房单系统400万吨/年测算,全年总的增加收入1302.15万元,经济效益显着,同时减少大宗固废(低质煤泥)的排放,社会效益明显。本研究着眼于现有动力煤脱粉入选工艺中存在的核心问题,以平朔各选煤厂为典型,以小见大。通过产品市场需求,分析入选煤质,现有工艺问题,对比现有脱粉设备优缺点,对原煤深度筛分工艺研究,提出了优化后的工艺,并分析了对整个工艺的影响。本研究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创造社会效益有显着意义。

韩锐[2](2021)在《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研究》文中认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是新中国摆脱落后的农业大国向现代化工业强国迈进的起点。依托苏联的技术援助,以“156工程”为基石,中国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在实际建成的150个重点项目中,56项分布在东北地区。由于东北三省鲜明的地理气候特征、发达的陆运网络、出色的近代工业基础以及特殊的历史沿革等一系列因素,使56个项目的立项选址与规划建设呈现出新旧交织的特色,同时依附铁路的连通纵横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厘清了东北地区“156工程”的历史沿革与分类建设的概况。基于“156工程”以工业项目带动工业区规划建设的特点,选取多厂联合式新建工业区、单一工厂新建工业区以及嵌入式改扩建工业区三类代表性工业区规划模式案例,深入的剖析其规划特点以及与所在城市的空间结构演进关系,并利用空间句法理论和技术比较分析它们的规划实践水平。借助比较研究法及多技术融合的定量分析方法,选取生产区与生活区代表性案例作为建筑规划设计的研究对象,揭示出在“156工程”工业建筑及民用建筑领域中迥异的建筑文化与技术转移内容、过程及动因。呈现了20世纪上半叶美国现代工业建筑学成就经由苏联大规模工业建设的锤炼所沉淀出的工业建筑规划设计理论和技术在中国的传承与创新。同时梳理出苏联独特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在“156工程”建筑设计实践中的发展与流变。利用BIM技术与绿色建筑模拟技术,从建筑科技角度揭示出“156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与适用性之间的耦合关系。客观的评价了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的设计建造水平,明确了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对苏联标准化设计的全面应用以及在立面设计中对中式“民族形式”的创新演绎,使其成为了人类工业建筑发展史中外来输入技术与国内政治文化融合的独特类型。对东北地区“156工程”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科技价值及经济价值进行定性,基于价值评定和建筑破损现状调查,建立具有广泛适用性的“156工程”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体系与分级保护方法,提出了“双重保护、三类溢出、五位一体”的东北地区“156工程”产业集群整体性保护开发策略。“156工程”建筑是东北地区近代城市发展的珍稀样本,承载着丰厚的物质与文化信息。它们的建成与投产,有力的支撑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对于其历史研究、技术研究、文化研究以及保护研究,不仅可以完善东北地区近代建筑史,亦可以拓展东北工业城镇的空间结构演进和城市文脉发展的相关研究。

朱浩[3](2020)在《公众参与视角下的新型资源热力电厂优化设计策略》文中研究说明资源热力电厂以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特点成为许多国家垃圾处理方式的主流。在过去,资源热力电厂在设计上主要强调功能使用的合理性。而近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一批设计较为新颖的资源热力电厂,这些项目在满足建筑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在外观形象、地域特色、科普教育等公众参与的属性上进行了优化设计。这种价值的转变,来源于公众日益增加的环保意识与公民意识。同时,国家进入十三五发展阶段以来,强调公民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作用,当下的资源热力电厂设计更为强调公众参与属性:对城市而言,是促进民众参与环保教育的桥梁;对社会而言,又是宣传当地环境保护事业、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的窗口。相对于一般的工业建筑,资源热力电厂是兼具科普教育性、功能复合性、形象展示性的全新综合体,在建筑美学与文化层面上,建筑师也拥有了对其进行优化提升的广阔空间。基于此背景,本文分为六个章节对论题展开研究:(一)绪论一一介绍论题的研究背景和缘起,确定研究目的和意义,明确研究对象和内容,分析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制定研究框架和方法;(二)基础研究——介绍资源热力电厂本体特征,分析公众参与行为对资源热力电厂优化设计的影响,通过国内发展回顾探讨设计中的价值转变,并通过介绍新型设计模式阐述当下进行创新设计的可操行。(三)案例分析与调研——对近年来国内外一批较为新颖的电厂案例进行背景与设计策略手法分析,并通过对比研究,归纳出可供参考的技优化设计技术路线。最后以实地调研深入当下案例,搜集影响策略制定的不足与细节点。(四)优化设计策略的探讨——基于基础研究,提出了新型资源热力电厂优化设计的原则与设计策略。(五)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本文的研究结果,对笔者在研究生阶段参与的工程项目进行介绍,以验证本文观点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六)结论

赵敏[4](2020)在《型钢混凝土框排架结构核电厂主厂房地震易损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电厂主厂房作为我国生命线工程,要保证核电厂主厂房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需要对其结构进行全面合理的抗震分析与评估。地震易损性理论是评价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方式,目前国内外对型钢混凝土框排架结构核电厂主厂房在地震作用下的易损性研究较少,因此对型钢厂房结构的地震易损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采用IDA方法,基于OpenSees数值仿真平台,建立型钢厂房结构,并通过对结构输入近、远场地震波进行易损性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选取代表型钢混凝土框排架结构的部分跨缩尺模型进行拟动力试验,并建立了有限元试验模型,将地震动记录输入有限元模型进行弹塑性分析,其结果与试验结果相比较,验证了基于OpenSees的型钢混凝土框排架结构核电厂主厂房的有限元模型建立的合理性,为型钢混凝土框排架原型结构参数选择提供依据。(2)确定了最大层间位移角为易损性分析工程需求参数,PGA为地震动强度参数,从PEER数据库挑选合适的近、远场地震波各20条为地震易损性分析作前期准备,并通过频谱分析说明近、远场地震波的特点与差异。(3)通过对型钢厂房结构输入三水准设防阶段对应强度的地震波进行动力时程分析,表明了最大层间位移角出现在结构的顶层。在此基础上,以地震动输入方向,混凝土强度等级,型钢柱截面尺寸作为变量,通过IDA方法对结构地震易损性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结构由于整体抗侧刚度差异,地震动沿结构横向输入相比纵向损伤更大;混凝土强度等级的适当提升能有效降低结构的损伤程度;同等条件下增强结构边柱尺寸相比增强中柱尺寸能更有效地降低结构损伤。(4)通过对比型钢混凝土框排架结构核电厂主厂房在近、远场地震作用下的易损性曲线,得出近断层地震动相对于远场地震动的偏差概率,为结构考虑近断层地震动损伤特点情况下的抗震性能优化设置提供参考性建议。分析结果表明,近断层地震动总体而言会对结构造成更大的损伤,通过适当增强型钢柱截面尺寸为较为有效控制结构损伤的措施。本文通过对型钢厂房结构进行地震易损性研究,将关键设计参数设置为变量,量化参数变化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程度,充分评估结构的损伤情况,可以为该类结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卫中宽,李毅红,杨瑞峰,郭大林[5](2020)在《再论智能化背景下选煤厂设计展望》文中指出从选煤厂设计视角出发,结合调研案例,通过深层次思考行业特性和技术发展,分析了选煤厂推广智能化的背景、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思路,对未来智能化选煤厂设计进行了展望。

赖世贤[6](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孔怡[7](2020)在《碎煤机振动对结构工作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碎煤系统作为筛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集中供热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为满足生产工艺要求,碎煤机等振动设备通常布置在楼层上。碎煤机在启动时振动较大,如果设计不当,在动荷载作用下,结构构件会产生动应力,导致结构破坏,甚至会危害周围建筑结构的安全。碎煤机楼的破坏会对正常的供热产生影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关于工业厂房振动的研究,通常是针对振动过大的厂房结构产生破坏后的加固问题。但是关于在设计过程中碎煤机楼荷载的选取,及影响碎煤机楼结构动力响应的因素比较匮乏。因此本文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研究设计过程中碎煤机楼荷载的选取,及碎煤机楼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因素,并对碎煤机楼进行减振设计。本文以日本烟中元弘归纳的振动的评价指标为基础,结合国内相关规范,提出适用于碎煤机楼动力响应的评价方法。由于工艺要求,碎煤机下方需预留孔洞,碎煤机通过与孔洞四周布置的次梁上螺栓的连接,固定在碎煤机层楼板上。因此在有限元模拟中,可以把碎煤机荷载简化为节点动荷载作用在碎煤机下方次梁上。通过对碎煤机楼振动特点的分析,得出梁、板混凝土等级可以提高碎煤机层楼板的自振频率,但是影响很小。在碎煤机振动较大的情况下,碎煤机层局部动力响应超出规定范围。碎煤机层楼板振动较大处,主要出现在碎煤机附近的楼板和楼板开洞处。开洞对碎煤机层楼板的自振频率影响很小,但是对附近楼板的动力响应有一定影响。在通常情况下,可以采取提高碎煤机层楼板本身的刚度和采取隔振措施对碎煤机层楼板进行减振。针对不同楼板厚度、梁截面的碎煤机层楼板的振动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梁截面的改变相对于楼板厚度的改变,对第一阶模态自振频率影响更大。同时,加大梁截面在减小楼板动力响应方面效果更好。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大梁截面的方法控制碎煤机层楼板的动力响应。碎煤机层楼板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振动问题,也可以使用梁下贴钢板、加型钢等加大梁高的方式来解决。隔振可以减小振动的传递效率,是工业厂房中进行结构减振的一种常用的方式。本文通过对频率比和阻尼比与隔振器减振率关系的分析,当频率比大于(?)时,隔振系统开始隔振。此时可以采用提高激振频率,降低隔振系数的方法,来提高系统的隔振率。本文选取了碎煤机室常用的橡胶隔振器对本文案例进行计算,隔振器能够有效减小碎煤机室振动,因此可以在工程中被广泛应用。

郭大林,卫中宽[8](2018)在《装配式钢结构选煤厂设计与建设前景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装配式建筑尤其是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在公共建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装配式钢结构所具有的低碳、环保、高效、节能等特点和优势得以逐步显现。但在工业建筑领域尤其是煤炭工业建筑领域当中,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仅在选煤厂(主厂房)的部分车间中有所应用且发展缓慢。文章结合近年来煤炭领域从物料储存、运输、洗选、浓缩到装车等各环节钢结构和装配式钢结构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对如何打造"全系统"装配式钢结构选煤厂以及装配式钢结构选煤厂发展前景进行了论述。

赵金全[9](2018)在《核电厂型钢混凝土框排架异型节点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型型钢混凝土核电厂汽机厂房主要由汽机房、除氧间和辅助跨组成,采用框排架结构体系。由于结构布置不规则和特殊工艺限制,汽机厂房结构中普遍存在错层、变梁变柱截面以及梁发生倾斜而产生多种异型节点。SRC异型节点的破坏形态不同于常规节点,受力机理更为复杂,而国内外学者对SRC异型节点的研究较少。所以研究SRC异型节点的受力特点和抗震性能,对于高烈度区核电厂汽机厂房的建设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与工程实际意义。目前,我国JGJ 138-2016《组合结构设计规范》主要针对SRC常规直交节点,对SRC异型节点的计算方法和构造措施涉及较少。本文以山东荣成已经在建的CAP1400型钢混凝土核电厂常规岛汽机厂房为原型,在进行大模型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选取结构中实际出现的几种异型节点,并根据不同参数,设计15个缩尺比例为1/4的SRC异型节点试件进行拟静力试验研究,并结合有限元分析,以更全面、更深入地研究其受力机理、破坏模式以及抗震设计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考虑不同设计参数,根据“强构件,弱节点”设计原则,设计8个SRC异型中节点和4个SRC异型边节点,而根据“强节点,弱构件”设计原则,设计3个SRC斜梁-柱边节点进行拟静力试验研究,阐明不同因素对异型节点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的影响,揭示了不同类型SRC异型节点的力学性能、破坏形态、滞回性能、延性和耗能特征、承载力及刚度退化规律,并指出SRC异型节点与常规节点在破坏模式和受力机理上的异同。结果表明:SRC异型节点滞回曲线较为饱满,介于反S形和纺锤形之间,具有型钢和钢筋混凝土节点共同的特点。当轴压比不大于0.5时,节点承载能力随着轴压比的增大而增大,而延性和耗能则逐渐降低,建议轴压比不宜过大;对于左右梁错位异型中节点,节点承载能力随着错位高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延性和耗能则逐渐降低;对于变梁异型中节点,节点承载能力随着一侧梁截面高度的减小而减小,而延性和耗能则逐渐增大,建议小梁截面高度不宜小于大梁截面高度的1/2;对于变柱异型边节点,随着上柱截面高度的减小,节点由核心区剪切破坏逐渐发展为上柱端塑性破坏,并且节点承载能力随之减小,建议上柱截面高度不宜过小;对于斜梁节点,梁倾斜角度越大,破坏时的梁端裂缝开展越宽,节点承载力也越小,建议核电厂常规岛汽机厂房中斜梁节点的倾斜角度?不应超过10?,当??3?时,可以按直交梁相同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当3?(27)??10?时,设计时对承载力进行5%折减。(2)在关于SRC常规节点恢复力特性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试验所得的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建立了适合于SRC异型节点的恢复力模型,从而对完善SRC节点抗震性能研究和分析方法提供理论基础。(3)运用Abaqus建立SRC异型节点有限元模型,对不同材料采用合适的单元类型和本构关系,合理划分网格,通过施加反复荷载进行计算和分析,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通过Abaqus考虑更多参数,建立多个有限元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节点受剪承载力随着轴压比和错位高度的增大而增大,而随着一侧梁截面高度和上柱截面高度的减小而减小。(4)通过试验研究并结合有限元分析,根据各SRC异型节点的裂缝开展和破坏过程,提出了不同类型异型节点的核心区划分方法,并揭示了不同类型SRC异型节点的受力机理,通过定量分析各组成成分对节点受剪承载力的贡献,提出了不同类型SRC异型节点的抗裂和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5)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提出了适用于型钢混凝土异型节点的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供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参考。

卢筱[10](2017)在《生物质电厂的结构设计 ——以平邑县电生物质发电电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对电能的需求越来越大,电网建设的规模和形式也不断的扩大。新型能源电厂的结构形式也成为当前电厂设计的重要研究课题方向。生物质电厂其主厂房的结构特性与普通火电主厂房具有相似的特征,当前主流的厂房结构有如下几种类型: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厂房、钢结构框架厂房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框架厂房这三种基本的类型。本课题研究依据实际工程项目平邑县电厂的建设,对生物质秸秆发电项目工程进行了结构设计研究,并总结了在发电项目中土建结构设计上,关于结构设计计算、主厂房结构选型以及项目设计技术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宝贵经验,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其中主要的方法如下:单跨框排架结构在稳固性方面略显不足因此我们在设计时采取了能够有效提高抗震构造的措施、能够适当提高柱子配筋率的措施,并降低柱子的轴压比,这样就能大大的增强厂房结构体系的延展性、刚度以及耗能能力。文章主要内容如下:文章第一部分阐述了生物质发电产生的背景、研究国内外生物质电厂发展情况以及生物质电厂厂房结构布置特点三个方面,文章第二部分介绍了平邑县电厂的初步设计过程,包括本工程可行性研究、选址研究方案、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主厂房以及料仓间结构分析计算、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第三部分通过初步设计过程发现平邑县电厂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具体优化措施,遇到的问题主要分为设计输入资料不全面、结构设计方案考虑不周等四个方面,优化措施包括严格设计输入评审制度、配合电厂生产工艺的改进措施、加强生物质电厂的施工管理、优化生物质电厂结构设计方案等。第四部分通过平邑县电厂的方案研究,通过对本工程存在问题的分析,对整个工程的全过程设计提出了改进措施,有助于解决工程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其他生物质电厂的建设设计提供参考。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当前研究的生物质电厂设计会存在不足,生物质电厂的设计方案、结构分析以及技术管理等方面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二、钢结构在新型高效选煤厂主厂房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结构在新型高效选煤厂主厂房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平朔选煤厂干法脱粉工艺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课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筛分过程颗粒运动理论
    2.2 影响筛分过程的因素
    2.3 细粒煤筛分设备概述
    2.4 细粒煤筛分难点
    2.5 国内动力煤脱粉入洗现状
    2.6 本章小结
3 工艺系统及物料分析
    3.1 平朔选煤工艺系统简介
    3.2 原煤性质
    3.3 筛分效果评价指标
    3.4 本章小结
4 细粒深度筛分工艺研究
    4.1 现有选煤工艺分析
    4.2 筛分深度的确定
    4.3 深度筛分工艺研究
    4.4 细粒筛分设备选择
    4.5 深度筛分效果评价
    4.6 本章小结
5 深度筛分工艺对系统的影响研究
    5.1 煤泥减量化研究
    5.2 深度筛分对系统和工艺影响研究
    5.3 本章小结
6 经济效益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项目成果推广应用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156 工程”建筑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的局限性
        1.2.3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4 国外相关研究的局限性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第2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历史背景及发展贡献
    2.1 “156 工程”的立项背景
        2.1.1 国际政治环境背景——外部因素
        2.1.2 国防与经济建设需要——内部因素
        2.1.3 “156 工程”相关扶持政策
    2.2 新中国“156 工程”总体建设情况
        2.2.1 “156 工程”专家援助情况
        2.2.2 “156 工程”建设及产业构成情况
        2.2.3 “156 工程”的投资及地理分布情况
        2.2.4 东北地区“156 工程”产业类型
    2.3 以“156 工程”为依托的东北工业基地的形成及发展
        2.3.1 前“156 工程”时期的东北地区地域特质
        2.3.2 “156 工程”塑造下的东北工业基地特点
        2.3.3 “156 工程”对东北工业基地发展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建设类型及特征
    3.1 东北地区“156 工程”新建项目类型
        3.1.1 多厂联合式新建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3.1.2 单一工厂新建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3.2 东北地区“156 工程”改扩建项目类型
        3.2.1 原址改扩建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3.2.2 设备技术升级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工业区规划建设模式
    4.1 “156 工程”规划模式对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影响
        4.1.1 多厂联合式新建工业区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历程
        4.1.2 单一工厂新建工业区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历程
        4.1.3 嵌入式扩建工业区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历程
    4.2 苏联工业区规划理念在“156 工程”中的实践特征
        4.2.1 苏联工业区规划模式的形成及向东北地区的转移
        4.2.2 哈尔滨市多厂联合式新建工业区规划模式特征
        4.2.3 长春市单一工厂新建工业区规划模式特征
        4.2.4 沈阳市嵌入式扩建工业区规划模式特征
    4.3 基于空间句法的“156 工程”规划实践水平分析
        4.3.1 东北地区“156 工程”三种规划模式的空间可拓性分析
        4.3.2 东北地区“156 工程”三种规划模式的道路可达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建筑文化与技术的转移及创新
    5.1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产区建筑文化与技术的溯源
        5.1.1 美国现代工业建筑学发展及对苏联的转移
        5.1.2 苏联现代工业建筑学发展及对中国的转移
        5.1.3 中国对现代工业建筑文化与技术的吸纳
        5.1.4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产区的规划及设计水平
        5.1.5 东北地区“156 工程”工业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5.2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活区建筑的发展与流变
        5.2.1 苏联民用建筑设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5.2.2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设计理论对中国的转移
        5.2.3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活区住宅规划设计分析
        5.2.4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活区住宅建筑舒适度分析
        5.2.5 东北地区“156 工程”民用建筑文化与技术的本土化历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价值评估与保护开发策略
    6.1 东北地区“156 工程”价值评估
        6.1.1 东北地区“156 工程”价值定性
        6.1.2 “156 工程”代表性案例多重价值评估及分析
    6.2 东北地区“156 工程”建筑现状调查及保护分级策略
        6.2.1 “156 工程”代表性案例现状调查及破损成因分析
        6.2.2 “156 工程”代表性案例保护分级及措施建议
    6.3 东北地区“156 工程”产业集群工业遗产的整体性开发策略
        6.3.1 东北地区“156 工程”工业遗产保护性开发的语境
        6.3.2 东北地区“156 工程”产业集群整体性保护开发策略及愿景
    6.4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公众参与视角下的新型资源热力电厂优化设计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念解释
    1.2 研究背景
        1.2.1 资源热力电厂的发展历史与新动态
        1.2.2 公众参与视角下资源热力电厂优化设计的动因
        1.2.3 研究源起
    1.3 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范围及内容
        1.4.1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第2章 资源热力电厂的基础研究
    2.1 我国资源热力电厂建筑设计发展回顾
        2.1.1 早期(1988-2002):产业萌芽与技术探索
        2.1.2 中期(2003-2015):标准化下的迅猛增长
        2.1.3 当下:挑战与突破
        2.1.4 公众参与的价值在设计中的转变
    2.2 资源热力电厂的基本特征
        2.2.1 资源热力电厂的工艺流程
        2.2.2 资源热力电厂的厂区功能分区
        2.2.3 主厂房的功能分区与平面
    2.3 公众参与需求对资源热力电厂优化设计的影响
        2.3.1 科普教育需求
        2.3.2 人性化需求
        2.3.3 精神文化需求
        2.3.4 社会经济需求
    2.4 基于新形势的资源热力电厂设计模式
        2.4.1 “去工业化”思想的影响
        2.4.2 传统资源热力电厂设计模式
        2.4.3 概念设计辅助的新型资源热力电厂设计模式
    2.5 国内热力资源电厂实地调研
        2.5.1 实地调研情况分析
        2.5.2 调研评价与可改进之处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资源热力电厂设计案例分析与归纳
    3.1 国外新型资源热力电厂设计实例分析
        3.1.1 丹麦哥本哈根Copen Hill资源中心
        3.1.2 丹麦罗斯基勒地区“能源之塔”
        3.1.3 法国伊西莱穆利欧垃圾焚烧发电厂
        3.1.4 新加坡“超级树”垃圾处理中心
        3.1.5 维也纳施比特劳远程供热中心
    3.2 国内新型资源热力电厂设计实例分析
        3.2.1 宁波市鄞州区生活垃圾焚烧电厂
        3.2.2 杭州九峰垃圾焚烧发电工程
        3.2.3 深圳东部生活垃圾焚烧电厂
        3.2.4 香港T-PARK污泥焚烧场
    3.3 可供参考的优化设计技术路线归纳
        3.3.1 单一功能到复合功能的转变
        3.3.2 注重与场地与文脉的在地关系
        3.3.3 注重建筑造型的个性化表达
        3.3.4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
        3.3.5 多样性绿色生态设计
        3.3.6 注重电厂的环保科普职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资源热力电厂优化设计策略
    4.1 资源热力电厂的优化设计原则
        4.1.1 整体性原则
        4.1.2 地域性原则
        4.1.3 形象性原则
        4.1.4 科教性原则
        4.1.5 可持续发展原则
    4.2 厂区规划优化设计策略
        4.2.1 功能组合模式
        4.2.2 空间布局与界面处理
        4.2.3 交通规划策略
    4.3 主厂房形象优化设计策略
        4.3.1 主厂房形象的真实性
        4.3.2 表皮材料分析
        4.3.3 形象设计手法
        4.3.4 主厂房形象设计的切入点
        4.3.5 主厂房形象与厂区的协调
    4.4 外部景观优化设计策略
        4.4.1 资源热力电厂外部景观的含义
        4.4.2 因势利导的景观构建策略
        4.4.3 生态旅游模式的引入
    4.5 科教展览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4.5.1 资源热力电厂科教展览内容
        4.5.2 科普展览动线设计
        4.5.3 科教展览空间优化策略
    4.6 绿色生态优化设计策略
        4.6.1 绿色生态设计含义
        4.6.2 生态化开发模式
        4.6.3 资源的有效利用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践总结——以花都第五热力资源电厂二期为例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场地分析
        5.1.2 公众参与方式定位
        5.1.3 设计概念...“高山流水、锦绣花都”
    5.2 厂区规划布局策略
        5.2.1 现状问题
        5.2.2 优化策略——景观化、集约化的整体布局
    5.3 主厂房形象设计策略
        5.3.1 造型处理手法
        5.3.2 立面与细部处理方式
    5.4 外部景观设计策略——就地改造的主题山水公园
    5.5 工业科普展示空间的设计策略
    5.6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策略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型钢混凝土框排架结构核电厂主厂房地震易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震易损性研究现状
        1.2.2 近断层地震动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IDA方法及地震易损性基本理论
    2.1 IDA方法
        2.1.1 IDA方法基本原理
        2.1.2 IDA方法分析步骤
    2.2 地震波选取
        2.2.1 远场地震动记录选取
        2.2.2 近断层地震动记录选取
    2.3 地震动频谱分析
        2.3.1 反应谱分析
        2.3.2 傅里叶谱分析
    2.4 型钢厂房结构IDA的参数确定
        2.4.1 地震动强度指标确定
        2.4.2 结构损伤指标和性能水平确定
    2.5 地震易损性基本原理及公式
        2.5.1 地震易损性基本原理
        2.5.2 地震易损性公式推导
    2.6 本章小结
3 型钢厂房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及试验验证
    3.1 试验模型的建立
        3.1.1 模型设计
        3.1.2 试验结果
    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3.2.1 有限元分析软件选取
        3.2.2 模型建立
    3.3 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对比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IDA的型钢厂房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
    4.1 工程概况
    4.2 原型结构的建立及地震反应分析
        4.2.1 原型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
        4.2.2 模型的自振周期对比
        4.2.3 地震反应分析验证
    4.3 地震作用下型钢厂房结构易损性分析
        4.3.1 单条地震波IDA曲线分析
        4.3.2 多条地震波IDA曲线分析
        4.3.3 分位数曲线分析
        4.3.4 地震易损性分析
    4.4 混凝土强度对结构的易损性影响分析
        4.4.1 工况设置
        4.4.2 分位数曲线分析
        4.4.3 地震易损性分析
    4.5 柱截面尺寸对结构的易损性影响分析
        4.5.1 工况设置
        4.5.2 分位数曲线分析
        4.5.3 地震易损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型钢厂房结构易损性分析
    5.1 近断层地震动易损性分析
        5.1.1 小震、中震、大震下层间位移角分布规律
        5.1.2 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型钢厂房易损性分析
        5.1.3 近、远场地震动易损性差异分析
    5.2 混凝土强度对易损性影响分析
        5.2.1 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不同混凝土强度型钢厂房易损性分析
        5.2.2 近、远场地震动作用下不同混凝土强度的地震动易损性差异分析
    5.3 柱截面尺寸对易损性影响分析
        5.3.1 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型钢厂房易损性分析
        5.3.2 近、远场地震动不同柱截面加强的地震易损性差异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再论智能化背景下选煤厂设计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选煤厂推广智能化的时代背景
    1.1 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到来
    1.2 煤炭洗选加工领域工业化水平相对落后
    1.3 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关系
    1.4 新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选煤厂必将经历变革
2 国内典型“智能化”选煤厂案例
    2.1 调研及技术交流
    2.2 典型案例
        2.2.1 神东上湾选煤厂
        2.2.2 西山斜沟选煤厂
        2.2.3 伊泰集团酸刺沟选煤厂
        2.2.4 陕煤张家峁选煤厂
        2.2.5 临矿鲁西选煤厂
        2.2.6 枣矿高庄选煤厂
        2.2.7 中煤蒙大化工
    2.3 案例小结
3 选煤厂智能化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3.1 应出台相关智能化选煤厂设计标准
    3.2 选择好的“土壤”,建设示范项目
    3.3 他山之石,交流互鉴
    3.4 围绕核心,寻求突破
4 智能化背景下选煤厂设计展望
    4.1 从政策层面正向引导呼吁
    4.2 提高认识,理念引领
    4.3 BIM技术将应用于选煤厂设计
    4.4 模拟仿真与BIM技术相得益彰
    4.5 全系统装配式钢结构选煤厂大有发展前景
    4.6 智能化过程将引发设备制造领域重新洗牌
    4.7 设备质量“认证机构”将随之产生
    4.8 选煤厂生产模式可能改变
5 结语

(6)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时间概念界定
        1.2.3 空间范围说明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难点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2.4.4 天津机器局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2.5.4 天津机器局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4.3.1 制砖技术传播
        4.3.2 制砖工业分布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7.2 研究创新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7.3 未竟之处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随文附表
附录B:随文附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碎煤机振动对结构工作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振动理论基础及评价标准
        1.2.1 振动的概念及分类
        1.2.2 振动的评价标准
    1.3 工业领域过大振动的危害
    1.4 现有设备振动建筑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5 碎煤系统在热源厂中的应用
    1.6 关于楼板振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6.1 国外研究现状
        1.6.2 国内研究现状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碎煤机楼的有限元模型建立及分析
    2.1 有限元软件的选择及分析
    2.2 碎煤机楼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2.1 碎煤机楼结构布置及振动特点
        2.2.2 工程概况及模型建立
        2.2.3 碎煤机楼荷载的选取与计算
    2.3 模态分析理论与提取方法
        2.3.1 模态分析理论
        2.3.2 模态分析提取方法
    2.4 .碎煤机楼模态分析
        2.4.1 碎煤机楼水平振动频率计算
        2.4.2 碎煤机楼模态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碎煤机层楼板的动力分析
    3.1 碎煤机层楼板竖向频率计算
        3.1.1 竖向振动频率的理论计算
        3.1.2 碎煤机层楼板的竖向振动频率
        3.1.3 梁、板混凝土等级对碎煤机层楼板自振频率的影响
    3.2 碎煤机层楼板动力分析
        3.2.1 动力响应的理论计算
        3.2.2 碎煤机层楼板动力响应的计算
    3.3 开洞对碎煤机层振动影响的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碎煤机室的减振设计的研究
    4.1 提高碎煤机层楼板刚度的减振方案
        4.1.1 板厚对碎煤机层楼板振动的影响
        4.1.2 局部梁截面增高对碎煤机层楼板振动的影响
        4.1.3 提高碎煤机层楼板刚度的减振方案
    4.2 采取隔振措施的减振方案
        4.2.1 隔振原理
        4.2.2 隔振器设计方法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装配式钢结构选煤厂设计与建设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装配式钢结构选煤厂发展历史
2“全系统”装配式钢结构选煤厂的提出
3“全系统”装配式钢结构选煤厂
    3.1 主厂房及其他车间
    3.2 浓缩车间
    3.3 带式输送机栈桥
    3.4 仓储设施
4 装配式钢结构选煤厂的问题及措施
5 选煤厂设计与建设展望
6 结语

(9)核电厂型钢混凝土框排架异型节点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国内、外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
        1.3.1 SRC结构的发展及应用
        1.3.2 SRC常规节点研究现状
        1.3.3 RC异型节点研究现状
        1.3.4 SRC异型节点研究现状
        1.3.5 SRC常规节点受剪承载力计算
    1.4 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意义和目的
    1.6 主要研究内容
2 SRC框架异型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2.1 概述
    2.2 异型节点分类
        2.2.1 常规节点分类
        2.2.2 异型节点分类
    2.3 试件选取
    2.4 试件设计
        2.4.1 设计参数
        2.4.2 试件截面尺寸及配筋
    2.5 材料力学性能
    2.6 试验加载方案
        2.6.1 试验加载装置
        2.6.2 试验加载制度
    2.7 试验测试
        2.7.1 荷载测量
        2.7.2 变形测量
        2.7.3 应变测量
    2.8 试验结果分析
        2.8.1 破坏形态
        2.8.2 滞回曲线
        2.8.3 骨架曲线
        2.8.4 应变分析
        2.8.5 延性和耗能能力
        2.8.6 承载力及刚度退化
    2.9 设计建议及构造要求
    2.10 本章小结
3 SRC斜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试件设计
        3.2.1 设计参数
        3.2.2 试验装置和加载制度
        3.2.3 测点布置与量测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破坏形态
        3.3.2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3.3.3 骨架曲线
        3.3.4 承载力与刚度退化
        3.3.5 耗能能力
        3.3.6 节点核心区剪切变形
    3.4 设计建议
    3.5 本章小结
4 SRC框架异型节点恢复力模型
    4.1 概述
    4.2 恢复力模型的典型形式
    4.3 SRC异型节点恢复力模型
        4.3.1 恢复力模型简化原则
        4.3.2 恢复力模型建立方法
        4.3.3 骨架曲线模型
        4.3.4 刚度退化规律
        4.3.5 恢复力模型建立
    4.4 骨架曲线与试验结果对比
    4.5 本章小结
5 SRC框架异型节点有限元计算与分析
    5.1 概述
    5.2 基本假定
    5.3 有限元模型
        5.3.1 单元类型
        5.3.2 材料属性
        5.3.3 模型建立
        5.3.4 边界条件及荷载的施加
        5.3.5 求解器选择
    5.4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5.4.1 混凝土受压损伤对比
        5.4.2 滞回曲线对比
        5.4.3 骨架曲线对比
    5.5 影响因素分析
        5.5.1 轴压比
        5.5.2 左右梁错位高度
        5.5.3 左右梁截面高度差
        5.5.4 上下柱截面高度差
    5.6 本章小结
6 SRC框架异型节点受力机理与承载力计算
    6.1 概述
    6.2 节点承担总水平剪力
    6.3 节点各部分承担剪力
    6.4 受力机理
        6.4.1 节点核心区划分
        6.4.2 常规节点受力机理
        6.4.3 异型节点受力机理
    6.5 节点抗裂承载力计算
    6.6 节点受剪承载力计算
        6.6.1 基本假定
        6.6.2 节点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节点试件制作
    附录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附录三: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10)生物质电厂的结构设计 ——以平邑县电生物质发电电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生物质电厂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3.1 我国生物质电厂发展现状
        1.3.2 主厂房布置分类
        1.3.3 厂房其他布置要求
        1.3.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第2章 平邑县电生物质发电工程的初步设计
    2.1 平邑县电生物质发电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
        2.1.1 可行性研究范围及内容
        2.1.2 生物质电厂选址研究方案
        2.1.3 生物质电厂工程设计初步方案
    2.2 平邑县生物质发电项目初步设计
    2.3 平邑县电生物质发电项目施工图设计
    2.4 主厂房框排架结构分析计算
        2.4.1 主厂房结构布置
        2.4.2 荷载和作用及材料选择
        2.4.3 主要输入和输出参数
    2.5 料仓间框架结构分析计算
        2.5.1 料仓间结构布置
        2.5.2 主要输入和输出参数
    2.6 钢结构生物质电厂分析结果
    2.7 荷载分析
    2.8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第3章 平邑县生物质发电工程设计中问题的优化
    3.1 设计输入资料不全面
    3.2 结构专业与电厂工艺专业配合不当
    3.3 设计过程复杂,电厂施工未达预期水平
        3.3.1 结构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3.3.2 从工程预算角度分析两种厂房结构
    3.4 生物质电厂结构设计方案考虑不周
    3.5 生物质发电工程设计中问题的优化方案
        3.5.1 严格设计输入评审制度
        3.5.2 配合电厂生产工艺的改进措施
        3.5.3 加强生物质电厂的施工管理
        3.5.4 优化生物质电厂结构设计方案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四、钢结构在新型高效选煤厂主厂房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平朔选煤厂干法脱粉工艺应用研究[D]. 郭永峰.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研究[D]. 韩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公众参与视角下的新型资源热力电厂优化设计策略[D]. 朱浩.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型钢混凝土框排架结构核电厂主厂房地震易损性研究[D]. 赵敏.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再论智能化背景下选煤厂设计展望[J]. 卫中宽,李毅红,杨瑞峰,郭大林.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2020(06)
  • [6]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 [7]碎煤机振动对结构工作性能影响的研究[D]. 孔怡.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8]装配式钢结构选煤厂设计与建设前景分析[J]. 郭大林,卫中宽. 煤炭工程, 2018(08)
  • [9]核电厂型钢混凝土框排架异型节点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 赵金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7)
  • [10]生物质电厂的结构设计 ——以平邑县电生物质发电电厂为例[D]. 卢筱. 湖北工业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钢结构在新型高效选煤厂主楼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