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7名归国留学生获得人事部科技资助

我校7名归国留学生获得人事部科技资助

一、我院七名留学回国人员获人事部科技资助(论文文献综述)

李宁[1](2020)在《历史变局中的“齐鲁医学”转型研究(1948-1953)》文中研究说明教会医学是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播的产物,从十九世纪下半叶产生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消亡,历经近百年崎岖波折又波澜壮阔的历史。“齐鲁医学”曾经是中国教会医学的一张“名片”,其典型性和代表性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齐鲁医学”的发展历程几乎贯彻整个山东教会医学从起源到消亡的全部过程,代表着山东教会医学的最高水平,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与“北协和、南湘雅、西华西”等国内三大头牌医学齐名,并称为“东齐鲁”,在国内外医学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齐鲁医学”品牌由英美加中四国共同缔造和培育,其人员和经费至少由四个国家的十三个基督教组织供给,亦是洛克菲勒基金会重点资助的医学机构之一,其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及其对不同势力态度的矛盾性恰好为研究“齐鲁医学”与地方社会的互动提供了绝佳机会;三是“齐鲁医学”由教会医学向“人民医学”转型的过程异常复杂,经历了南迁福州、内部分裂、派系争斗、与美决裂、思想改造等多重洗礼,最终在全国院系调整中完成蜕变与重生,其过程既具有全国教会医学转型的通性特征,又有独特的发展脉络,对于整个教会医学转型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齐鲁医学”的转型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开始。1948年济南解放前夕,在国民党势力的怂恿和西方差会的鼓动下,齐鲁医学院做出了南迁福州的决定,大部分医学教授和本科生由山东济南迁往福建福州,齐鲁医院和少部分师生继续留守济南。不久,医预科随文理学院南迁杭州。一时间国内出现三处齐大校区和两个领导核心,形成南北对峙。南迁不仅造成“齐鲁医学”的内部分裂和派系对立,更为后来被新政权认定为“落后”和“反动”埋下了伏笔。随着杭州和福州的相继解放,齐鲁医学院在南迁一年之后选择回迁济南,“齐鲁医学”在形式上实现了合体和统一,但是南迁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没有消除,反而在旧有矛盾的积累效应下被扩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新旧两派势力之间的校权之争。以吴克明为代表的亲国民党守旧势力与以杨德斋为代表的亲共产党新晋势力为获得学校控制权展开了激烈博弈,最终新派势力在新政权的支持下两次挫败“倒杨”运动,赢得校权之争的胜利。随后,“齐鲁医学”开启了行政体制方面的改革,在齐鲁医院建立第一支党小组,不断扩大共产党的影响力,积极向新政权靠拢。自1949年底收回校权到1952年院系调整,“齐鲁医学”随着齐鲁大学同步启动了思想、政治、经济、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系统改革,开始了艰难而又深刻的历史转型。思想政治方面的改革是新政权非常关注的重要议题,也是其他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针对齐鲁医学院和齐鲁医院宗教氛围浓厚、“亲美”“崇美”思想严重、政治意识淡漠、片面强调专业技术等状况,新政权以齐大行政管理层和共产党工作小组为媒介,在全校范围内发起了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运动,通过开展爱国爱党教育、常规思政教育、亲苏学苏教育等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使“齐鲁医学”广大师生和医护人员增加了对新政权和共产党的了解,提高了思想政治意识。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转向全面控诉美国侵略和爱国主义教育,将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亲美”“崇美”“恐美”情绪逐渐改造为反美仇美排美情绪,通过鼓励学生参军参干、组织抗美援朝医疗队、收治志愿军伤病员等实际行动与美国划清界限,将全体师生团结在爱党爱国拥军的旗帜下,为后来的院系调整打下了思想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的同时,“齐鲁医学”其他方面的转型改革亦在同步进行。在教学育人方面,齐鲁医学院积极响应新政府提出的“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指导方针,在招生对象、招生名额、入学资格、培养目标、学制学时、教学课程等方面进行深刻改革,不断满足新中国对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在社会服务方面,齐鲁医院主动参与灾区医疗救灾、疫病防治服务、公共卫生教育,将发挥专业优势与服务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在经济方面,面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齐鲁医学院及齐鲁医院改变过去单纯依靠中外教会拨款的传统方式,积极争取新政府的资助,通过有条件地接受捐赠、开展资产清查运动、增产节约运动等多种途径拓展筹资渠道,最终与外国教会彻底割裂经济联系,完全实现了经济自立。上述改革措施的实施,既体现了新政权和新执政党对“齐鲁医学”提出的外在要求,也体现了“齐鲁医学”人审时度势、主动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调适和努力。1952年10月,齐鲁大学在全国院系调整中走向消解,包括齐鲁医学院和齐鲁医院在内的原有组织被撤并重组,随之而来的是“齐鲁医学”在性质内涵和组织属性方面的根本性变化。齐鲁医学院与山东医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山东医学院,附属齐鲁医院则成为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齐鲁医学”从此涅盘重生,进入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虽然“齐鲁医学”在名称、性质和归属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但其优秀的文化基因和传统的人文根脉得以传承和保留下来,并最终发展成当今的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和齐鲁医院。“齐鲁医学”发展史实际上也是教会医学与山东地方社会的互动史,二者互相影响、相互形塑而又彼此同化、趋于融合。“齐鲁医学”在西方传统与中国文化之间、宗教信仰和世俗生活之间、外国资源和本土力量之间、现代化转型与传统惯性之间不断寻求某种平衡,并以彻底本土化、中国化的结局完成转型使命。

关博[2](2017)在《天津市公立医院海外人才管理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海外人才竞争是当今行业发展重要的资源争夺环节,也是各国家、各领域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本文以天津市公立医院海外人才管理工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该类人群的管理策略实现进行调研分析、理论推演。以填补完成关于天津市海外卫生人才管理工作的研究空白,推动天津市公立医院海外人才管理、使用的各种科学实践工作。本文建立在国内外现有的海外人才理论基础上,对天津市公立医院目前的海外人才管理工作进行调研分析。结合天津市卫生人才实际发展需要,通过对天津市海外人才调查分析,了解了天津市整体的海外人才管理工作现状。从海外人才发展环境、海外人才政策及海外人才创新载体建设三个方面,通过与北京、上海这两个同级别的国内城市横向比对,展现天津市海外人才工作的优点与不足。进而总结出目前天津市海外人才开展策略中的三种引进培养方法。深度结合天津市公立医院海外人才工作,得出天津市公立医院海外人才管理中的主要五点问题。了解问题后,借鉴国内外针对卫生人才引进培养的先进经验进行分析。拟定实现天津市公立医院海外人才管理策略的五条主要路径。该研究成果可以为天津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海外卫生人才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完善政策的依据,为天津市卫生计生系统各公立医院的海外人才管理工作提供思路。实现路径的切实开展,不仅可以提升天津市公立医院建设发展,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天津市整体社会效益的回馈。

黄庆桥[3](2013)在《科学精英的多重角色:钱三强科技功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国际着名科学家、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之一钱三强为研究对象,在挖掘、利用新史料和已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科学精英的多重角色这一视角出发,分析钱三强的社会角色及其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原因与影响。科学精英多重角色的价值和意义天然地与其在现实中的“功业”密不可分,“时代—角色—功业—影响”构成了本文的分析逻辑。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有:(1)梳理钱三强功成名就的历史过程与历史机缘;(2)澄清已有的对钱三强的误读和误解;(3)研究钱三强的思想与实践对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影响;(4)探讨钱三强与新中国科技体制的起源、发展、演变之间的关系。第一章“新中国科学体制的‘制礼作乐’者:钱三强与中国科学院的创建”,主要研究1949—1956年期间,作为中国科学院的主要创建人之一,钱三强在中国科学院的早期历史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本文的研究表明:第一,钱三强是中国科学院发展蓝图的实际绘制者;第二,钱三强的留法和访苏背景使得中国科学的建制化打上了很深的苏联和法国模式的印迹,而这种集中管理独立研究相结合的科技体制模式,适应了当时中国发展的需要;第三,钱三强在中科院的领导经历对日后“两弹”攻关有着直接的重大影响。后世研究者惊叹于“两弹”科研攻关中钱三强调兵遣将轻车熟路,殊不知,这一基础是在1950年代早期打下的。第二章“大科学工程中的战略科学家:钱三强在中国核能事业中的角色担当”,从“中国原子弹之父”争论的学术史梳理开始,探究钱三强在开创新中国原子能事业以及“两弹”研发中的特殊角色,系统分析他之所以能够发挥特殊作用的历史背景、成因及其形成机制,探讨大科学时代科学精英发挥作用的方式和途径、西方模式与中国特色等诸多理论问题。本文的研究表明,钱三强是新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奠基者和领导者,是研制“两弹”的帅才人物。在这一意义上,对于“中国原子弹之父”这一称谓,钱三强是当之无愧的。钱三强在这一历史时期的非凡经历以及后世者对他的褒贬评价,引发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学术话题,即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科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大科学工程中的帅才人物。第三章“新时期的科技领导人:钱三强与中国科技事业的改革发展”,系统梳理钱三强在“文革”之后的科学活动这一至今学者涉及较少的论题,研究钱三强在中科院乃至中国科技事业的改革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探讨科学家与科技政策的互动、科学精英多重角色的价值与局限等理论问题。本文的研究表明,钱三强是“文革”后中国科技事业的领导人,并担当了国家科学顾问的角色,在推动中国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晚年热心于软科学,既是个人兴趣的使然,又是中国科学共同体、科学规范制度发展的迫切需要,因而可以看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第四章“科学家的科技现代化思想:钱三强对中国科技现代化之路的思考”,则从思想者与思想史的视角解读钱三强。本文的研究表明,在中国式科技发展道路的过程中,科学精英的意见和建议往往左右着国家决策的方向,他们的思想往往既是对国家宏观科技战略的引导,也是对其的呼应与诠释,并对具体的政策实践产生影响。钱三强的科技思想就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钱三强的科技现代化思想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现实针对性、中介性等特征,解读钱三强的科技现代化思想,其实也就是对新中国科技发展历程的解读。钱三强的科技现代化思想还体现着科学的开放精神。没有自我反思的单向度的向外学习,在钱三强那里是不存在的。这种精神对于今日之中国,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第五章“科学家的科学史情怀:钱三强与科学技术史”则专门论述了钱三强在科学技术史领域的造诣及其对科学技术史学科建设的贡献。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钱三强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事业的重要的直接参与者。这可以看作是钱三强科学贡献的独特方面。第六章是结语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研究对象的理论思考和总结:从科学精英多重角色的价值与局限的视角,探讨钱三强多重角色的历史合理性并由此反思如何防止科学精英的角色滥用;从科学家与当代中国科技体制的起源的视角,探讨研究以钱三强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个案的特殊意义。总结钱三强一生之功业,我们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钱三强担当着不同的角色,而且每个角色都在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第一,钱三强担当了建国初期中国科学体系设计者的角色;第二,钱三强在新中国原子能事业发展史上担当了开拓者和奠基者的角色;第三,钱三强在中国“两弹”事业中担当了特殊角色:对上,他是中央的参谋和助手;对科学家,他是慧眼识人用人的“伯乐”;对科研难题,他既是“出题目”者,又是带领科技人员攻关的“解题目”者;第四,钱三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担当了科技事业的领导人和国家科技顾问的角色;第五,钱三强在中国软科学事业的发展中担当了创建者、发起者、倡导者的关键角色;第六,钱三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实践家”,还是一位高水平的“思想家”。概括钱三强一生所担当的多重角色,其显着特点是“一宽一窄”。“宽”是指钱三强涉足的领域相当之宽,“窄”是指钱三强只在科技领域参加活动、发出声音。这种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总结钱三强多重角色形成的历史原因,除了钱三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之外,他的政治信仰和时代需求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文革”前,钱三强的人生历程可以归纳为“成也政治,败也政治”。“文革”后,钱三强历经磨难而不悔,继续矢志为国家科技事业做贡献,走上国家科技建设的重要领导岗位,焕发出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反思钱三强多重角色的价值和局限,其角色的多重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而这种必然性和合理性随着时间的发展却在当代中国发生了某种蜕变,表现为当代科学精英的角色滥用。通过对钱三强与中国科技事业之间关系的细致深入研究,可以发现,新中国的科技决策过程其实就是中共决策层及其执行机构与科学家的协调沟通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科学家为了体现自身价值和实现强国梦想,把自己对科学事业的理解和建议通过党组织往上输送,最终在党组织的甄别采纳下形成科技决策或科技制度。这可以看作是新中国“摸着石头过河”,自力更生发展科技事业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科技管理模式的重要特征。因此,要研究中国的科技体制和科技政策,简单解读党的文件和政策文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到历史的深处,深究文件和政策文本背后的形成过程和各方力量的博弈,唯有如此,我们对新中国的科技体制起源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通过对钱三强在“文革”之后的科学贡献和科学活动的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国家建设恰如1950年代一样,急需大量科技工作者,急需科技领导人才和管理人才,老一辈科学家再次在国家需要面前走向前台,担当起领导和组织科技事业的重任,即使是退休后,他们仍利用自己的影响,通过与中共高层的直接沟通,为科技体制改革与科技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也就是说,中国科技体制与科技制度的再生,也与他们密切相关。故此而言,钱三强那一代科学精英不仅直接参与了新中国科技体制的早期建构,而且直接参与领导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科技体制的再生,中国的科技体制也因此深深打上了他们的印记。总体来说,作者围绕钱三强生平和科技功业做了大量口述访问,掌握了大量口述史料,在此基础上结合档案材料及其他文献史料,对钱三强的多重角色和科技功业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明确了其历史定位。通过对钱三强科技思想的研究,填补了学术界已有研究的空白,使人们对钱三强的认识,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通过对钱三强科学活动的研究,阐释了钱三强与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以钱三强的活动为线索,挖掘出了新中国科技体制建立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要素,对学术界已有研究提出了不同意见。通过对钱三强社会活动的研究,弥补了现有研究中对科学学、科学技术史这些软科学学科建立过程中某些遗失的环节,使这些学科的发展史得以健全。通过对钱三强的个案研究,提出了杰出科学家社会角色转型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论题,剖析了这种现象的社会合理性及其蜕变。由此,让我们看到了研究老一辈杰出科学家的特殊意义:要深入了解中国的科技管理体制,从对杰出科学家的研究着手,也许是一条合理的渠道。

姚锐[4](2011)在《中国博士后制度发展 ——政策分析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引人瞩目的经济成就,激发起世界诸多学者对这一转型国家发展道路的浓厚兴趣。公共政策的演进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制度变迁的基本路径,对公共政策进行分析有利于理解和总结中国转型的成功经验。中国博士后制度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博士后制度与人才制度、科技制度以及高等教育系统有着紧密关系,提供了一个分析中国转型时期公共政策变革的样本。博士后制度是在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宏观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科学技术本身不断增长的复杂性是博士后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科学技术的功利价值则是外部诱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专业科学家的产生,随着科学革命的深化,攀登到“巨人的肩膀上”的历程更加漫长艰难,科学研究所需要的物质技术条件越来越超出科学家个人的负担能力,迫切需要进行有组织的、社会化的科学研究。科学技术的功利价值及其本身的复杂性,引发了政府的积极参与。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被应用于生产实践,证明了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洞见。工业革命对科技的需求进一步刺激了技术创新,形成了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良性互动。知识生产最初是满足“闲逸的好奇”动机的个别活动,17世纪开始演变为以科学社团、科学期刊为载体的社会活动。随着19世纪末大企业建立的科研机构取代个别发明家占据主流地位,科技创新日渐体制化,推动一个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知识生产的社会部门的崛起。科学家的培养则从手工作坊模式转变到与工业化生产相一致的生产线模式。科学技术是广泛发挥作用的生产要素,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独立从事研究的科学家的需求日渐增长,最终导致了博士后制度的兴盛。20世纪后半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建立起博士后制度。博士后制度起源于培养青年科研人员的单纯目的,科学研究需要大批训练有素的年轻学者。理想的博士后制度安排是,博士学位获得者经历博士后研究阶段,提升科研能力,成为独立从事研究的科学家。然而在实际的发展进程中,博士后制度生成了一种附加功能。博士学位授予规模稳定增长,而学术职位的供给又随着经济景气程度而波动,从长期来看追求学术职位的人越来越多,学术职位供不应求。博士后研究就成了部分追求学术职位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的一种过渡方案。中国博士后制度诞生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为了培养国家经济发展亟需的高层次人才,很短时期内恢复了高等教育秩序,建立起学位制度,派出留学生。李政道和国内一批学者的积极倡导建立博士后制度,得到国务院有关部委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支持,1985年国务院发文确定试点博士后制度。在博士后制度的创立过程中,学者、研究机构、大学、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党和国家领导人之间积极互动,形成了高效的政策关系网。中国博士后制度作为一种培养年轻高层次人才的制度,为促进我国教育、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培养高水平的科研和管理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已经证明,博士后制度是一项富有远见的战略决策,是一条快速培养高水平人才的成功之路,是一种组织高水平科研活动的有效方法,是加强国际人才竞争的重要手段。我国博士后制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政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邓小平等积极参与了博士后制度的政策制定,国务院领导下出台了一系列跨部门的政策,提供各种优惠条件,打破了人才流动的各种体制性障碍,从而吸引优秀博士从事博士后研究。政策环境制约政府对公共政策工具的选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博士后制度的政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最终被纳入解决公共问题的常规手段。在博士后制度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逐渐下放权力,从万能政府过渡到有限政府。解决问题的另一种手段是政府直接干预。政府作用的发挥是通过杠杆机制来实现的,可以用较少的资源引导社会其他部门投入更多资源来解决政策问题,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由于政府对博士后的重视,使博士后实际上演变为“准学位”制度,博士后成为光彩照人的头衔。地方政府引入博士后从政,更拔高了博士后的地位。从博士后制度的经验来看,政策引导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政府手段和市场手段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在商品生产领域,市场手段更有效;反之,政府手段对于解决公共问题则是必要的,在公共领域,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正是一国政府发展科学、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合法性和必要性所在。美国政府在博士后制度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扮演重要角色。一方面,联邦政府为绝大多数博士后提供了研究经费。最近几年,由联邦政府直接支持的博士后人数远远超过中国国家资助的博士后人数。另一方面,联邦机构开始着手关注博士后政策,改进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生活和科研条件。美国博士后研究人员中绝大部分是外国人,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博士后最后居留美国。博士后制度实际上成了美国从全球吸引高水科研人才、进行科技竞争的战略工具。博士后研究人员在博士后阶段为美国科技创新做出很大贡献,成为科学研究的生力军。大学是培养博士后的主要基地,授予博士学位的高校一般都设立博士后职位。美国大学是执行基础研究的部门,受到联邦政府巨额科研经费资助,大学用政府科研经费设立博士后职位,因而绝大部分博士后研究人员实际上间接得到联邦政府支持。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博士后制度是美国政府保持竞争优势的战略工具。在美国,博士后是培养人才的成熟制度,绝大多数科学经历博士后训练后才能进入学术界。美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博士后群体,为美国学术界、产业界提供高水平的研发人才,保障了美国科研劳动力市场的充分供给。博士后研究人员中,绝大多数是外国学者,其中不少人在完成博士后训练后,留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博士后制度成为美国从全世界掠夺人才的工具。美国政府在博士后制度中的作用常常被忽视。政府越来越多地直接参与博士后制度的发展,今后将更加积极地干预博士后制度。我们应当警惕美国政府有意隐瞒自己在公共事务中的作用,大肆渲染自由主义政策,声称政府撤出在经济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并把自由放任政策当成普遍适用的模式,向发展中国家推销“华盛顿共识”。然而,美国通过科技政策深深地介入商业经济的各个环节,对国内产业大力支持。美国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被布洛克批评为“隐形发展主义”,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和伪善性。隐形发展主义的实质是诱导发展中国家放弃政府的责任,从而在科技、人才等核心领域依附于发达国家,丧失竞争能力,维护自己的优势地位。当前我国博士后制度发展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科技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企业与研究机构和大学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导致企业博士后发展缓慢,筹集科研经费、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的预期政策目标不理想;受制于理论上的争议和认识上的误区,博士后制度未来政策走向不明确。面对激烈的国际科技和人才竞争,发展博士后制度、培养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具有非常迫切的现实意义。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在于政策创新。美国博士后制度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联邦政府庞大的科研经费支持下,绝大多数博士后由主要执行基础研究的部门——大学来培养,博士后制度与科技体制、人才战略浑然一体。自我约束机制在欧美大学的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博士后制度也是依赖于自我约束增强适应能力,维持较高的学术水平,提高自身社会地位。借鉴美国经验不是盲目照搬,而应当保持自己的特色,我国博士后制度的特色是政府的积极支持。在借鉴美国经验的时候,要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我国博士后制度未来发展要特别警惕“隐形发展主义”的误导,坚持在公共领域积极主动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卡尔·波兰尼认为完全自由、不受政府干预的市场是虚假的幻象,从来没有真实存在过,政府干预对于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来说必不可少。美国政府鼓吹所谓的自由主义放任政策,而实际上通过发展科技加强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它实行的是“隐形发展主义”。我们必须认清其本来面目,从国际科技及人才竞争的现实出发,有针对地制定适当的政策。政策创新关键是机制创新。首先是决策机制,决策主体之间要互相协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适当分权,以形成统一高效的政策体系。其次是建立法制化的、随时间和具体条件改进的支持机制,保障博士后制度发展所需的充足资源。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促进博士后制度的国际化。在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注意政策主体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彭庆有[5](2009)在《中山市人民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博士后制度在世界已有约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博士后制度是1985年在着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倡导和邓小平同志的决策下建立的,虽然起步晚,但已形成独具特色和相对独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成为造就高水平人才的重要途径。中山市人民医院于1999年始与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北校区)联合招收博士后,2003年获人事部批准,成为全国首家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地市级医院,至今已先后培养了43名博士后,为医院引进了一大批高层次医学专业技术人才,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推动医院临床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中山市人民医院作为一个地市级医院,在博士后工作中经验不足,因此对国内外博士后制度进行深入了解,分析自身的不足之处,构建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博士后培养创新平台,对促进我院博士后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人从内部营销的角度出发,将博士后视为内部顾客,研究如何构建一个创新平台,为医院引进和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医学科研人才。笔者首先阐述本文理论基础和对国内外博士后制度作简要概述,比较中外博士后制度的异同;然后,回顾中山市人民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发展状况,总结其存在问题,以内部营销理论为基础,将博士后作为顾客,运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相关理论分析这些问题;最后,针对存在问题,从提高认识和完善管理、健全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营造宽松活跃的研究环境等出发,构建一个提高博士培养质量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平台。期待本文对我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其它地市级医院博士后培养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黄慧靖[6](2005)在《中科院人才网建设暨基于网络的人才项目与信息管理平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科研管理体系信息量的增大和远程信息管理服务需求的增加,基于C/S模式的传统院所两级管理系统已不能满足需要,新的科研行政管理系统开发模式正在形成,即下级单位以浏览器/服务器/数据库(B/S/D)方式上报数据,上级单位各部门以客户端/服务器/数据库(C/S/D)方式或B/S/D方式处理数据,从而将信息管理与Internet有机的结合起来。为满足科研管理的规范化、高效化、大信息量及远程服务的迫切需求,在分析科研机构院所两级科研项目管理特点的基础上,我们详细论述和分析了基于B/S模式的基于网络的科研项目/人才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系统的设计思想、系统功能、技术特点等,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基于B/S/D三层结构的的科研项目/人才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院所两级人才类科研项目与信息管理和网络评审评价机制。基于B/S/D三层结构的的科研项目/人才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对人才项目相关工作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果、资源及基础设施环境进行了整合和优化,从而收集和存储了大量的信息,然而用户通常不会仅仅满足对这些数据的简单查询,他们更希望计算机帮助我们分析数据、理解数据,帮助我们基于丰富的数据做出决策。基于这点需求,在科研项目/人才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我们把粗糙集的经典知识获取算法应用于海外评审专家系统,通过实验分析完成了粗糙集知识获取算法在海外评审专家数据库中的应用。针对应用中存在的时间复杂度高以及用户无法互动式的参与知识获取过程的问题,我们设计了基于粗糙集的主动知识获取算法,通过在UCI数

王莹[7](2004)在《我院七名留学回国人员获人事部科技资助》文中指出本报讯:2003年我院有7名留学回国人员的研究项目获人事部非教育系统留学回国人员择优资助,资助金额共计26万元。 在获资助项目中,优秀类2项,分别是工经所张其仔的“产业竞争力分析的一般均衡方法研究”和考古所王小庆的“黄河中游地区?

李泽[8](2003)在《中国科学院25年留学工作回眸》文中研究表明

焦惠生,刘军强[9](1997)在《加快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实践与思考》文中认为文章结合农业科研单位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实践,阐述了河北省农科 院近年来跨世纪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提出了建立有利于跨世纪 人才成长机制的思路。

二、我院七名留学回国人员获人事部科技资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院七名留学回国人员获人事部科技资助(论文提纲范文)

(1)历史变局中的“齐鲁医学”转型研究(1948-195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史料与文献回顾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难点
    五、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第一章 南迁福州与北归济南:转型的时空背景
    第一节 南迁福州
        一、酝酿南迁:三派势力博弈
        二、选址福州:各方推进南迁
        三、南下福州:顺利完成迁移
        三、福州一年:勉强恢复教学
        四、留守济南:艰难维持残局
    第二节 北归济南
        一、山东情结:回归原动力
        二、校产羁绊:难舍的家业
        三、协商回济:积极的态度
        四、顺利回迁:各方的帮助
    小结
第二章 校权之争与行政改革:行政上开启转型
    第一节 校权之争:新旧势力的博弈
        一、留济齐大校务:旧权把持
        二、校权回收运动:大势所趋
        三、两次“倒杨”运动:斗争不止
    第二节 行政改革:运转机制的蜕变
        一、软弱的齐大校政
        二、积极的行政改革
        三、齐鲁医院的调整
        四、争取“国立”运动
    小结
第三章 教育改革与医疗服务:业务上推行新政
    第一节 教育改革
        一、招生改革
        二、教学改革
    第二节 公卫服务
        一、参与医疗救灾
        二、疫病防治服务
        三、公共卫生教育
    第三节 支援战争
        一、踊跃参军参干
        二、组织抗美援朝医疗队
        三、收治志愿军伤病员
    小结
第四章 经费改革与资产管理:经济上实现自立
    第一节 美国经济封锁
        一、教会拨款的限制
        二、进口设备的限制
    第二节 拓展筹资渠道
        一、有条件接受捐赠
        二、向政府申请补助
    第三节 改革资产管理
        一、资产清查:奠定改革基础
        二、资产纠纷:化解资产矛盾
    第四节 增产节约运动
        一、“三自”革新运动
        二、医院经费改革
        三、“三反”“五反”运动
    小结
第五章 抗美援朝与思想改造:政治上实现新生
    第一节 建国初期师生思想状况
        一、宗教色彩浓厚
        二、亲美思想严重
        三、政治意识淡漠
    第二节 抗美援朝教育运动
        一、保卫和平签名运动
        二、控诉美国文化侵略
        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四、全面驱离美籍教师
    第三节 革命政治教育
        一、常规思政教育
        二、爱国爱党教育
        三、亲苏学苏教育
    第四节 思想改造运动
        一、原有问题及改造过程
        二、改造效果和影响
    小结
第六章 院系调整与明确隶属:全方位完成转型
    第一节 院系调整:完成转型的直接推动力
        一、全国院系调整的背景与过程
        二、齐鲁大学的调整
        三、齐鲁医院的归属变更
    第二节 山东医学院的调整适应
        一、原山东医学院基本情况
        二、调整初期的混乱情况
        三、初步的改革调整
    第三节 齐鲁医院的改革调整
        一、院系调整初期的混乱现象
        二、齐鲁医院的全面改革
    第四节 明确归属:步入新的起点
        一、医院承担医学教学任务
        二、行政体制上的关系不明确
        三、明确隶属与管理关系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天津市公立医院海外人才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人才
        2.1.2 海外人才
        2.1.3 公立医院
    2.2 理论基础
        2.2.1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2.2.2 人力资本理论
        2.2.3 公共政策分析理论
第3章 天津市海外人才管理及对比分析
    3.1 天津市海外人才管理工作情况
        3.1.1 天津市海外人才管理概述
        3.1.2 天津市海外人才管理策略中的引进培养方法
    3.2 京津沪海外人才管理对比分析
        3.2.1 人才发展环境对比分析
        3.2.2 人才政策对比分析
        3.2.3 人才创新载体建设比较分析
第4章 天津市公立医院海外人才管理现状及问题
    4.1 天津市公立医院海外人才管理现状
        4.1.1 各医院海外人才管理水平均衡
        4.1.2 高水平拔尖人才稀缺
        4.1.3 管理工作成效有待提高
    4.2 天津市公立医院对海外人才需求
        4.2.1 临床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并重
        4.2.2 科研能力的持续性
        4.2.3 对国内公立医院环境适应度
    4.3 天津市公立医院海外人才管理中的问题
        4.3.1 政府尚无针对卫生人才的管理政策
        4.3.2 天津市公立医院引才环境欠佳
        4.3.3 天津市医药卫生创新载体陈旧
        4.3.4 公立医院海外人才引进渠道单一
        4.3.5 本土卫生人才海外培养后流失严重
    4.4 国内外卫生人才管理策略先进经验
        4.4.1 国内卫生人才管理策略先进经验
        4.4.2 国外卫生人才管理策略先进经验
第5章 天津市公立医院海外人才管理策略的实施
    5.1 天津市公立医院海外人才管理策略
        5.1.1 天津市公立医院海外人才管理策略分析
        5.1.2 天津市公立医院海外人才管理策略选择
    5.2 天津市公立医院海外人才管理策略的实现路径
        5.2.1 政府卫生人才管理政策保障及投入
        5.2.2 优化天津医疗卫生环境
        5.2.3 加快医药创新载体建设
        5.2.4 拓展海外卫生人才引才荐才渠道
        5.2.5 加强本土海外人才留才工作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一:天津市公立医院海外人才管理调查表(公立医院部分)
附录二:天津市公立医院海外人才管理调查表(海外人才部分)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科学精英的多重角色:钱三强科技功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任务与文献
    四、 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一章 新中国科学体制的“制礼作乐者”:钱三强与中国科学院的创建
    第一节 中科院早期发展的核心骨干
        一、 筹建中科院
        二、 主持计划局
    第二节 访苏及其深远影响
        一、 访苏背景与任务
        二、 钱三强在苏期间的活动
        三、 访苏代表团总结报告及其影响
        四、 基本科学制度的创建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大科学工程中的战略科学家:钱三强在中国核能事业中的角色担当
    第一节 “中国原子弹之父”的学术史梳理
        一、 20 世纪 60 年代―中国原子弹之父‖说的传入及影响
        二、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有关―中国原子弹之父的几种观点
        三、 关于―之父说的几个问题
        四、 讨论“中国原子弹之父”的三条路径
    第二节 旧中国核科学技术研究的积极推动者
        一、 钱三强与 1940 年代末的原子能科普
        二、 钱三强与国民政府的原子梦
        三、 钱三强筹组原子能科学研究机构的努力
    第三节 新中国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的创建者
        一、 创建近代物理研究所
        二、 谋划研究所初期发展方向
        三、 主持对苏原子能合作
    第四节 “两弹”大科学工程中的特殊角色
        一、 特殊角色之一:决策系统里的战略科学家
        二、 特殊角色之二:知人善任的组织科学家
        三、 特殊角色之三:攻关科研难题的领军科学家
        四、 从核心人物到“靠边站”:钱三强角色与地位的转变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新时期的科技领导人:钱三强与中国科技事业的改革发展
    第一节 钱三强与“文革”后中国科学院的恢复和发展
        一、 时代背景与“文革”后期的钱三强
        二、 组织实施―文革后重大科学工程
        三、 推动科学研究的对外交流
        四、 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制度化建设
    第二节 钱三强在“文革”后的政治参与
        一、 与中国科学院院长人选的两次际遇
        二、 建言中南海
    第三节 钱三强与中国软科学事业
        一、 创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二、 推动科学学事业的建制化发展
        三、 促进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
        四、 促进中国科技名词审定事业的发展
        五、 主持召开“科学与文化论坛”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科学家的科技现代化思想:钱三强对中国科技现代化之路的思考
    第一节 论什么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一、 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意义
        二、 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内涵
    第二节 论“红专矢量论”与“知人善任”
        一、 红专矢量论
        二、 “知人善任”说
    第三节 论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科学研究
        一、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区别与联系
        二、 基础科学研究的特殊重要性
        三、 如何发展应用科学
    第四节 论学习引进与自主创新
        一、 向国外学什么、怎么学
        二、 科技自主创新的内涵与路径
    第五节 论经济与科技的“面向、依靠”方针
        一、 科技现代化与“四个现代化”的关系
        二、 诠释“面向、依靠”方针
    第六节 论科学技术普及
        一、 对科普的理论思考
        二、 科普创作与科普实践活动
    第七节 小结
第五章 科学家的科学史情怀:钱三强与科学技术史
    第一节 原子能科学技术史的开拓者与传播者
        一、 1950 年代大力宣传原子能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发展史
        二、 《原子能发现史话》和《重原子核三分裂与四分裂的发现》的学科史意义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记录者与研究者
        一、 对中国近代科学发展概况的回顾
        二、 对中国原子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总结
        三、 对中国科学院发展概况和主要成就的回顾
        四、 对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重要人物的追忆与评价
    第三节 中国科学技术史事业的组织者与推动者
        一、 为国家领导人讲授科学技术史
        二、 推进科学史研究的建制化
        三、 多次向社会推荐优秀科学史着作
    第四节 钱三强科学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 重视科学史的学术价值
        二、 重视科学史的科普功能
        三、 重视科学史的教育功能
        四、 重视科学史的资政功能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一、 时代、角色与功业:对钱三强科技实践活动与思想的历史总结
    二、 科学精英多重角色的价值与局限:从钱三强多重角色的历史合法性反思当代科学精英的角色滥用
    三、 科学精英与当代中国科技体制的起源:研究以钱三强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个案的特殊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中国博士后制度发展 ——政策分析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组成部分的博士后制度
    研究目的和意义
    分析框架
    核心概念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博士后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博士后"概述
        一、定义
        二、部分国家博士后发展情况
    第二节 博士后起源与背景
        一、内在动力:科学本身不断增长的复杂性
        二、外部诱因:科学技术的功利价值
        三、知识生产的社会化与组织化
    小结
第二章 中国博士后制度创立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博士后制度创立时间的探讨
        一、首批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与政策确立时间
        二、官方认定的博士后制度创立时间
    第二节 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发展
        一、发展阶段
        二、发展成就
    第三节 政策议程与政策主体间的互动
        一、政策议程的建立:从CUSSPEA项目到博士后制度
        二、政策主体的特殊性:国家最高领导人参与决策
        三、政策关系网
    小结
第三章 中国博士后发展过程中政策工具的选择与使用
    第一节 环境变革与政策的适应性
        一、社会转型与政策环境变革
        二、政策对环境变革的回应
        三、从万能政府到有限政府
    第二节 政策的作用机制
        一、政策杠杆与马太效应
        二、杠杆作用实例
    第三节 平衡政府与市场
        一、解决社会问题的部门
        二、平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
    小结
第四章 美国博士后制度中的政府角色与"隐形发展主义"
    第一节 美国博士后制度发展
        一、美国博士后制度发展历程
        二、美国博士后制度特点
    第二节 美国博士后制度中的政府角色
        一、美国科技体制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府
        二、作用战略工具的博士后制度
        三、美国博士后制度中政府的独特作用
    第三节 "隐形发展主义"的警示
        一、日渐加强的政府作用与"隐形发展主义"
        二、"隐形发展主义"的实质
        三、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博士后制度发展前瞻
    第一节 中国博士后制度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
        二、企业博士后左右为难
        三、政策的不确定性
    第二节 如何对待美国经验
        一、美国经验:不可借鉴性
        二、美国经验:可借鉴性
        三、中国特色的继承与发扬
    第三节 我国博士后制度政策创新
        一、对隐形发展主义的回应
        二、博士后制度定位
        三、政策创新关键是机制创新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山市人民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基本内容和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基本内容和框架
第二章 本文理论基础及国内外博士后制度综述
    2.1 本文理论基础
        2.1.1 内部营销(Internal Marketing)
        2.1.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2.1.3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
        2.1.4 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
        2.1.5 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
    2.2 中国博士后制度概况
        2.2.1 我国博士后制度产生的主要原因
        2.2.2 我国博士后制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2.2.3 我国博士后制度的主要特点
        2.2.4 中国博士后工作取得的成就
    2.3 国外博士后制度的概况
        2.3.1 美国博士后制度
        2.3.2 加拿大博士后制度
        2.3.3 日本特别研究员制度
        2.3.4 德国博士后制度
        2.3.5 法国博士后制度
    2.4 中外博士后制度的比较
第三章 中山市人民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背景及发展概况
    3.1 中山市人民医院简介
    3.2 中山市人民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动因及发展过程
    3.3 中山市人民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取得的成绩
第四章 博士后管理工作中的若干问题分析
    4.1 在站待遇、身份和出站去向成为引进优秀博士后的阻碍因素
    4.2 实现进站目标的期望值偏低影响博士后对医院的归属感
    4.3 在站博士在工资待遇的分配上易产生不公平感
    4.4 没有建立有效的培养体系和科研环境,影响博士后培养质量
    4.5 博士后工作考评机制不健全
第五章 中山市人民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平台的构建
    5.1 正确认识博士后制度,完善博士后管理
        5.1.1 正确认识博士后制度,正确对待博士后
        5.1.2 建立和完善博士后管理制度管理机构
    5.2 树立 TQM 和持续改善的管理理念,健全博士后工作质量保证机制
        5.2.1 从招收入站开始,完善管理流程
        5.2.2 精心规划博士后的职业生涯,培养博士后的核心能力
        5.2.3 充分发挥博士后合作导师的作用
        5.2.4 建立博士后培养质量评估体系
        5.2.5 持续改善博士后培养质量
    5.3 完善博士后激励机制, 精心打造博士后的职业生涯规划
        5.3.1 建立多元化的物质激励体系,使博士后在物质财富上得到相应的满足
        5.3.2 采取多种形式非物质激励,提高博士后对医院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5.3.3 精心打造博士后的职业生涯规划,给博士后更多的职业发展空间
    5.4 加强服务意识,造就良好的医院文化,营造宽松的研究环境
        5.4.1 加强服务意识,完善博士后服务与保障
        5.4.2 扩大博士后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拓宽博士后科研视野
        5.4.3 成立博士后俱乐部,加强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归属感
        5.4.4 创建一种吸引高层次人才入站的强有力的医院文化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6)中科院人才网建设暨基于网络的人才项目与信息管理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声明
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基于网络的科研项目信息管理是现代行政管理的必然需求
    1.2 课题研究的依托
    1.3 目前政务信息化的应用状况
    1.4 研究内容采用的技术平台与开发方法
    1.5 研究工作建设目标及本项研究的贡献
    1.6 论文的组织
第二章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方案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3 解决的关键技术
    2.4 项目建设的需求总体描述
    2.5 研究开发所采用的技术平台和开发方法
        2.5.1 拟采用的技术平台与开发方法
        2.5.2 采用浏览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B/W/D)的三层体系结构
        2.5.3 采用可重构软件框架和面向对象的组件技术
        2.5.4 采用基于“业务角色驱动”的软件开发思路
        2.5.5 开发设计原则
        2.5.6 研究开发硬件配置/软件需求
        2.5.7 系统安全设计
        2.5.8 前台页面设计
第三章 研究和开发工作需求分析框架及描述
    3.1 数据库需求
    3.2 中科院人才网管理及信息平台数据库设计
        3.2.1 人才网及管理数据库逻辑设计的ERA 模型
        3.2.2 设计原则
        3.2.3 数据抽象与设计
        3.2.4 人才网站及管理数据库数据完整性设计
        3.2.5 实施方法
        3.2.6 中科院人才网暨基于网络的人才项目与信息平台数据库结构图示
    3.3 项目管理/流程功能需求分析
        3.3.1 中国科学院公费留学计划项目管理系统
        3.3.2 中国科学院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各类项目管理平台
        3.3.3 海外人才信息库建设
        3.3.4 海外杰出学者基金管理平台
        3.3.5 学术研讨会项目管理
        3.3.6 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
        3.3.7 百人计划项目管理工作
        3.3.8 西部之光项目管理工作
        3.3.9 驻外教育干部管理平台
        3.3.10 评审专家系统——对项目的评审/评估模块的描述
        3.3.11 政策/讯息/公告/总结/交流信息发布模块
        3.3.12 人才项目栏目社区平台及民意调查栏目
        3.3.13 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
        3.3.14 栏目频道的设置
        3.3.15 其他
第四章 中国科学院人才网暨基于网络的人才项目和信息管理平台的实现
    4.1 网站浏览及申报、查询栏目
    4.2 简报及各类报告网络上报系统
    4.3 中国科学院各类人才基金项目、留学管理等项工作业务工作平台
        4.3.1 项目检验功能
        4.3.2 评审结果录入
        4.3.3 项目申报表、报告等打印系统
        4.3.4 项目情况数据统计分析
        4.3.5 项目相关邮件自动群集发送功能
    4.4 中国科学院人才网部分功能实现简介
        4.4.1 项目申报功能的实现
        4.4.2 项目查询功能的实现
        4.4.3 报告上报及动态发布系统的实现
        4.4.4 电子邮件群集发送系统
        4.4.5 一个网络评审专家工作系统的实现
    4.5 已完成业务管理平台文件结构图
第五章 粗糙集知识获取算法研究及在人才科研项目数据库中的初步应用
    5.1 引言
    5.2 粗糙集的基本概念
        5.2.1 知识和不分明关系
        5.2.2 粗糙集与近似
        5.2.3 近似精度
        5.2.4 决策表
        5.2.5 约简与核
        5.2.6 可辨识矩阵
        5.2.7 属性重要性
        5.2.8 规则集
        5.2.9 小结
    5.3 粗糙集经典算法在海外评审专家数据库中的应用
    5.4 基于粗糙集的主动知识获取算法
        5.4.1 基本概念
        5.4.2 基于粗糙集的主动知识获取算法
        5.4.3 实验分析
    5.5 结论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我院七名留学回国人员获人事部科技资助(论文参考文献)

  • [1]历史变局中的“齐鲁医学”转型研究(1948-1953)[D]. 李宁. 山东大学, 2020(06)
  • [2]天津市公立医院海外人才管理策略研究[D]. 关博. 天津大学, 2017(09)
  • [3]科学精英的多重角色:钱三强科技功业研究[D]. 黄庆桥.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4)
  • [4]中国博士后制度发展 ——政策分析的视角[D]. 姚锐. 南京大学, 2011(07)
  • [5]中山市人民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问题的研究[D]. 彭庆有. 电子科技大学, 2009(11)
  • [6]中科院人才网建设暨基于网络的人才项目与信息管理平台研究[D]. 黄慧靖.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2005(02)
  • [7]我院七名留学回国人员获人事部科技资助[N]. 王莹.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4
  • [8]中国科学院25年留学工作回眸[J]. 李泽. 神州学人, 2003(05)
  • [9]加快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实践与思考[J]. 焦惠生,刘军强. 农业科技管理, 1997(11)

标签:;  ;  ;  ;  ;  

我校7名归国留学生获得人事部科技资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