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火力发电厂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措施

意大利火力发电厂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措施

一、意大利治理火电厂氮氧化物排放的技术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汪惠青[1](2020)在《大气污染治理的生态补偿及投融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位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目前,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已步入科学化和精细化阶段,各项政策措施正在积极推进,但由于我国存在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交通运输结构不合理等现实情况,导致出现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排放强度高、治理资金不足等问题,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在此背景下,建立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机制,不仅能够协调大气污染治理各参与方的利益,提高大气污染治理效率,而且有利于发挥金融手段对市场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事业长足发展。由于大气污染的成因复杂,且具有明显的跨区域流动性,相对于生态补偿的传统领域(流域、土壤、森林等)而言,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对区域间的协同合作要求更高,是生态补偿的难点领域,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均较少。基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了深入的阐述和部署,强调要“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因此,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对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机制,重点要解决“谁补偿谁”“补偿标准”和“资金来源”这三个关键问题。“谁补偿谁”回答的是生态补偿主体的问题,即在大气污染难以界定责任方和受益方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地确定生态补偿的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充分考虑了不同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工业化发展路径中存在的差异性,通过聚类分析法将我国27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按照工业化发展阶段划分为5类,为确定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提供依据。以期在实现大气污染治理目标的同时,最大限度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补偿标准”是生态补偿的核心问题,涉及到生态补偿金额的计算和分配。对大气污染进行生态补偿的关键是要明确受偿主体为实现大气污染治理的共同目标,替补偿主体承担的额外治理任务,及其付出的社会经济成本。本文从大气污染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出发,通过构建PSTR模型,分析处于不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城市进行大气污染治理的经济成本。从大气污染的扩散范围和程度出发,以京津冀及周边“26+2”城市为例,构建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建立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的“协同治理圈”的合理性;构建污染物衰退模型,对大气污染的扩散程度进行核算,为计算生态补偿标准提供依据。“资金来源”是生态补偿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对资金供需的调节作用,通过完善大气污染治理投融资机制,为社会资金参与大气污染治理提供渠道,在解决大气污染治理融资需求的同时,也能满足社会资金对相关绿色项目的投资需求。本文从大气污染治理行业的投融资特征、大气污染治理的财政和金融支持、大气污染治理的金融工具和资金来源等角度出发,对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投融资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最后,基于相关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本文从促进生态补偿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拓展市场化、多元化补偿途径,健全大气污染治理投融资机制,完善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制度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齐凯[2](2020)在《Cu基SCR脱硝催化剂的性能优化与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催化剂是氨法-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with Ammonia,NH3-SCR)脱硝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目前研究对负载型催化剂中载体的作用没有系统的认识,对催化剂的成型应用也缺乏研究。近年来,新型分子筛催化剂的研发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较少涉及传统分子筛。此外,V-W(Mo)/Ti系列催化剂有剧毒、活性温度窗口窄、易将SO2氧化成SO3等缺点限制了其应用。因此,开发高效宽温、无毒环保、工业适应性强的新型SCR脱硝催化剂已成大势所趋。本文选取CuSO4-TiO2简单体系,借助分相法实验研究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并采用扫描/透射图像、程序升温脱附/还原、原位红外光谱等表征深入系统地研究了载体在负载型催化剂中的作用及其对催化剂表面气体分子吸附、反应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Cu SO4/Ti O2催化剂表面NH3-SCR反应遵循Eley-Rideal(E-R)机理,负载型催化剂中的载体可以提高各组分分散度、增加表面酸性位点、提升氧化还原性能、增加表面活性氧量,同时促进电荷转移,增强NH3/NO的吸附与活化,从而有效降低NH3-SCR反应的能垒,推进NH3-SCR反应的发生。研究分子筛催化剂,发现分子筛具有结晶度高、比表面积大、表面酸位丰富等特性,且离子交换法能够得到脱硝活性更佳的分子筛催化剂。选取性能最佳的Y型分子筛对比浸渍法、离子交换法两种不同活性物质引入方式的影响,发现离子交换法制得的IE-Cu Y催化剂中活性组分主要以孤立Cu2+存在,而浸渍法样品中活性组分以Cu SO4和Cu O为主。离子交换法影响因素顺序为:p H>时间>浓度>温度,最佳离子交换条件为:Cu SO4交换液浓度0.05 mol/L、p H=10,50°C交换1.5 h,该催化剂在120-360°C范围内可达80%以上脱硝率,在180-300°C内基本实现NO完全脱除,且NO还原产物的N2选择性在120-340°C内达80%以上,但脱硝活性在150°C附近出现波动。针对离子交换时间对IE-CuY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反常影响,通过扫描/透射图像等手段发现:交换时间过短使得离子交换不充分,未能获得足够的催化活性位点;而交换时间过长,热碱性条件又使得分子筛的骨架结构遭到破坏且活性Cu2+发生团聚,从而活性下降;针对IE-CuY催化剂脱硝活性的突变现象,采用原位红外分析揭示出性能突变与脱硝反应机理转变的一致性及温度依赖性:低温(<150°C)SCR反应主要遵循E-R机理,Br?nsted酸位点的NH4+为重要的反应中间体;高温(>150°C)SCR反应主要在Lewis酸位点上发生,E-R和L-H两种机理并存,配位态-NHx和硝酸盐物种为重要的反应中间体。以IE-CuY催化剂为活性组分,掺入成型主体与成型助剂,通过调整坯体粘结性、可塑性,经挤出成型获得轻质高强(轴向强度:3.698 MPa,体积密度:0.9 g/cm3)的整体式蜂窝催化剂,在120-400°C可达到80%以上的脱硝率,180-320°C接近完全脱除;进一步对其抗硫性进行考察并结合热重、红外、电子顺磁共振等手段和理论计算给出硫中毒机制,发现Cu Y催化剂能够催化分解硫酸铵盐,且硫中毒仅发生在180-240°C范围内,NH3和SO2易吸附位点的差异为其抗SO2性能提供了最基本的途径。

黄华[3](2019)在《规制约束—政策激励下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研究》文中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面对以“雾霾”为代表的严峻生态形势和环保压力,既能使被认为是主要污染源之一的煤电行业保持持续经营、保障国家用电安全,又能帮助煤电行业通过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方式妥善解决其负外部性问题是当前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故煤电行业清洁化转型是解决该矛盾的必由之路。为此,中国政府主导出台一系列包括规制约束-政策激励在内的各种政策,来严控污染物排放、保持煤电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文所开展的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研究是指以产业视角,在论证燃煤发电不会被短期内取代的基础上,基于政府主导的规制约束-政策激励,综合应用外部性、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等理论工具,围绕“如何开展、怎么执行、效果如何、有何规律”等煤电行业清洁化关键问题,在以“机制-路径-成效-趋势”为核心内容的体系框架内展开的系统研究。本文主要进行五方面研究:特征分析——以发电行业核心数据为基础,从投资建设、电力生产、经营情况三方面系统梳理中国煤电行业发展脉络,并与其它类型电源、其它国家煤电情况进行对比,提炼中国煤电行业的特征和优势,回答燃煤发电是否有必要在中国继续存在的问题;机制研究——研究政策因素(规制约束和政策激励)、环保科技、执法监督对于煤电清洁化的驱动作用,探寻煤电清洁化机制,回答中国如何推动煤电行业开展清洁化的问题;路径研究——分别构建、求解、分析以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为理论基础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和以传统环境成本内部化为理论基础的自身投资运维模式在遵守排放标准、享有补贴政策情况下的环保投资决策模型,回答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最优路径是什么的问题;成效研究——从机组结构、环保设施、能耗水平和污染排放四个方面分析中国煤电清洁化进程,并与非发电用煤工业、生活用煤污染物排放情况对比,同时研究单个燃煤电厂和单个煤电集团开展煤电清洁化情况,回答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是否已经取得显着成效的问题;趋势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与火电行业、非发电用煤工业和生活用煤领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量的关系,探讨经济增长与环境诉求之间的平衡关系,回答中国煤电行业污染物排放有何规律的问题。本文得到主要研究结论有:(1)中国煤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总量大、占比高,远超世界主要国家和经济体,短时间内没有一种或多种电源类型可弥补完全关停煤电带来的电力供给空缺,这是中国煤电行业必须开展清洁化的最主要因素;煤电当前还有投资规模最大、单位造价最低、利用小时数呈下降趋势、经营形势较差的阶段性特征;煤电行业主要由国有企业组成,长期半军事化的管理使其能够主动承担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也是煤电行业开展清洁化的重要客观条件。(2)中国煤电清洁化的机制:在以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为代表的规制约束和以环保补贴为代表的政策激励等政策因素共同作用下,传统煤电行业朝着清洁化方向快速发展;环保科技是技术基础,在煤电清洁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升级,为政府进一步提升环保标准、提高环保效率奠定基础;执法监督是实施保障,保证各项政策执行到位,同时反馈发现的政策问题,实现良性互动。(3)基于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能够帮助燃煤电厂缓解初始投资巨大压力和后期运维成本,净现值要远大于基于传统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自身投资运维模式的净现值,同时具有能使政府提供更少补贴、环保企业升级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优点,是理想的煤电行业清洁化路径。(4)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清洁煤电供应体系。在规制激励-政策约束作用下,煤电机组结构持续升级、环保设施全面普及、能耗水平显着提升、污染排放大幅降低,相对于非发电用煤工业、生活用煤等其它用煤领域,煤电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及占比均已很低,下一步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应转向非发电用煤工业和“散煤”燃烧。(5)煤电清洁化机制效果显着,煤电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已越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峰值,而非发电用煤工业和生活用煤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并未越过高点;污染物排放水平随经济增长的拟合曲线都是阶段性变化趋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中“下降拐点”的出现是有条件,可根据政策条件、科技水平和执法监督等因素的影响发生改变。

房小满[4](2019)在《浅析中美欧火电厂氮氧化物排放标准差异》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雾霾天气的增加,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成为了全社会的关注焦点,火电厂氮氧化物减排任务是近年大气污染治理中的核心工作。本文对中美欧三个国家和地区的火电厂氮氧化物排放标准进行了对比,旨在通过了解不同的减排标准和理念,为今后相关减排标准的制定提供更多的思考方向。

李喜妹[5](2019)在《MILD-OCC燃烧火焰中NOx生成及排放特征研究》文中指出基于煤炭在国内外的能源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作为重要的化石燃料不断开采,大量使用造成能源短缺。目前,能源短缺也已经成为本国关心的问题,因为煤炭燃烧会产生大量污染物如CO2、NOx等可见的严重影响在生态环境方面。因此为了达到化石燃料的洁净燃烧、高效率利用以及低污染物排放的效果,专家们不断寻求和开发新型燃烧技术,俨然已经成为火电燃烧的研究热点。火电厂排放标准除了SOx、CO2污染物排放受到限制外,NOx如今经过研究发现它作为另一重要影响因素制约着电力发展和环境污染。通过对文献的学习及前期的大量调研发现有学者提出低氧稀释氧煤燃烧(MILD-OCC)新型燃烧方式,研究表明此燃烧方式是一种与传统燃烧方式不同的思路与设计,MILD-OCC燃烧装置结合传统方式,在传统方式创新下的一种结合技术,MILD-OCC燃烧技术具有高温度均匀性、CO2富集及低NOx减排潜力。本文通过自行设计新型Hencken型燃烧器燃烧煤粉,燃烧过程中采用的是甲烷作为助燃剂,空气作为氧化剂的混合氛围下燃烧煤粉产生烟气。在不同空燃比的条件下获取MILD-OCC火焰烟气气体温度分布,进而确定最优空燃比,实验确定空燃比(单位质量燃料燃烧所需要的空气质量)为30时观察它的火焰扩散情况及温度分布达到MILD-OCC燃烧状态。在空燃比为30时通过划分网格的采样方式在径向(距离火焰中心的横向距离)离中心火焰距离5mm、15mm、25mm,轴向(距离火焰中心高度)距离中心火焰10mm、20mm、30mm、40mm、50mm下进行采样,对于采样检测系统的选定是通过多种方法比较选出,确定采用《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方法。前者对样品烟气进行吸收法采样,而后采用分光光度计检测NOx的浓度,揭示MILD-OCC燃烧技术中NOx生成机理及排放特性。实验研究表明MILD-OCC燃烧方式下氮氧化物的生成与温度至关重要,通过热电偶进行温度测量,发现整个炉膛温度差值在50℃左右波动,符合MILD-OCC燃烧下温度均匀的特性。根据浓度排放曲线研究发现MILD-OCC方式燃烧煤粉情况下NOx的排放浓度在50-165mg/m3,而无煤粉燃烧的排放浓度在95-135 mg/m3。比较其他低NOx燃烧方式来说此方法的排放浓度大幅降低。随着采样高度的不同,浓度随着高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说明氮氧化物的燃烧挥发分析出需要一定的时间。已经生成的氮氧化物还会与挥发分中其他有机物发生还原反应降低了排放量。总结众多学者对氮氧化物生成机理的研究结合本实验研究数据发现本文研究的MILD-OCC燃烧方式下氮氧化物的生成机理为热力型。

王茂林[6](2018)在《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研判和把握》文中提出针对近年来一些地方少数领导同志以防霾治霾为由,提出"去煤化"并采取"一刀切"作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使我国煤电产业和与煤沾边的产业均受到很大影响的状况,作者立足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和国情,通过煤火电与其他能源发电成本比较,我国煤电实现清洁利用走向治霾取得的效果和对欧美发达国家弃核返"火"的审视,充分明确了煤电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不可替代性,指出了散烧煤是煤炭燃烧污染的重点,是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并综合相关专家学者建议,就科学推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应把握的方面,为国家相关部门提出了相关决策参考建议。既是对我国能源安全战略和党中央、国务院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决策部署的有力诠释,也是对那些不现实、不科学"去煤化"观点和作法的有力批驳。去年以来,我在北京、山西、上海等地与煤炭、能源、科技界一些专家、学者讨论交谈中,大家对北京等地提出的"去煤化"观点进行了讨论并一致认为:"去煤化"观点不符合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和国情,这种提法既不现实,也不科学。作为中国的基础能源,煤炭行业需要革命,但不应"革煤炭的命",中国解决能源问题主要是把煤炭挖好、用好、管好,如何使煤炭洁净化是重点,而不是完全"去煤化",也根本去不了。到2050年,化石能源仍然是(世界)能源构成的基础,煤炭仍将长期发挥作用。这是2013年底召开的第22届世界能源大会对2050年作出的十点判断之一。与会者一致认同煤炭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2014年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报告也指出,全球煤炭需求有增无减,预计到2019年将达到创纪录的90亿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为改善生态环境,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战略决策和具体举措,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能源结构调整、防霾治霾、绿色发展及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探索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并赢得了社会各界好评。然而,一些地方少数领导同志以防霾治霾为由,提出了"去煤化"并采取"一刀切"的作法,使与煤沾边的产业,无一不受到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煤电两大产业。作为一名采煤工程师,在煤矿工作25年的老矿工,一直以煤电是光明使者为荣。过去60多年我国发展都是靠煤炭撑起来的,现在和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的主力能源。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是严重的,但是,燃煤大中电厂这些年来通过超低排放的技术改造,排污状况已明显改观,采用"超低排放技术"已让煤电致霾走向治霾(如:北京高井、高碑店、国华一热、京能热电四家燃煤电厂,采用的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排放标准,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三项大气污染物年排放总量仅占全市总排放量的2.5%,而上缴排污费却占到了全市的20%多,让某些媒体和社会上某些人误认为燃煤电厂排污超过20%,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散烧煤造成的污染是燃煤电厂排污的十倍以上,才是防霾治霾重点,我们目前完全有能力通过技改来解决。一些地方忽视国情和煤电发展现状,搞"去煤化"的作法,不但不现实,也很不科学,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否则,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有可能走入新的困境。我们应该立足国情抓实煤电治霾、推进绿色发展,决不能否定煤炭在我国能源中的重要地位,简单搞"去煤化"。为此,我通过调查研究并综合有关专家学者建议,提出如下报告。

谭琦璐[7](2015)在《中国主要行业温室气体减排的共生效益分析》文中指出我国当前面临温室气体减排和空气污染物的双重挑战,多数实证研究证明针对两者的措施存在共生效益,研究共生效益有利于我国制定更科学全面的空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减排政策。同时,共生效益概念所包含政治属性使得我国有必要明确行业具有的共生效益大小,以在国际谈判上具有更多的话语权。为评估我国主要行业二氧化碳减排的共生效益,量化共生效益对减排政策制定的影响,本研究基于钢铁、电力和水泥三个行业共146项技术开发了自底向上优化模型,构建了行业二氧化碳共生效益分析框架,结合多目标分析、不确定情景分析等评价了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政策共生效益存在性和大小,在此基础上对行业未来二氧化碳削减目标给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行业现有的针对2015年的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在电力和钢铁中能够实现,而水泥行业的烟粉尘和二氧化硫目标设定过严。对三个行业而言,无论是减碳还是减污目标都具有使对方削减的共生效益,但在减污目标驱动下产生的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的共生效益总和更大。三个行业在2015年达到减碳减污目标基础上,2020年其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还能够分别进一步削减4-20%,0-4%及2-15%。通过将碳排放强度在其可行范围内采样发现,并非任何水平的二氧化碳削减强度都具有空气污染物减排的共生效益,对某些污染物而言,只有碳约束达到较强程度时才具有协同削减的效益。三个行业在2020年所具有的最大空气污染物削减共生效益值占行业减排成本的比重分别为0.7-1.3%,1.2-2.4%,1.5-3.1%,共生效益值同成本的比值十分微小。在考虑减污共生效益大小,单位减排成本变化趋势和速率下,对三个行业2020年碳削减目标的建议为:电力行业2020年单位发电量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削减10-14%,排放量为34.4-36.0亿吨;钢铁行业2020年吨钢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削减1-2%,排放总量将达到12.6-12.8亿吨;水泥行业2020年吨水泥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削减8-12%,排放总量为11.8-12.4亿吨。届时水泥行业有可能进入碳排放峰值的平台。

李晓坚[8](2015)在《600MW燃煤锅炉尾部SCR脱硝系统改造》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氮氧化物控制技术的迅速普及,国家对氮氧化物的控制指标要求日益严格。据统计,全国NOx排放的67%来自于煤炭燃烧,火电厂排放的NOx成为我国酸雨污染的重要因素。应用先进脱硝技术控制火电厂的NOx排放量,已经成为限制火电工业发展的主要前提之一本文针对扬州第二发电有限公司的#1机组脱硝改造工程,在分析电站锅炉NOx生成原理和脱硝技术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比较确定了该锅炉应用SCR烟气脱硝技术的合理性。然后重点从SCR技术应用的设计条件、脱硝催化剂、还原剂、实施工艺等方面,分析了现场的改造方案,并对所涉及到的空预器、引风机改造方案进行了分析。为确保脱硝改造的效果,文中根据相似原理,分析介绍了所设计的模型试验。利用流场试验和氨NH3/NOx混合分布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设计的合理性,为现场SCR技术应用设计提供了有效依据。在实施脱硝改造后,进行了改造后运行性能试验。文中详细地介绍了性能试验方法,利用不同负荷下的试验数据逐一分析了脱硝效率、氨逃逸量、氨耗量和压差等特性指标,以此验证了改造后达到了原定的技术目标。此外,还针对改造后运行中存在的低负荷SCR进口烟温低和空预器中低温段易发生堵塞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和应用效果。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及工程应用经验总结,可为同类机组锅炉烟气脱硝改造工程的设计和运行优化提供参考。

刘晋东[9](2014)在《炼油厂氮氧化物系统性减排措施研究》文中提出氮氧化物(NOx)是一种环境学中的常规大气污染物质,自“十二五”开始,氮氧化物初次被列入节能减排的考核指标,开始实行排放总量控制,自2011年以来,全国各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已经开始对辖区内的炼油企业核算和下达氮氧化物总量控制指标,这意味着氮氧化物减排已经被国家正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氮氧化物是炼油厂排放的最重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世界各国对炼油厂的氮氧化物的排放控制不尽相同,有些直接指定行业控制标准,有些则侧重于燃料燃烧标准规定等内容。国内由于长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多,中国的炼油行业氮氧化物减排进展情况不容乐观。目前国内对于炼油行业的氮氧化物排放的限制,除个别地区出台地方标准或借鉴其它行业和综合排放标准外,国家尚未出台炼油行业正式的污染排放控制标准,炼油厂的氮氧化物只在各类燃烧烟气中存在,包括加热炉烟气、催化烧焦烟气、锅炉烟气以及硫磺尾气焚烧烟气等。目前国内炼油厂中,催化裂化装置再生烟气和动力锅炉烟气排放的氮氧化物占了全厂氮氧化物排放量的绝大部分比例,其次为各类型加热炉烟气排放的氮氧化物。在目前国内炼油行业,为满足氮氧化物减排指标,氮氧化物的减排还仅停留在单点减排上,进行烟气末端治理,并没有全厂性的、系统性的减排计划。在满足达标排放的前提下,维持排放现状,没有主动减排意识。炼油厂氮氧化物的减排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源头到末端需要有全面的减排规划,而后逐渐分步实施。首先从源头控制,对催化裂化装置进料提前进行加氢处理,降低催化原料的氮含量,减少催化裂化装置再生烟气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其次逐步对炼油厂的加热炉均采取低氮燃烧措施,减少加热炉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再次采用IGCC系统代替传统的动力锅炉,大幅减少炼油厂动力系统的氮氧化物排放量。最后,对动力锅炉烟气、催化裂化再生烟气进行末端脱硝,以进一步减少全厂的氮氧化物排放量。

孟宪彬[10](2013)在《火力发电厂NOx控制措施及治理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氮氧化物是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它的排放会引发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毒害人类,危及人类的健康,破坏地球生态环境。大气污染物中,90%以上的氮氧化物源于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燃烧,其中70%来自于煤的燃烧,而我国火电机组发电用煤又占了全国煤燃烧的70%。随着燃煤锅炉不断扩建,用煤量显着增加,氮氧化物将会对中国大气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因此研究火力发电厂投运后,大气污染物治理装置的运行效果尤为重要,关系着我国整体的大气环境质量。随着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的发布,对于新建和运行中的火力发电厂NOx的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NOx的排放标准由450650mg/m3提高到了100200mg/m3。对于新建机组,需要同步建设更加高效的烟气脱硝装置,对于已投产运行机组需要在新标准颁布后两年半的时间内通过脱硝改造来实现达标排放。无论哪种机组,对于投产后烟气脱硝装置的运行效率都将会是很大的考验。本人的研究内容主要是通过现有机组的工程概况、脱硝设施运行效果等相关内容,说明现有机组在预留脱硝装置或者脱硝效率过低的情况下不能满足新标准下NOx的排放要求。通过改、扩建机组的相关工程概况、锅炉参数及煤质资料、脱硝方案和新建机组投产验收机组监测期间运行工况、煤质分析、NOx验收监测数据等内容,结合脱硝理论相关知识以及参考文献中脱硝系统问题、脱硝装置运行等相关内容,说明通过高效的脱硝工艺可以实现NOx在新标准下的达标排放,并为现有机组的脱硝改造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意大利治理火电厂氮氧化物排放的技术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意大利治理火电厂氮氧化物排放的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大气污染治理的生态补偿及投融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研究评述
    1.5 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的概述
    2.1 大气污染治理的实践经验
        2.1.1 国外实践
        2.1.2 国内实践
    2.2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的发展现状
        2.2.1 生态补偿理论的阶段发展特征
        2.2.2 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的探索
        2.2.3 建立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
    2.3 建立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问题
        2.3.1 关键问题之一:谁补偿谁
        2.3.2 关键问题之二:补偿标准
        2.3.3 关键问题之三:资金来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谁补偿谁:协调大气污染治理与工业化进程
    3.1 工业化进程下的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
    3.2 我国城市工业化进程的聚类分析——以27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例
        3.2.1 城市的工业化进程与分类
        3.2.2 K-means聚类算法
        3.2.3 指标构建与数据来源
        3.2.4 聚类结果与Z检验
    3.3 我国城市工业化进程的空间分布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补偿标准之一:厘清大气污染治理的经济成本
    4.1 大气污染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
    4.2 不同工业化阶段下大气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基于PSTR模型
        4.2.1 模型介绍
        4.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3 实证分析
        4.3.1 描述性检验
        4.3.2 模型设定检验
        4.3.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补偿标准之二:核算大气污染的扩散范围与程度
    5.1 大气污染的空间相关性
        5.1.1 大气污染的空间聚集与跨区域传输
        5.1.2 大气污染与城市类型的空间分布分析
    5.2 生态补偿“协同治理圈”的构建——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例
        5.2.1 空间自相关模型
        5.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2.3 结果分析
    5.3 大气污染的空间溢出性
    5.4 大气污染空间溢出的核算——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例
        5.4.1 污染衰退模型
        5.4.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4.3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资金来源:拓宽大气污染治理的投融资渠道
    6.1 大气污染治理行业的投融资特征
    6.2 大气污染治理的财政和金融支持
        6.2.1 大气污染治理的财政和金融政策
        6.2.2 大气污染治理的金融工具
        6.2.3 大气污染治理的资金来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机制
    7.1 促进生态补偿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
    7.2 拓展市场化、多元化的补偿途径
    7.3 健全大气污染治理的投融资机制
    7.4 完善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制度体系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城市工业化进程分类
附录 B 国民经济行业合并分类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Cu基SCR脱硝催化剂的性能优化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相关政策
    1.2 脱硝技术及行业特点
        1.2.1 主要脱硝技术
        1.2.2 不同行业的脱硝环境特点
    1.3 SCR催化剂研究进展
        1.3.1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1.3.2 硫酸化催化剂
        1.3.3 分子筛催化剂
    1.4 SCR反应机理与中毒机制
        1.4.1 NH_3-SCR反应过程与反应动力学
        1.4.2 “Eley-Rideal(E-R)”与“Langmuir-Hinshelwood(L-H)”反应机理
        1.4.3 SO_2毒化作用机制
    1.5 SCR反应的分子模拟计算
        1.5.1 量子力学计算方法
        1.5.2 非量子力学计算方法
    1.6 选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6.1 选题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2章 CuSO_4/TiO_2催化剂及载体作用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2 CuSO_4/TiO_2催化剂的制备
        2.2.3 分相法研究
        2.2.4 NH_3-SCR活性及抗硫性实验
        2.2.5 表征方法
        2.2.6 计算模型与方法
    2.3 影响催化剂性能的工艺制度探讨
        2.3.1 CuSO_4/TiO_2催化剂脱硝活性结果分析
        2.3.2 负载量、焙烧温度的影响机制分析
    2.4 载体与活性组分间的协同作用
        2.4.1 分相法试样的脱硝性能比较分析
        2.4.2 脱硝反应动力学研究
        2.4.3 载体在CuSO_4/TiO_2催化剂中作用机制
    2.5 CuSO_4/TiO_2催化剂的反应机理研究
    2.6 CuSO_4/TiO_2催化剂表面反应的模拟计算
        2.6.1 NH_3吸附
        2.6.2 Br?nsted酸位上SCR反应的过渡态搜索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离子交换法CuY分子筛催化剂及性能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用分子筛的结构信息
        3.2.2 浸渍法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
        3.2.3 离子交换法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及优化实验
        3.2.4 测试表征手段
    3.3 载体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分析
        3.3.1 载体的基本性质
        3.3.2 浸渍法分子筛催化剂的性能比较
        3.3.3 离子交换法分子筛催化剂的性能对比
        3.3.4 载体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规律
    3.4 活性物质引入方式对Cu基分子筛催化剂的影响分析
        3.4.1 不同活性物质引入方式的CuY催化剂的性能对比
        3.4.2 活性物质引入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3.5 IE-CuY催化剂的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3.5.1 NH_3-SCR活性分析
        3.5.2 H_2-TPR和 TG分析
        3.5.3 正交实验影响因素评估
    3.6 IE-CuY催化剂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3.6.1 优化实验结果及分析
        3.6.2 NH_3/NO的氧化性及NO还原产物的N_2选择性
    3.7 不同离子交换液前驱体的影响分析
        3.7.1 NH_3-SCR活性
        3.7.2 不同离子交换液前驱体的影响机制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IE-CuY催化剂的性能影响机制探讨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不同离子交换时间IE-CuY催化剂的制备
        4.2.2 活性测试与表征方法
    4.3 离子交换时间对IE-CuY催化剂的影响分析
        4.3.1 NH_3-SCR活性
        4.3.2 表面形貌及能谱分析
        4.3.3 物相、表面氧化还原性能及酸性
        4.3.4 电荷输运能力及表面活性物种分析
    4.4 IE-Cu Y催化剂的反应机理研究
        4.4.1 NH_3吸附及NH_3+ O_2共吸附
        4.4.2 预吸附ad-NH_3与NO_x反应
        4.4.3 NO吸附及NO+ O_2共吸附
        4.4.4 预吸附ad-N_xO_y与NH_3反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整体式成型催化剂与抗硫机理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原材料的选择
        5.2.2 分子筛催化剂的成型制备
        5.2.3 整体式蜂窝催化剂的性能测试
    5.3 手工成型试样配方调控
        5.3.1 活性组分掺量对成型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5.3.2 添加硼酸/硝酸对成型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5.3.3 不同塑性料对成型催化剂的性能影响
    5.4 挤出成型蜂窝催化剂的脱硝性能研究
        5.4.1 焙烧工艺对蜂窝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5.4.2 不同成型主体对蜂窝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5.4.3 成型配方中其他组分的作用研究
    5.5 挤出成型蜂窝催化剂的抗SO_2中毒性能研究
        5.5.1 不同温度下SO_2对脱硝活性的影响
        5.5.2 SO_2中毒机制分析
    5.6 基于LCA的水泥工业NO_x环境影响分析
        5.6.1 某水泥厂的基本情况介绍
        5.6.2 目标及研究范围的确定
        5.6.3 清单分析
        5.6.4 NO_x环境影响评价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及今后工作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本文特色及创新点
    6.3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规制约束—政策激励下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煤电被认为是大气污染主要成因
        1.1.2 煤电是中国不可替代的基础电源
        1.1.3 煤电清洁化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工具
    2.1 主要理论工具
        2.1.1 规制约束相关研究
        2.1.2 政策激励相关研究
        2.1.3 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相关研究
        2.1.4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相关研究
    2.2 煤电清洁化相关研究
        2.2.1 不可替代性——煤电生存基础
        2.2.2 可能性——煤电清洁技术路线
        2.2.3 经济性——清洁煤电可负担
        2.2.4 前瞻性——煤电清洁发展
    2.3 文献研究综评
3 中国煤电行业特征及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国煤电行业发展现状
        3.1.1 煤电行业投资建设及电源结构对比分析
        3.1.2 煤电行业电力生产及电源结构对比分析
        3.1.3 煤电行业经营状况及电源结构对比分析
    3.2 与世界主要国家及区域电源结构对比分析
        3.2.1 世界煤电领域电力生产情况对比分析
        3.2.2 其它电源结构产能情况对比分析
    3.3 中国主要煤电集团状况
    3.4 中国煤电行业特征及优势
    3.5 本章小结
4 机制研究——中国煤电清洁化驱动因素
    4.1 政策因素
        4.1.1 煤电清洁化相关规制约束-政策激励的演化
        4.1.2 环境约束: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4.1.3 政策激励:燃煤电厂环保补贴
    4.2 环保科技
        4.2.1 煤电烟气污染物典型控制技术分析
        4.2.2 煤电烟气污染物控制技术创新与发展
    4.3 执法监督
        4.3.1 地方政府的执法检查
        4.3.2 中央政府的环保督察
    4.4 中国煤电清洁化驱动因素关联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路径研究之一——环境成本内部化:自身投资运维模式
    5.1 政府、燃煤电厂和环保企业的路径选择
        5.1.1 政府——补贴路径选择
        5.1.2 燃煤电厂——投资路径选择
        5.1.3 环保企业——盈利路径选择
        5.1.4 清洁化综合路径类型
    5.2 燃煤电厂自身投资运维模式发展状况
        5.2.1 燃煤电厂自身投资运维模式演化
        5.2.2 燃煤电厂自身投资运维模式现状分析
    5.3 自身投资运维模式相关假设及参变量定义
        5.3.1 模型假设条件
        5.3.2 模型参变量定义
    5.4 不同政策条件下自身投资运维模式建模分析
        5.4.1 无补贴政策
        5.4.2 仅有环保补贴电量政策
        5.4.3 仅有环保补贴电价政策
        5.4.4 兼有环保补贴电量和补贴电价政策
    5.5 算例分析和结果讨论
        5.5.1 参数取值
        5.5.2 计算结果
        5.5.3 分析结论
    5.6 本章小结
6 路径研究之二——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第三方治理模式
    6.1 燃煤电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发展状况
        6.1.1 燃煤电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演化
        6.1.2 燃煤电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现状分析
    6.2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相关假设及参变量定义
        6.2.1 模型假设条件
        6.2.2 模型参变量定义
    6.3 不同政策条件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建模分析
        6.3.1 无补贴政策
        6.3.2 仅有环保补贴电量政策
        6.3.3 仅有环保补贴电价政策
        6.3.4 兼有环保补贴电量和补贴电价政策
    6.4 算例分析和结果讨论
        6.4.1 参数取值
        6.4.2 计算结果
    6.5 环境成本内部化与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比较分析
        6.5.1 对比分析
        6.5.2 政策建议
    6.6 本章小结
7 成效研究——煤电与其它用煤人为污染源清洁化效果对比
    7.1 中国煤电清洁化进展
        7.1.1 机组结构持续升级
        7.1.2 环保设施全面普及
        7.1.3 能耗水平显着提升
        7.1.4 污染排放大幅降低
    7.2 与其它用煤领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对比分析
        7.2.1 非发电用煤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
        7.2.2 生活用煤领域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
        7.2.3 各用煤领域大气污染物排放对比分析
    7.3 煤电清洁化案例研究
        7.3.1 典型燃煤电厂清洁化案例
        7.3.2 典型煤电集团清洁化案例
    7.4 本章小结
8 趋势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8.1 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与环境承载力情况
        8.1.1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8.1.2 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已近上限
    8.2 经济增长与不同用煤人为污染源排放量关系建模分析
        8.2.1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8.2.2 模型构建和曲线拟合
        8.2.3 分析与讨论
    8.3 结论及政策启示
    8.4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浅析中美欧火电厂氮氧化物排放标准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 中美欧火电厂氮氧化物排放标准
    1.1 中国氮氧化物排放标准
    1.2 美国火电厂氮氧化物排放标准
    1.3 欧盟火电厂氮氧化物排放标准
2 各地区国家标准对比
3 对我国的火电厂氮氧化物排放思考及建议

(5)MILD-OCC燃烧火焰中NOx生成及排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况
        1.2.1 低氮氧化物技术对比研究
        1.2.2 MILD-OCC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烟气中NO_x的研究现状
        1.3.1 烟气中NO_x的排放标准
        1.3.2 氮氧化物排放研究现状
    1.4 NO_x的生成类型及影响因素
        1.4.1 热力型NO_x
        1.4.2 燃料型NO_x的生成
        1.4.3 快速型NO_x的生成
        1.4.4 NO_x在环境中的影响
    1.5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系统及方法介绍
    2.1 引言
    2.2 燃烧器的设计及搭建
        2.2.1 燃烧器的类型研究
        2.2.2 燃烧器的搭建及调试
    2.3 实验方法
        2.3.1 煤的工业分析
        2.3.2 NO_x的检测方法
        2.3.3 试剂与仪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燃烧工况的研究
    3.1 引言
    3.2 空燃比的确定
        3.2.1 实验装置及方法
        3.2.2 气体温度及空燃比的获取
    3.3 烟气温度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O_x的检测及排放特性
    4.1 实验系统图
    4.2 NO_x的检测方法及原理
        4.2.1 检测原理
        4.2.2 检测方法
    4.3 氮氧化物的排放特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MILD-OCC燃烧方式下NO_x的生成机理研究
    5.1 概述
    5.2 NO_x的生成机理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研判和把握(论文提纲范文)

一、煤电在中国具有不可替代性
二、煤火电与其他能源发电成本比较
三、散烧煤是煤炭燃烧污染的重点
四、煤电实现清洁利用走向治霾
    (一)超低排放技术是燃煤清洁发电的科学选择。
    (二)专业化第三方治理与超低排放改造成本分析。
    (三)山西国际能源(格盟国际)经验做法值得借鉴。
五、欧美发达国家弃核返“火”审视
六、推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建议

(7)中国主要行业温室气体减排的共生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采取温室气体和空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的必要性
    1.2 温室气体减排共生效益实践
        1.2.1 国外共生效益政策实践
        1.2.2 我国行业节能减排行动
    1.3 本研究的意义、目的及内容
第2章 温室气体减排共生效益研究综述
    2.1 共生效益的定义及研究动机
        2.1.1 共生效益概念的界定
        2.1.2 共生效益研究动机
    2.2 共生效益分类
    2.3 定量评估模型
        2.3.1 自底向上模型
        2.3.2 自顶向下模型
        2.3.3 BU和TD在共生效益研究中的比较
        2.3.4 混合模型
    2.4 将共生效益纳入政策决策的方法
        2.4.1 政策效果评价 ——传统成本效益分析
        2.4.2 考虑共生效益的改进成本效益分析
    2.5 温室气体减排共生效益研究评述
        2.5.1 质疑共生效益相关研究总结
        2.5.2 中国共生效益研究综述
第3章 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及共生效益分析模型
    3.1 主要行业选择
        3.1.2 二氧化碳排放
        3.1.3 空气污染物排放
    3.2 行业二氧化碳减排共生效益分析模型框架
    3.3 行业及技术数据库模块
        3.3.1 行业宏观外生变量及取值说明
        3.3.2 行业技术系统构建和技术参数说明
    3.4 共生效益分析优化模块
        3.4.1 行业二氧化碳、空气污染物和成本计算式
        3.4.2 优化目标及约束条件
    3.5 行业减碳减污政策评估模块
        3.5.1 行业2015年既有减碳减污总量控制目标政策评估
        3.5.2 基于共生效益的行业碳减排目标制定
第4章 行业技术系统及技术层面共生效益
    4.1 行业技术系统
        4.1.1 电力行业技术清单及参数取值
        4.1.2 钢铁行业技术清单及参数取值
        4.1.3 水泥行业技术清单及参数取值
    4.2 行业技术系统及参数验证
        4.2.1 电力行业技术系统及参数验证结果
        4.2.2 钢铁行业技术系统及参数验证结果
        4.2.3 水泥行业技术系统及参数验证结果
    4.3 技术层面共生效益分析
        4.3.1 主体技术或设备
        4.3.2 附属节能技术
        4.3.3 污染物治理技术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2015年行业减碳减污目标评价
    5.1 行业2015年总量控制目标可行性评价
        5.1.1 电力行业目标可行性评价
        5.1.2 钢铁行业目标可行性评价
        5.1.3 水泥行业目标可行性评价
    5.2 现有总量控制目标的共生效益分析
        5.2.1 电力行业减碳减污目标共生效益
        5.2.2 钢铁行业减碳减污目标共生效益
        5.2.3 水泥行业减碳减污目标共生效益
    5.3 不同目标导向下减排行动经济效率评价
        5.3.1 电力行业减排行动经济效率
        5.3.2 钢铁行业减排行动经济效率
        5.3.3 水泥行业减排行动经济效率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行业2020年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共生效益分析
    6.1 行业层面减碳政策共生效益存在性检验
        6.1.1 电力行业共生效益存在性及大小
        6.1.2 钢铁行业共生效益存在性及大小
        6.1.3 水泥行业共生效益存在性及大小
    6.2 基于共生效益的碳减排目标制定与建议
        6.2.1 行业空气污染物削减总共生效益
        6.2.2 行业边际减排成本
        6.2.3 行业2020年二氧化碳削减目标建议与评价
    6.3 碳约束下技术经济性判定
        6.3.1 电力行业技术演化路径
        6.3.2 钢铁行业技术演化路径
        6.3.3 水泥行业技术演化路径
        6.3.4 行业实现减碳减污技术推广清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进一步工作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600MW燃煤锅炉尾部SCR脱硝系统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环保要求
        1.2.2 国外降低氮氧化物技术的发展
        1.2.3 国内降低氮氧化物技术的发展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降低NO_x排放的方法及原理
    2.1 氮氧化物产生的原理
        2.1.1 热力型NOx的生成原理
        2.1.2 快速型NOx的产成机理
        2.1.3 燃料型NOx的产成机理
    2.2 主要脱硝技术介绍
        2.2.1 低NOx燃烧技术
        2.2.2 尾部脱硝
    2.3 几种脱硝技术的综合比较分析
第3章 600MW燃煤锅炉脱硝改造方案
    3.1 电厂主要设备情况
        3.1.1 锅炉
        3.1.2 电除尘器
        3.1.3 引风机
        3.1.4 烟囱
    3.2 基本设计条件
        3.2.1 燃煤和燃油
        3.2.2 脱硝系统入口烟气参数
        3.2.4 吸收剂分析资料
    3.3 SCR改造方案
        3.3.1 设计原则
        3.3.2 脱硝工艺系统的布置
        3.3.3 脱硝还原剂的选择
        3.3.4 脱硝催化剂的选择
    3.4 SCR脱硝改造引起的引风机核算和改造
        3.4.1 引风机核算
        3.4.2 联合风机选型
        3.4.3 联合风机性能
    3.5 SCR脱硝改造引起的空预器改造
        3.5.1 SCR脱硝改造对空预器的影响
        3.5.2 空预器相应改造内容
    3.6 催化剂吹灰方式选择方案
        3.6.1 声波吹灰器
        3.6.2 蒸汽吹灰器
        3.6.3 吹灰方式的选择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SCR流场模型试验
    4.1 物理模型试验
        4.1.1 模型试验内容
        4.1.2 模型试验要求
    4.2 模型试验方法
        4.2.1 模型试验
        4.2.2 涡流混合技术
        4.2.3 模型试验测试分析方法
        4.2.4 模模型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4.3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4.3.1 流场分布试验结果
        4.3.2 氨NH_3/NOx混合分布试验结果
    4.4 模型试验结论
第5章 改造效果与存在问题
    5.1 性能考核试验方法
        5.1.1 试验内容
        5.1.2 试验测点
    5.2 测量方法
        5.2.1 烟气流量
        5.2.2 NO与O_2浓度分布
        5.2.3 NH_3逃逸浓度
        5.2.4 烟气SO_2与SO_3
        5.2.5 系统压力损失
        5.2.6 烟气温度
        5.2.7 原煤取样
        5.2.8 飞灰与炉底大渣取样
        5.2.9 环境条件
        5.2.10 DCS运行参数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表计标定
        5.3.2 烟气流量
        5.3.3 脱硝效率与氨逃逸
        5.3.4 SO_2/SO_3转化率
        5.3.5 系统压力损失
        5.3.6 氨耗量
    5.4 性能试验结果
    5.5 脱硝改造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方法
        5.5.1 低负荷下排烟温度不够导致脱硝系统无法投用
        5.5.2 空预器低温端换热面发生堵塞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炼油厂氮氧化物系统性减排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1.3 研究的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目标
第2章 当前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形势和政策
    2.1 氮氧化物的危害
        2.1.1 氮氧化物性质概述
        2.1.2 氮氧化物对环境及人体的危害
    2.2 国外对氮氧化物排放的控制要求
        2.2.1 采用多种指标综合管理的办法
        2.2.2 制定相应的标准体系
        2.2.3 推动实施区域共同防控
        2.2.4 采取经济激励政策
        2.2.5 披露企业污染排放信息
        2.2.6 国外炼油行业氮氧化物排放控制
    2.3 国内氮氧化物排放的宏观政策
        2.3.1 国内氮氧化物排放情况
        2.3.2 国内氮氧化物排放控制
    2.4 国内炼油行业氮氧化物的减排形势
        2.4.1 国内炼油能力及分布
        2.4.2 国内炼油行业氮氧化物污染控制情况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炼油厂氮氧化物排放现状
    3.1 炼油厂废气污染物排放概述
    3.2 炼油厂主要氮氧化物排放源
        3.2.1 全厂氮氧化物排放源
        3.2.2 主要的氮氧化物排放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炼油厂系统性氮氧化物减排措施研究
    4.1 炼油厂氮氧化物减排存在的问题
        4.1.1 缺乏主动性
        4.1.2 缺乏系统性
    4.2 减排基本思路
    4.3 技术实现措施
        4.3.1 催化裂化原料预处理
        4.3.2 加热炉低氮燃烧
        4.3.3 采用 IGCC 系统代替传统的动力锅炉
        4.3.4 动力锅炉烟气、催化裂化再生烟气脱硝
        4.3.5 加快油品质量升级,降低区域机动车尾气氮氧化物排放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10)火力发电厂NOx控制措施及治理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3.1 氮氧化物将成为“十二五”电力行业控制重点
        1.3.2 市场需求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
    2.1 燃煤锅炉 NOx 的生成机理
        2.1.1 热力型 NOx 的生成机理
        2.1.2 快速型 NOx 的生成机理
        2.1.3 燃料型 NOx 的生成机理
    2.2 NOx 控制技术简介
        2.2.1 低 NOx 燃烧技术
        2.2.2 烟气脱硝技术
    2.3 脱硝催化剂
        2.3.1 催化剂种类
        2.3.2 SCR 催化剂的化学组成
        2.3.3 SCR 法脱硝中催化剂的作用
        2.3.4 催化剂的重要指标
        2.3.5 SCR 催化剂失活原因
        2.3.6 催化剂更换
        2.3.7 催化剂再生
    2.4 脱硝系统存在问题
        2.4.1 脱硝系统运行温度
        2.4.2 催化剂的寿命
        2.4.3 NH_3逃逸问题
        2.4.4 催化剂的钝化问题
        2.4.5 液氨的使用安全问题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程实例分析
    3.1 现有投产火电机组脱硝概况
    3.2 扩建机组脱硝系统
        3.2.1 工程基本概况
        3.2.2 锅炉参数及煤质资料
        3.2.3 脱硝方案
    3.3 已有机组脱硝系统改造
        3.3.1 现有工程概况
        3.3.2 锅炉参数及煤质资料
    3.4 天津某发电厂
        3.4.1 发电厂概况
        3.4.2 环保竣工验收情况及监测数据
    3.5 张家口某发电厂
        3.5.1 发电厂概况
        3.5.2 环保竣工验收情况及监测数据
    3.6 经济性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意大利治理火电厂氮氧化物排放的技术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气污染治理的生态补偿及投融资机制研究[D]. 汪惠青.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2]Cu基SCR脱硝催化剂的性能优化与机理研究[D]. 齐凯.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3]规制约束—政策激励下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研究[D]. 黄华.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4]浅析中美欧火电厂氮氧化物排放标准差异[J]. 房小满. 自动化博览, 2019(08)
  • [5]MILD-OCC燃烧火焰中NOx生成及排放特征研究[D]. 李喜妹.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
  • [6]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研判和把握[A]. 王茂林. 2015--2017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 2018
  • [7]中国主要行业温室气体减排的共生效益分析[D]. 谭琦璐. 清华大学, 2015(07)
  • [8]600MW燃煤锅炉尾部SCR脱硝系统改造[D]. 李晓坚. 东南大学, 2015(08)
  • [9]炼油厂氮氧化物系统性减排措施研究[D]. 刘晋东. 青岛理工大学, 2014(04)
  • [10]火力发电厂NOx控制措施及治理效果研究[D]. 孟宪彬. 北京工业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意大利火力发电厂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