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化学法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方法学研究

干化学法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方法学研究

一、干化学法测定谷丙转氨酶的方法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郭晓燕[1](2019)在《无机微球/聚合物多功能膜的构建及其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检测芯片作为在药物合成筛选、环境监测与保护、临床检验、卫生检疫、司法鉴定、生物检测等领域广泛应用的固体检测芯片,具有操作简便、反应迅速、无后续处理、无环境污染等优点。“分级诊疗”推动临床检验市场迅速扩容,使体外诊断检测芯片市场前景广阔。体外诊断检测芯片携带方便、操作简便、配套小型化仪器使用,还可实现POCT即时检验。体外诊断检测芯片中,多层膜结构的检测芯片定量准确,精密度好,即除具有“快、捷”等优点外,还具有“准”的特点。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多层膜检测芯片多以市售成品醋酸纤维素、玻璃纤维等作为分散、反射层。由于其光反射率不够高、无法在成品膜中预置预反应试剂等缺陷,目前仅少数几个生化类项目具有多层膜结构的体外诊断检测芯片,仍有几十项常见生化类项目尚未开发出多层膜结构的体外诊断检测芯片。本论文一方面创新性地以具有极高光反射率的TiO2、BaSO4、BaTiO3无机微球为主要材料,仅以少量聚合物作为粘合剂构建膜材料,突破了传统无机物和聚合物形成的复合膜是以聚合物为主要成分、故光反射率不高的限制;另一方面,可控合成的TiO2、BaSO4、BaTiO3无机微球粒径均一、单分散性好,构建的膜具有均匀的惰性孔隙,能够均匀分散血清。(1)以沉淀法可控合成了粒径23μm、粒度分布窄、单分散性好、形貌规整的TiO2微米球,研究了反应物浓度、物质的量比例、溶剂、分散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焙烧温度等对TiO2形貌、粒径、粒度分布的协同影响及作用机理。进一步地以TiO2微米球和醋酸纤维素构建TiO2/CA多功能膜并优化工艺条件。该TiO2/CA多功能膜在波长460800 nm可见光范围内,光反射率大于90.7%。其扩散血清形成的斑点形貌均一、6个斑点直径的SD为0.04。(2)以EDTA络合法可控合成了粒径约1.5μm、粒度分布窄、单分散性好、形貌规整的BaSO4微米球,研究了反应物浓度、物质的量比例、反应温度、pH、搅拌速率、反应时间、老化时间等对BaSO4微米球的形貌、粒径、粒度分布的协同影响及作用机理,并通过对协同影响产率的因素进行优化,有效克服了络合法产率低的缺点,将均一粒径BaSO4微米球的产率提高至74.15%。如进一步通过二次调节pH提高产率,其可达87.88%,但粒度分布会变宽。以BaSO4微米球和醋酸纤维素构建、优化的BaSO4/CA多功能膜在波长400750 nm可见光范围内,光反射率大于92.0%。血清经多功能膜扩散至试剂层反应后,6个平行样品反应形成的斑点形貌均一、斑点直径的标准偏差SD为0.02。(3)以沉淀法可控合成了粒径约0.5μm、粒度分布窄、单分散性好、形貌规整的BaTiO3亚微米球,研究了反应物浓度、物质的量比例、反应温度、搅拌速率、反应时间、老化时间等对合成的协同影响及作用机理,合成产率高达99.85%。以BaTiO3亚微米球和醋酸纤维素构建、优化的BaTiO3/CA多功能膜在波长460800 nm可见光范围内,光反射率大于97.5%。其扩散血清形成的斑点形貌均一、6个斑点直径的SD为0.04。(4)以TiO2/CA、BaSO4/CA、BaTiO3/CA等3种多功能膜初步构建3种血糖检测芯片,分别测试它们的标准曲线、线性范围、重复性和准确度。发现3种血糖检测芯片中,以BaTiO3/CA构建的血糖检测芯片的线性范围最宽,可达1.1116.65 mmol/L,其标准曲线方程为:y=0.6089-0.184 ln x,r2=0.9982。3种血糖检测芯片的SD分别为0.24、0.20和0.32,变异系数CV分别为2.8%、2.4%和3.9%,均小于血糖项目规定值4%;准确度测定结果均在规定的靶值范围内。

闫盛源[2](2019)在《临床生化检测系统间检测结果一致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满足临床实验室内部不同检测系统间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及一致化的需求,对本院临床实验室三种生化检测系统的性能进行验证,并对其相互间的检测结果一致性程度进行评估;摸索建立适用于二级综合医院拥有多种不同检测系统的临床实验室进行仪器性能及试剂性能的评估方案,及不同检测系统间可比性研究方案,并对检测系统间检测结果不具可比性,检测结果一致性不能实现时拟采取的必要措施进行初步研究探讨。方法:1.以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研究院(CLSI)EP系列文件及WST420-2013《临床实验室对商品定量试剂盒分析性能的验证》要求推荐方案为指导对三种检测系统的精密度、准确度、最大检出限等性能指标进行确认。2.参考EP9-A2文件要求,以日立Hitachi7600作为参比方法,迈瑞生化BS2000和强生Vitros350(干化学)作为待评方法,对相同项目结果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并计算医学决定水平处的方法间偏差,以美国临床实验室修正法规(CLIA88)规定的室间质评允许误差范围的1/2为标准,判断偏倚的临床可接受性。3.对偏差较大项目,分别建立不同的正常参考区间。结果:1.三台生化分析仪仪器性能验证均符合行业标准;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20个评估项目和Vitros350(干化学)生化分析仪的10个评估项目以及迈瑞BS2000自动生化分析仪的20个评估项目及的批内精密度小于各自指标最大允许误差的1/4间,批间精密度均小于各自指标最大允许误差的1/3,正确度均不超过允许最大误差的1/2,均能满足临床应用需求。2日立7600系统仪器精密度和加样准确性等指标优于其它两个检测系统,多数检测项目的精密度亦优于另外两个检测系统,故列为参比系统,其它两个系统作为待评系统,进行方法学一致性评估试验。3.比对实验结果显示:迈瑞BS2000与Hitachi7600检测血钙,两系统间检测结果相关系数R2<0.95,相关性较差,并另有2项:ALP、及Phos方法间偏倚超出允许误差范围;Hitachi7600与强生Vitros350(干化学)相同项目10项,其中1项:CK-MB相关系数R2<0.95,并有3项AST、Crea、Ca方法间偏倚超出允许误差范围。结论:1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拥有两套或两套以上检测系统,本研究发现同一检测项目在不同检测系统间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存在很大风险,检验科应建立定期的一致性比对计划,及时消除不同检测系统间的结果偏差。在偏差不能被消除时,应明确指定不同检测系统的应用范围,如强生Vitros350(干化学)检测系统仅应用于门诊或急诊患者,并在化验单给予明确标识,提示临床医生注意。2经评价迈瑞BS2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主要性能指标:精密度、正确度、测量线性范围等性能指标均能很好的满足临床应用需求。3不同试剂与仪器匹配使用,会带来量值溯源链是否完整的问题,在选购试剂时应关注校准品与试剂及仪器的匹配使用问题,切实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依据。

彭苏元[3](2019)在《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CKD4期中医慢病管理疾病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拟采集针对慢性肾脏病的慢病管理相关诊疗信息,构建慢病管理疾病风险预测模型,对预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并有效验证,为更优的管理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改善患者预后水平。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数据分析方法,以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广东省中医院慢病管理门诊规律随访的慢性肾脏病4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面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中医症状与辨证分型、中医慢病管理实施情况、服用药物情况等相关变量,并记录患者主要结局发生情况,包括:透析、肾移植及死亡,并进行结局分组。通过结合知识图谱表示学习,应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基于病、证、症、风险因素等多个维度的知识、关系、路径向量的分类模型,对肾脏疾病的中医慢病管理临床获益预测实验进行分析。通过特征选择、参数调整等多种实验手段,对不同预测模型的性能分析验证及优化。区分度方面,利用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ROC),及F1系数评估不同模型的性能;一致性方面,使用Kappa值和Accuracy值进行判断。结果:本研究一共纳入256名慢性肾脏病4期患者,其中未发生终点事件组155人,发生终点事件组101人。通过Boruta算法共筛选出21个变量,包括:裂纹,舌胖大,齿印,降压药,服药种类,药物作用,肾毒药物,饮食不健康,优质蛋白,食物禁忌,盐分摄入,恶化停药,微信文字版,ALT/AST,ALB,Urea,TC02,Cr,体重分数,BMI及上臂肌围百分比。随后共采用8种机器学习模型进行训练,在区分度方面,稳定线性判别分析(Stabilized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SLDA)模型取得了最优的性能,AUROC为0.8;偏最小平方(Partial Least Squares,PLS)模型取得了次优的性能,AUROC为0.78;另外,K近邻(k-Nearest Neighbors,KNN)模型的性能不十分理想,AUR0C最低,为0.54;其余的模型AUROC没有显着性的差别。与AUC性能表现相似,对不同模型的F1系数进行分析,结果提示:SLDA仍然是性能表现最优异的模型,F1系数为0.84,次优的是仍然是PLS模型,F1系数为0.83,但没有显着性的差别。KNN模型的F1值为0.67,表现不十分理想。结论:基于计算机的机器学习算法,如利用SLDA及PLS模型,可以实时识别实践层面的干预效果,并且能更有针对性地纠正慢性疾病管理中的偏差。因此,机器学习方法为肾脏疾病的中医慢病管理提供了一种常规的策略管理方法,或许可以推广至其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慢病管理中。

李晓宇[4](2019)在《左旋泮托拉唑钠不同途径给药在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文中认为泮托拉唑是继奥美拉唑、兰索拉唑之后的第三代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主要用于胃酸过多引起的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疾病[1]。本品在中性和弱酸性条件下相对稳定,在强酸性条件下迅速活化,选择性的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抑制细胞壁中H+-K+-ATP酶活性,使壁细胞内的H+不能转运到胃中,从而抑制胃酸的分泌。由于H+-K+-ATP酶是壁细胞泌酸的最后一个过程,故泮托拉唑在抑酸的过程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非竞争性抑制促胃液素、组胺、胆碱引起的胃酸分泌,而且能抑制不受胆碱或H2受体阻断剂影响的部分基础胃酸分泌,泮托拉唑与其他药物配伍应用时,具有药物间相互作用小的优点[2]。临床所用泮托拉唑为外消旋体混合物,其中左旋异构体与右旋异构体比例为1:1,左旋为其主要活性成分,而右旋基本无活性[3,4]。有关消旋体泮托拉唑钠在人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研究已经有过很多报道[5-7],而左旋体泮托拉唑钠在国内还未上市,有关其在国内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参数之间的量效相关性极少报道[8]。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特点,在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的基础上,国内药品研发机构研发出了左旋泮托拉唑钠注射剂和口服剂型,为进一步确定左旋体泮托拉唑钠在中国人群用药剂量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本研究通过在受试者中分别给予注射用左旋泮托拉唑钠和左旋泮托拉唑钠肠溶片后,采用高效液相质谱联用法测定血浆中左旋泮托拉唑钠的含量,并监测给药后24 h健康受试者胃内pH值,比较其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目的:通过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PK/PD)分析,评价注射用左旋泮托拉唑钠和左旋泮托拉唑钠肠溶片药动学特征,不同剂量对健康志愿者胃内pH值的影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注射用左旋泮托拉唑钠和左旋泮托拉唑钠肠溶片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参数之间的量效相关性,为制定Ⅱ期临床试验方案及临床精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单中心、随机、开放、阳性药对照的试验设计,注射用左旋泮托拉唑钠试验方案:筛选70名健康受试者并按照男女分层区组随机方法分组,分为7组,5个试验组和2个对照组,每组10人,男女各半。试验组分别接受多剂量静脉滴注注射用左旋泮托拉唑钠,连续用药5天,各剂量组给药分别为20 mg/次,1次/日;20 mg/次,2次/日;40 mg/次,1次/日;40 mg/次,2次/日;80 mg/次,1次/日。对照组分别接受多剂量静脉滴注注射用泮托拉唑钠,连续用药5天,各剂量组给药分别为40 mg/次,2次/日;80 mg/次,2次/日。受试者首次用药前及每次用药结束后,分别在半小时内测量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且在第1天和第5天首次给药前(0min)和给药后10、20、30(滴注结束即刻)、35、45、60、90 min,2、3、4、5、6、8、12 h采集血样本4 ml,第2、3、4天分别在给药前采集静脉血测定药物谷浓度,采用LC-MS/MS法测定左旋泮托拉唑钠血药浓度,并于第1天和第5天给药后监测24 h胃内pH值。左旋泮托拉唑钠肠溶片试验方案:筛选30名健康受试者并按照男女分层区组随机方法分组,分为3组,2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10人,男女各半。试验组分别接受多剂量左旋泮托拉唑钠肠溶片,连续用药7天,各剂量组给药分别为20mg/次,1次/日;40 mg/次,1次/日。对照组给予泮托拉唑肠溶片,40 mg/次,1次/日,连续用药7天。受试者首次用药前及每次用药结束后,分别在半小时内测量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且在第1天和第7天首次给药前(0 min)和给药后10、20、30、35、45、60、90 min,2、3、4、5、6、8、12 h采集血样本4 ml,第4、5、6天分别在给药前采集静脉血测定药物谷浓度,采用LC-MS/MS法测定左旋泮托拉唑钠血药浓度,并于第1天和第7天给药后监测24 h胃内pH值。数据分别用WinNonlin 6.4软件和SPSS18.0软件分析处理。结果:1、受试者静脉输注注射用左旋泮托拉唑钠试验方案中,第1天首次用药后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为:Cmax分别为(2.02±0.41)(2.28±0.43)(4.68±0.95)(4.14±0.75)(7.97±1.71)(2.37±0.61)(4.56±0.89)μg/mL,AUC(0-t)分别为(4.23±3.03)(4.35±1.27)(9.93±3.23)(7.08±2.27)(16.93±6.82)(4.96±3.26)(10.16±3.16)μg·h/mL,T1/2分别为(1.43±0.75)(1.50±0.44)(1.67±0.20)(1.25±0.26)(1.73±0.52)(1.67±0.76)(1.75±0.57)h,Tmax分别为(0.52±0.04)(0.60±0.32)(0.50±0.00)(0.51±0.03)(0.50±0.01)(0.50±0.01)(0.53±0.08)h。连续给药5天后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为:Cmax分别为(2.21±0.50)(2.29±0.47)(4.61±0.84)(4.61±0.94)(8.01±1.76)(2.30±0.62)(4.50±0.71)μg/mL,AUC(0-t)分别为(4.27±2.93)(4.46±1.57)(9.82±3.34)(7.15±1.86)(16.34±6.91)(5.02±3.85)(10.75±3.82)μg·h/mL,T1/2分别为(1.54±0.76)(1.52±0.43)(1.57±0.22)(1.28±0.30)(1.69±0.33)(1.72±0.78)(1.80±0.64)h,Tmax分别为(0.50±0.00)(0.52±0.03)(0.51±0.03)(0.51±0.03)(0.50±0.00)(0.52±0.04)(0.50±0.00)h,Rac(%)分别为:(1.02±0.09)(1.02±0.14)(0.99±0.21)(1.03±0.08)(0.98±0.10)(0.98±0.10)(1.05±0.09)。用药第1天后各组胃内pH>4的时间比例(%)为:(39.2±14.1)(35.0±17.9)(47.0±15.0)(58.5±16.8)(51.8±8.3)(58.4±16.3)(66.2±13.2)%,胃内pH>6的时间比例(%)为:(21.3±13.5)(17.2±15.8)(27.6±14.2)(34.1±20.3)(34.4±8.6)(34.5±15.8)(40.2±8.5)%,用药第5天后各组胃内pH>4的时间比例(%)为:(54.6±20.7)(63.5±16.8)(50.0±9.7)(76.5±14.6)(58.1±7.6)(69.6±15.4)(80.2±16.6)%,胃内pH>6的时间比例(%)为:(37.4±23.6)(39.1±13.8)(34.1±7.0)(49.0±13.3)(38.8±10.1)(48.3±13.7)(49.7±15.7)%。用药后第1天胃内24h pH值的平均值分别为(3.42±0.83)(3.34±0.95)(3.95±0.80)(4.55±0.99)(4.25±0.49)(4.52±0.86)(4.92±0.60),中位值分别为2.15、2.70、3.95、5.00、4.20、4.81、5.14,用药后第5天胃内24h pH值的平均值分别为(4.43±1.43)(4.82±0.79)(4.27±0.52)(5.43±0.73)(4.60±0.51)(5.22±0.77)(5.60±0.85),中位值分别为4.35、5.55、4.00、6.10、4.80、4.93、5.80。共有29例受试者发生不良事件42次,主要为呕吐、中性粒细胞降低、ALT和AST升高、眩晕、心电图异常,所有不良事件均在未采取任何特殊措施的情况下缓解,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2、受试者口服左旋泮托拉唑钠肠溶片试验方案中,第1天首次用药后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为:Cmax分别为(1635±410)(2756±1024)(1536±615)ng/m L,AUC(0-t)分别为(3623±1322)(7383±3785)(3276±1302)ng·h/m L,T1/2分别为(1.41±0.311)(1.55±0.636)(1.35±0.220)h,Tmax分别为(2.90±1.15)(3.55±1.12)(3.35±1.11)h。连续给药7天后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为:Cmax,ss分别为(1704±239)(3297±743)(1832±557)ng/m L,AUC(0-t,ss)分别为(3587±1040)(8189±3399)(3878±1272)ng·h/m L,T1/2分别为(1.41±0.397)(1.58±0.641)(1.45±0.218)h,Tmax分别为(3.15±1.13)(2.80±0.919)(2.70±0.856)h,Rac(%)分别为:(1.03±0.194)(1.17±0.219)(1.34±0.699)。用药后第1天胃内24h pH>4的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分别为:(32.98±10.7)(45.37±9.61)(32.63±14.63)%,pH>6的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分别为:(15.04±14.76)(26.84±10.06)(21.36±14.68)%,用药后第7天胃内24 h pH>4的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分别为:(45.12±11.97)(50.76±10.63)(41.67±7.1)%,pH>6的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分别为:(28.21±12.21)(31.51±6.08)(26.58±10.08)%。用药第1天后各组胃内pH>4的平均时间(h)为:(7.91±2.57)(10.89±2.31)(7.83±3.51)h,胃内pH>6的平均时间(h)为:(3.61±3.54)(6.44±2.41)(5.13±3.52)h。用药第7天后各组胃内pH>4的平均时间(h)为:(10.83±2.87)(12.16±2.49)(10±1.7)h,胃内pH>6的平均时间(h)为:(6.77±2.93)(7.55±1.47)(6.38±2.42)h。用药后第1天胃内24 h pH值的平均值分别为(3.0±0.7)(3.8±0.5)(3.2±0.8),中位值均值分别为(2.1±1.1)(2.9±1.3)(2.2±1.2),用药后第7天胃内24h pH值的平均值分别为(3.8±0.7)(4.1±0.4)(3.7±0.5),中位值均值分别为(3.3±1.6)(3.7±1.3)(2.9±1.0)。共有2例受试者发生不良事件2次,主要为ALT升高和心电图异常,所有不良事件均在未采取任何特殊措施的情况下缓解,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70名受试者首次静滴20 mg,40 mg和80 mg的注射用左旋泮托拉唑钠后,左旋泮托拉唑的平均Cmax和AUC0-∞随给药剂量上升而增加,采用幂函数模型进行剂量比例化分析,Cmax、AUC0-t和AUC0-∞的β值90%的置性区间在0.8-1.25(线性判断标准)的范围内,提示是有明显的线性趋势。注射用左旋泮托拉唑钠用于健康志愿者试验结果表明,20 mg-80 mg/天均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随着剂量增加,抑制胃酸分泌的效果有一定增强的趋势,另外同一日剂量给药剂量下,2次/天给药疗效优于1次/天给药。40 mg/12 h左旋组的疗效有优于其他治疗组的优势,且与80 mg/12 h消旋组的疗效接近,7组受试者蓄积指数(Rac,Accumulation Index)均值均约等于1,表明多次连续给药后注射用左旋泮托拉唑钠和注射用泮托拉唑钠在人体内基本无蓄积。2、30名受试者口服左旋泮托拉唑钠肠溶片20mg、40mg和泮托拉唑肠溶片40 mg,均为每天一次,20 mg、40 mg剂量组均能有效抑制胃酸,随着剂量增加,抑制胃酸的效果有一定增强,20 mg/天左旋组在用药后胃内24 h pH>4和pH>6的总时间比例、平均时间及胃内24 h pH平均值和40 mg/天对照组相当,各剂量组之间性别差异对主要药动学参数AUC、Cmax和T1/2没有显着影响(P﹥0.05),末次给药后,20 mg/天左旋组和40 mg/天左旋组在体内基本无蓄积。

孙欣[5](2018)在《基于贵州特色苗药干预的典型苗医证候与疗法现代科学内涵探索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苗医药产业是贵州省重点打造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通过十余年的发展,苗药产业经济产值已位居全国民族医药之首,取得显着成效。但是在苗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苗医药理论研究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苗医证候与疗法的现代科学内涵研究严重滞后。该现状导致苗医药产业的发展缺少理论指导,因此为了苗药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再快速提升发展,亟待对苗医药理论现代科学内涵进行研究并以此指导苗医药产业的发展。抗妇炎胶囊是贵州知名苗药品种,处方中杠板归(Polygonum perfoliatum L.)为贵州特色苗药材,该制剂疗效确切,受到医生和患者的广泛欢迎。但是,抗妇炎胶囊主打“苗药牌”,同样面临着前文所述的问题。在文献查阅及与贵州当地苗医交流中发现,抗妇炎胶囊的主要适应症之一痛经在苗医理论中为苗医气阻血瘀证的代表性疾病之一,而其主要成分杠板归在苗医热毒证的赶毒疗法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解决苗药产业中存在的上述共性关键问题,本研究选择以杠板归和抗妇炎胶囊为示范药物,以苗医药理论典型证候苗医热毒证和苗医气阻血瘀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代药理研究方法建立苗医热毒证、苗医气阻血瘀证动物模型,探讨苗医药理论中的苗医热毒证、苗医气阻血瘀证、赶毒疗法及通气散血疗法的现代科学内涵,以期为苗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支撑。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第一部分苗医药理论下热毒证的现代科学内涵研究以健康KM雄性小鼠为实验载体,采用外伤+感染的方式建立苗医热毒证模型。将健康小鼠2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每组10只。建模后,观察实验小鼠的一般体征变化。实验进行7天后,分离血清并解剖取出胸腺和脾脏。观测指标包括实验动物的一般体征、血清Na+、Mg2+、Ca2+、Cl-、K+、ALB、ALP、ALT、AMS、AST、BUN、CHE、CO2-CP、CPK、D-BiL、GLU、HDL-C、IgA、IgG、IgM、LDH、LDL-C、PA、TB、TC、TG、UC、Urea及脏器系数。结果发现,血清TC、K+、GLU、CHE低于空白组,模型组血清CPK、IgA、ALT高于空白组,脾脏系数高于空白组,胸腺指数低于空白组,差异具有显着性。苗医热毒证的现代科学内涵是机体感染,免疫力下降、电解质紊乱。第二部分苗医药理论下赶毒疗法的现代科学内涵研究以健康KM雄性小鼠为实验载体,选用特色苗药杠板归对所建立的苗医热毒证小鼠模型进行干预。取健康小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杠板归低剂量组、杠板归中剂量组、杠板归高剂量组、阿司匹林对照药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均采用采用外伤+感染的方式建立苗医热毒证模型。观察小鼠的一般体征变化,给药7天后,分离血清并解剖取出胸腺和脾脏。观测指标包括实验动物的一般体征、血清Na+、Mg2+、Ca2+、Cl-、K+、ALB、ALP、ALT、AMS、AST、BUN、CHE、CO2-CP、CPK、D-BiL、GLU、HDL-C、IgA、IgG、IgM、LDH、LDL-C、PA、TB、TC、TG、UC、Urea及脏器系数。结果发现,与模型组比较,杠板归治疗组K+、GLU、CHE高于模型组,IgA、ALT低于空白组,胸腺指数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显着性。赶毒疗法的现代科学内涵在于抗感染、增强免疫力、补充电解质及维持血糖浓度。第三部分苗医药理论下气阻血瘀证的现代科学内涵研究以健康未孕SD雌性大鼠载体,采用慢性刺激加注射缩宫素的方法建立苗医气阻血瘀证大鼠模型。将24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痛经组和气阻血瘀组,每组8只。痛经组采用注射缩宫素的方法建立模型,气阻血瘀证组采用慢性刺激加注射缩宫素的方法建立苗医气阻血瘀证大鼠模型。建模后,观察实验动物的一般体征。末次给药40 min后除空白组外,各组均腹腔注射缩宫素4 IU,观察实验动物20min内扭体行为。禁食不禁水12 hr后收集尿液样本,摘眼球取血并分离血清。取血后颈椎脱臼处死大鼠,解剖取肝脏、脾脏和胸腺。观测指标包括实验动物的一般体征、扭体行为、ALB、ALP、ALT、AMS、AST、BUN、CHE、CO2-CP、CPK、D-BiL、GLU、HDL-C、IgA、IgG、IgM、LDH、LDL-C、PA、TB、TC、TG、UC、Urea、脏器系数及尿液常规指标。结果发现,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扭体潜伏期缩短、扭体次数及扭体评分明显增多;模型组大鼠LDL-C、CPK、IgG、BUN、Cr、D-BiL、Urea高于空白组,GLU低于空白组,肝脏系数高于空白组,胸腺指数低于空白组;尿胆原升高,部分模型动物检出酮体及潜血。以上结果表明气阻血瘀证现代科学内涵在于肌细胞损伤、感染、肝肾功能改变及免疫力下降。第四部分苗医药理论下通气散血疗法的现代科学内涵研究以健康未孕SD雌性大鼠为载体,选用抗妇炎胶囊干预所建立的建立苗医气阻血瘀证大鼠模型。将56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7组,每组8只。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痛经组、痛经治疗组组、痛经对照药组、气阻血瘀证组、气阻血瘀治疗组和气阻血瘀证对照药组。建模后,观察各组实验动物的一般体征。末次给药40min后,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均注射缩宫素并观察实验动物扭体行为。收集尿液样本后,摘眼球取血并分离血清。处死大鼠并解剖取出肝脏、胸腺和脾脏。观测指标包括实验动物的一般体征、扭体行为、ALB、ALP、ALT、AMS、AST、BUN、CHE、CO2-CP、CPK、D-BiL、GLU、HDL-C、IgA、IgG、IgM、LDH、LDL-C、PA、TB、TC、TG、UC、Urea、脏器系数及尿液常规指标。结果发现,抗妇炎胶囊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抗妇炎治疗组扭体潜伏期、扭体次数及扭体得分均显着改善;CPK高于空白组,D-BiL低于空白组,尿常规指标均呈阴性。通气散血疗法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缓解子宫平滑肌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修复肌肉细胞损伤;保肝作用;改善肾功能。

姜燕清[6](2016)在《醒酒护肝咀嚼片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基于乙醇代谢途径和药物作用机理,筛选出了一种安全有效的醒酒护肝复方,并将其制成使用方便、口感较好的咀嚼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建立小鼠醉酒模型,以小鼠醉酒时间和醒酒时间为评价指标,考察了拟定的配方15的解酒能力,结果配方1具有明显的解酒作用。2)建立了大鼠全血中乙醇、乙醛的顶空气相色谱(HS-GC)测定方法。考察醒酒护肝方(即配方1)对灌胃给予大鼠乙醇药动学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乙醇AUC0-12h下降了66.06%,Cmax下降了51.60%,总清除率CL/F为模型组的9.17倍(P<0.05)。3)研究了醒酒护肝方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模型的护肝功效。结果显示,醒酒护肝方中、高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水平。同时,提高肝组织中GSH含量,降低肝脏指数、MDA和TG含量,减轻肝脏脂肪变性程度。4)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优化了醒酒护肝咀嚼片的处方工艺,最佳处方为:药粉量58.3%,甘露醇28.7%,乳糖11.4%,阿斯巴甜0.5%,柠檬酸0.1%,70%乙醇适量,硬脂酸镁1.0%。并测定了颗粒的临界相对湿度为73%。5)进行了醒酒护肝咀嚼片的功效成分含量测定研究。建立了UV法测定咀嚼片中粗多糖和总黄酮含量,HPLC法测定葛根素含量。方法学考察表明,所建立方法合理可行,准确,重现性好。

吴乾波,冯晴,郭倍婕,吴中秀[7](2015)在《干化学法检测成分献血者ALT效果的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干化学法检测ALT在成分献血者采血前筛查中的适用性。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中心43 276例成分献血者采血前后ALT阳性率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并随机选取1 007例成分献血者进行干化学法和速率法ALT检测结果的比对。结果 1 007例随机成分献血者ALT干化学法检测结果(19.69±7.40)U/L,速率法结果(18.79±8.98)U/L,两种方法比对的回归方程为y=1.159 4,x=4.035 8,相关系数r=0.955(图1),t=9.827,P<0.05;采血前后ALT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3%和0.11%(χ2=1 776.5,P<0.001)。结论采用干化学法与速率法ALT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干化学方法适用于成分献血者献血前筛查。

张立敏,李岩,胡金川,菅强[8](2015)在《电泳法解析尿干化学法蛋白质定性与免疫比浊法尿微量白蛋白定量结果不符2例》文中研究说明蛋白尿是肾病的重要临床症状,同时也和许多可导致肾功能损伤的其它疾病密切相关,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过敏性紫癜[1-4]等。肾脏损伤早期患者尿液中即可出现蛋白质,其敏感性高于血液生化指标。尿液检测简便、无损伤性,是常规检查手段。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干化学试带法,定性)和生化分析仪测尿微量白蛋白(免疫比浊法,定量)是尿液蛋白检查的两种常用方法,前者包含于尿常规检查中。干化学试带法灵敏性和特异性均不及免疫比浊法[5],一般情况下,轻微肾损伤时,干化学试带法尿蛋

张欣[9](2014)在《肇庆地区互助献血与自愿献血的血液安全评价分析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国际上一般将献血者分为3类:自愿献血者、家庭替代献血者和有偿或职业献血者。家庭替代献血者是指患者自己的家庭成员或社交成员为自己捐献所需血液。我国将家庭替代献血者称家庭互助献血,当互助范围外延至社会成员之后,互助献血和自愿献血之间似乎难以区分,因为自愿献血也是一部分社会成员自愿捐献自己的血液,来帮助另一部分社会成员(受血者)。然而,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自愿献血和互助献血确实存在区别,即献血是否是为了“特定”受血者的用血需求,自愿献血者完全出于自愿,是为了受血者群体的用血需求而献血,不带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而互助献血的目的很明确,是为了某个具体、特定的受血者个体来献血,很多时候并非自愿,迫于一定的压力,因此WHO认为互助献血者的质量及其血液安全性都存在差异性,只有重复献血的自愿献血者是最优质的献血员,家庭替代献血者存在血液安全性问题。然而,部分血液安全专家认为:WHO认为互助献血较自愿献血不安全这一假设缺乏可靠的数据支撑,以JP-Allain为代表的专家通过比较首次自愿献血者与互助献血者的数据后认为,两组具有同等安全指数,并强调从重复固定献血者中采集血液,是改善血液安全的有效途径。尽管WHO在今后的工作目标中提出了要逐步清除互助献血方式,但在实际工作中,目前由于自愿献血者的数量不足,无法满足临床医疗急需用血,尤其是近年来面对日益常态化的临床供血紧张,互助献血是一种通过患者家庭或亲友、单位互助献血解决血液供应的献血模式,作为无偿献血的补充,作为一种在新形式下保障急救和临床医疗用血需求的特殊模式,能够成为患者及时得到血液的有效方式,确实起能到积极救治作用。因此,有必要对互助献血的安全性进行全面、系统评估,进一步阐明影响血液安全的相关因素,分析现阶段互助献血的人群特征,进一步规范和改进互助献血工作,建立一支稳定的互助献血队伍,进一步保障血液安全。本文首先通过研究肇庆市2006年至2013年互助献血者和自愿献血者的血清学指标检测结果的分析,评价互助献血者的血液安全性,其次使用Binary多回归分析方法对可能影响血液安全的因素进行了筛选,说明对互助献血者进行适当的干预,屏蔽高危人群,减少或降低影响血液安全的因素,是可以确保血液安全指数与自愿献血等同,互助献血模式完全可以在肇庆地区作为自愿献血的补充,为缓解临床用血压力提供有力保障;最后通过分析现阶段互助献血人群的特征,正确评估互助献血在现阶段无偿献血招募工作中的价值和评估无偿献血现状、及时为下一步的献血者招募策略改进提供方向。研究对象样本源于肇庆地区2006年-2013年254973人次献血者,其中互助献血2771人次,自愿无偿献血252202人次;自愿无偿献血主要由血站招募,互助献血主要由临床医疗机构动员招募,所有献血者的体格检查、血液采集、制备以及检测工作由肇庆市中心血站统一实施。两类献血者在献血前均经体格检查,符合GB18467-2001和GB18467-2011《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者,采集末梢血进行HBsAg(胶体金法)以及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干化学法)快速法检测,HBsAg阴性且ALT合格可以参加献血。方法(1)采用金标法对献血者进HBsAg快速筛查,采用干化学法进行ALT快速筛查,HBsAg阴性且ALT及格(2012年8月之前均小于等于40U/L;2012年8月之后,男性小于等于45U/L,女性小于等于40U/L)进行血液采集;使用ELISA法对献血者的血液样本进行输血4项(HBsAg、Anti-HCV、Anti-HIV、梅毒)检测,使用速率法对献血者的血液样本进行ALT检测,每个项目均使用不同厂家生产的试剂进行2遍检测,输血4项阴性且ALT合格(2012年8月之前均小于等于40U/L;2012年8月之后,男性小于等于45U/L,女性小于等于40U/L)为合格血液;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2)对互助献血者和自愿无偿献血者的年龄、人数、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献血频次等影响血液安全的因素进行筛选,多因素分析采用Binary多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采用广东迈科网络血站信息系统统计无偿献血者的基本资料和血液检测信息,利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06年至2013年,所有献血者的总不合格率为5.89%,不合格项目以ALT为主,不及格率由高到低分别为:ALT(4.87%)>HBsAg(0.5%)>梅毒(0.36%)>抗-HCV(0.15%)>抗-HIV(0.01%)。互助献血者的总不合格性率要高于自愿献血者,前者为7.33%,后者为5.88%,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互助献血组的HBsAg、抗-HCV、梅毒阳性率要高于自愿献血组,经过初筛干预后,两组人群的ALT、抗-HIV阳性检出率无差异:互助献血组和自愿献血组ALT阳性率分别为4.44%和4.88%(p=0.31)抗-HIV阳性率分别为0.07%和0.01%(p=0.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人群的HBsAg阳性率分别为1.48%和0.49%(p<0.001),抗-HCV阳性率分别为0.58%和0.14%(p<0.001);梅毒阳性率分别为0.76%和0.3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性别、年龄以及献血次数等3个因素是血液安全的相关因素。女性献血者安全指数高于男性,小于30岁的年轻献血者安全指数高于年长献血者,重复献血者安全指数高于首次献血者。对2771名互助献血者进行人群特征分析发现,女性比男性互助献血者的阳性率要低,分别是3.2%与7.7%;小于30岁的互助献血者比大于30岁的互助献血者阳性率要低,18-20岁组、21-30岁组、31-40岁组、41-50岁组、51-60岁组的阳性率分别为0、4.9%、9.3%、8.0%以及6.1%;重复献血的互助献血者比首次献血的互助献血者阳性率要低,≥3次组、2次组、1次组的阳性率分别为1.6%、5.1%以及7.8%。(3)2006年至2013年,总献血人数共计254973人,其中互助献血2771人,占总献血人数的1.07%,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男性献血者占献血总人数的大部分,是献血的主力军,男性互助献血者的比例甚至高达81%,自愿献血者组中年轻献血者(18-30岁)的比例较互助献血组要高,分别是42%与37%;互助献血基本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互助,但较自愿献血者,只有小部分互助献血者转化为固定献血者:互助献者与受血者的关系以亲属关系为主,直系亲属及配偶占51%,非直系亲属占26%,同事同学朋友占23%;约11.2%的互助献血者参与3次及以上献血(转化为重复献血者)。结论(1)在互助献血尚有必要存在,作为无偿献血必要补充的情况下,通过合适的干预,例如献血者健康征询和检查、血液采集前开展ALT筛查等,互助献血与无偿献血的ALT、抗-HIV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互助献血组的HBsAg、抗-HCV、梅毒等的检出率依然较自愿无偿献血组要高。对互助献血者进行适当的干预,屏蔽高危人群,减少或降低影响血液安全的因素,可以确保互助献血的血液安全指数与自愿无偿献血等同,在血液紧缺的情况下,互助献血可以作为自愿献血的有效补充,为临床急救用血提供保障,但需加强对互助献血的血液检测,保障血液安全。(2)性别、年龄以及献血次数等3个因素是血液安全的相关因素,女性、小于30岁的年轻献血者、重复献血者具有更高的安全指数。但互助献血者主要构成以男性、首次献血者为主,我们后续招募的策略应该以增加年轻献血者和女性献血者为主要目标,引导教育首次献血者转化为重复献血者,从而进一步保障血液安全。(3)互助献血只占献血总人次的1.07%,但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在临床用血特别紧张的年份,互助献血有所增长,为临床急救用血提供保障。互助献血者与受血者的关系以亲属关系为主,其中直系亲属及配偶占51%,非直系亲属占26%,同事同学朋友关系占23%,虽然他们中能够坚持平均每年献一次血的很少,但能成为重复献血者甚至潜在的固定的无偿献血人群超过了11%,在临床用血紧缺情况下,成为患者及时得到血液的有效补充方式,再通过对互助献血的正确引导,对指导协调有序开展互助献血工作等方面具有重大实际意义。

金海涵[10](2014)在《滨海新区无偿献血者现行检测模式与输血安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滨海新区无偿献血者现行检测模式与输血安全的影响,寻求合理的检测模式。通过对核酸检测技术引用后检测结果的分析,为今后无偿献血者开展常规NAT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金标法对无偿献血者进行HBsAg初筛,采用干化学法进行ALT初筛,血站实验室采用速率法对献血者标本进行两次ALT检测,采用ELISA方法对初筛后合格的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HBsAg、HCV-Ab、HIV-Ag/Ab和TP-Ab两次检测,采用NAT方法对筛查合格后的标本进行HBV/HCV/HIV联合检测,不合格的标本送检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进一步确证。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49181名无偿献血者进行初筛检测,总计不合格率为14.4%,其中ALT不合率为11.8%,HbsAg不合率为2.3%。②实验室初复检检测结果显示42144名无偿献血者的血样中总计不合格率为2.8%。其中ALT不合格率为0.8%,HBsAg不合格率为0.5%,抗-HCV不合格率为0.3%,HIV-Ag/Ab不合格率为0.25%,抗-TP不合格率0.9%。③41014份标本进行NAT检测,6人份混合样本NAT反应呈阳性为43份,经拆分单样本NAT检测后阳性数为25份,阳性率为0.06%。25份NAT检测反应呈阳性的血样经卫生部临检中心鉴定显示17份均为HBVDNA阳性,未检测出HCV和HIV阳性血样。结论: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可采用一种试剂进行检测。②有必要对献血者献血前进行抗-TP快速筛查。③NAT与ELISA技术在方法学上互补,进一步保障输血安全。

二、干化学法测定谷丙转氨酶的方法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干化学法测定谷丙转氨酶的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无机微球/聚合物多功能膜的构建及其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体外诊断检测芯片
        1.1.1 体外诊断检测芯片
        1.1.2 体外诊断检测芯片技术的发展
        1.1.3 多层膜结构的干化学体外诊断检测芯片
        1.1.4 国内干化学体外诊断检测芯片现状
        1.1.5 多层膜结构的检测芯片中的难点与挑战
    1.2 高反射率无机微球
        1.2.1 高反射无机材料形貌及粒径对其性能、应用的影响
        1.2.2 无机亚微米/微米材料的制备及形貌调控方法
    1.3 无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合成
        1.3.1 无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3.2 TiO_2/聚合物复合材料
        1.3.3 BaSO_4/聚合物复合材料
        1.3.4 BaTiO_3/聚合物复合材料
    1.4 论文的选题思路、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均一粒径TiO_2微米球的可控合成及TiO_2/CA多功能膜的构建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液相沉淀法可控合成均一粒径、单分散TiO_2微米球
        2.2.4 TiO_2微米球/CA多功能膜的构建
        2.2.5 检测与表征
        2.2.6 计算公式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均一粒径、单分散TiO_2微米球的可控合成
        2.3.2 均一粒径TiO_2微米球/CA多功能膜的构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均一粒径BaSO_4微米球的可控合成及BaSO_4/CA多功能膜的构建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液相络合法可控合成均一粒径、单分散BaSO_4微米球
        3.2.4 BaSO_4微米球/CA多功能膜的构建
        3.2.5 检测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均一粒径、单分散BaSO_4微米球的可控合成
        3.3.2 BaSO_4微米球/CA多功能膜的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均一粒径BaTiO_3亚微米球的可控合成及BaTiO_3/CA多功能膜的构建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3 液相沉淀法可控合成均一粒径、单分散BaTiO_3亚微米球
        4.2.4 BaTiO_3亚微米球/CA多功能膜的构建
        4.2.5 检测与表征
        4.2.6 计算公式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均一粒径、单分散BaTiO_3亚微米球的可控合成
        4.3.2 均一粒径BaTiO_3亚微米球/CA多功能膜的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3种多功能膜在体外诊断检测芯片上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5.2.3 血糖检测芯片的初步构建
        5.2.4 检测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血糖检测芯片的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5.3.2 血糖检测芯片的重复性
        5.3.3 血糖检测芯片的准确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临床生化检测系统间检测结果一致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
    实施方案
一、日立7600-01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性能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仪器
        1.1.2 标本
        1.1.3 试剂与校准品
        1.1.4 质控品
        1.2 方法
        1.2.1 精密度验证
        1.2.2 正确度验证
        1.2.3 线性范围( analytical measurement range,AMR)
        1.2.4 临床可报告范围试验 (clinical measurement range,CRR)
    2 结果
        2.1 精密度验证结果
        2.2 正确度验证结果
        2.3 线性范围结果
        2.4 临床可报告范围
    3 讨论
    4 小结
二、迈瑞BS-20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强生V-350 生化分析仪性能验证
    1
        1.1 材料
        1.1.1 仪器
        1.1.2 标本
        1.1.3 试剂与校准品
        1.1.4 质控品
        1.2 方法
        1.2.1 精密度验证
        1.2.2 正确度验证
        1.2.3 线性范围(analytical measurement range,AMR)
    2 结果
        2.1 精密度验证
        2.2 正确度验证
        2.3 线性范围(analytical measurement range,AMR)
    3 讨论及结论
三、方法比对及结果一致性评价
    1 三种检测系统组成
    2 标本
    3 方法
        3.1 参比检测系统确定
        3.2 仪器准备
        3.3 操作者相关准备
        3.4 检测数据分析
        3.5 实验数据可信度判断
        3.6 偏差估计和可接受判断
    4 结果与分析
        4.1 离群值判断
        4.1.1 绘制方法比对的差值图和比较图
        4.2 方法学内离群值精确计算检查
    5 结果分析
        5.1 线性回归及可信度判断
        5.2 计算预期偏差和评价可接受性能
    6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创新点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常用定量检测中性能验证试验方法概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CKD4期中医慢病管理疾病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一、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二、慢性肾脏病的慢病管理
    第二节 机器学习在医疗数据中的应用
        一、大数据的定义
        二、医疗大数据的应用
第二章 研究内容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设计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基线资料对比
        二、中医慢病管理执行力度关联规则分析
        三、变量筛选
        四、模型表现与评估
        五、模型评价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CKD中医慢病管理的经验与挑战
    第二节 CKD中医慢病管理措施关联规则分析
        一、CKD中医慢病管理获益因素关联规则分析
        二、CKD中医慢病管理风险因素关联规则分析
    第三节 模型表现与评价
        一、机器学习模型比较
        二、模型表现评价
    第四节 研究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左旋泮托拉唑钠不同途径给药在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注射用左旋泮托拉唑钠在健康人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左旋泮托拉唑钠肠溶片在健康人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左旋泮托拉唑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基于贵州特色苗药干预的典型苗医证候与疗法现代科学内涵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主要缩写符号说明
本文主要仪器说明
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苗医药理论简介
        1.2.1 苗医热毒证与赶毒疗法
        1.2.2 苗医气阻血瘀证与通气散血疗法
    1.3 杠板归基础研究
        1.3.1 化学成分
        1.3.2 质量控制方法
        1.3.3 药理活性
        1.3.4 临床应用
    1.4 抗妇炎胶囊基础研究
        1.4.1 抗妇炎胶囊主要成分及制备工艺
        1.4.2 抗妇炎胶囊质量控制方法
        1.4.3 药理及临床研究
第二章 苗医热毒证的现代科学内涵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2 实验动物
    2.2 试验方法
        2.2.1 苗医热毒证动物模型建立
        2.2.2 测定方法
        2.2.3 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一般体征观察
        2.3.2 血脂指标
        2.3.3 血清生化指标
        2.3.4 免疫指标
    2.4 小结
第三章 苗医赶毒法现代科学内涵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药物
        3.1.2 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受试药制备
        3.2.2 测定方法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一般体征观察
        3.3.2 血脂指标
        3.3.3 血清生化指标
        3.3.4 免疫指标
    3.4 小结
第四章 苗医气阻血瘀证现代科学内涵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主要仪器
        4.1.2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3 实验动物
    4.2 试验方法
        4.2.1 苗医气阻血瘀证模型建立
        4.2.2 测定方法
        4.2.3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一般体征及扭体行为观察
        4.3.2 血脂指标
        4.3.3 血清生化指标
        4.3.4 脏器系数
        4.3.5 尿液常规指标
    4.4 小结
第五章 苗医通气散血疗法现代科学内涵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药物
        5.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5.1.3 实验动物
    5.2 试验方法
        5.2.1 受试药制备
        5.2.2 测定方法
        5.2.3 数据处理
    5.3 结果
        5.3.1 一般体征及扭体行为观察
        5.3.2 血脂指标
        5.3.3 血清生化指标
        5.3.4 脏器系数
        5.3.5 尿液常规指标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实验结论
        6.1.1 苗医热毒证的科学内涵解读
        6.1.2 苗医赶毒药的科学内涵解读
        6.1.3 苗医气阻血瘀证的现代科学内涵解读
        6.1.4 苗医通气散血疗法的现代科学内涵解读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醒酒护肝咀嚼片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简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酒精代谢
        1.1.1 酒精的代谢途径
        1.1.2 酒精对肝脏的损害及其机理
    1.2 国内外对醒酒物醒酒机理研究
        1.2.1 胃肠道吸收抑制剂
        1.2.2 代谢增强剂
    1.3 方药的研究进展及组方依据
        1.3.1 葛根
        1.3.2 枳椇子
        1.3.3 牛磺酸
        1.3.4 甘氨酸
        1.3.5 其他
    1.4 立题目的与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立题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醒酒护肝方的筛选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动物
        2.2.4 醉酒小鼠模型的建立
        2.2.5 醒酒护肝配方的筛选
        2.2.6 醒酒护肝方使用剂量实验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小鼠醉酒剂量试验结果
        2.3.2 醒酒配方筛选结果
        2.3.3 醒酒护肝方使用剂量试验结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醒酒护肝方对乙醇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动物
        3.2.4 大鼠全血中乙醇、乙醛顶空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3.2.5 醒酒护肝方对乙醇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大鼠全血中乙醇、乙醛的顶空气相色谱分析
        3.3.2 线性范围考察
        3.3.3 重现性考察
        3.3.4 大鼠取血方法选择
        3.3.5 大鼠全血样品中乙醇、乙醛含量测定结果
        3.3.6 药动学参数计算结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醒酒护肝方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动物
        4.2.4小鼠酒精性肝损伤模型的建立及给药方法
        4.2.5 肝脏指数的测定
        4.2.6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4.2.7 肝组织生化指标的测定
        4.2.8 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
        4.2.9 统计学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醒酒护肝方对小鼠体征的影响
        4.3.2 醒酒护肝方对小鼠肝脏指数的影响
        4.3.3 醒酒护肝方对小鼠血清中ALT、AST活性的影响
        4.3.4 醒酒护肝方对小鼠肝脏组织MDA、GSH、TG含量的影响
        4.3.5 醒酒护肝方对小鼠肝脏病理组织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醒酒护肝咀嚼片成型工艺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醒酒护肝咀嚼片的制备方法
        5.2.4 填充剂的筛选
        5.2.5 矫味筛选
        5.2.6 醒酒护肝方咀嚼片最佳配方的确定
        5.2.7 最佳配方验证试验
        5.2.8 咀嚼片吸湿性考察
        5.2.9 临界相对湿度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填充剂筛选结果
        5.3.2 矫味筛选结果
        5.3.3 醒酒护肝咀嚼片最佳配方的确定
        5.3.4 验证试验结果
        5.3.5 咀嚼片吸湿性考察结果
        5.3.6 临界相对湿度测定结果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醒酒护肝咀嚼片的含量测定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2.3 醒酒护肝咀嚼片中粗多糖的含量测定
        6.2.4 醒酒护肝咀嚼片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6.2.5 醒酒护肝咀嚼片中葛根素的含量测定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醒酒护肝咀嚼片中粗多糖的含量测定
        6.3.2 醒酒护肝咀嚼片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6.3.3 醒酒护肝咀嚼片中葛根素的含量测定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7)干化学法检测成分献血者ALT效果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检测标本
    1.3 仪器和试剂
    1.4 ALT检测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干化学法与速率法检测ALT结果比对
    2.2 采血前后ALT检测结果比较
3 讨论

(8)电泳法解析尿干化学法蛋白质定性与免疫比浊法尿微量白蛋白定量结果不符2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2 讨论

(9)肇庆地区互助献血与自愿献血的血液安全评价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无偿献血者的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
    3.2 互助献血者与自愿献血者的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
    3.3 互助献血者与首次自愿献血者的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
    3.4 献血相关风险因素筛选结果
    3.5 互助献血人群特征分析结果
第四章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致谢

(10)滨海新区无偿献血者现行检测模式与输血安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标本要求与处理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仪器
    1.1.5 实验方法
    1.1.6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49181名无偿献血者初筛结果
    1.2.2 实验室ALT测定结果
    1.2.3 42144份无偿献血者ELISA检测结果
    1.2.4 HIV-Ag/Ab有反应标本确认结果
    1.2.5 NAT检测结果
    1.2.6 HBV-DNA阳性标本两对半测定结果
1.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病毒窗口期研究及输血防范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四、干化学法测定谷丙转氨酶的方法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无机微球/聚合物多功能膜的构建及其应用基础研究[D]. 郭晓燕. 西北大学, 2019(04)
  • [2]临床生化检测系统间检测结果一致性研究[D]. 闫盛源.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3]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CKD4期中医慢病管理疾病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D]. 彭苏元.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左旋泮托拉唑钠不同途径给药在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D]. 李晓宇.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5]基于贵州特色苗药干预的典型苗医证候与疗法现代科学内涵探索性研究[D]. 孙欣.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1)
  • [6]醒酒护肝咀嚼片的研制[D]. 姜燕清. 浙江工业大学, 2016(05)
  • [7]干化学法检测成分献血者ALT效果的评价[J]. 吴乾波,冯晴,郭倍婕,吴中秀. 继续医学教育, 2015(11)
  • [8]电泳法解析尿干化学法蛋白质定性与免疫比浊法尿微量白蛋白定量结果不符2例[J]. 张立敏,李岩,胡金川,菅强.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2)
  • [9]肇庆地区互助献血与自愿献血的血液安全评价分析研究[D]. 张欣. 南方医科大学, 2014(03)
  • [10]滨海新区无偿献血者现行检测模式与输血安全的研究[D]. 金海涵.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标签:;  ;  ;  

干化学法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方法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